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國文齋>勵志>爲人處世>

中國好聲音成功之道

爲人處世 閱讀(1.14W)

《中國好聲音》自20xx年7月13日開播以來,每週五晚在浙江衛視播出,在收視率一路飆升的前提下,贏得業界和普通觀衆的良好口碑。以下是本站小編爲大家整理的關於中國好聲音成功之道,歡迎閱讀!

中國好聲音成功之道

中國好聲音成功之道:

《中國好聲音》是一檔由浙江衛視和星空傳媒旗下燦星製作聯合打造的大型勵志專業音樂評論節目,由中國音樂界重量級的那英、劉歡、庾澄慶和楊坤擔綱導師,著名主持人華少擔任主持,每期十個選手。

在“限娛令”的高壓下,浙江衛視以其獨到的創新精神爲中國電視娛樂節目樹立新的風向標。《中國好聲音》的收視率從第一期期的1.477到第五期的3.310,處於同時段收視之首,本文將從傳播學的角度爲大家探尋《中國好聲音》成功的祕密,解析在熒屏熱播現象背後深層次的文化成因。

一、精良的製作——外購版權,引進模式

《中國好聲音》的模式起源於荷蘭Talpa電視製作公司的The Voice。20xx年,The Voice一經推出,就在荷蘭創下收視奇蹟,吸納了300萬荷蘭觀衆,佔總人口的18.2%[1]。20xx年,美國的製作公司買走《The Voice》的美國版權,創下驚人的收視率,力壓當時風靡一時的《美國偶像》。這個節目模式在歐美的大獲成功,讓The Voice的知名度一時聲名鵲起。20xx年星空傳媒旗下的燦星製作公司不惜重金向荷蘭Talpa電視製作公司購買了The Voice的中國版權。

縱觀當下的娛樂節目,一個好的電視節目可以迅速躥紅提升整個電視臺的市場份額,拯救一個電視臺,像《中國達人秀》、《中國夢想秀》、《激情唱響》等娛樂節目都是外購版權。外購版權引進模式,是國內節目急速提升的一個捷徑。一個好的節目模式是經過觀衆和市場檢驗過的,引進加本土化的改造是當下電視節目成功的關鍵因素。

節目模式的關鍵要素包括:客戶(顯性或隱性需求)、產品或服務(能給客戶帶來什麼價值)、能力(核心能力,包括關鍵資源、流程等)、盈利模式(怎麼實現盈利),而這些要素顯然與媒體的戰略目標緊密相連[2]。

中國電視節目形式的創新存在瓶頸,原創本土電視節目也無實質性的突破,沒有給觀衆眼前一亮的感覺。《中國好聲音》的出現如一縷春風,吹進千家萬戶。就選秀節目本身而言,被紅極一時的超級女聲所壟斷,之後涌現的選秀節目從未實現有效突破。《中國好聲音》引進版權,在國內首創“盲選”形式,“轉椅表態”,打破了以貌取人的慣常思維,讓人有無限遐想;明星導師與草根學員的雙向互動,打破了明星高高在上而草根選手卑躬屈膝的整體節目形態。

二、個人主體性的強化

《中國好聲音》正如節目組標榜的定位所說,它是一檔“勵志”“音樂評論”節目,“勵志”體現選手主體性,而音樂評論則是明星導師的主體性,而導師——學員的互選體現一種雙向互動。人的主體性表現爲人的自主性、選擇性和創造性等。《中國好聲音》節目模式的設置強化了個人主體性,黑格爾曾經說過,“在主體中自由才能得到實現,因爲主體是自由的實現的真實的材料”[3]。

《中國好聲音》與其他娛樂節目相比,不是內容的成功,而是模式上的成功。節目模式設置上,四位明星導師採用轉椅的方式,背對選手,讓節目多了“只聞其聲,不見其人”的懸念。而最後在導師和選手的互動選擇上,也突出了懸念的設置。在這一過程中,人的主體性得以充分展示,人也更能稱其爲人。

以往的音樂選秀節目中,選手往往處於完全被動的地位,評委往往以“毒舌”的面目示人,好像非此不能表現他們比選手高人一等。而在《中國好聲音》中,四位明星導師放下身段,不在高高在上,與選手平等交流,也讓觀衆感到明星的平易近人。在節目中,觀衆經常可以看到的一幕是,導師爲了爭奪某個表現突出的選手,爭得面紅耳赤,而最終的決定權卻在選手手中。這樣一來二往的互動中,人的主體性得以充分展現。

而受衆的主體性也在這個模式設定中被充分激發。在導師背對正在表演的選手時,觀衆的參與感增強,不少觀衆甚至會深入其中的某些“情節”,爲選手的最終命運揪心,充分激發或提高受衆的現實社會交往的參與意願,以緩解“媒介依存症”這一社會病理現象。電視媒體本身的形態決定了電視與受衆之間不可能存在有效的互動,受衆處於被動的信息接收者的位置,“沙發土豆”的現象也常遭文化批評者詬病。《中國好聲音》導師與學員的互選,懸念的設置,可以激發受衆的主動參與。

三、共通的情感空間

《中國好聲音》與《中國達人秀》、《中國夢想秀》等節目的成功,有一個共性,節目都抓住了中國人重感情、重責任的情感因素,而這種情感因素正是節目得以成功的關鍵。對於任何藝術形式而言,內涵與情感應先於形式和技巧。作爲平民百姓的選手,能在這樣的舞臺上爲自己的夢想而戰,全國的電視觀衆夢想見證者,實現最基本的情感溝通。節目中選手的故事一次次淨化着人們的心靈,普通觀衆在現實生活中無力滿足的情感需求在舞臺人物身上尋求一種虛擬式的補償性滿足。

當下,一些電視節目爲了純粹的收視率,不惜以節目內涵爲代價,以審醜的眼光和奇異的表現來博取觀衆的關注,缺少對精神文化層面的建設性,對社會的整體風氣造成負面影響,對整個電視生態造成極大的破壞。在這種背景下,《中國好聲音》卻能夠主動迎合主流價值觀,爲普通人的夢想提供舞臺,至真至純,勵志向上,爲電視熒屏吹來一股清新之風展示。

清華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常務副院長尹鴻認爲,一個時代能夠創造夢想,就是在現實的基礎上爲公衆提供了一種文化鼓勵,對於引導社會價值取向往往可以起到積極作用[4]。電視臺作爲一個備受關注的公共媒體,通過像《中國好聲音》這樣的電視節目爲受衆營造一個追求夢想、實現夢想的環境,這在當今時代是具有社會整合價值的一件事。電視節目只有剔除浮躁的衝動,關注當下現實,傳遞正能量,纔會有持久的生命力。

《中國達人秀》《中國夢想秀》等以“夢想”爲主題的節目的走俏,無形之中爲中國未來電視節目指明瞭方向。《中國好聲音》作爲引進的國外版權節目,本土化的改造是創作者應該面對的首要問題,而除卻經過市場驗證的節目模式外,創作者加入的中國人重情重義、爲夢想努力的情感因素是節目成功的關鍵因素。

四、微博營銷的成功典範

在以往的電視節目中,像《中國達人秀》是一場草根的真人秀,《舞林大會》是一場明星的真人秀,那對於《中國好聲音》而言,這是一場明星和草根的集體真人秀。這種明星和草根的集體秀,不僅體現在節目形態中,在網絡上形成的好聲音討論也形成一種明星帶頭、草根跟隨的互動模式。中國的微博自20xx年誕生之日起,便以勢不可擋之勢改變着人們的生活。《中國好聲音》的成功,離不開微博營銷之功,尤其是名人微博。

在《中國好聲音》首期播出後的當晚,姚晨、馮小剛等等文娛明星紛紛發微博力挺,讚美之詞溢於言表。後有媒體界的知名人士發博,結合網絡圍觀、意見領袖、名人效應等機制的協同作用,《中國好聲音》的有效輿論迅速發酵,形成討論。新浪微博數以億計的龐大用戶羣,成爲傳播的節點,經過一段時間後,形成在現實中的討論,在之後的第二期第三期等後期的收視率上得以明顯體現出來。《中國好聲音》從播出到現在,微博的上的討論從未間斷,且多爲好評,當然其中不乏節目組的公關營銷推廣,但如此規模的討論足以證明《中國好聲音》微博營銷的極大成功。

微博作爲新興的媒介,其強大的傳播、互動、開放的特點,是一事件形成討論熱點的天然溫牀。微博互動也是受衆在電視媒介之外的更好選擇,是《中國好聲音》在電視媒介品牌影響力在網絡上的延伸。《中國好聲音》以微博作爲營銷平臺,每一個粉絲都是潛在營銷對象,微博上的明星用戶首發的高度正面評價的信息,爲接下來的微博營銷奠定了一個基調。除此之外,《中國好聲音》在微博上的營銷還體現了微博營銷高速便捷、低成本、多媒體、受衆面廣泛的特點,爲微博營銷樹立典範。

就目前中國電視生態看,中國的電視節目亟待創新,唯有如此,才能在媒體形態日新月異、新媒體形態不斷涌現、網絡社交媒體飛速發展的媒介生態圈保持住正在流失的電視受衆,當然電視媒體與新媒體的互動也不可迴避。《中國好聲音》的成功爲電視媒體帶來新的希望,爲電視觀衆的迴歸發揮了不可代替的作用。

《中國好聲音》的成功再次證明,只要電視節目樂於認真研究節目形態,瞭解電視觀衆的收視要求,收視和口碑的雙贏就不只是一句口號。不可否認,《中國好聲音》還存在諸多漏洞和缺陷,譬如非本土原創引進國外節目版權,未能避免欄目商業化操作的負面爭議,我們相信隨着給節目形態在中國本土的進一步成熟,諸如此類的問題可以迎刃而解。

中國好聲音的成功之道:好聲音+好營銷

“風險肯定有,但我們最初的估算是至少能收回成本。”燦星製作公司《中國好聲音》宣傳總監陸偉在接受《中國經營報》記者採訪時說。無論從各界口碑,還是投資收益來看,目前浙江衛視推出的《中國好聲音》無疑是成功的。

據央視-索福瑞統計的收視率顯示,《中國好聲音》的收視率已經從第一期的1.5%衝高至第五期(8月10日)的3.42%;微博平臺上“中國好聲音”的討論量達到了上千萬條,全國上下已經掀起一股“好聲音”輿論熱潮。該節目至今已經花費約300萬元購買荷蘭《The Voice》的版權,而非此前所傳的200萬元,製作成本已投入四五千萬元,最近還將投資改進舞臺和燈光、音效等。

相對於這些投入來說,《中國好聲音》也獲得了不錯的廣告收益,自7月13日在浙江衛視開播至今,15秒的廣告報價已經從最初預設的15萬元暴增至36萬元,至今收益已經過億元。《中國好聲音》緣何爆紅?

清晰的定位:迴歸“純音樂”

《中國好聲音》的火爆雖然讓業界頗感意外,但一切都在燦星製作公司的意料之中。

《中國好聲音》的原版《The Voice》已經行銷數十個國家和地區,相繼獲得成功,比如《The Voice》美國版20xx年4月在NBC開播的第一天,就超過了《美國偶像》總決賽的收視率。與以往選秀節目的簡單複製不同,由於《中國好聲音》有來自《The Voice》的正版授權,因此版權方會全程進行指導,不僅提供一份完整的劇本大綱和操作“寶典”,包括前期準備、內容安排、導師選擇、學員挑選,現場音響的安裝和調試,燈光的色彩、明暗的調校,甚至接線的方法,都有一套成熟的方案和嚴謹的製作流程,還會派出專人進行現場指導,參與節目的各個環節。這讓燦星製作對節目的成功本地化頗有信心。

尋找好聲音,迴歸“純音樂”,以真誠、溫暖、向上、勵志的氛圍,推動國內音樂產業的良性發展,而非以往選秀節目依靠“炒作、毒舌、緋聞”爲賣點,這是節目組一開始就明確的欄目定位。這種積極向上的欄目定位,一開始就規避了《超級女聲》等以往選秀節目所遭遇的政治風險。甚至有國家廣電總局宣傳管理司副司長高長力公開表態:“《中國好聲音》火,因爲導師是頂級的,來唱歌的老百姓的聲音也是頂級的。”

爲了體現節目的專業性和音樂的純粹性,節目採用“盲聽盲選”的模式選擇“好聲音”,並邀請國內頂尖音樂人士做評委,從而保證了選秀的公平、公正,也避免了諸多非議。

“明星導師制是節目的最大亮點,明星當場選徒弟,不僅讓學員立刻夢想成真,而且這些明星還會搶學生,互相掐架、互相調侃,這種狀態平常很難在大牌明星身上看到。”陸偉說,“我們完全按照國外娛樂電視製作理念和製作手段去打造精品內容。”據悉,在《中國好聲音》節目製作過程中,不會像以往國內節目製作一樣預設腳本、主持人和嘉賓反覆練習臺詞等,而是主持人、嘉賓和學員現場發揮,一旦節目氛圍到了,主持人、嘉賓和學員就會真情流露,再經過後期剪輯之後,節目的觀看效果就會很好。在這種電視製作模式下,節目錄制現場必須有27個機位,把每個鏡頭都錄下來,保證所有細節和稍縱即逝的情緒爆發點不會被錯過。一期80分鐘的節目至少需要錄製1000分鐘的素材。

“不像大多數娛樂節目‘炒作’大於‘內容’,《中國好聲音》的節目定位比較純粹——尋找好聲音,圍繞這個定位,不管是盲聽盲選模式,還是邀請音樂界專業、權威人士當評委,其目的都是讓選手展示才藝‘好聲音’,並通過導師制讓選手有機會快速實現夢想。其次,節目製作精良,不管從音效、畫面的剪輯,還是主持人、嘉賓、學員的現場互動氛圍來看,都具有很強的可看性。”中國人民大學教授周勇說。

口碑傳播路徑:電視社交化完勝

與電視節目一樣火爆的是《中國好聲音》在微博上引發的熱烈討論。從7月13日節目開播至今,《中國好聲音》迅速躥上新浪微搏話題榜討論數的首位,截止到發稿前,新浪微博平臺上“中國好聲音”的討論量達到了1593萬條;短短一個月,中國好聲音新浪官方微博及中國好聲音微吧的粉絲量超過百萬,每條微博的互動量,少則幾千條,多則幾萬條;姚晨、馮小剛、李玟、吳佩慈等大牌明星,先後轉發了“好聲音”的微博,多條微博的傳播達到了十萬量級,成爲時下最火的微博話題。

“網絡傳播與平面傳播並重,通過口碑相傳的方式進行營銷推廣是《中國好聲音》在營銷方案中一開始就明確的定位,”陸偉表示:“平面媒體的受衆與電視受衆相近且具有針對性,網絡傳播的熱度高、覆蓋受衆廣,兩者並重,會達到最好的傳播效果。口碑傳播則與節目高品質定位相吻合。”在網絡傳播中,微博是重點利用的傳播媒介。

從節目開播前到錄製中和播出後,《中國好聲音》設計了周密的營銷傳播計劃。據悉,在節目播出前一個月,欄目組首先在戶外媒體、平面媒體和網絡上進行預熱,重點介紹節目內容。在發佈會現場上,專門播放了錄製的兩位好萊塢名人對節目品質的評價,強調節目的高品質特性。

在節目正式錄製過程中,欄目組通過各大網絡媒體在網絡門戶、微博上及時進行預告,邀請記者和娛樂明星好友現場觀看,在第一場節目錄制之後,及時通過其微博發佈相關感受和評論,通過這些意見領袖的口碑傳播影響其周邊的朋友圈子。

“明星圈子”就是由此受到口碑影響的一個圈子。據悉,欄目組邀請到的明星好友,通過微博評論,從而吸引了姚晨、馮小剛、劉若英等明星大腕的關注和評論,從而激發了新一輪的關注和討論,微博傳播迅速火爆。

據新浪相關負責人透露,《中國好聲音》與新浪很早就洽談合作事宜,主要在微博層面展開合作,所有最新消息會在新浪微博第一時間發佈,新浪網同時也是該項目的首席門戶合作方。節目常規播出後,新浪先後邀請到那英、庾澄慶、劉歡、華少等關鍵人物來新浪做獨家的微訪談,網友討論的話題從庾澄慶的“搖滾手”,“楊32郎”到華少的超快速度口播,無所不包;另外,新浪還請到節目的知名選手如徐海星、多亮、鄭虹來做獨家微訪談。在徐海星、鄭虹被質疑的事件中,新浪微博進行了正面、強化式傳播,更加引爆了傳播效果。

“一個好的電視節目必然會引發爭論和討論,從《超級女聲》的‘電視+手機短信’模式的紅火,到《中國好聲音》的‘電視+微博傳播’的火爆,電視社交化已經是大勢所趨。”新生代市場監測機構副總經理肖明超表示。

品牌持續性開發:全產業鏈運營

《中國好聲音》的火爆,不僅讓浙江衛視和燦星製作賺得盆滿鉢滿,更紅了擁有“好聲音”的選手,讓明星導師們賺了演出費、找到了好徒弟,讓音樂產業鏈上的演唱公司、酒吧等都受益匪淺。《中國好聲音》的成功不僅是節目內容的成功,更是節目背後一個“全產業鏈受益”的運作機制的成功。

據悉,浙江衛視和燦星製作之間的合作採用國際通用的製播分離模式。與以往製播分離模式中,電視臺一次性買斷節目內容不同,《中國好聲音》的製作方和電視臺採取共同投入、共擔風險、共享利潤的合作方式。雙方爲此還簽署“對賭協議”,據悉,協議中的一條紅線是“收視率超過2.0”,高於此線,則廣告收益共享,相反,前期投入則由製作方獨立承擔。爲此,雙方在製作團隊上都調用了精良的人馬、捨得投資製作精良的內容。

“製播分離模式在國內雖然早已嘗試和推廣,但並未形成氣候。《中國好聲音》的成功,爲中國電視市場做出了表率,如果此模式可持續,未來有可能吸引大批資金投入高品質的電視內容製作市場。”周勇說。

明星導師、參賽選手與節目組之間的利益設計,也是讓參賽選手熱情參與、明星導師們全心投入從而保證節目高質量的一個重要原因。據悉,明星導師們不拿底薪,只等待業績暴增之後的高額分紅,比如後期演唱會彩鈴收入等參與分成。除了可以預期的分紅外,導師的身價也隨着節目的爆紅而一路看漲。據說因爲參加此活動,導師們的身價至少漲了10倍,楊坤原定的32場演唱會更是不斷增加。

參賽選手後期的培養、市場開發、巡演等產業鏈開發,不僅僅能爲選手帶來經濟利益,更能實現選手的音樂夢想。而選手們的利益和導師的利益也緊緊捆綁在一起,導師們必須全力以赴地培養他們,才能名利雙收。據悉,《中國好聲音》已經制定了一系列周密的計劃,將爲導師選中的優秀學員制作專輯,國內外演唱會巡演的計劃也都已經排上了日程。

除了傳統市場的開發,《中國好聲音》和中國移動將合作展開的彩鈴下載業務,即每一位學員在節目中演唱的歌曲都會製作成彩鈴,彩鈴下載的收入便由中移動、節目組和該選手所屬的明星導師按比例分成,有人估測明星導師的此項收入不會低於20xx萬元。

“能否避免《超級女聲》等選秀節目的短命而持續成功,是《中國好聲音》未來運營的關鍵。爲了延長生命週期,娛樂品牌的後續開發很重要。”肖明超說。《美國偶像》等品牌節目通過後續的精品專輯製作、圖書出版、動漫、飾品等市場開發,不僅延續品牌的影響力,也獲得經濟收益。據悉,《中國好聲音》在此也有考慮。

對於《中國好聲音》的未來,燦星製作似乎有更清醒的認識。“在當前唱片行業不景氣的狀態下,普通大衆中藏龍臥虎,這個節目的初衷是發掘人才、培養人才。節目最終能否持續成功,取決於這個節目對音樂產業的推動作用有多大,或者有多少人因此而重新回到音樂舞臺中來。”陸偉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