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國文齋>範文>語文>

閱讀題和答案

語文 閱讀(1.41W)

閱讀題和答案1

一諾千金

閱讀題和答案

奏文君

我做女孩時曾遇上一個男生開口向我借錢,而且張口就是兩元錢。在當時,這相當於我兩個月的零花錢。我有些猶豫,因爲人人都知道那男生家裏窮。他母親幾乎每年都給他生一個弟弟或妹妹。她留給大家的印象不外乎兩種:一種是腹部隆起,行走蹣跚;另一種是剛生產完畢,額上扎着布條抱着新生嬰兒坐在家門口曬太陽。

我的爲難令男生難堪,他低下頭,說借錢有急用,又說保證五天內歸還。我不知道怎麼拒絕他,只得把錢借給他。

時間一天天過去了,到了第五天,男生竟沒有來上學。整個白天,我都在心裏責怪他,罵他不守信用,惶惶忽忽地總想哭上一通。

夜裏快要睡覺時我忽然聽到窗外有人叫我,打開窗,只見窗外站着那個男生。他的臉上淌着汗,緊緊攥着拳頭,啞着喉嚨說:“看我變戲法!”他把拳頭擱在窗臺上,然後鬆開,手心裏開了花似的展開了兩元錢紙幣。

我驚喜地叫了起來,他也快活地笑了,彷彿我們共同完成了一件大事,讓一塊懸着的石頭落了地。他反覆說:“我是從旱橋奔過來的。”

後來我才知道,他當時借錢是給患低血糖的母親買葡萄糖。爲了如期歸還借款,他天天到北站下的旱橋幫菜家推車。到了第五天的拂曉,他終於攢足了兩元錢,乏極了,就倒在橋洞中,本想略睡一會兒,沒想到競酣睡了一個白天和黃昏。醒來後他就開始狂奔,所有的路人都猜不透這個少年爲何十萬火急地穿行在夜色中。

也許這是我和那個男生惟一的一次交往,但是它給我留下的震撼卻是綿長深切的。以後再看到“優秀”、“守信用”之類的字眼,總會聯想到他,因爲他身上奔騰着一種感人的一諾千金的嚴謹。 .

據說那個男生後來果然成就了一番事業,他早已忘記了我們相處的那一段,可我總覺得那是他走向成功的源頭。

去年秋天的一個傍晚,天降大雨,那是場罕見的傾盆大雨。我打着傘去車站接一個朋友。我們曾約定,風雨無阻。我在車站久等也沒見朋友露面,倒是看見一個少年,沒帶傘,抱着肩瑟瑟地站在車牌邊。我把傘伸過去,他感激地說謝謝,告訴我說,他在這兒等一個朋友。車一輛一輛開過,雨在傘邊形成一道道雨簾,天地間茫茫一片,怎麼也不見我們所盼望的人。我對少年說他們也許不會來了,可少年固執地搖搖頭。又來了一輛車,從車上跳下一個少年,無比歡欣地叫了一聲。傘下的少年一下子躥了出去,兩個人熱烈地擊掌問候,那份快樂

是如此坦蕩無愧,相互的欣賞流淌在那一擊中,讓目睹那畫面的我感到一種靈魂的昇華。

我終於未能等到我的那份欣喜。我失望而歸,卻在家接到朋友的電話。她說雨實在太大,所以……我想說:約定時爲何要說風雨無阻,完全可以說大雨取消;既然已說了風雨無阻,區區風雨又何足畏懼!不過,我什麼也沒說,只是輕輕地掛斷了電話。因爲一個並不怎麼重諾言的人,她會找出一千條爲自己開脫的理由;而我,更愛騰出時間想想那兩個相會在暴雨中的少年。 (選文有改動)

11.在“借錢男生”、“兩少年”以及“我的女友”中,你印象最深的人物是誰?請簡要概括其特點。

12.作者寫兩少年雨中赴約的目的是什麼?從全文看這運用了什麼寫作手法?

13.文中有許多值得品味的句子,請摘抄一句談談你的理解。

14.假如你是文中“我”的女友,看到此文後,你會有怎樣的心理活動?請描寫出來。(40字左右)

15.文中“我”對女友失約持什麼態度?你對此有什麼看法?理由是什麼?

答案:

11.借錢男生:信守承諾;孝敬母親。 兩個少年:堅守承諾;不畏困難。 我的女友:不守諾言;畏懼困難。

12.目的:(1)突出誠信的主題。 (2)含蓄地批評成人的失信,不守諾言。 (3)讚揚孩子的真誠守信。 寫作手法:對比(或襯托,或映襯。)

13.如:摘抄:他把拳頭擱在窗臺上,然後鬆開,手心裏開了花似的展開了兩元錢紙幣。理解:這句話運用了比喻的修辭手法,生動形象地寫出借錢男生兌現承諾後的喜悅、欣慰之情。摘出的句子要生動形象,具有深刻內涵。只要能夠抓住內容、語言和寫法等方面中的一點,緊扣句意進行分析即可。

14.略(緊扣描寫對象和情境,描寫生動、形象;扣住描寫對象和情境,描寫具體。)

15.態度:責備(或批評或不滿或埋怨)

看法:認同作者的態度。

理由:(1)認同作者的態度。人應該信守承諾,這是做人的基本準則。 (2)否定作者的態度。應寬容地對待別人,不要過於苛責別人。 (3)辯證地看待作者的態度。自己應信守諾言,但不必對別人求全責備。答出其中一個方面,言之成理即可。

閱讀題和答案2

閱讀《論語》(節選),完成7-11題。(10分)

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

子曰:溫故而知新,可以爲師矣。

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子曰:由,誨女知之乎!知之爲知之,不知爲不知,是知也。

7.給下面加點的詞注音。(2分)

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8.解釋下面加點詞的意思。(2分)

不亦說乎()溫故而知新()

9.下列加點詞與可以爲師矣一句中以字用法相同的一項是()(2分)

A.先帝不以臣卑鄙B.可以一戰C可以調素琴D.皆以美於徐公

10.把下面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2分)

知之爲知之,不知爲不知,是知也。

11.中國古代曾有半部《論語》治天下的說法,今天我們閱讀它同樣獲益匪淺,請寫出國中語文課本孔子語錄中的一則成語或格言警句(試卷上的除外)。(2分)

參考答案:

7.wǎngdài

8.(2分)愉快學過(舊)的知識

9.B(2分)

10.(2分)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這是聰明的。

11.(2分)(正確默寫國中語文課本孔子語錄中的成語或格言警句)

閱讀題和答案3

1、增加緊張氣氛只有餓得厲害纔會顧切更何況狼狼高大狼利索都表明情況危急

2、知恩必報

3、方面激動鼓掌方面無動於衷兩相對照由注目人和自和諧還生活常理 種思索逐漸走入文領悟深刻含義

4、三次每次含義樣人第次會說:快再給我們扔點東西我們還差得遠呢第二次會說:我們還飽再給我們扔點吧第三次會說:我們吃了們東西我們給們排了路障再見吧朋友

5、扔吧我帶着哭腔說了句

司機小王乾脆把頭從駕駛室裏探出來我也打開車窗看着狼羣我們激動極了起給狼鼓掌

閱讀題和答案4

別急,哈爾施塔特

馮驥才

不久前,一到維也納就被那裏的朋友問道:是你們要在南方原樣複製我們的世界文化遺產哈爾施塔特嗎?

我聽了一怔。本想搪塞過去。不料人家抓着不放,說是這裏的電視臺正式播報的,還有各種人物出來加以評點。有的說,“中國這麼大的文化古國有多少好東西,爲什麼還要複製我們的?”“如果他們複製我們的哈爾施塔特,我們就在阿爾卑斯山裏複製一個長城。”“世界文化遺產能複製嗎?”等等;還有一個哈爾施塔特的居民說,“我家的店鋪是祖祖輩輩用心設計出來的,他們有權利複製去嗎?”

我更有興趣的問題則是:文化遺產能否複製?於是我拉着朋友往位於特勞思湖邊的被稱作“世界上最美的湖畔小鎮”的哈爾施塔特跑一趟,看個究竟。

這地方的確很美。波浪般起伏不已的阿爾卑斯山,在奧地利中部創造出一片山重水複、如詩如畫的風景。七十多個大大小小的湖泊,明鏡般靜靜地臥在山野深處,奧地利人稱這片天賜的風景爲“湖區”。前些年我應薩爾茨堡之邀,爲他們寫一本書,曾到湖區來過一次。那次的印象湖區就是一個童話世界。鋪滿綠茵的山巒,透明的溪流,五彩繽紛的花谷,隨處或立或臥的肥碩的牛,還有山民特有的兩層坡頂的木房子,樓上樓下掛滿鮮花……然而給我印象最深的還是這裏的山民對我說的一句話:我們最愛的是大自然,然後纔是上帝。

鎮裏的房屋全是依山而築,高低錯落,而且一樓一式,彼此不同,其形態、材質、色彩,全都聽憑房主的性情。這裏的房屋,院牆、門洞、陽臺、窗臺都被房主用自己喜愛的鮮花豔麗五彩地裝飾起來。某個樓角缺點什麼,有點寂寞,就會把一盆垂着小紫花的綠藤柔情脈脈地吊在那裏;可能他們覺得院內小徑上的落花太美了,不忍掃去,便讓一把竹帚閒倚牆邊,任由地上落紅一片。對於哈爾施塔特來說,小鎮的美不是用行政和資本“打造”出來的,人們唯美的天性哪能複製!

哈爾施塔特這個詞彙與“鐵器”相關。歐洲第一個鐵器時代就以哈爾施塔特命名。它對歐洲文明劃時代的進步具有標誌意義。恐怕這正是它被確定爲世界文化遺產的深層的緣故之一。當然,比“鐵器時代”更早的歷史還有凱爾特人留在這裏的墓穴。早期人類在這裏活動,都與這座小鎮儲藏極富的山鹽有關。數千年的歷史使哈爾施塔特成爲歐洲最古老的小鎮之一,也頗使鎮上的人引爲自豪。他們把不少珍貴的歷史的遺存都精心地放進鎮中心一座設施現代的博物館中。這博物館叫作“時光回憶”。

在鎮內街上偶爾還會碰上一兩個身穿民族服裝的當地人。阿爾卑斯山的山民,女人穿束腰長裙,男子穿鹿皮短褲,與這裏的山水有種諧調的美。他們不像中國的旅遊景點,民族服裝多成了吸引遊人的一種道具。這裏的百姓只有逢到節日或貴客光臨,才穿上民族服裝,如同穿上禮服,以表示對客人的尊重。一碰見這樣的人,本地的色彩就活了起來。

哈爾施塔特,可別叫“複製”這個詞兒鬧昏了!這些年中國不少地方都在仿古、重建、複製,什麼唐代宮殿、明代城牆、清代大街,甚至還要複製和重建圓明園,而做這種事時,誰也不會對文化認真。我們自己的古鎮還說拆就拆呢,誰會拿你們的古鎮當回事。

我想說,別急,哈爾施塔特,這不過是一場商業的遊戲罷了。

(選自《環球人文地理》2012年第2期,有改動)

1.文章開頭兩段表現了當地人什麼樣的心理?(4分)

答:

2.哈爾施塔特爲什麼被稱作“世界上最美的湖畔小鎮”?請簡要概括。(4分)

答:

3.簡要分析文章的結構脈絡。(6分)

答:

4.結合標題“別急,哈爾施塔特”,探究本文的寫作意圖。(6分)

答:

參考答案:

1.對中國人複製他們的文化遺產的焦急、疑慮、不滿;對自己文化遺產的熱愛。(4分。每點2分)

2.自然環境美,居民性情美,悠久歷史美,民俗文化美。(4分。每點1分)

3.先由人們的問題引出對古鎮的探訪;再進一步從不同角度考察古鎮,思考原因;接着轉向與中國國內複製熱的對比;最後表明態度,呼應開頭。(6分。每點2分,任答三點即可)

4.肯定文化古鎮哈爾施塔特獨特的文化個性;勸慰哈爾施塔特要有文化自信;勸告中國文化建設不要太急;批評中國的文化複製只是商業遊戲。(6分。每點2分,任答三點即可)

閱讀題和答案5

一頭牛與一匹馬在同一個槽裏吃草。牛得意的炫耀:喂,馬老弟,我發現我是頭很偉大的牛哩。最近我又有一個新發現。

馬忙問:牛老兄,你有什麼新發現啊?別賣關子,快說啊!

牛興奮地說:我現在搞清楚物理爲什麼叫物理了。你知道是誰創立的物理學嗎?

這匹馬也是博古通令,它說:嗯,好像是一個叫牛頓的傢伙吧?

牛說:對啦,就是這哥們。因爲他對物理學的貢獻太大,於是人們爲了紀念他,就把他的那個牛字用在物理的物字上,說來物理學也是一門牛學啊。

馬笑了:嘿嘿,牛老兄,我想你只知其一,不只其二啊。物字怎麼寫?這邊的確是牛字,那邊卻是一個勿字。勿啥意思,知道不?就是不是的意思。這就是說物理學不是牛學嘛。

牛火冒三丈:呸,你這匹瘋馬!離我遠點,我和你是風馬牛不相及!嘿,我真是太偉大了,我居然又輕易地搞懂了一條成語哩!

1.寫出下列詞語的意思。

風馬牛不相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博古通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寫出下列詞語的反義詞。

炫耀——( ) 興奮——( )

3.《說文》中寫道:“物,萬物也。牛爲大物,天地之數起於牽牛,故從牛。”如果文中的牛知道這,他一定會________(填成語),這真是牛鼻子上的跳蚤——( )。

答案:

1.事物之間毫不相干。形容知識淵博。

2.誇耀 振奮

3.牛氣沖天 自高自大

閱讀題和答案6

①一塊地,永遠不會閒着。你種它,它就長莊稼。你不種它,它除了莊稼什麼都長。

②冬天很靜。地也很靜。有風,有雪。有覓食的麻雀驚慌失措。麥子很有耐心地等待春暖。除此之外,一切都在隱藏着,蟄伏在土地的內部。

③春雨瀟瀟,滋潤着田野。麥子拔節,分櫱,開始變得稠密。陽光下的麥田如碧綠的地毯。微風吹送,絲絨般的奢華。眼見得麥子抽穗,由綠而黃,然後金黃遍野,麥浪滾滾。田野裏都是沸騰的聲響和味道。麥子佇立成軍陣,如威武雄壯的秦俑,馬踏黃土,浩蕩而來。但天空是清爽的,沒有雜質的純淨。空氣裏洋溢着柔軟的暖,浮動在周圍,感染着人的臉,眼睛,呼吸,及裸露的肌膚。

④我在這片田野行走,遇到的是莊稼的事。莊稼的事情讓人有成就感。比如看到麥子灌到麻袋裏,玉米裝進簍子裏。甚至瓜秧上開了一朵花,結了一個瓜扭,人的心都抹了蜜似的甜。那是大地的成果,大地的孩子,也是莊稼人的孩子。我雖然沒有種莊稼,我只是從莊稼地裏走過,但我能呼吸到來自莊稼身上的熱烈蒸騰的氣息,這種炙烤的熱力讓我迷醉。螞蚱,小蝗蟲,蟈蟈,會從腳旁猛然跳開或飛出去,翅翼拍打噼啪有聲。我無意捕捉它們。我的腳步並不比它們的翅膀振動的頻率快。這些小生靈,在這塊屬於自己的領地裏是自由的,它們是這裏的主人。

⑤這樣的美感,持續了幾年。我從中獲得了很多快樂。四季變換的色彩,收穫的場景,生長的美麗,都在我的內心珍藏。我觸摸着莊稼,融入它們的生長,繁衍。也悸動於生命的騰躍,奔跑和飛翔。這裏每時每刻都是童年的境界,無邪,無知,天真,純潔。

⑥可是人怎麼能容許一塊地長在城市裏呢?

⑦這塊地被很多眼睛盯着。它是這個城市內部唯一一塊還長莊稼的土地。莊稼沒有競爭力。莊稼地被許多可以用金錢衡量的眼光瓜分成一個個的樓盤,就像一個弱女子遇到殘忍的強盜,馬上潰不成軍,支離破碎。這塊莊稼地成了最後的黃金,都想分一杯羹。你爭我奪,勝者爲王。終於,今年的春天,麥苗沒有來得及返青。這塊地插上五彩的旗幟,迎來一批鋼鐵戰士的光臨。然後,麥子慘遭蹂躪,土地的肌膚被劃開,深入腹地。土地不再柔軟,不再溫和,它有了鋼鐵的骨骼,冷硬的身軀。許多可能存活的生命被擠壓到無人知曉的去處。

⑧於是,今年的田野不是田野,今年的田野沒有莊稼。這裏只有尚未建成的樓房,轟鳴的吊車,來往的運輸車,飛揚的塵土。還有翻起的土丘,土丘上覆蓋的野草。熟土被生土覆蓋,亂石趁機浮上表面。許多不知名字的野草,在土丘上長得蓬蓬勃勃。整塊土地失去了原來莊稼具有的純淨無瑕的植物氣息,到處瀰漫着失序和放蕩的味道。

⑨這塊地失去了可愛的莊稼。局部的野草歡騰,局部的高樓矗立,成爲此處最爲醒目的景觀。你從這裏覺察不到律動的生命呼吸。即使野草瘋狂,也只有荒蕪。面對這些,我不能拒絕,也無法逃離,唯一的辦法就是忍受。你要忍受沒有莊稼的寂寞,你要忍受千篇一律的人造形態,你還要忍受那些並不美麗的畸形繁華。繁華與土地沒有關係,土地不尚繁華。所有的土地都只有樸素。目睹完美的土地上傷痕累累,我沒有哭泣。我此時可以做到的只有沉默無語。

⑩我每天還是要走過這塊地。我經過這塊地的時候,想到的都是莊稼。想到莊稼,我才感覺到土地的生意。我的心裏,都是對這塊莊稼地的懷念,懷念一塊長滿各種各樣莊稼的土地消失。儘管我的懷念無人知曉,或者不一定有什麼價值。(有刪節)

(《散文》20xx年第11期)

1、簡要分析第②段畫線句子所運用的修辭手法,並說說“一切”所包含的內容。(4分)

答:

2、請結合文章內容,說說下面句子的深刻含義。

(1)我的腳步並不比它們的翅膀振動的頻率快。(3分)

答:

(2)這塊莊稼地成了最後的黃金,都想分一杯羹。(3分)

答:

3、從最後兩段內容看,作者對土地被城市開發具有怎樣的態度?(6分)

答:

4、你如何評價劉亮鋥在本文中抒寫的關於城市建設時大量侵佔土地的態度?(6分)

答:

試題答案:

77、1、從“耐心”“隱藏”等詞語可見,運用了擬人的修辭手法。“一切”包含着生長在土地裏的所有生命。

2、(1)說螞蚱、小蝗蟲、蟈蟈等的“翅膀振動的頻率快”,是將自己與生長在土地裏的小生靈作比較,說明生長在土地上纔會有最自由快樂的生活。

(2)用黃金比喻土地在那些爲了金錢而恣意侵佔耕地的開發者眼裏的價值,貪圖金錢的人都想在瓜分土地時獲得暴利。

3、作者對土地被土地開發者所侵佔感到極大的無奈與傷感,對已失去的土地充滿了無限的懷念之情。

4、從文中可見劉亮鋥對土地具有特別深沉的愛,他認爲,只有生長在土地上,纔會有自由與快樂。雖然城市建設可以創建繁榮,但他崇尚樸素。他的這種土地情結可以理解。但是,社會要進步,經濟要發展,城市建設是順應歷史潮流的。只是,在城市建設中,對土地的佔用,應儘量物盡其用,而不能有得不償失的後果出現。

閱讀題和答案7

《財富》

①金錢除了可以提供食物和居所外,只是一種實現目標的手段。有趣的是,我們經常搞不清楚目標和手段的區別,以犧牲幸福(目標)來換取金錢(方法)。

②如果像一般社會風氣一樣,用金錢來作爲至高財富的衡量標準,那一切就容易得多了。並不是說賺錢或存錢是錯誤的,物質上的富有可以幫助個人甚至社會得到更多的幸福。金錢上的保障,可以讓我們向不喜歡的工作說不,或是讓我們不爲賬單煩惱。但是,金錢本身並沒有價值,而是因爲它可以帶來一些豐富的經歷。物質本身並不能給生命帶來意義或是精神上的財富。

③研究顯示,財富與幸福之間的關聯其實和大衆一般所想的很不同。心理學家大衛·邁爾斯(David Myers)和他的同事們發現,幸福與財富之間的關聯性非常低,唯一的例外是在一些極窮困的地區,在這些地區基本的生活條件都得不到滿足。此外,還有報告指出,在過去的50年裏,美國一代代人的富有程度越來越高,但幸福指數卻沒有什麼變化。

④令人驚訝的是,許多人在富有之後居然比在努力致富的過程中還要沮喪。忙碌奔波型的人認爲,他們的行爲可以爲將來帶來好處,這樣想可以減少他們的負面情緒,然而一旦達到目標,發現所得到的無法使自己快樂時,他們就無法自拔了。這時,他們會充滿了絕望,因爲沒有目標他們就失去了幸福的指望。

⑤太多成功的人有着壓力和煩惱的問題,他們甚至因此而酗酒或是吸毒。比如貓王、瑪麗蓮·夢露、麗絲·泰勒、比利·好樂迪以及馬拉多納等等。矛盾的是,成功反而使他們不開心。在成功之前他們可能也曾有不開心的日子,但他們一直相信,只要成功了,他們就會得到幸福,而當他們達到目的時才發現,原來所期望的根本就不存在。

⑥既然財富無法使人幸福,爲何還是令我們如此癡迷呢?爲什麼獲得財富可以超過尋找生命的意義呢?爲什麼我們以物質爲標準作決定時可以這麼自然,而以內心爲標準的時候卻這麼困難呢?

⑦用一個比較革命性的說法:有可能是我們的過去影響了我們。當人類還在原始時代時,更多的物質資源決定我們是否可以度過下一個嚴冬或是自然災害,因此儲存成爲一種習慣。至今,很多未來已經相當有保障的人仍然在拼命儲蓄。儲蓄不再是爲了生存,而僅僅是爲了儲蓄。我們不再爲生活而儲蓄,而是爲儲蓄而生活。

1.本文論述的主要觀點是什麼?(2分)

2.第⑤段主要分析了什麼?運用了什麼論證方法?(3分)

3.補.請你具體說明第⑥至⑧段得論證思路。(4分)

參考答案

1.財富可以是實現幸福的方法,但擁有財富不等於擁有幸福。

2.分析了以財富作爲幸福會帶來壓力和煩惱的原因。舉例論證。

3.首先承上啓下,提出人們爲什麼還是用財富決定幸福的問題;接着從歷史的角度,對過去影響了我們這一原因進行分析。

閱讀題和答案8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1-3題。

中華民族文化遺產寶藏中,傳統節日有着其他文化遺產所不具備的特殊性,值得我們在建設和諧社會的過程中給予特別關注。

在古代社會的早期,人與自然的和諧是傳統節日最根本、最重要的主題;中古以後,傳統節日促進人際和諧的內容才逐漸佔據更重要的位置。中國傳統節日大都是歲時節日。所謂歲時節日,就是與天時、物候的週期性轉移相適應,有固定的節期和特定民俗活動的時日。它們是先人將自然時間進程與社會活動節律有機結合的產物,體現着傳統文化天人合一的觀念。我國曆史上的傳統節日數量很多,它們產生於不同的歷史時期,有各自的形成、發展、興盛、衰弱以至消失的過程。

節日就是時間歷程的重要節點,它的`形成當然是有了基本的時間觀念之後的事。古人最早產生的時間觀念是日出日落、寒來暑往。由此,開始分爲寒暑兩季,接着有了四季的劃分和最早的節氣。先秦古籍《逸周書·時訓》記載了二十四節氣。流傳至今的節氣名稱全部是以簡潔樸素的詞彙感性地描述天象氣候物候的變化。古人認識到這些日子是天象氣候轉變的關鍵節點,以爲這些劃分都是神靈的意志使然,便在這些日子施行巫術、占卜,祭拜日月星辰、五穀諸神,祈求神靈保佑風調雨順、五穀豐登、人們健康平安等。每年如此,便形成了在特定時日週期性重複的民俗活動,形成了最初的節日。月亮的晦朔圓缺之日也讓古人感到神祕並加以崇拜,也會產生萌芽狀態的節日。這些早期的節日產生於古人以其感性、原始的方式認識自然、適應自然的過程,源於古人在特定時日用以解釋、控制自然進程的超自然力崇拜。所以說,歲時節日的產生,最初完全是人追求與自然和諧的結果。確定節氣之後,又有了年月日的劃分,便形成了曆法。

傳統節日都有貴人倫、重親情的特點,顯著體現着中華民族傳統倫理和禮俗,有濃厚的人情味,幾千年來已經成爲維繫中國社會人際關係的重要感情紐帶,故傳統節日的保護,有利於保持和有效促進人際關係的和諧。

一些較大的傳統節日,已不僅僅是漢族的節日,也成爲許多少數民族的節日。如春節已成爲我國境內四十多個民族的共同節日。同時,少數民族的節日數量衆多,也是中華民族文化遺產的重要組成部分,也必須給予充分的尊重,採取切實的保護措施,維護中華文化一體化格局中的各民族文化多樣化;其節日文化中的優秀成分,也可被吸收到漢族的節日傳統中來。

包括節日文化在內的民俗文化是民族文化的基礎部分,是爲中華民族全體成員共享的文化。在同一個日子過同樣的節日,使我們體會到屬於同一個族羣的文化認同感。尤其是在異文化環境,一個族羣同樣的節日習俗就更成爲文化認同的顯著標志。文化的認同往往比政治的認同更爲牢固、更爲持久。這樣的文化認同感,有利於把他們凝聚在一個具有和諧文化的社羣之內。

(節選自 黃濤《保護傳統節日文化遺產與構建和諧社會》)

1.下列關於原文內容的表述,不正確的一項是

A.我們在建設和諧社會的過程中要特別關注在中華民族文化遺產中的傳統節日,與其他文化遺產相比,它具備一些特殊性。

B.進入到中古時期以後,傳統節日中促進人際和諧的內容逐漸取代了古代社會早期的促進人與自然和諧的內容。

C.中國傳統節日大都與天時、物候的週期性轉移相適應,有固定的節期,將自然時間進程與社會活動節律有機結合。

D.古人根據日出日落、寒來暑往的這一最早的時間觀念開始分爲寒暑兩季,後來又有了四季的劃分和最早的節氣。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項是

A.我國曆史上的許多傳統節日的形成都是在有了基本的時間觀念之後,大都經歷了各自形成、發展、興盛、衰弱以至消失的過程。

B.歲時節日的產生,最初完全是人追求與自然和諧的結果,這與早期的節日產生於古人以其感性、原始的方式認識適應自然的過程有關。

C.傳統節日有貴人倫、重親情的特點,是維繫中國社會人際關係的重要感情紐帶,因而保護傳統節日,有利於促進人際關係的和諧。

D.本是漢族節日的春節,已成爲我國各民族的共同節日。它和數量衆多的少數民族的節日,都是中華民族文化遺產的重要組成部分。

3.根據原文內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流傳至今的節氣名稱以簡潔樸素的詞彙感性地描述天象氣候物候的變化。例如“雨水”代表氣溫回升、冰雪融化、降水增多。

B.古人以爲節氣劃分都是神靈的意志使然,便在這些日子用巫術、占卜等方式祈求神靈保佑,這體現了古人認識上的侷限性。

C.我們對漢族和少數民族的傳統節日都給予充分的尊重,採取切實的保護措施,中華文化就能夠形成一體化和多樣化格局。

D.人們處於本土的文化環境中時,體會到的屬於同一個族羣的文化認同感的感覺往往不如在異文化環境的時候更明顯。

參考答案:

1.【答案】B 【解析】說法不準確。由文章第二段可知,“中古以後,傳統節日促進人際和諧的內容才逐漸佔據更重要的位置。”並不是選項所說的“逐漸取代”,因此B項錯誤。

2.【答案】D【解析】擴大範圍。D項“已成爲我國各民族的共同節日”說法錯誤。由原文第五段“春節已成爲我國境內四十多個民族的共同節日。”可知。

3.【答案】C【解析】C項轉述錯誤,原文是“維護中華文化一體化格局中的各民族文化多樣化”。

閱讀題和答案9

既然氣候問題是人的問題,那麼它就必然是一個價值和道德問題。《禮記》的天地觀是一元論的,認爲氣候變化只不過是天地本身變化的表徵。天地是人之存在的根本,人必須遵循天地四時變化而活動。如果人逆天地而動,則會給自然和人類世界帶來災難。通過對《禮記》中天地概念的解讀,我們對氣候變化問題的價值根源有了新的認識,對氣候變化的解決與道德責任也奠定了新的價值基礎。

氣候變化應該是自然的自我更新過程。但當代的氣候急劇變化不是自然現象,而是人爲過度活動造成的。工業、商業活動產生了太多的地球自身無法化解的二氧化碳,二氧化碳增加打破了幾億年形成的大氣構成,使得地面溫度升高。而要控制這樣的過度活動,僅僅靠節能減排是不夠的。要從根本上控制,我們就要顛覆自現代以來在價值觀上搞“人類中心”主義而以天地爲末的價值導向。如果我們能重新置換這樣的價值觀,轉而以天地爲上,把人看作天地的一部分,纔會自然形成“尊天而親地”的情感,從而遏制造成氣候變化的原始動因。

人類追求自身物質利益無可厚非,滿足自身需要也順理成章。但如果這樣的追求超出了人類生存和必要發展的界限,超出了自然的承受能力,那就變成了貪婪,必然會帶來嚴重的生態後果。因此,如果我們以天地爲本源,把人看作自然的一部分,就可以幫助我們限制人的自私自利行爲,減少不必要的生產活動,尤其是減少那些造成環境污染的生產,從而減少對生態的損害。

人類工業化、商業化活動不應該以利益最大化爲唯一的目的。人的活動並不僅僅影響到他人和社會,而且會影響到自然和環境。因此指導人活動的規範(法律的、職業的、道德的)應考慮到人與自然的關係。在最根本的意義上,天地的存在是人存在的根本,天地規則應該是人制定規則的依據。任何忽視天地存在和天地規則的方案、行動計劃,不但是不可行的,也是不可取的,更不能從根本上解決我們所面臨的氣候問題。

任何損害天地的行爲都是對人類整體利益的損害,必須加以制止。爲了加快社會發展、滿足人的更多需要而消耗超出地球承載能力的資源,本身不僅是一種浪費,也是對人類後代的不負責任。氣候變化影響到人類的整體,更損害了天地的根本屬性,給人類未來的生存與發展帶來不可預料的後果,因此我們要有緊迫感,儘快制定出切實可行的方案,緩和並最終加以解決。

《禮記》在以天地爲本源的價值觀基礎上所提出的天地與人一家的觀念,特別強調人對天地萬物和保護物種的道德責任。儒家以家庭道德爲基礎,因而儒家對天地的道德責任也以家庭道德的方式展開。儒家表述傳遞這樣一個深度生態觀,即人與天地是一體的,對待自然就要像對待自己的親人一樣,要保護自然萬物,保護生態多樣性。這樣的人與天地萬物一體的思想被後來的儒家進一步發展,成爲儒家世界觀、生態觀的價值基礎。這是儒家的優秀思想資源。我們今天思考氣候變化與全球責任問題時,應該認真汲取。

(摘編自姚新中《氣候問題是一個價值和道德問題》)

1.下列關於原文內容的表述,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儒家認爲天地具有自身的價值,是人存在的根本,人要遵循天地四時變化而活動,否則就會給自然和人類世界帶米災難。

B.氣候變化應該是自然的自我更新過程,當代氣候的急劇變化是由於人類活動產生的太多的二氧化碳打破了大氣的構成。

C.要想從根本上解決我們所面臨的氣候問題,就必須認識到天地存在是人存在的根本,天地規則應該是人制定規則的依據。

D.氣候變化雖然一時不會影響人們的生活,但因爲損害了天地的根本屬性,給人類未來的生存與發展帶來不可預料時後果。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項是(3分)

A.人類工業、商業活動產生的過多二氧化碳導致氣候變化,要控制人類的過度活動,不是靠節能減排,而是要有新的價值導向。

B.人類在追求自身物質利益的同時,還要以天地爲本源,把人看作自然的一部分,限制人的自私自利行爲,減少對生態的損害。

C.人類要想從根本上解決所面臨的氣候問題,需要在工業化、商業化活動會考慮到人與自然的關係,重視天地存在和天地規則。

D.儒家是在家庭道德的基礎上,以家庭道德的方式展開對天地的道德責任的,形成了以天地爲本源、天地萬物與人—體的觀念。

3.根據原文內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我們只有遏制以天地爲末的“人類中心”主義價值導向,才能以天地爲上,把人看作天地的一部分,自然形成“尊天而親地”的情感。

B.人類在滿足自身需要時,既不能超出自然的承受能力,也不能超出人類生存和必要發展的界限,要減少不必要的甚至有害的生產活動。

C.人類工業化、商業化活動既要考慮利益最大化,也要考慮受其影響的他人和社會,自然和環境,這是制定指導人活動的規範時要注意的。

D.我們要汲取儒家優秀的思想資源,在思考氣候變化與全球責任問題時,認識到人對生態萬物的倫理責任,保護自然,保護生態多樣性。

答案

1.D解析:D.文中並無“一時不會影響人們的生活”之意,事實上,氣候變化已經給人類生活帶來很大的影響。

2.A解析:A.“不是靠節能減排”錯,原文爲“而要控制這樣的過度活動,僅僅靠節能減排是不夠的”,並沒有否定節能減排的作用。

3.A解析:A.錯誤理解原文句間關係,在原文中“遏制以天地爲末的‘人類中心’主義價值導向”是果,“以天地爲上,把人看作天地的一部分,自然形成‘尊天而親地’的情感”是因。

閱讀題和答案10

清晨,我漫步在升騰着薄霧的小溪旁。霧氣像一縷縷白紗,輕輕地、緩緩地在小溪

上空縈繞。溪底,是一幅美麗、神氣的畫,色彩斑斕(lán):赤色、橙色、黃色、金色、紫色……令人眼花繚亂。畫中,那一朵朵盛開的“鮮花”在微微顫動。是歡迎我嗎?

我興奮極了,坐在溪邊的石頭上,用雙腳拍打溪水。呀,“鮮花”被我打碎了!我趕緊止住腳。晨風吹來,溪邊的野花香氣撲鼻。柳枝的軟弓拉動了小溪的琴絃,奏出了和諧的樂曲。溪水從我的腳上輕輕流過,像母親溫柔的手撫摸着我。

黃昏,我又來到溪邊。小溪輕臥在青山的懷抱中。夕陽西下,連綿的山岡、翠綠的竹

林、婀娜的柳樹、明麗的小溪……都籠罩在一層透明的、金燦燦的薄紗裏。

小溪,真美呀!

1、短文按照( )的順序,通過( )和( )這兩幅畫面的描寫突出小溪的( )。表達了作者( )的思想感情。

2、短文中描寫了( )、( )、( )、( )這些事物的動態。

3、用“ ”畫出短文中靜態描寫的句子。

4、第一自然段中的“鮮花”指的是( )

5、“柳枝的軟弓拉動了小溪的琴絃,奏出了和諧的樂曲。”這句話運用了( )的修辭手法,句中的“軟弓”是指( ),“琴絃”是指( ),“樂曲”是指( ). 你能試着寫一句這樣的話嗎?

1.這是一篇_散文_(體裁),作者運用_第一_人稱,以_小溪流向大海_爲線索編織故事,想象豐富而奇特。文中的“陽光”反覆出現,它指的是黨的光輝。 2.試結合句子解釋加點詞語的含義。

(1)但我渾渾噩噩,不知宇宙的真諦爲何,不知生命的價值所在。

渾渾噩噩:糊里糊塗,天真無知

(2)我瑟縮在一塊硬殼裏動彈不得。

瑟縮:顫抖地躲在

3.指出下列句子所運用的修辭方法。

(1)我看不見天,看不見地,看不見紅桃綠柳。 (排比句)

(2)一天,突然天昏地暗,山崩地裂般一聲巨響,我猛的不能動彈了。(誇張地比喻)

(3)呻吟着看着自己——我已經變成一畦小水窪,瑟縮在居室縫隙中。(比擬)

4.文章結尾說“在大海里我才發現我是一條美麗的小溪,因爲我已把我的涓涓細流,無條件的奉獻給了大海。”由此,你受到了什麼啓示?

我感覺我們每個人都像一條美麗的小溪,只有把自己融入集體,融入社會,把自己無條件地奉獻給自己所熱愛的事業,我們纔會像得到像小溪一樣的快樂。

閱讀題和答案11

在2008年5月12號14點28分4秒這一刻,曾經溫暖的家、曾經飛揚的生命,離我們而去……

“我們發現他的時候,他雙臂張開着趴在課桌上,像一隻展翅欲飛的雄鷹身下死死地護着四個學生,四個學生都活了。”一位救援人員(描述、敘述)着當時的場景。譚千秋老師的妻子張關蓉正在仔細地擦拭着丈夫的遺體:臉上的每一粒沙塵都被輕輕拭去;細細梳理蓬亂的頭髮,梳成他生前習慣的髮型。譚老師的後腦被樓板砸得深凹下去…… 當張關蓉拉起譚千秋的手臂,要給他擦去血跡時,丈夫僵硬的手指再次觸痛了她脆弱的神經:“昨天擡過來的時候還是軟軟的,咋就變得這麼硬啊!”張關蓉輕揉着丈夫的手臂,慟哭失聲……就是這雙曾傳播無數知識的手臂,在地震發生的一瞬間從死神手中奪回了四個年輕的生命,他手臂上的傷痕(清楚地、清晰地)記錄下了這一切!

救援人員發現她的時候,她已經遇難了,是被垮塌下來的房子壓死的。透過那一堆廢墟的間隙,可以看到她死亡的姿勢:雙膝跪地,整個上身向前匍匐,雙手扶地(支撐、支持)着身體,有些像古人行跪拜禮,只是身體被壓得變形了,看上去有些詭異。救援人員從廢墟的空隙伸手進去,確認了她已經死亡,又衝着廢墟喊了幾聲,用撬棍在磚頭上敲了幾下,裏面沒有任何迴應。當人羣走到下一個建築物的時候,救援隊長忽然往回跑,邊跑邊喊:“快過來!”他又來到她的屍體前,費力地把手伸進女人的身子底下摸索,他摸了幾下,高聲地喊:“有人,有個孩子,還活着!”經過一番努力,人們小心地把擋着她的廢墟清理開,在她的身體下面躺着她的孩子,包在一個紅色帶黃花的小被子裏,大概有三四個月大。因爲母親身體(保護、庇護)着,他毫髮未傷,抱出來的時候,他還安靜地睡着。他熟睡的臉讓所有在場的人感到很溫暖。隨行的醫生過來解開被子準備做些檢查,發現有一部手機塞在被子裏。醫生下意識地看了下手機屏幕 發現屏幕上是一條已經寫好的短信 親愛的寶貝如果 你能活着一定要記住我愛你

1.把文中括號內不正確的詞語劃去。

2.給畫線的句子加上正確的標點符號。

3.請給第2、3自然段分別加一個小標題,寫在橫線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譚老師和那位媽媽死的時候分別是怎樣的姿勢?爲什麼會是這樣的姿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此時此刻,你想到了用哪些成語來讚美譚老師和那位媽媽?(寫出兩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媽媽讓孩子只記住“我愛你”,這個“愛”是什麼樣的愛?請結合短文談出自己的體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參考答案:

1.劃掉“敘述、清楚地、支持、保護”。

2.,:“,,。”

3.小標題只要合理就行。例如:鋼鐵般的手臂母愛的姿勢

4.譚老師雙臂張開着趴在課桌上,像一隻展翅欲飛的雄鷹身下死死地護着四個學生;那位媽媽雙膝跪地,整個上身向前匍匐,雙手扶地支撐着身體,有些像古人行跪拜禮,只是身體被壓得變形了,看上去有些詭異。在危難時刻拼盡全力保護孩子,犧牲自己。

5.奮不顧身、挺身而出、名垂千古、雖死猶生……

6.在生死攸關的時刻,這位偉大的母親用自己的生命保住了孩子的生命,這個,是獻出生命的愛。

閱讀題和答案12

第3課 蟬和貝殼

命制人 汶南一中 李因娥

教師寄語: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道。 --孔 子

學習目標

1、品讀,欣賞課文,感受課文委婉輕柔、自然流暢的風格。

2、瞭解先抑後揚和由事物引發哲理的寫作方法。

3、體悟生命的意義,引導積極,認真對待生命的態度。

學習過程

一、基礎知識

1.,給下列詞語中加點的字注音,並讀一讀。

收斂 ( ) 顫動( ) 聒聒( ) 寬恕( )

短暫( ) 脆弱 ( ) 卑微( ) 一絲不苟( )

2.或詞典,弄清楚“讀一讀,寫一寫”中詞語的含義,在此基礎上,請揣摩下列句子的特點,在續寫一句,表達你對四季的感受。

春天的雨,細膩而輕柔,給山野披上美麗的衣裳;

夏天的雷,迅疾而猛烈,爲生命敲響熱烈的戰鼓;

秋天的風,涼爽而愜意,爲落葉送去溫馨的問候;

冬天的雪, , 。

二、理解探究

1、《蟬》一文裏有一句話是全文的文眼,請找出來,並說說自己的理解。

2、《貝殼》一?文中,作者先對貝殼的精美作了一番描述,然後生髮了哪些聯想?

三、合作釋疑

3、《蟬》一文中的“斜陽裏,想起秋風顏色,就寬恕了那煩人的聒噪”,“秋風顏色”給了你怎樣的感受?

4、《貝殼》—文中的“是不是也應該用我的能力來把我所能做到的事情做得更精緻、更仔細、更加的—絲不苟呢”體現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情感?

5、《貝殼》最後一段說:在千年之後,也許會有人對我留下的痕跡反覆觀看,反覆把玩,並巳會忍不住輕輕地嘆息:“這是一顆怎樣固執又怎樣簡單的心啊屍你怎樣理解此處的“怎樣固執而又怎樣簡學-的心”?

6、試比較兩篇散文有何相同和不同之處。

四、課內精讀

1.作者從蟬。貝殼這些細小的事物中感悟出了怎樣深刻的道理?又作了怎樣的追問與思索?

2.文中,朋友說;那本來的生活歷程就是這樣.請問“這樣”指什麼?結合你的體驗,你覺得它還有什麼深刻含義?

3.蟬. 文中有了一些比如“卻、竟、就、只、才”這樣的字,請結合全文舉例說說這些字在文中的作用。(分析2個即可)

4、結合你童年生活的經歷,發揮想象,填寫①段的最後一句,與上文銜接自然。

五、拓展延伸

第一次真好

路過人家的牆下,偶一擡頭,看見一棵結實累累的柚子樹。一顆顆碩大的黃綠色柚子,沉甸甸垂吊在枝頭。這景色不見得很美,卻是一幅秋日風情畫。

我是個生長在都市,從來不曾享受過田園生活的俗子。除了木瓜樹以外,所有結實累累的果樹,都只能夠在圖畫、照片、電視和電影中看到。今天第一次看到這棵果實如此豐碩的柚子樹,霎時間,心頭充滿了喜悅與新奇。

第一次真好,第一次的感覺真奇妙。細細回想:在你的生命中,有多少“第一次”值得你低迴品位?有多少“第一次”給你留下不可磨滅的印象?

幾年前,家中第一次養了一籠十姊妹。當母鳥第一次生下了幾顆玲瓏剔透,比拇指還小的鳥蛋以後,我和孩子們便眼巴巴地等候小鳥孵出來。有一天,我們正在吃午飯,孩子忽然大叫:“小鳥孵出來了。”我驚喜地走到鳥籠邊一看,在鳥巢裏面的所謂小鳥,只是兩團小小的粉紅色肉球,僅僅具有鳥的雛形,身上只有稀疏的幾根毛,兩隻黑黑的眼睛卻奇大。第一次看到剛孵出來的雛鳥,但覺得它們的樣子很難看,竟因此而吃不下飯。可是,等到它們漸漸長大,羽毛漸豐,一切都具體而微以後,我喜愛它們又甚於那些老鳥。

第一次的感覺真奇妙。第一次去露營,第一次動手做飯,第一次坐火車,第一次坐飛機,第一次看見雪,第一次看到自己的作品用鉛字印出來……第一次的經驗不一定都愉快,但新鮮而刺激,使人回味無窮。

生命中的第一次愈多,生命也就愈益多姿多彩。願你珍重第一次。

1、文中詳寫了幾個“第一次”,各寫了什麼事?作者的感受怎樣?

2、爲什麼“第一次的經驗不一定都愉快”,但“使人回味無窮”?

3、爲什麼“生命中的第一次愈多,生命也就愈益多姿多彩”?談談你的理解。

4、是否所有的“第一次”都值得去嘗試、值得珍重?試談談你的看法。

5、你的成長中難忘的第一次經歷是什麼?請簡單敘述,並寫出自己的感受。(80字以內)

答案:

一、(略)

二、

1、“哪管是90年,90天,都不過要好好的活過。”是全文的文眼。它是由抑到揚的

關鍵原因,也是由蟬引發的關於生命的深刻道理。不管是寫蟬的煩人的聒噪,病蟬的弱小,還是寫蟬17年埋在泥下,出來只活一個夏天的短暫生命,都是因爲有這句話,才顯得有廠意義和光彩。它也提醒我們,不管生命有多短暫,都要好好地活,給人振奮精神的感覺。

2.作者想到了貝殼裏那曾經的小小柔軟的生命,想到爲了這樣一個短暫、細小,脆弱、卑微的生命,』:蒼卻是那樣用心地營造了它的居所——精緻的貝殼。並由此進——步想到自己的生命,雖然也有限,但總比貝殼裏的生命要長一點,空間要多一點,那豈不是更應該好好面對它,讓它顯得像貝殼一樣美麗、令人珍惜、驚歎。

三、

3、我們一般是聽見秋風的聲音,但作者用了“秋風顏色”,巧妙地在聽覺感受之外,增加了獨特的視覺感受。有新意。它賦予秋風顏色,把屬於秋天的一些視覺形象加廠進來。言少而意濃。

4、此句比較了自己和貝殼裏的生命,感悟自己的生命儘管有限,但還是比貝殼裏的生命時間要長——點,空間要多一點,以,一顆感激的心情表達珍惜、回饋生命的激情:要力所能及地把事情做得更精緻些,更好些,讓後人爲自己的執著、努力而感動。

5、作者希望自己給這個世界留下一些像貝殼這樣的東西來,她並不夢想自己成就偉大的功業,只想對自己的生命作出一些精美的回饋。她渴望不是人們對她的絕對地讚美和崇拜。而是有人能看懂她平常但執著的愛的美的靈魂。所以此處的“固執”“簡單”都是作者相對白謙的說法,其實足執著和單純的意思。

6、相同之處:

(1)都是由—‘個小小的“物”引發對生命的——些感悟;

(2)對於生命的理解。都比較積極、認真;

(3)對於“物”的描寫都細緻人微,筆觸清柔而自然。

不同之處:(1)《蟬》是先抑後揚,《貝殼》是直入主題

(2)《蟬》對於生命的感悟是不管生命短暫與否,都要積極面對。好好地活;《貝殼》則落實到要把自己能做的事情做得更仔細、更精緻、更加一絲不苟;

(3)《蟬》的作者對於生命的態度隱喻在蟬的生命意義中,並沒有直接表白;《貝殼》則明確提出丁白己要認真做事的想法,表達了留下令人珍惜和驚歎的東西的願望。

四、

1.蟬:本文作者由一隻小小的蟬引發了對生命的感悟,通過對細小、聒噪的蟬因爲一個夏天而付出17年代價的瞭解,進而聯想到人類的生活歷程,提示人們:不管生命短暫還是長久,都應該積極面對,全情投入,好好地生活。——《中學教材全解》P22

2.我不肯定啊 應該是“在地下等了17年卻僅僅迎來一季的生命”——《中學教材全解》P22

3.我自己蒙的 錯了別怪我~~

“才”字(“它等了17年纔等到一個夏天”)突出蟬等待的時間之久,享受生命之短暫

“就”字(最後一句)突出作者對蟬的態度的轉變,和對蟬的肅然起敬。

4一般這種題 我都是用什麼“突出”“顯示出”之類的開頭~

五、 1、兩個。

第一件:初次見果實累累的柚子樹,作者的感受是喜悅和新奇。

第二件:初次見剛孵出的雛鳥,作者的感受是喜愛。

2、因爲無論是哪種感受,感覺都是新鮮的,是從未體驗過的,特別刺激,給人的感覺是不可磨滅的,所以是回味無窮的。

3、因爲每一個第一次,都爲你開啓了生命中的一個新的領域,經歷也就多了,感受也就多了,生命也就愈益多姿多彩。

4、當然不是。有的壞的事情就堅決不能去嘗試。

5、略。

閱讀題和答案13

《尊嚴的含金量》閱讀原文:

80多年前的一個冬天,美國南加州沃爾遜小鎮上來了一羣逃難的流亡者。長途的輾轉流離,使他們每個人都面呈菜色,疲憊不堪。善良而樸實的沃爾遜人,家家都燃炊煮粥,友善地款待這羣流亡者。鎮長傑克遜大叔給一批又一批的流亡者送去粥食。這些流亡者,顯然已經好多天沒有吃到這麼好的食物了,他們接到東西,連一句感謝的話語也來不及說,就個個狼吞虎嚥,大口大口地吃起來。

只有一個人例外。當傑克遜大叔將食物送到他的面前時,這個臉色蒼白,骨瘦如柴的年輕人問:“先生,吃您這麼多東西,您有什麼活兒需要我做嗎?”傑克遜大叔想,給一個流亡者一頓果腹的飯食,每一個善良的人都會這麼做。於是他就說:“不,我沒有什麼活兒需要您來做。”

那個流亡者的目光頓時灰黯下去了,他碩大的喉結劇烈的上下動了動說:“先生,那我便不能隨便吃您你的東西,我不能沒有經過勞動,便平白得到這些東西!”傑克遜大叔想了想又說:“我想起來了,我家確實有些活兒需要您的幫忙。不過,等您吃過飯,我就跟您派活兒。”

“不,我現在就做活兒,等做完您的活兒,我再吃這些東西!”那個年輕人站起來說。傑克遜大叔十分讚賞地望着這個年輕人,但他知道這個年輕人已經兩天沒吃東西了,又走了這麼遠的路,可是不給他做些活兒,他是不會吃這些東西的。傑克遜大叔思量片刻說:“小夥子,您願意爲我捶捶背嗎?”說着就蹲在那個年輕人的面前。年輕人也只好蹲下來,十分認真而又細緻地給傑克遜大叔輕輕地捶背。

捶了幾分鐘,傑克遜大叔十分愜意地站起來說:“好了,小夥子,您捶得棒極了,剛纔我的腰直犯困,可現在,它舒服極了。”傑克遜大叔說完,將食物遞給那個年輕人,年輕人立刻狼吞虎嚥地吃起來。傑克遜大叔微笑着注視着那個年輕人說:“小夥子,我的莊園現在太需要人手了,如果您願意留下的話,那我就太高興了。”

那個年輕人就留下來,並很快成了傑克遜大叔莊園裏的一把好手。過了兩年,傑克遜大叔還把自己的女兒瑪格珍妮許配給了他,傑克遜大叔告訴女兒說:“別看他現在什麼都沒有,可他百分之百是個富翁,因爲他有尊嚴!”

20多年後,那個年輕人果然擁有了一筆令整個美國人都羨慕的財富。這個年輕人就是美國的石油大王哈默。

《尊嚴的含金量》閱讀題目:

1、年輕人的尊嚴表現在哪兩件事上?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由於尊嚴,這個年輕人獲得了哪些成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談談你對下面這句話的理解。

別看他現在什麼都沒有,可他百分之百是個富翁,因爲他有尊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寫其他流浪者有什麼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請你列舉一下你曾經保住尊嚴的一件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談談你讀了這則故事後所得到的感受和啓發。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尊嚴的含金量》閱讀答案:

1、(1)有活幹才肯接受東西 (2)做完活才肯吃東西

2、(1)找到了工作 (2)娶到了媳婦 (3)獲得人生的成功,擁有鉅額財富

3、他雖說目前身無分文,但他擁有尊嚴和智慧,有尊嚴的人就會勤勞、頑強,因此他遲早會變成百萬富翁。

4、反襯哈默與其他流浪者不同,他活得有尊嚴。

5、“略”。

6、“略”。

閱讀題和答案14

文言文閱讀:(共15分)

[甲]大道之行也,天下爲公,選賢與能,講信修睦。故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矜、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男有分,女有歸。貨惡其棄於地也,不必藏於己;力惡其不出於身也,不必爲己。是故謀閉而不興,盜竊亂賊而不作,故外戶而不閉,是謂大同。 (選自《禮記.禮運》)

[乙]林盡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彷彿若有光。便舍船,從口入。初極狹,才通人。復行數十步,豁然開朗。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其中往來種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黃髮垂髫,並怡然自樂。

(選自《桃花源記》)

小題1:解釋下列文言句中劃線的詞語。(3分)

(1) 選賢與( )能 (2)貨惡( )其棄於地也

(3) 故( )外戶而不閉 (4)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 )

(5)屋舍儼然 ( ) (6)悉如外人( )

小題2:用現代漢語翻譯下面文言句子。(4分)

(1)黃髮垂髫,並怡然自樂。

(2) 故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

小題3:文中“大道”“大同”分別指什麼?(2分)

大道: 大同:

小題4:[甲] 文中闡述的“大同社會”與[乙]文中描繪的“世外桃源”有什麼相似的地方?(2分)

參考答案:

小題1:(1)“與”通“舉”,選拔(2)憎惡(3)所以(4)類(5)整齊的樣子(6)全、都(意思對即給分)

小題1:(1)老人小孩都充滿喜悅,並自得其樂。(意思符合即給分)

(2)所以人們不僅僅把自己的親人當親人,把自己的孩子當孩子。

小題1:指古代政治上的最高理想。 理想中的社會

小題1:兩文都表現了作者對理想社會的追求。(結合語句分析也可)

小題1:試題分析:注意文言詞彙的各種文言現象,如“與“這裏是通假字,通“舉”選拔;“儼然” “然”是形容詞詞尾,這裏是整齊的樣子;“屬”應理解其一詞多義現象,這裏是“類”。

小題1:試題分析:翻譯文句應注意關鍵詞和文言句式,這裏應注意(1)“黃髮”“垂髫”的借代義(2)“親其親”“子其子”的理解,這裏第一個“親”“子”是動詞,是一種意動用法;第二個“親”“子”是名詞。

小題1:試題分析:“道”,這裏是指儒家的政治理想,“大道”則是儒家政治上的最高理想;“大同”則是人們心目中的理想社會,用文中的話來說,就是天下爲公,選賢與能,講信修睦。

小題1:試題分析:兩篇文章都反映了人們對一種沒有剝削、沒有壓迫的理想社會的嚮往和追求。

閱讀題和答案15

(甲)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爲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子?傳不習乎?”(節選自《論語十則》)

(乙)

子墨子起,再拜,曰:“請說之。吾從北方聞子爲梯,將以攻宋。宋何罪之有?荊國有餘於地而不足於民,殺所不足而爭所有餘,不可謂智。宋無罪而攻之,不可謂仁。知而不爭,不可謂忠。爭而不得,不可謂強。義不殺少而殺衆,不可謂知類。” 公輸盤服。(節選自《墨子:公輸》)

1.《論語》雖是語錄體,但每則都有一箇中心,各句聯繫緊密。請把甲文中畫線句子翻譯成意思連貫的一段話,注意其中前兩句與第三句之間的內在聯繫。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甲文體現了儒家重視“修身”,乙文反映出墨家主張“兼愛”“非攻”。簡答:重視“修身”和主張“兼愛”“非攻”對建設和諧社會有什麼現實意義?

注:兼愛:即兼相愛。也就是愛他人,博愛。非攻,是不發動戰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參考答案:

1.替別人辦事是不是盡心竭力呢?跟朋友往來是不是誠實呢?“忠”與“信”是老師諄諄教誨、反覆傳授的修身之道,我是不是經常對照它來做呢?

2.

既要重視個人道德修養,又要關愛他人。

只有內外兼修,才能提高全民道德水準,消除對立,和睦相處,對建設和諧社會有積極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