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國文齋>經典詩詞>詩詞集>

張可久的詩詞《湘妃怨》註釋及賞析

詩詞集 閱讀(5.39K)

《湘妃怨》

張可久的詩詞《湘妃怨》註釋及賞析

朝朝瓊樹後庭花,步步金蓮潘麗華,龍蟠虎踞山如畫。傷心詩句多,危城落日寒鴉。鳳不至空臺上,燕飛來百姓家,恨滿天涯。

註釋

①朝朝瓊樹後庭花:寫南朝事。朝朝:天天、每天。

②步步金蓮潘麗華:寫南北朝時南齊東昏侯事。

③龍蟠虎踞:形容金陵(今南京)地形的雄壯險要。

④危城:指高高的城牆。

⑤鳳不至空臺上:指鳳凰臺,在南京城西南角。

⑥燕飛來百姓家:言東晉王、謝兩大貴族的豪華住宅,如今已變成百姓的住宅。

賞析

這首曲子抒寫南宋亡國之恨,借歷史故事寄託今日之哀思。作者寫了陳後主、南齊東昏侯的荒淫無恥,強調儘管金陵是“鍾皇龍蟠,石城虎踞”險要之地,也保不住統治者的衰亡。皇帝的宮闕和貴族的府第,如今都是尋常百姓的茅舍。這就是歷史提供的借鑑。

擴展閱讀:張可久的簡介

張可久(約1270~約1350),元代散曲作家,浙江慶原路(路治今浙江寧波)人。曾多次做路吏這樣的下級官吏,後以路吏轉首領官(以上見曹楝亭本《錄鬼簿》)。錢惟善《江月松風集》中有《送張小山之桐廬典史》詩,可知其又曾爲桐廬典史。至正初年七十餘,尚爲崑山幕僚(見李祁《雲陽集·跋賀元忠遺墨卷後》),至正八年(一三四八)猶在世。一生懷才不遇,時官時隱,曾漫遊江南之名勝古蹟,足跡遍及江蘇、浙江、安徽、湖南一帶,晚年隱居在杭州一帶。

張可久存世作品現存小令855首,套曲9首,數量爲有元之冠,爲元代傳世散曲最多的作家,佔現存全元散曲的五分之一,其個人作品佔朝代作品總量的比例之高,在中國文學是的。

在元代220多位作家中,有散曲集傳世的只有張養浩、喬吉和張可久三人,但其他兩人都是在臨死前或死後才刊行於世。而張可久不僅在元代已有四本散曲集傳世(鍾嗣成《靈鬼簿》記載,“有《今樂府》盛行於世,又有《吳鹽》、《蘇堤漁唱》”,另有胡存善編《小山樂府》),在元曲選集《陽春白雪》和《樂府羣英》中,張可久入選的作品也是最多的。這說明他的作品在元代已獲得了廣泛的歡迎,甚至連元武宗在皇宮賞月時也令宮女傳唱他的散曲。

散曲集有《小山樂府》、《張小山小令》、《張小山北曲聯樂府》等版本傳世。

擴展閱讀:張可久的散曲成就

張可久在散曲居有重要地位。元代前期,散曲家時尚自然真率,後期追求清麗雅正。張可久在這劃時代轉變中起了重要作用。他力求脫離散曲原有的白描的特色而入於雅正,以豐富多彩而又清麗的風格,自成元代散曲鮮花中的奇葩。《錄鬼簿》把張可久列入“方今才人相知者”一類。他專攻散曲,特別緻力於小令,能得樂府遺妙。

張可久的散曲作品,當時即已集成。據隋樹森《全元散曲》所輯,共存小令855首,套數9篇,佔元散曲的五分之一。著有《吳鹽》、《蘇堤漁唱》、《小山北曲樂府》等散曲集,又有天一閣本《小山樂府》共六卷。

張可久是元代散曲“清麗派”的代表,被譽爲“詞林之宗匠”。清代詩論家劉熙載推崇他爲“曲家翹楚”。他的散曲主要的藝術特點是:講究格律音韻,着力於鍛字煉句,對仗工整,字句和美,融合詩詞作法,籍以入於典雅。許光治說他“儷辭追樂府之工,散句擷唐宋之秀”(《江山風月情·自序》)。李開仙《小山小令序》評小山樂府,謂如瑤天笙鶴,有不食煙火氣,可稱之爲“曲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