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國文齋>子部>道家老子>

道德經大學生讀後感

道家老子 閱讀(1.53W)

認真讀完一本名著後,相信大家的視野一定開拓了不少,是時候寫一篇讀後感好好記錄一下了。你想知道讀後感怎麼寫嗎?以下是小編整理的道德經大學生讀後感,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道德經大學生讀後感

《道德經》,以其精煉的八十一章,寫出了世間萬物的博大精深。從社會中的政治,談到經濟,有時又涉及到教育,從中又寫了軍事,用這些實際中的事物來體現老子的哲學思想。在優美的文字中構造了一個樸素、自然、豁達、飄逸的宇宙觀、人生觀以及方法論的框架。

一開始我根本是看不懂的,在旁邊註解的幫忙下才稍微明白一點,就這一點點,讓我領略了他的辯證的哲學思想。

讀完到《道德經》,使我對這位古代賢哲提出的以提高道德修養爲核心的人生哲學和處世方法有了正確的.認識,自身的人文知識、個人道德修養和爲人處世的本事也有了提高。比如在第四十五章中,老子用辯證的思想闡釋有些事物表面看來是一種情景,實質上又是一種情景,表面情景與實際情景有時完全相反。“大成若缺,其用不敝;大盈若衝,其用不窮”就是體現了這一點。還有“躁勝寒,靚勝炅”則說明事物的對立面常常互相制約,異常是對立面的主導方面作用更大。

《道德經》的第六十三章說出了做事的原則,即“無爲而無不爲”的原則。也說出了“天下之難作於細,天下之大作於細。是以聖人終不爲大,故能成其大”,從而說明在辦事情是要從客觀條件出發,一旦條件成熟,事情也就水到渠成了。同時也告誡我們處理問題要從容易的地方下手,實現遠大的目標,要從細微的地方下手。處理問題時,要是遇到微易的事物,萬不可掉以輕心,或許細微的纔是事物的關鍵所在。老子也說出了“合抱之木,作於毫末;九成之臺,作於壘土;百仞之高,始於足下”,說明一切事物的發展過程都是從小到大的。我們做事情時必須有恆心一點一滴的去完成,不然就會功虧一簣,半途而廢。

《道德經》的許多哲學限於我的學識,不能完全理解,可是讀它真是獲益匪淺。在我讀完《道德經》後,忽然想起古代的另一位教育家————孔子,於是就有了比較的念頭。

孔子,作爲偉大的教育家,據說孔子還對飲食有研究。作爲我個人的觀點,我認爲孔子不及老子,孔子的哲學不能算作作哲學,他的觀點,我認爲其實是對現實中事物的一般發展規律的總結,只是別人照着孔子的言行去行事時,還沒有發現或許很少發現錯誤。孔子的哲學,我認爲並沒有上升到理論的高度,只能說是孔子比別人多了一項概括的本事。比如“溫故而知新,學而時習之”、“食不厭精,膾不厭細”,都是一般人們的生活規律,生活常識,並沒有太多的理論價值,說明了一點,就是一張教別人如何做菜的烹飪單子,別人看到只需要照着上頭的步驟,基本上不需要研究什麼的。

可是老子不一樣。他的《道德經》從一開始的“道可道也,非恆道也。銘刻名也,非恆名也。”到最終的“和大怨,必有餘怨,焉能夠爲善是以聖人右介,而不亦責於人。故有德思介,無德思徹。夫天道無親,恆與善人”都是告訴人們做人的道理,爲人處事的哲學。如果從開始你不認真體會,你就沒有辦法領會到這些深刻的觀點。他用一種樸素的語言,用哲學中辯證的方法寫出了客觀的自然規律,書中包含着樸素的辯證法因素。

最終我感激徐教師能爲我們大學生讀經的活動作了一個很好的開端,讓我們認識到中華民族遠古的精髓,讓我們對於我們偉大的民族文化有了深刻的理解,使我們在現代禮貌的薰陶下不會忘記我們以前的禮貌,從而增加我們的文化及道德修養。我真誠期望你的可能繼續開展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