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國文齋>經部>論語>

論語讀後感範文(精選6篇)

論語 閱讀(1.14W)

讀完一本書以後,大家對人生或者事物一定產生了許多感想,寫一份讀後感,記錄收穫與付出吧。千萬不能認爲讀後感隨便應付就可以,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論語讀後感範文(精選6篇),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論語讀後感範文(精選6篇)

論語讀後感1

孔子主張勤儉而愛人。勤儉愛人體現出孔子思想具有人民性的一面,孔子主張輕徭薄稅,弟子冉求幫助季氏聚斂財富,他憤然宣稱:“非吾徒也,小子鳴鼓而攻之,可也。”孔子一向崇尚節儉,即使“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也“樂在其中矣”(《論語·述而》)。他主張治理國家“導千乘之國,敬事而信,節用而愛人,使民以時”。孔子的這些思想,爲後世所繼承,在中國封建社會爲保證社會經濟的正常運行起着不可低估的作用。

孔子主張仁愛。

“愛人”就是對一切人的尊重和愛敬之情,把人當作是具有平等人格的`人而對待,即”出門如見大賓,使民如承大祭”(《顏淵》),“居處恭,執事敬,與人忠”(《子路》)。

“仁”字在上古時代已出現,意爲二人以上的人與人之間親密友善的關係。,孔子繼承了仁的基本內涵並作了重要發展,明確指出仁的基本精神是愛。“樊遲問仁,子曰:‘愛人’”。

子釣而不綱,弋不射宿。《論語》述而第七

《論語》是從生活中來的,也應該回到生活中去。也就是要在生活中去理解它和實踐它。否則,《論語》對我們來說僅僅是一些古奧的文字而已。

像董子竹先生那樣,鑽研《論語》多年,然後帶着火藥味地和別人爭論仁義君子。我是不太贊同的。

論語讀後感2

《論語》記錄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書,有人說他“知其不可而爲之”,可他的弟子卻說“仲尼不可毀”。孔子那一聲又一聲的子曰,難道沒有時時刻刻的點醒着我們嗎?每讀一次都會有不一樣的感悟。

“子曰:‘巧言令色,鮮矣仁’。”孔子說:花言巧語、儀容僞善,幾乎就不具備仁了。我想仁德難道不是人一生所具備的品德嗎?花言巧語和儀容僞善都是爲了取悅他人而做的行爲,所以幾乎沒有仁德可言。就像一些男生爲了奪得女生的青睞而用甜言蜜語、花言巧語去騙取他人的感情,這應該是喪失了他們自身的仁德。更勝者利用人與人之間的'信任去獲得高收入,不費吹灰之力就獲得了別人的勞動成果,可能他們只是動了動手指,說了幾句好聽的話就得到了別人的信任,這就是所謂的網絡詐騙。在我們看來這可能單純的就是詐騙人爲了謀取收入做的一些非法手段,要嚴懲。而受害人呢,就是防範意識太差才導致上當。

可是誰也沒有想過這難道不也是一種道德的淪喪,人性的扭曲嗎……仁德什麼時候被人們都都丟到了地上一遍又一遍的無情踐踏,從來都沒有人想過把他撿起來。而孔子將他寫下來一遍又一邊的警醒着人們不要丟失這些曾經人們所重視的高尚品德,我問要將這些優良傳統一直延續下去,將被人們扔在地上無情踐踏的東西撿起來!

論語讀後感3

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這是《論語》開篇的第一章,宋代大儒朱熹對此評價極高,說孔子的這幾句話“所記多務本之意,乃入道之門、積德之基、學者之先務也”。縱觀人的一生也不外乎三樣事情最重要,即:自我學習、人際交往、提高道德修養。

在開篇,孔子首先提出“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集中體現了孔子的教育理念。這句話有兩層含義:一是學習很重要,二是在學習中要講究方法,即時常溫習和實踐,帶着快樂的情緒去學習。人生有涯,而學無止境,無論是古代還是現在,學習永遠是人一生中的頭等大事。

“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強調的是人際交往。人是羣居動物,任何人都不能脫離羣體而孤立存在。朋友是性格相仿、志趣相投、文化層次相近、心靈相通的'人。好的朋友,既是益友,又是良師,所以,任何人如果沒有良好的社交就不能有長遠的發展和進步。

“人不知,而不慍”強調的則是人的道德修養和自我人格的塑造。對於別人的不理解不去惱怒和怪罪,體現的是君子寬以待人的大度風範,也是儒家所要求的作爲君子的最基本的要求。成爲別人眼中的焦點並不重要,重要的是要有一顆謙恭的心和一雙善於發現的眼睛,你若芳香,蝴蝶自來,是金子終會發光。

論語讀後感4

古人云:“半部《論語》治天下。”每個人都能從《論語》的洋洋萬言中讀到自己想要的東西。有人讀出了“三人行,必有我師焉”的謙虛,有人讀出了“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的矢志不渝,有人讀出了“道聽而塗說,德之棄也”的深思明辨。讀《論語》,彷彿看到了一個長者坐在一羣年輕人的中間,同他們暢談人生感悟。

君子是一個意義深刻的詞。《論語》中直接了當的.闡明瞭君子和小人的不同。孔子在對這兩個完全不同的人的品質有着自己的見解——他提出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提出君子懷德小人懷土君子懷刑小人懷惠。君子喻義小人於利,他從人的追求以及對待事物的不同態度來區分君子和小人。“小人懷惠”和“小人比而不周”並不是說喜歡和擅長與人交際就是小人,而是說在做任何事都要把道德和法度放在第一位,不能只關乎財富和利益。這也論證了當下的中國將法治放在第一位,嚴厲打擊擾亂社會治安的一切事物,體現了《論語》對當代中國發展的巨大影響。

論語讀後感5

“誨女知之乎,知之爲知之,不知爲不知,是知也。”這句話選自《論語》裏面的《爲政》,這是《論語》裏給我感受最深的一句。是說:“明白了就是明白了,不明白就是不明白,這就是智慧。”這句話雖然出自春秋末期的孔子之口,但仍對現代人有着深遠的教育意義。

“知之爲知之,不知爲不知”這句話包含着一個道理:不論做什麼事情,都要謙虛誠實,切不可不懂裝懂。在日常生活中,我們每天都要遇到很多形形色色的問題,對於這些問題,我們要報以謙虛誠實的態度去對待,有不懂的問題,應當及時向別人求教,甚至是“不恥下問”,如果不懂裝懂,敷衍塞責,最後只會害了自己。

比如我們在學習的過程中,遇到不懂的問題,這是很正常的,這時候應當找出不明白的地方,迅速向老師同學請教,而有些同學總是偷懶,想湊湊合合混過去,給自己找各種各樣做錯了的'理由,總認爲自己的錯誤僅僅是個失誤,這樣時間一長,就必然會漏洞百出。

讓我們“知之爲知之,不知爲不知”,做一個於人於己都誠實的人吧!

論語讀後感6

前幾天我們班發了一本《論語》封面是碧綠的傾注和孔子。我們先來認識一下孔子吧!

孔子又名孔丘(公元前551年9月28日(農曆八月廿七)~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字仲尼,漢族,春秋時期魯國人。孔子是我國古代偉大的教育家和思想家,儒家學派創始人,世界最著名的文化名人之一。據有關記載,孔子出生於如今山東省曲阜市東南的.魯源村;孔子逝世時,享年72歲,葬於曲阜城北泗水之上,即今日孔林所在地。孔子的言行思想主要載於語錄體散文集《論語》及先秦和秦漢保存下來的典籍中。論語中著名的句子有: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巧言令色,鮮亦仁!吾日三省吾身:爲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胡?;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於事而慎於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謂好學也已。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其中三人行必有我師也;意思是在三個人當中一定有我值得學習的地方,看那,孔子的學時多麼的深奧但是他還哪沒的謙虛,不像我們現在這些人,有一點優秀就開始驕傲了。

從論語中我學到了很多東西,比如孝敬父母,尊敬長輩,愛護比自己小的弟弟妹妹,謙虛不驕傲,不相信鬼魂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