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國文齋>經典詩詞>詩詞集>

韓愈的詩詞《湘中》原文及賞析

詩詞集 閱讀(2.25W)

《湘中》

韓愈的詩詞《湘中》原文及賞析

猿愁魚踊水翻波,自古流傳是汨羅。

蘋藻滿盤無處奠,空聞漁父扣舷歌。

賞析

貞元(785-805)末年,韓愈官監察御史,因關中旱飢,上疏請免徭役賦稅,遭讒被貶爲連州陽山令。政治上突如其來的打擊,在詩人心底激起了無法平息的狂瀾,從而形成了《湘中》詩起調那種突兀動盪的氣勢:“猿愁魚踊水翻波,自古流傳是汨羅。”這兩句語調拗折,句法奇崛。如按通常章法,應首先點出汨羅江名,然後形容江上景色,但這樣語意雖然順暢,卻容易平淡無奇,流於一般寫景。這裏詩人運用倒裝句法,突出了江景:山猿愁啼,江魚騰踊,湘波翻滾,一派神祕愁慘的氣氛,以爲詩人哀憤的心境寫照。首句又連用“猿”、“魚”、“踊”等雙聲字相間,以急促的節奏感來渲染詩人激動不平的心聲。因而,詩人雖然沒有直抒見到汨羅江時所引起的無窮感慨,卻自有不盡之意溢於言外。

詩人來到汨羅江本是爲憑弔屈原而一泄心中的鬱悶,然而就是在這裏也得不到感情上的慰藉:江邊到處飄浮着可供祭祀的綠蘋和水藻,可是屈原投江的遺蹟已經蕩然無存;當初賈誼尚能投書一哭,此時卻連祭奠的地方都無從找尋,唯有江上的漁父舷歌依然,遙遙可聞。相傳屈原貶逐,披髮行吟澤畔,形容枯槁,遇一漁父相勸道:“舉世混濁,何不隨其流而揚其波?衆人皆醉,何不哺其糟而啜其醨?”說罷,“鼓枻而去,歌曰:滄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纓,滄浪之水濁兮,可以濯吾足。”屈子已逝,漁父猶在,此時之漁父雖非昔日之漁父,然而此時之詩人正如昔日之屈原,賢者遭黜,隱者得全,清濁醒醉,古今一理。因此那悠閒的歌聲似乎永遠在嘲弄着一代代執着於改革政治、不肯與世同流合污的志士仁人。這裏暗用楚辭《漁父》的典故,情景交融,渾成無跡,構成清空孤寂的境界,與前兩句激切哀愁的氣氛在對比中達到高度的和諧,生動地表現了詩人面對茫茫水天悵然若失的神情,含蓄地抒發了那種無端遭貶的悲憤和牢騷。

擴展閱讀:韓愈的文學成就

韓愈的文學成就,主要在文,但其詩亦有特色,爲一代大家,對後代有較大的影響。韓愈多長篇古詩,其中不乏揭露現實矛盾、表現個人失意的佳作,如《歸彭城》、《齪齪》、《縣齋有懷》等,大都寫得平實順暢。他也有寫得清新、富於神韻、近似盛唐人的詩,如《晚雨》、《盆池五首》,尤其是《早春呈水部張十八員外二首》其一。

但是,韓愈獨創性和代表性的作品,則是那些以雄大氣勢見長和怪奇意象著稱的詩作。他“少小尚奇偉”(《縣齋有懷》)、“搜奇日有富”(《答張徹》),天生一種雄強豪放的資質,性格中充溢着對新鮮奇異、雄奇壯美之事之景之情的追求衝動,而他一再提倡的“養氣”說,更使他在提高自我修養的同時增添了一股敢作敢爲、睥睨萬物的氣概,發而爲詩,便是氣豪勢猛,聲宏調激,宛如江河破堤,一瀉千里。

韓愈一生用世心甚切,是非觀念極強,性格木訥剛直,昂然不肯少屈,這一方面使他在步入官場後的一次次政治旋渦中屢受打擊,另一方面也導致其審美情趣不可能淡泊平和,而呈現出一種怨憤鬱躁、情激調變的怪奇特徵。韓愈詩風向怪奇一路發展,大致始於貞元中後期,至元和中期已經定型。貞元、元和之際的陽山之貶,一方面是巨大的政治壓力極大地加劇了韓愈的心理衝突,另一方面將荒僻險怪的南國景觀推到詩人面前,二者交相作用,乃是造成韓愈詩風大變的重要條件。他在這一時期寫的《宿龍宮灘》、《郴口又贈二首》、《龍移》、《岳陽樓別竇司直》、《八月十五夜贈張功曹》、《謁衡岳廟遂宿嶽寺題門樓》等詩中,使用最多的是那些激盪、驚怖、幽險、凶怪的詞語,諸如“激電”、“驚雷”、“怒濤”、“大波”、出沒的“蛟龍”、悲號的“猩鼯”、森然可怖的“妖怪”、“鬼物”,都輻湊筆端,構成了一個個驚心動魄的意象。

擴展閱讀:人物評價

裴度:昌黎韓愈,僕知之舊矣,其人信美材也。近或聞諸儕類雲:恃其絕足,往往奔放,不以文立制,而以文爲戲。

白居易:學術精博,文力雄健,立詞措意,有班(班固)、馬(司馬遷)之風,求之一時,甚不易得。加以性方道直,介然有守,不交勢利,自致名望。可使執簡,列爲史官,記事書法,必無所苟。

皇甫湜:先生之武,襲蹈聖矩。基於其身,克後其所。居歸丘軻,危解禍羅。具兮素兮,有靦何多。靡引而忘,天吝其施。垂升乃頹,羣心孔哀。厥聲赫赫,滿華遍貊。年千世百,新在竹帛。我銘在碑,展我哀思。

李翱:翱昔與韓吏部退之爲文章盟主,同時倫輩,惟柳儀曹宗元(柳宗元)、劉賓客夢得(劉禹錫)耳。

劉禹錫:高山無窮,太華削成。人文無窮,夫子挺生。典訓爲徒,百家抗行。當時勍者,皆出其下。古人中求,爲敵蓋寡。貞元之中,帝鼓薰琴。奕奕金馬,文章如林。君自幽谷,升於高岑。鸞鳳一鳴,蜩螗革音。手持文柄,高視寰海。權衡低昂,瞻我所在。三十餘年,聲名塞天。公鼎侯碑,志隧表阡。一字之價,輦金如山。權豪來侮,人虎我鼠。然諾洞開,人金我土。親親尚舊,宜其壽考。天人之學,可與論道。二者不至,至者其誰。豈天與人,好惡背馳。昔遇夫子,聰明勇奮。常操利刃,開我混沌。子長在筆,予長在論。持矛舉楯,卒不能困。時惟子厚,竄言其間。讚詞愉愉,固非顏顏。磅礴上下,羲農以還。會於有極,服之無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