當前位置:國文齋>子部>道家老子>

道德經讀後感【薦】

道家老子 閱讀(2.28W)

當品味完一本著作後,相信大家的收穫肯定不少,現在就讓我們寫一篇走心的讀後感吧。是不是無從下筆、沒有頭緒?下面是小編整理的道德經讀後感,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道德經讀後感【薦】

道德經讀後感1

中國經濟發展速度十分快,備受矚目,中國文化也一向吸引着世界的目光。《道德經》就是我們人生中不可缺少的書。《道德經》中包含着我們中國人的價值觀,這種價值觀潛移默話地影響着我們的思想和行爲。

《道德經》裏面蘊含的資料也在塑造着中國人的行爲方式。《論語》裏面講“已所不欲,勿施於人”,就是你自我不想要的東西,也不要硬塞給別人,這是從反面來論證你應當怎樣對待別人,是一種“防禦性”的方式。另外《孟子》裏面講“惟仁者爲能以大事小,是故湯事葛,文王事昆夷”,意思是當你身居高位,或者處於優勢地位時,要包容比你差的人,構成一種和諧的氛圍,不要讓人對你恨之入骨,這是中國人的行爲方式。

中國的歷史和文化強調要建設一個學習型社會,從《論語》到《孟子》,我們看到了一個人應當怎樣學習。中華經典中《道德經》的作者就是春秋時期偉大的思想家,道家學派創始人老子。以往老子的出生地是一個謎,爲了解決這個謎1990年以來繼清代所以前賢做了很多艱苦細緻的工作,才得知老子出生在今渦陽縣閘北鎮太清宮的流星原址。兩千多年以來,在老子故里渦陽人民心田裏,長期浸潤着老子光輝的智慧和思想。老子對於人類的貢獻,在於他博大精深的思想。老子思想是中國人揭示自然界奧祕的一種嘗試,在中國哲學史上,老子第一個系統提出了“道”,這個“道”來源於自然,以“無”爲本,以“有”爲用,以“反始守柔”爲處事之方。

“反者道之動;弱者道之用;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與無”成爲《老子》五千言的綱領。老子的著作,尤其是他的《道德經》最受世人崇仰;尼采曾評論《老子》一書說:“老子思想的集大成——《道德經》像一個永不枯竭的井泉,滿載寶藏,放下汲桶,唾手可得”。

道是能夠闡說的,可是並非完全等同於渾然一體,永恆存在,運動不息的大道。無,稱天地的初始;有,稱萬物的本原。所以,從常無中,將以觀察道的微妙;從常有中,將以觀察道的端倪。這無,有二者,同出於道而又玄妙,正是天地萬物變化的總源頭。天地是長久存在的。天地所以能夠長久存在,是因爲天地不爲自我而生,所以能夠長久。所以,聖人把自身置於衆人之後,卻能得到大家的推崇而佔先;把自身置於度外,卻能保存自我。不正是由於他不自私嗎?反而能夠成就自我,所以我們要繼承和弘揚中國優秀傳統文化,這樣我們才能從《道德經》中汲取營養。

道德經讀後感2

在圖書館借了一本《道德經》,看完後雖然覺得不能完全地讀懂老子的思想,但是心中還是感覺一片坦蕩,覺得此書對我們深有益處。

《道德經》這部著作是老子所寫,但不是介紹老子生平事蹟,而是講道論德,所以叫做《道德經》。《道德經》全書原本分爲上下篇共五千多言,上篇一章至三十七章主要講“道”,下篇三十八章至八十一章主要講“德”。

老子說的道,是天道,就是自然的規律。我對《道德經》的理解是無爲而治和尊重自然規律。

人的一生有得意和失意的時候,有時候人們不能再其中好好的把握自己,以至於身敗名裂,不能保全。因此,怎樣才能在得意或失意的時候保全自己,是自己的心智足夠清醒,不至於陷入泥潭而不能自拔?這就需要人生的大智慧,而《道德經》就給了我們這方面的啓示。

人在得意的時候,家庭、事業順風順水,此時的人容易目空一切,不可一世,狂妄自大。這樣做的後果就是招人嫉妒,也會樹敵太多,甚至招來殺生之禍。在老子看來,福氣來臨時,我們要提醒自己禍根也來臨了,自己不要那麼盛氣凌人,要懂得謙恭,否則失意時就會走投無路。還有不能狂妄自大,不要覺得自己很了不起,天下無敵,強中自有強中手,肯定有人比你會更厲害,更出色。但我們達到目標時也不能到出炫耀,不能自負,不能驕傲,要有謙虛之心。

老子說“是以聖人出無爲之事,行不言之教,萬物作而弗始,生而弗有,爲而弗持,功成而弗居。夫爲弗居,是以不去。”老子認爲,我們應該用順其自然的“無爲”的態度去處理世間事務,這就是不言的教導;只有任憑萬物生長而不加干涉,而生養的萬物又不據爲自己所有;爲萬物的生長盡力而爲卻不認爲是自己的能耐,有功勞而不居功自傲。正因爲一個人不居功自傲,所以他的功績總是不會失去,而是永存。

無爲是一種心境,是一種修養。假如我們能夠做到無爲,那麼我們的國家就會更加的穩定。如今社會物慾橫流,許許多多的人在利慾面前迷失自我,假如我們能夠做得到無爲,那麼我們也將活得更輕鬆、更快樂。

道德經讀後感3

剛讀完《道德經》,我從中遭到很多啓迪。作者老子是我國古代的著名思想家,哲學家。這本書是老子的亂世之道和人生哲學,而非我原以爲的道德教材。固然只讀了20多頁,但是由於領悟力有限,通讀全書,能瞭解的一定有十之二三。

首先,老子概括了當時自然現象和社會現象的變化,事物都向它相反的方向變去。指出“物極必反”的通則,無論在哪一方面皆是如此的。

其次,老子認識生活世界,看待生活的態度,主張貴柔、守雌,反對堅強和進取,老子的思想是無爲。

如今的人普遍都以爲他的思想十分消極,其實他的思想更多的包含了對廣闊勞動人民的酷愛。他希望經過它的思想來影響統治階級,讓老百姓可以得到更多涵養生息,讓老百姓安居樂業。

我認爲“無爲”包含着順其自然不勉強去做的指導思想,因而能夠浸透到生活的各個方面。就比方說教育理念中也能夠自創。俗話說“強扭的瓜不甜”,學習是一件盲目自願的事情,學生只要主動的學習,把學習當成一件快樂的事,才幹夠學有所成,這就需求我們教育者在教育理論中引導學生快樂、輕鬆、盲目、自願的學習。教育中的無爲而治,不是不論,而是因勢利導,絕不拔苗滋長。不順應自然規律,濫施各種生長激素,不尊重孩子的意願自覺參與各種奧數,學鋼琴,拉小提琴等培訓常常適得其反。

同時老子的“物極必反”的思想似乎在預言今天的社會。人類所追求的所謂文化,所謂科技,現代化,都應該是爲人類效勞的,但是環境污染,能源耗盡,消費率進步,失業率上升,貧富差距的拉大,似乎又和所謂高科技有着密不可分的關係。人們爲了保住工作而工作,無暇關注本身和家庭,有時間的時分沒錢,有錢的時分沒時間。又或者說兩者都沒有。這樣的社會又怎能說是美妙的呢?在高度興旺之後,人類當有所迴歸,以免到達極致走向另一面,走到無法挽回的地步。

老子不愧是我國古代十分巨大的思想家,而且在如今,他在全世界的影響力遠遠超越孔子。老子的學說“玄之又玄”,但是我卻沒有能發現“衆妙之門”,自古以來研討老子的人太多太多,但我總以爲體會到“物極必反”,“無爲”之類的人生哲學,對個人來說更有意義。我以爲他的許多觀念值得我們去深深地思索。

道德經讀後感4

老子《道德經》是一部灰常好的中華瑰寶,蘊含了豐富的人生哲理。還記得小時候跟着他們“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那時候還不知道這是出自何處,更別說是什麼意思了。時過幾載,再次看這部道家代表鉅作,雖然還是不能完全理解,但是至少有一些些自己的感想。

《道德經》提倡清心寡慾、無爲而治。 千百年來,上至帝王將相,下至黎民百姓,無不從這部人類文明史上的智慧寶典中汲取治國安民、修身養性、立人處世的精髓。當今社會科學發達,社會經濟高速發展,人們的物質財富越來越殷實,而精神財富卻越來越貧乏,道德淪喪的現象日益嚴重,我想我們更應該從老子的《道德經》裏面找到自己的人生準則,不與世俗同流合污,靜心是安心工作之本。人們的心境達到虛靜的狀態,纔會時刻保持謙虛謹慎、不驕不躁的作風,纔會在社會中、生活中、工作中出實招、辦實事、求實效。

人們常說:讀史而明鑑,讀典可明智。老子在《道德經》之十七章說“道,常無爲而無不爲”,老子的無爲思想並不是說消極而無所作爲,這是對老子《道德經》的誤解,老子本意是在教人遵道而行,不妄爲,而有作爲。只有“不妄爲”才能更好地有所大作爲,也就是說“不妄爲”是有所作爲的保證。什麼是“有爲”呢? 盡心扮好社會角色,幹好本職工作,擔起家庭責任,就是“有作爲”。是的,在世欲紛爭的當今社會中,如能盡心安心於本職的話,那他的心態肯定是時常處於靜心、淨心的狀態,沒有進入靜心、淨心的心境,他是收斂不了他那不安份的心的。即神不外馳,心不外思,由是說:靜心、淨心是盡心幹好一切工作的前提和先決條件。

《道德經》可謂言簡意賅,一字千金,字字扣人心絃,字字催人深思,足可見老子紮實的文字功底和信手拈來的寫作技巧及慘絕人環的創新能力。實是佩服佩服!再加上一些經典事例,點睛之筆,妙筆生花,意境深遠,照應前文,昇華主題,把作者自己要表達的感情表達得淋漓盡致,給人無限感動和惆悵,有渾然天成之感,實乃文章中之極品,古文中之絕筆!

道德經讀後感5

老子在《道德經》中寫道:“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衆人之所惡,故幾於道。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動善時。夫唯不爭,故天尤。”上善若水,當屬人生的最高境界。

水是無私奉獻的。古有云:“滴水之恩,當涌泉相報。”哪裏有水,哪裏就會有生命,水作爲生命之源,無私地像萬物獻出它晶瑩的身軀,卻不索取一分一毫。當酷暑籠罩着大地萬物,當連片的土地相繼裂開,水幻化成另一種身姿,從天而降,化爲甘霖,滋潤着生靈。

水是淡泊名利,與世無爭的。莊子曰:“君子之交淡如水。”淡如山中清泉,自然而純潔;淡如涓涓細流,清澈而透明;淡如一畝方塘,平靜而清幽。水,以其低身的姿態,穿行在崎嶇的土地之間,從不與人爭高下,只默默地,悠閒地開墾出生命之園,流出一曲又一曲的佳謠。它沒有虛名浮利,只懂得寧靜致遠,悠悠地流向遠方。

水有其寬廣的胸襟。因爲寬容,纔有了浩瀚無垠的大海;因爲寬容,纔有了那山林深處的溪流;因爲寬容,纔有了那波濤滾滾的江河。包羅萬象,影布水面,給日月星辰一個夢幻的世界。河水不擇細流,故能成其深,水不擇優去劣,而是以有容乃大的胸懷,接受萬物,洗淨除塵。

水是謙虛,虛懷若谷的。水以其最低的姿態,穿行逶迤於土地山川之中,俯身親吻着那一方土地,即使到最高處,也會找個罅隙縱身跳躍,然後摔個粉身碎骨,回到它賴以生存的寄居所,也就形成了一道美麗的風景——瀑布。水從不居高自傲,即使用它的身軀餵養了人們所需的大米,也默默地流淌着,教會稻穀即使豐碩也要垂下頭顱,謙虛地飽含鮮食等待人們的豐割,才造就了人們的一日三餐。

水,不僅是我們的生命之源,也是我們爲人處世的榜樣。人心亦如水,於淡泊以名志,寧靜以致遠的淡然中,陶醉於雲捲雲舒的人生境界裏,漫步於水流低吟的閒情雅緻中,臨溪側畔,靜聽流水嘩啦,細思人生哲理。

上善若水,以其無私奉獻,淡泊名利,有容乃大,虛懷若谷的精神,詮釋人生的品質,它將永遠是人的最高境界,也是我們難以迄及的高度。

道德經讀後感6

在如今這個喧鬧的社會,一切都是那麼的瞬息萬變。比起像大衆一樣的隨波逐流,我更願意在一個愜意而又安靜的下午,喝着親手沏的茶,手捧着一本《道德經》,去感受古人那時隔千年的智慧。

我很慶幸自己是一名中國人,出生在這麼一個有底蘊的文明古國,這意味着我有更多的傳統文化可以去感受,有更多的文化精華可以去吸收,有更多的歷史可以去領略。讀書無疑是一種感受歷史和文化的好途徑。

比起現當代的這些科幻大作,以及互聯網上如此衆多的小說,我更傾心於古典文學。畢竟那纔是真正有營養的作品。這個日新月異的社會難免使人們的心變浮躁了,於是人們無法靜下心來去吸收那沉澱的文化,反而熱衷於一些不切實際的科幻網絡小說。可是我們青少年不能隨波逐流,我們應該先了解自己的文化,然後才能幹出一番新的事業。

有一段時間,我也沉淪了,開始盲目追求一些沒有內涵的書。直到那次去新華書店,首先映入我眼簾的便是那本厚厚的《道德經》,我輕輕拿起它,便不想再放手,從此,我便沉浸在智慧的海洋裏。歌德說:“讀一本好書,就像和一個高尚的人在對話。”可這本書在我的生命裏起到的是引路人的作用,讀着它時,彷彿時間靜止了,一段慢節奏的時光便產生了。

這本書給我帶來了很深的影響,不僅是因爲書中的智慧,還有那智慧帶給我的心理的變化。以前的我,也許太年輕了,敢想敢做,沒有目的地橫衝直撞,結局總是頭破血流。現在,我依然帶着年輕的激情,依然是敢想敢做,但不同的是,我已懂得了什麼叫腳踏實地,懂得了一步一個腳印,而不是一步登天。

夢想,對於現在的我來說,還是太遠了,遠得連在夢裏都看得不真切。可人的一生,不就是不斷地朝着夢想前進嗎?在這條路上,難免會孤獨寂寞,難免會浮躁,我們應該找到那個照亮夢想道路的指明燈,讓它指引着你,不斷前進,一步一步地,執着地前進。所幸的是,我已經找到了,那就是蘊含着千年智慧、爲我及時照亮遠方的經典著作——《道德經》。

時隔千年的智慧,令我感動。我很慶幸有這麼一本書,在我的成長中及時的出現,爲我照亮通向夢想的道路。我相信它會一直陪着我,直到我到達那個夢寐以求的理想的彼岸!

道德經讀後感7

韓恆恆;在這個微信和QQ連接你我的時代,每個人的朋友圈可能都有網名爲“好的像水一樣”的朋友,或者是個人簽名上寫着“聖人之道不爭,夫之不爭,天下不爭”和“知止可以平安,夫之不盈,所以可以新組建”的同事。這一盛況顯示了老子思想對中華民族的巨大影響。兩千多年前,百家爭鳴,提出了自己的治國理念和爲人民服務的方針。時至今日,這些理念依然是我們民族的瑰寶。

老子說“水若善,水對萬物無不良”,核心點是利生利民,而忽略名利權勢。老子說:“天道利而不害賢者之道,爲之奮鬥。如果不違法,那就是什麼都不做。老子還說:“拿世界無所事事是不夠的,拿世界有所作爲也是不夠的。”管理者不應該違法鬧事。如果管理者經常膽大妄爲,不斷製造事端來彰顯自己的權力,企業就很難管理。老子說:“無爲而治。”管理者要順應自然規律,實事求是地尋求切實可行的`方法,這樣就不會有治癒的方法。

“文道勤中士和他乾的”。老子還強調,抓法可以用來指導實踐,而不是光說不練。

對於企業來說,產品質量是開拓市場的關鍵因素之一。比如,馬鞍山鋼鐵股份有限公司通過不懈努力,克服了汽車覆蓋件個性化需求多、汽車覆蓋件更新週期短、汽車覆蓋件表面要求極高、生產難度大、汽車生產線自動化、鋼板質量穩定性要求極高、汽車生產流程長、技術難點多、讀書筆記集成度高等五大核心難點。現在作爲國內主流的汽車面板供應商,逐漸開拓了市場,獲得了更多的用戶羣體,贏得了更好的口碑。在公司生產線和冷軋產品的升級過程中,我們建立了相對完整的設備體系,以推進設備精益管理爲重點,通過加強基礎管理和專業培訓,實現了設備由修到控、由修到管的轉變,保證了設備的穩定和精益運行,爲硅鋼、家電板、汽車外板等高端產品的質量穩定提供了有力保障。

白天無所事事,難以入眠!如果不能在工作中貢獻自己的力量,那就是空虛痛苦。我們遵循規律,實事求是,克服困難,創新,創造效率。有工作就有責任,有責任就要承擔。“無爲”是指導我們工作的方式,“無爲”是鞭策我們實現目標。

道德經讀後感8

緣起

三年前,大約20xx年夏,感恩給孩子考察幼兒園的機緣,我瞭解到了一蓮瑞德學堂。曾經嘗試過加入一蓮大家庭。後因一些緣故,機緣還未到。人雖離,心卻在。如果用能量場的說法,一蓮瑞德學堂有一股巨大的能量,吸引着我,感恩一蓮。

20xx年底,開始加入讀經隊伍,得益於學友們的陪伴,老師的引領,一直堅持到現在。今天雖然是最後一課,但在人生道路上,修行卻是剛剛開始——千里之行,始於足下。

修身

記得老師說過,“在生活中遇到困難,我們要找經典做靠山,纔會底氣十足。”聽着,學着,悟着,我感覺到經典是聖賢們的總結,如果把人生看成一場探索,那麼經典就是指明燈,當我們陷入迷茫的時候,經典會在冥冥中指引着我,幫助我們撥開雲霧,重見天日。

比如,我以前和現在也會有一些執念,接納力不足,對於人和事物,只接受好的,不喜壞的,但是現在,我能理解了,人生就如同大自然,有白天,也會有黑夜,兩者不是對立的,而是相輔相成的關係。那麼,很多時候,心態就會變了,更奇妙的是,當我們的心改變了,周圍的能量也跟着發生了轉變。

齊家

最喜歡子復老師的國學課,還有一點就是,老師總能給恰當好處地將經典和育兒巧妙地結合起來,給了我們家長一些啓發。

反觀我的家庭裏,親子問題不是問題,問題在我自己身上,我與婆婆,我與父母。學了一段經典時間後,我發現我們的爭執,不是因爲不愛,而是因爲太愛了,而這個愛,都太傻了!都是想把自認爲好的,帶給對方,而忽略了對方真正想要的。當我們收到自己不需要的愛,卻不知感恩,反而嫌棄。這樣,就進入了情緒惡循環。

學了經典以後,每當唱起《春歌》我都會淚流不止。當然,現在愈來愈好了。

我有時候也會反問我自己,學經典是爲了什麼?這或許就是原因吧,如今我知道了有一條路是修身,齊家,我會繼續走下去。大的方向跟對了,自己的小事,自己處理,醒悟,悔改。

治國

近幾年,在國內外新聞中,總能找到經典文化的影子。

近期,孩子爸爸帶了一條新聞,伊拉克迴應美國,要對美宣戰。中方發言:“我方不願與某些國家爲敵,但是某些國家想讓我方成爲敵人,那麼我方絕對是一位合格的敵人!”聽完了,我問孩子,有什麼想說的或者有什麼疑問,孩子說:“最後一句沒聽懂,不是說不想打架嘛,怎麼後來又說想打架呢?”我和孩子爸爸都笑了……

得益於學堂,得益於家長涵養班。感恩學堂,感恩經典,新的一年,願自己:愈錯愈改,愈改愈好!

道德經讀後感9

“道可道,非常道……”一陣陣讀書聲迴盪在校園裏。自從學校開展“與聖賢爲友,與經典同行”讀書活動以來,校園裏每天都飄蕩着整齊而有節奏的讀書聲。

當老師第一次捧着《道德經》,告訴我們這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寶貴文化遺產,我就暗暗地下決心一定要認真地學習它。

可是當老師第一次用清脆的聲音帶領我們讀《道德經》時,我感覺到枯燥無味,一點兒也提不起學習的興趣來。雖然如此,我還是不忘每天讀一讀,漸漸地我發現自己喜歡上了它。於是每天清晨,伴着鳥兒的歌聲,迎着初升的朝陽,我坐在陽臺上,一邊享受着清鮮的空氣,一邊開始了晨讀。它給我的心靈開啓了一道門,引導我如何從小做一個正直的人,一個不追求名利的人,一個健康向上的人。

讀《道德經》後,我漸漸發現,原來做事馬虎的我竟安靜耐心地思考問題了,原來作業中潦草的字跡變得端正了許多。從誦讀經典書籍中,也讓我悟出了些做人的道理。比如文中的“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勝人者有力,自勝者強”,告訴我們,一個人不僅要能戰勝別人,更應該有勇氣戰勝自己。

《道德經》讓我受益匪淺。“天長地久。天地所以長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長生。是以聖人後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無私邪?故能成其私。”意思是說天長地久,天地之所以能長久,是因爲它們不爲自己而生息,自然而然的存在,所以才能長久。所以說聖人把自己置於後,反而受到推崇,把自己置之度外,反而保全了自身。這不正是由於聖人不自私嗎?所以才能構成就了他自己。

無爲是一種心境、一種修養,是辯證的。站在老的角度,向社會推廣無爲,有助於國家的穩定,但如果站在歷史發展的高度,片面的無爲是無助於人類的進步的,所以對於當代的青年人理解古代老的無爲論應該以辯證的方法,一分爲二的看待,“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對待競爭,我們要敢於去迎接挑戰,對待失敗和不平等我們要報以一種平常心,用合適的方法去改變或適應,而不去盲目的爭魚死網破。這樣有助於保全自己和取得最終的成功,只有厚積纔會勃發。同樣,“無爲”用在當代待人處世上就是要對人寬容。“海納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物慾則剛。”

道德經讀後感10

“天下皆知美之爲美,斯惡已。皆知善之爲善,斯不善已。”一種生活的哲學。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可是在現實中會發現身邊的人如何如何不如自己,真的好似無任何優點,無法包容一個自己有所厭惡或是不屑的人。又如何三人行就有自己的老師呢?老子的這句話卻給了我啓示。雖然取自的這一章主要是表達事物辯證統一的論點,卻能成爲生活的一種哲學。人們知道美的事物之美,是大家清楚什麼是不美的事物,是不好的事物;知道真善之爲真善,是知道那些不真善的事情。

當我遇見一個滿是缺點的人時,就把他當作老師,當作一個反面教材,讓自己知道自己不能這麼就行。我想這種哲學用在生活的方方面面都是的。"道可道也,非恆道也,名可名也,非恆名也"。道與名是永恆的,不可用言語來表達出來的,但它是洞悉一切奧妙變化的門徑。我們平常如果爲了做好事而去做某一件好事,爲了得到好評而去做某一件好事,那不是善言善行,真正的一個好人,行不言之教,對每一個人都會是同一心境,如春風淋浴,會善待周圍所有,你說不出他哪裏好,但他總是那麼親切的對你好,大家都說她好,這纔是真正的善人,好人。

“天長地久。天地所以長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長生。是以聖人後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無私邪?故能成其私。”意思是說天長地久,天地之所以能長久,是因爲它們不爲自己而生息,自然而然的存在,所以才能長久。所以說聖人把自己置於後,反而受到推崇,把自己置之度外,反而保全了自身。這不正是由於聖人不自私嗎?所以才能構成就了他自己。無爲是一種心境、一種修養,是辯證的。,向社會推廣無爲,有助於國家的穩定,但如果站在歷史發展的高度,片面的無爲是無助於人類的進步的,所以對於當代的青年人理解古代老的無爲論應該以辯證的方法,一分爲二的看待,“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對待競爭,我們要敢於去迎接挑戰,對待失敗和不平等我們要報以一種平常心,用合適的方法去改變或適應,而不去盲目的爭魚死網破。這樣有助於保全自己和取得最終的成功,只有厚積纔會勃發。同樣,“無爲”用在當代待人處世上就是要對人寬容。“海納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物慾則剛。”《道德經》是一部中國古代樸素辯證法的啓蒙鉅著,拉開了從古至今幾千年來人類對自然規律進行探索的序幕。辯證的去看待它,取其精華,棄其糟粕,對我們人生的指導是大有裨益的。

道德經讀後感11

中國經濟發展速度非常快,備受矚目,中國文化也一直吸引着世界的目光。《道德經》就是我們人生中不可缺少的書。《道德經》中包含着我們中國人的價值觀,這種價值觀潛移默話地影響着我們的思想和行爲。

《道德經》裏面蘊含的內容也在塑造着中國人的行爲方式。《論語》裏面講“已所不欲,勿施於人”,就是你自己不想要的東西,也不要硬塞給別人,這是從反面來論證你應該怎麼對待別人,是一種“防禦性”的方式。另外《孟子》裏面講“惟仁者爲能以大事小,是故湯事葛,文王事昆夷”,意思是當你身居高位,或者處於優勢地位時,要包容比你差的人,形成一種和諧的氛圍,不要讓人對你恨之入骨,這是中國人的行爲方式。

中國的歷史和文化強調要建設一個學習型社會,從《論語》到《孟子》,我們看到了一個人應該怎樣學習。中華經典中《道德經》的作者就是春秋時期偉大的思想家, 道家學派創始人老子。曾經老子的出生地是一個謎,爲了破解這個謎1990年以來繼清代所以前賢做了大量艱苦細緻的工作,才得知老子出生在今渦陽縣閘北鎮太清宮的流星原址。兩千多年以來,在老子故里渦陽人民心田裏,長期浸潤着老子光輝的智慧和思想。老子對於人類的貢獻,在於他博大精深的思想。老子思想是中國人揭示自然界奧祕的一種嘗試,在中國哲學史上,老子第一個系統提出了“道”,這個“道”來源於自然,以“無”爲本,以“有”爲用,以“反始守柔”爲處事之方。

“反者道之動;弱者道之用;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與無”成爲《老子》五千言的綱領。老子的著作,尤其是他的《道德經》最受世人崇仰;尼采曾評論《老子》一書說:“老子思想的集大成——《道德經》像一個永不枯竭的井泉,滿載寶藏,放下汲桶,唾手可得”。

道是可以闡說的,但是並非完全等同於渾然一體,永恆存在,運動不息的大道。無,稱天地的初始;有,稱萬物的本原。因此,從常無中,將以觀察道的微妙;從常有中,將以觀察道的端倪。這無,有二者,同出於道而又玄妙,正是天地萬物變化的總源頭。天地是長久存在的。天地所以能夠長久存在,是因爲天地不爲自己而生,所以能夠長久。因此,聖人把自身置於衆人之後,卻能得到大家的推崇而佔先;把自身置於度外,卻能保存自己。不正是由於他不自私嗎?反而能夠成就自己,所以我們要繼承和弘揚中國優秀傳統文化,這樣我們才能從《道德經》中汲取營養。

道德經讀後感12

至於爲什麼要讀《道德經》,是因爲它是中國哲學史上第一部具有完整哲學體系的著作,是歷代學者研究了兩千年的一部著作。就連近代大作家魯迅都說,不讀完老子一部書,不知中國文化。讀完之後我才發現,《道德經》實則爲一部人生的教科書,讓我明白了很多哲理。

不看虛名看本質。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事物名稱雖異,但只是一種指代關係,並不能表達事物的本質。因此人們不要執着於事物所謂的名號。企業注重員工的實幹能力,而不注重其言辭。我們學生也是一樣,學習也是爲了提升自身素質,而不爲“三好”。

要少說多做,靜默守中。多言數窮,不如守中。話說得太多,往往會使自己陷入困境;很多時候,知道的沒必要的東西太多,顧慮就會更多,因而妨礙自己的行動。聞一多先生有言:“別人都是說了再做,我是做了再說。”我們應該做的,就是努力學習,而不是天天喊口號。要知道,空缸震響,滿缸無聲。

但是有些人會學習不下去,也許是對其他方面有欲,歸根到底一個“貪”字。貪婪會使人喪失良知,是很可怕的。廣東的汪某要是不貪婪,還會用刀刺向自己的母親?

老子有些話說得好:“見素抱樸,少私寡慾,絕學無憂。”“聖人慾不欲。”現在學習壓力大,戒貪已成爲我的當務之急,力求減少自己的慾望。

人最忌自大自誇。跂者不利,跨者不行。自見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無功,自矜者不長。自吹自擂和大躍進中的浮誇風沒什麼區別,只有踏踏實實走好鋪墊的每一步,纔有可能抓住稍縱即逝的機會。

做任何事都應該服從自然。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人類比七大自然簡直是相形見絀,但是他們爲了眼前的小利益,破壞了良好的生態環境,那麼明天會怎麼樣是可想而知的。

人在福中不知福。因此人一定要知足。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長久。不知足會導致可怕的貪婪,讓人忘記一切,包括人格。甚愛必大費,多藏必厚亡。禍莫大於不知足,咎莫大於欲得。要懂得放棄,懂得知足,不要患得患失,要不爲失搞到悲傷。只有知足,才能常樂。

人貴有自知之明。知不知,上:不知知,病。聰明的人不自以爲是,自以爲是的人不聰明。有些人肆意貶低別人,擡高自己,這說到底,如果不是道德品質問題,就是沒有自知之明,往往帶來壞的結果,害人害己。楊修因爲恃才放曠,所以引來了殺身之禍。

不讀老子一書,不知中國文化,更不會爲人處世。

道德經讀後感13

剛讀完《道德經》,我從中遭到很多啓迪。作者老子是我國古代的着名思想家,哲學家。這本書是老子的亂世之道和人生哲學,而非我原以爲的道德教材。固然只要20多頁,但是由於領悟力有限,通讀全書,能瞭解的一定有十之二三。

首先,老子概括了當時自然現象和社會現象的變化,事物都向它相反的方向變去。指出"物極必反"的通則,簡直無論在哪一方面皆是如此的。

老子認識生活世界,看待生活的態度,主張貴柔、守雌,反對堅強和進取,老子的思想是無爲。

如今的人普通都以爲他的思想十分消極,其實他的思想更多地包含了對廣闊勞動人民的酷愛。他希望經過它的思想來影響統治階級,讓老百姓可以得到更多涵養生息,讓老百姓安居樂業。

我以爲"無爲"包含着順其自然不勉強去做的指導思想,因而能夠浸透到生活的各個方面。就比方說教育理念中也能夠自創。俗話說"強扭的瓜不甜",學習是一件盲目自願的事情,學生只要主動地學習,把學習當成一件快樂的事,才幹夠學有所成,這就需求我們教育者在教育理論中引導學生快樂、輕鬆、盲目、自願地學習。教育中的無爲而治,不是不論,而是因勢利導,絕不拔苗助長。不順應自然規律,濫施各種生長激素,不尊重孩子的意願自覺參與各種奧數,學鋼琴,拉小提琴等培訓常常適得其反。

同時老子的"物極必反"的思想似乎在預言今天的社會。人類所追求的所謂文化,所謂科技,現代化,都應該是爲人類效勞的,但是環境污染,能源耗盡,消費率進步,失業率上升,貧富差距的拉大,似乎又和所謂高科技有着密不可分的關係。人們爲了保住工作而工作,無暇關注本身和家庭,有時間的時分沒錢,有錢的時分沒時間。又或者說兩者都沒有。這樣的社會又怎能說是美妙的呢?在高度興旺之後,人類當有所迴歸,以免到達極致走向另一面,走到無法挽回的地步。

老子不愧是我國古代十分偉大的思想家,而且在如今,他在全世界的影響力遠遠超越孔子。老子的學說"玄之又玄",但是我卻沒有能發現"衆妙之門",自古以來研究老子的人太多太多,但我總以爲體會到"物極必反","無爲"之類的人生哲學,對個人來說更有意義。我以爲他的許多觀念值得我們去深深地思索。

道德經讀後感14

在這微信、QQ連接你我的時代,每個人的朋友圈可能都會出現網名叫做“上善若水”的好友,亦或是個性簽名寫着“聖人之道爲而不爭,夫唯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知止可以不殆,夫唯不盈故能蔽而新成”的同事,這樣的盛況足以說明老子思想對中華民族的影響之大。兩千多年前諸子百家各自提出自己的治國理念、安民方針,時至今日,這些思想仍是我們民族的瑰寶。

老子說“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核心點是利終生、福萬民而又淡名利、輕權勢。老子曰“天之道,利而不害;聖人之道,爲而不爭”,不違反規律,就是“無爲”。老子還說:“取天下常以無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管理者治理企業,不可以違反規律、妄爲滋事,如果管理者經常膽大妄爲,不斷滋事以彰顯自己的權勢,企業就難以治理。老子說“爲無爲,則無不治”,管理者應當順應自然規律,實事求是地尋求切實可行的道路,才能“無不治”。

“上士聞道勤而行之”。老子還強調,把握了規律則可用以指導實踐,而不是僅停留於空談。

對於企業來說,產品質量是打開市場的關鍵因素之一。舉例來說,馬鋼通過不懈努力攻克了汽車板個性化需求多、汽車板更新週期短、汽車板表面要求極高,生產難度大、汽車生產的流水線自動化,對鋼板質量穩定性要求極高、汽車生產流程長,技術難點多,讀書筆記。集成度高等五大核心難點,現作爲國內主流汽車板供應商,已逐步打開市場,擁有更多的用戶羣,贏得更好的口碑。而在在公司產線、冷軋產品升級過程中,我們建立較爲完備的設備體系,以推進設備精益管理爲重點,通過加強基礎管理和強化專業培訓,實現設備由修向控、由修向管的轉化,確保設備穩定運行、精益運行,爲硅鋼、家電板、汽車外板等高端產品質量穩定提供堅強保證。

晝無爲、寢難寐!工作中如若不能貢獻自己的力量,是空虛而痛苦的。我們遵循規律、實事求是、攻堅克難、創新創效。有職就有責,有責就要擔當。“無爲”是指導我們工作的方法,“無不爲”是鞭策我們努力實現目標。

道德經讀後感15

這篇文章引人思索。關於道與德的關係,我想起聖經上記着說,在主耶穌(道成肉身的聖子上帝)爲人類的罪準備上十字架之前,有一篇爲一切信他之人的禱告,其中提到:“父(聖父上帝)啊,求你使他們因真理成聖……”這裏聖指美德,如仁愛、喜樂、和平、忍耐、恩慈、良善、信實、溫柔、節制等,而真理就是上帝的話,創造主上帝的話,即上帝借道來重塑人的品德。用一句話來概括,我想可以用“道以成德”這四個字。但是這道又似乎太不可捉摸,其實不然——

真理(即)的見證:大自然在默默地見證着道(羅馬書1:20),還有我們的良知同作見證,所以我們的古代先賢能有如此的感悟。現在我們有了《聖經》,(關於這本書的神聖來源,有一篇文章說得詳盡,就是我的空間中所轉帖的《千古奇書》)讀聖經,然後再去認識人事物,會發現聖經就是上帝對人類說的話(道),爲要使人類靠着上帝所預備的方法重新獲得原先所賦予人類的美德(我們人類是按上帝的形像造的,本來具有他的聖潔公義信實仁愛等一切美德);更有耶穌基督,聖子上帝,道本身,親自降生爲人,在人間生活,將真理彰顯出來。

尋求真理需要安靜我們的心,因爲聖經告訴我們:“主耶和華以色列的聖者如此說:‘你們得救在乎歸回安息(安靜休息),你們得力在乎平靜安穩’……耶和華必然等候,要施恩給你們;必然興起,好憐憫你們。因爲耶和華是公平的上帝,凡等候他的都是有福的。”(以賽亞書30章15,18節)古人之所以能聽到上帝在大自然中說話的微小聲音,還是因爲有一顆平靜安穩的心,不爲世俗禍福所搖動的心。

探究規律還要孜孜以求,因爲聖經上還告訴我們:“你們祈求就給你們”“你們得不着,是因爲你們不求”還要本着純正的動機,正如經上說:“你們求也得不着,是因爲你們妄求,要浪費在今生的宴樂中”此外,還要有正確的途徑,正如我們知道不可緣木求魚。如果說今天的大自然已經被罪所污損,今天的良知在許多人的心中已經漸漸失去,但聖經的啓示是完備的真理,是永不改變的,正如經上的宣告;聖經所見證的耶穌基督就是道路真理和生命,凡到他這裏來的,並跟隨他到底的,必要得着今生和永生的一切福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