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國文齋>子部>道家老子>

讀道德經讀後感

道家老子 閱讀(2.68W)

當品味完一本著作後,相信大家的收穫肯定不少,何不靜下心來寫寫讀後感呢?是不是無從下筆、沒有頭緒?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讀道德經讀後感,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讀道德經讀後感

孟子曰:性本善,荀子曰:性本惡。自古以來,善惡之辯就已存在。人們對於美善的理解不盡相同,但對於美善的追究卻從未停歇。《道德經》有云:上善若水,水利萬物而不爭。在老子的眼裏,水澤被萬物,卻不與誰爭,即爲上善。這種大善似有一種奉獻自己成全他人的意味,就如同落紅化作春泥護花,春雪化爲甘露滋養大地一般。這種至高境界的善,不僅僅只是道家的追求,佛家的普度衆生以及儒家的仁愛都是在向這種至善無限靠近。

《道德經》第二十七章裏講到:是以聖人常善救人,故無棄人;常善救物,故無棄物。意思是,聖人經常救贖他人,因此沒有人會被拋棄;聖人常常珍愛萬物,因此沒有什麼東西會被浪費。渡人是一種善,就好像伯樂一樣,能在衆多的馬中挑出千里馬,使它的才美外顯,不至於祗辱於奴隸人之手。愛物也是一種善,這種善對於人與自然和諧相處有着重要的意義。

在久遠的古代,我們的祖先便與自然達成一種天然的默契。春種,秋收,冬藏,狩獵時不捕懷着幼崽的母獸和幼獸,捕魚時也不用細小網眼的漁網,人們懂得與自然保持平衡。而工業革命至今,人們對於自然地索取有增無減,甚至涸澤而漁不顧後果。最後招致大自然對人類這種無度掠奪和破壞的懲罰,霧霾、沙塵暴、極端天氣等無不威脅着人類自身的生存和發展。如果我們能夠早點明白《道德經》中蘊藏着的善物之善,那麼也許有許多的動物還存在於地球上而不是博物館中。

老子還在《道德經》中寫道:與善仁,言善信,夫唯不爭,故無尤。這裏的善,是一種智慧的處世之道。與人相處,要本着與人爲善態度,說話時要真誠誠信,遵守諾言。夫子有言“躬自厚而薄責於人,則可遠怨矣。”即對待自己要嚴格要求,對待別人則要寬容。這樣我們之間才能夠建立良好的人際關係。

善有至善但無大小,奉獻社會熱衷公益爲善;尊老愛幼,與人爲善是善;愛護花草,與自然和諧相處也是善。當小善積累如潺潺溪流,再匯入江海,那麼我們所追求的上善一定也會隱於此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