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國文齋>史部>史記>

王立羣讀史記讀後感(精選8篇)

史記 閱讀(3.02W)

讀完一本經典名著後,相信你心中會有不少感想,寫一份讀後感,記錄收穫與付出吧。現在你是否對讀後感一籌莫展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王立羣讀史記讀後感,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王立羣讀史記讀後感(精選8篇)

王立羣讀史記讀後感 篇1

中央電視臺《百家講壇》欄目,播出了王立羣教授的《王立羣讀史記》。看了第一講後,就深深地被王立羣教授詼諧幽默的語言、博大精深的知識、深入淺出的演繹吸引住了,爲附庸風雅,我匆匆地買來了一套精裝版《史記》。

《史記》是我國著名史學家司馬遷撰寫的中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位列“二十五史”之首,全書分12本紀,10表,8書,30世家,70列傳,共130篇,五十二萬餘字,記載了從傳說中的黃帝開始到漢武帝太初四年(前101年)約3000年間的歷史,它的敘事簡明生動,非常得吸引人。我敬佩司馬遷能把《史記》寫得那麼深動,敬佩《史記》當中的每一個英雄人物,敬佩中國擁有那麼豐厚悠久的歷史。直到今天,我雖然因各種原因還沒有把《史記》讀完,但收穫還是不小的。

《史記》是歷史的“實錄”,具有非常高的文學價值。它的文學價值表現在運用真實的歷史材料並且成功地塑造出衆多性格鮮明的人物。在人物塑造上,司馬遷真正做到了將歷史、人物和主題統一起來,這樣既寫活了歷史,人物也栩栩如生,看完了每一篇故事,好像每個人物就出現在我們的眼前。他還非常善於通過人物的言行舉止來完成對人物性格的刻畫。在《史記》這本書中,讓我印象最深的歷史故事是:《五張羊皮的故事》。這則故事主要講了:春秋戰國時候,愛惜人才的秦穆公爲了贖回具有聰明才幹的百里奚,用五張羊皮去跟楚人交換他,最後,秦穆公贖回了自己最喜歡的大臣百里奚。讀了這個故事後,我懂得了一個道理:凡事都要換一個角度去思考,就像文中的秦穆公一樣,他如果用重金去贖回百里奚的話,楚人覺得秦穆公很看重他,一定不會輕易交換。但是如果用五張羊皮去交換的話,楚人必定會很輕視百里奚而同意交換。聰明的秦穆公就換了一個角度去思考問題,最終如願以償。我覺得我們應該向秦穆公學習,爲達目的而採取迂迴的策略。

總而言之,在《史記》這本書中,我瞭解到了中國偉大的五千年的歷史,同時,我還懂得了不少的知識,收穫了不少。我認爲,《史記》這本書真是值得一看。

王立羣讀史記讀後感 篇2

今天開始休假,在開車回老家的路上聽《王立羣讀史記之漢武帝》,其中我覺得很值得思考和學習的觀點有以下幾個。

慄姬無疑曾經是個好運的女人,年輕貌美的時候就交給漢景帝,深得寵愛,又在薄皇后無子無寵的情況下,生下的黃長子被立爲太子。看起來她的地位是無可動搖的,她的心裏也一定是這樣想的,再加上她單純,幼稚,沒有什麼心機和政治頭腦,於是爲了吃醋而對常給老公進獻美女的長公主冷漠,爲了吃醋在皇帝病重託付的時候出言不遜。

運氣好的人最容易犯的錯就是,以爲自己會一直幸運,因爲自己的幸運不會被別人搶走。而運氣不好的人往往從更卑微的處境起步,但是更懂得籌劃與經營;運氣不好的人也更懂得捨棄可以不計較的,專注努力抓住最關鍵的。王娡就是很會經營,她是在生下一個孩子之後離婚改嫁,嫁給了漢景帝,生活的閱歷一定已經給了她超過慄姬的成熟和智慧,有着一種與單薄的年輕貌美不同的成熟魅力。王美人的孩子是漢景帝的第10個兒子,但是她步步爲營最後讓自己的兒子成了太子,並且漢景帝晚年能夠爲了讓她的兒子做一個平安太子而花費那麼多心思。在這個過程中,不僅要幫助兒子PK贏比他年長的9個皇子,又要防止新得到皇帝寵愛的美女和皇子不會取代他們母子。

能笑到最後的人也必須是個不與命運裏改變不了的部分做無謂鬥爭,懂得抓住重點去改變你自己能夠改變的方面的人。慄姬糾結得是和皇上之間的所謂專一的,山盟海誓,海枯石爛的愛情,她用無用的怨恨去與改變不了的命運做無畏的鬥爭,怨恨咒罵漢景帝,長公主,漢景帝寵愛的其他美人,漢景帝的兒子們。與慄姬犯了同樣錯誤的就是同樣結局悲慘的漢武帝的皇后陳阿嬌。而王娡是更看得清自己的處境,她不糾結於爭風吃醋,步步爲營地爭取能夠支持自己的人,把處境向有利於自己的方向轉變。薄太后和呂太后都曾經面對被丈夫冷落的艱難處境,但是她們都懂得適時忍耐,適當謀劃自己的人生。

蒙曼對武則天的一句評價就是,“一般人是有好機會也不一定能抓得住;能人是有機會就能抓得住;而強人是沒有機會也要創造機會的人”。

他要面對的是後宮裏機關算盡的幾代人,包括竇太后,他的姐姐長公主,他寵愛的美人們,他的兒子們;還有前朝有着各自價值觀和打算的大臣們。他默默地看着後宮,朝臣等一切的明爭暗鬥,默默地按照自己的打算隨機應變地利用可以利用的資源,所有的這些人都成爲他手裏這盤大棋局的棋子,可見他是個深諳權術的人。

不是每件事你都要各自折騰,四處親歷親爲的,你要學會用腦子,合理規劃和利用資源。懂得如何經營,比使蠻力要重要的多。不是你越辛苦,做的越多,就能得到的越多,離你的目標就越近。選擇,方向,或者叫策略比你的努力要重要的多。

王立羣讀史記讀後感 篇3

看完了王立羣先生的新作《王立羣讀史記之項羽》,心中有一種感動,仿若穿越時空的界限,將項羽的影子投射在了我的心中,依稀看見那個時代的殘血夕陽……項羽有太多的遺憾,或者說本該成爲英雄的人卻無法成爲真正的英雄。但是他身上具有的素質斷定了項羽這一生成就不了統一中國的帝業,辛苦打下的天下只能拱手讓給劉邦。姑且不論項羽霸業未成的真正原因是什麼,但是讀完此書後,覺得項羽乃至楚漢爭霸對現代企業管理有如下啓示。

1、單打獨鬥永遠團隊作戰:“一個好漢三個幫”這句古語在項羽和劉邦身上體現得淋漓盡致,前者是失敗的淋漓盡致,後者是成功的淋漓盡致。君不見,劉邦身邊人才濟濟,文有張良、陳平、蕭何等,武有韓信、樊噲、彭越等,也正是這些文臣武將充分彌補了劉邦個人能力的不足,形成了很好的互補型團隊,最終成就了帝業。而反觀項羽,絕對是當時的單打冠軍,名副其實的霸王,但身邊真正派得上用場的得力助手又有幾人。我們能記住的好像只有“亞父”范增和“堂叔”項伯,前者說實話也不是什麼高水平的謀士,後者更是“吃裏扒外”,不下三次救助了深陷危機的“親家”劉邦。

2、領導人永遠應當戒驕戒躁:項羽是霸業的創造者,同樣也是霸業的摧毀者。由於自身能力超強,所以在項羽的眼中和心中幾乎看不見能人,幾乎看不到別人的長處。項羽的“不容逆耳”、“剛愎自用”、“心胸狹隘”、“所封不當”早就婦孺皆知。這裏只想特別指出他性格上的一個致命弱點:易發怒。縱觀《史記》,有關項羽的記載用得最多的兩個詞就是“怒”和“大怒”。整個《項羽本紀》記載了項羽一生中只有一次笑,那就是烏江自刎前的仰天大笑。實際上,項羽身上的弱點同樣在很多企業的創業者和最高管理者身上或多或少都有所體現。無論如何,即使昨日如何偉大,如何成功,都應當戒驕戒躁,永遠不要成爲企業繼續創造輝煌的絆腳石。

3、戰略永遠大於戰術:對照項羽和劉邦,項羽是一個缺乏戰略大局觀的人,而劉邦在張良等人的輔助下則步步爲營,很好地實現了起初的戰略佈局。滎陽會戰就是一個最典型的例子。在這場耗時28個月的楚漢爭霸中最長的一場戰役中,項羽的疲於奔命就是“只重戰術、沒有戰略”和“注重一城一池,沒有大局觀念”的鮮明體現,雖然滎陽大戰從表面上看是以項羽的勝利而告終,但是真正的勝利者卻是劉邦,除了雙方“中分鴻溝、楚河漢界”,韓信還控制了整個黃河以北的廣大區域,形成從北面、東面包圍項羽的態勢,爲最終的十面埋伏奠定了強有力的基石。

4、虛心學習競爭對手的優點:論個人天賦,項羽應當強於劉邦。但爲什麼二流的劉邦最終戰勝了一流的項羽,關鍵因素之一就是劉邦的“三善”:善聽、善用、善賞罰。翻譯成現代漢語,劉邦是一個從諫如流、善於傾聽;能將合適的人放在合適崗位;獎賞分明的優秀領導人。而反觀項羽,這三個要素沒有一項能得“及格分”。因此,最終的勝負可想而知了。這點同樣適用於現代企業和企業家,重視競爭者研究,無論是系統的“對標”、“競爭者分析”還是“競爭者情報收集”永遠都應當是企業的一項重要工作。因爲,知己知彼,方能百戰不殆!

王立羣讀史記讀後感 篇4

王立羣,河南大學文學院教授,中國古典文獻學博士生導師,“中國《史記》研究會”顧問,“中國《文選》學會”副會長。這本書是根據王立羣在“百家論壇”講述《項羽》時的文案整理而成的。作者說項羽失敗的故事不是九集電視講座所能講清楚的,因此,又把自己多年對項羽失敗的思考作爲《附錄》收在這本書的後面,便於讀者深入瞭解歷史真相。

一、演繹故事,評說史實

本書用故事演義的形式,分九個部分講述了項羽的一生。在敘述方式上,作者恰當地把《史記·項羽本紀》中的歷史記載插入其中;並對一些文言詞語作了解釋;同時對故事發展過程中的關鍵事件用黑體字做出提示或評價,從而爲讀者閱讀本書,甚至進一步閱讀《史記?項羽本紀》提供了方便。

尤其值得稱道的是,作者解釋和評價文言古籍的方法和故事演義銜接的很自然,整篇文字閱讀起來流暢無礙,絲毫不因文白夾雜,字體不一使讀者產生厭煩。由此可見作者文學教授的文字功力,像這樣的著作,深入不易,淺出也難,作者卻使二者得到相得益彰的協調。一方面把歷史真相用故事演義方式講述給大家;另一方面又爲人們的深入閱讀提供了方法。

二、綜合分析,臧否人物

本書的主人公項羽是一位理想性的歷史英雄;也是唯一的一位因事業失敗,身首異處後,倍受後人稱讚的歷史英雄;更是的一位紅顏知己爲其獻身的歷史英雄。在這位歷史英雄無奈離世後,一代奇才司馬遷爲之樹立本紀,更有無數的文人騷客爲之揮灑筆墨。令人驚奇的是,在這樣一個勝者爲王敗者爲寇的文化氛圍中,戰勝他的人——劉邦、韓信、張良等人在人格方面說卻沒有他有英雄的光彩。對這樣一位的歷史人物,要做出公允的評價是有難度的。本書的作者卻在演義故事的過程中,結合歷史事件的發展,從政治表現、人物性格、軍事策略上對項羽做了分析後評價道:“項羽是人臣之才,卻錯居人主之位。是可用之才,而不是用人之人。”這是他的悲劇,也是歷史的悲劇。

三、深入閱讀,走近歷史

項羽失敗的主要責任是自己,作爲項羽團隊中的其他人是否應該承擔責任呢?在本書的《附錄一誰還該爲項羽的敗亡負責》中,作者分析了作爲項羽謀士的范增;作爲項羽集團重要將領的龍且;作爲項羽骨鯁之臣的周殷等人在關鍵時刻沒有盡到個人應負的責任,致使項羽的事業處於被動。特別是周殷在垓下之戰的緊要關頭,舉兵投降劉邦,使項羽的陷入重圍之中,以致兵敗喪身。同時作者也指出了,作爲劉邦陣營中的韓信的態度,也是項羽敗亡的一個主要原因。爲了更進一步瞭解歷史真相,在本書的《附錄二影響項羽敗亡的因素還有那些》中,作者指出,歷史上的偶然性事件對歷史發展的影響;也提出了政治幼稚、軍事被動使項羽失敗的主要原因。在本書的《附錄三詠項羽》中,作者指出項羽作爲一個不朽的藝術典型,在傳統詩歌、繪畫、戲劇、散文等領域中,這位失敗的英雄一直是人們關注的焦點。

這是一段激盪人心的歷史,這是一個令人回味的時代,這是一個受人尊敬的英雄。作者成功的把枯燥地歷史演繹成通俗易懂得故事,使人們瞭解這段歷史,認識了項羽這位歷史英雄;並且從文化角度闡述了項羽留下的歷史影響。爲人們繼承和發展這筆珍貴的文化遺產提供了借鑑。

王立羣讀史記讀後感 篇5

第一次體系化的瞭解到秦統一六國的全部故事。

全書以上下兩篇講述了秦的崛起興衰以致滅亡,上篇以秦的崛起爲歷史背景,講述了三十五代帝王爲秦統一所做出的貢獻。下篇則具體講述了秦王掃六合的故事細節,其中以三家分晉,長平之戰,邯鄲之戰等膾炙人口的故事講述了六國的興亡衰敗。最後,又講述了秦建立後的興衰。三公九卿制,修築萬里長城,大求仙藥,焚書坑儒等,使秦國逐漸喪失民心,孟姜女哭長城也是在這種歷史背景下產生的。

通讀上下兩本書,知認識人對國家興亡的作用也是尤爲重要的。在秦始皇前的三十五代君主中,能夠重用人才,不注重身份,國界的君主往往能在自己的統治時期爲秦的統一做出自己的貢獻。秦孝公重用商鞅變法圖強,使秦國成爲當時最強盛的.國家,政治經濟也迅速發展。而商鞅本是出自魏國卻因魏主不懂識人而喪失強大的機會。秦武王重用甘茂,抓住時機,東進中原,擴大了秦國的疆土。秦昭襄王重用魏冉、白起、范雎,運用遠交近攻的策略摧毀六國的生力軍。秦莊襄王重用呂不韋,切斷六國南北合縱連橫通道。秦王嬴政虛懷若谷,知人善用,重用王翦、蒙恬、尉繚、李斯等人,使秦國進入最強盛的歷史時期。也正是秦王身邊人才的協助,才最終在秦始皇的手中完成了歷代君主所期盼的統一。

而秦強大以後,又面臨短暫的生命。二世而亡一直是人們所恥笑的事情,而夢想秦國能夠世世代代相傳下去,自稱始皇帝的秦王嬴政,也終沒有逃過死亡。求仙藥妄求長生不老,以致在臨終之時因無太子而導致的一系列鬧劇,最終的秦國也沒有逃過二世而亡的命定。不立太子,是他懼怕死亡,一味求仙,也顯得更爲荒誕。

任何英雄都是時勢英雄。沒有時勢,就沒有英雄施展才華的舞臺,也就沒有英雄成爲英雄的平臺。所以,僅僅有成爲英雄的潛質而沒有機遇,永遠不會產生英雄,擁有平臺後,立即綻放異彩。而人才只有在一個民族、一個國家的上升期、鼎盛期得到重用,才能發揮出最大效益,才能被別人與後人牢牢記住。再優秀的人才,如果出現在“無可奈何花落去”的時代,都無法將效益發揮至最大化。韓非有着比商鞅更系統的改革方法,卻最終沒能成功,也正是缺少一個所謂的平臺的出現。

歷史,只是過去,而我們應從中汲取那些有力要素。正如書中提到的那樣:如果不能增加生命的長度,就一定努力增加生命的寬度!

王立羣讀史記讀後感 篇6

這一集簡直可以當作笑話來講。

衡山國的諸侯衡山王。王后死了,王后的大兒子是太子,二兒子和小女兒聯合新王后來反對太子,特別是小女兒很放蕩。也許權高位重的人都是這樣的,自以爲聰明,結果總是聰明反被聰明誤。

衡山王要造反,還沒造起來的時候,太子告弟弟,說弟弟謀反,而且和侍女私通;衡山王又告太子不孝;當漢武帝徹查的時候,太子弟弟爲了脫罪,又告他爹謀反。亂成了一鍋粥了。

結果就是被漢武帝一鍋端。

聽得真的是很好笑。

所以也深刻的理解了“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話。首先連自己的家務事都擺平不了,還談什麼謀反。帶着很輕鬆的心態去看待這樣的歷史,只是覺得很荒誕,王立羣先生的描述似乎讓我看到了一場場默劇。

可是身處其中的人卻怎麼不能輕易的看透看穿呢?

還有就是漢文帝也是兵不血刃的解決掉了他的弟弟,絲毫不顧手足之情就讓他弟弟自殺了。可見他的心機之深。漢文帝一再的放縱他的弟弟,讓他的弟弟覺得有至上的特權,在驕奢淫逸中,在自大輕狂中失去了看穿事情本質的機會和能力。這個就是毛主席所說的……糖衣炮彈~~

這樣的糖衣炮彈裹着親情的外衣,真正打擊起來的時候卻是威力無比,讓人連反抗的餘地都沒有了。所以,有的時候,並不是表面上人對你好就是真的好,而我們要做的,就是要努力去分辨誰是真的好,而誰在包藏禍心。

王立羣讀史記讀後感 篇7

《王立羣讀史記》開播了。作爲一個歷史愛好者,位於二十四史之首的《史記》我是必看的,我當然要看看“解讀史記”的節目嘍!

這中間最令我有感觸的是司馬遷的生世。

司馬遷出生於一個史官家庭,他在父親死後接替了父親的官位,成了漢武帝身旁的一個起居注官。

一次,漢武帝派了李夫人(他最寵愛的嬪妃)的弟弟李廣利和名將李陵去攻打匈奴,好讓李陵護衛,李廣利得勝封侯。可李廣利投降了匈奴,道出了李陵只有五千步兵的弱點,李陵戰敗被俘。

漢武帝很生氣,大家都說要嚴懲李陵,惟獨司馬遷一言不發,漢武帝問他是什麼態度,他認爲李陵是詐降。漢武帝聽了很生氣,將他打入死牢,罪名爲“誣上”(欺騙皇上)。當時,“誣上”有三種懲罰方式:1、死罪,2、罰錢50萬,3、接受宮刑。接受宮刑是莫大的恥辱,很多人寧肯死也不願這樣活着,可司馬遷已開始寫《史記》,爲了寫完《史記》,他開始了忍辱負重的生活。

是什麼造就了司馬遷呢?是,是人生中的磨難,多一些磨難就多一些閱歷,瞭解更多的人情世故。

正因爲遭受如此磨難,司馬遷對死亡看得淡,他有是這樣說的:“人固有一死,或輕於鴻毛,或重於泰山”。

正因爲受到如此恥辱後,他纔對歷史的人物()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他在《蕭相國世家》中講了這樣一個故事:劉邦誅滅韓信後,封蕭何五千戶,蕭何很高興,大宴賓客,他手下有一個叫召平的人,勸他:“你還是把家財都送給皇上吧!因爲皇上是猜疑心很重,他會怕您謀反的,這樣他就不會猜忌您了。”蕭何忍痛捐出了財產。司馬遷用五個字來形容“高祖乃大喜”。如果他不惹怒皇帝,不受到劫難,是很難用五個字這麼準確地揣摩帝王心思的。果然,蕭何沒受到打擊,其餘功臣如彭越、韓信等不是被殺,就是被貶。

有挫折,纔有更好的抗壓能力。現在有大學生因爲同學之間鬧矛盾,工作太累而自殺,這都因爲沒有經過磨練,這些溫室中的花朵從未經過困難,在家裏享受衆星捧月的待遇,自然會受不了困難。

“有挫折纔有”這就是我對挫折的理解。

王立羣讀史記讀後感 篇8

其實值得我去深思的東西倒不多。以往倒是很喜歡東方朔這個人物的,因爲歷史書把這個人描寫得比較好吧。但是王立羣先生一講,說他一年換一個老婆,這個確實是讓我很鬱悶。但是,畢竟人不是完美的。

小隱隱於野,中隱隱於市,大隱隱於朝。

王立羣先生說,隱其實是一種心態,而不是一種生存狀態。大隱,就是要活得瀟灑樂觀,要活的隨性。剛開始的時候我還有點小小的高興或者應該說是竊喜……難道我就是傳說中的大隱?

後來細細一想,還大隱呢,隱個頭埃人家給個條件,我就自己證明了,給我一點陽光我還就真的瞎燦爛了。人家推出來的是整體的,抽象的,我還真用這個抽象的概念來套我自己這個個體。不怕別人笑掉大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