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國文齋>史部>史記>

讀《史記》有感(3篇)

史記 閱讀(1.22W)

讀完一本書以後,相信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收穫,現在就讓我們寫一篇走心的讀後感吧。那麼我們該怎麼去寫讀後感呢?以下是小編爲大家整理的讀《史記》有感,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讀《史記》有感(3篇)

讀《史記》有感1

夏天是一個多雨的季節,而我喜歡在這樣的午後拿一本書,背靠在牀上,蓋者薄薄的被子,吹吹冷氣或扇扇電扇,靜靜品味每一本好書。這種感覺真的好溫馨,好幸福……

這次我讀的是《史記》,我會因爲主人公的不同命運而改變心情。我會爲漢武帝的開明而感到高興,也會爲劉邦的“陰謀”得逞而感到岔岔不平,也會爲項羽的自取滅亡而感到可惜……也許是因爲上了課《鴻門宴》吧,總之我對項羽這一人物充滿了好奇。

項羽,字羽,名籍,秦末下相(今江蘇宿遷)人。從小就志向遠大,並自命爲“西楚霸王”。

“鴻門宴”是指公元前206年12月項羽在新豐鴻門擺設的一場劍拔弩張、危機四伏的宴會,它拉開了楚漢相爭的序幕。

項羽本想在此宴會上殺掉劉邦,卻因爲自己的驕傲,剛腹自用,寡謀輕信而錯失了殺掉劉邦的最好時機。爲日後項羽的失敗奠定了基礎。

項羽,一個英雄善戰,豪爽直率的能人,最後卻落得了一個烏江自刎的下場,多少讓人嘆爲可惜。有勇必然可佳,可少了智謀,那也是不夠完美的,更何況還有驕傲的`存在。因此驕傲是萬萬要不得的,智謀也是必不可少的寶物。

在社會多元化的今天,雖然只要精通一樣本領就可以生存下去,但如果在這其中添加了驕傲,那麼你將會被別人排斥。古人云:“驕傲使人退步,虛心使人進步。”這句話是很有道理的。一個人如果取得了一點點成績就沾沾自喜的話,那麼他就會在原地踏步,甚至退步。因爲他會覺得自己已經很好,已經不再需要學習。而虛心的人在取得一點小成就後或許也會沾沾自喜,但那一定是短暫的,隨後他就會把這化爲自己不斷進步的動力。記得在《天下無賊》中有這樣一句對白:21世紀最重要的是什麼?——“人才”。的確,在科技不斷髮展的今天,腦力勞動越來越多地代替了體力勞動,沒有一定的腦細胞是很難在當今社會混下去的。以前或許我們可以靠自己的汗水來養活自己,可現在可耕地已經越來越少,以後想種地也很難了。錢也越來越貶值,以後沒有一定的創新能力真的會連生存都是問題……

窗外的雨還在下,合上書本,我的思緒已經漂浮在了未來。

讀《史記》有感2

當年司馬遷忍辱纂寫《史記》,一時間感動天下。它被稱爲“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

我爲司馬遷的忍辱折服感到感動。

《史記》中載入了許多古代事蹟,如,武王伐紂、鴻門宴、荊軻刺秦王等。其中最令我難忘的則是“紂王的暴政”。

商紂王和她的愛妃妲己爲了貪圖享受,不惜花巨資建造“鹿臺”。只要他一不高興,就拿奴隸們出氣!他和妲己發明了一種叫作“炮格”的殘酷刑具,專門用來殘害奴隸們。他的叔父比干實在是看不下去了,於是他好言相勸於紂王,不想紂王反咬一口,殘害了自己的親叔父!

紂王是人怒天怨,但是當時沒人趕反抗。就這樣,商朝逐步走向了毀滅。

看完這個章節,我的心潮久久難以平靜。人活着不是爲了享受,而是爲了幫助別人!

說遠的,就拿司馬遷來說。古時,他活着一天,就多纂寫一頁《史記》,就多幫我們後人留下一段歷史。

說近的,再拿我身邊的例子來說。古歌――我家門對門的一個女孩兒,十六歲。她愛好音樂,她已經創作了近百首歌曲。她家很有錢,樂器一大堆。古箏、評彈、揚琴……令人驚訝的是,她竟會二十多種樂器!令人更爲驚訝的是,她是無師自通的!每種樂器,只要到她手上,不出五天,她一定會彈出美妙的樂曲了!她利用她的這種天賦,創作了近百首樂曲:古典樂器她創作的`樂曲彈起來如高山流水,西洋樂器她創作的樂曲彈起來高雅脫俗。她現

在已經是好幾家唱片公司的特約作曲人了!我曾經問過她爲什麼要創作這麼多首曲子,我以爲她是爲了賺錢,誰知她竟說:“我活着就是爲了讓人們的那一雙耳朵多聆聽一首美妙的樂曲,多享受一次靈動的感悟。”!我聽後,大爲感動。可是――你知道嗎?作曲天才古歌姐姐竟一位失去雙腿的殘疾人!雖然她是一位殘疾人,但她一直堅守着一個信念――活着是我了幫助別人,我唯一能幫的,就是讓他們多聆聽一首美妙的樂曲。

人活着,真的不是爲了享受,而是爲了幫助別人!

讀《史記》有感3

相信《史記》對於中國人來說都並不陌生。它被譽爲“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是一部由漢代的司馬遷編寫的中國歷史上第一部紀傳體通史,記載了從黃帝到漢武帝太初年間三千多年的歷史,規模宏大,體現完備,偉大而雋永。

我是最近才愛上《史記》這本書的。書裏的經典故事,如堯舜禪讓、商湯伐桀、曹劌論戰、鴻門宴、霸王別姬等,我讀了一遍又一遍,至今仍覺得趣味無窮。然每次閱讀《史記》裏的人物故事時,我總是會想——歷史上有的人被視爲英雄,後人深深地銘記於心;有的人落下千古罵名,遭受後人唾棄;有的人就彷彿一粒粒無聲的塵埃,被永遠地埋沒在時光的沙土間,沒有被歷史記住。同樣是人,爲什麼不同的人會有如此截然不同的一生?在我看來,“人生觀”對人們人生道路的選擇具有重要的影響。

人生觀是人們在實踐中形成的對於人生目的和意義的根本看法,它決定着人們實踐活動的目標、人生道路的方向,也決定着人們行爲選擇的價值取向和對待生活的'態度。因此,有什麼樣的人生觀就會有什麼樣的人生。所以說,《史記》中不同人物擁有不同的人生現象,很大程度上是受他們不同的“人生觀”影響,這種觀點是具有合理性的。人生觀主要由人生目的、人生態度和人生價值三個方面體現。人生目的,回答“人爲什麼活着”的問題;人生態度,表明“人應當怎麼樣活着”;人生價值,判別“什麼樣的人生纔有意義”。

縱觀《史記》,我們不難發現,書中記載的英雄人物往往都具有正確的價值觀,他們追求崇高的人生目的,確立積極進取的人生態度,正確認識人生價值。

比如說大禹,他爲了制止洪水氾濫,保護農業生產,積極投入到“治水”的工程中。在治水的過程中,大禹留下了許多感人的事蹟。相傳他藉助自己發明的原始測量工具——準繩和規矩,走遍大河上下,用神斧劈開龍門和伊撅,鑿通積石山和青銅峽,使河水暢通無阻。他治水居外13年,三過家門而不入,連自己剛出生的孩子都沒工夫去愛撫,不畏艱苦,身先士卒,腿上的汗毛都在勞動中被磨光了。他就是這樣,“牽民情,系民心”,以人民羣衆的根本利益爲重,同時吃苦耐勞,自強不息。大禹樹立了一種正確的價值觀,他以人爲中心,爲人民服務是他的人生目的,因此,他具有了正確的人生態度,有了正確的人生價值標準。科學高尚的人生觀指引着大禹創造了屬於他的輝煌人生,於是中國歷史上第一位成功地治理黃河水患的治水英雄就這樣誕生了。

除了大禹,《史記》中的其他英雄人物,像心繫江東子弟、忠貞不屈、不肯過江東的西楚霸王項羽,爲醫有醫德的扁鵲,還有爲將廉潔,常把自己的賞賜分給部下,與士兵同吃同飲的李廣等等。他們都具有正確的價值觀,並在正確價值觀的引導下,實現崇高的人生價值。不難發現,他們基本上都有做到堅持走人民羣衆相結合的道路,走與社會實踐相結合的道路。他們的人生活動符合社會發展的客觀規律,他們通過實踐促進了歷史的進步。

然而,像《史記》中記載的負面人物,比如說,貪慕美色,不思國政,不體恤民情,壓迫人民的紂王;不斷離間平王和太子建,迫害太子建與伍奢全家,促使楚國大亂的費無極;依仗着秦二世胡亥對他的寵信,把秦朝的暴虐色政推向了頂峯的趙高……他們就沒有樹立正確的人生觀,沒有確立正確的人生目的,沒有正確的人生態度,完全奉行個人主義、利己主義與物質主義,人生活動完全與羣衆與社會的需求脫離。他們的種種行爲制約了歷史發展的步伐,所以,他們理所當然地被後人唾棄。

我想,讀像《史記》這樣的歷史著作,最重要的是學會以史爲鑑。從歷史留下的經典故事中,我們應該進行深入的思考——如何才能讓自己的人生像英雄的人生一樣燦爛輝煌?如何才能在自己的一生將近結束時感嘆:“我這一生沒有白活!”?如何才能讓自己憑小小的力量爲社會做最大的貢獻?如何才能讓自己最終死得重於泰山而不是輕於鴻毛?

雖然說我們不必成爲英雄,但想要過一段意義非凡的、有價值人生,我們還是必須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心懷崇高的信念,努力地追求理想。

相信我們必能在平凡的世界裏,活出屬於自己的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