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國文齋>範文>說課稿>

精選三年級數學說課稿範文合集8篇

說課稿 閱讀(2.63W)

在教學工作者實際的教學活動中,時常要開展說課稿準備工作,通過說課稿可以很好地改正講課缺點。優秀的說課稿都具備一些什麼特點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三年級數學說課稿8篇,歡迎大家分享。

精選三年級數學說課稿範文合集8篇

三年級數學說課稿 篇1

一、說教材

1、說課內容:九年義務教育新人教版六年制國小數學第六冊第58頁的《乘法口算》。

2、教材分析

《乘法口算》是人教版三年級下冊第58頁的教學內容,它是在口算整十、整百數乘一位數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口算是筆算的基礎,以往的口算教學過多的強調口算技能、正確率的訓練,簡單、重複、機械的訓練使學生感到枯燥無味,甚至於對數學失去興趣。本節課教材把口算教學和解決生活實際問題聯繫在一起,創設了郵遞員送報紙和信件的生活情景,使學生產生親切感和學習興趣,同時有利於加深學生對乘法意義的理解。對於學生來講,有了前面已有的知識,在一定情境創設的探究過程中來研究本節課的內容,學習新知識會感到輕鬆愉快、興趣盎然。

3、教學目標:

根據教材特點,從知識、技能和情感三個方面擬訂本節課的教學目標:

1、使學生理解並掌握整十、整百數的口算乘法,能比較熟練地進行口算。

2、引導學生運用多種算法進行口算,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能力。

3、通過各種數學活動使學生能運用乘法口算知識解決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具體問題。

4、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使學生掌握兩位數乘兩位數的口算方法。

教學難點:靈活運用乘法口算解決實際生活中的具體問題、明確口算算理。

二、說教學理念

《課程標準》的基本理念指明學生的數學學習內容應當是現實的、有意義的、富有挑戰性的,這些內容要有利於學生主動地進行觀察、實驗、猜測、驗證、推理與交流等數學活動。內容的呈現應採用不同的表達方式,以滿足多樣化的學習需求。有效的數學學習活動不能單純地依賴模仿與記憶,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由於學生所處的文化環境、家庭背景和自身思維方式的不同、學生的數學學習活動應當是一個生動活潑的、主動的和富有個性的過程。數學教學活動必須建立在學生的認知發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識經驗基礎之上。教師應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向學生提供充分從事數學活動的機會,幫助他們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過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數學知識與技能、數學思想和方法,獲得廣泛的數學活動經驗。

三、說教法和學法

1、教法

創設學生熟悉的情境,通過解決實際問題學習口算方法。

《課標》中指出,第一學段學生的思維以形象思維爲主,因此應當選擇符合兒童心理特徵、並熟悉的實際生活的情境素材,使學生體會到乘法口算在生活中的實際運用。教育學和心理學的研究表明,當學習材料與學生已有的知識和生活經驗相聯繫時,學生對學習纔會產生興趣。以學生所熟悉的郵遞員送報紙和信件爲教學情境,創設熟悉的具體的問題情境,在這樣的生活情境中探索口算方法、不僅解決所提出的實際問題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同時也讓學生認識到數學與現實生活的密切聯繫,體會到學生是解決問題的重要工具,從而感受到數學的價值,形成科學的世界觀。

2、學法

讓學生經歷知識的形成過程,是《課標》倡導的重要改革理念之一。本節在根據學生已有的知識和熟悉生活知識的基礎上,爲學生提供探索乘法口算的具體問題情境,學生在輕鬆、開放的課堂氣氛中,積極參與到創設的問題情境中,自主探索適合自己的口算方法,開展組員間的合作學習和交流,實現智慧的碰撞,體驗成功的喜悅,使學生能夠在思考和探究中學習到口算的不同方法,讓學生能夠在自主探索、獨立思考和合作學習、互相交流中共同進步。

四、說教學程序

教學一開始,就設計了一個簡單的生活情境:

郵遞員送信,既達到了複習舊知的目的,又能組織學生積極參與,同時又及時對學生的練習結果進行評價,讓學生有了認真學習的積極性。在學習新知的環節中,又利用剛纔創設的`生活情境,讓學生從生活事例中發現數學知識,發現數學問題,讓學生體會到生活中有數學,數學來源於生活。

在學生自主探究口算方法過程中,第一個問題“郵遞員叔叔工作10天,要送多少份報紙、多少封信?”算式是300×10=3000,60×10=600,教師根據兒童心理特徵,創設學生熟悉的情境,讓學生在輕鬆、開放的課堂氣氛中,積極參與到創設的問題情境中,通過小組合作、自主探究等學習方法找到適合自己的口算方法。通過教師的引導、點撥,讓學生在主動參與算理算法的探索過程中,經歷口算乘法的過程,倡導算法的多樣化。

使學生進一步理解算理。第二個問題“工作一個月,又要送多少份報紙、多少封信?”300×30=9000,60×30=1800時,由剛纔的“扶”到現在的“放”,比一比,看誰算得快,並且說說自己的想法,自己是怎麼樣,怎樣才能說明結果是正確地。使學生能夠學習到口算的不同方法,讓學生經歷從“多樣化”到“優化”的過程,提升學生思維的抽象度和靈活度,實現智慧的碰撞,體驗成功的喜悅。進而引導學生髮現、總結規律:兩個因數末尾都有“0”的乘法,口算時只要先把“0”前面的數相乘,再看兩個因數的末尾一共有幾個“0”,就在乘得的積的末尾添上幾個“0”。

在應用方法的鞏固練習中,分四個層次:第一個練習是改錯題,有多添加0的,有少添加0的,還有乘法誤用加法計算的,其中“50×60=300”是學生易犯的一個典型錯誤,通過讓學生找錯、改錯,可以減少學生在今後計算中犯同樣的錯誤。第二個練習是你出我算,要求同桌每人編2道這樣的口算式題;都不要把答案寫出來。將你的口算式題給你的同桌,考考他,是不是掌握了口算方法?這樣既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又培養了同桌的合作能力。第三個練習是摘香蕉遊戲。讓學生看課件來進行口算。第四個練習是運用知識、解決問題。培養學生靈活運用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

最後一個是拓展練習,我根據本課內容設計了由積推想因數的拓展練習,讓學生根據本課學習的口算乘法類型來推想有幾種不同的填法,()×()=2400,()×()=4000,這裏既要求學生用口訣來推想兩個因數0前面的數有幾種不同的填法,又要求學生根據積末尾的0的個數來分配兩個因數末尾的0的個數。特別是積4000的算式,既可以是想成兩個因數0前面的數相乘得4的,也可以是相乘得40的,這樣的練習設計充分調動學生的思維,讓學生將本課所學知識運用其中,同時也關注了不同層次學生的不同發展,因爲練習設計沒有限定要寫出幾種填法,讓每個學生都量力而行,在自己的水平上有所提高。

最後的課堂總結以給聰聰回信的方式對學習內容進行了回顧。

三年級數學說課稿 篇2

各位評委、老師們:

大家好!我是南排河鎮後徐國小教師高紅娜,今天我說課的內容是人教版國小數學三年級下冊第三單元內容《平均數》,設計本課我遵循學生的認知特點,依據《數學新課程標準》中數學來源於生活,應用於生活的基本理念,下面我將從教材、教學目標、教學重難點、教法、學法、教學過程等環節進行說課。

一.說教材

平均數是統計中的一個重要概念。在統計中,平均數常用於表示統計對象的一般水平,它是描述數據集中程度的一個統計量。用平均數表示一組數據的情況,有直觀、簡明的特點,所以在日常生活中經常用到。

二、說教學目標:

基於以上理論依據,確立三維目標:

1、知識和技能目標

――使學生能理解移多補少求平均數的方法,能根據數據列出算式求平均數;

2、過程與方法目標

――幫助學生掌握平均數的意義和求平均數的方法;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體驗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繫,培養學生科學分析問題的能力。

三、說教學重、難點:

1.重點:掌握平均數的意義和求平均數的方法。

2.難點:能根據數據列出算式求平均數。

四、說學情

由於學生已經具備平均分的基礎知識,所以應着重讓學生理解平均數的意義,在此基礎上學生能容易列出算式進行計算。

五、說教法和學法:

由於平均數意義比較抽象、難以理解,我儘量通過動手操作,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方法,創造有利於學生主動求知的學習環境。

在學法指導上,我重視觀察法、比較法、發現法和討論法等應用,充分調動學生各種感官,通過多媒體教學幫助學生積極思維,發展智力,培養學生善於思考,並相信自己有能力找到獲取新知的途徑。

六、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激趣引入。

課的引入部分我設計了拍球比賽,由3個女生與3個男生拍球的數量,拋出問題:根據統計數據,你認爲哪組獲得了勝利?學生通過觀察、比較和計算總數的方法得到答案,獲勝隊歡呼起來。這時我參與到失敗的一隊,把我拍球的數量加到他們隊的數量上,再比較兩隊的輸贏。這時有同學提出質疑不公平,因爲兩隊人數不同,比總數不合理,我抓住時機設疑:那怎樣才能公平合理呢?鼓勵學生充分發表自己的.意見,引導總結出最佳方法是通過求平均每人拍球個數來比較。從而引出課題平均數。

(設計意圖:從學生喜愛的課外活動入手,創設這樣的情境不僅吸引了學生的興趣,也活躍了氣氛,更貼近了學生的生活,從而能達到引出平均數的效果。)

二、探究新知、建構感知

追問什麼是平均數?請同學們舉例說明在平常生活中自己見到或聽到的平均數。

(設計意圖:通過舉例,使學生進一步感受平均數與社會生活的密切聯繫)

出示課件1:在一個方形魚缸中,設置3塊擋板,把魚缸分成4塊相等的水域,且每一塊水域的水的高度各不相同,由此提問:把擋板拿開,裏面的水會怎麼樣呢?

出示課件2:有3排小球,個數分別爲6、7、2,

由此提問:怎樣移動才能使每排小球個數同樣多?

(設計意圖:通過方形魚缸中的水和移動小球兩個動畫課件讓學生初步感知平均數,並滲透“移多補少”法。讓學生明白把多的分給少的,這樣的方法叫“移多補少”.)

三、深化理解、鞏固新知

1、出示課件(課本例1):學生們收集舊塑料瓶的圖畫和統計圖

要求:①、首先讓學生說出自己發現的一些信息(對應圖畫)

②、能運用“移多補少”的方法進行操作。(指名學生上臺指着統計圖說自己的操作方法)

設置認知衝突,平均數可以通過移多補少的方法得到,那是不是任何情況下都可以用這個方法呢?我來到學生中間,

叫起一名同學和他比身高,問到如果求我們兩人的平均身高用這個方法行嗎?學生們在一片鬨笑聲中說出不行,那有更好的方法嗎?迫使學生打破以形成的思維定勢,從而獲得還能用計算的方法。

③、用計算的方法求出平均數(此步可採取同學之間相互討論、互相幫助獲得答案,因爲對於個別同學而言還是有一定困難,集體訂正時讓學生明確先算出總個數,再平均分,這種方法稱爲先合後分,最後叮囑學生列綜合算式時必須加上括號並寫答語)

在同學們掌握了求平均數的方法以後,回來解決拍球遊戲中還沒解決的問題。同學們輕而易舉地解決了問題。隨之教師引導學生在一組數據中發現平均數在哪些數據範圍之內。

(平均數一定在最大數和最小數之間)

四、綜合運用、拓展延伸

(設計意圖:通過練習,使學生鞏固知識,形成技能,發展創新思維。爲了使課內的練習起到促進掌握知識,鍛鍊能力的雙重效果,我在設計練習的時候注意了以下兩點:一是練習的形式多樣,持續學生學習的興趣;二是練習的難度逐步加深,不斷提高學生的認知水平。)

1、出示課件:快速找出平均數。

(運用以上所學方法來解決,着重說最後一題,以此訓練學生處理問題的靈活性。)

2、出示課件:四(1)班學生參加植樹活動,第一組種了180棵,第二組種了166棵,第三組種了149棵,平均每組種了()棵。

A:181B:165c:145

(平均數一定在最大數和最小數之間)

3、出示課件:一本書,小明第一天讀了12頁,第二天上午讀了8頁,下午讀了6頁,他平均每天讀多少頁?

①、(1286)÷2②、(1286)÷3

(這道題使學生對求平均數的份數加深印象)

4、出示課件:◇游泳池的平均水深是120釐米,小明身高140釐米,他在游泳池中學游泳,會不會有危險?爲什麼?

(這道題與生活實際相聯繫,讓學生感覺平均數和我們的生活是密切相關的,並會用已學知識解決問題。)

整個教學設計,我根據教材特點與學生實際,做了很多的預設。因爲學生是具有不同知識經驗的生命個體,備課時我充分考慮不同的學生有着哪些不同的思考方法,可能會出現哪些解決問題的方案,從而設計出不同的教學策略。爭取在課堂教學中,在組織學生討論、評價,讓學生在生成知識的同時,生成學習經驗,生成情感體驗,使整個課堂充滿生命的活力。

三年級數學說課稿 篇3

一、說教材

1、教材分析:

《面積和麪積單位》在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人教版)國小數學三年級下冊第70~74頁。

本課內容的教與學是在學生已經學習了長度和長度單位,長方形和正方形及其周長計算的基礎上進行的。學好本課,不僅是學習面積計算的基礎,更是國小階段幾何教學的基礎。爲了促進學生對知識的掌握,我藉助農遠資源輔助教學,並結合學生熟識的事物來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

根據新課標要求,結合本課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我制定了以下教學目標:

2、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通過指面、摸面,比面等活動,使學生理解面積的含義,認識常用的面積單位。建立1平方釐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的正確表象。

[過程與方法]

使學生經歷比較兩個圖形面積大小的過程,體驗比較策略的多樣性,培養學生的探索意識和合作能力。

[情感態度價值觀]

讓學生在數學活動中,發展空間觀念,激發進一步學習和探索的興趣。通過合作探究,體驗成功的快樂。

3、教學重點、難點

依據以上三維目標,我將本課教學重點定爲:使學生理解面積的含義,認識常用的面積單位並建立正確的表象。

教學難點:在操作中體會引進統一面積單位的必要性。

二、說教法、學法

由於三年級學生的思維正處於由具體形象思維向抽象邏輯思維過渡的階段,他們的抽象思維過程仍然需要具體形象的支持。因此,在教學中我運用多媒體課件進行直觀演示和創設矛盾情境,使學習的主要內容以問題的形式間接呈現出來,再引導學生通過動手操作、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的方式學習,然後將發現內化爲自己的知識結構的一部分。這樣,不僅可以喚起學生學習的慾望,調動起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而且能促進學生思維的發展。

三、說教學程序

爲了更好地完成本節課的教學任務,突出重點,突破難點,設計了三個環節進行教學。

(環節一)媒體創設情境,初步感知。

(呈現動畫:聰聰在擦課桌,明明在擦黑板)引出話題:

聰聰和明明在做什麼?

他們擦的速度是差不多的,怎麼聰聰一會兒就擦完了呢?

『設計意圖: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教學一開始,通過農遠資源中的動畫創設情境,引發課堂互動,使學生在生動的動畫中初步感知物體表面有大小之分,爲理解面積意義做鋪墊。』

(環節二)動態演示、合作探究,突破教學重難點

使學生理解面積的含義,認識常用的面積單位並建立正確的表象是本節課的教學重點。新課標強調,要讓學生在實踐活動中進行探索性的學習,根據這一理念,我設計了下面的活動,讓學生在體驗中學習,在學習中體驗。

1、操作感受,認識面積:

學生從學習長度到學習面積,是空間形式認識發展上的一次飛躍。在面積意義的教學中,引導學生通過動手摸一摸課本的封面、課桌的面,觀察黑板的面、窗戶玻璃的面,直觀體會和發現物體的表面有大小之分,在獲得多種感性認識的基礎上,揭示面積概念的'第一層含義:物體表面的大小就是它們的面積(並進行板書)。

在教學第二層含義時,讓學生回顧學過的封閉圖形,通過課件展示封閉圖形的“面”,並引導學生比較出它們的大小,使學生充分體會“封閉圖形也有大小”,從而揭示面積概念的第二層含義:封閉圖形的大小就是它們的面積(板書:封閉圖形)。

『設計意圖:通過實踐、觀察,可以使客觀事物在學生的頭腦中產生感覺形象,並依賴感知覺進行思維,形成抽象概念,使學生順利理解面積的概念』

2、製造矛盾,引出面積單位。

課件出示兩組圖形:一個小圓形和一個大三角形;一個長方形(2×4)和一個正方形(3×3)。讓學生比較它們面積的大小,學生通過觀察能夠很快的比較出第一組圖形面積的大小,卻發現無法用眼睛

準確的比較出第二組圖形面積的大小,激發學生的認知衝突。然後我再問:如何正確比較這兩個圖形面積的大小?

隨後安排小組合作,讓學生藉助提供的學具(兩個面積相近但形狀不同的長方形和正方形紙片各一張,長方形、圓片、正方形、三角形紙片若干),動手擺一擺,量一量,數一數,合作探究。

這一環節是整節課教學的難點,這裏我巧妙的運用農遠資源媒體制造矛盾,再放手讓學生充分自由發揮。通過合作探究,使學生感悟到用正方形擺的優勢。我繼續播放課件再次創造矛盾情境:兩個平面圖形都用了4個正方形擺,爲什麼面積大小卻不同呢?引出要有統一的測量標準——面積單位。

『設計意圖:多次感知和矛盾的衝突,使學生經歷了知識的形成過程,培養了學生的探索意識和合作能力。』

此時,學生的思維活動處於最活躍、最興奮的狀態,我提出新的問題:常用的面積有哪些呢?引入面積單位的學習。

3、媒體演示,形成面積單位表象。

三個面積單位,我將平方釐米作爲教學重點,運用農遠資源課件演示,把圖象、聲音、文字等有機結合在一起,讓學生直觀理解1平方釐米。再結合學具,引導學生量一量1平方釐米正方形的邊長,摸一摸它的大小,閉眼想一想1平方釐米有多大,找一找面積與它相近的物體。整個過程,有觀察、有想象、有聯繫實際、有動手操作,讓學生充分經歷了概念的形成過程並建立正確的表象。

教學平方分米、平方米時,則放手讓學生小組合作,在找、看、估等輕鬆的活動中,建立正確的面積單位表象。

『設計意圖:以上利用多種方法教學,由直觀演示到抽象概括,促使學生掌握了面積單位的有關知識,發展其空間觀念,並強化了思維能力的訓練。』

(環節三)小組競賽,反饋練習,感悟收穫。(多媒體課件展示)

1、基礎練習

①課本76頁練習十八第1題

②在括號裏填上合適的單位名稱。

一枚郵票的面積是4()

一塊手帕的面積是4()

一塊黑板長4()

一塊黑板的面積是4()

教室的面積大約是50()

2、創意大賽

用6個1平方釐米的小正方形,拼出你喜歡的圖形。想一想,拼出的圖形面積是多大?

『設計意圖:練習是課堂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我將農遠資源練習庫中的習題以競賽的形式呈現,既滿足了學生的遊戲需要,又在不知不覺中鞏固了學生的新知。這樣設計,目的是爲學生營造新的學習環境,讓學生在新鮮、愉快的氛圍中得到了自我表現和發展的機會,享受到做數學的樂趣。』

3、感悟收穫

今天這節課你學到了什麼?有什麼收穫?關於面積和麪積單位,你還想知道什麼?

『設計意圖:全課小結時採用總結式,在回顧所學知識的同時,也讓學生對這節課有完整的認識,並加以延伸。』

四、說板書設計

面積和麪積單位

物體表面

或的大小就是它們的面積

封閉圖形

常用的面積單位:平方釐米、平方分米、平方米。

『設計意圖:面積的概念和常用的面積單位,是本節課學習的重點,這樣板書不僅突出教學重點,更有利於幫助學生掌握正確的概念。』

五、農遠的應用及教學預測

有了優質的資源,不等於就有了高質量的教學,關鍵還在於能夠把優質的資源有效地用於課堂教學中。我根據實際需要,對遠教資源中的課件素材進行加工、製作,片段截取、格式轉換,精心製作成本課教學需要的多媒體課件。直觀的動畫成功地創設情境、導入新課,幫助學生進行思維遷移,有效地發展了學生的空間觀念,使學生順利理解面積的含義並建立了常用的面積單位表象。探究活動是一個動態的學習過程,在教學中需要教師關注到學生的情緒狀態,設法維持他們學習的興趣和注意力,讓學生的思維不斷的碰撞出新的智慧火花。

三年級數學說課稿 篇4

一、說教材:

本節課的教學目標是:

通過創設情境和動手操作,讓學生感知有餘數除法的意義。能在有餘數的除法算式中表示商和餘數。通過自主探究明確餘數一定要比除數小。會用有餘數除法的知識解決生活實際問題。

本課的重、難點是在具體操作中,感知有餘數除法的意義和明確餘數與除數之間的關係。

二、說教法學法:

爲突出重點,突破難點,在設計本節課時,我主要採用以下教學方法:

1、自主操作、體驗感悟

爲了讓學生在活動中運用多種感官去探索促進學生有意義地構建新知,我設計了一個擺小棒的活動,讓學生在擺的過程中體會餘數的.產生,以及餘數的意義。這個活動給了學生很大的自由和空間,充分發動了學生的積極性。

2、反思交流、應用提高

在教學餘數和除數的關係中,我結合學生擺小棒的例子,鼓勵學生猜想、驗證,逐步抽象概括,引導學生積極進行反思性學習,通過這一系列活動,使學生深刻地體驗餘數要比除數小的道理,突破教學難點,最後讓學生運用所學的知識來解決生活中的數學問題,體會有餘數除法在生活中的應用,以激發學生學好數學的興趣。

三、教學流程

爲了能好地落實教學目標,有效地突破重、難點,我設計了“複習舊知,引入新課”、“實踐操作,自主探究”、“鞏固新知,體驗快樂”三個教學環節。

1、複習舊知,引入新課

學習有餘數的除法是在理解除法的意義和表內除法算式的寫法基礎上進行教學的,因此新課之前一定要對這兩個知識點進行復習,爲下面探索新知做好知識,技能,經驗和心理上的準備。

我利用複習導入, “用18根小棒,每3根擺一個三角形,能擺幾個三角形?”讓學生知道此題可以轉化爲“18裏面有幾個3?”用除法計算,從中複習除法的意義。

2、實踐操作、自主探究

此環節讓學生理解餘數的意義,會正確用算式表示有餘數的除法。

學生操作:請每個學生用9根小棒,擺正方形。學生展示:學生擺出了2個,還剩1根。全班交流:請學生分別說一說擺小棒的過程,明確剩下的是多餘的,不能再擺一個原有的圖形,也就明確了餘數的產生的意義。接着,我讓學生充分體驗感知除法算式橫式和豎式各部分的名稱及意義。然後接着用十根小棒擺正方形,並列出橫等式及豎式,進一步體驗各部分的名稱及意義。最後,依次列出用12、13、14、15、16擺正方形能擺幾個餘幾根的除法橫等式。探究餘數和除數的關係時,我讓學生觀察黑板上幾個算式中的餘數和除數,大膽猜測餘數與除數的關係,學生一般都會得出:餘數﹤除數。

3、鞏固新知,享受快樂

這部分我安排了課本中的一些習題,讓學生進一步鞏固本節課所學的內容,讓學生共同評價。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讓學生參與整個教學過程,讓學生在實踐中體驗,在體驗中感悟。

三年級數學說課稿 篇5

教材分析:

在現實世界中,有些事件的結果在一定的條件下可以預知,即確定現象;有些事件的結果在一定的條件下無法事先預知,即隨機現象(不確定現象)。爲了幫助學生認識現實生活中的確定現象和隨機現象,《課程標準》第一學段新增了屬於概率知識範疇的內容《可能性》。旨在引導學生觀察分析生活中的現象,初步體驗現實世界中存在着不確定現象,認識事件發生的確定性和不確定性。教材選取了“新年聯歡會上抽籤表演節目”的現實情境,引入本單元的學習內容。通過主題圖及例1、例2的教學,使學生初步體驗在現實世界中有些事件的發生是確定的,有些則是不確定的。

設計思路:

1.用學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及感興趣的遊戲活動作爲教學素材,幫助學生理解數學知識。

2.引導學生經歷做數學的過程,讓學生在數學活動中體驗不確定現象和可能性。

教學目標:

1.學生初步體驗生活中有些事件的發生是確定的,有些則是不確定的;

2.學生了解一定、不可能、可能的意義,能夠用“一定”、“不可能”、“可能”描述生活中的現象;

3.學生感受“一定”、“不可能”、“可能”在一定條件下可以互相轉化。

教學重難點:

理解可能性,建立正確的隨機的概念。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

元旦節快到了,東方超市爲了吸引顧客,準備舉行一次摸獎活動。摸獎的規則是:在一個盒子裏放一些球,凡是一次購物滿50元的顧客,都有一次摸獎機會。摸到紅球有獎,摸到白球沒有獎。如果請你設計,你能想出幾種放球的方案?

板書學生的方案:全放紅球全放白球既放紅球又放白球

[設計意圖]把教材中呈現的“新年聯歡會上抽籤表演節目”的情境改變爲更貼近學生、學生更熟悉、更現實的摸獎的情境,爲更好的引導學生經歷將現實問題抽象成數學模型並進行解釋與應用作好心理上的準備。

二、第一次摸球活動,體驗事件發生的確定性與可能性

(一)學生小組合作摸球,感受事件發生的確定性與可能性。

提問:根據你們的`方案,會出現什麼結果呢?

小組合作,用老師提供的學習材料(摸球用的盒子、5個紅球、5個白球、試驗結果記錄單)依次進行摸球試驗,並把試驗的結果記錄下來。

小組合作要求:1.小組長組織,確定記錄人和彙報人;2.摸前攪和一下,摸時不能看,按一定順序來摸,次數不定;3.每摸一次,就把結果記錄下來;4.摸完後,觀察記錄單,能發現什麼。

試驗結果記錄單:

⑴全放紅球

摸球次數

球的顏色

⑵全放白球

摸球次數

球的顏色

⑶既放紅球又放白球

摸球次數

球的顏色

(二)組織學生交流,認識“一定”、“不可能”、“可能”。

學生彙報試驗結論,並說一說你們是怎樣試驗的。如,彙報全放紅球試驗時,說一說放了幾個紅球,摸了幾次,每次摸到的是什麼顏色的球,能摸到其它顏色的球嗎?爲什麼?

根據學生的彙報完成板書:

可能性

一定

結果確定{

不可能

結果不一定─可能

(三)用“一定”、“不可能”、“可能”描述摸球試驗的結論。

[設計意圖]爲學生創設了開放的學習空間,學生沒有老師的限制,只有根據學習目標的自主學習活動,盒子裏放多少個球,摸多少次……一切都由學生做主。教師的作用發揮在彙報過程中的引導學生反思上,讓學生通過第一次摸球活動,深深地感受到不管盒子裏放幾個球,也不管摸幾次,在不看的前提下,如果只放紅球,就一定只能摸到紅球,不可能摸到其它顏色的球;如果既放紅球,又放白球,就既可能摸到紅球,又可能摸到白球。在對比中更好地體會確定事件和不確定事件。

三、判斷事件發生的確定性與可能性

用“一定”、“不可能”、“可能”不僅可以描述摸球試驗的結論,還可以描述現實世界中的自然想象和社會現象。出示P105圖,想一想,這些事件的發生是“一定”、“不可能”,還是“可能”?

組織彙報,說說判斷的理由。

說一說:生活中哪些現象的結果是確定的,哪些現象的結果是不確定的。

[設計意圖]藉助現實世界中的自然現象和社會現象,讓學生根據已有的知識和生活經驗判斷和列舉哪些事件的發生是確定的,哪些事件的發生是不確定的。在描述、思考、討論和交流的活動過程中進一步豐富學生對確定和不確定事件的認識。

四、第二次摸球,進一步認識可能性,感受“一定”、“不可能”、“可能”在一定條件下可以互相轉化

(一)認識前一次摸球的結果不影響後一次摸球。

出示摸球的盒子,放入2個紅球和2個白球,說一說會摸到什麼顏色的球?能確定嗎?爲什麼?

學生猜一猜會摸到什麼顏色的球?請猜的同學摸一摸

再猜一猜,摸一摸……當學生前一次摸到紅球后,下一次可能猜會摸到白球,這時讓學生親自摸一摸,想一想爲什麼不能如人所願,感悟到前一次摸球的結果不影響後一次摸球;

(二)感受“一定”、“不可能”、“可能”在一定條件下可以互相轉化。

繼續猜一猜,摸一摸,當學生摸出一個球后,把這個球拿出,讓學生再猜會摸到什麼顏色的球,並摸一摸;當學生摸出一個球后,把這個球又拿出,讓學生再猜會摸到什麼顏色的球,再摸一摸……讓學生感悟到在條件變化的情況下,“可能”也會變成“一定”或“不可能”,“一定”或“不可能”也會變成“可能”。

[設計意圖]可能性作爲一種隨機事件,是不受人的主觀願望控制的。但許多學生有這樣的錯誤認識,即第一次摸到紅球,第二次就該摸到白球。爲了幫助學生建立正確的隨機的概念,我設計了第二次摸球活動,讓學生先猜再摸,暴露學生的認識,並讓學生親自動手摸一摸,想一想,感悟到對於某一次摸球來說,會摸到什麼顏色的球,事先是無法確定的,並且前一次摸球的結果不會對後一次摸球產生影響。通過逐步拿出球,讓學生感悟到在條件變化的情況下,“可能”也會變成“一定”或“不可能”,“一定”或“不可能”也會變成“可能”。

五、學習總結

通過今天的學習,你有哪些收穫?

六、組織練習,深化對確定和可能性的認識

(一)用“一定”、“不可能”、“可能”描述現實世界中的自然想象和社會現象。

(二)根據結果設計放球方案,,說一說怎麼想的,並摸一摸。

1.一定能摸到紅球;

2.可能會摸到紅球;

3.不可能摸到紅球。

(三)猜一猜:東方超市的老闆會怎樣放球?爲什麼?每種顏色的球放多少?

[設計意圖]設計第三次摸球和猜一猜的練習,讓學生對可能性的認識又有新的認識,學生的思維能提升到一個新的層面,並且爲下一節課學習可能性的大小埋下伏筆。

三年級數學說課稿 篇6

一、教材說明:

本內容是在學生認識了鐘面,學習了時、分、秒有關知識的基礎上學習的。教材充分聯繫了學生的生活實際,利用學生熟知的、感興趣的素材進行教學,喚起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從而主動探索24時計時法的規律,幫助學生理解和發現普通計時法和24時計時法之間的聯繫和區別,並能在兩者之間進行互換。通過解決一些實際問題,幫助學生理解所學知識在生活中的應用,也達到鞏固知識的目的。通過鼓勵學生收集相關知識的內容來培養學生課外閱讀的興趣和多渠道收集信息的能力。

二、說教學目標:

24時記時法在時間這部分內容中是一個教學難點,尤其是它與普通記時法之間的相互轉化,學生在理解、表述的過程中容易產生混淆,怎樣讓學生學得輕鬆,知識點掌握得又好。特制定如下的教學目標;

1、通過具體的生活情景,使學生了解24時記時法,會用24時記時法正確表示一天中的某一時刻。

2、使學生在認識24時記時法的過程中,體會24時記時法在生活裏的'應用;幫助學生建立時間觀念,會合理地安排作息時間,養成珍惜時間的良好習慣。

三、說教學重點、難點:

使學生理解和發現普通記時法與24時記時法之間的聯繫與區別,並能正確地把用24時記時法表示的時間與用普通記時法表示的時間進行互換。

四、說教法與學法:

根據教學內容和學生的認識規律,我覺得在這節課的教學中應該注重生活化、活動化、信息化,幫助學生更好的學習,讓更多的孩子沉浸在學習數學的樂趣中。因此,要讓學生在數學活動中學習數學,在於調動學生原有的知識的生活經驗,發現問題,創造新知識,並在這個過程中培養學習興趣,發展智慧,增長才幹。在教學中,我注意實行啓發式、討論式、活動式的教學模式,現實生活中到處有數學,到處存在着數學思想,關鍵是教師能否善於結合課堂教學內容,去捕捉生活數學實例,學生已有知識經驗,也激起學生的學習興趣,爲課堂教學服務。

具體體現在以下幾方面:

(1)聯繫實際教學24時記時法。

生活中經常應用24時記時法,學生或多或少都有過接觸。教材一方面利用學生熟悉的事例吸引學生有興趣地學習,另一方面還引導學生繼續觀察生活,學會在生活中應用24時記時法。首先,出現電視臺節目預報員預報電視節目,從學生喜歡的“六一劇場”的開始時間切入,讓學生討論“怎麼會有14:00呢”,引入了24時記時法。接着,尋找生活中的24時計時法:出示銀行的營業時間、公共汽車站牌上標註的服務時間、交通標誌上的起止時間、火車票上的開車時間、麥當勞、大潤發營業時間、郵局取信時間,然後學生展示自己蒐集到的信息:輪船票、購物發票、遊園活動時間等,無論是數學內容還是生活內容都十分豐富。

(2)設計了較好的教學形式。

學生理解並掌握24時記時法與12時記時法的關係是有些困難的,教材充分注意到這個難點。在學生已經知道一天裏有兩個8時、兩個10時、兩個12時等的基礎上,例題首先利用連貫的三個鐘面講述24時記時法的基本原理,從左邊到中間這兩個鐘面是24時記時法的0~12時,中間到右邊這兩個鐘面是24時記時法的12~24時。右邊的那個鐘面上還完整地顯示了一天中的0~24時。通過特殊的“0時”教學加深了學生對24時計時法的

(3)紮實、靈活地安排練習形式。

以練習兩種記時法的互換爲主。從把24時計時法記錄的節目單改寫成普通計時法,到生活中的不同計時法互換,再到親自時間完成xxxx年顏港國小秋季作息時間表的兩種計時法的互換。層層遞進,使學生更好地掌握兩種記時方法,同時也培養學生有條理思考問題的習慣。

五、說教:

學過程:

在本單元中,安排了兩則“你知道嗎”。其中第一則簡單介紹原始人以及我國古代的計時工具;我把這些知識安排在上課之前循環播放,讓學生在無意識中感悟古時候的計時工具。

1、情境導入:

由電視臺播放的節目內容,引出課題。

2、探索新知:

結合課件,深入探討。

得出:普通記時法數字不超過12,分上午、下午、晚上、凌晨等;

而24時記時法,全是數字且不超過24,沒有上、下午的文字。

3、拓展練習:

(1)告訴你的是什麼記時法?從這裏你知道了些什麼?

1、銀行儲蓄。

2、公交車站牌。

3、汽車禁行牌。

4、火車票。

5、麥當勞。

6、大潤發。

7、三次取信時間

(2)生活中還有哪些地方用到了24時記時法?(學生交流)

拿出自己準備的材料,請用另一種計時法彙報一下。

既然這兩種記時法,我們在生活中經常遇到。那麼,我們要學會準確地使用這兩種計時法。

(3)填表(北國中心國小xxxx年秋季作息時間表)

4、動手製作自己的“一日生活時間”(機動)

其實,我們每天都有很多事情要做,怎樣才能合理安排時間,讓每一個24小時過得很有意義呢?請用二十四時計時法制作一份雙休日的“一日生活時間表”。

三年級數學說課稿 篇7

各位領導、各位專家、各位老師:

大家好!

我今天說課的題目是”分數的認識”。它位於北師大版國小數學三年級下冊第五單元。下面我將從教材與學情分析、教法與學法和教學流程、板書設計四個方面來進行闡述。

在說課之前,我覺得很有必要剖析學生現有的認知基礎。一方面,學生已經掌握了整數,能夠理解整數的意義。另一方面,學生已經懂得了平均分,知道如何將物體按照所要求的分數進行平均分配。這都爲學生學習分數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但是對三年級的國小生來說,從認識整數發展到認識分數,是一次飛躍。兒童生活裏沒有這樣的經驗,而且表達方式也不相同,讀數的方法也不相同。尤其是分數既表示一個量,又表示整體與部分的關係,國小生較難理解。

教材分析

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北師大版)這套教材,分數這部分知識是分兩次進行教學的。第一次是三年級的分數的初步認識, 第二次是五年級的系統學習分數知識。

《國小數學課程標準》中對第六冊的要求是:能結合具體情境初步理解分數的意義,能認、讀、寫簡單的分數。這一課是分數教學的起始課。它是學生已經掌握整數平均分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也是今後進一步學習分數的大小比較、分數的加減計算等知識的基礎,在整個國小數學教學體系中佔有重要地位。

根據新課程標準和學生的認知水平,結合本課的特點,我制定瞭如下的教學目標:

(1)結合具體情境和直觀操作,初步理解分數的意義,體會學習分數的必要性;並會正確地讀寫分數,知道分數的各部分名稱。

(2)會用摺紙、塗色等方式,表示簡單的分數。

(3)通過動手操作,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動手操作能力,及口頭表達能力。

教學重點:認識分數各部分的名稱,初步掌握簡單分數的寫法和讀法,體會學習分數的必要性。

教學難點:理解分數的意義。

一、教法與學法

教法:動手實踐、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學習方式。在本節課的教學中,教法與學法的設計着眼讓學生在具體的操作活動中進行獨立思考,鼓勵學生提出問題,發表自己的見解,並與同伴進行交流。教師只給予適當的幫助和指導,並引導學生開展討論,創設主動參與、積極探究的氛圍,讓學生會學、愛學。

學法:課剛開始,教師就設疑,讓學生用拍手的方式回答怎樣平均分。當1個月餅平均分給兩個人的時候,用拍手不能解決,學生就會出現認知矛盾。從而引導學生主動積極地探究新知。怎樣表示一半。認識了二分之一後,讓學生動手操作,以各種方式認識、表示自己想認識的分數,並與同伴交流,讓學生在動手、動腦、動口中獲得新的知識

二、說教學流程

(一)整體設計思路

1、本節課是在學生掌握一些整數知識的基礎上初步認識分數的含義。從整數到分數是數的概念的一次擴展。無論在意義上,還是在讀寫方法上,和整數都有很大的差異。首先從生活中引入分數,讓學生明白數學來源於生活,數學就在我們身邊。例如:表示半個月餅時,讓學生嘗試着想辦法表示它。這樣促使學生主動、全面地參與教學活動,促進學生主體性的生成和發展,知道產生分數學習分數的必要性。接着引入“一半可以用1/2來表示”。在多種表示方式的對比中,體會用1/2 表示一半的優越性,體會學習分數的必要性。

2、學生要建立概念的過程是很慢的,爲了讓學生能較好地理解簡單的分數的意義。先讓學生認識分數1/2,又讓學生在“折一折”“塗一塗”的實踐操作中,使學生體會1/2所表示的具體意義。

3、爲使學生對分數有進一步的認識和理解。在認識1/2的基礎上,再通過觀察塗色部分所佔總體部分,認識“幾分之幾”。通過獨立思考,嘗試讀寫,使學生能真正體會到:把一個物體平均分成幾份,其中的一份就是幾分之一、幾份就是幾分之幾。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在自主的數學活動中真正理解分數的意義。

4、在練習、反思與評價、課外延伸中,主要是要讓學生進一步清楚地認識

到分數是在“平均分”的前提下研究的一種數,是把一個物體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其中的一份或幾份的數叫做分數;同時也揭示學生對本節課學習的內心世界

(二)教學預設方案

1、故事導入,激發情趣

通過王媽媽幫雙胞胎女兒過生日的故事導入,先將4個蘋果分成2份,每人幾個?(可能不是平均分,不公平,引出平均分),再將2個小熊平均分成2份到1個月餅平均分成2份,怎麼表示這"半個"?

當每個學生都躍躍欲試時,就讓學生用自己喜歡的方法來表示一半,並作集體交流。交流是要讓學生說清表示的意思。

[設計意圖:創設情境,激發興趣。這一階段的教學,複習"平均分",從每份是整數過渡到每份不是整數,自然引出分數。激活了學生原有的認知結構,並對學生髮出了挑戰,激發了學生的求知慾。]

2、學習1/2(1) 板書課題,直觀演示,強調平均分

師:你們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表示了“一半”,說明你們很有辦法。現在我們就來幫他們分一分(將一個月餅分成一大一小)

(這裏故意用錯誤的動作引起學生的質疑,爲後面學習分數的意義起到了很好的鋪墊作用。)師:他們每人分到的半個月餅,在數學裏用分數二分之一表示。

板書:把一個月餅平均分分成兩份,每份是它的1/2。

(試問孩子們剛剛一大一小的月餅能用1/2嗎)

(2) 認、讀、寫分數及其意義、各部分名稱

指導學生認、讀、寫分數及其意義。

(3) 提高認識

師:同學們,如果把這個月餅平均分成了3份,其中的1份是整個月餅的幾分之幾呢?

(4) 強化平均分 (出示題目)

師:同學們,你能判斷這些圖中哪些陰影部分能用1/2表示的?

(從學生的現實學習狀況入手,用多種手段加強鞏固學生對“平均分”的理解,初步體驗分數的意義)

(5)認清1/2的含義

隨機分給學生不同的紙片(圓形、正方形、長方形、星形),折出紙片的1/2。

[設計意圖:讓學生在平均分的基礎上進一步認識1/2。滲透單位"1"相同,則其1/2也相同,單位"1"不同,則其1/2也不相同。爲學習分數乘法應用題埋下伏筆。同時幫助學生直觀理解整體與部分的關係,突破重點。]

3、 認識幾分之幾

(1)讓學生自己動手摺一折、塗一塗等辦法來表示分數。

(2)讓學生說一說自己寫出的分數所表示的意思。

(3)讓學生說說自己是怎樣寫分數、讀分數的`?

(4)師引導學生小結分數的意義。使學生能真正體會到:把一個物體平均分成幾份,其中的一份就是幾分之一、幾份就是幾分之幾。

[設計意圖:這部分的教學是本節課的主體部分。通過1/2的學習,學生已經初步理解了分數的含義。再讓學生去進行自主創造、拓展知識,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性,創造性。學生的辦法也許五花八門,但只要是學生自己創造出來的,就應該給予肯定。

(5)教師引導像1/2、1/4、2/4、3/4、4/4,的數都叫分數,並分數各組成部分的名稱,再次正確指導學生正確地寫分數,讀分數。

4、深化練習,鞏固新知

練習是學生掌握知識、形成技能、發展智力的重要手段。爲了讓不同層次的學生都學有所得,體驗到成功的喜悅,我在練習設計中採用了課本的“練一練”,是由淺入深的基本練習,旨在鞏固新知,掌握重點內容。

(課本55頁“練一練”)

(1) 選擇一個正確的分數表示下面各圖中的塗色部分,並讀一讀。

(2) 看分數,塗顏色。

(3) 判斷對錯,對的給笑臉,錯的給哭臉。

(4) 誰能最快說出一個分數表示塗色部分?

(在短時間內完成大量而又有趣的練習題,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外,更有效在鞏固了新知。)

5、課堂小結

師:這節課你學會了什麼?你能結合實際舉例說明生活中的“幾分之一”、“幾分之幾”。(通過小結,提高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和概括能力,並體驗到成功的樂趣。)

三、教學計劃預評估。

本節課通過營造輕鬆的學習氛圍,按照“激趣激疑—自主探究—體驗驗證、深化知識”的過程進行教學,不僅把學生實際生活和課堂生活緊密相連,加深了學生的思考,突破了學生思維和經驗的障礙,大大地激發了學生學習的興趣,。培養了他們合作與交流的能力。

板書設計:

分數認識

把一個月餅平均分成兩份,每一份都是它的1/2

像1/2、1/4、2/4、3/4、4/4,這樣的數都叫分數。

三年級數學說課稿 篇8

尊敬的各位老師:

大家下午好,今天我說課的題目是《長方形、正方形面積的計算》,根據新課標的理念,對於本節課,我將以教什麼,怎樣教,爲什麼這樣教爲思路,分別從教材、學情、教法、學法、教學過程、板書設計六個方面具體闡述我對這節課的理解和設計。

一、教材分析

(一)教學地位和作用

本節課是人教版國小數學三年級下冊第六單元第77—78頁的內容,是本單元“面積”中的教學重點。學好這一內容,對於平行四邊形面積等的公式推導及面積的計算方法的探究有着重要作用。鑑於這種認識,我認爲,本節課不僅與實際相結合,而且起着承前啓後的作用。

(二)教學目標

據新課程標準,我確定本課的教學目標如下

1、知識與技能:使學生掌握長方形、正方形的面積公式,能解決一些簡單的實際問題。

2、過程與方法:使學生在小組合作探究活動中,理解並掌握長方形、正方形的面積公式,經歷長方形、正方形面積公式的發現過程。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培養學生自主探究、團結協作的精神。

(三)教學重點、難點

根據本節課的教學目標我定了教學重、難點如下:

教學重點:使學生初步理解長方形和正方形面積的計算方法,會運用公式正確地計算長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積。

教學難點:通過動手操作、發現、推導長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積公式。

二、學情分析

(一)心理特徵:三年級的.學生好學好動,以形象思維爲主,聯繫和模仿能力較強,所以在教學中應抓住這些特點,創造條件和機會,讓每一個學生都參與到課堂教學中來,發揮學生學習的主動性,感受成功的快樂。

(二)認知狀況:學生在此之前已經學習了面積和麪積單位,對長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徵有了初步的認識,這爲順利完成本節課的教學任務打下了基礎,但對於長方形、正方形面積公式推導的理解,學生可能會產生一定的困難,所以教學中應加以簡單明白,深入淺出的分析。

三、教法分析

根據課程標準的指導思想,鑑於本節教材的特點和學生的心理特徵,我確定了組織小組合作探究法、設疑誘導法、類比法。

(一)組織小組合作探究:本課探究的難度不大,結論比較容易發現,而且便於展開直觀的操作實驗,因此我讓學生通過“實驗——猜想——驗證——概括”的過程來學習。

(二)設疑誘導法:在講解長方形、正方形面積公式推導時,需要老師給予設疑誘導,深入淺出的幫助學生理解。

(三)類比法:正方形面積公式的得出,是由一個長方形漸變成正方形,求面積的過程中得來的。

教具:多媒體

四、學法分析

合作交流法自主探究法觀察發現法動手操作法

在學生的學習方面,我將小組合作探究作爲首選。學生分小組進行“實驗”、“猜想”、“驗證”、“概括”等活動,探索出長方形和正方形面積的計算方法。這樣,既培養了學生的觀察能力和歸納概括能力,又體現了學生動手實踐,合作交流,自主探索的學習方式。培養了學生探索能力和創新精神,樹立學習數學的信心。

學具:預習紙、學具盒中的1平方釐米卡片、直尺。

五、教學過程

(一)複習鞏固,情境導入

這一環節將用時7分鐘。首先複習兩個概念,一是面積,二是面積單位(平方釐米、平方分米、平方米),再比較1釐米和1平方釐米的圖形

設計意圖:讓同學們通過複習,爲學習新知識做鋪墊。

(二)自主探索,領悟方法

這一環節是重點環節,將用時17分鐘。有四個步驟:做一做、猜一猜、驗一驗、說一說。

首先做一做,讓同學們通過小組合作解決例題1,在預習紙上寫出自己的方法,再交流。例1:一個長方形長5釐米、寬3釐米。想辦法測量出它的面積。

小組成員可能三種方法:(1)畫一畫(畫方格)(2)擺一擺(兩種擺法:一是全擺上,二是隻擺一行一列)(3)算一算(5×3=15(平方釐米))

同學們合作交流後得到共識:用乘法計算最簡便。

接着猜一猜,我將提問學生有什麼樣的猜想?有人可能會說出:這個長方形面積=長×寬。

我會肯定這一猜想是對的,然後提問其他長方形的面積是不是也可以用“長×寬”來計算?

然後驗一驗,學生自己根據預習紙上的3個圖形(圖A:2行6列,圖B:4行3列,圖c:1行8列),擺一擺填一填,之後再彙報結果。

圖形長/釐米寬/釐米面積/平方釐米

圖A

圖B

圖c

通過剛纔的過程驗證了這個猜想是對的,即長方形的面積=長×寬。

最後說一說,我以例題1爲例設疑誘導,找同學說出長方形面積公式的推導過程。不斷的提問:長方形長5釐米,沿着長邊一行可以擺幾個1平方釐米的正方形?寬3釐米,沿着寬邊可以擺幾個1平方釐米的正方形,也就是說可以擺幾行?(同時配合課件的演示)繼續提問:這個長方形每行擺5個正方形,擺了3行,一共擺了幾個1平方釐米的正方形?怎樣列式計算?算式中5、3、15是長方形的什麼?這個長方形的面積與它的長和寬有什麼關係?最後得出結論:每行擺的個數就是長方形的長,擺的行數是寬,小正方形的個數(即長方形面積單位的個數)就是長方形的面積。也就得出長方形面積=長×寬

設計意圖:讓學生通過思考、交流、合作、討論的方式,積極探索,改進學習方法,提高學習質量,逐步形成正確地數學價值觀。同時也體現課堂中學生主體,教師主導,使他們最大限度地參與到課堂的活動當中來。

(三)利用遷移,探究知識

這一環節將用時8分鐘。

首先引導學生猜想正方形的面積計算公式。我把一個長7米、寬6米的長方形花壇,漸變成邊長6米的正方形花壇的過程;讓學生去猜想、發現其面積的計算方法。得出:正方形面積=邊長×邊長。

接着讓學生交流正方形面積的計算公式是否正確?

最後讓小組交流長方形與正方形面積計算公式的聯繫。

設計意圖:學生在交流、討論中知道:長方形和正方形面積的計算就是兩條相鄰邊長的積;只是求長方形的面積必須知道長和寬的長度,而求正方形的面積只需要一條邊長的長度。明確長方形與正方形面積計算間異同。

(四)應用知識,解決問題

這一環節將用時10分鐘。

爲鞏固本節學習內容、解決實際問題我設計以下習題:

活動一,求一張長方形餐桌的面積。(學生聯繫生活,練習長方形面積計算公式,課本例3)

活動二,求出數學課本的面積。(學生自主操作,獨立完成。課本78頁下邊做一做)

活動三,強化訓練,提高難度。求陰影部分的面積。(外面長方形,裏邊正方形,剩餘陰影部分)

(五)總結過程,突破重點

這一環節我將用時2分鐘。

引導學生回顧這節課我們學習了什麼新知識?並引導回顧研究的過程。

設計意圖:一節課總結必不可少,能夠加深學生對本節重點內容的掌握。

(六)作業佈置

爲鞏固本節學習內容我佈置以下習題:課本79到80頁2、4、6(必做),8(選做)。

設計意圖:通過不同層次的習題,讓水平不同的同學都能達到很好的練習效果。

六、板書設計

長方形、正方形面積的計算

長方行面積=長×寬7×6=42(m2)

正方形面積=邊長×邊長6×6=36(m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