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國文齋>範文>說課稿>

【實用】說課稿彙總八篇

說課稿 閱讀(3.64K)

作爲一位傑出的教職工,有必要進行細緻的說課稿準備工作,編寫說課稿助於積累教學經驗,不斷提高教學質量。那麼大家知道正規的說課稿是怎麼寫的嗎?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說課稿9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實用】說課稿彙總八篇

說課稿 篇1

各位評委老師:你們好!

《石頭書》是義務教育國標本三年級上冊第六單元中的一篇課文。課文通過川川和磊磊兩個孩子與勘探隊員的交談,介紹了許多有關岩石的知識,也表現了兩個孩子熱愛科學,探求知識的強烈願望。

本課情趣盎然,寓科學知識與充滿童真的對話中,是一篇有趣的科普作品,對學生進行朗讀訓練的好教材,也是對學生進行態度、情感、價值觀薰陶的好體例。

我們學校的科技展廳裏有一些化石和動物的標本,學生已經參觀過,並且也像文本中的川川和磊磊一樣對它們非常好奇。因此,當他們接觸到這篇課文時,馬上會進入文本所描寫對話情境中。

基於以上對教材簡析和學情分析,並根據《語文課程新標準》對本年級段的具體要求,我擬訂了這樣的學習目標:

認知目標:學會本課10個生字,兩條綠線內的4個字只識不寫,認識一個多音字,結合具體語境理解詞語。

技能目標:培養學生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的能力。

情感目標:藉助課文的語言文字,鼓勵學生對周圍感興趣的事物刨根問底,樂於探究,培養熱愛大自然,熱愛科學的志趣。

其中,指導學生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好對話,是本課的教學重點。而結合課文語境,特別是抓住文中叔叔的五次回答中的句子,來理解石頭是一本怎樣的書,從三年級學生的理解、接受能力來看我覺得既是本課的教學重點,也是本課的教學難點。

爲了突出重點,突破難點,我將藉助多媒體課件等有關必要的教學輔助手段來優化學習目標的達成度。

對於本課的教學,我安排了兩教時。

第一教時,我準備安排“疑問導入”、“初讀課文,整體感知”,“學習生字、指導書寫”這三個環節。在第一個環節“創設情境、導入新課”中,我準備先板書課題,當你看到這三個字時,想到了什麼?學生提出了一系列的疑問。教師小結:同學們腦海中一下子浮現出這麼多問題,真好!大家都想很快找到答案,一直要把問題弄明白爲止,學生齊聲說:對!教師歸納:問個明白,探個究竟,這就叫刨根問底(板書:刨根問底)那麼,就讓我們輕輕打開書,到課文中去刨根問底吧。進入第二個環節“初讀課文,整體感知”,在這個環節中,我首先佈置學生把課文讀正確、讀流利,特別要指導學生讀準生字詞的讀音,如“堪、炭”是前鼻音,殼是多音字,還要指導學生讀好長句子的停頓,如第七自然段,要指導學生讀通讀順。同時在讀的過程中,藉助多種方法理解部分詞語,如藉助媒體展現雨痕、波痕、礦物的畫面,讓學生理解石頭書上的字是什麼樣的。通過理解“刨根問底”的“刨”是“挖掘”的意思,接着讓學生找出他們問了哪些問題,請男同學問,女同學讀叔叔的回答,再次感知課文內容。在這一教時的最後,是“學習生字、指導書寫”這一環節。通過分析字形、示範書寫、巡迴指導,引導學生在田字格內把字寫端正、勻稱。

第二教時,我將在第一教時教學的基礎上,引導學生精讀課文的重點對話部分,使學生對課文的理解通過教師有機調控,學生自主參與達到逐步到位,對第二課時的教學,我也準備安排三個環節,分別是:複習檢查,作好鋪墊;精讀課文,理解感悟;總結課文,延伸拓展。

課始,先對課文中出現的詞語進行復習,然後對上堂課的學習進行回顧:讓學生說說通過上一節課學習,對課文有了什麼瞭解,從而爲精讀課文作好鋪墊。在第二個環節“精讀課文,理解感悟“中,我將引導學生抓住重點的字、詞、句、段,通過讀一讀、想一想、看一看、議一議等形式引領學生進入文本,體會兩個孩子熱愛科學、探究知識的強烈的願望。進而讀懂石頭書。比如在學習課文的第六至第九自然段時,我準備進行這樣的預設:

1、請同學自己讀讀課文的第六至第九自然段,邊讀邊想川川和磊磊提了一個什麼問題?你讀懂了嗎?

2、學生自讀課文第六至九自然段。明白他們的問題是石頭書上有字嗎?有畫嗎?根據叔叔的回答學生明白了石頭書和語文書一樣,上面有字、有畫。

3、引導學生再次進入文本,仔細讀讀,找出描寫石頭書上的字、畫的一段,教師根據學生交流的先後順序出示相應的句子引導學生仔細研讀。“這是雨點留下的腳印,叫雨痕;這是波浪留下的`足跡,叫波痕;還有那些小不點兒,黃的,黑的,紅的,閃光的,透明的……叫礦物。這些都是石頭書上的字。”“這是樹葉,這是貝殼,那塊石頭上還有一條小魚,這些都是化石。”

第一步:指名讀,說說你讀懂了什麼?

第二步:根據學生的回答,教師相機鼓勵:你真行,一邊讀一邊將“石頭書”與“語文書”進行比較,發現他們有相同的地方。石頭書上的字只有勘探隊員才能看明白。

第三步:藉助媒體,使“雨痕”這個石頭書中的字變紅,旨在引導學生好好讀悟,交流各自感受。在學生的自主探究和教師的適當點撥下,體會出“雨痕”是“雨點留下的腳印”,教師出示放大的雨痕的圖片,教師總結這些都是石頭書上的字。這些字呀,可只有勘探隊員才認識呢。所以,指板書,大家一起讀:石頭就是書。在感悟的基礎上再讀這句話,把句子中包含的情趣表達出來。

其他“波痕”“礦物”我也將採用上述的方法引導學生理解感悟。如在討論“波痕”時重點抓住“波浪留下的足跡”引導學生體會波痕就是石頭書中的字,也只有勘探隊員才能看懂,所以指板書:一起讀“石頭就是書。學生再次分角色朗讀這段對話。通過讀讀、想想、看看、等方法,緊扣“石頭就書”來品悟文本內涵。

第四步:教師過渡,石頭書中的畫能看懂,學生讀書上的話“這是樹葉,這是貝殼,那塊石頭上還有一條小魚,這些都是化石。”

第五步:藉助媒體,使“樹葉、貝殼、小魚”這些石頭書中的畫變紅,旨在引導學生好好讀悟,交流各自體會。你說你認識石頭書中的畫,那麼你上次參觀了我校的科技展廳,你說說看到了哪些畫呀?學生爭先恐後地說,估計會說:恐龍蛋化石,三葉蟲化石等等。教師小結:所以,石頭就是書。學生分角色朗讀這段對話,把他們那種熱愛科學、探究知識的強烈願望表達出來。通過讀讀、想想、議議等方法,緊扣“石頭就是書”來品悟文本內涵。並在這過程中,形成這樣的板書:

石頭書字:雨痕、波痕、礦物

畫(化石)樹葉、貝殼、小魚

課文的最後一段對話化石說明的問題,我準備聯繫課文的第七自然段“這是樹葉,這是貝殼,那塊石頭上還有一條小魚,這些都是化石。”來學習,如果我們在這座山上發現有樹葉的化石,說明在很久很久以前,這裏曾是什麼?學生通過想想、議議發現曾是密林,我隨即利用媒體把“密林”點紅,出示密林的圖片,引導學生讀好“在很久很久以前,這裏曾是一片密林,地上有花有草,還有許多昆蟲。”

其他的“大海”“高山”我也準備採用上述的方法引導學生理解感悟,讓學生明白“石頭書裏的學問還真不少”再出示課文第一段,怪不得“他們在山上玩,看見一個勘探隊員正趴在一塊大石頭上,聚精會神地看着什麼”,原來,教師引讀““石頭書裏的學問還真不少”。

學完課文,進入第三個環節,“總結課文,延伸拓展“。在這個環節中,我準備讓學生當一回解說員,在創設了一個情境,我校的科技展廳缺少一個解說員,教師作當場測試進行選拔,題目:向遊客介紹“石頭書”……

板書:石頭書

字雨痕、波痕、礦物

畫(化石)樹葉密林

貝殼大海

小魚

說課稿 篇2

一、說教材

《小橋流水人家》是人教版教材第九冊的一篇略讀課文。看到題目,不由想到馬致遠《天淨沙? 秋思》中的句子“小橋流水人家”。課文的作者開篇如詩的幾句話,勾勒出了一幅“小橋流水人家”的寫意畫──小溪潺潺繞村莊、楊柳依依垂水面、水鳥流水相和唱,色彩清新而明快,情調美麗而纏綿;接着話題一轉,寫了小橋流水人家的人們恬淡、閒適的生活情況,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守望相助,無“鬧市”之亂耳,無“疲憊”之勞形,有如世外桃園;結尾直抒胸臆:“那段日子,深深地印在我的腦海中。那些美好的印象,我一輩子也不會忘記”,表達了作者對故鄉綿綿不絕的懷戀和思念。

本文的顯著特點:這是一篇優美的散文,一個“愛”字通貫全文:“我愛我的老家,那是我出生的地方。我家只有幾間矮小的平方,我出生的那間臥室,光線很暗,地面潮溼,但我非常愛它。”這種愛不須任何理由,沒有任何功利的色彩,只因爲它是“我”的老家,“我”就愛它,低矮的平房,陰暗的光線,潮溼的地面,都改變不了“我”的愛。這種愛,是歲月侵蝕不了的,是記憶遺忘不了的──“那段日子,深深地印在我的腦海中。那些美好的印象,我一輩子也不會忘記。”

二、說目標

教學目標

1、認識7個生字,理解生詞。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欣賞課文中優美的語言,積累優美詞句。

3、把握課文主要內容,體會作者是怎樣表達思鄉之情的。

教學重點

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想象小橋流水人家的美好景色及生活。

8、《小橋流水人家》說課稿 - 雲海 - 五常時代中學張雲海的博客

教學難點

體會作者表達感情的方法。

三、說教法

1、用馬致遠的.詞導入新課,檢查預習情況。

2、自主學習,合作交流

作者對故鄉的哪些景、哪些事久久不能忘懷?

體會文章表達思鄉感情的方法。

重點引導學生有感情地朗讀課文,通過朗讀,感受作者家鄉的美好,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及表達方法。在文中有作者深情的往事回憶,也有直接的感情流露,讀書時要指導學生注意體會。在反覆朗讀的基礎上,鼓勵學生把優美的句子或段落熟讀成誦,摘錄下來,以達到積累語言的目的。

四、說教學流程

(一)導入揭題

1、出示馬致遠《天淨沙·秋思》, “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

2、全班齊讀,體會作者的感情。

3、導入課題:今天我們要學習的課文,就以曲中的句子爲題“小橋流水人家”。

(二)檢查預習

1、回憶預習的六步驟。

2、自讀課文。

3、檢查詞語。婀娜 乾涸 點綴 流通 舒服 印象  螃蟹 粼粼 波紋 唱和着 清澈見底  依依多情 日出而作

日入日息 守望相助

4、分節讀課文,文章表達我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三)細讀課文,自主學習,合作交流,完成下面要求

1、作者對故鄉的哪些景、哪些事久久不能忘懷?

默讀課文,邊讀邊畫。難忘的景,如課文的第一段。難忘的事,如捉魚蝦蟹、丟花、採花等。

同桌互相交流。

練習朗讀。

2、體會文章表達思鄉感情的方法。

(1)出示句子,引導學生體會作者表達感情的方法。

A、清晨,可以看到太陽從後山上的樹叢裏鑽出來。夏天,涼爽的清風從南窗裏吹進來,太舒服了!更美的是,我由東窗可以望到那條小溪和小橋,還有那幾株依依多情的楊柳。(在作者眼裏,家鄉的日出是美的,清風是美的,小溪小橋是美的,楊柳也是美的,家鄉的一切都是美的,作者借景物的描寫,表達對家鄉的熱愛和思念之情。)

B、我和一羣六七歲的小朋友,最喜歡扒開石頭,尋找小魚、小蝦、小螃蟹。我們並不是捉來吃,而是養在玻璃瓶裏玩兒。(兒時的趣事,仍記憶猶新,對家鄉太有感情了。作者回憶往事,來表達思念之情。)

C、我愛我的老家,那是我出生的地方。我家只有幾間矮小的平房,我出生的那間臥室,光線很暗,地面潮溼,但我非常愛它。(作者出生的平房雖然矮小潮溼,但它是作者的老家,是作者的出生地。作者愛老家,不須任何理由,愛它沒商量。這裏直接表達作者對家鄉的愛和思念之情。)

(2)自讀課文,寫一寫作者表達感情的。

(3)全班交流。

(四)拓展:欣賞學生習作,進一步體會通過具體的人、事、景、物來表達感情的方法。

說課稿 篇3

一.說教材

《垃圾的處理》是九年義務六年級科學教科書(科教版)下冊的第四單元第二課。這是一篇與我們國小生日常生活密切相關的科學課,主要讓國小生知道生活中有哪些垃圾,垃圾可分爲哪幾類,分類後該怎樣處理,如何儘可能地減少垃圾的排放和污染。讓國小生明白環保小衛士從我做起的到道理。根據六年級學生已有的認知規律,以及新課程理念提出的“教育要面向全體學生,要讓學生在寬鬆的學習氛圍中學會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目的。 我制定了以下教學目標:

1、讓學生聯繫自己的生活實際,說說生活中你們所見到的垃圾有哪些。

2、學生通過調查討論,初步寫出生活中你對垃圾的處理方法。

3 情感態度目標;讓學生總結出垃圾的分類,並談談怎樣儘可能第減少垃圾的污染,提高環保意識,養成環保習慣。

4.預設目標:讓學生了解垃圾對我們的危害。

教學重點:培養學生收集、分析和處理信息的能力,引發學生對身邊事物的關注。 教學難點:如何對垃圾進行處理。

教具:精心製作的多媒體課件,礦泉水瓶、透明杯子一個、小石子半杯、洗淨的細沙半杯、浸過墨水的紙團兩個等。

二.說教法

1.激趣引入法

在這次的實踐活動中,我只充當組織者、引導者的角色,儘可能讓學生主動參與實踐,自主調查。根據兒童的認知規律,結合教材特點,我用多媒體圖畫再現情境,用語言描繪多媒體情境,喚起學生與文本產生共鳴,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以達到學習的目的。

2、實驗法

《新課程標準》明確指出,綜合實踐活動要重視學生個人的觀點和行爲,強調讓學生親歷親爲自己動手去做,自主選擇,獨立完成。所以我們教師應儘可能把課堂的大部分空間還給學生,讓學生充分發揮他們的自主、合作、探究精神。教師只充當引導者、點撥者的角色。根據綜合實踐這門學科的教學理念,我在教學中採用這種教學方式,主要讓學生在寬鬆、愉悅的氛圍中去實踐,去獲取知識與體驗。

三.說學法

1、動手實踐,自主探究

《新課程標準》提倡“學生是學習和發展的主體,我們要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因此,在這堂課中,我事先讓學生進行對自己身邊垃圾的調查,並填好調查表,通過定論交流,自主探究,讓學生髮現問題,解決問題,做學習的小主人。

2、小組合作

俗話說“三個臭皮匠,賽過諸葛亮。”小組合作學習是學生獲取知識的重要途徑,是學生學習的重要方式。合作學習不僅有助於促進學生的學習和智力的發展,而且有利於形成和養成團隊精神,學會與比爾溝通交流。在教學中,我儘可能充分發揮學生的小組合作精神,去親自參與實踐,得出自己的調查結論。

四.說教程

(一)、導入: 同學們,我們一起來欣賞一組圖片,看看你們都認出來是哪裏嗎? 看完後給你的第一感受是什麼?(美麗)的確是美麗啊!這幾年,我們的閩北山城發展快啊,有些地方真美啊,可如果:

1、出示幾張露天堆放垃圾的照片,指導談話:現在還美嗎?(不美)爲什麼?(有太多的垃圾)都是垃圾惹的禍,可也不是垃圾的錯呀!我們該怎麼辦呢?(要收走)(要放到垃圾回收站去)這是個辦法。出示:回收站的垃圾。就這樣放吧?(不行)爲什麼?假如露天堆放會造成什麼問題? (環境污染)能具體說說嗎?(污染空氣)(水污染)(滋生蚊蟲,引發疾病)(土地污染)板書??哪怎麼辦呀?(進行垃圾處理)如何處理?(填埋)(焚燒)(堆肥)板書??能先介紹一下填埋的方法嗎?(學生介紹)這樣做是爲什麼?(解決了大氣污染、水污染和土地污染)板書:看來這們做的目的是爲了減少垃圾對環境的污染,簡單的填埋能不能真正地解決這些問題呢?今天我們就來研究垃圾的處理。

板書:垃圾的處理

(二)、簡單垃圾填埋的研究 。

1、教師講解:先讓我們用一個試驗來研究簡單垃圾填埋。

2、指導學生閱讀教材72頁的內容,剖析填埋模擬嘗試:

(1)這個嘗試模擬的是什麼?

(2)嘗試的各個部門分代表了什麼?最底下的水代表——地下水;沙代表——土地;

3、學生進行模擬嘗試,並注重細地觀察看,描述其現象。

4、陳述請示交流:我們看到了什麼現象?(浸過墨水的紙巾,滲出了墨水,將杯底部的水弄黑了)說明了些什麼?(下雨了,雨水慢慢地滲入土裏,裏面的垃圾被水一泡,污水就慢慢地滲到地下,把地下水給污染了)假如這就是真正的垃圾措置場,能行嗎?(不行)還會對周圍的情形帶來哪些風險?(水污染、土地污染和大氣污染、數量沒有減少要佔很大的地方)填埋雖然讓我不的眼看不見了,達到了眼不見爲淨的目的,做了表面文章,可真正解決了污染的目的嗎?(沒有)說明要對它進行改進,從哪幾個方面來思考呢?(引導要把垃圾與周圍的土壤、空氣和地下水隔離開來)

(三)、試探削減污染的垃圾填埋場

1、爲了有用地防止垃圾對情形的污染。我們能設計一個更好的垃圾填埋場嗎?(讓學生說一說,如加防護墊、進行氣體收集再進行過濾、過濾液的收集)

2、學生思慮,提出解決問題的首要體例:(引導要把垃圾與周圍的土壤、空氣和地下水隔離開來)

3、分小組考試考試設計,記實設計的重點。

4、陳述請示交流各小組的設計,評價。

5、看真正的垃圾填埋場的機關圖,剖析它是怎麼防止垃圾污染情形的。

6、這樣的垃圾填埋場就永遠平安了嗎?能在上面種植莊稼、建造衡宇嗎?(如果建房,地基不穩;如果種植,土壤可能有毒)

出示介紹:(垃圾填埋場的圖片)填埋場在填進而垃圾以後,可以在上面修建公園、體育場,但是不能用來建築房屋和種植莊稼。下面再來研究一下焚燒的方法。

(四)、垃圾焚燒的研究。

師:“焚燒”這個方法是你提出的,能介紹一下這種方法的好處嗎?(優點:佔地少,能減少垃圾的量,有數據表明,可以減少近90%的.量;避免垃圾污染地下水、產生大量的熱量可以用來發電等。)

2、有缺點嗎?(問題:費用極大、留下殘餘物,如控制不好,還會產生大量的毒物,造成二次污染)

3、出示垃圾焚燒的資料。

(五)、課堂小結:

這些垃圾處理的方法都具有它的優點的同時還存在着不少的問題,怎樣做纔是解決垃圾問題更有效的方法呢?這就要大家一起來試驗研究,這真是:路漫漫兮其修遠,爾將上下求索!

《垃圾的處理》教學反思

平時上科學課,總是讓學生去收集些相關的資料,課上說一說;上課時再根據內容做一做試驗,場面熱熱鬧鬧的,感覺還不錯。可今天真槍實彈地一上,才感覺到這課的難上。因爲科學是嚴謹的,來不得半點隨意,它要遵循“產生問題——探索解決途徑——再產生問題——再探索解決方法”這一反覆探索的規律之上的。教學這課是在第一課調查統計的基礎上,學生認識到每天產生的垃圾量的巨大,自然得思考垃圾的處理問題。學生依據知識儲備,也瞭解垃圾處理主要有填埋和焚燒兩種,但對這兩種方法會對環境造成什麼影響,卻知之甚少,這便是本課所要解決的問題。本課的教學活動,通過模擬實驗,通過討論交流,幫助學生認識到垃圾處理對環境造成的衆多影響。但是教學中如果沒有更多的直觀資料,是難以讓學生對由垃圾造成的環境污染問題留下深刻的印象,這也成了本課教學的重點和難點所在。

填埋垃圾的模擬實驗,操作上並沒有什麼困難.通過教師演示,學生清楚地看到了瓶子底部的水被污染而變色的過程,也能夠明白模擬實驗中的各部分分別代表着自然界的什麼物體。這個實驗要想效果好,有一定震撼力,做實驗用的瓶子要大,最好是用小型魚缸,這樣有一定的視覺衝擊,能極大激發學生興趣。通過實驗,學生意識到隨意填埋垃圾對環境的污染,由此針對模擬實驗中的各個部分進行改進處理,設計更爲科學合理的垃圾填埋場,都能分析的頭頭是道,切中要害,所想到的辦法也符合現實生活中的應用。在此基礎上,向學生介紹“新型垃圾填埋場”示意圖,從而加深理解,也使學生獲得成就感。再引導學生分析垃圾填埋處理的其他問題,如佔用土地,分解速度慢等。

對應垃圾填埋方式的優點與缺點,引導學生分析垃圾焚燒方式的優點和缺點,學生也能夠較好進行分析歸納,沒有什麼問題。在總結本課活動時,應該強調“雖然將垃圾填埋或焚燒都有各自的優點,但並不是解決垃圾問題的最佳辦法”,由此引發思考:尋找解決垃圾問題更有效的方法。將活動引入下一課教學。

本課教學在學生的討論交流中,在學生的思維碰撞過程中順利完成教學任務,看似沒有問題,但總感覺缺些什麼?缺什麼?缺的是更多形象的,能說明問題的媒體資料,尤其是視頻資料!必盡學生日常生活中是很少有機會接觸垃圾填埋場,接觸垃圾焚燒廠的,就幾張圖片,難以留下深刻的印象。另外,而這方面的資料教師也很難收集,學生更是不知從何入手來收集有關垃圾的資料。因此,作爲一線教師,非常需要更多精彩的視頻資源來補充課堂教學,來提高課堂教學效率。上一節科學真是不易,特別對於兼職教師來說,更是困難,因爲這門學科中滲透着太多的知識。人的精力總是有限,有時是想去做好,可總是顧此失彼,得不償失。企盼專職教師的到來!

說課稿 篇4

拿到這篇文章,我首先了解了課文的主要內容課文寫的是住在機關四合院的“勞動者們”種太陽花的事全文共四個部分,分別交代了種太陽花的原因,太陽花從種子落地到一齊開放的過程,單獨一朵太陽花的生命極其短促,來年還種太陽花,通過作者記敘種太陽花的經驗和感受,表露了人對花的愛戀,花對人的啓迪。

在第一課時中,我主要解決以下問題,一是帶領學生把課文的四個部分的內容瞭解清楚;二是根據課後生字表和課文重難點勾畫重點字詞,並佈置學生查閱資料,初步理解字詞的含義;三是引導學生讀課文,用多種方式讀熟課文,做第二課時的鋪墊。

本節課開課,我先回顧課文的主要內容,整體感知,然後請學生畫出描寫太陽花美麗的句子,抓住“閃”等詞語,“像彩霞那麼豔麗,像寶石那麼奪目”句子分析試圖一邊把學生引到美的情境之中,激起學生積極參與和學習的慾望,一邊通過讀重點語句,細讀悟情,挖掘太陽花的美,在瞭解太陽花生長過程的同時,感受人對花的'依戀,同時體會作者的觀察的細緻,描寫的生動。

接下來,進入下一個重點也是全文的難點:太陽花美且經久不衰,是什麼原因呢?讓學生再讀第三部分課文,然後通過各種形式的誦讀,引導學生逐層深入地理解太陽花經久不衰的原因,就是太陽花不怕困難,樂觀向上,主動讓位的品質。

最後通過仿寫練筆,聯繫自己身邊的人,學生有所思有所感,感受到人文關懷,體會到做人的道理,昇華主題。

說課稿 篇5

各位領導,老師大家好,今天我說課的內容是《月有陰晴圓缺》。

《月有陰晴圓缺》是義務教育課程規範實驗教科書湖南少年兒童出版社《科學》六年級(下冊)第五單元的內容,本單元共二課書,分別是《探索月球的祕密》和《月有陰晴圓缺》,本課作爲最後一節課,是在同學建立了對月球初步瞭解的基礎上,對月球的進一步探索。與保守教材相比,本課能夠化籠統爲直觀,同學的學習方式也由被動的接授轉變爲探究學習,爲同學提供全新的探究方法,讓同學充沛經歷探究過程,逐步形成科學地看問題、想問題、解決問題的習慣和能力,從而培養同學的科學素養,迎合了現代教育理念。爲今後學習提供感性和理性基礎。

根據本單元的教學要求和本課的特點,我設計本課的教學目標有三點:

1、通過同學探究,讓同學瞭解到對於籠統的事物我們也能通過模擬實驗的方法進行探究,並初步掌握這一方法

2、通過探究,使同學對月相的變化有一定的認識和了解

3、通過同學探究的親歷過程,體驗到學探究的樂趣和勝利的喜悅,對天文知識發生濃厚的興趣。

爲了能夠順利完成整個探究活動,達到預設的教學目標,我根據科學課標的要求,把它分爲4個局部:

1、創設情景、激發同學對探月相變化的原因發生濃厚的興趣

2、根據已有的知識基礎和生活經驗、提出假設

3、設計實驗、驗證假設。

4、設計遊戲、鞏固學習。

5、實踐活動,課外延伸。每個環節層層推進,有扶到放。主要通過讓同學運用遊戲的方法和常見資料來“模擬月相的變化”,在探究過程中進行觀察、比較,並進行積極考慮,建立起“月相的變化是由於月球、地球、太陽之間的運動發生的”初步感性認識。將籠統的天文現象變爲直觀的科學探究,滿足了同學的學習興趣,和探究欲,培養了同學多方面的能力。

爲此我在教學方法上,多媒體教學、同學模擬探究、多媒體遊戲相結合,層層推進的方式設計進行教學,在整個教學過程中,體現了同學是科學學習的主體,他們是對天文現象具有強烈的好奇心和積極的探究欲的主動參與者探究者。而教師是科學學習活動的組織者、引領者和親密的夥伴,對同學在科學學習活動中的表示應給予充沛的理解和尊重,並以自身的教學行爲對同學發生積極的影響。而在這一系列的活動過程中,同學通過思辯,小給合作、討論,模擬探究,實地觀察等多種學習方法的綜合運用,將對月相變化的理解由膚淺走向深入,由籠統走向直觀,由感性走向理性。而這種教學方法與同學學習方法的體現,是對天文知識學習的新嘗試,也是本課教學的一大特色。

具體的教學內容如下:

1、創設情境,激趣入題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怎樣激發同學的學習興趣呢?本課開始時,我用幼燈出示一首意境優美的古詩,讓同學說一說“這首詩描寫一個什麼現象”同學通過古詩,注意力馬上被聯想到月球上,生活中所看到過月球的種種現象立浮現在腦海中,極大的提高了同學對了解月球的強烈慾望。

2、自主合作,討論交流

同學是主體,教師是主導,只有充沛發揮同學的主觀能動性,才幹達到好的教學效果。在同學的興趣被激發後,我適時提出,“你們認爲月球出現這一現象的原因可能是什麼?”並引導他們進行討論。通過同學討論,可能得出一系列的結論猜測。同學可能猜想,月球的一半總是發光,然後自轉形成這一現象;月球總是發光,是地球自轉形成的;月球反射太陽光線,並繞着地球運轉形成的等等。我和時的將這些猜測板書出來。並進一步引導同學對這些猜想結果進行分析,讓同學分組討論這些猜想的結論中,哪些可能是正確的.,並說出自身的理由。由於猜想可能是多種多樣的,而一些不太可能的猜想,並不一定都需要通過實驗來證明其是錯誤的,假如那樣做的話,對有效的課堂40分鐘時間是不夠的,假如同學能夠利用一些現象來反證其中的錯誤,不只能夠做到提高探究的效率,同時又能保證探究的興趣被進一步強化,對下一步的探究有着極大的驅動力。

3、設計實驗

新課程理念強調過程與方法,強調以同學發展爲主體。因此讓同學掌握一些基本的探究方法,是科學課的一個重要目標。在同學完成對月相變化發生原因的猜測後。我提出“要想知道你們的猜測對不對,我們可以怎樣做”,同學會提出各種各樣的方法,之後我適時的引導,“同學們,你看月球離我們這麼遠,而且又這麼大,假如進行實地考查,又不太方便,我們也不能把月球、地球、太陽摘下來做實驗,那怎麼辦好呢?”引起同學對實驗設計的反思與考慮,進一步完善實驗的方法。通過多方討論,反覆考慮,同學最後決定還是用模擬實驗的方法最符合我們探究的要求。這一環節中,教師的引導至關重要,通過教師有目的,有層次的引導,使同學明白自身在進行實驗設計時要考慮

說課稿 篇6

(一)、教材分析

1、 概述

本節課是造型表現課。在本冊教材中處於承接的一個環節中,前面是第六課《星空》,下一課是《我們的奧運》,教材內容在某種程度上和運動都有一定關聯,星空是運動到相對靜止,而運動在某種程度上也是靜止的。運動無處不在,運動和人們的生活緊密聯繫着。想要告訴學生這樣一個信息:繪畫表現題材中的運動,就是時間在繪畫形式上的一種凝固;表現運動的方法就是表現運動的瞬間美。學習運動規律,認識美的運動。使學生對錶現形式有進一步的認識。教材中設計有三個活動,考慮到學生的基礎不是很好,學校地處農村的環境因素,還有物質條件的限制,故對第三個活動“小雕塑”進行省略,而着重於體驗然後進行簡單的繪製描述。

2、 教學目標

依據教學大綱和教材要求,本着使學生提高對美的感受能力、藝術創造能力和欣賞能力,培養學生分析、理解的認知能力,確定本課的教學目標爲:

A、讓學生了解運動美的本質特點。

B、讓學生學習如何分析有關動態線的知識。

C、讓學生嘗試運用一定的工具、材料和方法表現出運動的形態,能運用簡煉的線條,勾勒運動中的人物形象。

D、培養學生的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3、 教學重點和難點

因爲運動的不確定性和時間性,確定本課程的重點是“如何分析運動的過程中最具表現力的瞬間”,它對學生接下來的表現運動美的過程有重要意義,知所以然而然。根據運動的本質特點,確定“動態線的分析”爲本課的難點,這關係到課程能否接下去展開,以及學生能否瞭解運動的表現方法、角度的關鍵。課本抽象部分(28面——29面)只作簡介。

(二)教學方法

依據本課程的性質及學生個體與羣體的差異,我主要採取“直觀法”和“啓發——引導法”。以實例爲線索,充分運用教具、輔助材料。不斷採用欣賞、分析、啓發、歸納相結合的教學方法。在實例 (教學模特:生活中、同學中常見的動作如投籃、掃地、跑步、田間勞動、教師板書等)的引導下,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和自覺性。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然後漸漸的引導學生由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努力使每個學生都能夠參加到動腦的積極思維中,真正的做到面向全體學生。使每一位同學都能參與到教學中來。運用掛圖、實際動作、現場演示來活躍課堂教學,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提高學習效率。使不同層次的學生都有表現的機會(提問不同層次的學生)。綜合使用不同的教學方法、方式來提高學生的理解能力,啓發學生的思維,讓學生知道正確選擇的方法。

(三)學法指導

着重於學生體驗方面,創設特定的`情景(撿掉地上的物體),讓學生切身體會。組織學生分組討論、研究。還有利用大量的實例和演示,使學生對知識的認識有一個漸進的過程,使學生沿着形象簡潔、手法概括、表現以象徵爲主的這樣一種思路的前提下,進行對學生的啓發、引導。

(四)教學過程

本節課教學過程由新課程導入、授課、指導、歸納小結四個環節組成。

一、 新課程導入

1、 利用3分鐘 鈴響後,有的同學還未及時歸位,課堂秩序還未安定的這段短時間,迅速捕捉班上某位同學匆忙的身影,並提醒他就位。(說話可大點聲,使班上學生都能聽見)

2、 (5分鐘)

上課後,播放電視連續劇《鐵道游擊隊》的插曲《彈起我心愛的土琵琶》。

▲ 設問:你們能說出這歌曲的名稱及出處嗎?

▲ 學生回答: [ 《鐵道游擊隊》中戰士小波所唱的插曲《彈起我心愛的土琵琶》]

▲ 請剛纔“匆忙”的那位同學模仿“小波彈琴的動作”

▲ 師問:你還記得你剛纔匆忙進教室的樣子嗎?和《鐵道游擊隊》中戰士小波坐在微山島上,面對平靜的湖水、夕陽而彈唱《彈起我心愛的土琵琶》有什麼感覺比較?試說一說。

(行色匆匆、緊張的——抒情、平靜輕鬆的)(動作體驗)

3、 小結:我們生活的這個世界都處在不斷的運動變化之中,所表現出來的感受也是不一樣的。請翻開課本第七課《運動》。

二、 講授新課(第一課時)

課堂構成:初步講解→學生討論→講解→比較→從而認知→練習

1、 (10分鐘)

欣賞寫實雕塑作品

A:首先欣賞雕塑作品《擲鐵餅者》

① 第一步,分析作品的造型手法:具象、寫實。

讓學生了解具象造型可以更直接的感受到客觀的現實形象。瞭解寫實

就是真實的對事物進行刻畫。因爲具象手法能更好的捕捉運動的形態。

② 第二步,提示:作品從動作和形體(健壯的人體)表現了力量美、

形體美、韻律美。

③ 第三步,.分析作品的表現角度:

抓住運動過程中的最具表現力、最能說明主題“擲鐵餅”的瞬間動作。

人物抓住鐵餅→彎腰→做動作→即將擲出的剎那

B:展示圖片

①教師展示各種具典型性動作的圖片

目的在於幫助學生感受動作的美感

②請同學對不同的動作進行討論,並說一說。(讓學生先說)

教師對同學的討論進行收集、歸納,板書在黑板上。

2、 (4分鐘)

然後分析在寫實基礎上進行變形的《風》(課本中範例)

主要使學生對《風》和 《擲鐵餅者》有一個直觀上的比較,比較《風》和 《擲鐵餅者》在表現手法上的差異。如:寫實手法。寫實基礎上的變形→誇張、概括、提煉等。

3、 (10分鐘)

在前面兩次欣賞過程的基礎上,着重來認識動態

A先展示各種具典型動作的圖片。

B然後講解圖中動作的動態線。

①靜止動態:一段時間內相對靜止不動的動態,如看書。

②規則性動態:人物進行規律性的重複運動的動態。

一種是人的位置不變,只是部分肢體處於循環往復的某種運動動態,如織毛衣、洗衣等。

另一種是人在進行中所做的規律性動作,如跑步、騎自行車、插秧、鋤草、教師在板書

關鍵在於要抓住有代表性的動作瞬間。一般來說,一個動作在開始或結束時較有代表性,如人拿鋤頭挖土,當鋤頭被舉起到最高位置或已經入地的瞬間較有代表性和典型性。描寫快速運動,則要反覆觀察。

③不規則動態:打球、練武、格鬥等突然性動作。這部分較難,要多練習多積累一些經驗才行。

④動態線:用去曲取直的方法對人體運動趨勢的概括。注意動態線和水平線構成的角度,即傾斜度或垂直關係等。傾斜度畫錯了,動態趨勢也就錯了。畫人物運動,先找準動態線。

注意重心,(請一位同學做彎腰撿東西的動作,然後分析其動作構成的動態線)

C接下來展示人體運動示意圖,並介紹講解。

D讓同學將教師的講解和“第一節B部分同學的討論”作一個比較。

4、 (15分鐘)

練習

A學生練習:用線條概括出課本中27面“活動一”旁邊,蘭紅光的攝影中舞蹈者的運動形態。

B教師巡迴輔導。

C佈置:下節課每人帶一片樹葉

三、 第二課時

1、 複習導入:

收集展示上節課完成較好的學生練習,進行講評

2、 瞭解抽象的動作美。對課本上的範例進行介紹

抽象手法能更好的把握運動的特點,在把握動態的前提下,對形體進行高度概括。

①《五月的風》

穩定的構圖,螺旋上升的線條表現升騰。

②《懷抱》

誇張、對比

③其他抽象圖片

一種方向、一種目標 向上的、朝氣蓬勃的

一種嚮往

3、 練習:學生嘗試勾勒樹葉飄落的運動軌跡

4、 小結:對學生的練習進行小結

5、 總述:

本課程的學生練習,目的在於嘗試,故教學過程中,不對學生提要求,鼓勵學生大膽去畫。板書方面的設計,基本按照說課過程的所列的幾大要點進行。

說課稿 篇7

一、 說教材

(一) 教材出處、內容、地位:

《動手做做看》選自人教版國小語文標準實驗教科書二年級下冊第四單元。這篇閱讀課文講了一個有趣的故事:一次,科學家朗志萬故意把一個錯誤結論告訴小朋友,再問爲什麼。目的是讓孩子們明白:科學家的話,也不一定都是對的,要動手做做看。伊琳娜是個愛動腦筋的孩子,他不迷信權威,在**的啓發下動手實踐,獲得了正確的答案,並明白了科學家真正的目的。本單元的教育專題是“用心思考,勇於創造”。《動手做做看》是本組單元的首篇課文,用一件生活中的小事引出一個深刻的'道理,是一篇對學生進行朗讀訓練,培養科學精神、科學思維方法和實踐能力的生動教材。

(二) 《新課標》對二年級閱讀教學的要求:

1、 喜歡閱讀,對閱讀有興趣。

2、 學習用普通話正確、流利、有感情的朗讀課文。

3、 能聯繫上下文和生活實際,瞭解課文中詞句的意思,在閱讀中主動積累詞句,積累自己喜歡的格言警句等。

(三) 教學目標及教學重、難點:

依據《新課標》要求和教材特點,結合二年級學生認知水平及第一課時目標完成情況,我確定本課時教學目標是:

1、 知識目標:(1)理解課文,感受故事的趣味,並從中受到啓發。

(2)知道什麼是名人名言,有收集名言的興趣。

2、 能力目標:(1)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能比較認真地評價自己和同伴的學習效果和學習行爲。

3、 情感目標:(1)感受動手做的樂趣,認識動手做的意義。

(2)喚起學生善於思考、注重實踐、不迷信權威的意識。

確立教學重點:理解課文;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教學難點:瞭解科學家的真正目的,並從故事中受到啓發。

二、 說教法、學法

基於上述教學目標及重點、難點,結合新課改理念與學生心理及認知特點。我採用了自主讀書、主動探究、朗讀感悟等學習方式,引導學生在入情入境的閱讀實踐中去體驗、思考、領悟,並啓動師評、自評、學生互評等多形式的教學評價促進學生的發展。

三、 說教學程序

根據以上分析,我設計瞭如下教學流程:

(一)、情境導入,設身體驗

(二)、學習課文,深入探究

(三)、角色朗讀,深化感悟

(四)、總結評價,回味昇華

(五)、佈置作業,積累延伸

下面,我向各位詳細介紹一下我的教學過程。

說課稿 篇8

一、說教材

"噸的認識"是九年義務教育六年制國小數學教材第六冊第四單元"千米和噸的認識"的教學內容。本節課爲一課時。在此之前,浙教版國小數學第三冊出現了千克的教學,第四冊出現了克的教學的內容安排。"噸的認識"這一內容是在千克和克的基礎上對重量單位的進一步學習。在國小階段,重量單位的學習到噸爲止。對於"噸"這個重量單位,學生在日常生活中很少接觸,所以教材通過裝貨物的卡車、火車皮這樣一組圖畫,讓學生初步感知這些物品都很重,不能用以前學過的重量單位來表示,自然地引出了更大的重量單位"噸".接着通過計算10袋大米的重量,教學1000千克是1噸一例,讓學生實際感受到這個很大的重量單位。最後學生通過"做一做"瞭解並掌握噸與千克之間的簡單換算。教材作到了由淺入深、由具體到抽象,內容的安排是合理的,符合學生的認知特點。

根據教材的編排、大綱要求和學生認知特點,本課的教學目標我確定爲以下兩點:

1、本課的知識目標是,學生能夠認識質量單位噸,建立1噸的概念。知道1噸=1000千克。並能進行質量單位之間的簡單化聚。

2、本課的技能目標是,培養學生對物體質量估計的能力,能在生活中解決相應的問題。

由於噸是較大的計量單位,學生往往只是眼見,卻未必有真實的感受,因此,教學重點是建立1噸的'概念,難點是培養學生對物體質量估計的能力。1噸的重量是非常抽象的,如何讓學生準確感知1噸的重量成爲本節課的突破口。

二、說教法和學法

再來說說學生的情況。本課題教學前,學生對重量單位千克和克有了較深的認識,並能夠準確地進行千克和克單位之間的換算,這爲本節課的教學內容作了知識的鋪墊和思路孕伏。通過本課題教學,學生對重量單位有比較全面的認識和理解。這不僅是工農業生產和日常生活的需要,也爲以後學習別的知識打下基礎。根據學生的情況,我進行了一系列的構想,採用了一系列新課標下所提倡的教法和學法。

本課的學法主要體現在小組合作學習。在開放題的設計中採用小組合作學習的方法,學生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中真正理解、掌握並且鞏固新知,能真正調動學生積極思考,勇於作答,既有利於學生鞏固新知,還可以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有利於學生的發展性思維的培養。

本課題的教法主要體現爲以下兩點:

1.加大學生主體參與的力度

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學中放手讓學生嘗試,讓學生在親身感受中推算,儘可能創設學生參與的情境,強化學生的主體地位。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讓學生有充分的時間和機會通過觀察、思考、分析討論、實踐活動等方法,主動地獲取知識,從而培養學生自主學習意識,掌握探究問題的方法。

2.爲了實現教學目標,有效地突出重點,突破難點,在教學採取創設情境引導探究式的教法。用學生所熟悉的事物提出問題,學生有一種親切感,同時也會有一種急於解決問題的願望,並有利於課程的開展。

三、說教學設計

教學程序分4個環節進行:

1、創設情景,引入新課。

該環節主要是複習與新知有密切聯繫的舊知,自然導入新知,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設計如下:

(1)、課件出示水果貿易市場的畫面。

"一個蘋果重450————,一箱蘋果重15————-(填上合適的單位名稱)估計一輛裝滿蘋果的大卡車中這一車蘋果的質量爲3————。(填上合適的單位名稱)

(2)、從實物中認識噸。(幻燈片展示裝貨物的卡車、火車皮這兩幅畫)

教師引導學生:圖上的噸或t是什麼意思呢?

(3)、揭示"噸"的概念

計量較重的或大宗物體的質量,通常用噸(t)作單位。

(4)、揭示噸與千克之間的進率"1噸=1000千克"

通過創設情境,讓學生從數量上初步感知噸的重量,並反饋有多少同學已經知道"噸".並從生活實際中引入噸的概念,讓學生感受到數學源於生活,在生活可以隨時發現數學。

2、實物體驗,聯繫生活

本環節逐步由抽象到具體,主要是讓學生加深認識,拓展思維,以直觀形象的物體讓學生充分感知噸這個計量單位所表示的數量是非常重的,爲下一步教學奠定基礎。

(1)、出示實物:一袋50千克的大米和4個5千克的鉛球

教師請學生擡大米,掂鉛球。引導學生:1噸的重量要幾袋這樣的大米啊?20袋這樣的大米你們還擡得動嗎?鉛球同上過程

(2)、同桌互相說出自己的體重,並互相背一背,來感受1個同學的體重有多重。教師引導:1噸的重量相當於幾個我們這樣的同學?

(3)、聯繫生活舉例

這一環節的設計,體現教師爲主導、學生爲主體的教學原則,充分讓學生動腦、動手、動口,積極參與學習,並親身感受和推算,有利於學生建立1噸重的觀念,突破難點。把噸這個重量單位用於生活,強化噸的概念的構建。

3, 單位化聚,練習鞏固

(1)、 出示例題:5噸=( )千克 5噸680千克=( )千克

20xx千克=( )噸 2450千克=( )噸( )千克

(2)、開放題:一箱蘋果的重量是10千克,一副啞鈴的重量是5千克,一袋麪粉的重量是25千克,一頭牛的重量是500千克,那麼( )個( )的重量是1噸。

小組討論,教師參與學生的討論

4,質疑問難,總結全課

讓學生自己說說這節課主要有什麼收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