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國文齋>集部>文心雕龍>

《文心雕龍》讀後感範文(精選3篇)

文心雕龍 閱讀(5.12K)

看完一本名著後,大家對人生或者事物一定產生了許多感想,是時候靜下心來好好寫寫讀後感了。可能你現在毫無頭緒吧,以下是小編爲大家精心收集的《文心雕龍》讀後感範文,歡迎閱讀與收藏。

《文心雕龍》讀後感範文(精選3篇)

《文心雕龍》讀後感1

我讀《文心雕龍》時被裏面的句子被吸引了:“文之爲德也,大矣,與天地並存着,何哉?夫玄黃色雜,方圓體分,日月疊璧,以垂麗天之象;山川煥綺,以鋪理地之形,此道之文也……”

剛讀幾句,我就被深深地吸引了。這是多麼大氣的文筆,多麼宏偉的站位。“文”,自古以來就被人們重視,它的產生是自然而然的,天地一產生,它就產生了;天地多久,它就會有多久。仰望蒼穹,有日月交相輝映,天空就是紙張,日月就是最美好的文字,流淌出聖潔,照耀千古;俯瞰大地,有山川競相爭秀,大地就是紙張,山川就是最美好的文字,勾畫出錦繡,美麗萬載。讀着讀着,心胸都變得闊大了,思想都變得遼闊了。讀這樣的文章,纔會讓人有寫文章的衝動。

《文心雕龍》是一部好書,不僅對爲文,對做人,對思想都是大有利處的,值得一讀。

《文心雕龍》讀後感2

假期,我有幸讀了《文心雕龍》,感受頗深。劉勰解釋到文心在於說明寫文章時對於心思的運用;其次是文章的寫作,從來都是以精雕細刻和文采豐縟爲法的,這正如雕鏤龍文一般,我因而又稱這本書爲雕龍。裏面有些章節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開闊了我的視野,提高了我的認識。下面結合我個人的理解,談談我的收穫。

一、感受情境之美

《神思》篇中寫道夫神思方運,萬塗競萌,規矩虛位,刻鏤無形。登山則情滿於山,觀海則意溢於海,我才之多少,將與風雲而並驅矣。方其搦翰,氣倍辭前;暨乎篇成,半折心始。何則?意翻空而易奇,言徵實而難巧也。意思是說,當精神活動正在進行的時候,思路千頭萬緒,競相呈現。要怎樣落筆,仍然沒有規矩可以遵循;要怎樣刻劃,也沒有形象可以捕捉。如果是登山,那山中到處都充滿着情感;如果是望海,那海上到處都洋溢着意趣。我有多少想象力和思考力,都氣勢磅礴,可以和風雲一樣並駕齊驅。在開始執筆爲文之前,真是氣力倍增;但到了脫稿真正寫下來的,不過是開始時心裏所想的一半。說的多切實際呀!有時候我們寫東西之前想的很好,可是寫出來時也就是心裏想的一半甚至還不到一半。爲什麼會發生這種現象呢?那是由於思想感情可以凌空翻飛,容易出奇;而語言文字則是着跡之物,難以生巧。

從以上文字我們可以體會到言與意的關係,有盡之言難達無盡之意古人所謂言有盡而意無窮,含蓄不盡,意味才顯得閎深婉約,讀者纔可以自由馳騁想象,舉一反三,把所有的話都說盡了,讀者的想像就沒有發揮的機會了。我舉兩個課例:一個是《冬陽童年駱駝隊》一文中(我學駱駝咀嚼一段),讓學生抓住磨來磨去一詞想象畫面,去品味這詞語表達的無盡之意。先體會體會它嚼的滋味怎樣?學生會說:有滋有味、津津有味。再想像一下它咀嚼時的神態怎樣?生說:悠閒自得。

咀嚼時的心情怎樣?生說:心平氣和、平心靜氣。從而調動學生的思維,發揮學生的想象,他們的頭腦中就會浮現出駱駝咀嚼時磨來磨去的那種認真、沉得住氣的畫面來,感悟到駱駝咀嚼時的樂趣,牙齒也會跟着動起來。進而去體會那種無窮的意境。

再有《鄉下人家》一文描寫鄉下人吃晚飯一段中天高地闊地吃,爲了讓學生更好的體會那種吃地意境,老師通過描繪引讀、加上詩句品讀等形式把學生帶入到那天高地闊的畫面的情境之中,進而喚起對鄉下人家庭院晚餐的想象。

二、欣賞音韻之美

讀了《聲律》一章我理解到,聽外在的樂音很容易爲力,但聽自己的心聲很難聽得清楚;是因爲琴絃的協調可以用手來解決,而內心的情思和語音的關係就顯得複雜。其實所有聲調,都有平仄之別;音響都有雙聲迭韻之分。兩個雙聲字給別的字隔開了,念起來就不順口;兩個迭韻字分開在句中兩處,念起來就彆扭。都用仄聲的字,音響發出以後就似乎中斷了一樣,都用平聲地字,聲調就會遠揚而去,轉不過來。因此,總會象井上轆轤的繩子,一上一下,迴環往復,念起來才順口。對讀者來說,聲音就會在嘴裏流轉,清脆悅耳,像振動着的玉佩;對聽者來說,語句就會在耳裏盤桓,絡繹不絕,象一連串的珠子。

因此文章的美醜,寄託在吟詠之間;吟詠滋味的濃淡,流露於字句之中;字句氣力的強弱,歸結於和諧和押韻。使不同聲調的字配合得當叫做和諧,使收音相同的字音前後呼應叫做押韻。我們通過吟詠才能體會到文章的和諧以及韻律感,從而感悟音韻之美。

如《搭石》一文,體現音韻之美的句子﹍﹍前面的擡起腳來,後面的緊跟上去,踏踏的聲音,像輕快的音樂;清波漾漾,人影綽綽,給人畫一般的美感。我們讀起來很有韻律感,怎麼讓學生體會到呢?先是師生分讀,前面的(師)---擡起腳來(生);後面的(師)---緊跟上去(生)(並且速度逐漸加快)體會這一擡腳,一落腳,發出踏踏踏踏的聲音的和諧。

再讓學生加上踏踏的聲音再讀。組1:前面的擡起腳來,組2:後面的緊跟上去(齊:踏踏)組1:前面的擡起腳來,組2:後面的緊跟上去(齊:踏踏)學生通過朗讀,就會感覺到語言很好聽,很有節奏感,從而體會韻律之美。

再如《三鮮面》一文,有一句熱騰騰一碗麪端上桌,色香味俱佳,連形式也分外優美肉絲細,白麪長,紅蝦青蔥撒在蛋瓣上,活脫脫像開了一朵金盞菊。長短句式,讀起來也是朗朗上口、和諧、押韻。給人一種韻律的美感。

三、體味情感之美

《情采》篇講到情者,文之經;辭者,理之緯。經正而後緯成,理定而後辭暢。意思是情采是文章的經,語言是思想的緯。只有經線拉正了,緯線才能織成布帛;只有思想明確了,語言才能通達流暢。

還有情以物遷,辭以情發,夫綴文者情動而辭發,觀文者批文以入情。都是說作者先有了情思再發爲文辭。而讀者是先看了文辭再體味到情思。由此可見情感是一篇文章的主旨。訓練學生的語感,就要把語言的理解與情感的.體味結合起來,使學生能透過文章的字句感受到作者那起伏的情感。

如《一夜的工作》一文中寫總理生活簡樸的句子那是一間高大的宮殿式的房子,室內陳設極其簡單,一張不大的寫字檯,兩把小轉椅,一盞檯燈,如此而已。爲了讓學生深入體會總理簡樸的作風,可以設計成:讓學生想想宮殿式的房子,原來的主人是誰?裏面應該有什麼?(應該是大官住、是貴族大臣住、是皇上住應該有古董、珍寶、地毯、字畫)可是這些總理的辦公室都沒有,總理的辦公室應該有什麼?(有沙發、地毯、櫃子)可是也沒有,只有什麼?生:一張不大的寫字檯,兩把小轉椅,一盞檯燈,如此而已。層層深入的地去品讀去感悟,去理解總理那艱苦樸素的生活作風。使學生在感受語文材料、感悟人文內涵的過程中,受到心靈的震動、人格的感化。

《背影》中特寫的鏡頭父親過鐵道、爬月臺爲兒子買橘子的情景,通過一系列的的動詞,(如:攀、縮、微傾)把父子之間的真摯感情表達的淋漓盡致,尤其在那種特定的環境下,就更顯得真摯感人,所以感動着一代又一代的讀者。

最後,我用《文心雕龍》最後一篇的一句話作結,生也有涯,無涯惟智人的年壽有盡,沒有窮盡的只是學識。讓我們多讀書,積澱自己的文化內涵。

《文心雕龍》讀後感3

時至劉勰去世,將近十五個世紀,但是他的名字在現在並不陌生,他的作品《文心雕龍》更可以稱得上是絕世大作。《文心雕龍》這種文學鉅作頃刻間注入我的腦海,衝擊着我的感官,我想,是劉勰的智慧洞徹了我的靈魂,讓我在這一刻與之共鳴。

劉勰在《文心雕龍》裏勾勒出一個以“道,聖,人”爲核心的和諧之圓,同時又從“道,聖,人”流動地,動態地,自然地過度到“宇宙,想象,語言”。在這由外因到內涵的發展過程中,在這和諧之圓的中心,我品味到兩個字——體會,文學的根本在於理性,感性,靈性的融合。這樣一來遵循這種思路的開展,我一路走下去,在風光旖旎,芳草鮮美,驚奇迭現的精美文字景觀中,感性地滋養自己文學的靈性,在文化的芳香和繽紛中,重新感受到一次高貴的文學“灌頂”。“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范仲淹的淚光朦朧了蒼顏白髮;“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雲帆濟滄海”李白的雲帆點綴了滄浪之水;“金戈鐵馬去,馬革裹屍還”陸游的夢鄉迴盪着鐵騎錚錚;“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風雨不動安如山!”杜甫掙脫並超越了自己的苦難,顯露出普度衆生的情懷;“輕輕的我走了,正如我輕輕的來”徐志摩柔情似水地掀開了文學神祕的面紗;“問蒼茫大地,誰主沉浮?”對飽經滄桑的神州大地發出歷史性洪鐘巨響……當我站在《文心雕龍》的高度重新去細細體會,品味文學,我發現了文學的真實足以穿透時空,足以穿透心靈。

誠然,《文心雕龍》用將古典的才智和韻律以文字的形式呈現得淋漓盡致,讓人賞心悅目;它有關寫作的具體建議直到今天仍具有無可厚非的價值;它有關文學批評的精闢見解比曹丕的《典論·論文》,陸機的“文斌”和摯虞的“文章流別論”都更具深度和廣度。但是,在我看來這些都不是最重要的,《文心雕龍》的真正魅力所在是它向世人表達了一種文學觀。這是我從未思考過的,但是早在一千多年前的劉勰卻把它那麼清晰地滲透在它的作品中。劉勰的文學觀,視文學爲人生之根本,而人生是宇宙法理之根本。他把人生觀,世界觀,文學觀巧妙地結合,從一個前所未有的高度和廣度去審視這三者的因果循環。這一觀點爲中國文化和生活注入了文學的精神,具體來說就是一種人文精神。文學和文學的活動是人生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它們是人文的訴求。劉勰通過對文學外因的追溯,把文學的重要性提高到宇宙法理的位置,再通過揭示文學的內因,把文學的創作提高到神聖的地位。

宇文所安在《中國傳統詩歌與詩學:兆世之言》曾寫:“模仿、表現、甚至表達這類概念永遠不會改變文學的從屬地位,也就是說文學總是晚於又僅次於“原作”(就表達而言,“原作”就是思想狀態)。”劉勰的文學觀擺脫了這種缺陷,因爲劉勰把文學看作是宇宙呈現過程的必要階段,用劉勰的話講就是“道沿聖以垂文,聖因文而明道”。我是這樣理解的:文學既是物質和精神世界的紐帶,又是它們的出發點和最終歸宿,而它們相應的也是文學的根源。我們不必穿洋過海,但是我們在文學的世界裏卻可以身臨“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的廬山瀑布,“當胸生成雲,決眥入歸鳥”的泰山極頂,還有那“奔流到海不復回”的黃河九曲,“兩岸猿聲啼不住”的長江三峽,“秦時明月漢時關”的古樸塞北,“日出江花紅勝火”的秀麗江南……你可以在梅雨潭邊陶醉於朱自清描述的綠色,你也可以在西湖邊聆聽柳浪與黃鶯的對話;你可以“小橋流水人家”,也可以“古道西風瘦馬”;你可以手持長劍,獨立朔漠,感受“風蕭蕭兮易水寒”的悲壯,你也可以手握畫筆,船頭簪花寫韻,領略一下“斜風細雨不須歸”的閒適。從西域到東海,從朔北到江南,綺麗的風光爲文學增添了一筆耀眼的亮色。

《文心雕龍》在整個文學史上,在整個文學發展過程中,應該算是一座里程碑了。我想劉勰正在通過《文心雕龍》與我們共鳴,給我們帶來最直接震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