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國文齋>經部>論語>

【薦】讀論語有感

論語 閱讀(5.44K)

當賞讀完一本名著後,你有什麼總結呢?讓我們好好寫份讀後感,把你的收穫和感想記錄下來吧。那麼我們該怎麼去寫讀後感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讀論語有感,歡迎大家分享。

【薦】讀論語有感

讀論語有感1

記得,第一次接觸《論語》有關內容還是在國中一年級的語文課本上,其中,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溫故而知新,可以爲師矣。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默而識之,學而不厭,誨人不倦,何有於我哉?敏而好學,不恥下問。已是耳熟能詳,琅琅上口之句。當時,我作爲受教育者在品讀這些語錄時,感受到的是一種學習的態度、思想和方法。

而今,再次接觸《論語》,其實也不是正文,而是殷海華編著的《<論語>教育智慧品讀》一書,我已成爲一名教育者,編者站在素質教育的高度,本着取其精華古爲今用的指導思想,帶領我們重新審視的是《論語》中所體現的先進的教育思想,指引我們在教育教學中去學習、借鑑。

本書從教育目的、教育對象、教育方法、教學內容、師生關係和教師素質這六個方面展開對《論語》中的教育智慧的闡述與引領。通讀過後,給我留下印象最深並引起共鳴的'有這樣幾則:

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重在學習,貴在實踐

這是《論語》開篇首章首句,它的意思是要求學生不僅僅要精通書本知識,更需要親身實踐體驗,否則最多隻能夠做個眼高手低之徒。它從屬教育目的範疇:讀書的目的,不在於死記書本,而在於應用,在於實踐,在於舉一反三地靈活運用知識。而反思現在的教育方式,不管是教育者還是受教育者及社會各界人士還存在片面的教育思想即職位了分數,爲了出人頭地。只重視書本知識的掌握,只能塑造出高分低能的學生,它再次給我們以警世:我們的教育必須聯繫生活實際,切忌空談,這也是提高學習效率、注重實效的最佳手段。著名詩人陸游也曾說過: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行要躬行。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樂學才能好學

孔子的這句話揭示了學習興趣與學習效果之間的關係。不同的人在同樣的學習環境下學習效果不一樣,自身的素質固然是一個方面,更加重要的還在於學習者對學習內容的態度或感覺。正所謂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只有當學生對所學的知識產生濃厚的興趣時,他們纔會主動積極地思考和鑽研,而不是被動等待接受知識灌輸。作爲低年級的一名數學教師,理解並運用這一條寶貴的教學經驗是極爲重要的。那在教學中如何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呢?我想,需要做到的有這麼幾點:創設生動活潑有趣的教學情境;設計具有思維含量並符合各層次學生的問題;聯繫實際展開體驗式教學;捕捉閃光點鼓勵學生取得的微小進步,增強學習的信心;充分利用多種教學手段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等等。這樣,當學生的學習興趣油然而生時,就會產生強烈的求知慾望,學生就願學、愛學、樂學。而且學得活、學得好,有創新。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身教勝於言傳

孔子這句話強調了教師自身的表率作用。教師應該以自己豁達的胸懷,自信的人生態度,樂觀的情懷感染和教育學生積極面對人生,達觀地學習和生活。在日常教學活動中,除了向學生傳授文化知識之外,更重要的是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習慣,培養他們高尚的道德品質,樹立科學的人生觀。教師是學校裏最重要、最直觀、最有教益的模範,是學生活生生的榜樣。一個老師自身的魅力在教育過程中所起的作用是不可估量的。陶行知先生曾這樣說過:要學生做的事,教職員躬親共做;要學生學的知識,教職員躬親共學;要學生守的規則,教職員躬親共守。以此來勉勵自己以身作則,爲人師表,爲社會培養出言行一致的人。

讀論語有感2

老師暑假給我們佈置了一個作業,看一本好書並寫出讀後感,我看了論語,並寫出了我的感受。

論語是儒家學派的經典著作之一,是一部記錄古代著明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行的書,其中很多話很有道理。論語1是將學習方法和學習態度2是講有關思想、修養,論語是我懂得如何做人的道理,教我正確的`學習方法和態度。特別“溫故而知新”這句話它的意思是溫習舊的知識就會有新的發現、新的體會,“三人行必有我師焉”這句話的意思是能這位是各人有各人的長處“敏而好學、不恥下問給我的感觸也很深,告訴我們要敏捷而努力學習不以向不如自己的人請教爲恥。

雖然《論語》經歷了兩千多年不可能完全適合現在的社會,但他畢竟是經典,經典永遠不會過時。

仁義禮智信我們都按這個標準去做,社會更加和諧,我們的國家會更加昌盛文明。

讀論語有感3

近期我讀了《論語》中的《學而》,讀完之後,深有感觸。

《論語》是孔子的弟子收集整理的一部記錄孔子言行和道德的經典,記錄了孔子對爲政、交友、處事等方面的理論。而我讀的《學而》闡述了“仁”、“孝”、“信”的基本的道德。

其中,最讓我有深刻體會的是這兩個句子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爲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它的'意思是: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幫別人謀事盡心竭力了嗎?和朋友相處以誠相待了嗎?老師傳授的學業用心複習了嗎?這三問看似簡單,實則不然,它是對每天生活的一個總評,學會這樣反省生活的人,每天都會很充實。從此我也感到曾子對自身的修養的嚴格。我們也應這樣對待自己,嚴格要求自己,讓每一天都更充實吧!

這是第一個讓我有深刻體會的句子,它可以時時鞭策我們,把事情做得更好,把人生過得更充實。

“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溫,不亦君子乎?”它的意思是:學習知識後,時常地溫習,不也是很高興的事情嗎?志同道合的朋友從遠方來,不也是件快樂的事嗎?人家對我的學問和道德不瞭解,我也不生氣,這不也是君子的作爲嗎?這句話主要在說學習方法,第一個問句在講學習方法,對於知識,“學”是學習過程,“習”則爲複習過程,把“學”、“習”結合起來就能學習到新知識,這的確是一件“不亦說乎”的事;第二個問句也是一種學習方法,有志同道合的人來拜訪,大家既可一起學習,也可以增進友誼,也是一件高興事;第三個問句是關於爲人處事,別人不瞭解我也不生氣,多麼謙遜,確實是君子作風。

這是第二個讓我有深刻體會的句子,它告訴我們孔子的學習方法和爲人態度,使我們今後學習更輕鬆更有趣,也讓我們以後爲人更優秀。

以上就是我讀了《論語學而》的感受,它讓我明白了很多。

讀論語有感4

“學而時習之,不亦悅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這是《論語》中最著名的的一段話,也是我讀過《論語》之後,印象最深刻的一段話。

《論語》的諸多至理名言代代相傳,而給我印象最深的莫過於孔子在治學方面的觀點了。

在治學方面,孔子的“學而不厭,誨人不倦,知之爲不知,不知爲不知,敏而好學,不恥下問,三人行必有我師,博學而篤志,切問近而思”。正是一種謙虛、嚴謹、實事求是,鍥而不捨的治學態度。治學的方法他講究溫“故而知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他覺得學而實習之不亦說乎。”同時孔子認爲“好仁不好學,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學,其蔽也蕩。好信不好學,其蔽也賊……”可見學習的重要性,治學是仁信的基礎。

在對待錯怪自己的人的態度上,孔子認爲“別人不知道真實的情況而錯怪了你,但是你不發怒責怪他,這樣的人才是君子。”在現實生活中,我們常常被人錯怪,在這種情況下,大多數人都會火冒三丈。沒錯,被人錯怪的滋味的'確不好受,生氣也是應該的。可是,在這個時候,如果你能理解對方,原諒他,那麼你就是一個了不起的人。當錯怪你的人瞭解了真相,並發現你是如此大度時,他該是多麼慚愧,該多麼敬佩你。這比你馬上發火,責怪他效果要好多少倍!

孔子的確是位聖人,在《論語》中,孔子的每句話都可以稱作是經典。在《論語》,中我們可以學到很多做人的道理,如果我們能夠在學習《論語》的過程中,時刻檢討自己並改正,那麼用不了多久,我們也會成爲品德高尚的人。

這就是我讀過《論語》之後的最大感想。

讀論語有感5

【論語十篇】是我們學校發給我們五、六年級的書,裏面內容豐富,我很喜歡,一有時間我就會拿來讀讀,裏面有這樣一個故事,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孔子四處講學,有一天,他正坐車趕路,卻被一個小孩堆的一座土城擋住了去路。孔子下了車,微笑着說:“你怎麼不知道車來了要讓路呢?”小孩子擡起頭來,鎮定地說:“從古至今,只聽說車要繞城而過,哪有城要避開車的道理?”孔子聽了非常詫異,決定考考他,就問道:“什麼水中沒有魚?什麼火沒有煙?什麼時候白天短?什麼樹不長丫杈?”小孩不慌不忙地回答:“井水,螢火,枯木。”說完,小孩又反問了幾個問題,結果孔子一個也答不上來。孔子又說:“我車中有棋,要不咱們賭一盤吧。”小孩馬上拒絕了,說:“天子好賭,就無心治理國家;農民好賭,就會錯過耕種的時機;做學問的好賭,就會忘了讀書;小孩好賭,就會捱揍。賭一博原來時無聊、無用的事,學它做什麼?”孔子一聽,頓時由讚賞變成了敬佩,於是拜他爲師。這個7歲的孩子就是項橐,從此,這個7歲的'孩子名聲揚,而孔子以聖人之身,不恥以孩童爲師,其舉動也爲天下人稱讚。

我從這個故事中瞭解了橐小時候的故事,也讓我真正體會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的含義。

讀論語有感6

最近在讀《論語》。前幾天讀到子曰:“ 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則以喜,一則以懼。”

這是孔子在論孝道,關於孝道,在論語裏是個非常重要的話題,在中國的傳統文化裏,孝道也佔非常重要的位置。所以論語裏有很多處都在講孝道,什麼“父母在,不遠遊了”、什麼“三年改父之道,可謂孝矣了。”

你發現沒有:中國古語說“父慈子孝”,爲什麼在論語裏,只看到關於子孝的討論,卻看不到關於父愛、母愛的內容?你看吧,一句你都找不到的。

爲什麼孔子只提子孝而不提父慈?我的理解是,在中國人的傳統觀念裏,父母愛子女是天性,不需要提。中國的父母,對子女絕對是愛的深,只是他們很少直白的表達出來而已。

就拿我自己來說吧,當我真正體會到父母之愛的時候,我已經二十多歲了。記得在那以前,我的父母對我的生活處處操心,象其他父母一樣,這種操心往往太過份了。我反而覺應自由受到了干涉,就像其他大多數的子女一樣,甚至對父母有一種反感。

今年還未過完寒假,由於學校有事,需要提前趕回去,臨走的的那天早上心情特別不好,媽媽一是捨不得我走,二是不放心我自己回去。因爲耳朵後邊長了一個血管瘤,還沒有完全治好。一大早起來,她就幫我收拾着收拾那,生怕拉下什麼。我在一旁一直嫌她囉嗦,把它裝進包裏的東西又都拿出來。好不容易能出發了,她又非要到車站送我,唉,我當時有種暈了的感覺,我都多大了啊,都已經光榮的成爲人民教師好幾年了啊,這要讓我的學生知道了,還不笑死我啊。擰不過她,只好讓她一起跟着,在路上我也沒怎麼理她,到了車站,一看排了那麼長的隊,心裏的火相當的大啊,就在我冒火的時候,媽媽拿着一張票來了,原來她朋友在那賣票啊,走了個小後門。這時我纔有點高興她跟了來。上了車,她扒在車門口囑咐我回去後,要保持良好心態,注意生活,注意身體……全車的人都在看我,我羞死了,直趕着讓她回去,好不容易走了。車還沒開,過了一會兒,我聽見有人叫我,擡頭一看,她又回來了,手裏拿着一個袋子,遞給我說:“這個時間回去就別做午飯了,給你買的火腿、麪包、葡萄乾,回去吃點,就睡午覺吧。注意身體,保持快樂,這次我真的回去了啊。”看着她緩緩離去的背影,我的淚掉下來了,媽媽曾經對我說過,不管長多大,我都是她疼愛的女兒。

記得大學剛入學的第一天,父母一起把我送到學校,辦完了所有的'手續,然後去宿舍給我把被褥全都曬好、鋪好,就已經是下午四點多了,我雖然也捨不得他們走,但還是假裝堅強的勸他們快走,出門送他們上車的時候,我看到爸爸的眼圈紅了,他匆匆的拉開車門,也沒敢看我就上車了。我當時以爲爸爸怕我留他,不讓他走,所以纔沒敢看我,後來司機小劉叔叔告訴我,爸爸一上車就掉淚了,跟媽媽說:“這是她第一次離開家,真是放心不下啊。”我一直以爲爸爸是個冷血動物的,可就從那一次,我才知道爸爸對我的愛有多麼深,只不過父愛是含蓄的。

所以我感覺父母對子女的愛幾乎是一種天性,尤其在中國,不怕父母對子女沒有愛,只怕愛得太濃。但是中國的父母不象外國人那樣直白外露,不到特殊情況下,子女常常感受不到。

所以論語也沒有關於父母之愛的講述,實屬正常,因爲實在沒有必要去講。須要講的是對孝的提醒,爲什麼呢?因爲“癡心父母古來多,孝順兒孫誰見了!”你看,就拿孔子說父母之年不可不知,這好像是在說費話,子女怎麼會不知道父母的年齡?那你可是試試,走在大街上,隨便問一個人,你家孩子多大了?他一定會給你一個精確到月份的答案,但是你問問年青的人,他的父母多大?是哪一年生的?你自己看看有幾個能答上來的?

父母之年實際是代表了子女對父母關心多少的問題。

檢討一下吧,尤其是現在的嬌生慣養的孩子們,父母那樣的關心我們,而我們對父母的關心有多少?知道父母是哪年生的嗎?知道他們喜歡吃什麼嗎?知道他們愛看什麼樣的節目嗎?知道父母內心中的希望嗎?

論語裏說,孝是仁之本,而孝,首先是要去了解、去關心自己的老父老母。

讀論語有感7

《論語》故事------《範式守信》講的是:東漢時的一對朋友張劭和範式畢業後要分別,張劭很傷心,範式就安慰他說兩年後去看他。兩年後,範式真的從千里之外去看張劭了。

讀着這個故事,我彷彿看到範式風塵僕僕、滿身疲倦的樣子,我也彷彿看到張劭見到好朋友滿臉喜悅的樣子……我覺得範式真是一個守信用的人!對自己的承諾記得那麼清楚,而且他還克服困難去實現它。

這個故事也讓我想到了宋慶齡誠實守信的故事:宋慶齡小時候的一天,她的爸爸媽媽要帶她去伯伯家,宋慶齡突然想起她的同學小珍要到她家學疊花籃,於是她說不能失信,要留在家裏等小珍。還有一次,宋慶齡奶奶與一所學校約定去看望國小生,可是到了約定的日子,天下起來大雨,同學們以爲宋慶齡奶奶不會來了,但宋慶齡奶奶依然冒雨趕到了學校。這些誠實守信的故事讓我明白了與他人交往,說話一定要講信用。講信用,別人纔會相信自己,自己也會交到更多的`朋友。講信用,會讓朋友快樂,自己也會很快樂。

子夏曰:“與朋友交,言而有信,雖曰未學,吾必謂之學矣。”法國著名的文學家巴爾扎克說:“遵守諾言就像保衛你的榮譽一樣”我們從小就要向這些誠實守信的人學習,像愛護自己的榮譽一樣遵守諾言,做一個誠實守信的孩子。

讀論語有感8

《論語》的真諦,就是告訴大家,怎麼樣才能過上我們心靈說需要的那種快樂生活。主要講述了天地人之道、心靈之道、處事之道、君子之道、交友之道、理想之道和人生之道。書中每一個故事都告訴了我們許多人生的哲理和處事做人的道理。

于丹老師帶我們超越時空,把一位兩千年前的聖人引領到了衆人眼前與今人對話。孔子沒有聖賢的架勢,樸素平和、平易近人,時時傳遞一種樸素、溫暖的生活態度。她把深奧的道理講的淺顯易懂,真正走進了我們的心裏。

“該放下時且放下,你寬容別人,其實是給自己留下來一片海闊天空。”對於我來說,大的就是工作中,小的就是家庭中,同志之間、夫妻之間,一些生活中的瑣事,抑鬱於胸。“胸懷無限大,很多事情自然就渺小了。”面對人生的遺憾,我們要在最短的時間內接收下來,不要糾纏在裏面,一遍又一遍地問天問地,這樣只能加重你的痛苦。

于丹老師在論語心得中講了一個故事:一座寺廟裏供着一個花崗岩雕刻得非常精緻的佛像,每天都有很多人來佛像前膜拜。而通往這座佛像的臺階也是跟它採自同一座山體的花崗岩砌成,臺階不服氣地對佛像提抗議:我們本是兄弟,憑什麼人們採着我們去膜拜你?你有什麼了不起?佛像淡淡地說,因爲你只經過了四刀就走上了今天的崗位,而我經過了千刀萬剮才成佛。

我讀後眼前一亮,我們過去總是喜歡與他人相比,爲什麼你我一起參加工作,你今天如此輝煌?往往比的都是自己的缺失和他人的所得,而忽視了他人付出的'努力、做出的貢獻、肩負的責任、承受的壓力。想得到他人所得背後的付出,千刀萬剮與四刀相比相差何其大,這樣比起來我的內心就平和多了,怨氣自然就少了。你有你的快樂,我有我的開心,知足常樂!

讀論語有感9

子曰:“鄙夫可與事君也與哉?其未得之也,患不得之;既得之,患失之。苟患失之,無所不至矣。”

這一段話說明了一個道理:做人要學會輕身外之物,才能強心靈之輕而永得愉悅,終生無悔,於政於事業是一種莫大的得益。也把那些對身外之物看的很重,而怕失去怕得不到的人稱之爲“鄙夫”,即被鄙視之人,小人也。這樣的人是不是“可與事君也與哉”,可以重用呢?最後的結論是不可能應重用。

這種“鄙夫”對得到利益或權利非常看重,怕失去;對未得到的利益或權利,怕得不到。在這種心態下,“鄙夫”“無所不至”,就會不擇手段地想得到未得到的',千方百計地維護既得的。在這種“不擇手段”與“千方百計”中,其圍繞的中心是“自己”,並不是“他人”;是“局部”而非“大局”。你說這樣的人能夠“與事君也與哉”?能夠於政於事業有莫大的幫助嗎?當然是不可能。“鄙夫”做事,即使有利於政於事業,也是自己先得益得大益。他決不會無故耗費心血地去換來自己的小益,更不可能白忙乎而自己一無所得。

當然,同這樣的“鄙夫”共事相交,就得多留幾個心眼,要謹慎。我們雖不應存害他之心,去阻擋他,但也得防範一下這種“鄙夫”的“無所不至”。也許你的見解不同於他,他就會與你不利。

如今社會,這樣的人更是比皆是,政界如此,商界如此,甚至於藝術界也在有這樣的人出現。在市場經濟的衝擊下,更有甚者是好多少年朋友,也因利益問題成爲“鄙夫”,嗚呼!

讀論語有感10

央視"百家講壇"節目裏圍繞着于丹的論語心得播出後,于丹《論語》心得中所提到的天地人之道,心靈之道,處世之道,君子之道,理想之道,人生之道里的每一點,已成爲許多的一面鏡子,我也有幸捧起這本書一讀,便有一種豁然開朗的感覺。讓我對《論語》又有了更深刻的認識。

《論語》的真諦,就是告訴大家,怎麼樣才能過上我們心靈所需要的那種快樂的生活,作爲教師,假如我們能感受到這些,那我們的心中肯定會少許多怨言,肯定會是一名快樂而幸福的教師。于丹教授在書中提到"我們見到一些老師聲色俱厲,經常指責他的學生不該如何,如何。那是這個老師沒有到境界,真正好的老師會像孔夫子這樣,平和地跟學生商量把這種天地人三才共榮共生的關係講透。"其實想想地對,在教學過程中我們的學生有成績出色的有成績平庸的,還有成績較差好,大家都知道",孔子弟子三千,賢人只有七十二"其餘那些學生也是孔子這位千古聖人的缺憾,面對之些情況,我們老師就需要保持一個健康的心態。就像孔子所說的那樣要"愛人""知識"。關愛別人,就是仁,瞭解別人,就是智。對學生多些瞭解因材施教發展學生的個性特長,對成績差的學生應以一種積極的心態,正確地引導,相信他們一定會在自己的教育下有所轉變,只是遲早而已。

于丹《論語》心得裏的每一個故事都告訴了我們許多人生的.哲理和處事做人的道理,真希望各所層的人都解領略一下其中之道,讓我們一起各聖賢的光芒下學習成長。

于丹心語

你寬容一點,其實給自己留下來一片海闊天空。

關愛別,就是仁慈,瞭解別人,就是智慧。

遇事要拿得地起放得得下,還應該儘自己的能去幫助那些需要幫助的人。"予人玫瑰,手有全香。"給予比獲取更能使我們心中充滿幸福感。

小人之驕,驕傲的是他外在的氣,而君子之驕,驕傲的是內心的風骨。

孔子不是提倡以德報怨的,他給的分寸就是以直報怨。

距離和獨立是一種對人各的尊重,這樣尊重即使在最親近人的中間,也應該保有。

讀論語有感11

以前剛接觸那些“之乎者也”之類的詞覺得枯燥乏味急了,當時即使老師給我們進行了具體的講解,我們也是一知半解的,除了死記硬背還真是什麼都沒有學到。但是現在翻閱起來,隨便一兩句都覺得很有生活的哲理。不管是在生活上、學習上、交友上、爲人處事上,還是孝順父母方面等等都給了我們明確的指示。

粗看《論語》,不過是一本語錄。可細細品來,孔子及其弟子的政治思想、人生觀、世界觀、教育理念等幾乎都包含在語錄的字裏行間。“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敏而好學,不恥下問。”這是《論語》六則中給我感觸最深的兩則。前一則是說幾個人走在一起,那麼其中必定有可以當老師的.人;後一則告訴我們敏捷而努力地學習,不以向不如自己的人請教爲恥。這兩句話雖然出自兩千多年前的孔子之口,但至今仍是至理名言,意義至大。“三人行,必有我師焉。”這句話包含着一個廣泛的道理:能者爲師。在我們日常生活中,每天都要接觸的人甚多,而每個人都有一定的優點,值得我們去學習,亦可成爲我們良師益友。

因此,我們要向孔子學習,不能驕傲自大,要做一個謙虛有學問的人,並向孔子取長補短,讓自己更完美!

讀論語有感12

日常生活中,父母總是告訴我們:只有好好學習和讀書纔能有出路,才能改變自己的未來。聽到這些話後,我們絕大多時內心掀起“這些道理我都懂”的波瀾,也可能會產生反感。我們每天都在學習,可曾想過這樣一個問題:我們學的是什麼、爲什麼要學、怎麼學才能成爲好學之人?

學習是孔子思想的重要內容,在書中佔有較多比例。在讀完《論語》後,孔子告訴我其中的答案,使我對學習的.見解不僅僅停留在表面,有了更深的感悟。

一、學何?

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孔子告訴我們:不擔心別人不瞭解自己,只擔心自己不瞭解別人。我們要學習的是,站在別人的角度來換位思考,不僅僅只想到自己的利益,避免在人際關係出現較多矛盾。

二、爲何學?

子曰:“好仁不好學,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學,其蔽也蕩;好信不好學,其弊也賊;好直不好學,其蔽也絞;好勇不好學,其弊也亂;好剛不好學,其蔽也狂。”孔子告訴我們:喜好仁德卻不喜好學習,弊病是容易被人愚弄;喜好聰明卻不喜好學習,弊病是容易放蕩不羈;喜好信實卻不喜好學習,弊病是拘於小信而賊害自己;喜好直率卻不喜好學習,弊病是說話尖刻刺人;喜好勇敢而不喜好學習,弊病是搗亂闖禍;喜好剛強而不喜好學習,弊病是狂妄自大。在孔子眼中,仁、智、信、直、勇、剛都是好品德,都是我們應該加以修養的。但是,如果不通過學習而明白事理,不能把握其實質,便很容易造成危害,從而由“六言”變成“六蔽”。由此可見,學習的意義非凡!

三、何學?

子曰:“溫故而知新,可以爲師矣。”孔子告訴我們:溫習學過的知識,預習新的知識,可以成爲其中的老師。我們可採取的學習方法是在學習知識後,及時的溫故,及時的思考,重視量的積累,促成質變。

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孔子告訴我們:學習而不思考,就會感到迷惑而無所得,思考而不學習也是很危險的。這句話值得我們深深體會和牢記,吾嘗終日而思矣,不如須臾之所學也;吾嘗終日而學矣,不如須臾之所思也。在如今的學習型社會中,不但要求我們全面學習,終身學習,更要掌握學習的方法。在高中階段,我們學習了較多的理論知識,而缺乏對一些實際問題的思考,這就要求我們多思考、多實踐,做到理論與實踐相結合。

子曰:“敏而好學,不恥下問。”孔子告訴我們:勤勉而又好學,不以向比自己地位低的人請教而感到恥辱,方能成爲好學之人。這就要求我們在遇到難題時,要不恥下問。而不是以韓愈《師說》中,那些士大夫之族羣聚而笑好學的人。

學習,不是空乏的獲取知識,而是用知識去充實自己,推動成功。子曰:“誦《詩》三百,授之以政,不達;使於四方,不能專對;雖多,亦奚以爲?”在孔子認爲,思考是學習必不可少的過程,學習的最終結果是學以致用。因此,我們在學習的過程中,一定要學而思,思而學,做到理論與實踐相結合。

讀論語有感13

論語爲孔子後人及其弟子所撰寫,它不似同時期名著道德經有老子爲其編著的邏輯和寫作結構,徑直由平常與弟子的對話而組成,在字裏行間中透露着生活,人生,行爲,政治的哲理,較之於道德經所需的`文學素養論語採之於生活用之於生活相較於老子的“個人薰陶”孔子的“成功”也不爲之過。

想來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也實屬事出有因,畢竟法家過於嚴酷,墨家過於功利,道家過於仙風道骨。

子曰:“父在,觀其志;父沒,觀其行;三年無改於父之道,可謂孝矣。”即;“當他父親在世的時候,要觀察他的志向;在他父親死後,要考察他的行爲;若是他對他父親的教誨長期不加改變,這樣的人可以說是盡到孝了。”此爲孔子之孝道

子曰“學而不厭,誨人不倦,知之爲不知,不知爲不知,敏而好學,不恥下問,三人行必有我師,博學而篤志,切問近而思”。此爲孔子之學道。

子曰:“益者三友,損者三友。友直,友諒,友多聞,益矣。友便辟,友善柔,有便佞,損矣。”此爲孔子之交友觀。

子曰“少之時,血氣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壯也,血氣方剛,戒之在鬥;及其老也,血氣既衰,戒之在得。”此爲孔子之人生觀。

生亦有所用,死亦有所過,肆意,流逝。“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衆人之所惡,故幾於道。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動善時。夫唯不爭,故無尤。”幾於道,謂聖人。

讀論語有感14

今天在鄉下爺爺家呆了一天,除了做飯外,我把自己關在房間,安安靜靜的讀《論語心讀》和《了凡四訓》感覺時間真的好快!

“君子藏器於身,伺機而動。”《陽貨第十七》開篇講到了孔子如何應對陽貨?從孔子面對尷尬局面,靈活應對,不失禮也不得罪,足可以看出孔子超常的智慧,並非一般人理解的迂腐、木訥、、、、、、其實,讀到此篇,最值得我反思和學習的就是面對各種人,所應採用的不同態度,如何才能把握好這個度,讓自己不失禮同時又不得罪對方?尤其是生活在現在這個紛繁複雜的社會,學會保護自己應該是第一位的,一個人的語言表達和智慧又是何等的重要,由於自己這方面缺失的太多,不知不覺會讓自己陷入一種焦慮之中,想的多了,反而讓人的心真正無法靜下來,越是那樣,越感覺自己信心不夠,底氣不足,無形中感覺自己不光進步不大,甚至退步了。那天在飯桌上,我的親戚們都指責我把我的兒子操的太忠厚老實,現在是孩子最天真爛漫的時候,就天天操他洗碗呀、疊衣服、做家務之類的,將來我的孩子大了,就只有照顧別人的份,男子漢要讓他學會享受、、、、、當時我並沒有做過多的爭辯,我只說了一句:“凡是慎於始,人無遠慮,必有近憂,一切以孩子說話!”(當時,我就在反思自己,親戚們之所以有這樣那樣的想法,可能是因爲我自己的問題,孩子的表現未能贏得大家的真正認同,說明我的平日教育存在着很多的不足,這也許是好事兒,問題儘早暴露,便於更好的去正確引導,說明我需要改變和努力的地方還很多,感謝每一位的誠懇意見,我一定和孩子一起加油!)

“子之武城,聞絃歌之聲。夫子莞爾而笑,曰:“割雞焉用牛刀?”子游對曰:“昔者偃也聞諸夫子曰:‘君子學道則愛人,小人學道則易使也。”子曰:“二三子,偃之言是也。前言戲之耳。”孔子說這些話,既是玩笑,也是表揚,孔子對子游在如此小的地方,如此認真的、如此執着地實施禮樂教化,深感自豪和驕傲。因爲儒家非常重視音樂藝術教化對人格形成的作用,樂教是儒家重要的教育模式。非常之遺憾的是現在國家教育行政部門沒有重視樂教對心智、心志、性格、道德、風尚的陶冶作用,中國小音樂課始終處於邊緣化狀況,高效樂教更加邊緣化,只是玩音樂,玩藝術而已,缺乏系統的建構和規劃,也缺乏悄然無聲的引導和潤物無聲的薰陶。不僅知識處於碎片化,藝術也處於碎片化。此種局面,如何不叫人憂心忡忡!從柳局的解讀中,也能讀出作爲一名教育局長對於好多事情的無奈,這是一位有遠大理想、責任和擔當的好局長。也特別特別感恩吳教授帶給孩子們最好的禮物---伏羲教育。雖然目前來看咱們的伏羲班仍存在着很多的'不足和有待完善的地方,但是伏羲教育的大方向一直沒有偏離,“一切以孩子的成長和終身發展爲目標,”不斷地努力奮鬥!很愧疚的是:“今天兒子都還在跟我講,他一直都很想要一個”葫蘆絲“,考慮到沒有專人去教他們,也就沒有幫他買,更主要的還是希望咱們伏羲班的娃娃們都能有幸去學習一門樂器,大家一起學習(我校目前沒有這方面專業的老師,一直都在”物色“,但願九月份開學,我們能感召一位可以教孩子們器樂的好老師,這是我的願望,一直都在默默祈禱!

”子張問仁於孔子。孔子曰:“能行五者於天下爲仁矣。”“請問之。”曰:“恭、寬、信、敏、惠。恭則不侮,寬則得衆,信則人任焉、敏則有功,惠則足以使人。”作爲一名人民教師更應是如此,因爲莊重而敬畏;因爲寬厚而愛人;因爲誠實而備受學生信任;因爲勤敏而令學生敬佩;因爲慈惠而讓學生感動。如此,定能成爲一個好教師!能有幸成爲伏羲班的老師,更有機會朝着這些方面而努力,在此除了感恩就是感謝,帶伏羲班兩年來,真的讓我改變了太多,也收穫了不少。雖然與前面的目標還距離很遠,我一定會朝着這個方向堅持不懈的努力下去!

讀論語有感15

淡淡的書香,古樸的氣質。彷彿帶我穿越了2500年的時光,來到了百家爭鳴的春秋時代。隨着我手中閱讀頁數的增加,如夢驚醒,《論語》帶我走進精神的家園。

我們的班主任方老師在四年級時就讓全班同學背誦《論語》;初次背誦,我並不懂其中意思,一知半解;但隨着深入地背誦,我漸漸地讀懂了其中的深刻含意,我內心甚爲歡喜。經過兩年來的背誦,日積月累,慢慢品悟,古人思想的精華好似悠悠的花香,迎面撲來,我沉浸在書香之中。

《論語》是一面文化明鏡,我從中覓到了學習的方法。子曰:“溫故而知新,可以爲師矣。”是要我們常常溫習學過的知識,纔能有新體會、新發現,就可以當別人的老師了。”這句話激勵着我,有時間就去複習學過的知識,有時我還會去找老師和同學做更深的瞭解和鞏固,從知識中找到快樂,找到自我,找到內心的充實……

《論語》教會了我一套處事的方法。子曰:“己所不欲,匆施於人。”告訴我們自己不想要的東西,不要強加給別人,自己不想做的事情,也不要強求於別人去做。因爲每個人的喜愛不一樣,我們要懂得換位思考。生活中,你幫助了別人,他會對你感激;但是,如果你強迫別人做他不喜歡的事,別人只會越來越討厭你。當我理解這句話的.含意後,我沒有強迫別人做不想做的事,我和同學的關係也越不越親密。

《論語》帶給我一種美好的生活態度。子曰:“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如果有人不瞭解你,不太懂你,因某些事而誤解了你,又何必去斤斤計較與其生氣呢?生活中,難免會被人誤解的時候,需要你去包容,你可以耐心地跟他解釋,讓他知道真相;你也可以慢慢地等,讓他自己去理解,讓時間告訴他一切。

《論語》是中華民族的瑰寶;使我學到了行爲禮儀,懂得了人生哲理。通過誦讀經典,我走進了一個妙不可言的世界。我知道了什麼是儒家風範,什麼是千古美文,他引領我們克服重重困難,向成功邁進;精神之花常在我心中綻放。

夏色斑斕,經典讓書香更濃。一部《論語》,一種人生,我陶醉其中;《論語》文化榜樣的力量,幫助我們指點迷津;跨越漫漫時空,仍然照亮着我們共同的精神家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