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國文齋>史部>史記>

讀《史記》有感(精選25篇)

史記 閱讀(2.24W)

品味完一本名著後,相信大家都積累了屬於自己的讀書感悟,需要回過頭來寫一寫讀後感了。那要怎麼寫好讀後感呢?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讀《史記》有感,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讀《史記》有感(精選25篇)

讀《史記》有感 篇1

我用了三個月讀了《史記》。

這是一本能豐富頭腦,補充知識的神奇的書。

《史記》是我國最早的紀傳體通史。這部書共一百三十篇,五十二萬多字。此書也開創了紀傳體史書的形式,對後來歷朝歷代的正史,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我們先談《史記》。讀它,我有一個感覺,就是我是在和活人談話。司馬遷,好人。好人經常倒黴,我對他很同情,也很佩服,覺得他這一輩子沒有白活。《史記》是一部什麼樣的書?大家都知道,它是一部史書,而且是史部第一,就像希羅多德之於希臘,我們也是把司馬遷當“史學之父”。但此書之意義,我理解,卻並不在於它是開了紀傳體的頭。相反,它的意義在哪兒?我看,倒是在於它不是一部以朝代爲斷限,乾巴巴羅列帝王將相,孳孳於一姓興亡的狹義史書,像晚於它又模仿它的其他二十多部現在稱爲“正史”的書。我欣賞它,是因爲它視野開闊,胸襟博大,早於它的事,它做了總結;晚於它的事,它開了頭。它是一部上起軒轅,下迄孝武,“究天人之際,窮古今之變”的“大歷史”。當時的“古代史”、“近代史”和“當代史”,它都講到了。特別是他敘事生動,筆端熔鑄感情,讓人讀着不枯燥,而且越想越有意思。司馬遷作《史記》,利用材料很多。它們不僅有“石室金匱”(漢代的國家圖書館兼檔案館)收藏的圖書檔案,也有他調查採訪的故老傳聞,包含社會調查和口頭史學的成分。學者對《史記》引書做詳細查證,僅就明確可考者而言,已相當可觀。我們現在還能看得到的早期古書,它幾乎都看過。我們現在看不到的古書,即大家講的佚書,更是多了去。這些早期史料,按後世分類,主要屬於經、子二部,以及史部中的“古史”。經書,其中有不少是來自官書舊檔,年代最古老。它們經戰國思想過濾,同諸子傳記一起,積澱爲漢代的“六藝之書”和“六家之學”。司馬遷“厥協六經異傳,整齊百家雜語”,是我們從漢代思想進窺先秦歷史的重要門徑。不僅如此,它還涉及詩賦、兵書、數術、方技,包含後世集部和子部中屬於專門之學的許多重要內容,同時又是百科全書式的知識總彙。它於四部僅居其一,但對研究其他三部實有承上啓下(承經、子,啓史、集)的關鍵作用。借用一句老話,就是“舉一隅而三隅反”。據我所知,有些老先生,不是科舉時代的老先生,而是風氣轉移後的老先生,他們就是拿《史記》當閱讀古書的門徑,甚至讓自己的孩子從這裏入手。比如大家都知道,王國維和楊樹達,他們的古書底子就是《史》、《漢》。所以,我一直認爲,這是讀古書的一把鑰匙,特別是對研究早期的學者,更是如此。讀《史記》,除史料依據,編纂體例也很重要。這本書的體例,按一般講法,是叫“紀傳體”,而有別於“編年體”(如魯《春秋》、《左傳》、《紀年》及後世的《通鑑》)和“紀事本末體”(如《國語》、《國策》和後人編的各種紀事本末)。但更準確地說,它卻是以“世系爲經”,“編年”、“紀事”爲緯,帶有綜合性,並不簡單是由傳記而構成,在形式上,是模仿早期貴族的譜牒。司馬遷作史,中心是“人”,框架是“族譜”。它是照《世本》和漢代保存的大量譜牒,按世系分衍,來講“空間”(國別、地域、郡望)和“時間”(朝代史、國別史和家族史),以及“空間”、“時間”下的“人物”和“事件”。它的十二本紀、三十世家、七十列傳,“本紀”是講“本”,即族譜的“根”或“主幹”;“世家”是講“世”,即族譜的“分枝”;“列傳”是講“世”底下的人物,即族譜的“葉”。這是全書的主體。它的本紀、世家都是分國敘事、編年敘事,用以統攝後面的列傳。本紀、世家之外,還有“十表”互見,作全書的時空框架。其“紀傳五體”,其中只有“八書”是講典章制度,時空觀念較差,屬於結構性描述。原始人類有“尋根癖”,古代貴族有“血統論”,春秋戰國“禮壞樂崩”,但“擺譜”的風氣更盛(“世”在當時是貴族子弟的必修課),很多銅器銘文,都是一上來就“自報家門”,說我是“某某之子某某之孫”。司馬遷雖生於布衣可取卿相的漢代,但他是作“大歷史”。他要打通古今,保持聯貫,還是以這樣的體裁最方便。這是我們應該理解他的地方。司馬遷作《史記》,其特點不僅是宏通博大,具有高度概括性,而且更重要的是,它還能以“互文相足之法”,節省筆墨,存真闕疑,儘量保存史料的“鮮活”。比如初讀《史記》的人,誰都不難發現,它的記述往往自相矛盾,不但篇與篇之間會有這種問題,就是一篇之內也能擺好幾種說法,讓人覺得莫衷一是。但熟悉《史記》體例的人,他們都知道,這是作者“兼存異說”,故意如此。它講秦就以秦的史料爲主,講楚就以楚的史料爲主,儘量讓“角色”按“本色”講話。這非但不是《史記》的粗疏,反而是它的謹慎。如果吹毛求疵,給《史記》挑錯,當然會有大豐收,但找錯誤的前提,首先也是理解。

《史記》這部書偉大,它的作者更偉大。我們“讀其書而想見其爲人”,一定要讀他的《太史公自序》和《報任安書》。《太史公自序》當然很重要,因爲只有讀這篇東西,你才能瞭解他的學術背景和創作過程,知道他有家學淵源、名師傳授,“讀萬卷書,行萬里路”,人生老道,所以文筆也老道。但我們千萬不要忽略,他還有一封《報任安書》。如果我們說《太史公自序》是司馬遷的“學術史”,那麼《報任安書》就是他的“心靈史”。爲什麼呢?因爲這是一篇“欲死不能”之人同“行將就死”之人的心靈對話,每句話都掏心窩子,裏面浸透着生之熱戀和死之痛苦。其輾轉於生死之際的羞辱、恐懼和悲憤,五內俱焚、汗發沾背的心理創傷,非身臨其境者,絕難體會。小時候讀《古文觀止》,我總以爲這是最震撼人心、催人淚下的一篇。司馬遷爲“牆倒衆人推”的李將軍(李陵)打抱不平,慘遭宮刑,在我看來,正是屬於魯迅所說敢於“撫哭叛徒”的“脊樑”。他和李將軍,一個是文官,一個是武將,趣舍異路,素無杯酒交歡,竟能捨飯碗、性命不顧,仗義執言,已是諸、劌之勇不能當。而更難的是,他還能在這場“飛來橫禍”之後,從命運的泥潭中撐拄自拔,發憤着書,成就其名山事業。讀《報任安書》,我有一點感想:歷史並不僅僅是一種由死人積累的知識,也是一種由活人塑造的體驗。這種人生體驗和超越生命的渴望,乃是貫穿於文學、藝術、宗教、哲學和歷史的共同精神。史家在此類“超越”中尤爲重要。它之所以能把自身之外“盈虛有數”的衆多生命匯爲波瀾壯闊的歷史長河,首先就在於,它是把自己的生命也投射其中。我想,司馬遷之爲司馬遷,《史記》之爲《史記》,人有俠氣,書有俠氣,實與這種人生經歷有關。一帆風順,缺乏人生體驗,要當歷史學家,可以;但要當大歷史學家,難(我以爲,“大歷史”的意義就在通古今,齊生死)。以個人榮辱看歷史,固然易生偏見,但司馬遷講歷史,卻能保持清醒客觀,即使是寫當代之事,即使是有切膚之痛,也能控制情緒,頂多在讚語中發點感慨,出乎人生,而入乎歷史,寫史和評史,絕不亂摻乎。對司馬遷的讚語和文學性描寫,我很欣賞。因爲恰好是在這樣的話語之中,我們才能窺見其個性,進而理解他的傳神之筆。例如,在他筆下,即使是“成者爲王”的漢高祖也大有流氓氣,即使是“敗者爲賊”的項羽也不失英雄相。就連當時的壞人,他也會說“不欺其志,名垂後世”;就連李斯這樣的“大壞蛋”,他也會描寫其臨死之際,父子相哭,遙想當年,牽黃犬,逐狡兔的天倫之樂。很多“大人物”寫得就像“小人物”一樣。同司馬遷的“發憤着書”有關,《李將軍傳》也值得一讀(有趣的是,它是放在《匈奴傳》和《衛將軍傳》的前邊)。他講李陵之禍,着墨不多,對比《漢書》,好像一筆帶過。這種省略是出於“不敢言”還是“不忍言”,我們很難猜測。但他在讚語中說:傳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其李將軍之謂也?餘睹李將軍,悛悛如鄙人,口不能道辭。及死之日,天下知與不知,皆爲盡哀。彼其忠實心誠信於士大夫也?諺曰“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此言雖小,可以諭大也。一個個耐人尋味的小故事編織成了世世代代流傳的史記。

司馬遷筆下的人物個個栩栩如生,有着鮮明的個性。生動的語言,優美的文字讓讀者讀起來彷彿置身於一個個優美的意境中。隨着情節的起伏,我的心情也在爲之而改變。喜着主人公的喜,憂着主人公的憂,感受着主人公的感受。輕鬆幽默的語言,緊張刺激的情節,彷彿把我帶到了那個遙遠的時代。各個時代的背景特色;各個國家的風土人情;各個民族的風俗習慣,在《史記》中表現得淋漓盡致,繪聲繪色。

看《史記》就彷彿在作一次足不出戶的歷史旅行,領略了那個時代的一切,回顧了各種令人難以忘懷的歷史事件。體會了當時人們的思想感情。

看《史記》就彷彿在讀一本有趣的故事書。生動形象的歷史人物有聲有色的爲你講述他們身上發生的有趣的故事,帶領你進入他們的世界。

看《史記》就彷彿在和一個歷史學家面對面的談話。深深的被他那準確到位的語言所打動。在不知不覺中也增長了必要的歷史知識,豐富了頭腦。

《史記》是一本既生動有趣又能增長知識的值得一看的好書。

讀《史記》有感 篇2

與經典作伴,與聖賢爲友,讀中華經典,做龍的傳人。讀經典就是讀人生哲理,讀歷史故事,讀各地風情。經典與我有約,經典是我成長的好友。我天天讀經典,天天背經典,它不斷撫育我的心靈。

人們常說:“一本好的經典就是一個好朋友。”經典對人成長的影響是不可估量的。一本好的經典往往能改變人的一生。自小就執著與愛書,看書的我,讀到現在,讓我感受到經典是讓人受益匪淺的東西,如果說哪本經典讓我受益最大,應該說是《史記》。

《史記》是我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記載了上起黃帝下至漢武帝3000多年的歷史。全書分爲十二本紀、十表、八書、三十三世家,七十列傳5個部分,共130篇,52萬餘字。本紀是記載了各代帝王的;表是按世代年月次序排列歷史大事的;書是分門別類地記述和記載社會經濟、文物質的、天文曆法、山川水利等情況的;世家主要是記載諸侯王的;列傳是爲各類人物寫的傳記。《史記》開創的這種體列對後世影響很大,自班固以來,各朝的斷代史基本上都沿襲了《史記》的體列。

《史記》中最讓我感受最大的故事是《因小失大》。陶朱公范蠡住在陶時,家財萬貫,這時,小兒子出生了。等小兒子長大成人之後,他的二兒子在楚國殺了人,被囚禁起來。後來,朱子愛子心切,於是備足千金,準備讓小兒子去楚國走一趟。可是,此時他的大兒子爭着要去救小弟,並說就要自殺。衆人拿他一點辦法都沒有。朱公只好讓老大去,還寫了一封信,讓他到楚國之後交給自己過去的好朋友莊生,並再三叮囑大兒子:“你到了楚國之後,把這千金送到莊生家,一切聽他的,不要與他爭辯。”

大兒子到楚之後按其父親囑託去拜訪莊生,並送上千金送禮。莊生說:“你趕快回去,不要留在這兒,即使你弟弟放了出去,也不要問什麼。”朱公大兒子假意離去,暗地裏卻在聽消息。由於莊生努力,楚王決來,定大赦犯人。大兒子合計了下:“如果楚王大赦,弟弟也不是會回何必把千金送給莊生,豈不白白丟掉。”於是又去見莊生,莊生知道他此來之意,讓他自己去取錢。這一來,莊生大怒,後又去見楚王。結果楚王把陶朱公二子殺掉,第二天才大赦。大兒子就帶着千金和弟弟死的消息回了家。回家後。陶朱公大笑,說:“他本知二子保不住,因爲他知道大兒子的性格,看中財富,不肯輕易放棄。”

古語說得好:“吃虧就是贏得,贏得就是吃虧。”人有的時候該放下的,一定要放下,否則後果慘重。人一定不能貪小便宜,比如說我的哥哥,他爲了趕公交車去補習,就貪近路走,最後兩隻腳都燙傷了。人一定要有好的品德和心態,這樣才能成就一番大事。

讀《史記》有感 篇3

“女排精神”一時成爲熱點,其中站在最上面的是一座叫做“鐵榔頭”的高峯——郎平。也許很多人並不是在這個時候才認識她的,在她積極的將中國文化傳播向世界的時候,卻被罵的鐵血淋頭——幫助外國人在賽場上打敗中國人?真是一個賣國賊!然而今日,當她滿載盛譽而歸。我感到心酸又傷悲。

這使我不由自主的想起了《史記》裏的蘇秦,那個四處遊說不得志的臣子。第一次到秦國遊說敗興而歸,家人沒有對他冷眼相對,因爲本來就毫不關心。如此,纔有了頭懸梁錐刺股的故事。當世界上所有的人都看不起你,你唯有沉默,唯有努力。數年後,腹有詩書的蘇秦再次遊說,不出所望成功而歸。此時再路過家中,所有的人都面露慚色。

試想,這枚金牌,多麼來之不易,背後的心酸冷眼遠非你所能看到的。一將功成萬骨枯,她曾經那麼努力,只是爲了讓一個不那麼熱門的運動,推出國門,希望有一天,就像是籃球足球一樣。如同蘇秦一樣爲了救國救民,頭懸梁錐刺股,最終,他們都只是默默地做起了自己的事情,證明了自己的能力,將罵名從歷史中抹去。

在這個浮躁的世界,我們往往只能夠看到結果,卻看不出背後沉澱的那份精華。私以爲這樣下去將是一種文化的缺失,當中國的武功已經在外國傳遍,中國的武館卻因爲房價上漲無力承擔;當孔子學院開遍世界,我們卻遺忘了骨子裏的溫文爾雅;當抽屜裏的古書只是一種裝飾,我們再也感受不到蘊藏在其中的深厚的魅力,一個國家該多麼可悲。

沒有歷史的未來是一匹野馬。於是我在深夜翻起了一卷史書,二十四史的源遠流長讓我歎爲觀止,那些從我眼前一掠而過的人物,他們是真實存在的。英勇善戰的努爾哈赤、成吉思汗,他們讓我在人生的戰場上充滿信心;忠心陪伴的伯禽、周公、鮑叔牙,他們讓我感受到來自信任的人的溫暖;文厲公、周紂王他們也讓我意識到自我放縱是多麼可怕……當然最不能忘懷的是蘇秦,字字誅心的經歷讓我彷彿經歷了一遍人生,雖然人生總是如此艱難,但是我們只要努力,就一定會有證明自己的一片天地。就一定會等到那一天,所有的人,曾經對我們鄙夷不已,曾經對我們不屑一視,他們都將後悔。

而我,現在的沉默,是爲了更好的爆發。當我在書中行走,總讓我覺得充滿了能量。因爲我所認識的他們啊,那些歷史中真實存在卻又消失的人物啊,他們不斷重現。他們背後的榮光讓我驚歎又感動,沒有一種成功輕易得之,從來都需要無數的英雄前仆後繼。

那些古書中的英雄總是在深夜對我說:今人不見古時月,今月曾經照古人。

爲了做自己的英雄,找到更好的自己,找到自己的根,努力生長。相信我,以後的月亮一定也會更圓更亮。

讀《史記》有感 篇4

“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漢將李廣,戎馬倥傯,守邊一生。千百年來,人們稱頌你訥口少言,恂恂如常人,但天下仰慕,下自成蹊;人們訝異於你夜來引弓,裂石沒鏃,及居右北平,竟獨力射猛獸;人們敬佩你驍勇善戰,身先士卒,匈奴避之數歲,亦送號曰“飛將軍”。但是,李將軍沙場揚名,卻終身有功而未得一爵,落得自刎於世,讓人深深扼腕——“馮唐易老,李廣難封”。

如果我是你,我一定也會深感仕途坎坷,伴君如虎。景帝年間,晁錯削藩,七國叛亂,樑王抵抗吳楚,授你以將印。爲了大漢,你私接軍印,當時你的心意已不可考,但斬關奪旗,平定叛亂,屢建戰功,也是你一己之力獨挽狂瀾。結果呢?中央與地方諸侯的爭奪嚴酷,你非外戚,又參與其中,景帝自然不悅,封侯之事也只能輪與他人。

如果我是你,我怕不能總是輕兵深入,簡陣駐紮。行軍艱險,只是爲了便利安營駐紮,簡化文書簿冊,卻忽視軍吏考績,編制隊列,恐怕也總會讓兵士置身險境之中。你自視甚高,又自恃神勇,多次擲己身陷於敵陣,運氣好,自然斬將立功,但運氣不佳,輕則增兵相救,重則兵敗被俘。脫離了大軍的你,大軍也常不知你所之,故弗從,埋下隱患。那年出雁門擊匈奴,你又孤身入敵陣,結果呢?陣破生致,被胡人得,雖歷經險巇,終得至漢,卻所失亡多,罪至當斬啊!這,如何又能讓你封侯拜相?如果我是你,我將明白,戰爭,並不是只有個人英雄啊。

如果我是你,我會從長計議,摒棄戾氣,忍辱負重,靜待時機,捲土重來。那年兵敗,你贖爲庶人,田間飲酒誤了時辰,還至霸陵已是城門緊閉。小吏呵止,輕蔑嘲道:“原來是故李將軍?今天現將軍也不得夜行,何況你這過氣之人?”。你夜宿亭下,埋下仇恨。後來你拜爲右北平太守,假意延請霸陵尉,至軍而殺之。仇得一報,又何以服人?你嘗爲隴西守,羌人造反,你誘敵招降,本是有功,卻因激憤兇殘,一日之內,欺瞞戰俘,坑殺八百。戰亂已平,但人心難返;你一生戎馬,與匈奴大小七十餘戰,卻在花甲之年,戰前失道,你獨自承擔戰敗之罪,卻是因終不能復對刀筆小吏,不堪受辱,引刀自剄。你丟下一班弟兄,卻也永遠失去了征戰封侯的機會。

落魄封侯事,李廣方嗟老。如果我是你,我不知是否會更早心灰,解甲歸田,畢竟功名如糞土,利祿過眼煙;如果我是你,我不知是否依舊征戰沙場,抵禦外敵,畢竟中原故土,已經不能經受鐵蹄的踐踏,以我一人不侯,換江山如故;如果我是你,我不知是否該宅心仁厚,或委屈求全,畢竟戰場殘酷,官場狡詐,出征的萬戶,揚名的幾人?我只想,如果我是你,我一定會跨馬引弓,面朝大漠,怒視塞外,心裏永遠是那個夜半驚弦,裂石沒鏃的青年,不曾再想,馮唐易老,李廣難封。

讀《史記》有感 篇5

“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這是魯迅先生對《史記》的評價。在浩如煙海的中華史籍中,《史記》無疑是最璀璨的明珠。

《史記》創作了從黃帝至漢武帝三千年的中國通史,由十二本紀、十表、八書、三十世家,七十列傳組成,共130篇。在這個加長版假期中,我只讀完了本紀和十表序言部分,我想在三年國中時光中讀完這部書。《史記》的文筆幽默藝術,人物栩栩如生,使我迫不及待地想跟大家一起分享閱讀的快樂。

當年,司馬遷因爲幫西漢將軍李陵辯護,遭致了人生最黑暗、最屈辱的時刻。編寫《史記》成爲了他在那個萬念俱灰的日子裏,唯一活下來的理由。《史記》成了司馬遷唯一的寄託,是他以心靈和血肉之軀完成的偉大之作。

《史記》裏有很多大家耳熟能詳的故事,也有許多流傳千古的人物,有實行禪讓制的堯舜,有輔佐齊桓公的管鮑,有名揚天下的春秋四君子……而我覺得輔佐越王稱霸的范蠡聰明絕頂,這裏講一個他的小故事吧。

范蠡深知只能與越王共患難,不可以共富貴,於是越王稱霸後,他就離開了,到陶地居住,自稱陶朱公。有一次,朱公的二兒子殺了人,被楚國拘捕。於是他讓小兒子帶好一千鎰黃金去救哥哥。可是長子聽了,以命相搏,要去救弟弟,朱公只好同意。

朱公寫好一封信給舊時好友莊生,並囑咐長子把千諡黃金送到莊生家,一切聽他安排,千萬不要與他發生爭執。長子到達楚國後照辦了。莊生清廉,收下黃金,打算事成之後再還給朱公,於是,他找機會對楚莊王說,某星宿移到某處,這將對楚國有危害,建議楚王實行仁政,大赦天下。

朱公長子也聽到了大赦天下的消息,於是認爲弟弟要被釋放了,他的一千鎰黃金白花了,他跑去找莊生取回了黃金,還暗自慶幸黃金失而復得。然而,莊生被小兒輩出賣,深感恥辱,又去見楚王,“聽路人講說富翁朱公的兒子殺了人囚在楚國,他家派人拿出很多錢賄賂君王身邊的人,所以君王並非體恤楚國人而大赦,而是因爲朱公的兒子才大赦的。”楚王大怒,下令殺掉朱公的兒子,第二天才下達大赦的詔令。朱公長子只好帶着弟弟的屍體回家了。回家後,母親和鄉鄰十分悲痛,只有朱工笑着說,我知道他救不了弟弟,他年幼時經受過生活的艱辛,把錢財看得很重;而他的弟弟一生下來,家庭就很富有,把錢看得極輕。原本我就打算要小兒子去的。長子去了救不了弟弟,很合乎情理。這樣看來,范蠡還是精通心理學的喲!

《史記》中,這樣的小故事,還有很多很多,它能告訴我們,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大道理,值得我用一輩子去品味。

讀《史記》有感 篇6

歷史是一面鏡子,從中我們能全面地看清自己。這是我讀了《史記》後最深切的感受。

《史記》具有劃時代的意義,它是中國歷史上第一部紀傳體通史,被列爲二十四之首這部史詩鉅著的作者便是後來成爲世人皆知的著名史學家——司馬遷。司馬遷編寫《史記》的初衷在於“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意思是說,重視自然與人之間的關係,瞭解歷史變更的道理與規律,探求歷史是如何變化的,最終抒發自己對歷史的感慨。

剛開始讀我就愛不釋手了,心想:原來我們古老的中國名人軼事還真不少哩。其中的故事豐富,人物栩栩如生。有華夏民族的由來、堯舜禹的傳說、夏朝的建立。還有那暴虐的商紂王和英勇的周武王。不僅如此,書中還有無數名將英豪:善戰的衛青,驍勇的李廣......以及各方人才:神醫扁鵲,才子賈誼,文人相如,通史張賽......

其中最令我記憶猶新的是——將相之和,誓同生死,講的是趙國優秀的將領廉頗與上卿藺相如的故事。廉頗驍勇善戰,爲趙國打下了一片江山,趙王任命他爲上卿。藺相如本是趙國宦官頭目繆賢的門客,趙慧王得到了楚國的和氏璧。秦國也想要,做了個交易。但卻找不到可以去回覆秦國的人,繆賢推薦了藺相如,藺相如用智謀和勇氣保全了和氏璧,最終“完璧歸趙”。做了大夫。後來又做了上卿,位在廉頗之上。廉頗不甘心位居他下揚言一定要侮辱他一番。藺相如此後處處避開廉頗。門客韓勃實在看不下去了,規勸藺相如。藺相如卻說:“強大的秦國之所以不敢侵犯趙國,就是因爲趙國武有廉頗,文有藺相如。我不與廉頗爭鬥是爲趙國着想啊!”廉頗得知後,羞愧不已,揹着荊條來“負荊請罪”。 他們倆終於和好了成爲生死與共的朋友!

寬容是一種境界,爲他人着想,爲自己祖國着想更偉大。寬容的美德能夠震撼人心。寬容表示:寬大有氣量,不計較或追究。有時我犯了一個小錯誤,媽媽心裏很清楚,並沒有指證我,罵我,而是通過另外一個事來告訴我這個不應該這樣做或道理。我以前喜歡邊看書邊看電視。爸爸說了我很多次,我不聽。媽媽有時會抽查我看書的情況,我總是支支吾吾。媽媽也愛看書,我也學她抽文中一些人物的對話問她是在什麼情況下說的,她一次性就描述出來了,我很慚愧。媽媽的寬容讓我明白做每件事都要一心一意,專心致志,否則便會沒效率,事半功倍。

《史記》教會我做事的道理,還領略了歷史的無限魅力,讀懂歷史,愛上歷史,從歷史人物身上學到知識,體驗到生活的真諦。

歷史如明鏡,照亮自己,照亮前程。

讀《史記》有感 篇7

“我是地球上的最後一個人,在這生命的最後時刻,讓我用聲音留下這即將滅絕種族的痕跡吧?前幾天,媽媽和我一起在花鳥市場買回了一隻小鸚鵡,賣鸚鵡的叔叔告訴我,只要每天對着鸚鵡說話,二年左右,它就會跟你說同樣的話了。人民網娛樂訊 日前,有細心的網友在網上發帖曝光春晚現場最忠實的粉絲,這位觀衆連續6年亮相在春晚觀衆席上。

高三,從進入高中那一刻起,就如同一片抹不去的黑壓壓的雲籠罩在我的上。如今,我離這個一直被渲染得昏天黑日的時刻只有一步之遙。如果把短短的高中三年看成一生的話,我就處在更年期了吧~~會敏感,會煩躁,會反叛,會去關心:高三,老了會是個什麼樣子?今天,在虹圖書架上搜索,我的視線掃到這本《高三史記》時眼睛一亮。對我這種幾乎註定高三選文科的人來說,讀史書總是多多益善的吧。

《高三史記》,戲說高中三年史事。 從化學、物理到政治、歷史;從大學聯考、作弊到補課、翹課;從情書、留言書到直升加分書、志願書;還有此列傳彼列傳等等林林總總共計35篇文章,再加一序一前言一後記兩自述,全書總計40篇大作。其中39篇由劉嘉俊和夜Χ兩位大俠潑墨揮毫;序則是“鬨動”一時的焦點人物的韓式寒文。

我繞有興致地逐篇而閱,時不時地嘴角露出壞壞的一笑。笑是由於其中所言有時因太恰如其分而顯示出此二生平凡中的一點不平凡。前人即已如此,那麼後生必然可畏啊!至於說到那個“壞壞”嘛,實則其中某些篇章段落正中鄙人下懷。一向就覺得那些敢言人之不言者和敢爲人之不爲者爲有膽識之人,其中尤以韓寒爲經典人物。如今看來,此類人物似乎是新概念之寵兒,自韓大師兄後繼又有劉、陶二輩(夜Χ實名陶磊),其作品似乎也有一脈相承之勢。有多少人能把對老師的“不恭不敬”搬入正史,一筆一劃一字一句落於紙;又有幾何人能把諸如作弊此等如同古代禁燬小說一般被老師三令五申禁止的行爲如此堂而皇之地剖析;還有把翹課這類似乎一貫不登“大雅之堂”的內容堆字成文。言其實,不論老師心目中的好學生或者後勁生(無論老師的評判標準爲何),總有那麼幾次或者十幾次,多則無以記數次的“思想越軌”。看到此類拍案叫絕的文章自然不禁竊喜:同是天涯讀書人,做文何必曾相識!

這本書,我認爲,可以作爲學子之間的交流、老師瞭解我們學生的一個小窗口。輕鬆的文字,風趣的言語,直率的筆觸,真實的情感,讓人閱讀的時候沒有一點疲勞乏味的感覺。它或許不足以視爲一值得深究的文學含量高的作品集,卻可成爲讓師生彼此溝通的以座橋樑。

讀《史記》有感 篇8

在暑假期間,我閱讀了學生版的《史記故事》,書中所選的都是《史記》中的精華,它從遠古的五帝一直寫到西漢武帝時期。這些故事不僅精彩有趣,而且還爲我們打開了瞭解歷史的一扇大門。通過這本書我結識了許許多多的歷史人物,如臥薪嚐膽的勾踐、負荊請罪的廉頗、飛將軍李廣、還有三過家門而不入的大禹……

所有故事中讓我受益最多的應該是《毛遂自薦》。故事講的是戰國時期的毛遂,在趙國平原君需求人才時,不顧別人的白眼,勇於自我推薦。到楚國後的關鍵時候,他軟硬兼施,向楚王陳述利害,說服了楚王共同抗秦。

讀了這個故事後,我是非常佩服毛遂的。可也有人認爲毛遂的行爲違反了中國人謙遜的美德。對此我實在不敢苟同。不錯,謙遜確實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但我們也應該知道物極必反。謙虛得過火,便成了自卑。二十一世紀強烈地呼喚着"毛遂自薦"的精神。中國有句俗話叫做"酒香不怕巷子深",只要酒香,自會香飄萬里。其實並不是完全正確的,酒再香,又能傳出多遠?茅臺酒,夠有名了吧,但我們爲什麼會知道這個大名,是聞到了酒香嗎?相信路遠的都聞不到,是廣告讓我們認識了它。像“統一鮮橙多”“旺旺碎冰冰”“康師傅方便麪”等等等等,在廣告裏誰不把自己說得美味無窮,讓人垂涎三尺呀!其實這發揚的就是毛遂自薦的精神,正因爲這樣,他們的產品才賣得那麼火。如果他們在廣告裏說“旺旺碎冰冰,吃了牙會冷”試想會是什麼結果呢?

想要實現理想就要勇於自薦!只要覺得自己某個方面還行,就要勇敢地去做,哪怕失敗了,也是一次生活的體驗,就當爲下次的成功積累經驗,失敗是成功之母嘛。本學期開學第一天,老師在班上問:誰願意當語文組長?語文組長在我班可是個高官,不僅有收發本子的權力,還有協助老師管理班級的特權呢。是老師最得力的小助手,想當的人肯定不少,可環視教室一週,我發現舉手的可沒幾個?爲什麼?沒自信唄!我也有些膽怯,生怕舉了手老師又不選我,那還不糗大了。此時我想到了毛遂,他當時挺身而出的時候也還只是一名普通的門客呀。再說了,我在班上人緣、成績都還能說得過去,幹嘛不試試呢?於是我勇敢地舉起了右手,當我看到老師向我點點頭露出欣慰的笑容時,我彷彿覺得自己做了一件很了不起的事似的,心裏甭提多驕傲自豪了。因爲在克服膽怯的同時我的自信又增加了幾分。

人們常常感嘆: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既然如此,爲什麼非要等伯樂呢?千里馬爲什麼不抓住機遇,展現自己呢?但願我們每個人都能像毛遂那樣,抓住機會,勇於自薦,決不退讓!

讀《史記》有感 篇9

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這一句評價道出了史記的文學地位之高,更點明瞭,從史記中蘊含的道理之多。品讀史家之絕唱,學會見賢而思齊,見不賢而內自省。讓我們從衛君與彌子瑕的故事開始,學會做一位美德青年。

看彌子瑕恃寵驕橫之初,學會爲人謙卑。彌子瑕年少貌美之時,有衛君的寵愛,這種無視規矩的行爲,將她的將來埋下了禍根。彌子瑕有了衛君的寵愛,於是竟然膽敢將自己吃過的桃子獻給君王。雖然這是二人嬉戲的把戲,但這種不尊敬他人的行爲,也暗示了彌子瑕凶多吉少的將來。品讀史記,我讀出了司馬遷對於恃寵驕橫之輩的譏諷,更讀出了司馬遷對於讀者的墩墩規勸,不恃寵驕橫,尊重規則,尊重他人。即使這是來自上千年前這份珍貴的聖人之訓,在今天仍然有着深刻的教育意義。在社會日益發達的時代,我們的各種物質條件都在不斷完善,可是我們個人品格的修養是否能夠與時俱進呢?這是我們所需要關心,需要探究的。

品讀史記,便很好地爲我們如何修養個人品格,做出了指點,教導我們如何修養美德。

讀史家絕唱學會尊重規則,尊重他人在歷史中學會修養一生謙謙君子之風,做大雅美德的青年。

看衛君只重視美色之爲人應多重德。衛君對於美麗的彌子瑕百般誇獎,但是待其人老珠黃後便開始翻舊賬。這樣的翻臉不認人的行爲,在現代也時常會發生,我們應當怎麼去面對呢?讀史記可知,應當再重視自身道德修養纔對,試想假如彌子瑕在駕車之前先請示君主,不過張口之勞,便免去偷偷駕君主之車的隱患,假如彌子瑕再重新摘得一個甜桃子,而不是獻上自己已經吃過的桃子,不過伸手之勞便可免除不敬君主之罪。這些都是簡單的舉止,但他們真的簡單嗎?我想不然。這些動作當然普通,但究其本源,這些簡單的動作,發自對於規則和對於他人的尊重是源自日常對於美德的重視,倘若我們每一個人都做到了修養美德,那麼兩面三刀的僞君子們也就無法翻舊賬,倘若我們每一個人都重視自己內在美德的修養,那麼以德爲美的世風,也能夠洗去。

以美色示君,這樣始終是外在之美色之人的利器。

讀史家之絕唱,學會修身內斂,在與人交往之中,學會修養一顆拳拳清雅之心,做大雅美德青年。

身着素衣,卻心有錦緞。讀史記讓我們學會了做人的準則,知道了有了美德,即使自己外在不夠美麗,也可以擁有美好的生活。擁有了美德,就擁有了更有意義的人生。

品史家之絕唱,在語文的學習中,學會做一個美德青年!

讀《史記》有感 篇10

史記這本書的作者是司馬遷,司馬遷爲什麼有如此強的意志要編寫史記?那是因爲當司馬遷的父親司馬談罹患重病時,他緊緊握住兒子的手,再三叮嚀他要繼承父業。所以司馬遷才痛下決心要完成父親的遺願,編寫史記。後來,司馬遷不幸遭受了宮刑,但他克服了宮刑給他帶來的恥辱,於是他忍辱負重,繼續編寫史記,他經過了整整16年漫長的不懈努力,才終於完成了他父親的遺願。於是中國纔會有這樣一部偉大的史書。

正應爲司馬遷有如此強大的意志,所以他編寫的史記纔會永垂不朽。

史記這一本書傳承了中華民族的禮儀,民俗。從五帝本紀中開始就有了禪讓的制度,充分表現了我國的優良品質。

史記這一本書,也記載了我國古代徵兵打仗時精湛的戰略。從項羽本紀開始,就有了這一類的記載。

總的來說,史記這一本書有一個特點,那就是這本書傳承了我國古代的經典文化。

史記中不僅記載了很多的故事傳達了對古代優秀文化的頌揚,體現了中華民族的高尚情操,還有對醜惡現象的揭露,和對善舉的推崇與稱讚。

如,大禹治水這一個故事介紹了,大禹專心治理洪水,曾三過家門而不入,這一個故事,爲我們展現了一個無私的,爲民造福的英雄形象。從他三過家門而不入的故事中,就可以深刻的看出他的心非常的善良,寧願爲別人付出一切也不惜吝嗇自己的所有的利益。不僅如此他還帶領着人們一起治理了九條河流,爲人民造了大福。

不僅大禹治水的無私品質被人們讚揚,陳勝吳廣的英雄事蹟也在人羣中廣爲流傳,爲人們傳誦。這兩位英雄演繹了一起,我國曆史上第一次農民起義,講的是陳勝吳廣帶領着奴隸推翻了秦朝的暴政。雖然陳勝吳廣從起義到犧牲雖僅有短短的6個月,但他們燃起了人民的推翻秦王朝的信念,並且這種信念越燒越旺。還有飛將軍李廣,講的是飛將軍李廣非常喜歡自己的士兵,愛兵如子,並且積極抵抗匈奴進犯,保家衛國,且立下了赫赫戰功,受到人民的愛戴。

類似的還有很多的故事,爲我們展現了一個一個的英雄形象。這些故事都很值得我們的深思。

總之,史記在各個方面都是不可多得的經典之作,既讓我們輕鬆的瞭解中國古代的歷史,古代的優秀品質,和其中的失敗成功,悲歡離合,也讓我們由古人的所作所爲引發對現在人們的所作所爲的深思,讓我們更加熱愛祖國的文化,瞭解我國文化的博大精深。使我爲中國驕傲。

讀《史記》有感 篇11

結合《報任安書》重讀《史記》,我又瞭解了許多。

司馬遷爲李陵的投降而辯解,最終皇帝聽了獄官的意見,將司馬遷施以宮刑。在獄中,司馬遷想了許多,他在書中表露了“人固有一死,或重於泰山,或輕於鴻毛,用之所趨異”的生死觀。他說明自己沒有自殺的原因是“恨私心有所不盡”。他盡力剋制自己,把個人的恥辱,痛苦全都理在心底,重在攤開光潔平滑的竹簡,在上面寫下了一行行工整的隸字。就這樣,司馬遷發憤寫作,用了整整13年時間,終於完成了一部52萬字的輝煌鉅著——《史記》,這部前無古人的著作,幾乎耗盡了他畢業生的心血,是他用生命寫成的。正是他有強烈的責任感,他才能繼續堅持下去,沒有了責任感,任何事情都無法很好完成。

在《報任安書》中,他也說明了自己成書《史記》的原因是“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他認爲自殺的後果是“鄙沒世而文采不表於後。”他確實非常傑出,完成了這兩項使命而“成史家之言”。他達到了自己的目標。

《史記》中的人物描繪得十分生動,這其中也表露了司馬遷的心聲。《報任安書》中的一句說得好:“古者富貴而名摩滅,不可勝記,唯俶儻非常之人稱焉。”這句話充分表明他寫在書中的這些人都是非同尋常的人。陳涉是組織起義軍反抗暴秦的人,雖然失敗了,但是司馬遷將他列爲“世家”以此彰顯他的功勞。在刺客列傳中,雖然豫讓、荊軻都刺殺失敗了,但是司馬遷堅持爲他們作傳,正是因爲他們都是非同尋常的人。儘管他們死了,但是他們死的“重於泰山”。

“士爲知己用,女爲說己容。”在《史記》中許多謀士都因君主的懷疑和猜測而離開了先前的君主。司馬遷也因爲自己內心的悲憤和痛苦,在《報任安書》中表達了對漢武帝的剛愎自用不無微詞,發出了“如今朝雖乏人,奈何令刀鋸之餘薦天下豪雋哉”的感嘆。表明自己懷才不遇,認爲武帝只把他看成一般人對待。

在《史記》中,人物的對話、神態都包含了他的見解。在記述故事中,經常有“太史公曰”的字眼,話中常飽含司馬遷的內心真情,也是爲自身在鳴不平。有時,作者的語言風格又變了一個味兒,是太史公在爲他們的處境而感嘆嗎?大概這就是“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的表現吧!

再讀《史記》總有意外的收穫,那語言文字,勝於離騷,揣摩,總有精彩的發現。

讀《史記》有感 篇12

最近我讀了一本叫《史記故事》的書,其中我讀懂了《烽火戲諸侯》和《大禹治水》這兩個故事。

虢石父對周幽王說:“現在天下太平,烽火臺早沒用了,不如把烽火點着,叫諸侯們上個大當。娘娘見了這些個兵馬一會跑過來,一會兒跑過去,就會笑的。您說我這個辦法好不好?”周幽王眯起眼睛,拍手稱好。

烽火一點起來,半夜裏滿天都是火光。鄰近的諸侯見着了烽火,趕緊帶着兵馬來了。一到細山,沒想到一個敵人也沒有,也不像打仗的樣子,只聽見奏樂和唱歌的聲音。大家面面相覷,周幽王對他們說:“辛苦了,各位。沒有敵人,你們回去吧!”諸侯們這才知道上了大王的當,十分憤怒,各自帶兵回去了。

果然,褒姒笑了。周幽王很高興,賞賜了虢石父。

隔了沒有多久,敵軍真的打來了,周幽王趕緊把烽火點了起來。那些諸侯們上回上了當,這回又當是開玩笑,全都不理他。烽火點着,卻沒有一個救兵來。周幽王等人都被殺了,褒姒被擄走。從此此國滅亡。

讀了這個故事後,我情不自禁地想:褒姒當時應該並不是在笑諸侯們跑來跑去,其實在笑周幽王的無能、愚昧。就像有時候同學說沒帶作業,其實沒完成,結果下一次真的忘帶了,老師說什麼也不信了。我們應該做到誠實守信,如果你欺騙了別人,別人就不信任、不相信你,你也會受盡委屈。總之,誠信是金、誠信是寶,我們都要做個誠實守信的人!

四千多年前,在堯統治的年代,黃河流域爆發了一次很大的洪水。老百姓田裏的莊稼被洪水淹沒,房子也被沖毀了,還有很多人被洪水奪去了生命。老百姓沒有辦法生活,只好搬到山上去住。

爲了解除老百姓的痛苦,堯把所有大臣召集到一起,研究治水的辦法,大家一致推薦“鮮”去治水,可是連續九年治水沒見成效,而且水災越來越嚴重了。

後來,舜接替了堯的位置,他親自到災區去考察。舜看到鮮對洪水束手無策,便問他:“難道普天下竟沒有能治理洪水的人了?”於是鮮推薦了自己的兒子禹前來治水。

禹是一個聰明能幹的人,他沒有用父親的辦法治水,而是開鑿水渠,疏通河道,把洪水引到了大海里。最後禹和百姓一起,不怕辛苦勞累,終於把洪水治理好了。

大禹在治理洪水期間,曾經三次路過家門而不入,把所有的精力都用在了治水上,他這種大公無私的精神值得我們學習。

讀《史記》有感 篇13

司馬遷的《貨殖列傳》至今已經有2100多年了,可仍然有着一定的現實意義。貨殖,即經商,做買賣,靠貿易以生財求利之意。在《貨殖列傳》裏,司馬遷詳細地介紹了漢代及其以前有貨殖的種種情況,如商賈怎樣致富,各地有什麼貨物,以及經濟狀況怎樣影響人民的生活,形成什麼樣的社會風氣,等等。它是關於古代社會經濟的重要文獻。本文主要論述了貨殖的重要性及其不得不然的道理。它說明爲積累財富而努力發展生產和貿易,對於改善人民生活,形成好的社會風氣和鞏固國家統治都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並指出不斷髮展生產和貿易是符合客觀發展規律的。司馬遷很早就能夠注意社會的經濟生活,並且清楚地認識到發展生產、交換貿易和積累財富等等的重要性,反映了他的卓越的經濟思想,這是十分可貴的,很值得重視。

文章一開頭就否定了老子所設思的理想社會,老子說:“至治之極,鄰國相望,雞狗之聲相聞,民各甘其食,美其服,安其俗,樂其業,至老死不相往來。”司馬遷認爲:這種理想美好的情形,不能光靠教化,也要靠發展經濟。

人是講利益的,“天下熙熙,皆爲利來;天下壤壤,皆爲利往。”你看,大家熱熱鬧鬧地、高高興興地、忙忙碌碌地雲集又離散爲了什麼?還不是實惠。你光空頭政治行嗎?農民種地,人們就有飯吃,工人做工,就會有生產日用品、礦山、鐵路、高樓,商人經商,貨物就流通

市場經濟下,價格自動調節,比如,今年大蒜貴了,明年種蒜的就多,豬肉賤了,餵豬的就少了,南方的菜貴了,其他地方的菜就流向南方。北方的勞動力稀少,勞力就開到北方,並沒有人強迫和組織他們這樣做,這就是司馬遷說的“物賤之徵貴,貴之徵賤,各勸其業,樂其事,若水之趨下,日夜無休時,不召而自來,不求而民出之。豈非道之所符,而自然之驗邪。”

文章還談到:“倉廩實而知禮節,衣食足而知榮辱。”“淵深而魚生之,山深而獸往之,人富而仁義附焉。”在這裏,司馬遷雖然過分強調了財富對道德的影響,而他的見解也不無道理,有飯吃,生活幸福,出去做盜賊的就少,從小不教育,沒能力撫養,不學好的可能性就大,諺曰:“千金之子,不死於市。”此非空言也。如果我們能夠滿足人們日益增長的物質、精神的需要,加以教育,宣傳道德的榜樣,社會就會長治久安。

文章據事論理,頗能服人;結構謹嚴,層次分明;語言精美,明快暢達,時而援引經典,時而徵引民謠,雅俗並用,不僅論理性強,且親切自然,活潑生動,故雖屬說理文章,讀來亦頗覺有味。

讀《史記》有感 篇14

司馬遷雖曾身陷囹圄、慘遭酷刑卻依舊豪情萬丈,說出:“人固有一死,或重於泰山,或輕於鴻毛。”亦或是在書中毫不留情地抨擊漢武帝的昏庸無道;也會借陳勝之口明“鴻鵠之志”。不得不說,太史公是一個極富英雄主義情懷的人,這點也可以從他把項羽歸到專爲帝王準備的“本紀”裏、專門爲刺客列傳這樣個人情感色彩濃郁的做法裏窺見一斑。

司馬遷本人就是一個極矛盾的人——肉體的殘缺與精神的騰飛,那我們也以矛盾的觀點去看五位刺客。

我印象最深刻的是曹沫和荊軻。

先看曹沫。“曹沫者,魯人也,以勇力事魯莊公。莊公好力。曹沫爲魯將,與齊戰,三敗北。”短短三句,曹沫便給我留下有勇無謀的匹夫形象。再往下讀我不禁蹙眉:曹沫劫持齊桓公不過是爲自己作戰失利魯國蒙羞所贖罪,不過是進行一場以生命爲賭注的賭博而已。但是最終我被他的“顏色不變,辭令如故”所折服。臨危不懼、視死如歸的曹沫與畏畏縮縮、割地求和的魯莊公對比鮮明。曹沫功成身退,算是五刺客中比較好的結局了。

再談荊軻。初讀荊軻,令人同情欽佩;再讀荊軻,從字裏行間卻發現他的“義”有些變味了。沒錯他“倚柱而笑,箕踞而罵”確實慷慨豁達;“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返”確實不失爲一首撼人心魄的悲壯交響曲。細品,卻發現矛盾確實多多。

荊軻本是衛國人,他之所以攜秦舞陽捨身前往不測之秦,引用原文,是爲報太子知遇之恩。這是怎樣的“知遇之恩”呢?

太子丹年少時曾在秦國當人質,已經成爲秦王的嬴政對太子丹並不友好。後來,他從秦國逃回燕國,尋求報復秦王的方法,但因燕國弱小,力不能及,便謀劃暗殺秦王阻擋秦的兼併之勢。太子丹四處物色劍客,看中了荊軻。史載,爲了讓荊軻死心踏地爲他賣命,“太子再拜而跪,膝行流涕······太子日造門下······車騎美女恣荊軻所欲,以順適其意。”看看,才認識,就精神物質雙滿足了,哪算什麼“知遇”呀?分明是高價收買!太子丹也非真正信任荊軻。《史記》有云:“荊軻有所待,欲與俱······太子遲之,疑改其悔”荊軻僅僅是爲刺秦準備,他都不理解、等不及,甚至遣秦舞陽要挾、威嚇,從何侈談“知遇”。

由此可見,荊軻或許只是一個被僱傭的亡命之徒。

用矛盾的觀點讀《史記·刺客列傳》,問世間義爲何物。

讀《史記》有感 篇15

孤獨中品味人生——讀《史記》有感

夜深人靜,一盞孤燈。重新翻開那本躺在桌子一角的《史記》,衆多的高大形象似乎憑空在我眼前出現。但當我嘗試走進他們的人生,觸摸他們的靈魂,一本書讀下來,卻絲毫感不到半點酣暢淋漓。

——原來即使是英雄,也不得不忍受孤獨。

李廣是孤獨的:他生不逢時,空有一身武藝卻不得重用,最後一次可以報國的機會也因失路沒能抓住。劉邦是孤獨的:半生戎馬打下天下,衆多戰友卻起兵反叛。在他人生中的最後幾年,身邊竟無一人可信任。項羽是孤獨的:憑一腔孤勇,一路從興起到滅亡。到死也無一人傾吐豪情,他自剄前的仰天長笑是孤心最後的掙扎。荊軻是孤獨的:爲了心中的俠義和理想,他明知必死,卻執一柄匕首踏上征途。壯士雖死,他心中的執念又有幾人能理解?

甚至,司馬遷也是孤獨的。仗義執言卻惹怒了漢武帝,他對人生、對世界所有美好的幻想在那一瞬破滅。他的確忍辱負重編寫了《史記》,完成了一項偉業,但在當時人們的眼裏,他只是拖着殘疾身體苟活的有罪之人。

“高處不勝寒”。或許只有登上山巔的人,才能知道山風吹得有多猛烈;只有高出凡世的人,才能體會到那種切膚的孤獨。

“孤獨不是在山上而是在街上,不在一個人裏面而在許多人中間。”真正的孤獨不是孑然一身,而是放眼塵世,無一人可傾吐,無一人可信任,無一人可理解自己。“人類的悲歡並不相通”,我們生來註定不會被另一個人完全理解。縱然有時一句“我懂你”“我理解”“我也是”會讓我們感動得熱淚盈眶,可絕大多數時候,我們只能被鎖在心靈的世界。

孤獨是有羣星環繞的明月,一身光輝卻清冷孑然;孤獨也是被沙漠包裹的胡楊,置身荒涼卻堅韌頑強。就像“人”字,左腿右腿支撐起全身,也意味着我們需要學會自己堅強,學會在痛苦中清醒。縱然世界上沒有兩個完全志趣相投的人,我們仍願意去尋找那一絲慰藉。縱然人是一個獨立的個體,縱然我們生在一個孤獨的世界,也仍願意去微笑着面對世界。長處孤獨而心不死,身在高處而膽不寒,我們同樣可以活出自己的精彩,如劉邦、荊軻一般永載史冊。

“世間百態,人生百種。一個“獨”字,盡顯其中況味。”

讀《史記》有感 篇16

在中國浩瀚無垠的宇宙長河裏,有多少剛正不阿的忠臣義士,曾發光發熱,爲人民所喜愛,又有多少陰險狡詐的覆國奸臣,爲人名所痛恨。但無論後世認爲他們應該永垂不朽,還是遺臭萬年,他們一直活在我們心中。

身爲炎黃子孫,就更應該瞭解祖先豐富璀璨的'歷史。大禹治水的故事家喻戶曉,但他又是懷着怎樣的心情“三過家門而不入”呢?而昏庸的紂王又是如何暴虐無道,終而自取滅亡的呢?忠言不膩的伍子胥,又是爲什麼到死也不會忘記即將降臨的亡國恥辱呢?想了解這些,最好的辦法就是閱讀史記。

前一段,我就讀了史記中的《伍子胥之死》, 伍子胥的一生是很矛盾的。在吳國,他出謀劃策,輔佐公光登上王位,他身爲相位,治理吳國,是吳國強大,功不可沒。他向吳王屢進忠言,卻遭到殺身之禍,表現了對吳王的忠誠。出身“三代忠良之家,卻成了最大的叛逆者,而這個最大的叛逆者,最終卻死與他的忠誠,真是個悖論呀!其中,伯嚭這個人令我印象深刻。伯嚭在朝雖身爲宰相,但他卻是個卑鄙小人。他爲了制伍子胥於死地,就不擇手段,在吳王面前誹謗伍子胥,其實,就是想借吳王之手,殺掉伍子胥。我又從“而吳王夫差卻以爲已經降服了越國人,一心想着向北攻佔齊國。”中體會到了吳王很貪心,也很固執,還沒有打敗越國人,有急匆匆的向齊國發起進攻。在伍子胥多次勸說下,仍採用伯嚭的戰術。並賜劍讓伍子胥自殺,伍子胥無奈的看着自己打下的江山被他人搶去,仍堅毅地說:“我死了之後;你們要在我的墓地上種上梓樹,長大了,給他們做棺材;並把我的眼球挖出來掛在吳國國都東門上,我要親眼看看吳國怎樣滅亡!”說罷,便自剜而死了。我王的固執引得了一代忠良的死,真是可悲呀!

所以,我們更應該在學習和生活中,多聽取別人的意見,只有這樣纔能有利於生活,有利於事業。決不能應爲忠言逆耳就把別人的意見拒於千里之外,更不能壓制不同意見,乃至迫害提意見的人。否則一害自己,二害事業 ,就對沒有好結果。 雖然說忠於國家是每一個國民的天職,但忠於的是國,而不是那些施之不正,導致人民生活不穩定的當權者。所以我們可以說伍子胥的忠誠無疑皓如日月之輝。

讀《史記》有感 篇17

"生當作人傑,死亦爲鬼雄.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李清照的這首詩讚揚了項羽寧死不苟活,但讀過《史記》中關於項羽的章節後,我對項羽有了自己的看法.項羽是一個英雄.項羽是一武藝高強的人,可以衝鋒陷陣,轉瞬之間就能剎敵百人,他用兵大膽,敢於"破釜沉舟",置之死地而後生,我佩服他的膽略和勇猛.看到秦始皇出行時,他竟敢說自己可以取面代之.千古英雄,誰敢如他一般出此豪言?從這點看,項羽的確是英雄.但項羽更是一位失敗的英雄.首先,我認爲他不注重文化,只崇尚武力.他甚至認爲讀書無用,只要會寫自己的名字就足夠了.可他沒想到,不學習,有些方面就會無知.無論是帶兵打仗,還是治理國家,無知成爲絆腳石.其次,我覺得他不善於用人,不能把握好時機.無知使他不知人,更不善用人.張良韓信都曾投奔於他,可他竟不能知人善任,使這兩個不可多得的人才爲劉邦所用,自己卻被打得一敗塗地.總算有個謀士范增爲他效力吧,可他連范增的才智也浪費了.他不執行范增的計劃,"項莊舞劍,意在沛公,",絕好的機會啊!

可項羽偏偏錯失良機;還中了人家的計策.不能做到用人不疑,疑人不用,致使范增離他而去,在憂憤和疾病中逝世,從而合使自己徹底失去了這個謀士.項羽還是一位不善於總結自己失敗的英雄.項羽在臨死前曾說"天要亡我,"而不從自身找原因.項羽英雄世,卻是隻會逞匹夫之勇,不能駕馭天下的英雄,到死都認識不到自身的弱點,只是自欺欺人地把失敗的原因歸之於天,真是可悲啊!

讀《史記》有感 篇18

《史記》是我國最早的紀傳體通史.這部書共一百三十篇,五十二萬多字.此書也開創了紀傳體史書的形式,對後來歷朝歷代的正史,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我們先談《史記》。讀它,我有一個感覺,就是我是在和活人談話。司馬遷,好人。好人經常倒黴,我對他很同情,也很佩服,覺得他這一輩子沒有白活。《史記》是一部什麼樣的書?大家都知道,它是一部史書,而且是史部第一,就像希羅多德之於希臘,我們也是把司馬遷當“史學之父”。

比如說列傳中的刺客列傳裏的聶政,荊軻等人。以前,我以爲刺客不過就是那些品行不正,只知道搞偷襲的人。但史記上的敘述,讓我明白,實在刺客纔是對君主最赤膽忠心的人。究竟往行刺君王,成功了會被四周的衛士殺死,不成功更無生還的可能。真可謂是有往無回。固然如此,但他們依然一心爲君。就像荊軻臨走時在易水河邊風蕭蕭兮易水冷,壯士一往兮不復還。的悲壯,更有那後來身中八劍卻仍一心想着太子丹,這就是他們的赤膽忠心的最好表現。

能與君主鬥智鬥勇的,還有那些有着頑強意志的說客。蘇秦是他們中最具代表性的一位。原先,蘇秦窮困潦倒,連家人們都嘲笑他,然而他沒有就此放棄他的理想,躲在房中鑽研《陰符》,練就自己論辯說理的功夫,用書中的道理往遊說君王,然後奔走於各個國家,終於讓燕文侯認同了他的意見和建議,將整個國家都託付給他,讓他往遊說各國,終極蘇秦成了六國合縱同盟的負責人兼六國的宰相。從而讓家人對他刮目相看,對他格外尊重。說客要想做成功是要付出凡人難以想像的艱辛,不但要遊走於各個國家,路途艱辛自不必說,而且費盡口舌君王也未必會聽,搞不好還會給自己帶來殺身之禍,所以很多人都退卻了,但蘇秦堅持了下來並獲得了成功,他那三寸不爛之舌抵得上人家的千軍萬馬。讓我見識到了一個人口才的氣力和古人那堅持不懈的偉大。

這樣令我受益匪淺的故事史記中還有很多很多,看了後讓我崇敬太史公的剛正不阿,仰慕這些英雄的雍容大度,更加喜愛古典文學中千絲萬縷的盡唱。

看《史記》就彷彿在和一個歷史學家面對面的談話.深深的被他那準確到位的語言所打動.在不知不覺中也增長了必要的歷史知識,豐富了頭腦.

讀《史記》有感 篇19

《史記》50多萬文字,記3000餘年事。能在史記中留下名字都人物,都是非常之人。什麼樣的人物能入太史公的法眼呢?萬乘之主的帝王自不待言,穩佔本紀之列。就帝王而言,據其功績不同,所佔有的文字也很大差異。太史公惜墨如金,不會把每個帝王的事蹟都記錄下來。功業煊赫,影響深遠,佔很大篇幅的帝王屈指可數,有很多也只是留下了名號,如某生某,某傳某而已。

且不論帝王,只看歷史洪流中浮沉的大大小小的人物。那些人物大都在世家及列傳裏,能入世家大則都是在歷史中煊赫一時的王侯,其他則都在列傳裏,列傳總共也就70篇,而且最後一篇還是太史公自序,並且還有6篇是爲匈奴、東越、南越、朝鮮、大宛、西南夷,諸蠻夷國所作的專。其餘的每一篇人物數量不同,充其量也就200餘人。3000年中,不知出現過多少億人,王侯將相的數量自是很小一部分。3000年內,數十億人中,除了王侯將相,值得太史公爲之立傳的寥寥無幾。

本紀、世家且不管,列傳的那幾百人物也大都是王侯將相。有些人立下了非常之功,如孫子、吳起、蘇秦、張儀、伍子胥、商鞅、白起、廉頗、樂毅、韓信、彭越等;有忠臣謀士,如管仲、晏嬰、范雎、屈原等;有的以節義名世,如伯夷、叔齊、延陵季子、魯仲連等;也有權臣外戚。真正屬於小人物類的,也都有令人景仰、稱道的地方。如百家諸子,如老子、韓非、孟軻、荀卿等,以其思想;司馬相如、鄒陽、枚乘等,以其文學;還有刺客、遊俠、醫、卜等,以其義氣、技藝。反正入得了《太史公書》的人物,都有其非常過人之處,而那樣的人真可謂是萬中無一。

想到此處,我不覺失落起來。以我現在的作爲,是斷入不得史書之列。同樣都是人,爲什麼我就不能做出非常的舉動,非常的事蹟。突然感覺我的人生好蒼白,沒有值得講述的故事,沒有引領時代的思想,沒有可以令人景仰的品格,甚至沒有自己。日日只爲追逐生存的資本,汲汲於富貴,慼慼於貧賤,庸庸碌碌,得過且過,與螻蟻無異。似此一生,與《史記》裏到人物相比,未免太失敗了。我所僅有的優勢就是我還活着,利用這優勢,還可以創造無限可能。不應當氣餒,所缺的就是勇氣而已。找回勇氣,活出自己,然後就足夠了。

讀《史記》有感 篇20

司馬遷評屈原之志"雖與日月爭光可也"。在過去的封建社會,特別是在統治者以過分的"孝悌忠信"來鉗制人的思想,以達到鞏固其統治地位的社會中,這種"忠誠"無疑是極受推崇的。但屈原之志在現今社會中還是否適合呢?還是否有其現實之價值呢?在我看來,值得商榷。

首先,雖說"哀莫大於心死"。屈原"忠而被謗,信而見疑",滿腔悲憤成了他自尋短見的動力,但他死了,楚國能免亡國之禍嗎?顯然不能。但我覺得,屈原既然有尋死的勇氣,爲何沒有化悲憤爲力量,重新面對人生的勇氣呢?其實,只要屈原能開闊一點,大可放開懷抱,別投他國,覓得賢君,以展抱負。即使此生長留楚地,亦大可隱逸山林着書立說。一來不用"愛物之汶汶",二來使自己的才華得以保存。何樂而不爲?須知道,即使當世沒有明君,難道以後就沒有明君嗎?即使自己有生之年不能振興楚國,但只要他的精神與才華能流傳後世,那麼楚國還有一絲中興之望。可見,投江自盡實屬不智之舉!

屈原之所以"不智",究其原因,全是"愚忠"作崇故。俗話說:"月滿則虧,水滿則溢"這是這樣的道理。我覺得"愚忠"二字不但害已,還會誤人。正如當年忠孝兩全的岳飛,他明知自己遭十二道金牌調回京師定是凶多吉少,而且又知道自己一死,金國鐵蹄勢必重踏中原,蹂躪蒼生。若他不是執着於"忠"之一字,我想歷史也會改寫,南宋百姓也能享得太平之樂了。

雖然說忠於國家是每一個公民的天職,但忠於的是國,而不是那施政不善、導致人民生活不穩定的當權者。所以我們可說,屈原的忠誠無疑皓如日月之輝,但他並不算是忠於國家而是忠於那個易受小人之間的昏君楚懷王,由此可知"愚忠"是不智的,在當今社會就更不合時宜。理智的忠誠是"愚忠"的蛻變與昇華,這纔是人們值得仿效與推崇的美德,這纔是爲國家民族謀福祉的剛貞品格!

讀《史記》有感 篇21

夏天是一個多雨的季節,而我喜歡在這樣的午後拿一本書,背靠在牀上,蓋者薄薄的被子,吹吹冷氣或扇扇電扇,靜靜品味每一本好書。這種感覺真的好溫馨,好幸福……

這次我讀的是《史記》,我會因爲主人公的不同命運而改變心情。我會爲漢武帝的開明而感到高興,也會爲劉邦的“陰謀”得逞而感到岔岔不平,也會爲項羽的自取滅亡而感到可惜……也許是因爲上了課《鴻門宴》吧,總之我對項羽這一人物充滿了好奇。

項羽,字羽,名籍,秦末下相(今江蘇宿遷)人。從小就志向遠大,並自命爲“西楚霸王”。

“鴻門宴”是指公元前206年12月項羽在新豐鴻門擺設的一場劍拔弩張、危機四伏的宴會,它拉開了楚漢相爭的序幕。

項羽本想在此宴會上殺掉劉邦,卻因爲自己的驕傲,剛腹自用,寡謀輕信而錯失了殺掉劉邦的最好時機。爲日後項羽的失敗奠定了基礎。

項羽,一個英雄善戰,豪爽直率的能人,最後卻落得了一個烏江自刎的下場,多少讓人嘆爲可惜。有勇必然可佳,可少了智謀,那也是不夠完美的,更何況還有驕傲的存在。因此驕傲是萬萬要不得的,智謀也是必不可少的寶物。

在社會多元化的今天,雖然只要精通一樣本領就可以生存下去,但如果在這其中添加了驕傲,那麼你將會被別人排斥。古人云:“驕傲使人退步,虛心使人進步。”這句話是很有道理的。一個人如果取得了一點點成績就沾沾自喜的話,那麼他就會在原地踏步,甚至退步。因爲他會覺得自己已經很好,已經不再需要學習。而虛心的人在取得一點小成就後或許也會沾沾自喜,但那一定是短暫的,隨後他就會把這化爲自己不斷進步的動力。記得在《天下無賊》中有這樣一句對白:21世紀最重要的是什麼?——“人才”。的確,在科技不斷髮展的今天,腦力勞動越來越多地代替了體力勞動,沒有一定的腦細胞是很難在當今社會混下去的。以前或許我們可以靠自己的汗水來養活自己,可現在可耕地已經越來越少,以後想種地也很難了。錢也越來越貶值,以後沒有一定的創新能力真的會連生存都是問題……

窗外的雨還在下,合上書本,我的思緒已經漂浮在了未來。

讀《史記》有感 篇22

每當我漫步在青山環抱之內,暢遊在綠水潺潺之中,享受生活的快樂時,便會想起一個人。他有着常人沒有的愛國之情,忍受了常人不能忍受的孤獨,承擔了常人承擔不了的使命,他就是蘇武,一個不朽的傳奇。

公元前100年,蘇武以中郎將身份出使匈奴,回來時匈奴內部發生了叛亂,蘇武一行人被扣留,匈奴貴族多次對蘇武威逼利誘,勸其歸順匈奴,又找來漢朝降將李陵來說服蘇武。蘇武寧死不屈,誓死不降,匈奴便把他流放到貝加爾湖去放羊,並告訴他:什麼時候公羊生下了小羊,便放蘇武回去。蘇武在北海邊孤苦伶仃一個人呆了19年,陪伴他的只有公羊和使節,年復一年,使節上的毛脫落了,蘇武的鬍鬚和頭髮也蒼白了。

19年後,新的匈奴單于即位,它與漢朝簽訂了和平協議,卻扣住蘇武不放,說蘇武已經死了。當漢朝的使臣找到貝加爾湖,卻發現蘇武健在,於是揚言道:漢朝天子射到一隻大雁,演的腳上繫着帛書,寫着蘇武還在北方的沼澤中。匈奴只好將蘇武放回去了。蘇武被以最高待遇迎進國內。昭帝封他爲典屬國,秩中二千石,賜錢二百萬,公田二頃,宅一區,表彰他不辱漢節的功績。

蘇武一個人身處人跡罕至的貝加爾湖,而且一呆就是19年,這十九年中,我們無法想象他都承受了哪些常人無法承受的痛苦,妻兒的懷念,故國的嚮往,處境的悲涼,這一切夜以繼日都在蘇武的心頭縈繞,但蘇武只是淡然一笑,默默的和使節一起忍受這不公的待遇。誰不想榮華富貴?誰不想錦衣玉食?但這一切都應該是以良心作爲前提的!國家信任你纔派你來完成如此重要的使命,如果現在昧着良心通敵叛國,豈不是豬狗不如之人!蘇武在十九年中,唯一帶着的東西就是皇帝賜給他的使節,儘管毛都掉光了,蘇武還是使它如珍寶,使節在他心中已經成了國家的寄託,也在無形中給他力量,使他堅持下來,使他視死如歸。後來蘇武回國,依舊拿着這根使節,連皇帝見了都熱淚盈眶,蘇武的忠心天地可鑑!

是這十九年的廝守,是忠心和淚的交織,是對故土的留戀,是堅強的信念,這一切使蘇武成爲永恆,使蘇武成爲一個不朽的傳奇!

讀《史記》有感 篇23

這學期期選修了史記導讀這門課,所以有機會認真的讀一讀這部史家經典著作。

記得初次讀《項羽本紀》,是在高中的時候吧!記得那個時候爲了應付考試,不得不背古文,所以經常要被迫讀一些十分生澀的古文,然而我卻是從那時侯起,漸漸迷戀上了古典文學,對於別人的無奈來講,那時候的我應該是欣喜的吧!

人們都說他是悲美英雄,由於他的勇,他的悲,他的愛,他的兒女情長……

再讀本紀,全篇最使我震撼的一幕發生在垓下:當四面楚歌的項羽獨帶二十八騎,憤憤地道出了那句被後人緊緊握住作爲證明其自負把柄的話:“是天亡我,非戰之罪”之後,面對敵衆我寡的局勢,他堅定地對所剩不多的部下說:“今日固決死,原爲諸君快戰,必三勝之,爲諸君潰圍,斬將,刈旗,令諸君知天亡我,非戰之罪也。”接着,他的諾言都一一實現了……重聚戰將後,那個悲美英雄悠悠問道:何如!就在此處,我忽地就被他的霸氣所震懾,所感染了,我不由自主地欽佩上了他,即便,這個人物是我一直所不喜歡的:因爲他的自負,他的優柔……末路的英雄總會給人以心靈的震撼,何況那個英雄是項羽,那個場景是在垓下。

總觀全篇,項羽的諸多缺點導致了他不能被大多數忍喜歡,他實在是過於嗜好殺戮:在發跡之前,誘殺無辜縣令,而那人正是要資助他去暴的資助者;而後,他又殺卿子冠軍宋義,而且他有着冠冕堂皇的理由,認爲宋義延誤戰機,只爲保己,而這個人又是義帝親封的上將軍,謀略過人,亦曾經預言過項梁的失敗;而後項羽屠咸陽,坑秦兵,盡失民心。這樣一個雙手沾滿了無辜生命的鮮血的人,後人僅僅因爲那段霸王別姬的逸事,烏江自刎的悲壯,便十分的懷念他,讚譽他爲悲美英雄,所謂英雄,不單指勇力,智慧,我想更重要的應該是他的德行!

他是當世無雙的勇將,但卻不是一個合格的政治家。因爲這個人內心裏並沒有安天下的志向,亦可說是胸無大志。徒有謀臣范增卻不能挺之用之,他的失敗也就不足爲怪了。所以,項羽這個悲美英雄也只好在歷史上來充當這樣一個讓人又敬又恨而且又憐的矛盾角色了。

讀《史記》有感 篇24

我閱讀了《中華上下五千年》 這本名著,書中記述了中華民族上上下下五千年裏的名人、偉人的故事和事蹟。其中,最令我感動的故事是《司馬遷發憤寫史記》,讀完這個故事,我感慨萬分。

這個故事描述了司馬遷在遭受牢獄之災後,發憤寫史書的故事。當時,司馬遷因爲爲一位將軍辯護而入獄受了酷刑,他幾次想一死了之,但又想到史記還未完成,還想到人固有一死,或重於泰山,或輕於鴻毛。他想讓自己的死重於泰山,於是在獄中繼續書寫史記。他花了整整13年時間,終於完成了這本52萬餘字的輝煌鉅著。

司馬遷發憤圖強,爲實現自己的理想、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忍辱負重寫史記的精神怎能不令人歎服呢?

想到司馬遷的故事,再想想我自己,真是自嘆不如。他發憤寫史記,最終完成了;而我呢,連做個簡單的支架都未完成。記得那是五年級的科學課,夏老師說馬上要舉行“搭支架”比賽。我回家後,就饒有興趣地搭起支架來,並且在心中暗下決心,一定要做成。開始,我挺有耐心地捲起報紙捲來,再拿來膠水,然後開始粘合。當我剛黏好一個雛形的時候,一根報紙卷散了,我忙去粘起,剛黏好這根,那根又散了。這樣來來回回黏了好多次,可是這個問題解決了,又冒出一個問題:支架蔫了。我有點兒不耐煩了。支架蔫了,就算在弄挺,它的受重力也大打折扣。我很是厭煩,似乎忘記了剛剛暗下的決心。一急之下,便一把抓起支架,扔在桌上不管了,第二天自然沒能交上作品。

司馬遷發憤寫史記,在遭受到飛來橫禍之後,他仍然繼續寫。我曾下決心暗下支架,但是一遇到困難,便半途而廢。我遇到的困難和司馬遷的比起來簡直是九牛一毛,天壤之別。這個故事讓我明白了一個道理,它如同烙印般深深地刻在我的心中。我要學習司馬遷的精神,發憤圖強,實現自己的理想,實現我自己的價值。

在心中,我無時無刻的告訴自己:在今後漫長的人生道路中,我下決心去做的事一定要堅持去做到。無論遇到什麼困難,什麼磨難,我都要爲追求我的夢想發奮前進!

讀《史記》有感 篇25

戰國時的易水河邊,荊軻懷藏利刃,口中吟着“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義無反顧地踏上救國之路。

同爲戰國同是水邊,一代名士屈原含恨而逝。他一生忠於楚國,舉賢任能修明法度,卻屢遭排擠,懷王死後又因襄王聽信讒言而被流放,最終楚國郢都被秦軍攻破後投江自盡,只留下那一段段千古詩篇供後人憑弔。

秦統治殘暴,民不聊生。少有大志的項羽,以舉鼎之力振臂高呼,爲楚國聚集了十萬雄兵,一舉滅了秦國。爲了楚國的復興,他披荊斬棘,浴血沙場,獲得了“西楚霸王”的稱號。儘管最後敗給了劉邦,但是依舊給後人留下了一段霸王別姬的千古佳話。

唐代詩人李白,一生不以功名顯,卻高自期許,以布衣之身藐視權貴,肆無忌憚地嘲笑以政治權利爲中心的等級秩序,批判腐敗的大唐朝廷,他有着“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的高尚人格。瀟灑狂放的表面之下,是一顆拳拳報國之心,是一顆希望朝廷清明、國家繁榮的愛國之心。

唐代還有一位詩人,叫杜甫。他以天才少年的身份獨闖長安,直到天寶十四年的冬天,他寫下了那句著名的“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安史之亂後杜甫官至左拾遺,事事爲國家着想,卻爲皇上所不喜,最終一路顛沛流離地死去。到死的最後一刻,他掛念的不是自己的不幸,而是國家的富強!

儘管我年紀尚小,但是我把這些故事牢牢記在心裏,不斷用荊軻的義無反顧、屈原的可歌可泣、項羽的蓋世霸氣、李白的狂放不羈、杜甫的憂國憂民來勉勵自己。愛國報國的赤子之心,是五千年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的核心,是我們炎黃子孫共同跳動的脈搏。

作爲學生,讓我們一起努力學習,奮發向上,把自己的基礎夯實再夯實,把祖國的未來抗在肩上舉得更高走得更遠。一個少年的我或許只能發出螢火之光,但是我們有無數個愛國奮進的少年,手拉手匯聚起來,定能勝過璀璨的銀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