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國文齋>範文>說課稿>

實用的說課稿模板彙總9篇

說課稿 閱讀(1.71W)

作爲一名教職工,總歸要編寫說課稿,說課稿有助於提高教師的語言表達能力。說課稿應該怎麼寫纔好呢?以下是小編爲大家收集的說課稿9篇,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實用的說課稿模板彙總9篇

說課稿 篇1

一、說教材

《東北風》是九年義務教材遼寧海版七年級上冊第三單元東北風情的欣賞曲目,此單元具有濃郁的東北地方特色,突出東北音樂風格和音樂文化。

器樂小合奏《東北風》是根據同名的東北民歌改編的一首新民樂作品。作曲家將東北地區音樂中常用的特色樂器與電腦音樂製作相結合,統配出了既有濃郁東北風格,又有嶄新時代感,深受廣大聽衆喜愛的器樂曲。

二、教學目標

1. 知識與技術能目標

聽辨不同樂器的音色,音樂與地方方言,音樂要素的變化對音樂表現的作用,用各種藝術形式來表現樂曲。

2. 過程與方法目標

欣賞體驗音樂情感,引導學生主動參與,模仿,演唱,舞蹈,創編等創新活動。

3. 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

體會東北音樂在表現形式上的多樣性和豐富性,音樂與生活環境風俗習慣的聯繫,豐富學生的審美體驗。

三、說重難點

重點:瞭解我國的民族樂器和音樂的`表現作用。

難點:體驗音樂基礎上用音樂要素來分析理解作品。

四、教學方法

欣賞提問、討論比較、遊戲貼圖、簡譜視唱、表演創作法等。

五、教學用具

扇子、圖片、笛子、多媒體等。

六、教學程序

1. 導入部分

邊聆聽歌曲邊欣賞老師表演的舞蹈,說說是屬於哪一地區的。用這樣的方式來激發學生強烈的學習興趣和求知慾望,很自主地進入最佳的學習狀態,從而引出本課的課題,教師板書。

2. 認識我國的民族樂器

讓學生了解我國的民族樂器的種類,一共分四種,即拉絃樂器,吹管樂器,彈撥樂器,結合圖片聆聽聲音來理解這四種不同種類的樂器,重點講解二胡與板胡和區別。

3. 分析作品

採用總——分——總的形式來處理。

A 完整欣賞器樂小合奏《東北風》,將學生分爲三組,每組有一件樂器,當你聽到音樂中是你所有的樂器就將圖片貼到黑板上,這樣用新穎的形式引起學生的認知,刺激學生產生疑問和探索的慾望,吸引學生積極參與教學過程,接着視唱間奏,並用不同的方式來表現。

B 分析樂曲的結構,分段聆聽,啓發引學生用音樂要素來分析作品,理解作品的情緒和意境。

C 感受全曲,聽到奏擊掌助奏。

4.拓展延伸

學生討論東北人的性格,並通過多媒體展示東北的相關文化,東北三省,東北三寶,東北三怪,東北的二人轉等,讓學生更形象,更直接的瞭解東北。

5. 創作表演

聽老師吹奏的兩段秧歌曲牌,說出其情緒特點,然後學習十字步,並用兩種不同的方式表現這段秧歌曲牌,這樣能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發揮他們的創作能力,展現各自優美的舞姿,抒發各自內心的情感,從而加深對東北音樂風格的認識。

最後在熱鬧歡騰的氣氛中結束本課。

說課稿 篇2

一、說教材

本文爲略讀課文,是一名國小生對季老的訪談錄,也是學生第一次接觸的一種文體。這一老一小,一個是德高望重學有建樹的著名學者,一個是剛開始求學的國小生。他們倆在年齡、閱歷、學識上有着巨大的懸殊,卻在平等和諧的氣氛中就閱讀展開了逐步深入的交流。季老指出:把文章寫好,要多看書;要努力培養中西貫通、古今貫通、文理貫通的人才,因此不要偏科,要學好外語,還要進行古詩文積累。這些不僅使苗苗受益,也使讀者受到啓發。在兩者的對話中,你能感受到苗苗的稚氣與禮貌,更能感受到季老的親切幽默、平易近人,還有對下一代的殷切希望與深深關愛。

選編這篇課文的重要意圖,一是掌握訪談的重要內容,進一步感覺閱讀的興趣,明瞭康健發展的要求;二是繼承開展關於閱讀的綜合性學習運動,爲口語外交、習作打好基礎,漸漸培養學生閱讀的風俗。

二、說目的

1、瞭解3個生字,能借助字典,結合上下文和生活現實讀懂文句的意思。

2、準確、流暢、分腳色朗讀課文,掌握髮言的重要內容。

3、能從對話中得到怎樣唸書和學習的開闢,進一步開展有關閱讀的綜合性學習運動。

三、說教法

1、本文作爲略讀課文,且是對話情勢的訪談錄,沒有龐大的句式、過多的修辭和深奧的文句,完全口語化,以是更應放手讓學生自學,自讀自悟。

2、本文是訪談錄,通篇都是對話,在重複自讀掌握重要內容後,可以舉行分腳色朗讀或模仿採訪。在朗讀中要掌握住人物對話的基調:苗苗是個熱愛念書的國小生,謙善好問,對季老的尊重崇敬溢於言表;而季老毫無名流架子,密切隨和,在幽默的言論中善於誘導,滿含着對下一代的.關愛之情。老師可引導學生聯合插圖,更好地領會人物的年事、身份與情緒。文中有很多多音字,如《水滸傳》、“綠林豪傑”、“一百單八將(jing)”、《濟公傳(zhun)》等要細緻讀準確。還要細緻對話是口語化的,如“跟前兒”“偏科”“最少”這些北京方言,更是透着密切,以是要讀得像語言一樣自然,絕不造作纔好。

3、在弄清苗苗同季老交換了閱讀、偏科、學習外語和積聚古詩文的題目後,可以在小組內就感興趣的某一個題目睜開討論,交換自己的感覺。還可以提出與文中人物差另外看法。然後形成小組意見全班交換,告竣一些共鳴,得到應有的開導,如,要加大課外閱讀,才氣促進寫作的進步;不要偏科,全面生長;加強古詩文積聚,加強文化祕聞等。

苗苗與季老的對話內容與學生的學習生活現實精密相干,可以引導學生睜開辯說,如,季總是主張看閒書的,但在課上和寫作業的時間看可行嗎;苗苗的爸爸打她對嗎;學生偏科與任課老師有干係嗎;背兩百首詩和五十篇古文多未幾;我們能成爲“三領悟”的人才嗎……

4、在本文的學習中,要細緻從對話中感覺到季老言笑風生中的夷易近人、諄諄教導、體貼關愛下一代發展的品德魅力。另有在訪談中怎樣有規矩地討教、表達自己的看法、諦聽對方的表述等,學習一些採訪的本領,用於引導課外的綜合性學習運動。就本文還可做一些拓展,如,觀察一下本班同學的閱唸書目;採訪愛念書的人,列一個採訪提要,並做一份訪談記載等。

5、在念書、討論、交換後,可以咀嚼標題的寓意:外貌上與二人的名字親暱相干,“小苗”--苗苗;“大樹”--季羨林。現實上“小苗”還包羅着苗苗在修業和增長知識的路上方纔起步,猶如破土而出的小苗要羅致營養;而季老學識廣博、學有建立,好似一根深葉茂的大樹。“小苗”與“大樹”交換的正是怎樣生長、羅致營養,小苗纔會長成參天大樹,像苗苗這樣的孩子們纔會成才的內容。

說課稿 篇3

一、說教學內容。

《地球信箱》是湘教版國小語文第九冊第三單元裏的第一課。它是一篇散文詩,作者通過新穎大膽的想象,把地球比做一個大信箱,把自然景物當做人來寫,大自然的奧祕成爲書信的內容,最後寫“我”深受啓發,也加入了寫信的行列,表達了“我”希望探曉祕密,改造大自然的願望,抒發了“我”對大自然的熱愛之情。

文章想象大膽有趣,層次清楚,段落分明,語言簡練優美,有利於對學生進行語感的培養和情感的薰陶。

二、說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學習本課,認識生字10個,掌握部分詞語

2、背誦課文。

【能力目標】

1、培養邊讀邊思考的習慣,並逐步學會通過合作學習解決疑難問題。

2、通過閱讀地球信箱的信件,感受大自然的美。

【情感目標】

理解課文內容,培養保護地球、保護環境的意識,激發熱愛大自然的情感。

三、說教學重點:

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四、說教學難點:

瞭解擬人句的表達方法,體會語言美。體會總起句的好處。

五、說教具準備:多媒體課件。

六、說教法:引導、點撥。

七、說學法:自主學習,合作探究。

八、說教學課時: 兩課時

九、說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1、我首先就開門見山地引入課題,讓學生對課題質疑,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從他們的問題來引入課文的初讀階段。

2、讓學生帶讀,從而發現課文裏面一些易讀錯的字,好及時糾正過來。接下來,學習生字,

辨析生字及多音字。認讀課文重點字詞。理解個別詞語,爲學習課文作好鋪墊。

3、讓學生再分組朗讀課文,並思考問題:課文開頭總的寫地球是______,盛滿了無數愛的信件。

然後,作者具體寫了地球信箱中的____封信,它們分別是_____、_____、 _____ 、 _____ 。

最後作者想加入寫信的行列,寫給那些被我們遺忘的夥伴: _____ 、 _____ 、 _____ 、 _____

通過學生交流回答問題,把課文內容就梳理了一遍。讓學生把握了課文的大致內容。同時讓學生加強了讀的訓練,把握了重點。

再繼續提問,你有哪些不明白的地方呢?讓學生繼續質疑,並讓學生

交流。

4、最後讓學生再默讀課文,概括課文內容,進行小結。 第二課時

1、 我首先提問學生:課文裏寫到了哪些愛的信件,等學生回答後,我就說:老師最喜歡“落葉”這封信,誰來讀讀?從而引入第二自然段的學習。

2、 然後就重點具體分析兩個擬人句的用法,並說明自己就是喜歡這種擬人的手法,讓我們覺得樹葉有了生命有了情感,多麼可愛,多麼親切,然後讓學生讀讀,加深印象。課件出示下讀,印象更加深刻。同時爲下面的自學作好鋪墊。

3、 接下來,讓學生帶着問題分組讀3-5自然段,學生交流問題“這幾封信都是誰寫給誰的?”

然後在課件的`幫助下,不僅解決問題,更直觀地讓學生弄懂了課文內容?然後繼續解決第二個問題:你喜歡哪封信,爲什麼?達到訓練學生說話能力的目的。

4、 然後,讓學生觀察2-5自然段的寫法,瞭解總起句的作用。

5、 在學習第六自然段時,重點比較了反問句和陳述句的用法,在讓學生說“污河、荒山、沙漠、灰濛濛的雲天讓他們想到了什麼?引出一段話,再次強調擬人的修辭手法”

6、 然後點到作者的心願,達到情感目標。

7、 最後再讓學生動手寫信,訓練學生的寫話能力。

說課稿 篇4

一、教材分析

《只有一個地球》是人教版第十一冊第三組的一篇科學知識說明文,語言樸實、結構嚴謹,飽含深情,介紹了地球“美麗又渺小”,“資源有限”,“不能移居”三方面的有關知識,教育我們要精心保護這唯一可以賴以生存的美麗星球。

二、設計理念

語文課是致力於學生語文素養的形成與發展,除了發展學生聽、說、讀、寫的能力,還要培養學生適應未來信息社會所必備的收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基於這樣的認識,我在本課的教學中,有意識地將信息技術有效地引向語文教學的課堂,用信息技術手段將大量信息傳遞給學生,藉助網絡進行自主、個性化的探究閱讀,在探究中理解,在理解上朗讀。扣住課題“只有一個地球”感受地球之美,認識地球資源現狀,昇華對語言的感悟,激發發學生珍愛地球,善待地球的情感,從小樹立環保意識,在提高學生聽說讀寫能力的同時,綜合能力也得到培養,從而達到信息技術與國小語文教學學科的有機整合。

三、教學過程設計

根據以上分析,我設計了情境激趣----選讀探究----昇華情感----拓展遷移的教學模式。

(一)情境激趣

課的開始,我運用多媒體,藉助網絡呈現“地球”飄浮於太陽系的`神奇美景,讓學生對地球母親有了初步的感知,既激發了學生學習的興趣,又爲下一個教學環節的切入找到了契機。

(二)選讀探究

在充分調動學生興趣的基礎上,我讓孩子們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自讀課文,引導他們抓住地球太可愛,又太容易破碎這一切入點,將自己最感興趣,最想了解的問題提出來,鼓勵孩子們質疑問難。師生共同歸納三個探究主題,讓學生選擇自己最感興趣的主題進行深入的探究,教師指導,這正體現了:教師要爲學生留出選擇與拓展的空間,滿足不同學生學習和發展的需要。

1.地球的美

當學生選擇這一主題時,首先讓他們從文字中去感受美。通過多種形式朗讀和對文字的獨特體驗,從中受到情感薰陶,感受到地球的外在美。引導學生抓住“6300多公里”“一葉扁舟”體會作者是採用列數字和打比方的方法寫出地球的渺小的。然後藉助網絡,將豐富的地球資源展現在學生面前,使他們深刻認識到地球的美,不僅在於它的外觀,更在於它對人類的無私奉獻。

2.地球的易碎性

當學生選擇這一主題時,引導他們通過自讀,弄清地球上的“再生資源”和“不可再生資源”,然後藉助網絡,讓學生觀看人類破壞地球的種種行爲,看到美麗家園被破壞,孩子們會禁不住發出和宇航員一樣的感嘆,再讓他們結合生活中的現象談一談自己的周圍有哪些破壞環境的行爲。增強學生愛護環境,保護地球的意識。

3.地球的唯一性

當選擇這一部分學習時,引導他們抓住“至少”、“本來”等詞,體會說明文用詞的準確性;接着,讓孩子們相互交流課前收集有關行星與別的星球不適合人類居住的有關資料,讓學生深刻理解了人類“不能移居”的原因,又初步培養了學生蒐集、處理信息的能力。

四、昇華情感

這時,讓孩子們把最想說的話與同學們交流,這樣,情感薰陶與語文實踐活動相結合,這樣的設計,爲學生創設了口語交際的機會,又培養了學生積極健康的情感,實現了語文的工具性與人文性的整合。

五、拓展遷移

讓孩子們聯繫自己的生活實際,交流討論爲了保護地球,保護我們美麗的家園,我們應該做些什麼,在交流中,相互啓迪,碰撞出創新的火花。

說課稿 篇5

《長城》是人教版四年級語文上冊第五單元的第一篇課文。

長城是中華民族的象徵,是華夏兒女的驕傲。這是篇課文作爲引領學生開始中國的“世界遺產”之旅的第一扇窗口,不但珍表現了長城的高大堅固與雄偉壯觀,還讚美了我國古代勞動人民的勤勞、智慧和力量,抒發了作者民族自豪感和對祖國的熱愛之情。

課文共有四個自然段。第一自然段,概括地介紹長城,突出了長城的“長”,遠看長城;第二自然段,具體介紹長城,突出長城的“高大堅固”這是近看長城;第三自然段,由長城展開聯想,歌頌古代勞動人民的智慧和創造;第四自然段,總結全文,指出長城在世界歷史上的地位,讚美了長城是“偉大的奇蹟”。根據文意,教材配有兩幅圖片,一幅是氣勢磅礴的長城鳥瞰圖,一幅是長城城牆的近景,使學生可以更形象地感受長城的氣勢。

選編這篇課文的意圖,一是讓學生了解長城,知道它是我國古代勞動人民血汗和智慧的結晶,是世界歷史上的偉大奇蹟,激發學生的民族自豪感;二是結合理解課文,學習作者觀察和表達的方法。

依據教材的特點和學生學習的實際情況,我設定以下教學目標及重、難點。

教學目標是1、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通過朗讀表達出長城的雄偉氣勢。2、瞭解長城高大堅固、氣勢雄偉等特點,感受作者對祖國的熱愛之情及對古代勞動有民的讚歎之情。

教學重點是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瞭解長城高大堅固、氣勢雄偉等特點。難點是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感受作者對祖國的熱愛之情及對古代勞動有民的'讚歎之情。

二、說教法學法

閱讀教學的基本原則是“以讀爲主,讀貫穿始終“。因此本課教學立足於以讀爲本,通過質疑讓學生在讀中學習,讀中感悟,以讀突破本課的重、難點。

學法,以問題引領,通過讀、背誦後解疑到最後檢測反饋情況,以達到教有所成這一目的。

三、說教學流程

(一)複習導入

導入我採用複習的方式,先出示拼音讓學生寫出漢字來,並指名上黑板板演,然後全班訂正。之所以這樣導入的目的是瞭解學生識字的情況,也讓學生對本課生字得到鞏固加強,同時也爲本課板書做好鋪墊。

(二)精讀課文,理解內容

1、複習小結後,我出示課文的第一段和最後一段,指導學生朗讀、背誦最後達到有感情朗讀。之後我出示問題“爲什麼說長城是世界歷史上的一個偉大的奇蹟?”以這問題引領學生去讀,在讀中我引導學生理解兩個句子“站在長城上,踏着腳下的方磚,扶着牆上的條石,很自然地想起古代勞動人民來。”“多少勞動人民的血汗和智慧,才凝結成這前不見頭、後不見尾的萬里長城。”通過引導學生理解這兩個句子讓學生感受到作者歌頌、讚美古代勞動人民的艱辛勞動和聰明才智。這樣爲理解“爲什麼說長城是世界歷史上一個偉大的奇蹟”。當學生理解之後,我接着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同學們,長城是我們中華民族的象徵,是我們中華民族的驕傲,它體現了我們古代勞動人民的聰明才智,就連國外的領導人登上長城都發出他們內心的讚歎。他們是怎樣讚美長城的呢?(出示句子,齊讀)當學生讀後我再說,同學們,從這可看出長城真的是世界歷史上的一個偉大奇蹟!我們應該爲我們有長城這樣偉大的建築而感到驕傲、自豪。現在就讓我信懷着驕傲、自豪的心情把課文美美地讀一遍,看看你們的讀書聲能否得到在座老師的掌聲。

(設計意圖:之所以採用以讀爲主、以問題引領讀,就是爲了讓學生感受到長城是世界歷史 上的一個偉大奇蹟。之後採用語言烘托,以富有情感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使學生在情感中和作者的情感產生共鳴,這樣不僅使學生理解課文,而且也受到愛國教育,更重要的是爲“有感情朗讀課文打下基石。)

2、出示練習,鞏固學生學的第一段和最後一段,及時反饋學生的學習情況。

(三)、總結內容,再次鞏固本課內容

我是這樣結合板書總結的:長城有什麼特點?作者採用了什麼觀察方法?從長城的特點可以看出我國勞動人民的( ),爲此作者發出讚歎長城是( )。

(設計意圖:好的板書不僅能讓學生回味無窮,而且更能激發學生的求知慾,而本課總結的目的是讓學生再次鞏固本課的學習內容。)

說課稿 篇6

中班綜合活動《有趣的蘿蔔》說課稿 各位領導,各位老師,今天我說課的題目是中班綜合活動《有趣的蘿蔔》,這是我園園本課程——農村綜合主題教育“蔬菜營養好”主題活動中的一個活動。

一、說教材。

1、教材來源:此活動選材來源於生活。我們都知道,蘿蔔是幼兒比較熟悉的蔬菜之一,在秋天這個豐收的季節,蘿蔔在農村菜場等地隨處可見,且取材方便。它的品種非常豐富,有白蘿蔔、胡蘿蔔、卞蘿蔔等,其中大小不同、顏色不同、形狀不同;它營養豐富,吃法繁多,可煮湯、可涼拌、可紅燒、可醃着吃,有的還可生吃呢!民間還有“十月蘿蔔小人蔘”的美稱。

然而幼兒雖然知道蘿蔔,但對蘿蔔的種類、用途、營養價值等還不太瞭解,在日常生活中經常發現幼兒不愛吃蘿蔔的現象。因此,有必要使幼兒形成對蘿蔔正確的認識,加深對蘿蔔的特徵、用途等的理解,激發幼兒愛蘿蔔的情感。我們認爲,選擇此教材有一定的季節性、必要性,就如《綱要》中所說,“既符合幼兒的現實需要,又有利於其長遠發展;既貼近幼兒的生活,選擇感興趣的事物或問題,又有助於拓展幼兒的經驗和視野”。因此,此活動來源於生活,又能服務於幼兒的生活。

2、目標定位:活動的目標是教育活動的起點和歸宿,對活動起着導向作用。根據中班幼兒年齡特點及實際情況以及布盧姆的《教育目標分類學》爲依據,確立了認知、能力、情感方面的目標,其中既有獨立表達的成份,又有相互融合的一面,目標爲:

(1)幼兒在感知蘿蔔的基礎上,能表達蘿蔔的特徵及用途,並能按蘿蔔的特徵進行分類。

(2)在遊戲中瞭解蘿蔔的生長過程,體驗蘿蔔生長的快樂。

(3)幼兒樂於探索,能大膽表述,在活動中感受蘿蔔的有趣

,產生愛蘿蔔的情感。

根據目標,我們把活動重點定位於:感知蘿蔔的有趣,主要是蘿蔔的特徵、用途及生長過程。通過探索發現、多媒體課件、歌曲引路、遊戲體驗及品嚐蘿蔔製品,使活動得到深化。

活動的難點是:根據蘿蔔的不同特徵進行分類,主要通過小組商量自主操作,在動手的過程中意識到分類標準及分類結果,提高幼兒的分類能力。通過集體評價,使幼兒的分類經驗得到整理。總之,我們樹立了目標的整合觀、科學觀、系統觀,力求形成有序的目標運作程式。使活動呈現趣味性、綜合性、活動性,寓教育於生活情境、遊戲之中。爲此,我們作了如下活動準備:

1、空間準備:操作檯6張呈半圓形擺佈在前面和側面,便於操作評價。

2、物質準備:兔子絨玩具、各種蘿蔔、籃子每桌一套、創編歌曲、多媒體課件、蘿蔔食品、輕音樂

3、經驗準備:幼兒對蔬菜有一定的經驗(吃過或看過)

全方位的準備爲活動的成功開展提供可能。

二、說教法。

新《綱要》指出:“教師應成爲學習活動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導者。”活動中應力求“形成合作探究式”的師互動。因此,本次活動教師除了以可愛、推拙的形象、飽滿的情緒影響孩子,以自己的形態感染幼兒外,還挖掘此綜合活動價值,採用了

適宜的方法組織教學,採用的教法有:

1、操作法:它是幼兒建構活動的基本方法。所謂操作法是指

幼兒動手操作,在與材料的相互作用過程中進行探索學習。本次活動安排了兩次操作活動。第一次是引起興趣後第一次操作,主要是探索蘿蔔的趣味性、多樣性,讓幼兒在看一看、摸一摸、比一比中獲得感知。第二次操作是對蘿蔔進行分類。幼兒分類是指幼兒把具有一個或幾個共同特徵的物體聚集在一起的活動,分類活動是觀察活動的延伸和應用。

2、遊戲法:遊戲是幼兒的基本活動,它具有教育性、娛樂性、創造性。本次活動的第三環節中,我就引導幼兒扮演蘿蔔籽,共同體驗蘿蔔生長的快樂。由於我利用了節奏快的旋律巧填歌詞,編成了一首《蘿蔔歌》,這給遊戲活動注入了新的活力。孩子在表演的過程中不僅理解了蘿蔔的生長過程,更是創造了一個個可愛的蘿蔔形象。教師的適時賞識,把幼兒的創造之花點燃,顯示了無窮的力量。

3、演示法:是指教師通過講解談話,把實物或教具陳示給孩子看,幫助他們獲得一定的理解。本次活動中的演示法是通過製作多媒體動畫“蘿蔔的生長過程”,讓幼兒對蘿蔔生長有全新的認識,在這一過程中,現代教學輔助手段的運用發揮了傳統教育手段不可替代的功能,使理解和認識更透徹。

4、情境教學法: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有目的地引入或創設具有一定情緒色彩的形象,爲主體的生動活動提供具體的場景,以引起孩子一定的態度體驗,使孩子心理機能得到發展的方法。

本次活動的全過程,我就引入了

幼兒喜歡的兔子形象,結合秋收,引發幼兒融入到看蘿蔔、分蘿蔔、品嚐蘿蔔的情境中,使幼兒主動探究,積極思維,達到科學素質的提高與個性發展的統一。

此外,我們還適時採用了交流討論法、賞識激勵法、審美薰陶法對活動加以整合,使幼兒獲得對蘿蔔多樣性的理解和體驗,達到了科學性、藝術性、健康性、愉悅性的和諧統一。

三、說學法。

以幼兒爲主體,創造條件讓幼兒參加探究活動,不僅提高了認識,鍛鍊了能力,更昇華了情感,本次活動幼兒採用的學法有:

1、多通道參與法:新《綱要》科學領域中的目標明確指出,(幼兒)“能用多種感官動手動腦,探究問題;用適當的方式表達,交流探索的過程和結果”。因此,活動中我們引導幼兒看一看、摸一摸、比一比、分一分、嘗一嘗、學一學、說一說等多種感官的參與,不知不覺就對蘿蔔發生了興趣。

2、嘗試法:陶行知先生說過在“做中教,做中學,做中求進步”。在第二次操作活動中我們就鼓勵幼兒分蘿蔔,引導幼兒按蘿蔔的特徵進行分類。在這一過程中幼兒通過商量、合作、嘗試着不同的分法。當然,幼兒不一定一次就能分成功,他們不斷以動作調節自己的分類標準。伴隨着動作,幼兒的思維就會靈動起來,因而就有了更豐富、多樣化的分法。通過介紹性評價,又把大家的經驗作一匯合,深化了各自的認識,拓展了分類面。

3、體驗法:心理學指出,“凡是人們積極參加體驗過的活動,人的記憶效果就會明顯提高”。爲了讓幼兒對蘿蔔的生長過程有更深的印象,我們就採用了遊戲體驗法,在唱唱演演中引導幼兒體驗蘿蔔生長的快樂。

此同時,我們還通過幼兒間的互補學習,師幼合作共長的方法,表達着各自的豐富、多樣性的認識,體現着“以幼兒發展爲本”理念。

四、說教學程序。

我採用環環相扣組織此活動程序,活動流程爲:

激發興趣——自由探索——操作分類——遊戲體驗——品嚐交流——審美延伸

(一)激發興趣(情境:小兔的蘿蔔豐收了)

“興趣是最好的教師”。活動一開始教師就利用幼兒熟悉的小兔形象,爲幼兒創設了“小兔蘿蔔豐收”的語言情境和物質(蘿蔔)情境,引發幼兒觀察蘿蔔的興趣。在以下的環節中,我都是以小兔作爲情節發展主線,從形式上,內容實質上深深吸引孩子。

(二)自由探索(看小兔的蘿蔔)

根據幼兒好奇、好動的特點,運用皮亞傑的認知發展理論,在第二環節我就安排了孩子自由探索。我們爲每組提供了充足的蘿蔔,供幼兒觀察。在這一過程中,教師是引導者、支持者、合作者。在輕音樂播放的輕鬆氛圍中,幼兒比比、摸摸、說說各自看到的蘿蔔的特徵。

在這一過程中,孩子獲得經驗是零碎的,那怎樣進行加工整理呢?爲此,在自由探索後我們就通過幼兒介紹,集體講評的方式,對幼兒獲取蘿蔔的經驗進行整理。由於材料的投放在孩子的視線前面,故講評時可結合實物進行,避免了空洞性。爲了拓寬幼兒對蘿蔔的認識,教師還結合收集到的圖片和實物蘿蔔作了一個概括,點到了課題中蘿蔔有趣的含義。

,中班綜合活動《有趣的蘿蔔》說課稿

(三)操作分類(情節:幫小兔分蘿蔔)

分類活動是前一次觀察探索活動的應用,而幼兒分類往往根據自己的看法和想法進行,分類標準(依據)也在不斷改變。因此,我們要求

幼兒通過說一說、分一分、在嘗試和自我糾正中完善各組的分類。這裏主要是按蘿蔔的自然屬性——形狀、大小、顏色等進行分類。由於中班幼兒還不具備多維度思考問題的`能力,故分類要求不是十分嚴格標準。我們允許產生錯誤和爭論,引導幼兒在多次操作、反覆嘗試中積極思考,自己修正,學習到科學的態度和精神。因此,只要幼兒分得有理,他們就完成了幫小兔整理蘿蔔的任務,就可以把分好的蘿蔔送到小兔家,這樣幼兒就有了成功的體驗。

在第二、第三個環節中,就完成了感知特徵和操作分類的目標(目標1),同時目標三也得到了一定的體現,主要是探索態度和樂於表達方面。

(四)遊戲體驗(體驗蘿蔔的生長過程)

幼兒感受知蘿蔔的特徵後,很自然地就會聯想到其生長過程。因此,及時設問“你們知道蘿蔔是怎麼長大的嗎?幼兒通過聯繫實際經驗的交流,結合多媒體課件,幼兒真切地理解蘿蔔怎樣由一粒蘿蔔籽慢慢長大的過程,其動感使孩子感知生命的力量,替代了圖片死扳不動的傳統方法。爲了使幼兒的興奮點上升,全體幼兒又在一曲《粉刷匠》旋律中自編自演了《蘿蔔歌》,在輕鬆的氛圍中體驗了成長過程的快樂。教師適時賞識又給每個孩子體驗到創造的樂趣。此環節較好地將藝術融入了科學,達到比較完美的統一。這一環節落實了目標2。

(五)品嚐交流(情節:小兔請大家品嚐蘿蔔食品)

在討論交流蘿蔔的用途後,大家一定很想品嚐了,爲了滿足孩子嘴饞、控制能力弱等特點,我就及時安排了小兔請大家品嚐蘿蔔的情節,,很自然地引導幼兒進行品嚐交流蘿蔔的吃法,我們在每組提供的食品有:(生吃的、醃製的、紅燒的、炒的、涼拌的)。大家吃吃講講,在興奮的狀態之中,幼兒也逐步意識到多吃蘿蔔(蔬菜)營養好的道理,從而自覺地做到不挑食,讓身體吸收更多營養,使身體長得更捧。在這一過程中蘿蔔的吃法也全面體會,幼兒在輕鬆的氛圍中結束活動。到這環節,目標3就自然完成了。

(六)審美延伸(蘿蔔小製作展示)

活動結束,我們不能馬上告一段落,關鍵是引導幼兒持續不斷地對蘿蔔產生興趣。小朋友知道了蘿蔔不僅有趣,它還有很多吃法,接着以加工製作玩具,使

幼兒在審美心理、創作慾望上得到滿足。教師通過幾件小製作,引發幼兒對蘿蔔的創作慾望,使審美心理得到愉悅,進而爲孩子有意願投入下一個非正規性的自主活動奠定基礎。同時,請幼兒把小兔和蘿蔔帶走,既是爲兔子幫忙的表現,又是爲可能進行的製作創造條件,相信孩子會對蘿蔔產生持續的興趣,或許還可以從中生成更有價值的活動。

中班綜合活動:有趣的蘿蔔

合興幼兒園 徐潔

一、設計意圖:

秋天是蘿蔔豐收的季節,在農村蘿蔔隨處可見,取材方便。它是我園“農村綜合主題教育”這一園本課程中的一個鄉土資源。蘿蔔的品種豐富,有長長的白蘿蔔,有桔黃色的胡蘿蔔,有圓的紅色的卞蘿蔔,還有綠綠的水蘿蔔等。平時,孩子們雖然都認識了蘿蔔,但對蘿蔔的種類不太注意;對其營養也不甚瞭解;好多孩子不太喜歡吃蘿蔔,針對這些問題,特設計本活動。主要是引導幼兒在看看、摸摸、比比中感受蘿蔔的特徵;分一分蘿蔔,表達分類的過程;演一演,體驗蘿蔔生長的快樂;嘗一嘗,感知蘿蔔的味道和用途。通過小兔請大家看蘿蔔、分蘿蔔、吃蘿蔔等情境,引導幼兒積極主動地參與活動,從而獲得新的感悟。

二、活動目標:

1、幼兒在感知蘿蔔的基礎上能表述蘿蔔的特徵及用途,並能按蘿蔔的特徵進行分類。

2、在遊戲中瞭解蘿蔔的生長過程,體驗蘿蔔生長的快樂。

3、幼兒樂於探索,能大膽表達,在活動中感受蘿蔔的有趣,從而產生愛蘿蔔的情感。

三、活動準備:

物質準備:信號音樂;小兔

哦中班綜合活動《有趣的蘿蔔》說課稿絨玩具一隻;實物蘿蔔、空籃子、蘿蔔食品每桌一份;教師小結用的蘿蔔一份;課件“蘿蔔的生長過程”;蘿蔔食品每桌一套,蘿蔔小製作2—3件。

經驗準備:幼兒對蔬菜有一定的經驗。

對《粉刷匠》旋律有所熟悉。

空間準備:

幼兒座位呈框字型擺放,操作檯呈半圓形放置於幼兒視線前面。

四、活動過程:

活動流程:

激發興趣→自由探索→操作分類→遊戲體驗→品嚐交流→審美延伸

(一)激發興趣(情境:小兔帶來蘿蔔豐收的喜訊)

1、師利用小兔絨玩具宣佈小兔帶來的喜訊。

2、簡單介紹觀察蘿蔔的要求

(二)自由探索(情節:看小兔的蘿蔔)

1、幼兒去看一看、摸一摸、比一比、探索蘿蔔的特徵。

2、圍繞問題交流發現:你看到的蘿蔔長得是怎樣的呢?

3、拓展幼兒對品種的認識。

4、利用準備好的各種蘿蔔小結蘿蔔的有趣。

(三)操作分類(情節:幫小兔分蘿蔔)

1、要求:小兔收了那麼多蘿蔔,想請小朋友幫忙分一分(小朋友按蘿蔔的特徵來分一分、說一說)。

2、操作指導:允許幼兒嘗試錯誤,自覺糾正,並用語言表達分的過程。

3、評價:小組代表介紹,集體評價,然後把蘿蔔送到小兔家。

(四)遊戲體驗(情節:幼兒扮演蘿蔔生長)

1、商量討論:蘿蔔是怎麼長大的呢?

2、結合課件:“蘿蔔的生長過程”,讓幼兒瞭解蘿蔔從小到大成長的過程。

3、利用《粉刷匠》旋律,欣賞編好的《蘿蔔歌》,再通過唱一唱、演一演體驗蘿蔔生長的樂趣,用身體的形態、動作創造一個個可愛的蘿蔔形象。

(五)品嚐交流(情節:小兔請大家吃蘿蔔食品)

1、聯繫實際商量講講蘿蔔的用途(吃法及營養)。

2、幼兒品嚐蘿蔔食品: 邊吃邊講蘿蔔的味道及加工法等。

(六)活動延伸(情境:看蘿蔔製成的玩具)

用蘿蔔製成的玩具使幼兒產生審美愉悅,激發幼兒動手嘗試製作的願望。

說課稿 篇7

一、說教材

《麋鹿》是蘇教版國小語文第十一冊中的一篇課文,該文以簡潔的語言和豐富的內容,介紹了珍稀動物麋鹿的外形特徵和生活習性,敘述了它們歷經磨難終於回到祖國的坎坷命運,樸素的說明中注入濃濃的情趣,也滲透了強烈的愛國情感。教學這篇課文,不僅要讓學生了解稱爲“四不像”麋鹿的外形特點、生活習性和傳奇經歷,同時在學習課文的過程中也要激發他們熱愛大自然,保護野生動物的思想感情。

二、說教學目標

根據新課標的教學要求,結合六年級學生的實際情況,確定以下目標。

知識與技能:理解課文內容,瞭解麋鹿的外形特點、生活習性和傳奇經歷,感受該文中的說明方法。

過程與方法: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體會國家對保護野生動物的高度重視。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激發學生熱愛大自然,保護野生動物的思想感情。

三、說重難點

學生學習課文,除了瞭解課文內容,還要用自己的話介紹麋鹿的外形特點和傳奇色彩。因此我認爲本課的重難點確定爲:

重點:理解課文內容,瞭解麋鹿的外形特點、生活習性和傳奇經歷,感受該文中的說明方法。

難點:通過課文的學習來體會我國對野生動物的高度重視。

四、說教學過程

一、概括全文,導入新課。

通過上節課的學習,我們知道課文主要介紹了麋鹿哪幾方面的內容?(外形特點、生活習性、傳奇經歷)

二、學習麋鹿的外形特點和生活習性

(一)圖文對照,明晰外形特點

如果我們的教室裏出現一頭“鹿”,怎麼能辨別出它是否是麋鹿。

學生先仔細觀察圖片,再讀讀課文2-3小節的內容,將兩者對比,找出依據,再下定論。

然後進行交流,其他同學補充。

預設:角型、尾巴、蹄子、毛色、所處的環境

作者在介紹麋鹿的外形時,緊緊抓住了它區別於其他鹿的'顯著特點,讓讀者對它的特點了然於胸,這得益於作者介紹麋鹿時嚴謹、科學的語言,這是說明文語言的一大特色。(板書:嚴謹 科學)

請一位講解員,來給遊客們介紹一下麋鹿的外形特點。

(二)提出問題,明確生活習性

針對學生介紹的麋鹿外形特點進行提問。同學們有什麼問題?

(1)每頭麋鹿的體重都能達到250千克左右嗎?它們都有角嗎?角什麼時候能發育完全?

(2)麋鹿的哪些身體特徵和溼地環境相適應?

穿插列數字、作比較等說明方法。

三、學習麋鹿的傳奇經歷

(一)感受傳奇經歷

麋鹿究竟有着怎樣的傳奇經歷? 根據課文5-6小節內容,組內交流,關注概括的語言是否準確、精練,進行補充和修改。將麋鹿在不同時期的發展變化做成了一張示意圖,看着這張圖,感受麋鹿數量變化之大。

(二)感受敘述方法

作者用5、6兩個自然段記敘了麋鹿的經歷。3000多年間發生的事,作者只用了248個字來記敘,還能讓我們對麋鹿的經歷瞭解得清清楚楚,作者是怎麼做到的?

(3)作者正是抓住這些麋鹿經歷發生轉折的重要時間點,來敘述麋鹿的發展變化,令它3000年的經歷讀起來既簡練又明瞭,這種寫作技巧值得我們借鑑。

(三)感受言中之“情”

在這段文字中,作者使用的語言除了科學嚴謹之外,還表達着他的觀點和態度,這段文字處處含“情”。

“早在”一詞,說明我國自古就有麋鹿,麋鹿最早是在中國發現的,一種自豪之情油然而生。

作者用了“盜”這個字眼,表達了不恥和憎恨。

類似這樣的字眼文中還有很多,在5-7小節的敘述中,作者的語言可謂處處含“情”,仔細找找並試着體會吧!

說明文的語言不僅要嚴謹科學,還可以處處含情。(板書:有情)

四、學習“描述法”的開頭方式

麋鹿終於回家了,個讀最後一段

這個結尾與開頭的這段文字遙相呼應

思考:既然開頭已經很完整了,作者爲什麼還要描寫這樣的一幕?

學生髮表看法,談感受。

師小結:我們都知道,說明文語言的主要特點是科學嚴謹,但有時爲了激發讀者的閱讀興趣,說明文語言也會講究生動形象。像這樣的開頭方法叫做“描述法”:在說明文的開頭,運用一些生動形象的語言對說明對象及其相關事物進行描述,使之更有趣味,令讀者產生想讀下去的心理。原來,說明文的語言不僅可以有“情”,還可以這樣有趣味。(板書:有趣)

五、總結板書,整理收穫

同學們,我們學習了《麋鹿》這樣一篇說明文,一方面瞭解了關於麋鹿的各種知識,另一方面還知道了寫說明文,語言不但要嚴謹科學,同時也可以是有情的,有趣的。希望今天這堂課給大家的學習帶來收穫,也希望你今天的收穫能用到以後的學習中去。

說課稿 篇8

一、說教材:

1、教材分析:本課題出自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人民音樂出版社二年級下冊第四課——快樂的舞蹈。《假如幸福的話拍拍手吧》是一首日本兒童歌曲,第一、第二樂句句尾都空出兩拍,讓演唱者表演動作,第三、四樂句密切相連,最後也空出兩拍做動作,所以這首歌曲比較適合表演。情緒熱烈歡快,富於感染力。

2、教學目標:

(1)通過歌曲《假如幸福的話拍拍手吧》的唱演,感受歌曲的舞蹈性,學生帶着快樂情緒,藉助肢體、表情來參與活動。

(2)通過練唱歌曲,感受和掌握附點八分音符的節奏。

(3)在唱演過程中引導學生集體合作意識編創歌詞和對舞蹈動作的創編能力。

二、說教學方法:

托爾斯泰指出:“成功的教學需要的不是強制,而是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教師不是爲了教,而是幫助學生學,教學就是要教給學生藉助自己已有的知識再獲得知識。因此,在教學本課時,一是要儘可能選用趣味性的教學方法來激發學生的興趣;二是要創設情景,讓學生自主參與,自主探索,獨立獲取知識。在教學過程中我綜合運用談話法,示範法,遊戲法等教法誘發學生學習音樂的興趣。同時充分利用生動形象的教學語言,使之貫穿於整個教學過程中,以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使整個教學活動成爲師生之間不斷進行思維交流與心靈溝通的過程,以達到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

三、說學法:

本課主要在教師的啓發引導下,調動孩子們全身的感官,使他們積極主動地參與課堂教學,並在教學中引導孩子們把無目的的“動”變成音樂中有規律的“動”,使他們在愛學,樂意學的基礎上獲取知識,形成技能。

四、說教學過程:

 1、第一個環節:拓展思維,引入課堂,在創作中尋找樂趣。用出示(漂亮的風景圖,上面有花、樹、房子、藍天、白雲、高山、小湖)。讓孩子們看這幅美麗的畫面,問學生還缺什麼?引導學生想象創作。(老師引入說:“那就帶着大家去尋找很多的快樂時光,想參加的和我一起出發吧!”)

2、第二個環節:(跟伴奏作律動)讓學生初步感受音樂。

3、第三個環節:趣味遊戲,操練節奏,演唱歌曲。

1)、讓學生用這個節奏說一說律動後的心情。出示節奏( x x x x x 0 ‖)教師表揚說得好的學生,又讓學生用這個節奏來互相表揚。(這樣學生盡情地創作,讓學生有成就感。)教師出示節奏並說出來:

x x x x ︳ x x x x ︳ x x x ︳ 0 0‖

同學們呀 老師 請你 唱首 歌 (拍手)

讓學生也按這個節奏邀請老師演唱。(生齊說)。在這個環節中,我採用鈴鼓這一樂器來進行教學。我說:“我萬分樂意爲大家演唱,但是需要大家給我一個小小的幫忙,如果你們覺得喜歡,就用你們的身體語言來跟我配合好嗎?”學生配合這些動作;拍拍手、跺跺腳、打打肩、握握手。(師生在和諧的氛圍中合作演唱這首歌曲,充分地讓學生述說自己的快樂、幸福的心情,爲後面的學唱做好鋪墊。)

2)、學唱歌曲

A、 出示歌詞,讓學生跟老師有節奏地念第一段。

B、 播放歌曲,讓學生一起跟歌曲輕聲唱。

C、 教師用電子琴伴奏,讓學生完整地演唱歌曲。

(在教唱這個環節中,學生對樂曲的感受是層層深入的,首先和老師配合演出使學生對這首歌曲的旋律節奏都有了初步的感知,在多次的聆聽中對這段音樂有了完整的深刻的體驗,直至能夠完整地演唱歌曲,這個過程符合兒童身心發展的規律,由淺入深,使孩子在快樂的氣氛中完成整首歌的學習。)

4、第四個環節創編

1)、創編題目

在學會歌曲的基礎上讓學生嘗試起名,通過小組合作的方式進行創編,教師適當給予表揚。接着總結:告訴學生這是一首來自日本的兒童歌曲,在中國,不同的人給他起了不同的`題目,有的直接叫它《假如幸福的話拍拍手吧》,有的簡單的叫它《幸福拍手歌》

2)、創編歌詞

讓學生通過想象其他動作,再加上歌詞來表達他們的心情,學生自由創編,然後展示一段。這樣就能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在創編中得到快樂。

5、第五個環節綜合表演

老師爲學生帶來了一些打擊樂器,如三角鐵、雙響筒、手鈴(出示打擊樂器)讓學生用上這些東西使歌曲變得更豐富。以小組爲單位討論,在小組內創作出最有特色的節目。(這一環節讓學生充分展示自己的才藝,從創作中獲得自信、獲得滿足。)

6、第六個環節課堂小結

1)、讓學生說出最喜歡這首歌中的哪一段並唱出來。還要回答爲什麼喜歡?(在這個環節的交流中,教師可以瞭解學生對歌曲的掌握情況進行檢測,瞭解。)

2)、教師讓學生說一說想把這首歌送給誰,學生自由回答,簡單點評後接着我就說:“老師想把這首歌送給四川災區的人民,祝他們永遠幸福快樂。”(當然這是針對今年的情況而設計的,能夠培養學生的愛國精神和有一顆愛心。)

3)、在師生配合中結束這節課。

A、師唱:假如幸福的話點點頭吧,生:點頭。

B、師唱:假如幸福的話笑一笑吧,生:笑一笑。

C、師唱:假如幸福的話說再見吧,生說:再見。

(最後播放這首歌曲,學生走出教室。)

說課稿 篇9

一、說教材

本課是藝術八年級上冊第六單元的內容,是以美術分科切入的綜合性藝術課中的一節課。主要是爲了培養學生的藝術通感。

教學內容力求適合學生的能力,使學生的主體作用能夠得到充分的發揮,在尊重學生的個性的同時培養學生的'主動學習的習慣以及舉一反三的能力及習慣。

重點:對色彩的感受

難點:感受色彩,並進行聯想

二、說目標

通過識別、感受不同的色彩,獲得對色彩的不同感受,如冷暖、味覺、聯想等,並積極而主動地感受色彩,調動學生的情感。

三、說教法

本課以計算機爲輔助,利用專題性站引導學生主動去發現與歸納色彩的情感與心理效應,學習簡單的運用,以形成藝術通感。教學方法:發現式

四、說教學設計

設置情境——提供資料——學生探究——總結結論

1.設置情境:聽音效,談感受——冷暖,引出“感受”

2.提供資料

(一)學生探究:冷暖(速度較快的同學自行理解色彩帶來的輕重、漲與縮、華麗與樸素等感受)

(二)互動探究:味覺、軟硬

(三)色彩的聯想:具象聯想與抽象聯想

3.知識鞏固與評價(計算機操作)

4.拓展與留言

五、說學法

學生的自學能力比較差,因此給他們一個網站讓他們自學是不現實的,所以給學生一些半成品,在此基礎上學習可能效果好一點,也是比較適合學生實際的。對與知識積累較豐富,學習能力又比較強同學,交互式站又爲他們提供了廣闊的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