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國文齋>範文>說課稿>

關於八年級語文說課稿模板彙總九篇

說課稿 閱讀(8.73K)

作爲一名教職工,總歸要編寫說課稿,說課稿有助於教學取得成功、提高教學質量。那麼你有了解過說課稿嗎?以下是小編爲大家收集的八年級語文說課稿9篇,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關於八年級語文說課稿模板彙總九篇

八年級語文說課稿 篇1

一、說教材

1、教材簡析:

《背影》選自我國著名的散文家、詩人、學者、民主戰士朱自請的一篇著名的記實散文。一直作爲語文教材的傳統課文,感染了一代又一代,因爲它寫出了一種異常真誠與至誠的父子之愛,反映了我國一種優秀的傳統文化。正如季羨林先生所說:我覺得,讀朱自請先生的《背影》,就應該把眼光方遠,遠到齊家、治國、平天下,然後才能真正體會這篇名文所蘊涵的真精神。閱讀這篇散文,我們可以感受到父子親情——父親對兒子疼愛和兒子對父愛的感念。這是人間至情。這也是家庭美德,是我們中華民族傳統美德的重要組成部分。

2、教學目標:

根據語文課程標準的要求,結合該課的特點以及所教班級的實際情況,我制定瞭如下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走近作者,認識生字、生詞。抓住某一感情的聚焦點展示人物心靈的寫作方法;散文的特點及散文的選材。能力目標:學習在平實的敘述、抒情中蘊藏着的極爲精巧的構思;關鍵語句含義的理解

情感目標:,認真體會文中所表現的父子之間的深厚的感情,理解語文與家庭生活的關係。

3、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要求國中學生能用普通話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這篇文章很適合朗讀,要讓學生多讀。讀出文中的感情,使學生自己能夠受到感動。所以我把該文教學重點定爲: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在朗讀中感受父親對兒子的深情,激發孩子理解父母、熱愛父母的思想感情。教學難點:語文課程標準還要求學生在通讀課文的基礎上,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內容把握文章結構。八年級學生,他們的閱讀範圍還不是很廣,掌握的閱讀技巧不是很多。抓住某一感情的聚焦點展示人物心靈的寫作方法;如何理解文中父親那個不怎麼優美的背影?學生還無能爲力。因此,我把此當作本文的教學難點。

4、根據該課的教學目標、教學難點和學生的年齡特徵,我採用以下的方法及教具進行教學:

(1、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並進行朗讀評價的教學方法。

(2、激發學生“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學方法。

5、教學用具:

多媒體。選擇以上教法的依據:語文新課程標準要求國中學生必須達到一定的閱讀能力。因此,教師在選擇教法上必須根據學生自身的特點,充分激發學生的主動意識和進取精神。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培養學生主動探究,團結合作,勇於創新。據此,我在教學該課時主要採用朗讀的方法,教師不必過多的講解,作者的感情讓學生在讀中慢慢感受出來,以達到教學目的,而不是一上來就分析文章,以至把整篇文章分得支離破碎,使學生失去了閱讀興趣。只有在朗讀中學生纔會自主地去發現問題,“合作、探究”地去解決問題。

6、說學法:

語文新課程標準指出:“愛護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慾,充分激發學生和主動意識和進取精神,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教學內容的確定,教學方法的選擇,評價方式的設計,都應有助於這種學習方式的形成。”據此,教學該課我確定了以下學法指導及能力培養:(1自主收集資料,增加課外閱讀量的方法,讓學生養成預習的習慣。(2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法,培養學生自主獲取知識的能力。(3走出課堂、走出學校;走進家庭,走向社會而獲取知識的學習方法,培養學生的社會實踐能力。

二、說教學程序 第一課時

(一)導入新課,激發情趣:導入新課的開場白是十分重要的,好的導語,能營造適宜的課堂氛圍,集中學生的注意力,使其對學習內容產生濃厚的興趣。我設計的導語是:同學們,人們常說,“世上只有媽媽好,有媽的孩子象個寶,沒媽的孩子象棵草。”可是在我們生活中,有一個人也時時刻刻在關心、愛護、影響着我們,那就是父親。在生活中你的父親是怎樣的一個人呢?在成長的歷程中他對你有什麼影響?你怎樣評價你的父親呢?1、由導語引出的三個問題,讓學生分組討論交流。2、自由發言,鼓勵學生多發言。3、教師小結,引出新課。(此設計能讓學生思維活躍起來,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培養他們的口頭表達能力,也能讓學生與課文中的主人公達成感情上的共鳴,從而幫助同學們理解課文內容。)

(二)檢查預習情況,明確學習目標:1、生字、生詞的練習。(運用多媒體顯示出來)2、讓學生介紹收集到的朱自清的有關資料3、檢查朗讀情況,並讓學生作出評價。(此設計是爲了讓學生養成自主學習的能力,培養他們自己收集資料,查閱工具書的興趣,培養他們的閱讀興趣。從而完成教學目標。是學法1的實施。)

(三)啓發誘導,合作探究1、配樂朗讀此文(運用多媒體),讓學生注意朗讀的要求和技巧。2、整體把握文章,讓學生談聽後的感受。3、把握文章脈絡,理清作者的寫作思路。4、文中出現了幾次“背影“?着重寫的是什麼時候,什麼地方看見的背影?5、本文通過車站送別表現了父子間的什麼的感情?6、體味文中父親的幾句話。(以上設計的問題由學生自由討論,自由發言。此設計是爲了讓學生在整體感知課文的基礎上,進一不理解作者的感情,培養學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法和閱讀興趣。完成教學目標2 。)

(四)教師小結,佈置作業:熟讀全文,進一不感知課文內容。

第二課時

(一)導入新課(我設計瞭如下導語)同學門,上節課我們理清了作者的寫作思路,也感受到了一位普通的父親對兒子的一片深親,今天我們繼續探討這篇課文。

(二)明確目標1、抓住“背影”這一感情的聚焦點展示人物心靈的寫法。2、領會樸實的語言風格。3、繼續感受父子情深。

(三)自主合作,探究質疑(用多媒體顯示下列問題)1、文中四次“背影”的描寫哪一次給你留下的映象最深?爲什麼?2、體會父親親爬月臺時的幾個動詞。3、文章爲什麼不寫父親的正面,而寫父親的背影呢?4、作者看到父親的背影,竟然感動得流淚,你相信嗎?5、你認爲文章是通過選取什麼角度來表現“父愛”這一主題的?(此設計意在拓寬學生的思路,在師生質疑的過程中,進一步理解課文內容,是突破重點、難點的重要一環,是對學法2的指導,從完成教學目標2。)

(四)學生朗讀課文,分組討論,就文中不解之處質疑。(教師點撥)(此設計是讓學生養成自主提問,合作解決問題的習慣,是學法2的進一步指導,從而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和探究問題的能力。)

(五)佈置作業:讓學生回家後多瞭解爸媽,體會他們子女的關愛。

(六)總結全文,滲透思想教育,完成教學目標。

八年級語文說課稿 篇2

一、教材分析

(一)課文在本單元所處的位置及單元教學目標

《醉翁亭記》是編排在語文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語文》八年級下冊第七單元的課文,是講讀課中的一篇。本教材從這一冊開始,文言文采用集中編排方式(七年級是分佈在各單元中的),這個單元課文還有借虛構的故事表現作者的社會理想的《桃花源記》,有表現作者偉大抱負的《岳陽樓記》,等等。

本單元的主要教學目標是:養成自覺誦讀的習慣,熟悉一定數量的常用文言詞語和文言句式,初步培養文言文的語感;讓學生自主地學習,用探究的方式由表及裏地理解文言文。

(二)本課教學目標和重點難點的確立

根據《國中語文課程標準》要求學生“能借助工具書閱讀淺易文言文”,“具有獨立閱讀的能力……形成良好的語感。學會運用多種閱讀方法。能初步理解、鑑賞文學作品,受到高尚情操與趣味的薰陶”,結合本單元教學目標和教材自身特點,我把本課教學目標定爲:

1、知識目標:背誦並翻譯課文,掌握相關文言實詞;

2、技能目標:學習託物言志的寫法並嘗試在寫作中使用;

3、情感目標:通過理解作者那種情趣,引導學生正確確立自己的志趣追求。

課文的篇幅短小,語句讀起來琅琅上口,一方面容易引起學生的興趣,一方面又可達到在多次誦讀之後能基本瞭解課文大意,因而我把多形式誦讀及當堂背誦定爲教學重點;短文使用託物言志的寫法,表述了作者的情趣,這對正在形成自己正確的人生價值取向的八年級學生而言很有現實意義,因此我把如何理解短文的寓意定爲教學難點。

二、教學對象分析

(一)學情分析:我班學生經過七年級一年的學習,已初步形成了一定的學習方法,對於文言文的閱讀與學習掌握了一定的步驟,而且經過以往的朗讀訓練,他們很容易感受到短文的獨特之處,容易從朗讀中獲得學習文言文的喜悅感與成就感,進而主動加入到背誦、解說、創作等學習活動中來。但由於本單元文言文首次採用集中編排方式,且所有的課文都有背誦要求,因此不斷激發學習興趣及成就感成爲必要。

(二)相應對策:教師示範背誦,形成師生競賽;通過互動板書設計,指導學生朗讀,以讀帶動對課文的理解,養成良好的誦讀文言文的習慣;用遊戲法來進行背誦競賽。

(三)學法指導:通過教學應使學生能當堂背誦短文,能運用已有的學習文言文的基本方法進行自主的學習。爲此我設計的學習活動有:

1、多形式朗讀課文,培養語感;

2、一對一互譯課文;

3、設計板書表現課文,理解文章寓意。

三、教學方法的採用

本課主要採用朗讀法、提問法、練習法等教學方法,此外還利用多媒體展示輔助教學,利用遊戲鞏固背誦,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發揮學生的主體地位。

誦讀法:“三分詩七分讀”,從教學過程來看,教學中將朗讀教學貫徹到課堂始終,教師示範朗讀,引導學生按要求聽讀,幫助學生深入體會課文情感意蘊,到交替運用輪讀、個讀、齊讀和散讀等多種方式,引導學生真正學會讀書,欣賞、領悟短文的優美語言和意味,籍此落實教學目的。

提問法:爲了在課堂教學中訓練學生的形象思維能力,提高對短文整體的把握能力,我設計了若干個問題在學生反覆朗讀中適時拋出,有利於學生在理解的基礎上加強記憶,最後又通過互動設計板書表現出來。

練習法:控制論告訴我們,“要實現有效控制”就必須“要有反饋”,而且反饋越及時越好。因此我設計一些課堂練習,運用練習教學法及時反饋課堂教學效果。

多媒體及遊戲的運用主要是起到一個激發學習興趣的作用。

四、教學程序

(一)導入新課

在“課前三分鐘”(每節課的前三分鐘向學生推薦好文好詩好句)環節中送給同學們一句話——把你想到的事情寫下來,按你寫下的事情去做,把你做的事情再記下來——這實際是一句關於要確立目標、如何按目標堅持、做好後如何做反思的座右銘。並用投影板出,由此引出今天所要學的課文。

(二)示範背誦

教師背誦全文,學生按要求在書中畫出難讀的字詞來,教師用語言激勵學生,請學生給老師挑刺(教師故意讀錯某個詞),歡迎學生與教師競爭,這樣學生的注意力就集中在聽讀中,同時又能激起學生要當堂背下短文的興趣與信心。

(三)學生朗讀

朗讀是文言文教學中的重要手段,應反覆進行,要引導學生採用輪讀、個讀、聽讀、小組讀等多形式朗讀,以讀帶動對課文的理解,使學生感到以讀爲樂,做到五分鐘內至少讀三次。

(四)學生背誦

學生在經過反覆的聽讀與朗讀之後已基本能做到粗知課文大意,在此基礎上要求學生根據自己的情況即時背誦,教師根據學生的不同情況引導以短文的內容。隨後採用遊戲接龍背誦,此環節可保持學生高漲的熱情,便於短時記憶的發生與鞏固。

(五)學生翻譯

爲了讓學生積極參與和互相學習,我根據系統論"整體要素之和大於部分整體之和"的原理,採用兩人小組討論翻譯的形式,要求學生一對一,一人讀一人譯,互相幫助指正,教師可做適時的指導與歸納總結。

八年級語文說課稿 篇3

今天我說課的篇目是《揚州一瞥》,它是河北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八年級下冊,第四單元的第三篇課文。

一、教學設計理念∶

新課程標準指出∶閱讀是蒐集處理信息、認識世界、發展思維、獲得審美體驗的重要途徑。在閱讀教學中,應尊重學生在閱讀過程的獨特體驗,尊重學生多樣的閱讀趣味,引導學生感悟和吸收作品的精華,豐富學生的精神世界,以達到全面提高學生語文素養的目的。

二、學生情況分析:

八年級學生(國中二年級學生), 經過前七年的學習,具備了一定的計算機操作能力;積累了一些解讀信息、分析問題的能力,有較強的自我表現欲, 而思想意識尚未成熟, 認知能力、思維方式正處發展階段。使他們在已有能力的基礎上,知之能言、善言, 思之能疑、敢問, 聞疑善思、能解,並培養其璉接能力,發散思維,是教師主導的方向。

三、課文特點及在教材中的地位∶

<<揚州一瞥>>所在的八年級下冊第四單元是“山水寄情”篇, 自然之美開闊了人類的視野, 人文景觀的豐富內涵又增加了自然景觀的觀賞價值。編者意在使學生通過閱讀了解光輝燦爛的自然、文化遺產, 學習借描寫景物、說明事物表達思想感情的方法。<<揚州一瞥>>屬遊記類文章, 但又與一般遊記不同, 作者懷着深沉的感情, 用典雅秀麗的語言描述了他所聽到、見到的揚州。重點不是寫所見到的景物, 而是根據景物生髮開去, 寫歷史沿革, 寫自己的感受、體會。讓讀者在領略美好的自然風光的同時,品味與揚州相關的深厚的人文底蘊;品讀歷史沿革的同時,有所感悟、有所啓發。基於以上分析, 我確定以下教學目標:

1、利用網絡、多媒體計算機、投影等,培養學生獲取、選擇信息的能力,思維璉接能力,及信息共享意識。

2、調動學生主動感知作者筆下描述的揚州風光及人文歷史;理清作者的寫作思路;

3、培養學生對自然景觀、人文景觀的熱愛之情, 引導學生品味: 作者借遊覽名勝古蹟 ,抒寫自己對揚州的感受, 讚揚了一種不屈不撓、同命運搏鬥的英雄主義氣概和奮鬥精神。

4、體會文章層層深入的寫法,以及引用古詩文對於增加文章的內涵,豐富文章的內容所起的積極作用。

重點: (1) 目標2; (2) 目標3

難點: 目標3

四、 教學方法: 基於以上分析, 在本課教學中:主要採用“雙自主”教學法,輔以現代技術。

1、以“自主學習、自主發展”爲基本方向, 採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

2、利用現代技術輔助教學。

(利用網絡、多媒體電腦、投影等電教設施:

①擴展資源空間,培養自主探知、篩選能力;

②使學生的“看、聽、想、說”,緊密結合, 培養學生捕捉信息能力, 思考能力, 相關信息的璉接、分析能力, 及語言表達能力 ;

③擴大課堂容量,調動學生的自主參與意識; ④ 創設情景,激發興趣,引導閱讀。)

五、教學過程:

(一)、課前預習:自主查找、選擇信息。

(二)、課堂教學:

1、導入課題:

“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揚州”,以學生熟悉的詩句,導入新課,使學生自然進入情景。

2、展示預習及查找情況:

請學生將寫在卡片上的內容、或軟盤上的內容,以投影、電腦演示的方式介紹給大家。

3、配樂朗讀課文:

朗讀課文,鍛鍊學生的朗讀能力;配樂創設情景,使學生在悠悠情韻中初步感知課文內容;齊讀分讀結合,既鼓勵個體展示又培養合作精神。

4、對比欣賞,品味異同,引導閱讀,激發思考。

作者認爲,到揚州首先應看的是什麼風景?[瘦西湖](以此問題引出下文 )

用多媒體電腦,放映瘦西湖風光片,請學生體會片中所展示的內容,與課文中有什麼不同?感覺如何?看後學生各抒己見。

5、小組合作探究:

用5分鐘時間,分小組討論。指點學生主要圍繞文章的內容、主題、寫法, 三大方面去分析、品味課文,從中提煉出自己能讀懂的內容,尚有哪些疑問,並要求各小組將讀懂的內容、未懂的問題,分別整理在卡片上或輸入電腦,以待全班交流。

6、各組分別展示讀懂的內容:

以小組爲單位,計算機舉手或派代表主動到臺前(快的優先),用大屏幕展示讀懂的的內容,並朗讀給大家聽。臺下同學若有不同意見,可主動及時發表,或適當討論,若分歧較大教師可簡單點撥。

7、各組展示所存疑問:

各組將已懂疑問刪除,尚存疑問主動展示,同學們思考後可主動站起各抒己見。教師作爲參與者適時點撥(有標準答案的),或適時給予一些評論(屬多角度思考的問題)。

[附:可能產生的疑問:

①、開篇五個自然段,展示了一堆矛盾的概念,寫這些內容的作用?②、21自然段在文中的作用?

③、爲什麼說揚州“是迷人的”,“又是能令人從夢中覺醒的”?④、本文的主題是什麼?作者是怎樣表現這一主題的?

8、深入品味:教師引導深入思考一些學生未品透的,又與本課的學習密切相關的內容。既使教學完整,又培養學生學無止境的意識。

9、小結:兼檢驗重點、難點的把握情況。

把從網絡上查找到的相關圖片,用電腦排列顯示。學生主動到臺前,結合圖片,總結本課主要內容,領悟作者寫作目的。

10、進行思維擴展:

[過渡:作者懷着深沉的情感,用典雅秀麗的語言,向我們描述了所見所聞揚州之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展現出江南的悠悠神韻。可愛的江南令人流連,發人深省,祖國的塞北亦是神韻悠遠。]

觀賞一段用計算機剪切下來的內蒙草原風光,請同學們邊看邊品味影片中的景物特點,所蘊含的人文底蘊,觀後請簡單描述。要求學生,課後利用網絡查找相關資料,構思成文。

板書設計:

想揚州 古人的“矛盾評價” (疑惑)揚 到揚州 瘦西湖 來歷 、 虹橋、 白塔、 命名

州 餘 (歷史沿革、文化內涵)

一 心 平山堂 借景之法、瓊花衰興

瞥 言 (神奇、創新)

大名寺 鑑真東渡,矢志不渝

(不屈不撓)

史公墓 史公故事、遭受劫難

(反抗、覺醒)

思揚州 寫感受,贊奮鬥與創新精神 (肯定)

本文特點:“形散神聚”

八年級語文說課稿 篇4

一說教材

1、說課內容:八年級(下)語文第二課——《再塑生命的人》

2、知識聯繫及教學內容的地位和作用:

在學生對議論、抒情等表達方式有所瞭解的基礎上,本文能更好地培養學生將敘事和抒情有機結合的表達能力;本文人文內涵豐富,能更好地引導學生對人生、生命有所感悟,在情感、價值觀上引導學生理性地思考愛、理解愛。總的來說,從八年級的整個教材體系來看,本文貼近學生生活,語言優美,無論是在能力的培養方面,還是情感的提升方面,其地位都是十分重要的。

3、教學目標:

知識能力:瞭解課文內容,體會莎莉文老師高超的教育藝術。

過程方法:認識海倫凱勒,試着從盲聾啞人的角度去體會她的生活。

情感態度和價值觀:學習作者熱切求知的精神,從她艱辛而愉快的生活經歷史,得到美好情感的陶冶。

二說教法學法

1、說教法:

藉助課堂小遊戲,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在與學生的平等對話、交流中,讓學生用自己的心去感受作者的情。

2、說學法:

主要是合作探究的學習方法。另外還有聲情並茂的朗讀方法;運用泛讀、精讀搜索信息的方法;分析、概括文章內容的方法。

三、說教學程序設計

1、整體設計的教學理念:

本節課以開放性課堂教學模式爲教學理念,通過活動、小組討論等形式,力圖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整個模式爲引導激趣。感知課文理解“生命”。合作探究“愛”主題昇華“愛讓生命綻放光彩!”

2、具體教學設想:

第一步導入:以“瞎子猜字”這個遊戲導入,爲學生創設一種情境,試着走進聾啞人的世界。

同學們,世界是美麗的,我們可以感覺到陽光的色彩斑斕,花兒的婀娜多姿,鳥鳴的婉轉動人。但還有一種人,他們生活在沒有色彩,沒有聲音的世界裏,他們的生活方式就是“瞎子猜字”,對於他們來說,能生存下來已需要足夠的勇氣,而要出類拔萃,有所成就,那簡直便是一個奇蹟。今天,我們便要走進一個奇蹟,共同見證那個奇蹟的誕生時刻。讓我們共同走進海倫·凱勒的心靈世界。

遊戲要求:同桌之間合作完成,一名同學按照黑板上所出示的字在蒙上眼睛的同桌手心上寫一個字,計算成功率;做完後,兩人交換角色,再進行一次,並細細體會過程。

第二步:師生共同合作,完成對海倫·凱勒及其老師莎莉文小姐的平事蹟的認識和了解。

資料1:海倫·凱勒(1880——1968)美國著名女作家。一歲半時突患急性腦充血病,連日的高燒奪去了她的視覺和聽覺,從此,她墜入了一個黑暗而沉寂的世界,陷入了痛苦的深淵。1887年3月3日,對海倫來說是她一生中最重要的一天。這天,家裏爲她請來了一位教師——安妮·莎莉文。安妮教會她寫字、手語。然而,一個人在無聲、無光的世界裏,要想與他人進行有聲語言的交流幾乎不可能,但是,海倫克服了常人難以想象的艱難,夜以繼日地刻苦學習,從未放棄努力。

資料2:好學、堅毅、敏察、極高的悟性以及豐富的情感是海倫的突出特點,她在心靈深處大睜着一雙好奇的眼睛。她靠着自己不懈的努力,考進哈佛大學拉德克利夫女子學院。大學期間,在師長的鼓勵下,她開始寫作。在以優異成績畢業後,她把自己的一生獻給了盲人福利和教育事業,並在繁忙的工作中先後完成了14部具有世界影響的著作。最著名的是其自傳《假如給我三天光明》。本文就節選其中一部分。

海倫所創造的奇蹟與她自身的努力密不可分,但她能走出心靈障礙,再塑生命,卻不能不歸功於她偉大的老師——安妮·莎莉文女士。

資料3:莎莉文老師將人世間美好的思想情操,雋永深沉的愛心,像春天的種子深深植於海倫·凱勒的生命,以無私的愛再塑了她的生命。海倫深深地感激自己的老師,她說:假如給我三天光明,我首先要長久地凝視我的老師。

資料4:安妮·莎利文波士頓珀金斯盲人學校畢業。精通盲文,有崇高的獻身精神和科學教育方法,20歲開始教海倫。她的教授方法是:將字母按入海倫掌心,教她物件的名稱。

資料5:19世紀出了兩個傑出人物:一個是拿破崙,一個是海倫·凱勒。——————馬克·吐溫

第三步:整體感知課文,瞭解文章結構。

教學重點:培養學生篩選信息、整理,概括的能力。

A同學們,本篇文章的題目是《再塑生命的人》,請大家快速瀏覽課文,讓我們一起來見證“再塑生命”的歷程:

回答要求:要求學生先用自己的話進行概括,然後在文中找出體現海倫心理的句子進行朗讀,體味語言。

①生命的原貌:我的生命______(像大霧中的航船,課文第4自然段)

②光輝的起點:___

______(相識,課文第5自然段)

③幸福的復甦:生命中擁有了_______(文字,課文第13自然段)

④成長的浪花:生命中擁有了_______(大自然,課文第14自然段)

⑤生命的昇華:生命中擁有了______(愛,課文第39自然段)

B、談談對“再塑生命”的理解

教學重點:進一步培養學生整理,概括文字的能力,培養學生通過分析文字,在文學中尋找證據,分析問題的能力。

問題1、同學們,剛纔我們大家一起見證了“再塑生命”的歷程,那麼同學們現在對“再塑生命”是怎樣理解的呢?

明確:意指“重新塑造生命、重新獲得生命”。這裏指海倫的生命希望和熱誠在安妮老師的教育下被喚醒,使她從寂靜又黑暗的孤獨世界回到了光明和快樂之中。

問題2、同學們,“再塑生命”的過程是一帆風順的嗎?舉例說說。(引導學生分析海倫學習“懷”和“水”的區別段落,討論海倫再塑生命成功的因素。)

總結:海倫最終最勝了挫折,創造了奇蹟,完成了生命的再塑歷程,同學們,看完了她的故事,你覺得一個人要再塑生命需要具備哪些因素呢?

明確:毅力:小海倫沒有對認識文字放棄

靈感:小海倫通過水受到了啓發

求和欲:小海倫對新事物擁有極大的熱情……(根據學生回答補充)

另外一點最重要因素:莎莉文小姐富有愛心且高超教學技巧。

第四步:探究與討論:

莎莉文小姐應該教會了海倫·凱勒許多東西,爲什麼海倫重點寫“認識文字”“擁抱大自然”“理解愛”三個部分呢?

同學們,當海倫回憶起她的老師莎莉文小姐的時候,內心充滿了感激,以前的一幕幕彷彿就在眼前。海倫在回憶“老師”給自己的幫助時,將“認識文字”“瞭解大自然”“理解愛”放在了最前面,你是如何理解的呢?你認爲莎莉文教給海倫最重要的東西是什麼?

明確:文字是人類交流的靈魂

大自然是人類的依靠

愛讓我們變得崇高,人類因愛而偉大

……開放式命題,根據學生回答恰當引導既可。

老師小結:回顧生命再塑的歷程,想像海倫的種種努力以及她所遇到的種種艱辛,我們不難發現:莎莉文老師教給了海倫一種認識世界的方式:用自己的愛去感受世界最美好的一面,去善待每一個生命,水是有生命的,大自然是有生命的,愛讓我們的生活變得美好,美讓海倫變得堅強。莎莉文小姐不僅教給海倫愛的真諦,她自己也正是用愛改變了海倫的人生,她就是再塑海倫生命的人。

第五步:佈置作業。

1、蒐集更多關於殘疾人成才的事蹟,摘抄在讀書筆記上。

2、莎莉文小姐認爲:“愛有點兒像太陽沒出來以前天空中的雲彩。”你也有許多關於愛的經歷吧?寫寫看你心中的愛是怎樣的呢?

八年級語文說課稿 篇5

我今天說課的內容是《美麗的西雙版納》,下面我從教材,教法,學法,教學過程這幾個方面進行說課。

一、教材分析:

《美麗的西雙版納》是八年級語文教材上冊第四單元的第四篇課文,是一篇充滿民族風情的遊記。作者以生動的筆觸,描繪了西雙版納神奇秀麗的自然風光和質樸意深的民俗風情,向我們介紹了西雙版納的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字裏行間流露出熱愛祖國美麗風光和少數民族文化的思想感情。

教學目標的確定及依據:

八年級的學生在學習本課之前學過《小石潭記》、《阿里山紀行》,對遊記的學習有了一些基礎,且遊記屬於散文的一種,這類散文語言優美感情真摯,因此我的目標設置爲:

知識與技能:1、通過課文感知西雙版納的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2、瞭解運用小標題來構建文章的方法。3、學習通過對照手法表現西雙版納神奇秀麗自然風光的特點。

過程與方法:1、結合文中相關注解,理解文章內容。2、倡導學生課前查找收集關於版納的資料增加感性認識。3、課堂上鼓勵學生運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法體會傣族人民獨特的人文風情。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體會作者熱愛祖國美麗風光和少數民族文化的思想感情.

根據教學目標確定本課教學重點和難點:

重點:瞭解西雙版納的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

難點:1、通過對照手法體會西雙版納的自然景觀的神奇秀麗和人文景觀的質樸意深的特點。

2、提高語言組織能力和口頭表達能力。

二、教學方法與學法

教法

教學中通過圖片,音樂等輔助手段,讓學生直觀地欣賞西雙版納的自然風光,感受當地質樸意深的民俗風情,而文章中所反映出的人文思想,還需要引導學生通過多讀多想才能體會得出。

對照手法的運用是難點,在問題設計中我用了填空題的格式做引導。爲了幫助學生賞析語言,我提供了示例和賞析格式。這樣,學生在趣味盎然的教學中,不僅掌握了知識,更重要的是培養了自主學習的能力。

我所採用的教法有助於學生掌握如下學法:

①養成快速閱讀的習慣.學會快速閱讀,並掌握在快速閱讀中篩選信息的能力。

②學會賞析優美語句和語段,學會賞析語句的基本方法,並通過對文句的賞析進一步理解文章的內涵。

三、教學程序

本課兩課時完成,下面我具體說說第二課時的教學設計:

本課時有兩個目標:1、通過欣賞自然美和人文美感受西雙版納神奇秀麗的自然風光和質樸意深的民俗風情。2、體會對照手法的運用,深層次感悟“美”的內涵。

一、故事導入

上課開始,我講述了關於潑水節傳說的故事,目的之一:激發興趣:之二:爲後面講解傣族人對待水的態度蓄勢,提供鋪墊。

二、感受美(瀏覽課文,探美)

請學生快速瀏覽課文,並用文中的一個詞語或一句話說說第一次讀課文之後的感受牽出神奇秀麗心馳神往這條明線後,再要求以"《西雙版納》美在……"說說版納的美.這一環節是讓學生從整體上把握文意,理清思路,瞭解西雙版納的景物特徵。

三、品讀美(朗讀課文,尋美)

這一環節設計了小組合作,從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兩方面體會西雙版納的美。

學生通過朗讀課文,通過問題由淺入深地體會熱帶雨林的特點,其中穿插對照手法是爲了點明西雙版納的神奇的特點。如果說自然景觀的美是大自然對版納的恩賜,那麼富有特色的傣族文化則是這個民族獨特的魅力,文中多處信息向我們展示了傣族質樸意深的民風民情。讓學生閱讀課文從文中提供的信息中去考察人文景觀的美,這一環節主要讓學生多方面,多角度瞭解傣族的風俗文化,進一步感受西雙版納的人文景觀的美.

人文美是重點,在問題的設計上與前面一致,先概括在整理表達,對“嫵媚”一詞含義的理解是難點,目的想點明作者對這幅風情畫的喜愛之情。概括,西雙版納的風俗美美在互助友愛、善良虔誠、樂觀從容、質樸意深……

四、表達美(神遊圖片,悟美)

出示西雙版納代表性景觀圖片,配葫蘆絲樂曲。增加感性認識,結合課文內容深切感受西雙版納之美。

暢遊西雙版納回眸那個金孔雀飛出的地方,那片神祕珍貴的熱帶雨林,那顆我國西南部邊境線上“璀璨的明珠”,那片地球北迴歸線上唯一的綠洲,那被冠以“植物王國”、“動物王國”、“藥物王國”的美麗的西雙版納……

美就大聲贊:西雙版納美在……美在……

示例:美在山,一年四季總是濃的化不開的碧綠。

美在水,無論是江是河是泉是溪都清一色軟軟地淌,嬌嬌地流。

五、內化美

在我看來,西雙版納之美,美在神祕、美在包容、美在和諧、美在自由、美在人與自然和諧相處……

這一環節我設置了亞馬孫熱帶雨林遭到破壞的圖片與西雙版納熱帶雨林對比播放,爲了喚醒同學們善待自然、熱愛自然、與自然和諧相處的意識。

提示:你從傣家人對待水的態度中感悟到了什麼,我們如何看待人與自然這個永恆的話題。

表達:亞馬孫熱帶雨林已經遭到破壞,美麗的西雙版納未來的命運如何?(拿起你手中的筆寫下一段感悟性的文字表達你對“美”的理解。

設計意圖:我認爲一切的美都先源自人的心裏,美先在心裏纔會在眼裏。真正的美是心靈美,是善良,是真誠的態度。

板書設計:

課後反思:

理想很豐滿,現實太骨感是我上完可以後的深刻體會。課堂最後以不圓滿結束,前一節課安排見學生時我已預料到。反思原因主要有以下幾點:

客觀原因:1、學生之前沒有接觸課文,對內容較陌生對西雙版納沒有一點積累和印象。2、由於對信息把握不準,我按第二課時準備的學案。3、我所抽的班級沒有固定的小組,上課前才臨時分的導致課堂效率過低。

主觀原因:1、個人駕馭課堂的能力有限。2、對學案式的精神理解不到位,沒有堅持在課堂上使用。3、備課過於注重實效,對學生能力估計不足。

總之,這次任務完成了,無論結果如何我盡力了。在這過程中我收穫的不只是失落更有深深的教訓,有對今後教學的思考。至少,這個過程中我的心靈得到了一次淨化,我完成了一次“尋美”的歷程,豐富了我的精神世界,也許這就是語文的魅力所在,也是做語文老師的幸福。感謝這次公開課的洗禮,致敬!

八年級語文說課稿 篇6

各位評委、老師:

大家好!

我說課的題目是《敬畏自然》,它是人教版八年級(下)第三單元的第一篇文章。下面,我將從以下幾個方面陳述我的教學設計和設計理念。

一、說教材

(一)對課文的理解:

人是大自然創造的奇蹟,可對於人與自然的關係問題,人類歷來都是奉行自我中心主義,甚至宣稱要征服自然。特別是隨着近年來科學技術的發展,人類更是按照自己的好惡隨意踐踏自然,肆意破壞環境:開山墾荒、圍湖造田、大肆捕殺野生動物、毫無節制地開採等等。當然,人類也因此付出了沉重的代價:乾旱、水災、泥石流、沙塵暴,還有那可怕的“非典”,這些無一不是大自然向人類發出的鄭重警告。所以,人如何與自然和睦相處,如何創造美好、和諧的生存環境,已是新的時代主題,並且直接關係到民族與人類的未來。於是,人教版語文教材繼七年級下冊第六單元安排了諸如《珍珠鳥》等一系列保護動物、善待生命的相關課文後,在本冊中又編排了以《敬畏自然》爲首篇的第三單元,它們以不同形式表達了人們對生存環境的憂慮和思考,旨在引導學生關注人與自然的關係,培養其科學理性精神,進一步增強他們的環保意識。同時讓學生明白,敬畏自然並不是走向“人定勝天”的反面,而是對“人定勝天”的發展,是對自然的人文性的探究。樹立他們平等對待生命的意識,與自然和諧共處。激勵學生愛自然,愛生命,愛生活。

(二)教學目標:

1、閱讀課文,感受並理解作者敬畏自然及愛護自然的觀點。

2、揣摩課文中富有哲理、講究形象的語言的含義。

3、培養科學理性精神和人文關懷精神,樹立平等對待生命的意識。

(三)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

辨證認識人與自然的關係,看作者是如何得出“敬畏自然”這一觀點的;學習文章使用多種修辭手法把抽象的道理說的通俗易懂的寫作手法。

教學難點:

理解“敬畏自然”的內涵及體味文中富有哲理性的語言。

八年級學生已經具備了一定的閱讀理解分析能力,但對這種比較抽象的議論性散文,學習起來還是有一定難度。依據學生實際和新課標的“三個維度”的要求,制定了以上教學目標和重難點,體現的是“深課淺教”的原則。

二、說教法

新課標提出學生主體、教師主導的地位,那麼教師在做到充分尊重學生主體把課堂還給學生的同時,更要發揮自己的主導作用,做到有序,有度,有的放矢的指導學生學習。見於學生學情實際,特採用情境導入法,在教學過程中,重點採用品析法,點撥法,探究法等探究文中富有哲理性的語言,以此爲突破口,深化重點,突破難點。對學生進行語言訓練和情感薰陶。實踐語文課程標準提出的“培養學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和人生態度”的理念。

三、說學法

當然,無論採用什麼教學方法,最終還得落到學生身上,新課程標準提出要“充分激發學生的主動意識與進取精神,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因此我十分重視引導學生主動參與課堂以喚起他們的切身感受,激發他們質疑、辨疑的意識,所以學生課堂上的學法重點就在體驗學習與探究學習上,整體把握課文時可採用默讀法、圈點勾畫法,之後,可採用討論法、探究法、情境體驗法和資料彙編法等。

四、說教學過程

一、情境導入:

美麗的自然風光令人賞心悅目,可自然有時也會給我們帶來災難。同學們,人與自然脣齒相依,息息相關。優質的自然環境是人們休憩生活的快樂家園,肆意破壞環境,就會使我們陷入無家可歸的悲劇。我們究竟該用什麼樣的態度對待自然?《敬畏自然》會給我們指點迷津。播放幻燈片,引導學生進入學習狀態,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爲課文理解營造一個情感氛圍。在這裏將課堂與生活、時政聯繫起來,讓語文走進學生的生活世界、認知世界和情感世界,能大大激發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同時對他們進行潛移默化的情感教育。

二、整體感知:

學生默讀兩遍課文,首先圈點勾畫,找出文中表達作者觀點的關鍵語句。其次,思考一下,作者爲什麼提出要“敬畏自然”?爲什麼說“敬畏自然”就是“敬畏我們自己”?

這個環節可小聲播放音樂,爲學生創設輕鬆的閱讀氣氛和良好的自主學習情景,引導學生抓住關鍵語句理解文章主題敬畏自然的含義。讓學生自主鑽研課文,結合大屏幕提示的問題弄清作者是如何得出“敬畏自然”這一觀點的。同時鼓勵學生質疑解惑。

三、研讀賞析

本文語言充滿哲理之美和思辨之美,找出你最欣賞的語句,進行四人小組的合作討論交流,然後彙報交流成果。

1、人類爲自己取得的這些成就而喜形於色,然而誰能斷言那些狼藉斑斑的礦坑不會是人類自掘的陷阱呢?

2、宇宙之所以創造智慧生物是爲了進行自我認識,爲了欣賞她自己壯麗無比的美。

3、人類並不孤獨,在宇宙中處處是我們的弟兄。

4、我們有什麼理由和資格嘲笑古人,在大自然面前賣弄小聰明呢?

(賞析略)

新課標提出要培養學生合作討論探究能力,作爲一篇議論性的散文,設計此環節的目的意在讓學生品味此文語言的哲理美和思辨美,引導學生學習作者如何用擬人手法淺顯易懂、生動形象的說理,如何用反問加重語言的力量,激發讀者的感情,啓人深思的。落實品語言,學語言的目的。

四、拓展探究

關於人與自然的關係,自己學了文章後有哪些想法,能不能結合生活實際舉例說明?

要求:自主探究自由討論,提出質疑見解

(小組討論,交流發言)

這個環節的設置目的在於引導學生對人和自然的關係進行深入探討和理解,完成教學難點:理解“敬畏自然”的內涵。讓學生從課內走向課外,走向生活,讓學生明白保護自然是大家的責任,應從你我做起,從身邊的小事做起。

新課標指出:學生能就適當的話題即席講話,有自己的觀點,有一定的說服力。在這一環節中請學生髮言說明對作者觀點的理解及意見,只要學生談來有理有據,都應給予肯定,鼓勵學生獨立思考的精神,激勵他們的思維火花。

五、課堂總結

大自然像一位神奇的老人,他有着無與倫比的智慧和無比寬闊的胸懷,他的一切兒女都是平等的。所以敬畏自然,就是熱愛自然,就是熱愛生命,就要樹立平等的對待生命的意識,與自然和諧共處。

板書設計

敬畏自然

平等和諧

自然

此環節意在讓學生理解文章傳達的理念,培養他們正確的自然觀,人生觀。

六、佈置作業

(1)老師展示一些相關圖片,請學生做環保小記者,爲這些圖片配上簡潔的廣告語,號召人們保護自然、敬畏自然。

(2)有興趣的同學可以組成小組,蒐集資料,出一期“人與宇宙之謎”的專刊。

此環節(1)讓學生在情境體驗中,鍛鍊口頭表達能力,昇華他們愛自然的情感。(2)新課標指出要使學生初步具備收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這個環節以教材爲立足點,充分利用圖書室、網絡等資源,拓寬視野,是對學生蒐集、處理、利用信息資源一次有益的鍛鍊。

八年級語文說課稿 篇7

一、說教材

本文是一篇極其重要的介紹克隆的說明文,文中介紹的克隆知識屬於科學界的前沿知識,學生對此很感興趣,這是我選擇這篇文章的.一個原因。

教學理念:提倡主動探究、團結合作、勇於創新的精神,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

教學設想:

1、拓寬語文學習和運用的領域,注重跨學科的學習,提前佈置學生查找相關資料。引導學生養成收集信息、篩選信息、利用信息的學習習慣。

2、在傳授知識的同時,滲透人文教育,使學生正確認識科學的發展,激發學生對自然科學的好奇心與求知慾,培養學生愛科學、學科學的情感以及大膽創新的科學精神。

3、利用收集的有關克隆資料展開辯論,培養學生鍥而不捨的精神和口語交際的能力。口語交際中,參與討論,發表見解;耐心聽,簡明扼要說,通過多方評價規範口頭語言,培養良好的聽話和說話習慣。

二、說教法、學法

1、導入新課:

從學生喜歡的《西遊記》中的一個人物形象孫悟空談起,這一導入語從學生平日的興趣入手,激發學生學習興趣,也爲後面的交流創設情境,做好鋪墊。

2、交流查找的資料:

交流資料,引導學生養成收集信息、篩選信息、利用信息的學習習慣,實現了師生學習資源的共享,豐富了學生對克隆技術的感性認識。

3、感知課文內容:

主要是通過解決依據文本內容設計的三個問題來培養學生良好的讀書習慣,訓練學生的概括能力。

4、深入探究,瞭解說明特點:

本文聯繫人們熟知的事物解釋深奧的科學問題,深入淺出,取得通俗易懂的效果,並且激起讀者的閱讀興趣,使讀者感到親切。這一塊也是教學的一個重點。學生在探究的過程中瞭解並學習把深奧複雜的問題寫得思路清晰,有條不紊的方法。

5、想象訓練:“假如我會克隆”。

引導學生展開大膽、合理的想象,通過協作學習互相啓發,互相提高,重視以發展的眼光來評價學生的交流,儘可能挖掘學生口語交際中的閃光點,並給予充分的肯定,讓每個學生都獲得成功的體驗。

6、學生提出疑問,師生合作解決。

主要是結合教學難點,理解文章中的難句,來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科學觀。

7、辯論:

以“克隆技術能造福人類”爲正方,“克隆技術不能造福人類”爲反方展開辯論。

鼓勵學生利用收集的有關克隆資料展開辯論,讓他們學會在口語交際中熱烈參與討論,耐心細緻地聽,大膽發表見解,實現師生互動、生生互動、羣體互動等多元互動。同時培養學生鍥而不捨的精神。

八年級語文說課稿 篇8

 一、說教材

《臺階》是一篇以父親爲描述對象的短篇小說,現被選入人教版語文八年級上冊第二單元。與本單元其他四篇不同,是小說,但也是敘事類作品,主要用敘述、描寫的表達方式。通過作者的描寫我們清楚地認識到“父親”是一個普普通通的農民,他具有農民的樸實、淳樸、無私,而且敢於拼搏的精神。本文以父親爲主要描述對象,但此文並非表現父親的作品,而是在表現一代農民形象,具有農民的老實厚道、要強、勤勞、樸實等品質外,這位父親更是一個用勞動證明自己存在價值從而贏得別人尊重的人。這一點也正是他有別於普通農民之處。另外,全文以兒子的眼光關照父親,除飽滿對父親的敬佩之情外,文字間也流露着辛酸,深沉地向着時代呼喚,億萬農民的希望在於先進的生產力。

根據教材及單元目標,我將本節課的目標制定如下: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體會領悟父親的情感與性格。

過程與方法:學習用細節刻畫人物的寫法。

情感態度價值觀:學習父親艱苦創業的精神和堅韌不拔的毅力。

教學重點:領悟父親的情感與性格。

教學難點:學習用細節刻畫人物的寫法。

教學方法:朗讀品味法 自主、合作、探究法

教學時數:一課時

二、說教法學法

從臺階與父親之間的關係切入,瞭解內容,初識人物,讓學生整體感知全文,從而帶動對全篇的深入研讀和領悟。鼓勵學生質疑問難,培養髮問精神,採用自主合作的方式深入研讀。在合作探究中相機點撥與引導,使學生更深地理解文章主題。教師在課前可讓學生反覆讀小說文本,充分地熟悉情節,避免因文章本身太長和離學生生活較遠而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產生畏難情緒。

《臺階》是一篇語文平實但內涵深刻的文章,不同的人對它的主題有着不同的解讀,特別本文的主人公又是一位農民,對於八年級的學生來說,無疑是有一定難度的,但正因如此,它又是一篇研究性學習的理想教材。所以這堂課適合於採取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法進行學習。

三、說教學流程

(一)導入:(課前播放崔京浩歌曲的《父親》營造氣氛)教師激情導入

畫面、音樂創設情境,喚起美感,使學生思想感情產生共鳴,具有一種急待接觸課文的內趨力,便於學生理解和體會課文所表達的思想感情。

(二)檢查預習:

1、文學常識:

2、字詞:

3、解詞:

檢查預習環節有利於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既督促部分不自覺的學生,又使大部分學生得到複習鞏固。

(三)、初讀課文 瞭解故事情節

1、說說故事梗概

2、一句話概括文章內容(提示:誰?幹什麼?怎麼樣?)

通過複述故事,學生初步把握情節,對人物也有一個初步感知,做到整體的把握。複述故事,也訓練了學生快速閱讀、勾畫圈點法閱讀以及培養學生信息篩選和概括能力

3、父親爲什麼執意要造一座有高臺階的房屋呢?

設計這個問題的目的是讓學生把握文章的線索和文眼。

三、速讀課文 感知人物形象

父親顯然是一個有夢想,有追求的父親,那麼除此之外,在你心中,他還是一位怎樣的父親呢?

請用這樣的句子說話:“他是一個 的父親,第 段 行這樣寫道 。 ”

設計這一環節的目的是讓學生篩選信息,掌握抓住關鍵詞句進行人物賞析的方法,同時訓練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使學生能夠完整流暢的表達,讓學生自己感悟父親身上勤勞、質樸又有所追求的品質,引領學生理解父親形象的意蘊。

五、再讀課文 品析精美語段

父親有着如此優秀的品質,但他身上還有很多東西令我們深思,再讀課文,品析精美語段,深入到父親的內心世界。

按照提示,迅速找到以下片段,完成活動

1、準備之時(19-20段)

2、砌成之時 (21段)

3、砌成之後 (30-32段)

活動一:

準備之時——揣摩父親的心理,在20段第一句話後加入父親的心理描寫。

朗讀,根據你的理解,在20段第1句後用第一人稱加入父親的心理描寫。

(表現他內心強烈的渴望、難以抑制的興奮之情。)

你是從哪些細節體會到父親這種強烈的喜悅的?

(例:起牀的時間 勞動的動作、身姿 )

活動二:

砌成之時——本段運用了 描寫方法,體現了父親 的心理。

(可以獨立思考,也可以討論交流。)

——動作、神態 無奈、高興

小結:生活的艱辛和重壓使父親“駝慣了”,讓這位父親已經不習慣於接受別人的關注,而習慣低下頭來做人。這是一種複雜的內心活動,說明臺階雖然高了,但地位沒高,之所以“無法挺得起”,不僅是生活的重壓,還有謙卑的做人態度,這一切都來源於貧窮。正因爲貧窮,父親心中才充滿了強烈的想要改變自己貧窮生活和命運的渴望。

活動三:

砌成之後——①30段哪些詞語應該重讀?(要強)

②31、32段應讀出怎演的語氣和情感?(無奈沮喪 懊惱)

③32段體現“我”怎樣的請感?(傷感 遺憾——付出青春和畢生的精力,得到的僅僅是一座有高臺階的房子)

④齊讀30—32段,體會父親和“我”的內心。

這一環節是想利用三個片段,設計三個小活動,目的是通過活動來學習本文運用語言、動作、神態心理、細節等塑造人物的方法。重點是體會細節描寫來把握父親形象。

六、深入思考 把握文章主題

說說“臺階”的內涵

——希望所有像父親一樣的農民由貧窮走向富裕,由被漠視走向被尊重,由自卑走向自尊。

成長在農村的李森祥說:“鄉土,永遠是我創作的源泉,也是我情感的源泉。任何時候,任何地方,我都不會忘記我來自農村,我有責任把中國農民最本真的情感表達出來。”

此文並非表現父親的作品,而是在表現一代農民形象,具有農民的老實厚道、要強、勤勞、樸實等品質外,這位父親更是一個用勞動證明自己存在價值從而贏得別人尊重的人。這一點也正是他有別於普通農民之處。另外,全文以兒子的眼光關照父親,除飽滿對父親的敬佩之情外,文字間也流露着辛酸,深沉地向着時代呼喚,億萬農民的希望在於先進的生產力。

所以設計這一環節是想通過對臺階內涵的理解,來達到探究主旨的目的。

七、佈置作業

1、作業本:字詞(全體)

2、課練:

A組同學:1—7

B組同學:13—17

3:C組同學:寫作《我眼中的父親》)

分層佈置作業,讓每一個層次的學生通過努力都能夠完成,從而達到有效教學的目的。

八年級語文說課稿 篇9

一、把握大綱說教材

(一)教材的地位作用:

國中語文八年級上冊第三單元的課文均與建築園林、名勝古蹟有關,旨在使學生通過學習這些展示人民大衆創造性智慧,包涵着豐富文化內涵的課文,掌握說明文和小品文的相關知識,開闊眼界,提高審美情趣、思維品質和文化品位,激發他們對祖國文化的自豪感。《橋之美》爲自讀課文,位於講讀課文《中國石拱橋》之後。兩篇課文同是寫橋,但《中國石拱橋》的作者茅以升是橋樑專家,而《橋之美》的作者吳冠中是畫家。他們分別從科學的角度和藝術的角度來寫橋。《中國石拱橋》已使學生初步瞭解了橋的歷史、形式、結構等知識,本文則重在引導他們以新的審美視角來品味欣賞文中的橋之美。

(二)教材內容的理解:

《橋之美》是一篇美學小品,語言具有強烈的畫面感與抒情般的感染力。吳冠中先生將橋置於一個個構圖框中,發掘出橋在不同環境中所產生的不同美學效果,給人一種新的審美視角。

課文由橋的詩境美引出橋在繪畫上的形式美,再將橋自身的結構美與它的構圖美作對比,肯定強調了橋之美美在構圖,美在它在不同環境中的多種多樣的美學作用。接着以詩意的語言具體描繪了不同的橋與自然環境、社會環境和諧優美地融合的幾幅畫面。得出結論:“凡是起到構成及聯繫作用的形象,其實也就具備了橋之美!”

(三)學生情況的分析,當今的國中生視野開闊,思維活躍,個性鮮明,但是,大量的信息使他們在接收時大塊朵頤多過細品慢賞,常常忽視周圍事物的美,對傳統文化的體會也不深。教學時要結合教材,引導學生用新的審美視角去發掘美、品味美,開闊眼界,提高文化品位。

(四)教學目標的設定:

美國教育學家布盧姆將教學目標分爲認知目標,技能目標和情感目標三大類,根據大綱要求和本單元要求,結合教材依據本年級學生的特點,制定以下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

(1)把握課文內容——橋之“美”美在哪

(2)形象優美的語言

2、能力目標:學習一種新的審美視角:

3、情感目標:關注生活,關注自然,做生活的有心人。

(五)教學重難點的確定:

根據上述的分析,我確定本文的教學重點是:1、學習一種新的審美視角,2、品味形象優美的語言。其中第一點同時也是教學的難點。

(六)教學課時的安排:

一課時(說明:本文是第三單元的第二篇課文,爲自讀篇目)。

二、說教法

要把課改真正地落到實處,在教學過程中必須堅持三個原則:

(一)教,就是和學生一起學,重視學情的調查和學法的研究,教學相長;

(二)強調學生的主動性,真正地把課堂交給學生,學生主動學習,主動品味感悟,主動獲取知識,教師的任務是創造與課文相適應的課堂氛圍,並相機給與指導和啓發。

(三)教師不要將自己對作品的理解強加於學生。

1、比較閱讀法:

《橋之美》位於《中國石拱橋》之後,兩篇文章作者的身份不同,寫作的角度也不同,通過比較既可以複習上一篇課文又可以自然導入本文,大致把握本文的主要內容,使學生在初讀課文時即能有意識地去感知科普說明文與美學小品語言的區別,並啓發學生從不同的角度看問題,所以我採用比較閱讀法來導入課文,具體做法如下:

(1)比較兩文作者的不同身份及由此產生的不同的寫作角度。

(2)抓住本文中心句比較兩文內容上的不同。

(3)比較兩文的語言。

2、語境解讀法:

《橋之美》的語言畫面感很強,修辭靈活,具有抒情般的感染力,是本文學習的重難點。因此在具體賞析課文時我選擇採用語境解讀法,使學生結合語境,由粗到精,由此及彼,反覆誦讀,整體把握,最終使學生既欣賞了橋之美又學習了語言之美。具體操作如下:

(1)在比較閱讀基礎上抓住文眼來析讀文章的開篇部分往往有最簡練的文字作文眼來統攝全篇或交代線索以貫穿全文。本文題目中的“美”即爲文眼,析讀時引導學生順着“美”字將文中畫面一幅幅鋪展開來。

(2)誦讀、賞析、品味、想象。

(3)通過替換、刪除描寫的詞語、或更改修辭方法,細加推敲品讀,進一步把握文中語言的魅力3、分組討論法

三、說學法

“最好的知識是方法的知識。”(笛卡爾)爲了提高學生欣賞品味語言的能力,在教讀過程中,注重指導學生賞析的幾種方法:

1、聯繫:將詞放在句中品,將句放在文中悟。

2、替換:

(1)比較替換字詞的不同效果

(2)抓住文中修辭,比較更換修辭或不用修辭的不同效果;

3、轉化:將文字與畫面或音樂結合,多角度品味。

4、討論:互相啓發。

四、說程序

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應追求師生良性互動,充分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充分備好課但不事先設定所謂的嚴格的教學步驟,而是把課堂教給學生,教師要因勢利導,藝術地駕馭課堂,良好地把握以下教學節奏:比較閱讀、語境解讀、討論品評、遷移拓展

具體做法如下:

(一)導課:

1、多媒體展示多幅橋的優美畫面,創設情境,渲染氣氛。

2、複習《中國石拱橋》,出示結構示意圖,引起學生對比討論。

3、出示《橋之美》中心句。

(二)解讀:

1、抓住本文文眼及中心句“橋在不同的環境中的多種多樣的形式作用”,討論:不同的橋是怎樣與不同的環境在相互聯繫對比協調中體現美感的。

2、讀、賞第四、五兩段,品味語言的魅力,同時展示畫面

3、展示音畫課件,誦讀課文第四、五兩段。

(三)遷移拓展

(1)談談閱讀本文的啓示。

(2)教師總結:生活中不缺少美,而是缺少發現。本文爲我們提供了一個新的視角,即:從事物之間的聯繫中尋求美或新的發現,不僅尋求美如此,做其它事也是如此。

作業的精心設計

選題完成作業,要求A與B中選一題完成:

A、收集有關橋的詩歌、對聯、謎語、俗語、諺語成語等。

B、1、仔細觀察一座橋,從橋與不同環境的聯繫中發觀美,完成一篇作文

橋——環境

小橋——流水人家

板書設計:烏鎮石橋——密密的葦叢

江南石橋——細柳拂絲

長橋臥龍——湖水蒼茫

風雨橋——飛泉瀑布

畫中橋——街頭市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