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國文齋>史部>史記>

史記讀後感(精選2篇)

史記 閱讀(2.82W)

當細細品完一本名著後,大家心中一定是萌生了不少心得,是時候寫一篇讀後感好好記錄一下了。那要怎麼寫好讀後感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史記讀後感,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史記讀後感(精選2篇)

史記讀後感1

在《史記》中記述了很多忠於祖國,不屈鬥爭的英雄事蹟。在《廉頗藺相如列傳》中,因爲牢記“我和我的祖國”,藺相如以非凡的膽略,出色的臨機應變的本事,出使秦國,最終完壁歸趙,讓秦國不敢小看趙國,正是“使不辱於諸侯”,而後當藺相如作上卿之後,廉頗不服,而藺相如不與其相爭,原因卻是“兩虎共鬥,其勢不俱生”。“以先國家之急而後私仇”,廉頗負荊請罪,兩人終化敵爲友,爲“刎頸之交”。在《屈原賈生列傳》中,屈原與賈誼,都忠心爲國,本着:“我和我的祖國是不可分開整體”的宗旨,一片丹心,只可惜最終兩人都因小人進讒而貶謫流放。屈原經歷了楚由盛而衰的過程,楚王身邊盡是小人,最終楚懷王死於秦國,屈原也投江而死。一個人寫的.文章,體現出他的性格,屈原憂愁幽思而作《離騷》,司馬遷評之爲“《國風》好色而不淫,《小雅》怨誹而不亂,《離騷》者可謂兼之矣。”屈原雖然“竭忠盡智以事其君”,但仍無法挽回楚國滅亡的命運,真是“可憐一片影”。屈原自評爲“舉世混濁而我獨清,衆人皆醉而我獨醒”,司馬遷評之爲“濯淖污泥之巾,蟬蛻於濁穢,以浮游塵埃之外,不獲世之滋垢,嚼然泥而不滓者也。”我說“錚錚不屈骨,一片赤誠心,千里長相敬,英名永不朽。”而賈誼的經歷與屈原的經歷

如此相似,因爲打擊諸侯,而被進貶罷官,走過湘水邊時,爲賦以吊屈原,寫下了“鳴呼哀哉,適時不祥!鸞風伏巢兮,鴟梟翱翔,闒茸尊顯兮,讒諛得志;賢聖逆曳兮,方正倒植”的語句,我覺得,這不單單是在寫屈原,分明體現了自我的一片忠魂,至死不渝。

《袁盎晁錯列傳》與《張釋之馮唐列傳》所寫的四個人都以敢做敢爲,犯顏諫諍出名,袁盎當看到絳侯爲丞相時,文帝禮恭,勸文帝不要這樣做,因爲絳侯不是社稷臣而是功臣,不應行此大禮,之後當絳侯被人告爲反叛之罪,滿朝文武,僅有袁盎上諫爲其正名,好一個有膽有識的正直之人!晁錯之後因爲了國家統一而削藩之事成爲替罪羊而死,張釋之執法無私,而馮唐則能選賢任能,又爲魏尚申冤,這4個人,能夠說忠心爲國,死而後已。《李將軍列傳》與《衛將軍驃騎列傳》詳寫李廣、衛青、霍去病三人爲保爲大漢邊域,橫戈戍邊,擊敗匈奴,真可謂:“我與我的祖國同在。”霍去病的“匈奴未滅,無以爲家也。”更是體現他的永志不滅的忠魂。

而太史公司馬遷也是以史學家嚴謹治學着書,並且敢於在直接批評漢武帝,真是一位爲國爲民的史官,在《封禪書》中,爲了祖國人民,爲了大漢的江山,司馬遷毫不留情地指出漢武帝與秦始皇一樣,封禪天下名山,爲了長生不死,又輕信方士,他在生老病死的問題上比常人還不如,司馬遷對此也氣憤不已,極寫武帝之迂呆惑溺,而在《平準書》中,司馬遷則尖銳地批評了漢武帝的“外攘夷狄,內興功業”,窮奢極欲,揮霍無度,也指責漢武帝使用興利之人,如桑弘羊,東郭咸陽等,專鹽鐵,摧酒酤,調均輸,置平準,壟斷有關國民生計的生產事業和流通領域,還賣官鬻爵,鑄皮幣、白金,算緡告緡,以致社會風氣大壞,吏治腐敗,工商破產,城郭空虛,人民流亡,在封建時代敢於如此評價當時皇上的,必定是大智大勇之人,在此,我再送一詩給司馬遷:滿腔熱血心,忠心爲大漢,直批漢武帝,爲國又爲君,忠魂垂千古,《史記》永世傳。

《史記》中爲自我祖國更完美而奮鬥不息的人們,他們人已逝去,但他們的忠魂不會消失,它們將在我們身上點燃,我們將把“我和我的祖國”刻在心中。“毅魄歸來日,靈旗空際看”,加油,向前!

史記讀後感2

讀者,其用心專也,韻者,其美極而觸魂也!——題記“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翻閱沉甸甸的歷史,驀然看見,那一抹鮮豔,帶着成熟穩重,披荊斬棘,正向我走來。那是歷經磨難才重生的鳳凰;那是千錘百煉的堅強;那是靈魂衝擊纔有的不朽篇章;那是魯迅稱爲“史家之絕唱”的史書,一部永垂不朽的史記。初讀《史記》,讀出一個頂天立地堅強的男子漢,或許一開始他就不該站出來,頂撞君王,是大罪。他是被深深地激怒了,但他沒有停止在憤怒上,而是還在此基礎上對他所要加以敘述和研究的到他所生活的那個時代爲止的一部中國通史進行了認真的整理和思考,並得出了自己的一些結論,這是司馬遷之所以不僅成功爲一位偉大的文學家,而且成爲一位偉大的歷史家的原因所在。魯迅有一句名言:“長歌當哭是必須在痛定之後的。”

司馬遷不正是在“痛定之後”,以史記這部大作長歌當哭嗎?很難想像,如果司馬遷在巨大的悲痛之後不繼之以理智的思考,而會成文學家兼歷史家。晚清的劉鄂在《老殘遊記。自敘》中指出:“《離騷》爲屈大夫之哭泣,《莊子》爲蒙叟之哭泣,《史記》爲史公哭泣,《草堂詩集》爲杜工部之哭泣,李後主以詞哭泣,八大山人以畫哭泣,王實甫寄哭泣於《西廂》,雪芹寄哭泣於《紅樓夢》。”於是,在報任安書中,我看到一個無奈而又理智的司馬遷,一個身心俱殘而又頂天立地的司馬遷。司馬遷一腔抑鬱,發之《史記》,將悲痛而屈辱的靈魂投入到上下五千年的歷史長河之中。

於是,絕代文章橫空而出。我似乎看到了太史令堅強的身軀,化作天邊耀眼的彩虹,霎得,紅遍了整個天空。再次捧起那泛黃的《史記》,讀出一個報國無門賢能者的憂傷。司馬遷是憂傷的,他的心痛漢武帝不聽諫的小肚雞腸,所以,他是懂得屈原的,要不然,他不會將屈子愁悶的心情寫得如此淋漓盡致,他又怎麼會有抒一肚子的憤懣牢騷之氣,滿紙俱是怨辭。當屈原“舉世渾濁我獨清,衆人皆醉我獨醒”的時候,我彷彿看到一個憂傷的靈魂與另一個無助的.靈魂悄無聲息的碰撞,不禁發問,那僅僅是一部述史的史書嗎?無法控制不安的思緒,帶着靈魂的觸動與顫抖,再次品味他的《史記》,這一次,我讀出了一箇中華民族的魂魄,千百年來不變的精神。無論是太史令,還是屈平,還是項王與信陵,我都看到他們人性的善良,一諾千金的男兒形象。

是司馬遷完美的追求,還是他本來已經完美的文字,千年的民族之魂,在他筆下,閃閃發亮,是《史記》,讓我看到一種人性的韻味,人性的光輝,那麼美好,那麼燦爛!我不禁怦然震動《史記》之韻味,非桂花樹凋零的悲哀,也非納蘭性詞的淒涼,它的韻味,是甜香賽芝蘭之悠長,踏雪尋梅的不變的情懷。讀《史記》之韻,讀出司馬遷的韻味,那是任何一個時代都光芒綻放的靈魂,帶着一絲不羈,帶着萬般男兒忍辱負重的尊嚴,書寫了一個屬於他自己的春秋,反覆咀嚼,齒留餘香。

對《史記》的感動,不僅僅在於它靈動的文字與豐富的情節故事,更重要的是他所蘊含的人格魅力與精神的昇華。正是因爲這種力量對《史記》的認識,也進入了一個精神的境界。司馬遷作《史記》,是用靈魂與命運作鬥爭,用自己的精神作出一部千古流傳的史記。讀《史記》之韻,是上古文化與藝術的完美結合!讀《史記》之韻,是人格與靈魂的震動!讀《史記》之韻,是美麗與感動的撞擊。品讀史記,其韻無窮細細聆聽《史記》叮咚的琴韻,內心卻經歷了跌宕起伏的感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