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國文齋>範文>說課稿>

精選語文說課稿國中模板集合七篇

說課稿 閱讀(3.01W)

作爲一名專爲他人授業解惑的人民教師,時常需要用到說課稿,通過說課稿可以很好地改正講課缺點。那麼說課稿應該怎麼寫才合適呢?以下是小編爲大家收集的語文說課稿國中7篇,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精選語文說課稿國中模板集合七篇

語文說課稿國中 篇1

各位評委,大家好!

今天我說課的題目是《傷仲永》。

本節課的學習目標是:

1學習本文寓理於事及縱向對比的寫法;

2認識後天學習的重要性;

本節課的教學重點是:

通過朗讀課文,疏通文意,瞭解故事內容,領悟蘊涵道理;

本節課的教學難點是:

引導學生理解縱向對比的寫法;

爲了較好的完成教學目標,我採用情境教學法、分層教學法、分組討論法及媒體教學法,爲了使教學手段更直觀、更形象,我製作了簡單的課件,增強課堂的表達效果。

我的整體教學思路是:複習導入,創設情境——疏通文意,感知課文——推究文理,把握目標——小結練習,實踐提高

我的教學環節是:

一、引入新課:

同學們,上節課我們學習了《送東陽馬生序》這文章,它啓示我們業精德成關鍵在於勤奮專心。也就是說,一個人不論天資多聰敏,都需要後天的努力和教育,否則將一事無成。現在,我們就從今天的小故事中再次體會一下這個道理。

這樣導入,銜接舊知識,又聯繫新知識,懸念的`設置激起學生興趣,爲學好本課創造良好的情境。

二、瞭解作者:

提示學生從名、時、地、評、作五個方面掌握,準備作一分鐘的搶答練習。

這一環節便於學生掌握文學常識,鍛鍊速讀速記能力,搶答練習培養學生競爭意識,活躍課堂氣氛。

三、教師示範朗讀課文,出示教學目標:

這是學生整體感知課文過程,利於瞭解字音、字型、字義,對讀文的重音、節奏、語氣等都有提示。

四、學生自讀課文,每人2遍,教師出示朗讀標準:字音規範,語氣適中,節奏準確,重音恰當。

這一環節的目的在於鍛鍊學生的朗讀能力,也是再次感知課文、理解文意的過程,“讀書百遍,其義自見”,多數同學都能活躍思維從朗讀中領悟道理。

五、將學生分組準備疏通文意,並選出兩組代表一讀一評,給大家示範。然後教師給予評價,並指明重點的詞語及用法。(這一環節的設置是學生理解文章的過程,分組法鍛鍊學生合作能力,更調動了中差生學習的興趣,創造性思維,跳躍性使思維得到全面開發。特殊語句的提示引導學生體會古漢語語言的獨特魅力,培養熱愛祖國文字的感情,堅定他們學好語文的信心。)

六、指導學生跳讀,教師置疑,學生合作,思考下列問題:

⑴幼年時的仲永有何表現?

⑵我兩次“還鄉”,見到了怎樣仲永?

⑶仲永爲何“泯然衆人”?你得到什麼啓示?

這三個問題的設置重在指導學生理清文章脈落,熟悉課文知識,增強對課文的分析能力。跳讀課文完成問題是學生思維的活動,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問題的討論深入文言文內部層次,扣準教學目標,增進學生的理解力。問題一步步由易到難,有梯度、有層次,讓每個學生都嘗試成功的喜悅。

學生髮表議論之後,我是這樣明確的:仲永幼年聰穎過人,天賦超羣是“指物作詩立就”的神童,而當我兩次還鄉所見的仲永卻“不能稱前時之聞”,“泯然衆人”原因在於“父不使學”,這就啓示我們:後天學習教育對一個人的成材具有重要意義。,

七、難點探討

作者寓理於事,是通過什麼寫法揭示文章主題的?

這一問題是難點的提示,激起學生對成功的渴望,培養他們勇於探索的精神。

教師在此處明確答案,並作小結:全文作者運用先揚後抑寫法,把仲永的前後兩個不同時段的情況作了對比,即縱向對比,在敘事中使深刻的哲理得以表現,從而闡述了必須重視後天學習和後天教育道理。

八、設置分層練習,即基礎題和能力題。基礎題側重音、形、義,能力題側重寫作和說話。分層練習全面照顧,既重基礎,又重能力讓各層學生都有成就感,有喜悅感。

以上是我的教學過程,環節的安排力求體現語文教學特點,聽說讀寫全面照顧,同時體現自讀課型,注重學生自學能力,多種教學方法使學生在輕鬆愉悅的心情中掌握知識,提高能力,拓展思維。

附板書:傷仲永

幼年:指物作詩立就

長大:泯然衆人——---縱向對比

原因:不使學

語文說課稿國中 篇2

一、說教材

《賣油翁》是人民教育出版社國中語文第一冊第六單元的第三課。這篇課文,通過賣油翁與陳堯諮的對話及賣油翁酌油的事例,說明了熟能生巧的道理。

二、說教法學法

《九年義務教育全日制初級中學語文教學大綱(試用修訂版)》(以下簡稱“新大綱“)提高了對古詩文的要求,不只停留在原大綱“讀讀背背”上,而是強調對傳統文化精華的學習。這樣做,是要讓學生在語文課上儘量多讀些中國古代文學精品,受到傳統文化、道德修養、人文精神、文化品位、審美情趣等方面潛移默化的薰陶。

爲落實新大綱的這一精神,在教《賣油翁》一課時,圍繞“如何引導學生探究文章的思想意義”這一專題,我精心設計了以下幾個教學環節:

1.分析人物性格特徵

探究文章的思想意義,必須建立在理解課文的基礎上。可以從引導學生體會和感悟人物性格入手。在自讀、思考的基礎上,教師引導學生找一找哪些語句最能表現陳堯諮和賣油翁的性格。學生通過分析、討論,找出“汝亦知射乎?吾射不亦精乎”“爾安敢輕吾射!”表現了陳堯諮恃技而矜、狂傲驕橫的性格特徵;“惟手熟爾”表現賣油翁技藝高超、爲人謙遜的性格特徵。

這一教學環節,目的是培養學生的語感,發展學生的思維,從整體上把握文意,感知課文的主要內容。

2.領悟文章中心思想

著名特級教師於漪說過:任何一篇課文都是思想內容和語言形式的統一體,思想性是語文的固有屬性。”在學習分析人物性格、整體把握課文之後,便引導學生自己去鑽研課文、自己去體會分析文章的思想意義。啓發學生:“你認爲陳堯諮和和賣油翁誰做的對?請你說說你的理由。”這樣,把問題生活化,引導學生暢所欲言,發表見解。通過討論,學生會很自然的領悟出本文的中心思想——說明了熟能生巧的道理,把“文”和“道”有機統一起來,落實了新大綱中“注重知識、能力、情意之間聯繫”的要求,把德育滲透在語文訓練中。

3.深入理解中心,擴展思想內涵

語文學習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語文學習必須與生活密切聯繫。聯繫生活實際學習語文,更有利於學生生動活潑的主動學習。心理學也告訴我們,學生聯繫自己的生活積累(包括舊知識)學習新知識,更易激發學習興趣,使他們對新知識的理解更深入、更全面,對新知識的掌握更牢固。

在領悟文章中心思想後,啓發學生:“還有哪些事例能說明熟能生巧這一道理?”這一富有啓發性的問題,會充分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啓迪學生的積極思維。教師及時引導學生展開討論,有的學生可能會說:“鄭板橋的'竹子畫得風神淡雅,是在他常年刻苦畫竹的基礎上取得的。”有的學生可能會說:“茅盾成爲中國現代文學的巨匠,基於他能熟背《紅樓夢》。”還有的學生可能會說:“鄧亞萍在奧運會上獲得一枚枚金牌,是她多年艱苦訓練的結果。”學生的紛紛發言,會大大加深對本文中心的理解,同時口頭表達能力得到訓練,突出學生是學習的主人,體現新大綱中“學生在主動實踐的過程中獲得知識,提高能力”的指導思想。

葉聖陶先生說:“教材無非是個例子”。教師要充分挖掘教材自身的因素,開發學生潛在的智能,培養學生從多角度、多側面、多層次探究問題的能力。根據接受美學的觀點,“一千個讀者有一千個哈姆雷特”“一千個讀者有一千個林黛玉”,作品是作者和讀者共同創造的,應鼓勵學生有自己的“哈姆雷特”和“林黛玉”。

教師激疑:“《賣油翁》這個故事本身還包含了哪些道理?”這是一道開放性思考題,意在激起學生的探究興趣。接着教師引導學生大膽說出自己的獨特見解。可能會有以下幾種見解,試歸納如下(出示投影):①即便有了專長,也不應恃技驕傲;②一切技藝都是熟能生巧的;③高超的技藝要靠反覆的訓練、頑強的毅力;④謙虛使人進步,驕傲使人落後等。

教師要鼓勵學生敢想、敢說,只要言之有據、言之成理就應給予肯定,不必拘泥,以開闊學生的思路。這種由淺入深的探究活動,有利於培養學生的個性和創新精神,有利於提高學生的文化品位和審美情趣,有利於激勵和引導學生語文素質的全面發展。

4.比較閱讀,強化教學目標

錢夢龍老師曾提出“教師爲主導,學生爲主體,訓練爲主線”的教育思想,作品的思想性蘊含在語文教材裏。因此,對學生進行思想教育也應貫穿到語文訓練中。

爲強化教學目標,教師設計下面的比較閱讀,讓學生做。

閱讀下面一段話,並和《賣油翁》比較,完成練習。

山西稷山骨髓炎醫院院長楊文水,是一位來自田野鄉村、只有國中文化程度、左手殘疾、只剩下一個小手指的農村醫生。爲使殘疾的左手僅剩的一個小手指發揮五個手指的作用,楊文水開始苦練“一指功”。爲練習小手指的力量,他每天用小手指勾着一桶水來回走,直到一次能提起20公斤重的水桶走500米;爲了練習小手指的靈活性,他用小手指撿大頭針,直練到能用一個手指靈巧地撿起地上的針和線,終於達到了使這個殘剩的手指能熟練的配合右手進行手術。

(1)楊文水的事蹟說明了什麼?

(2)楊文水苦練“一指功”和賣油翁酌油的事例,有何異同?

(3)讀了《賣油翁》和上述材料後,你有什麼收穫?試寫下來,字數不限。

以上三道題,既有口頭練習,又有動筆寫的練習。並且各有側重:

第(1)題注重啓發學生在閱讀中整體把握文意。

第(2)題注重引導學生運用比較、分析等方法思考問題和解決問題。

第(3)題注重發揮學生的主動性和創造性。通過比較閱讀訓練,會使學生進一步加深對本文思想意義的理解,同時開闊學生的視野,陶冶學生的情操,以接受文化的薰陶,進行語文積累,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質。

語文說課稿國中 篇3

一、說教材

《蘇州園林》是人教版八年級上冊第十三課,是一篇說明文,這篇文章介紹蘇州園林的建築特色,文章按照由總到分的邏輯順序展開,先總體介紹了蘇州園林圖畫美的特點,然後具體展開分別說明,通過本篇文章的學習學生可以瞭解蘇州園林的特點,並且開闊視野,體驗園林背後所體現的獨特文化內涵。

二、說學情

對於說明文體的學習,八年級的學生在本單元前兩課纔剛剛開始接觸,還沒有接觸到全部的說明方法、說明順序以及事理說明文或事物說明文等分類,但對說明文體閱讀應掌握的重點內容應該有所知,如:明確說明對象;所說明的事物有什麼特點;運用了哪些說明方法、說明順序;說明語言有什麼特點等等。

三、說教學目標

根據教材以及學生的特點,我制定了一下三個維度的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掌握本節課的生字詞和作者情況,正確把握文章的結構,瞭解文章語言的多樣性。

【過程與方法】

學生通過反覆誦讀、合作交流這一過程,能夠理清文章結構,提高文本理解能力。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瞭解蘇州園林的建築特點,領略蘇州園林的建築美,學生能夠激發起對我國園林文化的喜愛和欣賞。

四、說教學重難點

基於以上的分析我確定的教學重難點是:把握文章結構、品味語言的多樣性。

五、說教學方法

只有傳授給學生有效的鑑賞方法,學生纔會舉一反三,逐步提高閱讀和鑑賞能力。所以本節課我將採用以下教學方法來完成課堂教學任務。

談話法、多媒體輔助教學法、反覆誦讀法、小組合作探究法。

那麼接下來我將着重介紹我的教學過程,這也是我本次說課最爲核心的環節。

六、說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我會利用多媒體展示蘇州園林的圖片,然後用激情的語言介紹蘇州園林,它素有“園林之城”,享有“江南園林甲天下,蘇州園林甲江南”之美譽,譽爲“咫尺之內再造乾坤”,是中華園林文化的翹楚和驕傲,是中國園林的傑出代表。蘇州園林在世界造園史上有其獨特的歷史地位和價值,以寫意山水的高超藝術手法,蘊含濃厚的中國傳統思想和文化內涵,是東方文明的造園藝術典範。這樣的導入不僅能夠激發學生的興趣更能帶來心靈上的`震撼。

(二)通讀全文,整體感知

首先,我會讓學生結合課前預習,談談對葉聖陶的理解

其次,我會在讓學生五分鐘的時間內朗讀課文,理清文章的結構

這樣的安排有利於學生初步把握文本內容,爲下面深入文本做好鋪墊。

(三)細讀課文,深入研讀

深入研讀,意在通過文中的細節來反映整篇文章,並且能夠引導學生把握文章的主旨內容。我會通過以下四個問題來逐步引導學生:

1.文章第一自然段寫了什麼內容?如何理解“標本”這個詞在文章中的含義?

2.閱讀文章第二段,主用三個字概括本段圍繞什麼來寫的?又是如何來展開。

3.同桌之間交流討論,文章第三到九自然段分別寫了什麼內容?與第二段有什麼關係?

4.三到九自然段的順序可以調換嗎?爲什麼?

通過這四個問題可以逐步引導學生明確文章的說明順序,把握文章內在的邏輯思路,感受說明文的嚴謹性。

這樣的環節學生能夠由淺入深把握文章內容,理解關鍵字的含義,通過以上環節我達成了我的三維目標,突出了重點突破了難點。

(四)小組討論,拓展延伸

播放蘇州園林相關視頻,讓學生談談自己的感受,並這樣的安排利於學生髮散思維,拓展視野,進一步加強學生的蘇州園林的瞭解。

(五)回顧全文,小結作業

首先,師生共同總結本節課的內容,其次佈置作業:做一名小導遊,介紹一下最近去過的一個景點;寫300字左右的說明文。這樣既有利於學生鞏固課堂知識,又有利於學生髮揮個性,選擇自己擅長的形式,從而激發起他們對寫作的興趣。

語文說課稿國中 篇4

一、教材分析:

第六單元所選的課文都是歷來傳送的名家名篇。《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是詠中秋最著名的作品。蘇軾通過行雲流水般的語言營造了天上人間的清冷意境,寫出了心中的徘徊矛盾,而最終以樂觀曠達情緒作結。全詞蘊涵深邃的哲理趣味。

二、教學目標及重點難點分析:

根據新課標提出的“誦讀古代詩詞,有意識地在積累、感悟和運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賞品味和審美情趣”等要求,本課教學目標設定如下:

1.能有感情的朗讀詩詞,疏通大意,落實背誦要求。

2.理解蘇軾因政治失意、手足分離而心情抑鬱惆悵,最終心胸開闊豁達的心理變化過程。

3.體會作者豐富的情感,感悟詩詞創設的完美意境。

其中聯繫蘇軾的生平經歷,品味詞中包含的人生哲理意味,理解蘇軾曠達心胸爲教學重點;理解詞中所表達的作者想回朝廷而又心懷恐懼的矛盾思想是教學難點。

三、教學構思:

新教材入選這首詩歌,意在讓學生學習名家名篇,體會作者強烈的苦悶心情和豪放自信的性格特點,培養學生品讀詩歌意境,提高審美情趣。所以我把這節課定位於鑑賞誦讀課。設計了分層推進式誦讀——拓展積累式鑑賞的板塊教學模式,安排了賞月誦月——品月寫月的教學環節

四、教法學法分析:

新課標指出“充分激發學生的主動意識與進取精神,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應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因此,在課堂上,我十分重視學生主動參與課堂以引起他們的切身感受,在體驗學習和探究學習中整體把握作品,從而達到提升個人語文素養的目的。

1.多形式朗讀課文,培養語感。

2.交流討論法深入體會作者情感。

3.揣摩意境,將詞改寫成散文,提高寫作能力。

在教學過程中力求讓學生更多的直接接觸課文材料,還學生大量的課堂活動時間,體現新課標“在大量的語文實踐中掌握運用語文的規律“的理念,通過多層次誦讀、多角度比較、藝術性創編等課堂實踐活動來帶動教學流程步步推進,在讀、說、賞的層進訓練中落實教學目標。。

五、課時安排:

一課時

六、教學過程:

第一步:賞月誦月——

(一)知識積累導入新課:“小時不識月,呼做白玉盤”,而長大後,天上那一輪明月,卻寄託了人們太多的情感。請欣賞一組月亮的圖片,齊讀古人爲我們描寫月亮的詩句。

在老師娓娓道來的過程中,在學生齊聲朗讀的情境中,調動學生情緒,烘托課堂氣氛拓展知識積累,併爲下面理解本詩的情感底蘊奠定了基礎。

(二)分層推進式誦讀:通過多種形式的誦讀法,激發學生的朗讀熱情,在教學主體步驟的起始階段很好的烘托了教學氣氛。

1.朗讀:聽朗讀正音,亮開嗓門齊讀。

2.譯讀:分組對照課下注釋讀懂全詩,圈點出不懂的地方全組討論,老師解疑。

3.品讀:以“月”爲中心詞,從詞中挑選一些動詞放在“月”的前面組成一個短語,看看蘇軾對月都做了什麼想了什麼?(問、歸、怨、共……)

老師介紹蘇軾的生活經歷,學生選擇詩句以老師的問題爲開頭談談:“透過……詩句讀到了……”(讀到了蘇軾對月亮的嚮往、讀到了蘇軾天上人間的徘徊矛盾、讀到了蘇軾懷念兄弟的抑鬱惆悵、讀到了蘇軾積極豁達的胸懷……)。

4.自讀:把自己假想成政治失意遠離親人的蘇軾,以人生獨白的方式朗讀。回答問題——用一組或幾組反義詞填空:《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是一曲——而不失——的音樂。(抑鬱而不失曠達,惆悵而不失樂觀……)從而把握詩歌朗讀的感情變化應該是抑鬱——曠達。

5.競讀:男女生比賽,自己說說朗讀效果、情感的處理,

6.齊讀:女生齊讀上闋詩句,男生齊讀下闋詩句。

7.背誦:

葉聖陶說過:“美讀得法,不但瞭解作者想什麼,而且與作者的心靈相通了,無論品味方面或是受用方面都有莫大的收穫。”通過層層推進的'朗讀吟誦的教學環節,激活學生的情感共鳴,在吟讀中入情入境入心。

(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說課設計,標籤:八年級語文說課稿,國中語文說課稿,

第二步品月寫月——拓展積累式鑑賞:我設計了“聽——讀——說——找——寫”五個小環節,漫步古代詠月詩篇中,通過比較閱讀老師蒐集到的同類詩歌,讓學生做一下橫向的比較,從而感受到中國古典文學中月的永恆魅力。

1.聽:老師朗讀這兩首詩歌,學生做標註。

2.讀:自己朗讀,對照註釋讀懂全詩,圈點出不懂的地方分組討論,老師解疑。

3.說:以“我欣賞————詩句,因爲————”的句式談談自己的理解。

4.找:對比三首詩歌,找出意境相通的詩句。

5.寫:通過拓展賞析,讓男女生分別將本詞的上下闋改寫成寫景抒情的散文片段,交流朗讀。

語文課堂應該進行“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學探索,在大量的語文實踐中培養學生的“獨立閱讀”能力。這個環節主要訓練學生獨立把握領悟詩歌風格的能力,提高學生的審美鑑賞能力,讓學生在積極主動的思維活動和情感活動中進行抒情性的語言表達訓練,全方位的提升學生的語文素養。

附錄:

《把酒問月》李白

青天有月來幾時?我今停杯一問之。

人攀明月不可得,月行卻與人相隨。

(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說課設計,標籤:八年級語文說課稿,國中語文說課稿,

皎如飛鏡臨丹闕,綠煙滅盡清輝發。

但見宵從海上來,寧知曉向雲間沒?

白兔搗藥秋復春,嫦娥孤棲與誰鄰?

今人不見古時月,今月曾經照古人。

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

唯願當歌對酒時,月光長照金樽裏。

《月夜》杜甫

今夜鄜州月,閨中只獨看。

遙憐小兒女,未解憶長安。

香霧雲鬟溼,清輝玉臂寒。

何時倚虛幌,雙照淚痕幹?

語文說課稿國中 篇5

(三)預習檢查:

1、請學生朗讀課文,提示學生易讀錯的字:

俟,音sì 莫,音mù 甫,音fǔ 哂,音 shěn 相,音 xiàng

鏗,音kēng 沂,音 yí 喟,音 kuì 雩,音yú 冠,音guàn

2、請學生說說有關《論語》和孔子的情況,要求用精練的語言歸納。

(教師用多媒體展示有關資料。)

通過預習檢查能讓學生對課文的內容更清楚,對孔子的有關情況更明瞭,爲下文的學習做好準備,同時還能培養學生的分析、歸納、理解能力。

(四)學生自學:

給學生明確自學的要求爲:參閱預習材料,藉助工具書和課本的註釋,通讀課文,找出不懂的劃上線;能小結課文的主要內容。

通過自學,可以讓學生對課文內容更爲熟悉,也能讓學生髮現自己的疑難所在,爲後文的師生互動做好了充分的準備,也能很好地培養學生多方面的能力。

(五)導讀課文:

逐段導讀課文,並結合學生的自學,讓學生逐段提出問題,再由學生相互解答,教師適當點撥。(具體內容略)

通過這個步驟,讓學生用自主、合作、探究的語文學習方式進行學習,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使學生能逐句逐段理解、翻譯課文,同時達到能基本背誦課文的目的。

(六)總結課文:

首先是理清課文的思路,整體把握文意並劃分層次,通過討論法得出以下結論:

第一部分(第1段):問

第二部分(“子路率爾”——“吾與點也”):答

第三部分(“三子者出”——文末):評

(如果分兩層,將一、二合爲一部分也可以。)

其次是研討性學習:

1、 用原文說說四個弟子的“志”,即政治理想有何不同?

子路——治理“千乘之國”,“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冉有——治理“方六七十,如五六十”的小國,“可使足民”,不過“如其禮樂,以俟君子”。

公西華——在“宗廟之事,如會同”時,“願爲小相”。

曾皙——“莫春者,春服既成————詠而歸。”

2、 概括孔子的不同評價並分析四個弟子的性格特徵。

子路:直率——哂之 冉有:謙虛——嘆之

公西華:更謙虛——惜之 曾皙:灑脫——與之

對求、赤兩人的評價及性格的概括,充分結合課文內容,其實並不難。

3、 孔子爲什麼要“與點”呢?

這是一個很難讓學生理解的問題,因爲曾點的“志”從字面上看,不過是和人出去遊玩而已(教參就這樣翻譯的),其他三人都是從如何治理國家的角度來回答,而孔子也正希望弟子們回答他們的政治理想,所以“與點”是令人費解的。弄清這個問題,對全文的理解會有一定幫助的。

當然,人們已經從積極或消極的角度,對這一問題做過不少分析,這裏姑且不論。 讓 [4] [5] 們先來剖析曾點的回答吧。

“莫春”,陰曆三月,即陽曆四月,從氣候上看,北方(魯國,現山東境內)的天氣還是比較冷,怎麼能沐浴呢?即便能沐浴,到“舞雩”臺上吹風、乘涼恐怕難以解釋得通吧? 何謂“舞雩”?魯國的祈雨臺!!是能隨便上去的地方嗎?王充在《論衡》中解釋曾點的所述是一種祭祀儀式,即舞雩的儀式。《禮記》中也有解釋:“舞雩,祭水旱也。” 可以基本得出結論,曾點講的就是,在春天水旱時,率領人們行祈雨禮,以求得豐年,從而進一步實現他的治國理想。

下面結合孔子的思想來分析。 孔子政治上主張“禮治”,即以禮治理國家。

針對子路“率爾”答出“可使有勇”,孔子“哂之”理由就是“爲國以禮,其言不讓”;

針對冉有“如其禮樂,以俟君子”的回答,孔子當時不語,在回答曾皙的`詢問時,反問“唯求則非邦也與?安見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既然是治理國家,禮樂教化之事,怎能非要等到君子去做呢? 針對公西華的觀點,孔子的惋惜之情溢於言表——“宗廟會同,非諸侯而何?”既然也是治國大事,你卻只是“願爲小相”,“赤也爲之小,孰能爲之大?”因爲孔子認爲他通曉禮樂,可以大用。

看來,只有曾皙真正瞭解老師的意圖,結合“國情”,既陳述了自己的具體治國措施,又靈活地將老師的“禮治”思想體現出來,這樣的弟子,又怎能不博得老師的讚賞呢?

4、你贊同誰的說法呢?讓學生各抒已見。

現代社會恐怕更需要子路對自己的自信,以及他敢創敢拼的勇氣。但是謙虛仍然是美德。

再次是理解和掌握如、夫、則、爾、以、而等詞語的用法以及文言句式

1、如、夫、則、爾、以、而等詞語用法(多媒體展示,略)。

2、特殊句式:(1)、不吾知也——賓語前置:即“不知吾也”,不瞭解我們。(否定句中代詞作賓語)

(2)、則何以哉——賓語前置:即“則以何哉”,你們打算做點什麼呢?(疑問句中代詞作賓語)

(3)、浴乎沂——介詞結構後置:即“於沂浴”,在沂水中洗澡。

(4)、爲國以禮——介詞結構後置:即“以禮爲國”,用禮來治國。

通過以上的教學設計達到突出重點,突破難點的目的,同時又能啓發學生結合現實來思考,以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

(七)鞏固練習:

1、解決課後練習(二)、(三)。

2、背誦課文。

3、課外閱讀《論語》中的一篇,做好筆記,準備同學間相互交流。

以上的設計的目的是讓學生鞏固課內所學知識,也能進一步突出教學重點,

第3題的設計意在使課內知識向課外遷移,以培養學生廣泛的閱讀興趣,努力擴大學生的閱讀視野。

附:板書設計

孔子問志 弟子述志 孔子評志

如或知爾, 子路:比及三年,可使有勇, 哂之 (以其言不讓)

則何以哉 且知方也 (直率、自信)

求,爾何如? 冉有:比及三年,可使足民。 (嘆之)唯求則非邦也與?

如其禮樂,以俟君子(謙虛)

赤,爾何如? 公西華:宗廟之事,如會同, (惜之)非諸侯而何?

端章甫,願爲小相焉(更謙虛)

點,爾何如? 曾皙:浴乎沂,風乎舞雩,詠而歸 (與之)吾與點也。

(灑脫)

語文說課稿國中 篇6

今天的課題我說課的題目是《采薇》,我將從說教材、說教法和學法、說教學流程、說板書設計、說教學反思等五個方面進行我的說課。

一、說教材

《采薇》是語文版國中語文八年級下冊第六單元的精讀課文,選自《詩經。小雅》,描寫了西周時期一位飽嘗思鄉之苦的戍邊士兵在歸家途中的所思所想,這首詩雖然沒有《關雎》《蒹葭》等名氣大,但也是傳誦千古的名句,充分體現了《詩經》“飢者歌其食,勞者歌其事”的現實主義精神,對後世影響深遠。我希望通過本課的學習,能夠豐富學生的古典詩歌文化常識,提高他們的詩歌鑑賞能力。

根據新課標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個維度,以及八年級學生詩歌鑑賞能力較弱的現狀,我制定教學目標如下:

知識目標:瞭解《詩經》文化常識,反覆誦讀,疏通文意。

能力目標:品味詩歌獨特的語言美、音樂美;學習情景交融的寫法。

情感目標:把握戍邊士兵思念家鄉以及厭倦戰爭的複雜情感。

教學重點:反覆朗誦,賞識藝術特色。

教學難點:品味語言,把握情感

二、說教法及學法

(一)說教法

根據教學目標、教材特點,我採用誦讀法、提問點撥法進行教學。

雖說“書讀百遍,其義自見”,但如果學生一味死讀書,不求甚解,最後仍是“過目皆忘”。這就需要我們爲師者在教學過程中多一點實質性的、能讓學生受用不盡的.讀書方法指導。如注意停頓、語速、重音、語氣等。

提問點撥法可以讓學生在老師的引領下對課文的思想內容、藝術價值、現實中的戰爭、民歌題材進行探究,體現語文課堂的人文性。

(二)說學法

將在教學中貫穿自主探究,引領學生如何學習詩歌,讓學生進行多種形式的誦讀,在讀中培養學生的聯想想象能力及審美感受能力。將疏通文意和理清課文思路的任務交給學生,充分調動學生的參與意識,激發學生的主動性、積極性。

三、說教學流程

本課計劃安排一課時,教學過程如下:

(一)、導入,瞭解《詩經》常識

生活中少不了詩,少不了歌,在我們這個小地方也有客家山歌,請大家欣賞兩首。在我們這個詩的國度裏,詩歌長河的源頭又在哪裏?請大家跟老師一起去尋找。

你是一條旺盛的河流

2600多年來邊唱邊走

多少人翹首追溯你神祕的源頭

哦到春秋再到西周

“風”——土風民謠,淳樸自然

“雅”——諸侯朝會,貴族歡宴

“頌”——宗廟祭祀,樂舞翩翩

直陳、比喻、託物抒情

你的語言是賦、比、興

因了你,“風騷”成爲文學的雅稱

你就是《詩三百》

人們還恭敬地稱呼你《詩經》

(二)、自主學習

朗讀要求:初讀正音,把握節奏,要讀得字正腔圓。再讀解意,把握行式,要讀得韻味深長。吟唱詩歌,品賞詩情,要唱得情深意切。

自主學習一:請從以下活動中任選一個完成。

一、自主完成。用現代漢語通順地翻譯全詩。

二、小組合作。把這首詩譯爲現代詩,語言流暢,能押韻更好。

三、交流活動。用簡潔的語言概括詩作的內容與表達的情感。

自主學習二:詩歌美好的詩情畫意讓人沉醉,走出詩歌,讓我們以探究的眼光,去尋覓本詩美的根源。請同學們自主學習或合作學習,發現詩歌中的美詞美句,體會篇章的美。

(三)、提問點撥:

問題1:感情基調?悲傷

問題2:爲什麼在歸家途中還要悲傷?

材料:宋之問:“近鄉情更怯,不敢問來人。”

解析:詩人被貶在外,家人音訊全無,終於踏上歸家之途。一方面欣喜若狂,另一方面擔心家人爲自己所累,團圓之夢成爲泡影,越接近家鄉越是擔憂。情更“切”變成了情更“怯”。

答案:歸家喜悅因爲對家人、自身命運的擔憂而變得無比沉重。

路途艱難,又飢又渴的現狀。

回憶過去,痛定思痛。

問題3:如何表現士兵的哀傷?

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

(1)以景寫情,情景交融意象:楊柳、冬雪

(2)對比

以樂景寫哀,以以往之虛襯眼前之實,以凱旋之樂襯內心的悲痛。

(3)大雪交加,行道艱難,飢渴難耐,情景淒涼,語調低沉、蒼涼。

(四)聯繫現實

如果文中的戍卒穿越時空來到今天,遇見從伊拉克戰場歸來的美國士兵,他們會有怎樣的一番對話?

(五)作業:

一是朗讀背誦課文;

二是蒐集本地民歌——客家山歌,與課文比較,體會《詩經》民歌的源遠流長。

四、說板書設計

設計思路是舉綱張目,以線串珠,就是在清理文章綱目的基礎上,再進一步研究綱與目及目與目是怎樣聯結起來的,讓文章思路變成了學生思路,學生對課文內容的背誦、理解、深化也就水到渠成了。

五、說教學反思

參與本課堂學習的學生爲八年級學生,對《詩經》瞭解較少,沒有學習過《詩經》中任何一篇,古文知識也相對薄弱,因此對本文的教授我定位於誦讀欣賞,不要求過多糾纏於某一詞一句的辨析,只要求大致解意,能夠從讀準、讀美、可唱的層面解讀本詩。對詞、句、篇章,也只是從聲音美、形象美、情感美方面淺層次探究。引導學生與文本對話,讓學生走進文本,發現美、感受美,在不斷追尋美的過程中激發愛母語、熱愛生活的思想感情。

語文說課稿國中 篇7

尊敬的各位評委:

大家好!

我今天說課的篇目是《橋之美》,下面我將從以下方面來陳述我的教學設想。

一、 說教材

1、 教材地位分析

《橋之美》選自八年級上冊第三單元,它是一篇具有隨感式的說明文,以優美的語言,親切的語氣,向我們展示了橋的魅力。文章通過描寫生活中各類橋,品味各類橋傳遞出的情味,啓發我們只要用心欣賞,就一定能體會到橋的魅力多彩。學習本文要特別注意引導我學生體驗生活,感受生活的豐富多彩,努力把自己培養成爲感官靈敏,感受豐富的人。

在寫作上,作者描寫橋從常見的俗語寫起,由橋的詩境美引出橋在繪畫上的形式美。文章結構新穎別緻,作者不像慣常行文那樣從外形到內部結構,而是別出心裁的與你拉家長,從而把我們帶進了神氣美妙的橋的世界。在語言技巧上,文章語言優美形象、富有詩意,打破了傳統說明文語言乏味的現象,從而激活了讀者的情感體驗。

2、 學情分析

八年級我學生經過七學年的學習,對於理清課文脈絡,感知課文主旨還是有一定基礎的。但是對於語言的品味和鑑賞方面卻有一些欠缺,常常忽視周圍事物的美,對傳統文化的體會也不深。

3、 教學目標的設計

《新課標》對閱讀能力培養的重點是:

1、體味和推敲重要詞句在語言環境的意義和作用

2、對文章的內容和表達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問

3、能有自己的情感體驗,初步領悟作品的內涵,從中獲得對自然、社會、人生的有益啓示。應當說新課標更突出了對我學生心靈的品味和個性解讀。綜合以上要求,本課的教學目標確定爲:

知識目標:積累一些雅詞妙局,瞭解課文脈絡,品味文中優美活潑、形象詩意的語言。

能力目標:訓練我學生的朗讀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提高我學生的想象能力和語言感悟能力。

情感目標:體驗生活,學會審美,感受生活的豐富多彩,努力把自己培養成爲感官靈敏、感受豐富的人。

4、 教學重難點的`確定

品味文中優美活潑、形象詩意的語言。體驗生活,學會審美,感受生活的豐富多彩,努力把自己培養成爲感官靈敏、感受豐富的人。

二、 說教法

語文課程標準明確指出:語文學習必須培養我學生自主學習的習慣和意識,爲我學生創設良好的自主學習情境。教師是學習的組織者和引導者,爲了促進師生雙方在教學中的主動性與創造性,本課的教學方法可採用:

1、 朗讀教學法。本文語言優美形象富有詩意,很適合十幾歲的我學生朗讀,通過多種形式的朗讀,激發我學生興趣,在朗讀中理解課文含義,品味文章語言的精美,爲全方位的品評鑑賞奠定基礎。

2、 點撥引導法。在新課標的自主——合作——探究學習的組織要求下,教師組織我學生自主合作學習,教師只是點撥引導。這樣能培養我學生主動學習的自覺性,思維活動的靈活性,使他們由接受性學習向探究性學習、由從書本中學習向生活中學習。

3、 美點尋綜法。我學生是課堂的主人,閱讀的主體,進入文章情境中去欣賞文中的美點,和作者產生共鳴,並用自己的語言談談其獨特的美。

三、說學法

我學生是課堂的主人,閱讀教學的重點是培養我學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賞、評價的能力。適應這一原則,本課的學法可採用朗讀、跳讀、研讀、精讀等讀書法,以及欣賞法、交流法等。

三、 說教學程序

爲了較好地完成教學目標,突破重難點,在教學程序的設置上,要特別注意課堂教學的民主性,教師是以平等對話的方式進行教學,要注重課堂自然動態生成,因勢利導,使我學生真正成爲課堂的主人。具體設計如下:

〈一〉激情引趣

我準備這樣導入新課:多媒體展示各類名橋圖片,讓我學生欣賞並談感受。這樣設計能激起我學生的好奇心與求知慾,引起他們強烈的閱讀期待心理,從而拉近我學生與文本的距離。

〈二〉聽讀課文,感受體驗。

教師配樂朗讀,我學生用心傾聽,感受課文的美。並出示閱讀目標:文中描寫了哪些橋?展示了哪幾幅畫面?談談聽後的感受。這樣設計能營造出一種輕鬆活潑的教學氣氛。

〈三〉朗讀課文,感知文意

1、 我學生大聲朗讀課文,從而感知文意。

2、 要求我學生用簡潔的語言概括文章的主要內容,找出在作者的眼中橋美在哪裏。

3、 我學生自由發言,暢談自己的感悟。對我學生的發言言之有理就應給予表揚。

〈四〉研讀課文,美點尋綜

設計這一環節,是爲了突破教學的重難點,具體設計如下:

1、 我學生採用跳讀、研讀等方式研讀課文,並說說文章最吸引你的是什麼?

2、 我學生自由發言,教師歸納總結,引導我學生品評文章的美。

〈1〉 語言美。教師提問:文章哪些語言美,美在哪裏?

〈2〉 結構美。文章結尾生髮拓展,點出橋的內涵美。

〈3〉 意蘊美。文章將橋自身的結構美與它的構圖美作對比,強調了橋之美在構圖。

3、 在以上基礎上,教師歸納文章在寫作的不凡之處,並形成板書。

——以美寫橋

——以情寫橋

——以形寫橋

——以橋寫橋

〈五〉、用心欣賞,用心感受。

1、多媒體展示各類橋,讓我學生用心欣賞,並把感受形成文字寫下來。這一設計對我學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把自己的感受體驗化。

2、交流。先小組交流,再由小組代表向全班交流。這樣能培養我學生的團隊意識、合作精神與創新精神。

〈六〉拓展延伸

把本文與〈〈中國石拱橋〉〉從內容和寫法上進行比較。設計這一環節是使我學生加深對課文的感悟,引導他們以新的審美視角來欣賞事物。

〈七〉課外學習自助餐

1、課外觀察自己身邊的橋,把對橋的感悟寫成文字。

2、從古詩詞或文學作品中搜集描寫橋的佳句做一個專題積累。

設計這兩個問題,是爲了鞏固課堂所學內容,使我學生的感受體驗化。

附板書: 橋之美

——以美寫橋

——以情寫橋

——以形寫橋

——以橋寫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