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國文齋>經部>論語>

《論語》讀後感範文(精選11篇)

論語 閱讀(8.47K)

讀完一本書以後,你有什麼體會呢?這時候,最關鍵的讀後感怎麼能落下!可是讀後感怎麼寫才合適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論語》讀後感範文(精選11篇),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論語》讀後感範文(精選11篇)

《論語》讀後感1

簡潔而經典的語句,是中國古詩文的特點。正因如此,中國古詩文以其獨特的魅力而倍受矚目。我認爲,在中國古代文化的瑰寶中,《論語》便是其中的精品之一。

翻開《論語》這本書,我發現裏面的話語雖然簡短,但是都充滿了哲理,這讓我更加敬佩孔子了。

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樂?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這是《論語》開篇三名話,也是《論語》中比較著名的句子。從小,媽媽就經常用其中的第一句話來教育我。學過的功課一定要時常加以溫習,不要學一點兒忘一點兒,到最後不就是什麼也沒有學到嗎?如果經常回顧複習過去的知識,那麼所學的所有知識都會深深的印在自己的腦海裏,這樣不是很快樂嗎?是呀!在複習中掌握自己不明白的知識點,把所有學過的東西都熟記於心,的確是很快樂的事呢!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讀了這句話,我的感觸很深。在生活當中,每一個人都是我們很好的老師,每一個人都有優點和不足。所以,我們要從別人身上學習優點,發現他們的不足,並且借鑑改正自己的不足。這不正是我們每一個人所需要的嗎?

在我們的語文課本上,有一篇文言文,叫做《兩小兒辯日》。講述的是孔子向東遊學時,遇到兩個小兒在爭辯太陽什麼時候離人近,什麼時候離人遠,爲此,兩個小兒爭論不休,在孔子知道原因後,十分誠實地告訴了兩個小兒,他也無法判斷誰是誰非。讀到這兒時,我想到了《論語》中孔子說的一句話:“知之爲知之,不知爲不知,是知也。”孔子自己的確做到了這一點,在兩個小兒爭辯時,孔子沒有賣弄自己的學問,依然實事求是,自己知道就說知道,不知道就說不知道。這樣的人才是真正的智者呀!

讀着《論語》,我感到自己受益匪淺,在它的陶冶下,人生必將變得更加美好。那淡雅的書香,耐人尋味的字句,在不經意間,洗滌了我的心靈。時刻銘記先人們的教誨,努力學習,讓未來更加豐富多彩!

《論語》讀後感2

《論語》是我國春秋時期一部語錄體散文集,主要記載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較爲集中地反映了孔子的精華思想。以前未曾學過《論語》,對它知之甚少。自9月份以來,由李華老師引領我們學習《論語》後,才瞭解到,悠悠華夏五千年,璀璨文化的源頭竟然是《論語》。

孔子是一位中國文化的傳承者,也是一位無法被歲月所磨滅的精神巨匠。他用最銳利的智慧,打開了一道爲時光所塵封的門,使仁愛之心溢滿天地;他用最深刻的言語,鋪展起一條充滿哲理芳香的坦途,讓子孫後代奏響了成功的凱歌;他用最簡單樸素的教誨,鑄造了一把堅韌的利斧,在廣袤的文化大地上留下了一道道深深的斫痕。

讀《論語》是一種享受。猶如靜心獨坐於清泉碧水邊上,細細品茗。彷彿《論語》的字字精華,便沉澱在綠葉清茶中,喝一口,它就順着舌尖流入體內,純化了身心,頓覺一陣清香盪漾胸懷,足以洗滌沖刷你靈魂中的一切慾念。

讀《論語》是一次旅行。彌留在充滿油墨芳香的字裏行間,感受儒家思想與仁義之道的巨大魅力。“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爲仁之本與。"包容與豁達以及“仁”是做君子的根本。《論語》所充盈的儒家氣息是如此的濃厚而深邃,不失爲一次精神旅行。

讀《論語》是一種學習。在品讀間,學習爲人處事之道,在“仁"的思維薰陶下,感悟人心之偉岸,讓仁義之花盛開在每一位賢士心中。於感悟中,學習修身治學之法,那是“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

讀《論語》是一場精神洗禮。讓原本枯燥的心靈得儒學的甘霖以滋養,讓原來疲乏的思維得精妙的哲語以啓迪。那一句句循循善誘的言語,那一段段平易樸實的文字,震醒了你我,也澆溼了被快節奏生活帶動下,一顆顆騷動的心靈。

總而言之,讀《論語》讓我感受到的是古文化的濃郁芳香,品味到的是精神的點滴精華,領悟到的是聖賢思想的深刻內涵。

讀《論語》,於心靈間,盪漾起一片純淨……

《論語》讀後感3

中華文化博大精深,身爲中國人,不但要關注當代文化,更應當回顧由我們的祖先從生活中感悟到的心得。由於我學識尚淺,只能品讀一些短小易懂的古文,但也一樣受益匪淺。

孔子應當說是中國儒派的創始人了,他的《論語》記錄了他的一些值得我們學習和借鑑的言論,大多關於學習,最適合我們國小生閱讀。

《論語》中有一句“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告訴我們,學習知識並不僅僅是學習一遍,更重要的是要經常溫習,鞏固知識。同時,要把學習當作一個充實自我的過程,懷着愉快的`心境去對待它。另一句“溫故而知新,能夠爲師矣。”也在強調溫習舊知識的重要性,還要求每一次都能有新體會、新發現。從表面上看,要“溫故知新”很困難,但只要你換一個角度去想,總會有新的發現。而我們也從過程中獲取了更豐富的經驗。孔子的這學習方法古今通用,也是現代教育人士提倡的。經過細讀《論語》,僅閱兩句話,就收穫了這一學習方法,難道那些對古文不屑一顧的人還不刮目相看嗎?

《論語》中有一段“積土成山,風雨興焉,積水成淵,蛟龍生焉。積善成德,而神明自得,聖心備焉。故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講的是積累的重要性。僅有積累一撮撮不起眼的泥土,時間長了才能成爲一座山,到時風雨自然興盛了。僅有積累一滴滴的水,才能匯聚成深淵,蛟龍自然來了。僅有積累每一件小小的善事,長期不斷,也就養成了品德,心靈也自然昇華了。僅有積累一步半步,才能走到千里之外。僅有積累每一股細流,才能構成江海。不就是用舉例的方法告訴我們,腳踏實地地積累每一份看似渺小的知識、經驗,最終就擁有了相當龐大的實力,成功自然會尾隨而來了嗎?

《論語》只是衆多經典古文中較優秀的一部,經常品讀古文,不僅僅能夠使我們擁有更豐富的知識,還教會我們學習、做人,它們難道不是我們的文化教師嗎?

《論語》讀後感4

“子貢問君子,子曰“先行其言而後從之。”

每每讀到《論語》中的這句話,總會生髮些許感慨。是啊,在這浮躁的時代,人們總是知易行難。臨睡前腦海中的激情澎湃,在第二天卻連早起都做不到。人在做事前說得慷慨激昂,似乎一切艱難險阻都無所畏懼,卻在實施時,由於自己的懶惰和好逸惡勞使計劃往往以失敗告終,不僅沒有完成自己的目標,還使別人對自己的信譽產生懷疑。

聞一多先生說“人家說了再做,我是做了再說,人家說了也不一定做,我是做了也不一定說。”他似乎並沒有“說”,但他卻刻苦研學,不屈不撓,實現真理,不顧一切,做出了輝煌的成就。回顧往昔,又有哪一位偉人不是像聞一多先生一樣做了再說,做了不說呢?大禹治水,我們歌頌大禹治水的豐功偉績,卻不知他三次在家門前駐足的嘆息與淚水。絕世智者臥龍諸葛爲興復漢室,一生鞠躬盡瘁,積勞成疾而死,只爲報三顧茅廬之恩和踐行對先帝劉備的許諾。周恩來總理從小立下宏志“爲中華崛起而讀書”。他的努力和不斷奮鬥,使他沒有辜負這句話,他所創建的豐功偉業,使中國人民敬仰,也贏得了世界人民尊敬。

先行其言而後從之,表明的不僅僅是對個人發展的重要性,亦是對社會和國家的信譽的保障。爲人民服務不僅僅是社會的口號,如今醫療保障,城鄉建設,脫貧攻堅戰略等民生政策的實施和不斷改善,是社會對其承諾的踐行。國家爲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的目標不斷髮展進步,使中華民族的發展實現了質的飛躍;多邊貿易,對外開放,現代絲綢之路亦是國與國之間的承諾。

吾輩若欲成芳華,必須無問東西,走遍風雨兼程。與其對別人侃侃而談自身星辰,不如用不破樓蘭終不還的氣勢斬破眼前的黑色長空,用自身不懈的努力和拼搏,使心中的夢在汗水的澆灌下熠熠生輝。只有無問東西砥礪前行,夢想之花纔會燦然開放。

《論語》讀後感5

最近一段時間,通過閱讀《論語》這本著作,使我懂得了許多人生哲理。而其中對我影響最深的,還是那句大家耳熟能詳的話。

吾日三省吾身,爲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這句話雖不是孔子的言論,卻也是《論語》中的一個重要觀點。它用我們今天的話說,就是:我每天多次地反省自己。替別人出謀劃策盡心竭力了嗎?跟朋友交往真誠相待了嗎?老師傳授的知識複習了嗎?作爲一種反省自己的指標,它給我們的啓迪實在是太多了。

首先,它教導我們要常反省自己,明白自己行爲中的缺陷,以避免自己再次犯錯。其次,他又提到了生活中每天應當注意的三個細節:辦事、交友與學習。只有做到了這些細節,生活才變得完整。

作爲搗蛋大王,我做的調皮事實在太多了,也的確應該好好反省了。

譬如那一次,媽媽要下地幹活,臨走時讓我把晾在院子裏的衣服收一下。我嘴上答應着,心裏卻在想:算了,把這章看完了再去。可媽媽一走,我就把這件事拋到腦後去了,只顧着看書,好不容易把這本書看完了,媽媽卻回來了。這時我纔想到媽媽交代我的事我沒做,不由的低下了頭,免不了有被媽媽批評了一頓。

而在學習方面,我也好不到哪去。那天我們班學習《虎口藏寶》,下課後,我突然想到:如果故事的主人公是納塔莉,那爲什麼提到其他人物的細節會更多些呢?那這種敘事特點又要歸納進那種寫作特點中呢?我便開始思考這個問題,可直到放學,我還是沒有絲毫頭緒。本想第二天去請教老師,可一起牀,這個問題卻又被我遺忘了。唉!

對待朋友,我的心眼又小得可憐。若是朋友傷害了我,就算創傷不大,我也會好幾天不理他,弄得我倆很是尷尬,關係也越鬧越僵。

人不能在一棵樹上吊死。在哪裏摔倒就應該在哪裏爬起來。反省自己,就是防止自己重複犯錯的最好措施。多想想自己犯了什麼錯,以後怎麼辦,纔可以避免自己重複的犯錯。

人都會犯錯,這是肯定的。但一個錯決不能犯兩次。多反省自己,就能少走些彎路。

《論語》讀後感6

學習,能讓我們擁有想要的;才能讓我們的羽翼足夠豐滿,飛翔在自己的一片天空;才能讓我們配得上期待的,嚮往的;才能讓我們有足夠的勇氣追逐夢想。

到底爲誰而學?“古之學者爲己,今之學者爲人。”是說古代的人學習是爲了提高自己,而現在的人學習是爲了給別人看。映射到生活中來,其實存在不少“假學習”的現象,筆記整齊作業優秀但成績卻總不理想,在別人看來很認真努力但其實自己一無所獲,對於自己來說,他失去了原本學習的初衷。

當然還有一些只死板的學習卻不懂得思考的人,“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如果只會讀死書,而不會加以思考,只有邊讀書邊思考,才能真正明白書中的內容。孔子教導學生“不憤不啓,不悱不發,舉一隅不以三隅反。”要懂得思考,舉一反三,鑽研知識應理解透徹。孔子學琴時,在反覆彈奏中思考樂曲的奧妙,在樂聲中感受作者高尚的追求、思考和領悟,他的思想在音樂中昇華。列夫·托爾斯泰說過:“沒有智慧的頭腦,就像沒有蠟燭的燈籠。”沒有智慧地學習,就如沒有耐力的馬,是無法馳騁於廣袤的原野的。

他的學生中最喜歡的是顏回,他說顏回“好學”,列舉的事實並非顏回能在社會上出人頭地、功成名就,而是說他能夠不遷怒,不貳過,不在乎外在環境惡劣,只用心鑽研學習,顏回能學以致用,端正自己,這便是孔子認爲的爲自己而學。

“吾日三省吾身”,檢查自己還有什麼可改進之處。改變是對環境的適應,生物的形態與功能不斷改變於是有了今天這個多彩的世界。從幼年到老年,人都在不停地學習,目的是改變自己。學到知識與本領可改變自己的職業與生活,向聖賢學習修身養性可提升修爲與心性。“文殊遇緣則有師”,見賢思齊,見不賢而內自省,積極地改變自己方能有所長進。

一年之計在於春,我們在這個明媚的生命春天,我們正是學習的最好的年齡,黃金時期,我們有什麼理由不去努力學習呢。

《論語》讀後感7

古人說半部《論語》治天下,從論語的洋洋萬言中,每個人都能夠讀到自己想要的東西。有人讀出了士不能夠不宏毅,任重而道遠的凌雲壯志,有人讀出了朝聞道夕可死的求知之心,而我讀論語,更多的則是像看到一個長者坐在一羣年輕人中間,同他們暢談自己的人生感悟,試圖讓他們懂得:人就應如何度過自己生命中的每一天,作爲一個平凡人,就應如何過好自己的人生。

讀過《論語》的人都明白,孔子最看重的東西似乎是禮,如何宴請賓客,如何侍奉國君,所以禮節他都一板一眼、嚴謹無差,並認爲禮樂是治國安邦之本。但孔子又說:人而不仁,如禮何人而不仁,如樂何。可見在他看來,沒有仁愛的根基,禮也是無用的。這點孔子曾反覆闡述。尤其是對父母之愛。他談論孝,人人都說孝就是奉養父母,而他卻說如果不能從心底裏敬愛父母,這又與飼養犬馬有何區別事實上,也只有基於真誠的親子之愛,纔有可能到達真正的孝道。對於任何人來講,愛都是人生的最高境界,也是人們能夠達致幸福快樂的階梯,不懂愛的人便不會懂得生活。

人活在世上快樂與否,很重要的因素,取決他能否在人際交往中得到快樂。孔子強調在人際交往中,要持續自己人格和心靈的獨立性。他用一句話爲這個原則做了最好闡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即告訴人們,與朋友之間,不管相處的多投合多愉快,也不用強求兩人觀點完全一樣。一個具有完整人格的人,就應能夠持續內心精神世界的獨立,也只有這樣的人,才能獲得他人的尊重,進而獲得真正的友情。當受到他人傷害的時候,他不贊同無原則的以德報怨,因爲善待對自己壞的人,實際就是怠慢了真正對自己有恩德的人,所以他認爲就應以直報怨,以德報德,這也是做人原則性的體現。

我感覺《論語》和其它經典的最大不同在於,它關注的是所有平凡人的平凡生活,告訴人們就應怎樣去生活才能夠達到幸福,它是溫暖人心的。

《論語》讀後感8

子夏爲莒父宰,問政。子曰:“無慾速,無見小利。欲速則不達,見小利則大事不成。”——《論語·子路第十三》

近日,我品讀了一部國學經典《論語》,它是儒家思想代表孔子,與他的弟子們共同完成的一部智慧的精華。《論語》中蘊含着博大精深的文化底蘊和思想襟懷,千百年來,對中國乃至整個世界的文明發展都產生着深遠的影響。我閱讀完諸多極富哲理和教育意義的言論與闡述,自然百感交集,收穫了許多真理,其中,我印象最深的莫屬“欲速則不達”這一篇了。

我不但知道了這個成語的意思,而且自己也有過刻骨銘心的體會呢!日前,老師在班級考了一次試,試卷一發下來,我就立刻奮筆疾書,做起了試卷。“快,速度”,心裏想的全是第一個做完,忘了還要有質量。整個班級鴉雀無聲,靜的連一根針落地都聽得見,偶爾聽見那筆尖“飛舞”在試卷上的“沙沙”聲。“啊!終於寫完了!”我把鋼筆往課桌上一擲,身體往後一傾,背倚在書包上。

時間不等人,“嗒…嗒…嗒”分鐘轉到了收卷的時分。“收卷!”我信心滿滿地交上了試卷。第二天,成績出來了,“小明100分,小芳100分,小田95分……”我急了,怎麼還沒有自己的卷子。我自我安慰,也許後面也有高分插在那兒,可同時又有一種不祥的預感:我考砸了!果然,我考砸了,一題5分,我才考了75分!那個75分是那麼的刺眼,但它是我真實的寫照,不去檢查,怎麼會考得好?不光要追求速度,同時需要注重質量,那就不會考得如此差勁了……想想自己,不正是文中的那個賣橘人了嗎?那樣地急於求成,因小失大。同時,我從自己的“影子”中總結了一個道理,做事應該一步一個腳印,紮紮實實地向目標前進。

這就是《論語》的智慧所在,這就是孔子的睿智所在。每一句看似平常的話,卻能折射出那麼富有深意的哲理,讓我們一起享受國學帶來的智慧啓迪和精神愉悅,讓中華民族的智慧之光,世世代代傳承下去。

《論語》讀後感9

《論語》是儒家的經典著作之一,記錄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從一年級開始,媽媽就讓我有空的時候多讀讀《論語》,慢慢地,我自己也愛上《論語》這本書,讀着這深奧而耐人尋味的字句,領悟着做人做事的許多道理。

《論語》中的“己所不欲,勿施於人”這八個字,我熟記於心,這八個字時刻警醒着我,做人做事要以它爲前提,以它爲準則。以前,讀低年級時,我還不能理解“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的含義。身爲小組長的我,爲了下課能多玩一會兒,而請別的同學幫我收作業,聽背誦,編些小理由讓自己得以偷懶。放學回家後,我還把這件事打趣着講給媽媽聽,媽媽聽後,眉頭一皺,讓我把《論語》找出來,再讀一讀。當我讀到“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時,媽媽讓我停下,細細地爲我講解其中含義。我這才理解了媽媽的用心良苦,想想這八個字,再想起我爲了玩而總麻煩同學,想着想着,我的臉滾燙滾燙的,爲自己偷懶的行爲而羞愧不已。是啊,自己不想做的事情,怎麼能強加給別人呢?

光陰似箭,日月如梭。讓我感觸最深的一句話是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捨晝夜。”每每讀到這句話,我總能想象孔子當時站在河邊,感嘆時光如河水一樣流去,日夜不停,那種惋惜與無奈。我們既然留不住時間,那就讓我們把每一分每一秒都用在最需要的事情上,做到惜時如金吧!讀《論語》,也讓我慢慢地改掉了做事拖拉的壞習慣。

如果我們對學習缺少興趣,把學習當作無聊、枯燥的事情,那是很難將學業學好的。不妨讀讀這一句“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相信,你也會和我一樣得到啓示的。而當你把學習當成一種樂趣的時候,就會樂此不疲,漸入佳境。

《論語》是一杯甘醇的美酒,令人回味無窮。那淡雅的書香,耐人尋味的字句,在不經意間,洗滌了我的心靈。讀着《論語》,我受益匪淺,在它的陶冶下,我相信我的人生必將變得更美好。

《論語》讀後感10

寒假裏老師讓我們讀一些國學經典,其中我最喜歡的是《論語》。

《論語》源於周朝,是春秋末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的弟子記錄孔子言行的。《論語》就像一位老師,裏面的許多句子都給予了我們啓示,如“巧言令色,鮮矣仁”告訴了我們看人的方法,正如黎巴嫩的紀伯倫所說的,看一個人,不要聽他說出的話,而要聽他沒說出的話。所以真正的好人都不會努力地表現自己。“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比《聖經》十戒中的“己所欲,施於人。”更先進了一步。比如說,在大冷天,你剛剛運動完畢,身體很熱,便拿了塊冰棍吃,你能硬讓凍得發抖的父母吃嗎?不能!所以它所說的是一種保守的品格,自己不想的彆強施於別人。這條法則很有用,譬如做生意:你想買質量差的商品嗎?肯定不想!那你就別生產質量差的商品,也好讓別人收益。

看了這本書以後,很慚愧,我覺的現在雖然科技發達了許多,但人們的品質卻一天不如一天,以前我們雖然物質文化不豐富,可精神文化卻發展到了頂峯。人人安居樂業,家家夜不閉戶。而如今有這種現狀嗎?現在人的品格問題尋根究底起源於教育問題,現在的教育是應試教育,很少注意學生的內心思想,品質也很少關注。我曾經做過計算,現在我們一學期共有近四十次考試。平均不到三天就有一次考試,人人都關注孩子的分數,極少注重孩子的品格。分數是什麼?分數成了家長們的面子,是用孩子們快樂的童年和精力換來的!這樣的填鴨式的教育扼殺了學生的想象力。愛因斯坦曾經說過“想象力比知識更重要”。這樣的教育培養出來的不是高科技的人才,而是考試人才。這些人墨守成規,整天紙上談兵,根本不會實際操作,除了考試一無所長。再說了,就算能培養出高科技人才,品質不行造成的結果只能是禍國殃民!讓我們捫心自問,爲什麼北大、清華這些高等學府裏的優秀學生還會有個別自尋短見?

我誠心的希望,這些執迷不悟的人們能夠早點醒來,學學兩千五百年前老祖宗的文化。

《論語》讀後感11

《論語》是我國的經典作品,是儒家思想的核心著作。細細品來,孔子及其弟子的政治思想、人生觀、世界觀、教育理念等幾乎都包含在語錄的字裏行間。

君子是一個意義深刻的詞。從小就聽說什麼“君子動口不動手”、“觀棋不語真君子”等,感覺君子就像個呆呆的人似的。事實上,君子就是孔子他們儒家學派的一種自稱,是理想的“中庸”的人。比如“君子不器”、“先行其言而後從之鬥”,都體現了君子的優良品質。孔子說“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在孔子眼中一個可以稱爲君子的人一定要有一顆寬容待人的心。藺相如以寬容之心對待廉頗的刁難,展現了君子的博大胸懷。“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慼慼。”由古至今的名人雅士,那些品德高尚、學識淵博的君子們哪一個是沒有寬容坦蕩的胸懷呢?與君子相對的當然就是小人了,小人並非是壞人,只是素質沒有君子高罷了。《論語》花了相當篇幅直截了當的闡明君子和小人的不同點,如“君子坦蕩蕩,小人常慼慼”、“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然而,君子的物質地位往往與小人相差甚遠。毛澤東說過:“小人累君子,君子當存慈悲之心以救小人。”可見君子的物質生活是那麼的悲慘!

君子還應講求誠信。子曰:“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一個沒有信用的人,在社會生活是很難立足的。“道千乘之國,敬事而信……”治理國家也應該講求誠信。季布“一諾千金”使他免遭禍殃。可見,講求信用不但是君子有的品德,還能給人們帶來福運。

當然,作爲君子還應當有很多別的品質,比如善於反省,敏而好學,虛心求學,不恥下問。還要胸懷天下,以天下爲己任。要注重禮儀,不做違法亂紀的事等等。儘管並非孔子的所有思想觀念都與我們現代社會相符合,但是在《論語》一書中所講的做人道理值得我們去反思,去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