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國文齋>經典詩詞>詩經名句>

詩經讀後感通用14篇

詩經名句 閱讀(1.37W)

認真品味一部名著後,相信大家一定領會了不少東西,需要好好地就所收穫的東西寫一篇讀後感了。那麼我們該怎麼去寫讀後感呢?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詩經讀後感,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詩經讀後感通用14篇

詩經讀後感1

五百年詩詞之沉澱,三千年歷史之光陰,傳承儒家之文化,在如今喧囂世間,如一彎清泉,淨姝心之空靈。

兩千年前的愛情在田園牧歌裏生根發芽。不妨當個手搖木鐸的采詩官,奔走於千頃沃野,彎下腰,採摘着屬於自己的快樂、憂傷,生活的每一個片段,不加修飾,都能吟出動人的樂章。沒有直白的文字,對不起《詩經》原初的情感衝動,沒有含蓄的表達,難以讓《詩經》的愛情委婉動人。本書以清新的筆調優遊於《詩經》的田野中,採擷兩千年前田園牧歌裏的快樂與甜美,那裏有純真無邪的愛情,直抵人心的男女相思,回到《詩經》,找回自然的和美與生活的快樂。

初夏的清晨,陽光明亮而柔麗地從樹葉間輕盈落下,碎碎地鋪滿翻開的《詩經》書頁裏,異常美好。這種美好於心底滋長蔓延,纏繞到窗外聳立的梧桐樹上。在這個夏天,梧桐這種《詩經》中就有的遠古植物,在和風中落下清涼的樹蔭。

年少時候,覺得《詩經》就是一部愛情的詩歌,漢、溱、洧、淇之水,透徹清涼,我欲淌之;蕙、蘭、芷、蘅之花,招展美麗,我欲採之。在優美繁密的詩句中穿梭,遙望先古河流兩岸的男女,他們的歡笑與淚水,幸福與怨恨的愛情故事,讓人動容。

《詩經》中那麼多的愛情真摯而生活化,沒有呼喊着偉大與高遠,但那些樸實無華的句子,讓人回味無窮。《關雎》中君子對窈窕淑女的熱切追求;《漢廣》中男子對遊女的盼望與留戀;《擊鼓》裏流傳千載的“執子之手,與子偕老”的誓言;還有《木瓜》裏不分貴賤的真愛饋贈,都是凡人真實的戀情,字裏行間,樸素之美盡現。

愛情之外,還有那個時代的勞作與智慧。伴隨墜落的星辰,先民們耕種、狩獵、祭祀、園藝、婚嫁等,這是人類一代又一代傳承下來的生活方式。《詩經》就是那個時代日常生活的真實寫照。

《詩經》的言辭是一幅幅質樸淡雅的國畫中最美的註腳。或是月光如水的夜晚,或是瀰漫芳香的田園,或是那叢叢纖塵不染的植物,莫不失古樸的意蘊。《詩經》的藝術形象,清純簡約,沒有任何粉飾,卻深深烙印在人的心裏。

應該感謝《詩經》這部詩歌總集。在高樓大廈燈火通明的現代社會中,當我們開卷深讀《詩經》,一下子就回到了星點零落的古代村落。穿越過三千年的漫長時光,我們依然可以感觸到先秦諸民的生活。阡陌盡頭的那個古樸小村,有雞鳴狗吠,也有男女談情說愛的身影,在水一方的“伊人”,逾牆的“仲子”,貽我彤管的“靜女”。戰事來了,便有了建功立業的豪情與馳騁沙場的雄姿,綿長的黑夜給思婦留下望穿秋水的悲涼,那一個個翹首盼望君歸的故事在遙遠的年代成爲夢中的期許。

《詩經》中的男女是幸運的,他們生活在最樸素的地方。推門而出是一片舒心的原野,山川與河流讓人心曠神怡。這片廣闊的精神天地瀰漫着清香,和風習習,人們採摘着植物,採摘着屬於自己的快樂、憂傷與希望。生活的每一個片段都能夠唱出歌來,成爲歌謠,也許這就是最高境界的詩歌,不加修飾,卻吟出最純粹的旋律。於是那些手搖木鐸的采詩官奔走在田野花草間,步行於美妙的大自然,聆聽純美的歌聲,執筆飛速記下每一個音符。

《詩經》這部記載着周朝到春秋時期長達五百多年歲月的詩歌總集,在歷史的長河中流淌而至,滿載着遠古意蘊,嫋嫋娜娜地走來。遠古的和風拂過心靈,感受這穿越千年依然至美的風景,在喧囂的世界裏,滌盪出清澈的樂感。

中國是詩歌的國度,在中國古代文學作品中,詩詞總是以其獨特的力量打動着我們心靈深處最感人的琴絃。而詩詞最永恆的生命力不是那些華美的辭藻、絢爛的景緻,而是沉吟至今仍不褪色的情感。如果時間的跨度也要徵稅,那麼詩經樂府中“清養的純愛”,唐詩宋詞裏“公然走私的感情”,魏晉駢文中的人生心事,滲透古卷,撲面而來時,我們首先要交出大把大把的“心稅”,才能換回詩詞中最真摯的生命感悟。“閱讀大中國”系列從內到外,莫不“蓄意征服”當下小資和都市白領的心思。柔美的文風,個性化的情感解讀,清新優雅的封面,時尚的版式,精緻的彩插無不俘獲着讀者們亢奮的閱讀慾望。筆鋒所及,王侯將相達官顯貴的私人生活,百姓市井才子佳人的情感糾葛,一一融化在字裏行間。這裏,關乎他年風月、關乎人生風流,關乎幸福的過去式。悠遊於最美的詩詞,在詩詞中開釋心靈,靜享當下的愉悅。

詩經讀後感2

《詩經》中的婚戀詩比較集中和完整地用文學的方式反映了先民的愛情生活與愛情體驗,並記錄了種種婚戀嫁娶之民俗。在一般的印象中,《詩經》中的情詩,尤其是源自諸侯列國中較爲風流的鄭國和陳國的,都十分大膽奔放。舉個例子,廈門大學的易中天教授將《摽有梅》中的“求我庶士,迨其謂之”譯爲“你想求愛就快點來,磨磨蹭蹭急死個人”、《王風大車》中的“豈不爾思,畏子不敢”譯爲“我想私奔,怕你不敢”。這種俏皮的譯法固然與易中天先生幽默風趣的性格有關,但在一定程度上也能反應《詩經》中愛情詩自由奔放的特點。

很有趣的一點是,古代的文學批評家大多不承認這些情詩是確寫愛情之作,而往往將其歸於“美刺”的比附。如《毛詩序》雖然承認部分詩歌所詠關涉男女之事,但堅持認爲詩人之意是諷刺當時不良風俗。第一個公開懷疑“美刺”之說的是北宋的歐陽修,他將《靜女》、《野有死麕》等詩歸結於“淫奔之詩”。朱熹也贊同他這一觀點。我以爲這說法並非沒有道理,比如《野有死麕》的“吉士誘之”幾句有着非常強烈的性暗示。但是,這並不代表這些婚戀詩就應該被曲解甚至被斥責。在古代社會,《詩經》被視爲政治、道德、倫理方面的教科書。長期以來,其中的婚戀詩由於自身的經學地位和封建觀念的束縛並沒有被正確認識。直到五四時期,纔開始有真正意義上的《詩經》婚戀詩研究。此時愛情主題開始被重視,郭沫若先生將情詩翻譯成白話文並把它們單獨收入一個集子,顧頡剛先生、俞平伯先生等人對一些情詩進行了具體辨析,更有學者將婚戀詩分成了諸如“單方相思”、“兩情相好”、“不幸失戀”等小類進行更細化、更深入的研究。

但是,並不能因此得出“先秦時期戀愛自由”這一結論。事實上,與之恰恰相反,禮法已經開始嚴格限制人們的戀愛和婚姻。當時的婚姻制度是以媵嫁爲特徵的一夫多妻制,“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是子女必須通過的一關。《氓》中“匪我愆期,子無良媒”足以說明沒有經過“官方程序”的婚姻是不正當的。周代設有媒氏的官職。爲何統治者對婚姻的控制如此嚴格甚至專門設官呢?周王朝統治的基礎是禮樂和宗法制。“禮”規範百姓的行爲,自然與婚嫁密切相關,而媵嫁這一特徵則密切配合宗法制。何謂媵?媵是嫁女的侄女和妹妹,她們與嫁女屬同一家族,因爲是庶出,只能從屬於嫡出之女侍奉她們。這也就是爲什麼王洛賓的民歌裏會有“帶着你的嫁妝,帶着你的妹妹,坐着那馬車來”。宗法制的核心是嫡長子繼承製,而這種婚姻制度進一步強化了嫡庶之別,是統治者鞏固統治的手段之一,因此它執行得很嚴格。

那麼就會有這種疑惑,既然婚姻不自由,爲什麼《詩經》中又有這麼多大膽而多情的婚戀詩呢?第一,這些詩與另一些顧慮重重的婚戀詩合力反映了存在於當時社會的一種矛盾。一方面,出於人的原始的生理和精神需求,百姓渴望婚姻自由。另一方面,社會又對他們加以約束,而他們也不自覺得被所處的社會的文化所化,有一些婚戀詩就體現出民衆對禮法的認同。例如《鄭風·將仲子》中女子雖心悅男子,但“父母之言”、“諸兄之言”、“人之多言”導致她不敢接受男子的追求。《鄘風·蝃蝀》則指責一位女子不待父母之命而選擇自由戀愛的行爲是“大無信也”,認爲她破壞了婚姻禮儀很不道德。在詩經中,大膽奔放的愛情和要面對重重阻力的愛情原本就是並存的。第二,統治階級爲了繁衍人口的需要,在特定時期開了一個相對自由的口子——“中春之月”,供單身男女約會甚至“野合”。據說,孔子就是“野合”的產物。“國之大事,在祀與戎”。祭祀、戰爭還有農業的發展都需要大量人口,因此人口增值是國家一大任務。這種制度既可以維護社會秩序又大有助於人口繁衍,還能緩解人的精神壓力,被統治者廣泛採納。《詩經》中許多奔放的愛情詩就發生於這特定的“愛情狂歡日”。

在這種時代背景下,《詩經》中大膽純樸、自然美好的婚戀詩就具有了更強烈的生命意識和美學價值,其中一些甚至還具有反叛色彩,猶如一場突破禁忌的狂歡。《詩經》真實地記錄了先民們的生活,不僅反映了我國西周、春秋的時代風貌,還具有超越時代的永恆美學價值與藝術魅力。

詩經讀後感3

“紅裳引蝶亂,傾盡浮生殤。”關於你,大可當作一場夢。

只不過夢裏的似是而非,人生的荒唐奈何。我以爲只要我純情與你,待秋葉紅霜時,你明謀正娶;我以爲琳琅風月爲你流淌,到爾卜爾筮,你以爾車來;我以爲付你一世深情,使三歲食貧,你及爾偕老。然而,只是我以爲。

你變了,或許說是我沒有認識到完全的你,你的心不再如往昔一般明淨。若說“人生若只如初見,何事秋風悲畫扇,等閒變卻故人心,卻道故人心易變。”是否你只滿足於有一個人靡室勞矣,夙夜興寐。是否你認爲言既遂矣,至於暴矣。是否……你是否還記得我以及你那輕許的諾言和不再兌現的婉曲。終於,在無限的背影中我恍悟到你的愛情沒有標準,你總是三心二意。昨天的鮮衣怒馬,今天的羽扇綸巾。沉溺在愛情裏的女子,該怎樣的脫身?

我不知道,我也不想知道。我只知道再回首時,那些淚痕點點想來可笑,卻不知再回眸時,那些歡聲笑語竟叫人潸然淚下。

你可知,我的內心深處也想之子于歸,共子陶然,但我害怕這樣只會讓我對變了心的你多了幾分怨恨,少了幾分竹馬青梅。正如白居易《長相思》裏所說“思悠悠,恨悠悠,恨到歸時方始休。”但我有些害怕你歸來,我想要的是那個曾和我“總角之宴,言笑晏晏”的你,而不是如今變了心,行爲其貳的你。你,是你嗎?你在淇水旁的誓言,已在風中凌亂,歸期爲天涯。你的心,可有一刻屬於我;你的新,讓我回憶泛陳。劉禹錫的《竹枝詞》裏有這麼一句“紅花易衰似郎意,水流無限似儂愁。”

爲你,也曾兄弟咥其笑矣,爲你,也曾躬自悲傷。遇到你之前,我憧憬愛情;認識你之後,我孤帆遠影。蘇軾說“似花還似非花,也無人惜教墜。”算了罷,不能相濡以沫,就相忘於江湖吧!

如今已到了這個地步,就忘了吧。忘了你信誓旦旦,忘了你的年少作伴,既然你要走,那我也不送你。有些缺憾,有些失落,有些不捨。但人生,能有幾回圓滿呢。不過,淇則有岸,隰則有泮。我只希望,多年後你金縷翩翩,安然無恙。即使佳顏在側,即使燭影搖紅。

淇水湯湯,漸溼帷裳,自古離別多成殤。流年已付交還,不染風雪一更。桑葉未落,而我已從你身旁路過。

我們好像在哪見過。

成語鮮衣怒馬:美服壯馬。謂服飾豪奢。如:明·沈德符《野獲編·刑部·冤獄》:“羣盜得志,彌橫恣爲推埋,鮮衣怒馬,以遊俠爲稱,其魁名朱國臣者,初亦宰夫也。”又如:鴉片洋標束錦裝,鮮衣怒馬浮雲隊。——清·陳寅《馭僕篇》

成語相濡以沫:相濡以沫[xiāngrúyǐmò],意指泉水乾涸,魚兒以口沫互相潤溼。◎語出《莊子·大宗師》。後用“相濡以沫”比喻同處於困境,互相以微力救助。[源]《莊子·大宗師》死生,命也,其有夜旦之常,天也。人之有所不得與,皆物之情也。彼特以天爲父,而身猶愛之,而況其卓乎!人特以有君爲愈乎己,而身猶死之,而況其真乎!泉涸,魚相與處於陸,相呴以溼,相濡以沫,不如相忘於江湖。與其譽堯而非桀也,不如兩忘而化其道。夫大塊載我以形,勞我以生,佚我以老,息我以死。故善吾生者,乃所以善吾死也。《莊子·天運》孔子見老聃而語仁義。老聃曰:“夫播糠眯目﹐則天地四方易位矣;蚊虻噆膚,則通昔不寐矣。夫仁義憯然乃憤吾心,亂莫大焉。吾子使天下無失其樸,吾子亦放風而動,總德而立矣,又奚傑然若負建鼓而求亡子者邪?夫鵠不日浴而白,烏不日黔而黑。黑白之樸,不足以爲辯;名譽之觀,不足以爲廣。泉涸,魚相與處於陸,相呴以溼,相濡以沫,不若相忘於江湖!”[典故]“相濡以沫”出自於《莊子·大宗師》。莊子說明人的生死有如日夜交替一般,自然而然,所以理想的生活並非刻意能追求的。我們往往以爲和人親密相處、苦難相助,就是理想。但是哪裏知道那就像離了水來到陸地的魚兒一樣,爲了存活,相互用口沫來潤溼對方,雖然好像很親密,卻怎麼樣也不如當初仍在水中,互相不認識時的快樂。“相濡以沫”從原文摘出,比喻同處於困境,互相以微力救助。

詩經讀後感4

春秋時候的衛國似乎盛產詩人,“詩三百”裏面,光是衛國的詩就有二十六、七首,又分了《邶風》、《鄘風》、《衛風》,而這些詩裏面,有愛情的、有軍旅的、有刺政的、有言志的種種不一,表現手法也非常多樣。可以說,衛地的詩歌,在整個《國風》裏面是有非常重要地位的。

這一首詩,雖然每句並不出名,在網上卻真正是一首被用濫了的詩。衛詩中長詩很多,但這首《式微》,從形式上面來看,卻像一首小令。一節短短的十六個字,分了五句,卻非常精妙的刻畫了一個場景,兩個形象,一份豐富曲折的感情。

“式微,式微!胡不歸?”微,是指減弱,也就是天色將要黑,卻還沒有黑下來的時候。白天明亮的日光漸漸的減弱下來,可是被等待的那個人,卻還沒有回來。用“微”字,來寫這種天色的變化,而不是用“暗”、“黑”這種表示狀態的詞,其實是描寫了一種等待的過程。因爲等待而關注了天色的變化,又因爲天色漸晚而心生焦慮,所以自然而然的就會發問“胡不歸?”爲什麼還沒有回來呢?這句話的重點,在“胡”上面,因爲天晚,所以按照常理,應該是歸去的,可是卻沒有,那麼自然是發生了一些什麼。

《毛詩序》:《式微》,黎侯寓於衛,其臣勸以歸也。若作這種解釋,那麼後句的“微君之故”,自然是指“黎侯”了,不歸的原因是黎侯,不歸的結果是“中露”,“泥中”。

其實我倒更加願意把這首詩看作一首情詩,這種看法也確實沒有什麼不合理的。春秋時候很多外交、君臣之間的交流,都會引用民間的小調來委婉的表達自己的意思。這在前面的很多詩裏面我已經提到了。事實上這裏的詩,從字面上更容易理解爲一個婦女,在等待她晚歸的丈夫。“微君之故,胡爲乎中露!”我爲什麼還沒有回去,自然是在外面餐風飲露的等你回來了。這種等待有的時候只需要很短暫,就可以夫妻雙雙把家還,有的時候卻很漫長,漫長到傳說中女子變成了“望夫石”,日夜在村邊眺望。

除了你之外,我又怎麼會在外面風露中呢?這種傾訴看似埋怨,其實並不是埋怨,而是一種非常真摯專一的情感的表達。那種爲了對方甘願付出艱辛的摯愛,以及期盼中忐忑的焦慮,在短短的十六個字中刻畫得淋漓盡致。自己未歸是因爲對方,而對方未歸卻並不知道原因,這種懸念的設置,和沒有答案的結局,給予了讀者無限的想象空間,又把這種不安和真情傳達的非常準確。詩未盡而意已足。

記得小時候,我的母親有幾年因爲工作原因經常加班晚歸。每次晚歸,父親在飯後都會走到小區外面的馬路上面等待母親一同歸來。有的時候是下雨,有的時候是寒風瑟瑟,有的時候甚至大雪紛飛,父親從沒有一次在家裏看電視安坐。我問父親,母親又不是小孩子,不需要去接阿,父親總是笑着回答,不放心。是的,因爲是所愛的人,所以不能放心她一個人歸來,看着天色漸漸沉下,心裏自然就會被“胡不歸”的問題縈繞。

“式微,式微,胡不歸?”總是在討論什麼是愛情,其實這就是愛情啊。

這首小人物不堪苦役而發牢騷的小詩,讓人想起卡夫卡的一個短篇小說《萬里長城建造時》。廣大民衆得到命令去修築長城,據說這是來自遙遠京城中皇帝的聖旨。京城遙遠得難以想象,皇帝是誰也不知道,更不明白何以要修築長城,反正不得不修。

這篇寓言式的小說所揭示的人生處境,大概適合於所有的小人物的生存將況。小人物沒有大多的奢望,沒有無止境的野心,只求食飽穿暖居安。他們的純樸忠厚與愚昧無知並存,如魯迅筆下的阿Q一樣,划船便划船,椿米便椿米,即使叫坐下也只敢站着。他們只管“埋頭拉車”,從不“擡頭看路”。所以魯迅說他之所以寫阿Q,是“哀其不幸,怒其不爭”。

在現在來看,身爲小人物而敢於發牢騷,並且牢騷之辭竟可錄入書中,成爲經典,來教育後代,包括統治者和被統治者。這是一個很值得玩味的現象。它讓人想到,千方百計要維護自己統治的人,把不滿自己統治的言論記錄下來傳給後世,究竟是愚昧還是一種權謀?

詩經讀後感5

作爲我國第一部詩歌總集,《詩經》在我國文學史上有着舉重若輕的作用。它展現了當時的風情風貌,集古代人民的智慧,是我國史上獨一無二的瑰寶。

而在此次寒假,我慕名閱讀了《詩經》。終於懂得了孔子爲何說“不學詩,無以言”。《詩經》中含有無盡言語智慧。“賦”,“比”,“興”使得《詩經》中的內容生動,有趣,使得書中的人物形象躍然紙上,場景活潑有趣。以下便是我此次的讀後感想。

提起《詩經》,不得不說的便是它的三部分:“風”,“雅”、“頌”。這都是書中的精華。 “風”取自於民間,是描述古代各國的勞動人民的生活寫照,描繪了一幅絢麗多彩的勞動生活,反映了人們的豐富內心。

“風”描繪了純潔美好的少年少女對愛情的憧憬。如熟能知曉的《關雎》,“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展現了少年間大膽的追慕;“悠哉悠哉,輾轉反側”則是使一位苦思冥想如何追求淑女的少年形象躍然紙上。又有《靜女》一詩,而其中“愛而不見,搔首踟躕”則是展現了等心愛之人不止的少年的焦灼心理,“靜女其孌,貽我彤管”自是反忖了少年面對心愛之人的出現的開心,更是喜悅於喜愛之人所贈的一株小草。這雖然是一個物質並不豐富的時代,但是僅僅一株小草、一枚小花,都可以藉慰一對礙於交通不便而少於相見的愛侶。這不禁令人感嘆古人對愛情的純粹和盡心盡力,令人嚮往如此單純的感情。

然而他們中間也有對愛情的憤怒和失望,反映對不合理的婚姻制度的痛恨。其中《穀風》中“不我能蓄,反以我爲仇”是多大的痛苦啊,女主人公盡心盡力地服侍,盡力地幫助他人,然而卻遭到夫君的仇視。以及《氓》中的“信誓旦旦,不思其反”則是遭到遺棄的女子怨其夫君的見異思遷,虐待自己,違背誓言,最後從痛苦中醒悟出來,與丈夫斷絕關係。

這裏亦有對剝削制度的憤懣及反抗。其中《碩鼠》尤爲經典,引人注目,“三歲貫女,莫我肯勞”描寫了自己多年辛勞侍奉統治階層,而最後卻不能從中得到任何慰勞,“適將去女,適彼樂土”字表明自己對樂土的嚮往,與殘酷的現實形成了強烈的反差,愈發的表達了對統治階級如同碩鼠剝削勞動者的成果、坐享其成、收刮民脂的憎恨。而《相鼠》中的勞動者則是冷嘲統治階層連鼠都不如!畢竟鼠有齒有皮,而他們連基本的禮儀廉恥尚不知,“不死何俟”!

其次則是“雅”,取自貴族在宴會的奏樂,體現了當時的風氣和貴族的生活交際。

《詩經》中有不少宴飲之樂。其中《常棣》讚揚了他們宜室之樂,妻兒和睦的場景。這種話語能夠很容易通過奏樂使宴會感染到歡快和睦的氛圍。也還有藉機抒發朋友之間的不捨之情,《白駒》中“慎爾優遊,勉爾遁思”表現主人家的再三挽留,依依不捨。《南山有臺》則是借宴會之際宣揚求賢若渴,歌頌先王的主題,“樂只君子,邦家有光”則表現賢才先王的李國邦家之能,高度讚揚求賢的行爲。

當時人們喜歡通過宴樂委婉地表達自己的意願。閱讀《國語》之中,較爲典型的則是晉公子子重與秦王襄公的宴會對答。還有則是歌頌諸侯的德行功苦,如《桑邑》、《大田》、《甫田》之類。

不同於“風”、“雅”,“頌”則是收錄於諸侯的祭祀之曲,以追頌先祖之德,警戒自我以及後來子孫,展現了周朝都有的宗族制度和錯綜的宗族關係。

《詩經》收錄了不少祭祀藉農勸桑的詩歌,如《臣工》,便是典型的藉農祭祀曲,“嗟嗟臣工,敬爾在工”則是告誡百官重視農業生產。古代不僅重農,更是重視鬼神宗祀,藉此宣傳先祖之德,來彰顯家族的尊貴,以提升家族的聲望和長治久安,以《雍》爲典例,“宣哲維人,文武爲後”便是對文王的讚美之詞。

由此可見,春秋時期,人們對於自家的宗族祭祀尤爲注重。一系列的繁重禮儀,充分體現了“頌”在於周朝生活的重要,《雍》便是撤去祭品時所唱。

《詩經》中所採錄的“風”、“雅”、“頌”以其豐富的內涵和深刻的思想性爲我們描繪了一

幅生動無比的畫卷。

詩經讀後感6

在《詩經》《楚辭》這兩大中國文學的發端鼻祖中,我們很少看到後世詩人們最常愛的花,而只是草木。自由生長的草木猶如大地伸出的觸角,曲折蜿蜒,綿延不息。歌之詠之如同古人自然的生活。《楚辭》是士大夫所作,詠物言志寄託情懷,他們不需親自下田,只把農人採摘下來的香草製成的香囊配帶在身上,香草美人喻君子,雜草惡木似小人,但詞意深奧,如果破不了文字障,詩人的內心很難親近。相比之下,《詩經》中的草木要來得自然生動得多,勞作中的人們身邊有什麼就唱什麼。草木在這裏更多地被真實地還原,自然地詠唱。

彼采葛兮,一日不見,如三秋兮。

彼採蕭兮,一日不見,如三秋兮。

彼採艾兮,一日不見,如三歲兮。

你在那邊遠遠的山上采葛草嗎?藤莖蔓生糾纏不解,就如我一日不見你啊,好象過了三年。你在那邊遠遠的山上採蕭艾嗎?濃郁的香氣在山間蔓延,就如你的氣息啊,讓我懷念。採摘通常應該是女子的事情,那麼想念的人應該是一個男子了。葛是那時候一種最常見的經濟作物,人們拿它織成葛布做成衣服。但葛藤最是纏綿,長的可達十多米,莖葉交錯攀爬,《楚辭》中也有“葛蔓蔓”的說法。蕭艾在古詩中經常被一起提到,那是一種極易蔓生的帶着濃郁香氣的草,古人常採集它的枝葉,曬乾後混合動物的油脂,做成今天寺廟中燃的香燭一樣的東西,用於祭祀。勞動和生活就是這樣密不可分,他們的感情不是水上的浮萍,不是天邊的遊雲,是生長在山間的藤蔓,摘不完剪不斷;是瀰漫在周圍的每一縷味道,呼吸空氣就是呼吸你。

顧隨先生說,《詩經》中寫愉快少,寫憂傷多。離亂之音中慌年懷人,更是有別樣的心憂。

采采卷耳,不盈頃筐。嗟我懷人,寘彼周行。

這又是一個正在採摘的女子,這次她採摘的是卷耳,這是一種葉子上有小鋸齒,果實上長滿了到鉤小刺的野菜。春秋時期,種子附着在牛羊毛上由邊疆傳入中土。蒼耳到處可見,無法想象這樣的尖銳的植物在飢慌的時候是重要的充飢。女人們採集它的嫩葉,在水中反覆地煮,直到去掉它的苦味。那是慌年纔不得不食的草。在這樣的艱苦的時候,男人還在遠方打仗,站在高高的山崗上,眺望他回來的方向,身體的飢餓內心的思念讓人如何捱過歲月。這首詩的第二、三章換了角色,變成男子的口吻,也好象是女子想象中的他:“陟彼崔嵬,我馬虺隤。我姑酌彼金櫑,維以不永懷。陟彼高岡,我馬玄黃。我姑酌彼兕觥,維以不永傷。”馬兒都已眼發花,腿搖晃,如何才能不想家。

《詩經》最著名的一道野菜應該算是《采薇》中的薇了。“采薇采薇,薇亦作止。曰歸曰歸,歲亦莫止。”說它著名因爲它也就是大名鼎鼎的“采薇首陽山”中那個野菜。薇菜也叫薇霍,也就是野豌豆,歷來爲貧者所食,伯夷和叔齊在商亡後隱居首陽山,身無一技之長,抵死不吃周武王送來的糧食,采薇爲食。被一個搗蛋的女子看到,說這野菜也是周地植物,你們爲什麼要吃呢?結果終於是餓死了。好象這樣不識大局冥頑不靈的人並不值得同情。《采薇》中遠別家人的戍邊兵士在歸途的風雨霜雪中想起采薇的人,此時薇不單是賴以生存的食物,更是一種節令更替的象徵,當野豌豆紫色的花在眼底花開花謝,歸鄉之期也一延再延。“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行道遲遲,載渴載飢。我心傷悲,莫知我哀!”《采薇》中的最後一章歷來被認爲是中國古詩中最美的片段。激烈的戰爭終將結束,回鄉路上飢腸碌碌的小兵,心中的哀是大哀。

“何草不黃,何日不行!何人不將,經營四方。”什麼草兒不枯萎,哪兒有一天不奔波。這是《小雅》的最後一篇。憂中有了憤,堪堪亂世,人不如草木。草木還有春來發新伢的機會,我離開家鄉離開你,卻可能再也不能回來。

生長在《詩經》中的草,因了我們想象的泉水不停地灌溉,在書本的字裏行間伸展出每一個葉片,鬱鬱蔥蔥,蔓延過我們荒蕪的心田,爲我們充當最恰當的精神食糧。

詩經讀後感7

彼黍離離,彼稷之苗。行邁靡靡,中心搖搖。知我者謂我心憂,不知我者謂我何求。悠悠蒼天,此何人哉!

我懷念你。可我懷念的是從前的你。琉璃瓦與青瓷瓶,金鑾殿與沉香屑,四角天與紅圍牆,曾經輕易揮霍了那麼多紙醉金迷的日子,如今回首卻只覺沉痛。

知否?知否?現在我安靜地站在你面前,不是一時興起,不是心血來潮。我懷念了你這麼久,從離開的那一刻起,思念的弦從未停止在我心底彈一首悽婉的曲。知否?知否?逼迫我故地重遊的,是心中不堪重負地方懷念,哪怕知道去路是一場憑弔與祭奠,我也只能孤身前往。

現在的我再度站在這裏,還來不及明瞭,曾經是幻影,懷念是陷阱,前路是夢境。

你看你綠苗依依,可知曾經滿眼金碧輝煌?你看你戰火未侵,可知身後只剩斷壁殘垣?

你看我沉默不語,可知我有萬千思緒徒留嘆息?你看我面容依舊,可知我已傷痕累累遍體鱗傷?

我懷念你。可我懷念的不是此刻的你。來回踱步,來回踱步,是否傾覆天地都無法讓時光倒轉?深鎖眉頭,深鎖眉頭,要怎樣才能修補好所有裂縫讓你光鮮依舊?

誰知道,誰瞭解,此刻的我像是沉溺在無邊的深藍裏,頭頂是漸次滅頂的泡沫,腳下是深不見底的深淵,我不可遏制地往下沉,好像永遠也觸不到底。我只看了你一眼,就難過得說不出話了。

彼黍離離,彼稷之穗。行邁靡靡,中心如醉。知我者謂我心憂,不知我者謂我何求。悠悠蒼天,此何人哉!

楊柳依依,桃花依舊笑春風。滄海桑田是擺脫不了的命,物是人非是如影隨形的咒。

我站在你腳下,你盤踞在我面前,你我僅隔半尺,可這卻是世界上最遠的距離了。一個是繁華的遺蹟,一個是苟安的軀殼,一個是時代的屈辱,一個是卑微的印記。

你說,——我們是不是從此成了最熟悉的陌生人,從此天各一方,兩不相關?這天塹般的距離,從我棄你而去的那一刻起就無法消弭了吧。

跨越一朝的興衰,我的指尖輕觸你冰冷破敗的牆。青苔深深,你支離破碎的牆面被柔軟溼漉的綠意覆蓋,像是更觸目驚心的疤痕。血跡斑斑,你荒蕪貧瘠的土地被灼熱鮮紅的血液灌溉,竟也生長出欣欣向榮的莊稼。縱橫的新生與蟄伏的傷口,你千瘡百孔的軀體,不堪入目。

我差點忘了,幾個月前我還在這裏信步閒遊,這裏的一草一木還保存着我的記憶,我的家人朋友手下剛剛在這裏倒下。明明沒過多久,爲什麼已經恍若隔世了?

可是我懷念你,只有這纔是唯一清晰的事,就算懷念的不是此刻的你。

再回首,我以未亡人的身份,你以已逝者的面容,我不敢觸你,你看不到我,時光蒼老了心,風景迷亂了眼,我是漂泊的孤魂,你是寂寞的野鬼,就算緊緊相擁,也只能圈起一堆冰冷的空氣吧。

我差點忘了,你我之間相隔的,不是短短几個月,而是歌舞昇平、觥籌交錯的一個朝代。

有誰知道嗎?有誰瞭解嗎?我難過的不是自己的榮華一夕盡毀,不是自己無法用鮮血捍衛你的尊嚴而只能做個逃兵,我難過的不是你曾經那麼美好而現在破敗不堪,不是以後漫漫歲月裏你會被淹沒在歷史長河裏。我難過的,是眼前清晰可見的“不可能”,不可能再回到從前了,不可能了,連幻想都無法存在了。

——可是,我卻還是無法停止懷念。

彼黍離離,彼稷之實。行邁靡靡,中心如噎。知我者謂我心憂,不知我者謂我何求。悠悠蒼天,此何人哉!

是不是應該回去了呢?抹去我將流未流的眼淚,放下我荒誕可笑的執念,跨上我瘦弱蒼老的戰馬,趁失望還未演變成絕望的時候,逃離。現在就轉身離開的話,我也許還能忘了你,忘了你支離破碎的面容,忘了那些繾綣的情思。我也許也還可以繼續生活下去。朝代的更替是尋常事,人事的變遷是尋常事,我沒有必要爲一個已腐朽的朝代殉葬了自己。

可是,好像還是太晚了。你的身影是我始料未及的沉重,那些斑駁的血跡,那些殘損的城牆,那些萋萋的荒草,那些森然的白骨,既已成爲蟄伏在我心底的影子,就再也無法輕易抹去了。

說好只看你一眼,從此便做陌生人,卻還是心不由己的,讓你成了我最慘淡深刻的心事。終於還是爲你殉了葬,以我本該風平浪靜的一生。

沒有人知道吧,沒有人瞭解吧,曾經不是曾經,後來沒有後來,我引以爲傲的回憶是戰火紛飛中的紙醉金迷,我深惡痛絕的未來是國泰民安時的顛沛流離。這一生,原就是一場錯。

詩經讀後感8

戰“疫”期間,一些暖心的詩詞載着滿滿的祝福和問候,給這個寒冬帶來了不少暖意。“山川異域,風雨同天”“豈曰無衣,與子同裳”,“青山一道同雲雨,明月何曾是兩鄉”……

這些優美靈動、餘韻悠然的詩句,在一片“加油!必勝”的鏗鏘語境裏,讓我們體會到另一種溫柔的力量,感動的同時也在心中感嘆:原來我們中國的詩詞是如此之美,如此讓人回味!

就好比這一句:“豈曰無衣,與子同裳”,怎能說沒有衣裳?我願和你同穿一件衣裳。出自於《詩經·秦風·無衣》是《詩經》中最爲著名的愛國主義詩篇。他們表現出秦軍戰士出征前的高昂士氣:相召喚來、互相鼓勵,捨生忘死、同仇敵愾。

中華文化源遠流長,有着五千年的歷史。據史學家考證,我國有文字記錄的歷史從商朝開始,而《詩經》則是一部記錄商朝之後周王朝社會面貌的詩歌總集。孔夫子曾說“不讀詩,無以言”。《詩經》是中國古代詩歌開端的一部詩歌總集,它關注現實、抒發現實生活觸發的真情實感,是中國現實主義文學的第一座里程碑。

《詩經》裏的喜怒哀樂,和我們現在沒有區別。我們所遭遇的,古人也同樣遭遇過。那麼怎麼才能讀懂讀透《詩經》呢?

要說到以更加鮮活、更加立體的方式呈現,使廣大讀者以直觀、直接的閱讀體驗來領悟《詩經》的魅力,這本《詩經是一本故事書》就做到了。

《詩經是一本故事書》由冰心散文獎獲得者王福利所作。通過對傳統的學術解讀進行大衆轉化,將傳統文化閱讀者從枯燥的學術苦讀中解放出來,再現西周到春秋的生活細節。從飲食、工作、學習等方面,對《詩經》背後的真實故事、周禮制度進行全景式呈現,使讀者通過一個個引人入勝的鮮活場景,達到讀懂《詩經》、瞭解歷史、悟透周禮的“三重閱讀”效果。

有沒有想過,高高在上的天子請你吃飯,吃完飯還要滿臉真誠的以禮相贈?這不是在做夢,而是真實的故事,就發生在周天子身上。

“呦呦鹿鳴,食野之苹。

我有嘉賓,鼓瑟吹笙。

吹笙鼓簧,承筐是將。

人之好我,示我周行。”

被請的客人正是國家需要的棟樑之材。周天子與賓客們一邊欣賞着宴會上的音樂,一邊相互敬酒,周天子此時的勸酒詞就是“示我周行”,讓賢良的賓客爲國家的發展出謀劃策。而且與勸酒詞相伴的禮物,有時是上好的布帛,有時是車馬,代表着天子最高的禮遇和求賢之心。當然,想要得到天子的禮遇,必須是當世的賢者,作爲賢者,不只要學問深厚,有治國良策,個人素質也非常重要,就拿“射箭”來說,是當時官員的必修技能。各諸侯國的國君自己也都有上兩下子。因爲兩個諸侯國互相訪問之時,“射禮”是國宴中的必備流程。

“猗嗟昌兮,頎而長兮。

抑若揚兮,美目揚兮。

巧趨蹌兮,射則臧兮。”

當了官員後,如果天子想要對其進行調整,提拔等,除了要有旨意下發,還要賜給相應配套的官服、飾品、器物等等。

“采菽采菽,筐之莒之。

君子來朝,何錫予之?

雖無予之?路車乘馬。

又何予之?玄袞及黼。”

這樣隆重的場面發生在了西周時期的康王時代。整首詩爲讀者再現了一幅春秋時代諸侯朝見天子時的歷史畫卷。諸侯們要來朝見天子,天子拿什麼給他們作封賞?手頭即便沒有啥可賞之物,也要賞給他們駿馬和車輛。還可以拿什麼賞賜他們呢?一襲黑龍袍和重綵衣裳。

仕途順利,便可以想着成家了。那麼如何去向心上人表達自己的愛意呢?現在我們可以贈送玫瑰花、戒指等等,那麼在西周時期,怎麼表達呢?

“野有死麕,白茅包之。

有女懷春,吉士誘之。

林有樸樕,野有死鹿。

白茅純束,有女如玉。”

意思是說有一個英勇的男子從野外用白茅把殺死的麕包起來,送給自己喜歡的女子,向她求婚。描述的是普通男女純樸的愛情。麕屬於鹿的一種。白茅則是開白花長草。小夥子用白茅不僅僅是爲了誇讚姑娘純潔如玉,還想通過這個尋一個好兆頭,盼望早日結婚。

《詩經》中諸多的詩篇通過一種“溫柔敦厚”的方式在潛移默化中對人們產生的一些影響,到今天都仍然在對國人起着無形的指導作用。

讀《詩經》,是一個心靈溯源的過程,是一個跨越時間,尋找自我的過程。而品讀《詩經是一本故事書》,使讀者通過一個個引人入勝的鮮活場景,喚醒沉睡的詩性和情感——越古老,越美好。

詩經讀後感9

與時下的國學熱無關,我小時侯是最頭疼上古文課的。

我討厭老師枯燥的,討厭那些聽不懂的文言文,討厭岳陽樓記,心理很強,老師越是我我就乾脆不背,讓老師轟出教室。

我喜歡詩,但是我不喜歡的是。

人到中年,反倒開始閱讀自己從前很厭煩甚至的作品了,我清楚的記得自己當年是怎樣的因爲厭煩而學習這些古典作品。

我是怎樣喜歡詩經的呢/

原因很古怪,不是因爲百家講壇,也不是跟風,更不是象我的大多數同學那樣只是爲了完成作業,而是在我離開學校很多年以後,自己有幸來到了詩經中那些作品產生的地方,真正的在那裏住了一些時日,才真正的體會到了古典作品的可愛。

這本書裏有後來的中國文學作品中失去的淳樸與自然,與鄉土和的聯繫,也象很多年輕讀者喜歡的那樣,裏面有愛情的美妙詩篇,這些風裏的詩歌,比雅與頌更多的具有人性的美與真,詩經與離騷的區別就是與士大夫階層的區別。詩經裏也有對現實的不滿與揭露,但那是淳樸的,真摯的,發自內心的悲傷,而不是離騷中高高在上的哀民生。

文人的詩歌固然在藝術技巧與格律上更爲工整和雅緻,但是期間畢竟少了幾分純真,多了點個人的自憐。實際上,真正的大衆很少自憐,他們總忍即反,很少做無謂的思考,也敢於行動。在中國,能夠真正的成就實事的總是農民,他們空談和,要求的是要麼接受要麼。因爲在他們那裏有一種非常樸素的觀念,對現實也有更深刻的認識。我接觸的那些普通的工人和農人,都很少抱怨,絕對不會腸斷。

有時候,看多了複雜的東西,人們就嚮往單純。

詩經中的大部分詩歌都起源於中原地帶,黃河文明的中心。

是樸實的單散發着田野和炊煙氣息,豪爽而真摯,我以爲要讀那些詩歌,最好要到真正的田野中去,而不是蹲在書齋裏搖晃腦袋,就象真正的奧林匹克運動會最好在戶外進行,纔可以體現人的美。

詩歌是最接近自然,也是最接近人的靈魂的藝術題材,在詩歌中有真和美,一切壯麗的文學作品都具有詩歌的特性,也具有音樂的特性,詩歌最接近於音樂,而音樂能直達人的靈魂。

起源於中原田野的風,洋溢着熱情與單純,具有全世界性可以理解的主題,但是對他們的介紹還是太少太不夠,這是我們的恥辱。

我記得自己在學校的時候---我只讀到90初期的國中,學的幾乎都是後代文人的作品,好象只有一首碩鼠,那些作品都是一種文人知識的理想,沒有學過民間的詩歌,後來我總是納悶,想道,這是否因爲編纂者本身害怕那種來自田野的野性呢,或者在經過文人的註解,貶低其中的直率的愛情的呢,害怕學生們去談戀愛不成?

詩經蒹葭讀後感其實詩經的風裏最好的詩篇都是愛情的。

那直白的表述,大膽的追求與幸福的熱情,正是一種被漢以後的者極力抹殺與曲解的,文人說那些愛情詩歌是淑女與君子之間的兩情相悅,我更願意理解爲農村青年的談情說愛。讀了這些詩歌我才驚訝的發現原來在我們的文化裏畢竟還有這樣清新質樸,大膽熱烈的感情,而不僅僅是唐詩宋詞裏傷感悲涼的文人情懷。因此,詩經中的風,是現實主義的,也是古典主義的,而後代的文人詩歌大凡是浪漫主義的,浪漫主義從來是屬於貴族的。

10年以前,我曾經在那裏漫步,我忽然懂得了岳飛的還我河山的意思,我也懂得了爲什麼在詩經裏散發着那種樸實無華的氣質,那正是一個農業民族的特有的感情表達方式,對土地的熱愛,對家的眷念,對人的溫情,而這種質樸是我在課堂上永遠無法懂得的,學不到的,我有點慶幸了。

那裏的春天,和真正的北方是不同的,和煦的微風,半陰的天空,有點南方的溼潤的感覺了。

在那裏一座殘破的小橋旁邊,打開這本書,和着那吹過耳畔的風兒,我才真正的覺得明白了一些從前我無解的事,懂得了自己的民族,和文化---儘管還是膚淺的,

那邊,老人們在唱豫劇,我想這比任何高深的學者都讓我讀懂了這本書,自己的根。

詩經讀後感10

古人可以用飛鳥、蘆葦野花、潮漲潮落、月盈月虧吟出真切的生活,表達出最本真的感情。原來愛情也可以如此純真無邪,生活也可以這樣恬靜和諧,人與自然可以這樣完美的和諧共生。而今身處鋼筋水的叢林,燈紅酒綠的喧囂,如同機器一—樣忙於朝九晚五的奔波。慾望太多的現代人,到頭來卻忘了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麼。

懷念古人,不知是因爲他們太真誠,還是因爲我們太複雜。

對於《詩經》,也許最重要的並不是把它奉爲經典而束之高閣,閱讀《詩經》最本質的意義或許還是教會人們感悟古人之於生活那份簡單而真誠的嚮往,用孩童般清純無邪的心靈看待周遭一切,學習古人對追逐人性本初那份美好的執着不屈的精神吧。

畢竟,離久了,易思念。

《詩經》的吟唱漸行漸遠,帶走了時光深處的期盼流連。遠遠回望,透過冰冷的繁華《詩經》就像一座里程碑,凝聚着中華民族的靈魂,放射出永恆的美好。踏着淙淙流水,聽着那一聲聲來自遠古的呼喚,似乎又回到了那些逝去的古老歲月:“蒹葭蒼蒼,白露爲霜;所謂伊人,在水一方”? 《詩經》讀後感[篇2]

我拿起一本《詩經》,翻開那微微泛黃的書頁,耳畔邊彷彿聽見了一陣幽幽的嘆息,讓人的心底也微微發顫。

我聽到了遠在他鄉的遊子的嘆息:“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我彷彿看到了一個離鄉多年的旅人對家鄉的思念。時間就如白駒過隙,他回憶起離家遠遊時,河邊的嫩柳纔剛剛抽出嫩綠的枝條,猶如少女纖細柔軟的秀髮,讓人讓人的心中情不自禁的生出一股憐惜。光陰似箭,轉眼已是寒冬。他艱難的行走在回家的路上,肆虐的風雪不斷的敲打着他急切的心情。舉目遠眺,家鄉還是那麼遙不可及,他不禁朝着家鄉的方向嘆息着。在風雪中,唯一讓他依戀的,便是家的溫暖。

“匪風發兮,匪車偈兮,顧瞻周道,中心怛兮”,我聽到了即將離開家鄉的旅人的嘆息。離開家鄉時,呼嘯的冷風彷彿要將人間的溫暖吹散。馬車飛一般的疾馳着,不一會兒,就已經看不到家的影子了。他不禁想起了他的母親那滄桑的臉與滿頭的銀絲。母親此刻一定還站在屋前目送着他的離開吧,想到這兒,淚水已奪眶而出。他將頭從車窗裏伸出,想牢牢地記住自己的家鄉,可飛快的馬車早已載着他駛出了很遠。他只能看着離開時的道路,悲傷地嘆息着,從此,望故鄉,已是路遠山高。

讀“君子于役,如之何勿思”,我聽到了妻子在擔心在外服役的丈夫時發出的嘆息。在黃昏時,牛羊和雞都回到了自己的窩裏。妻子忙碌了一天,知道現在才休息了一會。她看着牛羊都回到了棚子裏,不禁想到自己遠在他鄉的丈夫不知何時才能歸來。她朝着丈夫離去的方向眺望着,彷彿這樣就能見到自己的丈夫一樣。天色漸漸暗了下來,妻子不禁幽幽地嘆息着問道:“君子于役,不知其期,曷至哉?”可回答她的卻只有陣陣風聲。

“蒹葭蒼蒼,白露爲霜,所謂伊人,在水一方”,那是對佳人求之不得的幽幽嘆息;“知我者,謂我心憂;不知我者,謂我何求,悠悠蒼天,此何人哉”那是感慨蒼天,對世事盛衰興廢的嘆息;“蟋蟀在堂,歲聿其莫。今我不樂,日月其除”那是對隨時將暮的嘆息;“之子於徵,劬勞於野”,那是服役人悲嘆自己的辛勞時發出的嘆息……

那悠悠的愁呀,才下心頭,卻上眉頭。

那悽婉哀怨的嘆息,蘊含着妻子對親人的思念,飽含了遊子對故鄉的思念,承載了詩人對國家的擔憂。那悽婉哀怨的嘆息,一如慈母綿長的絮語,一如嬌妻幽咽的抽泣,又如撥動心絃的手。忘不了的愁,展不開的眉頭,恰似遮不住的青山隱隱,流不斷的綠水悠悠……

放下《詩經》,斜倚着欄杆,我的心中一片悵然。《詩經》中那幽幽的嘆息,恰如一杯咖啡,雖然帶着苦澀,卻令人回味無窮。歷史的車輪碾過,一切已成爲過去。在歷史的洪流中,《詩經》就如一架通往過去的橋樑。閱讀《詩經》,我們就如透過車輪碾過時揚起的塵埃,窺探着過去的繁華,傾聽塵封在歷史的角落裏那聲幽幽的嘆息。

在《詩經》中,那些夕陽飛燕,香花美草,流水樓閣,紅顏倩影,細雨梧桐,皓月紅梅,都化作一聲幽幽的嘆息,如一雙無形的手,輕輕撥動着我的心絃,讓心中泛起微微的漣漪…

詩經讀後感11

《詩經》是我國第一步詩歌總集,它彙集了從西周初年到春秋中期500多年間詩歌305篇。談到它,我們都不會陌生。首先想到的會是所有人都知道的“關關雎鳩,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這樣的純情詩句。它廣爲流傳,並非沒有原因的,因爲它講了一個恆古不變的真理。漂亮好的女孩,誰不想追求呢?但是這句話,真正解讀起來呢,又有什麼樣的不同體會呢?雎鳩是離愛情最近的鳥,近到它的“關關”叫聲,在那思慕男子的女子聽來,也是在呼喚自己的愛人。古代傳說雎鳩雌雄形影不離。指其一遞一聲的相和而鳴。雎鳩被說成是貞鳥,是愛情忠貞的象徵。但是!其實據考證,雎鳩不是斑鳩,而是魚鷹,《關雎》並非雌雄和鳴,而是以魚鷹在河州求魚象徵男子向女子求愛。

這就是解讀之後的詩經。可能與你臆想當中的情景不一樣,但是這確實事實。人們總是趨向於完美,把東西都往好了方面想,也從中得到了一些自己想要的靈魂營養,我感覺這就足夠了,不用非得在乎講的事實,你自己認定的事實、對你有所啓發有所幫助的纔是最有價值的東西。

由於詩經中所涉及到的詩歌太多,我也不可能一一解讀。我總結了一下他們的特點,發現詩經中以女性爲主角的詩有兩多,棄婦詩多,思婦詩多。棄婦詩又多以悲情見多。我讀這樣的詩,總是感覺讀不下去,讀着讀着心裏就來氣。一個女人,被男人拋棄了,那個男人固然不對,固然應該受到社會的唾棄。但是你被拋棄了,本身就是一件不光彩的事,還整天哭哭啼啼悲悲切切,絲毫沒有振作的跡象。看到這裏,心裏真是恨鐵不成鋼的感覺,不就是一個男人嗎?沒了他至於這樣要死要活的嗎?如果那個男的回過頭來看你那樣眼淚一把鼻涕一把,本來想和好的心,瞬間又會蹦碎的。也許我現在是以現代的眼光去思考的,環境不一樣,心態自然也就不一樣。但是這樣一個形象,描寫在書裏,會對多少中國女性產生影響呢?不過幸好我發現,現在這種影響越來越小了,現在的女人們,似乎都看得開,分了就分了白,也不差那麼一個。反而覺得男人越來越變得跟詩經中描述的怨婦似的,動不動就爲情跳樓自殺,甚至前幾天看網上一男的爲了求女友不要分手,竟然當衆下跪!可恥啊!我真想上去甩他兩個耳光,告訴他像個男人!沒想到幾千年的怨婦形象竟然出現在了當今的我們男人身上,悲哀。

相比之下思婦詩就好很多。有人說思念是青色藤蔓上開出白色的花,縱然糾葛看上去也清晰明豔。像天暗下來獨自點亮的一盞燈火,雨後天空出現的彩虹,憂傷而美。我深有感觸。在詩經中有這樣幾首是寫的很好,比如《卷耳》中“采采卷耳,不盈頃筐。嗟我懷人,寘彼周行”。一個女子在思念他遠役的丈夫,思念使她無心勞作,在路邊採蒼耳,很長時間也採不滿一小筐,到最後,她索性將筐放下,在大路邊張望,惦記着遠方的他。我看完之後,心理非常糾結,感到了一絲溫暖,卻很快又被悲涼所代替。哎,相愛的人們啊,爲什麼不能在一起,非要將他們分開拿思念折磨他們。是啊,想一個人的時候,真的是無心做別的東西,相信我們很多人都有體會。這種思念,帶給人們最大的幸福,就是兩個人見面的那一刻,幸福感是多麼的強烈!說道這裏,我不禁又想到了異地戀,這個深重的話題,哎,還是不要說了,當局者迷啊。還有一首非常有意境的詩《子衿》。“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縱我不往,子寧不嗣音?”我不得不說,詩經其實是一部女人內心解讀祕笈,戀愛的人需要好好研究一下,雖然那幾千年過去,但是女人們那柔軟的'內心卻是沒有變化的。從詩中我們解讀出的委婉含蓄的意思,其實就是她想要表達的意思,只是限於矜持,所以男生要主動解讀。!!怎麼說到這裏了呢,好像有點跑題了,但是這是我讀詩經切身感受到的,也會是我的一份財產吧。分享一下,就不收錢了。

《詩經》博大精深,我讀懂的,也許只是表面內容,其實他還有更加深厚的內涵在裏面。就像人們說的,有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我覺得《詩經》也是這樣。它帶給人們的不是死的刻板的東西,而是活的有生命力的思想。我們不同的人,從中獲取的也不同,但是隻要找到了自己內心真正需要的那一部分,就值了。

詩經讀後感12

中國是四大文明古國之一,古印度、古埃及、古巴比倫這三個古國的文明早已衰落並消失,只有古中國的文明保留了下來,並得到了發展,在經過長期的歷史積後澱形成了今天的中華文化,因此中華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而在這無邊的中華文化大海中,有一顆金子之重在閃閃發光,不曾黯淡,那就是——《詩經》。

《詩經》是我國第一部詩經總集。現存的《詩經》共收錄詩歌305篇,包括西周初年都春秋中葉共500餘年的名歌和朝廟樂章,傳統上分爲風、雅、頌三類。西周到春秋中葉的民風較爲開放,人們一般都用詩歌直白的表達自己最真實的情感,因此從《詩經》中可以窺得當時的民風民情。其中最爲人們所喜歡的是他的愛情詩。

《關雎》是爲人們所主旨的一首詩,“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美好的女子是青年的好妻子,爲此青年“琴瑟友之”、“鐘鼓樂之”,結果“求之不得,寤寐思服”、“輾轉反側”。這首是描述了一個男子爲追求心愛美好的女子使勁渾身解數,表達了男女之間最爲純潔的愛情。類似表達純潔愛情的詩歌還有《靜女》、《木瓜》等,當然愛情不都是美好的,因此也有《氓》這類的怨婦詩。

“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歸,雨雪霏霏。行道遲遲,載渴載飢。我心傷悲,莫知我哀”,這幾句詩出自《采薇》。男子很早就去戍邊守關,邊關的軍旅生活是艱苦的,性命沒有保障、生活條件差這些都是其次,更爲難過的是無邊無際的孤獨,在邊關沒人慰問、沒人關心、沒有家人的消息,心是空的!等到終於可以回家時,一切已經物是人非,自己也不再年輕,心情是沉重的,開頭的幾句試形容的就是他的心情。這首詩寫出了廣大將士戍邊的辛酸。

“呦呦鹿鳴,食野之苹。我有嘉賓,鼓瑟吹笙···”,這幾句詩相信大家都很熟悉,他們都出自《鹿鳴》。《鹿鳴》是一首燕饗詩,帶有一定的政治色彩,主人向嘉賓或君主表達自己的熱情和謝意,以及向人示好,暗示自己的忠誠。因此詩也是一種政治工具。

最早接觸《詩經》,應該和大多數人一樣,是從“窈窕淑女,君子好逑”開始的,這首熟得不能再熟的詩詞就連幾歲的孩童也能吟誦,但是真正懂得其所表內涵的人卻是比較少的。其實,除了專家學者外,又有多少人能真正像安意如一樣,從書架上隨意取下《詩經》,坦然自若地閱讀,再坦然自若地向其他人交流自己的所得?這也是我欣賞和佩服她的原因。就如她自己所說:懂得才能夠親近,能想象出它的意境,看到的就不止文字本身,還有一種彷彿鼻尖輕碰的真實觸感。如此靈動的話語,非親身體會無以表達。

《詩經》的每一篇本質上都是潔淨的,沒有繁複的章法結構,沒有過度的語法修飾,沒有曲曲折折小心刻意的隱語。文字如一個獨立的天地,你立於門前,可看見喜怒愛恨如季節般分明,那翻覆在期間如花海蔓延的情與欲,也自然奔放地呈現在天地之間,無拘無畏。

我真正注意到詩經,並且欣賞她是從《蒹葭》開始的。那是一種何等高的境界?“蒹葭蒼蒼,白露爲霜,所謂伊人,在水一方。”這一句寫愛情,達到了某種極致,如看着開在彼岸的蓮花——欲接近而不可得的絕望。這位在水一方的伊人,無論是男是女,她(他)的孤潔,都爲世所稀。

書中無時無刻不體現着安的獨特見解,那精闢的看法評論,精彩華麗的文字,語句,無一不將我們帶到她的世界裏,跟她一起徜徉在詩三百的海洋中,跟她一起領略詩中主人公的羞怯、傷心、痛苦與快樂。毫無疑問,《思無邪》超越了一般讀詩之人的尋常範疇,帶給了我們很多不一樣的感受,讓我們逐漸享受起詩三百帶來的美好。細細品味,安所寫所品的精彩之處竟是如此之多,就好像信手拈來的一段也是經典。再難的詩句,在她的筆下就彷彿鮮活了起來,分析得是如此到位,如此精準,如此讓人讚不絕口。箇中的妙處,只有真正讀後纔會有所體會。

詩經讀後感13

再說說專一,我發現一個有趣的現象,詩經中的男女,不管如何戀愛,最終只有一個目的——結婚。如果兩個人分開了,就想念着要在一起,如果在一起了,就祈禱着永不要分開。他們可以一見鍾情,馬上就結合,比如《野有蔓草》(鄭風)中的男子,行走在春天的田野上,迎面碰到一位素不相識的姑娘。他被姑娘的外貌美迷住了,心想:“這姑娘正合我的心願!”於是,他大膽地向姑娘求愛,並同她結爲伴侶。:“野有蔓草,零露漙(音團)兮。有美一人,清揚婉兮。邂逅相遇,適我願兮。野有蔓草,零露瀼瀼。有美一人,婉如清揚。邂逅相遇,與子偕臧。”但是他們決不會像現代人“愛如煙花,只開一瞬”,“畢業後我們一起失戀”,“天亮以後說分手”,甚至“天不亮就說分手”,他們要“天亮了也不說分手”,“說好永遠不分手”,要“好爾無射”(小雅,車舝)(永遠愛你不動搖),要“谷則異室,死則同穴”(王風,大車)(生不能同處,死也要同眠),要“執子之手,與子偕老”(邶風,擊鼓)。甚至在愛人不幸辭世後,他們仍牢記舊情,希望在另一個世界裏繼續相愛。《綠衣》(邶風)中的一位男子,沉痛地悼念去世的妻子。他看到自己身上穿的衣服,是妻子親手縫製;他想到自己一有什麼差錯,是妻子好言相勸。夫妻情投意合,相親相愛。如今,妻子不在人世了,他感到失去妻子的痛苦,永遠也不會完結。比之詩經的愛情專一,我們現在“一場遊戲一場夢”的愛情觀不得不讓人有些感喟。《詩經》中歌頌愛情專一的詩篇,從初戀到婚後都不乏其例。下面我們再來看看一個已婚男子的忠誠,《出其東門》(鄭風)中的一位男子,從東門外經過時,看到成羣結隊的姑娘春遊踏青,容貌一個比一個美麗。衆女雖美,但都不能佔據他的心,因爲,他專一地愛着自己那位儉樸的妻子,不是喜新厭舊、見異思遷的人。“出其東門,有女如雲。雖則如雲,匪我思存。縞衣綦巾,聊樂我員。出其闉闍,有女如荼。雖則如荼,匪我思且。縞衣茹藘,聊可與娛。”如果詩經裏的人們來到現代,看到女有“紅杏出牆”,男有“家裏紅旗不倒,外面彩旗飄飄”,肯定是要“嘯歌傷懷”了。

金庸的《神鵰俠侶》裏小龍女與楊過的愛情故事大家早已熟知,那份堅貞不渝的愛曾打動過無數人的心。我這裏不談,只說小說裏面一個叫程英的女子,一個穿青衫、吹碧簫、溫婉沖淡的女子。她曾經救過楊過,並在一茅屋中幫助楊過養傷,那個時候,程英曾在中霄之夜吹曲:“瞻彼淇奧,綠竹猗猗,有匪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這段話出自詩經,《衛風,淇奧》,讚美一個男子像切蹉過的象牙那麼雅緻,像琢磨過的美玉那麼和潤。她也曾在紙上反覆寫了八個字:“既見君子,雲胡不喜”。既然見到了這男子,怎麼會不快活呢?——這句話也出自詩經,《鄭風,風雨》,“風雨悽悽,雞鳴喈喈。既見君子,雲胡不夷?風雨瀟瀟,雞鳴膠膠。既見君子,雲胡不瘳?風雨如晦(昏暗),雞鳴不已。既見君子,雲胡不喜?”這首詩寫的是一個女子在家盼望丈夫,結果丈夫真的回來了,女子非常高興,以至於連身上的疾病都好了。戀愛中的男女,大概看到愛人出現在自己身邊,都是快樂無比的。雖然程英最終不可能與楊過在一起,但任誰也無法抗拒愛情的力量,就像程英在月夜吹奏那首《淇奧》,就像我們每個人都有對愛情的夢想、期盼與渴求,如果實現了,如果愛人真的來到身邊,那麼,自然是“既見君子,雲胡不喜”。

追求愛情,千年如斯。但對於追求愛情的飲食男女來講,要做到“自由與專一”的統一卻是難上加難,儘管從詩經裏看起來,古人似乎做得不錯,但其實依然辛苦,不然也不會有苦戀、失戀、絕戀,不會有思婦、怨婦、棄婦,不會有薄情郎、狠心人、負心漢。讀讀詩經的單純與樸素,想想現代社會的一些反常現象,並不是說要去猛烈批判我們現代社會人和事,也不是要立志效仿古人,絕塵棄俗。每個時代都有其處世哲學和愛情態度,這是無可厚非的,我們也應坦然面對。但至少,詩經裏的愛情給我們提供了一個範本,一個曾經存在於世界,現在仍存在於世界,並且將永遠存在於世界的範本。當我們整個社會的愛情肌體不幸染上疾病,哪怕是一點點疾病的時候。看看詩經,我們總還能找到一個把自己鍛鍊得健康一些的途徑,最少,不要病那麼厲害吧。

詩經讀後感14

比起唐詩宋詞奢華雕砌的韻律和儀仗,詩經裏的句子更多的給人是未經雕琢的真誠感和衝擊感。就好像唐詩是精雕細刻的窗櫺檐角,滿是技巧,儀態萬千;詩經則是古樸的石階,蒼涼的站在那裏上千年。感覺裏兩週戰國時候的古代人們總是最真誠的,誠懇的歌頌祖先功德,誠懇的拜求風調雨順,誠懇的去想喜歡的姑娘。風,雅,頌,隨便抄起一段,寥寥數字,卻又是那麼的讀不勝讀,美不勝收。

初讀<詩經>的時候,只是感覺每句必有一字不識,但是偏偏是這種磕磕絆絆的陌生感覺更讓人感覺美好,彷彿憑空多了一股猶抱琵琶半遮面半遮面的感覺。就比如這一句“月出皎兮。佼人僚兮。舒窈糾兮。勞心悄兮”,這個“僚”字,就是抵死不會認識的。但是偏偏能懂得它的意思,“僚”麼,不就是“撩”麼。美人月下倩影,撥撩小夥子的眼,也扭扭捏捏撥撩着自己的心。不管當年的古代人爲何而寫,寫爲何意,反正幾千年後的我是這麼理解的,也自覺得理解對了,月出而皎,美人身材窈窕,多麼美好多麼誠實的意向啊。還有膾炙人口的“關關雎鳩,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如果不是看詩經下面的註釋,誰知道雎鳩是個什麼,君子好逑的“逑”又是什麼意思。但是偏偏是這麼一句,就那麼直接擊中你的心裏,讓你猛的一下想起自己的淑女或是君子,讓你就想不顧一切的去“求一求”自己的意中人。“心乎愛矣,遐不謂矣,中心藏之,何日忘之”一句“中心藏之,何日忘之”,沒什麼特殊的地方,沒什麼雕砌的辭藻,但是就是強烈又直接的說出了每個人從小,從第一次戀愛就想說但是沒能說出來的話。兩週戰國時候的人們就這麼兇猛直接,能準確又強烈的表達自己的感情寫在詩裏歌裏,而且讓幾千年後的看到的人感同身受。()就好像是一股風來,從千年前吹來,到讀詩看經的人身邊爲止。

大概看過外文詩歌的人都知道,凡是此類的詩歌,即使是每句都有一詞不認識,讀來也遠勝於譯文。總是感覺有那麼一股內在的韻律和情感在句子裏,有個把詞不認識,也絕不會影響這種感覺。之前我不瞭解這是怎麼回事,直到某個下午,奉老師的命令拿起詩經又一遍細看的時候才猛然發現,原來這種偶有字不識,讀來卻甘之如飴的感覺全世界都是一樣的啊。詩經就是這樣,幾千年前的一羣古人,留些吶喊的,呢喃的話下來,精簡又精簡,流傳着,丟失着,散佚着,直到傳到今天我們手裏。傳到我們手裏這些,代表的是幾千年來人們共同的感覺,共同的躁動,因爲沒有共鳴的話和片段都已經在前年的歷史中散失掉了,留下來的,都是人們心裏最深處,最能認可的,最能感動的語句,這種感覺中外大抵也是一樣,要不外文的詩歌也不會流傳到中國來。越早遠的詩歌,技巧便越少,流傳下來經受的考驗就越多,能流傳下來的那些,帶着的共鳴力量也越多,也大概便是詩經中的語段,看起來總是不如唐詩宋詞精緻,卻仍然有簡簡單單的感動人吸引人的力量。與唐詩宋詞相比,現代的很多詩歌也是更顯浮躁,總是感覺不如唐詩宋詞雋永,大概也是沒有經過時間提煉的的緣故,比雋永,總是比不過這些幾千年的老古董的。

說實話,我是不太喜歡詩經裏那些政治道德和價值理想之類的吶喊的。因爲站在幾千年後的歷史來看,這些當時的價值觀和道德觀,都是些統治者麻痹勞動人民的工具,很有一些腐朽且不堪,這些情感的表達,比起愛情啊,對風調雨順的渴望啊,對戰爭的厭惡,對不歸人的思念啊這些人類更真誠的情感來說,自然要低一個等級。一句描寫悲哀的婦人等待丈夫戰爭歸來的詩句,總是比一句號召士兵上戰場效忠君主的的詩句更有感染力。人的本性的樸素的情感雖然在歷史的不同時期,是不會變的,而表徵着這些情感的樸素又遙遠的詩句,更是會歷久彌新。這大概就是很多人認爲“國風”是詩經最高藝術成就的原因之一。

略一品讀詩經,就有這麼多不着邊際又實實在在的感受。由此可見其魅力一斑。千年傳下來的老古董,論雋永,論衝擊力,果然是值得品味學習。這詩裏的味道,即使再傳個幾千年,大概也是不會變的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