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國文齋>範文>讀後感>

道德經讀後感 15篇

讀後感 閱讀(6.63K)

當仔細品讀一部作品後,你心中有什麼感想呢?這時最關鍵的讀後感不能忘了哦。那麼如何寫讀後感才能更有感染力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道德經讀後感 ,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道德經讀後感 15篇

道德經讀後感 1

在這個寒假,我重新閱讀了《道德經》,這本書是老子的亂世之道和人生哲學,雖然短短的20多頁,但其中的內容和豐富程度不是寥寥數語所能概述。

首先,這本書是老子在概述了當時的自然現象和社會現象的變化後,得到了食物都會向着它相反的方向變化,指出了“物極必反”的通則,這即使是在今天,也是一樣的道理,這讓我開始重新思考看待問題的角度和方法,應當貴柔、守雌。人不能浮躁,心態要平和,不能因爲外界的干擾就自亂了內心,浮躁是我們現在年輕人的通病。現在我們在西安交通大學這樣的高等學府讀書學習,難免會心存沾沾自喜,我們應當精心科研,打磨我們的性格,鑄造我們的能力,這方爲我們這些年輕人需要做的事情。

第二,我們一定要按規律辦事,大千世界,時事運轉都存在其規律。我們在規律的基礎上,要明確自己的目標,修煉自己的內心,朝着我們的目標“守靜篤”。我們現在的研究生,在從事自己相關領域的科研工作時,只有認真把握領域的核心,觀察和發現領域內事物的變化規律,在自己的`目標和領域內深入研究,才能取得優秀的成績。

第三,無爲。天地所以長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長生。是以聖人後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無私邪,故能成其私。意思是說天長地久,天地之所以能長久,是因爲它們不爲自己而生息,自然而然的存在,所以才能長久。我們在日常的待人接物上,要常有無爲的思想,不要永遠想着自己,要多爲他人考慮,這樣人人爲我,我爲人人,校園生活互幫互助,生活纔會充實而有趣。

老子雖然已經離我們而去,但是《道德經》卻依然存世,且爲千古絕唱,我們應當將其中的思想和現代的生活工作緊密結合,推陳出新,強化自己內心涵養和品德,他日爲我輩之楷模。

道德經讀後感 2

《道德經》,又稱《老子》,是春秋時期的老子,也就是李耳所作。它是道教思想的源泉,也是世界上除聖經以外翻譯最多的經典。經過一年的學習,我對道教有了更深的理解,比如缺乏個人慾望和滿足以下是我的感受。

道家講究無爲而治。正如書中所說,鄰國相望,雞犬之聲相聞,民至老死,不相往來。也就是說,人們彼此之間沒有交集,只有附近的雞狗之聲才能聽到。老子希望國家按照小農經濟發展,人們的`生活自給自足,不需要社會交流,避免人們自己的私慾和一切可能導致國家破裂的負面情緒。從國家的角度來看,單靠無爲似乎是不現實的。但從生活的角度來看,平凡並不是一種幸福。隨着我們社會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開始追求生活的幸福指數,而生活平淡,沒有起起落落,有一顆平靜的心對大多數人來說是一件好事。

上善若水,水善萬物而不爭,處人之惡,故幾於道。善良的人像水一樣滋潤萬物,不與萬物相爭,在人們討厭的地方,但更接近道。品德高尚的人做事有利於大家而不與之抗爭,處於卑微的地位,但他的做法值得人們尊敬。我們出生在這樣一個快節奏的世界裏,有時我們可能需要保護自己,不得不做一些我們不喜歡的事情。但我想說的是,幫助別人保持謙遜的態度並非不可能。也許你會失去一些東西,但回報是無限的。

你把自己當成世界,如果你能把世界寄託在一起:愛以天下,如果你能把世界寄託在一起這句話意味着把自己當成世界,那麼世界就可以寄託給他:把世界當成自己的生命去珍惜,那麼世界就可以委託給他。中國仍處於發展中國家,復興還有很長的路要走,我們處於國家的頂端。我們需要不懈努力,爲國家利益做出貢獻。少年強則國強就是這麼說的。

《道德經》是中國第一個完整的哲學體系。它通過生活和治理政策向我們解釋了我們應該保持自己和長期的真理。我們出生在一個從面對面交流到全面數字技術互動的過渡時期,所以我們需要堅持道德經典中的真理,發揚中國文化傳統,始終保持中國特色,甚至引領世界。

道德經讀後感 3

上學期,我們接觸到了國學這一門課程。每個年級的國學課本不同,我們五年級,學的是老子的《道德經》。

一開始,我一點兒也不理解,老子講的道家學。老子說,道非常模糊,它看不着也摸不着,它令人捉摸不清,但它卻是推動世間萬物進化的力量。我就不明白了,按老子所說,那這個道就是無形的嘍,既摸不着也看不着。如果是無形的,它哪來那麼大的能量去推動萬物進化、變化?我認爲,世間萬物的變化,是自然形成的,怎麼倒成了這個無影無形的道所致?老子還說,人在做任何事情時都帶着道,可我做事情時怎麼看都只看到周圍的灰塵,哪裏有道,道在哪裏?我十分迷惑。不過我的這些想法,大家似乎都有。老子是得道高人,他講的話,我們怎麼能一下子就理解得了呢?有時,連那些專門研究國學的老師都不能完全明白老子思想中蘊含的道理。我想:雖然,老子說的大概念、大設想、大道我們不能很快明白,但他從“大道”裏說出來的生活小道理卻能讓我們豁然開朗,發現生活中無處不在的道的道理。

老子說:“有之以爲利,無之以爲用”,這一句就讓我佩服之至,情不自禁地稱讚老子觀察身邊細小事物的能力。這一句的意思是:有形的實體之所以能給人帶來方便,其實是無形的空虛之處發揮了作用。沒錯,你看:一個杯子,水倒進去是杯子裏的空虛之處容納了它,而不是實的那一部分容納它。同樣的'道理,一個房子,只有有了房子中間的空地方,房子纔有了它的作用,它纔可以住人。現在,我們想象,空虛之中含了道,那麼,是不是就是道在無形之中幫助了我們?哈!對,就是這樣,這樣一來,老子的話是說得過去的。

經過註釋的指點,加上我自己的理解,也才領悟了這麼一點點,但這卻讓我很有成就感。想到這《道德經》裏還有多少的祕密等着我去發現,不禁讓我悠然神往。我想我愛上了《道德經》,愛上了國學,愛上了中華五千年的文明……

道德經讀後感 4

老子的仙風道骨,被傳的神乎其神。讓我百思不得其解,如果說世界上沒有什麼神仙的話,那麼老子預知未來從何而起;況且歷史上的諸葛孔明也能神機妙算;再者,靈寶函谷關的尹喜怎麼能看見紫氣東來就判斷將有聖人到來?其他人爲什麼沒有看見?思索了好久,難道他們真的得了道,成了仙?答案曰:非也!其實,他們的仙風道骨都源於知識的淵博。他們能把萬事萬物之間聯繫上。就像古語所說:見瓶水之冰而知天下之寒!他們從這幾件事情的跡象上,能推斷出將要發生的事情。比如尹喜所見的紫氣,其實其他人是看不見的,因爲尹喜也是一個修養極高的人,而且懂得氣象。要是平常人,沒有這些學識的人,見了就和沒見一樣。有些人的學識也很淵博,但他們往往忽略了事物之間的.聯繫,看待問題不能多角度,多方位,而只是侷限於事情的本身,所以學識再多也只是平常人! 最初讀《道德經》,感覺老子什麼事情都追求自然,不去強求。我總在想,我是年輕人,積極上進非常應該,如果一切順其自然的話,最終無爲。所以,對那種消極思想很是牴觸。但這次誦讀,卻有了不同感受。雖然早都知道書多讀一遍,感受就會增加一層,許是因爲它難懂的緣故吧,擱置了許久。現爲了學生能懂意思,我查了許多資料,對它的理解又深了一層。我們再拐回來說說老子的思想,他的無爲其實是有爲。我喜歡他說的例子。車子有輪子,輪子中間是空的,空是無爲。但正是因爲是空的,因此可以插上車軸,然後輪子可以滾動,可以在中,可以做人,所以又有爲了。這也是他所說的無爲而無不爲了。他的無爲中,其實包含着順其自然,不勉強去做的思想,也就是我們常日所說的欲速則不達。他的這種絲絲昂,其實是一種大智慧。沒有說不讓你不上進,只是在上進時應該遵循規律罷了!

道德經讀後感 5

《道德經》是一部中國古代樸素辯證法的啓蒙鉅著,拉開了從古至今幾千年來人類對自然規律進行探索的序幕。辯證的去看待它,取其精華,棄其糟粕,對我們人生的指導是大有裨益的。

16日——20日,我參加了在杭州萬鬆書院正誼學堂舉辦的《道德經》妙解公益夏令營,讓我印象最深的是其中的一章——以水爲師,觀水悟道。今天,我們就來學習一下水的品質。你可能會說:水有什麼品質?有什麼好學的?現在就讓我給你講一講吧!

上善假設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水向高處流還是低處?你一定會說:向低處流。是的,我們要學習水的謙虛和謙讓,假設在向下流的路上遇見一塊大石頭,水有撞上去嗎?沒有。如果撞上去,豈不是以卵擊石嗎?水是繞開了它。你可以去好好體會。

人體也需要水,人體百分之七十都是水。如果地球上沒有水,我們人類能活過一星期嗎?我們賴以生存的地球還會有生命存在嗎?所有的.蔬菜等植物也需要水,不然也會枯死。水還可以幫我們清理廁所,清理我們不喜歡的污垢。但水並沒有要求我們給它回報。這種舍已爲人,不求回報的精神值得我們學習。

所以我們一定要好好保護我們的水資源。比方:做環保酵素。那怎麼做呢?就讓我來告訴你吧。我們用一斤糖,3斤果皮垃圾(要選擇新鮮的),10斤水,比例1:3:10,放入瓶罐內混合在一起,放在陰涼的空氣流通處,要記得每天都要放氣,不然發酵過程中瓶罐內產生的氣體會把瓶罐頂開,發酵3個月後就可以使用了,當然6個月以上最好。你試試吧!可以用來清潔傢俱,澆花等等。

通過學習《道德經》,讓我懂得了水的品質,我們離不開水,我們就是水,因爲我們是大自然的一份子。

道德經讀後感 6

《道德經》裏其政悶悶,其民淳淳;其政察察,其民缺缺。意思是說,政府的政策穩定、開明,人民就安居樂業,民風淳樸;政府的政策要是經常變化,就會使人民變得狡詐,人心變得自私自利,社會誠信缺失。在第十七章中,老子認爲,好的政府不會亂髮使令,人民只知道政府的存在,取得了業績,只會認爲是自己努力的結果,和政府沒有關係。政策的'多變,會造成政府失去誠信,人民不會相信政府。

這兩章內容主要闡述了政府不能隨便亂髮政策,要"貴其言'。政策的多變使政府的公信力降低,人民對政府的話產生懷疑,從而使整個社會的誠信度降低。

政策的多變會使一些人不勞而獲,別的人就會學他的樣子,期待政策有所變化,對自己產生利益,社會因此變得浮燥,人民沒有了長期奮鬥的目標,急於求成,急於利用當前的政策爲自己謀利,生怕政策變化讓自己的目標落空。

老子的這種思想,在唐代得到柳宗元的傳承和發展。柳宗元在《梓人傳》中,認爲治理國家,應當像蓋房子的工頭一樣,只需用尺子、規矩和墨斗劃出高低、長短的標準,讓手下的工人按照標準去做就行了,要是有人做不好,批評或是辭退他,他都不會有怨言。不能事必親躬,處處向手下的人炫耀自己的本領,代替手下人工作。在《種樹郭橐駝傳》中,柳宗元提出了,治人要像養樹一樣"順木之天,以致其性'。爲官治民如果"好煩其令',看起來好像很愛惜人民,政府不停地想辦法頒佈新政策,人民不停地揣磨政策變化的方向,結果卻使政府和人民都覺得很困苦疲乏,社會並不能安定興旺。

道德經讀後感 7

最近我在看一本十分富含哲理的書《道德經》,要物體享受就得靠錢,而要精神享受就得靠道,道家講究天人合一,神遊太虛,而道德經就完美的詮釋了這一點。

道德經全書僅五千字,但字字珠璣。就拿第一句話說吧:"道可道,非常道。'這句話很好理解,就是能說出來的道,便不是真正的道了。但你理解深刻含義嗎?道德經中有這麼一個小故事:楚國有一棵大樹叫"朝生',對他來說,四千年只是一個春季。在越國有一隻神龜叫"暮菌',對它來說,四千年不過是幾個時辰而已。但人們卻認爲彭祖壽命長,活了八百年,但他跟"朝生',"暮菌'比,豈不是壽命極短?如果人們在遠古指天叫"夷',指地爲"希',那現在天就是夷了,地就是希了。所以他告訴我們,名稱是虛無的,不要去強求等級名稱,順其自然不是更好嗎?看,短短一句話,竟可以有如此深奧的道理。

道德經中還記到,老子在寫完道德經交給尹喜,出關之前曾跟尹喜說:"你讀完後,要把道德經全忘了才行。'這更是出乎常人意料,應該牢牢記住纔對呀!正因爲文字把深理束縛住了,所以要把文字忘了,才能見到深理。

六祖惠能身爲住持卻不識字,但他卻說:"我用手指月亮,你要看的是月亮,而不是我的`手,我的手是用來指導你看月亮。'的確,文字只是用來襯托深理的。

現在,體會到道的博大精深了嗎?

其實,道就在我們身邊,但它卻看不着,聽不着,聞不着,摸不着。只能用心體會,而道德經便是這麼一本體會道的工具。

道德經讀後感 8

當今社會科學發達,社會經濟高速發展,人們的物質財富越來越殷實,而精神財富卻越來越貧乏,道德淪喪的現象日益嚴重。“堂堂正正做人,踏踏踏實實工作”的呼聲日益強烈。物慾橫流的現實生活中,如何去面對金錢、地位、美色的誘惑呢?我們同樣可以在《道德經》這部聖典中找出答案,那就是要求我們在日常生活、工作和家庭中注重守靜處世,清靜自省,盡心本職!

既然我們個體十分渺小,力量十分微弱,人生十分短暫,我們何不端正心態呢?靜心、淨心、盡心就是人們的三個不同心態層面。靜心:靜安人生座標;淨心:淨處人生方向;盡心:盡展人生作爲。

靜心,靜安人生座標。老子以“清靜爲天下正”,“清靜無爲”爲修道之本。《道德經》十六章雲:“致虛極,守靜篤。”強調了致虛守靜的修養。“致虛”就是要消除心靈的.蔽障和理清混亂的心智活動,而後才能“守靜”,通過“靜”的工夫,深蓄厚養洞察力,纔會“知常”,逢凶化吉。

“淨者,不污也”,天地萬物之間,潔淨不染,就是“不染”。“不染”的含義很廣泛,老子《道德經》十二章雲:“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馳騁畋獵令人心發狂,難得之貨令人行妨。”。意思是說五彩繽紛的世界使人眼花繚亂,各種各樣的聲音使人震耳欲聾,美味佳餚使人饞涎欲滴,縱橫馳騁的心靈使人心態若狂,擁有貴重難得的貨物使人心驚膽寒。就從視、聽、味、嗅、觸、物六方面形象勾劃了人們因貪婪而染色、染音、染味、染心、染身所導致的嚴重後果。故後人雲:六根清淨、一塵不染。意在教人約束,收斂人們的貪慾之心。

道德經讀後感 9

如今,隨着社會科學的發展和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人們的物質財富越來越豐富,而精神財富卻越來越貧乏,道德淪喪現象也越來越嚴重。“做人端正,腳踏實地”的呼聲越來越強烈。在物慾橫流的現實生活中,如何面對金錢、地位、美麗的誘惑?我們也可以在聖典《道德經》中找到答案,那就是要求我們在日常生活、工作和家庭中注意安靜的`生活,安靜的反省,奉獻自己的責任!

既然我們個人很小,力量很弱,生命很短暫,爲什麼不糾正我們的心態呢?冥想、淨心、奉獻是人們三個不同的心態水平。冥想:靜生活座標;淨心:淨生活方向;奉獻:展示生活。

冥想,安靜的生活座標。老子以“安靜爲天下正”、“安靜無爲”爲修道之本。《道德經》第十六章說:“致虛,守靜。”強調了致虛守靜的修養。“致虛”就是消除心靈的障礙,理清混亂的心理活動,然後才能“守靜”。只有通過“靜”的努力,我們才能培養深刻的洞察力,才能“知常”,變得幸運。

“淨者,不污也”,天地萬物之間,潔淨不染,就是“不染”。“不染”有着廣泛的含義。老子《道德經》第十二章說:“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耳目一新,馳騁狩獵令人瘋狂,難得的商品令人興奮。”。這意味着五彩繽紛的世界令人眼花繚亂,各種各樣的聲音令人震耳欲聾,美味的食物令人垂涎欲滴,馳騁的心讓人瘋狂,擁有珍貴而罕見的商品讓人害怕。從視覺、聽覺、味覺、嗅覺、觸摸、事物六個方面,人們因貪婪而染色、染色、染色、染色、染色心臟、染色身體造成的嚴重後果。所以後人云:六個乾淨,一塵不染。旨在教人約束,收斂人們的貪慾。

道德經讀後感 10

"道可道,非常道'我不情願的背道。又到了爺爺所說的的修心養性的時間了。

我叫張雪晴,是店子中學五年級三班的一名學生,我有一名略顯神道的爺爺。我的爺爺非常的古板,每天都要我背這懂都不懂的.《道德經》,其實我是不想背的課時爺爺非逼着我背。有一天,我背到一句"禍兮福所倚,福兮禍所伏',這句話的意思我能明白,大概就是說好事是壞事,壞事是好事。但是我覺得這個道理很沒道理,好事就是好事,壞事就是壞事。完全相反怎麼能劃等號呢?於是我就去問爺爺,爺爺說:"這個世界分陰陽,物極必反,所有的東西都不是絕對固定的,所以壞的有可能變好,虛弱的有可能變強壯。'"騙人,你這是封建迷信,我以後再也不背這個沒用的經了!'我說道。爺爺笑了笑。

期會考試的時候,我語文得了滿分,數學還差三分滿分。我高興極了,爺爺也很爲我高興。我乘機說"爺爺你帶我去吃肯德基吧。'爺爺答應了。我高興的蹦蹦跳跳,爺爺在後面換鞋子,我邊跑邊跳得出了門。結果一個不小心踩到一片沙子上,水泥地配沙子和冬天的冰面沒有多大差別。站了一下發現站不起來了便做在地上哭了起來。爺爺聽到哭聲急忙跑出來把我送進了醫院,經診斷軟組織挫傷需要臥牀休息。結果吃肯德基的計劃也泡湯了。下午躺在牀上無聊得很,就想我怎麼這麼倒黴。本來多好的計劃、多麼美好的一天怎麼到了如此地步。突然聽到爺爺的收音機裏傳出了那句我開始認爲很沒道理的話"禍兮福所倚,福兮禍所伏'。

物極必反,樂極生悲。我用自己的切生體會加深了對這話的理解。希望我以後無論悲傷還是高興都能控制住度不要重蹈覆轍。

道德經讀後感 11

"道可道,非常道'我不情願的背道。又到了爺爺所說的的修心養性的時間了。

我叫張雪晴,是店子中學五年級三班的一名學生,我有一名略顯神道的爺爺。我的爺爺非常的古板,每天都要我背這懂都不懂的《道德經》,其實我是不想背的`課時爺爺非逼着我背。有一天,我背到一句"禍兮福所倚,福兮禍所伏',這句話的意思我能明白,大概就是說好事是壞事,壞事是好事。但是我覺得這個道理很沒道理,好事就是好事,壞事就是壞事。完全相反怎麼能劃等號呢?於是我就去問爺爺,爺爺說:"這個世界分陰陽,物極必反,所有的東西都不是絕對固定的,所以壞的有可能變好,虛弱的有可能變強壯。'"騙人,你這是封建迷信,我以後再也不背這個沒用的經了!'我說道。爺爺笑了笑。

期會考試的時候,我語文得了滿分,數學還差三分滿分。我高興極了,爺爺也很爲我高興。我乘機說"爺爺你帶我去吃肯德基吧。'爺爺答應了。我高興的蹦蹦跳跳,爺爺在後面換鞋子,我邊跑邊跳得出了門。結果一個不小心踩到一片沙子上,水泥地配沙子和冬天的冰面沒有多大差別。站了一下發現站不起來了便做在地上哭了起來。爺爺聽到哭聲急忙跑出來把我送進了醫院,經診斷軟組織挫傷需要臥牀休息。結果吃肯德基的計劃也泡湯了。下午躺在牀上無聊得很,就想我怎麼這麼倒黴。本來多好的計劃、多麼美好的一天怎麼到了如此地步。突然聽到爺爺的收音機裏傳出了那句我開始認爲很沒道理的話"禍兮福所倚,福兮禍所伏'。

物極必反,樂極生悲。我用自己的切生體會加深了對這話的理解。希望我以後無論悲傷還是高興都能控制住度不要重蹈覆轍。

道德經讀後感 12

“不尚賢,使民不爭;不貴難得的貨,使民不爲盜;不見可欲,使民心不亂。它是以聖人爲治,虛其心,實其腹,弱其智,強其骨,常使無知無慾。使夫智者不敢爲也。如果你什麼都不做,你就什麼都不做。”

意思是:不尊重有才華的人,讓人民不爭名利;不要把難得的東西當成珍貴的東西,讓人民不偷;不要表現出能誘發人們貪婪的東西,這樣人們的內心就不會被打擾。因此,聖人治天下,要純潔人的心思,滿足人的溫飽,減少人的遺志,增強人的'體魄。總是讓人們沒有知識,沒有慾望。讓那些自以爲聰明的人不敢自作主張,以無爲的方式對待一切,就沒有什麼是做不到的。

老子主張無知無慾,與他的歷史背景密切相關。周朝分崩離析,五霸代興,戰爭頻繁,雄心勃勃的諸侯們都像代周而立,社會生產力在不斷的鬥爭中受到了極大的破壞。面對戰爭,我很難過,所以我提出人性本來是安靜純潔的,但我卻被名利物慾所隱憂,爭名奪利,貪圖物慾,所以我有一顆奸詐的心。兩者都是社會動亂的根源。倡導名利,淨化人心,是一個美好的願望。

從反思人類文明發展史的角度來看,老子思想深刻,危機意識強,生存意識強。人類文明的不斷進步是以破壞環境爲代價的,人類已經被大自然報復。

人類是地球上最聰明的動物,也是破壞地球、污染環境的罪魁禍首。由於人類的活動,地球的臭氧層遭到了前所未有的破壞。全球平均氣溫逐年上升,酸雨日益增多。大氣、水源、土壤等極大的破壞和惡化。大自然已經開始瘋狂地報復人類。據統計,世界上五分之四的城市居民生活在受污染的大氣環境中,引用不符合衛生要求的水。這些污染再次威脅到整個人類的生存。世界上每年有500萬人死於癌症,大多數癌症是由環境污染因素引起的。

地球上的母親充滿了洞和傷疤。人們爲創造前所未有的知識和財富而沾沾自喜。衆所周知,人類不斷創造文明,爲自己挖墳墓。

道德經讀後感 13

最近我不大喜歡聊天了,因爲思想深邃的人不多。心慢慢地不怎麼花了,畢竟歲月不饒人。我喜歡一個人在花園散步沉思。官二代、富二代們佔據了大量的社會資源,讓底層的人難以往上流動,官與商勾結還如何做人民的公僕,公平正義何在?讀書無用論也不是空穴來風;中國的官員的選拔應該真正交給選民而不是由上級領導說了算,做官的如果俯下身子去討好選民而不是絞盡腦汁的去巴結領導一切的一切都好辦了————思考這些問題,我的痛苦與日俱增。爲了減少我的痛苦,我開始讀道德經了,我發現我受益匪淺。

道德經裏說上善若水。水的適應環境能力最強。到了不同的容器,水都能隨之改變。爲人處世當如柳樹,而不能像青松。柳樹溫柔,給人以美感。青松倔強,葉如鋒芒,容易傷人。我們不能老是埋怨環境的惡劣,自己應該主動學會適應周圍的環境。達爾文不也說,物競天擇適者生存嗎?

道德經裏說要摒棄自己的私慾,不妄爲便能無所不爲。一切都要符合道。道法自然。無論自然界還是人類社會都有其客觀規律。違背規律必然要受到懲罰。幹什麼事要穩重。對名利的過度追求,可能失去的更多。我對晉升高級也不再有過多的.衝動。而是順其自然吧。

道德經裏說長壽的人佔十分之三,短命的佔十分之三,還有十分之三是因爲過分追求名利而在縮短自己的壽命。貪財官爲了貪慾而鋃鐺入獄,賭徒因不服輸而徹底毀壞了自己的身體,單位上有好多人爲追名逐利不擇手段而鬧僵了人際關係自尋煩惱。我愛我的孩子,愛我的老婆,愛我的家,愛我的親朋好友,愛愛大自然,愛我們的國家,愛我們的星球。我相信善,回報與否我不知道,但我的心寧靜了。

最近我的睡眠質量好多了。勸你有時間也讀讀道德經,好嗎?

道德經讀後感 14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追隨“道”的路上如同夸父逐日,似乎近在眼前,卻永遠也觸碰不到,或許這無形無名、無色無味的“道”就誕生在追逐的過程中。這種玄之又玄的東西越研究就越着迷。

第一次接觸老子的思想純屬道聽途說,以爲“無爲”就是無所作爲。初步瞭解老子的“無爲”也只是走馬觀花,狹隘的認爲“無爲”就是順其自然。近日,讀完《道德經》感受到“無爲”不僅是順其自然,還要戒掉一切貪慾,心平氣和的作爲方爲“無爲”。

這讓我想起了小時候做過的一個神奇的夢。夢裏,我站在家門口望向天空,閃閃爍爍的星星在天空中擺成了一個大字,就是“無”。這或許就是在暗示我,要讓一切歸於“無”,纔是人生正道,纔是我該走的路。這是冥冥之中給我人生方向的暗示嗎?

讀完《道德經》,心胸可豁達。一切的爭執,一切的解釋,一切的聰明智巧,一切的自以爲傲……一切的一切都顯得那麼蒼白無力,這一切的姿態都與“道”背道而馳。所有的猙獰只會讓非道之物纏繞,離“道”越來越遠,離福報越來越遠。所以一切外物皆爲心物,自己與自己的內心達成了和諧,一切也就順心了。

用眼睛看世界的人,應該讀讀《道德經》。這本薄薄的.小書,蘊含着無窮無盡的智慧。真正的智慧看上去都是愚蠢的,真正有智慧的人看上去往往是笨拙的。聖人的智慧在於承載,而非表現,承載萬物,甘於身處谷底而成全萬物,且萬物於聖人而言皆爲有用之物。智者常常明白物極必反的道理,所以在萬物運作之中能掌握平衡的人可爲真正的智慧之人。

《道德經》與我的淵源還在於我的筆名——若水,“天下柔弱莫過於水”“水至柔,而能馳騁天下之至堅。”“上善若水。水利萬物而不爭。”《道德經》對水的描述,是我認爲最爲精妙又最爲震撼的。可能我這輩子都不能成爲這本書中的水,但我會朝着這個方向前行,希望成爲至柔至堅之水。

道德經讀後感 15

我看不懂原文,從譯文的描述中做了一些思考。

道德分析的範圍側重於非物質的一面,分析個人和集體。個人分析的刻度是普通人和聖人。集體分析側重於道德,促進集體向更好的方向運行,集體分析的刻度是你和我。

人,人類社會,世界上的一切,總是覺得哲學和科學不夠全面,所以我喜歡用物質和非物質來獲得兩個範圍。自文本以來,人類文明在物質和非物質兩個範圍內產生了無盡的好奇心和探索。從古代到現在,從現在到最後,人們都會探索它。

哲學的重點是非物質的範圍,道德經典的重點也是非物質的範圍,但它們的刻度不同。東方哲學和西方哲學確實有很大的內容差異,但內容是非物質的範圍,這是非常重要的。我認爲這種差異的根本原因是不同的宗教信仰環境。

拉得更遠,回到道德經。道德經的重點是什麼?關鍵是一個人必須有道德,一個社會必須重視道德。爲什麼會這樣?因爲中國人用人來教導和衡量對錯。但有些人用上帝來衡量對錯,所以不同的依賴形成了不同的`對比。記得BBC紀錄片講述了天主教對人們生活的影響。如果你感興趣,你可以去看看。因爲我從小就被父親教導要做什麼,人不能做什麼,如何成爲人。這種用人來衡量對錯的教導確實塑造了我。在這裏,我對過去的評價只是陳述事實的意思。

事實上,道德經典是基於道德思維的總結。從側面看,當時人們的道德已經達到了這一點。道德經典是基於人與人之間的一種衡量、發展和成就。道德經典表明,當時我們用人來衡量是非。保持自我存在需要代價。保持一個人的存在意味着你應該保持自己的標準。聖人的存在是維持聖人的標準。

事實上,我對什麼是道德經典不太感興趣。爲什麼會有道德經典?答案已經在上面給出了。在這裏,我認爲一件事非常重要。哲學不能解決所有問題。它側重於分析非物質的範圍,但人是由物質和非物質形成的。學哲學的人不應該忘記科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