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國文齋>子部>道家老子>

道德經講稿

道家老子 閱讀(8.85K)

篇一:道德經講稿

我覺得任何一個翻閱《道德經》的人最七年級定會大笑;然後笑他自己竟然會這樣笑;最後會覺得現在很需要這種學說。至少,這會是大多數人初讀老子的反應,我自己就是如此。——林語堂

道德經講稿

一、概說

1、《道德經》的影響

老子的《道德經》一書,著於春秋時期,距今已有兩千五百年以上。僅五千餘言,但他文約義豐,博大精深,涵蓋天地,他不僅深刻地影響着中國人,也深刻地影響着世界人民。據說《道德經》譯註本總共有三千多個版本。海關人教論壇裏面就有一個叫景峯,長篇連載《道德經》的解讀。在唐朝,玄奘法師就將《道德經》譯成梵文,傳到印度等國。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統計,《道德經》是僅次於《聖經》被譯成外國文字發行量最多的文化名著。美國前總統里根,在他第二次就職演說中,用老子的名言“治大國,若烹小鮮”來闡釋他的治國理念,美國科學院內也掛着用中文書寫而成的“無爲而治”四個大字。

2、道教與《道德經》的關係

道家是一種思想文化流派,而道教是一個宗教團體。

《道德經》常會被歸屬爲道教學說。其實哲學上的道家,和宗教上的道教,是不能混爲一談的,但《道德經》作爲道教基本教義的重要構成之一,被道教視爲重要經典,其作者老子也被道教視爲至上的三清尊神之一道德天尊的化身,又稱太上老君,所以應該說道教吸納了道家思想。道教作爲一種宗教,有其信仰,有**與組織,有一系列

的宗教儀式與活動。

漢朝的張道陵創五斗米道(天師道)。

宋末元初的道教,在北方出現了王重陽創導的全真道。實行出家制度,道士不可婚娶。而同時,爲應對全真道的迅速崛起,原龍虎山天師道、茅山上清派、閣皁山靈寶派合併爲正一道,尊張天師爲正一教主。歷史上正一道者,多不出家,還世襲尊位。從而正式形成了道教北有全真派、南有正一派兩大派別的格局。

3、多數人對《道德經》的印象

魯迅:中國根柢全在道教。

在人們的思想觀念中,至今還普遍存在着老子思想是反對仁義智慧,主張消極被動、無所作爲、甘守懦弱、逆來順受、保守倒退的觀點。這些觀點也是歷代哲學家比較普遍的觀點。歷史教材是這麼說的,哲學教材也是這麼說的。

4、《道德經》的主要內容構成及本意

有一種解讀是:“一,構成世界的實體。二,創造宇宙的動力。三,促使萬物運動的規律。四:作爲人類行動的準則”。

“道”是宇宙的本源,也是宇宙中一切運動的法則。

天之道,不爭而善勝

二、《道德經》衍生主要流派

1、守一: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寧;神得一以靈;谷得一以盈;萬物得一以生。

2、存思:《黃庭經》

3、導引:《五禽戲》《八段錦》《易筋經》

4、吐納:《莊子》書中第一次提到“吐故納新”,道家吐納術僅呼吸一法 ,即可分三百九十多種。

5、胎息:“能不從鼻口噓吸,如人在胎胞中”《抱朴子》最早的化學家葛洪。

6、外丹:

7、內丹:

8、服食:

9、起居:

三、名句欣賞

玄之又玄,衆妙之門

無爲而無不爲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

是以聖人處無爲之事,行不言之教。

天之道,利而不害。聖人之道,爲而不爭。

天之道,損有餘而補不足

四、結束

1、和大怨,必有餘怨。

2、天道無親,常與善人。

篇二:道德經講稿

經典的意義

首先我們要注意的是,我們這裏說的是“經”,而不是專指《道德經》這個經,就是經典。中國人的字很簡潔,一字一意,所以這裏說的經典不是一個詞,而是兩個字。經典是書中最高的稱謂,是傳世萬代的鉅著。現在很多學者不尊師,不知恥,東抄西借些文字,掏點錢印出來,就大肆炒作,“我是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經典大師。

現在的人亂用詞語,我見過一本書叫《廣告經典》,想了很久,這個書名很沒文化,不得法。“廣告”這個東西本身就是應時而生,而不是傳萬代的東西,更何來廣告經典之說。這就像一棵樹,根只能活上個一百年,但卻要說這棵樹千歲萬歲,有點言過其實了。還有個毛病就是“經典口語化”,這也是對“經典”這個詞的大不敬之處。比如我們上街,隨便看到個花花衣服、毛絨玩具,心裏很喜歡,於是就脫口而出:“這個東西經典呀”!所以希望聽過講座的學友們要注意自己日常語言中的每個字。

“經”是什麼意思?經這個字有絞絲旁,我們就能夠看出它是來自紡織行業中的,“經”就是縱向編織的線。橫向的線是緯線。於是有了“經緯”這個詞。那麼爲什麼不叫“緯典”呢?道理很簡單,看看古代的織機就明白了。經線是基礎,緯線是用梭子穿的,所以經就比緯重要了。《說文解字》中這樣解釋“經”字:是一種有條不紊的編織排列。

“典”是什麼意思?用現代語言可以理解爲“最重要的書,規章制度”。我們看看甲

骨文的典“”“”,表現的是人們拜倒在一堆書(石書或陶書)面前的場景。《說文》一書中說:“五帝之書大冊”。這些都足以說明“典”的重要性。

但我們還要注意一點:但凡是經典,是隨處隨時都可以用的。經典記載的是大“道”,《禮記·中庸》說:“道也者,不可須臾離者也,可離非道也。”這句話能幫助我們理解經典的永久性。

有人說:“這種什麼時候都對的'東西不存在,違反了辯證的原則。”世界上能治百病的藥是不存在的。很正確!但是經典不是一種物質,而是一種理。比如說“石頭永遠不壞”,這就是錯的。但是,“世界上的石頭都會壞”這個理就是對的,這就是經典。

我們爲什麼要研讀“經典”

經典是有關民族危亡的,經典是有關人性善惡的,經典是有關世界和平的

①大家認爲中華民族有價值嗎

當我們開始說這個話題時,我相信不少人會突然從一種盲目的狀態甦醒過來。此時會產生兩種態度:民族有價值觀和民族無價值觀。持有價值觀念的這部分人,很好,但你們可能還沒最終弄清楚:“中華民族”或者“民族”這個觀念存在的價值在哪裏。下面我們詳細的講講。

(一)心靈歸屬是價值之一

歸屬感是現代心理學的研究對象,通過研究得出的結果是:歸屬感是人類最基本的需求之一,歸屬感的建立源於人類羣居生活的習慣。在人類進化過程中,從古猿分出來好幾支,羣居的這支就是我們人類的祖先,叫尼安德特人。還有一部分是獨居的,他們的身體比人類祖先強壯很多,可以單獨和大型食肉動物搏鬥,可是那部分已經滅絕了,正是因爲獨居的特性滅絕了他們。

是什麼力量讓離開家的人,扛着獵物又回到家中,與其他人分享?是什麼力量讓我們牽掛我們的朋友和親人?這就是歸屬感。

假如有人說我沒有絲毫的歸屬,我自生自滅,無親無友。這是裝酷,除非這個人不是人。歸屬需求是已經種在我們基因裏的東西,根本不是一個人依靠理性能去掉的。

民族就是一種歸屬,而且是最大的歸屬。因爲最早的民族是依靠血緣關係爲紐帶建立起來的,這個符合人類進化的原則。所以我們說中國人都是炎黃子孫,都是一個血脈下來的。其他的民族也有相似的說法,日本人說他們是大和民族,法國人說他們是高盧人,德國人說自己是日耳曼民族,很多例子。只有美國等少數幾個移民國家沒有民族觀念(可是他們有國家觀念,這也是一種歸屬)。《進化論》也從科學上證明了這一點:“每一個物種都有同一個祖先”。

(二)全人類文化的延續

人類是一個大家族,而又因爲很多原因四分五裂,形成現在這麼一個多元化的現象。多元化就是人類的發展標準和標誌。我們都學過矛盾的理論,矛盾雙方相互促進、共同作用,構成了發展。如果沒有多元化與統一之間的矛盾,我們的社會早就完蛋了。希特勒就不懂得“矛盾存在是必然”的道理,因此導致了他的錯誤思想和一場罪大惡極的戰爭。所以,文化的延續是人類發展的必須,文化的多樣性是全人類的需要。這個觀點有哲學和歷史經驗爲依據,是血的教訓,不是學者、書生們的危言聳聽。

國家是不穩定的超大集體,地理範圍也是不穩定的,而一個國家和民族的文化是相對固定的,是國家民族存在的根本。所以學者們一般是按文化系統來劃分世界的,而政治家是按座標來劃分的。中華民族不是依靠國土得以生存,而是靠文化,民族是文化的載體。

(三)民族是人安全的最基本保障

這個道理再簡單不過了,縱觀歷史,一個國家的滅亡從來都不是戰爭,而是因爲民族文化被消滅而消亡。古埃及是被伊斯蘭文化侵略消滅的,古印度是因爲殖民文化而被消滅的。

中國遭受過多少次侵略?元人入侵、滿人入侵都是外族入侵,結果都被中華民族的文化給消滅了,他們變成了我們中的一部分。中國人或任何一個國家的人想要安全,就得團結。想團結,依靠的不是總統、主席,而是“民族的觀念”。民族的觀念靠什麼傳承——就是經典。

08年的汶川大地震之後,我們能最直接的看到中華民族意識在起作用。具有這種民族意識才是一箇中國人的標誌,不是拿個身份證就說明是中國人了。在民族危亡、大災大難之際,貢獻自己力量的纔是該民族的人,才能叫“某某國人”。記得地震時有個小孩子因爲打不了韓國的勁舞團遊戲,說四川人該死之類的話,說明這個孩子已經不是中國人了,我們可以把她清除出大家庭。

所以當災難發生時,民族是我們能依靠的,也是唯一能依靠的。當然這個說法也是有侷限性的,這裏所說的災難通常是大災難。如果是同學、同事之間雞毛蒜皮的小事情,我看就用不着動用民族力量,私下解決就行了。大家都看過一部美國電影,說的是“彗星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