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國文齋>範文>說課稿>

精選八年級語文說課稿模板彙總8篇

說課稿 閱讀(3.12W)

作爲一名人民教師,就難以避免地要準備說課稿,藉助說課稿可以更好地組織教學活動。寫說課稿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八年級語文說課稿8篇,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精選八年級語文說課稿模板彙總8篇

八年級語文說課稿 篇1

本文的教學目標

1、識託名自傳的獨特寫法,感受其自然平淡而形象鮮明的寫法

2、理解作者不慕榮利,安貧樂道的高潔志趣

3、背誦全文

本文的教學重點是學習目標1,難點是學習目標2。

我採用的教學手段有實物投影,錄音。

爲了突出重點,突破難點,我是這樣安排教學思路的,教法啓法誘導式,分層教學,學法爲討論式,分層次三步讀書法。常言說得好,書讀百遍,其意自現,第一層次誦讀疏通文意,第二層次誦讀探究文理,第三層次,品味意境。在此過程中,我堅持以學生爲主體,教師爲主導的教學原則,爲學生創設學習情境,通過學生的自主學習,提高學生的文學素養和鑑賞水平。

主要教學過程是這樣的:

第一環節,才藝展示,簡介陶淵明背誦其詩《歸園田居》(目的,讓學生溫故而知新,從而導入新課)導入語我是這樣設計的,關於陶淵明我們並不陌生,今天,我們再學習一篇陶淵明的作品,《五柳先生傳》讓我們再次走近陶淵明,瞭解陶淵明,同時向學生介紹傳這種文體知識,明確本文是以史傳的.形式寫得一篇自傳,從文章整體結構上看,分傳文,讚語兩部分,一五柳先生即作者陶淵明。使學生對本文結構有大致瞭解,

第二環節,採用分層次三步讀書法,全面學習課文內容:

1第一層次誦讀,疏通文意

①聽課文錄音,(全面感知課文內容)

②學生自讀課文,和(投影出示:要求語音正確,語句通順,不讀斷句,找疑難點)(意在讓學生初步領會文中詞語和句段含義)

③開展活動“請讓我來幫助你”,將文中不懂詞句找出來,向大家置疑問難,由學生互幫互助的形式來完成,困難較大的由老師指點。(在這裏充分發揮了學生的主體作用,培養了學生積極動腦思考的能力和關心他人的優秀品質,併爲學生提供了一個展示自我才華的空間。

第二層次誦讀,探究文理

①指名朗讀課文,(思考作者是從哪幾個方面向我們介紹五柳先生的呢,由學生邊讀邊彙報,即“名號的由來、性格、愛好、生活、志趣”,(板書)

②默讀課文,參照提示(思考:五柳先生究竟是個什麼樣的人,小組討論後彙報,,最後師生總結,(他是一個不慕榮利,安貧樂道的人)(完成板書)

③這是我們對五柳先生的評價,作者是如何評價他的呢,同學們齊讀課文讚語部分,(在這裏問題環環相扣,結合指名讀默讀,齊讀,加深學生對五柳先生的認識。)

④爲了能讓學生更加深入的全面地瞭解五柳先生,我又設計了這樣一個問題,讚語部分的哪句話與前文的不慕榮利相照應,快速跳讀課文,找出來,找出後再次提問,本來在當時乃至當今社會追求慕華富貴者大有人在,而我們的五柳先生卻不慕即作者陶淵明,卻不慕不汲汲,你對此舉有何認識和看法,如果你是陶淵明你會怎麼做中,小組討論後彙報,得出兩種結論,一是他潔身自好,不與世俗同流合污,二是他消極避世,不能勇於面對現實,教師總結:金無足赤人無完人,我們要取其精華,去其糟粕。

八年級語文說課稿 篇2

【說教材】

《信客》是人教版語文八年級上冊第二單元的一篇略讀課文,本單元敘事性作品寫的都是普通人。《信客》出自聲名顯著的學者餘秋雨的散文集《文化苦旅》。講述的是民國時一位老信客因失信於人,自感“名譽糟蹋了”,幹不下去了,找到年輕人,年輕人最終不好回絕,當了第二代信客。他任勞任怨、誠信無私、受到人們的敬重的故事。

【說教學目標】

因爲本單元閱讀教學要求學生感受文中所表現的形形色色的“愛”,從而陶冶自己美的情操,並在誦讀的過程中,瞭解敘述、描寫等表達方式,揣摩記敘文語言的特點。根據教材要求和學生的實際制定如下的`“三維目標”、

【知識與技能】

感知課文內容,概括人物性格。

領悟秋雨散文的質樸而典雅,提高語言鑑賞水平。

【過程與方法】

情景創設、自主學習、合作探究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從信客的風雨生涯中,感悟人生。

【說教學重難點】

餘秋雨的散文,把感性的生命體驗和理性的思考相融合,內涵豐富,打動人心;而感性和理性相融洽的語言之舟,又負載着思想的重量,把現代散文推向了一流、因此我把理解本文深刻的思想內涵/體味學者厚重的語言作爲教學的重點和難點、

〖教學重點

感受信客的品格和精神,懂得關愛和敬重社會上這類平凡而偉大的人。

〖教學難點

揣摩質樸、典雅而又警闢的語言。

【說教法學法】

爲了調動每位同學的學習熱情,體現新課標“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模式,我制定瞭如下的“教法/學法”、

〖教法

情境創設法、誦讀品味法、合作探究法。

〖學法

通讀感知文意、品讀賞析語言、精讀探究拓展。

【教學過程】

包括“解題導入”/“探究感悟”/“品讀賞析”/“拓展延伸/“總結感言五個環節,下面,我具體講一講本課的教學過程。

八年級語文說課稿 篇3

【說教材】

一、教材概述

《核舟記》是一篇介紹一件精美工藝品的小品文,具有濃厚的文學色彩。全文僅400餘字,卻描述了整個核舟的全部景物。語言見解生動嚴密。在教學時應採用多種形式,引導學生掌握重點詞句,領悟文章內容,培養文言語感。同時,要引導學生體會文章是如何按照空間順序有條不紊地介紹事物特徵的方法,體會我國古代勞動人民在工藝美術方面的高超技藝和智慧,增強民族自豪感。

二、課型

演示活動課

三、課時

兩課時。

四、教具

投影片、多媒體課件。

五、教學目標

1、基礎知識目標:練習誦讀,培養語感。品味、積累語言,提高文言文閱讀能力。

2、閱讀能力目標:領會介紹核舟的順序和詳略,理解各具鮮明特徵的人物神態、情趣。

3、寫作能力目標:掌握“握抓住事物特點進行說明,詳略得當”的寫法。

4、思想情感目標:瞭解我國古代工藝美術的卓越成就,培養民族自豪感。

六、重點、難點

1、重點:目標1、2、4。

2、難點:目標3。

七、課型、教學目標及重難點確定的依據

《九年制義務教育全日制初級中學教學新大綱》第二部分第一款:整體感。

知課文……對課文的內容、語言和寫法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看法和疑問。這是國中語文教學的重點內容。第三部分第三款、四款、五款“在教學中要重視的問題”中指出:要重視學生思維能力的發展,要重視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教學過程應突出學生的實踐活動,指導學生語文實踐的機會,提倡靈活多樣的教學方式。因此將課型定爲演示活動課。

大綱在“教學目的”中明確提出:“在教學過程中,進一步激發學生熱愛祖國語文的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審美情趣”。第三部分“在教學中要重視問題”中明確:要從語文學科的特點出發,使學生在潛移默化的過程中,提高思想修養,陶冶道德情操,培養審美情趣。本文介紹的是一件精美的工藝品──“核舟”。文章抓住了“核舟”的特點,細緻地描述了它的藝術形象,讚揚了雕刻家的精巧構思和高超技藝,也顯示了我國古代工藝美術的卓越成就。是培養民族自豪感的絕好材料,所以確定了本文的情感目標4。

【說教法】

這是一篇具有濃厚文學色彩得的小品文,根據本課的教學目標和重點難點,我準備採用創設情景、指導朗讀、品析語言等方法進行教學。

課堂教學中,教師的引導及教材是學生感知和觀察的對象,學生通過教師適時、恰當的引導講解和教材所展示的內容經過思考獲得對客觀世界的認識。這種觀察與思考是有計劃有目的的.積極思維過程,是一種“思維知覺”。也決定了教學過程必須遵循“雙主原則”。鑑於此,教學本文的指導思想爲:創設情境,引起學生有意注意;提出問題,引導學生討論,比較,激發學生思維,熱情參與。

除了創設情景外,還要通過指導朗讀,把無聲的文字變成有聲的語言,生動地再現作者的思想感情,使文章如出己之口,如出己之心,使文章所描寫的景和物、人和事,所傾吐的情和意,所闡發的哲理,叩擊學生的心靈,引起共鳴。

具體做法:

1、我們傳統的教學方法是“填鴨式”的,但現在的學生不是“鴨子”,個個是精靈,所以我們的教學應充分發揮“精靈”的精和靈,發揮學生的主動性和能動性,以提高課堂效率,向45分鐘要效益。但是,文言文的特殊的語言形式可能使學生的積極性受挫。

俄國大教育家烏申斯基曾指出:“沒有絲毫興趣的強制性學習,將會扼殺學生探求真理的慾望”。教育實踐證明:學生對學習本身、對學習科目有興趣,符合他的由活動動機產生的認識傾向,就可以激發他的學習積極性,推動他在學習中取得好成績。

那麼,如何在語文課堂上激發學生自主學習的願望呢我認爲,對於有些課文,在通讀全文之後,引導學生形象地重現課文所描繪、敘述的情景,(即,演課本劇)之後,再一次統觀全文、整體感知,是一種行之有效的方法。因爲,學生平時是靠視覺來感知客觀,同時他們又善於運用面部表情和體態語來再現事物。在語文學習過程中,讓學生通過表演來再現課文中的內容,這易使他們獲得成功的滿足感,從而產生主動挖掘課文內容的內在動機。(內在動機是指人的行動出自於人本身的自我激發,由於做某種事能引起興趣,令人愉快,做這種事情無須外力推動它本身就是行動者所追求的目的。)而學生從自覺的讀懂課文到再現課文內容的這一過程,正是學生自主學習的過程。

《核舟記》一課詳細地描繪了核舟上五個人物的造型。在通讀了這篇文言文後,給學生制定出分析對象,自學範圍。然後讓學生分男女生兩組用形體演示其造型。學生爲了準確地重現核舟上的五個人物,團結起來,主動地查字典,解詞、翻譯課文,體會文中詞句的含義。之後,他們自己找來了白鬍子,精心製作了“峨冠”、“手卷”裝扮東坡;爲了表現佛印的大肚子,(佛印“絕類彌勒”)他們在毛衣裏塞滿運動服,還身披窗簾,腰間繫上跳繩,以表現佛印身批袈裟,“袒胸露乳”;演舟子的同學用紙作了椎髻,脫了鞋和襪子,以更好地表現“右手攀右趾”;他們用水桶倒置做爐,茶缸做壺,還特別聲明沒有找到蒲葵扇,只能用摺扇代替;最後,他們還把課桌擺成了船的形狀,在上面演示。

學生表演的時候,我就在板書上勾勒出他們表演得正確的地方,以示表揚。“表揚包含着給被試以關於他自身的能力和自我主動性的反饋,從而使本人完成工作是愉快的,而且覺得自己是有能力完成工作的”。因此,學生們並未因爲有錯而感到沮喪。通過第一次排演,學生很快理解了“左手執卷末”“右手執卷端”等較易掌握的語句。但“東坡現右足,魯直現左足”是怎麼回事呢?佛印“臥右膝,詘右臂支船,而豎其左膝,左臂掛念珠倚之”。又是怎樣一種姿勢呢?同學們又一次投入到緊張,歡快的探討中去。他們聯繫了核舟上人物所處時代的潮流,想到東坡、魯直所穿的是長袍,“現右足”、“現左足”自然就理解了。於是,同學們又用窗簾作“長袍”,補足了這一細節;通過查字典,問老師,他們弄清了“躺爲仰,臥爲側”。終於準確地塑造了佛印的造型……當他們第二次表演後,已經完全理解了課文中這一部分內容的含義,同時體會到了說明語言的準確性、生動性。既然文中的大部分內容都靠他們自學理解了,那麼,剩下的部分自然在愉悅的氛圍中迎刃而解。最後,在同學們成功的喜悅下,再一次統觀全文,使他們對文章的認識從整體到局部再到整體,完整而清晰。

這樣,教師只是對一節課的整體目標和內容作宏觀上的把握(整體把握),再根據學生的臨場情況,隨機引導,啓發學生思考。而學生饒有興趣地根據自身水平按照自己設計的程式、方式討論,學習的過程,正是學生理解能力,自學能力不斷提高的過程。這樣一來,原本枯燥乏味的文言文字詞學習在學生主體活動和教師引導下不知不覺地完成了。

2、教學內容的設計,一般須遵從學生認知規律,由表及裏,由淺入深、完整、生動地呈現事物或事理本身的美學價值。在整體感知課文的藝術美和解決文字障礙之後,通過動手做“核舟”、改寫評點“解說詞”,使學生在動手做、動手改、動口說中,理清課文層次和說明順序。

最後,學生們再一次通讀全文,使他們的認知經歷了從語言文字到形象生動的表象,再到語言文字的完整過程。幫助他們將語言形式和語言內容緊密結合起來。

吉爾伯特·海特在其《教學的藝術》一書中曾談到:“如果我們不能獲得一聲出自內心的笑,那麼這一天的教學就白費了”。通過演課本劇,加深了學生對課文的理解和記憶,有利於培養學生的思考能力,想象能力,邏輯思維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也正是獲取一聲聲出自內心的笑的一種行之有效的方法。

【說學法】

有人說,課堂好比戰場,老師是統帥,學生是士兵,“統帥”要指導“士兵”怎樣去打仗。但是去打仗的是士兵,所以,“士兵”如何領會“統帥”的戰術,尤爲關鍵。學生的學習是有主觀能動性的。“教學相長”,鑑於老師的教法,學生可有如下學法:

朗讀教學是一種口頭表達能力的訓練,它與其他能力的培養相輔相成。對課文內容理解的透徹,朗讀才能傳情達意;對課文思想感情把握得有分寸,朗讀纔會有正確的語音、語速、音量;對課文的詞句熟悉,朗讀纔會有準確的發音、停頓、重音。朗讀又是學習語文的傳統方法,也是審美傳情的極好手段。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我主要從以下這方面實施朗讀訓練。

讀出節奏:文章的節奏,包括語句的停頓、語速的快慢和重音的體現等,通過節奏的訓練讓學生更好地體會文章的語言美。在訓練中,我先把停頓、語速和重音的一般規律告訴學生,讓他們學會舉一反三、觸類旁通的本領。對某些特殊句式,如倒裝句等,則先讓學生討論其讀法,再去揣摩感受,怎樣讀才最能夠體現出文章的感情。

實踐法:我們都知道“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學生應該在課堂上做到“口到、心到、手也到”,通過訓練,通過實踐,以真正完成教學目標。教法既學法。在教學過程中讓學生充分發揮他們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由學生讀、說、演,把課堂交給學生。老師在課堂上只不過是作引導和點撥。

教室,作爲學校教育的一個重要場所,其環境構成包含着三個主要方面:物理部分、人際部分、教育部分。教室不是一般的空間或場地,它是開展教育的環境,應是一個全面的環境。從物理部分看:它有一定的空間形狀,有一定的光線。視覺要求、溫度要求等。從人際部分看,教室是一個小社會,教室中的人際關係、角色地位、空間行爲模式等構成了教室的人際內容。從教育部分看,教室作爲教育教學活動的主要場所,有教學活動的組織方式等。

在我國,傳統的教室空間安排一律按照學生面對教師的方向,由許多排課桌椅組成的格子形式,這種排列形式,國內稱作秧田式,國外稱爲演講廳式、教育式,有的人稱爲雞蛋筐式。

八年級語文說課稿 篇4

一. 說教材

《蘇州園林》是一篇準確地把握了客觀事物特徵的優美的說明文。作者從欣賞者的角度用簡明樸實和高度概括的語言,說明了蘇州園林在我國園林建築中地位和園林的共同特點--務必使遊覽者無論站在哪個點上,眼前總是一幅完美的圖畫。再從亭臺軒榭等園林建築的佈局,假山、池沼的配合,花草樹木的映襯和利用花牆、廊子產生近景、遠景的層次等四個主要方面進行介紹。最後作者又從園林的細微部分着眼介紹蘇州園林的圖畫般的美,即講究每個角落的構圖美,門窗的圖案美、雕鏤美,園內建築的色彩美,再次對蘇州園林的特徵進行強調。全文結構層次明晰,中間部分運用了由主到次的說明順序。從全文來看又是由整體到局部的說明順序在各部分內容中,或多或少運用了舉例子、打比方、作比較、分類別、摹狀貌等說明方法。文中除了說明的表達方式外還運用了描寫。以來等表達方式,語言準確、生動 嚴密,是一 篇典範的介紹園林建築藝術的說明文。

二. 說學生

對於說明文體的學習,學生在本單元剛剛接觸這一還沒有接觸到全部的說明方法說明順序以及事先說明文或事物說明文等分類,但對說明文體閱讀應掌握的重點內容應該有所知,如:明確說明對象;所說明的事物有什麼特點;運用了哪些說明方法、說明順序;說明語言有什麼特點等等。

三. 說教法

本文既高度概括了蘇州園林建築的成就,詳細介紹了園林建築的佈局,又分析了園林建築的'原理,寫得情文並茂,趣味盎然。選讀這樣的作品,既可以使學生了解我國園林建築的成就,激發熱愛祖國的思想感情,又可以豐富關於園林建築藝術方面的知識,受到一次生動的審美教育。

因此,本文的教學目標確定爲:

一、整體感知課文內容,瞭解蘇州園林的特點,理清說明順序;

二、學習本文運用多種說明方法說明事物,體會說明語言的多樣性;

三、瞭解本文嚴謹的結構層次;

四、熟悉說明方法,學習用多種說明方法介紹"我們的校園";

五、激發學生熱愛中國古老園林的感情。教學重點:學習多種說明方法和運用,體會說明語言的多樣性。課時安排爲兩課時。

課前準備:

一、佈置學生預習課文,找出生字、生詞並在書上注音注義,標上節碼;

二、課前佈置學生髮揮特長,蒐集有關蘇州園林的圖片、影視資料等。

四.說教案設計

本課時爲第一課時,設計如下:

教學目標:

1.整體感知課文內容,瞭解作者抓住了蘇州園林的哪個特徵,又是怎樣突出這個特徵的;

2.理清說明順序和結構層次;

3.有重點的選擇分述部分,對學生進行學法指導:瞭解如何抓住特點、運用多種說明方法說明順序加以說明,並體會說明語言的多樣性。

教學重點:

對學生進行學法指導和問題探究上。

教學過程:

(一).課文導入:看課題猜說明對象。

(二).欣賞領略:看圖片說說個人感受。

(三).瞭解作者:想語言大師是怎樣介紹蘇州園林的,激發學習動力。

(四).揭示目標:明確本課時學習任務。

(五).整體感知:

1、.葉老對蘇州園林的印象如何?

2.蘇州園林設計建造上有什麼共同特點?設計者和匠師們是怎麼做的?

3.。用一句話概括3~9小節分別寫出了園林哪些特點?這些特點是按什麼順序安排的?

4.。全文的結構上有什麼特點?

(六).研讀品味

在3-9自然段中找出你最喜歡的一段話細細品嚐: 葉老先生是怎樣寫的?好在哪?(可以用說明文體的學習方法先提幾個問題)

(七).合作交流

1.用同樣的方法,組內探究其餘各段,把握妙處。請圈圈劃劃,加上旁註。

2.勇於發現新的問題,大膽質疑。

(八).課後問題

1.有感情地朗讀全篇課文,劃出文中你認爲寫得好的句子,揣摩詞語運用的妙處?

2.爲什麼葉老先生不具體介紹四大名園?

五.說課後反思

1..教師引導不得法:

⑴沒有出示學習目標,使得學生研讀品味時走了彎路,沒有馬上進入說明文體的學習範疇;

⑵"合作交流"環節,沒能及時發現學生在組內未能解決的問題,而把共性的問題作爲檢查重點,導致時間上的過分緊張。

2.本課時容量大了一些,學習效果可能不是很好。

八年級語文說課稿 篇5

各位老師,大家上午好!

對於八年級的學生來說,他們已經接觸過了一定量的文言文,,對於這樣一篇短文來說,基本上沒有太多的語言障礙.因此,我把教學目標確定爲引導學生挖掘文字背後所蘊藏的人生觀和價值觀,以及品析文中精彩的景物描寫上.我像,這兩個方面也是這篇文章最有價值的地方.

文言文的教學,往往會走進固定的翻譯講析的模式,使學生慢慢喪失掉對文言文學習的興趣.故此,在教學中,我採用多角度的誦讀,和多層次的對話的方法來引領學生探究此文的美點.

我的教學過程基本上分爲三個步驟:一、蘇軾與自己對話二、蘇軾與張懷民的對話三、蘇軾與“我”的對話

走進第一個版塊“蘇軾與自己的對話”。俗話說,言爲心聲,文如其人。着片文章,可以說是蘇軾的自白書,是蘇軾真情的流露。要讀懂作者的心,首先要知道,蘇軾說了什麼?那麼,這個環節,要讓學生通過讀來熟悉文章,之後,通過譯讀的方式來疏通文意。完成對文章內容的整體感知。在熟讀這一節,我是這樣導入的:同學們,一提到蘇軾,我相信,大家能夠背誦出很多他寫的詩來,我們來試一試。學生回憶蘇軾的相關作品之後,老師話鋒一轉,引入本課。今天我們再來學習蘇軾的另外一篇小短文,相信你會對蘇軾有更多的瞭解。那是公元年發生的'事情了。在一個怎樣的夜晚,發生了什麼事呢?讓我們和蘇軾進行一次穿越時空的對話吧。第一個環節:誦讀指導

首先讓學生自己大聲誦讀課文。之後,教師指名誦讀,及時糾正朗讀中的字音和停頓。然後齊聲誦讀。讀後,老師問大家:剛纔老師讓同學們大聲的朗讀着片文章,你認爲,着片文章應該大聲讀嗎?因爲之前學生的三遍誦讀,對文章內容略有感知,因此會提出不同的看法。大致會根據文章內容來談,靜寫得很美,是晚上,而且環境很寧靜,所以,音量應適中,而且速度要慢,舒緩一些。接着,老師來範讀文章。(故意在三處停頓稍長)之後,請同學們來點評一下老師的誦讀。教師及時的給予肯定。如果沒有提到停頓的問題,老師則提示大家說:剛纔老師在朗讀的過程中,有三處明顯的停頓,誰聽出來了?那麼,老師爲什麼要在這三處故意停頓過長,想提示大傢什麼?前一問,學生回答可能比較順利,後面的問題給學生時間稍加思考。或教師提示:從內容或表達方式上想一想,有什麼不同嗎?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生會反映出,第一部分的內容是敘述,第二部分是描寫,第三部分是議論抒情。教師提示學生,及時在書上標示出來。好,請同學們把敘述的句子讀一下,讀得要平緩一些。學生齊讀。再把描寫的句子,用讚美的語氣讀出來。最後兩句,用惋惜的語氣讀出來。教師點評,看,同學們的語氣的變化,說明,文章你已經讀懂了一半了呀。老師真爲你們高興。這個環節,學生在老師的指導下,熟讀了文章,爲第二個環節疏通文意大好了基礎。

接下來,老師給學生三分鐘時間,要求學生快速結合書下注釋,疏通文意,把自己不理解的地方標記出來,一會提出來,大家共同解決。教師及時提示大家時間,注意閱讀效率。時間到,大家進行交流。例如:再如:這些問題都讓其他學生來解決。確實有問題的,老師再來解決。在沒有什麼問題之後,老師說,今天我們採用一種新的方式來翻譯課文:譯讀。

我來給大家做一下示範:第一句“。。。睡”我這樣說:的一個明淨的晚上,我略有睏意。本來打算寬衣睡下,可無意間發現,皎潔的月光已經穿過,照到了我的牀頭,這美好的月色啊,原來被我關在了戶外,於是經過老師的啓發,學生順着老師的思路,展開想象的翅膀,描繪下面的情節。在尊重原文的基礎上,學生進行着再創造。之後,讓學生及時點評學生的譯讀作品。如有偏頗錯誤之處,教師予以糾正。此環節,是在完成對文章的整體感知,同時,在理解句義的基礎上,又不侷限於文字,讓學生進行着合理的加工和補充。

進入第二個版塊:蘇軾與張懷民的對話。

教師過度引導學生的思維:同學們,閱讀文章,我們會感到,這些話是蘇軾對自己在訴說,訴說自己的經歷和感受,在和自己的心對話。這些話,似乎只有對自己訴說。不過,還有一個人,可以傾聽蘇軾的心語。那就是他的好朋友,張懷民了。我們說,朋友之所以成爲朋友,是因爲朋友之間有着共同的語言。那麼他們有什麼相似之處嗎?請同學們在文章中找一找答案。他們的共同點是同是“閒人”

由此,教師引導學生進入第一個環節:探究閒人意韻,知人論事。真的清閒嗎?引入蘇軾的背景知識和張懷民的背景資料?他們的閒是被迫的,是不情願的。是無奈的。那麼,如果你是張懷民,在這樣一個夜晚,你想對蘇軾說些什麼呢?蘇軾會怎樣回答張懷民呢?學生分小組合作分工設計。然後每組出兩個人來表現兩個人的對話。學生在瞭解了作者的背景之後,應該可以扣住相互勉勵,相互安慰這一點來設計。可以讓兩到三組同學進行彙報。教師小結:他們兩個人,真可以說是,同是天涯淪落人啊。應該說,此時,蘇軾的心情大概是不能平靜的。心中的陰霾除了向好朋友訴說,也只能傾瀉於筆端了。那麼如果這樣的話,寫出來的景應該是陰沉昏暗的。可事實不是這樣的,蘇軾筆下的景是什麼樣的呢?請同學們找出寫景的句子細細品味。這是第二個環節,品析語句,披文入情。教師可以提供思路。讓學生自由體會。領悟蘇軾的曠達情懷。

第三個版塊:蘇軾與“我”對話。

800年後的今天,你想對蘇軾說些什麼呢?

八年級語文說課稿 篇6

各位領導,各位同仁,今天我想和大家交流的是一堂寫作課《我的媽媽》。

一、說教材

本課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語文八年級下冊第一單元綜合性學習寫作課,“獻給母親的歌”。是在學習了課文胡適的《我的母親》、課外閱讀老舍的《母親》之後,由課內向課外的延伸。本課的教學目標是培養學生健康美好的倫理親情,引導他們感受愛、理解愛、奉獻愛。通過本課多側面的認識母親,體會母親的關愛,培養孝敬母親的情感;全面瞭解母親一生的酸甜苦辣,能夠理性的思考母愛;培養用多種方式(實踐、口語表達、寫作)表達情感的能力。

二、說學情

從年齡發展階段來看,八年級學生自我意識加速發展,獨立性增強,他們對父母的教育方法有了自己的評價。但在心理上的不成熟又導致他們看問題的偏頗,從而引起這個年齡段的孩子與父母交往中出現了一些問題。最大的問題在於部分學生心安理得地接受別人的愛而不知回報。

從地域特點來看,馬王堆中學地處城鄉結合部,大部分的家長可分爲兩類:一部分是批發市場經營戶,早出晚歸,與孩子相處時間少、溝通能力較差;另一部分是本地拆遷戶,生活一夜暴富,對孩子要求較低,溺愛較多。我們的學生與父母缺乏交流,缺乏相互瞭解。

從寫作實踐來看,學生寫作的困難主要是缺少素材或不會積累素材,儘管母親是自己最熟悉的人,作文時還是搜腸刮肚、編織故事,乾巴巴的,人物形象千篇一律,缺乏真情實感。我曾經在教學中總結過一個笑話:學生筆下的媽媽們統一干三件事,感冒發燒,半夜送醫院,凌晨守牀頭;放學暴雨,送傘溼自己,背過臭水溝;考試砸鍋,不但沒臭罵,安慰暖胸口。

三、說教材處理

針對以上情況,我對教材進行如下處理:

1.將情感激發的重點放在瞭解母親上。原來教學本課時,將課堂重點放在激發對母愛的體驗上,但是這樣缺乏了對現實生活中母親的瞭解,這種對母愛的體驗容易流於形式,變成了名家名篇名句做代言的局面。在本堂課的45分鐘裏,學生要做到透徹地瞭解母親是不可能的,但我希望他們能意識到母親的社會身份不僅僅是兒子的媽媽,她還是媽媽的女兒,丈夫的妻子,以及公司的職員等等。也就是說,母親不是僅僅爲兒女而存在的,她也有自己的喜怒哀樂。她對兒女的愛不是天經地義的,是偉大的無私奉獻。

2.將寫法指導的重點放在如何觀察和體驗上。如何瞭解母親,就從日常生活的.觀察入手,觀察母親的外貌、言語、行動等等,在觀察的基礎上,體驗母親的內心世界,感受母親對生活的態度,對自己的關愛。

3.將課堂成果的重點放在課外完成。子曰:不憤不啓,不悱不發。這堂課正是激發學生憤和悱的過程,而不是形成某個成果的過程。除極少數真正瞭解母親的學生在這堂課能獲得巨大的成功的喜悅外,大多數學生會體驗到自身的不足。而這種感覺正是他們在課外的生活中進行自主探究的動力之一。真正主動地去了解母親,完成對寫作素材的積累,都得靠在生活中的觀察和體驗。爲了更好的完成課外學習的部分,在學生的學案設計裏,我將每一個成果展示部分都分成課內和課後兩部分,對學生的課外探究進行鼓勵和督促。

總而言之,我對本堂寫作課的定位是:它是生活的楔子,主體由課堂拓展到課外,指導和鼓勵學生深入生活達成目標;它重情感體驗,淡化技法指導,鼓勵體驗真情,自由表達。

所以最後本堂課確立的三維目標是:

知識與能力目標:學習如何真實而立體地認識母親,鼓勵在生活中對母親的觀察和體驗,積累素材,筆下人物能富有個性特點;能敞開心扉,向夥伴說出自己的真實想法,交流時不走題。

過程與方法目標:在體驗和探究活動過程中激發情感共鳴,鼓勵通過自主探究深入生活了解自己的母親,更好地與母親交流,運用多種方式(實踐、口語表達、寫作)表達情感。

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能主動地瞭解母親,體會母親的情感,能夠理性的思考母愛。知道如何去愛母親,如何表達這種愛。

四、說教學設計和學法指導

在以上的說課中,我重點說的是自己想如何教,而很少說學生如何學。因爲我想把主要精力放在解說如何實施學法指導上,主要說明學生要“怎樣學”和“爲什麼這樣學”的道理。因此,我把“說學法”和說教學設計過程結合到了一起。

(一)課前準備

教師:蒐集關於讚頌母愛的作品;製作PPT;與家長代表進行交流,瞭解學情,蒐集資料。

學生:蒐集關於讚頌母愛的作品;準備自己母親的一張照片;自由分組(6——8人爲一組)。

(自由分組的目的是讓學生能在更輕鬆的環境下說真話,交流真情。)

(二)教學過程

1.導入

全班聽歌曲《燭光裏的媽媽》。簡單說說聽後感受。鼓勵學生拿出自己蒐集的關於母愛的資料與大家共享。教師補充。總結母愛無疆,並引導學生走近自己的母親。

(學生學法:本環節的設計目的在於用優秀的作品激發學生對母親的熱愛之情,從而願意去了解母親。學生主要通過聆聽和朗讀,在作品的感染下自然地打開自己的心門。)

2.瞭解母親

(1)母親小檔案

根據學案上的提示給母親建立一個小檔案。如母親的乳名、母親的生日、母親最喜歡的顏色等等。填完後,用一個詞語或句子形容一下自己建立檔案時的感受。強調:如果這個檔案的人物是自己或自己的好友、偶像,這些項目都能填出來嗎?

(學生學法:對母親的基本情況大多數學生並不能流利地填寫,在填寫受挫的過程中學生能自覺地意識到自己對母親的認識存在着不足,激發他們真正走近母親的迫切心理,既有利於接下來的課程環節的興趣激發,也爲學生課後繼續探究打下心理基礎。)

(2)母親母愛頌歌(激發) -----瞭解母親-------感受母愛(大愛如分娩 小愛如嘮叨)------感恩母愛

八年級語文說課稿 篇7

一、教材分析:

1、簡析:

《白河》這篇散文以濃墨重彩描繪了湘西白河壯美的風景,如一幅畫卷展現在讀者面前,一方水土養一方人,白河獨特的自然環境造就了湘西獨有的風土人情:人民既頑強地與自然抗爭,更和諧地與自然融爲一體,表現了湘西人民勤勞善良、智慧勇敢的品質。

2、地位、作用:

《白河》是八年級新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自讀課本(上冊)中的一篇文質兼美的散文。散文的獨特美質就在於:能夠讓讀者通過一個十分精粹、親切的形式,讀到作者對於人生或自然的感悟。在課堂教學的基礎上,將自讀課本中的散文作爲延續教學指導學生自讀,讓他們以自身的感悟來理解文章所蘊含的深刻含義,這種感悟教學能培養學生的觀察、分析、理解、概括等能力,更有助於培養學生良好的思想道德情感。

3、教學目標:

① 知識目標:整體把握,瞭解作者的寫作意圖。

② 能力目標:品味語言,體會重點語句對錶達作者情感的作用;掌握本文情景交融的寫作手法。

③ 情感目標:體悟作者愛湘西白河壯美的風景,更讚美湘西人民的思想感情。

以上教學目標是以知識教學、能力訓練和思想感情教育三個方面,結合散文的教學特點而確定的。

4、教學重點:

三個目標各有側重點,均是教學重點,因爲是根據新課程標準要求學生所要達到的目標而定。

5、教學難點:

體悟作者借景所抒發的思想感情。因爲作者借語言文字所抒發的是主觀感悟。學生閱讀、欣賞作品,同時會產生感悟,這是一種對作品的深層理解,它需要學生以自身的體驗和感情去解讀作品,進行創造性的思考和探索,如果沒有對生活的細心觀察、用心體會和一定的聯想、想象能力,學生無法體悟作者的'主觀感悟。

二、教法:

1、臺階情景教學法:

葉聖陶:作者胸有境,入境始與親。學生認識世界,主要是通過形象去進行的。教師在散文教學中要善於把學生帶入課文描繪的情境,讓學生深切地體會教材的情與理。臺階情景教學法,就是在課堂教學過程中設置若干個臺階式的情景,激發學生的熱情,從而達到“老師教得輕鬆,學生學得愉快,且能全面提高學生素質”的教學目標。本課一開始利用多媒體顯示畫面創設情境,以湘西美麗的風景畫面吸引學生,激發學生的興趣,讓他們帶着嚮往與熱情進入文本的學習。教學過程中又層層設疑創設情景,啓發學生思考,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認識“物”,感受“情”,瞭解“理”,發展“智”,達到意境教學的目的。

2、目標導學法:

圍繞所確定的教學目標,讓學生“自主式”閱讀分析,引導學生主動發現。引導發現法屬於啓發式教學,是通過教師的引導,啓發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讓學生在課堂上多活動、多觀察,主動參與到整個教學的過程中去,通過自己的努力,發現現象,總結規律。它符合教學論中自覺性和積極性,教師的主導作用和學生的主體地位相統一的原則。

三、學法(指導):

通過本節課的教學,教師應引導學生學會品讀、感悟的學習方法。學生通過閱讀優美的寫景文字獲得美的情感體驗,從而產生對人生或自然的感悟。鼓勵每個學生都動口、動腦,積極思考,培養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

四、教學程序:

(一)、創設情境、激趣導入:

(多媒體顯示幾幅有關湘西美景的畫面:青山綠水圖、懸崖峭壁圖、急流險灘圖等。)

教師邊展示邊導入:湘西以其優美的自然環境和特有的風土人情越來越受到世人的關注。現代著名作家沈從文不僅出生在這塊古老而美麗的土地上,《邊城》一文更以恬淡優美的文筆展現了這塊神奇、神祕的土地,令人嚮往。同學們,願意跟着老師去湘西的白河走走看看嗎?(生:願意)(教師:板書課題、作者)

設計原理:這段導語,通過引進畫面作爲媒介,給學生以直觀感受,讓學生在欣賞優美的自然風景的同時情緒被調動起來,產生嚮往之情,從而激發學生的興趣,調動他們學習新課的積極性。

(二)、初讀課文、整體感知(問題情景):

多媒體顯示閱讀要求:

①圍繞白河,作者着重描寫了哪些景物?有什麼特點?

②在描寫景物的同時,作者又描寫了哪些人物?意在表現什麼?

感悟的前提是熟悉文本。以教師範讀、學生個別讀、集體讀的形式完成文章的朗讀,教師對學生的朗讀作簡單評價(讀音、節奏)。考慮到本文寫景的語言優美、富於變化,個別字詞學生閱讀、理解上有一定困難,而且字詞教學作爲基礎教學不可以全盤否定,教師可結合學生的朗讀情況有針對性進行正音、釋義(結合語境)。

然後組織全班同學圍繞以上兩個問題談自己初讀課文後的收穫,從而達到整體感知課文內容的目的。(教師結合學生的回答邊總結歸納邊板書)

設計原理:在剛纔的教學中,通過設疑和朗讀課文,引導學生初步感知並瞭解課文所描寫的主要內容;讀後鼓勵學生動腦、動口,談對課文的自我理解、自我感受,尊重學生獨特的情感體驗,意在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有利於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

(三)、研讀課文、質疑探求(互動情景):

步驟:

①要求學生在速讀課文中自悟質疑。

②組織學生在小組內交流疑難問題,力求探究解決問題的方法。

③每小組推薦1人,提出小組內討論中仍不懂的問題,供全班探究。

④全班研討各小組提出的疑難問題。(此時,教師應根據同學們的提問進行歸納,然後提出共性的、學生理解上有一定難度的、涉及文章主旨的問題供全班研討。如:A、如何理解懸崖於河於水是偉男子,於生命卻不是勝利者和自豪者?B結尾“歲月依舊而去而來。白河依舊而去而來。人類的腳步與歌聲依舊而去而來。”表達什麼意思?C文章題爲《白河》,只寫白河壯美的風景即可,爲什麼還要寫人的活動?本文表現了作者怎樣的情感?)

設計原理:新課程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倡導學生主動參與、樂於探究、勤於動腦,培養分析和解決問題、合作與交流等能力。而提高合作學習的有效性是關鍵。因而教師要精心組織:個別學習與合作學習形式的整合,合理分組,明確合作任務,組織全班交流等。同時,教師也應深入到每個小組,成爲組織者、引導者、參與者,發揮應有的作用。以上4個步驟,通過學生讀中質疑、合作探究、積極討論、主動發現、得出結論,學生可以相互間實現信息與資源的整合,不斷擴展和完善自我認知,有助於學生將作者的主觀感悟轉化爲自身的感悟,從而達成教學目標。同時,使學生在合作學習中學會交往、學會參與、學會傾聽、學會尊重他人。

(四)、品讀課文、體悟情感(成果情景):

要求:找出文中你認爲寫得好的或深受感動的語句,讀一讀並說明理由。

(學生先在小組內交流,然後全班交流。)

設計原理:這是尊重學生個性化理解和感受的舉措,鼓勵學生各抒己見,大膽想象和聯想,有助於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和創新能力。

(五)、跳出課文、拓展延伸(拓展情景):

人與自然密不可分。自古以來,人類就是在與自然的抗爭、融合中不斷前進着。那麼今天,我們又將如何來看待人與自然的關係呢?(鼓勵學生結合生活實際來談,提出一些有建設性的意見和看法。)

設計原理:這一問題將學生的視角引向現實社會、人類的生存環境,激發學生關注自然、社會、人生的情感態度,既深化了對文章內容的理解,又培養了學生的人文素養。

(六)、教師小結:

本文以恬淡優美的語言文字描繪了湘西白河壯美的風景,深深地吸引着讀者,一方水土養一方人,更感人的是:白河獨特的自然環境孕育了湘西人民勤勞善良、智慧勇敢的品質,他們既與自然頑強地抗爭,更與自然和諧地融爲一體。作者對湘西風土人情的讚美滲透在字裏行間,情景交融:景美人情更美。

八年級語文說課稿 篇8

第一說教材

本課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八年級上冊第三單元的第四課。本單元的學習重點是掌握說明文的基本知識:怎樣抓住特徵來介紹事物,理清說明順序,瞭解常用的說明方法,體會說明文準確、周密的語言。而本課是這一單元中唯一一篇以空間順序進行說明的文章。課文容量很大又缺乏趣味性,相對比較枯燥。但課文內容簡單,語言淺顯,易於理解。

第二說學生

首先國中學生空間概念不很強,其次是有許多學生沒有見過故宮。“僅憑老師一張嘴,任你天花亂墜”的講析是不能解決根本問題的,所以,只有憑藉直觀的畫面,形成感性認識,然後才能達到目的。教學中充分調動學生的感官,動眼、動腦、動手、動口,從而突破空間想象困難,明確說明文的空間順序。

第三說教學目標

根據對教材以及學生情況的分析我設立了一下教學目標:

1.認識理解故宮的建築佈局及特點。

2.培養把握實物說明文空間順序的能力。

3.開闊眼界,激發對祖國傳統建築藝術的自豪感。

第四教學重難點

根據教學目標確定以下教學重難點:

重點:

(1)能夠整體把握文意,理清文章的說明順序以及找準作者的立足點;

(2)文章總體結構:總—分—總。

難點:

(1)學會按照空間順序來說明覆雜事物的寫作思路;

(2)領略故宮博物院的宏偉藝術魅力,增強學生的民族自豪感。

第五說教法

從實際出發,遵循知識傳授與能力發展相結合,形象感知與邏輯思維相結合,性情陶冶與知識拓展相結合以及以學生爲本位的原則確定本課的教法:1.運用多媒體課件激發學生興趣。2.讓學生當導遊,從總體上把握全篇說明順序、建築結構及佈局,培養學生的欣賞能力

第六說學法

結合新教材特點以及學生特點設計學法。1.通過朗讀感知課文。2.通過討論協作梳理課文。3.通過做小導遊的片段作文練習深入理解課文。

第七說程序

由於這是一篇篇幅很長而又比較重要的文章,結合學生的實際,我設計了三個課時,我們現在就來看一看具體的課時安排。全文安排3課時

第一課時:遊蹤介紹。重點:說明順序、課文結構。

第二課時:講解落實重點段落。重點:各種說明方法的運用及說明文按空間順序說明時該如何尋找立足點。

第三課時:課文知識、能力及其情感培養的拓展以及對課文做小結。重點:學習寫作以空間順序爲說明順序的說明文、領略故宮博物院的宏偉藝術魅力,增強民族自豪感。

第八,根據以上設計,今天我就來說一說,第一課時的具體安排。總的安排了九個教學步驟,如下:

(一)導入:以一系列珍藏於故宮博物館的珍品圖片激起學生對故宮的好奇,從而引出課題。

(二)檢查預習情況。檢查生字詞讀音。

(三)分析課文第一部分1.學生齊讀課文1-2自然段。2.學生自主介紹通過朗讀課文1-2自然段所瞭解到的故宮。3.演示課件,總體介紹故宮及簡略介紹故宮四大門(午門、神武門、東華門、西華門)。

(四)師生一起理清課文說明順序1.根據圖片及課文填寫課後練習一中的圖表。2. 利用多媒體課件,重尋作者行蹤,帶領全班同學參觀故宮。理清參觀順序:天安門—端門 —午門—漢白玉石橋—太和門—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乾清宮—交泰殿—坤寧宮—御花園—順貞門—神武門—景山

(五)完成課堂活動:根據圖片和課文(5—8自然段),寫一段導遊詞,介紹太和殿。

(六)理請課文結構1.在第一部分中找出與課文最後一句“這樣宏偉的建築羣,這樣和諧統一的佈局,不能不令人驚歎。”相照應的句子。2.課文首尾照應,都是對故宮博物院的—總體描寫,而中間的部分則是對故宮博物院各大建築的具體描繪,由此可見,課文的總體結構爲:總-分-總。

(七)朗讀課文第三部分(最後一自然段)。

(八)小結:文章基本上沿中軸線由南向北推進,又輔以左右(東西)兩旁建築加以介紹,同時將線路上的.建築分成幾個部分,總體、個別介紹相結合,給人清晰鮮明的印象。

(九)佈置作業:從以下作業中任選2題

1.試着由北向南,從神武門進入,介紹一下故宮博物院。

2.從文中摘抄10個形容詞,寫一段課外練筆。

3.以空間順序寫一篇說明文,介紹我們的學校,或者你的家、你的房間。最後我們來說板書設計,很容易看出,我們朗讀的部分分別是課文總說的兩部分,而具體分析的則是課文分說的部分。分說部分則又是按作者的遊蹤以空間順序爲說明順序來說明的,而且我們做活動的部分正是課文寫得最詳細的故宮最主要的建築—太和殿。通過對課文的梳理,我們很容易得出課文是以“總—分—總”的結構以及由南向北的空間順序來說明的。

如若能夠通過第一課時的教學達到以上設計,那就爲後兩課時的教學奠定了基礎,也培養了學生聽、說、讀、寫的能力和對以空間順序爲說明順序的說明文的閱讀理解能力,以及以空間順序爲說明順序來說明具體事務的寫作能力。當然也就達到了我的教學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