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國文齋>範文>說課稿>

【推薦】說課稿模板六篇

說課稿 閱讀(7.41K)

作爲一名教學工作者,往往需要進行說課稿編寫工作,說課稿有助於提高教師的語言表達能力。那麼說課稿應該怎麼寫才合適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說課稿7篇,歡迎大家分享。

【推薦】說課稿模板六篇

說課稿 篇1

各位評委、各位老師:

大家好!今天我講的課題內容是大班數學活動《設計花邊》。

一、說活動教材

幼兒學習可以爲幼兒建立初淺的數學概念做好準備。幼兒學習花邊排序,可以按物體的兩種顏色或者形狀等特徵進行排序,也可以按物體的某一特徵或者規律排列順序。大班幼兒已經積累和建立了有關物體在顏色、花邊、形體和數量等特徵差異排序的數學經驗,可以更進一步地學習按照物體量的差異和數量的不同進行10以內正逆排序,初步體驗序列之間的傳遞性、雙重性和可逆性的關係。新《綱要》提出“在幼兒的生活中進行數學的學習”,讓幼兒在生活中學數學、玩數學、用數學,教師引導幼兒在遊戲和玩樂中初步接受和學習有規律的花邊排序,並鼓勵幼兒將之應用於生活。

根據大班幼兒的年齡特點和學習能力,並結合《綱要》精神,我爲幼兒選擇的教學活動爲“按物體的兩種顏色或者形狀等特徵進行排序”,並設定在大班第二學期進行。

二、說活動目標

(1)認知目標:重在鼓勵幼兒在動手操作的活動中,比較發現物體排列的'傳遞性、可逆性,並進行大膽自主的排序活動。其中能觀察發現花邊花紋的基本排列規律是本次活動的新知識點,也是難點部分

(2)能力和情感目標:通過各種形象有趣的排序活動的操作,對幼兒進行排序學習,重在激發增強幼兒對排序操作活動的興趣,逐步發展幼兒的思維、觀察、比較和初步的判斷推理。掌握排序操作的方法,發展幼兒的排序能力。

三、說重難點:

重點:鼓勵幼兒在動手操作的活動中,比較發現物體排列的傳遞性、可逆性,並進行大膽自主的排序活動。

難點:引導幼兒能觀察發現花邊花紋的基本排列規律,並學習排序。

四、說活動準備

1、幼兒經驗準備:已經有按照物體某一特徵規律進行排序的經驗:如各種按物體的規律排列的花邊、花布等。

2、環境材料創設準備:(1)幼兒版畫作品佈置在兩塊展板上;紅綠藍大小相同的花片若干;大小不同顏色相同機心若干;大小顏色相同的不同圖形若干

(2)已裝飾好的圖畫若干(三種不同的排列規律a:一大兩小.b:三種顏色間隔排。c:兩個三角形一個圓形間隔錯誤排列。)

五、說活動過程

一、教師從教室已有環境入手,引導孩子感知環境中的規律。

師:前幾天,我們一起創作了很多版畫,老師想把你們的版畫作品佈置成一個版畫展。要開畫展了,小朋友把我們的教室打扮得多美啊!你看到了哪些美麗的景色呢?有沒有發現什麼?請和旁邊的小朋友交流一下。

師:誰來介紹你的發現?(樹葉:長短排序;綵帶:顏色、長短;燈籠:數量;彩鏈:顏色規律。)

二、欣賞教室設計的花邊,引導幼兒發現規律。

1、談話讓幼兒注意展板。

師:馬上要開畫展了,可是,我們的展板上還沒有花邊,今天,我們就來給展板裝飾邊框。

2、欣賞老師設計的三條花邊,引導幼兒發現花邊上圖案的排列規律。

(1)觀察花邊,發現一大兩小的排列規律。

師:看,這條花邊是用什麼圖案裝飾的?這些圖案有什麼規律?

師小結:這條花邊是按一個大兩個小間隔排的規律裝飾的。

說課稿 篇2

一、課程資源分析

1、課程資源的地位和作用

《水的淨化》是人教版9年級化學第三單元課題3的內容,這個課題在以前的老教材中是沒有特別涉及的,在本單元安排這樣一節內容,既複習了純淨物和混合物的概念,又讓學生了解到人類是如何對自然界中的水加以淨化利用的,併爲下個課題中水資源概況、水的污染和防治等問題的學習打下基礎,可以說很好地體現了新的課程標準中化學與生活互動的特點,將課堂教學與社會實際、生活實際緊密的聯繫在一起。本課題圍繞水的淨化問題,將吸附、沉澱、過濾和蒸餾等淨化水的方法有序地串起來。前半部分介紹含不溶性雜質水的淨化方法,後半部分以硬水軟化爲例介紹含溶解性雜質水的淨化方法,其中,過濾和蒸餾是國中化學中重要的實驗技能,也是本課題中重點學習的內容。

2、教學目標

依據課程標準,學生的認知規律,九年級學生實際,素質教育的要求,確定如下目標

①知識與技能:通過本堂教學,使學生知道沉澱,過濾,消毒等是淨化水的常用方法。初步瞭解自來水的淨化處理過程。硬水與軟水的區別,硬水的危害及其軟化等。

②過程與方法:指導學生初步學會沉澱和過濾的實驗,培養學生的實驗能力和分析綜合能力

③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培養學生認真細緻,與人合作不怕困難的科學態度和良好的實驗習慣。認識水資源的寶貴,養成節約用水的好習慣。

3、重點:硬水與軟水的區別,過濾與蒸餾等淨化水的方法

4、難點:過濾和蒸餾等操作技巧

二、課程資源處理

對於課程資源的處理,我決定從生活入手,讓學生從中去發現化學規律。在課前,讓學生自己動手製作簡易的淨水器,並且在佈置這個作業時對學生不加以具體的指導,充分發揮他們的主觀能動性,讓他們通過自主蒐集材料,自己動手,既訓練了他們的動手能力,又訓練了他們蒐集、分析、利用信息的能力。

三、教學方法

從學生生活經驗入手,通過分析討論、實驗探究、調查報告等方法,在解決生活問題的過程中,不斷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從而掌握淨化水的幾種方法。對於過濾操作的訓練及其方法的掌握,採取學生課前合作預習,課堂實際操作,學生互評,教師總評的教學方法。

四、教學程序

多媒體展示自然界中沒有被污染的水和已被污染的水,引出本節課題,如何將渾濁的河水變澄清。

課堂上,展示渾濁的河水樣品,回顧混合物和純淨物的概念,引導學生歸納出自然界的水都是混合物。然後,引導學生開展課堂活動,給他們一些自然界的水的樣品,讓他們利用自制的淨水器實地進行操作,對他們的實驗效果進行比較,選取效果較好的幾組引導學生進行討論爲何效果較好,從而讓學生自行歸納出沉澱、吸附、過濾等淨化水的方法,在實驗前和實驗的過程中教師都沒有規定學生怎樣做,而是學生自己要怎樣做,主要考慮學生是學習的主體,同時教師也不是放手不管,而是通過參與各組的實驗,針對不同學生需要,給予幫助,同學們會獲得成功的體驗。課堂上,學生有的利用沙子,有的用面巾紙,還有用紗布,棉花等生活中可以找到的物品進行過濾,興致勃勃,體現了化學課程的開放性。再利用多媒體展示自來水的生產過程進一步加強學生對這些淨化方法的認識。

同時,對過濾操作中的`一些具體要求的講解,我採用實物演示的方法,直觀的體現整個過濾的過程,通過學生總結歸納出過濾操作中的注意事項,()並安排分組實驗,讓學生訓練過濾這一基本操作。使學生很好地掌握到了過濾操作中"一貼二低三靠"六個要點。通過過濾的分組實驗,讓學生比較過濾前液體和過濾後濾液的區別,再仔細觀察濾紙上的殘留物,引導學生得出結論:沉澱、吸附、過濾等操作只能去除水中的不溶性雜質,自然而然地引出學生的疑問:對於可溶性雜質應該如何去除?於是,過渡到軟硬水的概念和蒸餾這一基本實驗操作。硬水和軟水知識較爲抽象,在此我爲學生準備了涼開水和硬水,通過討論、實驗,使學生知道硬水和軟水的區別,以及硬水的危害和硬水軟化的方法,通過生活生產中的實例介紹,促使對其形成感性認識。這樣,就將整節內容有機地串聯在一起。

整個教學過程,主要突出兩個重點。一是強調從生活中發現化學,再利用化學解決生活中遇到的問題。本節課就設置了大量的學生活動,首先讓學生製作簡易淨水器並實地實驗,讓學生自己歸納出沉澱、吸附、過濾等淨化水的方法,體現在生活中尋找化學;再通過對過濾這一基本實驗操作的活動探究,讓學生自己去發現沉澱、吸附、過濾只能去除不溶性雜質,然後學生就會自然想到生活中含有可溶性雜質的水應該如何處理,從而引出蒸餾的概念;最後,在本節課結束前安排一場"當地飲用水使用情況"的調查報告交流會,通過交流使學生了解民情,培養學生"憂國"、"憂民"之心,激發學生努力學習,建設家鄉的美好願望。讓學生嘗試如何將課堂所學知識運用於實際生活中去,也就是我們所講的利用化學知識解決生活中遇到的問題。在整個教學過程中,課堂氣氛活躍,學生對教學內容很有興趣,能夠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地位,體現出新的課程理念——化學與生活互動的思想。

二是強調了教學手段的多樣化。爲了更好的開展教學,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採用了多媒體協同教學是本節課的特色之一。這節課的信息量很大,採用了多媒體展示的方法不僅更加直觀,還節省了大量時間。例如,觀看自來水的生產過程,再配合書上的插圖,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對於課文安排的演示實驗(蒸餾水的製作),由於其直觀性不強、講解費時,故改用多媒體教學法,組織學生觀看"蒸餾水製作"的教學短片,使學生可以在有限時間內,直觀地獲得大量信息。運用多媒體解決了一些傳統教學方法所不能解決的問題。

以上是我在新教材實施過程中對本節課的教學設計,希望能和大家一起探討研究,更好地體會新課程理念的教學思想,不斷提升自己的教學水平。

說課稿 篇3

一、說教材。

《公儀休拒收禮物》是蘇教版國小四年級語文第八冊第十課的一篇獨幕劇,講的是兩千多年前魯國的宰相公儀休拒收某大夫讓管家送來兩條鯉魚的故事。本課劇情雖然簡單,但結構緊湊,人物性格鮮明,充分體現了獨幕劇的特點。

這個獨幕可以分爲三部分。第一部分(從開頭至公儀休說“只要天天有魚吃,我就心滿意足了”):通過公儀休與學生子明的對話反映公儀休是一個愛吃魚的人。第二部分(從“幕後有人高喊”至“管家提着魚下場”):寫公儀休拒收某大夫讓管家送來的鯉魚。第三部分(從子明說“老師,您不是很喜歡吃魚的嗎”至“幕落”):寫公儀休告訴子明,自己拒收鯉魚是遵守國家的法紀,要吃魚得自己去買。

二、說教學目標。

1、瞭解獨幕劇的特點,學會閱讀劇本。

2、能分角色朗讀課文。

3、理解公儀休最後一段話的含義,體會公儀休清正廉明的品質。

三、說教法。

在教學方法上,我採用促讀法、提問法、情境創設、情境表演法等方法。在教學中,我注意討論式、活動式的教學,充分體現了新課改理念。

四、說學法

在教學過程中我充分發揮學生主體性,引導學生加強朗讀,讀出個性,培養語感,並能讀中感悟,培養學生自讀自悟,自悟自得,合作交流,主動探索等學習方法。

五、說教學過程。

(一)、揭示課題,激發興趣。

1、揭示課題。

2、介紹課文中括號的用法。

3、範讀課文,思考這個獨幕劇講了一個什麼故事?

(二)、精讀感悟

1、提出問題

精讀課文時,主要引導學生討論以下問題:①公儀休愛吃魚嗎?從什麼地方可以看出來?②公儀休是怎樣拒收禮物的?③公儀休爲什麼說“正因爲我喜歡吃魚,所以纔不能收人家的魚”呢?

2、學習第一部分

學生自讀第一部分,找出寫公儀休喜歡吃魚的詞句,通過讓學生朗讀品味,體會公儀休喜歡吃鯉魚。

3、學習第二部分

本部分的學習主要採取“學生自讀——小組討論——分角色朗讀”的形式爲主,通過讓學生自讀,引出問題“公儀休真的一聞到魚的.腥味就要嘔吐嗎?他爲什麼這樣說?”啓發關注管家的神態,思考其送魚的目的。在學生思考理解後,再讓他們表演。

4、學習第三部分

本部分的重點是讓學生反覆朗讀子明和公儀休的對話,理解公儀休拒收鯉魚的原因。所以在學習本部分時,我讓學生小組讀課文,再引導學生抓住關聯詞語“因爲……所以……”“如果……就……”“如果……還能……”等來理解公儀休對子明所說的話的深刻含意。接着,在讓學生說一說公儀休是一個什麼樣的人?最後再次讓學生朗讀課文。

5、表演課文

在學生學習完整篇課文後,讓學生自由組合,表演這個獨幕劇,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

說課稿 篇4

一、教材分析

(一) 地位和作用

本節課選自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生物學,七年級,上冊,第三單元第一章,本節內容與前一節的藻類、苔蘚和蕨類一起,構成了生物圈中的綠色植物,併爲後面學習的“被子植物的一生”打下基礎。

(二) 教學目標:

根據課標規定和教材內容要求,確定本節課的教學目標是:

1、知識目標

(1)說出種子的結構,描述菜豆種子和玉米種子的相同點和不同點;

(2)能說出種子植物比其他三類植物佔優勢的原因。

2、能力目標:

(1)學會科學觀察的基本步驟及方法,培養學生觀察、分析思考的能力;

(2)鞏固調查法的運用,培養學生蒐集、處理和加工信息的能力。

3、情感價值觀培養:

(1)參與收集種子和果實的活動,體驗與人的交流和合作;

(2)培養學生探究生物科學的興趣,體驗探究學習的快樂。

(三)教學重點:

1、解剖和觀察菜豆種子和玉米種子,說出種子的結構及各部分功能;

2、培養學生通過實驗、觀察、思考、討論得出正確的科學結論的能力。

(四)教學難點:

學生實驗的順利進行,把教學過程設計成一個指導學生進行研究、探究的過程,使學生動手、動腦、積極參與到教學活動中來,並在活動中體驗成功的喜悅。

二、教學策略

(一)教法分析

1、 重新整合教學內容,體現探究學習

教材安排是先探究菜豆、玉米種子的各部分結構,歸納出種子的主要結構,再通過種子與孢子的比較,最後得出種子植物能成爲陸生植物優勢種類的原因,在 實際教學中,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出發,將教學內容重新進行整合,課前佈置學生調查本校的植物種類,並查閱種子植物種類的資料數據,通過對資料的分析引導學生 提出問題,作出假設,並通過實驗驗證,這樣把本節課設計成了一個的探究式教學過程,容易使學生對本節的學習更加主動、迫切,理解也會更加深刻。

2、 運用類比,培養學生的遷移思維

在學生觀察掌握了豆類種子的主要結構後,提出問題:“玉米種子在適宜的環境中也能萌發成幼苗,那麼,玉米種子中應該包含哪些與豆類種子相似的結構呢”,鼓勵學生大膽猜想,再引導他們實驗驗證,培養學生的知識遷移能力。

3、 體現開放性,拓展課堂教學

本節以菜豆種子和玉米種子作爲探究對象,實際上適合探究的豆類種子比比皆是,可以給學生提供不同的豆類種子,供學生探究,最後歸納出豆類種子的基本 結構。在這一過程中,前一階段是開放的,不同小組可以選用不同的材料探究,留給了學生自主選擇、自主探究的空間,而後一階段則是通過交流、對比等思維的碰 撞,培養了學生的歸納能力。

探究種子內部結構的重點之一就是認識胚就是一個幼小的植物體,爲了解植物的一生奠定基礎,鼓勵學生大膽猜想胚的各部分將來發育成什麼。小組討論設計 實驗方案,教師在給予適當評價的同時鼓勵學生在課外完成實驗步驟,拓展和延伸課堂教學內容,同時也爲下節課《種子的萌發》打下基礎。

(二)學法分析

本節課主要是通過學生的自主觀察、推測、驗證的探究過程,來認識種子的結構和各部分功能的,但應注意到七年級學生生物學知識積累不多,特別是實驗的.機會少、動手能力差,教學在重視探究性學習方式的同時,應該教會他們初步的觀察方法及步驟,在教師的指導下完成探究實驗。

七年級學生正處在積極思維的年齡段,敢於大膽猜想。而猜想是科學探究必由之路。因此,在本節課的教學設計中,多處鼓勵學生大膽猜想,培養學生優良的思維品質。

三、教學過程設計

根據本課的教學目標,及重點難點,我設計了以下教學環節:

(一) 導入新課,提出探究內容

學生彙報課前調查學校陸生植物種類有30多種,大都是種子植物。對校園中的植物有了一定了解後,再找同學彙報蒐集到的種子植物種類的數據資料,使學 生的認識從個別上升到了整體,通過資料學生很容易看出種子植物佔有絕對優勢。鼓勵學生提出問題,“爲什麼種子植物在陸生植物中佔有絕對優勢?”教師引導學 生思考:種子植物與其它植物最大的區別?學生思索得出:最大的區別是有沒有種子產生。種子具有什麼樣的結構能發育成一個新植株,不同的種子的結構是否也不 同呢?通過實驗你會找到答案。

(二) 分組實驗,探究種子結構

1、觀察豆類種子

學生閱讀教材實驗內容,並說出觀察菜豆的步驟,師生共同總結觀察生物體的基本步驟。小組觀察自選的豆類種子,對照菜豆種子圖片來認識內部結構,要求 學生統一將各部分結構塗成圖片中對應的字體顏色。提供不同的豆子,爲學生的自主學習,探究發現搭臺階。給種子染色這一過程使學生能夠更清楚的認識種子各部 分結構,並且樂於參與到這一探究過程中來。實驗結束後,請學生在實物投影儀前展示不同的豆子,全班同學給予評價,形成相互學習的氛圍。讓學生有成就感,認 識到不同豆子的結構是一樣的。最後總結豆類種子的結構,從實物又回到圖片,進一步鞏固知識。

結合種子和幼苗的對比圖片,推測各部分結構的發育方向或功能。小組討論驗證假設的實驗方案,有的小組說把種子種在土裏,每天觀察種子的萌發過程;其 他小組的同學馬上說種到土裏就看不到了,應該用一個透明的杯子,把種子種在杯子一側,從外面能看到種子萌發的情況;還有的小組同學說不用土壤,放在水裏種 子就能萌發;有的小組還說用彩筆標記上這樣看的更清楚等等;再次探究這一過程更能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激烈的討論往往能迸發出智慧的火花,使學生的思維水平 得到提升。教師總結評價實驗方案,並且鼓勵學生課下大膽嘗試。事先準備一組種子萌發的實物材料,讓學生對胚的各部分發育有更明確的認識。

2、觀察玉米種子

玉米種子在適宜的環境下也能萌發成幼苗,那麼,玉米種子應該包括哪些與豆類種子相似的結構呢?學生根據已有的知識猜想、發言,其他同學評價,培養學 生的知識遷移能力。通過課件指導學生如何進行實驗,重點提示縱切玉米種子的方法。課件出示玉米種子的切面後,讓學生猜測各部分名稱,往往對於胚乳部分學生 會猜測成子葉,這個出現錯誤的過程,正好加深了他們的印象。提醒學生注意玉米最外面是果皮和種皮癒合在一起,所以玉米是果實,習慣上成爲種子。在教師指導 下分組實驗,個別小組投影自己的實驗結果並說明,其他同學評價。

3.歸納菜豆種子和玉米種子的異同點

通過圖片複習菜豆種子和玉米種子結構,讓學生對照圖片設計表格歸納、總結菜豆種子和玉米種子的異同。掌握比較這種學習方法,自己設計表格,培養學生處理加工信息的能力,歸納總結的能力。

總結種子的基本結構,強調胚的重要性。

(三)對蒐集的種子進行分類

展示課前收集的種子、果實,感受種子植物與人類有密切的關係。並根據他們已有的知識進行分類,發表自己的看法。使學生的認識從局部上升到整體,從個別上升到一般,從而有利於學生形成種子結構的完整概念。

(四)得出結論,完成探究活動

播放一段錄像使學生全面瞭解種子比孢子生命力強的原因,討論得出結論,討論提綱如下:

1.孢子和種子哪一個生命力更強?爲什麼?

2.種子植物更適應陸地環境,其中一個重要原因是什麼?

這樣在學生頭腦中形成一個完整的探究實驗過程。

(五)課堂小結,點撥提高

通過課堂小結,把整節課的內容進行歸納,概括本課的重點和難點,幫助學生在頭腦中形成具體的知識網絡。

(六)課堂練習,鞏固提高

根據學生的個體差異,設計分層練習:

熟悉教材內容,掌握基礎知識

運用基礎知識,分析解決問題

聯繫生產實際,解決實際問題

目的是理解和鞏固知識,培養信息處理能力,發展和鍛鍊實踐能力與創新能力。

說課稿 篇5

今天,執教了《枯葉蝴蝶》一課,雖然做了精心準備與設計,但實際效果與預想效果還是存在一些差距,估計主要原因有二:一是學生預習太早,時間長了難免生疏,導致課堂上反應不快速不靈活;二是課堂時間分配預設不夠充分,字詞檢查佔用時間過長,導致課堂檢測時間不足,不能及時瞭解掌握情況。總體看來,課前預計的目標基本達到,如對課文內容的理解、賞析重點語句、文章寫作手法,在這節課上都有一定的提高,尤其是方法的提煉上,給學生一些思路的引導更利於學習。

《枯葉蝴蝶》是當代著名作家徐遲的散文作品。此篇文章中作者語言凝練,生動有力,富於激情,意蘊深遠。藉助枯葉蝴蝶善僞裝的習性發表議論,讚美真善美,批判假惡醜,呼籲保護生物物種。主題含義深遠,爲讀者留下了廣闊的理解、想象和思索空間,可以引導學生從不同的角度理解文章主題。

說教學目標:

根據教材特點以及學生實際情況,我制訂了以下的教學目標

1、瞭解作者,瞭解哲理散文的一般特點。

2、識記並理解生字生詞;積累詞語。

3、反覆閱讀課文,把握文章的主旨。(重點)

4、揣摩語句,提高賞析語言的能力;分析寫作特色,提高作文能力。(重點)

5、領悟並培養人的最高境界之一——誠實的品格;提高保護動植物的意識。(難點)

說教法、學法:

爲了調動學生自主學習的熱情,把課堂變成學生能力發展的訓練場,我採用自讀探究,讀中感悟、抓重點詞句感悟的教學方法相融合,展開本課的教學。

針對語文教學要注重學法指導的要求,我指導學生採用課前預習法、自讀感悟法、小組合作探究法,引領學生在讀、思、悟、議的過程中學習課文。

說教學過程:

一、導入

魯迅說:“悲劇就是把有價值的東西毀滅給人看。”八國聯軍焚燒圓明園、《風箏》中哥哥把弟弟喜歡的風箏撕破踩爛、仙湖羅布泊被人爲地變成荒漠……這些都引起人們深深的思考。同樣,有一種美麗的生物也正遭受着這種悲劇性的命運,它又將引起我們什麼樣的思考呢?今天,讓我們走近文章《枯葉蝴蝶》。

哲理散文常識:知識樹。

出示目標:

第一板塊:生字生詞:

每班2組D同學爬黑板,其它練習本聽寫。——B同學講解:寫法、解釋、詞性、造句、同義詞反義詞。——詞語積累:每班3組C同學讀,其他補充。

第二板塊:整體感知:

師:要學習或欣賞一篇文章,先要從理解內容開始。我們來前置作業中這幾題。其中第1題直接回答;2、3題組內交流完善後回答;第4題小組討論。

1、枯葉蝶怎樣僞裝自己?它爲什麼要僞裝自己?僞裝的結果是什麼?

2、作者說:“枯葉蝴蝶真是因此要絕對的絕滅了”,導致如此悲劇的原因是什麼?

3、由枯葉蝶可悲的命運,你想到了什麼?作者想到了什麼?作者闡明瞭一個什麼哲理?

4、暢所欲言:你身邊存在裝假作僞的`現象嗎?試作評價。

教師贈言:美,更要真。做一個表裏如一的人。

充分發揮自己的優點,做一個光彩奪目的自己!

第三板塊:揣摩語句,賞析語言

師:本文語言極富感染力,或描寫細膩,生動形象,或議論精妙,含義深刻,找出你喜歡的句子,並說明你喜歡的理由。

方法提示:①形式:修辭手法+具體分析

②內容:A、寫出了什麼?表達了作者什麼感情?

B、哪些詞語用得好,好在哪裏?

③作用:A、總領全文。B、承上啓下,過渡。C、總結全文、點明主旨。

舉例引導:1、2、3

第四板塊:寫法分析與借鑑:

師:哲理,是感悟的參透,思想的火花,理念的凝聚,睿智的結晶。它縱貫古今,橫亙中外,包容大千世界,穿透人生社會,寄寓於人生百態家長裏短,閃現在思維領域萬千景觀。 高明的作者,善於抓住哲理閃光的瞬間,形諸筆墨,寫就內涵豐厚、耐人尋味的美文。

瞭解作者:播放投影,簡介。

看看本文的寫作方法。

1、敘議結合,敘爲議設,議從敘生。

2、先揚後抑。

3、由物及人,託物明理。

4、巧用修辭:比喻、擬人、排比、對比。

第五板塊;課堂小結:總結全文(內容、作者感情、語言、寫法)

學生總結——教師總結

光彩奪目(美麗本真) 美,更要真

枯葉蝴蝶 人

枯槁憔悴(裝假作僞) 表裏如一,以誠待人

(敘議結合 先揚後抑 託物明理 巧用修辭)

歌曲:小虎隊〈〈蝴蝶飛呀〉〉

師:《枯葉蝴蝶》向我們講述了枯葉蝶因爲巧妙的僞裝,卻給自己帶來不幸的故事。同學們,做一隻翅膀兩面都光彩奪目的蝴蝶吧,打開夢想的天窗讓那成長更快更美好!

第六板塊:課堂檢測

(結尾激勵學生善於觀察,勤於積累,讓智慧在課後延續。)

說課稿 篇6

依據新課程標準和本課重點,結合學生的年齡特點,制定了以下的教學目標及重、難點。

1、學生獨立識字12個;

2、學生通過自主探究的學習方式,理解課文內容,瞭解草地顏色的變化及原因,引導學生體驗文中“我”對蒲公英的感情變化。

3、有感情的朗讀課文,練習複述片斷,培養學生的口頭表達。

4、培養學生熱愛大自然的情感,養成留心觀察事物的習慣。

教學重點、難點:

1、本課第四自然段草地顏色的變化及原因是學生學習的重難點。

2、文中“我”的情感變化及激發學生對大自然的熱愛也是本課的重點。

教學過程:

1、談話導入

2、初讀質疑

3、細讀解疑

4、總結延伸

設計意圖;

新課改以來,通過學習語文課程標準,我的教學理念在不斷的提高。學習了“課程的基本理念”第一部分,這一部分中非常明確的闡述了發展學生的語文素養是全面的、綜合的、持續的,突破了原來封閉的課堂教學發展論,就“語文課程”的解釋隱含着三個層面的內涵:言語能力的層面、文化浸潤的層面和審美薰陶的層面。在這個理念指導下,樹立以學生髮展爲目的的教學觀,改變他律的被動學習現狀,使閱讀教學成爲“知識和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個維度的實施過程。我的做法是以“合理重組教材、改良教學結構、突出學生實踐”爲突破口,進行“塊狀推進,整合優化”的.實踐,以期達到減少頭緒、強化綜合、豐富閱讀教學內涵之目的。

我認爲語文教學必須在處理教材上“煉真金”,洞悉各類課文的個性,依據課標要求和學生實際,準確把握教材的重難點,大膽剪裁,精心重組,可以將課文轉化成若干個相對獨立的“塊式材料”,以專題性的塊材料,替代以篇爲特徵的語言材料形式。這樣既有利於減少頭緒、構築張力點,取點成面,也便於引導學生憑藉具體可感的語言材料進行自主實踐,探究性學習。整個教學過程讓學生經歷意義不斷生成與發展的過程,成爲學生對學習意義探尋與創造的過程,成爲積澱語言、培養習慣、發展智力、人文薰陶的過程。

在此理念指導下,依據教材的特點,結合學生的認知水平,我在教學設計中突出了以下幾個方面:

一、整體感知,瞭解全文,提出問題。

學生對全文有個整體感知大致把握後,爲他們在部分中的學習搭起一個認知背景面,併爲部分學習時緊密聯繫整體找下底座,使學生的學習更趨豐富。

教學前加強了課前的自主預習。課始初讀,正確連貫的讀通課文,瞭解大意,在此基礎上引導學生髮現、提出該解決的問題,設定學習目標。當然學生所提問題很可能是離散的、膚淺的,教師要幫助學生隨即解決一些比較獨立的單純問題(如知識性問題),並引導學生比較篩選,使問題集中到與課文主要內容有密切關係的焦點式的一、二個問題上。可能有的學生會提出:“顏色爲什麼會變?”“爲什麼蒲公英的花瓣會合攏、張開?”等問題,而這些問題都集中在課文的重點段——第四自然段。因此我將抓住這些重點問題,以學定教。這樣不僅促使學生感知,更重要的是培養了學生質疑問難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