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國文齋>範文>讀後感>

《合歡樹》讀後感14篇

讀後感 閱讀(2.82W)

讀完某一作品後,你有什麼領悟呢?何不靜下心來寫寫讀後感呢?那麼你真的會寫讀後感嗎?以下是小編爲大家收集的《合歡樹》讀後感,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合歡樹》讀後感14篇

《合歡樹》讀後感1

院子裏有一棵合歡樹。

坐在小公園安靜的樹林裏,想:上帝爲什麼早早地召母親回去呢?迷迷糊糊的,我聽見回答:‘她心裏太苦了。上帝看她受不住了,就召她回去。’我的心得到一點安慰,睜開眼睛,看見風正在樹林裏吹過。

看到那裏的時候,突然明白原先我也能夠因爲這樣的傷感而流淚。之後他在《我與地壇》裏寫:這園中不單單是處處有我的車轍,有過我車轍的地方也都有母親的腳印。20歲,人生的大好年華,命運卻捉弄自己。每一天到園子裏去,沒有期望,默默的在園子裏思考關於死的事。自己的苦,到了母親身上就會無限放大,自己總是認爲最苦的'是自己,其實,永遠都不是自己。母親爲了他,到處奔波,收集偏方。儘管自己已經放下了期望,但是母親依舊執着,或者說,執拗,出於作爲母親的本能的執拗。

很久以後他才明白,每次自己出門的時候,母親總是以送自己出去時的姿勢站在原地很久。

之後母親發現他在寫小說,於是像是給他找偏方時一樣,風雨無阻,推着車帶他去看電影,給他借書。他想,自己爲了出名,大部分是爲了讓母親驕傲。恩,儘管俗不可耐卻又無可挑剔的理由,只是,當他真的出名的時候,母親已經不在自己的身邊。

樹林裏的風在眼前吹過,沿着母親以前尋找自己時走過的路,不斷地在那裏徘徊,看到自己後,再安心的吹到別的地方。也許,那在自己眼前吹過的風,就是捨不得自己的母親呢?儘管苦,儘管受不住,還是,捨不得。

很久很久以前,母親種下了那棵小小的合歡樹苗,儘管很喜歡,但心思當時全在兒子的身上無心照料。之後第三年它最後再次發芽,母親也就不敢大意的照顧它。它是母親留下的唯一的東西,儘管在搬家之後被可憐的遺忘,卻什麼都不在乎的一點點成長。

它在成長,他在成長。因爲她的愛,不斷的成長。

那棵不斷成長的合歡樹到底意味着什麼呢?我到此刻也不是很明白。還有那個不哭不鬧的小baby,只是目不轉睛的盯着樹影,他能明白那影子的主人麼?只是,我不明白。

也許我所寫的東西有些語無倫次,我無法深切的感受到他所想傳達的東西。等到他回去的時候,那些可愛的鄰居,依舊喜歡他,依舊像原先一樣照顧他,卻無人提及她,怕他悲哀。之後有人說那棵合歡樹開花了,自己的心中也隨之泛起漣漪。她爲自己付出的太多,揹負的太多,還沒來得及補償,還沒來得及讓她爲自己驕傲,還沒來得及看到合歡樹的花。但其實,她什麼也不求,什麼也不求,因爲一切都是自己的心意,不論是苦還是甜,是哭還是笑,不求回報。

早早離開的母親,你,還好嗎?

院子裏的合歡樹開着花,今年,也開着花。

你看到了嗎?

《合歡樹》讀後感2

經歷得越多,越會懂得:看似輕而易舉的背後,都是竭盡全力的付出。

——題記

這個學期,通過一本書,我有幸認識了一位身殘志堅的作家。他直麪人生的苦難,微笑地面對挫折,也微笑着面對幸福,他就是史鐵生。

史鐵生的《合歡樹》,主要講了他雙腿癱瘓後,他的母親想盡一切辦法爲他四處尋醫問藥,最終無果。可當母親得知他在寫小說,而且能夠通過寫作儘量把腿疾之事忘掉,她便到處給他借書,頂着雨冒着雪推着他去看電影,像過去給他找大夫,打聽偏方一樣,抱着希望。這不正是一個關心孩子的母親嗎?

從出生開始,母親就無時無刻不在關心着我們。但這世間最讓人後悔的事,莫過於有人在你背後無微不至地照顧你,關心你,而你卻毫不領情。

牢記那個盛夏,蟬鳴聲和炙熱的太陽是那時的標配。臨近期末,我的心早已被太陽曬得煩躁不堪,拖着疲憊的身子回了家,正打算好好躺下休息一下。這時,媽媽拿了疊書走了過來,看到我躺下去的動作,不禁皺了眉頭。但她又平靜而溫和地對我說“這才六點啊,反正閒着也是閒着,也快期末了,多做幾道題。練習一下吧!”我甚至連眼睛都沒睜開,翻了個身,煩躁地說:“我纔不要呢,在學校已經夠累了,怎麼回家還要做?”母親的語氣變得嚴厲了些:“快點,就當是複習。”說完,母親不由分說就把我拉起來。看着小山一般高的資料書,我覺得我的頭瞬間大了兩圈。在母親無聲的`壓力之下,我只得隨便翻開一本,可沒做兩道題就趴了下去。母親又叫道:“坐直!”,我寫着寫着字也變得扭曲了,母親又叫道:“寫好!”。我瞬間變得不耐煩了,把母親買的書全扔到了桌上,大喊了聲:“煩死了!”,然後轉身跑回了房間,用力地關上了門,任憑母親怎麼喊,我都無動於衷……

我躺在牀上,煩躁得翻來覆去,很久以後我的氣才消了。我忽然回想起來,那幾本書正是我前幾天隨口一說要母親買的。母親馬上就全給我買了回來,可我卻毫不領情,甚至對她發脾氣。一瞬間,內心有一種酸楚,淚水快要侵佔了我的眼眶。我在心底默默地懺悔,也深切感受到了來自母親的關心與關愛。

是啊,這就是母愛!雖只是隨口一說,她卻能牢記在心。母愛就是如此,她總能讓我在細節中懂得很多,也會最無私地把她所擁有的一切給我,給我們。

《合歡樹》讀後感3

林徽因寫給自己剛剛出生的兒子樑從誡說,“你是那一樹一樹的花開”,該是怎樣絢爛美好的景象呀。孩子來到這個世界上,母親的愛就跟着綻放成花開的模樣。

《合歡樹》中的母親,我想一定是一個溫柔而又堅強的美人,生活給了她太多的辛酸與無奈,她都一一承下,但什麼都無法消磨她對兒子愛。她帶着兒子求醫治病,幫他學習寫作,她永遠不肯放棄他。“人世間沒有小說或童話故事裏那樣的結局:從此他們永遠快快活活地一起過日子。”她沒能看到兒子的成功,也沒能等到合歡樹的花開,但她的那些愛,一定支撐着作者走過無數難眠的黑夜,引着他走向前去。

我看《合歡樹》,總覺得史鐵生是在寫我和我媽,他用他的筆,寫出了我表達不出的心情。

我十歲時貪玩弄斷了胳膊,整天吊着胳膊可憐兮兮的。媽媽帶着我到處跑,到處治。其實我得的又不是什麼不治之症,休養一下就會慢慢好起來,但是媽媽特別緊張,尤其是有一個壞醫生告訴媽媽我斷掉得那隻胳膊可能永遠也不會再長了。媽媽嚇壞了,更加努力地帶我到處求醫。敷雞蛋清、薰艾草,各種偏方她都往我身上試,雞蛋清黏黏的感覺至今是我的噩夢。

那時候每天晚上睡覺都成問題,躺着睡會很疼,所以就坐着睡。我哪裏睡得着,睜着眼睛胡思亂想,越想越委屈,委屈了就亂髮脾氣。媽媽守在我身邊,我發脾氣她什麼也不說,就那麼抱着我。所以每天晚上我都帶着一臉淚在媽媽懷裏睡着。只是有時候半夜我不小心壓到自己把自己疼醒,會聽見淺淺的啜泣和輕輕的嘆息。現在想想,她本來就有失眠症,那段日子怕是整夜整夜得睡不着覺。可惜我當時太不懂事,只知道在疼的時候大哭大鬧,卻看不見她因我而慢慢蒼老的面龐。不過我遠比史鐵生幸運的'多,我慢慢痊癒了,媽媽的笑容又燦爛起來。

後來我慢慢長大,回想起那段日子,纔看到那段灰暗的歲月裏沉澱着的她的愛,就像暗夜裏的星星,閃爍在我的生命裏。這件事被我反覆寫在作文裏,可寫出來的東西連我自己都不能打動,老師也並沒有因爲我斷過胳膊的可憐遭遇而多給我幾分。塞林格說:“真正有意思的是那樣一本書,你讀完後,很希望寫這書的作家是你極要好的朋友,你只要高興,隨時都可以打電話給他。”我好想打電話給史鐵生,媽媽給我的感動,我在他的文章裏找到了。

倘若我真是一棵能開花的樹,那麼媽媽便是水、是光、是空氣、是我紮根之土壤。若我有一日花開,一定要把她抱上我最高的枝頭,把我所有的芬芳所有的美好送給她。

《合歡樹》讀後感4

《合歡樹》是史鐵生早年的作品他的作品一向以清淡悠遠見長,而《合歡樹》同樣秉承了這種平淡之中見真情的特點。

文章以母親生前和死後分爲兩個段落。在回憶母親生前場景時,作者用了超多的筆墨寫母子的生活細節:10歲那年“我”作文得了第一,母親居然不服,盎然童趣躍然紙上;20歲那年“我”雙腿殘疾,母親因此勞累奔波,但終究無濟於事,絕望與期望的交替出現將這一切渲染得更加哀涼;30歲了,“我”在寫作上小有成就,但是母親已經乘鶴西去,那裏作者將“我”對母親的懷念與感激描繪得不動聲色。母愛的博大與厚重在前部分篇幅裏處處可見。

“合歡樹”由母親的逝世開始進入我們的視野。合歡樹是母親生前種下的樹,在母子全心全意與病魔抗爭時,合歡樹是無暇被關注的;只有當母親的離去使這個世界突兀地呈現出作者難以承受的空白,合歡樹被恰到好處地引入作者悲傷而尋覓的視線。無疑,在作者眼裏,合歡樹是上天對他思念母親的安慰,是母愛的一種象徵。也因爲這樣,作者不斷地流露出“欲罷不能”的情緒。他既渴望重溫昔日與母親相親相愛的一幕,也清醒地認識到母親畢竟早已離去。這樣的矛盾,也使作者對母親的懷念被渲染到極致。

文末的昇華無疑是全文的點睛之筆。作者將自己對人生的期望寄寓在新生的孩子上。“有那麼一天,那個孩子長大了,會想起童年的事,會想起那些晃動的樹影兒,會想起他自己的媽媽。他會跑去看看那棵樹,但他不會明白那棵樹是誰種的,是怎樣種的'”。在這個孩子的設計上,我們明顯地感到作者流露的物是人非的蒼涼,但所幸作者只是一筆帶過,所以那裏表現出的消極和頹廢反而能爲全文增添一種滄桑感;倘若作者此處筆墨過多,我想必須顛覆了母親對兒子的期望。從史鐵生的一生看我更期望給“合歡樹”賦予用心的好處。它不僅僅是死後母親的象徵,而且是作者趨於成熟的人生感悟的見證。

《合歡樹》是讚揚母愛的文章,儘管全文開篇就確定下了憂傷與懷念的基調,但是其對獨特人生的獨特感悟,依舊耐人尋味……

我的感受最深的莫過於這句話:我搖着車躲出去,坐在小公園安靜的樹林裏,想:上帝爲什麼早早地召母親回去呢?迷迷糊糊的,我聽見回答:“她心裏太苦了。上帝看她受不住了,就召她回去。”我的心得到一點安慰,睜開眼睛,看見風正在樹林裏吹過。

《合歡樹》讀後感5

最近,我看了一篇文章——《合歡樹》,文中讓我印象最深的是史鐵生母親的堅持。

在二十歲時,史鐵生的雙腿癱瘓了,他的脾氣變得暴怒無常。在醫院都已表明,史鐵生的腿在當時無法治療的情況下,她卻依舊堅持,爲了他的腿日夜奔波,堅持着爲史鐵生找醫生、打聽偏方,堅持着照顧常常莫名其妙發脾氣的史鐵生,堅持着想要讓史鐵生重拾生活的信心和希望。

後來,她發現史鐵生在寫小說,又開始爲史鐵生借書,帶他去看電影,雖然當史鐵生的第一篇文章發表獲獎時,她已經不在了。但史鐵生的堅持就像母親一樣,給他帶來了回報,更帶來了希望。或許我們也是一樣,只要堅持了,總會有成功的可能,如果不堅持,那就真的沒有希望了。

我也有過類似的經歷,就說上國中以後吧。我意識到,不可以再像國小時一樣,學習總是看自己的意願和心情了,所以我開始了堅持。每一天,我都如同在與時間在賽跑,當然我也會有累的時候:“時間啊!你等等我好麼?”我內心總是無力地喊着。有時候我想停下,卻發現時間在飛快地逃離。“生活如此無趣,但總還要繼續。”這是上國中以後我一直告訴自己的一句話。爲了學習,我不得不再堅持下去,再次邁開追趕時間的步伐。現在,我看到了《合歡樹》一文,它讓我終於明白了,原來堅持不是一種不得已的選擇,而是生活本身。精彩的'生活,就是要堅持。

史鐵生的母親,帶着一個殘疾的兒子和一個尚未成年的女兒生活,日子過得比我苦,比我累。一個自己都還生着病的女人,面對着精神和生活的雙重壓力,努力堅持着,想把女兒拉扯大,想幫兒子治好腿,重拾對生活的信心和希望。這一份堅持,或許也在不知不覺中感染着史鐵生,當我讀到這篇《合歡樹》時,也在不知不覺中感染着我。

史鐵生的母親壓力再大,也沒有喊過苦,叫過累,而我只是學習上的壓力,又算得了什麼?她都可以頂着壓力堅強向前走去,我又有什麼做不到的呢?其實壓力就如同大風一樣,你的堅持,就像在暴風中逆風而行。風越大,你走得越困難,走得越慢。但你始終都應相信,堅持住,風暴再大,也有平息的一天,壓力再大,也有化解的一天。別害怕,今天的風暴過去了,明天就是陽光明媚的一天。

時間,你等着,我可能超越不了你,但我一定會堅持着逆風而行,勻速向前的!

《合歡樹》讀後感6

你失去了奔跑與行走的自由,卻很幸福。這幸福被媽媽不斷澆灌,長成一株合歡樹。它在成長,你在成長。上帝總是公平的,在不幸的一端加重,那麼幸福的一端也會加上同樣的砝碼。因爲她的愛,你很幸福。

《合歡樹》是史鐵生先生用質樸無華的文字記錄他母親的對他無微不至的愛。每個字每句話無不透露着母親深沉偉大的愛,以及他自我的懊悔。總是很喜歡他的文字,覺得他筆下清淡的文字劃過心頭,如同秋水無痕,去留無意,不知不覺間,卻總能讓我難忘。

文中母親在他病後一向嘗試着各種偏方期望能對他的病有一點幫忙。哪怕是醫生已經放棄了,他自我也只是不在意,這不離不棄的守護,也僅有母親給得起。母親把孩子帶到這個世上,那麼孩子就是她另一個世界,是她生命的意義。作者心裏想着死了也好,死了倒痛快。可是他在自私地期望從病痛、失意中以死亡的方式解脫時,從沒有想過,母親同他一樣痛着、她一次次在絕望與期望的邊緣徘徊,在絕望中渴求期望,在期望裏得知絕望。

之後,母親最終在絕望裏絕望了。她又開始鼓勵他寫小說,做一些自我感興趣的事情。她像是當初爲他治腿那般熱情地爲他借書、推他去看電影。人人都明白她對於他的腿以往不知疲倦。其實,她只是不想他失望,她要他堅強,要他相信一切都還有期望。母親只是急切地想證明陽光能衝破雲層,將自我那僅有他的小世界照進一絲光亮。讓他的.人生不再只是沉浸在病痛、不幸之中,母親總是期望的吧,期望自我的孩子能在絕望中找到期望,找到存在於這個世界上的意義。既然兒子已經有了努力的方向,自我爲什麼不去支持他呢?

母親去了,去一個不那麼苦的地方。睜開眼睛,看見風正從樹林間穿過,吹向那棵合歡樹。他在母親去世後一向都放不下那個心結,推說手搖車進出不方便。他不想回憶有關母親的一切,哪怕那是母親留下唯一的念想。不想看的合歡樹已經隨着時間的推移看不到了,他也後悔,後悔沒有看一眼,看一眼那棵幸福的合歡樹。當以往的“含羞草”已經長成合歡樹,當以往自暴自棄的孩子已經長成作家。母親應當是欣慰的吧。

晴雲初醒,合歡未眠。朗月照花,深潭微瀾。

“我搖着車在街上慢慢走,不着急回家。人有時候只想獨自靜靜地待一會兒。悲傷也成享受。”

她爲自我付出的太多,揹負的太多,還沒來得及補償,還沒來得及讓她爲自我驕傲,還沒來得及看到合歡樹的花。

院子裏的合歡樹又開了花,母親,你看到了嗎?

《合歡樹》讀後感7

“我”的成長與不幸便是在合歡樹下展開的,它是母親親手種下的,作者的母親美麗而有才氣,善良溫柔而又愛子,這合歡樹於作者而言,便是母親的象徵,枝幹延伸,枝蔓舒展,它默默生長,悄悄舒展,靜靜地守候着兒時的院落,彷彿母親呵護自己一般,挺拔的枝幹,清麗的花瓣,佇立在破舊的小院,勾起了作者對母親的懷念。

史鐵生的文章一直是深沉而溫暖,平淡而有力量的,他雖然是一個殘疾人,但是他並不在苦痛與不幸中過多停留,也並不解病痛抒發無病呻吟的文字以博取同情,他只是有一顆平靜的心靈,一個理性思索的'心態去看待生命,去追尋人的力量與真諦。就像《我與地壇》中那個希望用長跑來爭取政治平等的人,那個美麗卻智力殘缺的女孩,人的命運從來不是絕對的公平,差別永遠會存在,但是人的救贖之路卻是靠自己的不屈與奮鬥,你的身邊總有一些值得感動的事物,你的努力一定會以另一種方式被記住。

那個長跑者,最終得到了專業教練的讚賞,也許他曾經的練習未能給他帶來實際上她所渴求的平等與回報,但他用他的不屈與執着,換來了我們的尊重。那個不夠完美的小女孩,雖然不能像同齡孩子一樣享受青春,但她還有一直愛她的家人守護在他身邊。這也許就是作者想要表達的,在他的地壇見聞中他發現,無數的人都會有自己的不幸,但是這不是我們沉淪的理由,我們不應辜負愛我們的人,亦不應辜負人生一場。

文中最令人動容的是作者母親對坐着深厚的愛。醫生已經下結論說作者的腿無法醫治,但他還是不辭辛苦,不厭其煩的找來各種藥方,是母愛,讓原本優雅有才氣的母親變成一個爲了孩子奔波操勞的傳統的普通母親。她因爲作者腿上燙出的傷疤而自責心疼。她爲了作者的夢想而奔波,她對兒子的事情永遠抱着極大的希望與熱情。她獨自承受着人生的不易,卻把愛與美的一面都展現給兒子。然而,令人遺憾的是,她未能親眼看到兒子的成功,她活得辛勞,亦活得溫暖。

文章中最溫暖的情節,便是我再度回到小院,曾經的合歡樹已經長得挺拔,枝葉繁茂。鄰居們還是待我如兒時一樣親近。這份情誼,不是來自對功高權重者的趨炎附勢,而是來自普通平民們真摯情感。那棵承載着母親對生活的希望的合歡樹在新的鄰居中慢慢長大,新生的人兒在樹下慢慢長大,也許他永遠不會知道栽樹的人與這個小院的過往,但母親的生命便是在這樹下延續了,它永遠的庇佑着這小院,以自己全部的精力去愛着兒子,何其有幸,作者感動了,亦感悟了。

《合歡樹》讀後感8

作者史鐵生在母親死後才懂得母親心中的苦楚。也正是如此,他在年少時有多麼沉浸於自怨自艾,自暴自棄中,之後就有多麼後悔。

合歡樹被當成含羞草被母親裝入小小的陶罐帶回家中,如同嬰兒時的史鐵生因母親的養育降生。十歲的史鐵生天真可愛,母親還沒有走完生命中最完美的年華。她還年輕,身體康健,她沒有被柴米油鹽侵蝕,她甚至保留這生命所具有的靈活,生動,完美。她有一個孩子,她還有一個寬敞,明亮的未來。她有生活的樂趣,有着羨煞旁人的‘平凡’的幸福,也會給自我織一條藍底白花的裙子。

然而,當命運降臨的時候。原本該有多完美,現實就有多痛苦。史鐵生的腿不能動了,那條原本平滑無波的命運線也被狠狠地扯動着,這一次,它浸沒在黑暗裏,通往無人知曉的未來。還沉浸在悲傷中的史鐵生,沒有注意到那些細微的提示。他的`母親把自我的小船與史鐵生的'小舟緊緊綁在了一齊,在風雨飄搖,翻滾着白浪的命運之海一齊搖搖擺擺。

史鐵生,他二十歲,但他還是個孩子。他的母親燃燒了自身所有的光和熱將史鐵生從深邃的谷底向上託舉。可是他感覺不到,感受不到母親日漸消失的生機與面容難掩的憔悴。是母親掩飾的太好還是史鐵生真的毫無察覺我相信以一個二十歲的孩子所具有的觀察力,他不可能察覺不到。人事敏感的,靈敏的,他只是覺得沒有那麼嚴重,他還沒有學會承擔後果。我的朋友,是一個單親家庭的孩子,她以往問過她的母親一句話——爲什麼我連任性一次的機會都沒有她很激動,眼裏全是不甘和委屈,那一對大而黑亮的眸子望着她的母親。她的母親坐在她的對面,嘴巴微微張大似是驚愕她爲什麼會問這個問題。她的母親一向是個爆脾氣也有一張伶牙俐齒的嘴。能從最厲害的菜販子手下省會好幾毛錢,在門口一立雙手叉腰就能喝退市井的小人。她一個人能夠分作兩個人,一個當母親一個當父親。

可是,那時候她的母親出奇的安靜,那雙眼角有着幾道魚尾紋的眼睛,黝黑黝黑的,深處輪轉,流淌着複雜、莫名的東西。

我看不懂,她也看不懂。

此刻的我,大概懂了些。那是全天下做母親的人所獨有的眼神,那是對另一個生命的堅持和執念。那是想要把所有世間奇珍都捧來給你的願望。那是願意奉獻自身一切的大無畏。那是———母愛。

你問爲什麼沒有人能解釋。只明白當你呱呱落地的那一刻起,那個生你的女人從看你的第一眼起就是那樣了。那一眼是剎那,那一眼是永恆。久到當她最終一次合上眼的時候,她的心也不會停止愛你。

《合歡樹》讀後感9

史鐵生是現代文學史上一位特殊而偉大的作家,他雖雙腿癱瘓卻身殘志堅。艱難的生活與悲慘的命運沒有把他打倒,反倒使他在文學上有了巨大的成就。他把苦難化作動力,微笑着面對生活中的一切困難。

《合歡樹》是他的代表作之一,史鐵生用平凡卻寓意深遠的語言描繪了一個栩栩如生的故事:“我”的雙腿殘廢後,母親爲“我”想盡一切方法,找藥方爲“我”治療,直到一次“我”的胯被薰成燒傷,她才放棄了治療“我”的雙腿,後來又對“我”的寫作上了心。母親去世之後,“我”重新回到了小院,看到母親從前種的'合歡樹,睹物思人,想起了母親。

文章讓我感觸最深的,不是母親深沉的愛,而是史鐵生自己的樂觀與堅強。其實如果史鐵生自己對生活失去了希望,對活下去已經失去了信心,即便母親再怎麼幫助他和鼓勵他,他也終究成不了大器,又怎麼能有現在的成就?怎麼能在文學史上留下濃墨重彩的一筆?正是因爲他能在悲劇連連的命運中,綻放出如向日葵般陽光的笑容,展現出頑強的生命力,他才能夠成爲如此偉大的作家。我由此想到從前綻放於石縫間頑強的生命。

那是一個盛夏,在一個普普通通的牆根下,我看到它的時候,它纔剛剛在牆縫間冒出一點兒綠色。就是這點兒渺小的綠色,還被石塊層層疊疊地包圍着。石頭壓着這株幼苗,壓住了它的希望。我不禁在心哀嘆可惜。

過幾日再去看,它卻並未像我的猜測一般漸漸枯黃、凋零,反倒長得粗壯了些,也逐漸冒出了密密的絨毛,抽出了嫩綠的新葉。我終於認出它來了,童年時的向日葵,向着陽光的向日葵。可它依舊只是一株小小的秧苗,與那蔥鬱的森林相比,顯得默默無聞,不值一提。

幾年後,再去看他,我發現石塊已不再是他的負擔了。他已經是一株挺拔的向日葵了,向着生活微笑,不再向磨難低頭,朝着陽光,綻放着燦爛的笑容。人人讚歎怪石縫裏長出的奇鬆,但那株迎着苦難與壓力向前生長的幼苗,不也值得文人墨客歌頌嗎?

不是隻有偉大的人物在苦難中成功綻放,才值得人們讚歎;平凡的人物在苦難之中掙扎,更值得被衆人歌頌。史鐵生不也是一個平凡人嗎?沒有一個偉人出生就成爲偉人,他們不都是由一個平凡的人經歷無數苦難,才能在芸芸衆生中脫穎而出,才能綻放出屬於他們的花朵嗎?讓我們在絕望與苦難之中綻放出世上最美的花朵吧!

《合歡樹》讀後感10

《合歡樹》是史鐵生早年的作品他的作品一向以清淡悠遠見長,而《合歡樹》同樣秉承了這種平淡之中見真情的特點。

文章以母親生前和死後分爲兩個段落。在回憶母親生前場景時,作者用了大量的筆墨寫母子的生活細節:10歲那年"我"作文得了第一,母親居然不服,盎然童趣躍然紙上;20歲那年"我"雙腿殘疾,母親因此勞累奔波,但終究無濟於事,絕望與希望的交替出現將這一切渲染得更加哀涼;30歲了,"我"在寫作上小有成就,可是母親已經乘鶴西去,這裏作者將"我"對母親的懷念與感激描繪得不動聲色。母愛的博大與厚重在前部分篇幅裏處處可見。

"合歡樹"由母親的逝世開始進入我們的視野。合歡樹是母親生前種下的樹,在母子全心全意與病魔抗爭時,合歡樹是無暇被關注的;只有當母親的離去使這個世界突兀地呈現出作者難以承受的空白,合歡樹被恰到好處地引入作者悲傷而尋覓的視線。無疑,在作者眼裏,合歡樹是上天對他思念母親的.安慰,是母愛的一種象徵。也因爲這樣,作者不斷地流露出"欲罷不能"的情緒。他既渴望重溫昔日與母親相親相愛的一幕,也清醒地認識到母親畢竟早已離去。這樣的矛盾,也使作者對母親的懷念被渲染到極致。(.)

文末的昇華無疑是全文的點睛之筆。作者將自己對人生的希望寄寓在新生的孩子上。"有那麼一天,那個孩子長大了,會想起童年的事,會想起那些晃動的樹影兒,會想起他自己的媽媽。他會跑去看看那棵樹,但他不會知道那棵樹是誰種的,是怎麼種的"。在這個孩子的設計上,我們明顯地感到作者流露的物是人非的蒼涼,但所幸作者只是一筆帶過,所以這裏表

現出的消極和頹廢反而能爲全文增添一種滄桑感;倘若作者此處筆墨過多,我想一定顛覆了母親對兒子的希望。從史鐵生的一生看我更希望給"合歡樹"賦予積極的意義。它不僅是死後母親的象徵,而且是作者趨於成熟的人生感悟的見證。

《合歡樹》是讚揚母愛的文章,儘管全文開篇就確定下了憂傷與懷念的基調,但是其對獨特人生的獨特感悟,依舊耐人尋味……

我的感受最深的莫過於這句話:我搖着車躲出去,坐在小公園安靜的樹林裏,想:上帝爲什麼早早地召母親回去呢?迷迷糊糊的,我聽見回答:"她心裏太苦了。上帝看她受不住了,就召她回去。"我的心得到一點安慰,睜開眼睛,看見風正在樹林裏吹過。

《合歡樹》讀後感11

給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的母親爲了生病的孩子到處找大夫,打聽偏方,花很多錢。心存一絲希望,不顧自己的勞累,不停地試,期望奇蹟發生。儘管最終失望,但盡力了,也不存在遺憾。

記得有次我女兒生病,發燒、嘔吐,吃藥總不見好。只好求助於孩子小的時候,給孩子看病的曾主任。曾主任現在已經不在我們所住的城市工作,但他依然耐心地根據孩子的症狀,血常規數據,指導我給孩子買什麼藥。爲了買到那種藥,晚上我一連跑了幾個藥店,也不覺得累,因爲心存希望。

天下的父母每次遇到孩子生病,總是默默守護,無怨無悔地付出,祈盼奇蹟:早早好起來。孩子生病對於父母是沉重的,尤其是總不好轉的時候。

父母在照顧孩子方面一旦有什麼閃失,總責怪自己不小心,比如作者的母親反問自己:怎麼會燙了呢?我還直留神呀?

每次孩子生病,尤其發燒,我總每隔一段時間就起來給孩子測溫,唯恐溫度高會導致嚴重後果。

作者的母親後來意識到孩子無法治好腿。又到處去借書,頂着雨或冒了雪帶作者看電影,依然是希望支撐着她,期望孩子可以靠寫作爲生,爲孩子的未來鋪設道路。

孩子的.成長是做父母關心的,無論下班回家後是否勞累,一旦到家,就會精神滿滿地準備孩子的飯菜。

無論颳風下雨接送孩子上學,只要孩子有愛讀的書,想去旅遊的地方,總儘可能滿足。孩子越大,父母似乎越不會拒絕。不再像小時候那樣一般說教,更多的都是引導,只要合理,父母總是盡力滿足。

也許對於身體不健康的孩子,父母做得尤其小心翼翼,戰戰兢兢,唯恐敏感的話語或者行動刺傷孩子的心。

作者的母親很堅強,凡事自己扛着,無數次到地壇古園尋找自己孩子的身影,還不能讓作者發現。

作者母親最終也許心裏太苦,上帝看她受不住,召她回去。這是作者自我安慰的想法。

作者獲獎了,但是母親卻不在了,作者心裏無比憂傷,無比懷念自己的母親。可是一切再也回不去。只能自己獨自靜靜地待一會兒,悲傷也成享受。

母親種在以前入住院子的合歡樹開花,但作者不願意去那裏。終究留下一個遺憾沒能親眼看看合歡樹。其實原因還是因爲作者內心的痛苦,不想因睹物思人,但內心卻又無時無刻不在思念自己的母親。

唯有自己做了母親,才能體會作者的母親,同時更能深深地理解自己的父親和母親。有機會,要多留出時間陪同自己的父親和母親。

《合歡樹》讀後感12

院子裏有一棵合歡樹。

“坐在小公園安靜的樹林裏,想:上帝爲什麼早早地召母親回去呢?迷迷糊糊的,我聽見回答:‘她心裏太苦了。上帝看她受不住了,就召她回去。’我的心得到一點安慰,睜開眼睛,看見風正在樹林裏吹過。”

看到這裏的時候,突然知道原來我也能夠因爲這樣的傷感而流淚。後來他在《我與地壇》裏寫:這園中不單單是處處有我的車轍,有過我車轍的地方也都有母親的腳印。20歲,人生的大好年華,命運卻捉弄自己。每天到園子裏去,沒有希望,默默的在園子裏思考關於死的事。自己的苦,到了母親身上就會無限放大,自己總是認爲最苦的是自己,其實,永遠都不是自己。母親爲了他,到處奔波,收集偏方。儘管自己已經放棄了希望,可是母親依舊執着,或者說,執拗,出於作爲母親的本能的執拗。

很久以後他才知道,每次自己出門的時候,母親總是以送自己出去時的姿勢站在原地很久。

後來母親發現他在寫小說,於是像是給他找偏方時一樣,風雨無阻,推着車帶他去看電影,給他借書。他想,自己爲了出名,大部分是爲了讓母親驕傲。恩,儘管俗不可耐卻又無可挑剔的理由,只是,當他真的出名的時候,母親已經不在自己的身邊。

樹林裏的風在眼前吹過,沿着母親曾經尋找自己時走過的路,不斷地在這裏徘徊,看到自己後,再安心的吹到別的地方。也許,那在自己眼前吹過的風,就是捨不得自己的母親呢?儘管苦,儘管受不住,還是,捨不得。

很久很久以前,母親種下了那棵小小的合歡樹苗,儘管很喜歡,但心思當時全在兒子的身上無心照料。後來第三年它終於再次發芽,母親也就不敢大意的照顧它。它是母親留下的唯一的東西,儘管在搬家之後被可憐的`遺忘,卻什麼都不在乎的一點點成長。

它在成長,他在成長。因爲她的愛,不斷的成長。

那棵不斷成長的合歡樹到底意味着什麼呢?我到現在也不是很明白。還有那個不哭不鬧的小baby,只是目不轉睛的盯着樹影,他能明白那影子的主人麼?只是,我不明白。

也許我所寫的東西有些語無倫次,我無法深切的感受到他所想傳達的東西。等到他回去的時候,那些可愛的鄰居,依舊喜歡他,依舊像原來一樣照顧他,卻無人提及她,怕他傷心。後來有人說那棵合歡樹開花了,自己的心中也隨之泛起漣漪。她爲自己付出的太多,揹負的太多,還沒來得及補償,還沒來得及讓她爲自己驕傲,還沒來得及看到合歡樹的花。但其實,她什麼也不求,什麼也不求,因爲一切都是自己的心意,不論是苦還是甜,是哭還是笑,不求回報。

早早離開的母親,你,還好嗎?

院子裏的合歡樹開着花,今年,也開着花。

你看到了嗎?

《合歡樹》讀後感13

母親去世後,我們搬了家。我很少再到母親住過的那個小院子去。小院在一個大院的儘裏頭,我偶爾搖車到大院兒去坐坐,但不願意去那個小院子,推說手搖車進去不方便。院子裏的老太太們還都把我當兒孫看,尤其想到我又沒了母親,但都不說,光扯些閒話,怪我不常去。我坐在院子當中,喝東家的茶,吃西家的瓜。有一年,人們終於又提到母親:“到小院子去看看吧,你媽種的那棵合歡樹今年開花了!”我心裏一陣抖,還是推說手搖車進出太不易。大夥就不再說,忙扯到別的,說起我們原來住的房子裏現在住了小兩口,女的剛生了個兒子,孩子不哭不鬧,光是瞪着眼睛看窗戶上的樹影兒。

我沒料到那棵樹還活着。那年,母親到勞動局去給我找工作,回來時在路邊挖了一棵剛出土的綠苗,以爲是含羞草,種在花盆裏,竟是一棵合歡樹。母親從來喜歡那些東西,但當時心思全在別處,第二年合歡樹沒有發芽,母親嘆息了一回,還不捨得扔掉,依然讓它留在瓦盆裏。第三年,合歡樹不但長出了葉子,而且還比較茂盛。母親高興了好多天,以爲那是個好兆頭,常去侍弄它,不敢太大意。又過了一年,她把合歡樹移出盆,栽在窗前的地上,有時念叨,不知道這種樹幾年纔開花。再過一年,我們搬了家,悲哀弄得我們都把那棵小樹忘記了。

與其在街上瞎逛,我想,不如去看看那棵樹吧。我也想再看看母親住過的.那間房。我老記着,那兒還有個剛來世上的孩子,不哭不鬧,瞪着眼睛看樹影兒。是那棵合歡樹的影子嗎?

院子裏的老太太們還是那麼喜歡我,東屋倒茶,西屋點菸,送到我跟前。大夥都知道我獲獎的事,也許知道,但不覺得那很重要;還是都問我的腿,問我是否有了正式工作。這回,想搖車進小院兒真是不能了。家家門前的小廚房都擴大了,過道窄得一個人推自行車進去也要側身。我問起那棵合歡樹,大夥說,年年都開花,長得跟房子一樣高了。這麼說,我再看不見它了。我要是求人揹我去看,倒也不是不行。我挺後悔前兩年沒有自己搖車進去看看。

我搖車在街上慢慢走,不想急着回家。人有時候只想獨自靜靜地呆一會。悲傷也成享受。

有那麼一天,那個孩子長大了。會想起童年的事,會想起那些晃動的樹影兒,會想起他自己的媽媽。他會跑去看看那棵樹。但他不會知道那棵樹是誰種的,是怎麼種的。

《合歡樹》讀後感14

《合歡樹》是史鐵生早年的作品他的作品一向以清淡悠遠見長,而《合歡樹》同樣秉承了這種平淡之中見真情的特點。

文章以母親生前和死後分爲兩個段落。在回憶母親生前場景時,作者用了很多的筆墨寫母子的生活細節:10歲那年“我”作文得了第一,母親居然不服,盎然童趣躍然紙上;20歲那年“我”雙腿殘疾,母親所以勞累奔波,但終究無濟於事,絕望與期望的交替出現將這一切渲染得更加哀涼;30歲了,“我”在寫作上小有成就,可是母親已經乘鶴西去,那裏作者將“我”對母親的懷念與感激描繪得不動聲色。母愛的博大與厚重在前部分篇幅裏處處可見。

“合歡樹”由母親的逝世開始進入我們的視野。合歡樹是母親生前種下的樹,在母子全心全意與病魔抗爭時,合歡樹是無暇被關注的;僅有當母親的離去使這個世界突兀地呈現出作者難以承受的空白,合歡樹被恰到好處地引入作者悲傷而尋覓的視線。無疑,在作者眼裏,合歡樹是上天對他思念母親的安慰,是母愛的一種象徵。也因爲這樣,作者不斷地流露出“欲罷不能”的情緒。他既渴望重溫昔日與母親相親相愛的一幕,也清醒地認識到母親畢竟早已離去。這樣的矛盾,也使作者對母親的懷念被渲染到極致。

文末的'昇華無疑是全文的點睛之筆。作者將自我對人生的期望寄寓在新生的孩子上。“有那麼一天,那個孩子長大了,會想起童年的事,會想起那些晃動的樹影兒,會想起他自我的媽媽。他會跑去看看那棵樹,但他不會明白那棵樹是誰種的,是怎樣種的”。在這個孩子的設計上,我們明顯地感到作者流露的物是人非的蒼涼,但所幸作者只是一筆帶過,所以那裏表現出的消極和頹廢反而能爲全文增添一種滄桑感;倘若作者此處筆墨過多,我想必須顛覆了母親對兒子的期望。從史鐵生的一生看我更期望給“合歡樹”賦予進取的意義。它不僅僅是死後母親的象徵,並且是作者趨於成熟的人生感悟的見證。

《合歡樹》是讚揚母愛的文章,儘管全文開篇就確定下了憂傷與懷念的基調,可是其對獨特人生的獨特感悟,依舊耐人尋味……

我的感受最深的莫過於這句話:我搖着車躲出去,坐在小公園安靜的樹林裏,想:上帝爲什麼早早地召母親回去呢?迷迷糊糊的,我聽見回答:“她心裏太苦了。上帝看她受不住了,就召她回去。”我的心得到一點安慰,睜開眼睛,看見風正在樹林裏吹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