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國文齋>範文>說課稿>

【精品】說課稿模板彙總8篇

說課稿 閱讀(3.13W)

作爲一名無私奉獻的老師,通常需要準備好一份說課稿,說課稿有助於提高教師理論素養和駕馭教材的能力。那麼什麼樣的說課稿纔是好的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說課稿8篇,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精品】說課稿模板彙總8篇

說課稿 篇1

各位領導、各位老師:大家好!

今天我說課的題目是《文化在交流中傳播》,我說課的內容將從課程標準、說學生、說教法、說學法、說教具、說教學過程以及說板書設計這七個方面展開分析。

一、說課標

本框內容選自人民教育出版社高中政治《文化生活》必修3第二單元第三課第二框題,它在第二單元中起着承上啓下的作用。本框題共有三目構成:第一目主要講述了什麼是文化傳播,商人進行貿易活動、人口遷徙和教育在文化傳播中的獨特作用;第二目說明傳媒技術的不斷髮展大大促進了文化的傳播和交流,依託現代信息技術的大成衆傳媒已經成爲文化傳播的主要手段;第三目又是在第一、二目的基礎上引導學生感受到歷史上中華文化在爲世界文化發展方面作出了自己的貢獻,從而使學生油然而生產生民族自豪感。同時外域文化不斷傳入中國,促進了中華文化的進步。我們要自覺做中外文化交流的友好使者。

二、說學生

文化傳播就在身邊,學生能夠直觀地體驗到。但是由於學生分析歸納綜合能力較弱,很難將獲得文化傳播的感性知識上升到理論認知水平。因此,在施教中教師要堅持“三貼近”原則,立足學生生活實際,積極引導學生自主學習、探究學習等,讓學生髮現、感悟與理解文化傳播的方式和手段,提煉上升到理論層次,並踐行傳播中華文化的使命。

說教學目標

根據新課程標準,結合高一年級學生他們現有的知識儲備及其心理特徵,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

識記:文化傳播途徑有哪些;文化傳播的傳播媒介的過程及作用。理解:現代傳媒的產生是否意味着舊的傳媒的消失;中外文化交流的作用;分析通過所學內容,分析傳媒的演變過程。

2、能力目標:

例舉史實說明傳播中華文化的重要事件和人物;結合實際,運用知識分析中外文化交流的必要性;通過合作探究,觀看不同圖片、不同視頻培養學生善於思考並能準確尋找信息的`能力;同時可以增強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提高學生的綜合能力;增強學生團結合作的精神,有利於學生進一步探索同一問題的不同答案。

3、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

瞭解文化傳播的作用,提高對加強中外文化交流的認識,從而培養學生自覺成爲中外文化交流的友好使者;歡迎世界各國優秀文化在中國傳播,自覺推動中國文化走向世界;通過圖片、視頻的展示增強學生對中華文化的認同感,並由此激發學生的民族自豪感。

四、說教學重難點

1、教學重點:文化傳播的主要途徑;大衆傳媒及其特點;文化交流、傳播的必要性。其依據:只有掌握了這些知識才能爲傳播文化作出自己應有的貢獻。

2、教學難點:做傳播中華文化的使者。其依據:對於中學生來講,知識的掌握較容易,但要落實在行動上是比較難的。

五、說教學方法

根據新課標要求,爲了發揮教師主導,學生主體作用,充分調動學生去進行思考,激發他們對解決實際問題的渴望,並且要培養學生以理論聯繫實際的能力、分析歸納能力、解決問題能力,從而達到最佳的教學效果。基於本框題的特點,我主要採取了以下教學方法:

(1)探究分析法:教師引導,層層剖析,淡化結論,注重參與,強調過程。

(2)實例引導法:用具有本土特色的事例,以及學生在學習生活中的事例來論證。

(3)討論法:通過師生互動、生生互動,來解決教材中的疑難點、同時培養學生的協作精神。

六、說教具

鑑於我校新教學樓教學硬件的實際情況,我採用多媒體輔助教學。製作的課件包括漫畫、圖片、情境材料等,爲學生創設融洽、愉悅的教學氛圍,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七、說教學過程

在這節課的教學過程中,我堅持突出重點,突破難點,條理清晰,注重互動、交流,最大限度的調動學生參與課堂的積極性、主動性,我是這樣設計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通過談論井岡山的人文趣事,引導學生討論,從而進入新課。設計意圖:從說身邊的事作爲開課,這種教學方法貼近學生生活,有利用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激發學生的興趣

(二)講授新課

本節課主要設計三個問題,一生活中的文化傳播,二文化在交流中傳播,三消費的結構,在講授新課的過程中,要注意緊扣住重難點,合理安排時間,並注意把握知識點之間的相互聯繫。

第一部分:生活中的文化傳播

這是本節課的重點,我採用活動探究法和情景教學法相結合,通過創設情景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學生的積極性。爲突破此重點,我設計了三個探究活動:

探究活動一:觀看文山步行街的圖片,請同學談談有關步行街的相關信息。其目的在於培養學生的分析歸納問題,理解文化傳播的含義,生成商業貿易是文化傳播的重要途徑。

探究活動二:觀看三峽移民視頻,讓學生通過這項活動,自然生成人口遷徙是文化傳播的重要途徑。

探究活動三:看中法文化年視頻,請同學舉辦中法文化年這項活動有什麼意義,引導學生得出教育也是文化傳播的重要途徑。

第二部分:大衆傳媒:現代文化傳播的手段

爲讓學生弄清楚這一理論,我設計探究活動:中秋話祝福,你是通過什麼手段表達中秋祝福的?這些手段有什麼特點和優點。其目的是讓學生理解大衆傳媒的含義及感悟大衆傳媒成爲現代文化傳播的手段

第三部分:文化交流:做傳播中華文化的使者。

爲突破教學難點,我設計這樣的探究活動:觀看中法文化年交流活動的視頻,討論:這樣的交流活動有哪些積極意義?在這次活動中我們應扮演什麼角色?發揮怎樣的作用?目的就是通過這樣活動了解文化交流的作用,對世界文化產生重要影響,從而促進學生參與文化生活,自覺做文化傳播的使者

(三)、課堂小結

本節課我們主要探討三個問題,同學歸納教師引導,使學生從總體上了解文化傳播的途徑、手段、作用,做一個文化傳播的使者。

(四)、課堂練習

課堂練習圍繞本框的重點、難點設計一些能體現學生思維特點和能訓練其分析問題、解決問題能力的題目,以真正落實新課程的教育教學目標。

(五)、佈置作業

課後作業使學生把學習知識與生活實際結合起來,做到學以致用,不僅鞏固了所掌握的知識,有提高了學生分析運用的能力。

(六)、說板書設計

再現知識結構體系,內容清晰,結構有條例,便於學生理解、掌握,使板書成爲學生構建知識網絡學習的一種有效工具。

(七)、說課堂評價

各位評委、老師們,本節課我根據高一年級學生的心理特徵及其認知規律,採用直觀教學和活動探究的教學方法,以“教師爲主導,學生爲主體”,教師的“導”立足於學生的“學”,以學法爲重心,放手讓學生自主探索性學習,主動地參與到知識形成的整個思維過程,力求使學生在積極、愉快的課堂氛圍中提高自己的認識水平,從而達到預期的教學效果。

說課稿 篇2

一、教材分析

《長城》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第五單元的一篇課文,長城是中華民族的象徵,是華夏兒女的驕傲。這篇課文作爲引領學生開始中國的“世界遺產”之旅的第一扇窗口,不但表現了長城的高大堅固與雄偉壯觀,還讚美了我國古代勞動人民的勤勞、智慧和力量,抒發了作者的民族自豪感和對祖國的熱愛之情。

課文共有四個自然段,第一自然段配有一幅是氣勢磅礴的長城鳥瞰圖,第二自然段配有一幅長城的近景,使學生可以更形象地感受長城的氣勢;第三自然段是由長城展開的聯想,歌頌古代勞動人民的智慧和創造;第四自然段總結全文,指出長城在世界歷史上的地位,讚美長城是“偉大的奇蹟”。可以說,它不僅是一篇狀物類的文章,更像一首動人心魄的中華歷史文化的讚美詩。

語文課程目標的核心是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爲學生的全面發展奠定基礎。以《語文課程標準》爲依據,擬訂“在閱讀中理解長城的高大堅固,感受長城的雄偉氣勢,體會作者表達的思想感情”爲本課的教學重點。

教學目標:

1、認識8個生字,會寫13個生字。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通過朗讀表現出長城的雄偉氣勢。

3、瞭解長城高大堅固、氣勢雄偉等特點,感受作者對祖國的熱愛之情及對古代勞動人民的讚歎之情。

教學準備:長城遠、近景圖的課件

二、設計理念:

新課標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強調凸顯學生的感悟,讓學生真正成爲學習的主人。因此,本節課以悟爲強音,加深學生認識的深度;以情爲重點,引領學生與文本對話;以讀爲主線,打開學生情感的閘門。

三、教學方法:

在閱讀教學中,方法的設計是十分重要的。根據新課程基本理念,針對自己對教材的理解,在本文教學中準備採用“讀中感悟法”“想象理解”法,“自主、合作、探究”法。

四、說教學流程:

(一) 展示資料,在歷史情境中激情

於漪老師說過:“課的第一錘一定要敲在學生的心靈上,激發他們思維的火

花,或像磁石一樣把學生牢牢地吸引住。”所以課文教學我以交流資料爲起點。請各小組用自己喜歡的方式展示課前蒐集的有關長城的資料與信息,交流完之後,把它貼在後黑板的讀書角。學生可能蒐集到的資料有:“盂姜女哭長城”的故事、好漢坡上不到長城非好漢”的碑刻、曾有宇航員說,從月球俯瞰地表,惟有兩處建築遙遙可見,其中之一就是我們中國的萬里長城!長城經過的省市、修長城的目的、時間……齊讀大屏幕長城背景圖上老師蒐集的國際名人對長城的讚譽之詞:只有一個偉大的民族,才能造得出這樣一座偉大的長城!(美國前總統尼克松);“這是世界上最偉大的工程,在其他地方我從未見過類似的傑作!(俄羅斯原總統葉利欽)。這一環節的設計,讓學生產生與文本對話的強烈期待,爲本堂課的學習打下情感和價值取向方面的鋪墊。激發學生探究氏城文化的興趣。

(二)品詞析句在文本語言中動情

學生們的讀書興趣被激發起來之後,讓他們帶着定的`知識儲備進入讀書過程。首先讓學生帶着老師的溫馨提示語用自己喜歡的方式通讀全文,這一遍讀,重點放在讀正確、讀流利,有不認識的字,鼓勵學生藉助拼音多讀幾遍或查字典解決,養成良好的利用工具書的習慣。接着,同桌互相檢查讀生詞,並將自己認爲需要給大家提醒字、詞交流交流。如“血汗”中血的讀音,“堡壘”的壘,3個撇着點要寫均勻,“屯兵”、“堡壘”的意思。然後讓學生選擇自己喜歡的段落展示讀,就是讓他讀自己最拿手的一段,讓學生體驗成功、樹立我能行的信心。最後要學生說說讀書知道了哪些內容,在學生的彙報中,我刪繁就簡,集中目標,理請課文的思路。

《語文課程標準》的理念,尊重學生,發揚民主,張揚個性,把更多的空間和時間讓給學生,讓學生自己去揣摩,去感悟,因此,在精讀全文時,我以學生品讀、感悟爲主線,指導學生在交流、傾聽中感悟語言文字的魅力,受到情感薰陶。

1、抓品讀,促感悟

讀,是學牛與文本進行情感交流的紐帶。在教學長城遠景一段時,我就準備通過多種形式的朗讀,感受長城萬里雄姿之美。長城“有十萬三幹多裏”,一萬三幹多裏到底有多長,學生未必能體會出來,因此,我結合學生的生活經驗,加入具體實例:二十年前,有一個年輕人,徒步走完了這一萬三千里,用了整整508天。以此引導學生領會長城的長,藉助圖畫,理解“蜿蜒盤旋”“崇山峻嶺” 。在理解感悟之上我再進行朗讀牽引,讀出長城的長和氣勢雄偉。

2、抓詞語,說感悟

閱讀不是被動地接受,而應成爲主動的探索過程。學習長城的近景,先讓學生勾畫課文介紹了長城的哪些地方,再結合“近景,,圖,瞭解“垛子”“射口”“瞭望口”的位置、樣子及其作用,試着畫出長城的結構示意圖,學生由此感受到長城的高大堅固。這樣的設計,既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又培養了學生的自學能力,使全班同學都動手、動腦積極參與到學習之中。

3、抓句子,淡感悟

課標中指出:閱讀是學生個性化的行爲,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要珍視學生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聯想”這部分教學,我先讓學生充分與文本交流,讓學生在讀書中獲得個人的閱讀感受。俗話說“不動筆墨不讀書”。大家可以一邊讀,一邊在文中勾勾畫畫,讀到動情之處可以批註點自己的感受。沒有“牽引”和“指導”,而是讓學生以“哪些地方你感受最深”的彙報方式,使學生有自己的“獨特感受、體驗和理解”。如,條石“一塊有兩三千斤重”可以讓學牛比較下,大概相當於五、六十個同學的總重量。“才”表示長城的建成不容易,飽含着作者對古代勞動人民的讚歎之情。學生通過交流彙報,經歷了作者的情感歷程後,便產生了表達情感的慾望。而朗讀無疑是最好的表達方法一這是最基奉的閱讀實踐,引導學生採用多種形式的讀,使學生情感的脈搏與歷史文化的脈搏、與文本語言的脈搏形成強烈的共振,從而提高學生的思想境界和語文

素養。

文章的最後一段,總結全文,抓住“氣魄雄偉”引導學生讀出無比自豪之感。長城是世界歷史卜的一個偉大奇蹟,是我們中華民族的象徵,足我們炎黃子孫的驕傲,此時此刻,把你最想說的話寫出來。此時,學生內心的真實感受會在筆下流淌,學生的情感將會得以提升。

(三)拓展延伸,在心靈傾吐中移情

課堂結尾不應只畫句號,課雖終,情未了。我“追蹤’’學生的課後動態,設計了自選作業:

1、20xx年,奧運會將在首都北京舉行,那時,會有很多的外國人蔘觀我們的萬里長城,如果你正好是位小導遊,你會怎樣把長城介紹給他們呢?請創作一篇解說詞。

1、出一期以“長城”爲刊名的手抄報或電腦小報,自己進行設計、編輯,

舉辦.個小型展覽。

2、讀一讀“資料袋”,激發學生探究“世界遺產”之旅的興趣。

五、板書設計

遠景:氣勢雄偉

長城 近景:高大堅固 血汗和智慧

聯想:站在……踏着……扶着

說課稿 篇3

一、說教材

本課屬於美術學習中的造型表現領域,“恐龍”是孩子們很感興趣的話題,他們從喜愛玩恐龍玩具,看有關恐龍的連環畫,聽關於恐龍的故事,因此這節課從題目上就很容易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教學中我充分利用視頻和圖片,引導學生了解恐龍的相關知識,幫助學生了解不同恐龍的特點。通過本節課的學習,在觀察、記憶、表現恐龍的過程中,培養學生熱愛科學、關注環境,訓練他們的觀察、記憶、表現能力。

二、說教學目標、重難點

針對三年級學生好奇心強的身心特點,我確定了本課的顯性目標是瞭解恐龍的相關知識,學習表現不同特點的恐龍及其生活環境,培養的造型能力和想象能力。隱性目標是通過學習活動,培養熱愛自然、用於探究科學奧祕的精神,以及對美術學習活動的興趣。

圍繞教學目標,針對學生實際,考慮到活動中可能出現的問題,我確定本課的重點爲通過對恐龍資料、玩具的觀察、分析,瞭解恐龍的基本特點,學習如何表現不同特點的恐龍;難點爲不同種恐龍的特點及情節的表現。

三、說教法學法

在教學中,爲了更好地突出重點、突破難點,體現課程設計注重人文關懷,側重學生的體驗過程,針對國小三年級兒童的心理特點和認知規律,我遵循“教爲主導,學爲主體”的教學思想,通過情景創設,引導學生主動探究,體驗學習的過程,培養自主學習主動探究的意識;通過評價激勵,引導學生積極互動,體會創作的快樂,發展學生的想象力、提高學生的創造力。

四、說教學過程

爲了使學生都能在視、聽、說、思、畫等行爲環節中經歷美術的過程、體驗審美的快樂,順利達成教學目標,我設計的教學流程如下:

課前:觀看有關恐龍的'短片。

(一)組織教學。

(二)揭題。恐龍生活在一億幾百萬年前的三疊紀、侏羅紀、白堊紀時代,幾百萬年前就從地球上神祕地消失了,給人類留下了無窮的奧祕。今天我們就一起來走進恐龍的世界,:今天我們就來畫一畫恐龍。

(三)瞭解恐龍的種類、習性和體貌特徵。

1.說一說你知道的恐龍知識。

教師小結。

2.學習恐龍的種類、習性和生活環境。

(1)瞭解恐龍的生活環境:說說恐龍生活在什麼地方?

(2)瞭解恐龍身體結構。

提問:請同學們仔細的觀察分析,恐龍有哪幾部分組成的?

a、頭部 b、頸部 c、身軀 d、四肢 e、尾部

(3)恐龍的分類。

提問:不同的恐龍有不同的特徵,這些恐龍有什麼特徵呢?有什麼功能?

學生回答。(分別從恐龍的身軀、頭部、四肢、尾部,頸部的造型特點進行區分。)

教師小結:曾經在地球上生活着各種各樣的恐龍,大致可分爲食肉類和草食類,都有獨特的外型特徵。

請同學們仔細觀察,說說他們有什麼相同和不同的地方。

分別從恐龍的身軀、頭部、四肢、尾部,頸部的造型特點進行區分。

(四)創作指導。

1.最想畫的是那種恐龍?他有什麼特徵?怎麼樣表現。

2.怎樣體現巨大?在兩張作品中,哪個恐龍比較大?哪個比較小?爲什麼會這樣呢?

3.欣賞學生作品:哪些地方畫得好,給你有什麼啓發。

(五)學生自由創作,教師巡視指導。

1.雖然恐龍如此巨大,但早已消失在地球上。今天我們讓消失的恐龍重返地球,能不能雄糾糾氣昂昂地來到我們眼前,奇蹟就看同學們了:用你的畫筆,大膽地畫出巨大的恐龍,讓我們來場“龍王爭霸賽”吧。

2.在開始比賽前,我們先來熟悉下比賽規則吧。

A、畫一隻你最喜歡的恐龍或想象的恐龍,抓住恐龍的外形特點或動態去畫。

B、評選出三大龍王:

龍王一:體形巨大,威武。

龍王二:色彩鮮豔,合理。

龍王三:造型新穎,獨特。

3.學生創作,教師巡迴輔導。

(六)展示評價。

作業展示:進行學生互評,大家互相欣賞,表揚優秀作品。

(七)課堂小結。

教師:通過今天的學習,我們不僅學會了用大小對比的方法造型巨大的恐龍,還進一步瞭解了恐龍生活的環境、不同種類以及不同的生活習性。

(八)課後延伸。

1.課後可以用泥塑的方法去做一做自己喜歡的恐龍。

2.恐龍原是地球上的龐然大物,曾經統治地球達一億七千萬年之久,後來爲什麼消失了?課後請查閱有關恐龍的資料,瞭解恐龍爲什麼會消失的原因。

說課稿 篇4

一、說教材

(一)教材的地位

《論美》一文被選編在蘇教版國中語文實驗教科書九年級上冊第三單元第十二課。本單元的單元提示這樣說:“學學牛吃草——讀書要講求智慧,讀書有精讀與泛讀,對充滿智慧的經典作品就得深讀精思,反覆品味,如同牛的”反芻“一樣,含英咀華,直至得其精髓。”而本文正選自英國哲學家培根的名作《培根論人生》,當爲經典著作。培根是英國哲學家,在這篇雜感中,他論及人的外貌美,形體美,風度美,最後提出了德行美,希望“美的形貌與美的德行結合起來”,從而達到理想的美的境界。隨感式的寫法雖於條理不夠分明,卻於字裏行間透露出哲學家對“美”的理解,對人生的感悟,是一篇對學生進行“美”的教育和薰陶的絕佳範本。

(二)教學目標、重點、難點

新課程理念下的語文教學倡導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學習方式。基於此,在本課的教學中我把學習權,話語權交給學生,引導學生反覆研讀,品味課文,探尋美的真諦。並結合學生自身的實際生活去識別美,發現美,創造美,從而讓本課成爲一節對學生進行美的薰陶、教育的語文課。此外,由於學生的年齡、知識結構有限,不宜在課堂上涉及太多美學範疇下的概念、理論,增加學生理解的難度,影響學生主動參與,切實聯繫生活實踐的積極性。綜合以上因素,我制定瞭如下的教學目標,教學重點和教學難點。

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目標

A、瞭解作者,積累本課字詞,熟讀課文

B、在反覆閱讀的過程中培養學生探究、質疑能力以及表達能力

2、過程與方法目標

掌握通過聯繫語境,利用工具書探究詞義的學習方法

3、情感與價值目標

A、理解“美”的真正含義,樹立正確的審美觀、價值觀

B、學會在生活中識別美、發現美、創造美

教學重點

反覆品讀課文,領悟課文大意以及所蘊含的美的真諦

教學難點

讓學生了解這是一篇結構自由靈活,語言跳躍性強的雜感

二、說教學和學法

新課程理念強調學生是語文學習的主人,建議在語文教學中應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注重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和習慣,爲學生創設良好的學習情境。在教學中整體考慮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與態度三維目標的結合。本單元教學提示,讀書要講究方法,方法很多,最重要的是四個字——熟讀精思。一篇好的文章,一個精彩的片,讀一遍還不行,、要反覆地讀,直至滾瓜爛熟。而《論美》就是一篇耐讀的經典作品。根據新課程理念和本單元的教學提示,我在選擇教學方法和學習方法上,充分考慮到學習的知識水平,年齡特徵。在課堂上提供更多的機會讓學生傾聽、開口,讓學生在一個平等,對話,尊重,和諧的師生關係和課堂氣氛中體驗學習語文的快樂。真正做到把學習的自主權交給學生,讓學生當課堂的主人。爲此,在教學中我選擇了創設情景,激發思維,引導探究的教學方式和學生品讀——探究——質疑——合作交流的學習方法。

三、說教學程序

在教學中,我根據學生的認知水平,設計了六個環節來完成本文的教學。接下來,我具體談一談這堂課的教學過程。

(一)設置情境,導入新課

我認爲,一堂課的`導入,不僅要能激發學生的求知慾和學習興趣,還要爲學生的學習創設一個符合本課內容所要求的學習情境,以及輕鬆和諧的學習氛圍。因此,我在這個環節設計瞭如下幾個問題:“同學們熱愛自己的家鄉嗎?你覺得它美嗎?美在哪呢?”讓學生介紹自己家鄉的美,這樣將話題定位在“美”上,進而巧妙地轉入討論“什麼是美?”,“怎樣才能做到真正的美?”在學生踊躍的發言中,學生學習興趣得以激發,探尋美的真諦的學習情境也順利地創設了。

(二)自讀課文,感知文意

這個環節我讓5分鐘的時間學生大聲自由朗讀課文1—2遍。探究字音、詞義,把握文章主要內容。在學生朗讀課文的同時,我把本課的生字詞寫在黑板上,然後請個別學生讀,接着全班齊讀兩遍。引導學生通過聯繫上下文,利用工具書掌握“顏色”這個詞的含義。最後明確文章的主要內容:本文提到了人有三種美,分別是“顏色之美”,“形體之美”和“優雅行爲之美”。也就是“外在美”和“內在美”;這其中“優雅行爲之美”即“內在美”更重要;只有把二者結合起來纔算是真正的美。學生對於任何課文的學習和理解都是建立在充分感知,理解文本的基礎上的,這是語文學習的根本,而有目的限時閱讀,又是提高學生閱讀效率和閱讀能力的重要手段。在自讀任務的設置上,除了引導學生總體把握課文的中心內容外,還顧及到了文中出現的重要字詞,因爲字詞教學始終是國中階段語文教學中不可忽視的教學環節。強調“顏色”一詞,旨在引領學生探究詞義,而這一探究的過程,既是字詞教學的一種提高和昇華,更是幫助學生體會學習的過程和方法的重要途徑。

(三)研讀課文,探尋美的真諦

這個環節主要讓學生深入研讀課文,從文中找出印象最深的句子,談談自己的認識。讓學生成爲課堂真正主人,引領學生自己去感受、發現、探究,從中體驗到學習的快樂,這是新課程改革的基本理念。因此,在這一教學環節中,我把學習的主動權完全交給學生,充分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和創造性;與此同時,學生在表述自己觀點的同時,也能極好鍛鍊自己的口頭表達能力。當然,在學生髮言後,我還要加以適當的評價,對學生進行肯定、點撥和激勵,這樣也就做到了平等交流,師生互動。另外,抓住學生找出含有比喻句的例子,對學生進行運用比喻的訓練。這樣,很好地培養了學生的語文能力。

(四)聽讀課文,提出質疑

《論美》是一篇翻譯作品,由於年代、文化、語言的差異以及翻譯過程中可能出現的誤解等,都會影響到學生準確地把握和理解作者的真正寫作意圖。因此,若抓住偉人語言中的疏漏對學生進行質疑精神和能力的培養,一定會給學生極大的啓發。所以,在讓學生了解這是篇結構自由靈活語言跳躍性強的雜感以及翻譯文學所難以克服的侷限的基礎上,引導學生大膽質疑,培養學生敢於向權威產“不”的懷疑精神。愛因斯坦也曾說:“發現一個有價值的問題要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學生是否會疑,是否敢疑正是他學習能力,創新意識的最佳體現。

(五)齊讀課文,鉻記睿文哲語

讓朗朗的讀書聲迴歸到語文課堂,正是近年來語文教學回歸本色的一聲召喚。因爲只有在飽含感情的讀書聲中,學生對文章語句的含義主旨的把握,情感的體悟,才能真正達到更高的境界。同時,背書是學習語文的基本功,是語文知識積累的重要手段。妙詞佳語,格言警句,經典詩文都讓學生背。其實,背書的過程就是“牛吃草”的過程,或許學生背的過程中無法完全吸收,但它更大的意義在於給學生日後的學習儲備了足夠的可供“反芻”的養料。因此,在這個教學環節,我讓全班學生有感情地齊讀課文,再次感悟美的真諦,鉻記住那些充滿哲理和智慧的格言警句。

(六)拓展延伸

在本節課中,學生懂得了美的真諦以後,如何在生活中識別美,發現美,創造美,對於他們樹立正確的審美觀,人生觀,價值觀便尤爲重要了。因此,這一環節,我引導學生從身邊的同學、老師入手,發現他人的閃光點,還有尋找生活中不美的音符,再寫一段關於美的隨筆。這必將在學生的心理建立起一種正確的價值取向,引導他們在以後的人生道路上趨美避醜,趨善避惡,趨正避邪,從而實現身心的健康成長。

(七)說板書設計

好的板書,不但能突出課文的中心,而且能使學生從中歸納文章的內容。因此,我的板書設計是:

論美——把美的形貌與美的德行結合起來吧

說課稿 篇5

【教學目標】

1、鞏固所學的生字,認讀“夜、思”等9個生字;會寫“思、故、鄉”3個生字。

2、能正確、流利地朗讀古詩,讀出古詩的節奏;背誦古詩。

3、根據課文信息作出簡單推斷,想象畫面,初步感受詩中描繪的景象。

【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能正確、流利地朗讀古詩,讀出古詩的節奏並背誦古詩。

教學難點:根據課文信息作出簡單推斷,想象畫面,初步感受詩中描繪的景象。

從落實目標來看,本節課有這樣幾個特點:

特點1、注意引導學生關注新舊知識的聯繫——思路一條線。

我們在備課時,既要考慮知識的系統性又要關注新舊知識的連貫性,學生在學習新知時,離不開舊知的介入,新知總是在舊知的某一連接點上生長起來的。在教學中教師恰當地激活舊知,就能幫助學生在原有的知識基礎上架起通向新知的橋樑,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發揮和發展學生的智力,從而構建良好的認知結構。

在入課時,宋老師出示了一幅課文插圖,這幅圖是以“以圖配詩”的形式出現的,“詩情畫意”是我國古典詩人孜孜以求的審美境界,畫中有詩,詩中有畫,詩畫之間相依而生,相得益彰。這種相宜的圖文配合,不僅增強了教材的審美元素,也有助於開拓詩歌的意蘊。此時,宋老師讓學生們藉助畫面回憶這幅畫再現了哪首詩的內容?學生們看到畫面後,隨即,一首《贈汪倫》脫口而出。緊接着,教師又出示一首《古朗月行》(節選),小同學們眼前一亮:這不是我們在一年級上冊所誦讀的嗎,這首詩我們也會背誦!就這樣,在輕鬆愉悅的氛圍中教師吹響了學習的號角,引導學生髮現這兩首古詩的相同點,當學生髮現作者相同這一祕密後,教師適時說道:“今天,我們再學習一首大詩人李白的詩——《靜夜思》。”在介紹詩人李白時,教師又一次藉助新舊知識的聯繫,先由學生唱主角介紹,然後教師用“傾聽”的形式,補充相關內容,學生靜靜地聽着,彷彿在與大詩人隔空相見一般。

目睹眼前的情景,我在想:李白,這位偉大的詩人已經在一年級國小生的內心升溫。我們都知道,李白的詩歌留傳下來的有九百多首,題材各異,風格多樣,在學生學習的不同階段均會接觸到他的作品;詩人的豐富想象力和創造力,表現了古典詩詞獨有的對稱美、節奏美、韻律美,飽含着詩人寬廣的胸襟、美好的情懷、高尚的情操。這對每一個渴望成長的學生來說,都是不可多得的經典範本,也是歷代以來語文教材選文中的範本。

今天在古詩教學中教師注重新舊知識的關聯,以舊知助跑,借舊知生髮,一脈相承,融會貫通。在新課即將結束時,教師又爲學生補充詩人王維的《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學生懵懵懂懂地知道這些詩都叫思鄉詩,雖然學生年齡尚小,但是,隨着他們年齡的增高、認識的不斷提升,學生們會慢慢走進經典,與先賢對話,感受他們的學識、睿智、氣度,從而開拓視野,開闊胸襟,培養大氣,提升自我。

特點2、注意引導學生髮現語言表達的祕密——讀訓一體化。

我曾經在《國小語文教師》這本教學刊物中看到這樣一段描述:“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三分詩七分吟”,可見誦讀是培養感受力的一種重要手段。古詩之美首先是在於它的音律美,古詩的押韻平仄讓人讀起來琅琅上口,優美動聽。所以學習古詩詞必先誦讀。誦讀不應該只停留在形式多樣的比賽讀、配樂讀等淺層次上,而是應該在理解詩意的基礎上,進一步體會詩的語言美,讓學生在朗讀中融入感情,讀出作者要表達的感情。

在宋老師的課堂上,我們看到:教師主要是通過“讀”來發現語言的精妙,藉助“讀”理解詩句的內容,“以讀爲主”“以講助讀”,奏響了課堂教學的主旋律。

(1)在讀中發現韻律美。

在完成識字寫字的環節後,教師安排學生讀古詩,目的是鞏固所學生字,看到學生們能正確、流利地讀古詩,教師提升了難度係數,讓學生聽出古詩的韻律,伴着清幽的音樂,教師將無聲的文字轉化成有聲的傾訴,學生聽後報以佩服的掌聲,隨之,結合聽到的內容在文中劃出停頓,教師適時將正確的.停頓展現在學生面前,學生一邊看一邊嘗試誦讀,教室內書聲朗朗,餘音繚繞。

(2)在讀中理解詩句意。

在李白的這首《靜夜思》中,兩次出現“明月”一詞,第一句:“牀前明月光”是寫詩人在作客他鄉的特定環境中,一個獨處他鄉的人,白天奔波忙碌,倒還能沖淡離愁,然而一到夜深人靜的時候,心頭就難免泛起陣陣思念故鄉的波瀾。何況是在月明之夜,更何況是月色如霜的秋夜。

教師結合低年級學生學習的特點,以形象的畫面爲抓手,讓學生去區分,去對比,以填寫恰當詞語的方式積累語言,當學生說到“圓圓的月亮”“又大又圓的月亮”“又大又黃的月亮”時,說明他們真正走進了這幅畫面,跟着詩人李白走進了令人心馳神往的月明之夜。

第三句“舉頭望明月”,“明月”再次出現,當李白翹首凝望着月亮,自然而然陷入沉思,他情不自禁地想起,此刻他的故鄉也正處在這輪明月的照耀下,於是借“明月”抒發他的深切懷念,就這樣自然引出了“低頭思故鄉”的結句。

在這一階段的學習中,教師把更多的時間還給學生,通過各種形式的朗讀——自由讀、配樂讀、表演讀等等,讓孩子們沉浸於古詩的意境之中,自然而然地感受其中的曼妙。文字與情境的交融統一,學生在一遍又一遍的朗讀中感受古詩的魅力。課堂上,教師爲孩子們充分提供自由發展的空間,在潛移默化中接受着語言的薰陶。

特點3、注意引導學生體驗詩人豐富的情感——激活一腔情。

《靜夜思》是中國人最熟悉、最經典的一首詩,被譽爲“千古思鄉第一詩”。

這樣富有味道的文字,怎樣讓孩子們也感同身受呢,宋老師別出心裁地想到了——體驗!

詩中的兩處動作描寫“舉頭”“低頭”這一動作描畫出詩人完全處於沉思之中。是啊,秋月是分外光明的,然而它又是清冷的。對孤身遠客來說,最容易觸動旅思情懷,使人感到客況蕭條,年華易逝。凝望着月亮,也最容易使人產生遐想,想到故鄉的一切,想到家裏的親人。想着,想着,頭漸漸地低了下去,完全浸入於沉思之中。那此時此刻,李白想些什麼呢?見到學生的小手紛紛舉起,教師不溫不火的用適於學生接受的語言講述起李白的境遇,然後,從學生的視角出發,問道:“同學們,假如你離開家鄉一年之久,假如你患了疾病,假如你的身邊沒有親人朋友,在這樣一個月圓之夜,你會想些什麼呢?”可愛的一年級國小生聽了老師的介紹,他們的情感被激活啦,你看,他們也彷彿陷入了沉思,從孩子們發言的語調、談及的內容來看,他們也在思念家鄉的父老兄弟、親朋好友,那家鄉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那逝去的年華與往事……無不在思念之中。

詩歌是詩人的心聲,是時代的迴音,教師巧妙地穿插時代背景的介紹,學生內心的情感一觸即發。這種體驗式學習拉近了學生與詩人的距離,又拉近了他們與本真生活的距離,達到了穿越時空的效果。

古詩,字雖少,內容卻豐富,值得我們靜下心去體味、研究。20xx年的這個春節,說到最“火”,不得不提央視播出的《中國詩詞大會》,也許在當下,不少人覺得詩詞是小衆的,離我們很遠。但是通過這個節目,大家發現,原來詩詞可以離我們這麼近。

作爲一名語文教師,我們有義務去傳承這些中華優秀文化。就像錢理羣教授所言:語文是文化的存在,文化是語文的“底座”。我們的語文教學只有站在廣闊的文化背景下,對教材進行充分地挖掘,多角度延伸,鏈接相關的文化知識、現象,品味其內涵,豐厚其精神,吸收民族文化的智慧,汲取人類優秀文化的營養,以博大的文化作支撐,學生才能在豐富多彩的文化薰陶下提升文化素養。

說課稿 篇6

一、說教材:

1、設計意圖:

水是我們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我們每天都離不開它,每個人離不開它,正因爲水與我們生活的密切性,小朋友很早就接觸並認識了它,可以說,幼兒天生就愛玩水,在玩水的過程中,發現了很多有趣的而又新奇的現象。《新綱要》中指出,科學教育應密切聯繫幼兒的實際生活進行,利用身邊的事物與現象作爲科學探索的對象。因此,我選擇了物體在水中的變化,作爲幼兒科學教育內容,在活動中我爲幼兒提供了豐富的可操作的材料,爲每個幼兒都能運用多種感官、多種方式進行探索提供活動的條件,通過引導幼兒積極參加小組討論、探索等方式,培養了幼兒合作學習的意識和能力,學會了用多種方式表現、交流、分享探索的過程和結果。

2、目標定位:

《綱要》指出,五大領域的內容相互滲透,從不同的角度促進幼兒情感、態度、能力、知識、技能等方面的發展,因此,根據幼兒的年齡特點和實際情況,我制定了以下三個方面的目標:

(1)讓幼兒在玩水中感知水的特性,知道水是無色透明的、無味的,是會流動的,具有浮力和溶解性的特點。

(2)通過動手操作實驗,發展幼兒的觀察能力和動腦動手能力。

(3)教育幼兒要節約用水。

3、活動準備:

根據《綱要》中指出的“提供豐富的可操作的材料,爲每個幼兒都能運用多種感官、多種方式進行探索提供活動的條件。”我做了如下準備:

(1)教師材料準備:盛有清水、牛奶、醋的玻璃碗各一個,在水中會下沉的小物品(如石子、玻璃珠、麻將牌等)兩個;示範用的各組實驗用具一套。

(2)幼兒材料準備:盛水的大臉盆四個;小臉盆兩個;塑料小籃、能盛水的小容器若干;白糖、鹽、奶粉等若干;筷子、湯匙及裝有半杯清水的小杯等若干;泡沫板、大花片、小石子、玻璃珠、螺絲帽、吹塑紙等各種不同質量的物品或玩具若干。

二、說教法:

《綱要》指出,教師應成爲幼兒學習活動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導者,關注幼兒在活動中的表現和反應,敏感地察覺他們的需要,及時以適當的方式應答,形成合作探究式的師生互動。因此,我採用了以下教法:

1、觀察指導法:針對科學探索活動的隨機性,以及幼兒的自主建構過程,採取觀察指導法是比較合適的,教師通過敏銳地觀察,能針對地進行指導,還能在觀察中發現幼兒感興趣的事情以及其中所隱含的教育價值,把握時機,積極引導。

2、演示法:對於科學活動來說,教師的演示是有必要的,通過教師的講解演示,可以讓幼兒直接觀察到各種物品在水中的變化,而且通過教師的演示方法,可以避免幼兒在實驗中的操作錯誤。

三、說學法:

《綱要》中指出,要儘量創造條件讓幼兒實際參加探究活動,使他們感受科學探究的過程和方法,體驗發現的樂趣。因此,此次活動中,幼兒的具體學法有:

1、操作法:這是此次活動中,幼兒學習活動的主要方法。新《綱要》指出,教師要爲幼兒的探究活動創造寬鬆的環境,讓每個幼兒都有機會參與嘗試。因此,我爲幼兒準備了各種豐富的、可操作的材料,讓幼兒在操作的過程中,發現水的各種的祕密。

2、體驗交流法:在探索活動結束後,教師組織幼兒進行探討、交流,發展了幼兒的語言表達能力,也體現了師生互動,幼兒與幼兒的互動。

四、活動流程:

1、猜謎活動:(指導語:今天天有位小客人要來和我們一起做遊戲,要想知道小客人是誰,請先猜個小謎語——一樣東西真稀奇,看得見,抓不起,洗衣做飯離不開,洗手洗臉需要它。)一開始,教師就爲幼兒設置了一個懸念,通過猜謎來請出小客人,然後請小朋友找出小客人身上的'小祕密,一下子將幼兒的好奇心調動起來,爲後面的探究活動奠定了基礎。

2、演示活動:(指導語:水寶寶和牛奶娃娃、醋娃娃有什麼地方不一樣?):教師邊講解邊演示,讓幼兒通過觀察和比較找出水的小祕密之一,爲接下來的操作活動做好準備。

3、操作活動(指導語:請你們也來試一試、玩一玩,來找找水的其它小祕密)這個環節的分組操作活動是此次活動的重點,教師爲幼兒提供了豐富的、可操作的材料,並引導幼兒進行分組探究,既提高了幼兒的自主探究、動手動腦的能力,還培養了幼兒的合作精神。在此環節中,教師更多的是採用了間接指導和個別引導的辦法。

4、交流總結活動(指導語:說說你是怎麼玩的,你發現了水的什麼祕密。想想水有什麼用,我們該怎樣節約水和保護水)在這裏,教師爲幼兒提供了一個寬鬆的環境,幼兒可以盡情表達,不僅發展了幼兒的友語言,還拓寬了幼兒思維。

5、結束活動:結合前面幼兒的回答——水龍頭裏的水是流動的,教師讓幼兒到盥洗室去觀察水是如何流動的,使幼兒的興趣持續下去,並尋找更深一步的原因。

說課稿 篇7

一說教材

(一)說課內容:

九年義務教育人教版國小語文教材第十一冊第19課——《“精彩極了”和“糟糕透了”》第二課時。

(二)教材分析:

《“精彩極了”和“糟糕透了”》敘述了作者在七八歲時,寫了人生中的第一首詩,母親和父親對此的評價分別是“精彩極了”和“糟糕透了”。這兩種截然不同的評價,對作者產生了巨大的影響,使他在“精彩極了”的鼓勵中,在“糟糕透了”的警告中,把握住人生方向,成長爲一位著名作家。同時作者也明白了,父母對自己兩個極端的斷言,其實是兩種不同的表達愛的方式。

這篇語言平實,既有鮮明的形象,又凝聚着感情,滲透着深刻的哲理,且與學生的生活實際、情感體驗十分接近。文中個別語句含義較深,具有啓發性,給學生提供了多維的思考感悟空間。教學本文,要重視引導學生領悟文中含義深刻的句子。

本文是第五組文中的一篇講讀課文,在重點讀寫項目的訓練方面,它是前四組文訓練重點“體會的思想感情”的複習和鞏固。

(三)課時劃分:

本課的教學分爲二課時進行:

第一課時:導學生字詞;整體感知課文內容;學習第一部分(1—14自然段)。

第二課時:精讀第二部分(15—17自然段);總結全文。

(四)教學目標:

1、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自己感受最深的部分。

2、領悟文中含義深刻的句子;提高學生的質疑能力、合作探究能力和口語交際能力。

3、感悟作者對父母評價的理解,學會正確面對父母的評價,培養學生的感恩意識。

(五)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明白作者是怎樣逐漸理解了父母兩種不同評價中飽含的愛的。

教學難點:領悟文中含義深刻的句子。

二、說教學理念的定位

根據《語文課程標準》的要求,結合本節課的教學內容,我把這節課所要體現的教學理念定位爲:

1、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

2、注重學生、教師、文本之間的對話。

3、珍視學生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

三、說教法、學法

根據教學目標的預設、教學理念的定位,聯繫學生實際,我準備以“討論式教學”爲主,在學生自主學習的基礎上,進行合作、探究學習,在充分討論中,讓學生、教師、文本之間互動對話。同時,輔以“談話法”、“朗讀法”等多種教學方法。

四、說教具、學具的準備

教具:

1、多媒體

2、板書內容的文字貼畫

3、寫着“小記者”和寫着“巴德·舒爾伯格”的牌子各一塊

4、記者證一份

學具:記者證若干

五、說教學程序

(一)複習舊課,設疑導入

1、談話引入課題:板書課題、生齊讀課題(讀出對比的語氣)。

2、學生簡述第一部分的主要內容。

3、設疑導入:“我既得到母親的讚揚,又受到父親的批評,究竟成年後‘我’對這兩種不同評價有什麼新的認識呢?”

【從課題入手,通過複習舊知,並設下懸念,激發學生的閱讀慾望,形成閱讀期待。】

(二)精讀課文,悟情明理

1、自讀課文,質疑問難

(1)提出要求:用自己喜歡的方式朗讀課文第二部分,提出自己感興趣或不懂的問題。[出示]

(2)學生自讀課文並自由提出問題。

估計學生會提出以下的問題:

①“我不得不承認父親是對的。那的確是一首糟糕的詩。”句中“不得不”一詞說明了什麼?

②作者爲什麼說“一個作家,應該說生活中的每一個人,都需要來自母親的力量,這種愛的力量是靈感和創作的源泉”?

③ “所以還需要警告的力量來平衡,需要有人時常提醒你:‘小心,注意,總結,提高。’”這句話的含義是什麼?

④作者爲什麼說“‘精彩極了’也好,‘糟糕透了’也好,這兩個極端的斷言有一個共同的'出發點——那就是愛”?

⑤成年後,作者爲什麼越來越體會到兒時是多麼“幸運”?

⑥“‘精彩極了’,‘糟糕透了’……它們像兩股風不斷地向我吹來。我謹慎地把握住生活的小船,使它不被哪一股風颳倒。”這句話是什麼意思?

【“學貴有疑,小疑則小進,大疑則大進”。引導學生學會質疑問難,是自主探究學習的關鍵,也是創新學習的開端。】

2、歸納整理,引出重點

(1)師生共同梳理學生提出的問題。

(2)教師引導學生學會抓住關鍵性問題理解課文。[出示重點問題:成年後,作者爲什麼越來越體會到兒時是多麼“幸運”?]

【在尊重學生個性選擇的基礎上,教師給予引導,引出關鍵的問題,讓學生達成共識,使接下來的學習目標更明確。】

3、合作探究,解決問題

(1)學生帶着問題精讀課文,自主探究。

(2)分小組合作交流,共同解決問題。

(3)小組彙報交流情況。其他小組補充,教師相機點撥並板書。(見板書設計)

4、感情朗讀,深化理解

有感情朗讀課文第二部分,讓學生在讀中深化理解。(自由讀、開火車讀、教師範讀、指名讀、齊讀……)

【從發現問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體現 “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這一教學理念,也真正體現學生在學習中的主人翁地位,使學生“動”起來、使課堂“活”起來。】

5、現場採訪,加深感悟

(1)激趣引入:同學們,今天,我們有幸請來了美國著名作家——巴德·舒爾伯格,也就是巴迪先生。大家想不想採訪他?不過巴迪先生有一個要求: [出示:

①一個作家,應該說生活中的每一個人,都需要來自母親的力量,這種愛的力量是靈感和創作的源泉。

②所以還需要警告的力量來平衡,需要有人時常提醒你:“小心,注意,總結,提高。”

③“精彩極了”,“糟糕透了”……它們像兩股風不斷地向我吹來。我謹慎地把握住生活的小船,使它不被哪一股風颳倒。

④我從心底裏知道,“精彩極了”也好,“糟糕透了”也好,這兩個極端的斷言有一個共同的出發點——那就是愛。]他請大家讀懂上面的句子,並能針對其中一個句子向他提個問題,他纔會接受大家的採訪。同學們同意嗎?那就開始吧!

(2)學生自由讀句子,領悟句子的含義,並想好準備提出的問題。

(3)召開“‘巴迪先生’記者招待會”。

A、說明活動要求:[出示:“巴迪先生”記者招待會]

①全班學生按意願分爲兩組:一組當 “小記者” ,一組當“巴迪先生” 。

②採訪時,“巴迪先生”回答“小記者”提出的問題,一個“巴迪”答不完整,其他的“巴迪”再補充。

B、展開採訪活動。

①把寫着“小記者”和寫着“巴德·舒爾伯格”的牌子分別擺放在其扮演者的座位前,“記者”的扮演者戴上記者證。

②教師示範採訪。

③學生進行採訪。[教師相機點擊,對錶現比較好的學生進行表揚]

④教師小結。

(4)感情朗讀重點句子,讀中品味、加深感悟。(自由讀、同桌互讀、擂臺賽讀、齊讀)

【創設“‘巴迪先生’記者招待會”的活動情境,引導學生進行現場採訪,意在激發學生的“讀悟”興趣,讓學生主動去“讀”、去“悟”。通過採訪,師生、生生靈活互動,真正實現與文本間的對話。深化對課文的理解及感悟。】

(三)總結全文,拓展延伸

1、出示要求:

①談一談:學了本文,自己有什麼收穫。

②說一說:把自己親身經歷過的或看到的、聽到的類似巴迪的事例說出來,和同學們分享。

2、小組交流、彙報。

3、以詩作結。

①出示現代詩《教育與孩子》,同時播放樂曲《愛的奉獻》。

②教師飽含激情地進行配樂朗誦。

③學生一齊配樂朗誦。

教育與孩子

敵視伴隨着孩子,他學會爭鬥;

嘲弄伴隨着孩子,他羞澀靦腆;

鼓勵伴隨着孩子,他信心倍增;

讚美伴隨着孩子,他鑑賞有方;

認可伴隨着孩子,他愛心常存;

分享伴隨着孩子,他慷慨大方;

誠實與公正伴隨着孩子,他領悟出真理與正義。

說課稿 篇8

我今天講課的內容是人教版八年級下冊____二___單元的第____10__課組歌中的《雨之歌 》。下面,我將我對這節課的理解探微和教學流程向大家作以彙報:

一、教材簡析

地位:課文《雨之歌》是黎巴嫩詩人、畫家紀伯倫的作品,是第二單元《組歌》中的第二首散文詩。本單元所選的散文詩都是作者由尋常事物激起的心靈之聲。應讓學生透過文字,去捕捉作家們的情感律動,去感受他們心靈的無限風光。

內容:《雨之歌》一文屬於散文詩。作者以優美的、精妙的語言歌頌了雨———無私奉獻的愛的使者。在詩人筆下,雨有生命,有靈氣,有個性,它們與自然萬物和諧共處,構成生生不息的美妙世界:同時它們又閃爍着理性的光輝,給人以啓迪。結合課文的特點及其在單元中的地位,目標制定如下:

1、 知識目標:

感受雨美麗的形象,引導學生理解文章主旨;

2、技能目標:

.引導學生學習和品味文章語言與特色;

3、 情感態度目標:

體會散文詩中的的感情和美妙的意境。

文中作者用滿腔熱情讚頌了雨———無私奉獻的的精神,正確理解這種精神,並把握詩人熱愛自然、熱愛生活的情感。培養學生熱愛自然、熱愛生活的感情。 課堂主題

作文與閱讀同行 ,

欣賞與借鑑同在 ,

素質與應試同步 ,

二、目標及重難點的確定 本文是散文詩,有鮮明的形象與意境,語言優美清新,值得反覆揣摩,因此,目標1定爲本課的學習重點。品味語言及文章特色對八年級同學來說還有相當難度,所以目標2定爲教學難點。

三.教法學法的選擇

體會詩歌的情感要在朗讀中進行,教法就首選朗讀法;同時爲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習慣、合作交流的方法及發現探究的能力,學法定爲自主合作探究式。

選擇依據:《新課程標準》“要努力倡導自主、合作、探究式教學方法 ”。

四、教學過程:

一、激情導入,開啓文章。

好的導語猶如看戲前的'開場鑼鼓一樣,未開聲,先叫座。它奠定了一堂課的氛圍基礎。爲激起學生的課堂學習興趣,讓他們在積極主動,飽滿的精神和情感的狀態中走進課堂,我特意設計瞭如下導語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整體感知,引進文章。

教學千法,讀爲本。閱讀是走向文學內心的橋樑,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作者之間的的對話過程。爲此,我圍繞“閱讀”設計瞭如下環節。

1、 範讀,初步感知內容,感悟主旨。

相關題型設計:從文中你感受到的是怎樣的雨?請在橫線上添加修飾語,說一說你的

理解.

的題型。以此拉開引導學生解讀文章的帷幕,讓學生如同接觸一個新朋友一樣,在三言兩語的交談中,迅速獲悉對方留給我心的第一印象。讓文章內容與主題主體突現在學生面前。以此檢查學生的自主學習成果。落實學生 的教學任務,突破“知識與能力目標”

三、局部品味,解讀文章。

2、自讀

“凡爲教者必須達到無教”這是葉聖陶老先生曾經說過的一句話,本節課,我以人爲本,因學論教讓學生在“自主、合作、交流、探究”中,穿越課堂。讓教學過程彰顯方法,靈動智慧。我的具體做法是,我製作了主題爲“賞花”的幻燈片,其題型設計爲:

結合本文的寫作特徵,請從以下提示中任選一個角度,

告訴我們:你從這篇課文中知道了什麼?

的題例。本着深入淺出,化大爲小。變模糊爲明晰的設想。我給出了語文課中常見的22個術語作爲提示語設計了這些切入點比較明確的題例,

22個提示語是學生語文課常見的熟悉面孔,其難易程度不一,每位學生都可能找到自己的切入點,讓他們每個人都快樂輕鬆的進行有目的的閱讀,讓學習的方法性,目標性,科學性,高效性,明晰可見。更重要的是,文章中如排比、比喻、擬人的修辭手法,以及文章象徵的寫作手法,抒情的表達方式等,都會在學生的多個解讀中或“精妙”,或“明晰”,地再現在課堂。學生閱讀,鑑賞,感悟,審美能力也由此增強!

四、探究質疑,審視文章

盡信書,不如無書。教學中應鼓勵學生用批判的眼光審視書本,讓他的質疑與接納並存,才更能激活他們的思維,有助於他們的學習與成長。由此,我設計了主題爲“挑刺”的幻燈片,其題型設計爲:

課文中有沒有你不認同、不理解,持異議的地方?

根據你對文章的理解,請給文章打分,並說明賦分理由!(要求:我不會給你滿分!

但我一定會說出扣分的理由!)

如果你對評分持異議,要即刻發表你的見解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這些問題如同石子一樣,投向思維的河流,任他們在爭執,探討後伺機點撥,歸納。以便引導學生全面解讀文章。

五、拓展延伸,走出文本

人們常說,: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本着尊重學生的獨特情感體驗和獨創性的理解,我設計了主題爲“課堂檢測兼及題型訓練”的幻燈片,我設計的題例爲: 請就美文內容,並結合現代文閱讀的常見題型,擬3~4道有價值的題目考考你的競爭對手!(整體感知~開放性試題)。

此環節的設計既是學生對文章的回顧重溫,也是學生對常見題型的總結整理,又是學生從課堂走向生活的延伸。考慮到文章語言優美,也考慮到學生可能會疏忽這一點,我特設計了一道仿寫句式的附加題(要運用比喻、擬人、排比的修辭手法;要用第一人稱;要有中心)

(1)我是大海的嘆息,是天空的淚水,是田野的微笑。

(2)我是根根晶亮的銀線??我是顆顆璀璨的珍珠??

之後我留下這樣的作作業:

同題作文擂臺賽

請採用第一人稱,發揮豐富的想象力, 選取一物, 學習擬人、比喻以及 其他的修辭手法的巧妙運用, 以“ 之歌”(如“小草之歌”“白雲之歌”“春風之歌”),

模仿寫一首散文詩,表現你對人生的思考。

___至此,教學任務已在循序漸進中推進,落實,完成。

總之,引導學生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讓學生在期盼中走進文章,在激情中穿越文章,在收穫中走出文章,是本節課我的努力方向,我採用的A“激情導入,開啓文章”,B“整體感知,走進文章”,C“局部品味,解讀文章”,D“探究質疑,審視文章”,E“拓展延伸,走出文章”的五段式教學,並與對應世界了五張主題分別爲A“開心辭典”,B“實話實說”,C“快樂直通車”,D“焦點訪談”,E“非常1+X”的題例,使教學程序簡單明瞭,教學內容充實豐沛,我用學生喜聞樂見的創新形式作爲學習的開啓點。使他們樂學,而知識的積累,能力的增強,心靈的美容,這些傳統要求又是本節課的教學落腳點。無論傳統還是創新,施教之功在於點撥,引導,啓發。還學生活力。還課堂生命力,是本節課我諄諄的教育教學之道。不周之處,敬請老師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