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國文齋>子部>雜家>

《了凡四訓》讀後感(合集7篇)

雜家 閱讀(9.09K)

當閱讀完一本名著後,相信大家都增長了不少見聞,是時候抽出時間寫寫讀後感了。那麼讀後感到底應該怎麼寫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了凡四訓》讀後感,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了凡四訓》讀後感(合集7篇)

《了凡四訓》讀後感1

《了凡四訓》是了凡先生自述自己行善積德改命的方法,遺訓後人。是說,雖然別人給他算過卦,似乎命中一切早註定,但是後來在佛門高僧雲谷禪師的開導下,他開始積極修善,又使得命運有了新的改變、提升,可謂“求子得子,求長壽得長壽”,在各方面都得到了好結果。所以《了凡四訓》作爲修身立命的一個特別好的典範,一直爲大家所推崇。

《華嚴經》雲:“爾時,如來以無障礙清淨智眼,普觀法界一切衆生而作是言:‘奇哉!奇哉!此諸衆生云何具有如來智慧,愚癡迷惑,不知不見?我當教以聖道,令其永離妄想執著,自於身中得見如來廣大智慧與佛無異。’”

亦云:“無一衆生而不具有如來智慧,但以妄想顛倒執著而不證得;若離妄想,一切智、自然智、無礙智則得現前。”

所以,我們的人生是完全可以改變的,只在於:我們千萬不要被命數所束縛。今生,無論是有病也好還是健康也好,貧困也好,富貴也好,都是上輩子種的因在今世結的果,但是隻要我們現在好好修行,就會得到今生報或者是來世報,這對我們的心靈都是一個比較大的保證,因爲人身難得,被命數所拘而無所作爲,豈不可惜!

剛纔趙育鬆女士針對自己從小事做起來而行善,提出了具體的建議,我十分隨喜讚歎,但也想從另一個角度來談一談自己讀《了凡四訓》的體會:我覺得如果改變自己的.命運,最重要是要修心。而關於修心,我想給大家談12個點,和大家一起探討:

第一不怨人:我們要經常反省,找自己的毛病。善施捨、能忍辱就能了人間債。

第二不生氣:上火是龍吟,生氣是虎嘯,人能降着住氣火才能修有所成。

第三要認錯:學他人的優點是“聚靈”,找他毛病是“收贓”,聚靈是收陽光,心裏溫暖能夠養心,而收贓是存陰氣,心裏陰沉就會傷身,認識自己的錯誤則能生智慧水,要隨方就圓,才能上善若水。

第四,五行。五行,金、木、水、火、土,和佛家的四大:地、水、火、風,道家的五元,儒家的五常有對應之處。

第五,三界,我們講性存天理、心存道理,身盡情理,這和道家的三華、儒家的三綱是有相通之處的。

第六,三性,人有天性,稟性和習性,我們要想做一個身體健康人,就必須要去習性,化秉性,圓滿天性。

第七,三命,有說法是:人都有天命,宿命和陰命。人之性與天命是相關的,什麼是天命?道義就是天命,命好全在自己,根本不在算命,我們只要有爲衆人的心,不是隻有爲自己的心,這種心本身就是人間的天堂。

第八,性與命,無論修命不修性,還是修性不修命,這都是修行的一個病態。性、命雙修才很重要。

還有第九四大界、第十道,第十一立命,第十二化性等等。

我所講的以上十二點是學了《了凡四訓》以後又看了一本書:王鳳儀的《言行錄》,講如何修身養性的,而覺得可以和《了凡四訓》結合起來,結果就讓我個人非常受益。

最後,以《了凡四訓》的一段話作爲結尾,與大家共勉:人之有志,如樹之有根,立定此志,須念念謙虛,塵塵方便,自然感動天地而造福由我。請記住:我命在我不在天,謝謝大家!

《了凡四訓》讀後感2

《了凡四訓》又名《命自我立》,是我國明朝袁了凡先生結合自己的親身經歷和感悟,爲了教育自己的子孫而作的家訓。全書共四篇,分別是立命之學、改過之方、積善之方和謙德之效。

偶然的機會讓我進入魯花,讓我有機會明白和學習《了凡四訓》。剛開始的時間,我有一種牴觸情緒,以爲那麼淺顯的道理早已熟知,等到學到一半的時候,我才真正的用心去理會。既然有那麼多人去學習,定有它存在的道理。在蘭州的那天,我盯着我碗裏的拉麪,我意識到原先緣分無處不在,我吃過的每碗拉麪、讀過的每一本書、相遇過的每一個人,都是緣分。

在開篇,主要講的是立命的學問。周總理在抗戰時期回到家鄉祭祖的連根養根情懷真切的詮釋了立命有根,我們每一個人都有自己的根,不論富貴貧困,亦不論漂泊他鄉還是安守鄉土。人的命運由先天註定,但我們能夠透過自己的行爲完善自己的命運。如果我們積德行善,我們的命運將會往好的方向發展;如果我們作惡多端,即使命中富貴,而現實也會窮困潦倒。有一句勵志的話說得很好:命運掌握在自己手中。

人非聖賢,孰能無過?想想這一段時間的工作犯過很多的錯誤,有時就沒有思考再一次遇見這樣的狀況就應怎樣解決,導致了二次吃虧。總是以爲自己敢於承擔職責就能夠了,當從學校跨入到社會職場,明白解決問題纔是根本。知過改過,善莫大焉。認識到做錯是不就應的,是羞恥的。舉頭三尺有神明,不管我們藏得多麼掩飾,沒有別人看到的沾沾自喜,但我們不就應忘記我們的良心在顫動。在懷着羞恥心的同時務必有着務必改過的決心,每一次大的錯誤都是在自己平時不注意細節的累積下釀成大錯的,而每一次在犯了一點小錯誤時總是倔着脾氣找理由!期望自己在以後的生活和工作中能夠做到。

智然老師反覆強調的一句話就是“積善之家必有餘慶”。在陽善和陰德之間做了鮮明的陳述,告誡我們在生活中樂於行善事。勿以善小而不爲,積少成多便是大善。在與人交流時說髒話,與人一齊吃飯時不講禮儀都是不善的。長存着幫人的心,用德行渡人渡己!

《了凡四訓》的文眼在最後的篇章—謙德之效。滿招損,謙受益。真正的`從內心做到謙虛很不容易,謙虛不只是善於說我錯了和對不起,但常說我錯了和對不起是謙虛的基礎。謙虛的途徑有很多種,知過改過、知恩報恩、敦倫養份和揚正氣化怨氣等都是謙虛的表現。從它們的表意來審視自己,在生活中以此爲標尺。化怨氣是自身現階段最欠缺的地方,在與商超各部門打交道的時候,心裏會控制不住自己的怨氣,感覺有些人總會在爲難自己。期望在以後我能真心用感謝的心對待他們,感謝他們讓我快速的成長,感謝。我也感恩那些從內心裏爲我着想、幫忙我的人。

《了凡四訓》告誡我們,首先就應有我幫你、我錯了的念頭,有真善美的念頭。體魄是短暫的,思想是永恆的。就像稻盛和夫經驗思想的成功案例一樣。從思想根源上有善的念頭、謙的念頭,從而支配我們的行動。行動上的有所改善是我們的目的和結果。生活怎樣對待你我就看我們以什麼態度期許我們了。見賢思齊,見不賢而自省。勉勵自己。

《了凡四訓》讀後感3

對於《了凡四訓》這本書,自己接觸不是一次兩次了,也有多個版本的書籍,朋友贈送的,我也贈送不少友人。之前還有朋友讓我讀十遍,我很認真的去讀了。但是讀過三遍後,我就在困惑中自己矛盾了,以及掙扎着。書中講到惜福、改過,修行,積德行善,這些都沒有錯。人能認識到自己的不足,而去面對,去改正,就修正,就是一種善。能利益蒼生,爲他人着想,更是大德,確實是我們每一個人都應該學習的。

但是針對我自身,我覺得之前自己迷惑了。我以爲自己若想改變自己命運,必須去做這些事情,去發大誓願,去求,去身體力行的完成。這樣纔能有希望。我缺什麼呢?我缺一段能牽手的姻緣,缺財富。有師兄說,你可以在菩薩面前發大誓願,兩年內自己若能婚配,做滿多少善事,或者一步一頭磕到寺廟去,或者終身不吃素,將來重建廟宇,重塑金身等。我啞然,不是我不信,是我覺得如果這樣,那跟交換有什麼區別,我的追求難道就是這些嗎?我用自我約束的積德行善的行爲,去交換一個我未知的,我渴求的事情。這並不是我追求的人生,得到又如何?婚姻只是人生一段不是一個人的生活而已,現在不過是一個人孤獨之旅吧,兩個人了,就不孤獨嗎?我不想去發誓兩年內做多少好事,去求個姻緣,那求來也是假的,是自己僞善的表現,和貪婪。不是我做不到,是不想那麼去做,我可以積德行善,但我無所求。

得之我幸,不得我命。我依然會堅定我學佛的信念和信心,我惜福,改過,修行,修心。修好這一顆心,時刻讓自己心靈能安寧、安靜,心安。朋友說能心安是多麼難得,能踏實的生活,能平靜平淡的對待人生,那是何等的自在?我追求的是一種大自在的境界。在點滴的生活中去做,不求大,不以善小而不爲,不以惡小而爲之。嚴格自律,積極努力的去生活,去追求。

合夥人說我不是個商人的料,我沒有利益心,沒有野心。我不語,我只是把我該做的事情做好,不欺騙人,不坑人,不做違法亂紀的事情,用心去做每一件事情,不消極不頹廢,工作中,我積極投入,但是我不問結果,我只在乎這個過程。我不是不追求結果,只是我更看重這個過程,我會更加完善自己。交朋友貴在交心,做事情,也貴在真誠。人生中任何事情,都不要心存僥倖,平淡對待,那是多麼難得。不卑不亢,不貪婪,不悲觀,那也是很難得的,不要太多的`慾望,人心不足蛇吞象,任何時候都要知足,得到時問問自己無愧嗎?心安多麼難得!

從此書中,我已明白大的道理,原來只侷限在,我以爲只是讓我們去發願去求改變自己命運。如果只是爲了發願求自己一時的安樂,那只是一種小我境界,現在這已經不是我想追求的了,我會深信不疑的去做,但是我不想求自己此生的榮華富貴,也不求什麼感情長久美滿,我想要的是更多領悟人生的意義,追求心靈深處的東西。

《了凡四訓》讀後感4

近日,我閱讀了《了凡四訓》,如同聆聽聖人教誨,收穫甚大。

《了凡四訓》這本書,是明代袁黃(字坤儀,號了凡,江蘇省吳江縣人)所撰寫的一部教育兒子的四篇家訓,分爲“立命之學、改過之法、積善之方、謙德之效”四部分資料,集中概括總結了我國封建時代的道德倫理思想的精華,由於清代及民國初年的高僧賢德們的推崇、印行,在民間廣泛流傳,對我國民衆的人生和道德實踐發生了重要影響。

“立命之學”中提到了改造命運的原理有兩個方面,即,竭力行善和努力斷惡。了凡先生由最初的宿命論轉變爲相信自己能夠改變命運,即在生活中不斷的行善,而不作惡事,他的這種轉變也正是信仰的轉變,從信仰宿命論而改爲信仰福善禍淫、命由我造的人生觀。

“改過之法”,就是不僅僅要用心爲善,而且還要知非改過。了凡先生將改過分爲三個層次,分別是從事上改、從理上改和從心上改,並且論述了各自的利弊得失。從心上改,意思是說因爲人們有不正當的思想纔會發展成千萬種過錯,一個人如果能淨化自己的思想使自己的心靈不被腐朽思想玷污,自然就不會犯錯誤。這是了凡先生論述改過的最高境界。

“積善之方”,即積善成德的方法,要改造命運不僅僅要改過,而且還要積善。在積善方面了凡先生劃分了十條標準,即與人爲善;愛敬存心;成人之美;勸人爲善;救人危急;興建大利;舍財作福;護持正法;敬重尊長;愛惜物命。如果能做到這幾點,我們就能夠具備這世間各種品德。

“謙德之效”講的是要謙虛謹慎、戒驕戒躁。本篇首先從理論上論述了“謙虛獲益”的普遍性,這個道理類似於我們平時所提倡的“滿招損,謙受益”,“謙虛使人進步,驕傲使人落後。”

透過了凡先生的經歷,有兩點我感觸頗深:

一、命運是能夠改變的。自己的命運完全掌握在自己的手中,只要自己努力,充滿信心,完全能夠改變自己的命運。“積善之家必有餘慶,積不善之家必有餘殃”。人若能待人厚道,處處爲他人着想,此人必有後福;而一個人若對人刻薄,心胸狹窄,起心動念都爲自己的利益,必將遭致災禍,即使眼前有福報,福也會折損消亡。即佛門講究的因果報應。佛教認爲,宇宙的萬事萬物的生起,都是業力感召而成。因此,人的善惡報應都是由自己的業力所感召。“相由心生,境隨心轉”,因此,要培養善良之心,多行善事,這種光明正大的心念就會主導人的身心,邪惡的.念頭就無法乘虛而入了。要經常反省自己。當意識到不好的狀況發生時,要立刻覺察到自己的行爲,反思自己的過去。

二、知非改過須具三心:一是知恥心,二是畏懼心,三是勇猛心。

第一要發恥心。人能夠知恥,就不會起妄心,動惡念。我們做人處事時刻要謹慎,要反省是否對得起父母的養育、組織的培養、親人的期盼。

第二要發畏心。要有敬畏之心。如果人沒有畏心,又不知恥,什麼樣的壞事都會做出來。平時我們在工作、生活、處事中要敬畏黨紀、國法和規章制度,這是鐵規,須深知觸碰各項規章制度高壓線的後果嚴重,教訓慘痛。

第三要發勇心。有過當下就改,無須遲疑。發勇心改過就須痛下決心,決定沒有猶豫,當機立斷。人非聖賢,孰能無過?有過能改,善莫大焉。

《了凡四訓》讀後感5

讀此書,從她說起,一位宛若仙子的女子,與我甚是要好,20xx機緣巧合結緣佛教,20xx暑假回家鄉與她見面,言談間對生的從容、對死的坦然讓我刮目,臨別送我幾本書,其中一本———《了凡四訓》,暑假期間得空細細品讀,頗有些許沉澱,藉此機以爲記。

一、命運掌握在自己手中,也能夠被創造

了凡先生在少年時,遇到一位孔先生替他算命,算他一生的壽命到五十三歲,命中無子,當官的話可以做到縣長。他每年拿國家多少待遇,考試第幾名,都算得很準,了凡先生一對照,一點都沒錯,所以就深信不疑。既然一生的命都已定,所以心就定了,沒有妄想。世間人追求功名、財富,而了凡先生沒有這個念頭,因爲他曉得命裏沒有的,求也求不到,所以乾脆就不想了。

後來,他和雲谷禪師在禪堂裏,坐了三天三夜,沒有打一個妄想。禪師很佩服他,說道:“你的功夫了不起,一般人做不到。”他回答說:“我的'命被人算定了,打妄想也沒有用。”雲谷禪師聽了哈哈大笑說:“我以爲你是聖人,原來你還是個凡夫。”隨後,雲谷禪師的一番教導,使得他頓悟。於是,他立志改變自己的命運,不但考取了進士,而且還有了兩個兒子,活到了74歲。

這正是《了凡四訓》所講,“有志於功名者,必得功名;有志於富貴者,必得富貴。人之有志,如樹之有根,立定此志,須念念謙虛,塵塵方便,自然感動天地,而造福由我”。

二、人非聖賢,孰能無過,發心去改,善莫大焉

《了凡四訓》與佛經有着相似之處,目的皆在“與人爲善”、“護善念”。那麼,又應如何“護善念”呢?這就需要平定你的心,去掉“貪嗔癡慢疑”這“五毒”,不被名利富貴等物慾所動心,將堅定的正念、正信堅持下去。

只要一心一意地發善心,做善事,正的念頭出現在前,那麼邪惡的念頭,自然就污染不上我們的心靈。即便是有過錯,有過失,只要發心發願去用心改正,一樣能迴歸自然,迴歸到我們最真實最善良的一面。

三、虛心使人進步,謙虛是成功的助力器

“滿招損,謙受益”,這句訓誡一直成爲世人的座右銘。在《了凡四訓》一書中,同樣闡釋了“謙虛”的重要性和必要性。“須使我存心制行,毫不得罪於天地鬼神,而虛心屈己,使天地鬼神,時時憐我,方有受福之基。彼氣盈者,必非遠器,縱發亦無受用。稍有識見之士,必不忍自狹其量,而自拒其福也,況謙則受教有地,而取善無窮,尤修業者所必不可少者也。”這是說,人若謙虛,神明相佑,人若驕滿,神明相拒。

縱覽《了凡四訓》一書,才發覺它不僅包括待人接物的技巧,也有安身立命的方法,還有應對人生、處理情感、生活的策略,不失爲一本全面周到的佳作。在反覆品讀《了凡四訓》一書之後,定能走出生活中的種種陰霾。

路漫漫,把每一天當成修行。

《了凡四訓》讀後感6

《了凡四訓》是我這麼多年以來看到的最能打動我心靈的書籍,第一篇,立命之學。”命由天做,福自己求”。這麼多年,從參加工作起我就珍惜自己的工作,很認真,也很努力,經歷過生存的艱辛,也更懂得什麼是生活。當我看到了凡先生的人生,就很羨慕他,他改變了自己的命運,一生過的簡單,卻又快樂。他知道自己的命運後,很坦然的向自己求福,最終得到了很好的福報。

“若不反躬內省,而途向外馳求,而求之有道,而得之有命矣。內外雙失,故無益”。每個人的喜好,特長都不同,職業道路也不同,只要自己心中有成功的信念,按照自己的方式去改正錯的,發揮優勢,最終會有好結果的,一個善人,自會有很好的人緣,那麼很多人來幫助他,再加上他自身的努力,成功的可能性自會比別人大很多!對於自身而言,我自認爲自己身上還有很多浮躁的東西,要想改造命運,就要努力去改正!

第二篇改過之法。一個人如何才能改過,了凡先生告訴我們三個心:一,知恥心,當一個人有了知恥心,那麼改過就不難了。二,發畏心,凡是作惡的人,大多沒有畏心,他們不怕國家的法律,不畏懼社會的譴責,只爲自己的利益考慮。前面兩條是改過的前提,最後一點,改過的勇心。勇於改正錯誤,戰勝自己的勇猛之心。我們要改過,就要反省,反省自己身上還有那些不足,然後逐一去改,這其實是一件很難的事,要將一個人維持了幾十年的習慣改變,這確實是需要勇氣的,我們都有過這樣的經驗,如不是經歷了大的挫折和打擊,人是不會輕易地改變自己的習慣的,習慣的養成,就是要靠重複,不斷的'重複,一點一滴的去改變,日積月累就會真正的改變。

第三篇,積善之方。做了好事,大家都知道的,叫做積陽德,做了好事別人都不知道的叫積陰德。我如果你今天看到一個需要你幫助的人,你沒有去幫助他,那麼有一天,當你需要幫助的時候,你會指望誰來幫助你呢?這就是一種惡性循環,所以我們,每一個人,都應該積極地去做善事,不要擔心自己的力量太小,只要大家都這麼做,那將產生巨大的能量!

第四篇,謙德之效。“滿招損,謙受益”我們常能看到這樣的話語,我們小的時候,老師就叫我們要謙虛,老師給我們講了一個故事,他說,“你們看秋天麥田裏成熟的麥穗是不是都低着頭的呢?你們知道爲什麼嗎?因爲它們腹中是沉甸甸的果實,而那些高高昂着頭的麥穗全都是腹中空空”這個故事告訴我們,一個人,要謙虛,凡是那些大師,都是謙虛的人,一個人,要想成功,就要低着頭,多聽取別人的批評指教,才能進步,才能成爲正真的大師!

我讀了《了凡四訓》,讓我懂得古人家訓的重要性,袁了凡通過自己的努力改變自己命運,我們現代年輕人遇到什麼困難,都要想盡一切辦法來克服困難,加倍努力工作,通過自己的努力來改命運。我們家長教會孩子改正自己不好習慣的方法,家長爲榜樣,通過家長成功方法,讓孩子學習。積善之家必有餘慶,我們從現在每天做多一些善事,通過家長行爲來影響孩子多做善事習慣。“滿招損,謙受益”的重要性,讓孩子懷着謙虛之心去學習做事做人。

《了凡四訓》讀後感7

近日,我瀏覽了《了凡四訓》,如同凝聽聖人教誨,收穫甚大。

《了凡四訓》這本書,是明代袁黃所撰寫的一部教育兒子的四篇家訓,分爲立命之學、改過之法、積善之方、謙德之效四部份內容,集中概括總結了我國封建時代的道德倫理思想的精華,由於清代初年的高僧賢德們的推重、印行,在民間廣泛流傳,對我國民衆的人生和道德實踐發生了重要影響。

立命之學中提到了改造命運的原理有兩個方面,即,極力行善和努力斷惡。了凡先生由最初的宿命論轉變成相信自己可以改變命運,即在生活中不斷的行善,而不作惡事,他的這類轉變也正是信仰的轉變,從信仰宿命論而改成命由我造的.人生觀。

改過之法,就是不但要積極其善,而且還要知非改過。了凡先生將改過分爲三個層次,分別是從事上改、從理上改和從心上改,並且論述了各自的利弊得失。從心上改,意思是說由於人們有不正當的思想纔會發展成千萬種錯誤,一個人假如能淨化自己的思想使自己的心靈不被腐朽思想玷污,自然就不會出錯誤。這是了凡先生論述改過的最高境地。

積善之方,即積善成德的方法,要改造命運不但要改過,而且還要積善。在積善方面了凡先生劃分了十條標準,即與人爲善;愛敬存心;成人之美;勸人爲善;救人危急;興修大利;舍財作福;護持正法;敬重尊長;愛惜物命。假如能做到這幾點,我們就可以夠具有這世間各種品德。

謙德之效講的是要謙虛謹慎、戒驕戒躁。本篇首先從理論上論述了謙虛獲益的普遍性,這個道理類似於我們平時所提倡的滿招損,謙受益,謙虛使人進步,自豪使人落後。

通過了凡先生的經歷,有兩點我感慨頗深:

一、命運是可以改變的。自己的命運完全把握在自己的手中,只要自己努力,佈滿信心,完全可以改變自己的命運。積善之家必有餘慶,積不善之家必有餘殃。人若能待人厚道,處處爲他人着想,這人必有後福;而一個人若對人刻薄,心胸狹窄,起心動念都爲自己的利益,勢必遭致災禍,即使眼前有福報,福也會折損滅亡。即空門講求的因果報應。佛教以爲,宇宙的萬事萬物的生起,都是業力感化而成。因此,人的善惡報應都是由自己的業力所感化。相由心生,境隨心轉,因此,要培養仁慈之心,多行善事,這類光明正大的心念就會主導人的身心。要經常檢討自己。當意想到不好的情況發生時,要立即覺察到自己的行爲,反思自己的過去。

二、知非改過須具三心:一是知恥心,二是畏懼心,三是英勇心。

第一要發恥心。人能夠知恥,就不會起妄心,動惡念。我們做人處事時刻要謹慎,要檢討是否是對得起父母的養育、組織的培養、親人的期待。

第二要發畏心。要有畏敬之心。假如人沒有畏心,又不知恥,甚麼樣的壞事都會做出來。平時我們在工作、生活、處事中要畏敬黨紀、國法和規章制度,這是鐵規,須深知觸碰各項規章制度高壓線的後果嚴重,教訓慘痛。

第三要發勇心。有過當下就改,不必遲疑。發勇心改過就須痛下決心,決定沒有猶豫,當機立斷。人非聖賢,孰能無過?有過能改,善莫大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