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國文齋>子部>雜家>

了凡四訓讀後感(通用35篇)

雜家 閱讀(1.6W)

當仔細品讀一部作品後,相信大家的視野一定開拓了不少,此時需要認真地做好記錄,寫寫讀後感了。你想知道讀後感怎麼寫嗎?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了凡四訓讀後感,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了凡四訓讀後感(通用35篇)

了凡四訓讀後感 1

近日,我閱讀了《了凡四訓》,如同聆聽聖人教誨,收穫甚大。

《了凡四訓》這本書,是明代袁黃(字坤儀,號了凡,江蘇省吳江縣人)所撰寫的一部教育兒子的四篇家訓,分爲立命之學、改過之法、積善之方、謙德之效四部分資料,集中概括總結了我國封建時代的道德倫理思想的精華,由於清代及民國初年的高僧賢德們的推崇、印行,在民間廣泛流傳,對我國民衆的人生和道德實踐發生了重要影響。

立命之學中提到了改造命運的原理有兩個方面,即,竭力行善和努力斷惡。了凡先生由最初的宿命論轉變爲相信自己能夠改變命運,即在生活中不斷的行善,而不作惡事,他的這種轉變也正是信仰的轉變,從信仰宿命論而改爲信仰福善禍淫、命由我造的人生觀。

改過之法,就是不僅僅要用心爲善,而且還要知非改過。了凡先生將改過分爲三個層次,分別是從事上改、從理上改和從心上改,並且論述了各自的利弊得失。從心上改,意思是說因爲人們有不正當的.思想纔會發展成千萬種過錯,一個人如果能淨化自己的思想使自己的心靈不被腐朽思想玷污,自然就不會犯錯誤。這是了凡先生論述改過的最高境界。

積善之方,即積善成德的方法,要改造命運不僅僅要改過,而且還要積善。在積善方面了凡先生劃分了十條標準,即與人爲善;愛敬存心;成人之美;勸人爲善;救人危急;興建大利;舍財作福;護持正法;敬重尊長;愛惜物命。如果能做到這幾點,我們就能夠具備這世間各種品德。

謙德之效講的是要謙虛謹慎、戒驕戒躁。本篇首先從理論上論述了謙虛獲益的普遍性,這個道理類似於我們平時所提倡的滿招損,謙受益,謙虛使人進步,驕傲使人落後。

透過了凡先生的經歷,有兩點我感觸頗深:

一、命運是能夠改變的。自己的命運完全掌握在自己的手中,只要自己努力,充滿信心,完全能夠改變自己的命運。積善之家必有餘慶,積不善之家必有餘殃。人若能待人厚道,處處爲他人着想,此人必有後福;而一個人若對人刻薄,心胸狹窄,起心動念都爲自己的利益,必將遭致災禍,即使眼前有福報,福也會折損消亡。即佛門講究的因果報應。佛教認爲,宇宙的萬事萬物的生起,都是業力感召而成。因此,人的善惡報應都是由自己的業力所感召。相由心生,境隨心轉,因此,要培養善良之心,多行善事,這種光明正大的心念就會主導人的身心,邪惡的念頭就無法乘虛而入了。要經常反省自己。當意識到不好的狀況發生時,要立刻覺察到自己的行爲,反思自己的過去。

二、知非改過須具三心:一是知恥心,二是畏懼心,三是勇猛心。

第一要發恥心。人能夠知恥,就不會起妄心,動惡念。我們做人處事時刻要謹慎,要反省是否對得起父母的養育、組織的培養、親人的期盼。

第二要發畏心。要有敬畏之心。如果人沒有畏心,又不知恥,什麼樣的壞事都會做出來。平時我們在工作、生活、處事中要敬畏黨紀、國法和規章制度,這是鐵規,須深知觸碰各項規章制度高壓線的後果嚴重,教訓慘痛。

第三要發勇心。有過當下就改,無須遲疑。發勇心改過就須痛下決心,決定沒有猶豫,當機立斷。人非聖賢,孰能無過?有過能改,善莫大焉。

了凡四訓讀後感 2

《了凡四訓》又名《命自我立》,是我國明朝袁了凡先生結合自己的親身經歷和感悟,爲了教育自己的子孫而作的家訓。全書共四篇,分別是立命之學、改過之方、積善之方和謙德之效。

偶然的機會讓我進入魯花,讓我有機會明白和學習《了凡四訓》。剛開始的時間,我有一種牴觸情緒,以爲那麼淺顯的道理早已熟知,等到學到一半的時候,我才真正的用心去理會。既然有那麼多人去學習,定有它存在的道理。在蘭州的那天,我盯着我碗裏的拉麪,我意識到原先緣分無處不在,我吃過的每碗拉麪、讀過的每一本書、相遇過的每一個人,都是緣分。

在開篇,主要講的是立命的學問。周總理在抗戰時期回到家鄉祭祖的連根養根情懷真切的詮釋了立命有根,我們每一個人都有自己的根,不論富貴貧困,亦不論漂泊他鄉還是安守鄉土。人的命運由先天註定,但我們能夠通過自己的行爲完善自己的命運。如果我們積德行善,我們的命運將會往好的方向發展;如果我們作惡多端,即使命中富貴,而現實也會窮困潦倒。有一句勵志的話說得很好:命運掌握在自己手中。

人非聖賢,孰能無過?想想這一段時間的工作犯過很多的錯誤,有時就沒有思考再一次遇見這樣的狀況就應怎樣解決,導致了二次吃虧。總是以爲自己敢於承擔職責就能夠了,當從學校跨入到社會職場,明白解決問題纔是根本。知過改過,善莫大焉。認識到做錯是不就應的,是羞恥的。舉頭三尺有神明,不管我們藏得多麼掩飾,沒有別人看到的沾沾自喜,但我們不就應忘記我們的良心在顫動。在懷着羞恥心的同時務必有着務必改過的決心,每一次大的錯誤都是在自己平時不注意細節的累積下釀成大錯的,而每一次在犯了一點小錯誤時總是倔着脾氣找理由!期望自己在以後的生活和工作中能夠做到。

智然老師反覆強調的一句話就是“積善之家必有餘慶”。在陽善和陰德之間做了鮮明的陳述,告誡我們在生活中樂於行善事。勿以善小而不爲,積少成多便是大善。在與人交流時說髒話,與人一起吃飯時不講禮儀都是不善的。長存着幫人的'心,用德行渡人渡己!

《了凡四訓》的文眼在最後的篇章—謙德之效。滿招損,謙受益。真正的從內心做到謙虛很不容易,謙虛不只是善於說我錯了和對不起,但常說我錯了和對不起是謙虛的基礎。謙虛的途徑有很多種,知過改過、知恩報恩、敦倫養份和揚正氣化怨氣等都是謙虛的表現。從它們的表意來審視自己,在生活中以此爲標尺。化怨氣是自身現階段最欠缺的地方,在與商超各部門打交道的時候,心裏會控制不住自己的怨氣,感覺有些人總會在爲難自己。期望在以後我能真心用感謝的心對待他們,感謝他們讓我快速的成長,感謝。我也感恩那些從內心裏爲我着想、幫忙我的人。

《了凡四訓》告誡我們,首先就應有我幫你、我錯了的念頭,有真善美的念頭。體魄是短暫的,思想是永恆的。就像稻盛和夫經驗思想的成功案例一樣。從思想根源上有善的念頭、謙的念頭,從而支配我們的行動。行動上的有所改善是我們的目的和結果。生活怎樣對待你我就看我們以什麼態度期許我們了。見賢思齊,見不賢而自省。勉勵自己。

了凡四訓讀後感 3

對於《了凡四訓》這本書,自己接觸不是一次兩次了,也有多個版本的書籍,朋友贈送的,我也贈送不少友人。之前還有朋友讓我讀十遍,我很認真的去讀了。但是讀過三遍後,我就在困惑中自己矛盾了,以及掙扎着。書中講到惜福、改過,修行,積德行善,這些都沒有錯。人能認識到自己的不足,而去面對,去改正,就修正,就是一種善。能利益蒼生,爲他人着想,更是大德,確實是我們每一個人都應該學習的。

但是針對我自身,我覺得之前自己迷惑了。我以爲自己若想改變自己命運,必須去做這些事情,去發大誓願,去求,去身體力行的完成。這樣纔能有希望。我缺什麼呢?我缺一段能牽手的姻緣,缺財富。有師兄說,你可以在菩薩面前發大誓願,兩年內自己若能婚配,做滿多少善事,或者一步一頭磕到寺廟去,或者終身不吃素,將來重建廟宇,重塑金身等。我啞然,不是我不信,是我覺得如果這樣,那跟交換有什麼區別,我的追求難道就是這些嗎?我用自我約束的積德行善的行爲,去交換一個我未知的,我渴求的`事情。這並不是我追求的人生,得到又如何?婚姻只是人生一段不是一個人的生活而已,現在不過是一個人孤獨之旅吧,兩個人了,就不孤獨嗎?我不想去發誓兩年內做多少好事,去求個姻緣,那求來也是假的,是自己僞善的表現,和貪婪。不是我做不到,是不想那麼去做,我可以積德行善,但我無所求。

得之我幸,不得我命。我依然會堅定我學佛的信念和信心,我惜福,改過,修行,修心。修好這一顆心,時刻讓自己心靈能安寧、安靜,心安。朋友說能心安是多麼難得,能踏實的生活,能平靜平淡的對待人生,那是何等的自在?我追求的是一種大自在的境界。在點滴的生活中去做,不求大,不以善小而不爲,不以惡小而爲之。嚴格自律,積極努力的去生活,去追求。

合夥人說我不是個商人的料,我沒有利益心,沒有野心。我不語,我只是把我該做的事情做好,不欺騙人,不坑人,不做違法亂紀的事情,用心去做每一件事情,不消極不頹廢,工作中,我積極投入,但是我不問結果,我只在乎這個過程。我不是不追求結果,只是我更看重這個過程,我會更加完善自己。交朋友貴在交心,做事情,也貴在真誠。人生中任何事情,都不要心存僥倖,平淡對待,那是多麼難得。不卑不亢,不貪婪,不悲觀,那也是很難得的,不要太多的慾望,人心不足蛇吞象,任何時候都要知足,得到時問問自己無愧嗎?心安多麼難得!

從此書中,我已明白大的道理,原來只侷限在,我以爲只是讓我們去發願去求改變自己命運。如果只是爲了發願求自己一時的安樂,那只是一種小我境界,現在這已經不是我想追求的了,我會深信不疑的去做,但是我不想求自己此生的榮華富貴,也不求什麼感情長久美滿,我想要的是更多領悟人生的意義,追求心靈深處的東西。

了凡四訓讀後感 4

近日,我瀏覽了《了凡四訓》,如同凝聽聖人教誨,收穫甚大。

《了凡四訓》這本書,是明代袁黃所撰寫的一部教育兒子的四篇家訓,分爲立命之學、改過之法、積善之方、謙德之效四部份內容,集中概括總結了我國封建時代的道德倫理思想的精華,由於清代初年的高僧賢德們的推重、印行,在民間廣泛流傳,對我國民衆的人生和道德實踐發生了重要影響。

立命之學中提到了改造命運的原理有兩個方面,即,極力行善和努力斷惡。了凡先生由最初的宿命論轉變成相信自己可以改變命運,即在生活中不斷的行善,而不作惡事,他的這類轉變也正是信仰的.轉變,從信仰宿命論而改成命由我造的人生觀。

改過之法,就是不但要積極其善,而且還要知非改過。了凡先生將改過分爲三個層次,分別是從事上改、從理上改和從心上改,並且論述了各自的利弊得失。從心上改,意思是說由於人們有不正當的思想纔會發展成千萬種錯誤,一個人假如能淨化自己的思想使自己的心靈不被腐朽思想玷污,自然就不會出錯誤。這是了凡先生論述改過的最高境地。

積善之方,即積善成德的方法,要改造命運不但要改過,而且還要積善。在積善方面了凡先生劃分了十條標準,即與人爲善;愛敬存心;成人之美;勸人爲善;救人危急;興修大利;舍財作福;護持正法;敬重尊長;愛惜物命。假如能做到這幾點,我們就可以夠具有這世間各種品德。

謙德之效講的是要謙虛謹慎、戒驕戒躁。本篇首先從理論上論述了謙虛獲益的普遍性,這個道理類似於我們平時所提倡的滿招損,謙受益,謙虛使人進步,自豪使人落後。

通過了凡先生的經歷,有兩點我感慨頗深:

一、命運是可以改變的。自己的命運完全把握在自己的手中,只要自己努力,佈滿信心,完全可以改變自己的命運。積善之家必有餘慶,積不善之家必有餘殃。人若能待人厚道,處處爲他人着想,這人必有後福;而一個人若對人刻薄,心胸狹窄,起心動念都爲自己的利益,勢必遭致災禍,即使眼前有福報,福也會折損滅亡。即空門講求的因果報應。佛教以爲,宇宙的萬事萬物的生起,都是業力感化而成。因此,人的善惡報應都是由自己的業力所感化。相由心生,境隨心轉,因此,要培養仁慈之心,多行善事,這類光明正大的心念就會主導人的身心。要經常檢討自己。當意想到不好的情況發生時,要立即覺察到自己的行爲,反思自己的過去。

二、知非改過須具三心:一是知恥心,二是畏懼心,三是英勇心。

第一要發恥心。人能夠知恥,就不會起妄心,動惡念。我們做人處事時刻要謹慎,要檢討是否是對得起父母的養育、組織的培養、親人的期待。

第二要發畏心。要有畏敬之心。假如人沒有畏心,又不知恥,甚麼樣的壞事都會做出來。平時我們在工作、生活、處事中要畏敬黨紀、國法和規章制度,這是鐵規,須深知觸碰各項規章制度高壓線的後果嚴重,教訓慘痛。

第三要發勇心。有過當下就改,不必遲疑。發勇心改過就須痛下決心,決定沒有猶豫,當機立斷。人非聖賢,孰能無過?有過能改,善莫大焉。

了凡四訓讀後感 5

都是一些道聽途說的例子,大部分應該都是以訛傳訛胡編的,還好都勸人向好。大概是封建思想的產物吧。

有一點值得肯定:做好事卻不深究其中的客觀道理,就自稱是做了好事。知道其實是造孽,浪費了一番苦心不說,還沒好處。

了凡認爲,對自己好的好事不算好事,對別人好的好事纔是真的`好事。這在現代社會的風氣裏,不太可能流行起來。經濟學中認爲每個人都做對自己有好處的事就會推動社會變得更好,雖然也有外部性等例外,但大部分情況下還是要以經濟人的利益爲首。

了凡舉孔子的例子說明,人做善事不應該只看眼前的好處而要看長遠的利弊。不談論一時而談論長遠,不談論一個人而談論全天下。有時候看起來不道義反而是道義,看起來不符合禮節反而符合禮節,看起來不誠信反而誠信,看起來不仁慈反而仁慈。

文中有言,韓愈說過:“如果想要勸人家一時,用嘴說就行了;如果要規勸百世的人,就要寫成書籍。”不知道是真的假的,可能他沒有考慮過萬一後人不讀書怎麼辦吧,但是不對,不讀書總有人會讀,只要讀了就會影響些人,一些人就可以影響其他人。

了凡四訓讀後感 6

幼年喪父,母親讓他放棄科舉學習醫術。一老者說他有當官的命,他自己也想讀書,便讀書考功名。經歷了一些波折,時候未到時是不會成功的。全篇比較唯心,認爲一切要從內心出發。後面就更加偏佛教了,感覺完全就是封建思想的'產物,認爲一切都是命數,個人只能積德行善,爲自己積累福祉。讓人細數自己的罪過懺悔。

作者的號從學海變爲了凡,因爲除了生死,其他都不算大事。作者的餘生都在珍惜時間,去做好事,併發願做三千件好事。

也有我比較認同的觀點:即使命中有富貴榮華之象,也要當成落魄那樣來考慮;就算面對着順利,也要做好不順利的打算;就是目前衣食無憂,也要時時想着要是貧困窘迫怎麼辦;就算現在人們對你很敬重,也要謙虛謹慎;就算家族顯赫,德高望重,也要把自己當作普通人來看;就算自己學識還算不錯,也要時刻提醒自己學識還太淺薄。

他又認爲,做人必須每天都知道自己的過錯並且每天都要改錯,並且認爲天下聰明伶俐的人多,但很多人不肯精心修德,不肯用功去拼搏事業。這一點我也極爲認同。人跟人之間的智商其實差距很小,我們更多的差距來源於認知和思考的不同,並且以絕大數人的努力程度來看還輪不到拼天賦。

了凡四訓讀後感 7

我是從7月份開始學習《了凡四訓》的,這本書讓人讀後受益匪淺,它分爲立命之學、改過之法、積善之方、謙德之效四個部份的內容。目前,我所在的組學了前三個內容,積善之方還在學習之中,尚未讀完。

前言部分介紹這本書是的內容:‘諸惡莫作,衆善奉行,自淨其意’,等於佛經。所以從中認識了佛教,它是值得尊敬。值得讚歎的。還讓我懂得了命運是可以改變的以及改變命的方法,命運是靠自己的德行和持之以恆的努力實現的。我覺得改過和行善最重要的是修心養性,從自己的意念做起,做到心純淨善良,不起絲毫的妄念,順從自己的本性,做到真誠待人,才能使自己的`德行有所提升。

了凡先生的一生讓我明白了:我們每一個人都有一顆心,我們要管好自己的這顆心,不管在心裏種什麼種子,都可以開花結果。我想把福德種在心裏,把寬容種在心裏,把慈悲種在心裏。在工作當中,要經常檢討自己,當工作犯錯的時候,要反思自己,找出解決方法,讓自己在工作中成長。

最後,一定要心存志向,有了志向,就像樹木有了根,自然能夠成長開花結果。同時也希望有更多的人能好好學習這本書,並按照古聖先賢地教育理論來教育自己的後代,那我們的國家一定會比現在更加和諧美好。

了凡四訓讀後感 8

春秋時期,有很多的“先知”,他們通過觀察一些人的行爲習慣就能判斷出他接下來的禍福吉凶,《左傳》裏記錄了很多這樣的例子。一個人做的好事多,就有福澤,壞事多就有災難。

相對於做好事來講,不做壞事更容易一些,所以更正自己已有的錯誤,是獲取福報的.第一步。

曾子也說:吾日三省吾身。了凡認爲,欲要改過,一定要有三顆心,一是羞恥之心,二是敬畏之心,三是發勇之心。

王陽明曾言自己的學說是“致良知”之學,這個致良知就是羞恥之心。匪盜被王陽明關押起來,讓他們脫掉衣服的時候,他們依然會不好意思,這就是羞恥心。

所謂敬畏之心,就是說人生在世,一定要有敬畏的東西,舉頭三尺有神明,有所敬畏,人做事情就不會太出格。

第三個是發勇之心,就是說,人意識到錯誤之後一定要在行動上體現出來,要勇於改正錯誤。

比如,意識到每天熬夜是一種壞習慣,知道不對,但是就是不改,這樣是萬萬不可取的。天下沒有完人,每個人都會有大大小小的錯誤,我們要做的就是時刻反省,努力更正。

了凡四訓讀後感 9

之前聽同學講解了了凡四訓,大概瞭解了一下內容,這本書貫穿的一個理念就是向內求,持續不斷的做好事,可以改變自己的命運,我當時聽了同學的講述心裏覺得太神奇,我立刻下單買了這本書。

本書從四個方面,闡述作者的觀點:

1.立命之學,聽命但不放棄自己,幫助別人,莫問前程,自己多努力,不要把命運定在別人手裏。教育孩子,每天都要不斷反省自己,反覆思考,盡力去做踐行,行動大於一切,先完成再完美。

2.改過之法,一個人活着,要有三心,有羞恥心,進畏之後,勇猛的'心,做任何事情都要心靜,堅持不懈的努力精進,發奮圖強,改過自身,努力向上生長。

3.積善之方,我們在日常生活中,儘量做到成人達己,與人爲善,成人之美,捨得付出,愛惜物命,看到別人做好事,就應該去鼓勵,遇到困難,不要抱怨,轉變思路,除去自己的執念。正心正念去做每一件事,不求改變他人,只求心安理得。

4.謙德之效,謙虛使人進步,驕傲使人家落後,我們做任何事情都要想着利他,努力向身邊優秀的人學習,必將可以改變自己的一生。

通過自己的努力,改變自己的生活,每天都做冥想,讓自己處於一種正面的心態,提升自己的心智,讓自己過的更快樂!

了凡四訓讀後感 10

《了凡四訓》深爲曾國藩、稻盛和夫等東方哲學家的推崇厚愛,體現了古代中國爲人入世最樸素的世界觀和價值觀:敬天畏人、積善修德!

書中講了君子要立命、改過、積善、謙徳!

一、立命

一切福田,不離方寸;從心而覓,感無不通。求在我,不獨得道德仁義,亦得功名富貴;內外雙得,是求有益於得也。若不反躬內省;而徒向外馳求,則求之有道,而得之有命矣,內外雙失,故無益。命由我作,福自己求!積善之家,必有餘慶。

二、改過

聞而不怒,雖讒焰熏天,如舉火焚空,終將自息;聞謗而怒,雖巧心力辯,如春蠶作繭,自取纏綿;怒不惟無益,且有害也。過由心造,亦由心改,如斬毒樹,直斷其根,奚必枝枝而伐,葉葉而摘哉。

三、積善

勿以己之長而蓋人,勿以己之善而形人,勿以己之多能而困人。收斂才智,若無若虛,見人過失,且涵容而掩覆之。一則令其可改,一則令其有所顧忌而不敢縱。見人有微長可取,小善可錄,幡然捨己而從之,且爲豔稱而廣述之。惠不在大,赴人之急可也。

四、謙德

天道虧盈而益謙,地道變盈而流謙,鬼神害盈而福謙,人道惡盈而好謙。舉頭三尺,決有神明;趨吉避凶,斷然由我。

了凡四訓讀後感 11

相信有很多朋友都有算過命的經歷,不管是自己去算,還是父輩拿着我們生辰八字替我們去算命,這種現象從古至今都十分的普遍。同時我們在生活中也常能見到很多人在感概自己的故事時都會補上一句臺詞:這就是命吧!

中國人的骨子裏總有個觀點"生死有命,富貴在天",然而生活在新時代的我們又積極地大喊口號"我命由我不由天,事在人爲"。所以相信很多人跟我一樣始終沒弄清楚,命由天定跟自我改變的關係。命運是什麼?人的命運真的已經註定了嗎?可以改變嗎?如果可以改,怎麼改呢?直到我有幸讀到《了凡四訓》這本一書,才終於找到了答案。

《了凡四訓》是我國明朝袁了凡先生所作,主要是根據自己的親身經歷"現身說法"來教戒自己兒子袁天啓,內容分爲四個章節,於是叫《了凡四訓》,也作爲家訓的方式一代一代傳承下來。《了凡四訓》不僅揭示了命運的.真相,提出了明辨善惡的標準,也指明積善改過的具體方法及積善謙虛的種種效驗,同時還包含了儒家、道家、佛學中偉大的智慧和人生感悟。

了凡四訓讀後感 12

“命由天做,福自求之”,袁了凡早年遇到過一個算命先生,這個先生給他算了一卦,說他將來在縣考中可以考到14名,府考能考到71名,提學能考到第9名。結果第二年的考試中,果然如這位先生所料,考試的名次分毫不差。

後來,這位先生又接連給他卜了幾卦,每次都算對了。於是了凡請教此生的命運,算命先生說他只能活到五十三歲,做官只能做三年半,膝下無子,半生無福。因爲算命先生的話屢屢應驗,所以袁了凡對此深信不疑。自此之後,聽天由命,不思進取。

直到有一天,他遇到了一個和尚,和尚對他說,你雖然命中註定沒有多少功名,也沒有兒子,但是這一切都是可以改變的。

周易》這本書就是用來趨吉避凶的,如果命運不能改變,那何來趨吉避凶?《詩經》裏也講“永言配命,自求多福”,人要自己經常反思自己是不是忤逆天道,要自己爲自己增加福祉。

“命由我作,福自己求”,不要有什麼宿命論的包袱,說誰誰就註定有福,誰就註定無福,這都是可以改變的`,人的福氣是可以通過後天的努力修行得來的。只有明白了這一點,人才能真正的掌控自己的命運,而不是自怨自艾,怨天尤人。

了凡四訓讀後感 13

《了凡四訓》是明朝袁了凡先生在69歲時所著,以他自己的親身經歷講述了是如何多行善事,最終改造命運,心想事成。袁了凡先生在年輕時,曾有以爲大師幫其算命,只能活到53歲,做官做到現在的縣長級別,而且膝下無子女。隨着袁了凡先生的人生軌跡,每一步都跟大師算的一模一樣,袁了凡先生深信不疑,認爲這就是自己的命運,認爲他的一生就這樣了。但後來他又遇一位大師的指點,從而明白了修善斷惡,改變自己原定的命運,最後活到了74歲,官位也晉升到了進士,還得了兩個兒子。這本書共分爲四個部分:立命之學、改過之法、積善之方、謙德之效。

立命之學。即“命由我作,福自己求”,袁了凡先生剛開始覺得自己的人生命運和第一位大師算的`一樣,覺得命已天定,從此聽天由命,然後到後來受到第二位大師的指點,在生活中多行善事,立斷惡念,得到了不一樣的命運。

改過之法。即先改過,再積善。改過的結果就是避災避禍,不改過,修的善也會大打折扣,積的善和福也會漏掉。人非聖賢,孰能無過。做了錯事要有羞恥心,對待任何事物都要有敬畏之心,要勇於承認和改正錯誤。

積善之方。要做到與人爲善、勸人爲善、敬重尊長、愛惜生命等,多行善事,福澤綿延。《易經》也說過:積善之家,必有餘慶。

謙德之效。這就告誡我們要始終保持一個謙卑的心,遇人遇事都要謙卑,不可驕傲自滿。

了凡四訓讀後感 14

《了凡四訓》裏面講,擁有千金財富的人物必然本身就是千金的人物。於是,愈發鬱悶。看來本人的生命本身就是輕於鴻毛的,如果能變得重於泰山?被印祖推崇的《了凡四訓》告訴了我們命運前定的真相,可是又告訴了可以改變命運的方法:行善積德。問題是,這樣的標準還是世俗化的'標準:有兒子,中進士,當高官,發大財。

可是,這些對於佛教徒來說不是不重要的徒增煩惱之物麼?世尊舍國棄家而求人生真諦,說明這些並不是他所求的目標,這些也不能作爲標準吧。而且若把這些作爲修佛的目標還是有分別心,修的是有爲法呀,這應該不是四諦所宣揚的吧。也許,是我閱讀和理解錯了,袁先生和印祖的本意只是告訴後人命運是有的,但是一定可以改變的,而且即使是富貴功名這樣的事情也是可以通過修善行和發願改變的。但是,本人認爲不能太過執著於本書的教誨,因爲這些畢竟屬於有爲法,也是根源於貪嗔癡念的,對錢財和權力的追求源於貪,對生兒子的追求源於癡,而這些都是不能斷煩惱的。但是,下一個問題是我們生活在這個世上可能憑自力永遠也斷不了這些。於是,即使修有爲法也是修行了一些,畢竟比沒有修行要好。這真是一種無奈的妥協和選擇呀。

生命是要重量還是數量,我覺得自己命裏沒有數量,嗬嗬,只能選擇重量啦。

了凡四訓讀後感 15

《了凡四訓》這本書可能大多數人都不知道,它是古代勸善書中的名片,內容涉及四個方面的訓誡,即立命之學、改過之法、積善之方、和謙德之效。強調的是人的命運完全可以由自己掌控,一生成敗完全取決於自身所作所爲,所謂“命自我作,福自己求。”此書還值得一看。

我們是在李老師的.帶領之下進入到這本書中的,以前,我總認爲文言文一點意思都沒有。還非常難懂,繞口。可當我真正的用心去理解文章內容時,卻發現文言文的好處:用白話要說一大堆的話,用文言文一、兩句就搞定了,而且越讀越有味道。

這麼多的句子,都使我印象非常深刻,有這樣一句話是我有很多感觸:

“小者如芒刺在肉,速爲抉剔;大者如毒蛇齧指,速與斬除;無絲毫凝滯,次風雷之所爲益也。”我的理解是:一些小的壞習氣,可能在你眼裏不算什麼,但如果不立即剔除就會引起許多事端;大的惡習要馬上徹底丟掉。如果有一絲猶豫,以後的惡果只有自己吃了。不論什麼惡習,就馬上改掉,或許現在不算什麼,長大後便會有居多壞事都來找你。就如手指裏紮了一根刺,如不馬上清除,化膿、流水,最後可能導致整個手會廢掉。一個小惡習會影響多大的事啊!

《了凡四訓》讓我找到了讀文言文的樂趣,也讓我懂得了許多道理。所以,大家一定要多讀多看《了凡四訓》!就算看不懂也不要緊,要慢慢去摸索。

了凡四訓讀後感 16

這個星期我讀完了《了凡四訓》《了凡四訓》,是明代著名思想家袁了凡給自己兒子寫得告誡書, 書中 ,了凡先生以畢生的學問和修養,用自己的親身經歷,告誡兒子不要被命運束縛,命是可以改變的,要自強不息。

這本書包含了“立命之學”,“改過之法”“積善之方”“謙德之方”四訓。這裏主要說了,了凡先生自幼喪父,母親讓他棄學從醫,學醫可以養生,也可以救人,了凡先生聽從了母親的意見。有一天,他去慈雲寺遇到了一位老者,姓孔,雲南人, 老者修髯偉貌,飄飄若仙。孔先生告訴了凡先生命裏爲官,並告訴他“你縣考可以考第十四名,府考可以考第七十一名,提學考可以考第九名。”

第二年了凡先生趕考,結果孔先生的話都一一應驗。孔先生還告訴了凡先生,他以後是個大官,五十三歲那年因病而終,可惜沒有孩子。了凡先生相信了孔先生的話。知道自己五十三歲就要死了,所以了凡先生也無所求,每個人生下來都不是聖人,哪裏沒有過錯的`呢?了凡先生決定從今天起改掉過錯,每日行善。了他做了很多好事,包括做官時,減免稅負,關心百姓疾苦,是百姓敬重的好官。最後了凡先生不但有兒子,而且還活到了七十四歲。

讀了這本書使我明白了“積善之家,必有餘慶”,就是說樂於助人,好施捨的人,這樣才能把壞的命運變成好的命運。了凡先生告誡後人要有善心 德心 孝心。

了凡四訓讀後感 17

了凡認爲兇吉的預兆都是從一個人的內心萌發,再通過肢體表現出來的。一般對人忠厚的人往往可以收到福澤,而那些對人刻薄的人往往比較偏向於受到禍害。這種事情吧,很難驗證,一般怎麼說都怎麼對。

我的理解是,你人生的所有片段組成了完整的個人,少一絲一縷一分一秒都不是現在的你。比如你現在走的所有的路都能找到從前留下的種子,現狀的果都是從之前的'因中所結出,如果一時找不到,那可能是藏得太深。就像現代的心理學總是將很多問題去聯繫童年的經歷一樣,有些因果聯繫我們本人很難察覺。在做一個忠厚的人還是做一個刻薄的人來說,我認爲正常人都會選擇忠厚,因爲我們都會約束自己內心那個黑暗的張三。至於福澤和禍害,可能比較主觀,忠厚之人懂得感動而刻薄之人經常抱怨。

了凡認爲他的過錯即使隱藏不露,在細枝末節處,但還有天地鬼神不可欺騙。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欠了的債,總是要還的。

了凡認爲改過的人,第一要有羞恥心,爲什麼人家可以名垂千古而我就落得身敗名裂;第二要有敬畏之心,即使你的錯誤隱藏不露,在細枝末節處,也還有天地鬼神不可欺騙。並且,只要一息尚存,仍可悔改;第三要有改過的勇氣,不能猶豫不決,讓小錯變成大錯。

他還提到,不需要逐一去追求改正的途徑,只需要一心向善,正義的念頭就會出現,歪門邪念就會消失。就像太陽高掛時,妖魔鬼怪就會消退。

剩下內容就是佛教裏的說教了。沒有興趣。

了凡四訓讀後感 18

看到此篇時,還是頗有點驚訝,我以爲改命,需要的品行素養會是什麼發憤圖強,自強不息等等大氣磅礴的詞彙,沒想到了凡先生只提出了兩個字:謙虛!了凡先生教戒兒子說:能過積善,自然最好,但人在社會上,不能不和人交往,做人的方法必有講究,而最好的方法就是謙虛。一個人能謙虛,在社會上一定會得別人的支持幫助和信任,而懂得謙虛,便更知道"日日又新"的重要性,不斷的學習,提高自己的各方面能力。所有種種的好處,都從謙虛上得來,所以稱之爲"謙得"。

古人說"滿招損,謙受益"。這話放到今天的.社會也是十分受用的。現在時代的快速發展,人也開始膨脹起來,卻常常忽略了謙虛這一品德,謙虛的人,別人願意和他交往,都願意當他"老師"教誨他東西,也都樂意做他"貴人",這樣謙虛者得到的機會更多。

這一篇專講謙虛的好處,謙虛的效應。如果讀者能仔細體會並運用於日常工作生活中,相信必定能受益終身。

《了凡四訓》是研究中國古代思想的一部偉大著作。了凡先生將畢生的經歷和修養,結合真實生動的公案,兼容儒道佛三家思想,譜寫了一本啓迪人生的智慧之書。

了凡四訓讀後感 19

家裏的長輩常常跟我說一句老話,叫“一命二運三風水,四積陰德五讀書“。學習了《了凡四訓》之後,我想用讀書後的心得體會解釋下這句老話。

一命。我們經常聽到的話是“命由天定”、“命中註定”。社會學和遺傳學也告訴我們,每個人來到這個世界上,沒有絕對的公平可言,這就是所謂的“命運”。但了凡先生開篇就用自己的真實經歷告訴我們,命運可以改變,我們的命運掌握在自己手中,“命由我作,福自己求”。

二運。我理解的運,即是機會。我們積極主動,努力求索,不爲命運所束縛,才能牢牢的把握住機會。把握機會的前提就是,我們要有一顆”立命”的心。

三風水。風水,我理解的風水,是我們周圍的.環境,包括自然環境和人文環境。一方水土養育一方人,不同地域的人也常常有不同的性格。就像蘇浙一帶的人常常精明幹練,湖廣一帶的人敢爲人先,東北一帶的人自由奔放。我們要想改變自己的命運,要發揮自己的性格優勢,避免地域帶來的侷限。

四積陰德。了凡先生不僅告訴了我們改變命運的態度,也給我們改變命運的方法論。那就是要積德行善,渡人即渡己。向內,我們要修心。培養內在美好品質,不貪心,不膨脹,沒有私心惡念作祟,不嫉妒,不諂媚,不高傲。向外,我們要儘可能的去幫助別人,去傳播美好的東西。

五讀書。讀書也是了凡先生告訴我們的方法論之一。讀書即是學習,唯有學習纔是改變命運的正途。回首中國幾千年來的歷史,不管社會如何變遷,不管社會階層是否固若金湯,讀書和學習始終是普通人上升的一個渠道,是改變命運的蹺蹺板。

這就是我運用《了凡四訓》的讀書體會,對這句老話的解釋。命運的大門就算關閉了,但總會給努力、善良的人開一扇窗。

了凡四訓讀後感 20

我讀了《了凡四訓》白話文一書,頗有感受。《了凡四訓》是袁了凡先生傳授給後代看的的一本家書。了凡先生一生原被算命先生不差分毫的算定,認爲今生前世既然已經成爲定數,無需迷茫,但同時也沒有了追求,而人生總是有那麼一點不可知的意味才能過得興致盎然,回味悠長,直到遇到了雲谷禪師改變了他的一生,說來簡單,“曰:人未能無心。終爲陰陽所縛。安得無數。但惟凡人有數。極善之人。數固拘他不定。極惡之人。數亦拘他不定。”說得多好,人只要起心動念,就有命運,極善的人,天天行善,其福天天增長,他的命算不來。極惡的人,多半是過去生修大富大貴,因爲造惡把福折損了,雖折還有餘福。所謂“生死有命,富貴在天”的說法,指完全被命運捆住的人,即‘聽天由命’者。袁了凡以自己的實踐說明了命運是可以掌握在自己的手裏的,也印證了古聖賢孟老夫子所謂:“有志於功名者。必得功名。有志於富貴者。必得富貴。人之有志。如樹之有根。立定此志。須念念謙虛。塵塵方便。自然感動天地。而造福由我。”的名句。我不僅懂得了命運可以改變及改變命運的.方法,同時還認識了“佛教”是一種至善圓滿的教育。本書也滲透了很多做人的哲理,使人心胸寬闊,遇事豁達。我希望自己能反省自己一天的過失,要發脾氣時要告訴自己,忍住!對待別人能寬容。全面的看待問題,保持平常心。力所能及的真心的去幫助別人。最後,還要不斷的補充知識,充實自己。

希望有更多的人能好好讀這本書,並按照古聖賢的教育理論來教育孩子,那我們的國家一定會更繁榮富強。

了凡四訓讀後感 21

了凡先生告訴兒子袁天啓命是可以改的,但命要怎樣改呢?所謂"斷惡修善,災消福來,趨吉避凶,避禍納福"這是改造命運的原理。既然懂得行善來改命,那爲什麼不是馬上積極行善而是先要改過呢?了凡先生告訴我們其實行善的第一步就是改過。改過的根本:由心改過。只有從心改過,方能有效的行善。改過是積善的先決條件,過不能及時的改正,雖然修善,善中夾雜着惡,善不純,功難顯,命難改。

曾子說"吾日三省吾身"。孟子說"人恆過,然後能改"可見改過的重要性,同時了凡先生提出了改過必要的三要素對我頗有觸動,即第一要發恥心,知恥才能正在從心裏正視改過的必要性;第二要發畏心,敬畏才真正地願意付出實際行動去改過;第三要發勇心,改過需要勇氣,我們常常不改是抱着得過且過的心態。

另外了凡先生提出改過的方法分三個層次分別是:第一層從事上改,即把毛病找出來一一改正;第二層從理上改,即從理解道理的角度出發,道理明白了,自然會加以改正;第三層從心上改,即人有不好的思想所以纔會發展成千萬過錯,一個人如果淨化自己的心靈和思想,這樣犯錯的次數也會大大降低,從而改過之舉就成了沒必要的了。

了凡先生所提點的'這些都讓我受益匪淺,作爲一個90後,我常常誤把缺點錯誤當作自我的個性,也時常吶喊"這就是我,不一樣的煙火"即使犯了錯,也只是趨於表面的改過,而從未發過三心,未真正意識到改過對自我命運的重要性,佛說的因果報應也是一樣的道理,今日犯下的錯,種下的惡根,已經在悄然無息地修改着我們命運的軌跡,雜草不除,我們命運的那片莊家地又怎能迎來大豐收呢?

了凡四訓讀後感 22

命運,在幾百年前的人看來,只能在它身下顫慄,卻從未想過去扼住他的咽喉。然而,當時真的有一位“逆天改命”的人。更重要的是,他成功了。

他,便是袁了凡。在他很小的時候,就被人算定命數。剛開始他還有動搖,而後來直接放棄了掙扎,讓一切以“預定”好的程序進行。後來,他在南京的國子監讀書時,遇到雲谷禪師的點化,端正了心態。此後,他多行善事,嚴於律己,最終也打破了命運的牢籠。

這就是書中第一訓的內容。在接下來的三訓中,了凡告誡子孫要謙虛謹慎、“虛己待人”,舉了許多實例並現身說法——總而言之,便是告誡自己的子孫要行善積德。

書中雜合了當時的釋、儒、道等思想,也被後來許多人當做教子的首選之書。不過書中提倡行善的目的是能“積德”——也就是你的未來或你後代的利益。這本身就失去了行善最初的含義——讓社會變得更和諧,更穩定。但是在“人心不古”的明、清兩代,這些觀念也只能套上利益的外衣,力求能達到之前的.效果。

在現代心理學的研究中,人們發現:如果一個人對未來會有一種預見性的想法,也就是自我預言。那麼這個人的行爲就趨向於這種想法產生的結果。這也是宗教中佈道者常用的方法,讓你產生自我預言,增強對那個宗教的虔誠性——無論是什麼宗教,無論在哪個地方。這也是迷信思想根深蒂固的原因。

但是,了凡敢於向當時認爲幾乎不可動搖的“命運”發起挑戰,衝破命運的束縛。這本來就是精神可嘉的。只不過他的著作在時代思想的影響下,會略帶有迷信色彩。

而我們在閱讀這一類書籍時,要“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就回有所收穫。

了凡四訓讀後感 23

一位家庭教育指導師告訴我,每年要讀200本書來提升自己,我也在按照她說的話來做,她還說讀完後要記得寫讀後感。

那就從《了凡四訓》開始吧,剛剛讀完了第一訓立命之學。

立命之學是了凡先生把他自己改造命運的經過,同他所看到的一些改造命運的人的種種效驗,告訴他的兒子,要兒子明白不要被這個“命”字束縛住,要竭力去做種種善事,不可以做壞事,以此來創造命運,而得到一個快樂美滿的人生。

書中具體內容表述,了凡原名袁學海,字袁黃,一次偶然的機會認識了孔先生,孔先生算出袁黃一生的命運,而後各種經歷證實了孔先生說的句句真實,起初,他也曾與命運抗爭,但是,每一次都逃不脫命運的安排,於是,袁黃失去了奮鬥的信心,最終悟出:別跟命爭,爭也白爭,從此,徹底認命。然而,一次機緣他認識了雲谷禪師,禪師告訴他“命是什麼?是心!心不變,命不變。心變,命亦變!”經過一番長談,袁黃徹底改變了心境,大徹大悟,改名爲了凡。

從此後,發誓要每日行善,自此,命運的輪盤徹底轉變。

平常人才會被數所束縛住,若是一個極善的.人,數就拘他不住了。因爲極善的人,儘管本來他的命數裏註定吃苦,但是他做了極大的善事,這大善事的力量,就可以使苦變成樂,貧賤短命變成富貴長壽。而極惡的人,數也拘他不住,因爲極惡之人,儘管他本來命中註定要享福,但是他如果做了極大的惡事,這大惡事的力量,就可以使福變成禍,富貴長壽變爲貧賤短命。

所有的福田,都決定在每人的心裏,福離不開心,心外沒有福田可尋,所以種福種禍,全在自己的內心,只要從心裏去求福,沒有感應不到的!

了凡先生一生做善事,給子孫後代永世造福。

了凡四訓讀後感 24

《了凡四訓》是明朝袁了凡先生所作的家訓,以此來訓誡他的兒子,認識命運的真相,明辨善惡的標準,改過遷善。《了凡四訓》共分爲四個部分:“立命之學”、“改過之法”、“積善方”、“謙德之效”。文章雖篇幅短小,但是寓理深刻,內涵豐富,兼融儒道佛三家思想,體現出中華傳統文化的深邃與渾厚。

人非聖賢,孰能無過。《了凡四訓》中提到“改過之法”,即:第一,要發恥心;第二,要發畏心;第三,鬚髮勇心。“具是三心,則有過斯改,如春冰遇日,何患不消乎?然人之過,有從事上改者,有從理上改者,有從心上改者;工夫不同,效驗亦異。”即是說,如果能發這三心,就能去除弊病,找回自我,重新做人。即便是有過錯,有過失,只要發心發願去用心改正,一樣能迴歸自然,迴歸到我們最真實最善良的一面。

“滿招損,謙受益”,這句訓誡一直成爲世人的座右銘。在《了凡四訓》一書中,同樣闡釋了“謙虛”的重要性和必要性。“須使我存心制行,毫不得罪於天地鬼神,而虛心屈己,使天地鬼神,時時憐我,方有受福之基。彼氣盈者,必非遠器,縱發亦無受用。稍有識見之士,必不忍自狹其量,而自拒其福也,況謙則受教有地,而取善無窮,尤修業者所必不可少者也。”因爲謙虛,我們能放開心胸,接納他人,贏得更多的機遇;因爲謙虛,我們能反躬內省,及時發現弊病,極力改過,贏得新的生命;因爲謙虛,我們能營造良好的人際關係氛圍,有助成長。

《了凡四訓》不僅包括待人接物的技巧,也有安身立命的'方法,還有應對人生、處理情感、生活的策略,不失爲一本全面周到的佳作,細細研讀會對我們的自身修養大有幫助。

了凡四訓讀後感 25

讀了故鄉名人了凡先生的《了凡四訓》之後,我感觸很深。《了凡四訓》由四篇短文組成:分別是“立命之學”、“改過之法”、“積善之方”、“謙德之效”。當時是用來訓誡他的兒子的。我覺得對我們這些後人也有積極的教育意義。

我想與大家一起談談其中的“積善之方”。“積善之方”意思是說,我們要積善、積德,好人會有好報的。這在孔繁森身上就得到了證明。他收養了12歲、7歲和5歲的三個孤兒曲尼、曲印和貢桑。將他們帶回拉薩,照管他們的生活,教他們讀書識字節假日只要有空,他說帶上他們逛公園,逛商店,給他們買衣物。孔繁森雖然是副市長,但他每次下鄉去,總要帶些自己的錢給生活困難的鄉親,往往一月剛過半,工資就花光了,有時連伙食費也不夠交。他自己經常吃榨菜拌飯,卻不願讓孩子和他一樣受罪,錢不夠怎麼辦?孔繁森就獻血換錢來給孩子添補營養。不幸的'事情發生了,孔繁森在去新疆塔城考察邊貿途中,因車禍殉職,年僅50歲。在孔繁森的葬禮上,懸掛着一幅輓聯,形象地概括了孔繁森的一生,也道出了藏族人民對他的懷念:上聯:一塵不染兩袖清風,視名利安危淡似獅泉河水。下聯:二離桑梓獨戀雪域,置民族團結重如岡底斯山。歌曲《走進西藏》、《公僕贊》、《等你回家》就是對他的讚頌。他付出了,也得到了回報——人們永遠懷念他。我想,這樣的人還有很多。

現在,還有很多需要我們幫助的人,他們有的孤苦伶仃、有的貧病交加、有的絕望無助,我們應該伸出援助之手,給予無私的幫助。

了凡四訓讀後感 26

了凡四訓不得了,啓發很大,教人行善。

其餘的感觸就不說,就單單說立命這件事。造命的權,固然在天;立命的權,仍是在我,只有我們肯努力去做善事,多積陰德,什麼福不可求得呢?

我接洽到了seo賺錢模式,發現破命之說跟seo賺錢的模式有着很大的類似性。

seo呢,你首先選好你要做什麼產品,什麼詞,這是第一步,定位。第二步就是去建網站,天天更新文章,外鏈做優化。等時光到了,取得了良好排名之後,實現盈利。

而立命呢,你首先許下宿願,許下命,這是第一步,立命。第二步就是每天去行善,多做善事,等功德積夠了,你所盼望的命,天然可能實現。

以了凡的觀點,行善積德,是立命的方式。假如說,我們相信了凡所說,那項轉變運氣的,就去行善積德吧,還有一點要說的是,我們這一輩的父母們大多都相信命運數理,他們七年級十五拜神禮佛,愈甚者逢三六九都拜神禮佛。都是爲了子女們積德。子女們這一輩大都相信無神論且不說,不積陰德也不說,就是千萬不要總是去積惡,把父母們辛辛勞苦爲你求來積來的善德都抵過掉了。

我們家是逢三六九拜神的,我媽說過,在以前,你們小的時候,我只是七年級十五有拜神明,但是當初,兒女們都出去外面了,我就開端逢三六九也拜神念心了。不外我媽也很愉快,由於還真的,有多事件都是心想事成的。

我呢,我個人,從小到大,你們也曉得,咱們這一輩是在新中國的.無神論下長大的,從小就崇尚西方,不相信有鬼神之說。但是,越長大,我是越相信舉頭三尺有神明。聽過了太多的事,不禁你不相信,而且,你會發明,年紀越大的人越信任這種貨色。我是屬於相信型的,然而與孔夫子一道的立場,敬而遠之。

同樣那句話,如果你見過我所見過的,聽過我說聽過的,經歷過我所閱歷的,你就會批准我的觀點。所以不要妄加批駁。

了凡四訓讀後感 27

明朝袁了凡是一個考功名後做了官的賢達,對中國傳統文化有很深研究並指導自己做人做事。在老年寫下了四篇短文,當時叫“戒子文”,把自己一輩子做人做事的心得體會寫下來,告訴自己兒子,訓誡他兒子,也就是後來廣行於世的《了凡四訓》。他可以忽悠別人,不可能忽悠自己兒子,可想而知,這是他一輩子做人做事的.成功心得體會,我們也應該好好感悟並指導我們心靈脩爲和言行舉止。歷代很多賢達也非常推崇,也有很多詮釋,如印光大師、淨空法師都有講記。

四訓爲:立命、改過、積善、謙德。

什麼是立命?就是自己把握自己命運。你這一輩子過得怎麼樣?是幸福、安寧、踏實……都是你自己,外求永遠求不到。就是面對這樣的社會、單位、上司、下屬、父母、子女、老婆、老公……不管是好壞,這些對於你來說都是外在因素,你很難把握和改變,你只能調整你自己,你怎麼應對,怎麼做人做事,怎麼適應這些既定的外在因素,並盡力促進外在因素改進。我們人生觀價值觀首先得回到這個思維軌道。

什麼是改過?就是自己只有不斷改變調整提升自我,纔能有幸福美好的人生。一般人很容易看得自己的優點,別人的缺點不足。如果你總是看到自己的弱勢不足缺點,看到別人的優勢,你就很了不起了。每天早晚反思反省自己,改進自我,就OK。

什麼是積善?想法做事處世,一般人都是從自我角度出發,很難發自內心的從別人的角度來想。人就是要成爲一個有益於自然、有益於社會、有益於他人、有益於自身的人。你是不是一個對別人有幫助,讓別人開心的人。不斷這樣想,這樣做,你將成就別人、成就他人,也成就自我。

什麼是謙德?人都是很自以爲是的,很難做到謙卑和謙虛。很多人都毀在這個方面。每見寒士將達,必有一段謙光可掬。

了凡四訓讀後感 28

此篇講述了凡先生從認命到決心改命的過程。了凡少年時被一名高人孔先生算定一生,後來各個階段發生的各種事情都在孔先生的算定中,這讓了凡先生對"命中註定"深信不疑,於是無慾無求,按照孔先生算定的人生軌跡行屍走肉般的活着,也陷入命中無時莫強求的`宿命論裏。直到有一次拜訪雲谷禪師,雲谷禪師曰:命由己作,相由心生,禍福無門,惟人自召。在雲谷的循序教導和點播下,了凡先生了解到命的定數和自求命數的原理,終於道出"命自我立,福自己求"的人生感悟。

我也終於在此篇裏解讀到命運的真相,弄清了宿命與造命之間的關係。古人云:命由天定,運由己生。其實命運二字是分開的:命與運。可以認爲人的"命"是確定的,而所謂"運"是個人行爲,言語,心念與反應的宿世果報。

每個人的陰陽運數不定,是動態的,是可以自我把握的。命中帶有此運,不代表已運此運。就好比一出生上天給到每個人的土地是不一樣的,有一些土地肥沃,有一些土地貧瘠,一些山巒起伏,一些溪水蜿蜒,就像我們"命"裏初始的軌跡。但要在這片土地上種什麼種子,怎麼經營結什麼樣果還得看你怎麼"運"。有些先天土地富饒,但後天不好不好耕作結果可能斷送了命裏本該有的福報,而相反有些土地並不算良好的,但經過後天的辛勞努力,可能就會創造出命中本無的東西,以此造命改命。現實生活中總有出身平凡卻一步一步努力走向成功的"馬雲",也有出身名門卻幾度蹲牢獄的"張默"。所以我們都應該正視我們的"命",把握好我們的"運":命中有時,需珍惜;命中無時,需努力!

了凡四訓讀後感 29

人生在世,就要在修的問道方面有所成就,如果想做一個有益於世,頂天立地的人,就必然在立命,改過,積德和培養謙德四個方面下功夫。《了凡四訓》裏就強調了人的命運完全可以自己掌握,一生的成敗完全取決於自身所作所爲,正所謂其中的“命自我作,福自己求”。

《了凡四訓》雖然篇幅不多,但寓意內涵十分深刻,它結合了儒釋道三家思想,展現出了真善美的中華傳統文化。通過“立命之學”、“改過之法”、“積善之方”、“謙德之孝”四個篇章,論證了“種瓜得瓜,善有善報,積極進取,有願皆成”之理。

它平實而無虛華,深奧而不迷信,有很強的感染力與說服力,流傳至今。

當我讀完《了凡四訓》後,也明白了許多道理,也發現了自己的許多幸福,說法,和做法都有些不正確。

當我們到達一個層次,就會發現命運無時不刻地在注視着我們,監督的我們,而我們卻無法看見它,感受它的存在。但我們只要一心向善,行得正,坐得端,做得直,爲自己積功累行,才能讓我們的'生活更加美滿幸福。

我們如果想要趨吉避凶,納福而免禍,且不說行善,首先要能改正過錯。改正過錯,鬚髮三心——恥心,畏心與勇心,具備了這三心,則有過即可改,正如春天的冰雪遇到了陽光,難道還要擔心它不消散嗎?“過由心造,亦由心改,如斬毒樹,直斷其根,奚必枝枝而伐,葉葉而摘哉?”

當我做到了改過,就要學會行善,而善圖惡的區別就在於善是一心爲別人着想,而惡事只爲自己的利益着想。

現在,我們結合自己的生活實際來看。家長打罵孩子,老師管教孩子,他們都是爲了下一代好,是爲別人的利益着想,所以是善!我們爲了口腹之慾而殺害生擒時,都是在爲自己着想,想滿足口腹之慾,還要殺掉那些有靈性的動物,這不是惡嗎?

這些,就正所謂“由此觀之,舉頭三尺,決有神明,趨吉避凶,斷然自我。”

現在社會這個大染缸是許多人迷失了方向,人們的妄想,慾望不僅沒有被控制住,而且還在一天天膨脹!他們胡作妄爲,還以爲不會有報應,真是自欺欺人!人們要早日回頭,千萬不要等到惡報降臨的才悔悟,到時候那真是欲哭無淚啊!

了凡四訓讀後感 30

本篇細分爲三部分,第一部分是了凡敘述十個案例以論證“積善之家,必有餘慶”;第二部分從八個對立面去精細論述“善”(爲什麼要細緻論述“善”了,因爲“爲善而不窮理,則自謂行持,豈知造孽,枉費苦心,無益也”);第三部分是將生活中的善行歸爲十大類,可對照而推而廣之。

在這裏,我將簡述了凡從八個對立面(真假,端曲,陰陽,是非,偏正,半滿,大小,難易)對善的細緻描述,很有啓發意義。

善的真假,判斷標準,是否有益於他人。一個人的言語,行爲,態度都是表象,動聽的言語,友善的行爲,恭敬的態度,爲世人所喜,但並不一定對他人有益。因此,存公心,有根心(真心),無企圖是真善。

善的端曲,判斷標準,善心純不純正。純正爲端,有雜念爲曲。如上所說,人的行爲表現可以選擇,但是內心是否真的純淨。

善的陰陽,判斷標準,是否爲公衆知曉。做善事被公衆知曉爲陽善,不被公衆知曉爲陰德。陽德的回報是“享世名”,名與實不符多有“奇禍”;陰德回報是“天報之”,爲自己,家人,子孫所享。所以古人多勸多積陰德。

善的'是非,判斷標準,是否有益於社會,是否從長遠角度考慮。很多善的行爲,對於個人來講是道德水平極高的表現,但是不能用自己的高標準去要求或者號召普通民衆,普通民衆會因爲難以做到,或者說會因爲相形見絀,反而不做這類善事了。反而非善。

善的偏正,判斷標準,好心辦好事,爲正;壞心辦壞事,爲偏。好心辦成了壞事,爲正中偏,壞心也可能辦成好事,爲偏中正。

善的半滿,判斷標準,積善心誠,勤積善,施心真爲滿;心不真,誠,爲半。與你實際的貢獻的並沒有關係,心真誠,即使能力很小也爲滿;心不真誠,即使能力很多也爲半。

善的大小,判斷標準,引用原文:“故志在家國,則善雖少而大;苟在一身,雖多亦小。”

善的難易,判斷標準,引用原文:“難捨處能捨,難忍處能忍”則爲難。

具體瞭解了善的內涵,本着一顆真誠心做事情,就是那句“但行好事,莫問前程”了。

了凡四訓讀後感 31

我親愛的朋友:

善,很小,可以從身邊做起。

這兩天在看一本書《了凡四訓》,雖未讀完,深有感觸,受益良多。好的東西,想和身邊親近的朋友,同共受益。我建議兩件事情,您如果願意的話,可以試着去做一下。能做到的話,您可以嘗試去堅持一下。能堅持一段時間,您可以嘗試堅持下去,堅持更長的時間。如果您做到了,您的孩子也會受益匪淺,乃致終身。

一是節約糧食。

二是不吃有恩於人的動物,戒一種肉。比如狗肉、牛肉、羊肉。

人的樣樣種種,都是從天地自然索取而來,而無一回報。穀物糧食乃天地自然,給予人得以生存的恩賜。我之淺見,珍惜糧食,就是我們可以做到的.,對自然的回報。而對食物的浪費,其實是生活中最容易發生的小過失,但也是最容易改善的事情,一日三餐稍加留意,就可以讓這種損耗福報的小過失,成爲累積福德的善舉。狗、牛、羊,戒一種肉。全素艱難,戒一種肉是易行、能行之善。 每一個生命都愛惜自己的生命,動物雖死,但被殺的怨恨不死,食其肉,如食其怨。食之愈多,身體內存在怨恨、毒素愈多,最終會使自身的健康受到損害。

了凡先生自幼家貧,與寡母相依。少年時遇一老者爲其算命,五十三歲終,無子。中年時遇一禪師,禪師說:只有平凡庸碌的人,纔會被生命定數拘束而無法超越。極善之人,福德隨其行善而日增。所以命數不定。極惡之人,原本可能有的福德反而隨其行惡而曰趨折損,所以命數也不定。了凡先生之前的人生一一如老者所言,絲毫不差。聽了禪師之語後,發願做善事三千件,三千件完後,復又發願三千件、一萬件。如此力行向善,命運得改,安然度過五十三歲,並得一子。在六十九歲寫下此書以警示兒子,如何掌握自己的命運。

如何掌握自己的命運,如何趨吉避凶,讓不好的事情遠離自己,就是從身邊的小善累積起來而獲得的。這是就是我所得到的益處。午飯時讓兒子吃完粒米,不剩絲毫。隨後兒子上學了,便萌生此念,是不是應該勸告身邊親近的人,而寫此信,如有冒犯請您諒解。

願我的朋友健康平安。

了凡四訓讀後感 32

我親愛的孩子:

從開始看《了凡四訓》,我就在認真的思索,什麼是該給你的真正正確的教育。今天我在看第二篇,“改過之法”,在心裏也慢慢有了答案。

人生很長,因爲前路漫漫而未知。人生也很短,回望,過往皆爲虛度。如何不虛度,又能讓未知的路途儘量平坦,就要明白:厚者常獲福,薄者常近禍。心底淳厚、待人厚道、知恩圖報,如此行事必會遠禍而近福。對人刻薄、心胸狹窄、斤斤計較、不知感恩,如此一來必會近禍而遠福,損人害己。

今天我要把自己向了凡先生學習的三點教給你。

第一,知恥之心。要有羞恥心。有羞恥的學生,自然會在學習上力求上進。有羞恥心的人,在社會中也會自覺維護自己的尊嚴,在道德上反省和自律。知恥能給人上進的力量、自我約束的力量。

第二,敬畏之心。知道畏懼,就能喚醒自身的良知,明白什麼該做,什麼不該做。每一個人,對於父母、老師、長輩,都應該心存敬畏,言行舉止禮貌恭敬。萬物皆有感知,縱使我們在別人看不到地方,也要約束和管理自己的行爲,不能做壞事,花草樹木,風雪雲雨都是壞事的見證者。

第三,勇敢之心。一個人最大的勇敢,就是改正自己的過錯。人不能改掉自己的過錯,大多是因爲拖沓、懶惰,畏懼艱難而退縮,所以必須勇敢發奮,有錯誤即刻改過,不能消極等待。

如果在教室裏撿到了東西,要儘量找到是誰丟失的,歸還別人,或交給老師。不能佔爲己用,一針一線,不告而自用,即視爲偷。心存羞恥,就會正確對待生活中隨處可見的,這樣的`話小事。如果你能從內心對於成績的好壞存在羞恥心,我相信你一定會認真去對待學習。

花草魚蟲雖小,都是生命,對生命存有敬畏之心,你就不會隨意去傷害任何的生命。對老師真正的敬畏體現在,對老師勞動成果的尊重,上課就應該認真聽講,認真完成作業。溫暖的暖從三年級一直錯到四年級,在學習上,從今天開始,努力做一個勇敢的勇士吧!一切的錯字錯題都是“紙老虎”,認真對待,勇敢地戰勝懶惰的自己!

給你寫這封信的時候,我也反省了自己今天的過錯。不應該在抱怨的壞情緒中度過,這個飄雪、詩意的下午,有很多事情在等着我去做,有很多道理在等着我去明白,我也應該對生活更勇敢。

了凡四訓讀後感 33

《了凡四訓》是明朝時期袁了凡爲教育後代子孫而留下的家訓,原名《戒子文》,對於被後人所拍成的電影,我受益匪淺。了凡先生平生是個人盡皆知的大善人,做了許多善事,因此也頗受人們的尊敬。他教育我們,人的命數是有限的,應當多多行善積德。但對於極善極惡的`人,命數卻不能約束他們。因爲極善的人,如果平生做過許多善事,那麼他原本貧窮的命數就會因爲善事的多少而有可能變得富貴長壽,相反,極惡的人如果平生做過許多惡事,即使他的命數是大富大貴也會因此變得一窮二白。所以,了凡先生便勸誡我們,勿以善小而不爲,勿以惡小而爲之。

即使你不相信命數,但多做好事也是人生中的一大亮點啊!了凡先生通過他的親身經歷告訴我們:自己是可以改變命運的。他年輕時曾有位道長給他算了一卦,那道長所算的和他命運要經過的也都相符,道長曾說,他命裏無子。但因爲了凡先生積善太多,命數改變,了凡先生幸運的得下了一個兒子。他認爲:命運分先天和後天,先天命運是上天註定的,而後天命運則是由先天命運轉化而來的。如果一個人行善積德,命運便會因他而改變,往好的方向轉換;如果一個人作惡多端,命運便會因他而改變,往壞的方向轉換。所以,命運是掌握在自己的手裏的,這句話也是有一定道理的。而了凡先生則又做了補充,應竭力行善,竭力斷惡。善也有大小善之分,雖說大小善都是積德,但也有大小功之分。相傳有個縣令,無意中被黑白無常錯勾了魂,閻王便讓牛頭馬面稱他一生的功過,結果功大於過。縣令感到奇怪,他平時並沒有做很多好事啊。閻王說:“你曾阻止凡間皇帝動用百姓興修水利,勞民傷財,雖未攔下,但你一念之間爲所有老百姓着想,就是大功一件。”這個故事告訴我們,大善有時可能只是一念之間,不一定非要做完上千百萬的小善才叫大善。小善只爲一人,而大善則爲天下人。所以,我們也應風聲雨聲讀書聲,聲聲入耳;家事國事天下事,事事關心。也要做到“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啊!看完這短短的視頻,我原本浮躁的心也歸於平靜了,我由此領悟了很多,我也會努力,做一個行善積德的人。

了凡四訓讀後感 34

立命是什麼?立命就是自己要創造命運,而不是讓被命運束縛。

以前一直想不明白,命由天定和努力奮鬥之間的關係,我並不是完全不相信命運的人,但我更願意相信努力奮鬥的意義,相信一分耕耘一分收穫。直到看完了《了凡四訓》,終於找到了一種可以說服自己的觀點,袁了凡先生一生原被算命先生算定,不差分毫,雖然少去了迷茫的痛苦,同時也沒有了人生的追求,而人生總是有那麼一點不可知的意味才能過得興致盎然,回味悠長,直到遇到了雲谷禪師改變了他的一生,說來簡單,曰:人未能無心。終爲陰陽所縛。安得無數。但惟凡人有數。極善之人。數固拘他不定。極惡之人。數亦拘他不定。說的就是人只要起心動念,就有命運,極善的人,天天行善,其福天天增長,他的命算不來。極惡的人,多半是過去生修大富大貴,因爲造惡把福折損了,雖折還有餘福。俗話說:惡有惡報,不是不報,時候未到。只是報應的時間未必在當世,可能禍及後代子孫。所謂生死有命,富貴在天的`說法,指完全被命運捆住的人,即‘聽天由命’者。袁了凡以自己的實踐說明了命運是可以掌握在自己的手裏的,也印證了古聖賢孟老夫子所謂:有志於功名者。必得功名。有志於富貴者。必得富貴。人之有志。如樹之有根。立定此志。須念念謙虛。塵塵方便。自然感動天地。而造福由我。的名句。

人生能通過不斷的積善修德來突破命運的定數,讓固有的定數變爲變數,最終命運又掌握在自己的手中了。就像老禪師所說:命由我自己造,福由我自己求;我造惡就自然折福;我修善,就自然得福。這是一個積極向上的好方法,給人以希望和啓迪,具有樸素辨證主義的思維特徵,讓人能冷靜面對世間的各種變化,勸人積極面對生活,可以說,讀此書,對事業,對生活有百利而無一害。《易經》我們大多數人都知道,開篇就是,積善之家,必有餘慶,積不善之家,必有餘殃教人行善,這是易經的第一要旨,否則,兇何可避,吉何可趨。

讀這本書我不僅懂得了命運可以改變及改變命運的方法,同時還認識了佛教是一種至善圓滿的教育,很慶幸看到了這本書。我將努力實行!同時也希望有更多的人能好好讀這本書,並按照古聖賢的教育理論來教育子孫後代,那我們的國家一定會比現在更繁榮富強。

了凡四訓讀後感 35

在觀看《了凡四訓》電影的時候,我記得開頭有這麼一段話:了凡先生本名袁黃,早年被孔先生將一生命運算定,後遇雲谷禪師,爲其開示“命自我立”之學,遂改別號“學海”爲“了凡”。了凡先生書其一生,實踐改過積善之法,成爲世人行善修德,改造命運的傑出典範。

了凡先生告訴世人,人的命運是可以改變的,改變的方法就是要多積善行,多培養善德,要有一個好的心態。真的很感謝公司向我們推薦了這部電影,並且發放圖書,時刻鞭策我們,提醒我們要時刻的反思自己,常在有時思無時,莫在無時思有時,多積德行,保持良好的心態,從而改變自己的命運。“一息尚存,彌天之惡,猶可悔改”,了凡先生勸世行善,改變了自身的命運,可以說是佛教智慧的體現。 雲谷禪師曾對了凡先生說,人的命數確實是有的.,但這是對於凡夫俗子,對於極善的人,和極惡的人,命數都是不能約束他們的。極善的人即使命中註定要貧窮短命,但因爲他行了善事,那麼這善事的力量就能使他由貧窮短命變成富貴長壽;相反,極惡的人即使命中註定要富貴長壽,但因爲他行了惡事,那麼這惡事的力量就能使他由富貴長壽變成貧窮短命。人的能力和人的道德是兩回事,當今的一些國人,盲目的追逐金錢而忽略了傳統的道德美德。他們的言行盲目,內心浮躁,見義勇爲的反遭誣陷,公車讓座的反被罵,中國已經出了多少個彭宇?這不禁讓人思考,作爲有五千多年曆史文化的中華民族,現在這些人都是怎麼了?看完這部電影,使我感受最大的就是心態改變人的命運,從了凡的知命認命,到最後的知命而不認命,從這一轉變就是心態發生了質的變化,神奇教練米盧帶領中國足球隊歷史性衝進世界盃,我記得他的名言就是:態度決定一切。心態就是心大一點,一切從心開始,結善緣,積仁德,俗話說:“惡從心中起,口乃心戶之門”,對別人,對親人,對孩子,口出惡語,衝動這個魔鬼會讓你肝火旺盛,最終損傷的還是自己的身體。

保持良好的心態,多積善行,不計較一得一失,時刻記得提醒自己,讓浮躁的心靜下來,不要管別人計較你什麼,也不要管別人說你什麼。誰能救自己?誰又能解讀自己?只有自己,從我做起,從心做起,才能改變自己的個性,改變未來的生命走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