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國文齋>子部>雜家>

了凡四訓讀後感400字(精選10篇)

雜家 閱讀(3.17W)

當閱讀完一本名著後,大家心中一定有不少感悟,是時候靜下心來好好寫寫讀後感了。想必許多人都在爲如何寫好讀後感而煩惱吧,下面是小編整理的了凡四訓讀後感400字,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了凡四訓讀後感400字(精選10篇)

了凡四訓讀後感400字 篇1

這個星期我讀完了《了凡四訓》《了凡四訓》,是明代著名思想家袁了凡給自己兒子寫得告誡書, 書中 ,了凡先生以畢生的學問和修養,用自己的親身經歷,告誡兒子不要被命運束縛,命是可以改變的,要自強不息。

這本書包含了“立命之學”,“改過之法”“積善之方”“謙德之方”四訓。這裏主要說了,了凡先生自幼喪父,母親讓他棄學從醫,學醫可以養生,也可以救人,了凡先生聽從了母親的意見。有一天,他去慈雲寺遇到了一位老者,姓孔,雲南人, 老者修髯偉貌,飄飄若仙。孔先生告訴了凡先生命裏爲官,並告訴他“你縣考可以考第十四名,府考可以考第七十一名,提學考可以考第九名。”

第二年了凡先生趕考,結果孔先生的話都一一應驗。孔先生還告訴了凡先生,他以後是個大官,五十三歲那年因病而終,可惜沒有孩子。了凡先生相信了孔先生的話。知道自己五十三歲就要死了,所以了凡先生也無所求,每個人生下來都不是聖人,哪裏沒有過錯的呢?了凡先生決定從今天起改掉過錯,每日行善。了他做了很多好事,包括做官時,減免稅負,關心百姓疾苦,是百姓敬重的.好官。最後了凡先生不但有兒子,而且還活到了七十四歲。

讀了這本書使我明白了“積善之家,必有餘慶”,就是說樂於助人,好施捨的人,這樣才能把壞的命運變成好的命運。了凡先生告誡後人要有善心、德心、孝心。

了凡四訓讀後感400字 篇2

我是從7月份開始學習《了凡四訓》的,這本書讓人讀後受益匪淺,它分爲立命之學、改過之法、積善之方、謙德之效四個部份的內容。目前,我所在的組學了前三個內容,積善之方還在學習之中,尚未讀完。

前言部分介紹這本書是的內容:‘諸惡莫作,衆善奉行,自淨其意’,等於佛經。所以從中認識了佛教,它是值得尊敬。值得讚歎的。還讓我懂得了命運是可以改變的以及改變命的方法,命運是靠自己的德行和持之以恆的努力實現的。我覺得改過和行善最重要的是修心養性,從自己的`意念做起,做到心純淨。善良,不起絲毫的妄念,順從自己的本性,做到真誠待人,才能使自己的德行有所提升。

了凡先生的一生讓我明白了:我們每一個人都有一顆心,我們要管好自己的這顆心,不管在心裏種什麼種子,都可以開花結果。我想把福德種在心裏,把寬容種在心裏,把慈悲種在心裏。在工作當中,要經常檢討自己,當工作犯錯的時候,要反思自己,找出解決方法,讓自己在工作中成長。

最後,一定要心存志向,有了志向,就像樹木有了根,自然能夠成長開花結果。同時也希望有更多的人能好好學習這本書,並按照古聖先賢地教育理論來教育自己的後代,那我們的國家一定會比現在更加和諧美好。

了凡四訓讀後感400字 篇3

《了凡四訓》裏面講,擁有千金財富的人物必然本身就是千金的人物。於是,愈發鬱悶。看來本人的生命本身就是輕於鴻毛的,如果能變得重於泰山?被印祖推崇的《了凡四訓》告訴了我們命運前定的真相,可是又告訴了可以改變命運的方法:行善積德。問題是,這樣的標準還是世俗化的標準:有兒子,中進士,當高官,發大財。

可是,這些對於佛教徒來說不是不重要的`徒增煩惱之物麼?世尊舍國棄家而求人生真諦,說明這些並不是他所求的目標,這些也不能作爲標準吧。而且若把這些作爲修佛的目標還是有分別心,修的是有爲法呀,這應該不是四諦所宣揚的吧。也許,是我閱讀和理解錯了,袁先生和印祖的本意只是告訴後人命運是有的,但是一定可以改變的,而且即使是富貴功名這樣的事情也是可以通過修善行和發願改變的。但是,本人認爲不能太過執著於本書的教誨,因爲這些畢竟屬於有爲法,也是根源於貪嗔癡念的,對錢財和權力的追求源於貪,對生兒子的追求源於癡,而這些都是不能斷煩惱的。但是,下一個問題是我們生活在這個世上可能憑自力永遠也斷不了這些。於是,即使修有爲法也是修行了一些,畢竟比沒有修行要好。這真是一種無奈的妥協和選擇呀。

生命是要重量還是數量,我覺得自己命裏沒有數量,嗬嗬,只能選擇重量啦。

了凡四訓讀後感400字 篇4

相信有很多朋友都有算過命的經歷,不管是自己去算,還是父輩拿着我們生辰八字替我們去算命,這種現象從古至今都十分的普遍。同時我們在生活中也常能見到很多人在感概自己的故事時都會補上一句臺詞:這就是命吧!

中國人的骨子裏總有個觀點"生死有命,富貴在天",然而生活在新時代的我們又積極地大喊口號"我命由我不由天,事在人爲".所以相信很多人跟我一樣始終沒弄清楚,命由天定跟自我改變的關係。命運是什麼?人的命運真的已經註定了嗎?可以改變嗎?如果可以改,怎麼改呢?直到我有幸讀到《了凡四訓》這本一書,才終於找到了答案。

《了凡四訓》是我國明朝袁了凡先生所作,主要是根據自己的`親身經歷"現身說法"來教戒自己兒子袁天啓,內容分爲四個章節,於是叫《了凡四訓》,也作爲家訓的方式一代一代傳承下來。《了凡四訓》不僅揭示了命運的真相,提出了明辨善惡的標準,也指明積善改過的具體方法及積善謙虛的種種效驗,同時還包含了儒家道家、佛學中偉大的智慧和人生感悟。

了凡四訓讀後感400字 篇5

幼年喪父,母親讓他放棄科舉學習醫術。一老者說他有當官的命,他自己也想讀書,便讀書考功名。經歷了一些波折,時候未到時是不會成功的。全篇比較唯心,認爲一切要從內心出發。後面就更加偏佛教了,感覺完全就是封建思想的產物,認爲一切都是命數,個人只能積德行善,爲自己積累福祉。讓人細數自己的罪過懺悔。

作者的號從學海變爲了凡,因爲除了生死,其他都不算大事。作者的餘生都在珍惜時間,去做好事,併發願做三千件好事。

也有我比較認同的觀點:即使命中有富貴榮華之象,也要當成落魄那樣來考慮;就算面對着順利,也要做好不順利的.打算;就是目前衣食無憂,也要時時想着要是貧困窘迫怎麼辦;就算現在人們對你很敬重,也要謙虛謹慎;就算家族顯赫,德高望重,也要把自己當作普通人來看;就算自己學識還算不錯,也要時刻提醒自己學識還太淺薄。

他又認爲,做人必須每天都知道自己的過錯並且每天都要改錯,並且認爲天下聰明伶俐的人多,但很多人不肯精心修德,不肯用功去拼搏事業。這一點我也極爲認同。人跟人之間的智商其實差距很小,我們更多的差距來源於認知和思考的不同,並且以絕大數人的努力程度來看還輪不到拼天賦。

了凡四訓讀後感400字 篇6

都是一些道聽途說的例子,大部分應該都是以訛傳訛胡編的,還好都勸人向好。大概是封建思想的產物吧。

有一點值得肯定:做好事卻不深究其中的客觀道理,就自稱是做了好事。知道其實是造孽,浪費了一番苦心不說,還沒好處。

了凡認爲,對自己好的`好事不算好事,對別人好的好事纔是真的好事。這在現代社會的風氣裏,不太可能流行起來。經濟學中認爲每個人都做對自己有好處的事就會推動社會變得更好,雖然也有外部性等例外,但大部分情況下還是要以經濟人的利益爲首。

了凡舉孔子的例子說明,人做善事不應該只看眼前的好處而要看長遠的利弊。不談論一時而談論長遠,不談論一個人而談論全天下。有時候看起來不道義反而是道義,看起來不符合禮節反而符合禮節,看起來不誠信反而誠信,看起來不仁慈反而仁慈。

文中有言,韓愈說過:“如果想要勸人家一時,用嘴說就行了;如果要規勸百世的人,就要寫成書籍。”不知道是真的假的,可能他沒有考慮過萬一後人不讀書怎麼辦吧,但是不對,不讀書總有人會讀,只要讀了就會影響些人,一些人就可以影響其他人。

了凡四訓讀後感400字 篇7

“命由天做,福自求之”,袁了凡早年遇到過一個算命先生,這個先生給他算了一卦,說他將來在縣考中可以考到14名,府考能考到71名,提學能考到第9名。結果第二年的考試中,果然如這位先生所料,考試的名次分毫不差。

後來,這位先生又接連給他卜了幾卦,每次都算對了。於是了凡請教此生的命運,算命先生說他只能活到五十三歲,做官只能做三年半,膝下無子,半生無福。因爲算命先生的話屢屢應驗,所以袁了凡對此深信不疑。自此之後,聽天由命,不思進取。

直到有一天,他遇到了一個和尚,和尚對他說,你雖然命中註定沒有多少功名,也沒有兒子,但是這一切都是可以改變的。

周易》這本書就是用來趨吉避凶的,如果命運不能改變,那何來趨吉避凶?《詩經》裏也講“永言配命,自求多福”,人要自己經常反思自己是不是忤逆天道,要自己爲自己增加福祉。

“命由我作,福自己求”,不要有什麼宿命論的包袱,說誰誰就註定有福,誰就註定無福,這都是可以改變的,人的福氣是可以通過後天的`努力修行得來的。只有明白了這一點,人才能真正的掌控自己的命運,而不是自怨自艾,怨天尤人。

了凡四訓讀後感400字 篇8

春秋時期,有很多的“先知”,他們通過觀察一些人的行爲習慣就能判斷出他接下來的禍福吉凶,《左傳》裏記錄了很多這樣的'例子。一個人做的好事多,就有福澤,壞事多就有災難。

相對於做好事來講,不做壞事更容易一些,所以更正自己已有的錯誤,是獲取福報的第一步。

曾子也說:吾日三省吾身。了凡認爲,欲要改過,一定要有三顆心,一是羞恥之心,二是敬畏之心,三是發勇之心。

王陽明曾言自己的學說是“致良知”之學,這個致良知就是羞恥之心。匪盜被王陽明關押起來,讓他們脫掉衣服的時候,他們依然會不好意思,這就是羞恥心。

所謂敬畏之心,就是說人生在世,一定要有敬畏的東西,舉頭三尺有神明,有所敬畏,人做事情就不會太出格。

第三個是發勇之心,就是說,人意識到錯誤之後一定要在行動上體現出來,要勇於改正錯誤。

比如,意識到每天熬夜是一種壞習慣,知道不對,但是就是不改,這樣是萬萬不可取的。天下沒有完人,每個人都會有大大小小的錯誤,我們要做的就是時刻反省,努力更正。

了凡四訓讀後感400字 篇9

了凡認爲兇吉的預兆都是從一個人的內心萌發,再通過肢體表現出來的。一般對人忠厚的人往往可以收到福澤,而那些對人刻薄的人往往比較偏向於受到禍害。這種事情吧,很難驗證,一般怎麼說都怎麼對。

我的理解是,你人生的所有片段組成了完整的個人,少一絲一縷一分一秒都不是現在的`你。比如你現在走的所有的路都能找到從前留下的種子,現狀的果都是從之前的因中所結出,如果一時找不到,那可能是藏得太深。就像現代的心理學總是將很多問題去聯繫童年的經歷一樣,有些因果聯繫我們本人很難察覺。在做一個忠厚的人還是做一個刻薄的人來說,我認爲正常人都會選擇忠厚,因爲我們都會約束自己內心那個黑暗的張三。至於福澤和禍害,可能比較主觀,忠厚之人懂得感動而刻薄之人經常抱怨。

了凡認爲他的過錯即使隱藏不露,在細枝末節處,但還有天地鬼神不可欺騙。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欠了的債,總是要還的。

了凡認爲改過的人,第一要有羞恥心,爲什麼人家可以名垂千古而我就落得身敗名裂;第二要有敬畏之心,即使你的錯誤隱藏不露,在細枝末節處,也還有天地鬼神不可欺騙。並且,只要一息尚存,仍可悔改;第三要有改過的勇氣,不能猶豫不決,讓小錯變成大錯。

他還提到,不需要逐一去追求改正的途徑,只需要一心向善,正義的念頭就會出現,歪門邪念就會消失。就像太陽高掛時,妖魔鬼怪就會消退。

了凡四訓讀後感400字 篇10

《了凡四訓》是明朝袁了凡先生在69歲時所著,以他自己的親身經歷講述了是如何多行善事,最終改造命運,心想事成。袁了凡先生在年輕時,曾有以爲大師幫其算命,只能活到53歲,做官做到現在的縣長級別,而且膝下無子女。隨着袁了凡先生的人生軌跡,每一步都跟大師算的一模一樣,袁了凡先生深信不疑,認爲這就是自己的命運,認爲他的一生就這樣了。但後來他又遇一位大師的指點,從而明白了修善斷惡,改變自己原定的命運,最後活到了74歲,官位也晉升到了進士,還得了兩個兒子。這本書共分爲四個部分:立命之學、改過之法、積善之方、謙德之效。

立命之學。即“命由我作,福自己求”,袁了凡先生剛開始覺得自己的.人生命運和第一位大師算的一樣,覺得命已天定,從此聽天由命,然後到後來受到第二位大師的指點,在生活中多行善事,立斷惡念,得到了不一樣的命運。

改過之法。即先改過,再積善。改過的結果就是避災避禍,不改過,修的善也會大打折扣,積的善和福也會漏掉。人非聖賢,孰能無過。做了錯事要有羞恥心,對待任何事物都要有敬畏之心,要勇於承認和改正錯誤。

積善之方。要做到與人爲善、勸人爲善、敬重尊長、愛惜生命等,多行善事,福澤綿延。《易經》也說過:積善之家,必有餘慶。

謙德之效。這就告誡我們要始終保持一個謙卑的心,遇人遇事都要謙卑,不可驕傲自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