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國文齋>子部>道家老子>

中學生老子道德經讀後感

道家老子 閱讀(1.66W)

當仔細品讀一部作品後,你心中有什麼感想呢?現在就讓我們寫一篇走心的讀後感吧。那麼你真的會寫讀後感嗎?以下是小編整理的中學生老子道德經讀後感,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中學生老子道德經讀後感

中學生老子道德經讀後感1

20xx年對於我個人來說是接受挑戰的一年、充滿希望和不斷探索的一年,同時也是學習實踐和收穫經驗的一年,下面,我從三方面將工作彙報如下。

一、在活動中彰顯學生個性。

因爲新時代需要創造性的人才,所以我努力發掘學生的潛能,充分發展學生的個性特長,雖然是畢業班,但是隻要有能鍛鍊學生能力的機會,我都會積極動員學生參加,如:除王雪花外,全班同學都參加了快樂閱讀競賽,學校組織的實踐活動除兩名學生有特殊原因,其他學生全部參加。另外,學校拉拉隊的36名成員中,本班就有10人,12名校運動員中有8名是我們班的。學校佈置的寫讀後感、觀後感,各種徵文,我們班都積極踊躍的參與。在這些活動中,我的學生們不僅發展了自己的特長,獲得了一張張的獎狀,更讓他們懂得有付出纔會有收穫的道理。看!在學校兩次黑板報的評比中,我們班均獲得第二名的好成績。公佈成績時,最高興的不是我,而是他們,因爲從排版到構圖到寫字,我最多隻動動嘴巴,主角是他們。在校吟詩會上我們獲得二等獎時,起初我還擔心學生會覺得沮喪、遺憾,但當我看到他們的臉上掛着花兒般燦爛的笑容時,我也幸福的笑了,因爲多次的競賽經驗使他們懂得了:知足常樂。

二、“課外訪萬家”艱辛付出後,終有收穫。

家訪是教師與家庭的零距離接觸。在學生家裏坐一坐,聊一聊,勝過許多苦口婆心的說教。正是因爲認識到了家訪的重要性,本學期我與本班的科任教師實地走訪32人,電話、家長來校家訪7人,家訪率100%。雖然家訪的路途是辛苦的,很多時候結束家訪時,已是燈火通明,秋風料峭,最驚心動魄的還是我和魏老師那次到商貿學院家訪時,電動車被別人撞了一下,嚇出了我們一身冷汗,但這並沒有影響我們家訪的腳步,我們還是堅持完成了當天的家訪計劃任務。確實,家訪不僅讓我們獲得了許多有關學生的信息,更重要的是讓許多家長認識到孩子學習的重要性,並取得了他們對我們工作的信任和支持,特別是使一些總是藉口繁忙的家長能擠出一點時間監督、輔導孩子學習。所以這次期末考試,我們班的`學習成績有了很大的提高,語、數及格率均爲100%,語文優秀率爲79.49%,人平82.51。而且,正是因爲有了這麼多的第一手素材,所以我的家訪記錄詳實,我的家訪小結內容充實,我的家訪手記情真意切。

三、在“課內比教學”活動中成長。

自“課內比教學”活動在我校如火如荼地開展以來,我不僅聆聽了其他老師的課,不同的教學方法,先進的教學理念,讓我受益匪淺。同時我還親自參加了教學大比武,從中收穫頗多。

在準備期間,我就深深感觸到這次活動的開展不僅僅是一個活動這麼簡單,更是一場智慧與能力的較量。老師們都精心地準備,每一個人都有壓力,同時也有了前進的動力。我在上完《爺爺的蘆笛》這節課後,在課堂教學的評價中,我聽到了兩種完全對立的聲音。記得剛剛上完課,就有老師說我上得非常好,不管是學生與教師的配合,還是指導朗讀等等各方面處理得都很到位;可同時,我也聽到了否定的聲音,發現這節課中還存在很多的不足。肯定的評價給了我自信,讓我有了接受挑戰的勇氣,而否定的評價給了我鞭策,使我不至於驕傲翹尾巴。

後來進入第二輪角逐。現在想想,當時壓力還真不小。短短几天時間,不僅要重新選擇上課篇目,還要重新設計教案,最重要的還是要在有限時間內自己做課件,而且平時的常規工作一個也不能落下,沒有時間也只能自己擠時間,所以那幾晚我經常忙到深夜,甚至凌晨,光教案稿我就改了十幾遍。終於,要在新橋國小上課了。這是我第一次在外校上課,當時的心理壓力不言而喻。但是因爲有前面的精心準備做鋪墊,所以在走上講臺時我不僅沒有想象中那麼緊張、擔心,反而還多了些從容、自信。功夫不負苦心人,我終於進入第三輪了,這幾年的辛苦付出終於有了看得見的效果。第三輪在一小執教之後,一些老師對我的課給予了肯定。但是,我認爲最彌足珍貴的是在那節課中,我找到了以前自己常常缺失的那種隨機應變,靈活處理課堂問題的能力。雖然我的“課內比教學”在這裏止步,但我給自己打了一個高分。我要感謝這次“課內比教學”活動,它讓我成長了許多。至少,現在要我出去上一節課,我不會再像以前那麼緊張、擔心,甚至害怕了。

十年之功,關鍵在於日積月累。在今後的日子裏,我會不斷學習,總結經驗,將各位老師們的長處轉化吸收爲自己的營養,使自己不斷成長進步,早日成長爲一名合格優秀的青年教師。

中學生老子道德經讀後感2

“無爲”就是合道之爲。通行本《道德經》第一章,老子就把天地未分之前的混沌狀態稱作“無”(無,名天地之始)。天地未分之前,世上什麼也沒有,只有“先天地生”的道在“周行而不殆”地運行,布生天地和萬物。可見“道”就是世界產生、發展、變化的本原,是天地萬物的母體,也就是現在所稱的事物運動的客觀規律,“無”是道的根本屬性。“無爲”即是根據事物的客觀規律而採取的管理對策,是在對天地萬物的運行規律有透徹理解後而採取的最簡單而又最有效的管理手段。“無爲”是一種管理理念,更是一種境界。

那麼怎樣纔算是“無爲”?怎樣實施和推行“無爲”?由於現階段對世間萬物及其客觀規律的認識還很有限,對這些問題也許還沒有準確一致的答案。但個人認爲“無爲”必有以下特點:

一、“無爲”以平等爲基礎。雖然用現代科學的眼光看,天下萬物因進化程度或組成的不同,有高等和低等、植物和動物、有機物和無機物等的分別,但在老子看來,天下萬物都是由道產生的,它們既沒有高低之分也沒有貴踐之別。在天地和聖人的眼裏它們都是草狗(天地不仁,以萬物爲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爲芻狗),都是一樣的、平等的。從人類社會的角度看,天下萬物有些是我們生活所必須的,有些是不直接需要的,有些從某種角度看是有害的甚至是致命的,但它們都是道安排給我們的朋友,它們有各自存在的理由,作爲天地萬物一員的人,不能也不應該根據自己的喜好來決定其它萬物的生死。比如細菌會使人類致病,許多人都討厭它,但現代科學已證明如果地球上沒有細菌,動植物的殘體將無法分解,綠色植物將因缺乏養分而死亡,人類將無法從食物中得到營養,最後地球上的生命將會全部消亡。又比如,若地球上沒有土壤等無機物,植物就沒了食物來源無法繼續生存,若沒了植物,食草動物就沒了食物,也不能存活,沒了食草動物,食肉動物也無法繼續存在。由此可見地球上的萬物是一個生命鏈條,每一個都是同等重要,不可替代的。所以人們只能按道的要求與萬物平等共處。人和人之間也一樣,雖然膚色不同、語言各異、所從事的工作和生活方式也有區別,但在道這個母體面前都是兄弟姐妹,都是這個世界的平等一員。

萬物是平等的,也是自由的'和多樣的。平等是前提,自由和多樣是必然的結果,因爲萬物是平等的,它們各自有自己存在的理由、生存方式和生活規律即有各自的“德”。誰也不屬於誰,誰也不能命令別人該怎樣生活。世間萬物是平等的、自由的和多樣的,我們唯一能做的就是真心地按道的要求採取無爲策略,讓萬物按各自的“德”自由平等也生長、生活。

在一個合道的社會裏,因爲人人都是平等的,所以它們在世間享有的權益(陽光、空氣、財富、權勢、自由、親情、健康、病痛、快樂、痛苦等的總和)也是均衡的。比如,你若捐出了財富,你佔有的財富是少了,但你卻得到了別人的尊重和感激,享受了快樂,你的權益並沒有因此而減少;你搶劫得了許多錢,你的財富多了,但你得天天防着警察,天天受到心靈的譴責而痛苦,你的權益也並沒有增加。如此等等。如有人想要改變這種均衡性,這是不符合道的準則的,長期看也是肯定辦不到。只有採取切實的措施來保護這種平等的權利,保障均衡的權益,纔是社會長治久安的最優選擇。“聖人”正是透徹地理解了這一點,才順勢而爲,採取“無爲”的策略。

二、“無爲”以加強個人修養和以身垂範爲手段。“無爲”就是按客觀規律辦事,就是不妄爲、不胡爲。因此,要推廣和實行“無爲”就必須加強對客觀規律的研究和探索,以增加所採取對策的目的性和準確性。同時,更爲主要的是要加強個人修養,做到以身垂範。要秉持“道德三寶”――慈、儉、不敢爲天下先。“慈”就是平等對待天下所有人,不分善、惡、美、醜都要照顧和關懷,象水一樣“善利萬物而不爭”;“儉”就是不甚、不奢,不佔有別人的資源和權益,天下人的資源天下人共享,天下人的權益天下人均分。要做到少私寡慾,多予少取。少私寡慾是前提,只有做到少私寡慾了,纔可能多予少取;“不敢爲天下先”就是在一定的範圍內不提倡什麼,也不反對什麼,即不干涉別人的自由,同時,不爭名、不爭利、不爭功。有了這樣的修爲,對客觀規律的認識就會更深入、更全面,採取的管理措施纔會更合道。

道布生了天地,衣養了萬物,但道並不佔有萬物,也沒有從中獲得一點私利,因爲他不謀私利,所以道成了世間萬物的母體,它的功勞和功用才永遠不會失去。受此啓發,創建和管理一家公司也不能僅僅爲了本公司的利益而巧取豪奪,所採取的管理措施必須要以有利於公司員工和合作夥伴的成長爲前提,只有這樣才能成爲百年老店;同理“聖人”治國也不是爲了個人或爲某個小團體獲取私利,而只是爲了保護萬物的平等權利,維護社會的公平和正義,是爲了民衆生活得更自由幸福。只有以此爲目的而採取的措施纔是符合廣大百姓利益的措施,纔是合道的“無爲”政策。

三、“無爲”以達至和諧爲最終目標。實行“無爲”就是爲了達到人和人、人和環境、各環境因素之間的全面和諧。要實現這樣的全面的和諧。領導者除了前述加強個人修養外,在目前對客觀規律的認識還很有限的條件下,尤其要做好以下二點:一是善於傾聽百姓的心聲。“聖人無常心,以百姓心爲心”。在對客觀事物的認識上,處於第一線的“百姓”對客觀事物的接觸最直接,認識也最清楚,他們總結出的經驗往往也最接近客觀規律,他們也最清楚自己是不是得到合道的對待,他們的心聲往往也就是“道”的要求,“以百姓心爲心”就容易按客觀規律辦事,是實行“無爲”的捷徑。二是要當好調和萬物矛盾的“氣”。“萬物負陰而抱陽,衝氣以爲和”,這個世界充滿各種各樣的矛盾,不光人和人之間,人和物、物和物之間都充滿着各種各樣的矛盾(陰陽),矛盾本是對立的、不可調和的,但因爲(道向陰陽之間)衝填了“氣”而實現了和諧,由此可見“氣”是調和矛盾、實現和諧的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