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國文齋>子部>道家老子>

《道德經》讀後感【推薦】

道家老子 閱讀(2.6W)

讀完一本書以後,相信大家都增長了不少見聞,寫一份讀後感,記錄收穫與付出吧。那麼你真的懂得怎麼寫讀後感嗎?下面是小編爲大家收集的《道德經》讀後感,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道德經》讀後感【推薦】

《道德經》讀後感1

上學期,我們接觸到了國學這一門課程。每個年級的國學課本不同,我們五年級,學的是老子的《道德經》。

一開始,我一點兒也不理解,老子講的道家學。老子說,道非常模糊,它看不着也摸不着,它令人捉摸不清,但它卻是推動世間萬物進化的力量。我就不明白了,按老子所說,那這個道就是無形的嘍,既摸不着也看不着。如果是無形的,它哪來那麼大的能量去推動萬物進化、變化?我認爲,世間萬物的變化,是自然形成的,怎麼倒成了這個無影無形的道所致?老子還說,人在做任何事情時都帶着道,可我做事情時怎麼看都只看到周圍的灰塵,哪裏有道,道在哪裏?我十分迷惑。不過我的這些想法,大家似乎都有。老子是得道高人,他講的話,我們怎麼能一下子就理解得了呢?有時,連那些專門研究國學的老師都不能完全明白老子思想中蘊含的道理。我想:雖然,老子說的大概念、大設想、大道我們不能很快明白,但他從“大道”裏說出來的生活小道理卻能讓我們豁然開朗,發現生活中無處不在的道的`道理。

老子說:“有之以爲利,無之以爲用”,這一句就讓我佩服之至,情不自禁地稱讚老子觀察身邊細小事物的能力。這一句的意思是:有形的實體之所以能給人帶來方便,其實是無形的空虛之處發揮了作用。沒錯,你看:一個杯子,水倒進去是杯子裏的空虛之處容納了它,而不是實的那一部分容納它。同樣的道理,一個房子,只有有了房子中間的空地方,房子纔有了它的作用,它纔可以住人。現在,我們想象,空虛之中含了道,那麼,是不是就是道在無形之中幫助了我們?哈!對,就是這樣,這樣一來,老子的話是說得過去的。

經過註釋的指點,加上我自己的理解,也才領悟了這麼一點點,但這卻讓我很有成就感。想到這《道德經》裏還有多少的祕密等着我去發現,不禁讓我悠然神往。我想我愛上了《道德經》,愛上了國學,愛上了中華五千年的文明……

《道德經》讀後感2

事物總有對立的一面,道德經第二章讀後感。有喜纔會有悲,有歡纔會有愁,有希望纔會害怕失望。歡喜、悲愁、害怕都是因爲心中有“欲”。“欲”既然能帶來歡喜、悲愁、使人畏懼。那麼無“欲”當是無悲、無喜、無歡、無愁、無畏的。一個遇事能處變不驚、沉着應對,面對困難無所畏懼的人,那是因爲他心中不受這件事的對立面,也就是不受其他“慾望”的干擾。所謂無慾而心靜與無欲則剛,就是這個道理。“無慾”並不是要人擯棄七情六慾,能拋棄七情六慾的.那不是人,是“神”。“無慾”真正要做的,是“處無爲之事,行不言之教”。萬事萬物產生時,不要用其他念頭去禁錮和干預,要順其自然,不能以自我爲中心去思考;當事、物發展後不要自以爲盡了力;而當事物發展到一定高度後,也不要居功自滿;只有不受各種對立因素的干擾,事、物才能最終達到圓滿。

上面這個過程就好比心中有一個好的“創意”,還沒開始去實施時,自己就不斷的用各種理由去否定它,那麼這個“創意”肯定是不會展現出來的,讀後感《道德經第二章讀後感》。只有去實施這個“創意”,它才能逐步展現出來。當這個“創意”實施到一定階段,出現困難後,也不要爲自己找各種藉口來中斷它,只有一心一意做下去,這個“創意”的效果才能最終展現。而當這個“創意”最終得以實現後,也不要沾沾自喜,自得自滿,只有這樣才能使這個“創意”達到完美的效果。這個“創意”可以是一個創業的點子,也可以是對一個姑娘的愛慕之心,也可以是一種生活的態度,也可以是爲人處世的方法等等。

天下皆知美之爲美,斯惡矣。皆知善之爲善,斯不善已。故,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傾,高下相盈,音聲相和,前後相隨。是以聖人處無爲之事,行不言之教。萬物作焉而不爲始,生而不有,爲了不持,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道德經》讀後感3

《道德經》又稱《老子》是春秋時期的老子即李耳所作,是道家思想來源也是世界上除《聖經》以外被翻譯的最多的經典名著。經過爲期一年的學習,我對道家少私寡慾,知足不辱等境界有了更深的體會,以下是我的感悟。

道家講究無爲而治。如書中所說“鄰國相望,雞犬之聲相聞,民至老死,不相往來。”是說人們相互之間各幹各的事彼此之間並無交集,僅有附近的雞犬之聲能夠聽到。老子期望國家按照小農經濟發展,人們的生活自給自足且不需要社會交際,以此來避免人本身的私慾以及一切能導致國家破裂的消極情緒。如果我們單從國家的角度來看無爲而治貌似是不現實的。可是我們從生活的角度來看,平凡未嘗不是一種幸福。隨着我們社會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開始追求生活的幸福指數,而少私寡慾生活過得平平淡淡,沒有大起大落,有一顆平靜的心其實對於大多數人來說是一件好事。

“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人之所惡,故幾於道”。善良的人就像水一樣滋潤萬物而不與萬物相爭,處在人們所厭惡的地方可是更接近於道。高尚品德的人做有利於衆人的事而不與爭,處在卑下的地位但他的做法是值得人們尊敬的。我們生於這樣一個快節奏的世界,有時候可能需要保護自我而不得不做一些自我不喜歡的事。可是我想說,幫忙他人堅持謙卑的態度也未嘗不可,也許你會失去一些東西,可是回報卻是無窮的。

“貴以身爲天下,若可寄天下:愛以身爲天下,若可託天下”這句話是說把自我當做天下,那麼天下就能夠寄予他了:把天下當做自我的`生命來愛惜,那麼天下就能夠託付給他了。我們中國目前仍處於發展中國家,復興之路還有很長要走,而我們正處在國家的頂端,我們需要爲國家的利益不懈奮鬥,貢獻出我們當代大學生的力量。“少年強則國強”說的就是這個道理。

《道德經》是我國第一部完整的哲學系統,它經過做人處事以及治國方針向我們闡述了我們應當堅持己身,且長且久等道理。我們生於一個從應對面交際向全面數字化科技化互動的過渡時期,所以我們更需要堅持《道德經》裏做人處事的道理並且沿襲發揚我們中國的文化傳統使之始終堅持我們中國的特色甚至引領世界。

《道德經》讀後感4

老子《道德經》是一部灰常好的中華珍寶,包含了豐厚的人生哲理。還記得小時分跟着他們“道可道,十分道;名可名,十分名”,那時分還不曉得這是出自何處,更別說是什麼意義了。時過幾載,再次看這部道家代表鉅作,固然還是不能完整了解,可是至少有一些些本人的感受。

《道德經》倡導慾壑難填、無爲而治。千百年來,上至帝王將相,下至黎民百姓,無不從這部人類文化史上的聰慧寶典中吸取治國安民、修身養性、立人處世的精華。當今社會科學興旺,社會經濟高速開展,人們的物質財富越來越殷實,而肉體財富卻越來越貧乏,道德淪喪的現象日益嚴重,我想我們更應當從老子的《道德經》裏面找到本人的人生原則,不與世俗同流合污,靜心是安心工作之本。人們的心境到達虛靜的狀態,纔會時辰堅持狂妄自大、不驕不躁的作風,纔會在社會中、生活中、工作中出實招、辦實事、務實效。

人們常說:讀史而明鑑,讀典可明智。老子在《道德經》之十七章說“道,常無爲而無不爲”,老子的無爲思想並不是說消極而無所作爲,這是對老子《道德經》的誤解,老子本意是在教人遵道而行,不妄爲,而有作爲。只要“不妄爲”才幹更好地有所大作爲,也就是說“不妄爲”是有所作爲的保證。什麼是“有爲”呢盡心扮好社會主角,幹好本職工作,擔起家庭義務,就是“有作爲”。是的,在世欲紛爭的當今社會中,如能盡心安心於本職的話,那他的心態肯定是經常處於靜心、淨心的狀態,沒有進入靜心、淨心的心境,他是收斂不了他那不安份的`心的。即神不外馳,心不外思,由是說:靜心、淨心是盡心幹好一切工作的前提和先決條件。

《道德經》可謂言簡意賅,一字千金,字字無動於衷,字字催人深思,足可見老子紮實的文字功底和信手拈來的寫作技巧及慘絕人環的創新才能。實是信服信服!再加上一些經典事例,點睛之筆,妙筆生花,意境深遠,呼應前文,昇華主題,把作者本人要表達的感情表達得淋漓盡致,給人無限打動和難過,有渾然天成之感,實乃文章中之極品,古文中之絕筆!

《道德經》讀後感5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這是我最喜歡的一部經典作品——《道德經》中的一句話。《道德經》像一束陽光,把萬事萬物的奧祕和爲人處事的規律照得明明白白,讓我心中豁然開朗。

《道德經》告訴我,要尊重事物的發展變化,並注意之間的轉化,並難得可貴地告訴我們該如何去對待自己的人生,以及用什麼樣的態度來過好自己的生活。

“甚愛必大費,多藏必厚亡。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長久。”這句話告訴我們:過分私愛必然要有重大的耗費,太多收藏必然會有厚重的損失。以前,我從不知道知足,嫌自己的衣服不夠名牌,用的筆不夠漂亮,嫌媽媽不夠優雅,嫌爸爸不是老闆……讀了這一章後,我明白了要知道知足。衣服雖比不上一些同學的名牌,但是是新的,而且很好看,我每次穿着到農村,農村的.孩子們總是圍着我看不夠。而我用的筆從不妨礙我做作業,考出好成績。爸爸媽媽用他們的勞動所得讓我豐衣足食,週末陪我爬山撈魚,還能根據我的意願,出錢讓我學鋼琴、唱歌,打乒乓球……可見,我生活是多麼幸福,我早就該知足了,於是,我放下了心裏的包袱,開始知道滿足了,突然發現,我原來可以生活得這麼快樂。

“輕則失根,燥則失君”告訴我,辦事不能輕率浮躁,否則就無法辦成事情。就如去年我準備參加鋼琴考級,剛剛開始,我還沒有一個音符一個音符仔細彈清楚,我就急着用考級所要求的速度去彈快速的旋律,快是快了,可惜一彈快音符就像被揉成團,亂成了一鍋粥。當我看到這一章《道德經》後,發現我彈琴過於草率,我原來的意圖是希望自己能快些達到考級所要求的速度,可是因爲輕率,急於求成,把曲子的旋律都搞亂了。我靜下心來,重新謹慎地把這些音符慢慢“整理”好,很快,曲子就像樣了,慢慢地速度也上去了。終於,我通過了考級。我從心裏感謝《道德經》,它教會了我做事不要急於求成,要按照規律,踏踏實實努力,才能達到目的。

“無爲而無不爲”、“天下之至柔,馳騁天下之至堅”……均是《道德經》告訴我的道理,讓我漸漸明白了我該怎樣對待我的人生,該怎樣對待我身邊的事物。

《道德經》讀後感6

“道可道,非常道……”一陣陣讀書聲迴盪在校園裏。自從學校開展“與聖賢爲友,與經典同行”讀書活動以來,校園裏每天都飄蕩着整齊而有節奏的讀書聲。

當老師第一次捧着《道德經》,告訴我們這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寶貴文化遺產,我就暗暗地下決心一定要認真地學習它。

可是當老師第一次用清脆的聲音帶領我們讀《道德經》時,我感覺到枯燥無味,一點兒也提不起學習的興趣來。雖然如此,我還是不忘每天讀一讀,漸漸地我發現自己喜歡上了它。於是每天清晨,伴着鳥兒的歌聲,迎着初升的朝陽,我坐在陽臺上,一邊享受着清鮮的空氣,一邊開始了晨讀。它給我的心靈開啓了一道門,引導我如何從小做一個正直的人,一個不追求名利的人,一個健康向上的人。

讀《道德經》後,我漸漸發現,原來做事馬虎的我竟安靜耐心地思考問題了,原來作業中潦草的字跡變得端正了許多。從誦讀經典書籍中,也讓我悟出了些做人的.道理。比如文中的“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勝人者有力,自勝者強”,告訴我們,一個人不僅要能戰勝別人,更應該有勇氣戰勝自己。

《道德經》讓我受益匪淺。“天長地久。天地所以長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長生。是以聖人後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無私邪?故能成其私。”意思是說天長地久,天地之所以能長久,是因爲它們不爲自己而生息,自然而然的存在,所以才能長久。所以說聖人把自己置於後,反而受到推崇,把自己置之度外,反而保全了自身。這不正是由於聖人不自私嗎?所以才能構成就了他自己。

無爲是一種心境、一種修養,是辯證的。站在老的角度,向社會推廣無爲,有助於國家的穩定,但如果站在歷史發展的高度,片面的無爲是無助於人類的進步的,所以對於當代的青年人理解古代老的無爲論應該以辯證的方法,一分爲二的看待,“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對待競爭,我們要敢於去迎接挑戰,對待失敗和不平等我們要報以一種平常心,用合適的方法去改變或適應,而不去盲目的爭魚死網破。這樣有助於保全自己和取得最終的成功,只有厚積纔會勃發。同樣,“無爲”用在當代待人處世上就是要對人寬容。“海納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物慾則剛。”

《道德經》讀後感7

老子《道德經》是一部灰常好的中華瑰寶,蘊含了豐富的人生哲理。還記得小時候跟着他們“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那時候還不知道這是出自何處,更別說是什麼意思了。時過幾載,再次看這部道家代表鉅作,雖然還是不能完全理解,但是至少有一些些自己的感想。

《道德經》提倡清心寡慾、無爲而治。 千百年來,上至帝王將相,下至黎民百姓,無不從這部人類文明史上的智慧寶典中汲取治國安民、修身養性、立人處世的精髓。當今社會科學發達,社會經濟高速發展,人們的物質財富越來越殷實,而精神財富卻越來越貧乏,道德淪喪的現象日益嚴重,我想我們更應該從老子的《道德經》裏面找到自己的人生準則,不與世俗同流合污,靜心是安心工作之本。人們的`心境達到虛靜的狀態,纔會時刻保持謙虛謹慎、不驕不躁的作風,纔會在社會中、生活中、工作中出實招、辦實事、求實效。

人們常說:讀史而明鑑,讀典可明智。老子在《道德經》之十七章說“道,常無爲而無不爲”,老子的無爲思想並不是說消極而無所作爲,這是對老子《道德經》的誤解,老子本意是在教人遵道而行,不妄爲,而有作爲。只有“不妄爲”才能更好地有所大作爲,也就是說“不妄爲”是有所作爲的保證。什麼是“有爲”呢? 盡心扮好社會角色,幹好本職工作,擔起家庭責任,就是“有作爲”。是的,在世欲紛爭的當今社會中,如能盡心安心於本職的話,那他的心態肯定是時常處於靜心、淨心的狀態,沒有進入靜心、淨心的心境,他是收斂不了他那不安份的心的。即神不外馳,心不外思,由是說:靜心、淨心是盡心幹好一切工作的前提和先決條件。

《道德經》可謂言簡意賅,一字千金,字字扣人心絃,字字催人深思,足可見老子紮實的文字功底和信手拈來的寫作技巧及慘絕人環的創新能力。實是佩服佩服!再加上一些經典事例,點睛之筆,妙筆生花,意境深遠,照應前文,昇華主題,把作者自己要表達的感情表達得淋漓盡致,給人無限感動和惆悵,有渾然天成之感,實乃文章中之極品,古文中之絕筆!

《道德經》讀後感8

時間很快,今天這兩天開始讀讓孩子愛上《道德經》這本書,讀的時候腦子裏晃出了一些童年的往事。例如,讀到第7頁的一段“這就像你們的名字一樣……爸爸媽媽會稱呼你的乳名……在學校,老師同學又會叫你的學名……除此之外,同學們還有可能會給你起個有趣的外號”。想到這裏,甜甜的微笑。

想起我的乳名,平仔,羞羞甜甜一笑。小時候我在學校的`大名是李旭平,而同學們給我取的外號是“豬寶”,因爲我這個人小時候很笨的原因,頭腦不靈活。現在長大了也還是那麼笨,哈哈!頭腦還是轉不過來,還是不靈活。“豬寶”當時被我想成是侮辱性的外號,就因爲這個外號,我被慫恿打了一場架,被老師批評了。這次後我再也沒打過架,就算是上國中我被同學叫來一幫人大我,我也沒有大打出手。我總是忍忍忍,好多同學都覺得我很傻,說我忍氣吞聲。連我二伯父都說我傻,也是說我被同學欺負還忍氣吞聲。就因爲“豬寶”這個外號引來了好多矛盾,因爲我對這個外號的反感。而現今我倒覺得這個外號很可愛。

我還有個外號“憨豆先生”,因爲我長的有點像外國佬,我的頭髮小時候是帶有些黃的,面相看起來像搞笑大王“憨豆先生”。後來又被一個國中的同學取了個外號叫“專家”,想到“專家”就想起國中那位同學下課後上廁腳滑了下,剛好碰到我,我眼疾手快輕輕扶了下他纔沒有摔跤。

讀第22頁的一句話“那時,我常常想象自己像孫悟空一樣能騰雲駕霧呢,一個筋斗就能翻它個十萬八千里。”記得小時候,我時常想象孫悟空就在我身邊保護我和我聊天,所以小時候的我不會感到無聊。相反我的朋友都會無聊,經受不了孤獨的生活。

讀28頁的一句話“在你很小的時候,你一定覺得爸爸非常高大吧!”想起小時候總以爲大人沒有煩惱,慢慢的長大才明白大人是有煩惱的,小時候音樂課上唱的一首歌《小小少年》,歌詞我只記得一點點“小小少年沒有煩惱……”當時我的心是懵的,壓根不知道什麼是煩惱。

讀59頁的一句話“不要動不動就鋒芒畢露,覺得自己了不起,更不要咄咄逼人。”想到自己被人誇下就美美的飛上了天,不知道天高地厚,甜甜的笑。

《道德經》讀後感9

每個人都想從書本中汲取點什麼,不同層次的人考慮會有所不同。由於這種差異性的原因,我的眼光從當今移開,去古書中找尋。讀點自己不懂得東西,瞭解一些高深的理論,以期提升自己的素質。經朋友的推薦,找到一本人民文學出版社的《道德經》,試讀之後,雖不甚理解,僅得皮毛,但堅持靜靜看完,零散地記載了些東西。結合現實,生髮些個人的東西,爲我所用。

老子,公元前571年出生於楚國。本姓李,名耳,李聃是他的稱,而老子是人們對他的敬稱。曾做過小官,職位不高。這和傳統的文人沒有太多的不同,後來辭官歸隱,生活平靜,精通修養之術。據說活了200歲,是道教的開山鼻祖,都尊他爲太上老君。他的哲學思想與其他的偉人有太多的不同,我們總說自己缺乏信仰,那麼什麼支撐我們活下去。“道法自然”、“無爲而治”,想探尋一下“道”爲何物。

老子的《道德經》中,說“道”是空虛無形,但不是空無所有。如果從物質層面而言,創萬物的(自然界)是“道”,由自然之道引申到治國之道,再回歸到個人的.修身之道,可以說“道”的作用是巨大的。支配一切事物,是一種宇宙萬物存在和發展所依賴的力量。

“道”,是對付應變之術,是法則和智慧,是自然規律。“道可道,非常道”,“道是不可言說的,它一落到語言上,人就無法理解其超越形象的內涵。”就大的方面,老子的治國之道是清靜無爲的統治方式,就個人而言,我們該成爲一個有“道”之士。

《道德經》告訴我們,“道”是人類自然和社會的法則。其實讀書學習要遵道,做人做事要遵道。安然,順天道,合人道。生生不息,永恆長存。領悟之後,尋求解脫。心浮氣躁的我們,孔子的“禮”“仁”,有時顯得蒼白。莊子亦如老子一樣,看開了,活得坦然。自然存活的愉悅,我亦滿心期待,於是記之。

《道德經》讀後感10

在這微信、QQ連接你我的時代,每個人的朋友圈可能都會出現網名叫做“上善若水”的好友,亦或是個性簽名寫着“聖人之道爲而不爭,夫唯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知止可以不殆,夫唯不盈故能蔽而新成”的同事,這樣的盛況足以說明老子思想對中華民族的影響之大。兩千多年前諸子百家各自提出自己的治國理念、安民方針,時至今日,這些思想仍是我們民族的瑰寶。

老子說“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核心點是利終生、福萬民而又淡名利、輕權勢。老子曰“天之道,利而不害;聖人之道,爲而不爭”,不違反規律,就是“無爲”。老子還說:“取天下常以無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管理者治理企業,不可以違反規律、妄爲滋事,如果管理者經常膽大妄爲,不斷滋事以彰顯自己的權勢,企業就難以治理。老子說“爲無爲,則無不治”,管理者應當順應自然規律,實事求是地尋求切實可行的道路,才能“無不治”。

“上士聞道勤而行之”。老子還強調,把握了規律則可用以指導實踐,而不是僅停留於空談。

對於企業來說,產品質量是打開市場的`關鍵因素之一。舉例來說,馬鋼通過不懈努力攻克了汽車板個性化需求多、汽車板更新週期短、汽車板表面要求極高,生產難度大、汽車生產的流水線自動化,對鋼板質量穩定性要求極高、汽車生產流程長,技術難點多,讀書筆記。集成度高等五大核心難點,現作爲國內主流汽車板供應商,已逐步打開市場,擁有更多的用戶羣,贏得更好的口碑。而在在公司產線、冷軋產品升級過程中,我們建立較爲完備的設備體系,以推進設備精益管理爲重點,通過加強基礎管理和強化專業培訓,實現設備由修向控、由修向管的轉化,確保設備穩定運行、精益運行,爲硅鋼、家電板、汽車外板等高端產品質量穩定提供堅強保證。

晝無爲、寢難寐!工作中如若不能貢獻自己的力量,是空虛而痛苦的。我們遵循規律、實事求是、攻堅克難、創新創效。有職就有責,有責就要擔當。“無爲”是指導我們工作的方法,“無不爲”是鞭策我們努力實現目標。

《道德經》讀後感11

老子被後人按照西方哲學體系的標準,被歸入自然主義哲學家的範疇,是有道理的,他對社會、個人存在、發展的哲思觀點,都是從自然規律類比推理過來的,一句話以天道推理人道,用道德經的話就是: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自然規律非常多,難以用具體語言駕馭,所以創造了本體論的“道”,整體代表自然規律。

此章,用反例的自然和社會現象,證明天道的'規矩是不居功,不作爲,不佔有,隱含了一個觀念“得道高人~聖人應該循天道,做到功成身退,不貪功,不念名,治理社會不要因爲個人慾望而下發過多指令制定過多政策”。

當代,我認爲,阿里巴巴的馬雲是修道得道了的,順應天道而爲,功成身退,急流勇退,境界非常高,東哥一直想跟他玩,人家直接不玩了,急流能勇退,足見其道行只高。

東哥有多想跟他玩?有一次中央電視臺的訪談節目,主持人把馬雲的照片發出來,問東哥,“馬總你們做一個行業,你們應給很熟悉吧“,他回答“不熟悉,這麼多年一起吃過一次飯,另外,可能沒有共同語言,因爲不是一代人”,從話中我們能感受到東哥內心是把馬雲當做超越的對象,商業上的敵人,所以才如此急於用馬雲年齡比我虛長几歲,我比他年輕來向人證明我可以,我比他可以。

我再用一個例子來證明,馬雲絕對是讀道德經而得道的例子,在贏在中國的節目裏,阿里巴巴當時還沒有現在這麼如日中天,他也沒有如此功名,當時節目組是把熊曉鴿,吳鷹等人作爲更大貴客對待,但是馬雲節目中金句百出,如魚得水,其中一句話“心中無敵,則無敵於天下”的金句,他這個觀點和道德經中上經二十二章的觀點一模一樣

不自顯,故明;

不自是,故彰;

不自伐,故有功;

不自矜,故能長(zhang);

夫唯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

《道德經》讀後感12

哲者以其洞悉天道,軍者以其參透兵機,政者以其安邦定國,勇者以其建功垂名,靜者以其養生延年。故曰:《道德經》,如不竭之井泉,汲桶,自然人道皆唾手可取之。

傳之言曰,老子欲隱,及函谷關。守將尹喜悅之,欣然留之以問道,遂留五千餘言,上曰《道》,下則謂之《德》。道,萬物之本源,先天地而生,至虛至無。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德,乃道之行及果。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以德窺道,無所不包,周行不殆,亦辯證矣。蓋雲: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或,重爲輕根,靜爲燥君。

修生養性,致虛極,守靜篤。曠心胸,似大道包羅萬象,注而不滿,酌而不竭。且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馳騁畋獵,令人心發狂。溺歡娛使心彘,安日月使身康。溫和不爭,虛懷若谷,渾樸純正,胡爲乎困於宦海?

養一己之身,小德也;養一國之民,大德也。天之道,損有餘而補不足,人之道則不然,損不足以奉有餘。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懼之。後世稱之民本。即天下初定,則無爲而治,休養生息;盛世太平,輒體恤民生,取法天道,寬待百姓,無私無慾。

至於爲人處世,老子視之乃後生所不及。一詞賦千意,十言有萬思。譬物極必反,或曰人事莫盡,或曰反其道而行,事半功倍。將欲廢之,必先興之;將欲奪之,必先與之。或曰勿過人而忘形,是何異於鴟鴞待腐鼠?或曰詳慮周思,可避急風晦雨。八方睹,八玲瓏。

言語咀之,甘之如飴。大音希聲,大象無形。有之以爲利,物之以爲用。是美學巔峯者,慧達之致者。通讀之,細品之,非艱澀,皆凝練,富詩意。韻語排比,參差錯落,朗朗上口。

《道德經》集智慧於大成,融精神於血脈。淺嘗高深莫測,深掘無處不在。會創新時之際,順乎大道,隨德而行,固有所廣益。吾輩肩復興重擔焉,應求承文化根基,振華夏威名,似大鵬扶搖萬里,御風擊浪,須秉德繼道,烙“道”“德”於脊樑,弘“道”“德”以興邦。

文以載道,行以育德,道德千年,萬世安康!

《道德經》讀後感13

“不尚賢,使民不爭;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爲盜;不見可欲,使民心不亂。是以聖人之治,虛其心,實其腹,弱其智,強其骨,常使無知無慾。使夫智者不敢爲也。爲無爲,則無不治。”

意思是:不推崇有才能的人,使人民不去爭奪功名利祿;不以難以得到的東西爲珍貴之物,使人民不去偷盜;不顯現那些能誘發人們貪慾的東西,使人民的本心不被擾亂。所以,聖人治理天下,要純潔人們的心思,滿足人們的溫飽,減損人們的遺志,增強人們的體魄。永遠使人們沒有知識,沒有慾望。使那些自以爲聰明之人不敢自作主張,以無爲的方式去對待一切,就沒有辦不成的事。

老子主張無知無慾,與他所處的歷史背景有密切關係。周王朝分崩離析,五霸代興,戰爭頻繁,野心勃勃的諸侯們都像代周而立,社會生產力在不斷的爭鬥中遭到了極大的破壞。老子面對戰亂痛心疾首,因此提出人的本性本來是清靜純潔的,只是受到了名利物慾的隱憂,爭名奪利,貪圖物慾,於是就產生了奸詐巧僞之心。二者是引起社會動亂的根源。主張去除名利,淨化人們的心靈,是一個美好的願望。

從對於人類文明發展史進行反思這一角度來看,老子的思想是深刻的,具有強烈的危機意識,生存意識。人類文明的不斷進步是以破壞環境爲代價的,人類已經遭到了大自然的報復。

人類是地球上最有智慧的動物,同時也是破壞地球、污染環境的罪魁禍首。由於人的'活動,地球的臭氧層遭到前所未有的破壞。全球平均氣溫逐年上升,酸雨日益增多。大氣、水源、土壤等極大地損害和惡化。大自然已開始瘋狂報復人類。據統計,全世界有五分之四的城市居民生活在污染的大氣環境中,引用這不符合衛生要求的水。這些污染又翻過威脅着整個人類的生存,全球每年有500萬人死於癌症,而癌症決大多數十有環境污染因素引起的。

地球母親已千瘡百孔,傷痕累累。人們爲創造了前所未有的知識、財富而沾沾自喜。殊不知,人類在不斷着創造文明,同時也在不斷爲自己挖掘着墳墓。

《道德經》讀後感14

我覺得任何一個翻閱《道德經》的人最七年級定會大笑;然後笑他自己竟然會這樣笑;最後會覺得現在很需要這種學說。至少,這會是大多數人初讀老子的反應,我自己就是如此。林語堂曾經這樣說過。

對於《道德經》,很多人用“博大精深”來形容,對於我這種凡夫俗子,纔在短時間內粗讀了一回讓國內國外深入研究的《道德經》,要寫出一篇震驚全場的讀後感,實在是笑話。不過,在此,我僅表達一下我對看完《道德經》的切身感受。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開頭一句,揭示的是人們的價值觀問題,價值觀不同,人生追求和所遵循的道路就不同。不同的追求,不同的道路,必然造就不同的人生和社會。開頭這十二個字是通篇的總綱。老子著道德篇,旨在向世人指明可以免禍於身,免禍於社會的聖人之道。"可道"之道,"可名"之名是聖人所行之道,所求之名,非常人所行之道,所求之名。同一條人生道路,卻有兩種截然不同的走法。

一是走聖人之道,也就是順其自然,返樸歸真之道。

一是走常人之道,也就是追求外在的`名利之道。

不同的道路,必然造就不同的人生和社會。這看似是一個簡單的命題,可是,當我們真正選擇起屬於自己的“聖人之路”的時候,卻難免會碰上不少阻礙。當代社會,名與利的追逐太普遍了,要真正做到順其自然,返璞歸真的人又有多少?恐怕大多數人都會持否定的答案。但是,我並不認爲《道德經》是高高在上,遙遠而不可攀的。當我們看透世俗的風景,也許我們會靜靜地看細水長流。在假日愜意的下午,品上一壺上等的茶,細讀《道德經》,感受它對心靈的洗禮也不一定。

老子的《道德經》雖然久遠,但它對於我們的現實意義卻一點也沒有“久遠”的意味。每讀一次,我們就有一次新的收穫。以上僅是我對於《道德經》的一些淺見,我建議每個人都應該讀一讀道德經,這不僅能陶冶我們的素養,也能使國家素養水平整體水平提高。

《道德經》讀後感15

在圖書館借了一本《道德經》,看完後雖然覺得不能完全地讀懂老子的思想,但是心中還是感覺一片坦蕩,覺得此書對我們深有益處。

《道德經》這部著作是老子所寫,但不是介紹老子生平事蹟,而是講道論德,所以叫做《道德經》。《道德經》全書原本分爲上下篇共五千多言,上篇一章至三十七章主要講“道”,下篇三十八章至八十一章主要講“德”。

老子說的道,是天道,就是自然的規律。我對《道德經》的理解是無爲而治和尊重自然規律。

人的一生有得意和失意的時候,有時候人們不能再其中好好的把握自己,以至於身敗名裂,不能保全。因此,怎樣才能在得意或失意的時候保全自己,是自己的心智足夠清醒,不至於陷入泥潭而不能自拔《這就需要人生的大智慧,而《道德經》就給了我們這方面的啓示。

人在得意的時候,家庭、事業順風順水,此時的人容易目空一切,不可一世,狂妄自大。這樣做的後果就是招人嫉妒,也會樹敵太多,甚至招來殺生之禍。在老子看來,福氣來臨時,我們要提醒自己禍根也來臨了,自己不要那麼盛氣凌人,要懂得謙恭,否則失意時就會走投無路。還有不能狂妄自大,不要覺得自己很了不起,天下無敵,強中自有強中手,肯定有人比你會更厲害,更出色。但我們達到目標時也不能到出炫耀,不能自負,不能驕傲,要有謙虛之心。

老子說“是以聖人出無爲之事,行不言之教,萬物作而弗始,生而弗有,爲而弗持,功成而弗居。夫爲弗居,是以不去。”老子認爲,我們應該用順其自然的“無爲”的態度去處理世間事務,這就是不言的教導;只有任憑萬物生長而不加干涉,而生養的萬物又不據爲自己所有;爲萬物的生長盡力而爲卻不認爲是自己的`能耐,有功勞而不居功自傲。正因爲一個人不居功自傲,所以他的功績總是不會失去,而是永存。

無爲是一種心境,是一種修養。假如我們能夠做到無爲,那麼我們的國家就會更加的穩定。如今社會物慾橫流,許許多多的人在利慾面前迷失自我,假如我們能夠做得到無爲,那麼我們也將活得更輕鬆、更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