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國文齋>子部>道家老子>

讀道德經有感

道家老子 閱讀(2.56W)

讀完某一作品後,相信大家的視野一定開拓了不少,爲此需要認真地寫一寫讀後感了。那麼讀後感到底應該怎麼寫呢?以下是小編爲大家整理的讀道德經有感,歡迎大家分享。

讀道德經有感

讀道德經有感1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道德經》的開篇語,早已是膾炙人口。可是對於這部奇書的哲學思想,大衆又有多少了解呢?

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真正道德高尚的賢士總是習慣於韜光養晦,因爲他們心中時刻記掛着的,是天下蒼生。只有那些目光短淺之流,纔會沾沾自喜,誇耀於世人。這些賢才,品格高潔,從不計較個人榮辱得失,他們懂得“金無足赤,人無完人”的道理。總是想法設法地學習到更多的知識技能來拯救世人。他們的胸懷,不知會令多少沽名釣譽之徒汗顏。

大器晚成。很多才華橫溢的人只有到中年甚至是晚年纔會取得輝煌的成就。這是因爲培養一個濟世經國的大賢,不是一朝一夕就能達到的'。韓信,狄青,藍玉等,這些人爲朝廷立下不世之勳,終因鋒芒畢露,不懂功成身退而不得善終。姜尚,胸懷大志的飽學之士,垂暮之年才遇明主,輔佐武王,完成了推翻商紂殘暴統治的大業。不僅淋漓盡致地施展了自己的才華,而且子孫後代也盡享尊崇。這纔是真正的“大器”啊!

天之道,損有餘而補不足。這不正是我們現在所提倡的“共同富裕”嗎?不正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最佳印證嗎?

《道德經》,這部先賢留給後世的哲學經典,永遠值得我們品讀。

讀道德經有感2

一個全新的問題來了:道,荒廢了好久好久,悠悠地像是一陣來自遠古的風,而且還沒完沒了地未央中;然後想要遵道貴德,卻又不能不“人之所畏,不可不畏”,那麼該怎麼實踐道才妥?

老子沒有直接回答這個隱藏於第二十章的問題,而是講述了一下自己的行爲習慣,並毫不留情地、狠狠滴調侃了一番自己。

爲了便於理解消化,我把老子的這些自我剖析之詞重新分段一下,我們先看原文,這樣多少能有點感覺。

衆人熙熙如享太牢、如春登臺;

我獨泊兮其未兆,如嬰兒之未孩;儡儡(lěi)兮若無所歸。

衆人皆有餘,而我獨若遺。

我愚人之心也哉!沌沌兮。

俗人昭昭,我獨昏昏;

俗人察察,我獨悶悶。

衆人皆有以,而我獨頑且鄙。

我獨異於人,而貴食母。

老子一口氣拍了四組不同角度的自我寫真,下面我們欣賞並分析一下這些寫真的字面意思,以及字裏行間沒有直接明說的弦外之音。

第一組:“衆人熙熙如享太牢、如春登臺;我獨泊兮其未兆,如嬰兒之未孩;儡儡(lěi)兮若無所歸。

衆人:熙熙攘攘地、熱熱鬧鬧、擁擠不堪地都奔向那條名利之路,那種態勢就像是去參加一場盛大典禮或宴席似的,那種景象就像春天來了之後,熬了整整一個冬天的人們紛紛出門,登山或登上高臺去迎春、賞春一樣的。

我(老子):淡泊這些俗套的東西,不動聲色地保持着寧靜,像尚未開口說話的嬰兒那樣,只留給名利世界唯一清澈的表情,不言不語的,甚至連嬉笑都不會,唯有清澈。因爲不去趟名利之路的那趟子渾水,所以看似沒有路,而不知所往,不知所向。

第二組:“衆人皆有餘,而我獨若遺。我愚人之心也哉!沌沌兮”。

衆人:大家好像都是信心滿滿的,各種慾望似乎已經把大腦和心中所有的空間都裝滿了,好像有很多的收穫,絲羅綢緞、金銀珠寶、寶馬坐騎、四駕馬車馬車什麼都搞得風生水起,好像都非常豐富,豐富至似乎還有多餘的了。

我(老子):我好像把這些東西都搞丟了,都搞沒了,我混混沌沌的、昏昏然然的搞得像個弱智一樣的!哎!我大概就是個愚蠢的傢伙吧!

第三組:“俗人昭昭,我獨昏昏;俗人察察,我獨悶悶。”

俗人:滿世界的人都在夏光璀璨地炫耀着自己,他們或炫耀學識、或炫耀財富、或炫耀服裝、容顏、甚至連腳趾甲也在炫耀之列。

滿世界的人(俗人——理解爲世人——滿世界的`人)好像都非常精明,都很會算計,什麼事情他們總能看得一清二楚的。

我(老子):我不行,我昏昏沉沉的,好像什麼也沒得炫耀;在精明算計方面,我更不行,好像個悶葫蘆一樣的,怎麼也不開竅,沒有巧智,沒有不善機巧行事。

第四組:“衆人皆有以,而我獨頑且鄙。我獨異於人,而貴食母。”

衆人:衆人都以有財富、有地位爲榮,以這些證明着他們有本事。

我(老子):而我不行啊。前面都說了我像個沒有長成孩子的嬰兒,嬰兒以什麼爲貴呢?當然是以能吃到母親甘甜的乳汁爲貴了。

其實談到這裏,我們應該有點兒感覺的。

《道德經》第六章,首次論述了道與母性之間的關係和聯繫(穀神不死,是謂玄牝。玄牝之門是謂天地根。綿綿若存,用之不勤)。

《道德經》第十章,再一次論述了道與母性之間的關係(天門開闔,能爲雌乎?)。

《道德經》第十章,談到過嬰兒與道(專氣致柔,能如嬰兒乎)。

自謙自嘲的老子終於暗示了天下人:不要搞錯,這些就是明道的表現。

當然,除了這四組鮮明的對比之外,老子還給自己來了自畫像:“澹兮,其若海;飂兮,若無止。”

恍恍惚惚地浩瀚得像大海,無邊無際;渺渺茫茫地飄忽如風一樣,沒有蹤影,沒有盡頭,沒有停留。

這不正是未央的節奏嘛。

這不也正是“人之所畏,不可不畏”的節奏嘛。

讀道德經有感3

《道》第七章原文:天長地久。天地所以能長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長生。是以聖人後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無私邪!故能成其私。

印象中老子的《道》是不是很久沒談如何遵道實踐?的確如此,但是也無需着急,這一章中,老子將給予我們驚喜,再度給出了聖人行爲準則。天長地久,在老子看來不是傳說,不是理想,更不是奢望,而是道的一種表現。

什麼是天長地久?天地爲何能夠長長久久?

老子以犀利的視角,爲我們開闢了一個全新的理念,只要我們理解了這一深度隱藏於天長地久之下的道,那麼我們很容易在方方面面實現天長地久。《道》的第七章有着超現實的意義。關於老子所論的天長與地久,我們稍後再談,先看看日常生活中一些我們非常熟悉的事例。

山上有一株漂亮的桂花樹,農曆八月開花的時候一片金色(金桂),香氣四溢,非常迷人,妖嬈、芬芳、燦爛……因爲非常美麗,非常誘人,於是我們想要自私地佔有,夜不成寐,聞雞起舞地起了個早牀,扛一把鋤頭迎着朝陽把這株寶貝給挖回家,種在家門口。爲了能使其成活,人們往往不遺餘力地給它澆水、施肥,結果在反覆折騰之下,這一株金桂終於凋零了,死了。最初想要佔有的動機是:經常可以欣賞到燦爛的金桂綻放的美景,似乎這樣就可以讓芬芳與美麗長久一點,似乎這樣,這種美麗就只是屬於我們自己,結果不僅沒能長久反而給徹底弄沒了。我們可能會反駁,移動一下種活的概率也非常高。

對,挪動一下的確不一定會令其死掉,但是一定會因爲其太漂亮,而在某一個清晨我們開門一看,那株金桂居然不翼而飛了,只在門口留下一個大坑……如果那株燦爛的金桂一直生長於山上,會不會存活得久一點?答案是不言而喻的。

“鑽石恆久遠,一顆永流傳”——非常經典的廣告語。

當初我們在訂婚或者是在某個重大紀念日,買下一顆幾克拉的巨大鑽石的時候,我們的確是這麼規劃的,讓其恆久存在,永遠在家族裏面向下流傳。

問題是:如果都可以這樣,那麼每個家族都有着其流傳下來的.鑽石(或者是類似於鑽石這樣的傳家貴重寶貝),可事實是這樣嗎?至少我們家是沒有鑽石流傳下來的。

如果當初購買的是數克拉的巨大鑽石,那麼這顆鑽石的命運通常會是這樣子的:在某個投資機會面前,或者在某個缺錢的時候,幾克拉的鑽石會被瘦身爲一克拉,被兌換成人民幣,然後換購一個小一點的,再然後,那一顆小一點的鑽石終究不受待見,或被搞沒了,或被繼續兌現了。

我們試着假設一下,某個博物館裏面有一顆5克拉的靜美鑽石藏品,那麼這顆鑽石會不會恆久一點呢?

答案也是不言而喻的。

好吧,讓我們暫時放下金桂與巨大的鑽石,回到《道》第七章的天長地久上面來,因爲老子幫我們解析了上述兩個案例背後深藏的道。天很長,地很久,天地可以長長久久地存在,這就是天長地久。天地無私地生養滋潤了萬物,這一點我們都認可。

天地滋養孕育出萬物之後,擁有過什麼?太陽是屬於天的?月亮是屬於天的?星星是屬於天的?地下深埋的煤礦、油田、金礦是屬於地的?天地是按照自己想要的規律的在運行着的,還是按照利於滋養萬物生命的規律,遵循着道而運行的?

以上問題的答案都是顯而易見的,因爲天地之間的一切資源都是被天地之間的一切生命在支配享用着的,其中人類是最大的受益者,當然也是最貪婪的一族。

在我們的印象中,太陽、月亮、星星從不曾請假缺勤過,每天每天都會按照利於世間萬物的形式轉一圈,周而復始,從不間斷。這就是天長地久!這就是如何天長地久!怎麼樣實現天長地久!

人們常常把這四個字用於愛情,但往往卻都難以實現,現代人很能總結,把愛情的終極結果總結爲兩種:相濡以沫,厭倦終老;相忘於江湖,懷念到哭泣。

不是情感專家,不懂情感心理學,但是從《道》的角度來看:不能天長地久的愛情,只有一個唯一的原因,爲自己想的太多,爲兩個人、想的太少,缺乏天地精神。

其實第七章就談了唯一的這點:天地精神!因爲有天地精神,所以纔有了天長地久。這就是《道》第七章的核心理論,這就是《道》第七章給予我們的道。

那麼,如何讓將這種道付諸於實踐呢?老子再度搬出了久未的聖人行爲準則。

聖人行爲準則之七(延續第三章的編號):在一些功勞、利益、名聲方面保持謙讓姿態,不要打破頭地去爭搶,往往最終都能有一個不錯的收穫而領先(後其身,而身先)。如,牛仔褲與金礦的商業故事。

聖人行爲準則之八:在一些關鍵時刻,屏棄私心雜念而將自身置之度外,往往能全身而退(外其身,而身存)。如,戰場上面的魔鬼定律,不怕死勇敢衝鋒的通常都沒死,怕死的往往都很快犧牲。

懷揣天地精神,保持無私的清澈,最終所獲得的一切其實都還是屬於我們自己的,絕對不會自動跑到他人賬戶、他人名下、他人頭上去了。這就是老子在第七章末了的點題俏皮反問句“非以其無私邪!故能成其私。”

談到這裏,我們不得不扯一下題外話:人不爲己,天誅地滅。這句話橫行於世間,被絕大多數人所誤解。

關於這句古語,有兩個角度的理解和解釋。比較現代的解釋是將“人不爲己”的“爲”解釋爲修爲,修行、修煉。比較尊重於原意的正解是將“人不爲己”的“己”理解爲整個人類自己,而非個人自己的己。

讀道德經有感4

在這個寒假,我重新閱讀了《道德經》,這本書是老子的亂世之道和人生哲學,雖然短短的20多頁,但其中的內容和豐富程度不是寥寥數語所能概述。

首先,這本書是老子在概述了當時的自然現象和社會現象的變化後,得到了食物都會向着它相反的方向變化,指出了“物極必反”的通則,這即使是在今天,也是一樣的道理,這讓我開始重新思考看待問題的角度和方法,應當貴柔、守雌。人不能浮躁,心態要平和,不能因爲外界的干擾就自亂了內心,浮躁是我們現在年輕人的通病。現在我們在西安交通大學這樣的高等學府讀書學習,難免會心存沾沾自喜,我們應當精心科研,打磨我們的性格,鑄造我們的能力,這方爲我們這些年輕人需要做的事情。

第二,我們一定要按規律辦事,大千世界,時事運轉都存在其規律。我們在規律的`基礎上,要明確自己的目標,修煉自己的內心,朝着我們的目標“守靜篤”。我們現在的研究生,在從事自己相關領域的科研工作時,只有認真把握領域的核心,觀察和發現領域內事物的變化規律,在自己的目標和領域內深入研究,才能取得優秀的成績。

第三,無爲。天地所以長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長生。是以聖人後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無私邪,故能成其私。意思是說天長地久,天地之所以能長久,是因爲它們不爲自己而生息,自然而然的存在,所以才能長久。我們在日常的待人接物上,要常有無爲的思想,不要永遠想着自己,要多爲他人考慮,這樣人人爲我,我爲人人,校園生活互幫互助,生活纔會充實而有趣。

老子雖然已經離我們而去,但是《道德經》卻依然存世,且爲千古絕唱,我們應當將其中的思想和現代的生活工作緊密結合,推陳出新,強化自己內心涵養和品德,他日爲我輩之楷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