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國文齋>範文>說課稿>

【推薦】說課稿模板彙總5篇

說課稿 閱讀(1.1W)

作爲一位兢兢業業的人民教師,編寫說課稿是必不可少的,寫說課稿能有效幫助我們總結和提升講課技巧。說課稿要怎麼寫呢?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說課稿5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推薦】說課稿模板彙總5篇

說課稿 篇1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內容。

本節內容選自全日制普通高級中學教科書(必修)化學第一冊第五章《物質結構元素週期律》第二節。教材以1——18號元素爲例,從原子核外電子排布、原子半徑、主要化合價和元素金屬性、非金屬性幾個方面,闡述元素性質的週期性變化,導出元素週期律。

(二)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節教材的教學安排在原子結構的教學之後,由於元素週期律主要是在原子結構的基礎上歸納得出的,原子結構知識是研究元素週期律的理論基礎,如此安排,既有利於學生從本質上認識元素週期律,又有利於鞏固原子結構的知識。將本節教材的教學安排在元素週期表的教學之前,由於元素週期表是元素週期律的具體表現形式,它建立在元素週期律的基礎之上。

本節教材內容屬於基礎理論的教學,在學生學習了氧、氫、碳、鐵等元素及一些化合物;鹼金屬、鹵素知識;原子結構的理論知識等基礎上引導學生探索元素性質和原子結構的關係,揭示元素週期律的實質。通過本節內容的學習,既能鞏固原子結構的知識,又能過渡引出元素週期表的教學,因此在本章教材中起承前啓後的作用;通過本節內容的學習,可以促使學生對以前學過的知識進行概括、綜合,實現由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同時也能使學生以此爲理論指導,來探索研究以後將要學習的化學知識。

(三)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

(1)使學生了解元素原子核外電子排布、原子半徑、主要化合價和元素金屬性、非金屬性的週期性變化。

(2)瞭解兩性氧化物和兩性氫氧化物的概念。

(3)認識元素性質的週期性變化是原子核外電子排布週期性變化的結果,從而理解元素週期律的實質。

2、能力目標。

(1)培養學生對大量數據、事實進行分析、歸納和總結的能力。

(2)培養學生的邏輯推理能力。

(3)通過引導學生觀察分析實驗現象,培養學生的觀察和分析問題的能力。

3、德育目標。

使學生了解元素週期律的重要意義,認識事物變化由量變引起質變的規律,對他們進行辯證唯物主義教育。

(四)教學的重點和難點。

1、重點:

(1)元素原子的核外電子排布規律。

(2)元素金屬性、非金屬性變化的規律。

(3)元素週期律的實質。

2、難點:元素金屬性、非金屬性變化的規律。

由於元素原子的核外電子排布規律是其他規律的基礎,元素金屬性、非金屬性變化的規律爲判斷元素金屬性強弱提供了理論基礎,因此是本節教材的重點。

二、學情分析。

到目前爲止,學生已經學習了氧、氫、碳、鐵等元素及一些化合物;還學習了鹼金屬、鹵素知識;初步接觸了原子結構的理論知識,這些爲學好本節創造了必要條件。但本節教材內容較抽象,理論性強,爲使學生真正理解及靈活運用,須加強演練。

三、教學方法。

爲增強啓發性,教材不是直接給出週期律,而是通過課堂討論和邊講邊做實驗,引導學生對大量數據和事實進行分析,總結歸納出週期律。

本節教材可分五步進行:

1、研究核外電子排布變化的規律性

將質子數1~18的元素,仿照表5—5的形式,取原子序數、元素符號和原子結構示意圖三項,依次在黑板上列出。然後向學生提問:從電子層數、最外層電子數兩個方面分析,同一橫行元素的原子結構有什麼相同點和不同點?同一縱行元素的原子結構有什麼相同點和不同點?已學過的'鹼金屬和鹵素按上述規律應排入表格的什麼位置?教師組織學生討論這些問題,從而發現規律,得出結論,並在小結時指出:如果對質子數大於18的元素繼續研究,同樣可以發現,每隔一定數目的元素,也會出現原子最外層電子數象Na到Cl一樣從1個遞增到7個,最後到8個電子的現象,從而揭示核外電子排布規律的普遍性。

在以上教學過程中,適時引入“原子序數”的概念。

2、研究原子半徑變化的規律性

隨着原子序數的遞增,原子半徑依啓發學生根據電學知識,推測當電子層數相同時,原子內正負電荷越多,靜電引力越大,因而次減小。然後對照教材表5—5,對有關數據進行驗證,並分析總結,得出結論。

3、研究元素主要化合價變化的規律性

組織學生根據原子結構示意圖,推測Li到F、Na到Cl的主要化合價。然後組織學生對照教材表5—5,驗證1~18號元素的主要化合價,並完成教材表5—8。

4、研究元素金屬性、非金屬性變化的規律性。

(1)借鑑已學鹼金屬、鹵素的知識,介紹元素金屬性、非金屬性強弱的判斷依據。組織學生回憶分析,從哪些實驗事實可以說明鹼金屬隨着原子序數的遞增金屬性逐漸增強;鹵素隨着原子序數的遞增非金屬性逐漸減弱,從而歸納總結出元素金屬性、非金屬性強弱的判斷依據。

(2)推測隨着原子序數的遞增,元素的金屬性、非金屬性變化的規律性。組織學生討論並指出:當電子層數相同時,隨着原子序數的遞增,最外層電子數從1遞增到8(或2),原子半徑逐漸減小,原子覈對最外層電子的吸引力逐漸增強,因而失電子能力逐漸減弱,得電子能力逐漸增強,即元素的金屬性逐漸減弱,非金屬性逐漸增強。

(3)實驗驗證對11~18號元素的金屬性、非金屬性變化進行實驗驗證及分析。建議增加金屬鈉與水反應的實驗。鎂、鋁與鹽酸的反應爲邊講邊做實驗,學生通過自己動手實驗得出按鈉、鎂、鋁的順序,金屬性逐漸減弱的結論與上面的推論是一致的。教學中,通過Al2O3,Al(OH)3與酸、鹼反應的實驗引入兩性氧化物、兩性氫氧化物的概念,指出鋁雖是金屬,但已表現出一定的非金屬性,歸納教材表5—9。

在研究硅、磷、硫、氯等元素的性質時,教師可和學生一起從元素最高價氧化物對應的水化物的酸性強弱,以及跟氫氣反應生成氣態氫化物的難易程度歸納出表5—10,從而得出從硅到氯非金屬性逐漸增強的結論。

還應當指出,對其他元素進行研究,如從鉀到溴,從銣到碘,也會出現類似的結論:元素的金屬性和非金屬性隨着原子序數的遞增而呈現週期性的變化。

5、概括元素週期律。

組織學生將本節內容歸納,總結得出元素週期律。

四、演示實驗說明和建議。

[實驗5—1]可以用鎂帶跟水反應,不要用表面已氧化的鎂粉跟水反應。反應前要用砂紙擦去氧化膜,反應時要加熱試管至水沸騰。鎂跟冷水的反應相當緩慢,這是由於鎂的化學性質不如鉀、鈉活潑,並且鎂跟水反應時在鎂的表面會形成一層難溶的氫氧化鎂薄膜,阻礙內部金屬繼續跟水反應。因此必須在加熱的條件下才能看到反應迅速地進行。

鎂跟水反應生成的氫氣量較少,不易點燃。爲清楚看到氫氣泡,而不是加熱時由於水沸騰而產生的氣泡,應該在停止加熱,水不沸騰是立即觀察。

[實驗5—3]製取Al(OH)3沉澱時,向AlCl3溶液中加入NaOH溶液的量要恰當。如果NaOH的量不足,試管中殘留有AlCl3,當Al(OH)3跟NaOH溶液作用時,將會看到沉澱先增加後減少的現象;如果NaOH過量,試管中有部分Al(OH)3沉澱溶解,生成了NaAlO2Al(OH)3跟H2SO4作用時,也會看到沉澱先增加後減少的現象。上述現象都會影響學生對實驗的觀察,因此原則上AlCl3跟NaOH最好能完全作用,即所用3mol/LNaOH溶液和1mol/LAlCl3溶液的體積應相等。

建議學生思考:如果將1mol/LAlCl3溶液逐滴滴加到3mol/LNaOH溶液中,將會觀察到什麼現象?

五、佈置作業:

課本第101頁第一、三大題。

說課稿 篇2

各位評委老師:

大家好!

我今天說課的題目是人教版高中語文必修四第二單元第7課的《聲聲慢》。下面我將從教情學情、教學目標、教學重難點、教法學法、教學過程以及板書作業等方面闡述我對本課的理解和設計。

一、說教材:

(一)單元教學分析

《聲聲慢》是人教版高中語文必修四第二單元李清照的一首詞。

詞是一種具有很強的節奏感和音樂性的文體,鑑賞時往往是通過反覆吟詠,體會其聲律之美,在理解作品內容的同時運用聯想和想象,領悟其中情與景渾然交融的意境。

縱觀整套高中語文教材,在人教版五個必修模塊中,必修四第二單元是唯一的宋詞單元。該單元編選的是宋代柳永、蘇軾、辛棄疾和李清照四位著名詞人的作品,這四位詞人在詞壇上都佔有一席之地,他們的創作跨度約有二百年,詞作既充分體現了宋詞的藝術價值,又能大致反映出宋詞的發展脈絡。按照傳統的提法,柳永和李清照是婉約派的典範,蘇軾和辛棄疾是豪放派代表。編選四人各富代表性的詞來學習,可以使學生了解完全不同的兩種詞風,進一步體會四位詞人不同的創作風格。

此外,必修五的教學模塊中已沒有古典詩詞的學習內容,所以本單元的學習也是對鑑賞古典詩詞的一般方法進行總結的時候,可以爲學生以後進行詩歌與散文系列模塊的選修鑑賞打下堅實的基礎。

(二)課文特點分析

閨怨主題是唐宋詩詞創作的一個傳統題材,“閨怨詞”是專門表現婦女生活和情感的一類詞。但作者基本上都是男性。男性替婦女表達情感,雖別有一番風味,但終歸和婦女複雜、內隱的心理隔了一層。李清照是詞史上一位重要的女作家,她的作品寫自己真實的生活和內心世界,視角和筆觸比男性詞人更敏感、細膩。《聲聲慢》即是此類作品的代表作。

《聲聲慢》作爲李清照南渡以後的名篇之一,抒寫了詞人歷遭國破家亡劫難後的愁苦悲慼,是詞人情感歷程的真實寫照,也是時代苦難的象徵。其藝術表現方式是獨特的,李清照善於選取自己日常生活中的起居環境、行動、細節來展現自我的內心世界——她獨有的寂寞心境。

從橫向比較來看,柳永和李清照都屬於婉約派詞風,但二者同中有異;從縱向比較來看,《醉花陰》和《聲聲慢》標識了李清照的詞風在南渡前後發生的變化,雖都在寫“愁”,但風格殊異,值得鑑賞玩味;從深度分析來看,李清照不同於前後其他任何婉約派詞人,她的“愁”詞具有獨特的抒情藝術,她的生命折射了中國古代女性生命與歷史生命的衝撞與交融。

因而本課教學的主要目的就是在學生理解詞的內容後,教給其鑑賞詞的方法。通過體味詞中表達的情感,分析作者是如何傳情達意的,進一步瞭解詞的特點和寫法(情景交融、點染、白描、疊字等),讓學生在學習後對詞的鑑賞建立一個初步的感性的理解,培養學生初步鑑賞詩詞的能力。

二、說學生:

本課的教學對象是高一年級學生,國中階段,學生已經接觸過宋詞,但當時的學習要求只是讀一讀,背一背,瞭解大意,體會情感而已。進入高中階段,這種要求顯然是不夠的,不能只侷限於某一篇作品、某一位作家,而要把他們放在整個宋詞的發展脈絡中觀照、比較他們的地位和作用,這樣才能引導學生更好地鑑賞作品的思想和藝術價值。

這首詞之前,學生已經學過柳永和蘇軾等人的作品,對詞的文體常識和基本鑑賞方法已有所瞭解,對豪放和婉約的詞風也有所認識。並且剛剛學過李清照的《醉花陰》,對作者的身世經歷也有了大體瞭解,這些爲本節課的學習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但是高一的學生在鑑賞詩歌的學習中往往存在兩種極端心理:一是渴望擺脫教師程式化的說教,表現出追求獨立的傾向;一是“緊跟”老師的“步伐”,一味被動接受,缺少獨立思考和領悟。因而在教學中應該充分考慮學生的實際情況,在必要的知識補充之外,儘量對學生的鑑賞加以引導、提示,並構建一個合理的平臺,幫助學生提高分析能力和詩詞鑑賞能力。語文學習“得法於課內,受益於課外。”如果在課堂上能幫助每一位學生習得正確的語文學習方法,養成良好的語文學習習慣,那將是他們終身受用不盡的財富。

三、說教學目標、教學重難點

基於以上的分析,結合高一年級學生的認知水平,我制定了以下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通過反覆誦讀,感知內容,解讀意象,品味意境,深刻領悟“一代詞宗”李清照的曠世悲愁情懷。

能力目標:通過“直覺感知——深入探究——情感提升”逐層深入解析詞人“愁”的豐富內涵。學習詞作的鑑賞方法,豐富鑑賞體驗。

情感目標:創設美的情境激發學生對詩詞學習的興趣和熱情,讓學生感受古典文化美的薰陶,培養學生對古典詩詞的熱愛。

爲了體現宋詞的文體特徵,同時也爲其他宋詞的鑑賞起到示範作用,我將本次教學的重點設計爲鑑賞詞作品的意境美,豐富情感體驗;而教學的難點則設計爲對李清照作品內涵的深度解讀。

四、說教法學法:

新的課程標準在“教學建議”中指出:“教師既是與學生平等的對話者之一,又是課堂閱讀活動的組織者、學生閱讀的促進者。”“教師的點撥是必要的,但不能以自己的分析講解代替學生的獨立閱讀。”因此,在本節課的教學上,我採用對話式教學,主要採用誦讀感悟法、情境創設法、對比閱讀法、合作探究法引導學生進行自主閱讀課文。

首先是誦讀法。古人云:“書讀百遍,其義自現。”詩詞教學貴在多讀,充分的誦讀是深入鑑賞的前提。反覆誦讀,可以使難以理解的`文字變爲易懂的,同時可以加深學生對課文的領悟,那種先講解再誦讀的方式是不可取的。本詞是宋詞中的經典,文辭優美,感情濃郁,認真引導學生誦讀,讓學生在誦讀中發現詩詞中的語言美、情感美、意境美,在誦讀的過程中質疑,思考,品析,鑑賞。在誦讀中體驗出女詞人孤悽愁絕的情感,就可以說完成了教學目標的一半,決不能等閒視之。

情境創設法。情境教學法的核心在於激發學生的情感體驗。藉助圖片、音樂等教學手段,營造一種情境,以引起學生一定的態度體驗,從而幫助學生理解教材。

對比閱讀法。通過與《夏日絕句》的比較閱讀,讓學生在誦讀、分析、聯繫比較中深入解析詞人“愁”的豐富內涵,深刻領悟“一代詞宗”李清照的曠世悲愁情懷。

自主合作探究法。在教學中設計有深度的開放式問題讓學生討論、合作探究,在探究中大膽質疑,在探究中解決問題,在思想的碰撞中經歷生疑、矛盾、掙扎、釋惑的學習樂趣。

教學相長,教與學是緊密聯繫、相互促進的。學法上我希望自己能突破中學教學傳統模式,提升理論教學層次。凸顯方法的運用和教育,點燃學生學習宋詞的熊熊之火,使學生感悟審美意象,領略古雅意蘊。

五、說教學過程:

本次教學從“愁”入手,以“一般愁字別樣情,半世漂泊感生平”貫穿全文,始終圍繞“愁”展開教學。通過分析景物特點、作者人生經歷和作者人生體悟三個環節的設置完成對詞人“愁”的內涵的解讀,在解讀的過程中引導學生以分析詞中意象爲基礎,逐步領悟“一代詞宗”李清照的曠世悲愁情懷。最後通過討論李清照“直麪人生之愁,思辨人生之愁”“知難而進,破愁而出”的精神,延伸出對李清照作爲女性對內心的關照和對生命意識的覺醒的獨特藝術魅力的讚歎。

具體過程如下:

1、新課導入:

輕拂中華歷史的塵煙紗縵,咀嚼古往今來的悲懷愁情,三千年古代文學長河中,特立獨行,登峯造極的滄海愁人恐怕當數女詞人李清照了。她有“一種相思,兩處閒愁”,她有“薄霧濃雲愁永晝,瑞腦銷金獸”,還有“這次第,怎一個愁字了得”的說不盡的愁。(板書:聲聲慢,李清照)

設計意圖:用帶有詩味的開場白和李清照帶有“愁”的詞句導入,意在激發學生興趣,營造氣氛,讓學生更易融入到詞的意境當中,以引起學生一定的態度體驗,激發學生的情感,從而幫助學生理解教材。

2、朗讀訓練,整體感知。

以朗誦爲起點,在與錄音的對比中尋找突破。通過錄音朗讀、學生齊讀、個人朗讀等形式,熟悉文本和領會情感。引導學生把握朗讀的節奏和輕重讀音,注意感受朗讀中的情感基調——哀婉淒涼。

設計意圖:通過反覆誦讀,感知內容,引導學生注意語調、節奏和音樂的烘托,理解詩歌的感情基調。

3、第一個層面的解讀“愁”

請問作者在詞中重點描寫了哪些景色?這些景色具有怎樣的感情色彩?(淡酒——酒力壓不住心愁,表明了作者晚年是何等淒涼慘淡;秋風——讓人身體感覺寒冷;過雁——物是人非之感;黃花——或指喻女子憔悴的容顏,或摹菊花凋謝之狀;梧桐——大多表悽苦之情;細雨——最契合文人失意與愁苦的自然物象)

設計意圖:通過分析深秋時節景物自身的悲涼,體會作者“愁”因傷秋而生。

4、第二個層面的解讀“愁”:

展示李清照《金石錄後續》《金石錄後序》胡仔《苕溪漁隱叢話》等文獻中的文字記載,聯繫背景知識,回答李清照的生活境況怎麼樣?她遭遇了什麼樣的家庭變故?作品中描寫了其怎樣的生活?

設計意圖:通過了解李清照的人生經歷,尤其是北宋滅亡後,顛沛流離的生活讓李清照的晚年十分悽苦,體會作者“愁”因傷時離散而生。

5、第三個層面的解讀“愁”:

展示李清照另一首作品《夏日絕句》,思考李清照爲什麼寫出如此豪邁的詩句?“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兩句中蘊含了什麼?

設計意圖:通過和晚年時期《夏日絕句》的比較閱讀,體會作者“愁”因國破家亡而生。感悟作者柔弱的外表下,跳動着一顆豪邁的心。

6、情感昇華:

討論:李清照的詞如生命

李清照用文字生動地表現了她的一生,集喜怒哀樂、悲歡離合、民族之悲、身世之感於一體,意境深遠。但李清照的偉大之處並不僅僅在於其“愁”之苦,更主要的是她看似“愁若煙海”實則豪情萬丈,她不但有金剛怒目的勇氣,更有非凡的歷史洞察力,《夏日絕句》裏士可殺不可辱的英雄觀,讓人心生敬佩。

設計意圖:這是對以上分析的延伸,希望通過對同一作家不同作品的對比閱讀,讓學生明白李清照詞的不同風格和不同情感。通過對不同作品的解讀,使學生明白詞人“愁”的豐富內涵,體會詞人情感的變化。通過“深入探究——情感提升”逐層深入地鑑賞詩歌。

7、總結:

講離愁,講孤寂,講悲秋,李清照的聲聲慢當推榜首。一杯殘酒,一片落葉,一聲雁叫,一滴秋雨,一盞孤燈,李清照都能點石成金,賦予它濃郁的感染力。讀着《聲聲慢》,我們似乎聽得見階前滴雨,長天孤雁,看得見梧桐落葉,黃昏孤燈。無疑這是一種淒厲的美。

設計意圖:課堂總結在語文課堂教學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通過課堂總結,讓學生明白詞人晚期詞作中“愁”的豐富內涵。

8、板書:

悲秋之愁 傷懷之愁 亡國之愁

9、作業:

蒐集李清照詩詞中表現愁緒的作品加以賞析,以《簡說李清照的愁怨》爲題,寫一篇探究性小論文

設計意圖:根據語文新課標的要求,作業設計可以呈現多元化的形式,探究性作業的形式符合語文新課標的要求,可以促進學生更好地學習語文,提高語文綜合素質。

各位評委、老師們,以上就是我對《聲聲慢》的教學設計的闡述,設計不妥之處還望各位評委、老師批評指正。我的說課完畢,謝謝大家。

說課稿 篇3

一、說教材

《各種各樣的岩石》是教科版《科學》四下第四單元《岩石和礦物》的第一課,它屬於“科學探究”的目標系列,本課主要是讓學生通過多種感官、多種方法探究常見岩石的特徵,培養學生觀察岩石、研究岩石的興趣,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分類能力和創新能力。

本課教材共2頁,分爲2個部分。第一部分:開個石頭展覽會,是對岩石個性特徵的觀察,重點是對“我的岩石”的觀察活動,引導學生採用多樣的方法觀察岩石,並遵循“觀察方法-觀察結果”的邏輯關係交流探究結果。第二部分給岩石分類,是第一部分的延續,目的在於讓學生們研究一羣岩石的共性特徵,給岩石分類要學會根據岩石的某個特點確定分類標準。本課既有讓學生對已有岩石認知的瞭解和交流,更是指導學生運用觀察器官和觀察工具觀察研究岩石的過程。通過收集岩石、觀察岩石、比較岩石、給岩石分類,發展學生的觀察和分類水平。

二、說學情

四年級學生對岩石已有一定了解:他們知道在哪兒可以找到岩石,在家觀察過放在水裏的岩石,有的從課外科普書籍上了解了許多關於岩石的知識。這些都成爲本課的學習的基礎。本課以岩石爲話題,引導學生開展各種研究活動。學生對岩石並不陌生,對岩石是各種各樣的也早就心知肚明,但有時越是熟悉的事物學生越不容易產生關注,學生並不會花很多的時間去探究岩石更多的奧祕,這恰是我們教學有價值的地方。學生對收集岩石一般比較感興趣,而對岩石細緻的觀察和切實有效的分類則需要教師精心的設計和指導。

三、說教法

“各種各樣的岩石”一課屬於“科學探究”的目標系列,從教學流程來分析,本課的教學重在對岩石的觀察、比較,不斷挖掘學生觀察、比較、分類的潛能,重視學生在對岩石研究過程中的信息的收集和整理,力求通過多種活動將學生對岩石的零散的發現如珍珠項鍊一樣串起來,形成自己對岩石的科學概念。而對於四年級的學生的認知水平來說,這種觀察又不適合大步子、粗線條教學,四年級的學生從接觸科學到現在,他們經歷的觀察活動雖然比較多,但教學期望往往與實際效果有一定距離,爲此,本課仍宜採用層層推進的方式設計教學,對學生觀察能力、科學探究能力的要求不能過高,必須符合四年級學生的年齡特點,由扶到放,逐步培養。

四、說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

1.誘發學生對岩石的原有認識,建立岩石的初步概念:岩石是各種各樣的,在顏色、花紋、軟硬、輕重、顆粒大小、手感等方面有各自的特點。

2.岩石可以按照不同的特點分成不同的類別。

3.不同的分類標準其分類的結果也可能不同。

·過程與方法

1.學生能夠以個人參與或小組參與爲形式,獲得在附近尋找岩石的親身經歷。

2.在課堂中能夠綜合運用感官對岩石進行直接的觀察,讓孩子經歷觀察岩石特點的活動過程,獲得觀察岩石的基本方法及技能。

3.能以岩石的某種特點爲分類標準給岩石分類。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養成良好的實驗習慣,願意與他人合作並交流。

2.從欣賞自然界中的石頭美景獲得美的體驗,從而熱愛大自然。

3.讓孩子獲得豐富的研究岩石的愉悅情感。

五、說教學設計理念和特色

本節課我設計的理念是將學生定位於觀察者和科學探究者,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根據學生的已有經驗和興趣,直接用三個卡通問號板貼和小布袋創設問題情境導入新課,通過讓學生猜、看、摸、聞等方式,喚起學生對一些常用觀察方法的回憶,並期望通過本環節的教學,讓學生能在生活中撿到一塊岩石時,不會隨便看過後就隨手扔掉,而會運用各種觀察方法對它進行研究。在隨後的教學中,我爲學生創設了便於學生探究的教學場景,圍繞“各種各樣的岩石”這個課題,由淺入深,分別設計了三個教學環節,“提供有結構的材料供學生觀察研究岩石”、“尋寶總動員”和“給岩石分類”,取材簡單、結構嚴謹,邏輯線索清晰。整節課緊緊圍繞以培養學生的科學探索意識和科學研究習慣爲中心,以使用多樣的方法對岩石進行觀察爲主線,通過分類展示板等輔助手段,引導學生最終順利到達成功的彼岸——學會利用各種標準給岩石進行分類。

本節課我設計的特色是力爭以探究爲核心,爲學生提供大量的觀察探究岩石的機會,鼓勵學生在課堂中能夠綜合運用感官對岩石進行直接的觀察,讓孩子經歷觀察岩石特點的活動過程,獲得觀察岩石的基本方法及技能,並能以岩石的某種特點爲分類標準給岩石分類。通過運用學生喜聞樂見的形式:實驗、遊戲、比賽、獎勵等,讓孩子獲得豐富的研究岩石的愉悅情感。整節課嘗試運用科學的探究方法,讓學生充分經歷探究過程,逐步形成科學地看問題、想問題、解決問題的習慣和能力,從而培養學生的科學素養,體現國小科學新課程以探究爲核心的基本理念。

六、說授課效果

這節課上完後,聽了兄弟地市同行的評價,自我感覺還好。主要從學生學習效果來看,學生學習熱情很高,全班所有學生都投入到了學習活動中,都能採用多種觀察方法認真觀察岩石,都有新的發現,都能提出有一定質量的問題。教學中,學生的思維至始至終是活躍的,發言踊躍,他們以生動活潑的語言方式表述自己的想法和做法,不僅感動了我,也征服了所有的聽課老師。通過本課教學,學生除了較好地完成了我預設的各項教學目標外,在科學興趣、語言、思維、動手操作能力以及諸多心理品質上都有所促進,這是我所期待的,也是我永遠追求的課堂教學目標和價值。

七、說課後反思

這是我參加安徽省20xx年國小科學優質課評選的一節參賽課,臨時抽籤,第二天上課,時間緊任務重,賽前雖有準備,也難免有些顧此失彼,課後細細品味,得失盡在其中。

1.精心設計“有結構的材料”是學生觀察成功的保證。我爲學生準備的5塊岩石,不但從顏色、軟硬度、光滑度、成因等方面考慮,而且特別重視各自的典型性和代表性,儘量讓學生一目瞭然,便於觀察、便於分類。對於學生收集的岩石,在呈現時間上我也做了一定的考慮,教材上是先觀察學生自己收集的岩石,以“岩石展覽會”活動爲切入點,積極鼓勵學生尋找身邊的岩石,交流自己從小溪邊、房前屋後、校園內、公園裏收集的岩石,但由於學生自己收集的`岩石隨意性很大,給學生隨後的觀察、分類活動都帶來了麻煩。我在教學中是先爲學生提供具有典型特徵的岩石讓學生充分觀察研究,然後再讓學生交流自己收集的岩石,開“岩石展覽會”,最後進行分類。雖然只是對教材的順序進行了小小的調整,但比較符合學生的認知發展水平,學生易於接受和認同。在觀察工具上,我也做了一些拓展,增加了學生比較熟悉的直尺和鐵釘等,爲學生的觀察研究提供了更廣闊的空間。

2.遊戲活動——“尋寶總動員”,設計巧妙,爲學生從“對岩石觀察”到“給岩石分類”過渡架起了橋樑。設計“尋寶總動員”,目的是把“對岩石的觀察”和“給岩石分類”貫穿起來,使整個課堂教學結構緊湊、過渡自然,學生的研究活動環環相扣,一氣呵成。先讓學生選擇一個自己喜歡的岩石進行觀察,比一比哪位同學發現的岩石特徵多,然後通過全班彙報、交流,把學生零碎的發現組合起來,形成對一種岩石整體的認識,進而擴展爲對某幾種岩石的整體認識。而“尋寶總動員”既是對前面岩石觀察成果的鞏固,有利於學生第二次全面運用多種方法對岩石進行觀察,又在不知不覺中,對自己小組研究的岩石在全班範圍內進行了一次分類,爲下一個活動“給岩石分類”做了鋪墊和知識上的準備,一舉多得、一箭雙鵰。

3.對學生的探究活動進行有效地指導非常必要。在進行“觀察岩石”的活動之前,爲了能使學生從更多方面來觀察岩石的特點、特徵,我設計了一個小問題:當我們面對一塊陌生的岩石時,我們可以採取哪些方法來觀察研究它呢?教師根據學生的回答適時點撥。

如當學生提出用眼睛看時,教師及時肯定好的,進一步追問:看什麼,怎麼看(看花紋、大小、形狀、粗糙、光滑等)。當學生提出用手摸時,教師及時指導:用手摸,摸什麼?用手還可以幹什麼?(光滑、粗糙、用手掂掂輕重)等。實踐證明這樣的設計爲學生後面綜合運用感官對岩石進行直接的觀察,掃清了障礙,同時爲學生利用工具進行觀察打下了基礎。

4.課堂教學機智不夠,影響了學生觀察的深度和廣度。由於這是一節參賽課,從功利的角度,我比較重視節奏的緊湊和時間的把握,從事後的“錄像”中可以看到,我在一些教學細節上處理得比較粗糙,課的發展雖然比較順暢和有趣,但結果只是簡單地演習了一個由“觀察方法——觀察結果”的過程。從整理“實錄”的過程中,我非常吃驚學生觀察的細緻和思維發展的活躍。不得不承認,這個班的學生實在是太優秀了,他們只經過一年多的觀察、描述培養,就能非常熟練地綜合運用各種感官觀察事物的各方面特徵,表達能力也令我讚歎不已。特別是學生對岩石放到水裏產生氣泡的研究,氣泡究竟是岩石裏的還是水裏本身就有的,這個問題具有很高的觀察訓練價值!而我在課堂中沒有及時抓住這一點加以引導,所以造成學生觀察面的淺顯,非常可惜。再如學生提出可用“放大鏡幫助觀察研究岩石”,我及時給予肯定,一帶而過,如果我再追問:“你打算用放大鏡觀察岩石的什麼?”,相信這個班的學生會很自然地把觀察重點轉移到岩石的紋路或顆粒上來,那樣這節課的觀察就有深度了。關注課堂細節將是我今後教學中一個值得不斷深究的課題。

5.注重了對學生觀察方法的指導,但對岩石進行有序觀察要求不夠。針對教師提供的有結構的材料,學生討論提出許多觀察方法(用眼看岩石上的顏色、花紋、形狀、大小、有沒有氣孔,用手摸岩石表面是光滑還是粗糙、掂一掂岩石的輕重,用鼻子聞一聞岩石的氣味,用耳朵聽一聽敲打等),由於我沒有強調觀察要有順序,所以當學生自己實際觀察時,有的學生在等工具、有的在水裏洗岩石,造成一定的時間浪費和混亂,學生彙報時,就出現了說不清、說不全的現象。有聽課老師建議:可以在學生說完觀察方法後補充問一問“你打算按什麼順序觀察?爲什麼要按這個順序?”這樣通過討論學生明確了觀察目的、認識到觀察順序的重要性,然後再按預定的順序觀察、彙報。這樣在分組交流觀察記錄時,會節省較多的交流時間,而且在彙報觀察到的現象時,學生會說得有條理且全面、準確。這個建議是否可行和必要,我將在今後的教學實踐中進一步進行嘗試和研究。

6.給岩石分類的難點還需進一步突破。對於教材安排的“給岩石分類”活動,我有一些想法。給岩石分類活動是讓學生按照不同的標準給自己手中的岩石進行分類,由於標準不同我們分類的方法也不同。通常的情況下,學生能夠想到了主要有以下幾種不同的分類方法:顏色、手感(粗糙光滑度)、透明度、氣味、花紋、輕重、厚度、硬度、大小、出處、密度等,粗略看來都可以進行分類,但如果我們仔細想想有些分類方法其實比較勉強,如大小、厚度、輕重這些分類,不是非常合理,即使你能分出來,也沒有什麼價值,對於輕重要在體積相同的情況下才具有可比性,我們在課堂中如何體現這種科學性?可以說有些分類標準雖然從理論上是成立的,但實際結果學生根本無法操作,在這節課中,我都沒能圓滿解決,但對四年級學生而言也許有這樣的分類經歷也就足夠了。記得在教參中有這麼一句話:讓學生儘可能多地提出給岩石分類的標準,並儘可能多地給學生時間,讓他們充分求證自己“分類標準”的正確性,我想在儘可能多的標準裏,有必要儘可能的做到分類方法的科學性。

說課稿 篇4

說課的內容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三年級下冊第41~42頁《觀察物體》和相關練習。

從低年級起,學生就學習了有關觀察物體的簡單知識,所以本節課的內容對於學生來說並不陌生。學生已經在三年級上冊觀察了由3個同樣大的正方體擺的物體,初步學習了從正面、側面和上面進行觀察,並用圖形描述物體各個面的形狀。本課是這一學習內容的繼續學習,也是觀察4個以上同樣大正方體擺的物體的基礎。根據以上分析以及新課標的要求,我初步擬訂本節課的教學目標是:

知識目標:能夠通過對4個同樣大的正方體拼擺成的物體的觀察,正確選擇或描繪出相應的視圖;知道從同一個角度觀察不同形狀的物體,得到的視圖可能相同,也可能不同;能夠依據同樣的視圖要求,拼擺出不同形狀的物體。

技能目標:在實際的拼擺活動中,進一步學習利用實物或圖形進行直觀思考,培養初步的空間想象和推理能力。

 情感目標:在觀察、操作、思考的過程中,增強對“空間與圖形”的興趣,逐步形成積極的數學情感。

教學重點:會辨認從正面、側面、上面觀察到的簡單物體的形狀。

教學難點:根據指定視圖擺出物體。

教學準備:小黑板 同樣大的正方體4個

“將課堂還給學生,讓課堂煥發生命的活力”。秉着這樣的指導思想,在整個教學流程設計上力求充分體現“以學生髮展爲本”的教育理念,努力構建探索型的課堂教學模式。教學課程是師生互相交流的活動,教師是學生學習活動的組織者、引導者,學生充分發揮主題性作用。三年級的學生從認知的特點來看,學生愛問好動、求知慾強、想象力豐富,對實際操作活動有着濃厚的興趣,對直觀的事物感知較強,還是形象思維、直觀思維爲主的階段,他們有較強的表現欲。因此,在學習方法上採取讓學生自己動手操作,觀察研究,進行小組之間的討論和交流,利用互動工具自主探究等方式,激發學生學習興趣,讓學生積極、主動地學習。

以下是我的教學設計:

一、複習導入:

1、擺一擺,連一連。學生用三個同樣大的正方體擺一擺觀察後連線。

2、今天,我們就用同學們的方法繼續觀察物體。(板書)

[設計意圖:首先複習,在學生擺一擺和連一連的過程中對互動工具的使用有了一個初步的感知,爲接下來自己的操作奠定了基礎。同時,注意調動學生已有的學習經驗和生活經驗採用獨立嘗試、討論等方式,讓學生主動探索解決問題的方法。]

二、操作中建構“擺一擺”:

(小黑板出示例題中的三幅圖。)

老師這裏有三幅圖,數一數:每幅圖有幾個小正方體?你會擺嗎?(小組四人合作擺一擺。)(三個同學每人用互動工具擺出其中的一種,一起觀察所觀察到物體的正面、側面、上面的形狀,由一名同學做好記錄。)

(1)從正面看,你看到了什麼形狀?

思考:觀察了這三個物體的正面,你有什麼發現?(從正面看形狀相同。)

(2)觀察一下這三個物體的側面,你又會看到什麼形狀?

思考:觀察了這三個物體的側面,你有什麼發現?(從側面看,形狀也相同。)

(3)、從上面看,你又會看到什麼形狀?

從上面看這三個物體,你有什麼發現?(從上面看,形狀不相同。)

思考:我們觀察了這三個物體的正面、側面和上面,你有什麼發現?

(4)、小結:不同形狀的物體,分別從正面、側面和上面看,看到的形狀可能是相同的,也有可能是不同的。

[設計意圖:在這一環節中爲學生構建自主探究性學習與合作交流的平臺,在小組合作交流中,充分讓學生從不同角度觀察物體,使得在學生頭腦中形成清晰正確的表象,進而提高學生的抽象概括能力,也有利於發展學生的思維能力和空間觀念,教學中的重點和難點也得以突破。這樣也體現以人爲本和學生可持續、和諧地發展,切合《數學課程標準》的理念、目標、實施的策略之一,有利於學生主體性、探索性、實踐能力、團隊精神和創新能力的充分發展。]

三、鞏固應用,“想一想”。

1、想想做做1

( 出示想想做做1的圖)小組四人合作擺。

師:觀察一下這三個物體的正面、側面和上面。(語氣慢)

一起來看看題目的要求:(出示題目的要求:從哪面看,這三個物體,看到的形狀完全相同?從哪面看到的`形狀不同?)

學生擺一擺,看一看,並在練習本上畫一畫。要求:形狀相同的畫一個圖形,形狀不相同的畫三個圖形。

學生畫好後彙報:說說你是怎麼畫的?(反饋時還要讓學生觀察。)

師:剛纔,同學們非常認真地觀察了一組物體,再請大家來觀察一組。

2、想想做做2

(出示想想做做2的兩個圖。)有興趣擺一擺嗎?同桌兩人合作完成。

擺好後,仔細觀察這兩個物體的的正面、側面和上面。

學生完成連線

彙報:說說你是怎麼連的?

通過連線,你發現了什麼?

3、想想做做3

師:剛纔,我們根據擺出的一些不同物體,從同一個角度觀察畫出一些不同的形狀。那根據一個畫出的形狀,你能擺出一些物體嗎?

(出示要求:用4個同樣大小的正方體按下面的要求擺一擺。)

指名讀,讓學生說說用幾個正方體?

①、按要求擺:(出示要求:(1)、從上面看到的是 □(2)、從上面看到的是□□(3)、從上面看到的是□□□ )

②、 學生擺,反饋時讓學生自己擺,再觀察側面和正面

[設計意圖:空間與圖形的教學中鼓勵學生動手操作、動手實踐,在操作中、在實踐中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尤其顯得重要。學生只有通過實際操作才能真正理解一些抽象的概念,同時,也利於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課堂練習是課堂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學生對知識的真正消化、理解、掌握都必須通過練習來解決。設計有效的練習時,我注意練習設計的梯度和層次,讓學生在練習中鞏固知識、形成技能、鍛鍊思維;練習時要求全體參與,並安排足夠的時間,練習後及時組織反饋,收集反饋信息,特別是那些學困生,幫助他們發現在練習中存在的錯誤,讓其自主尋找差距,自我矯正錯誤,使他們與其他學生一樣主動發展。]

四、總結延伸,“說一說”。

剛纔,同學們想出這麼多方法來拼一拼,擺一擺,真了不起。那麼,如果用5個、6個、7個小正方體會擺出什麼不同的物體,他們的正面、側面和上面又分別會是什麼樣的呢?課後去拼一拼,擺一擺。相信你會發現一個奇妙的世界。

今天的課堂上你有什麼收穫?

[設計意圖:課堂交流也是教學的重要內容和主要形式,促進學生從維持性學習走向自主創新學習。課堂交流是一種人文性、創造性、互動式、合作化的藝術。“說一說”的設計有利於學生培養自主、自信和學習的主動性,讓學生勇於發表個人見解,使學生的個性得到張揚;同時還有利於創造自由、輕鬆、愉悅的學習環境,促進學生思維的發展。]

說課稿 篇5

一、設計意圖

各位老師好,我是12級學前8班的xx,今天我帶來的說課內容是大班幼兒的一個以飲食與營養爲主題的活動,題目叫《健康的吃》。先說說我的設計意圖:不知道大家有沒有發現:現在小孩子大多數都喜歡吃零食,特別是對色彩鮮豔的食品情有獨鍾。然而食品添加劑的使用、巧克力等非健康食品以及電視裏的"垃圾食品"廣告對孩子們的影響,不禁讓人們在選擇食品的時候更添許多愁!而《綱要》明確要求:"幼兒園必須把保護幼兒的生命和促進幼兒的健康發展放在工作的首位。"生命健康直接地就與吃有着很大的關係。爲了讓孩子正確的選擇食品,達到營養均衡,保證幼兒的身心健康,我結合"色素""垃圾食品"對人體健康的影響,設計了此次《健康的吃》活動。

二、活動目標

再說說我的目標定位:活動的目標是教育活動的起點和歸宿,對活動起着導向作用。根據大班幼兒年齡特點及實際情況,以布魯姆的《教育目標分類學》爲依據,我確定了認知、技能、情感三方面的目標,其中既有獨立的成分,又有相互融合的一面,這三條目標是:

1.瞭解食物天然色素與人工色素對人的健康的影響。(認知)2. 發揮自己的想象利用好看食品的形狀及顏色進行構圖。(技能)3. 對健康食品產生興趣。(情感)活動的重點:喚起幼兒對健康食品的興趣。

活動的難點:對色素的認識。色素是使有機體具有各種不同顏色的物質,如紅花具有的紅色素,紫花具有的紫色素等。某些色素在生理過程中起很重要的作用,如血液中的血色素能輸送氧氣,植物體中的綠色素能進行光合作用。

三、活動準備

爲使活動呈現出趣味性,寓教育於情境遊戲之中,我做了如下準備:

1.經驗準備:課前瞭解一些有關色素作用的相關知識2.物質準備:泡沫墊每人一塊、電腦內存圖片。(一組是誘人的奧爾良烤翅圖片,一組是西瓜、西紅柿、大蒜的圖片。)、與幼兒人數相等的圓盤、毛巾若干。彩色糖、烤麪包、各種形狀的餅乾、小麻花、海苔、果醬、山查片、楊桃、聖女果、橘子等。

四、教法下面說教法

《綱要》中指出,教師應成爲幼兒學習活動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導者。本次活動中我採用了以下教學方法:①談話法②操作法③遊戲法等幾種方法相結合,動靜相結合。

五、學法再來說學法

本次活動以幼兒爲主體,以幼兒發展爲本,幼兒採用的學法主要有:①討論評議法②操作法③感知體驗法

六、活動過程

本次活動四個環節,(1)激發興趣,引出主題(2)選擇食品,表述想法(3)現場創作(4)展示作品

1、觀看圖片,激發興趣,引出主題通過兩組圖片的展示,引起幼兒對活動的興趣,詢問幼兒喜歡吃圖片上的哪些東西,瞭解孩子們的真實想法,引出色素對人的健康的影響。

2、通過交流,讓幼兒再次選擇自己喜歡的食品,並說出理由。

該環節爲孩子們創造了寬鬆的語言交往環境,支持、鼓勵、吸引幼兒與教師、同伴或其他人交談,體驗語言交流的樂趣"。在該環節中孩子們可以大膽的表現自己的'想法,並在交流中學習禮貌地傾聽,爲目標2 的達成起着重要的作用。同時通過孩子們的語言交流,教師還可以瞭解孩子們對事物的認識掌握程度,對目標1的達成與否有着衡量的作用。

3、好吃的圖畫,用各種顏色的糖果製作圖畫我們吃的很多糖果等常會加入色素和香料,給人以一種美好的感受。而這些色素和香料實際上是不必要的,有的很可能會讓人得病。通過這一環節讓孩子在操作的過程中去感知色素,並試者去判斷它是人工的還是天然的,有利於難點的突破。此外,該環節具有很好的操作趣味,孩子們對這種全新的創作一定會很感興趣。食品的豐富多樣,色彩的視覺效果以及形狀的多樣化,一定會爲孩子們的創作帶來不一樣的效果。藝術源自生活,這些貼近孩子生活的藝術表現形式能帶給孩子非常生動、形象的審美體驗,更好地激發表現美創造美的興趣。

4、展示作品讓幼兒欣賞同伴的作品,可以使他們體驗到創作和與同伴一起欣賞作品的樂趣,以達到放鬆情緒的目的。

七、活動特色

這次活動的特色在於設計的問題幾乎都是開放性的,沒有統一的答案,給予孩子自由的空間,創設了一個寬鬆的環境,可以讓孩子張開想象的翅膀,自由的討論探索,滿足了大班幼兒自主表現的慾望和需求。在每一個環節中努力做到點撥適宜,使幼兒專注傾聽、積極參與、大膽講述、熱烈討論。

我的說課結束了,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