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國文齋>範文>說課稿>

【推薦】說課稿模板合集9篇

說課稿 閱讀(2.16W)

作爲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總不可避免地需要編寫說課稿,藉助說課稿我們可以快速提升自己的教學能力。那要怎麼寫好說課稿呢?以下是小編爲大家收集的說課稿9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推薦】說課稿模板合集9篇

說課稿 篇1

教學內容:

本文是語文版九年級上冊第四單元第15課的一篇自讀課文。是前蘇聯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寫給女兒的一封信,面對正值花季的女兒,一個對愛情充滿好奇與遐想的少女,針對愛情這一個既深奧又簡單的問題,身爲父親的作者並沒有選擇迴避,也沒有教條式的說教,而是採用一個充滿詩情畫意的故事去闡釋愛情的真諦。信中主要談了人的“精神性”與“生物性”的關係,強調人類高尚的愛情應該遠遠超越“傳宗接代”的生理需要。從中啓發和培養了女兒正確的愛情觀,這篇課文對於成長中的青少年學生來說有很重要的教育意義。

學生分析:

中學生正值青春期,異性之間會產生微妙的感覺。對於愛情這個既神祕又敏感,既好奇又困惑的情感,學生如處理不當,思想認識不足,就會產生早戀等的不良現象。因此,教師要在教學中對學生進行正確的指引。“如何面對愛情?愛情的真諦是什麼?”這是作者寫這篇文章的用意所在。由於學生對愛情這個話題比較好奇、興趣較大,在教學中可以讓學生開展形式多樣的討論,但學生可能有羞於發言或不敢發言的現象,因此,要多加引導和鼓勵,讓學生放下包袱,輕鬆參與到討論當中。同時,相對於中學生而言,由於中學生“涉世未深”,缺乏豐富的相關的生活經驗,對於愛情的本質的理解會有些困難。另外,學生對於課文中一些含義較深較抽象的語句,學生理解起來會有一定的難度。

設計思想:

1.課前準備好課件,利用多媒體進行教學,通過多感官的刺激來調動學生學習的情緒,創設情景幫助學生理解課文的內容。

2.教師明確討論的要求,通過討論去交流對愛情的不同看法,從中探討愛情的真諦,另外,教師還要注意鼓勵學生大膽發言。

3.結合一些有關愛情的資料,讓學生深化與拓展所學的知識。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1.複習書信的格式和特點。

2.學習本文用故事去闡釋道理的方法,體會故事背後的寓意。

3.瞭解愛情的真正含義,樹立正確的愛情觀。

過程與方法:

1.本文由於採用故事的形式去闡釋道理,對學生有較大的吸引力,同時由於青少年學生正處於青春發育期,對愛情等問題比較好奇和敏感,因而比較感興趣。教師應抓住學生的心理特點去教學,讓學生積極大膽地開展討論,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愛情觀。

2.進一步養成有感情朗讀課文的習慣,提高其朗讀感知能力。

3.繼續學習在語境中領會語句含義的方法,提高學生的分析理解能力。

4.配合優美動人的背景音樂,教師可以出示一些名言警句或者一些感人的愛情故事,讓學生進一步受到啓發和感悟,逐步形成正確的愛情觀。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注意從正面去引導學生對課文進行分析和討論,培養其正確的愛情觀和人生觀。同時也要體會文中作者作爲父親對女兒的深深的愛,通過學習使學生能以積極的態度去生活和學習。

2.引導學生理解愛情的本質,適當進行青春期教育。

教學重點:

1.體會運用故事闡述抽象道理的寫法的好處。

2.通過討論去品味文中含義深刻的語句。

3.理解愛情的真正含義,讓學生樹立正確的愛情觀。

教學難點:

1.對一些含義較深的抽象的語句,學生理解起來會有一定的難度。這需要教師及時去引導,將問題分解變細。

2.學生正處於生理和心理轉變的特殊階段,由於缺乏充分的生活經驗,對於愛情本質的理解會有些困難。

課前準備:

1.蒐集有關蘇霍姆林斯基的資料,讓學生了解;蒐集一些有哲理性的名言警句及感人的愛情故事。

2.學生課外解決本文的生字詞,並思考對愛情的看法。

3.學生針對預習中存在的疑問,準備好討論交流的問題。

教學過程:

一、故事導入

1、講故事導入:

在很久以前,一座城市居民經常和另一個城市的居民打仗,很多年都不分勝負。這兩座城市,一座坐落在高地,另一座坐落在窪地。處在高地上的城市頭領想出了一個令人心酸的絕人之道——把高地的水庫打開。結果可想而知,窪地的城市被大水圍困,註定要滅亡。水庫打開,哭叫之聲不絕於耳。看到如此的慘狀,圍困者做出了一個人道的姿態,派船去救落水人,但是,派遣的船隻不多,只能容納極少一部分人,他們的頭領喜歡女人,所以只能讓婦女上船,並要求只能帶自己最喜歡的一樣東西。有的帶上自己的玉鐲,有的帶上自己的金銀首飾;有的帶上自己的銅鏡……她們想這樣既保住了自己的生命,又不失自己的財產。惟有一位婦女肩扛着自己的丈夫,奮力上船。一個士兵阻攔道:“船上只允許上婦女,不許運男人。”那位婦女說:“這就是我最喜歡的東西。”士兵無言以對,只好乖乖地讓她上船。在那次水患中惟一倖存的男人就是那位婦女的丈夫。

在這個婦女的眼裏,愛情就是最美好的東西。你是如何理解愛情的,請同學們談一談。

這就是愛情,說起愛情,莎土比亞曾經在一首詩當中提出了這樣的一個問題;“告訴我,愛情生長在何方?是在腦海,還是在心房?它是怎樣發生?它又怎樣成長?”這是每一個人在成長的過程中都會遇到的問題,可能也是同學想知道的。當我們遇到這樣的疑惑時,我們卻不一定敢向我們的父母發問,但有一個14歲的小姑娘向她的父親提出了這個問題,而她的父親也在一封信中給了她一個詩意的回答。這個父親就是前蘇聯著名的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今天我們就來學習這封《致女兒的信》。

2、關於蘇霍姆林斯基

作爲飲譽全球的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首先是一位充滿童心的真誠人道主義者。他的名字是和他創辦的帕夫雷什中學聯繫在一期的。蘇霍姆林斯基每天的工作、生活規律總是這樣的:五點鐘就開始起來寫教育日記,一直寫到八點鐘;然後,他便來到校門,以親切慈祥的笑容迎接每一位上學的孩子。

看着他那精力充沛、彷彿永遠年輕的身影,人們很難想像這是一個長期受着傷病折磨的人。蘇霍姆林斯基曾以連政治指導員的身份奔赴反法西斯戰場,因身負重傷而被擡下戰場,兩塊彈片一直殘留在他的胸部。儘管這樣,他仍然一刻不停地從事着教育實踐與教育科研,因爲他實在太愛他的學生了。爲了直接與孩子打交道,他放棄教育局長的職位,而甘願當一名校長和教師——在他擔任校長的同時,他一直還擔任一個班的班主任和教學工作。他與學生朝夕相處,在教室中給他們上課,在假日裏帶領他們去郊遊,他甚至還曾和學生一起去荒無人煙的小島探險。他稱學校的每一個學生爲“我的孩子”。正是由於他幾乎整天都泡在孩子當中,所以他對孩子們瞭如指掌,經他長期觀察並跟蹤記錄起成長曆程的學生共有3700多人!

1970年9月3日,還不到52歲的蘇霍姆林斯基因殘留在胸部的彈片侵入心臟旁那根主要的血管而去世了。在生命的'最後日子裏,他仍然懷念他的孩子們,渴望回到學校去,同孩子們在一起,聽孩子們的笑聲。他雖然過早地離開了這個世界,但他卻給後來的教育者留下了40多部專著、600多篇論文、1000多篇小說和童話故事。他的著作被稱爲“教育百科全書”。

這位偉大而充滿童心的教育家,在晚年著作《把整個心靈獻給孩子》的前言中這樣深情地寫道:“在一所農村學校身不離校地工作32年,這對我來說是無與倫比的幸福。我把自己的一生獻給了孩子們,所以考慮很久之後給這本書題名叫《把整個心靈獻給孩子》。我認爲,我是有這個權利的。……我生活中什麼是最重要的呢?我可以毫不猶豫地說:愛孩子。”

三、初讀感知

學生速讀課文思考:

1.文中的“我”對女兒詢問“什麼是愛情”的態度如何?

2.蘇霍姆林斯基是通過怎樣的方式向女兒闡述愛情的真諦?

3、(寓言)“我”爲何沒有正面回答女兒的提問,卻說到了我的少年時代和祖母瑪利亞所講的故事?

四、品讀探究

學生速度課文複述故事內容

學生領讀寓言部分,思考:上帝幾次來到人間,他從人的眼睛裏看到了什麼?他的態度如何? (三次、 美和力量

1、三次同樣的美在他的眼裏有沒有區別呢?或者說三次有什麼不同?

(第一次:不可理解的美;第二次:無與倫比的美;第三次:不可理解的美)

2、第一次上帝所見的東西,爲什麼在上帝眼裏是“美”的呢?

(你看看我,我看看你,相互傳情——男女相愛的真摯情感)

(1)那麼這份“不可理解的美”是指什麼?(愛情)爲什麼不可理解?(因爲他從未見過)

(2)他的態度如何?(勃然大怒)

(3)爲什麼會勃然大怒?

(因爲沒有經過請示就創造了一種他自己聞所未聞見所未見的東西)

師明確:對呀,在上帝的眼裏,人類只是他創造出來的一種生物,傳宗接代、繁衍子孫,與其他生物是一樣的。)

3、那麼,上帝第二次看見的變了沒有?(還是美)

(1)那是一種怎樣的美呀?思考:爲什麼上帝眼裏見到的美會是無與倫比呢?

(五十年相濡以沐、同甘共苦,永不褪色)

(2)那麼這種“無與倫比的美”是什麼呢?(忠誠)

師明確:愛情就是忠誠!忠誠是不因歲月的流逝而改變這份感情!時間過得越長,經受的考驗越多,愛情越美!哪怕過了五十年!

4、那麼,第三次呢?上帝第三次來了以後只有一個人了,老奶奶已經去世了,只剩下老爺爺一個人了。在上帝看來,所有愛情好像似乎應該黯淡一些。但他看見了什麼?(還是美)

(1)美在何處呢?那麼上帝第三次所見到的“不可理解的美”是指什麼呢?(心靈的追念)

(2)爲什麼第三次還是“不可理解的美”?這與第一次有什麼不同?

(上帝第一次看到人類相愛,因爲他從來沒有見過,所以不可理解。第二次看到經過五十年歲月的消磨,男的女的還是這麼相愛,他感到很美,無與倫比。第三次早只有一個人,女的死了,似乎不應該感到愛情之美的,但他還是感到很美,他覺得愛情的力量不可思議。

(3)面對這一現象,上帝象上兩次一樣發怒了嗎?請找出有關句子讀一讀。

(久久地佇立凝視、深沉地思索)

(4)四人一組討論:上帝爲什麼上帝沒有繼續發怒而是“佇立凝視”“深沉地思索”,他在思索什麼?爲什麼他離去後,讓人就成了大地上的上帝”?

(愛的無法毀滅,意味着愛情的力量征服了上帝。他在“佇立凝視”中終於意識到人與其他生物的不同,意識到人必須主宰自己的精神和幸福。而他的最後的離去,就是對人性力量的認可和屈服。連君臨宇宙的上帝都無可奈何,正說明了“愛情,它高於上帝”,人“成了大地上的上帝”。)

5、假如你是蘇霍姆林斯基的女兒,看完故事後,是否真正懂得了什麼是愛情?請你結合文章內容來談一談。

四、拓展延伸

1、愛是美好的情感,人的全部道德都可以在愛情上反映出來。愛情是人類文明的產物。那麼名人們是如何理解愛情的呢?教師出示名人名言,讓學生讀一讀。

愛情只有是理智的,聰明的,審慎的,它纔是高尚的。

愛情,是一種熾烈的感情,一定要讓理智做心靈的主宰。 ——蘇霍姆林斯基

愛情不是花蔭下的甜言,不是桃花源中的蜜語,不是輕綿的眼淚,更不是死硬的強迫,愛情是建立在共同語言的基礎上的。 —莎士比亞

2、欣賞我國古代最經典、最動人的愛情故事《梁山伯與祝英臺》

結束語:

“愛情是什麼”是個既簡單又深奧的問題,作者用充滿詩意的故事告訴我們:萬物生存、繁殖、傳宗接代,彼此忠誠,永遠思念,這就是愛情,是人類纔有的愛情。青春不是愛情的季節,這時的我們還沒有足夠的能力去承擔,早戀不屬於我們。

短短的一節課怎能說得明白愛情,如果你想知道愛情的力量,你可以讀一讀白朗寧夫人至善至美的愛情情書;如果你想知道愛情的忠誠,你可以聽一聽流行歌曲《最浪漫的事》;如果你想了解愛情的高貴,你一定要讀一讀《簡·愛》……你還要讀一讀《孔雀東南飛》、《梁山伯與祝英臺》、《羅密歐與朱麗葉》、《飄》……你就會更深刻地瞭解愛情!

說課稿 篇2

一、說教材

這一部分的內容是學習消費知識,從消費知識的學習中讓學生從中積累一定的金融知識,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這框內容包括兩目,第一目消費面面觀從現代商品給人們生活帶來便利的同時,也給人們的選擇帶來了多樣化,要求越來越高;人們的消費觀念也在不斷的變化,就要求我們不斷學習積累理財知識。第二目是從影響人們的消費因素出發,講述影響人們在消費時選擇誤區及應對的策略,消費的出發點。

二、說學情

學生知識點能記住,也會分析,但他們的思想很難認識到理財知識對於中學生消費的影響,如何去理財,金融知識與他們的關係,平時行爲上很難去踐行,達不到學以致用,真正影響學生的情感態度價值觀的形成。

三、說教法

通過典型的故事幫助學生理解理財就在身邊,與我們息息相關,是生活中一項非常重要的學習科目;在師生互動的過程中,採用情境分析、討論或辯論等等方法,讓學生學會正確認識理財對於我們在生活中少花錢多辦事的作用,這樣讓他們明白在消費時要作出最合理、最科學的選擇。

四、說學法

課前引導學生蒐集資料:消費知識及經銷活動的一些手段對我們的`影響,消費時選擇商品的一些主觀因素,會對我們的判斷能力產生的誤導的事例。在教學過程中要有針對性地組織學生進行材料展示、討論和分析,充分利用教材中的案例‘情境,最大限度地調動學生的積極參與性;課後結合教學內容,結合學生的生活實際,鼓勵學生在現實生活中勇於利用所學的消費知識來鍛鍊自己的理財能力,提高自己的選擇的能力,合理地將教學內容延伸,引導學生從生活中的小事做起,學以致用,培養勤儉的習慣。

五、說教學過程

(一) 導入新課:從同學的平時消費想法出發,設置情境。

(二)課堂情境、活動開展

1、消費面面觀

活動一:小明的消費經

大家閱讀材料,談自己在平時消費中,消費的取向和需求,有什麼變化?

教師總結歸納知識點(多媒體顯示)

1、商品日益豐富,選擇越來越多樣化,水平不斷提高;

2、人們的消費觀念發生了變化

①體現享受與發展需求比重上升

②生活品質提升

(要求我們不斷學習和積累理財知識)

活動二:小明的策略

學生自主閱讀教材的材料,然後組織學生分組討論。

教師提問:通過剛纔的討論,大家覺得小明在消費時選擇受到了來自哪些方面的影響?他是如何做出選擇的?哪種選擇更合理呢?爲什麼?(老師點撥,學生回答)

過渡:小明在做出選擇是受到了自己主觀意識的影響:認爲那件衣服不是名牌,價格低可能是假冒僞劣產品。還受到其他消費者的影響:他看到很多人爭相搶購,所以就也去買了,沒有考慮其適用性和性價比。受到了虛榮心的影響:盲目的攀比讓他沒考慮自己的實力和適用度。

在學生回答的基礎上加以一定的引導,成爲每位同學今後的實際行動,這樣有利於本課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的達成和課本理論知識與實際的結合。

2、學會理財,合理消費

活動三、如何做出合理選擇

教師歸納:理財知識不是一個空洞的說教,而是一個緊貼我們生活的技能。能否做出最合理的選擇關係到我們生活水平的提高,能否享受生活給我們帶來的幸福和愉悅。

活動四、怎樣做出科學的策略

引導學生閱讀教材,分組討論探究教材下的三個問題:

教師總結:中學生提升自己的消費水平:

① 理性思考,刻服盲目跟從

(選擇能力弱,易從衆,受到外界影響)

② 精打細算,不盲目攀比

(作出預算,不攀比,要物有所值)

③ 注意節約,注重環保

(要有利於社會的可持續發展)

④提升精神境界

(實踐中要做到:砍價;打時間差;有計劃;理智)

六、 說板書設計(明瞭簡單,概括性強)

合理消費:①理性思考,刻服盲目跟從

②精打細算,不盲目攀比

③注意節約,注重環保

④提升精神境界

七、說教學反思

本節課圍繞課標要求,既有個人自主探究,也體現小組合作探究,在教學方式上,創設了富有激情的課堂情境,把學習得主動權交給了學生,是學生在體驗中感悟道理,得出結論。在教學過程中,沒有侷限於教材知識,而是讓學生在對生活現象分析對比過程中來提高學習效率,這些對學生的正面教育有利於達到本課的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的達成,突破本課的難點,引導學生關注自己事的同時,也關注國家建設,突出了思想品德教學理論聯繫實際、能力立意的特點。

說課稿 篇3

《犟龜》這篇課文是鄂教版第十二冊第三單元的一篇課文。我將從教材、教法學法、教學準備、教學過程、作業設計、板書設計這六個方面來說這節課。

一、說教材

《犟龜》這篇課文是鄂教版第十二冊第三單元的一篇課文。第三單元以“夢想與追求”爲話題,安排了三篇課文。《在山的那邊》《我的小桃樹》分別以現代詩歌和散文的形式抒寫了童年的理想、困惑,成年的感悟和信念。《犟龜》是德國兒童文學家米切爾﹒恩德的童話故事,敘述了一隻小烏龜執意要求參加獅王婚禮並經歷重重困難的故事,給我們以深刻的啓示:做任何事情,要想成功,不僅要認準一個目標堅持到底,還要有勇氣戰勝各種艱難險阻。

這篇童話的時代意義是什麼呢?是成功觀,是人生觀。一隻小烏龜讓我們觀照自我,反思什麼是成功,怎麼獲得成功,進而思考什麼是成功的人生。

成功的人生需要一股“犟”勁,這個犟並不是“固執不聽人勸”,而是隻要有助於實現自己的目標,勸阻都是樂意接受的。這個犟是遇到困難、阻撓迎刃而上,堅持到底,決不盲從的犟。這個犟是看清自身能力,能樂觀挑戰自我,充滿理想的犟。也許堅持後,仍然實現不了最初的願望,但努力,纔有機會,拼搏才成功,播種纔會有收穫,“犟”纔會有奇蹟和驚喜。這個奇蹟和驚喜,不是僥倖,而是在過程中有所獲得。

這篇課文的時代意義不僅如此,還幫助學生逐漸樹立人生觀。在成功的路上,烏龜遇到了四種動物,這四種動物分別象徵着懷着不同人生態度的人。

蜘蛛與烏龜是具有強烈對比性的。他們同爲行爲緩慢的人,也就是身體素質、物質基礎差不多。但蜘蛛的人生觀消極的,首先看到的是困難,想到的是不可能,然後用自己的標準去衡量別人,它是很善良,但也註定原地踏步、停滯不前。

蝸牛是生活中做事效率低,但樂於給出正確幫助的人。

壁虎象徵着生活中的有些權威人士,他們習慣於頤指氣使,態度傲慢無禮、決定輕率,不爲別人着想。

烏鴉象徵着普通的人他們有目標也努力,但當看不到成功的希望時,便識時務的放棄了目標。往往這些人距離成功只有一步之遙。

這四種不同的人生觀,都是成功路上必然碰到的,也可能就是我們自己,該如何選擇,如何面對,是這節課提出的思考。

根據對教材深刻的解讀,我確定了以下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學會本課8個生字。

2、分角色朗讀課文,通過小烏龜與其他動物的對比,認識小烏龜堅持到底的決心,以及戰勝艱難險阻的勇氣。

3、欣賞品位犟龜這一形象,全面理解“犟”的多層含義。

能力目標 :

在領悟、發現過程中,培養學生聽、說、讀、想象、理解、評價以及聯繫實際發散思維的能力。

情感目標:

通過對課文主旨的理解與把握,思考自己的成功觀,人生觀,從而反思自我。

教學重難點:

重點:

欣賞品味“犟龜”這一形象,全面理解“犟”的多層含義。

難點:

1、體會這四種動物所代表的是生活中懷着不同人生態度的人。從而反思什麼是成功,怎麼獲得成功,什麼是成功的人生。

2、理解蝸牛的形象,懂得“犟”不等於固執,而是隻要有助於實現自己的目標,別人的勸阻都是樂意接受的。

教學設想:

圍繞“犟”,說“犟”——讀“犟”——析“犟”——辯“犟”——議“犟”,一線貫之,環環相套,層層深入。引導學生在主動思維的過程中,培養想像、理解、欣賞和反思的能力。在朗讀的基礎上,理解“犟”在文中的深層含義。

二、說方法

(一)教法

本文是學生最感興趣的童話,教學過程中應以發展思維能力,培養想象能力爲重點。主要通過情境教學法,討論法,師生互動法等,使學生在輕鬆的氛圍中學到了本節課的知識。尊重學生,把課堂還給學生,讓他們在課堂中充分發表自己對成功對人生的價值取向。

(二)學法的指導

1、佈置課前預習,初步瞭解課文內容,掃除文字上的障礙。在自己最有感觸的文字旁邊作批註。

2、設疑、討論,通過合作交流學習,培養學生的求異思維能力

3、指導學生根據課文內容改編成課本劇,爲表演愛好者發揮特長提供一個展示特長的平臺,並且使所有學生從感性上進一步理解課文內容。

三、說教學準備:

幾種動物形象的小頭飾。

四、說教學過程:

(一)說“犟”

開門見山,介紹《犟龜》的作者是德國童話作家米切爾﹒恩德,並調動學生課前預習時對課文的整體感知,將學習目標確定在“犟”字上。請學生從“犟”字的結構去推測他的意思。學生可能會說:“強,是倔強,底下一個牛字,倔強的像頭牛。”老師順勢請學生用生活中的事例來具體解釋“犟”有哪些行爲表現。

(意圖:教學要基於學生的“最近發展區”,我們就必須瞭解學生的認知起點,對學生的瞭解有多少,用什麼樣的眼光審視學生的學習需求,就決定了我們有什麼樣的教學。只有正確地把握學生的認知起點,利用學生原有知識經驗,展開數學教學,才能獲取較爲理想的課堂教學效果。)

(二)讀“犟”

請學生將文章對“犟龜”“犟”的具體描寫勾畫下來,通過學生交流這些句子。老師引導學生髮現共出現三次“我的決定是不可改變的”,兩次“我會準時趕到那裏的。”從烏龜這幾次反覆的話中領悟到:一生之中我們會像犟龜一樣,經歷無數次艱難險阻,而犟龜始終下定了決心,充滿信心。

(意圖:讀“犟”的過程,是一個感知文本語言的過程,把握住這篇童話的語言特點,挖掘語言文字背後的東西,走進人物內心,讓學生在讀中感知,讀中理解,讀中悟情。從烏龜的話語中,我們就能品味到烏龜在整個過程中的堅持,這種堅持包含着兩個含義:下定決心,充滿信心。)

(三)析“犟”

以“小烏龜在參加婚禮的路途中,遇到了哪些艱難險阻”爲中心問題,學生進行交流,充分發表個人見解。

(意圖:提出的問題需要有探討的價值,能牽一髮而動全身,能帶領學生進入文章深處,這個問題能使學生沿着烏龜的足跡,身臨其境地看到它是如何用它的“犟”戰勝各種艱難險阻。這個過程是學生人生觀的碰撞,從而準確、全面的理解“犟”的多層含義。)

1、蜘蛛

蜘蛛與烏龜的這段對話,頗爲有趣,是全文中人生態度觀的第一次碰撞,我將這三段作爲精讀段落。

請學生分角色朗讀蜘蛛與烏龜的對話,琢磨蜘蛛的語氣發生了什麼變化?你能理解蜘蛛的想法嗎?、

引導學生從“哈哈大笑”、“充滿同情地說”以及兩次勸阻的理由來感受就。蜘蛛最初是嘲笑烏龜,他認爲烏龜的速度太慢,沒有趕上婚禮的`可能,可是,當烏龜那麼堅持時,他不由得想到了自己,烏龜和自己一樣,不都是在身體素質上處於弱勢,自身條件不好嗎?所以它會將心比心,用它的想法去衡量烏龜。它同情烏龜,善意地勸阻烏龜,不要自不量力,和自己一樣放棄吧!

在這時要順勢點出這一種人的人生觀:蜘蛛不是生活中的消極者,悲觀者嗎?它和烏龜的條件是差不多的,甚至可以說更優越一些的,但是它遇到了同樣的事情,想到的首先是自身的困難,輕言放棄。可以用學生中典型的事情簡單舉例。

指導學生分角色朗讀好烏龜與蜘蛛的對話。老師在板書上再次強調烏龜的那句話:“我的決定是不可改變的。”當學生讀小烏龜時表現出冷淡或態度激烈時,老師需讓學生留意烏龜的態度是友好的,因爲蜘蛛是善意的勸說,烏龜感謝他的用心良苦,卻不能接受。

2、蝸牛

許多同學會認爲“犟”就是固執,不聽勸說,蝸牛的這個形象的出現是爲了揭示“犟”的深層次內涵。“犟”是在有助於實現目標的前提下,樂意接受別人正確的意見。這對於學生來說是個難點,是必須突破的難點。因此,我設計了一個可供學生爭議的問題:“這裏能體現出它的犟嗎?我想學生可能會有兩種爭議:1、不能,因爲它掉轉了方向,謝謝它指路,沒有犟。2、能,因爲後天要舉行婚禮了,它才發現走錯了方向,肯定趕不上,可它還要走。這時老師可以引導學生思考:烏龜聽蝸牛的勸阻是爲了什麼?從而讓學生對“犟”有新的認識。老師需從學生的回答中擬出精練的理解,如:烏龜的“犟”不是“固執己見”地堅持到底,而是“接受幫助”地堅持到底。

3、壁虎

評讀壁虎與烏龜對話。尤其要指導好:“你可以回去了”。評讀時引導學生想好壁虎的神態、語氣。在評讀中認清壁虎的形象,在人生的路上,我們難免會遇到像壁虎那樣的阻力,他們往往位高權重,但又習慣於頤指氣使,態度傲慢,絲毫不爲別人的處境着想。

再分角色朗讀壁虎和烏龜的對話,用採訪的形式問“烏龜”說這句話時的心情,想法。體會到烏龜對於這樣毫無善意,自以爲是的權威是毫不畏懼的,也不盲從。這需要多大的勇氣和信心啊!

需注意:當學生對權威人士都一概而論,抱有反感態度時,老師需幫助學生正確看待,認識到這樣的人是以後,但像蜘蛛、蝸牛般善良的人更多,必過多講解,言簡意駭即可。

4、烏鴉

學生找到烏鴉勸阻的理由是:獅王去世了。設計一個問題:“烏鴉的勸阻有道理嗎?”

有許多許多學生可能會和烏鴉有一樣的想法:“既然新郎死了,婚禮當然毫無意義。”

師追問:“烏龜和烏鴉的想法差距在哪裏?”引導學生認識到:烏鴉離成功只有一步之遙,它們也盡了最大的努力,但看不到成功的希望時,便會放棄目標,灰心喪氣,所以最後又是一羣目光短淺的普通人。而烏龜卻能堅持到底,即使遇到挫折,也充滿信心,非常樂觀,它終究所有收穫,是成功者。

(意圖:烏鴉與烏龜是普通人與成功者的對比,通過比較,學生更能將自己擺在烏鴉的位置上,去認真審視與成功者的差距,以便樹立成功觀)

(四)辯“犟”

1、假如烏龜沒有參加成任何婚禮,它還算成功着嗎?

(意圖:讓學生得到成功觀啓示:或許努力後,也不一定達到最初的目標,但在努力的過程中,增長的見識,得到了鍛鍊,就不虛此行。這就是成長,就是人生)

2、蜘蛛、蝸牛、壁虎、烏鴉、烏龜這幾種不同人生態度的動物,哪一個更像你?你又願意像誰呢?

(意圖:樹立人生觀:可以做平凡者,安於現狀,但要明白知足常樂。也可以像烏龜那樣,因爲努力纔有機會,拼搏纔有成功,播種纔有收穫,“犟”纔會有奇蹟和驚喜!)

(五)議“犟”

《犟龜》這課告訴了我們成功的經驗,老師和學生共同串起板書:一個目標十下定決心十不怕嘲笑十接受幫助十決不盲從十堅持到底=成功

五、說作業設計:

1、必做題:

烏龜參加完婚禮後,回來又碰到勸阻過它的小動物,那時他們會說些什麼呢?揣摩它們的語言、神態、心理,讀寫童話。

(意圖:把想象、閱讀和表達融爲一體的寫作訓練,要求學生在讀懂的基礎上展開合理的想象。這既能促進學生對課文的理解,又能培養學生思維的靈活性、開拓性和創造性。)

2、選做題:

(1)複述課文

(2)把課文改編成課文劇,和同學們讀一讀。

(意圖:選做作業體現了因材施教,照顧了學生的個體差異。對於需要培養表達能力的學生可以選擇複述故事。對於綜合素質較好、表演慾強的學生,演課本劇能開發學生的創新潛能。合作完成,則更重視學生資源的整合。寫作能力較強的編劇本;表演能力強的當演員;指揮能力強的當導演。在學生實現目標過程中,老師可用學生的表現來詮釋“犟”的含義。

六、板書設計:

9 犟 龜 (成功)

米切爾?恩德

不怕嘲笑

堅持到底 我的決定是不可改變的 接受幫助

(有目標、下定決心)

不盲從

(意圖:板書應具有高度的概括性,但簡化不是目的,重要的是在簡化內容的同時抓住教學要點,理清文章的線索,明確作者的寫作思路。)

說課稿 篇4

一、教學設想

《世界之窗》這一課是浙教版《品德與社會》四年級下冊第四單元第一課,取名爲“世界之窗”是希望爲同學打開一扇瞭解世界、認識世界的窗戶。

二、教學目標

根據新課程規範和我對教材的理解,結合同學的實際水平,將本課目標爲以下兩個

1.知道黃、白、黑三個人種的主要特點和其主要分佈區域。

2.瞭解不同人種中的傑出人物,明白各個人種都爲世界發明了財富和文明。

三、教學重難點

四年級的同學仍具有較強的自我中心意識,因此本節課的教學重點是:知道三大人種的主要特點和在地球上的大致分佈情況。難點是:尊重、欣賞不同人種的不同文化。

四、教學方法

針對同學活潑好動的特點,在教法上,我主要採用創設情景、小組合作等活動方式。

五、教學準備

爲了更好的完成教學目標,同學在課前搜索世界傑出人物的資料,我將準備三大人種分佈圖,傑出人物的圖片、資料。以和多媒體課件。

六、教學過程

《品德與社會》課程規範倡議教師應是同學的支持者、指導者、參與者。因此,我將本課的教學內容設計爲一下三個環節:(一)導入(二)學習(三)拓展。

(一)導入 播放同學感興趣的視頻《北京歡迎你》,激發同學的學習興趣,並從奧運會中引出課題。通過播放北京奧運會入場儀式片斷引出學習的內容。

(二)學習 讓同學通過對視頻的觀察,去發現運動員不同的膚色,再讓同學根據我從視頻中截取的三張圖片近距離觀察,從而引出三大人種。接着我出示三張三大人種的小小朋友圖片,讓同學觀察,並與同桌相互討論,總結出三大人種的不同長相,我作適當的總結。通過“同住一個地球,爲什麼人類的長相不一樣”這個問題引起同學的'考慮,並引出來下面要學習的內容。讓同學通過小組討論,再結合教師的總結,明白了原因,並清楚了三大人種的分佈區域。在這其中我適當的交叉了一道連線題,目的是爲了加深同學對三大人種分佈區域的映象。再介紹三大人種時稍微補充了其他小人種的一點知識,讓同學明白地球上並不只是三大人種的存在,還有其他人種的。 出示三張奧運會運動員圖片讓同學猜,其目的是引出讓同學來說出自身所搜索的一些不同人種的傑出人才。從而讓同學明白每個人種的人都是優秀的,讓同學學會尊重每一個人種的人。在這一整個環節中,我儘可能地讓同學成爲學習的主體,讓他們通過不同方式的討論,把自身的疑惑在討論交流中解決。

(三)拓展 在這個環節我主要佈置了兩個內容,一是對本節課所學內容的鞏固複習,二是安排下一節課要學習的內容,讓同學去網路上查找資料,在這裏我給同學提供了一個網站。

七、板書設計

根據本課內容,我設計的板書相對來說就是簡單明瞭。

八、教學理念

最後說一下我的設計理念。我以同學原有的生活經驗爲基礎,結合同學心理、生理特點,在活動中,充沛體現同學的自主性與主動性。力求把教學活動與同學生活經驗相結合,在參與合作中體驗分享的快樂,使同學形成新的人生觀和價值觀。

說課稿 篇5

一、教學目標:

1、瞭解小數的產生和理解小數的意義。

2、掌握小數的計數單位及單位間的進率。

二、教育方面:

1、培養學生的觀察、分析能力和抽象概括能力。

2、感受數學與生活的聯繫及其價值,體驗數學學習的樂趣。

三、教材分析:

1、教學內容: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數學四年級下冊《小數的認識和加減法》中的“小數的意義”問題。

2、內容分析:教材選用測量黑板、課桌,一方面這兩種事物都是教室裏學生非常熟悉的,另一方面學生在測量之後除了能夠體會小數的產生於實際需要以外,還可以將測量結果作爲一般的常識來掌握。考慮到學生對長度單位比較熟悉,教材仍選用了米尺作爲教學小數意義的直觀教具,以長度單位爲例說明小數的實質是十進分數的另一種表現形式。教材通過分米(釐米、毫米)改寫成米數,三個層次共同說明,把低級單位的數改寫成高級單位的數可以用分母是10.100、1000的分數表示,再進一步用小數表示。教材着重從“小數是十進分數的另一種表現形式”的角度說明小數的含義,最後教材說明小數的計數單位及相鄰兩個計數單位之間的進率由學生自己填出。

3、學情分析:小數的意義屬於概念教學,比較抽象,在操作中要重過程。根據本課教學內容的特點和學生對概念認知的思維特點,我們在制定本課教學環節時注意聯繫生活,儘量聯繫學生身邊的事物,充分利用有效資源讓學生經歷數學知識的探究與發現的過程,使他們在動手、動腦、動口中理解知識、掌握方法,學會思考、獲得積極的情感體驗。

四、教學目標:

(1)使學生在初步認識小數的基礎上知道小數的產生,理解小數的意義。

(2)使學生理解和掌握小數的計數單位及相鄰兩個單位間的進率。

(3)培養學生的觀察、分析、推理能力。

五、教學重點、難點。

教學重點:使學生明確小數的產生和意義、小數與分數的聯繫、小數的計數單位和相鄰兩個計數單位間的進率。

教學難點:小數意義的探究過程和相鄰兩個計數單位間的進率。

教學準備:多媒體課件、測量工具(米尺)。

六、教學過程:

(一)操作導入:

1、讓兩名學生測量黑板、課桌長度。(用米作單位)

2、交流測量結果,展開討論。

3、引導小結:

在進行測量和計算時,往往不能正好得到整數的結果,這時常用小數來表示。(板書課題:小數的產生和意義)

【設計意圖】通過讓學生自己動手測量黑板、課桌長度的活動,當讓學生用米作單位說出黑板的長時,學生心理產生了矛盾,因爲測量黑板時多出的部分不夠1米,課桌也不夠1米,無法得到整數的結果,需要用其它數來表示,由此引出“小數”。學生通過測量親自體驗了小數產生的必要性。

(二)引導探究:

1、認識一位小數。(出示米尺)

(1)在米尺上找出1分米的地方。

①用米作單位,怎樣用分數來表示?爲什麼?(結合分數的'意義說明)

②用小數表示是:0.1米。

③誰來說說0.1米表示什麼?(把1米平均分成10份,每份1分米,是米,也可以寫成0.1米。)

板書:1分米=米=0.1米。

(2)討論:

①用米作單位,3分米怎樣用分數和小數表示?7分米呢?

②分別說說0.3米、7分米表示什麼意思?

2、認識兩位小數。(出示米尺)

(1)在米尺上找出1釐米的地方。

①用米作單位,怎樣用分數來表示?爲什麼?

②用小數表示是:0.01米。

③誰來說說0.01米表示什麼?(把1米平均分成100份,每份是1釐米,是米,也可以寫成0.01米。)

板書:1釐米=米=0.01米.

(2)討論:

①用米作單位,3釐米怎樣用分數和小數表示?6釐米呢?

②分別說說0.03米、0.06米各表示什麼意思?

3、認識三位小數。(出示學生尺)

(1)在尺上找出1毫米的地方。

①用米作單位,怎樣用分數來表示?爲什麼?

②用小數表示是:0.001米。

③誰來說說0.001米表示什麼?

板書:1毫米=米=0.001米。

(2)討論:

①用米作單位,3毫米怎樣用分數和小數表示?6毫米和13毫米呢?

②說說0.003米和0.006米各表示什麼意思?

照這樣分下去,還可以得到萬分之一米……也可以寫成0.0001米。

象剛纔小圓點後面一位的小數叫一位小數,兩位的小數叫兩位小數_____。

(三)概括:

1、概括小數與分數的關係。

(1)什麼樣的分數可以用一位、兩位、三位_____小數來表示?

(2)一位、兩位、三位小數分別表示幾分之幾?舉例說說。

2、概括小數的意義。

師:分母是10、100、1000……的分數可以用小數表示。

【設計意圖】小數的意義是十分抽象的概念,學生比較難理解。要改變死記硬背、機械訓練的方式,防止重結論,輕過程的做法。因此,我引導學生進行觀察,使學生始終參與到概念的探究過程中,通過比較、歸納、分析和綜合,理解小數、分數之間的關係,最後抽象出小數的意義。從具體事例推進到語言描述,這個過程需要遷移類推,更需要抽象概括,這樣能加深對概念的理解,培養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

(四)小數的計數單位和進率

(1)小數的計數單位是什麼?(展開討論)板書:(十分之一、百分之一、千分之一,分別寫作0.1、0.01、0.001)

(2)1米里有幾個0.1米?0.1米里有幾個0.01米,每相鄰兩個單位間的進率是多少?

(3)師:因爲整數和分數相鄰兩個單位間進率都是10,所以這些分數也可以仿照整數的寫法,寫在個位的右面,用一個小圓點(小數點)隔開,用來表示十分之幾、百分之幾、千分之幾的數,叫做小數。

【設計意圖】老師沒有直接告訴學生小數的計數單位是什麼,每相鄰兩個計數單位間的進率是10,而是讓學生從解決問題中發現、歸納出來。這樣能促使學生進行多角度、多方面、多層次的探索,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培養學生應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獲得學習成功的體驗,增進學好數學的信心。通過討論交流和概括總結,培養數學思維能力和合作精神。

(五)鞏固應用

1、學生看書並完成例1的空白。

2、P51“做一做”用分數、小數表示塗色部分。

3、闖關練習:

(1)括號裏能填幾?你是怎麼知道的?

0.3裏面有()個,0.09裏面有()個;0.08裏面有()個。

(2)下面的括號裏能填幾?

0.1米里面有()個0.01米。

0.01米里面有()個0.001米。

0.001米里面有()個0.0001米。

4、說說這些小數的計數單位分別是什麼?它裏面含有多少個計數單位?

0.3、0.18、0.25、0.036

【設計意圖】使學生明確小數和分數的關係,加深對小數意義的理解和對計數單位的認識,讓所學知識得以鞏固。

(六)課堂總結

這節課我們學習了什麼?你知道了什麼?你還有什麼問題?

【設計意圖】對知識點進行梳理,培養學生概括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

(七)板書設計:

小數的產生和意義

小數的產生:在進行計算和測量時,往往得不到整數的結果。

整數分數小數

一位小數:1分米=米=0.1米。

兩位小數:1釐米=米=0.01米。

三位小數:1毫米=米=0.001米。

七、小數的計數單位:

十分之一、百分之一、千分之一,分別寫作0.1、0.01、0.001。

八、教學反思

1、有關小數知識,三年級學生已有了初步認識,在生活中也有所接觸,如購物中的數學問題等。本節課,我通過讓學生量一量來引入,從現實情景中感受小數的產生,促進學生進一步學習的慾望。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2、重視學生的自主探究。在引入小數意義的教學時,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更多地通過自主探究、深入感悟開展學習活動的。教師給學生提供了教大的學習空間。本節課學習的基礎是分數初步認識,教師利用米尺,將分母是10的分數與一位小數相聯繫,通過學生的觀察、體驗,感悟新知識,掌握新知識,並以此爲基礎,進一步探究二位小數、三位小數的意義。課堂教學中始終應該關注學生的有效學習,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

3、課堂結構體現層次性。課堂教學安排要努力體現學生的認知規律,先易後難,先扶後放。在本節課的教學中所採用的“一引、二放、三收穫”正是體現了我的設計思想。在小數意義和小數計數單位教學中,首先通過教師的引導,讓學生建立正確的概念,如藉助於直觀工具,建立一位小數的意義。我認爲,在學生頭腦中形成正確表象非常重要。在小數計數單位的教學中,我也同樣如此安排。

說課稿 篇6

一、說課標

●課標要求:

1.分析農業區位因素,舉例說明主要農業地域類型特點及其形成條件。

2.結合實例說明農業或工業生產活動對地理環境的影響。

●課標解讀:

本節主要目的是根據地形和氣候特點,讓學生分析出大牧場放牧業和畜牧業的的形成原因、特點和區位因素,讓學生理解自然條件是農業地域類型形成的條件。但是科技、交通等人文條件越來越明顯地可以改變農業生產的區位因素,要用發展的觀點看待問題。

二、說教材

● 首先談一下本節課的地位和作用。

1.本節在前面學習了《農業的區位選擇》和“季風水田農業”和“商品穀物農業”兩種以種植業爲主的農業地域類型之後,學習這節課。本節與上一節《以種植業爲主的農業地域類型》在內容的安排上是並列關係。從宏觀上看,本節既是《農業的區位選擇》的加深和昇華,又是與上節知識的對比和參照。

2.“乳畜業”在老教材中是以小字展示的。在新教材中,本節與“大牧場放牧業”並列,在教材中的地位得到提升。另外,我認爲,這種農業類型與人們生活密切相關,讓同學們學習瞭解,是很有必要的'。

●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瞭解大牧場放牧業和乳畜業兩種農業地域類型及其分佈。

2.通過學習大牧場放牧業,學會分析農業區位因素,提高讀圖分析能力。

3.掌握大牧場放牧業在經營方式、商品化、專業化、經濟效益等方面的特點。

4.瞭解西歐乳畜業的形成因素。

過程與方法

1.引導學生利用地圖、數據表格、文字等資料,學會歸納大牧場放牧業和乳畜業的區位條件。

2.把西歐乳畜業和潘帕斯草原大牧場放牧業的區位條件作比較。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自然條件是農業地域類型形成的條件,人類必須順應自然、尊重自然規律,才能實現“人地和諧”。

2.理解科技是第一生產力,科技等人文條件越來越明顯地可以改變農業生產的區位因素,要用發展的觀點看待問題。

教學重點:

1.理解大牧場放牧業和乳畜業兩類農業地域類型的區位因素。

2.利用圖表資料分析農業區位因素的能力。

教學難點:

西歐乳畜業與阿根廷潘帕斯大牧場放牧業的區位條件的比較。

●設置重難點的依據:在地理學中,區域差異是絕對的。讓學生學會分析農業也分佈的區位因素,對農業發展是非常重要的。通過比較,突出差異,讓學生理解農業發展要因地制宜,實現人地和諧,對學生來說有難度。

三、說教法與學法

本節課我運用談話法、啓發引導教學法和誘思探究教學法相結合。在教學中要求學生分析、討論並給予總結與評價,引導學生自主學習,得出結論。在學生分析過程中遇到難題的時候,注重對學習方法的引導和點撥。要求學生在上課時主動探究,自主得出結論。在教師引導下,得出結論,建立知識體系。

四、說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同學們,通過前面兩節課的學習,我們瞭解了兩種以種植業爲主的農業地域類型——季風水田農業和商品穀物農業。在世界上有些地方,由於自然和人文條件的原因,人們並不從事種植業, 那麼他們到底從事哪一種農業勞動呢?

下面我們先看一組圖片,請大家認真觀看,圖片裏反映的是什麼農業類型。

教師提問:以上圖片內容反映了什麼農業類型?

生:畜牧業。

師:很好。在這一節內容的學習中,我們就將認識兩種以畜牧業爲主的農業地域類型——大牧場放牧業和乳畜業。

教學過程

● 大牧場放牧業

(談話法)和學生一起分析新疆、內蒙古發展畜牧業的原因(乾旱、半乾旱的氣候,地廣人稀、草場質量好等)提出懸念:這些地方爲什麼沒有發展成大牧場畜牧業呢?

(過渡) 什麼是大牧場放牧業?主要分佈在哪裏?有什麼特點以及形成的區位條件是什麼呢?

講述:大牧場放牧業是一種面向市場的農業地域類型,主要分佈在美國、澳大利亞、新西蘭、阿根廷、南非等國。(將這些國家落實在地圖上,培養學生的讀圖能力)

師:上述國家在放牧牲畜的種類上有什麼差別呢?

生:美國、阿根廷以牧牛爲主;在澳大利亞、新西蘭、南非以牧羊爲主。

請大家閱讀案例4回答以下三個問題:(引導學生自主學習,得出結論)

提問: 1、爲什麼這些國家可以發展大牧場放牧業呢?

2、大牧場放牧業有什麼特點?

3、大牧場放牧業形成的區位條件是什麼?

P52(讓學生思考、分析)

1. 用潘帕斯草原大牧場放牧業的例子,歸納大牧場放牧業這種農業地域類型的區位條件。

2.大牧場入牧業在經營方式、商品化、經濟效益、科技應用等方面有什麼特點?

●挖掘教材:

①比較阿根廷牧牛業和澳大利亞牧羊業在這些方面的相同點 (結合課本46頁)

②探究:學過政治,我們都知道,發展中國家貧窮落後的總根源是殖民侵略。分析:殖民統治的利與弊。

(重在引導,組織辯論)——培養學生辯證地看待問題的能力

3、 我國內蒙古、新疆等地區能否採用潘帕斯草原大牧場放牧業的生產模式?(剛開始我們已經談到了內蒙古、新疆等地具有發展畜牧業的優越條件,這些地方可以發展成爲大牧場放牧業嗎?有哪些經驗值得借鑑?提出你的建議)(讓學生自由發言)——前後呼應

● 乳畜業

1、緊扣概念,讓學生理解乳畜業是屬於市場指向型。

2、通過自學弄清楚乳畜業爲什麼必須要接近市場?(因爲乳畜業的生產對象是奶牛,產品是牛奶及製品。產品不耐儲藏,且運輸不方便)

3、乳畜業應該佈局的位置和生產經營的特點:大城市周邊以生產牛奶爲主,離城市較遠的地區以生產乳製品爲主。

探究:內蒙古、新疆等地的畜牧業,能不能發展成乳畜業?爲什麼?

4、(自主學習)弄清乳畜業比較發達的地區——出示世界地圖,將這些國家落實是地圖上。

5、分析西歐乳畜業形成的因素。

(1)展示圖3.19和圖3.20 表3.1(學生自主學習,討論;教師引導和點撥)

西歐地形平坦,多平原;氣候溫涼、潮溼,多雨多霧,日照少,有利於多汁牧草的生長。這種氣候適宜發展奶牛飼養業,形成了歐洲人以肉奶等高脂肪、高熱量食品爲主的飲食習慣。隨着經濟發展,歐洲的城市化水平高,城市居民的奶類消費需求大。

6、把西歐乳畜業形成的區位條件,與阿根廷潘帕斯大牧場放牧業的區位條件作一比較。

(表格見教案)(學生討論,教師引導、點撥)

7.最後通過珠江三角洲農業生產以“基塘”農業爲主的問題拓展,教會學生思考和分析問題的方法。既有利於學生知識的理解,也使學生進一步意識到學地理的重要性。

● 課堂小結

● 作業佈置

五、板書設計

一、大牧場放牧業

(1)主要分佈地區

(2)主要農產品

(3)區位條件

(4)主要生產特點

二、乳畜業

(1)主要分佈地區

(2)主要農產品

(3)區位條件

(4)主要生產特點

說課稿 篇7

今天,我說課的內容是湖南美術出版社出版的國小二年級美術教材第11課《小蝸牛慢慢爬》一課,下面,我着重從教材分析、教學對象分析、教學目標、教學重難點及解決方法、教學方法、教學過程等幾個方面來談談我對本課的教學設計。

一、教材分析

首先我根據《美術課程標準》所確立的階段目標,確定《小蝸牛慢慢爬》 一課屬於“造型·表現”學習領域,即通過看看、畫畫、做做等方法表現所見所聞、所感所想的事物,激發學生豐富的想象力與創造願望。

二、教學對象

分析 本節課要面對的教學對象是國小三年級的學生,這一學齡兒童是想象力與創造力非常豐富和活躍的時期,結合國小兒童的學齡特點,提高對美的感受能力和藝術創造能力。

三、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目標:通過教學活動,讓學生了解蝸牛,培養學生對身邊事物的觀察能力,發展創新思維和審美能力。過程與方法:嘗試運用不同的表現形式 設計和製作。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感受幫助他人的快樂,學會在學習生活中互幫互助。

四、教學重難點:重點:

瞭解小蝸牛的身體構造。難點:用卡紙製作出漂亮的蝸牛。 解決難點的方法:通過小組討論製作方法,教師示範,以及親自動手製作解決。

五、 教法學法:

欣賞法,講授法,談話法,小組合作法、示範法等。 在教學中,爲了更好地突出重點、突破難點,體現課程設計注重人文關懷,側重學生的體驗過程,針對學生的心理特點和認知規律,我遵循“教爲主導,學爲主體”的教學思想,通過情景創設,引導學生主動探究,體驗學習的過程,培養自主學習主動探究的意識;通過評價激勵,引導學生積極互動,體會創作的快樂,發展學生的想象力、提高學生的創造力。

六、教學過程

爲了使學生都能在視、聽、說、做、思等行爲環節中經歷美術的過程、 體驗審美的快樂,順利達成教學目標,我設計的教學流程如下:

(—)創設情境 故事導入。因爲興趣是最好的老師, 所以我在教學一開始,講了關於小蝸牛的故事,把學生帶入相應的情境中,激發學生學習的'慾望,爲後面設計做好鋪墊。

(二)引導啓發 瞭解蝸牛。由於每個學生觀察力與認識層面自然不同,因此,我設計了“引導啓發 瞭解蝸牛”一環節。先觀察書上的圖片,表述蝸牛的外形構造,培養學生口頭表達能力。教學活動中,以此調動學生勇於表現、釋放個性的積極性,讓學生真切體會到學習的成功與快樂。

(三)自主探究 折制蝸牛 接着我設計了“自主探究”一環節,因爲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是新課程標準特別倡導的一種學習方式,它可以培養學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合作意識,我給學生5分鐘的時間,引導學生到書中尋找答案,鼓勵他們根據書中提示,相互交流,積極互動,講解自己的製作想法,瞭解不同的方法步驟。通過這種安排,讓學生在小組中交流、在小組中合作、在小組中探討,使重、難點在小組合作、自主探究中得到了解決,教師只是組織者、引導者,真正體現了以學生爲主體,使學生成爲學習的主人。

(四)教師示範 大膽創作 學生表述了製作步驟後,肯定有一部分學生還不太明白,所以我跟學生同時製作,起到了一個示範作用,讓能力稍弱的學生也能學會製作方法,這樣就照顧到了每個學生。在創作過程中,我強調學生注意色彩的搭配協調,讓學生展開思路、大膽創造,體驗造型活動所帶來的樂趣。 在學生創作作品時,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問題,我會鼓勵他們積極向老師提問,解決各自的難題。

(五)展示欣賞 評價 我接着設計了“展示欣賞—評價”的環節,這樣就進行了優劣對比,讓稍弱的學生學習好的作品,從而真正發揮學生學習的主體作用,培養學生的自信心,體驗成功的喜悅。

(六)課堂小結 擴展延伸,我最後設計了“課堂小結——拓展延伸”環節,在課程即將結束時,以故事的結局爲契機,引導學生站在被幫助者的角度思考問題,學會感恩,並教育學生不能嘲笑、挖苦別人,因爲每個人都有值得自己學習的地方,從而起到教育作用。這一環節既加深了對整個教學過程的印象和體驗,同時又是對這節課的總結和梳理。

說課稿 篇8

各位領導 、老師們,你們好!

今天我要進行說課的內容是《空間中的平行關係》

首先,我對本節內容進行分析

一、說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 空間的平行關係》是人教版教材數學必修2必修第二章的內容。在此之前,學生們已經學習了線與面,面與面平行的判定與性質。

二、說教學目標

本節課的教學目標是對線與面,面與面平行內容進行梳理,結合立體幾何的典型模型正方體,強化學生對空間平行關係的認識和證明題格式的規範。

1、 認知目標:熟知空間中關於平行關係的公理定理,能流利第用自己的語言正確表述出線與面、面與面平行的相互轉化。

2、能力目標:能從空間圖形中正確識別出線與面的.平行關係,並能依照相關公理定理進行證明。

3、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通過相關題目訓練,對數學公理、定理等相關科學結論的發現過程有所認識,學會數學證明的基本思想方法,進一步感受數學的邏輯美。

三、說教學的重、難點

教學重點:空間平行關係的邏輯推理

教學難點:證明的卷面落實

四、 說教法

藉助正方體模型,幫助學生理清空間線線平行、線面平行、面面平行之間的關係,正確使用公理定理,規範書寫證明過程。例題最爲模板,練習作爲反饋。

五、說學法

要求學生通過認真聽講,掌握分析空間平行問題的一般思維方式,通過模仿教師證明過程,能熟練地按照定理,規範第寫出證明過程。

六、說學生:

學生有A、B兩層,程度不一樣,變式一和練習以B層學生爲主,變式二和思考以A層學生爲主.

七、說教學過程

本節課採用講練結合的課堂模式,先由教師帶領學生回顧已經學習過的相關公理定理,整理出解決線面平行、面面平行的一般思路(10分鐘);例題演示證明過程,同時幫助學生掌握分析問題的方法(5分鐘);將題目變式,進行模式化訓練,讓學生充分掌握分析問題的一般思路(10);做練習,檢驗學生學習成果,請學生板演(10分鐘)。進一步提升,思考題(5),學生課堂小結(5分鐘)。

八、我爲什麼要這樣上課

1、對教材內容的處理

課本知識比較分散,課時較爲緊張,本節課目的就是將所有空間的平行關係統一起來,從整體高度重新組織這部分內容。

2、教學策略的選用

先將所有相關知識做一梳理,形成知識網絡,然後通過具體題目,演示分析問題的一般思路和證明過程的正確書寫,以期使學生徹底會處理空間關於平行關係的問題。

先講再練,發現問題及時解決,再根據情況進行增減,確定學生練習的方向。

我的說課完畢,謝謝大家。

說課稿 篇9

教學內容:

人教版第九冊的相遇問題的應用題

教學目標:

1、使學生學會解答已知兩個物體的運行的速度和相遇時間,求路程的應用題。

2、培養學生分析、解決實際問題的思維能力。

教學重點:

引導學生理解、分析行程問題的數量關係,並能正確列式解答。

教學準備:

自制課件

教學過程:

一、導入

“同學們經常可以看見馬路上汽車來來往往的情景,請你們以兩輛汽車爲例,說一說兩車行駛的方向有可能出現哪幾種情況?

如果兩車一直相對而行又會出現什麼情況呢?”

今天我們就來研究有關相遇的問題。

板書課題:相遇問題

二、新授

1、請看大屏幕,認真觀察兩車相遇的過程。(電腦演示兩車相遇的過程)

你能簡單的有條理的把剛纔兩車相遇的情景描述一下嗎?

剛纔同學們看到兩車相遇的過程有幾個物體在運動?

(出示:兩個物體在運動) 這兩個物體是怎樣運動的,下面從四個方面來進行總結。(出示:①出發的地點

②出發的時間

③運動的方向

④最後的結果)

根據學生回答一一出示答案。

①出發的地點 兩地

②出發的時間 同時

③運動的方向 相對

④最後的結果 相遇

誰能用一句話完整地再描述一次兩車相遇的過程。

[評:通過大屏幕演示,由學生概括行程問題中“兩地”“同時”“相對”“相遇”等概念,加深了對兩車相遇的全過程認識。]

2、教學例題

(出示例題)兩輛汽車從甲乙兩地同時開出,相對而行,小汽車每小時行50千米,大貨車每小時行40千米,經過3小時相遇。甲乙兩地相距多少千米?

(1)齊讀題。

(2)同學們想一想,試一試,在練習本上列出綜合算式解答。做完後與同學交流列式的理由。

(3)指名列式,並說明列式的`理由。

板書

50×3+40×3

= 150+120

= 270 (千米)

(50+40)×3

= 90×3

= 270(千米)

(4)這兩種解法同學們都說得很有道理,下面我們請電腦老師一起再來驗證一下。

先看第一種解法:50×3是什麼意思?(電腦演示)板書:小汽車行的路程

40×3呢?(電腦演示)板書:大貨車行的路程 爲什麼要相加?(電腦演示)

板書:總路程

再看第二種解法:鄧老師對於50+40是什麼意思,不太明白,誰能告訴我?兩個速度相加之和(手勢)能給它起個名字嗎?板書:速度和(電腦演示)3表示什麼?經過3小時兩車怎樣了?這個時間又可以叫什麼時間?板書:相遇時間 爲什麼要用速度和×3 ?說明有幾個速度和?(電腦演示)用速度和×相遇時間求出的是什麼?板書:總路程

(5)比較這兩種解法,數量關係有什麼不同的地方?雖然兩種解法不同,但都求出了什麼?

你喜歡哪一種呢?爲什麼?

(6)質疑。對於解答這種求總路程的問題,還有什麼疑問嗎?

鄧老師有一個疑問想請教你們:小汽車行了幾小時?大貨車行了幾小時?爲什麼相遇時間不是3+3等於6小時呢?

[評:讓學生嘗試完成兩種解法,突出“速度和”概念,該環節是教學中的重難點。教師充分發揮多媒體演示的功能,完成了“總路程=速度和×相遇時間”的認知過程。爲後面的實踐變式教學作好了鋪墊,所以後面的基本練習中把相遇問題求總路程的數量關係遷移到工程問題的求總工作量問題,開放發展題中遷移到實際問題,遷移過程都是水道渠成。

三、基本練習。

1、兩人同時從兩地相對而行,一個人騎摩托車每分行600米,另一人騎自行車每分行200米,經過6分兩人相遇。兩地相距多少米?(只列式不解答)

2、師徒兩人合做一批機器零件,師傅每天做78個,徒弟每天做56個,經8天完成任務。這批機器零件共多少個?(只列式不解答)

指名列式,出示兩個算式78×8+56×8 (78+56)×8

問:78+56能不能也像速度和一樣起個三個字的名字?(在78+56上面出示工效和)

四、開放發展題。

1、(電腦演示)長沙火車站到五一廣場的五一大道長3300米,一輛的士和一輛公共汽車同時從五一廣場和火車站相對開出,的士平均每分鐘行駛650米,公共汽車平均每分鐘行駛450米。經過2分鐘、3分鐘、4分鐘,兩車將會出現哪幾種情況?

[評:五一大道是湖南省會長沙市最美最寬的路,沿途高樓林立,老師巧妙地將數學問題與學生的生活感知緊密結合。]

小組討論。指名回答。

你們是怎樣判斷出經過2分鐘兩車沒有相遇?兩車相距多少米?

你們又是怎樣判斷出經過3分鐘兩車相遇了呢?

經過4分鐘兩車相距多少米?怎麼想到的?

2、問:在現實生活中,經過3分鐘兩車一定會相遇嗎?爲什麼?

3、請看下面兩種情況。(電腦演示)

(一)、長沙火車站到五一廣場的五一大道長3300米,一輛的士和一輛公共汽車同時從五一廣場和火車站相對開出,的士平均每分鐘行駛650米,公共汽車平均每分鐘行駛450米。的士開出2分鐘後,遇到紅燈停了一分鐘,經過3分鐘,兩車一共行駛多少米?

(二)、長沙火車站到五一廣場的五一大道長3300米,一輛的士和一輛公共汽車同時從五一廣場和火車站相對開出,的士平均每分鐘行駛650米,公共汽車平均每分鐘行駛450米。的士因上客,等公共汽車開出後1分鐘,的士纔開出,再過2分鐘,兩車一共行駛多少米?

要求:只列式不計算。男同學解答第一題,女同學解答第二題,做完了可做對方的題,比一比哪方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強。

五、總結。

這節課學習了什麼內容?

六、改編應用題。

今天同學們學會了解答相對而行求總路程的各種應用題。(出示例題)

如果要將例題改成求相遇時間的應用題,怎樣改?如果要改成求速度,求小汽車的速度或大貨車的速度,又要怎樣改?分小組互相說一說。指名改編。

這幾種應用題怎樣解答,留給同學們回家思考。

評課:

教學進入“開放發展題”環節,課堂氣氛熱烈起來。這時,由於老師給予了學生充分的思考空間和餘地,兒童的思維也明顯活躍。鄧老師設計的有關五一大道的實際問題,輔以電腦場景演示,一下子就建立了“問題情景”。鄧老師問:“將會出現哪幾種情況?”的開放式提問,使學生欲言不止……又問“在現實生活中,經過3分鐘兩車一定能相遇嗎?”學生回答了好幾種可能:如汽車有可能遇到紅燈;可能出車禍;公共汽車要停站;堵車;的士要接客;兩車出發的時間不一定同時等等,體現了學生思維創新開放的特點。老師在此基礎上開展了變式題與改編問題的策略評價教學。構建了“問題情景——數學建模—— 成評價與運用”教學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