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國文齋>範文>說課稿>

八年級語文說課稿範文彙總十篇

說課稿 閱讀(1.2W)

作爲一名無私奉獻的老師,時常要開展說課稿準備工作,編寫說課稿是提高業務素質的有效途徑。寫說課稿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八年級語文說課稿10篇,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八年級語文說課稿範文彙總十篇

八年級語文說課稿 篇1

一說教材

1、說課內容:八年級(下)語文第二課——《再塑生命的人》

2、知識聯繫及教學內容的地位和作用:

在學生對議論、抒情等表達方式有所瞭解的基礎上,本文能更好地培養學生將敘事和抒情有機結合的表達能力;本文人文內涵豐富,能更好地引導學生對人生、生命有所感悟,在情感、價值觀上引導學生理性地思考愛、理解愛。總的來說,從八年級的整個教材體系來看,本文貼近學生生活,語言優美,無論是在能力的培養方面,還是情感的提升方面,其地位都是十分重要的。

3、教學目標:

知識能力:瞭解課文內容,體會莎莉文老師高超的教育藝術。

過程方法:認識海倫凱勒,試着從盲聾啞人的角度去體會她的生活。

情感態度和價值觀:學習作者熱切求知的精神,從她艱辛而愉快的生活經歷史,得到美好情感的陶冶。

二說教法學法

1、說教法:

藉助課堂小遊戲,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在與學生的平等對話、交流中,讓學生用自己的心去感受作者的情。

2、說學法:

主要是合作探究的學習方法。另外還有聲情並茂的朗讀方法;運用泛讀、精讀搜索信息的方法;分析、概括文章內容的方法。

三、說教學程序設計

1、整體設計的教學理念:

本節課以開放性課堂教學模式爲教學理念,通過活動、小組討論等形式,力圖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整個模式爲引導激趣。感知課文理解“生命”。合作探究“愛”主題昇華“愛讓生命綻放光彩!”

2、具體教學設想:

第一步導入:以“瞎子猜字”這個遊戲導入,爲學生創設一種情境,試着走進聾啞人的世界。

同學們,世界是美麗的,我們可以感覺到陽光的色彩斑斕,花兒的婀娜多姿,鳥鳴的婉轉動人。但還有一種人,他們生活在沒有色彩,沒有聲音的世界裏,他們的生活方式就是“瞎子猜字”,對於他們來說,能生存下來已需要足夠的勇氣,而要出類拔萃,有所成就,那簡直便是一個奇蹟。今天,我們便要走進一個奇蹟,共同見證那個奇蹟的誕生時刻。讓我們共同走進海倫·凱勒的心靈世界。

遊戲要求:同桌之間合作完成,一名同學按照黑板上所出示的字在蒙上眼睛的同桌手心上寫一個字,計算成功率;做完後,兩人交換角色,再進行一次,並細細體會過程。

第二步:師生共同合作,完成對海倫·凱勒及其老師莎莉文小姐的平事蹟的認識和了解。

資料1:海倫·凱勒(1880——1968)美國著名女作家。一歲半時突患急性腦充血病,連日的高燒奪去了她的視覺和聽覺,從此,她墜入了一個黑暗而沉寂的世界,陷入了痛苦的深淵。1887年3月3日,對海倫來說是她一生中最重要的一天。這天,家裏爲她請來了一位教師——安妮·莎莉文。安妮教會她寫字、手語。然而,一個人在無聲、無光的世界裏,要想與他人進行有聲語言的交流幾乎不可能,但是,海倫克服了常人難以想象的艱難,夜以繼日地刻苦學習,從未放棄努力。

資料2:好學、堅毅、敏察、極高的悟性以及豐富的情感是海倫的突出特點,她在心靈深處大睜着一雙好奇的眼睛。她靠着自己不懈的努力,考進哈佛大學拉德克利夫女子學院。大學期間,在師長的鼓勵下,她開始寫作。在以優異成績畢業後,她把自己的一生獻給了盲人福利和教育事業,並在繁忙的工作中先後完成了14部具有世界影響的著作。最著名的是其自傳《假如給我三天光明》。本文就節選其中一部分。

海倫所創造的奇蹟與她自身的努力密不可分,但她能走出心靈障礙,再塑生命,卻不能不歸功於她偉大的老師——安妮·莎莉文女士。

資料3:莎莉文老師將人世間美好的思想情操,雋永深沉的愛心,像春天的種子深深植於海倫·凱勒的生命,以無私的愛再塑了她的生命。海倫深深地感激自己的老師,她說:假如給我三天光明,我首先要長久地凝視我的老師。

資料4:安妮·莎利文波士頓珀金斯盲人學校畢業。精通盲文,有崇高的獻身精神和科學教育方法,20歲開始教海倫。她的教授方法是:將字母按入海倫掌心,教她物件的名稱。

資料5:19世紀出了兩個傑出人物:一個是拿破崙,一個是海倫·凱勒。——————馬克·吐溫

第三步:整體感知課文,瞭解文章結構。

教學重點:培養學生篩選信息、整理,概括的能力。

A同學們,本篇文章的題目是《再塑生命的人》,請大家快速瀏覽課文,讓我們一起來見證“再塑生命”的歷程:

回答要求:要求學生先用自己的話進行概括,然後在文中找出體現海倫心理的句子進行朗讀,體味語言。

①生命的原貌:我的生命______(像大霧中的航船,課文第4自然段)

②光輝的起點:___

______(相識,課文第5自然段)

③幸福的復甦:生命中擁有了_______(文字,課文第13自然段)

④成長的浪花:生命中擁有了_______(大自然,課文第14自然段)

⑤生命的昇華:生命中擁有了______(愛,課文第39自然段)

B、談談對“再塑生命”的理解

教學重點:進一步培養學生整理,概括文字的能力,培養學生通過分析文字,在文學中尋找證據,分析問題的能力。

問題1、同學們,剛纔我們大家一起見證了“再塑生命”的歷程,那麼同學們現在對“再塑生命”是怎樣理解的呢?

明確:意指“重新塑造生命、重新獲得生命”。這裏指海倫的生命希望和熱誠在安妮老師的教育下被喚醒,使她從寂靜又黑暗的孤獨世界回到了光明和快樂之中。

問題2、同學們,“再塑生命”的過程是一帆風順的嗎?舉例說說。(引導學生分析海倫學習“懷”和“水”的區別段落,討論海倫再塑生命成功的因素。)

總結:海倫最終最勝了挫折,創造了奇蹟,完成了生命的再塑歷程,同學們,看完了她的故事,你覺得一個人要再塑生命需要具備哪些因素呢?

明確:毅力:小海倫沒有對認識文字放棄

靈感:小海倫通過水受到了啓發

求和欲:小海倫對新事物擁有極大的熱情……(根據學生回答補充)

另外一點最重要因素:莎莉文小姐富有愛心且高超教學技巧。

第四步:探究與討論:

莎莉文小姐應該教會了海倫·凱勒許多東西,爲什麼海倫重點寫“認識文字”“擁抱大自然”“理解愛”三個部分呢?

同學們,當海倫回憶起她的老師莎莉文小姐的時候,內心充滿了感激,以前的一幕幕彷彿就在眼前。海倫在回憶“老師”給自己的幫助時,將“認識文字”“瞭解大自然”“理解愛”放在了最前面,你是如何理解的呢?你認爲莎莉文教給海倫最重要的東西是什麼?

明確:文字是人類交流的靈魂

大自然是人類的依靠

愛讓我們變得崇高,人類因愛而偉大

……開放式命題,根據學生回答恰當引導既可。

老師小結:回顧生命再塑的歷程,想像海倫的種種努力以及她所遇到的種種艱辛,我們不難發現:莎莉文老師教給了海倫一種認識世界的方式:用自己的愛去感受世界最美好的一面,去善待每一個生命,水是有生命的,大自然是有生命的,愛讓我們的生活變得美好,美讓海倫變得堅強。莎莉文小姐不僅教給海倫愛的真諦,她自己也正是用愛改變了海倫的人生,她就是再塑海倫生命的人。

第五步:佈置作業。

1、蒐集更多關於殘疾人成才的事蹟,摘抄在讀書筆記上。

2、莎莉文小姐認爲:“愛有點兒像太陽沒出來以前天空中的雲彩。”你也有許多關於愛的經歷吧?寫寫看你心中的愛是怎樣的呢?

八年級語文說課稿 篇2

一、課程目的

1、教材的地位作用

與朱元思書是人教版八年紀下冊五單元的第一篇課文。本單元所選的古詩文題材多樣,內容豐富。或寫景,或狀物或詠史,或書寫人生志趣,或表現親朋情意,無不浸透着作者對自然社會人生的感悟和深入思考,表達了作者對美好生活和理想人格的追求。與朱元思書是作者吳均寫的一篇書信,作者描繪了從富陽到桐廬一百多裏富春江上雄奇壯麗的景緻,流露出對追求利祿之徒的蔑視,含蓄傳達出愛慕美好自然,避事退隱的高潔志趣。

2、教學目標

知識能力目標:正確流利朗讀課文,達到熟讀成誦。

過程方法目標:抓住精彩的寫景段落,深入領會關鍵詞語。

情感價值觀目標:體會作者寄情奇山異水的審美情趣,培養學生熱愛自然的感情。

3、重點難點

積累許文言詞語,欣賞文中之景。細心品味感悟文中之情。理解文中之情。

二、說教法學法。

教法,科學合理的教法能夠使教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達到教與學的完美的統一,基於此,我將採用的教法是朗讀法,點撥法,情景教法。以此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鼓勵 學生,發揮學生的主動性,力求讓教師和學生在平等的過程中進行教學活動。

學法,在學法上,我貫徹的指導思想是讓學生自主學習,將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落實到實處,我採取的學法是朗讀法和圈點勾畫法,讓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三、教學過程。

爲了完成我的教學目標,解決重點難點,課堂教學我將採取以下五個環節。

1、創設情境,導入新課。藉助多媒體顯示富陽江沿岸美麗的風景,讓學生形成對富陽江美麗風光的初步印象,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

2、落實基礎,整體感知。首先請學生藉助4註釋和工具書解決字詞問題,積累文言詞語,發揮語文工具性的作用。其次學生自讀並翻譯課文,然後請同學朗讀翻譯課文,教師予以指導糾正。鍛鍊學生的聽說讀和概括能力,解決教學重點

3、合作探究,精讀品味。學生分組討論老師提出的問題,,使學生在積極主動的思維和討論中加深理解和體驗

4、拓展延伸。三峽也同爲寫景的文章,將三峽和與朱元思書相同點和不同點。瞭解寫景文章的寫作方法

5、課後作業。翻譯成現代漢語介紹富陽江的風景。

四、板書設計。

八年級語文說課稿 篇3

【說教材】

一、教材概述

《核舟記》是一篇介紹一件精美工藝品的小品文,具有濃厚的文學色彩。全文僅400餘字,卻描述了整個核舟的全部景物。語言見解生動嚴密。在教學時應採用多種形式,引導學生掌握重點詞句,領悟文章內容,培養文言語感。同時,要引導學生體會文章是如何按照空間順序有條不紊地介紹事物特徵的方法,體會我國古代勞動人民在工藝美術方面的高超技藝和智慧,增強民族自豪感。

二、課型

演示活動課

三、課時

兩課時。

四、教具

投影片、多媒體課件。

五、教學目標

1、基礎知識目標:練習誦讀,培養語感。品味、積累語言,提高文言文閱讀能力。

2、閱讀能力目標:領會介紹核舟的順序和詳略,理解各具鮮明特徵的人物神態、情趣。

3、寫作能力目標:掌握“握抓住事物特點進行說明,詳略得當”的寫法。

4、思想情感目標:瞭解我國古代工藝美術的卓越成就,培養民族自豪感。

六、重點、難點

1、重點:目標1、2、4。

2、難點:目標3。

七、課型、教學目標及重難點確定的依據

《九年制義務教育全日制初級中學教學新大綱》第二部分第一款:整體感。

知課文……對課文的內容、語言和寫法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看法和疑問。這是國中語文教學的重點內容。第三部分第三款、四款、五款“在教學中要重視的問題”中指出:要重視學生思維能力的發展,要重視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教學過程應突出學生的實踐活動,指導學生語文實踐的機會,提倡靈活多樣的教學方式。因此將課型定爲演示活動課。

大綱在“教學目的”中明確提出:“在教學過程中,進一步激發學生熱愛祖國語文的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審美情趣”。第三部分“在教學中要重視問題”中明確:要從語文學科的特點出發,使學生在潛移默化的過程中,提高思想修養,陶冶道德情操,培養審美情趣。本文介紹的是一件精美的工藝品──“核舟”。文章抓住了“核舟”的特點,細緻地描述了它的藝術形象,讚揚了雕刻家的精巧構思和高超技藝,也顯示了我國古代工藝美術的卓越成就。是培養民族自豪感的絕好材料,所以確定了本文的情感目標4。

【說教法】

這是一篇具有濃厚文學色彩得的小品文,根據本課的教學目標和重點難點,我準備採用創設情景、指導朗讀、品析語言等方法進行教學。

課堂教學中,教師的引導及教材是學生感知和觀察的對象,學生通過教師適時、恰當的引導講解和教材所展示的內容經過思考獲得對客觀世界的認識。這種觀察與思考是有計劃有目的的積極思維過程,是一種“思維知覺”。也決定了教學過程必須遵循“雙主原則”。鑑於此,教學本文的指導思想爲:創設情境,引起學生有意注意;提出問題,引導學生討論,比較,激發學生思維,熱情參與。

除了創設情景外,還要通過指導朗讀,把無聲的文字變成有聲的語言,生動地再現作者的思想感情,使文章如出己之口,如出己之心,使文章所描寫的景和物、人和事,所傾吐的情和意,所闡發的哲理,叩擊學生的心靈,引起共鳴。

具體做法:

1、我們傳統的教學方法是“填鴨式”的,但現在的學生不是“鴨子”,個個是精靈,所以我們的教學應充分發揮“精靈”的精和靈,發揮學生的主動性和能動性,以提高課堂效率,向45分鐘要效益。但是,文言文的特殊的語言形式可能使學生的積極性受挫。

俄國大教育家烏申斯基曾指出:“沒有絲毫興趣的強制性學習,將會扼殺學生探求真理的慾望”。教育實踐證明:學生對學習本身、對學習科目有興趣,符合他的由活動動機產生的認識傾向,就可以激發他的學習積極性,推動他在學習中取得好成績。

那麼,如何在語文課堂上激發學生自主學習的願望呢我認爲,對於有些課文,在通讀全文之後,引導學生形象地重現課文所描繪、敘述的情景,(即,演課本劇)之後,再一次統觀全文、整體感知,是一種行之有效的方法。因爲,學生平時是靠視覺來感知客觀,同時他們又善於運用面部表情和體態語來再現事物。在語文學習過程中,讓學生通過表演來再現課文中的內容,這易使他們獲得成功的滿足感,從而產生主動挖掘課文內容的內在動機。(內在動機是指人的行動出自於人本身的自我激發,由於做某種事能引起興趣,令人愉快,做這種事情無須外力推動它本身就是行動者所追求的目的。)而學生從自覺的讀懂課文到再現課文內容的這一過程,正是學生自主學習的過程。

《核舟記》一課詳細地描繪了核舟上五個人物的造型。在通讀了這篇文言文後,給學生制定出分析對象,自學範圍。然後讓學生分男女生兩組用形體演示其造型。學生爲了準確地重現核舟上的五個人物,團結起來,主動地查字典,解詞、翻譯課文,體會文中詞句的含義。之後,他們自己找來了白鬍子,精心製作了“峨冠”、“手卷”裝扮東坡;爲了表現佛印的大肚子,(佛印“絕類彌勒”)他們在毛衣裏塞滿運動服,還身披窗簾,腰間繫上跳繩,以表現佛印身批袈裟,“袒胸露乳”;演舟子的同學用紙作了椎髻,脫了鞋和襪子,以更好地表現“右手攀右趾”;他們用水桶倒置做爐,茶缸做壺,還特別聲明沒有找到蒲葵扇,只能用摺扇代替;最後,他們還把課桌擺成了船的形狀,在上面演示。

學生表演的時候,我就在板書上勾勒出他們表演得正確的地方,以示表揚。“表揚包含着給被試以關於他自身的能力和自我主動性的反饋,從而使本人完成工作是愉快的,而且覺得自己是有能力完成工作的”。因此,學生們並未因爲有錯而感到沮喪。通過第一次排演,學生很快理解了“左手執卷末”“右手執卷端”等較易掌握的語句。但“東坡現右足,魯直現左足”是怎麼回事呢?佛印“臥右膝,詘右臂支船,而豎其左膝,左臂掛念珠倚之”。又是怎樣一種姿勢呢?同學們又一次投入到緊張,歡快的探討中去。他們聯繫了核舟上人物所處時代的潮流,想到東坡、魯直所穿的是長袍,“現右足”、“現左足”自然就理解了。於是,同學們又用窗簾作“長袍”,補足了這一細節;通過查字典,問老師,他們弄清了“躺爲仰,臥爲側”。終於準確地塑造了佛印的造型……當他們第二次表演後,已經完全理解了課文中這一部分內容的含義,同時體會到了說明語言的準確性、生動性。既然文中的大部分內容都靠他們自學理解了,那麼,剩下的部分自然在愉悅的氛圍中迎刃而解。最後,在同學們成功的喜悅下,再一次統觀全文,使他們對文章的認識從整體到局部再到整體,完整而清晰。

這樣,教師只是對一節課的整體目標和內容作宏觀上的把握(整體把握),再根據學生的臨場情況,隨機引導,啓發學生思考。而學生饒有興趣地根據自身水平按照自己設計的程式、方式討論,學習的過程,正是學生理解能力,自學能力不斷提高的過程。這樣一來,原本枯燥乏味的文言文字詞學習在學生主體活動和教師引導下不知不覺地完成了。

2、教學內容的設計,一般須遵從學生認知規律,由表及裏,由淺入深、完整、生動地呈現事物或事理本身的美學價值。在整體感知課文的藝術美和解決文字障礙之後,通過動手做“核舟”、改寫評點“解說詞”,使學生在動手做、動手改、動口說中,理清課文層次和說明順序。

最後,學生們再一次通讀全文,使他們的認知經歷了從語言文字到形象生動的表象,再到語言文字的完整過程。幫助他們將語言形式和語言內容緊密結合起來。

吉爾伯特·海特在其《教學的藝術》一書中曾談到:“如果我們不能獲得一聲出自內心的笑,那麼這一天的教學就白費了”。通過演課本劇,加深了學生對課文的理解和記憶,有利於培養學生的思考能力,想象能力,邏輯思維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也正是獲取一聲聲出自內心的笑的一種行之有效的方法。

【說學法】

有人說,課堂好比戰場,老師是統帥,學生是士兵,“統帥”要指導“士兵”怎樣去打仗。但是去打仗的是士兵,所以,“士兵”如何領會“統帥”的戰術,尤爲關鍵。學生的學習是有主觀能動性的。“教學相長”,鑑於老師的教法,學生可有如下學法:

朗讀教學是一種口頭表達能力的訓練,它與其他能力的培養相輔相成。對課文內容理解的透徹,朗讀才能傳情達意;對課文思想感情把握得有分寸,朗讀纔會有正確的語音、語速、音量;對課文的詞句熟悉,朗讀纔會有準確的發音、停頓、重音。朗讀又是學習語文的傳統方法,也是審美傳情的極好手段。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我主要從以下這方面實施朗讀訓練。

讀出節奏:文章的節奏,包括語句的停頓、語速的快慢和重音的體現等,通過節奏的訓練讓學生更好地體會文章的語言美。在訓練中,我先把停頓、語速和重音的一般規律告訴學生,讓他們學會舉一反三、觸類旁通的本領。對某些特殊句式,如倒裝句等,則先讓學生討論其讀法,再去揣摩感受,怎樣讀才最能夠體現出文章的感情。

實踐法:我們都知道“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學生應該在課堂上做到“口到、心到、手也到”,通過訓練,通過實踐,以真正完成教學目標。教法既學法。在教學過程中讓學生充分發揮他們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由學生讀、說、演,把課堂交給學生。老師在課堂上只不過是作引導和點撥。

教室,作爲學校教育的一個重要場所,其環境構成包含着三個主要方面:物理部分、人際部分、教育部分。教室不是一般的空間或場地,它是開展教育的環境,應是一個全面的環境。從物理部分看:它有一定的空間形狀,有一定的光線。視覺要求、溫度要求等。從人際部分看,教室是一個小社會,教室中的人際關係、角色地位、空間行爲模式等構成了教室的人際內容。從教育部分看,教室作爲教育教學活動的主要場所,有教學活動的組織方式等。

在我國,傳統的教室空間安排一律按照學生面對教師的方向,由許多排課桌椅組成的格子形式,這種排列形式,國內稱作秧田式,國外稱爲演講廳式、教育式,有的人稱爲雞蛋筐式。

八年級語文說課稿 篇4

各位評委,各位老師:

你們好!

今天我說課的內容是人教版八年級上冊《老王》。下面我將從教材、教法、學法和教學程序四個方面進行說課。

一、說教材

《老王》是人教版八年級上冊第二單元的課文,這個單元的課文都是以“愛”爲主題的課文,其中幾篇課文講訴的都是對普通人,尤其是對弱者的關愛。《老王》講述的就是一個普通車伕的故事。這個單元的教學目的是讓學生能從課文中感悟到“愛”這種博大的感情,從而陶冶情操。八年級學生的特點是思想活躍,敢想,善於模仿,外界的任何新鮮事都令他們感興趣,他們大多都是獨生子女。因此,許多同學只知道一味的接受“愛”,而不懂得如何感謝“愛”,更別說去回報“愛”了。像老王這類生活在社會底層的弱者,他們不瞭解,更別說去關心了。我認爲,語文教學不僅要讓學生學到文學知識,更重要的還要讓學生體會文中的情感,從而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和人生觀。因此,根據教學大綱的要求和本文的特點以及學生的狀況,我制定了本課的教學目標及教學的重點和難點。

〖教學目標

1、整體把握文章內容及思想情感。

2、揣摩語言,深入領會語句的意味。

3、體會作者的善良,引導學生關愛弱者。

〖教學重點

1、全面把握課文,領會作者與人物的思想感情。

2、激發學生的同情心和愛心。

〖教學難點

領會從文章語言及人物刻畫中滲透出的愛的博大

二、說教法

新課改要求教師轉變角色,變知識的傳授者爲學生學習的引導者、參與者、合作者,注重培養學生的獨立性和自主性,根據這一指導思想,我在本課教學時,採取合作探究法、板書輔助法、質疑法、誦讀法、點撥法、表演法等,使學生在輕鬆的氛圍中學到知識。

三、說學法

1、學生充分預習:

我認爲培養學生養成良好的課前預習習慣很重要,如果每一課都能把課前預習落實好,課堂效果就會事半功倍。要想達到這種效果,就要把預習要求明確,讓學生知道怎樣預習。因此我設計了以下的預習題:

⑴ 利用工具書疏通生字詞。

⑵ 熟讀課文。

⑶ 對課文質疑。

讓學生學會質疑,這是一個最重要的環節。因爲“提出一個問題比回答一個問題更難得”。我們也知道,學生能對教材提出有價值的質疑,是學好語文的第一步。同時還要注重培養學生養成圈點勾畫的讀書習慣,碰到不理解的地方就圈記出來,以便課堂交流。做好了這些預習,就可以進入到高層次的師生平等對話了。

2、自主學習,合作探究。

四、教學程序

本課安排一個課時,爲了很好地完成教學目標,有效幫助學生突破重點難點,我把這堂課分爲:懸念導入、作者簡介、檢查預習、學生質疑、合作探究、拓展延伸六大版塊。

八年級語文說課稿 篇5

尊敬的各位評委、各位同仁:大家好!我執教的是統編教材人教版八年級語文下冊的《大雁歸來》,這是一篇富有文學色彩的科學觀察筆記。下面我將從教學目標,教學重難點,教法學法,教學過程四個方面對本課加以說明。

一、說目標

本課我確定的目標是:

1、默讀課文,篩選主要信息,概括課文對大雁做了哪些描寫,瞭解作者筆下大雁的個性特點。

2、品讀課文,揣摩文中表達作者情感的句子,感受作品濃郁的抒情色彩。

3、理解課文最後一段話的含義,感受作者的愛鳥情懷,激發學生珍愛野生動物的感情。

確定以上目標基於三個方面的理解。1.基於對課標的要求,新課標明確指出:欣賞文學作品,應有自己的情感體驗,初步領悟作品的內涵,從中獲得對自然、社會、人生的有益啓示。閱讀說明文時要把握文章的基本觀點,篩選主要信息,讀懂文章闡述的事理。2.基於對教材的分析,《大雁歸來》所在的單元都是闡釋事理的說明文,編排本單元的目的是體現求真、嚴謹的科學精神,通過大雁歸來,這些自然現象理解所蘊含的科學道理。3.基於對學情的理解,八年級學生已經已經具備了一定的學習能力,能夠通過默讀篩選信息來歸納文章的主要內容,能夠通過品讀具體的句子來談自己的感受,能夠通過合作探究的學習方法解決一些比較難的問題。這一學段在前面幾篇課文中學生掌握了學習說明的方法,這爲本課的學習奠定了基礎。基於以上三點,我確定了以上三個教學目標。

二、說教法

本着“以教師爲主導,以學生爲主體”的教學原則,針對本課的教學目標和學生的實際情況,我採用創設情境法、精心設計課堂導入深入引導學生走進文本 。通過問題引導法讓學生與文本展開對話,繼而我採用點撥法,指導學生在閱讀中形成自己的閱讀體會,從而完成本課的教學目標。

三、說學法

古人說過“授人以魚,只供一餐,授人以漁,可享一生” 。我設計讓學生採用默讀法來篩選主要信息。用品讀法讓學生領悟作者的抒情筆法,從而突破本節課的重難點。

四、說教學過程

本課我準備用六個教學環節來落實,在教學過程中力求遵循因材施教,循序漸進,層層深入的原則,努力變教爲導。

第一環節激趣導入。在這一環節中,讓學生談談自己喜歡的動物,喜歡的原因,以此引入大雁是老師喜歡的動物,從而引入課題。這樣設計的目的是爲了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通過平等的對話,建立與學生平等的學習關係,拉近與學生之間的距離。

第二環節:默讀課文,篩選主要信息。默讀可以提高閱讀的速度,學生在默讀中,引導學生用以前學過的篩選信息的方法,來把握文意。本單元的單元目標要求篩選主要信息,此環節目的在於培養學生篩選信息的能力,讀懂文章闡述的事理,爲後面的品讀環節奠定基礎。

第三環節:品讀課文,感受濃郁的抒情色彩。通過前面的默讀 ,學生對課文的大意有所瞭解,本環節主要是讓學生通過對抒情句子的品讀,揣摩作者的情感,領悟濃郁的抒情色彩,從而感受作者對大雁的喜愛之情,以及對它們命運的關注,爲學生學習本文的主旨奠定基礎。

第四環節:合作探究,領悟主旨。學生齊讀課文最後一段,合作、探究課文最後一句話的含義和作用。新課標指出要爲學生創設有利於自主、合作、探究學習的環境,本環節重在培養學生的合作探究能力。通過對課文主旨的理解,讓學生認識到應該保護動物,愛護環境,從而達到培養學生正確積極健康的人生態度,實現情感、態度、價值觀的培養。

第五環節:課堂延伸:請你爲保護動物擬一條宣傳標語。語文課程標準致力於培養學生的語言文字運用能力,提升學生的綜合素養。此環節通過寫宣傳標語,讓學生在寫的實踐中體會、把握運用語文的能力。通過學生展示寫的內容結束全課,以此讓學生樹立環保意識。

第六環節:佈置課外作業 觀察你所喜愛的一種小動物,也用生動形象的語言介紹一下它的習性,表達自己的感情。將語文學習由課內延伸到課外,學生在通過觀察後,培養學生學習作者求真、嚴謹的科學精神,同時激發學生的探究興趣,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

說課完畢,請各位評委老師指導!

八年級語文說課稿 篇6

尊敬的各位評委,各位老師:

大家好!

今天我說課的題目是《三顧茅廬》,下面我將本課的教材地位、教學目標的確定、教學法的選擇、教學過程這四個方面對這篇文章進行說課。

一.說教材地位:

這篇課文是長春版語文教材八年級下冊的第20課,本課是根據我國古典名著《三國演義》的節選。課文記敘了劉備三顧茅廬,誠心誠意請諸葛亮出山,輔佐他完成統一國家大業的故事。小說,作爲一種主要的文學體裁,在國中語文教材中佔據着重要的地位。小說教學,更因其內容的豐富、情節的曲折、形象的多異、主題的深刻性等特點而呈現教學的多樣性。學好這一課,對於學生感悟人物形象提高自己的欣賞品味和審美情趣有着重要的作用。

二.說教學目標、重點、難點的確立

長春版語文教材每一冊的最後一課都是古典名著的節選,所以同學們已經學習過《大鬧天宮》《武松打虎》等名篇,所以可在此基礎上,進一步學習小說的有關知識及欣賞小說的方法。

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每當我們向學生傳授新知識的時候,自然要考慮到學生的實際情況,從而有針對性地確定學習的重點、難點及教學對策。八年級下學期的學生,基本的閱讀和理解能力已初步形成,所以我把着眼於培養學生欣賞小說的能力確立本文重點、難點。加之三顧茅廬的故事家喻戶曉,第一課時已經完成疏通文意的任務,所以我把本文第二課時的教學重點確立爲:

1.知識與能力

體會小說精妙的構思。感悟劉備真誠的禮賢下士的人物特點。

2.過程與方法

學習並深入理解表現人物特徵的側面烘托的寫法。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理解人物的精神,體會真誠的人性之美。

4.教學重點

體會小說精妙的構思,學會欣賞小說的常用方法。

5.教學難點

把握文章思想內涵,感悟人物形象的人性之美。

三.說教法和學法

學生是語文學習的主人。學生的已有的知識結構和認知水平,是教師授課的依據與出發點。衆所周知,我校學生的素質是比較高的,我所授課的班級學生素質尚可,加之本文情節跌宕起伏,人物形象個性鮮明,只要處理得當,是很容易吸引所有孩子的學習興趣和熱情的。因此,我採用以下教法:

閱讀複述法 起到整體感知的作用

啓發引導法 引領學生在品評人物、探究文旨。

板書及多媒體輔助法 既能綱舉目張,又能總結提升,使一些問題和要點形象化。

擴展討論法 起到擴展學生視野,增強學習的自主性的作用。

《課程標準》中關於教學建議中曾指出:“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爲”我覺得作爲學生學習的引導與參與者,應注重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與學法的指導。爲此我採用以下的學法:自主預習法、角色朗讀法,複述法、批註賞析法、小組討論法。

四.說教學過程:

1.導入新課:

在課堂教學中合理、巧妙地設計導入環節,能營造濃厚的學習氛圍,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從而提高課堂教學效果,所以我將這樣導入這堂課。

首先提出問題:“課題‘三顧茅廬’的出處是哪裏?”意在培養學生“閱讀由題目開始”的意識。很多學生會認爲就是出自小說《三國演義》。其次,我在大屏幕上展示《出師表》中的重點段落“臣本布衣,躬耕於南陽”一段,明確“三顧茅廬”這個成語是出自《出師表》。《出師表》是長春版語文教材九年級上冊的課文,這也可以爲以後的.學習進行一個鋪墊。繼而提出問題:“諸葛亮由最初的躬耕南陽到二十一年來的受任與奉命,你認爲他人生態度轉變的原因是什麼?”我們都知道“三顧茅廬”可以說是諸葛亮人生的重要轉折點,探究他人生態度轉變的原因,自然的就把話題引領到劉備的真誠邀請,禮賢下士的做法上,這樣就導入了這一課。

2.整體感知

(1)選擇性閱讀 朗讀你認爲能夠表現劉備遭受波折的段落和詞句。

它是中國語文學習的傳統方法,也是現代語文學習的一個關鍵環節,在語文學習中,有着極其重要的作用。所以我在教學中常常是採取各種各樣的方式訓練學生朗讀。選擇性閱讀既能夠訓練閱讀朗讀能力又能鍛鍊學生迅速提煉重要信息的能力。

(2)給出關鍵詞複述課文

複述課文就是用自己的話和課文中學過的主要詞句,把課文內容有條理地敘述出來。聽寫關鍵詞語,既能夠檢驗學生們的預習情況,又能夠給學生以抓手,不至於複述課文時把握不住重點或者產生遺漏。我將給出下列關鍵詞:

親叩 惆悵 擁爐抱膝 枉駕 僥倖

光陰荏苒 頓開茅塞 衣襟盡溼

3.精讀賞析

課文的精讀既要關注整體性,避免過多瑣碎的提問肢解課文,又要有一定的深度,防止閱讀流於膚淺。我設計了這樣的問題討論:“劉備請諸葛亮出山,遇到了哪些波折?劉備的哪些言行能夠表明他的誠意和謙恭?”這是關於劉備這一藝術形象的核心問題,引導學生梳理課文,有條理的對劉備所遇波折進行賞析,學生分析的過程中就可以品評人物了。

劉備“三顧茅廬”,遇到的波折可不僅僅是三個。簡述如下:

第一折,表現在姿態上。第一次拜訪,劉備是這樣報家門的:“漢左將軍、宜城亭侯、領豫州牧、皇叔劉備,特來拜見先生。”劉備雖尚未成就,然而聲名卻是天下俱聞,又兼具皇室血統,劉備也是頗爲自得的。然而諸葛亮負責接待的小童子卻說:“我記不得許多名字。”,一句“先生不在家”,門都沒讓進去。

第二折,遇上惡劣天氣。二請諸葛,恰逢隆冬時節,下起大雪。張飛抱怨天冷,而劉備卻認爲這是好時機啊,趕上雪天去,正好讓諸葛明白他的一片殷勤之意。此等殷勤,也不白費,這次好歹被讓進門了。可是進門後只見到了諸葛亮的弟弟諸葛均,留一小箋表達自己的誠心相請之意。其措辭,也極爲謙恭。稱諸葛仁慈忠義,以姜子牙、張良喻暗諸葛亮才華。諸葛亮常以管仲、樂毅自比,劉備對其誇讚更上一層樓。從中可見劉備非常懂得人情世故,表現出十分的誠意。這一情節中,劉備進門遇見的是其弟,出門又遇到其岳父,兩者之身形氣質讓劉備都誤以爲是諸葛孔明,通過對其親人出場描述和對諸葛亮居住環境的描寫都襯托出亮高人雅士之風範。

第三折,春暖花開,誠心出碩果,請的賢士歸。三請諸葛,劉備更爲用心。這次去,先請卜卦者,選了一個好日子,又齋戒三天,還要薰沐更衣,備上禮物,如此這般,愈發鄭重。如果說前兩次去請諸葛亮劉備確實也是一片真心誠意,是真誠的,那這第三次可以說是虔誠的。這次到隆中,離草廬還有半里路,就提前下馬步行,前兩次都是到門口才下馬,這細小的行動變化也彰顯了劉備內心的恭敬與虔誠。這次諸葛亮倒是在家,只不過還沒睡醒。劉備自己“徐步”而入。徐,緩慢,沒有聲音。看着諸葛亮在堂上大睡。劉備呢,“拱立階下”。特別恭敬的站在臺階下。諸葛亮翻了個身,又睡。劉備接着又等了一個時辰。終於正式見面了,劉備是下拜諸葛,稱自己是“漢室末胄,涿郡愚夫”。言行舉止的細微之處無不顯示着劉備的赤誠與真心。

邀請賢人,僅僅是做到恭敬還不夠,也需要洞明賢人的心志。劉備是如何言語打動孔明的呢?“大丈夫抱經世奇才,怎麼能夠白白的讓一生浪費的山林泉水之間呢?希望您能爲天下老百姓着想啊。”劉備是很高明的,他不說你跟我一起建立功業吧,而說以天下蒼生爲念。

劉備的至誠之心,終於打動了諸葛亮。聞名千古的隆中對由此誕生。

然而,還有一折。問策完畢,劉備再次邀請諸葛亮出山,諸葛亮卻又推辭。使得劉備使出最後殺手鐗。哭。劉備的哭,是出了名的,但也是很有藝術含量的。“先生要不出,天下老百姓可怎麼辦啊?”這個哭啊,氣勢磅礴。“淚沾袍袖”,衣襟全都溼了,估計是涕淚滂沱。以柔克剛,乃是一等一的大智慧,孔明終於被感動了,決定出山。劉備好高興啊,可算是把高人請出了。然而還不算完,還有一折。

這最後一折是送禮。這個送禮更是有講究了。你送,人家諸葛亮清高不受。怎麼辦?看劉備怎麼說:“這不是聘大賢的禮品,只是表明我個人的一點點心意而已。”如此,孔明才接受。

至此,教師可以明確:對劉備形象的塑造採用的手法以語言、動作描寫爲主,表現了劉備寬宏的氣度和禮賢下士的品質,以及他興復漢室的誠摯之心。

那還有哪些是“爲輔”的呢?還要引導學生關注小說情節中關、張二人的作用。我提出這樣的討論問題:“同去邀請諸葛亮,面對這些波折,關張二人有怎樣的言行呢?這樣刻畫關張二人有什麼作用?”

我們看文中的關、張二人的言行。第一次請諸葛亮不遇,劉備與崔州平,聊了很長時間,張飛抱怨劉備“閒談許久”,並無他言;第二次去隆中張飛抱怨天冷;第三次連關羽都覺得過分,認爲那諸葛亮不過徒有虛名,不敢見而已。認爲劉備禮遇太過了。張飛更直接,乾脆我拿個麻繩把他捆來算了。

這些言行,從側面更顯出劉備非凡的識人智慧。教師可以總結,通過與關羽、張飛二人對諸葛亮態度的對比,側面烘托了劉備善識人才,渴求賢才的特點。

4.探究主題:

任何作品都是社會的反映,絕不是空中樓閣。它來源於生活又高於生活,有許多作品只有在瞭解了它產生的背景後才能深切地理解內容與感情,把握作者的寫作意圖,準確地概括作品的主題。

爲了讓學生能夠深入理解文章的主題,我設計了討論題:“作者爲什麼如此刻詳盡畫劉備的誠意與謙恭呢?”這個問題其實很好理解,我從三個角度回答。

第一原因,就是小說一定要好看,小說不好看就失去了小說的意義,而《三國演義》中的這段“三顧茅廬”,不管真假,確實好看,小說的特點決定的。

第二個原因,就是爲整部小說“尊劉”的情感基調服務,爲小說的主題服務。這是由整部小說的思想情感決定的。

我想重點說說第三原因,此時應該給學生一點關於作者的資料和寫作的背景信息。我認爲傳統的語文課一上課老師就將作者資料和寫作背景等知識展示給學生,尤其像這樣的大部頭作品,介紹的文字量相當的大,可是那時候學生並不知道哪些重要,學習這一課需要哪些背景知識,所以老師介紹的這些但對這一節課來說,基本沒有什麼大用。而在探究主題的環節中給一些必要的作者介紹,學生會有恍然大悟之感,這就達到了“不憤不啓,不悱不發”了。比如這個問題,此時我給學生關於作者羅貫中的背景知識。

羅貫中是元末明初人,參加過張士誠的農民起義,當過張士誠的幕僚,史書上說羅貫中這個人有志圖王,什麼意思呢?他也是一個想出來輔佐一個人成就帝王之業的,只不過在後來的鬥爭中,是朱元章勝利了,所以他在塑造諸葛亮這個人物形象的時候,難免寄託自己的一些想法,就是自覺不自覺的就把自己比做諸葛亮了,希望自己得遇明主,建功立業,這不就是把自己的理想融到作品中嗎,這不就是所謂的“知人論世”嗎?

那這些都是作者的思想感情,“你怎樣評價劉備的這種誠意?”這個問題使學生的思維更爲開闊。《語文課程標準》指出:“閱讀教學的重點是培養學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賞和評價的能力。”這個問題無疑是引導學生大膽思考,大膽表達,大膽評價。教師應該有一點的寬鬆度允許學生有自己的理解和觀點。

5.延伸擴展: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教師應創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積極開發課程資源……擴大學生語文學習的視野,提高學生學習運用語文的積極性,從而豐富語文課程的內涵。”它要求語文教師教學時應該由語文課內向課外的適當延伸。而課堂進行至此,學生思維已經完全打開,教師提出問題:“你還知道哪些歷史上的禮賢下士尊重人才的故事?”學生應該能夠聯想到很多歷史故事,如“文王請姜子牙”“燕昭王設黃金臺尊郭槐爲師”“齊桓公五次拜訪小臣稷”等。

6.板書設計:

三顧茅廬

劉備 一顧、二顧——真誠

三顧 —— 虔誠

關、張:側面烘托

這節課的教學中,我緊扣感受、理解、欣賞和評價這一主線,利用這篇教材,注重講文以入情,緊扣文本再現課文形象、意境,激發起學生創造性思維,讓學生真正感受到語文課應有的語文味,文化味和人情味。我的說課就到這裏,謝謝大家!

八年級語文說課稿 篇7

我今天說課的篇目是《三峽》,現在我從教材、教法、學法、和教學過程幾個方面談談本文的教學設計。

一、教材分析

⒈教材所處的地位和作用

《三峽》是人民教育出版社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材八年級上冊第六單元的教學內容。是酈道元抒寫三峽風光的遊記散文,是《新課程標準》推薦的古詩文背誦篇目,也是國中階段的一個重點文言篇目。三峽是萬里長江上最爲奇秀的一段,是大自然的鬼斧神工造就的山水畫廊。其間全長193公里。三峽由瞿塘峽、西陵峽、巫峽組成。瞿塘峽以雄名世,西陵峽以險著稱,巫峽以秀見長。三峽以其壯麗的風光激發了衆多文人的靈感,留下了許多千古流傳的詩篇。《三峽》是我國南北朝時期著名地理學家酈道元所作的一篇寫景散文,它以簡潔凝練、富有概括力的語言描繪了長江三峽四季風光之美,歌頌了祖國的大好河山,抒發了對祖國山河的摯愛之情。文壇巨擘餘秋雨曾對《三峽》作過高度的評價:此文用了最儉省的文字,描述了三峽春冬之時的“清榮峻茂”,“晴初霜旦”的“林寒澗肅”,使後人再難調動描繪的詞章。此語足見《三峽》的藝術價值。

2.教學目標:

根據《新課程標準》“注重選文的思想性 、審美情趣 、文化內涵”是調整後教材的突出特點,結合本文寫景精煉優美,與學生熱愛自然的心理形成共鳴的特點,我確定以下教學目標:①德育目標:激發學生熱愛家鄉,熱愛祖國大好河山感情。

②知識目標:正確、流暢地朗讀課文,達到熟讀成誦;積累文言詞語;整體感知、理解課文內容

③能力目標:體會文章的意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逐步提高欣賞和寫作能力。

⒊教學重點和難點:

《新課程標準》對八年級階段的學習要求是:“閱讀淺易的文言文,能借助工具書和註釋理解基本內容”,“有些詩文應要求學生誦讀,以利於積累,體驗語感。” 八年級學生有了一定的文言文閱讀能力,根據他們的實際情況及本文特點和《新課程標準》的要求,我作如下安排:①教學重點:積累文言詞彙,體會三峽的景色美以及作者抓住景物的特點進行描寫的手法。②教學難點:體會作品的意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二、說教學方法及教學手段

1.說教學方法

《新課程標準》指出:“欣賞文學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體驗,能聯繫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評價 ”” ,“對作品中感人的情境,能說出自己的體驗”。據此,本課擬以點撥法進行教學,課堂上指導學生聽讀、試讀、齊讀、自由讀、評讀、品讀,通過朗誦來感悟文章的內容,做到理解成誦,營造寬鬆和諧民主的教學氛圍,調動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在點撥的過程中,鼓勵他們在交流、啓發、爭議、展示自我中主動獲取知識,培養良好的語文素養,據此我設計了“整體感知——品析語言——拓展延伸”的教學過程,以點撥法來引導學生自主學習。

2.以教師點撥法爲主,輔以相應的教學手段。①三峽風光的相關掛圖 ②課文朗讀磁帶

三、說學法

學生是學習的主人,在學習新知識前,要具體分析學生的學習基礎、學習困難、心理特徵及發展趨向,從而有針對性地確立學習的方法。在本課教學中,強調學生課前認真預習,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課堂以學生誦讀法、討論法、自讀法爲主,教師適時點撥,引導幫助學生完成重難點的突破。 隨着《新課標》的頒佈,隨着教改的深入,我正力求打破傳統,變學生的“要我學”爲“我要學”,使學生收穫的不僅是知識和技能,而且是過程和方法、情感和價值觀。

四、說教學過程:

1、導入課文,激發興趣。著名學者餘秋雨說過這麼一件事,一個外國朋友曾經問他說:“中國有意思的地方很多,你能告訴我最值得去的一個地方嗎?請只說一個。” 同學們猜是哪個地方?(三峽)那麼,三峽何以有那麼大的魅力呢?這節課就讓我們追隨着酈道元,一起走進一千五百多年前的三峽,去領略三峽的無限風光吧。(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首先請同學們欣賞張掛的三峽風光圖片,談談自己對三峽的看法。

2.聽配樂朗誦,整體感知作品內容。聽磁帶的配樂朗讀,讓學生初步感受文章的美;提出閱讀要求,要求學生自主朗讀課文,讀準字音,讀通節奏、讀順文意;再通過教師範讀,並指導學生朗讀,注意字音、節奏、重音和停頓。然後指名朗讀,教師指導。這一環節着重體現《新課標》“在教學中尤要重視培養良好的語感和整體把握能力”的理念,體現了老師的主導作用和學生的主體作用,充分調動了學生自主性。

這是本課的重點教學環節,旨在突破重難點,從而有效的完成教學任務。

3、質疑問難,研讀課文。全體學生積極參與,以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完成學習訓練。具體有以下步驟:

第一步:自主學習,疏通文意;細讀課文,積累詞彙。這是基於《新課標》“重點考察學生能否憑藉註釋和工具書理解文章大意”的要求設計的,採用小組合作實施。

第二步:精讀課文,合作交流;質疑問難,理解內容。《新課標》要求學生“能運用合作方式共同探討疑難問題”,“對作品中的情境,能說出自己的體驗,品味作品中富於表現力的語言”,這一步驟採用師生互動方式實施,以求更深入理解課文。把握課文內容和情感。同時把課後練習一的習題設計在內容的理解中。

在初步理解課文的基礎上,討論:①文章從哪幾個方面來寫三峽雄偉秀麗的風光?抓住了三峽的什麼特點?

②爲什麼描寫山勢只有寥寥數筆的勾勒?描寫江水爲什麼不按春夏秋冬四季的順序展開,而是首先寫夏季,並將春冬二季合爲一體?③作者描寫景物,不但有形有色,而且有聲有情,請你找出表現形、色、聲、情的關鍵詞語,並認真體味。討論後教師歸納:文章整體是先寫山,後寫水,作者思路清晰。寫景時動、靜結合。山(兩岸連山,隱天蔽日)水(夏:大水猛漲,江流湍急; 冬、春:素湍綠潭,清榮峻茂; 秋:林寒澗肅,哀婉悽清。)

第三步 品讀課文,體會意境;初步鑑賞,熟讀成誦。通過對課文的品讀和鑑賞,體味字裏行間飽含着作者的思想感情,體會景物描寫的特點。如對句子“素湍綠潭,清榮峻茂”的品讀和鑑賞,讓學生體到三峽的清悠美等等。

第四步 課文小結,情感薰陶。本文一共只有155個字,卻概括千餘里,包容四季景色,羅列山水草木,清猿怪相,有動有靜,可見,我們祖國的大好河山確實是美不勝收的, 通過對三峽山水的具體描繪,突出了三峽的雄奇美、奔放美、清悠美和悽婉美,爲我們展現了一幅幅風格迥異而又自然和諧的畫面,給我們留下了深刻而美好的印象。同學們一定能感受到作者熱愛我們美麗的祖國河山的情感,並由此激發我們熱愛家鄉,熱愛祖國大好河山的感情。

第五步 拓展知識,佈置作業。1、背誦默寫課文,分類積累文言詞語。2、思考課文:課文《三峽》所描寫的自然風光已成歷史,如今的三峽大壩工程已成爲世界上最偉大的水利工程的一道亮麗的風景線。請借鑑課文,抓住三峽工程的特點,用自己的話描述出來。3、歷代文人對三峽有過很多的讚美,除李白的《早發白帝城》外,請同學們蒐集有關描寫三峽的詩歌。請抄寫下來,在同學間進行交流。

五、板書設計

三峽

山 ——— 奇、壯 ——雄奇美

夏: 猛、急 ——奔放美

水 冬春: 清、趣 ——清悠美

秋: 肅、悽 ——悽婉美

八年級語文說課稿 篇8

一、教材分析

《我的第一本書》選自人教版八年級下冊第一單元第三課,本單元展現的是幾位名人成長的人生歷程。本單元均是敘事性作品,適合在朗讀中悉心品味作品的敘事風格、描寫手法和蘊含其中的思想感情;基本都涉及深廣的人文、社會背景,需要學生加以理解,注意融入個人生活體驗。

本文是詩人牛漢的回憶性散文。他的“第一本書”折射出20世紀國中國農村的苦難生活、人間溫情和生活樂趣。學習了這篇課文,可以幫助我們認識生活的底蘊,感悟讀書對於人生的意義。

二、學情分析

由於本課所寫的內容離今天的學生生活比較遙遠,因此我儘量引導學生仔細揣摩詞句,結合前兩課積累的社會背景知識,和補充的牛漢生平,以加深對本課所展示的生活景況的理解,藉以去想象那個時代人們的學習生活,進而品味生活的苦難對於人生的意義。另外,本課淺顯易懂而又耐人尋味,因此學生讀起來比較有興趣。

三、教學目標

語文課程標準要求:在通讀課文的基礎上,理解分析主要內容,體味和推敲重要詞句在語言環境中的意義和作用,且對內容有自己的心得。在因此我把知識與能力目標定爲:品讀語句,感知人物形象。

課標說:在發展語言能力的同時,發展思維能力,激發想象力和創造潛能,能具體明確文從字順的表述自己的意思。因此,我把過程與方法目標定爲:品悟語句,理解作品所展示的苦難生活經歷,感悟苦難和讀書對於人生的意義。

課標:欣賞文學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體驗,初步領悟作品的內涵,從中獲得對自然、社會、人生的有益啓示。對作品的思想感情傾向,能聯繫文化背景做出自己的評價。形成積極的人生態度和正確的世界觀和價值觀。因此,我把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定爲:感悟作者的思想感情,從中獲得有益的啓示。

四、教學重點和難點

在通讀課文的基礎上,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內容,體味和推敲重要詞句在語言環境中的意義和作用。這是國中語文階段閱讀的一個目標。因此,我把本課重點明確爲:品讀語句,感知人物形象,感悟作者情感; 理解“本”的內涵。

二十世紀初的文化背景,及作者對於苦難生活的深刻體察和獨到感悟,對今天的學生來說,由於不是親身體驗,難度要大點兒,進而很難理解本文的主旨。因此,我把難點定爲:品悟語句,理解作品所展示的苦難生活經歷,感悟苦難和讀書對於人生的意義, 理解“本”的內涵。

五、教法和學法

本文比較通俗易懂,涉及的人和事容易理解,教學需要1個課時。預習作業採取自讀自悟法、勾畫圈點法,鍛鍊大家提取和篩選信息的能力。

在人物分析和情感把握上,採取討論法和點撥法,鍛鍊大家品味語言、感知情感的能力。

難點突破方面,採取合作探究和討論交流、點撥等方法,從而讓學生理解本文的主旨,獲得有益的啓示。

六、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你讀的第一本書是什麼樣的書?可能有些同學已經記不清了。可是詩人牛漢卻對他的第一本書永誌不忘,因爲那本書承載了一段感人的故事。事過幾十年後,作者走過了迢迢征途,飽嘗了人生甘苦,回首往事,發現那揮之不去的記憶,是一筆終生受用的精神財富。

(二)檢查預習。分兩部分,一《新學案》,作者、字詞、解釋,做到合理利用手頭資料;第二部分預習題,鍛鍊學生篩選信息的能力,初步瞭解課文大意。再次基礎上讓學生提出問題,帶着問題確立本節課學習任務,能儘可能的從學生的學情出發,極大的調動學習積極性。

(三)明確學習任務,4個,第一個課前基本已經掌握

(四)授新部分,分感受溫情、感知苦難、感悟主旨三大板塊。以兩句話爲線索展開,抓住“酷似、很難笑起來、荒寒、一點快樂和夢幻”這些關鍵詞展開,插入牛漢生平,讓學生對牛漢的苦難生活有個更深刻的認識在此基礎上突破難點

(五)拓展訓練 兩個題可以任選,希望學生閱讀課文有所感,有所悟,能調動、激活生活體驗,展開聯想和想象,並通過寫作培養語言表達能力。鍛鍊學生的思維能力和表達能力。

(六)總結歸納,回扣目標從內容、做人、寫作等方面讓學生積累相應的知識和技巧。,尤其是解讀文本的方法——抓關鍵句,是本節課滲透的一個重點。

板書以書軸形式展開,分人物篇、情感篇、苦難篇、感悟篇、技巧篇。讓學生從各個角度把握本文,深刻理解書的含義,把握“本”的內涵。

八年級語文說課稿 篇9

今天我說課的題目是《奇妙的克隆》。《奇妙的克隆》選自人教版國中語文八年級上冊。下面我就按照說教材、說學生、說教法與手段、說教學過程設計四個部分進行說課。

一、說教材

(一)、教材簡介:《奇妙的克隆》是一篇介紹克隆知識的科普文章。作者是我過著名遺傳學家談家楨。文章分四個版塊先介紹克隆的含義,接着寫克隆的實驗,再寫克隆的發展,最後寫克隆對人類的造福和對克隆的思考。

(二)、教學目標簡介:根據教材定位特點及新課程改革的理念,本課設計兩課時,我把本課的教學目標定爲

1、知識目標:A、學習閱讀科普文章,瞭解克隆知識。B.初步瞭解一些說明文的知識,掌握有條理地說明事物和舉例說明的方法。

2、能力目標:A.整體感知課文,能按照要求篩選相關信息並概括文章要點,逐步提高學生閱讀科普文章的能力。B.理清文章的說明順序,探究事理說明文的寫作技巧,引導學生有條理地說明事理。C.揣摩語言,體會本文語言準確嚴謹、生動優美的特點,增強語言感悟力,並學習運用生動的語言說明事物。

3、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培養學生探索科學奧祕的興趣和辨證思考問題的能力。

(三)教學重點 由以上目標我指定本課教學重點如下:1.理清課文的說明順序,體會說明的條理性,訓練學生快速篩選信息,初步概括內容要點。2.學習本文準確嚴謹、生動優美的語言,體會說明的生動性。

(四) 教學難點

1.結構安排巧妙新穎。2.文章運用多種說明方法,說明科學道理深入淺出。

二、說學生

1、學生知識基礎和生活經驗:本文介紹克隆知識很有條理,語言形象、生動、典雅,貼近生活。容易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爲本文的學習創造了良好的條件,但本文蘊含的克隆知識以及個別專業術語較深奧,八年級學生學習起來有一定的難度,應結合生物常識重點突破。

2、能力分析:學生對說明常識的把握沒有問題,並且能夠通過反覆閱讀、品析語言、感悟文章的思想內涵。

3、一般特點與學習風格差異:學生習慣在小組內交流後再發表看法,因此應該適當的給學生多創造一些合作學習探究的機會。

三、說教學方法與手段

本節課的教學充分體現了新課程標準的精神,即在學生的學習中,注重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和價值觀三個方面的共同發展。教學方法具體如下:

1.朗讀法。生動的說明易於激發讀者的閱讀興趣。基於這一點,我引導學生採用多種形式的朗讀,在朗讀中感悟事理。

2.討論法、點撥法。引導學生充分發揮集體的智慧,自主學習、合作探究,共同分享合作的樂趣,感受成功的喜悅。在學習過程中我做以適當的點撥。

3.競賽激勵法。國中生有好勝心理,在訓練學生快速篩選信息時,宜用此法,激發他們的參與熱情和學習興趣。

4.涵泳品味法。對語言的理解運用尤須如此。

5.延伸拓展法。對克隆人的看法的討論,便於把課堂學到的知識轉化爲能力。

四、說教學過程設計

1、教學思路安排 本單元說明文的教學是在前一單元基礎上進行的,學生對說明文的體裁、說明順序和說明方法已有一定了解。因此,在教學本文時應引導學生了解本文說明的對象及其特徵,理清說明的順序、條理,理解說明事物時所運用的語言的特點。

2、教學環節安排.在教學環節的設計上,十分尊重學生的閱讀體驗。整堂課以“我知道、我發現、我整理、我歸納、我想象、我思辯”作爲線索,體現新課標中以“學生爲主體”的理念,試圖實現學生與文本之間的充分交融進而達到共鳴的目標。下面就具體環節作簡要說明。

第一環節:激發興趣,導入新課。

我的導語是這樣設計的:假如你是球迷,你肯定希望世上再多一個羅納爾多;假如你是音樂愛好者,你當然願意再擁有一個帕瓦羅蒂;再有一個愛迪生、愛因斯坦也是許多人所夢想的。古希臘有位哲學家曾經說過“世上不可能有兩片相同的葉子”,換句話,以上的夢想都只能是空想,沒有實現的可能。但是,現在情況卻有了變化,有一種新興生物技術“克隆”,或許可以做到這一點。那麼,克隆是什麼呢?它奇妙在哪裏呢?今天,就讓我們一起走進“奇妙的克隆” (導入語的設計從學生平日的的興趣入手,激發學生學習興趣,也爲後面的交流創設情境,做好鋪墊。)

第二環節:交流查找的資料,初步瞭解。

師:課前大家一定收集到很多有關克隆的資料,誰願意來說說我們身邊哪些動、植物先天具有克隆的本領?(交流的過程,目的爲引導學生養成收集信息、篩選信息、利用信息的學習習慣,實現了師生學習資源的共享,豐富學生對克隆技術的感性知識。)

第三環節、感知課文內容,深入瞭解。

課文裏有關克隆的知識還有很多,請同學們仔細閱讀全文,把你在書上獲得的有關克隆的知識劃出來,等一會兒,試着用簡潔的話告訴大家你從中瞭解了哪些有關克隆的知識。

(學生默讀,邊讀邊在書上圈點勾畫)

師:(自讀完畢)相信大家通過自讀,已有了自己的心得,能不能介紹給大家你所知道的有關克隆的知識呢?(由課外的生活常識再回復到課內的知識,遵循學生的認知規律。)

4、剛纔大家已經講了很多,看看我們整理一下,能否把下面的內容填寫完整。屏幕顯示:我整理,能快速地完成下表。有關於本文的說明對象、說明順序、實驗對象、研究成果、時間、說明方法。(學生整體感知課文內容,考慮到話題的陌生性時間的有限性,設計了一個表格,以降低要求。)

5、本文作爲一篇科普說明文在寫法上很有特點,請同學們仔細思考,你覺得可從哪些方面來探討?相互討論。(這樣就能比較全面而快速地整理有關說明文的閱讀要求,對學生的課外閱讀也是一個導向。)

6、“我從課文哪些語句中感受了科學家們怎樣的態度與精神” (嚴謹、求實、鍥而不捨)(學生不僅從中獲得科學知識,而且受到教育,得到啓迪。)

7、假如你也掌握了克隆技術,你想克隆什麼?爲什麼要克隆它?要求:1想法要奇妙;2想法要有益於人類;3表達要有條理。(“我想象”這一環節,意在引導學生展開大膽、合理的想象,通過協作學習互相啓發,互相提高,實現師生互動、生生互動、羣體互動等多元互動,重視以發展的眼光來評價學生的交流,儘可能挖掘學生口語交際中的閃光點,並給予充分的肯定,讓每個學生都有成功的體驗。)

8、文中寫道:“有關‘克隆人’的討論提醒人們,科技進步是一首悲喜交集的進行曲。科技越發展,對社會的滲透越廣泛深入,就越有可能引起許多有關的倫理、道德和法律等問題。”談談你對克隆技術能否造福人類這個問題的理解。(投影顯示):(最後一個思辯性的活動,目的在於鼓勵學生利用收集的有關克隆資料展開辯論,讓他們學會在口語交際中熱烈參與討論,耐心細緻地聽,大膽發表見解。同時培養學生鍥而不捨的精神。)

八年級語文說課稿 篇10

一、說教材

義務教育蘇教版八年級語文下冊中的第三單元是事理說明文的區域,共選編了五篇文章,《核舟記》是其中的一篇。本文生動地再現了宋代文壇上的一個著名掌故----“大蘇泛赤壁”。雕刻家王叔遠熔蘇軾其人其事其文爲一爐,具有濃烈的文學色彩,但有不侷限於這些,而是運用自己豐富的想象和精湛的技藝,力圖通過一些細節,高度概括地再現當時的藝術氛圍和人物的精神面貌,取得了絕妙的藝術效果。

根據新課標的三維設計思路及本單元的教學目標,我確定本課的教學目標爲:

1、知識與能力:理解本文簡潔,生動的語言及本文的說明順序。

2、過程及方法:熟讀並背誦課文;領會和掌握一些實詞的意思及古今詞義的異同。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瞭解我國古代工藝美術的巨大成就和我國古代勞動人民在工藝美術方面的高超技藝和卓越成就,加強對具有高度文明的祖國的熱愛。

教學重、難點爲:

1、理解本文從總到分,從分到總,按照事情各部分的位置,人物的主次,突出重點,做具體細緻的描述的方法。

2、領會和掌握一些實詞的意思及古今詞義的異同。

二、說學法

新課標提出“能運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討疑難問題”,能利用圖書館、網絡蒐集自己需要的信息和資料。這都強調了“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所以我要求學生用“讀、查、譯、誦”的方式進行自主學習,再輔以查工具書,同桌互譯等方式“讀懂”課文。

三、說教法

新課標強調“師生交往,平等對話,構建互動的師生關係和教學關係,充分發揮師生在教學中的主動性和創造性”。依據課標要求,結合教材實際,我採用“啓發、討論式”教學,變教師爲主爲學生爲主,變講解爲主爲自學爲主,調動學生的積極性,發揮學生的主動性。

四、說教學過程

㈠、課前準備:

學生運用“讀、查、譯、誦”的方法預習,教師印發關於作者及作品簡介資料一份。

㈡、教學設想:

本文文字比較淺顯,結合課文下注釋,學生大體可讀懂,因此,在掃清文字障礙的基礎上,可以幫助學生對文中的一詞多義及古今詞義的異同現象加以歸納。

㈢、導語:

對於“蘇軾”大家都比較熟悉吧!誰能對他作以簡單的介紹(在學生介紹的基礎上,老師加以補充)

宋神宗元豐二年,蘇軾被人誣陷,次年被貶官到黃州,此時他寫了很多著名詩文,以寄託他諦居時的心情,而明朝的雕刻家王叔遠熔蘇軾其人、其事其文爲一爐,再加之自己豐富的想象和精湛的技藝,再現了宋代文壇上的一個著名掌故----“大蘇泛赤壁”。這節課,我們就共同來欣賞一下這件工藝品。

(這樣導課既介紹了這件工藝品的創作背景,也讓學生對課文內容有了初步印象)

㈣、檢查預習情況

1、請幾位學生朗讀全文。

2、請幾位學生翻譯課文內容,教師給予適當的指點與糾正。

3、對文中的古今詞義的異同現象及一詞多義加以歸納並投影出示。

㈤、作品賞析,感知雕刻家的精湛技藝。

1、集體朗讀課文。

2、思考並討論。

①、本文是一篇說明文,全文層次應怎樣劃分?

②、本文是按什麼順序寫的?重點在那裏?作者爲什麼要以這個作爲重點?

③、在介紹核舟時,作者使用了怎樣的順序和那些說明方法?

④、縱觀全文,王叔遠雕刻核舟的技藝“靈怪”在那裏?

(這幾個問題的設計,能讓學生在整體感悟課文內容的基礎上,體會雕刻家的精湛技藝,同時,也突破了難點)

㈥、總結全文

對照板書,讓學生回顧全文,接着再齊讀一遍課文,最後說:“生活中,我們熟悉的事物比較多,把你最熟悉的某一事物,按照空間順序介紹一下它的有關情況”

㈦、作業佈置:

介紹一事物

五、說板書設計:

舟(正面)

船艙(中間)上箬篷,下小窗(16個字)

核舟(主體部分)遊覽者(船頭)佛印右,蘇軾中,魯直左一人仰面嘯呼狀

記舟子(船尾)一人俯聽茶聲然

舟[(背面)提名(14字)篆章(4字)]

(這樣設計板書,使得學生對課文的說明順序一目瞭然,同時,也能體現出雕刻家的“奇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