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國文齋>名人簡介>外國經濟名人>

陳玉書簡介

外國經濟名人 閱讀(4.44K)

陳玉書.中國的“世界景泰藍大王”

陳玉書簡介

九十年代初,一本題爲《商旅生涯不是夢》的暢銷書風靡了中國。這本書一版再版近40次,發行達百萬冊。本書作者陳玉書從50元奮鬥起家,爾後成爲億萬富豪的傳奇故事,也因書的流行而廣爲人知。

陳玉書出生於印尼一個祖籍福建的愛國華僑家庭。37年前,19歲的陳玉書告別親人,回國求學。經過一段時間的文化補習,考入當時的北京師範學院(現首都師範大學)歷史系。畢業後留在北京西頤中學執教7年。“文革”期間,“懷疑一切”也懷疑到了有海外關係的陳玉書身上,政治上的高壓迫使一心報國的陳玉書不得不攜妻淚別故土,遠赴香港。北京這十幾年的黃金歲月,在陳玉書身上留下了不可磨滅的印跡――一口標準的北京話和幾十年不變的“板寸”頭。至今,無論他走到哪裏,都會被“誤認”爲北京人、北方人。

抵港之初,陳玉書身上只有50港元。爲了一家人的生活,他什麼髒活累活都做過。他當“地盤工”,使盡渾身力氣工作仍難以養家餬口。一天,他正在公園裏苦慮之時,發現一位瘦弱的女士正吃力地陪一個小男孩玩鞦韆,於是他主動過去幫小男孩盪鞦韆,並和這位太太相識。事後得知她是印尼駐香港領事館一高官的夫人。不久,陳玉書邂逅一位印尼華僑朋友,交談中無意說到自己手中有一大批急運印尼的貨物,在領事館辦商業簽證時遇到了麻煩。出於義氣,陳玉書主動要求替朋友想想辦法。他於是找到了結識不久的那位太太……朋友的問題不但得到解決,並且在稅率上享受了優惠待遇,同時爲朋友節省了一大筆錢。朋友大喜過望,當即送給陳玉書5萬美元酬金。這對當時每月只有400港元工資的打工仔來說,簡直是“洪福齊天”了。“做人之道,助人爲樂”,篤信佛教的陳玉書雖曾窮困,卻常力所能及地助人,從未想過得到報償。推不過朋友盛情的陳玉書,本可以枕着5萬美金睡大覺了,但他覺得,應該用這些錢,做更多的事。

改革開放後,陳玉書再一次回到祖國。來到北京,得知北京工藝美術品公司有大批景泰藍產品積壓,公司上下正爲之焦慮。當時整個世界的景泰藍生意都不景氣,陳玉書憑着對故土的情感和商場經驗,毅然買下全部存貨,到世界各地舉辦各種展覽會,掀起世界範圍的“景泰藍熱”,由此一舉獲得商場上的成功。爲了發展中華民族的特種景泰藍工藝,他再接再厲,投資1000萬元,改造舊工藝,開發新品種。他不擺老闆架子,吃住都與工人們在一起,還與老藝人一道攻關,終於成功地發明了“中華脫胎景泰藍”,並使它立即成爲國內、國際市場的搶手貨。陳玉書從此享有“世界景泰藍大王”的美譽。

商場之外的陳玉書,爲人所熟知的是一位作家,是香港作家協會名譽主席,被譽爲“文字功力在香港專欄作家中已屬第一線”。《商旅生涯不是夢》成功之後,他的又一本文集《歷史的回聲》也於1997年7月1日正式出版。此外,他還經營着一家“繁榮出版社”。近十年來,他幾乎將生意全部交給太太黃柏齡和女兒陳健管理,他自己則專心寫作,香港迴歸之日,他的《四談江澤民作風》一文在香港報紙刊出,引起了社會的關注和反響。

陳玉書一向熱心香港公益事業,被選爲1995-1996年度香港保良局主席。這個機構的宗旨是保持社會安良,扶助社會貧弱,重點是保護婦女和兒童。陳玉書在任期間,第一次代表保良局給中國殘疾人福利基金會捐款,作爲北京慈善總會的創始人,他提議要管好捐款,用到需要的地方,對財產監管使用好,才能對得起前輩和捐款人的苦心。

作爲全國政協委員,對於大陸的公益事業,他更積極支持,曾帶頭捐款150萬元給昆明“世界園藝博覽會”,捐出30萬元在雲南地震災區建起“榮成國小”……他還兼任北京國際關係學院教授,雲南師範大學、華中理工大學客座教授。

雖爲豪富,陳玉書並不尚奢華。“我常穿的一套西裝,是十幾年前太太花1000多元買的;鞋,也是經過修補的,香港補鞋技術一流,跟新的沒兩樣;手錶是鑽石的,朋友送的,這之前戴電子錶;襯衫也是朋友送的,一打,穿不完,走到哪穿到哪,給他做廣告了。”“我喝不了酒,也抽不了煙,如果要吃幾次宴席,一下子就會發胖……”

陳玉書常對太太黃柏齡讚不絕口。她原是中學教師,完全不懂經營,在陳玉書近乎強迫的“培養”下,成爲能記下幾千種貨物型號,從行政、公關、財務到運輸樣樣精通的女強人。她爲陳玉書守着多年創下的一大盤生意,令陳玉書得以“完全解脫出來,毫無後顧之憂”。

陳玉書有三個子女,兩個女兒幫父母打理生意,兒子陳康則進入演藝界,成爲香港影、視、歌三棲明星。對於子女教育,陳玉書說,“一個人做什麼都可以,應該自由發展。像我,過去念師範,在北京教書,到香港不是照當地盤工人,以後又成了商人,現在又寫文章。我們只要認真地完成一個做人的過程就好了,但有一個宗旨,爲大家、爲社會,帶着一顆善心。”

投筆從商爲繼善,棄商爲文只求真。這就是陳玉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