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國文齋>史部>史記>

史記的讀後感(集合15篇)

史記 閱讀(3.18W)

當看完一本著作後,相信大家都增長了不少見聞,需要寫一篇讀後感好好地作記錄了。那麼讀後感到底應該怎麼寫呢?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史記的讀後感,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史記的讀後感(集合15篇)

史記的讀後感1

孫臏是《孫子兵法》的作者孫武的後人,號稱“兵學亞聖”,是春秋戰國時期傑出的軍事家。但是他的一生命運坎坷,由於自己的才華被同門師兄弟龐涓所嫉妒,被龐涓陷害挖掉膝蓋骨,失去了雙腳。我想,此時的孫臏除了身體的疼痛,更嚴重的是心靈的創傷。但是一個無法站立的人,卻能夠在戰場上指揮億萬大軍,成爲了傑出的軍事家,依靠的是他堅強的毅力和足智多謀的才華。

在這篇故事中,讓我領略到了孫臏兵法戰略的厲害。比如“賽馬”,孫臏讓田忌用下等馬和對方的上等馬比;用上等馬和對方的中等馬比;用中等馬和對方的下等馬比,這樣一來,田忌就只有第一輪迴輸了比賽,其他兩個輪迴必勝,最終輕鬆的取得了勝利。還有著名的“圍魏救趙”,孫臏說:“想把一團亂的東西解開,不能東拉西扯;在一旁勸架,也不能勸着勸着就摻合進去。避實就虛,出其不意,一旦形式產生變化,問題自然就會解決。”最終田忌將軍採取了孫臏的戰略,利用魏國出兵攻打趙國一定派出的是精銳部隊,而留在國內的是老弱病殘的推理,沒有直接出兵去救趙國,而是攻打魏國老巢,魏國的精銳部隊聽到這一消息,立馬打道回府救自己的國家。這樣一來,既解了趙國被圍攻的危機,又讓魏國疲於奔命,一舉兩得。從這些戰略中,足以看出來孫臏是一位足智多謀,精通兵法的軍師。最後的“馬陵之戰”,孫臏依舊利用高超的計謀將陷害自己的仇敵龐涓一舉殲滅,萬箭復仇。

作者最後寫到,當太史公司馬遷遭受宮刑時,不願意苟活在世,是孫臏這類人物的故事激勵了他,讓他勇敢地活下來,最後完成了《史記》的寫作。

讀完這篇故事我有兩點感受很深刻:一是當我們遇到挫折時一定不要放棄自己,要堅持自己的理想。二是《史記》真的很有趣,書中不僅僅可以學到許多才智超人戰略故事,還有故事人物的許多優良品質值得我去學習。

史記的讀後感2

《史記》不但是中國史學上第一本記傳體通史,而且是司馬遷走遍大江南北,經受住了各種打擊,嘔心瀝血在公園前91年完成的曠世鉅作。這本書中,最吸引我的是撰些時代中各領域英雄豪傑和記載國內外少數民族的列傳。是它讓我感受到了歷代英雄人物的氣概與豪邁。

比如說列傳中的刺客列傳裏的聶政,荊軻等人。以前,我以爲刺客不過就是那些品行不正,只知道搞偷襲的人。但史記上的敘述,讓我明白,實在刺客纔是對君主最赤膽忠心的人。究竟往行刺君王,成功了會被四周的衛士殺死,不成功更無生還的可能。真可謂是有往無回。固然如此,但他們依然一心爲君。就像荊軻臨走時在易水河邊 風蕭蕭兮易水冷,壯士一往兮不復還。的悲壯,更有那後來身中八劍卻仍一心想着太子丹,這就是他們的赤膽忠心的最好表現。

能與君主鬥智鬥勇的,還有那些有着頑強意志的說客。蘇秦是他們中最具代表性的一位。原先,蘇秦窮困潦倒,連家人們都嘲笑他,然而他沒有就此放棄他的理想,躲在房中鑽研《陰符》,練就自己論辯說理的功夫,用書中的道理往遊說君王,然後奔走於各個國家,終於讓燕文侯認同了他的意見和建議,將整個國家都託付給他,讓他往遊說各國,終極蘇秦成了六國合縱同盟的負責人兼六國的宰相。從而讓家人對他刮目相看,對他格外尊重。說客要想做成功是要付出凡人難以想像的艱辛,不但要遊走於各個國家,路途艱辛自不必說,而且費盡口舌君王也未必會聽,搞不好還會給自己帶來殺身之禍,所以很多人都退卻了,但蘇秦堅持了下來並獲得了成功,他那三寸不爛之舌抵得上人家的千軍萬馬。讓我見識到了一個人口才的氣力和古人那堅持不懈的偉大。

這樣令我受益匪淺的故事史記中還有很多很多,看了後讓我崇敬太史公的剛正不阿,仰慕這些英雄的雍容大度,更加喜愛古典文學中千絲萬縷的盡唱。

史記的讀後感3

作爲中華兒女,我們是榮幸的。因爲我們的國家是一個物華天寶的泱泱大國,是一個人傑地靈的文明古國。先人給我們留下了浩如煙海的古文典籍,我們在茫茫書海中尋覓先人的蹤跡,感慨曾經的驚心動魄,思量曾經的紛紛擾擾。

我在品讀《史記》後,我也真正地感受到三千多年曆史中充塞的悲壯、豪邁和心酸,也更能體會到中國文化的博大精深。

我敬孔子,怕項羽,頌毛逐,服姜尚,笑幽王,恨紂王,悲韓信,憐李廣。讀書,讀史,讀人,都是一種精神。張騫出使的堅毅與無畏,陳勝舉兵的大義與凜厲。

然而,品味全書,我更推崇項羽。沒錯就是那個四面楚歌,垓下自刎的落魄之人。

魯迅先生曾寫到:中國一向有失敗的英雄,少有任性的反抗,少有單身抗戰的武人。我想,項羽是個例外。他遭遇了漢軍重圍綠色,一人殺敵百數,死戰到底。烏江亭長敬他爲豪傑,請他渡江,待他捲土重來。然而燕雀安之知鴻鵠之哉?他寧爲玉碎不爲瓦全,大丈夫豈能苟且偷生!於是,他成就了一代霸王的悲情,遺恨千古。

但是,在我心中,他仍是一個英雄。與違背鴻溝和約,不顧手足之情的劉邦相比,項羽更值得我敬佩。雖然世人都認爲成王敗寇,但在項羽在我自心裏從沒輸過,他用勇氣,尊嚴,贏得了尊重和勝利。

歷史風雲,世間百態,《史記》記下了各種各樣的千古佳話:重耳在外流亡十載,卻終登王位,名垂青史;勾踐臥薪嚐膽,終於報了滅國之仇;孫臏臏足,撰述了《孫臏臏法》;孔子辦學授課,三千弟子傳承文化……

我在閱讀中彷彿重溫了歷史,與古人對話,感受他們身上的精神與風骨。這些必將成爲我成長的養料,伴隨我終生。

史記的讀後感4

今天讀了史記中的一個故事,內容如:姜子牙家住南陽,從小家境敗落,可他人窮志不短,從小刻苦學習,天文地理,軍事謀略,研究治國安邦之道,希望能有一天爲國家施展才華。姜子牙經過四十年的苦修,直到七十二歲時纔出山,但是因爲年紀大,一直是懷才不遇,因此,經常受到妻子的奚落與冷嘲熱諷。

於是八十歲的他平日裏除了熟讀兵書外,還經常到河邊釣魚,但是他釣魚卻很特別,他用的魚鉤是直的,所以三年下來沒有釣到一條魚,鄉親們看到都很奇怪,都感到姜子牙不是一般人,便到處傳揚他的故事,久而久之,姜子牙的大名便傳到了西伯侯的耳朵裏,求賢若渴的西伯侯便把姜子牙請進了宮中,並拜他爲國師,協助他治理國家。於是姜子牙也就有了一展才華的機會。

後來,西伯侯逝世後,他的兒子周武王繼位,武王繼承父親的遺志,拜姜子牙爲國師,並稱他爲“尚父”。姜子牙也不該初衷,繼續全力輔佐周武王。有一天,武王請教姜子牙,想要輕罰,而又想樹立權威,想少施行一些賞賜,而又能使人們從善,想少頒佈一些政令法規,又都能規範行事。怎樣做才能實現呢?姜子牙就說:“能做到殺一個人而能懲戒上千人,賞賜一個人而能激勵上萬人,這樣做纔是個有道明君。”周武王聽後茅塞頓開,照着姜子牙的話去做,賞罰嚴明,使周朝的政治更加清明,周軍大敗商軍,取得了勝利。由於姜子牙在周商對戰中功勞最大,武王就把姜子牙封到了齊地,成爲周代齊國的始祖,齊國後來也就成了春秋戰國時的“五霸七雄”之一的強國。

史記的讀後感5

初識荊軻,我就牢牢地記住了他。他那放蕩不羈的笑容,嚴肅認真的態度就刻在了心中。

“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這一去,也許不再能夠歸還。但是爲了燕丹,爲了天下,爲了百姓,他還是踏上了易水渡口。

當那蒼涼微婉的聲調響起,我似乎看見葦蕩中驚起的水鳥,聽到了它們一聲聲哀婉的啼鳴。第一次讀《荊軻》我還很小,看不懂古文,只能像聽故事一樣的聽爸爸講。

但從那時起,我對他就有了情意。“壯士一去兮不復還”明知是死別,卻如此鏗鏘有力。那時雖然不懂荊軻唱的是什麼意思,但是我莫名其妙的喜歡上了他。那是一位不朽的英雄豪傑的絕唱,也在我小小的心中留下了不可磨滅的烙印。

近日又重讀,心中不免澎湃。《荊軻》被歸爲英雄的悲歌,但我認爲這不是悲歌是壯歌,是勇敢不畏的豪邁,是將生死置之度外的義膽忠心,是無可比擬的豪義。

他不爲劍客變爲刺客而悲哀,相反他卻以此爲榮。雖然他的刺殺計劃沒有成功,燕國也沒能逃離危機,但他不是失敗者。他的腿廢了,無法站立,但他挺直了腰板,帶着輕蔑的眼神和傲慢的語氣理直氣壯地留下他的絕言。這就是一位以刺客身份傳世的豪傑,這就是他一身的豪氣,這也是我“毛髮豎立”的原因。他與屠夫及高漸離在街上暢飲,酒酣,乘樂而起,我看到了他的放蕩不羈;易水渡口,千百人送別,他一臉凝重,我看到了他的認真;爲了燕丹,他可以不畏生死,他可以放棄一切,我看到了他的義氣。都說英雄義氣、俠者豪氣,這又何嘗不是一種恩澤。無論是爲國、爲友,還是爲恩澤,他都可以付出全部,而現在的人又有這種品質嗎?真得能“滴水之恩,涌泉相報”嗎?

面對荊軻,我們應該反省,應當記住每一份恩澤,每一份恩情。荊卿已逝,易水依寒,不學其樂,只學其忠、其義,其懷節而去。其爲友、爲國、爲民,皆盡獻矣。一朝,擁其情,懷其義,爲國爲民,回報恩澤,至雲之霄漢,強國之天下。作文

史記的讀後感6

毛主席愛讀《史記》,因爲它具有較高的文學價值,更因爲它的作者——司馬遷有着豐富的社會實踐,能夠妥帖的安排史實。

司馬遷“南遊江、淮,上會稽,探禹穴,規九疑,浮於沅湘。北涉汶泗,講業齊魯之都,觀孔子之遺風,鄉射鄒嶧,乙困鄱薛彭城,過樑楚以歸”,走訪名山大川,拜訪鄉里老人,蒐集了十分豐富的歷史資料。他敢於發表自己的看法,幾乎每篇史記後都有發表意見的“論贊”,哪怕身“在闒茸之中”還希望自己能“卯首舒眉,論列是非”。讀《史記》,不僅是讀其中的歷史故事,更是要在那一篇篇凝結着作者心血的“論贊”中感受司馬遷哪怕身受奇恥大辱還要爲理想苟活的偉大精神。正如他自己所說:

“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賦《離騷》;左丘失明,厥有《國語》;孫子臏腳,《兵法》修列;不韋遷蜀,世傳《呂覽》;韓非囚秦,《說難》《孤憤》;《詩》三百篇,大底聖賢發憤之所爲作也。”

明代方孝孺曾評價《史記》“如決江河而注之海,不勞餘力,順流直趨,終焉萬里;勢之所觸,裂山轉石,襄陵蕩壑,鼓之如雷霆,蒸之如煙雲,登之如太空,攢之如綺縠,迴旋曲折,抑揚噴伏,而不見艱難辛苦之態,必至於極而後止”。它氣勢磅礴,“拾遺補缺,成一家之言”,它“不虛美,不隱惡”。

都說“史不寫當代”,可身爲推翻了秦朝的漢朝臣子,既肯定了秦朝的歷史意義,又批判了當朝皇帝劉徹迷信求仙的事實。不惜得罪統治者也要寫出真實的歷史。正因《史記》有這種突出的成就,才使它高標獨樹於我國史林。他是一顆不落的星辰,永遠照耀在歷史長河之上;它是不倒一棵樹,上面結滿了歷史的碩果;它是一座山,永遠矗立與世界文化之林!

史記的讀後感7

司馬遷的《史記》,貫通祖國三千餘年的輝煌歷史,是中國歷史上第一部紀傳體通史,被列爲二十四史之首,是一部經典之作。

該書是中國古代最著名的古典典籍之一,記載了上自上古傳說中的黃帝時代,下至漢武帝元狩元年間共三千年璀璨的文明,生動的描寫了三千年大大小小的一些史事。讀過這本書,讓我深深得感受到了祖國文化的偉大,令我心存敬意。史記的生動描寫一直鼓勵我們的寫作,以及我們祖國的發展,史記一出來,可謂是洛陽紙貴啊。

一部偉大的作品,總會有輝煌的成就。《史記》這一部偉大的作品,是祖國文化史上的一顆明珠。司馬遷筆下的人物個個栩栩如生,有着鮮明的個性。生動的語言,優美的文字讓讀者讀起來彷彿置身於一個個優美的意境中。隨着情節的起伏,我的心情也在爲之而改變。喜着主人公的喜,憂着主人公的憂,感受着主人公的感受。輕鬆幽默的語言,緊張刺激的情節,彷彿把我帶到了那個遙遠的時代。各個時代的背景特色;各個國家的風土人情;各個民族的風俗習慣,在《史記》中表現得淋漓盡致,繪聲繪色。

就像尤安·艾肯在《走遍天下書爲侶》一文中所說的那樣,看《史記》就彷彿在作一次歷史旅行,讀者像是穿越了時空,成了一位歷史事件的親歷者,體會了當時人們的思想感情;就彷彿在和司馬遷面對面的談話,被他那準確到位的語言所打動,在不知不覺中也增長了必要的歷史知識,豐富了頭腦……

《史記》,魯迅譽之爲“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是一本令我們每個中國人都應該細細閱讀的經典!是一本既生動有趣又能增長知識的值得一看的好書!

史記的讀後感8

司馬遷在《李斯列傳》開篇,先寫了一個李斯見過的小故事。說李斯在家鄉上蔡做小吏的時候,發現有這麼兩羣老鼠:一羣生活在廁所裏,以人畜糞便爲生,整天還要提心吊膽;另一羣生活在倉庫裏,個個吃得肥頭大耳,見人毫不躲避。李斯感嘆說:“人之賢不肖譬如鼠矣,在所自處也。”李斯在“廁中鼠”身上看到了卑賤,在“倉中鼠”身上看到了高貴,他希望自己成爲一隻“倉中鼠”。

於是,李斯西入秦國,到呂不韋幕府工作。在接下來的幾年裏,他獲得了呂不韋的信任,官職也得到了提升,但是充其量也僅是個祕書的級別,與他的願望還差很遠很遠。

這年,秦王突然下令逐客,李斯就給秦王上了著名的《諫逐客書》,而這篇文章讓李斯在秦國徹底站穩了腳跟。從此他有機會接近秦王,有機會實現他的夙願。憑藉忠心和實幹,李斯很快被封爲了丞相。手中有了權力後,他如在《諫逐客書》說的一樣,爲秦國的長治久安而廢寢忘食。他廢封建、統文字、焚詩書而大幹特幹,與此同時,他的忠誠換來了秦王的回報,封他爲賢成侯,於是他徹底成爲“倉中鼠”中的一員。

轉折發生在始皇帝病死於沙丘。陰謀家趙高爲了把胡亥推上王位,去拉攏李斯,李斯猶豫了好長時間最終答應。而打動李斯的一句話竟然是:“扶蘇做了皇帝,你能確保丞相之位不會被蒙恬替代嗎?”爲了保住這“倉中鼠”的地位,他選擇了跟隨陰謀。現在我們似乎沒必要罵趙高贊李斯,畢竟那是個滿口道德仁義卻只說不做的時代。說李斯缺少骨氣,也太勉爲其難了,他要的僅僅是自己額榮華富貴。

結局,李斯被趙高陷害,腰斬於市。臨死前,李斯對兒子說:“我想跟你會上蔡溜溜狗、打打獵,看來沒有機會了。”最終連“廁中鼠”也沒做成。

人應該學會激流勇退的,站在懸崖邊上看風景固然便利,但一不留神便會粉身碎骨。呂不韋、大夫種留戀懸崖上的權勢,結果身戮人亡,如此看來,做范蠡、范雎未嘗不是一種明智的選擇。

史記的讀後感9

今年寒假,我上了學而思短期班在線直播課“體貼入微讀《史記》”,裏面的故事一下子吸引了我,彷彿打開了一部巨大的歷史畫卷,讓我看到了中華民族悠久的文化。

在老師講解的基礎上,我找出了家中的《史記》。這本《史記》已被翻譯成白話文,原著是司馬遷,是我國曆史上第一部紀傳體通史。翻閱沉甸甸的書本,我彷彿坐上了時光穿梭機,來到兵荒馬亂的戰國、秦朝、西漢年間,驀然發現,那一位位英雄,帶着堅定無畏的表情,披荊斬棘,向我走來。

《史記》就是一部歷史人物的百科全書,塑造了一個個有血有肉的人物形象。有智勇雙全的藺相如,他憑三寸不爛之舌、顧全大局的格局、忠君愛國的精神,帶給我們一個個膾炙人口的動人故事:“完璧歸趙”“澠池之會”“負荊請罪”;捨身爲國的荊軻,不顧自己的性命刺殺秦王的大無畏精神,“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返”是多麼的淒涼;統一六國的秦始皇是個殘虐的暴君,他焚書坑儒、廢黜百家,修皇陵,害得老百姓民不聊生;農民起義領袖陳勝吳廣,在秦朝殘暴的統治下,起兵反抗;西楚霸王項羽,英勇善戰,有着卓越的軍事領導才能,可惜最後落得“四面楚歌”的下場……

越王勾踐臥薪嚐膽,雪恥滅吳的故事告訴我們困難與挫折能催人奮進,與人力量,安逸與保守卻使人墮落,所以,我們要勇敢面對挫折,敢予接受挑戰,否則只能像吳王一樣死路一條!歷史的長河靜靜流淌,溫潤而莊嚴。《史記》很厚,共一百三十篇,我還沒有讀完,但已受益匪淺。

歷史的長河靜靜流淌,溫潤而莊嚴。《史記》很厚,共一百三十篇,我還沒有讀完,但已受益匪淺。所謂“讀史使人明智”,領略成功的祕訣要學習歷史人物的優點,也要以過去的失敗爲鑑,吸取前人的經驗教訓,避免重蹈覆轍。

史記的讀後感10

《史記》,一本大家耳熟能詳的鴻篇鉅著,聽到、看到《史記》這兩個字,總能讓人想起魯迅先生的“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這句著名的話。

這本簡寫的《史記》,在我重讀之餘,我總能想起司馬遷悲憤寫《史記》的情景。讀簡寫《史記》裏面的典故故事,有幾個故事對我來說真是歷歷在目。

《史記》中,我認爲最經典的故事就是《胯下之辱》、《烏江自刎》。司馬遷提筆寫《胯下之辱》一定有感而發,韓信受到的是胯下之辱,司馬遷嚐到的是宮刑,胯下之辱和宮刑都是中國古代封建社會讓人恥辱的懲罰方式。司馬遷一定十分同情韓信,他們倆真是英雄惜英雄啊!司馬遷和韓信面對這兩種懲罰方式,驚人的相似,笑對之。在那個沽名釣譽的社會,要有多大的魄力呀!翻出史卷,古今中外,所有出將入相的人,不都是有寬廣的胸懷,才使自己流芳百世。所以名譽是經過自己的努力而得到的。

還有一個讓我記憶猶新的故事就是《烏江自刎》,主人公項羽悲慘的結局讓我驚訝。項羽推翻了暴秦,立下了赫赫戰功,但最後卻輸給了比自己稍遜的劉邦,這真是耐人尋味。其實,項羽用不着自刎,完全可以渡江而去,重新大幹一番。此時,我發現項羽死在一個詞上———名譽。項羽以前是楚國貴族,而劉邦則是沛縣的一個亭長,項羽一個貴族竟輸於一個小亭長,能不“無臉見江東父老”?最終他只能無奈地選擇自刎。司馬遷寫到這兒,我想他一定會爲這個力能扛鼎的霸王惜哉!嘆哉!憐哉!人有時也要學會放棄,而不是一味地索取。

掩卷深思,司馬遷這位歷史巨人,留給我們最寶貴的三句話:“通古今之變,究天人之際,成一家之言。”纔是“讀史使人明智”的最形象的詮釋。

史記的讀後感11

最近,我讀了《史記故事中的大啓發》這本書,在帝王中,我比較佩服劉邦,劉邦身上有着凡人不具備的特點——勇氣與善於用人。他在亂世中果斷的加入了反秦鬥爭,打出了大漢天下,做了凡人做不了的事。

劉邦一生中,有一個重要的命運轉折點,那就是鴻門宴。劉邦先於項羽攻下秦朝的都城咸陽,項羽懷疑劉邦想雄踞一方,打敗自己,於是設下鴻門宴邀請劉邦赴宴。劉邦猜到,項羽是想在鴻門宴上殺了自己,按理應該不去赴宴,可是,如果劉邦不去,則被項羽抓住了把柄,當時,項羽有40萬大軍,而劉邦只有10萬軍隊,項羽必定揮師猛進,直取咸陽,砍劉邦的首級,就像雞蛋碰石頭,劉邦的一切大業都要毀於一旦。所以,劉邦必須冒險去赴鴻門宴,和項羽坐在一起喝酒、談笑風生,取得項羽的信任,度過難關,再圖後事。正是劉邦的`果斷決定,才成就了他後半生的偉業,這就是勇氣!

然而,光靠勇氣是不夠的,這樣的人只是一介武夫,難有大的成就,他還需要靠人才的輔佐,還要善於用人。實際上,劉邦只是一個匹夫,沒有高強的武功,沒有高深的學識,更沒有歷史,但是,他會用人,謀士的意見他都虛心聽取,多學習,多借鑑。劉邦手下有一大批充滿智慧的謀士替他出謀劃策,有一大批能征善戰的武士替他拼殺疆場。而項羽剛愎自用,自以爲是,手下只有一個他信得過的謀士范增,還不信任他,不重用他,雖然有比劉邦多得多的軍隊,卻變成了一個真正的匹夫。這樣大的差距註定了項羽必輸的結局,最終被劉邦打敗,留下千古遺憾。

李世民曾經說過,以銅爲鏡,可以正衣冠;以古爲鏡,可以見興替;以人爲鏡,可以知得失。我們從劉邦的故事中悟出許多有用的道理,只要我們多學習,多研究,我們就能成爲王者。

史記的讀後感12

《少年讀史記》是張嘉驊編著的,這套書是按《史記》的分類標準來分的。《史記》分本紀、表、書、世家和列傳五個部分。我剛剛看完《少年讀史記》的《帝王之路》,也就是《史記》的本紀部分,講的是帝王或獨攬大權的人的一些故事,如堯、舜、項羽、劉邦等等。

《少年讀史記》的內容簡短,但是通俗易懂,所以我很喜歡看。其中堯的精神令我敬佩:他不把自己的位子傳給兒子,而是讓大臣選一個能幹的人來接替。堯選對了繼承人,舜非常聰明能幹,他也很無私地把位子傳給了他認爲有才能的人——禹。

所有人物中比較特殊的就是呂后了。她是這一本書中唯一一個作爲主題講的女人。她是歷史上第一個臨朝稱制的女人,民間對她的評價是:心狠手辣、慘無人道。其實不完全是這樣的,呂后她雖然手段狠毒,把戚夫人變成“人彘”,但是她也推進了中國歷史的發展,我們評價一個人不能太極端,不能只因爲他(她)做了什麼壞事很壞很壞,就說這是個壞人。

《少年讀史記》有一個特點:當每一章寫完時,都會有“三分鐘讀歷史關鍵”“史記元典精選”“詞語收藏夾”三個延伸板塊。三分鐘讀歷史關鍵告訴我們怎樣讀懂歷史;史記元典精選謝了這一章節中一部分的文言文,並還有註釋和譯文;詞語收藏夾則是這一章節中的成語收集,並有例句和意思。這是《少年讀史記》的特色。

《少年讀史記》會帶你走進司馬遷的《史記》,遨遊歷史的海洋。每一章都生動有趣,內容豐富,很適合我們這個年齡閱讀。如,本書還講了何爲“大器”,古代人能成爲大器的人少之又少:真正是大器的人只有堯、舜等人。書中說“若我們每個人都能成爲‘大器’,那是天下之大幸!”何時纔會出現這種情況?只能說還特別的遙遠。

史記的讀後感13

在歷史的長河中,《史記》記載了一些豐富的歷史知識,開闊了我們的眼界,更加深入的瞭解了一些歷史知識,使我收穫不小啊!

《史記》是我國最早的紀傳體通史,這本書共一百三十篇,五十二萬多字,此書也開創了紀傳體史書的形式,對後來瞭解歷朝歷代的歷史,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從秦始皇到唐朝這一段期間,是這本書的重點,在這裏面我印象最深的是:李廣爲將廉潔,常把皇上給自己的賞賜分給部下,與士兵同吃同飲。他做了四十多年的官,家裏沒有多餘的財務,即使皇上下令賞賜他也從不談購置傢俱的事情,深得官民的愛戴。李廣身材高大,臂長如猿,有射箭的天賦,他的子孫和同僚的子孫向李廣學習射箭的技術,但最後都不及李廣。李廣不善言辭,與人亦已射箭賭酒爲樂,一生都以射箭爲消遣。李廣愛兵如子,凡事都身先士卒。行軍打仗遇到缺水斷食之時,遇見水、食物的時候,士兵不全喝到水,他不近水邊;士兵不全部吃飽,他不嘗飯食。李廣對士兵寬緩不苛,這就使得士兵爲他甘願出死力。李廣射殺敵人時,要求自己箭無虛發,所以非在數十步之內不射,常常是箭一離弦,敵人應聲而亡,也由此多次被敵人圍射,射猛獸時也由於距離太近而幾次受傷,但李廣從不畏懼。

這麼一位可敬的大將,在最後還是自盡了,哎,這真是可惜中的可惜啊!

看《史記》就彷彿在讀一本有趣的故事書。生動形象的歷史人物有聲有色的爲你講述他們身上發生的有趣的故事,帶你進入他們的世界。讀《史記》就彷彿在和一個歷史學家面對面的談話,深深地被他那準確到位的語言所打動。在不知不覺中增長的必要的歷史知識,豐富了頭腦。

《史記》歷史中的寶書,可貴的史書!

史記的讀後感14

讀了《史記》,我最深的感觸是“得民心者得天下”,在這些真實發生過的歷史故事裏,令我印象最深刻有幾個。

一個是暴君商紂王,他雖然擁有好的口才,但他把這個才能用於拒絕大臣的進諫,他有強壯的身體,但他把這些力量都用於狩獵、玩樂之中,讀到這,我的心隱隱刺痛,爲商朝感到悲哀,明明商紂王有這麼好的資本,完全可以好好地治理國家,讓國力越來越強大。最令我吃驚的是,當忠臣比干勸說他的時候,他卻“靈機”一動,想出一個“好”主意,他對比干說:“我聽說聖人的心有七個孔,難道你是聖人麼?我要看看你的心有幾個孔!”說着,他就拔出劍,剖開了比干的胸膛,把比干的心臟當着衆臣的面挖了出來!讀到這一段的時候,我對商紂王如此暴虐的行爲深惡痛絕,可以想象,當時的百姓多麼痛恨這個商紂王。當週國的首領—周武王和紂王交戰時,紂王的百姓、奴隸們竟然發過來攻打商紂王。結果當然不用說了,周武王贏得了民心,大勝而歸。這個故事生動形象地說明了“得民心者得天下”道理!

《史記》的第四十二章也講述了類似的道理,鄭國的國君與妻子姜氏生下了兩個兒子,但姜氏偏愛二兒子,厭惡大兒子,因爲她生大兒子時難產。當長子生繼太子位時,姜氏就不高興,她想讓二兒子段繼位,於是在生登基時強迫生把京邑封給段,然後,讓段在京邑暗中操練兵馬,然而這一切長子生都看在眼中,但他不動聲色。段聽說他沒反應,便進一步與母親商量他篡位的奸計,準備內外呼應。讀到這,我的心不由緊縮,生怕二兒子段會得逞。結果並非如此,生在段攻打京城時,拿出最精銳的兵馬和段決一死戰,結果生大勝。段的荒淫無度使百姓非常厭惡他,所以最終生保住了王位!

《史記》中類似的歷史事件很多,他們都讓我領悟到一個真理:正義永遠能戰勝邪惡,得民心者得天下!

史記的讀後感15

書一直是人類的朋友——不過,這位朋友與我們每個的交情都不大一樣。也許是泛泛之交,也許是心心相惜的知心朋友......這其中的原因就太多了,正所謂書海無涯,所以又有許多人望洋興嘆

在兩千年前,一位偉人在遭受了莫大的屈辱以後,忍辱負重,以心靈和血肉之軀完成了一部偉大的史學著作。而個人就是司馬遷;這不是學著作就是我國古代四大名著之一《史記故事》。《史記》全書共130篇,52萬多字,記載了上起黃帝,下至漢武帝三千餘年的歷史。

書中記載了許多歷代以來的氣概人物,如被叛徒殺死的農民起義領袖陳勝,“有志不在年高”的甘羅,以及項羽、荊軻等等。其中,最讓我敬佩的便是那十二歲就被秦始皇封爲上卿的甘羅了,甘羅是甘茂的孫子,甘茂去世那年,他才十二歲。他雖然年紀小,但是他已經熟讀兵書,巧用“反奸計”,讓原來秦燕兩國聯盟攻打趙國的計劃改變成了秦趙兩國聯盟攻打燕國。最終,燕國打敗,秦國勝利取得燕國十六座城邑,趙國取得了十四座城邑。於是,甘羅就這樣立了功勳,被秦始皇封官爲上卿。不僅如此,秦始皇又把原來屬於甘茂的土地與房宅也賜給了甘羅。

讀完了全書後,我受益匪淺:我們要向甘羅學習,多珍惜時間用來思考問題。在遇到大場面的時候要保持冷靜,有條有理的向對方分析利與弊!向韓信學習:當面臨比你強的壯漢時,要忍一忍一時之辱,不要衝動逞強,匹夫之勇是沒有用的,當然不是讓你懦弱,而是讓你哲時忍耐而後奮發圖強。向勾踐學習:也許現在的境況很糟糕,但是,只要我有信心,就一定能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