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國文齋>子部>道家老子>

“道德經”讀後感

道家老子 閱讀(2.92W)

當閱讀完一本名著後,相信大家都增長了不少見聞,此時需要認真思考讀後感如何寫了哦。那麼你真的懂得怎麼寫讀後感嗎?下面是小編爲大家整理的“道德經”讀後感,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道德經”讀後感

“道德經”讀後感1

“道可道,非常道……”一陣陣讀書聲迴盪在校園裏。自從學校開展“與聖賢爲友,與經典同行”讀書活動以來,校園裏每天都飄蕩着整齊而有節奏的讀書聲。

當老師第一次捧着《道德經》,告訴我們這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寶貴文化遺產,我就暗暗地下決心一定要認真地學習它。

可是當老師第一次用清脆的聲音帶領我們讀《道德經》時,我感覺到枯燥無味,一點兒也提不起學習的興趣來。雖然如此,我還是不忘每天讀一讀,漸漸地我發現自己喜歡上了它。於是每天清晨,伴着鳥兒的歌聲,迎着初升的朝陽,我坐在陽臺上,一邊享受着清鮮的空氣,一邊開始了晨讀。它給我的心靈開啓了一道門,引導我如何從小做一個正直的人,一個不追求名利的人,一個健康向上的人。

讀《道德經》後,我漸漸發現,原來做事馬虎的我竟安靜耐心地思考問題了,原來作業中潦草的字跡變得端正了許多。從誦讀經典書籍中,也讓我悟出了些做人的道理。比如文中的“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勝人者有力,自勝者強”,告訴我們,一個人不僅要能戰勝別人,更應該有勇氣戰勝自己。

《道德經》讓我受益匪淺。“天長地久。天地所以長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長生。是以聖人後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無私邪?故能成其私。”意思是說天長地久,天地之所以能長久,是因爲它們不爲自己而生息,自然而然的存在,所以才能長久。所以說聖人把自己置於後,反而受到推崇,把自己置之度外,反而保全了自身。這不正是由於聖人不自私嗎?所以才能構成就了他自己。

無爲是一種心境、一種修養,是辯證的。站在老的角度,向社會推廣無爲,有助於國家的穩定,但如果站在歷史發展的高度,片面的無爲是無助於人類的進步的`,所以對於當代的青年人理解古代老的無爲論應該以辯證的方法,一分爲二的看待,“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對待競爭,我們要敢於去迎接挑戰,對待失敗和不平等我們要報以一種平常心,用合適的方法去改變或適應,而不去盲目的爭魚死網破。這樣有助於保全自己和取得最終的成功,只有厚積纔會勃發。同樣,“無爲”用在當代待人處世上就是要對人寬容。“海納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物慾則剛。”

“道德經”讀後感2

道德是衡量社會文明程度的一個標誌,關於道德問題前人有很多思考,下面我想談談自己對道德問題的一點感悟。

道德與本性

關於道德與本性,先秦時代就有三種不同的論斷:孟子的性善論,荀子的性惡論以及告子的性不善不惡論。探究這三種觀點的不同主要是在於看待問題的角度不同,這三種觀點都有片面性,但也有可取之處。

我以爲論本性無分善惡,同情、憐憫、嫉妒、殘暴等等都包含於人性之中,只是有些本性更容易導向善的方面而有些卻很難。所以,道德的形成要有一個導向善的助力,這個助力就是教育。

道德與教育

原始氏族社會是否存在着道德的意識?這個問題是複雜的,氏族社會的基礎是建立在血緣關係上的,而原始社會是以羣居爲生存形態。氏族社會的首領是德律的一種權威,原始人無鑑別的能力,有一種羣體從衆的心理,這正是道德的一種強制性。而這種強制性的接受會使人在道德權威的陰影下形成一種固守舊俗的狀態。

文明進步的基礎是教育,教育程度越高對道德的重視程度越高,對道德的認識更清楚,向上的善念也會越多,從而產生與時俱進的新道德。

道德的內在精神

不同時代、不同地域、不同文化對於道德的界定也不同,所以把風俗、習慣或是外在因素作爲判斷道德的標準是不確切的。雖然道德的外在充滿不確定因素,但道德內在的`原理與精神是確定的,即道德要適應時代環境,道德要對人類社會的發展有利。

情緒是推動個人道德發展的動力。孔子曾說過:“克己復禮”,克己實則是對自我情緒的一種節制,但這種節制並不等於完全的壓抑與消滅情緒,而是要把壞情緒轉化爲好的情緒。

情緒也分爲個人情緒與社會情緒,在羣體壓力下個人情緒可能會受到社會情緒的影響,如果完全放棄個人情緒而遵從社會情緒,那麼社會就不會發展。正如杜威說的:“文明進化的歷史是特立獨行之英雄的歷史。”

過度的私心和慾望是道德發展的阻力。

每個人都有私心和慾望,過度的自私和欲求會破壞道德的發展,但適當的私心與慾望是道德發展的動力。比如你現在幫助一個人,表面上是出於你對她的同情,其實潛意識裏你是有私心的,如果當自己陷入困境的時候,希望受自己幫助的人也會給予同樣幫助,這是一種互助的私心。

“道德經”讀後感3

道德經並非是一部講爲人處世等禮節之書,而是哲學角度的人生教誨之典籍。儒家所提倡的仁、義、禮、智、信、孝等方面行爲準則可以說是在當時的社會條件下所提出的'一套對當時社會秩序有益處的對人的一種規範,理應是在現實生活中(主要是在周朝以及春秋戰國時期)對往昔以追憶,可以說是有前車之鑑,是對西周時期的統治思想的一種發展,一種延續。反觀老子,其主要是從大千世界中去尋找、去體會,進而來對人生進行一些教誨。相對於儒家來說是把自然之利與世間之利相互契合,而不似儒家是以人之利來看待自然之利。儒家觀點沉重而肅穆,莊嚴以施威;道家之理清然而深邃,自在悠然。

當代之人看待古之事件皆以今之觀點析之,縱使自覺客觀亦不能處當事人之境會之,今之窠臼仍將作用之。道,似一種規律,然亦非也。以心靈會之,口不能道焉,故老子曰“道可道,非常道”。大千世界孕育自然之道,自然之道孕育出萬般規則,我們所能知道且能道明的道理是自然產生的“有”,是一種載體,或亦即是規律,(規律非道),天、地、人皆歸其道,匯入總道,“四域”是道的載體,人亦是各道載體的產物,故“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大道“恍兮惚兮”,如何辯道?尺度若何?何以明己所爲合於道?拙見見之曰“旁觀,反見之”。道德一經,以道開始,有無相交,陰陽相合,盈虛之理,謂之辯證。以旁觀者的心態來看自己行爲之結果,先覺之!以水類比,即可見準繩。“知不知上,不知知病。夫唯病病,是以不病。聖人不病,以其病病。夫唯病病,是以不病”。這是自省,即是辯證的理性。

道乃德之本,然本書內容之先後亦有不同。一曰:道德經;一曰:德道經。德乃道之中樞,是得“道”之徵兆。故可產生兩種疑問:是否德先盈而後得道?亦或是先體道而後知德?盲目尋求道,則會時刻疑其德;可以追求德,亦會陷入不同僞道。,此乎難!個人有個道,孰樂恭他而棄己?何爲正道,亦會紛爭不斷?此又違背“絕聖棄智”,恐此乃老子亦在愁困之處也。

然,不論如何,老子思想乃又一璀璨之星也,尚有借鑑之處,恐日後會得到進一步的發展。

“道德經”讀後感4

孟子曰:性本善,荀子曰:性本惡。自古以來,善惡之辯就已存在。人們對於美善的理解不盡相同,但對於美善的追究卻從未停歇。《道德經》有云:上善若水,水利萬物而不爭。在老子的眼裏,水澤被萬物,卻不與誰爭,即爲上善。這種大善似有一種奉獻自己成全他人的意味,就如同落紅化作春泥護花,春雪化爲甘露滋養大地一般。這種至高境界的善,不僅僅只是道家的追求,佛家的`普度衆生以及儒家的仁愛都是在向這種至善無限靠近。

《道德經》第二十七章裏講到:是以聖人常善救人,故無棄人;常善救物,故無棄物。意思是,聖人經常救贖他人,因此沒有人會被拋棄;聖人常常珍愛萬物,因此沒有什麼東西會被浪費。渡人是一種善,就好像伯樂一樣,能在衆多的馬中挑出千里馬,使它的才美外顯,不至於祗辱於奴隸人之手。愛物也是一種善,這種善對於人與自然和諧相處有着重要的意義。

在久遠的古代,我們的祖先便與自然達成一種天然的默契。春種,秋收,冬藏,狩獵時不捕懷着幼崽的母獸和幼獸,捕魚時也不用細小網眼的漁網,人們懂得與自然保持平衡。而工業革命至今,人們對於自然地索取有增無減,甚至涸澤而漁不顧後果。最後招致大自然對人類這種無度掠奪和破壞的懲罰,霧霾、沙塵暴、極端天氣等無不威脅着人類自身的生存和發展。如果我們能夠早點明白《道德經》中蘊藏着的善物之善,那麼也許有許多的動物還存在於地球上而不是博物館中。

老子還在《道德經》中寫道:與善仁,言善信,夫唯不爭,故無尤。這裏的善,是一種智慧的處世之道。與人相處,要本着與人爲善態度,說話時要真誠誠信,遵守諾言。夫子有言“躬自厚而薄責於人,則可遠怨矣。”即對待自己要嚴格要求,對待別人則要寬容。這樣我們之間才能夠建立良好的人際關係。

善有至善但無大小,奉獻社會熱衷公益爲善;尊老愛幼,與人爲善是善;愛護花草,與自然和諧相處也是善。當小善積累如潺潺溪流,再匯入江海,那麼我們所追求的上善一定也會隱於此間。

“道德經”讀後感5

晚清名臣曾國藩說“不爲聖人,則爲禽獸。”孔子是儒家的開山鼻祖,被尊爲聖人。自古讀書人最欽佩最嚮往的就是成爲聖人。

那麼怎樣才能成爲聖人呢?聖人之師老子在《道德經》七十一章中有言道:“知不知,尚矣;不知知,病也。聖人無病,以其病病。夫唯病病,是以不病。”老子認爲聖人是無病的,即沒有錯誤,之所以能沒有錯誤,是因爲聖人把自己的錯誤當作一回大事,知道自己的錯誤就立即想辦法改正,於是錯誤就化爲烏有了。後來孔子也說過相似的話便是婦孺皆知的名言:“知之爲知之,不知爲不知,是爲知也。”

這樣要求聖人究竟對不對呢?先舉幾個例子。上古時期三皇堯舜禹當政時,官府前都設有一面鼓,供百姓擊鼓後當面對他們指出時政的弊病。朝野裏諫臣成羣,暢所欲言,執政者的過失因及時改正而政治清明,國泰民安,所以三人直到現在還被尊爲治政的大聖人。也聽說春秋時期的衛大夫賢臣蘧伯玉,每天都要反省前一天的錯誤,並記錄下來,警戒下次絕不重蹈覆轍。以至於到了他知天命的那年,前四十九年的過錯都被糾正,他憑着五十年的堅持硬是把自己鑄成完美無缺的.聖人,也把衛國治理得井井有條,外安諸侯,內得民心。就是孔子也常常對他讚賞不已。接着就是在論語裏留下醒世名言的曾子,他說吾日三省吾身。不過他本人還真是一位言行一致的君子。

《孔子家語》裏有一則故事,說的是曾子被父親打了一頓,被打時他不但不勸父親住手,反而叫父親盡力打,還自以爲是孝。後來孔子指出他的行爲是愚孝,差點陷自己的父親於不義之中。曾子聽後恍然大悟,立刻承認自己“參罪大矣。”遂造孔子而謝過。這個故事中曾子先行愚孝而自以爲盡孝,用老子的話說就是“不知知“,是“病”;後來他在孔子的點破後能意識到錯誤是“病病”,最後他改正錯誤乃是“不病。”

從幾個例子看來,不論誰想成爲聖人,都得重複三個過程,一是普通人難免要犯錯誤;二是及時發現錯誤;三是改正錯誤;只有不斷地重複這三個過程,才能完成人格的昇華,從一條平庸的毛毛蟲羽化成靚麗的蝴蝶!

“道德經”讀後感6

《道德經》又稱《老子》是春秋時期的老子即李耳所作,是道家思想來源也是世界上除《聖經》以外被翻譯的最多的經典名著。經過爲期一年的學習,我對道家少私寡慾,知足不辱等境界有了更深的體會,以下是我的感悟。

道家講究無爲而治。如書中所說“鄰國相望,雞犬之聲相聞,民至老死,不相往來。”是說人們相互之間各幹各的事彼此之間並無交集,僅有附近的雞犬之聲能夠聽到。老子期望國家按照小農經濟發展,人們的生活自給自足且不需要社會交際,以此來避免人本身的私慾以及一切能導致國家破裂的消極情緒。如果我們單從國家的角度來看無爲而治貌似是不現實的。可是我們從生活的角度來看,平凡未嘗不是一種幸福。隨着我們社會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開始追求生活的.幸福指數,而少私寡慾生活過得平平淡淡,沒有大起大落,有一顆平靜的心其實對於大多數人來說是一件好事。

“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人之所惡,故幾於道”。善良的人就像水一樣滋潤萬物而不與萬物相爭,處在人們所厭惡的地方可是更接近於道。高尚品德的人做有利於衆人的事而不與爭,處在卑下的地位但他的做法是值得人們尊敬的。我們生於這樣一個快節奏的世界,有時候可能需要保護自我而不得不做一些自我不喜歡的事。可是我想說,幫忙他人堅持謙卑的態度也未嘗不可,也許你會失去一些東西,可是回報卻是無窮的。

“貴以身爲天下,若可寄天下:愛以身爲天下,若可託天下”這句話是說把自我當做天下,那麼天下就能夠寄予他了:把天下當做自我的生命來愛惜,那麼天下就能夠託付給他了。我們中國目前仍處於發展中國家,復興之路還有很長要走,而我們正處在國家的頂端,我們需要爲國家的利益不懈奮鬥,貢獻出我們當代大學生的力量。“少年強則國強”說的就是這個道理。

《道德經》是我國第一部完整的哲學系統,它經過做人處事以及治國方針向我們闡述了我們應當堅持己身,且長且久等道理。我們生於一個從應對面交際向全面數字化科技化互動的過渡時期,所以我們更需要堅持《道德經》裏做人處事的道理並且沿襲發揚我們中國的文化傳統使之始終堅持我們中國的特色甚至引領世界。

“道德經”讀後感7

老子《道德經》是一部灰常好的中華珍寶,包含了豐厚的人生哲理。還記得小時分跟着他們“道可道,十分道;名可名,十分名”,那時分還不曉得這是出自何處,更別說是什麼意義了。時過幾載,再次看這部道家代表鉅作,固然還是不能完整了解,可是至少有一些些本人的感受。

《道德經》倡導慾壑難填、無爲而治。千百年來,上至帝王將相,下至黎民百姓,無不從這部人類文化史上的聰慧寶典中吸取治國安民、修身養性、立人處世的精華。當今社會科學興旺,社會經濟高速開展,人們的物質財富越來越殷實,而肉體財富卻越來越貧乏,道德淪喪的現象日益嚴重,我想我們更應當從老子的《道德經》裏面找到本人的人生原則,不與世俗同流合污,靜心是安心工作之本。人們的心境到達虛靜的狀態,纔會時辰堅持狂妄自大、不驕不躁的作風,纔會在社會中、生活中、工作中出實招、辦實事、務實效。

人們常說:讀史而明鑑,讀典可明智。老子在《道德經》之十七章說“道,常無爲而無不爲”,老子的無爲思想並不是說消極而無所作爲,這是對老子《道德經》的誤解,老子本意是在教人遵道而行,不妄爲,而有作爲。只要“不妄爲”才幹更好地有所大作爲,也就是說“不妄爲”是有所作爲的保證。什麼是“有爲”呢盡心扮好社會主角,幹好本職工作,擔起家庭義務,就是“有作爲”。是的,在世欲紛爭的當今社會中,如能盡心安心於本職的`話,那他的心態肯定是經常處於靜心、淨心的狀態,沒有進入靜心、淨心的心境,他是收斂不了他那不安份的心的。即神不外馳,心不外思,由是說:靜心、淨心是盡心幹好一切工作的前提和先決條件。

《道德經》可謂言簡意賅,一字千金,字字無動於衷,字字催人深思,足可見老子紮實的文字功底和信手拈來的寫作技巧及慘絕人環的創新才能。實是信服信服!再加上一些經典事例,點睛之筆,妙筆生花,意境深遠,呼應前文,昇華主題,把作者本人要表達的感情表達得淋漓盡致,給人無限打動和難過,有渾然天成之感,實乃文章中之極品,古文中之絕筆!

“道德經”讀後感8

提及道德經,大家都耳熟能詳,這是一部蘊藏着豐富的人生哲理的經典著作,其中包含以哲學,政治,軍事方面的論述!

道德經的薰陶是在兒子讀四小時被他每天的朗誦帶動的,後來也有幸跟隨學校組織的家長素讀一起打卡,和孩子一起互幫互助而習之。

雖然剛開始接觸時有些枯燥難懂,語感不太順口,不會的地方也虛心請教孩子,但在雒老師的組織和帶領下,不清楚的地方再借助陳琴老師的誦讀,慢慢的就找到了感覺,在班裏素讀打卡羣裏,和大家一起堅持每天誦讀一段,也在每週三的家長志願者統計時鞏固一遍,這本書拿起放下,放下再拿起,突然之間就感覺到親切,每當在某個地方看到有道德經中的典句,就有一種激動的心情!在道德經中多次提到“無爲”,我覺得無爲就是順其自然的把當下的事情做好,那麼用在我們爲人處世上,就是讓自己對待別人要寬容大度。“無爲”不是讓我們什麼事都不去做,而是不去做不符合自然規律的事情,只要不違背自然規律,你所做的`其他事就是無所不爲的,“無爲”是一種心境,一種修養!

又如“少則多,多則惑”其實就是說自己無論在學習中還是工作上,集中在一個點上努力下功夫,長此以往纔能有所收穫,如果像蜻蜓點水,這裏一下,那裏一下,反而會一事無成,終會無所收穫!就像現在盛行的“抖音”,那些百萬粉絲所關注的網紅,其實她們就秉承着做垂直領域,就是老子所說的,在某個點上下功夫去努力做好一件事,成功的機率就越大!

就拿讀書這件事說吧,有很多人讀幾天感覺沒啥收穫,就給自己找理由放棄了,“以聖人猶難之,故終無難事”,如果想把一件事做好,就去堅持,也就沒有什麼困難不能被克服了,我們雖不能與聖人相比,至少可以學會堅持,學習老子他老人家做事對事的態度,用無爲之心做有用之事!

對於道德經的體會每個人都從不同的角度結合自己的生活去理解,每個人也在自己的領域去體會和領悟着這經典之作,讓我們大家在道德經中讀出自己的生活感悟,悟之用之享之!

“道德經”讀後感9

韓恆恆;在這個微信和QQ連接你我的時代,每個人的朋友圈可能都有網名爲“好的像水一樣”的朋友,或者是個人簽名上寫着“聖人之道不爭,夫之不爭,天下不爭”和“知止可以平安,夫之不盈,所以可以新組建”的同事。這一盛況顯示了老子思想對中華民族的巨大影響。兩千多年前,百家爭鳴,提出了自己的治國理念和爲人民服務的方針。時至今日,這些理念依然是我們民族的瑰寶。

老子說“水若善,水對萬物無不良”,核心點是利生利民,而忽略名利權勢。老子說:“天道利而不害賢者之道,爲之奮鬥。如果不違法,那就是什麼都不做。老子還說:“拿世界無所事事是不夠的,拿世界有所作爲也是不夠的.。”管理者不應該違法鬧事。如果管理者經常膽大妄爲,不斷製造事端來彰顯自己的權力,企業就很難管理。老子說:“無爲而治。”管理者要順應自然規律,實事求是地尋求切實可行的方法,這樣就不會有治癒的方法。

“文道勤中士和他乾的”。老子還強調,抓法可以用來指導實踐,而不是光說不練。

對於企業來說,產品質量是開拓市場的關鍵因素之一。比如,馬鞍山鋼鐵股份有限公司通過不懈努力,克服了汽車覆蓋件個性化需求多、汽車覆蓋件更新週期短、汽車覆蓋件表面要求極高、生產難度大、汽車生產線自動化、鋼板質量穩定性要求極高、汽車生產流程長、技術難點多、讀書筆記集成度高等五大核心難點。現在作爲國內主流的汽車面板供應商,逐漸開拓了市場,獲得了更多的用戶羣體,贏得了更好的口碑。在公司生產線和冷軋產品的升級過程中,我們建立了相對完整的設備體系,以推進設備精益管理爲重點,通過加強基礎管理和專業培訓,實現了設備由修到控、由修到管的轉變,保證了設備的穩定和精益運行,爲硅鋼、家電板、汽車外板等高端產品的質量穩定提供了有力保障。

白天無所事事,難以入眠!如果不能在工作中貢獻自己的力量,那就是空虛痛苦。我們遵循規律,實事求是,克服困難,創新,創造效率。有工作就有責任,有責任就要承擔。“無爲”是指導我們工作的方式,“無爲”是鞭策我們實現目標。

“道德經”讀後感10

每個人都想從書本中汲取點什麼,不同層次的人考慮會有所不同。由於這種差異性的原因,我的眼光從當今移開,去古書中找尋。讀點自己不懂得東西,瞭解一些高深的理論,以期提升自己的素質。經朋友的推薦,找到一本人民文學出版社的《道德經解讀》,試讀之後,雖不甚理解,僅得皮毛,但堅持靜靜看完,零散地記載了些東西。結合現實,生髮些個人的東西,爲我所用。

老子,公元前571年出生於楚國。本姓李,名耳,李聃是他的稱,而老子是人們對他的敬稱。曾做過小官,職位不高。這和傳統的文人沒有太多的不同,後來辭官歸隱,生活平靜,精通修養之術。據說活了200歲,是道教的開山鼻祖,都尊他爲太上老君。他的哲學思想與其他的偉人有太多的不同,我們總說自己缺乏信仰,那麼什麼支撐我們活下去。“道法自然”、“無爲而治”,想探尋一下“道”爲何物。

老子的《道德經》中,說“道”是空虛無形,但不是空無所有。如果從物質層面而言,創萬物的(自然界)是“道”,由自然之道引申到治國之道,再回歸到個人的修身之道,可以說“道”的作用是巨大的。支配一切事物,是一種宇宙萬物存在和發展所依賴的力量。

“道”,是對付應變之術,是法則和智慧,是自然規律。“道可道,非常道”,“道是不可言說的,它一落到語言上,人就無法理解其超越形象的內涵。”就大的.方面,老子的治國之道是清靜無爲的統治方式,就個人而言,我們該成爲一個有“道”之士。

《道德經》告訴我們,“道”是人類自然和社會的法則。其實讀書學習要遵道,做人做事要遵道。安然,順天道,合人道。生生不息,永恆長存。領悟之後,尋求解脫。心浮氣躁的我們,孔子的“禮”“仁”,有時顯得蒼白。莊子亦如老子一樣,看開了,活得坦然。自然存活的愉悅,我亦滿心期待,於是記之。

“道德經”讀後感11

《道德經》強調尊重自然規律,順應潮流。“人遵法,地遵法,天遵法,路遵法。”道即法,法源於自然。人只有遵循自然規律纔能有所作爲。違反自然規律必然要受到懲罰。工業發展造成的環境污染直到今天才被認識到。教育也是如此。只有遵循教育規律,孩子的成長規律,順其自然,因材施教,纔能有效。《道德經》說:“教學無字,無爲之利,天下所希冀。”教育不是讓老師多教學生,而是讓學生自己去學習,去體驗,收益會更大。

《道德經》用簡單的辯證方法論審視世界和生活,多次強調“做而不猶豫,生而無有,行而不依靠,行而不生”。一個人做事要腳踏實地,不求華麗的辭藻;有所作爲,不能居功自傲,應該謙虛謹慎,正確對待自己。正確對待自己是最難的,所以說“知人者智,知友者智”。很多人犯錯,往往是因爲缺乏自知之明,帶着一點點成績得意忘形;如果你遇到一點挫折,你就會失去信心。

《道德經》用辯證思維審視人生的`不幸與福報。所謂“不幸靠幸福,幸福靠不幸”。因此,人們應該爲和平時期的危險做好準備。事情順利的時候要想到自己會遇到的各種挑戰,讀完覺得困難的時候要想到美好的未來。《道德經》也告訴人們,有一件事是可以通過犯錯來避免的,那就是我們常說的“知足常樂”。“罪大惡極

《道德經》最後一章說:“信仰不美好,善言不可信;好人不辯,辯者不善;知者不知,知者不知。天道,利而不害;聖人之道,勿爭也。”真實的話不華麗,華麗的話不真實;好人不善於辯論。人們不一定善良;真正有知識的人不炫耀,自以爲什麼都懂的人不一定有知識;自然法則是讓萬物受益,而不是傷害;高尚的人的準則是默默工作,不與人競爭。我覺得應該以此爲座右銘:不要聽華麗的詞藻和美麗的奉承;不炫耀,好好學習;努力工作,謙虛謹慎,爲人民做力所能及的貢獻。

“道德經”讀後感12

老子《道德經》是一部灰常好的中華瑰寶,蘊含了豐富的人生哲理。還記得小時候跟着他們“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那時候還不知道這是出自何處,更別說是什麼意思了。時過幾載,再次看這部道家代表鉅作,雖然還是不能完全理解,但是至少有一些些自己的感想。

《道德經》提倡清心寡慾、無爲而治。 千百年來,上至帝王將相,下至黎民百姓,無不從這部人類文明史上的智慧寶典中汲取治國安民、修身養性、立人處世的精髓。當今社會科學發達,社會經濟高速發展,人們的物質財富越來越殷實,而精神財富卻越來越貧乏,道德淪喪的現象日益嚴重,我想我們更應該從老子的《道德經》裏面找到自己的`人生準則,不與世俗同流合污,靜心是安心工作之本。人們的心境達到虛靜的狀態,纔會時刻保持謙虛謹慎、不驕不躁的作風,纔會在社會中、生活中、工作中出實招、辦實事、求實效。

人們常說:讀史而明鑑,讀典可明智。老子在《道德經》之十七章說“道,常無爲而無不爲”,老子的無爲思想並不是說消極而無所作爲,這是對老子《道德經》的誤解,老子本意是在教人遵道而行,不妄爲,而有作爲。只有“不妄爲”才能更好地有所大作爲,也就是說“不妄爲”是有所作爲的保證。什麼是“有爲”呢? 盡心扮好社會角色,幹好本職工作,擔起家庭責任,就是“有作爲”。是的,在世欲紛爭的當今社會中,如能盡心安心於本職的話,那他的心態肯定是時常處於靜心、淨心的狀態,沒有進入靜心、淨心的心境,他是收斂不了他那不安份的心的。即神不外馳,心不外思,由是說:靜心、淨心是盡心幹好一切工作的前提和先決條件。

《道德經》可謂言簡意賅,一字千金,字字扣人心絃,字字催人深思,足可見老子紮實的文字功底和信手拈來的寫作技巧及慘絕人環的創新能力。實是佩服佩服!再加上一些經典事例,點睛之筆,妙筆生花,意境深遠,照應前文,昇華主題,把作者自己要表達的感情表達得淋漓盡致,給人無限感動和惆悵,有渾然天成之感,實乃文章中之極品,古文中之絕筆!

“道德經”讀後感13

上學期,我們接觸到了國學這一門課程。每個年級的國學課本不同,我們五年級,學的是老子的《道德經》。

一開始,我一點兒也不理解,老子講的道家學。老子說,道非常模糊,它看不着也摸不着,它令人捉摸不清,但它卻是推動世間萬物進化的力量。我就不明白了,按老子所說,那這個道就是無形的嘍,既摸不着也看不着。如果是無形的,它哪來那麼大的能量去推動萬物進化、變化?我認爲,世間萬物的變化,是自然形成的,怎麼倒成了這個無影無形的'道所致?老子還說,人在做任何事情時都帶着道,可我做事情時怎麼看都只看到周圍的灰塵,哪裏有道,道在哪裏?我十分迷惑。不過我的這些想法,大家似乎都有。老子是得道高人,他講的話,我們怎麼能一下子就理解得了呢?有時,連那些專門研究國學的老師都不能完全明白老子思想中蘊含的道理。我想:雖然,老子說的大概念、大設想、大道我們不能很快明白,但他從“大道”裏說出來的生活小道理卻能讓我們豁然開朗,發現生活中無處不在的道的道理。

老子說:“有之以爲利,無之以爲用”,這一句就讓我佩服之至,情不自禁地稱讚老子觀察身邊細小事物的能力。這一句的意思是:有形的實體之所以能給人帶來方便,其實是無形的空虛之處發揮了作用。沒錯,你看:一個杯子,水倒進去是杯子裏的空虛之處容納了它,而不是實的那一部分容納它。同樣的道理,一個房子,只有有了房子中間的空地方,房子纔有了它的作用,它纔可以住人。現在,我們想象,空虛之中含了道,那麼,是不是就是道在無形之中幫助了我們?哈!對,就是這樣,這樣一來,老子的話是說得過去的。

經過註釋的指點,加上我自己的理解,也才領悟了這麼一點點,但這卻讓我很有成就感。想到這《道德經》裏還有多少的祕密等着我去發現,不禁讓我悠然神往。我想我愛上了《道德經》,愛上了國學,愛上了中華五千年的文明……

“道德經”讀後感14

我覺得任何一個翻閱《道德經》的人最七年級定會大笑;然後笑他自己竟然會這樣笑;最後會覺得現在很需要這種學說。至少,這會是大多數人初讀老子的反應,我自己就是如此。林語堂曾經這樣說過。

對於《道德經》,很多人用“博大精深”來形容,對於我這種凡夫俗子,纔在短時間內粗讀了一回讓國內國外深入研究的《道德經》,要寫出一篇震驚全場的讀後感,實在是笑話。不過,在此,我僅表達一下我對看完《道德經》的切身感受。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開頭一句,揭示的是人們的`價值觀問題,價值觀不同,人生追求和所遵循的道路就不同。不同的追求,不同的道路,必然造就不同的人生和社會。開頭這十二個字是通篇的總綱。老子著道德篇,旨在向世人指明可以免禍於身,免禍於社會的聖人之道。"可道"之道,"可名"之名是聖人所行之道,所求之名,非常人所行之道,所求之名。同一條人生道路,卻有兩種截然不同的走法。

一是走聖人之道,也就是順其自然,返樸歸真之道。

一是走常人之道,也就是追求外在的名利之道。

不同的道路,必然造就不同的人生和社會。這看似是一個簡單的命題,可是,當我們真正選擇起屬於自己的“聖人之路”的時候,卻難免會碰上不少阻礙。當代社會,名與利的追逐太普遍了,要真正做到順其自然,返璞歸真的人又有多少?恐怕大多數人都會持否定的答案。但是,我並不認爲《道德經》是高高在上,遙遠而不可攀的。當我們看透世俗的風景,也許我們會靜靜地看細水長流。在假日愜意的下午,品上一壺上等的茶,細讀《道德經》,感受它對心靈的洗禮也不一定。

老子的《道德經》雖然久遠,但它對於我們的現實意義卻一點也沒有“久遠”的意味。每讀一次,我們就有一次新的收穫。以上僅是我對於《道德經》的一些淺見,我建議每個人都應該讀一讀道德經,這不僅能陶冶我們的素養,也能使國家素養水平整體水平提高。

“道德經”讀後感15

哲者以其洞悉天道,軍者以其參透兵機,政者以其安邦定國,勇者以其建功垂名,靜者以其養生延年。故曰:《道德經》,如不竭之井泉,汲桶,自然人道皆唾手可取之。

傳之言曰,老子欲隱,及函谷關。守將尹喜悅之,欣然留之以問道,遂留五千餘言,上曰《道》,下則謂之《德》。道,萬物之本源,先天地而生,至虛至無。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德,乃道之行及果。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以德窺道,無所不包,周行不殆,亦辯證矣。蓋雲: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或,重爲輕根,靜爲燥君。

修生養性,致虛極,守靜篤。曠心胸,似大道包羅萬象,注而不滿,酌而不竭。且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馳騁畋獵,令人心發狂。溺歡娛使心彘,安日月使身康。溫和不爭,虛懷若谷,渾樸純正,胡爲乎困於宦海?

養一己之身,小德也;養一國之民,大德也。天之道,損有餘而補不足,人之道則不然,損不足以奉有餘。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懼之。後世稱之民本。即天下初定,則無爲而治,休養生息;盛世太平,輒體恤民生,取法天道,寬待百姓,無私無慾。

至於爲人處世,老子視之乃後生所不及。一詞賦千意,十言有萬思。譬物極必反,或曰人事莫盡,或曰反其道而行,事半功倍。將欲廢之,必先興之;將欲奪之,必先與之。或曰勿過人而忘形,是何異於鴟鴞待腐鼠?或曰詳慮周思,可避急風晦雨。八方睹,八玲瓏。

言語咀之,甘之如飴。大音希聲,大象無形。有之以爲利,物之以爲用。是美學巔峯者,慧達之致者。通讀之,細品之,非艱澀,皆凝練,富詩意。韻語排比,參差錯落,朗朗上口。

《道德經》集智慧於大成,融精神於血脈。淺嘗高深莫測,深掘無處不在。會創新時之際,順乎大道,隨德而行,固有所廣益。吾輩肩復興重擔焉,應求承文化根基,振華夏威名,似大鵬扶搖萬里,御風擊浪,須秉德繼道,烙“道”“德”於脊樑,弘“道”“德”以興邦。

文以載道,行以育德,道德千年,萬世安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