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國文齋>經典詩詞>詩經名句>

《詩經》讀後感(通用34篇)

詩經名句 閱讀(1.95W)

讀完某一作品後,相信你心中會有不少感想,是時候靜下心來好好寫寫讀後感了。爲了讓您不再爲寫讀後感頭疼,下面是小編爲大家整理的《詩經》讀後感,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詩經》讀後感(通用34篇)

《詩經》讀後感 篇1

作爲我國第一部詩歌總集,《詩經》在我國文學史上有着舉重若輕的作用。它展現了當時的風情風貌,集古代人民的智慧,是我國史上獨一無二的瑰寶。

而在此次寒假,我慕名閱讀了《詩經》。終於懂得了孔子爲何說“不學詩,無以言”。《詩經》中含有無盡言語智慧。“賦”,“比”,“興”使得《詩經》中的內容生動,有趣,使得書中的人物形象躍然紙上,場景活潑有趣。以下便是我此次的讀後感想。

提起《詩經》,不得不說的便是它的三部分:“風”,“雅”、“頌”。這都是書中的精華。 “風”取自於民間,是描述古代各國的勞動人民的生活寫照,描繪了一幅絢麗多彩的勞動生活,反映了人們的豐富內心。

“風”描繪了純潔美好的少年少女對愛情的憧憬。如熟能知曉的《關雎》,“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展現了少年間大膽的追慕;“悠哉悠哉,輾轉反側”則是使一位苦思冥想如何追求淑女的.少年形象躍然紙上。又有《靜女》一詩,而其中“愛而不見,搔首踟躕”則是展現了等心愛之人不止的少年的焦灼心理,“靜女其孌,貽我彤管”自是反忖了少年面對心愛之人的出現的開心,更是喜悅於喜愛之人所贈的一株小草。這雖然是一個物質並不豐富的時代,但是僅僅一株小草、一枚小花,都可以藉慰一對礙於交通不便而少於相見的愛侶。這不禁令人感嘆古人對愛情的純粹和盡心盡力,令人嚮往如此單純的感情。

然而他們中間也有對愛情的憤怒和失望,反映對不合理的婚姻制度的痛恨。其中《穀風》中“不我能蓄,反以我爲仇”是多大的痛苦啊,女主人公盡心盡力地服侍,盡力地幫助他人,然而卻遭到夫君的仇視。以及《氓》中的“信誓旦旦,不思其反”則是遭到遺棄的女子怨其夫君的見異思遷,虐待自己,違背誓言,最後從痛苦中醒悟出來,與丈夫斷絕關係。

這裏亦有對剝削制度的憤懣及反抗。其中《碩鼠》尤爲經典,引人注目,“三歲貫女,莫我肯勞”描寫了自己多年辛勞侍奉統治階層,而最後卻不能從中得到任何慰勞,“適將去女,適彼樂土”字表明自己對樂土的嚮往,與殘酷的現實形成了強烈的反差,愈發的表達了對統治階級如同碩鼠剝削勞動者的成果、坐享其成、收刮民脂的憎恨。而《相鼠》中的勞動者則是冷嘲統治階層連鼠都不如!畢竟鼠有齒有皮,而他們連基本的禮儀廉恥尚不知,“不死何俟”!

其次則是“雅”,取自貴族在宴會的奏樂,體現了當時的風氣和貴族的生活交際。

《詩經》中有不少宴飲之樂。其中《常棣》讚揚了他們宜室之樂,妻兒和睦的場景。這種話語能夠很容易通過奏樂使宴會感染到歡快和睦的氛圍。也還有藉機抒發朋友之間的不捨之情,《白駒》中“慎爾優遊,勉爾遁思”表現主人家的再三挽留,依依不捨。《南山有臺》則是借宴會之際宣揚求賢若渴,歌頌先王的主題,“樂只君子,邦家有光”則表現賢才先王的李國邦家之能,高度讚揚求賢的行爲。

當時人們喜歡通過宴樂委婉地表達自己的意願。閱讀《國語》之中,較爲典型的則是晉公子子重與秦王襄公的宴會對答。還有則是歌頌諸侯的德行功苦,如《桑邑》、《大田》、《甫田》之類。

不同於“風”、“雅”,“頌”則是收錄於諸侯的祭祀之曲,以追頌先祖之德,警戒自我以及後來子孫,展現了周朝都有的宗族制度和錯綜的宗族關係。

《詩經》收錄了不少祭祀藉農勸桑的詩歌,如《臣工》,便是典型的藉農祭祀曲,“嗟嗟臣工,敬爾在工”則是告誡百官重視農業生產。古代不僅重農,更是重視鬼神宗祀,藉此宣傳先祖之德,來彰顯家族的尊貴,以提升家族的聲望和長治久安,以《雍》爲典例,“宣哲維人,文武爲後”便是對文王的讚美之詞。

由此可見,春秋時期,人們對於自家的宗族祭祀尤爲注重。一系列的繁重禮儀,充分體現了“頌”在於周朝生活的重要,《雍》便是撤去祭品時所唱。

《詩經》中所採錄的“風”、“雅”、“頌”以其豐富的內涵和深刻的思想性爲我們描繪了一

幅生動無比的畫卷。

《詩經》讀後感 篇2

與時下的國學熱無關,我小時侯是最頭疼上古文課的。

我討厭老師枯燥的,討厭那些聽不懂的文言文,討厭岳陽樓記,心理很強,老師越是我我就乾脆不背,讓老師轟出教室。

我喜歡詩,但是我不喜歡的是。

人到中年,反倒開始閱讀自己從前很厭煩甚至的作品了,我清楚的記得自己當年是怎樣的因爲厭煩而學習這些古典作品。

我是怎樣喜歡詩經的呢/

原因很古怪,不是因爲百家講壇,也不是跟風,更不是象我的大多數同學那樣只是爲了完成作業,而是在我離開學校很多年以後,自己有幸來到了詩經中那些作品產生的地方,真正的在那裏住了一些時日,才真正的體會到了古典作品的可愛。

這本書裏有後來的中國文學作品中失去的淳樸與自然,與鄉土和的聯繫,也象很多年輕讀者喜歡的那樣,裏面有愛情的美妙詩篇,這些風裏的詩歌,比雅與頌更多的具有人性的美與真,詩經與離騷的區別就是與士大夫階層的區別。詩經裏也有對現實的不滿與揭露,但那是淳樸的,真摯的,發自內心的悲傷,而不是離騷中高高在上的哀民生。

文人的詩歌固然在藝術技巧與格律上更爲工整和雅緻,但是期間畢竟少了幾分純真,多了點個人的自憐。實際上,真正的大衆很少自憐,他們總忍即反,很少做無謂的思考,也敢於行動。在中國,能夠真正的成就實事的總是農民,他們空談和,要求的是要麼接受要麼。因爲在他們那裏有一種非常樸素的觀念,對現實也有更深刻的認識。我接觸的那些普通的工人和農人,都很少抱怨,絕對不會腸斷。

有時候,看多了複雜的東西,人們就嚮往單純。

詩經中的大部分詩歌都起源於中原地帶,黃河文明的中心。

是樸實的單散發着田野和炊煙氣息,豪爽而真摯,我以爲要讀那些詩歌,最好要到真正的田野中去,而不是蹲在書齋裏搖晃腦袋,就象真正的奧林匹克運動會最好在戶外進行,纔可以體現人的美。

詩歌是最接近自然,也是最接近人的靈魂的藝術題材,在詩歌中有真和美,一切壯麗的文學作品都具有詩歌的特性,也具有音樂的`特性,詩歌最接近於音樂,而音樂能直達人的靈魂。

起源於中原田野的風,洋溢着熱情與單純,具有全世界性可以理解的主題,但是對他們的介紹還是太少太不夠,這是我們的恥辱。

我記得自己在學校的時候---我只讀到90初期的國中,學的幾乎都是後代文人的作品,好象只有一首碩鼠,那些作品都是一種文人知識的理想,沒有學過民間的詩歌,後來我總是納悶,想道,這是否因爲編纂者本身害怕那種來自田野的野性呢,或者在經過文人的註解,貶低其中的直率的愛情的呢,害怕學生們去談戀愛不成?

詩經蒹葭讀後感其實詩經的風裏最好的詩篇都是愛情的。

那直白的表述,大膽的追求與幸福的熱情,正是一種被漢以後的者極力抹殺與曲解的,文人說那些愛情詩歌是淑女與君子之間的兩情相悅,我更願意理解爲農村青年的談情說愛。讀了這些詩歌我才驚訝的發現原來在我們的文化裏畢竟還有這樣清新質樸,大膽熱烈的感情,而不僅僅是唐詩宋詞裏傷感悲涼的文人情懷。因此,詩經中的風,是現實主義的,也是古典主義的,而後代的文人詩歌大凡是浪漫主義的,浪漫主義從來是屬於貴族的。

10年以前,我曾經在那裏漫步,我忽然懂得了岳飛的還我河山的意思,我也懂得了爲什麼在詩經裏散發着那種樸實無華的氣質,那正是一個農業民族的特有的感情表達方式,對土地的熱愛,對家的眷念,對人的溫情,而這種質樸是我在課堂上永遠無法懂得的,學不到的,我有點慶幸了。

那裏的春天,和真正的北方是不同的,和煦的微風,半陰的天空,有點南方的溼潤的感覺了。

在那裏一座殘破的小橋旁邊,打開這本書,和着那吹過耳畔的風兒,我才真正的覺得明白了一些從前我無解的事,懂得了自己的民族,和文化---儘管還是膚淺的,

那邊,老人們在唱豫劇,我想這比任何高深的學者都讓我讀懂了這本書,自己的根。

《詩經》讀後感 篇3

《詩經》是我國第一步詩歌總集,它彙集了從西周初年到春秋中期500多年間詩歌305篇。談到它,我們都不會陌生。首先想到的會是所有人都知道的“關關雎鳩,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這樣的純情詩句。它廣爲流傳,並非沒有原因的,因爲它講了一個恆古不變的真理。漂亮好的女孩,誰不想追求呢?但是這句話,真正解讀起來呢,又有什麼樣的不同體會呢?雎鳩是離愛情最近的鳥,近到它的“關關”叫聲,在那思慕男子的女子聽來,也是在呼喚自己的愛人。古代傳說雎鳩雌雄形影不離。指其一遞一聲的相和而鳴。雎鳩被說成是貞鳥,是愛情忠貞的象徵。但是!其實據考證,雎鳩不是斑鳩,而是魚鷹,《關雎》並非雌雄和鳴,而是以魚鷹在河州求魚象徵男子向女子求愛。

這就是解讀之後的詩經。可能與你臆想當中的情景不一樣,但是這確實事實。人們總是趨向於完美,把東西都往好了方面想,也從中得到了一些自己想要的靈魂營養,我感覺這就足夠了,不用非得在乎講的事實,你自己認定的事實、對你有所啓發有所幫助的纔是最有價值的東西。

由於詩經中所涉及到的詩歌太多,我也不可能一一解讀。我總結了一下他們的特點,發現詩經中以女性爲主角的詩有兩多,棄婦詩多,思婦詩多。棄婦詩又多以悲情見多。我讀這樣的詩,總是感覺讀不下去,讀着讀着心裏就來氣。一個女人,被男人拋棄了,那個男人固然不對,固然應該受到社會的唾棄。但是你被拋棄了,本身就是一件不光彩的事,還整天哭哭啼啼悲悲切切,絲毫沒有振作的跡象。看到這裏,心裏真是恨鐵不成鋼的感覺,不就是一個男人嗎?沒了他至於這樣要死要活的嗎?如果那個男的回過頭來看你那樣眼淚一把鼻涕一把,本來想和好的心,瞬間又會蹦碎的。也許我現在是以現代的眼光去思考的,環境不一樣,心態自然也就不一樣。但是這樣一個形象,描寫在書裏,會對多少中國女性產生影響呢?不過幸好我發現,現在這種影響越來越小了,現在的女人們,似乎都看得開,分了就分了白,也不差那麼一個。反而覺得男人越來越變得跟詩經中描述的怨婦似的,動不動就爲情跳樓自殺,甚至前幾天看網上一男的爲了求女友不要分手,竟然當衆下跪!可恥啊!我真想上去甩他兩個耳光,告訴他像個男人!沒想到幾千年的怨婦形象竟然出現在了當今的我們男人身上,悲哀。

相比之下思婦詩就好很多。有人說思念是青色藤蔓上開出白色的花,縱然糾葛看上去也清晰明豔。像天暗下來獨自點亮的一盞燈火,雨後天空出現的彩虹,憂傷而美。我深有感觸。在詩經中有這樣幾首是寫的很好,比如《卷耳》中“采采卷耳,不盈頃筐。嗟我懷人,寘彼周行”。一個女子在思念他遠役的丈夫,思念使她無心勞作,在路邊採蒼耳,很長時間也採不滿一小筐,到最後,她索性將筐放下,在大路邊張望,惦記着遠方的他。我看完之後,心理非常糾結,感到了一絲溫暖,卻很快又被悲涼所代替。哎,相愛的人們啊,爲什麼不能在一起,非要將他們分開拿思念折磨他們。是啊,想一個人的時候,真的是無心做別的東西,相信我們很多人都有體會。這種思念,帶給人們最大的幸福,就是兩個人見面的那一刻,幸福感是多麼的強烈!說道這裏,我不禁又想到了異地戀,這個深重的話題,哎,還是不要說了,當局者迷啊。還有一首非常有意境的詩《子衿》。“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縱我不往,子寧不嗣音?”我不得不說,詩經其實是一部女人內心解讀祕笈,戀愛的人需要好好研究一下,雖然那幾千年過去,但是女人們那柔軟的內心卻是沒有變化的。從詩中我們解讀出的委婉含蓄的.意思,其實就是她想要表達的意思,只是限於矜持,所以男生要主動解讀。!!怎麼說到這裏了呢,好像有點跑題了,但是這是我讀詩經切身感受到的,也會是我的一份財產吧。分享一下,就不收錢了。

《詩經》博大精深,我讀懂的,也許只是表面內容,其實他還有更加深厚的內涵在裏面。就像人們說的,有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我覺得《詩經》也是這樣。它帶給人們的不是死的刻板的東西,而是活的有生命力的思想。我們不同的人,從中獲取的也不同,但是隻要找到了自己內心真正需要的那一部分,就值了。

《詩經》讀後感 篇4

春秋時候的衛國似乎盛產詩人,“詩三百”裏面,光是衛國的詩就有二十六、七首,又分了《邶風》、《鄘風》、《衛風》,而這些詩裏面,有愛情的、有軍旅的、有刺政的、有言志的種種不一,表現手法也非常多樣。可以說,衛地的詩歌,在整個《國風》裏面是有非常重要地位的。

這一首詩,雖然每句並不出名,在網上卻真正是一首被用濫了的詩。衛詩中長詩很多,但這首《式微》,從形式上面來看,卻像一首小令。一節短短的十六個字,分了五句,卻非常精妙的刻畫了一個場景,兩個形象,一份豐富曲折的感情。

“式微,式微!胡不歸?”微,是指減弱,也就是天色將要黑,卻還沒有黑下來的時候。白天明亮的日光漸漸的減弱下來,可是被等待的那個人,卻還沒有回來。用“微”字,來寫這種天色的變化,而不是用“暗”、“黑”這種表示狀態的詞,其實是描寫了一種等待的過程。因爲等待而關注了天色的變化,又因爲天色漸晚而心生焦慮,所以自然而然的就會發問“胡不歸?”爲什麼還沒有回來呢?這句話的重點,在“胡”上面,因爲天晚,所以按照常理,應該是歸去的,可是卻沒有,那麼自然是發生了一些什麼。

《毛詩序》:《式微》,黎侯寓於衛,其臣勸以歸也。若作這種解釋,那麼後句的“微君之故”,自然是指“黎侯”了,不歸的原因是黎侯,不歸的結果是“中露”,“泥中”。

其實我倒更加願意把這首詩看作一首情詩,這種看法也確實沒有什麼不合理的'。春秋時候很多外交、君臣之間的交流,都會引用民間的小調來委婉的表達自己的意思。這在前面的很多詩裏面我已經提到了。事實上這裏的詩,從字面上更容易理解爲一個婦女,在等待她晚歸的丈夫。“微君之故,胡爲乎中露!”我爲什麼還沒有回去,自然是在外面餐風飲露的等你回來了。這種等待有的時候只需要很短暫,就可以夫妻雙雙把家還,有的時候卻很漫長,漫長到傳說中女子變成了“望夫石”,日夜在村邊眺望。

除了你之外,我又怎麼會在外面風露中呢?這種傾訴看似埋怨,其實並不是埋怨,而是一種非常真摯專一的情感的表達。那種爲了對方甘願付出艱辛的摯愛,以及期盼中忐忑的焦慮,在短短的十六個字中刻畫得淋漓盡致。自己未歸是因爲對方,而對方未歸卻並不知道原因,這種懸念的設置,和沒有答案的結局,給予了讀者無限的想象空間,又把這種不安和真情傳達的非常準確。詩未盡而意已足。

記得小時候,我的母親有幾年因爲工作原因經常加班晚歸。每次晚歸,父親在飯後都會走到小區外面的馬路上面等待母親一同歸來。有的時候是下雨,有的時候是寒風瑟瑟,有的時候甚至大雪紛飛,父親從沒有一次在家裏看電視安坐。我問父親,母親又不是小孩子,不需要去接阿,父親總是笑着回答,不放心。是的,因爲是所愛的人,所以不能放心她一個人歸來,看着天色漸漸沉下,心裏自然就會被“胡不歸”的問題縈繞。

“式微,式微,胡不歸?”總是在討論什麼是愛情,其實這就是愛情啊。

這首小人物不堪苦役而發牢騷的小詩,讓人想起卡夫卡的一個短篇小說《萬里長城建造時》。廣大民衆得到命令去修築長城,據說這是來自遙遠京城中皇帝的聖旨。京城遙遠得難以想象,皇帝是誰也不知道,更不明白何以要修築長城,反正不得不修。

這篇寓言式的小說所揭示的人生處境,大概適合於所有的小人物的生存將況。小人物沒有大多的奢望,沒有無止境的野心,只求食飽穿暖居安。他們的純樸忠厚與愚昧無知並存,如魯迅筆下的阿Q一樣,划船便划船,椿米便椿米,即使叫坐下也只敢站着。他們只管“埋頭拉車”,從不“擡頭看路”。所以魯迅說他之所以寫阿Q,是“哀其不幸,怒其不爭”。

在現在來看,身爲小人物而敢於發牢騷,並且牢騷之辭竟可錄入書中,成爲經典,來教育後代,包括統治者和被統治者。這是一個很值得玩味的現象。它讓人想到,千方百計要維護自己統治的人,把不滿自己統治的言論記錄下來傳給後世,究竟是愚昧還是一種權謀?

《詩經》讀後感 篇5

彼黍離離,彼稷之苗。行邁靡靡,中心搖搖。知我者謂我心憂,不知我者謂我何求。悠悠蒼天,此何人哉!

我懷念你。可我懷念的是從前的你。琉璃瓦與青瓷瓶,金鑾殿與沉香屑,四角天與紅圍牆,曾經輕易揮霍了那麼多紙醉金迷的日子,如今回首卻只覺沉痛。

知否?知否?現在我安靜地站在你面前,不是一時興起,不是心血來潮。我懷念了你這麼久,從離開的那一刻起,思念的弦從未停止在我心底彈一首悽婉的曲。知否?知否?逼迫我故地重遊的,是心中不堪重負地方懷念,哪怕知道去路是一場憑弔與祭奠,我也只能孤身前往。

現在的我再度站在這裏,還來不及明瞭,曾經是幻影,懷念是陷阱,前路是夢境。

你看你綠苗依依,可知曾經滿眼金碧輝煌?你看你戰火未侵,可知身後只剩斷壁殘垣?

你看我沉默不語,可知我有萬千思緒徒留嘆息?你看我面容依舊,可知我已傷痕累累遍體鱗傷?

我懷念你。可我懷念的不是此刻的你。來回踱步,來回踱步,是否傾覆天地都無法讓時光倒轉?深鎖眉頭,深鎖眉頭,要怎樣才能修補好所有裂縫讓你光鮮依舊?

誰知道,誰瞭解,此刻的我像是沉溺在無邊的深藍裏,頭頂是漸次滅頂的泡沫,腳下是深不見底的深淵,我不可遏制地往下沉,好像永遠也觸不到底。我只看了你一眼,就難過得說不出話了。

彼黍離離,彼稷之穗。行邁靡靡,中心如醉。知我者謂我心憂,不知我者謂我何求。悠悠蒼天,此何人哉!

楊柳依依,桃花依舊笑春風。滄海桑田是擺脫不了的命,物是人非是如影隨形的咒。

我站在你腳下,你盤踞在我面前,你我僅隔半尺,可這卻是世界上最遠的距離了。一個是繁華的遺蹟,一個是苟安的軀殼,一個是時代的屈辱,一個是卑微的印記。

你說,——我們是不是從此成了最熟悉的陌生人,從此天各一方,兩不相關?這天塹般的距離,從我棄你而去的那一刻起就無法消弭了吧。

跨越一朝的興衰,我的指尖輕觸你冰冷破敗的牆。青苔深深,你支離破碎的牆面被柔軟溼漉的綠意覆蓋,像是更觸目驚心的疤痕。血跡斑斑,你荒蕪貧瘠的土地被灼熱鮮紅的血液灌溉,竟也生長出欣欣向榮的莊稼。縱橫的新生與蟄伏的傷口,你千瘡百孔的.軀體,不堪入目。

我差點忘了,幾個月前我還在這裏信步閒遊,這裏的一草一木還保存着我的記憶,我的家人朋友手下剛剛在這裏倒下。明明沒過多久,爲什麼已經恍若隔世了?

可是我懷念你,只有這纔是唯一清晰的事,就算懷念的不是此刻的你。

再回首,我以未亡人的身份,你以已逝者的面容,我不敢觸你,你看不到我,時光蒼老了心,風景迷亂了眼,我是漂泊的孤魂,你是寂寞的野鬼,就算緊緊相擁,也只能圈起一堆冰冷的空氣吧。

我差點忘了,你我之間相隔的,不是短短几個月,而是歌舞昇平、觥籌交錯的一個朝代。

有誰知道嗎?有誰瞭解嗎?我難過的不是自己的榮華一夕盡毀,不是自己無法用鮮血捍衛你的尊嚴而只能做個逃兵,我難過的不是你曾經那麼美好而現在破敗不堪,不是以後漫漫歲月裏你會被淹沒在歷史長河裏。我難過的,是眼前清晰可見的“不可能”,不可能再回到從前了,不可能了,連幻想都無法存在了。

——可是,我卻還是無法停止懷念。

彼黍離離,彼稷之實。行邁靡靡,中心如噎。知我者謂我心憂,不知我者謂我何求。悠悠蒼天,此何人哉!

是不是應該回去了呢?抹去我將流未流的眼淚,放下我荒誕可笑的執念,跨上我瘦弱蒼老的戰馬,趁失望還未演變成絕望的時候,逃離。現在就轉身離開的話,我也許還能忘了你,忘了你支離破碎的面容,忘了那些繾綣的情思。我也許也還可以繼續生活下去。朝代的更替是尋常事,人事的變遷是尋常事,我沒有必要爲一個已腐朽的朝代殉葬了自己。

可是,好像還是太晚了。你的身影是我始料未及的沉重,那些斑駁的血跡,那些殘損的城牆,那些萋萋的荒草,那些森然的白骨,既已成爲蟄伏在我心底的影子,就再也無法輕易抹去了。

說好只看你一眼,從此便做陌生人,卻還是心不由己的,讓你成了我最慘淡深刻的心事。終於還是爲你殉了葬,以我本該風平浪靜的一生。

沒有人知道吧,沒有人瞭解吧,曾經不是曾經,後來沒有後來,我引以爲傲的回憶是戰火紛飛中的紙醉金迷,我深惡痛絕的未來是國泰民安時的顛沛流離。這一生,原就是一場錯。

《詩經》讀後感 篇6

《詩經》中的婚戀詩比較集中和完整地用文學的方式反映了先民的愛情生活與愛情體驗,並記錄了種種婚戀嫁娶之民俗。在一般的印象中,《詩經》中的情詩,尤其是源自諸侯列國中較爲風流的鄭國和陳國的,都十分大膽奔放。舉個例子,廈門大學的易中天教授將《摽有梅》中的“求我庶士,迨其謂之”譯爲“你想求愛就快點來,磨磨蹭蹭急死個人”、《王風大車》中的“豈不爾思,畏子不敢”譯爲“我想私奔,怕你不敢”。這種俏皮的譯法固然與易中天先生幽默風趣的性格有關,但在一定程度上也能反應《詩經》中愛情詩自由奔放的特點。

很有趣的一點是,古代的文學批評家大多不承認這些情詩是確寫愛情之作,而往往將其歸於“美刺”的比附。如《毛詩序》雖然承認部分詩歌所詠關涉男女之事,但堅持認爲詩人之意是諷刺當時不良風俗。第一個公開懷疑“美刺”之說的是北宋的歐陽修,他將《靜女》、《野有死麕》等詩歸結於“淫奔之詩”。朱熹也贊同他這一觀點。我以爲這說法並非沒有道理,比如《野有死麕》的“吉士誘之”幾句有着非常強烈的性暗示。但是,這並不代表這些婚戀詩就應該被曲解甚至被斥責。在古代社會,《詩經》被視爲政治、道德、倫理方面的教科書。長期以來,其中的婚戀詩由於自身的.經學地位和封建觀念的束縛並沒有被正確認識。直到五四時期,纔開始有真正意義上的《詩經》婚戀詩研究。此時愛情主題開始被重視,郭沫若先生將情詩翻譯成白話文並把它們單獨收入一個集子,顧頡剛先生、俞平伯先生等人對一些情詩進行了具體辨析,更有學者將婚戀詩分成了諸如“單方相思”、“兩情相好”、“不幸失戀”等小類進行更細化、更深入的研究。

但是,並不能因此得出“先秦時期戀愛自由”這一結論。事實上,與之恰恰相反,禮法已經開始嚴格限制人們的戀愛和婚姻。當時的婚姻制度是以媵嫁爲特徵的一夫多妻制,“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是子女必須通過的一關。《氓》中“匪我愆期,子無良媒”足以說明沒有經過“官方程序”的婚姻是不正當的。周代設有媒氏的官職。爲何統治者對婚姻的控制如此嚴格甚至專門設官呢?周王朝統治的基礎是禮樂和宗法制。“禮”規範百姓的行爲,自然與婚嫁密切相關,而媵嫁這一特徵則密切配合宗法制。何謂媵?媵是嫁女的侄女和妹妹,她們與嫁女屬同一家族,因爲是庶出,只能從屬於嫡出之女侍奉她們。這也就是爲什麼王洛賓的民歌裏會有“帶着你的嫁妝,帶着你的妹妹,坐着那馬車來”。宗法制的核心是嫡長子繼承製,而這種婚姻制度進一步強化了嫡庶之別,是統治者鞏固統治的手段之一,因此它執行得很嚴格。

那麼就會有這種疑惑,既然婚姻不自由,爲什麼《詩經》中又有這麼多大膽而多情的婚戀詩呢?第一,這些詩與另一些顧慮重重的婚戀詩合力反映了存在於當時社會的一種矛盾。一方面,出於人的原始的生理和精神需求,百姓渴望婚姻自由。另一方面,社會又對他們加以約束,而他們也不自覺得被所處的社會的文化所化,有一些婚戀詩就體現出民衆對禮法的認同。例如《鄭風·將仲子》中女子雖心悅男子,但“父母之言”、“諸兄之言”、“人之多言”導致她不敢接受男子的追求。《鄘風·蝃蝀》則指責一位女子不待父母之命而選擇自由戀愛的行爲是“大無信也”,認爲她破壞了婚姻禮儀很不道德。在詩經中,大膽奔放的愛情和要面對重重阻力的愛情原本就是並存的。第二,統治階級爲了繁衍人口的需要,在特定時期開了一個相對自由的口子——“中春之月”,供單身男女約會甚至“野合”。據說,孔子就是“野合”的產物。“國之大事,在祀與戎”。祭祀、戰爭還有農業的發展都需要大量人口,因此人口增值是國家一大任務。這種制度既可以維護社會秩序又大有助於人口繁衍,還能緩解人的精神壓力,被統治者廣泛採納。《詩經》中許多奔放的愛情詩就發生於這特定的“愛情狂歡日”。

在這種時代背景下,《詩經》中大膽純樸、自然美好的婚戀詩就具有了更強烈的生命意識和美學價值,其中一些甚至還具有反叛色彩,猶如一場突破禁忌的狂歡。《詩經》真實地記錄了先民們的生活,不僅反映了我國西周、春秋的時代風貌,還具有超越時代的永恆美學價值與藝術魅力。

《詩經》讀後感 篇7

再說說專一,我發現一個有趣的現象,詩經中的男女,不管如何戀愛,最終只有一個目的——結婚。如果兩個人分開了,就想念着要在一起,如果在一起了,就祈禱着永不要分開。他們可以一見鍾情,馬上就結合,比如《野有蔓草》(鄭風)中的男子,行走在春天的田野上,迎面碰到一位素不相識的姑娘。他被姑娘的外貌美迷住了,心想:“這姑娘正合我的心願!”於是,他大膽地向姑娘求愛,並同她結爲伴侶。:“野有蔓草,零露漙(音團)兮。有美一人,清揚婉兮。邂逅相遇,適我願兮。野有蔓草,零露瀼瀼。有美一人,婉如清揚。邂逅相遇,與子偕臧。”但是他們決不會像現代人“愛如煙花,只開一瞬”,“畢業後我們一起失戀”,“天亮以後說分手”,甚至“天不亮就說分手”,他們要“天亮了也不說分手”,“說好永遠不分手”,要“好爾無射”(小雅,車舝)(永遠愛你不動搖),要“谷則異室,死則同穴”(王風,大車)(生不能同處,死也要同眠),要“執子之手,與子偕老”(邶風,擊鼓)。甚至在愛人不幸辭世後,他們仍牢記舊情,希望在另一個世界裏繼續相愛。《綠衣》(邶風)中的一位男子,沉痛地悼念去世的妻子。他看到自己身上穿的衣服,是妻子親手縫製;他想到自己一有什麼差錯,是妻子好言相勸。夫妻情投意合,相親相愛。如今,妻子不在人世了,他感到失去妻子的痛苦,永遠也不會完結。比之詩經的愛情專一,我們現在“一場遊戲一場夢”的愛情觀不得不讓人有些感喟。《詩經》中歌頌愛情專一的詩篇,從初戀到婚後都不乏其例。下面我們再來看看一個已婚男子的忠誠,《出其東門》(鄭風)中的一位男子,從東門外經過時,看到成羣結隊的姑娘春遊踏青,容貌一個比一個美麗。衆女雖美,但都不能佔據他的心,因爲,他專一地愛着自己那位儉樸的妻子,不是喜新厭舊、見異思遷的人。“出其東門,有女如雲。雖則如雲,匪我思存。縞衣綦巾,聊樂我員。出其闉闍,有女如荼。雖則如荼,匪我思且。縞衣茹藘,聊可與娛。”如果詩經裏的人們來到現代,看到女有“紅杏出牆”,男有“家裏紅旗不倒,外面彩旗飄飄”,肯定是要“嘯歌傷懷”了。

金庸的.《神鵰俠侶》裏小龍女與楊過的愛情故事大家早已熟知,那份堅貞不渝的愛曾打動過無數人的心。我這裏不談,只說小說裏面一個叫程英的女子,一個穿青衫、吹碧簫、溫婉沖淡的女子。她曾經救過楊過,並在一茅屋中幫助楊過養傷,那個時候,程英曾在中霄之夜吹曲:“瞻彼淇奧,綠竹猗猗,有匪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這段話出自詩經,《衛風,淇奧》,讚美一個男子像切蹉過的象牙那麼雅緻,像琢磨過的美玉那麼和潤。她也曾在紙上反覆寫了八個字:“既見君子,雲胡不喜”。既然見到了這男子,怎麼會不快活呢?——這句話也出自詩經,《鄭風,風雨》,“風雨悽悽,雞鳴喈喈。既見君子,雲胡不夷?風雨瀟瀟,雞鳴膠膠。既見君子,雲胡不瘳?風雨如晦(昏暗),雞鳴不已。既見君子,雲胡不喜?”這首詩寫的是一個女子在家盼望丈夫,結果丈夫真的回來了,女子非常高興,以至於連身上的疾病都好了。戀愛中的男女,大概看到愛人出現在自己身邊,都是快樂無比的。雖然程英最終不可能與楊過在一起,但任誰也無法抗拒愛情的力量,就像程英在月夜吹奏那首《淇奧》,就像我們每個人都有對愛情的夢想、期盼與渴求,如果實現了,如果愛人真的來到身邊,那麼,自然是“既見君子,雲胡不喜”。

追求愛情,千年如斯。但對於追求愛情的飲食男女來講,要做到“自由與專一”的統一卻是難上加難,儘管從詩經裏看起來,古人似乎做得不錯,但其實依然辛苦,不然也不會有苦戀、失戀、絕戀,不會有思婦、怨婦、棄婦,不會有薄情郎、狠心人、負心漢。讀讀詩經的單純與樸素,想想現代社會的一些反常現象,並不是說要去猛烈批判我們現代社會人和事,也不是要立志效仿古人,絕塵棄俗。每個時代都有其處世哲學和愛情態度,這是無可厚非的,我們也應坦然面對。但至少,詩經裏的愛情給我們提供了一個範本,一個曾經存在於世界,現在仍存在於世界,並且將永遠存在於世界的範本。當我們整個社會的愛情肌體不幸染上疾病,哪怕是一點點疾病的時候。看看詩經,我們總還能找到一個把自己鍛鍊得健康一些的途徑,最少,不要病那麼厲害吧。

《詩經》讀後感 篇8

五百年詩詞之沉澱,三千年歷史之光陰,傳承儒家之文化,在如今喧囂世間,如一彎清泉,淨姝心之空靈。

兩千年前的愛情在田園牧歌裏生根發芽。不妨當個手搖木鐸的采詩官,奔走於千頃沃野,彎下腰,採摘着屬於自己的快樂、憂傷,生活的每一個片段,不加修飾,都能吟出動人的樂章。沒有直白的文字,對不起《詩經》原初的情感衝動,沒有含蓄的表達,難以讓《詩經》的愛情委婉動人。本書以清新的筆調優遊於《詩經》的田野中,採擷兩千年前田園牧歌裏的快樂與甜美,那裏有純真無邪的愛情,直抵人心的男女相思,回到《詩經》,找回自然的和美與生活的快樂。

初夏的清晨,陽光明亮而柔麗地從樹葉間輕盈落下,碎碎地鋪滿翻開的《詩經》書頁裏,異常美好。這種美好於心底滋長蔓延,纏繞到窗外聳立的梧桐樹上。在這個夏天,梧桐這種《詩經》中就有的遠古植物,在和風中落下清涼的樹蔭。

年少時候,覺得《詩經》就是一部愛情的詩歌,漢、溱、洧、淇之水,透徹清涼,我欲淌之;蕙、蘭、芷、蘅之花,招展美麗,我欲採之。在優美繁密的詩句中穿梭,遙望先古河流兩岸的男女,他們的歡笑與淚水,幸福與怨恨的愛情故事,讓人動容。

《詩經》中那麼多的愛情真摯而生活化,沒有呼喊着偉大與高遠,但那些樸實無華的句子,讓人回味無窮。《關雎》中君子對窈窕淑女的熱切追求;《漢廣》中男子對遊女的盼望與留戀;《擊鼓》裏流傳千載的“執子之手,與子偕老”的誓言;還有《木瓜》裏不分貴賤的真愛饋贈,都是凡人真實的戀情,字裏行間,樸素之美盡現。

愛情之外,還有那個時代的勞作與智慧。伴隨墜落的星辰,先民們耕種、狩獵、祭祀、園藝、婚嫁等,這是人類一代又一代傳承下來的生活方式。《詩經》就是那個時代日常生活的真實寫照。

《詩經》的言辭是一幅幅質樸淡雅的國畫中最美的註腳。或是月光如水的夜晚,或是瀰漫芳香的田園,或是那叢叢纖塵不染的植物,莫不失古樸的意蘊。《詩經》的藝術形象,清純簡約,沒有任何粉飾,卻深深烙印在人的.心裏。

應該感謝《詩經》這部詩歌總集。在高樓大廈燈火通明的現代社會中,當我們開卷深讀《詩經》,一下子就回到了星點零落的古代村落。穿越過三千年的漫長時光,我們依然可以感觸到先秦諸民的生活。阡陌盡頭的那個古樸小村,有雞鳴狗吠,也有男女談情說愛的身影,在水一方的“伊人”,逾牆的“仲子”,貽我彤管的“靜女”。戰事來了,便有了建功立業的豪情與馳騁沙場的雄姿,綿長的黑夜給思婦留下望穿秋水的悲涼,那一個個翹首盼望君歸的故事在遙遠的年代成爲夢中的期許。

《詩經》中的男女是幸運的,他們生活在最樸素的地方。推門而出是一片舒心的原野,山川與河流讓人心曠神怡。這片廣闊的精神天地瀰漫着清香,和風習習,人們採摘着植物,採摘着屬於自己的快樂、憂傷與希望。生活的每一個片段都能夠唱出歌來,成爲歌謠,也許這就是最高境界的詩歌,不加修飾,卻吟出最純粹的旋律。於是那些手搖木鐸的采詩官奔走在田野花草間,步行於美妙的大自然,聆聽純美的歌聲,執筆飛速記下每一個音符。

《詩經》這部記載着周朝到春秋時期長達五百多年歲月的詩歌總集,在歷史的長河中流淌而至,滿載着遠古意蘊,嫋嫋娜娜地走來。遠古的和風拂過心靈,感受這穿越千年依然至美的風景,在喧囂的世界裏,滌盪出清澈的樂感。

中國是詩歌的國度,在中國古代文學作品中,詩詞總是以其獨特的力量打動着我們心靈深處最感人的琴絃。而詩詞最永恆的生命力不是那些華美的辭藻、絢爛的景緻,而是沉吟至今仍不褪色的情感。如果時間的跨度也要徵稅,那麼詩經樂府中“清養的純愛”,唐詩宋詞裏“公然走私的感情”,魏晉駢文中的人生心事,滲透古卷,撲面而來時,我們首先要交出大把大把的“心稅”,才能換回詩詞中最真摯的生命感悟。“閱讀大中國”系列從內到外,莫不“蓄意征服”當下小資和都市白領的心思。柔美的文風,個性化的情感解讀,清新優雅的封面,時尚的版式,精緻的彩插無不俘獲着讀者們亢奮的閱讀慾望。筆鋒所及,王侯將相達官顯貴的私人生活,百姓市井才子佳人的情感糾葛,一一融化在字裏行間。這裏,關乎他年風月、關乎人生風流,關乎幸福的過去式。悠遊於最美的詩詞,在詩詞中開釋心靈,靜享當下的愉悅。

《詩經》讀後感 篇9

戰“疫”期間,一些暖心的詩詞載着滿滿的祝福和問候,給這個寒冬帶來了不少暖意。“山川異域,風雨同天”“豈曰無衣,與子同裳”,“青山一道同雲雨,明月何曾是兩鄉”……

這些優美靈動、餘韻悠然的詩句,在一片“加油!必勝”的鏗鏘語境裏,讓我們體會到另一種溫柔的力量,感動的同時也在心中感嘆:原來我們中國的詩詞是如此之美,如此讓人回味!

就好比這一句:“豈曰無衣,與子同裳”,怎能說沒有衣裳?我願和你同穿一件衣裳。出自於《詩經·秦風·無衣》是《詩經》中最爲著名的愛國主義詩篇。他們表現出秦軍戰士出征前的高昂士氣:相召喚來、互相鼓勵,捨生忘死、同仇敵愾。

中華文化源遠流長,有着五千年的歷史。據史學家考證,我國有文字記錄的歷史從商朝開始,而《詩經》則是一部記錄商朝之後周王朝社會面貌的詩歌總集。孔夫子曾說“不讀詩,無以言”。《詩經》是中國古代詩歌開端的一部詩歌總集,它關注現實、抒發現實生活觸發的真情實感,是中國現實主義文學的第一座里程碑。

《詩經》裏的喜怒哀樂,和我們現在沒有區別。我們所遭遇的,古人也同樣遭遇過。那麼怎麼才能讀懂讀透《詩經》呢?

要說到以更加鮮活、更加立體的方式呈現,使廣大讀者以直觀、直接的閱讀體驗來領悟《詩經》的魅力,這本《詩經是一本故事書》就做到了。

《詩經是一本故事書》由冰心散文獎獲得者王福利所作。通過對傳統的學術解讀進行大衆轉化,將傳統文化閱讀者從枯燥的學術苦讀中解放出來,再現西周到春秋的生活細節。從飲食、工作、學習等方面,對《詩經》背後的真實故事、周禮制度進行全景式呈現,使讀者通過一個個引人入勝的鮮活場景,達到讀懂《詩經》、瞭解歷史、悟透周禮的“三重閱讀”效果。

有沒有想過,高高在上的天子請你吃飯,吃完飯還要滿臉真誠的以禮相贈?這不是在做夢,而是真實的故事,就發生在周天子身上。

“呦呦鹿鳴,食野之苹。

我有嘉賓,鼓瑟吹笙。

吹笙鼓簧,承筐是將。

人之好我,示我周行。”

被請的客人正是國家需要的棟樑之材。周天子與賓客們一邊欣賞着宴會上的音樂,一邊相互敬酒,周天子此時的勸酒詞就是“示我周行”,讓賢良的`賓客爲國家的發展出謀劃策。而且與勸酒詞相伴的禮物,有時是上好的布帛,有時是車馬,代表着天子最高的禮遇和求賢之心。當然,想要得到天子的禮遇,必須是當世的賢者,作爲賢者,不只要學問深厚,有治國良策,個人素質也非常重要,就拿“射箭”來說,是當時官員的必修技能。各諸侯國的國君自己也都有上兩下子。因爲兩個諸侯國互相訪問之時,“射禮”是國宴中的必備流程。

“猗嗟昌兮,頎而長兮。

抑若揚兮,美目揚兮。

巧趨蹌兮,射則臧兮。”

當了官員後,如果天子想要對其進行調整,提拔等,除了要有旨意下發,還要賜給相應配套的官服、飾品、器物等等。

“采菽采菽,筐之莒之。

君子來朝,何錫予之?

雖無予之?路車乘馬。

又何予之?玄袞及黼。”

這樣隆重的場面發生在了西周時期的康王時代。整首詩爲讀者再現了一幅春秋時代諸侯朝見天子時的歷史畫卷。諸侯們要來朝見天子,天子拿什麼給他們作封賞?手頭即便沒有啥可賞之物,也要賞給他們駿馬和車輛。還可以拿什麼賞賜他們呢?一襲黑龍袍和重綵衣裳。

仕途順利,便可以想着成家了。那麼如何去向心上人表達自己的愛意呢?現在我們可以贈送玫瑰花、戒指等等,那麼在西周時期,怎麼表達呢?

“野有死麕,白茅包之。

有女懷春,吉士誘之。

林有樸樕,野有死鹿。

白茅純束,有女如玉。”

意思是說有一個英勇的男子從野外用白茅把殺死的麕包起來,送給自己喜歡的女子,向她求婚。描述的是普通男女純樸的愛情。麕屬於鹿的一種。白茅則是開白花長草。小夥子用白茅不僅僅是爲了誇讚姑娘純潔如玉,還想通過這個尋一個好兆頭,盼望早日結婚。

《詩經》中諸多的詩篇通過一種“溫柔敦厚”的方式在潛移默化中對人們產生的一些影響,到今天都仍然在對國人起着無形的指導作用。

讀《詩經》,是一個心靈溯源的過程,是一個跨越時間,尋找自我的過程。而品讀《詩經是一本故事書》,使讀者通過一個個引人入勝的鮮活場景,喚醒沉睡的詩性和情感——越古老,越美好。

《詩經》讀後感 篇10

比起唐詩宋詞奢華雕砌的韻律和儀仗,詩經裏的句子更多的給人是未經雕琢的真誠感和衝擊感。就好像唐詩是精雕細刻的窗櫺檐角,滿是技巧,儀態萬千;詩經則是古樸的石階,蒼涼的站在那裏上千年。感覺裏兩週戰國時候的古代人們總是最真誠的,誠懇的歌頌祖先功德,誠懇的拜求風調雨順,誠懇的去想喜歡的姑娘。風,雅,頌,隨便抄起一段,寥寥數字,卻又是那麼的讀不勝讀,美不勝收。

初讀<詩經>的時候,只是感覺每句必有一字不識,但是偏偏是這種磕磕絆絆的陌生感覺更讓人感覺美好,彷彿憑空多了一股猶抱琵琶半遮面半遮面的感覺。就比如這一句“月出皎兮。佼人僚兮。舒窈糾兮。勞心悄兮”,這個“僚”字,就是抵死不會認識的。但是偏偏能懂得它的意思,“僚”麼,不就是“撩”麼。美人月下倩影,撥撩小夥子的眼,也扭扭捏捏撥撩着自己的心。不管當年的古代人爲何而寫,寫爲何意,反正幾千年後的我是這麼理解的,也自覺得理解對了,月出而皎,美人身材窈窕,多麼美好多麼誠實的意向啊。還有膾炙人口的“關關雎鳩,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如果不是看詩經下面的註釋,誰知道雎鳩是個什麼,君子好逑的“逑”又是什麼意思。但是偏偏是這麼一句,就那麼直接擊中你的心裏,讓你猛的一下想起自己的淑女或是君子,讓你就想不顧一切的.去“求一求”自己的意中人。“心乎愛矣,遐不謂矣,中心藏之,何日忘之”一句“中心藏之,何日忘之”,沒什麼特殊的地方,沒什麼雕砌的辭藻,但是就是強烈又直接的說出了每個人從小,從第一次戀愛就想說但是沒能說出來的話。兩週戰國時候的人們就這麼兇猛直接,能準確又強烈的表達自己的感情寫在詩裏歌裏,而且讓幾千年後的看到的人感同身受。()就好像是一股風來,從千年前吹來,到讀詩看經的人身邊爲止。

大概看過外文詩歌的人都知道,凡是此類的詩歌,即使是每句都有一詞不認識,讀來也遠勝於譯文。總是感覺有那麼一股內在的韻律和情感在句子裏,有個把詞不認識,也絕不會影響這種感覺。之前我不瞭解這是怎麼回事,直到某個下午,奉老師的命令拿起詩經又一遍細看的時候才猛然發現,原來這種偶有字不識,讀來卻甘之如飴的感覺全世界都是一樣的啊。詩經就是這樣,幾千年前的一羣古人,留些吶喊的,呢喃的話下來,精簡又精簡,流傳着,丟失着,散佚着,直到傳到今天我們手裏。傳到我們手裏這些,代表的是幾千年來人們共同的感覺,共同的躁動,因爲沒有共鳴的話和片段都已經在前年的歷史中散失掉了,留下來的,都是人們心裏最深處,最能認可的,最能感動的語句,這種感覺中外大抵也是一樣,要不外文的詩歌也不會流傳到中國來。越早遠的詩歌,技巧便越少,流傳下來經受的考驗就越多,能流傳下來的那些,帶着的共鳴力量也越多,也大概便是詩經中的語段,看起來總是不如唐詩宋詞精緻,卻仍然有簡簡單單的感動人吸引人的力量。與唐詩宋詞相比,現代的很多詩歌也是更顯浮躁,總是感覺不如唐詩宋詞雋永,大概也是沒有經過時間提煉的的緣故,比雋永,總是比不過這些幾千年的老古董的。

說實話,我是不太喜歡詩經裏那些政治道德和價值理想之類的吶喊的。因爲站在幾千年後的歷史來看,這些當時的價值觀和道德觀,都是些統治者麻痹勞動人民的工具,很有一些腐朽且不堪,這些情感的表達,比起愛情啊,對風調雨順的渴望啊,對戰爭的厭惡,對不歸人的思念啊這些人類更真誠的情感來說,自然要低一個等級。一句描寫悲哀的婦人等待丈夫戰爭歸來的詩句,總是比一句號召士兵上戰場效忠君主的的詩句更有感染力。人的本性的樸素的情感雖然在歷史的不同時期,是不會變的,而表徵着這些情感的樸素又遙遠的詩句,更是會歷久彌新。這大概就是很多人認爲“國風”是詩經最高藝術成就的原因之一。

略一品讀詩經,就有這麼多不着邊際又實實在在的感受。由此可見其魅力一斑。千年傳下來的老古董,論雋永,論衝擊力,果然是值得品味學習。這詩裏的味道,即使再傳個幾千年,大概也是不會變的吧。

《詩經》讀後感 篇11

在《詩經》《楚辭》這兩大中國文學的發端鼻祖中,我們很少看到後世詩人們最常愛的花,而只是草木。自由生長的草木猶如大地伸出的觸角,曲折蜿蜒,綿延不息。歌之詠之如同古人自然的生活。《楚辭》是士大夫所作,詠物言志寄託情懷,他們不需親自下田,只把農人採摘下來的香草製成的香囊配帶在身上,香草美人喻君子,雜草惡木似小人,但詞意深奧,如果破不了文字障,詩人的內心很難親近。相比之下,《詩經》中的草木要來得自然生動得多,勞作中的人們身邊有什麼就唱什麼。草木在這裏更多地被真實地還原,自然地詠唱。

彼采葛兮,一日不見,如三秋兮。

彼採蕭兮,一日不見,如三秋兮。

彼採艾兮,一日不見,如三歲兮。

你在那邊遠遠的山上采葛草嗎?藤莖蔓生糾纏不解,就如我一日不見你啊,好象過了三年。你在那邊遠遠的山上採蕭艾嗎?濃郁的香氣在山間蔓延,就如你的氣息啊,讓我懷念。採摘通常應該是女子的事情,那麼想念的人應該是一個男子了。葛是那時候一種最常見的經濟作物,人們拿它織成葛布做成衣服。但葛藤最是纏綿,長的可達十多米,莖葉交錯攀爬,《楚辭》中也有“葛蔓蔓”的說法。蕭艾在古詩中經常被一起提到,那是一種極易蔓生的帶着濃郁香氣的草,古人常採集它的枝葉,曬乾後混合動物的油脂,做成今天寺廟中燃的香燭一樣的東西,用於祭祀。勞動和生活就是這樣密不可分,他們的感情不是水上的浮萍,不是天邊的遊雲,是生長在山間的藤蔓,摘不完剪不斷;是瀰漫在周圍的每一縷味道,呼吸空氣就是呼吸你。

顧隨先生說,《詩經》中寫愉快少,寫憂傷多。離亂之音中慌年懷人,更是有別樣的心憂。

采采卷耳,不盈頃筐。嗟我懷人,寘彼周行。

這又是一個正在採摘的女子,這次她採摘的是卷耳,這是一種葉子上有小鋸齒,果實上長滿了到鉤小刺的野菜。春秋時期,種子附着在牛羊毛上由邊疆傳入中土。蒼耳到處可見,無法想象這樣的尖銳的植物在飢慌的時候是重要的充飢。女人們採集它的嫩葉,在水中反覆地煮,直到去掉它的苦味。那是慌年纔不得不食的草。在這樣的艱苦的時候,男人還在遠方打仗,站在高高的山崗上,眺望他回來的方向,身體的飢餓內心的思念讓人如何捱過歲月。這首詩的第二、三章換了角色,變成男子的口吻,也好象是女子想象中的他:“陟彼崔嵬,我馬虺隤。我姑酌彼金櫑,維以不永懷。陟彼高岡,我馬玄黃。我姑酌彼兕觥,維以不永傷。”馬兒都已眼發花,腿搖晃,如何才能不想家。

《詩經》最著名的一道野菜應該算是《采薇》中的薇了。“采薇采薇,薇亦作止。曰歸曰歸,歲亦莫止。”說它著名因爲它也就是大名鼎鼎的“采薇首陽山”中那個野菜。薇菜也叫薇霍,也就是野豌豆,歷來爲貧者所食,伯夷和叔齊在商亡後隱居首陽山,身無一技之長,抵死不吃周武王送來的糧食,采薇爲食。被一個搗蛋的.女子看到,說這野菜也是周地植物,你們爲什麼要吃呢?結果終於是餓死了。好象這樣不識大局冥頑不靈的人並不值得同情。《采薇》中遠別家人的戍邊兵士在歸途的風雨霜雪中想起采薇的人,此時薇不單是賴以生存的食物,更是一種節令更替的象徵,當野豌豆紫色的花在眼底花開花謝,歸鄉之期也一延再延。“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行道遲遲,載渴載飢。我心傷悲,莫知我哀!”《采薇》中的最後一章歷來被認爲是中國古詩中最美的片段。激烈的戰爭終將結束,回鄉路上飢腸碌碌的小兵,心中的哀是大哀。

“何草不黃,何日不行!何人不將,經營四方。”什麼草兒不枯萎,哪兒有一天不奔波。這是《小雅》的最後一篇。憂中有了憤,堪堪亂世,人不如草木。草木還有春來發新伢的機會,我離開家鄉離開你,卻可能再也不能回來。

生長在《詩經》中的草,因了我們想象的泉水不停地灌溉,在書本的字裏行間伸展出每一個葉片,鬱鬱蔥蔥,蔓延過我們荒蕪的心田,爲我們充當最恰當的精神食糧。

《詩經》讀後感 篇12

一個人的一生中,最美好的一件事莫過於情竇初開了。喜歡一個人,並追求她的感覺,應該正如《關雎》和《蒹葭》中描述的一般吧。“關關雎鳩,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在那美麗的河岸邊啊,有一位賢淑的女子。她或許有着窈窕的身段,或許有一雙明眸善睞的眼睛,雖然知道追求她並不容易,可是我還是想試一試。這不正是我們喜歡一個人的時候的感覺嗎?或許她就是我們心中的白月光,有着美麗的外表和良好的品德。我們爲其傾心,爲其蹍轉反側,夜不能寐,用自己所有的能力和才智去討她歡心。正如張愛玲說的一般:“愛一個人,他就會變得很低很低,低得卑微在塵埃裏開出花來。”

“風雨如晦,雞鳴不已;既見君子,雲胡不喜。”這是詩經《鄭風.風雨》中的詩句,講述了一位喜歡着心上人的女子,苦苦地在風雨中等候着他歸來的心境。這與我們在喜歡一個人時苦苦等候的心情何其相似!似乎見到他,心中也歡喜了起來,連天空也因爲他的到來而放晴,烏雲也因他而散開......這首詩爲我們生動而形象地描述了在等待心上人時,溫柔又美好的心境。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縱我不往,子寧不嗣音?青青子佩,悠悠我思;縱我不往,子寧不來?挑兮達兮,在城闕兮;一日不見,如三月兮。”這是《國風.鄭風.子衿》中的詩句。也是我們在思念戀人時廣爲引用的句子。哀婉纏綿的訴說了女子對情郎的思念,甚至於連他衣服的顏色都記得。情深至此,令聽者嘆息,聞者動情。遠方的情郎啊,你爲何還未歸?你可否知道,我在爲你牽腸掛肚?

桃之夭夭,灼灼其華。之子于歸,宜其室家。灼灼的桃花映照着新嫁娘通紅的嫁衣和嬌羞的臉頰,應該是女孩一生最美的場景了吧。新娘出嫁,火紅熱烈的氣氛之下,是她對未來婚後生活的嚮往。出嫁,就意味着將自己的下半生與另一個人相互捆綁,榮辱與共,禍福齊度。而這首詩,也貼切地形容出了一個新嫁娘的心情,希望自己的品行能讓未來的`公婆滿意,能有美滿的幸福生活和愛自己的丈夫......

詩經中的愛情往往是簡單而純粹的,不會穿摻雜過多的功利成分和目的性。他們不會考慮地位、名分、金錢,只是帶着對愛情的期盼,去熱烈地追求自己的幸福。

詩系情感,情於吾詩中。詩經總是能夠帶給我們不一樣的情感體驗,給予我們許多的新的領悟。我們應多多研讀詩經,養出自己的“詩心”。

《詩經》讀後感 篇13

“七月流火,九月授衣。春日載陽,有鳴食庚,女執懿筐,遵彼微行,爰求柔桑。春日遲遲,采蘩祁祁。”試想,陽光明媚的春天早晨,鳥鳴聲給新鮮的空氣裏撒上清脆而歡快的調子,真讓人覺得風景可餐。這景,美的沁人心脾。誰不會渴望身處這樣一個鬱鬱蔥蔥的田野,盡情享受那美的讓人無法不神往的陽光、水、空氣以及質樸的民風?再試想,一個年輕的少女手執一個又深又大的筐,唱着歌去採摘他們的辛勤和汗水,你不會去說她沒有淑女姿態,而是覺得既和諧又寧靜。她低頭,柔軟的長髮不小心觸到那嫩嫩的桑葉,把露水沾在黑絲上,好美。她們嫺熟的動作會舞亂你的眼神,不到預料的時間,她便會滿載而歸了。也許她會憂鬱,你好奇嗎?請細聽,她再唱“女心傷悲,殆及公子同歸!”

“于嗟如兮,無與士耽!士之耽兮,猶可說也;女之耽兮,不可說也。”

每讀到這裏我不得不佩服古人對階級社會婚姻生活的經典概括!看到這樣的無奈使我陷入了沉思。於是我的思想不自覺地在歷史長河裏流淌,採摘那一個個不同遭遇的生活片段:

看着無邊的桑樹,日出而作,日落而歸的場面。我看到《氓》裏面的女主人公是多麼辛勤的婦女,但她這樣付出的結局卻是其黃而隕,淇水湯湯,漸車帷裳。於是爲這位可憐而又堅強的女人感動着。她在面對兄弟不知,咥其笑矣卻能夠勇敢地面對生活。她的心也許看透了階級社會醜惡的面孔,也許她的心理面有着強烈的反抗精神!

白娘子爲了報答許仙,她付出了很多很多,本來那麼完美的婚姻卻讓法海來了攪和。白娘子愛許仙如此的深,於是有了水漫金山的傳說,於是有了白娘子被關在雷峯塔的傳言。看着平靜的西湖水,一切都已灰飛煙滅,留下的只是可歌可泣的反抗壓迫的傳說。這個傳說在告訴我們中華民族的婦女反對階級壓迫的精神,她們在向歷史宣誓:女之耽兮,猶可脫也!

也許是爲了愛,也許是憎惡封建禮教的毒害,《詩經》超越了時代的界限,它所描述的一個個愛情故事似乎都在後代不斷地發生着。

孔雀東南飛,五里一徘徊,看到的是劉蘭芝婀娜的身影,她努力地做好她的本分工作,換回的結果卻是那深潭的一道道圓暈。她的命是苦的,但她以死的方式在向世人警告:她也有愛,也有恨,也有強烈的反抗精神。難道不是嗎?她死後化爲鴛鴦都在不日不夜地鳴叫着,那不是在控訴着對階級社會的不滿嘛,那不是一種強烈的反抗精神嘛!

歷史中的婦女們似乎都在重複《氓》中女主人公的不幸遭遇。我心中的琴絃斷了一根,但是不得不佩服中華民族婦女們不畏壓迫、不畏朱顏瘦的`精神。我時常在想,即使她們的愛情化作冰冷的白雪結晶破碎,也會對生活充滿着熱烈的愛與追求。

因此有了秋瑾的《提芝龕記》:

莫重男兒薄女兒,平臺詩句賜峨眉。吾儕得此添生色,始信英雄亦英雄。

這是秋瑾反對封建餘毒的作品,從中可以看到中華民族婦女們反對階級壓迫的漫長曆史過程。

《詩經》讓我想起了很多不幸的女人,它的出現似乎暗示婦女的不幸在不斷地延續着,但很幸運的是現代的女權運動在不斷的發展着,我想這是《氓》的作者的心願吧,這是婦女們的願望吧,但我更相信這是堅強的婦女們用淚、用血、乃至生命換來的!

《詩經》讀後感 篇14

一語成詩,一筆繪顏。或是滿樹繁花,或是呦呦鹿鳴,亦或是一襲綠衣,於文字間流連,於光影中穿梭,《詩經》似一品古茗,以古老的,質樸的,未經雕琢的筆調將詩意寫入生活。

柏舟輕泛,是堂堂男兒懷才不遇的憤懣,耿耿不寐,如有隱憂;文王在上,於昭於天,是借文王的美譽勉勵後世君王,願以商亡爲鑑,助周朝昌盛;菅草吐白蕊,慨嘆世間癡情女子薄情郎;文人墨客的雅趣,達官貴人的讚歌,黎民蒼生的勞作,都於《詩經》中流淌。書頁中春有清風,夏有暖陽,秋有碩果,冬有霜雪,品不盡的詩意,繪不出的容顏。花開花敗,緣來緣去,《詩經》早已化作情愫蔓延心頭。

最喜莫過一篇《桃夭》。“桃之夭夭,灼灼其華”狀花之豔麗鮮活,不覺讓人聯想到面若桃花的少女,魯迅先生曾說過第一個把花比作女人的是天才,而此詩卻是首個把桃花比作少女的.,可謂神來之筆。‘桃之夭夭,有蕡其實’’日光透過繁密的枝葉,白裏透紅的果實被鍍上誘人的光澤,伴着漫天芳華,它孕育着生命的燦爛與厚重;“桃之夭夭,其葉蓁蓁”最後落筆於桃葉,看似不合常理,卻別有意趣。新婦起紅妝,披紅袍,坐上大紅轎子,之子于歸。

人生中大多數告別是悄無聲息的,而思念如一壺烈酒,一入腸便疼痛三分。蘇東坡夢見愛妻王氏寫下“十年生死兩茫茫,不思量,自難忘”,天人永隔,夢中回首的思念最爲哀婉;元稹《離思》一句“曾經滄海難爲水,除卻巫山不是雲”吐露即使“貧賤夫妻百事哀”你也是我此生唯一;“空牀臥聽南窗雨,誰復挑燈夜補衣”夜闌聽雨,景緻依舊,人影不見。相比於唐詩宋詞的精雕細琢,一首《綠衣》就姑且算作真情流露。男主人公手捧綠衣,看到衣上密密針線,脫口而出“綠兮衣兮”,思念肆意生長,含淚真情呼喚。我思古人……

《詩經》中的農家生活平添了幾分野趣,又染了幾分沉重。“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戶,十月蟋蟀入我牀下”透過一隻小蟲的行蹤揭示時間的推移,這般細緻的描寫絲毫不亞於“蟲聲新透綠窗紗”。田間的一聲吆喝,如約而至的一場秋涼,堂前一句萬壽無疆,都於文字間娓娓道來,這是一支含淚的蠟燭,嚐盡了人間百態,點亮了農家之樂,也燃盡了剝削之苦。時代在農奴身上架上了一道枷鎖,《詩經》用其最輕鬆的口吻,訴說着傷痛,用最鈍的刃,划着最深的傷口。

幾千年過去了,農家生活已漸行漸遠,偶爾的幾聲鳥鳴,擡眸的一夜星空,都成了這個時代的奢侈。但這是最壞的時代,也是最好的時代。日新月異的進步,讓歡歌取代了悲泣,小康取代了貧窮,智慧取代了愚昧,明媚的陽光終將照暖淒涼的墓園。但我們仍追逐着,找尋着,渴望詩意能迴歸生活。

看慣了霓虹,也會偶爾放起黑白默片,聽倦了都市嘈雜,也會偶爾想念泉水叮咚。過去總在時光的濾鏡下呈現出虛幻的美好,既然我們無法追回《詩經》中田園牧歌式的生活,那就還生活以詩意,爲生活繪上詩顏。

請心懷浪漫宇宙,也珍惜人間日常。

《詩經》讀後感 篇15

“蒹葭蒼蒼,白露爲霜。所謂伊人,在水一方。溯洄從之,道阻且長。溯游從之,宛在水中央。”河邊的蘆葦青蒼蒼,潔白的露水凝成霜。所說的這個意中人,就在河水的那一邊。逆着水追趕她,道路艱險又長;順着水追隨她,她像在水中央……這聲音,不就是那深遂悠遠的歌聲嗎?那源自《詩經》中優美動聽的旋律。

《詩經》源於民間,源於那些樸實的勞動者,傾聽他們的勞動,傾聽他們的愛情,那些純潔美麗的故事在《詩經》中淺淺地唱着。“采采苤苡,薄言掇之。采采苤苡,薄言捋之。”那些勞動婦女們,在採摘苤苡時的喜悅與笑聲匯成了一首歌,聆聽它時,我感受到她們在勞動中得到的無限快樂。

“不見覆關,泣涕漣漣。既見得關,載笑載言。”那是天真的女子,對“氓”的癡迷。“士之耽兮,猶可說也。女之耽兮,不可說也。”女子沉迷於男子不可脫身。聆聽這道《氓》,感受到的'是女子被氓被叛的深深無奈之情,而堅強的女子以“反是不思,亦已焉哉!”吟唱這支悲泣之歌。聆聽之中她的悽婉堅貞感動着我。

而這僅僅只是《詩經》中的一小部分,詩經更以其“雅”、“頌”另外兩部分向後人講訴了貴族祭祀、祈禱豐年、歌頌祖德,更有帝王貴族之頌歌。傾聽《詩經》,令我感受到中國古代勞動人民最樸實、純潔的情感;傾聽《詩經》,我從中學會了“投我以桃,報之以李”的報恩之心。它是中國唯一一部脫去了脂粉與欲俗氣的情感文學聖典。作爲民族青春時代的自由生活經歷的真實記錄,它昭示後人主體精神自由的美好與它存在的意義。

在學習詩歌中,我學習《詩經》,在學習《詩經》中我聆聽到那悠遠的聲音。那源於人類原始的音樂,那猶如藍天般澄淨的詩歌,那擺脫了世俗塵雜的潔淨的世界。它是文字的聖典,是文學的瑰寶!

悠悠《詩經》,盪滌着我的身心,聆聽於其中,仿若身處世外桃源來到一個音樂的殿堂

《詩經》讀後感 篇16

中國是四大文明古國之一,古印度、古埃及、古巴比倫這三個古國的文明早已衰落並消失,只有古中國的文明保留了下來,並得到了發展,在經過長期的歷史積後澱形成了今天的中華文化,因此中華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而在這無邊的中華文化大海中,有一顆金子之重在閃閃發光,不曾黯淡,那就是——《詩經》。

《詩經》是我國第一部詩經總集。現存的《詩經》共收錄詩歌305篇,包括西周初年都春秋中葉共500餘年的名歌和朝廟樂章,傳統上分爲風、雅、頌三類。西周到春秋中葉的民風較爲開放,人們一般都用詩歌直白的表達自己最真實的情感,因此從《詩經》中可以窺得當時的民風民情。其中最爲人們所喜歡的是他的愛情詩。

《關雎》是爲人們所主旨的一首詩,“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美好的女子是青年的好妻子,爲此青年“琴瑟友之”、“鐘鼓樂之”,結果“求之不得,寤寐思服”、“輾轉反側”。這首是描述了一個男子爲追求心愛美好的女子使勁渾身解數,表達了男女之間最爲純潔的愛情。類似表達純潔愛情的詩歌還有《靜女》、《木瓜》等,當然愛情不都是美好的,因此也有《氓》這類的怨婦詩。

“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歸,雨雪霏霏。行道遲遲,載渴載飢。我心傷悲,莫知我哀”,這幾句詩出自《采薇》。男子很早就去戍邊守關,邊關的軍旅生活是艱苦的,性命沒有保障、生活條件差這些都是其次,更爲難過的是無邊無際的孤獨,在邊關沒人慰問、沒人關心、沒有家人的消息,心是空的!等到終於可以回家時,一切已經物是人非,自己也不再年輕,心情是沉重的,開頭的幾句試形容的就是他的心情。這首詩寫出了廣大將士戍邊的辛酸。

“呦呦鹿鳴,食野之苹。我有嘉賓,鼓瑟吹笙···”,這幾句詩相信大家都很熟悉,他們都出自《鹿鳴》。《鹿鳴》是一首燕饗詩,帶有一定的政治色彩,主人向嘉賓或君主表達自己的熱情和謝意,以及向人示好,暗示自己的忠誠。因此詩也是一種政治工具。

最早接觸《詩經》,應該和大多數人一樣,是從“窈窕淑女,君子好逑”開始的,這首熟得不能再熟的詩詞就連幾歲的孩童也能吟誦,但是真正懂得其所表內涵的人卻是比較少的。其實,除了專家學者外,又有多少人能真正像安意如一樣,從書架上隨意取下《詩經》,坦然自若地閱讀,再坦然自若地向其他人交流自己的所得?這也是我欣賞和佩服她的原因。就如她自己所說:懂得才能夠親近,能想象出它的意境,看到的就不止文字本身,還有一種彷彿鼻尖輕碰的真實觸感。如此靈動的話語,非親身體會無以表達。

《詩經》的每一篇本質上都是潔淨的,沒有繁複的章法結構,沒有過度的語法修飾,沒有曲曲折折小心刻意的隱語。文字如一個獨立的天地,你立於門前,可看見喜怒愛恨如季節般分明,那翻覆在期間如花海蔓延的情與欲,也自然奔放地呈現在天地之間,無拘無畏。

我真正注意到詩經,並且欣賞她是從《蒹葭》開始的。那是一種何等高的'境界?“蒹葭蒼蒼,白露爲霜,所謂伊人,在水一方。”這一句寫愛情,達到了某種極致,如看着開在彼岸的蓮花——欲接近而不可得的絕望。這位在水一方的伊人,無論是男是女,她(他)的孤潔,都爲世所稀。

書中無時無刻不體現着安的獨特見解,那精闢的看法評論,精彩華麗的文字,語句,無一不將我們帶到她的世界裏,跟她一起徜徉在詩三百的海洋中,跟她一起領略詩中主人公的羞怯、傷心、痛苦與快樂。毫無疑問,《思無邪》超越了一般讀詩之人的尋常範疇,帶給了我們很多不一樣的感受,讓我們逐漸享受起詩三百帶來的美好。細細品味,安所寫所品的精彩之處竟是如此之多,就好像信手拈來的一段也是經典。再難的詩句,在她的筆下就彷彿鮮活了起來,分析得是如此到位,如此精準,如此讓人讚不絕口。箇中的妙處,只有真正讀後纔會有所體會。

《詩經》讀後感 篇17

“詩經如彼岸花,即使無法摘取,也一直存活於心”一直都很喜歡這句話,因爲它不是從前那天真到可恥的誓言,而是我們心裏曾響過的聲音,我們在一起曾唱過的歌謠。唯美中帶有一點淒涼,讓人回味無窮!

輕輕地翻開《詩經》那本冰封的古書裏,蘊藏着厚重的感悟。靜靜地讀着悠揚的詩詞,飽含着的是哀婉與悽豔。細讀這本書,你會發現,豪放是外骨,憂傷纔是靈魂。思無邪只不過是在陶冶上次未完成的夢。每次讀完這本書時,我總會做筆記,因爲這本書濃縮了太多太多世人的智慧與思潮。每次讀完這本書時,我總會悄然落淚,因爲它給予我的不僅僅是書本上的知識,更重要的是人世間的悲歡離合,陰晴圓缺,讓我懂得了真諦,學會了去面對,去等待。如果說詩三百是前人要我們明白得到,那麼後人也應該懂得珍惜。這本書裏記錄着許許多多地寂寞和不捨之情,總演繹着悲劇,但它敘述的令人驚歎不已。也許是這樣的……

“桃之夭夭,灼灼其華”瞧這動人的描寫,清澈如泉水,豔的讓我想起了一位絕代佳人——息嬀。她被世人稱之爲“桃花夫人”,因爲她長得猶如桃花般嬌豔欲滴,靜婉美約,容貌絕倫,可她的命運卻不堪回首,他的豔美而亡三國,她的薄命如花,她的傾國容貌,都使後人無法忘記。可是,桃花夫人又何止息嬀一個?紅顏薄命的佳人數不勝數!再看看,詩經裏的“綠兮衣兮,綠衣黃裏”很短的一首詩,但卻情意深長,悼亡之音沸騰在詩中蔓延。這就是《鄴風·綠衣》。起初還不能理解透徹思無邪這種一點點的玩世不恭,又有一點點的心花搖曳的感覺。我總說黛玉太悲切了,看人生如此的悲觀絕決,現在才知道她纔是真正的格物致知,未有寶釵的任性激昂。思無邪,一本前人着傳,後人追捧的書,其實它也有令人沉寂的地方。

慾望總會佔領人心的某些領域,但並非無法觸碰。當我們靜下心來,問問自己,來人世間爲了什麼,一切就會清楚了。經典之作,固然有經典之處,而《詩經》卻恰恰寫盡了人心所向,世間所惱。

這是一本受益終身的良書,它沉浸在人類內心深處,並得到永恆!

成語玩世不恭:玩世不恭[wánshìbùgōng],意指以不莊重、不嚴謹的生活態度待人處世。語本《漢書·卷六五·東方朔傳》。[源]《漢書·卷六五·東方朔傳》贊曰:“劉向言少時數問長老賢人通於事及朔時者,皆曰朔口諧倡辯,不能持論,喜爲庸人誦說,故令後世多傳聞者。而楊雄亦以爲朔言不純師,行不純德,其流風遺書蔑如也。然朔名過實者,以其詼達多端,不名一行,應諧似優,不窮似智,正諫似直,穢德似隱。非夷、齊而是柳下惠,戒其子以上容:『首陽爲拙,柱下爲工;飽食安步,以仕易農;依隱玩世,詭時不逢。』其滑稽之雄乎!朔之詼諧,逢占射覆,其事浮淺,行於衆庶,童兒牧豎莫不眩燿。而後世好事者因取奇言怪語附着之朔,故詳錄焉。”[典故]據《漢書·卷六五·東方朔傳》載,東方朔是西漢武帝時的大臣,聰慧過人,機警幽默,總是能妙語如珠,使人發笑,因此武帝很喜歡讓他在自己跟前調笑。但是,他是個富有正義感的.人,常以詼諧的語調向武帝進諫,當宮中有人得罪武帝時,他也會代爲講情。對於他的人生觀,透露在訓戒兒子的一段話中:“首陽爲拙,柱下爲工;飽食安步,以仕易農;依隱玩世,詭時不逢。”其中“首陽”指的是伯夷、叔齊餓死在首陽山之事。伯夷、叔齊爲殷商貴族,商紂亡後隱居在首陽山,因拒吃周朝食物而活活餓死。“柱下”則指老子任周朝柱下史之事。老子與伯夷、叔齊一樣歷商、週二朝,入周後,他任職柱下史(類似現在的國家圖書館館長),負責掌管國家典籍,雖在朝任官卻能無涉於政治是非。東方朔他認爲像伯夷、叔齊隱居首陽山,自以爲清高,並不聰明;要像老子一樣,雖仕於周,卻像隱者一般,纔是有智慧的。因此勸他兒子要吃得飽、行得安,不必身爲農夫才能隱居,可在朝爲官卻像隱者一般,用輕鬆的態度應付世間事。這種入雖然違異一般人的看法,但卻可以免禍上身。後來“玩世不恭”這個成語就從這裏演變而出,用來表示以不莊重、不嚴謹的生活態度待人處事。但後世使用“玩世不恭”時,表示的不一定是如東方朔那樣大智若愚的生活態度,有時反而是一種消極頹喪、遊戲人間的人生觀。

成語不堪回首:堪:可以忍受;回首:回顧,回憶。指對過去的事情想起來就會感到痛苦,因而不忍去回憶。如:唐·戴叔倫《哭朱放》:“最是不堪回首處,九泉煙冷樹蒼蒼。”又如:誠有令人不堪回首者,則我今日之臨眺於此,雖百年之久,曾不能以一瞬爾。——清·無名氏《杜詩言志》

《詩經》讀後感 篇18

在中華文化的漫漫長河中,詩詞是一顆璀璨的明珠,在我國佔據着重要的地位。它們將華夏的遠古面貌毫無保留地展現了出來。而《詩經》又是其中不得不提的存在。

《詩經》彙集了西周初年到春秋中葉約五百年的詩歌,雖不及《擊壤歌》之早,但卻也是我國最早的一部詩歌總集。子曰:“不學詩,無以言”,足以證明其在歷史上舉足輕重的地位。

《詩經》分爲風、雅、頌三個部分,是由我國古代勞動人民編寫而成的,既有篇名又有文辭的共三百零五篇,故有“詩三百”之稱。

“詩三百,思無邪”是後人對詩經的高度概括,然而其思雖是無邪,但從中透露出的人性又是怎樣的呢?

詩經中最耳熟能詳的名篇當屬《關雎》和《桃夭》,其表達的主旨均是愛情。《關雎》中所流露出來的情感是剋制而謹慎的,體現的是炎黃子孫內裏的矜持與羞怯。然而其真的`是單單地讚美男女之情嗎?不然,細細品味不難看出其中有對后妃之德的讚美,試圖達到以明教化的目的。再者,《詩經》中總是很善於運用重章疊句,易使人產生共鳴,把作者的感受不斷加諸於人,“關關雎鳩”如此,“桃之夭夭”更是如此。《桃夭》一篇中講述的是新婚之喜,然而我每每看到其中“宜其室家、宜其家室、宜其家人”的描述,難免要想到其中對女子三從四德的強調與教化。不過,單論《詩經》,這幾篇中透露的情感還是頗爲樸素爛漫的,其中的人性是善良純真的。

詩經有一篇名爲《牆有茨》,其詩通篇都在反映衛國的宮廷醜事(即衛宣公強娶其子伋的未婚妻的“祕聞”)。開頭開門見山寫出“牆有茨,不可掃也。中冓之言,不可道也,言之醜也”然而詩人偏偏表達得極爲迂迴,其意不免讓人難以揣測。

《詩經》在歌頌我國古代勞動人民的生活時又辛辣的點出了當時腐朽堪憂的社會現狀,在顯示人們內心的真情實感時又顯示了當時官吏和勞動人民對封建統治的叫苦連天。可以說,《詩經》裏展示的就是完完全全的中華的十分之一的歷史,其意總歸是向善的。其實,我們始終無法憑藉着自己的想法去揣測作者的思想,真正需要我們發掘的,是傳統文化其中暗藏的智慧與哲思,那是古人留給我們最寶貴的精神財富。

《詩經》讀後感 篇19

南有喬木,不可休思;漢有遊女,不可求思,不可泳思;江之永矣,不可方思。翹翹錯薪,言刈其楚;之子于歸,言秣其馬。漢之廣矣,不可泳思;江之永矣,不可方思。翹翹錯薪,言刈其蔞;之子于歸,言秣其駒。漢之廣矣,不可泳思;江之永矣,不可方思。——《漢廣》古有詩家解“漢廣遊女”爲漢水女神,將《漢廣》附會爲人神戀,居然從者還不少,可見人的心思裏都有浪漫的一面。然而也可以看出大家的共同認知是--這男的沒什麼希望了!都由人人戀上升到人神戀的程度了,仙凡相隔,這男的算是徹底沒戲。 《漢廣》可能是最古老的單相思詩了。在當時,這男子的一往情深沒有打動他的意中人,卻在千年後打動了無數人心,讓人感於他的癡情而記得他,又或者,人們真正爲之內心動容的不只是他癡情,而是每個人都曾有過“求不得苦”。人生的得失呵,原本就這樣難以預料。何況有時候兩情相悅也不一定就萬事大吉。

我由漢水女神很自然想到洛水女神,想起李商隱的那句詩:“宓妃留枕魏王才”,吟的`是甄宓和曹植之間那段隱隱綽綽的情事。甄宓死後,曹植入覲,也不知道出於對弟弟愧疚的心態,還是想更狠的刺激他一下,叫他徹底崩潰,反正曹丕把宓妃留下的金縷玉帶枕賜給了曹植。曹植抱着那個枕痛不欲生,神魂恍惚的來到洛水邊,看見已死的甄宓化做女神來相會。醒來後也分不清是夢是真,只那相會的情景倒還歷歷在目。一代才子感慨萬千,遂揮筆寫下流傳千古的《洛神賦》。其實它還有個更私人的名字叫《感甄賦》,甄宓的兒子魏明帝長大後覺得小叔叔這樣明目張膽地寫對自己老媽的感情很是不妥,就將名字改爲《洛神賦》。可知無論是王孫貴胄還是平民百姓,人生不如意事總是遊很多。事事留個有餘不盡的意思,便造物不能忌我,鬼神不能損我。若業必求滿,功必求盈者,不生內變,必召外憂。古語有云:月滿則虧,水滿則溢。有時留點遺憾也不見得是壞事。

人總有未完成的夢,心裏記掛着,下輩子纔有奔頭。

《詩經》讀後感 篇20

第一次讀《詩經》的時候,我對它的第一眼可能是枯燥的,是一種高深莫測的迫人感覺。一行行字組成一列詩句,一個個詩句組成一整首詩。

第一次讀《詩經》時,我讀得十分困難,停頓不知所措。太多的生字詞,太多的詩句,太多的翻譯,不懂,或者是根本沒有讀懂過。

第一次讀《詩經》的時候,我彷彿闖入了一個不屬於自己的時代,那裏有金碧輝煌的元朝,有醉臥沙場君莫笑的豪情,有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的春慕,有着知天地生來爲誰的天問奈何,我彷彿進入到了一個傷春悲秋的多感春闊,那裏有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的相思愁,有無可奈何花蕩去的感傷,有陌上公子如心,可緩緩歸矣的重逢相守的癡戀;我彷彿融入進一杯茶裏,一句詩裏,一片花葉裏,去細細品,去用心聆聽它們的每一寸美好,每一秒的心跳。

我似乎看見她了,在慢天雪落中找到一處歸家,在桃之夭夭中尋到一朵芳華,在江南煙雨中覓到一片雲角,在戲子身影翩纖的臺摸到一張不知的劫,在戲火喧譁的三月烽煙中停到一方笙歌起落的天朝,停到歷史血液深處的芳華里,那般別樣風采,別樣花季。

在漫天雲捲雲舒中,滿庭花開花落的寂靜中,我捧着那一本沉厚的《詩經》彷彿抱着一份沉重的.歷史,茶香靜靜得繞滿整間小房,心間彷彿有什麼東西離開了。

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是我和有人的最好誓言。

式微,式微,胡不歸?是那份盼心歸的千千心切。

清晨,我一人走在通幽的野徑中,看着天邊的初日,感受陽光散進骨子裏的那一份暖意,心也漸漸地暖了起來。

大街上人流洶涌動着,人影交映着,我彷彿看到了涌動着的歷史,它擁有着沉滻的韻味,有着文化的佳承。從小貨郎到商人,從沿街擺攤搬進了店鋪,從石子路走成了水泥路成了條條柏油大路。正如《詩經》一般,有大數人的收集裝訂和整理出一本經典一般。

《詩經》有着它獨特的韻味,在不同人的眼中,它是不同的,你怎麼看它,它就怎麼看你。

拍空馭氣奔如電,昇天入地求之遍;

上窮碧落下黃泉,兩處茫茫皆不見。

《詩經》讀後感 篇21

詩經,就如古樸的石階:雖陳舊,卻已屹立千年;雖古樸,卻載滿了人情冷暖。

“關關雎鳩,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這是我讀到的關於《詩經》的第一句句子。那時候的我學習《關雎》,什麼都不懂,就只能聽老師給我們講它用的各種寫作手法和它所表達的意義。而如今,老師講的我早已忘記得一乾二淨,唯一記得的就只有那其中承載的滿滿的濃情與少年求而不得的深深無奈。我也已經不再像曾經那樣只能“聽老師講”了,我已經可以獨立地從我自己的角度去理解它,不再完全依賴老師的講解。詩經,可以在我彷徨躁動時給我清風般的撫慰。

“桃之夭夭,灼灼其華。之子于歸,宜室宜家。”《詩經·桃夭》是我在整部《詩經》中最喜歡的一首。《桃夭》雖是一首婚嫁讚歌,但寫的卻是對即將出嫁的女子的美好祝願。《桃夭》中雖無對女子的妝容進行描述,但是卻通過對桃樹的描寫,從側面展現了女子的美麗。雖無直接表達對女子的祝願,但是卻通過滿樹的.果實和茂密的枝葉,表達了他對女子的祝福。詩經,可以在你孤獨無助時給你陽光般的安慰。

“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戰事不斷,戍地不穩,戰士背井離鄉,妻兒孤苦,老母年邁。但倭寇猖獗,又豈可棄國家於不顧?無奈只能辛苦家人,在戰場爲國家而廝殺。或許家人會怨他,不理解他,但他對國家無愧,這就夠了。而真正的勇士,要敢於直麪人生的挫折。詩經,可以在人迷茫時如燈塔般爲人指引方向。

每個人心中都有不滅的熱情,每個人都有過去,每個人都有故事,或許人生本就是一場一場又一場的戲,聚集,然後淡然的離去;生命本就是一次一次再一次的輪迴,出生,然後孤獨的死去。我們不停地記錄一張張面容,與別人一次次相遇,再一遍遍的擦肩而過。我們走的道路雖各不相同,但最終我們必將去往同一個地方。

若你感到彷徨躁動,《詩經》可以給你清風般的撫慰;若你感到孤獨無助,《詩經》可以給你陽光般的安慰;若你感到迷茫,《詩經》則可以像燈塔,爲你在重重迷霧中指引方向。讀《詩經》,其實不在於你看了多少,而是在於――你懂了多少……

《詩經》讀後感 篇22

朱熹曾經爲《詩經》作序,在序中,他問過一個問題:“《詩》何爲而作也?”而他思考後的結論是:“人生而靜,天之性也,感於物而動,性之慾也。夫既有欲矣,則不能無思;即有思矣,則不能無言。既有言矣,則言之所不能盡,而發於諮嗟詠歎之餘者,必有自然之,音響節奏而不能已焉。此《詩》之所以作也。”他認爲人生來就是靜的,這是人之天性,同時能被物體感動,這是人自身的需求。人既然有需求,就肯定不是沒有思想的;人既然有思想,就肯定不會不表達;既然要表達,那麼言語所無法表達,而讚許詠歎的其他部分必然帶有自然的聲音與節奏而不停歇。《詩》的內容可以說豐富而又多彩,雖只有寥寥幾千字,但這幾千字卻撕開一道口子,後人能夠窺伺到周朝的的政治、生活的各個方面。在閱讀的過程中,就如朱熹所說,《詩》取自人的生活體驗,我能感受到那些佚名的作者在生活的起伏中的種種情感,酸甜苦辣一應俱全,這些情感滿溢出來就變成了詩歌的語言,在千年之後仍然熠熠生輝,歷久彌新。

《狡童》這首詩歌來源於《鄭風》,取材於年輕人之間的愛情故事,描寫了一位姑娘大膽追求另一個男子的故事。這首詩歌以一位姑娘的口吻,講述了面對難關時甜蜜而又酸澀的心情,她大膽直率的向着對方表露了愛意,抱怨着自己由於愛情食不下咽,寢不能安。當然在閱讀其他研究文獻後,有部分學者認爲這首詩也有可能是在描寫一對情人之間愛情的波瀾。在這篇詩歌中,姑娘熱烈地稱呼愛人爲狡童,狡童狡童,一個美貌的滑頭少年的形象一下子就展現在了我們的眼前。本詩也並不長,一共兩章,每章四句,通過循序漸進的結構方式引導讀者,使得讀者在閱讀時候猶如和千年前的姑娘對話:“你這個滑頭小子,爲何不和我說話?你這個滑頭小子,爲什麼不與我一起用餐?”濃烈的情感鋪面而來。結尾戛然而止,有種意猶未盡之感,讓人忍不住想要和姑娘一起質問狡童,又或者恍然之中自己就成爲了那位姑娘,在千年前的鄭地發出疑問。

接着我讀到《大雅·下武》,就如朱熹所說《大雅》也是取材於生活的詩歌。衆所周知《雅》是周人的正聲雅樂,是周王畿內樂調,其中的經學者推算,《大雅》莫約寫成於西周初年,主要歌頌周王朝先祖甚至武王、宣王的功績。本詩結構嚴謹,層層遞進,有條不紊一共六章,每章兩句,每句分爲兩小句,每小句由四個字組成,工整對稱,讀起來朗朗上口,富有音韻美。從題材可以知道這首詩是在大型宴會上唱的雅歌,目的'是爲了讚頌歷代周王的統治和賀喜於當今紂王。讚頌詩大體意思是說周朝世代出明君,前面的三位先王都十分英明,他們在天之靈指導着後人繼續繼承這些美好的品德,周武王和周成王治國有功,能效仿現任,繼承祖德,四方諸侯前來祝賀。《下武》的音韻美也是十分罕見的,它運用了頂針的修辭手法,非常巧妙地將所有的讚頌內容串聯起來,避免了普通讚頌詩落於俗套的結果,令讀者在閱讀時候仍能耳目一新。有學者評論這種結構可以上下維繫,有如連環,這種刻意營造的巧妙結構,是幾乎是空前絕後的,其韻律節奏流美諧婉,有效地避免了因廟堂文學歌功頌德文字的刻板而造成的審美負效應。在美學這門學科中,結構就作爲一個重要部分而被學者們研究和重視,康德的完形結構就提到,在主客體同構的時候,兩者之間能發生情感的交流。正如其所言,《下武》的結構美迎合了中國人的審美需求,時至今日我們依舊彷彿能感受到在那個宴會上禮官歌頌起讚歌,向周王送上祝福的場景。

《頌》是周王庭和貴族宗廟祭祀的樂歌,在祭祀上不僅有配樂,還有相應的舞蹈。它分爲《周頌》《魯頌》和《商頌》。而接下來的這篇就選自於《周頌》,《昊天有成命》這首詩是祭祀周成王的樂歌,它講述了周代開始的三位王對周王朝的貢獻,其中周成王被重點讚揚,歌頌了他爲完成先王事業所做的各種努力。詩歌大意是:上天有命令,文王和武王收到了上天的指令,成王不敢貪圖享樂,日日夜思考着如何讓百姓安居樂業。這是一種多麼光明和輝煌的行爲,認真經營只爲履行天命,讓國家太平民衆安寧。我在閱讀資料時瞭解到,這首詩的題目是《詩》中最長的,但是有趣的是,正文的篇幅是所有詩歌中最短的。因此在閱讀的時候也能明顯的感受到本詩語言幹練之美,沒有什麼多餘的修飾詞,這有可能是因爲頌歌的功能是告神,既然是與神對話,那麼語言上就不能大加修飾,吹噓自己的功績,而是應當謙虛地陳述自己的所作所爲,因此本詩“義必純美”語言質樸,高度概括。透過這首詩我們可以窺伺到一絲周朝的政治和文化生活,試想象在千年前的祭祀典禮上,人民恭敬地唱起對周王的頌歌,向上天傳達着希望擁有美好生活的願景。

閱讀《詩經》,我們能夠得到什麼?我們可以通過這些文字瞭解周代的歷史、政治、文化,《風》帶我們瀏覽各地的民謠,靠近百姓的日常生活,有關於纏綿悱惻的愛情,有艱辛勞動,也有懷念故土的,細細讀來一個個周代百姓的形象彷彿就躍然紙上;《雅》更是被認定爲中國上古時期僅存的史詩,記載了周曆代各王的所作所爲,與別的文物材料相互印證中國文明史的源遠流長。

《詩經》讀後感 篇23

早都知道《詩經》是浪漫主義的源頭,但面對那些四字一短句的小段時,卻感覺好無韻味可言,索性就將它丟在一邊,結果讓我錯過了這麼一本有價值的書。

《詩經》是咖啡,那麼《詩經是一枚月亮》則是咖啡伴侶,越嚼越有味,於是,我翻開它享受品咖啡的過程。

《詩經是一枚月亮》的作者是沈文婷,一個細膩溫嫺的女子。她將《詩經》中的文字加以自己的理解表露出來。其中,使我印象比較深的有一句:“桃之夭夭,灼灼其華,之子于歸,宣其室家。”原以爲“逃之夭夭”是正確,這裏只不過是引用而已,經過反覆酌想得知,“桃之夭夭”纔是比較原始的表露。這句詩大概的意思是說,一女子要出嫁穿上桃紅色的嫁衣,心情很愉快,也覺得《桃夭》該是一首歌:“桃花盛開朵朵豔,桃林內外紅纏綿;這位姑娘要出嫁,夫妻和睦樂天天。”在這“桃”上,“桃”可以引申爲桃花林,桃花運等。

現代社會,有不少人都幻想着自己能有一次美麗的桃花運。可這畢竟是幻想,有幻想就會有落空。有多少女生天真的以爲自己能夠有又一次桃花運,然後從此“飛黃騰達”。事實證明80%的女生錯過了自己的青春。假使自己遇到了,能你心儀的`對象也看中你嗎?女生有了桃花運便會越陷越深,男生有了桃花運只是一次美麗的意外。

生活不是拍偶像劇,男主人公是多麼耀眼,我們更不是黃蓉和郭靖能在桃花島上看桃花。所以,現實點,學着《詩經》中女主人公快樂是因找到了自己的生活。

再者,《詩經》中所描繪的男女主人公之間的愛情是純真的,的確,在那個時代,一個沒有被金錢和地位所污染的時代,人與人之間的關係是比較樸實,比較真誠的。相反地,誰能想到過了幾千年後的今天,我們都在爲生活所奔波,所勞累,忘記了我們比較初的目標,迷失了自我。若我們都靜下心沉下心來,翻開《詩經是一枚月亮》,你一定不會對《詩經》中枯燥的文字而感到厭倦,找找自己的內心,聆聽自己比較真實的聲音。

《詩經》是一個月光寶盒,流注了無限愛意與溫暖,它真是一枚月亮,看見比較本質的自我。

一行詩句,無限思量。

真好。

《詩經》讀後感 篇24

胡適曾說:“古代的書,只有一部《詩經》可算得是中國最古的史料。”——題記

受到網絡知識競賽的壓迫,沿着浮雲走過的痕跡,天空的淺藍色曾令人憧憬,但那看似沉重的鉛藍色也曾使人思綺。於是,買了一本沉甸甸的《詩經》,走在回去的路上。就我腦袋裏這點兒國學知識,沒有一本讀過的“經書”是不能過國學知識網絡大賽關的.。小部分是久聞大名,其中的風、雅、頌三部分更是讓我期盼。

《詩經》是由孔丘主編,收錄自西周初到春秋中葉大約五百年間的三百零五篇詩歌,我很想瞧一瞧出名得不得了的孔老夫子在國際聲譽這麼獨具一格,那眼光也是否異常獨到。我帶着期待翻開了《詩經》的封面,貪婪地吸允着油墨的芳香,這種心情一直持續到我合上這本深入人心深處的著作。《詩經》的題材十分豐富,不僅有思鄉、借物抒情、感嘆時光等常見的題材,還有許多素未謀面的題目。讚揚、憎惡、傳誦,引人入勝。——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思無邪。十分之一是我十分驚奇“風”、“雅”、“頌”是何其理解,想參透孔子如何把這三百多餘首詩歌分爲三個大類。“頌”的意思較好理解,其中的“風”卻應用怎樣的理解方式去讀懂?品讀了中華傳統文化的精髓。百分之二十是真的發自內心地想品讀與領略西周至春秋的歲月風塵。我想掌握古人寫文章的方法,如何用無數箇中華漢字的幾個就能表達盡一篇翻譯過來有幾百字的文章,每次看那幾個字和譯文時,一長一短,一少一多,一段一句,區別好大,因此自然心裏總讚歎古人的筆好神奇啊!這次國學知識競賽,考題很難,每個考題都需要經過細細精讀的古文的理解和熟讀來答做。

抱着試一試的態度,我結束了第一場考試,考試成績雖不太理想,但我也懂得了這不是隨便考考就九十多分的,而是需要正真下功夫的,鑽研、翻透的。我更加努力地翻了翻僅有的《大學中庸》和《詩經》,眼睛虎視眈眈地盯着那幾張薄薄的紙瞧,總希望能看出什麼名堂來,一旁的母親看着我,嚇呆了,似乎從來沒有看過我這副模樣,她卻一邊說:“我們家溫馨真用功啊!”經過一番考試前的“垂死掙扎”和臨時抱佛腳,我凌然進入了第二次考試,終於比前一次考試高了幾分,這讓我十分高興。所有的考試都像起伏不定的旋律,一會兒沉澱,一時輕浮,在往事裏慢慢鏽化,叫人捉摸不透。哦,不,考試成績是自己把關的,都要靠自己努力!

最後幾次考試,雖然成績不太好,但至少拼盡了全力,也因此異常滿意自己的成績。《詩經》是我國第一部詩歌總集,是中國文學中的經典。當然,其它經過汗水與智慧調和而成的著作也一樣啊。我只能在墨香裏靜靜徜徉,伴隨着陣陣朗讀,將成長在歲月的洗滌中漂白、膨脹,然後晾成飄渺無間的書卷,在回憶裏浸潤,蔓延……

《詩經》讀後感 篇25

《人間詞話》的第一句是“詞以境界爲最上”。何爲境界?當美感經驗產生時,人的心眼中會現出一幅新鮮的圖畫,它在霎時間佔領人的全部意識,使人陶醉在一個小天地中,這個小天地就是王國維所說的境界。顯然它同時包括景和情。我們採用朱光潛先生在《詩論》中用的辦法,認爲景就是意象、情就是情緒。意象與情緒契合無間的詞最具藝術價值,倘若意象富於情趣或情趣富於意象,詞的境界就要打折扣。這個道理適用於一切詩詞。

在魏晉之前,中國詩多半是情趣富於意象的。《詩經》也不例外。以上面這首《中谷有蓷》爲例,作爲一首被離棄的婦女自哀自悼的怨歌,它用益母草乾枯起興,抒發棄婦內心的苦楚和感慨。蓷即益母草,是一種中草藥,它對婦女有明目益神的功效,還有一種說法是它有助於女子養生育子。益母草放在開頭,使人聯想到婦女的婚戀、家庭、生育。曬乾的益母草可以直接入藥,但被遺棄的婦女卻再也用不到了,強烈的對比使人感到婦女命運的悲慘。然而作爲景的“中谷有蓷,暵其乾矣”與情其實並沒有直接關聯,儘管益母草與婦女命運之間有着千絲萬縷的聯繫,但這是源於聯想作用而非移情。聯想和移情的區別在於,引起移情作用的對象不光能使人產生某種情感,還得靠自身把它表現出來。舉個例子,看到亡友住過的房子時感到悲傷是聯想,但假如這房子本身的造型和配色引發了人對亡友的.思念,發生的就是移情了。所謂移情,就是情感附着在景物之上,也就是情緒與意象融合。《中谷有蓷》中並沒有發生移情作用,情緒與意象實際上是彼此獨立的。又因爲這首詩真正想表達的其實是情感,景物起到的只不過是“興”的作用,所以說情趣富於意象。

比興手法在《詩經》中非常常見,“比”指比方於物,“興”指託事於物,比顯而興隱。既有比興,就說明“言在此意在彼”,說明景與情之間有距離。倘若距離過大,便會出現意象與情趣分離的情況。那麼,促使這首詩誕生的究竟是景還是情呢?其實都不是,真正的根源是事。《中谷有蓷》發生的背景是荒年,因爲糧食緊缺,絕情的丈夫纔會將妻子拋棄,走投無路的妻子纔會大放悲聲。事使人心中積鬱感情,在看到某物時,這種感情就有可能被激發。古人提出的“物感說”和近人所謂的“中國抒情傳統”都有其片面性,沒有看到詩背後的事,沒有深刻意識到社會實踐對文學創作的根本性影響。中外最早的詩歌都是敘事的,《詩經》雖然看起來抒情性強,但實際上全部基於重大的社會事件,抒發的都是和社會環境相關的羣體性情感。今天的我們由於和先秦人民距離較遠,對那些事件一無所知,纔會想當然地將“物”或者“情”的地位擡高。

產生情緒與意象分離的根本原因是創作者沒有調和好因事而生的情感與周遭景物之間的關係,唯有意識到事的存在,創造者才能更好地將情感進行加工,欣賞者才能真正理解詩境。

《詩經》讀後感 篇26

須知今古事,棋秤勝負,翻覆如斯。嘆紛紛蠻觸,回首成非。剩得幾行青史,斜陽下,斷碣殘碑。年華共,混同江水,流去幾時回。——題記

指尖輕觸,感受那埋藏在歷史長河中的曼珠沙華,回眸處淺吟,傾聽那悠揚冗長的聲聲呼喚,透過千年的塵煙,品茗那梧桐花一般的淡淡清香,屏氣凝神,撫動文化的根源——《詩經》。

愛,足以讓塵世的暖透過黃土的涼傳遞出一縷清風,一米陽光,一剪月色。《詩經》中堅貞不移的愛情,凝固了守望愛情永恆的姿態——等待。它不是一段若只如初見的開始,也不是一個秋風悲畫扇的結局。它可以忽視時間空間的界限,只爲了不辜負而僅有一次的人生。

“死生挈闊,與子成說,執子之手,與子偕老”。一生一死,一起一滅,看過凡塵榮辱,知曉世情風霜。《詩經》用最簡單的語言成就了最偉大的愛情。“我能想到最浪漫的事就是和你一起慢慢變老”。夕陽西下時,可以牽着你愛的.人的手一起訴說着地老天荒,是那樣安心,那樣愜意。反觀現代社會,“閃婚、離婚”都好似家常便飯一般,人們在快節奏、高速度的生活環境下,早已迷失和麻木了自己那顆曾經單純無邪的心,他們的世界裏除了物質就是慾望。扭曲的愛情觀、價值觀讓中國這個處於轉型期的社會充滿了恐懼和不安。用金錢衡量愛情和友情,這樣的結局會幸福嗎?面對央視的“你幸福嗎”這個提問,國人大都給出了否定的答案,可細細想來,終究是幸福拋棄了我們,還是我們離棄了幸福呢?

三千年的那方土地是那樣聖潔,不摻雜一絲雜質,讓人不忍心去打擾。《詩經》用它最本質,最樸素的文字傳遞着塵世間的真善美,讓三千年後的我們沉醉在一份至善至美的回憶裏。那是“知我者,謂我心憂。不知我者,謂我何求”的釋然。那是“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的感傷。那是“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的睿智。那是歌關雎,唱蒹葭,出東門,上壟丘的恬靜豁達,令人神往。

《詩經》可以像佛一般,讓它的悅己者放下罪惡,懂得慈悲,讓冷酷的心隨之柔軟。《詩經》彷彿一面魔法的鏡子,我們在《詩經》裏看到的不是容顏,而是我們內心的獨白。《詩經》彷彿一本情感字典,我們每個閱讀它的人都可以在它身上查找自己所要的章節和語句。《詩經》又是一株有佛性的蓮,讓我們記住每一朵花的芳容,每一枚葉子的故事,每一滴水的涵容,感受着每一份感動,每一絲細膩,每一種柔情。

三千年的輪迴,在回首的剎那,都只不過是此岸到彼岸的距離,春天到秋天的流轉,月圓到月缺的變幻。《詩經》在三千年的歷史長河中飄蕩,扣開了現代人的心門,帶我們走進最深的江湖,最美的紅塵,讓我們可以披風驚月,認領天下,讓靈魂在那一刻昇華,然後綻放……只爲看見,那落幕處,暗香浮動月黃昏的驚豔。

雲水生涯,不是夢。瀲灩人生,不成空。都說佛祖是慈悲的,他總是以拈花的姿態,微笑地看着世人。在無法拯救的時候,佛亦會冷眼相待,看着悲也漠漠,喜也漠漠的紅塵。用心去感受《詩經》,你會收穫一種別樣的風情,看着那被現代國人一點點遺失的純真和樸實,請平靜地拾起那片片落英,在《詩經》的陪伴下釀一罈美酒,讓年華做一場徹底的宿醉。

落幕處,暗香浮動月黃昏。

《詩經》讀後感 篇27

打開《詩經》,隨便一篇就是風景。華麗的辭藻下蘊含的是最樸素的願望和最真摯的感情,讓人身臨其境。

“泛彼柏舟,亦泛其流。耿耿不寐,如有隱憂。微我無酒,以敖以遊。”人前一杯酒,各自說說笑語;人後一片海,獨自翻翻夜晚。江面之上,泛起孤舟,孑然一身,灰暗天色之下好像世間只留下我一人。那是漫天煙火下的悲歡離別,那時一個人孤獨且驕傲的旅途。

“月出皎兮,佼人僚兮。舒窈糾兮,勞心悄兮。”故事的開頭總是這樣,芳心暗許,猝不及防。我對月色之下的佳人一見鍾情,但似乎從頭到尾都只是一個人的愛情。自以爲美滿的開頭都有不盡人意的結局。故事的結局總是這樣,花開兩朵,天各一方。

《詩經》寫述的是最美好的相遇、最悲傷的.結局、最孤獨的旅途和最灑脫的人生。我們中的每個人,浮世千萬裏,蒼穹無數星,全部都要看過去。

願你到達期盼的生活。想看的花都有人種,想喝的就酒有人釀,想穿的衣服都裁剪剛好,想聽的歌時光爲你唱很久。

《詩經》讀後感 篇28

《詩經》是我國第一部詩歌總集,現有305首詞,按內容可分成“風”,“雅”,“頌”三一部分,“風”和“雅”更接近於平民百姓,其內容更爲淺顯易懂。

我非常鍾愛的一首詩是《蒹葭》,全名《國風。秦風。蒹葭》。原詩現有三段,皆以起興開始。

原詩勾勒了一位年青人以便追求完美河那裏的“佳人”而不管不顧路面艱險的場景。

第一句“蒹葭茫茫,白露爲霜”給人一種清爽的覺得,不必過多的`裝飾,就能令人遐思千萬。次句“所謂伊人,在水一方”適度地址出了年青人已被“佳人”所吸引住,另外暗示着路程遙遠。第三句“溯洄從之,路面且長”說明了追求完美全過程的艱苦。第四句“溯游從之,宛在水中央”寫成了年青人覺得“佳人”期盼不可及的心理狀態。

尋覓“佳人”的全過程是一個悠長而又艱辛的全過程,但年青人卻自始至終執着地前行着,一種被稱作愛的情感勉勵他勤奮,給與他戰勝困難的膽量,由於心裏有你,再大的風吹雨打也不畏懼,由於心裏有你,苦一點也想要,愛情的力量一直無法估量,它可以給你傾其所有,即便不成功也絕不後悔。

假如只是是以便讚揚感情,那麼此篇不寫也好,但那“佳人”不還可以被稱做理想,總體目標嗎?它是望多方面想,撇開表層的感情看來,又有哪一點不符合呢?理想一直在之岸,一直在哪遙遠的地方,你永遠不知道自身是不是會取得成功,但你期盼踏入那一條追夢之路,即便道上滿是荊棘,即便隨着你的經常是暴風雨,但那又有什麼關係呢?心裏的信心一直都在,前行的驅動力仍然十足,有這種就充足了,它不容易給你半途撤出或者倒走在路上一蹶不振,有着他們,你也就會一直堅持到底,對不對?

它是《蒹葭》給與我的啓發,而《蒹葭》又只是是《詩經》中的一首,如果我們能細細地科學研究每一首詩的內函,去其糟粕,儘管會消耗一定的時間和活力,但那將是一件很有趣的事。

《詩經》讀後感 篇29

詩經,是中國歷史上第一部詩歌總集,共有305首。其詩中有畫,情景並茂,以生動的藝術形式,綺美的語言勾勒出古人一幅幅淳樸的生活畫卷。它浪漫主義與現實主義的交融,蘊含着對人生理想的憧憬與追求,對愛情的嚮往與無奈,充滿了對現實生活的熱愛,對宮闈醜行的厭惡。

詩經,這部起源於民間的先人歌唱集,流經歷史的長河,沁潤着多少文人雅士的精神生活,哺育了多少莘莘學子在浩瀚書海中求知求學,它如星星之火般照亮着文化傳承的前途。正因爲如此,它才能傳頌千載而不衰,膾炙人口而不厭。

先秦時代,人們稱《詩經》爲《詩》,或稱“詩三百”。大部分詩歌約寫於西周到初秋中期。

周代,禮教初設,古風猶存,青年男女的自由戀愛尚少禁忌,所謂:“仲春之月,令會男女,於是時也,奔者不禁”(《周禮·媒氏》)。在《詩經》中有許多男女戀情詩,而戀人之歌,多集於《國風》。國是地區、方城之意,風即指音樂曲調,“國風”即各地區的樂調。《國風》取材於各地的民間歌曲,反映了當時各地的民俗風情。而男女戀情,人之天性,所以在《國風》中也頗多涉及。

春秋末期,孔子曾對詩經進行過整理及校對,並以《詩經》爲教材,教育自己的學生,詩經的美麗因此可見一斑。《史記·孔子世家》:“古者,《詩》三千餘篇,及至孔子,去其重,取可施於禮義,上採契,后稷,中述殷,周之盛,至幽、厲之缺始於衽席,……(成)三百五篇,孔子皆絃歌之,以求和韶、武、雅、頌之音。”

詩經,分爲風雅頌三類,風,也稱之爲“國風”,包括15個諸侯地區的詩歌,共160首。這些詩大部分是民間歌謠;雅分爲“大雅”和“小雅”,共105首,其中“大雅”31首,“小雅”74首,這些都是周王朝直接統治地區的詩歌,大多數爲朝廷官吏的作品;頌分爲“周頌”“魯頌”和“商頌”,共40首。主要是周王朝和魯國,商代的統治者用於祭祀或者其他重大典禮活動的樂歌。

詩經具有豐富的思想內容和迷人的藝術魅力。詩中的所反映的現實主義精神,開創了我國詩歌創作的先河。而詩中常用的賦比興的藝術手法被後世歷代詩人學習借鑑與使用。因此,詩經對中國文學藝術的發展產生了巨大的影響。同時詩經,也是一部很珍貴的歷史文獻,許多詩歌記載了關於商、周民族起源的傳說,以及商周時期的'重大歷史事件和周民族早期活動的歷史。詩歌中記載了當時的賦稅,殉葬,天文,農耕情況,也有詩歌中描繪了王侯將相,農夫士卒等社會各階層的生活及喜怒哀樂。同時還描繪了兩情相悅,媒妁之約,慘遭拋棄等等。

一番品讀,覺得詩經最難得的是所描述的情感都是真實的,坦率的,都出自普通百姓之口。這也是它的藝術價值所在。寫實與抒情融合,理想與現實互臻,即便是最平常的敘事也飽含了作者的感情。這種感情,透過簡短平實的文字幻化出一幅幅如詩美眷。

在禮儀初始的周朝,男女感情自是沒辦法兩情相悅便可同結連理的。父母之命不可違也,詩經中有很多朗朗上口的或愛慕或相思或承諾或悲傷的愛情描寫。而這類詩歌的描寫尤以國風爲多。

《關雎》關關雎鳩,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此詩描寫了一位男青年對河邊採集荇菜的女子的相思,想象着與她相愛的情景。見不到心愛的女子,輾轉反側,夜不安寐。琴瑟友之,鐘鼓樂之。男子多情的相思表達得淋漓盡致。

《桃夭》桃之夭夭,灼灼其華,之子于歸,宜其室家。桃之夭夭,有蕡其實。之子于歸,宜其家室。桃之夭夭,其葉蓁蓁。之子于歸,宜其家人。姑娘歡歡喜喜地出嫁了。進了夫家門,成了夫家人,開始了一段幸福的新生活。

《蒹葭》蒹葭蒼蒼,白露爲霜。所謂伊人,在水一方……與關雎不同的是,這首蒹葭,則描寫了一幅美麗清冷,朦朧迷茫的抒情境界,道阻且長,道阻且躋,道阻且右,刻畫了作者徘徊的追思情形,藉助景物和和想象含蓄而委婉地表達着自己的相思和追懷之情。

《褰裳》子惠思我,褰裳涉溱,子不思我,豈無他人?狂童之狂也且。活脫脫一個性格直爽潑辣的可愛女子。頗有幾分王熙鳳的架勢。在那個封閉的時代,算是一個鮮少的另類吧。

《靜女》靜女其姝,俟我於城隅。愛而不見,搔首踟躕。靜女其孌,貽我彤管。彤管有煒,說懌女姜……心愛的姑娘贈送一株管徑草都覺得美好的純愛,真是愛中皆美好。

《摽有梅》摽有梅,其實七分。求我庶士,迨其吉兮。待字閨中的寂寞,焦急地等待着如意郎君的出現。剩女的落寞之心,看似輕描,實則獨愴。

《擊鼓》擊鼓其鏜,踊躍用兵。土國城漕,我獨南行。從孫子仲,平陳與宋。不我以歸,憂心有忡。爰居爰處,爰喪其馬?難以求之?於林之下。死生契闊,與子成說。執子之手,與子偕老。于嗟闊兮,不我活兮?于嗟洵兮,不我信兮。徵兵打仗遠千里,平定陳宋家難歸。海誓山盟早與她,分東離兮何信守?執子之手與子偕老,從古至今乃是所有女子的愛情願望。

《君子于役》君子于役,不知其期,曷至哉?雞棲於塒,日之夕矣,羊牛下來。君子于役,如之何勿思!君子于役,不日不月。曷其有佸?雞棲於桀,日之夕矣,羊牛下括。君子于役,苟無飢渴。丈夫服役遠方,歸期不知,雞歸牛羊回,夕陽西下,不見君。擔心他在他鄉是否安好,擔心他是否吃飽穿暖。日出日落,何時才能團圓呢?

《擊鼓》《君子于役》同是描寫遠征打仗,一個是丈夫的思妻之愛,一個是妻子思夫之情。戰亂四起,多少家庭因此而夫婦難聚。而這分離的千千萬萬中,又有多少是一別便是一生呢。國泰民安,國家太平了,沒有了戰爭,小家庭才能男耕女織到白頭呀。

古代的女子是沒有權利決定自己的終身大事的,父母之命,媒妁之約便決定了女子一生情歸何處。詩經中也有此類的描寫,《將仲子》便是其一。

《將仲子》將仲子兮,無逾我裏,無折我樹杞。豈敢愛之,畏我父母。仲可懷也,父母之言,亦可畏也。父母的話,兄長的話,別人的閒話,處處都要顧慮着,即使愛慕着,也只能深埋於心底。

思慕的愛戀,別離的夫妻之情,畏懼父母的無果之愛,當然少不了被拋棄的可悲結局。《穀風》,《氓》,《中谷有蓷》,《日月》《終風》就生動地道出了慘被拋棄的悽苦命運。自我徂爾,三歲食貧。三歲爲婦,靡室勞矣。及爾偕老,老使我怨……即便是兩小無嫌猜的青梅竹馬,也落得如此下場。不我能慉反以我爲仇。燕爾新昏,以我御窮……共患難可以,同享福卻不能。但見新人笑,哪聞舊人哭。

詩經中描寫社會政治的也很多,如《碩鼠》《黍離》等等。

《碩鼠》“碩鼠碩鼠,無食我黍。三歲貫女,莫我肯顧…”以比的手法描寫了百姓的疾苦無奈。

《黍離》“知我者,謂我心憂;不知我者,謂我何求…”作者以深沉憂傷的筆調,描寫了家國淪喪的悲哀。

不能不提的是詩經中的史詩。大雅中的五篇史詩,描寫了周人自始祖后稷出世直到武王滅商的一些史記和傳說。

《生民》厥初生民,時維姜嫄。生民如何,克禋克祀,以弗無子。履帝武敏歆,攸介攸止。載震載夙,載生載育,時維后稷。...……描述了周始祖后稷神奇的出生和天生的種植五穀的能力,以及他率民定居邰地的歷史。

《公劉》篤公劉,匪居匪康。乃埸乃疆,乃積乃倉。乃裹餱糧,於橐於囊,思輯用光。……敘述周人遠祖公劉帶領周民從邰地遷居豳地,開闢荒地,造物定居的歷史。

《綿》綿綿瓜瓞。 民之初生,自土沮漆。 古公亶父,陶復陶穴,未有家室。 古公亶父,來朝走馬。 率溪水滸,至於岐下……講述周文王的祖父古公覃父率民由豳遷岐,開地建屋,創業興國的事蹟。

《皇矣》皇矣上帝,臨下有赫,監觀四方,求民之莫。維此二國,其政不獲,維必四國,爰究爰度……先是敘述文王的祖父古公覃父開闢岐山周原,擊退異族昆夷;再述文王父繼祖德業並傳位給文王;又記述了文王伐密伐崇的勝利。

《大明》明明在下,赫赫在上,天難忱斯,不易維王。天位殷適,使不挾四方……講述了王季與太任結婚生了文王,文王與太姒生了武王以及武王伐紂滅商的歷史事蹟

這五篇史詩蟬聯而出,大致講述了周人發展興旺的歷史。

詩經中還有祭祀,農耕,民怨,等等的相關描寫。總之,詩經可謂之當時社會的百科全書。《禮記·樂記》寬而靜,柔而正者,宜歌《頌》;廣大而靜、疏達而信者,宜歌《大雅》;恭儉而好禮者,宜歌《小雅》;正直而靜、廉而謙者,宜歌《風》。

《詩經》讀後感 篇30

《詩經》是民歌,之所以現在這樣高高在上,讓人覺得高不可攀,除了語言和社會變遷之外,還有詩歌本身發展的因素。每每想讀詩經,但每每我又止步於它枯澀難懂的文字。這個國慶節,我開始閱讀《詩經》。人與書的邂逅,大抵總是這樣,涼爽的天氣,泡一杯清茶,輕輕念出書中的句子——

“桃之夭夭,灼灼其華。之子于歸,宜其室家……”於是這枯澀的文字和着杯中迷濛的水霧,莫名便叫人心安。這卷叫做《詩經》的古書,其實卻不是詩,而是歌。千年前那些人們,哼過吟過唱過的民歌,猶如帶着晨露的桃花,無比質樸卻又悽美高雅。一伸手,便一束在手,襯着你明豔的臉龐,盈盈地笑。孔子亦被這句子打動過吧——“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無邪。”

也許是古代社會沒有當今世界紛亂複雜,也許是古人心中有一絲的純美,彷彿什麼也無須遮掩,沒有粉飾,沒有忸怩,沒有故作姿態……那些四字的句子,是一顆顆袒蕩於天地之間的赤子之心,可以幫助你尋回那個還沒有受到任何污染和傷害的最初的自己,在自然中純潔、甜美地微笑着。

讀着這些深澀難懂的文字,可以自由自在地聽從自己的心靈隨着那些句子浮想聯翩。恍惚間,我覺得自己連這身體,都被這清新之風浸潤得輕靈起來,或許連《牡丹亭》裏的杜麗娘聽了“關關雎鳩,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這般清雅溫潤的'言語,也會步出閨閣羞怯張望,看看那園子裏的嫵媚春光。

這樣的一卷書,念着念着,彷彿回到兒時心境,內心有如頭頂湛藍的天空,廣闊遼遠,深邃不可觸摸。此時人不再徘徊糾纏於俗事之中,時光可以這樣從紙頁間流過,就很幸福。

遇見《詩經》,是這秋天裏最美的邂逅。因爲無論是唐詩的華麗,還是宋詞的精緻,在我看來都抵不過《關睢》《蒹葭》《子衿》給我的震撼。那種質樸,那種清新,那種深沉,直抵心間,無可比擬。

遇見《詩經》,是這十月天裏,最美的邂逅。詩是對生活的歌唱、吟詠,在創作與歌詠間享受了美感,昇華了人性,使人得到了自由。在《詩經》裏我親見了《桃夭》的繁華,《出車》的深沉,似乎是真的回到遙遠的古代。

成語浮想聯翩:浮想:飄浮不定的想象;聯翩:鳥飛的樣子,比喻連續不斷。指許許多多的想象不斷涌現出來。如:晉·陸機《文賦》:“浮藻聯翩。”又如:讀六月三十日《人民日報》,餘江縣消滅了血吸蟲。浮想聯翩,夜不能寐。——毛澤東《七律二首·送瘟神·序》

成語窈窕淑女:窈窕:美好的樣子。美好的女子。如:《詩經·周南·關睢》:“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又如:因爲在前邊領路的那位窈窕淑女明明很從容地就走過去了。——蕭乾《海外行蹤》

《詩經》讀後感 篇31

“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行道遲遲,載渴載飢。我心傷悲,莫知我心。”這是《詩經》中的其中一句話。

《詩經》的內容十分豐富複雜,展示的社會生活極其廣闊,使我們能夠真切地瞭解和感受到當時人們的生活、心情等等。《詩經》分成風、雅、頌三個部分,風是曲調樂歌的意思,是各個地方的樂曲,絕大數是民歌,又稱“國風”。雅是正的意思,頌是宗教祭祀歌曲。很多人喜歡風,可我卻喜歡雅,雅主要寫的是戰爭時期,作者對戰爭的感受和態度。在雅中我喜歡《采薇》這首詩,采薇寫的是一位士兵在回家的路上回想對前線生活的艱苦和對家鄉的思念。特別是最後一段話: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行道遲遲,載渴載飢。我心傷悲,莫知我心。意思就是昔日我去當兵的時候,就像楊柳在風中輕輕擺動一樣,很輕鬆的就過去了,可是,如今在回家的路上,大雪下着不停,走起來很艱難也很慢,而且路上又飢又渴都難以堅持,我的心裏是多麼悲痛啊!可是,又有誰知道我的哀傷呢?

想想看每個士兵都把自己的生命獻給了國家,可是,到頭來有家都像無家,也沒法請人帶信回家去。有時一個月要打三次仗,兇猛的匈奴隨時都會攻來。

是啊!也許只有當過兵的人,和軍人的家人才可真切體會這份苦衷。看看我們可親可敬的解放軍叔叔,每次當災難來臨時,我們看見最多的就是解放軍們的身影,他們舍小家爲大家,這次舟曲泥石流,有的解放軍叔叔的.家人都在離災難現場只有幾百米的距離,有的剛失去了懷孕的妻子,可是他們都顧不了自己的家人顧不上悲傷,忍着心痛去救別人。別人家裏都是熱熱鬧鬧的,可是,一些解放軍的家裏卻只有悲傷和痛苦。

再想想我們現在的生活,飽吃飽住,不愁吃不愁穿的,可是,天天無所事事,還和爸爸媽媽頂嘴,說這個不好,那個不好的,天天只想着玩遊戲,學習成績直線下降。而在世界的另一端的伊納克戰爭……把很多人的家園都給毀了,使他們無家可歸,流落街頭,面臨着死亡的危險。

所以,我們應該珍惜人生,珍惜時間,珍惜擁有的一切。愛護和平,讓世界變得和平吧,讓全世界變的和平起來吧!

成語無家可歸:沒有家可回。指流離失所。如:唐·陸贄《平朱泚後車駕還京大赦制》:“如無家可歸者,給田宅,使得存濟。”又如:寺僧見了他無了根蒂,漸漸怠慢,不肯相留。要回故鄉,已此無家可歸。——明·淩濛初《初刻拍案驚奇》卷二十二

成語楊柳依依:楊柳:古詩文中楊柳通用,泛指柳樹。依依:輕柔的樣子。古人送行,折柳相贈,表示依依惜別。比喻依依不捨的惜別之情。如:《詩經·小雅·采薇》:“昔我往矣,楊柳依依。”又如:楊柳依依,何日文簫共駕歸。——宋·張孝祥《醜奴兒》詞

《詩經》讀後感 篇32

中國是四大文明古國之一,古印度、古埃及、古巴比倫這三個古國的文明早已衰落並消失,只有古中國的文明保留了下來,並得到了發展,在經過長期的歷史積後澱形成了今天的中華文化,因此中華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而在這無邊的中華文化大海中,有一顆金子之重在閃閃發光,不曾黯淡,那就是——《詩經》。

《詩經》是我國第一部詩經總集。現存的《詩經》共收錄詩歌305篇,包括西周初年都春秋中葉共500餘年的名歌和朝廟樂章,傳統上分爲風、雅、頌三類。西周到春秋中葉的民風較爲開放,人們一般都用詩歌直白的表達自己最真實的情感,因此從《詩經》中可以窺得當時的民風民情。其中最爲人們所喜歡的是他的愛情詩。

《關雎》是爲人們所主旨的一首詩,“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美好的女子是青年的好妻子,爲此青年“琴瑟友之”、“鐘鼓樂之”,結果“求之不得,寤寐思服”、“輾轉反側”。這首是描述了一個男子爲追求心愛美好的女子使勁渾身解數,表達了男女之間最爲純潔的愛情。類似表達純潔愛情的詩歌還有《靜女》、《木瓜》等,當然愛情不都是美好的,因此也有《氓》這類的怨婦詩。

“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歸,雨雪霏霏。行道遲遲,載渴載飢。我心傷悲,莫知我哀”,這幾句詩出自《采薇》。男子很早就去戍邊守關,邊關的軍旅生活是艱苦的,性命沒有保障、生活條件差這些都是其次,更爲難過的是無邊無際的孤獨,在邊關沒人慰問、沒人關心、沒有家人的消息,心是空的`!等到終於可以回家時,一切已經物是人非,自己也不再年輕,心情是沉重的,開頭的幾句試形容的就是他的心情。這首詩寫出了廣大將士戍邊的辛酸。

“呦呦鹿鳴,食野之苹。我有嘉賓,鼓瑟吹笙……”,這幾句詩相信大家都很熟悉,他們都出自《鹿鳴》。《鹿鳴》是一首燕饗詩,帶有一定的政治色彩,主人向嘉賓或君主表達自己的熱情和謝意,以及向人示好,暗示自己的忠誠。因此詩也是一種政治工具。

《詩經》中還有其他主題,在此就比一一舉例列舉。《詩經》無論在政治、經濟、文化,還是歷史、社會等方面都有重要的意義,是中華文化寶貴的精神文化財富。孔子曾經說過,“不學詩,無以言”,因此教育部門應該把,《詩經》中更多的詩歌以各種形式編入教材,讓學生們從國小習,讓他們充分了解其中深刻的思想性,提高學生們的思想深度。

成語物是人非:東西還是原來的東西,可是人已不是原來的人了。多用於表達事過境遷。因而懷念故人。如:三國·魏·曹丕《與吳質書》:“節同時異,物是人非,我勞如何!”又如:只怕再來時物是人非,雲英已赴裴航之夢矣。——《平山冷燕》第18回

成語事過境遷:事過境遷[shìguòjìngqiān],意指事情過了,環境也已改變。語或本晉·王羲之〈蘭亭集序〉。[源]晉·王羲之〈蘭亭集序〉(據《晉書·卷八〇·王羲之列傳》引)永和九年,歲在癸丑,暮春之初,會於會稽山陰之蘭亭,修禊事也。羣賢畢至,少長鹹集。……夫人之相與,俯仰一世,或取諸懷抱,悟言一室之內,或因寄所託,放浪形骸之外。雖趣舍萬殊,靜躁不同,當其欣於所遇,暫得於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將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隨事遷,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俛仰之間,已爲陳跡,猶不能不以之興懷,況修短隨化,終期於盡。古人云,死生亦大矣,豈不痛哉![典故]“事過境遷”指事情過了,環境也已改變。推究這句成語的源頭,可能出自於王羲之〈蘭亭集序〉。晉穆帝永和九年,王羲之約了謝安、孫綽等人,集會在會稽山陰的蘭亭,舉行了一場修褉的春遊活動。後來王羲之寫了一篇〈蘭亭集序〉,記載這件盛事。這篇文章相傳王氏用鼠須筆寫在蠶繭紙上,寫得是遒媚勁健,如行雲流水,正是王氏的書跡聖品。在文章中,作者有一段談到,人的一生或得意,或失意。得意的時候如偶遇知己,可以傾吐平生心志;或者充滿靈感,可以縱情於作品中。在這個當頭,任誰也不會去考慮年齡的問題。但是遺憾的是:人的感情會隨環境改變,過去自以爲得意的事,到了後來,一回頭看,已成往事,只能回味了。文人作家的創作靈感正是從這種感情轉變中獲得,然後一路來到了生命的盡頭。這一段文字中的“情隨事遷”可能就是後來“事過境遷”的典源。“情隨事遷”的意思是:思想、感情隨着環境的改變而產生變化,而“事過境遷”是指事情過了,環境也已改變,二者一義之轉,當有引申的脈絡可尋。這句成語常見於後代小說中,例如在清朝的小說《黃繡球·第三回》中提到黃繡球遇到一場流言的困擾,後來乾脆躲在家裏,等“事過境遷”後,就不必放在心上了。

《詩經》讀後感 篇33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這千古傳誦的佳句,讓我第一次認識《詩經》。閱讀之後,不禁被它那清新、高雅、和諧、神祕的氣質所吸引,愛不釋手。

“一日不見,如三秋兮。”是戀愛中人的典型心態;“執子之手,與子偕老。”這是一位厭戰思妻士兵的內心獨白。“豈不懷歸,是用作歌,將母來諗。”是徵人對父母深深的思念;“誰謂河廣,一葦杭之。”是身在衛國的宋國人的思鄉之作;“所謂伊人,在水一方。”含蓄地表達出詩人對某種可望而不可求的理想的追求。

“淡彼兩髦,實維我儀,之死矢靡它。”生動地展示了一名堅貞不屈的女子誓死扞衛自己愛情的決心;“雖速我獄,亦不女從。”是一位女性對逼他從婚的貴人的斬釘截鐵的答覆。

“勿剪勿拜,召伯所說。”是人民愛屋及烏,對有德政的召伯的遺蹟的珍重;“民之罔極,職涼善背。”是詩人對昏庸腐敗的統治的博大、崇高、深沉的憂患。“碩鼠碩鼠,無食我黍。”是人民不堪剝削壓榨,忍無可忍,幻想投奔“樂土”的詩。

睿智、沉靜,是詩人的性格,含蓄,樸素而又精緻,是詩的語言,詩人用詩的形式,抒寫的卻是他們並不平靜的心靈。對愛的自主追求,對自由的渴望,對正義的崇奉……每一種感情都是如此的強烈,如此的真切;每一顆心都是如此的'善良,如此的虔誠。

閱讀《詩經》,我看不到古時人們的閉塞,愚昧與保守,我看到的盡是愛,智慧,自然,希望與陽光。一切美好的詞彙,美好的事物,美好的情感……充溢着每一首詩。那麼和諧,那麼執着,那麼崇高,那麼聖潔,每一首詩都是一首動聽的歌,每一首詩都是一個真實的故事,每一首詩都擁有一個美麗而高尚的靈魂。

昔日雄霸天下的帝國已化爲雲煙;當年國色天香的羅裙已散入黃土……今天,真正觸動我的情感與靈魂的不是幾件博物館裏的文物,而是那些經久不滅的人的故事。一首首清新而高雅的詩,講述着一個個動人的故事。我彷彿被帶到了遙遠的國度,歷史又重新展現在我的眼前:恍恍惚惚,若隱若現,神祕而悠遠……我彷彿聽到了來自遠古的聲音,隱隱約約,斷斷續續,彷彿要告訴我什麼……也許是歷史,也許是故事,也許是未來,也許是別的什麼。愛,自由,正義,是《詩經》永恆的主題,這也是生命永恆的主題。閉上眼睛,用心靜靜地聆聽,你可以聽得到——那來自遠古的心靈的呼喚。

同是天涯淪落人,只是我們的結局是那麼的完美。

成語忍無可忍:再也忍受不下去了。如:清·無名氏《官場維新記》第十四回:“果然那些學生忍無可忍,鬧出全班散學的事來了。”又如:他在忍無可忍的情況下,終於出手還擊。

成語若隱若現:若:好像;隱:隱藏;現:顯現。好像隱藏不露,又好像顯現出來。形容隱隱約約,看不清楚的樣子。如:明·馮夢龍《醒世恆言》卷五:“伸着頭往外張望,見兩盞紅燈,若隱若現。”又如:李驚,方將詰問,則見其若隱若現,恍惚如煙霧,宛轉間已登榻。——清·蒲松齡《聊齋志異·珠兒》

《詩經》讀後感 篇34

《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無邪。”《詩經》中的詩比唐詩,宋詞,元曲多了幾分輕快活潑,宛如輕快靈動的少男少女,帶着幾分自在的心意,隨性哼唱,卻不經意間,流傳千古。

你可曾記得那河州邊飄揚的“關關雎鳩,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雎鳩是離愛情最近的鳥。近在它“關關”的叫聲。如果有一隻鳥兒叫了一聲"關",另一隻鳥兒會馬上應和一聲"關",一呼一應緊密相連且短促響亮。聽到這“關關”的叫聲,又見河州旁採荇的意中人,怎會不心動呢?他的日思夜想,對她的無限眷戀,都化作“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遊哉,輾轉反側……”只願,她不拒絕你,你亦接近心中期盼已久的幸福。

有種思念是河州旁可見可想的採荇少女,另一種思念是可望而不可及的蒹葭叢中迷濛的身影。

那個她,一會兒在水邊,一會兒又出現在水之州,朦朧的輕煙使她若隱若現。秋水凝結的白露在清晨更爲清透,映着她的身影。那遙遠的人永遠無法觸及。我要穿過河流去尋找她,可是河流險阻,擋住了我的去路。有時彷彿再往前跨一步就能接近,可向前一步後她又出現在了更遠的地方,呼喚仍在耳畔響起……她仍舊在水邊,而我卻觸不到她。河道依舊綿長。我用盡一生執着於一場沒有結果的尋找,你最終在遙不可及的遠方。沒有停止,沒有悲哀。彷彿已過千年,一生終了。

聽說這世間除去思念,還有承諾。有一種承諾叫做《擊鼓》中的“執子之手,與子偕老。”

這是那麼深沉無望的愛情,一個渺小的士兵,他的愛情,在宏大的戰爭中是那麼不值一提。他無能爲力,只能依依不捨地離去。即使只是每天吃着粗糧,身邊有妻子溫暖的.陪伴也好啊,總不如現在,排着隊去戰場迎接死亡。

在一場場駭人的戰爭中,多少人無望地死去,而我倖存下來。可我的心裏卻只有對你的思念和憂傷。我多希望哪天,我可以牽着你的手,親口向你說出這句話:執子之手,與子偕老。現在,請你原諒我,我們之間生死的距離太遙遠,你我的別離太長。

憂鬱蒼涼的《擊鼓》,生死的誓言,是因爲曾經有過刻骨銘心的愛意,初嫁的歡喜。如《桃夭》中“桃之夭夭,灼灼其華”那般。

你豔麗的臉襯着嬌豔的桃花,帶着歡喜,帶着期盼,盼望着以後的生活。你着上華服,竟是美得讓人移不開眼。你哼着歡喜的歌,如一道光,照亮了這一方天地。你帶着滿心的歡喜,踏入一個新的家庭,且是“宜室宜家”。這是所有人對你的美好期盼與祝福,你亦是如此安然靜好。

《桃夭》就是這樣一首簡單的詩,不刻意着韻腳,簡單又隨意,可又是後世無法超越之美,寫盡了先秦時代的人民用最美好的祝願對女子的期盼。女子既是如此安然靜好,想必對方也是真心付出吧。

願我再見你時,你仍是桃花灼灼的極盛容顏,仍有小喬初嫁時對未來的無限期盼與喜悅。與溫潤美好的郎君,攜手度過這漫漫人生。

《詩》三百,思無邪。《詩經》裏的故事,確是前世無邪的記憶,極其清澈美好,如同淡茶花香,不芳豔奪人,細細一品,餘味悠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