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國文齋>範文>讀後感>

道德經讀後感(精選6篇)

讀後感 閱讀(2.73W)

當閱讀完一本名著後,你有什麼體會呢?讓我們好好寫份讀後感,把你的收穫和感想記錄下來吧。那麼你真的會寫讀後感嗎?以下是小編爲大家收集的道德經讀後感(精選6篇),歡迎大家分享。

道德經讀後感(精選6篇)

道德經讀後感1

《道德經》又稱《道德真經》,它是由中國古代偉大的思想家老子所著作。在讀道德經之前,就已經閱讀及聽聞許多從此書中所流傳出的膾炙人口的箴言精句。而不久前的深入拜讀與用心體會,更是讓我收穫頗多,受益匪淺。我也由衷地感知中華傳統思想文化的博大與精湛。《道德經》顧名思義以“道德”爲其綱宗,論述治國、用兵、養生、修身之道。它簡略深刻的辭藻、廣博細緻的內涵,被華夏先輩們美譽爲“萬經之王”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這是道德經的首篇。我的理解,或書或文放在開頭和結尾的一定是其精華所在,而這被廣爲流傳的一句,也自然流進我的心中,令我思迅良久。這句話的字面意義是說:道是可遵照的籠統的運動規律,但又不是一種恆定不變的籠統運動規律。依據事物的特性來冠以稱號,是事物相貌的反映,但這種相貌不是原封不動的。而道的轉義是道路,也能夠引申爲人生道路。人生之道無非是追求自由、幸福、健康、長壽之道。而同在一條人生路上卻有着兩種截然不同的走法,一種是聖人之道,它所追求的是淡泊名利、返璞歸真、順其自然之道,活的豁達而無私。而另外一種是走大多數人選擇的常人之道,追求的是身外的名利,或是大富大貴,或是泯然衆人矣。不同的道路走法自然不同,但都不能判定其本質的對與錯。人的終身都在屬於本人的道路上行走,道是人走出來的,正如魯迅先生所說,這地上本無路,走的人多了,也就成了路。因而所謂“道”,就是一條人人都能夠走得通的路。老子提出的“常道”就是這個道理。但我們大多都是走在能夠通行的道路上,而不是走得通的道路上,因而有的人走到半途就停下了,有的人走進了歧路,有的人走得很辛勞。同樣,“名”也不用專指稱謂,他能夠是功名,名分或是人世的一切價值。當我們自以爲完成了許多人生價值時,老子卻說你所完成的價值是真的完成了嗎?這就是所謂的名可名,十分名。老子並不是要否認我們所做的一切活動,而是要讓世人有所警醒:一切可道可名都不是真正恆久存在的。在這可道可名之外,還有一層不可道不可名但真正恆久存在的大道。老子要提示我們留意這真正恆久存在的大道,不要被你眼前的可道可名所矇蔽。

接受傳統文化的薰陶與洗禮自然能爲我們的心靈與生活帶來不一樣的淨化與感受,但在生活或工作中還是應抓住自身的根本,做一個能夠仰望星空,也能做到腳踏實地的真人,詩和遠方固然美好,按部就班的生活常態也尤爲重要。所以在我們虔心拜讀名作之時,也要結合我們自身,不斷完善進化,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成爲一名於社會,於他人的奉獻之人!

道德經讀後感2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這是我最喜歡的一部經典作品——《道德經》中的一句話。《道德經》像一束陽光,把萬事萬物的奧祕和爲人處事的規律照得明明白白,讓我心中豁然開朗。

《道德經》告訴我,要尊重事物的發展變化,並注意之間的轉化,並難得可貴地告訴我們該如何去對待自己的人生,以及用什麼樣的態度來過好自己的生活。

“甚愛必大費,多藏必厚亡。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長久。”這句話告訴我們:過分私愛必然要有重大的耗費,太多收藏必然會有厚重的損失。以前,我從不知道知足,嫌自己的衣服不夠名牌,用的筆不夠漂亮,嫌媽媽不夠優雅,嫌爸爸不是老闆……讀了這一章後,我明白了要知道知足。衣服雖比不上一些同學的名牌,但是是新的,而且很好看,我每次穿着到農村,農村的孩子們總是圍着我看不夠。而我用的筆從不妨礙我做作業,考出好成績。爸爸媽媽用他們的勞動所得讓我豐衣足食,週末陪我爬山撈魚,還能根據我的意願,出錢讓我學鋼琴、唱歌,打乒乓球……可見,我生活是多麼幸福,我早就該知足了,於是,我放下了心裏的包袱,開始知道滿足了,突然發現,我原來可以生活得這麼快樂。

“輕則失根,燥則失君”告訴我,辦事不能輕率浮躁,否則就無法辦成事情。就如去年我準備參加鋼琴考級,剛剛開始,我還沒有一個音符一個音符仔細彈清楚,我就急着用考級所要求的速度去彈快速的旋律,快是快了,可惜一彈快音符就像被揉成團,亂成了一鍋粥。當我看到這一章《道德經》後,發現我彈琴過於草率,我原來的意圖是希望自己能快些達到考級所要求的速度,可是因爲輕率,急於求成,把曲子的旋律都搞亂了。我靜下心來,重新謹慎地把這些音符慢慢“整理”好,很快,曲子就像樣了,慢慢地速度也上去了。終於,我通過了考級。我從心裏感謝《道德經》,它教會了我做事不要急於求成,要按照規律,踏踏實實努力,才能達到目的。

“無爲而無不爲”、“天下之至柔,馳騁天下之至堅”……均是《道德經》告訴我的道理,讓我漸漸明白了我該怎樣對待我的人生,該怎樣對待我身邊的事物。

道德經讀後感3

《老子道德經》44章中講到“名與身孰親?身與貨孰多?德與亡孰病?甚愛必大廢,多藏必厚之。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長久”。45章中又講到“禍莫於不知足,咎莫大於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

這兩段話的大概意解是:名利和身體比起來哪個更重要?身體和物質比起來那個更珍貴?得與失比起來哪個纔算有害?樣樣都要,必然導致大廢,取藏的越多,所遭的失也越多。故知足的人才能長久。

于丹在解讀儒道的理論中講了這樣一句話”什麼樣的學習是最好的學習?就是能改變自己的學習”我們平時經常說要培養一個良好的心態,但真正的做起來並不是很容易。我的經驗就是多學習,學習就像一面鏡子,通過學習來認識自己,看清自己,並且學會掌控自己。

在這個市場經濟繁榮,科技飛速發展的社會,人與人之間的'差距越來越大。這些差距有來自社會的,家庭的,自己的。所以,一個人要想在這種X—惑力極強的社會中快樂,平和的生存,就一定要看清自己,認識自己,瞭解自己。在你的生活空間,在你的事業中,在你的家庭中你想要的是什麼?其實老子講的道理並不深奧,而且很實際,就看你怎樣去認識。“知足不辱,知足者富”,知足,不等於不努力。而知足的人,他首先是瞭解自己,知道自己想要什麼?她不會貪婪,他不會要那些自己根本夠不着的東西。

就像練太極拳,大多人初衷都是爲了健康身體而進入,但到後來爲什麼差距會很大呢?。這就是看練拳者心理想要什麼?想要達到健康,就要踏踏實實的按照拳理去練,只要你用心,你就會達到你的目地,因爲你要的很實際。你要的是展示,你要的是人前的顯露,可能你的心就靜不下來了。表面的東西得到了,可你的拳沒有靜下心去練,你的功夫可能也就是表層的功夫。所以你要的東西不一樣,結果也不一樣。

現實生活中也是一樣,你一定要問自己想要什麼?生活中,我想要的就是平安,健康。所以我很知足,我每天的生活就像小河的流水一樣,平平靜靜的。因爲我要的不多,好像上天都能滿足我的要求。但有一點,我不風光,我不出色,可我很努力。不論是家庭,還是自己的生活安排,我都會盡心盡力去做,我要的都得到了,但不等於我停止不前。

“知足者富”知足,本身就是一個心態的體現,知足的人能靜,不浮躁,所以他會用他的努力去得到自己想要的東西。“富”這個富不是一般人眼裏的富。我記的在和一個朋友聊家事的時候說過這樣一句話“家庭生活是給自己過的,而不是給別人看的”所以這個“富”實際的意義就是自己的一種感受,而不是一種對外的炫耀。人要學會爲自己活着,我說這話不是說自私,而是說人不要爲別人怎樣看待你而活着,否則會活的很累。

人們都知道身體健康是最重要的。有一個比喻,健康是1,其他的都是0,但實際操作起來就不是那麼會事了。“人爲財死,鳥爲食亡”在當今社會體現的更是淋漓盡致。人要的東西太多了,到後來連自己是誰可能都不知道了。“天—怒”你要的太多了,天都怒了,所以到後來一定會受到懲罰。這也就是老子所說的“甚愛必大廢,多藏必厚之”之理。

看了博友的點評,我要想再上加兩句。博友講“平安是金子,健康是銀子。看看我金銀都有了,所以我不是應該知足,而是必須知足。

道德經讀後感4

老子之著《道德經》,蘊含了豐富的人生哲理。千百年來,上至帝王將相,下至平民百姓,無不從這部人類文明史上的智慧寶典中汲取治國安民、修身養性、立人處世的精髓。

當今社會科學發達,社會經濟高速發展,人們的物質財富越來越殷實,而精神財富卻越來越貧乏,道德淪喪的現象日益嚴重。假酒、假奶粉、毒大米、毒火腿;坑、拐、蒙、騙;貪污、腐敗等等觸目驚心的社會問題時見報端。

“堂堂正正做人,兢兢業業工作”的呼聲日益強烈。物慾橫流的現實生活中,如何去面對金錢、地位、美女的誘惑呢!我們同樣可以在《道德經》這部聖典中汲取睿智,找出答案,那就是要求我們在日常生活、工作中注重守靜處世,清靜自省,盡心本責!

其實,靜心、淨心、盡心就是人們端正心態的問題,它蘊含着人們的三個不同心態層面。靜心:靜守自己的人生座標;淨心:淨處自己的人生位置;盡心:盡力幹好自己的本職工作。

靜心是安心工作之本

“清靜無爲”爲道教修道之本,老子以“清靜爲天下正”。《道德經》十六章雲:“致虛極,守靜篤。萬物並作,吾以觀(其)復。夫物芸芸,各復歸其根,歸根曰靜,是謂覆命。覆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兇。知常容,容乃公;公乃全。全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歿身不殆。”強調了致虛守靜的工夫修養和復歸之理。“致虛”就是要消除心靈的蔽障和釐清混亂的心智活動,而後才能“守靜”,通過“靜”的工夫,深蓄厚養洞察力,纔會“知常曰明”,不會因“不知常”,而“妄作,兇”也。

老子之後,莊子強調少私寡慾,以靜養神,這是道教靜中養生的思想理念。

魏伯陽的《周易參同契》則雲:內以養正安靜虛元,原本隱明,內照形軀。

司馬承禎的《坐忘論》雲:“心爲道之器宇,虛靜至極,則道居而慧生;身與道同,則無時而不存;心與道同,則無法而不通。”又云:“靜則生慧,動則生昏”,這則是道教靜中處世的指導思想。

“靜心”,才能“知其雄,守其雌”、“知其白,守其黑”、“知其榮,守其辱”;靜心,纔不受名利得失困擾,不因進退去留而影響;靜心,才守得住清貧,耐得住寂寞。

總之,靜心是安心工作之本。人們的心境達到虛靜的狀態,纔會時刻保持謙虛謹慎、不驕不躁的工作作風,纔會在工作中出實招、辦實事,求實效。

淨心是保持清正廉潔工作的源泉

淨明道重要典籍《太上靈寶淨明洞神上品經》的序言:“淨明者,無幽不燭,纖塵不污”,由此而見,天地萬物之間,潔淨不染,沒有絲毫的灰塵存在,是謂之“淨”也,如果完全用人性的角度看待“淨”的含義,那就是“不染”。

“不染”的含義很廣泛,老子《道德經》十二章雲:“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馳騁畋獵令人心發狂,難得之貨令人行妨。是以,聖人爲腹不爲目,故去彼取此”。就從色塵(視根)、音塵(聽根)、味塵(味根)、香塵(嗅根)、觸塵(觸根)、法塵(法根)六方面形象勾劃了人們因貪婪而染色、染音、染味、染心、染身所導致的嚴重後果。故後人雲:六根清淨、一塵不染。西漢智者河上公給此章命名爲“檢欲”,意在教人約束,收斂人們的貪慾之心。

再看老子《道德經》十三章:“寵辱若驚,貴大患若身。何謂寵辱若驚!寵爲下,得之若驚,失之若驚,是謂寵辱若驚。何謂貴大患若身!吾所以有大患者,爲吾有身;及吾無身,君有何患!故,貴以身爲天下,則可寄於天下;愛以身爲天下,乃可以託於天下。”我們可以看出“寵辱若驚”的根源就在於“爲吾有身”,“爲吾有身”就在於人的心性不能清淨如水,清澈透明,把個人看得太重,把自己的名利、地位看得太重。如果恬淡處世,致虛守靜而見素抱樸,少私寡慾,何來“貴大患若身”呢!

由此,淨心能使自己自覺地堅持自我反省,能時刻檢束自己的貪慾之心、遏制自己的非份之想。淨心是保持清正廉潔工作的源泉。

盡心幹好自己的本職工作

人們常說:讀史而明鑑,這是說明了人們解讀歷史可以汲取前人的經驗教訓而爲己用,那我們通常所說的“前事不忘後世之師”。然而,我更以爲,讀典可明智,明智則生慧。

道祖老子在《道德經》之十七章說“道,常無爲而無不爲”,老子的無爲思想並不是說消極而無所作爲,這是對老子《道德經》的誤解,老子本意是在教人遵道而行,不妄爲。“不妄爲”正是人們靜心、淨心的外在表現,只有“不妄爲”才能更好地有所大作爲,也就是說“不妄爲”是有所作爲的保證。什麼是“有爲”呢!盡心幹好自己的本職工作就是“有爲”。

記得曾經看過一篇關於“什麼是道”的文章,作者有一句話,我至今記憶猶新,他說:“道在哪裏!道就在我們身邊,盡心幹好自己的本職工作謂之道也”。

這句話淺顯明白而又讓人警醒。是的,在世欲紛爭的當今社會中,如能盡心安心於自己的本職工作的話,那他的心態肯定是時常處於靜心、淨心的狀態,沒有進入靜心、淨心的心境,他是收斂不了他那不安份的心的。即道教所云的神不外馳,心不外思,由是說:靜心、淨心是盡心幹好自己本職工作的前提和先決條件。

中華民族歷來重視倫理道德的教化作用,提倡“百行德爲先”,崇尚“身正爲師,德高爲範”。各行各業都在加強道德自律教育,在努力提高羣體的道德水準。

隨着我國《公民道德建設實施綱要》二十字方針“愛國守法、明禮誠信、團結友善、勤儉自強、敬業奉獻”的推出,具體來說,就是將“靜心、淨心、盡心”三心衍化爲“六心”教育:忠心獻給祖國,愛心獻給社會,熱心獻給集體,關心獻給同事,孝心獻給父母,信心留給自己。

在現代社會強勁的經濟發展勢頭下,一些有智之士越來越注意到公民道德建設的重要性。重讀和闡釋道教聖典《道德經》,積極挖掘道教有利於社會穩定,有利於社會進步的教理和教義,才能讓道教更好地服務於社會、服務於人類,才能讓人們能致虛守靜、淨化心靈,從而盡心盡責地幹好自己的本職工作。

道德經讀後感5

提及道德經,大家都耳熟能詳,這是一部蘊藏着豐富的人生哲理的經典著作,其中包含以哲學,政治,軍事方面的論述!

道德經的薰陶是在兒子讀四小時被他每天的朗誦帶動的,後來也有幸跟隨學校組織的家長素讀一起打卡,和孩子一起互幫互助而習之。

雖然剛開始接觸時有些枯燥難懂,語感不太順口,不會的地方也虛心請教孩子,但在雒老師的組織和帶領下,不清楚的地方再借助陳琴老師的誦讀,慢慢的就找到了感覺,在班裏素讀打卡羣裏,和大家一起堅持每天誦讀一段,也在每週三的家長志願者統計時鞏固一遍,這本書拿起放下,放下再拿起,突然之間就感覺到親切,每當在某個地方看到有道德經中的典句,就有一種激動的心情!在道德經中多次提到“無爲”,我覺得無爲就是順其自然的把當下的事情做好,那麼用在我們爲人處世上,就是讓自己對待別人要寬容大度。“無爲”不是讓我們什麼事都不去做,而是不去做不符合自然規律的事情,只要不違背自然規律,你所做的其他事就是無所不爲的,“無爲”是一種心境,一種修養!

又如“少則多,多則惑”其實就是說自己無論在學習中還是工作上,集中在一個點上努力下功夫,長此以往纔能有所收穫,如果像蜻蜓點水,這裏一下,那裏一下,反而會一事無成,終會無所收穫!就像現在盛行的“抖音”,那些百萬粉絲所關注的網紅,其實她們就秉承着做垂直領域,就是老子所說的,在某個點上下功夫去努力做好一件事,成功的機率就越大!

就拿讀書這件事說吧,有很多人讀幾天感覺沒啥收穫,就給自己找理由放棄了,“以聖人猶難之,故終無難事”,如果想把一件事做好,就去堅持,也就沒有什麼困難不能被克服了,我們雖不能與聖人相比,至少可以學會堅持,學習老子他老人家做事對事的態度,用無爲之心做有用之事!

對於道德經的體會每個人都從不同的角度結合自己的生活去理解,每個人也在自己的領域去體會和領悟着這經典之作,讓我們大家在道德經中讀出自己的生活感悟,悟之用之享之!

道德經讀後感6

《道德經》是一本關於宇宙人生哲理的書,包含唯物主義,自然無爲,天地不仁的哲學思想,被譽爲“道學之精髓,哲學之先本”。《道德經》能啓迪人生智慧,就算是放到今天,依然能從中得到一定的借鑑。

《道德經》全書只有五千字,所以又名《五千言》,主要圍繞着“道”、“德”來詳細闡述各個學科的深刻道理。內容非常豐富,可謂包羅萬象,上到天文地理,下到社會人生。古時候很多思想的基礎都來自老子的思想,我們現在社會的很多人都喜歡讀《道德經》,這也體現了這本書的極大的魅力。《道德經》中闡述了很多思想、理論,其中物極必反的道理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想想幾千年前的老子能理解的這麼透徹,這着實讓我吃驚。物極必反指的是事物發展到了極端就會朝相反的方向發展,這是亙古不變的真理,也是人生的大智慧。古代王朝每一個都經歷了初期創立、巔峯和沒落,這跟帝王的統治有很大的關係。當帝王窮奢極欲到一定的程度時,人民被欺壓到一定的程度,都紛紛起來反抗,推翻統治。同樣的,當一個人恃才傲物到了極點的時候,往往會招來禍患。老子告訴我們,做人做事要有分寸,不可過分,一旦過度就會出問題。這是歷史規律,人生哲理。

我們讀《道德經》就是想從先哲那裏學習人生的智慧,提高個人的格局,走好自己人生路。是以大丈夫處其厚,不居其薄;處其實,不居其華。故去彼取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