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國文齋>範文>說課稿>

一年級數學說課稿精選15篇

說課稿 閱讀(6.76K)

作爲一名人民教師,總不可避免地需要編寫說課稿,藉助說課稿可以更好地提高教師理論素養和駕馭教材的能力。那麼應當如何寫說課稿呢?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一年級數學說課稿,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一年級數學說課稿精選15篇

一年級數學說課稿1

一、說教材

本節課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北師大版數學第一冊第一單元8、9頁的內容。本課是在瞭解兒童的認數、數數情況,以及1~5的認識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通過小貓釣魚這一生活情境讓學生觀察、思考、交流,理解0的含義,即0可以表示一個物體也沒有,也可以表示起點和(或)分界點,學會讀、寫0。教科書的編排是先認識0的意義(表示什麼物體也沒有),再認識、理解0的其他含義,最後書寫0,並將知識拓展到課外,尋找生活中用到0的地方。根據一年級新生喜歡聽故事和做遊戲的特點,通過生動有趣的遊戲活動,使學生樂學、愛學。

二、說學前分析

對0的認識,許多學生只把0理解爲什麼都沒有,對0可以表示起點(或分界點)基本沒有接觸過,因而對0的更深刻的認識,單獨安排一節是十分必要的。通過對0的認識和理解,學生可以認識到一個數所表示意義的多樣性,體會答案的不惟一性。

三、說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使學生初步知道0的三個含義,通過直尺認識0在數中的順序,會讀寫0.能力目標:

2、指導學生規範寫0,培養學生書寫能力。

3、體會數的意義的多樣性,拓展學生的思維空間,發揮學生的想象力。

4、通過探究活動發展的求異思維和創新能力。

情感目標:

在生活中會運用,初步培養學生的運用意識;進一步體會數與生活的聯繫。引導學生做事要認真的態度。

教學重點:

1.初步知道0的含義,0在數中的順序,會讀寫0.

2.指導學生規範書寫,養成良好的書寫習慣.

教學難點:

理解0的三種含義

四、說教法,說學法

爲了實現教學目標,根據教材特點和學生的認知規律,在本節課的教學中,我將以多媒體爲教學手段,採用小組合作學習的方式,讓學生在動手操作等實踐活動中完成教學,併力求體現以下幾點:

1、情境導入法:創設富有情趣的活動情景,激發學生的學習的濃厚興趣與動機。一年級的學生由於年齡小,注意力不集中,學習容易疲勞,因此,我以釣魚遊戲的形式爲切入點,將數學知識融於他們感興趣的活動之中,這樣,不僅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而且使學生很自然地感受到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繫。

2、引入多媒體教學,

設計小貓釣魚的情景圖,以鮮活的圖片來吸引學生的注意力。

3、充分利用教學資源,初步培養學生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爲了更好的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在教學中我通過出示直尺、溫度計等實物引導學生

動手操作、自主探究、合作交流,讓學生在開放性的討論中架起從已知到未知的橋樑,去獲取新的'知識,讓學生在提出問題,解決問題和探索方法的過程中,發現新舊知識的聯繫,發現不同於常規的思維方法和途徑。

學法可歸納爲

(一)創設問題情境,引起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慾,使學生好學。

(二)舉例說明法:學生說出生活中用0的例子,理解0的含義,體會數學與生活的聯繫,感悟數學的應用價值。

(三)操作觀察法:利用直尺、溫度計、檯秤等實物或圖片讓學生通過觀察來直觀感知0表示起點和分界線的意義,突破學習的難點。

(四)活動練習法:把練習設計成各種活動,使學生樂於參與,激發學生樂學的慾望。

五、說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景,激趣導入。(播放數字歌)

(一)組織學生做釣魚遊戲,並計數,比比看在一定的時間裏誰釣的魚最多?多者獲勝。利用遊戲的形式開課,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今天,小貓們也舉行了一場釣魚比賽,你們想不想去看看比賽的情況呀?我們來幫小貓記一記,四隻小貓分別釣了幾條魚,好嗎?(出示主題圖).

(點評:“藉助小貓釣魚”的有趣情境,呈現一組情景圖,使學生直觀形象地看到變化過程.我在這裏注意聯繫學生的兒童心理特點,通過學生喜歡的童話形式,豐富學生的感性積累,發展學生的數感.)

二、新知探究:教學0的含義。

(一)0表示沒有。

你們能把這些數(小貓釣的魚的條數)寫在下面的田字格里嗎?

1.出示圖片

(1)學生在書上寫數.

(2)展示

教師:你認爲他哪寫的好,哪還需要改進呢?

(點評:學生之間的評價也很重要,在學生評價中我有意識的進行引導,讓學生可以看到其他同學的優點,引導學生正確的進行互評.)

教師:小黃貓一隻也沒釣着,在他的下面應該寫幾呢?(寫0)它怎麼一條魚也沒有釣着呀?(因爲做事不認真,三心二意……)對學生進行品德教育:我們做事時不能像小黃貓一樣,應該認真做事,專心致志……

教師:今天我們就來學習“0”的認識.(板書:0的認識)

教師:你們的知識可真豐富!0也和1、2、3這些數一樣,也是一個數.

師指着小貓下面的0問:在這裏0表示什麼呢?(沒有)板書:沒有

2、實踐體會0表示沒有的意思。

(1)猜鉛筆的遊戲。先是師生猜再由學生小組合作活動猜一猜,注意要創造出用0表示的。

(2)教師舉例讓學生理解:如小猴吃桃、放飛氣球等。

(3)學生舉例:在什麼情況下可以用0表示。(我有一支鉛筆用玩了,剩下0枝。媽媽給我了三個蘋果,我一天吃完了,我還有0個蘋果……)通過這一環節,不但使學生可以清楚地理解0表示沒有的含義以及在什麼情況下就可以用0表示,還可以培養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教師對說得好的學生應及時給與表揚和獎勵。

3、教學書寫0。

1、教師:我們剛纔已經認識了0,那麼0像什麼呀?說一說,你會寫0嗎?

2、課件演示:0的寫法,學生認真觀察。

3、教師在黑板上邊演示邊講解,強調格式,學生書空。

4、描紅,練習書上的第8頁寫一寫,寫完後進行展示。

一年級數學說課稿2

教材分析

《買文具》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數學(北師大版)一年級下冊第六單元《購物》的第一課時。本節課突出讓學生在活動中瞭解、認識人民幣,解決實際問題。本節是本單元的第一節課,由於學生對人民幣的認識已經有一定的生活經驗,因此教材中創設了一個非常有趣的情境——買文具,讓學生在購物活動中初步認識人民幣,理解人民幣的功能。通過“買文具”、“認一認”等一系列活動讓學生認識小面額的人民幣,並對小面額人民幣上的數字、圖案等有初步的瞭解,然後進一步讓學生掌握元、角、分之間的關係。最後通過“填一填”來了解人民幣之間的兌換,以培養學生解決簡單問題的能力。

教學目標

1、在現實情境中認識元、角、分,並重點了解它們之間的關係。

2、通過購物等活動,體驗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繫,理解人民幣的功能。

3、培養合理使用和愛護人民幣的意識。

教學設想

通過“買文具”這一真實、有趣的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初步理解人民幣的功能。然後通過看、拿、想、說、換、比等手段,加深學生對小面額人民幣的認識。在此過程中,教師不斷創設情境,讓學生掌握元、角、分之間的關係,並且真正體會1元錢的幣值,發展學生解決問題的意識和能力。同時,培養學生合理使用和愛護人民幣的意識,也讓學生感受到生活中的數學無處不在,將數學課與生活融合在一起。

教具準備

課件、圖片、人民幣、多媒體。

教學流程

一、創設情境,激發興趣。

師:同學們,你買過東西嗎?今天,老師想帶你們去商店看一看,你們願意嗎?(出示商店情境圖)這個商店是賣什麼的?(自由發言,引導學生說完整的話,準確運用數量詞)在商店裏你都看到了什麼?(自由說)這麼多的文具你想買什麼呢?(讓一名學生說)那你用什麼買呀?(人民幣)你認識錢嗎?今天老師給大家準備了一些咱們中國通用的錢——人民幣(實物人民幣)。

【藉助文具商店這一情境,引出本節的主題——人民幣,並揭示人民幣的功能。】

二、小組合作,獲取知識。

1、師:現在,你們想仔細去看一看嗎?下面請每個小組拿出信封內的人民幣,大家輪流看一看、摸一摸,你能發現什麼呢?觀察時小朋友們要互相謙讓,有禮貌。

2、師:你都發現了什麼,誰願意說給同學們聽一聽?(主要引導學生從人民幣的數字、面額、字樣和各種圖案說一說。)

3、個別發言,出示教材第68頁“認一認”。

【這一步主要是讓學生認識人民幣,通過讓學生親自去看、摸,使學生對人民幣有初步的瞭解,同時,凸現學生的個性思維及創造思維,培養學生獨立獲取知識的能力】

三、購物活動。

師:剛纔,我們認識了人民幣,現在我們就一起去買東西,看你會不會買?(以小組爲單位,開展購物活動。)

1、小組合作:組長來當售貨員,其他同學用課前準備好的人民幣(課本後的彩圖)購買自己想買的文具。

2、師:同學們的收穫都不小,你能從你買的文具中選一種介紹一下你是怎麼買的嗎?(指名說一次購物過程。)

3、師:小朋友們,你們看,我這裏有1張1元錢,我也想去買一些文具,你們願意幫我去買嗎?下面就請同學們用1元錢去買文具,你能買些什麼呢?(小組繼續購物。)

4、反饋,並板書:

1元

2角找回8角

1角找回9角

買文具

運用課件演示元和角之間的關係,以及角和分之間的關係,並板書:

1元=10角

師:現在我們知道了1元=10角,也知道1元錢能買哪些文具,你能獨立完成第69頁這些題嗎?(學生獨立試做。)

5、師:大家都完成了,現在誰願意把你的展示給大家看一看。(實物投影反饋。)

6、師:在你的生活中,1元錢還可以買哪些物品呢?(同桌交流。)

【通過購物讓學生初步理解人民幣的功能,掌握元、角、分之間的關係,同時,讓學生體會到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繫。】

四、解決簡單問題。

1、請學生來當售貨員,老師拿一張5元的人民幣去買一支鋼筆,售貨員沒有零錢找給老師,由此創設一個需要兌換人民幣的情境,然後讓售貨員自己去想辦法。

【讓學生體會到兌換的必要性。】

2、師:你在平時的生活中遇到過這樣的事情嗎?你現在想不想讓同學們幫你去解決呢?你可以找一位好朋友去兌換。

3、師:哪一對好朋友想把你們的收穫告訴大家。(全班交流,並板書,用實物粘貼。)

5元能換5張1元

2元能換2張1元

5角能換5張1角

……

4、獨立完成教材第69頁“填一填”第1題。

5、師:誰想把你做的展示給全班同學看。(實物投影反饋。)

【通過情境讓學生體會到人民幣之間可以兌換,也讓他們體會到在日常生活中遇到此類問題應如何解決,加強數學與日常生活的`聯繫。】

五、練一練。(卡片)

2元=()角30角=()元

4元=()角50角=()元

3角+6角=()角2元+2元+1元=()元

六、說一說。

師:人民幣是我們平時生活中離不開的,在勤儉節約方面,愛護人民幣方面,你是怎麼做的?說給你身邊的小朋友聽。

七、實踐作業。

訪問或調查並記錄:你對人民幣還知道些什麼?

【培養學生蒐集信息的能力。】

評析

本節課學生是在購物情境中完成的,學生對情境非常感興趣,本節課的任務也完成了,但是學生對人民幣的感知還不夠,在學生獨立觀察人民幣後,讓學生說一說時,教師的指導還不到位,學生說不出來的一些方面,教師應引導學生說出來,比如人民幣上的數字是什麼意思,人民幣上的圖案都有什麼,等等。接下來的購物活動不僅激發了學生的參與意識,而且在活動中自然而然地認識了人民幣及元、角、分之間的相互關係,理解了人民幣的功能,還培養了學生正確的數學學習方式,將數學教學變成了數學活動的教學。

一年級數學說課稿3

一、說教材

本節課是人教版九年義務教育六年制數學第一冊第二單元“10以內數的認識和加減法”的內容,包括教科書第24頁的例題,做一做。

本節課的教學目標:

1、學生初步知道0的含義、會讀、會寫數字0;初步學會計算有關0的加、減法。

2、通過觀察、思考、討論、探索等學習活動,提高自主學習意識。

3、一年級數學上冊說課稿《0的認識和0的加減法》:在教師的鼓勵和幫助下,學生對身邊及數學有關的事物產生興趣,在認識0的情景中體驗知識及生活的密切聯繫,從而體現學習的喜悅。

教學重點:初步知道0的含義,會讀、會寫數字0,初步學會計算有關0的加、減法。

教學難點:在認識0的情景中體驗知識及生活的密切聯繫。

教學關鍵:初步理解0的含義

二、說教法,說學法

爲了實現教學目標,有效地突出重點,突破難點,我注重通過多種情景來經歷“具體——抽象——具體”的.認數過程。我在學生的知識、技能、心理特點等因素基礎上,營造情境氛圍,架起現實生活與數學學習之間,具體總是及抽象概念之間的橋樑,讓學生積極參與、體驗的含義……在已有知識經驗的支持下,自主能動的探索,實現教學的再創造。

學法可歸納爲:

㈠創設問題情境,引起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慾,使學生好學。

㈡運用多種手段,活躍課堂氣氛,使學生樂學。

三、說教學程序

㈠創設情景,設疑引入

(出示三個紙盒)教師說:“我給小朋友帶來一個東西,想不想知道盒子裏分別裝的是什麼?誰能打開並說說用哪個數來表示它?”

教學關鍵:初步理解0的含義

學生感到疑惑,教師及時提出課程:我們這節課就進一步學習“0的認識和0的加減法”——板書課題

㈡探索新知

1、教學“0”表示沒有的含義

(出示物圖)教師充分利用實物圖的同時,引導學生理解教學“0”表示沒有的含義。

2、教學“0”表示起點的含義

(出示直尺)教師引導思考:0還可以表示什麼?

3、尋找“0”

設計意圖:從生活中你見到的0入手,帶領孩子們去生活中尋找知識的原型,不僅豐富了孩子們對0的感知體驗,同時也讓孩子們深刻體會到生活中處處有數學。

4、體會0的計算

我在情景中體會0的計算,集體交流不同想法。

學生感到疑惑,教師及時提出課程:我們這節課就進一步學習“0的認識和0的加減法”——板書課題

[設計意圖]:我爲學生創設一個豐富的問題情境,鼓勵學生大膽發表自己的意見並進行交流,從而親身體驗關於0的計算及在生活中的應用。

㈢嘗試練習,鞏固新知

因爲國小生的學習大多以無意注意和形象思維爲主,他們好奇、好勝,注意的穩定性與持久性較差。因此教學活動的設計要富有情趣、靈活多樣,要富有挑戰性。根據這些特點我將練習設計成孩子們喜歡的遊戲。例如:鞏固練習第2題這樣在教學過程中,學生始終是積極主動的參與者,在遊戲中嚐到學習的快樂,真正成爲學習的主人。

㈣全結評價

讓學生說一說:這節課你有什麼收穫?你有什麼體會?這樣讓學生參與本節課的總結,既便於瞭解學生對新知識的掌握情況,又使學生享受到成功的喜悅,更激發學生數學的熱情。

總之,本節課設計力求體現自主化、活動化、生活化、情感化,以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一年級數學說課稿4

一、說教材

本節課的教學內容是“認識人民幣”。人民幣是我國法定的貨幣,它是價值的一般代表,在人們的生活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讓學生結合自己的生活經驗和已掌握的100以內數的知識認識人民幣,一方面使學生初步知道人民幣的基本知識,提高社會實踐能力,另一方面使學生加深對100以內數的概念的理解,體會數概念與現實生活的密切聯繫。

這部分內容的編排加強了對人民幣的整體認識,並結合具體操作幫助學生掌握各種面值的人民幣之間的關係。一年級兒童年齡雖小,但對於要用錢才能買到東西這一樸素的等價交換的商品意識是有的。爲了突出人民幣的商品功能和在社會生活中的重要作用,教材在這方面作了精心的安排。如主題圖出示了3幅逼真的購物、乘車、存錢的畫面,即只要進行商品交換,就要用到人民幣。同時,聯繫學生的日常生活,教育學生將這些平時的零花錢積攢起來,積少成多後,將這些錢用來辦更多更有意義的事情,如買好書捐贈給貧困的同伴等等。另外,教材還多處精心創設購物情境,讓學生在買賣商品的活動中認識人民幣,通過活動使學生在買賣商品中掌握人民幣的有關知識,提高社會交往和社會實踐能力。

二、說教學目標

1、通過對人民幣的系統的整理,使學生對全套人民幣能清晰的識別,以識別過程爲載體,培養學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能力。

2、歸納出1元=10角、1角=10分,培養學生歸納推理的思維能力。

3、在遊戲中培養學生應用數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

4、滲透愛國主義思想教育以及節約用錢的良好習慣。

三、說教學重點、難點

教學重點:認識人民幣的單位元、角、分,知道1元=10角、1角=10分。

教學難點:人民幣的等價兌換。

四、說教法、學法

現代教育理論主張讓學生動手“做”科學,而不是用耳朵“聽”科學。也就是說,在教學中要結合實際給學生創設實踐的機會。這節課的設計我注重讓學生動手操作,通過動手實踐,自主的學會新知。另外,小組討論有利於全體學生主動性的發展,有利於師生之間、學生之間的信息交流,有利於不同思維的碰撞。這節課的教學比較適合運用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通過小組合作進行探究活動,既鼓勵學生獨立嘗試,又注重學生間的合作互助,給學生提供了多向交往的機會,提高學生合作學習的意識。學生在活動中互相交流,提高了觀察分析及解決問題的能力。

五、說教學過程及設計意圖

1、聯繫生活實際,引出課題

提出問題:“同學們,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哪些地方要使用錢?”

學生根據生活經驗列舉自己使用人民幣的例子。

(出示一位小朋友存錢的示意圖)提問:“誰能說一說零花錢可以用來做什麼?”

在這裏滲透德育教育:不亂花錢,積少成多,養成勤儉節約的良好品質,獻愛心等。

指出:我們國家的錢叫人民幣。這節課我們就一起學習有關人民幣的指示。(板書:認識人民幣)

(設計意圖:這一環節的設計師讓學生根據主題圖,聯繫生活實際列舉自己使用人民幣的例子,舉例不限於教材上的內容。這個回憶過程幫助教師瞭解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知識水平,找準學生的最近發展區,同時讓學生感知人民幣的商品功能和在社會生活中的重要作用,激發學習興趣,突出知識的生長點。)

2、認識人民幣

提出問題:“在日常生活中,你見過、用過那些人民幣?”

學生自由發言。

引導:“大家在日常生活中見過或者用過的人民幣有的是幾元的,有的是幾角的`,還有的是幾分的。你們知道嗎?”

指出:元、角、分就是人民幣的常用單位。(板書:元角分)

引導:“同學們已經認識了這麼多不同的人民幣,誰能說說你是怎樣認識它們的?”

學生髮表不同意見。

引導:“同學們真不錯,用那麼多方法來認識人民幣。請把課桌上你認識的人民幣,給你的夥伴說一說。”

學生活動,互相說認識的人民幣。

提出問題:“每個小組的同學能把你們課桌上的人民幣分分類嗎?”

小組合作,共同完成。

分完後彙報交流。學生可能從以下幾方面彙報:

1、我們把元的分成一類,角的分成一類,分的分成一類。

2、我們把紙幣分一類,把分幣分一類。

3、我們按數值來分。

……

指出:人民幣上的國徽,代表我們的祖國,我們愛護人民幣,就是熱愛我們偉大的祖國。

(設計意圖:在這一環節中,教師沒有對“怎樣認識人民幣和怎樣分類”進行傳統的“授予”,而是作爲引導者,引導學生互相交流,在師生互動中完成對已有經驗的歸納與延伸。通過小組合作,互相交流,讓全體學生參與學習的過程,在學習的過程中有意識的培養學生注意觀察、細心觀察的良好習慣。)

3、探索元、角、分之間的關係

提出問題:“老師這裏有1元錢的橡皮,你能想到不同的付錢方法買到這塊橡皮嗎?”

小組的同學互相討論討論,然後把想好的方案說給大家聽聽。

可能從以下幾方面彙報交流:

1、我直接付1張1元的。

2、我付2張5角的。

3、我付5張2角的,還可以付10張1角的。

4、我還可以付1張5角和5張1角。

……

引導:“同學們想出的付錢方法還真多,哪位同學能說說元和角有什麼樣的關係呢?”

學生歸納,教師板書:1元=10角。

換錢遊戲:師生之間、生生之間進行。

1個5分的可以換()個1分的;

1張1角的可以換()個2分的,還可以換()個5分的;

1張2角的可以換()張1角的;

1張5角的可以換()張1角的;

1張1元的可以換()張5角的,還可以換()張2角的;

……

(設計意圖:這一環節的設計是在清晰識別人民幣,掌握元角十進關係、角分十進關係的基礎上,對應用能力和創新精神的培養。遊戲在師生之間或小組內進行,爲每個學生提供探索、交流的時間和空間。)

4、模擬購物,實踐運用

提出任務:“接下來我們開展一個‘購物活動’。每組選出一名超市經理。請‘經理’先介紹一下超市的商品。”

各組推選出“經理”介紹商品。

引導:“請大家拿着自己的錢去購買自己喜愛的物品吧。”

學生自由購物。

(設計意圖:在這個環節中,尊重數學知識來源於生活的原則。引導學生進入情鏡,在活動中激起學生的興趣,使學生學得生動、輕鬆、愉快,學到與實際生活緊密聯繫的、有價值的數學。)

5、評價及小結

引導:同學們,這節課你們上得高興嗎?你認爲這節課誰表現得比較好?你應該向他學習什麼?誰來說一說你有哪些收穫?

(設計意圖:在熱烈的購物之後,師生小結,學生由此回顧整個學習過程,多方面進行小結,提升成功的意義,滿足學生成功慾望。)

總之,讓整個學習過程融入學生的生活世界之中,打通書本世界與生活世界的聯繫,實現他們之間的有效溝通。那麼,學生將在多姿多彩的生活世界中去挖掘無盡的教育財富,生活世界也就成了學生最豐富的學習資源。

一年級數學說課稿5

教材分析

《認識鐘錶》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數學(人教版)一年級上冊第八單元的教學內容。本節課要求學生對整時的認識,是學生建立時間觀念的初次嘗試,爲以後“時、分”的教學奠定基礎。

學生分析

時間的知識對學生來說並不陌生,大部分學生在學前教育或家庭教育中多多少少都接受過一些關於時間的知識。一般來說,他們的活動都要按照一定的時間來進行,這樣在生活中潛移默化就感知到了時間這一抽象概念的存在。

設計思路

本課從導入到實踐活動,學生都是在以非常熟悉的“我的一天”來設計的。注重了學生學習學習方式的轉變,體現了有效教學的理論。進行這一知識的教學,體現以生活爲依託,以實踐爲第一。在教學中,學生自由地選擇自己喜歡的學習方式進行學習,讓他們在玩中發現數學問題,找尋數學知識,學生的思維可以得到盡情的發展,個性得到盡情的張揚,使40分鐘的課堂變的有效果、有效率、有效應。

學生的學法:

時間的概念比較抽象,要結合大量的實踐活動來學習,讓學生通過觀察、操作、體驗才能把這一抽象的概念具體化、形象化,使其主動掌握時間的基礎知識,通過師生互動學生也參與了有效學習的過程。

我的設計理念:

一、感受數學生活化的魅力。

由於時間在生活當中是無時無刻不在的,學生對此也有一定程度的感知,所以我從每一個人日常生活的作息時間入手引入正題,再讓學生根據自己已有的生活知識和經驗去認識鐘錶,通過討論、交流的'方法由生活經驗上升到知識體系。

二、在實踐中體驗數學的價值。

我讓學生應用這節課學到的知識爲自己設計一份作息時間安排表,激發學生練習的興趣,促使學生把已獲得的知識、能力應用於生活中,加深對知識的理解、掌握。在實踐探究中,學生各自選擇自己喜歡的學習方式進行討論。在討論過程中,學生髮表自己的見解和意見,課堂成了學生展示自己個性的舞臺。

三、感受數學中的情感。

數學並不是枯燥的,它其中也蘊含着豐富的情感生活,這也是在有效教學中“全人”發展的特徵體現。在本課中我通過讓學生了解自己媽媽的作息時間,讓他們感受到父母的辛苦。對學生來說也是一次心靈的震撼。雖然是短短的幾句話,也是對學生進行了一次感恩教育。

教學目標:

1.初步認識鐘面和電子錶面,能結合自己的生活經驗正確地讀、寫整時時刻。

2.經歷操作、討論、交流等實踐活動,進一步培養學生的動手、動口、動腦的實踐應用能力和合作精神,發展數感。

3.建立時間觀念,學會合理地安排作息時間,養成遵守和珍惜時間的好習慣。

教具、學具:教學課件、鐘錶和鐘錶模型

教學流程

本課我主要由五個教學環節來完成

一、激趣導入。

1.創設情境。

(1)猜謎:小小駿馬不停蹄,日日夜夜不休息。蹄聲噠噠似戰鼓,提醒人們爭朝夕。(創設情景,有效的課堂提問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

(2)根據出主題圖設題提問。

提問:你能說出你自己的作息時間嗎?你怎麼知道的呢?(看掛鐘或電子錶。)

2.揭題:今天我們就來“認識鐘錶”。(板書課題:認識鐘錶)

二、探究新知。

1.認識鐘面、電子錶面。

(1)觀察鐘面和電子錶面:學生自由地選擇自己喜歡觀察的對象,可以觀察鐘面,也可以觀察電子錶面,互相討論、交流意見,教師參與共同研究。

(2)學生交流、反饋(得出以下幾種答案)。

鐘面:①有1~12個數字(點擊閃爍)。②有2根指針,長針和短針。(身體又細又長的叫分針;身體又粗又短的叫時針。)

電子錶:①由數字表示時間。②中間有2個點會閃爍。

(開放式的課堂,調動學生主動參與的能力。學生自主、有效的獲取知識,學生掌握知識也就更加紮實。)

2.認識整時。

(1)課件依次出現“我的一天的生活”。

觀察畫面,說一說我接下來的一天是怎樣安排的?

學生根據已有的生活經驗進行觀察、交流。

學生互相評價,教師引導學生體驗:描述任何事物時都要按照一定的順序。(學生的評價客觀、真實。培養學生的自主評價能力。)

(2)認識鐘面上整時刻。

①觀察鐘面,你有什麼發現?學生充分交流

③引導學生小結:我們在看鐘面時不僅要看時針,

還要看分針,如果分針指着12,時針指着幾就是幾時。

④反饋練習。出示模型鍾:說說這是幾時?你是怎樣想的?

(設計此環節引導學生思考、觀察、探究中發現知識。)

(3)認識電子錶的整時刻。

1、學生根據已有的生活經驗選擇自己喜歡的學習方式,可以自行完成,也可以小組討論完成。

2、教師:說一說你是怎樣認識電子錶上的時刻的?

3、引導學生小結:在電子錶上,如果點的後面是2個0,前面的數字是幾就是幾時。

4、反饋練習。

出示模型鍾:這個時刻用電子錶的方式來表示,該怎樣寫呢?

(強調:電子錶表示的整時刻時,點的後面是2個0。)

5、小結:今天我們學習了用兩種方法來表示整時刻。一種是文字表示,一種是電子錶的形式。(小結加深學生對時間兩種表現形式的理解)

三、知識延伸。

1、引導學生思考:爲什麼我起牀的時間是6時,看動畫片的時間也是6時呢?(得出一天有早晨、上午、下午和晚上,初步感知時針每天轉2圈。)

2.練習十六第3題。

(1)提問:①鐘面上現在是幾時?

②再過1小時是幾時呢?

(2)反饋(教師演示課件):分針轉一圈,時針走一格。(4時)

(3)學生獨立認識其餘鐘面時間。

3.實踐活動:小組合作設計一份合理的作息時間安排表。

(這個實踐活動體現有效教學的基本策略之一的關注發展和關注應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

四、情感體驗。

你能說出媽媽一天的作息時間嗎?她的作息時間和我們有什麼不同呢?爲什麼會這樣呢?(體現有效教學的特徵,關注“全人”發展。)

五、小結。

師:學習了這節課後你有什麼收穫?懂得了什麼道理?希望通過這節課大家不僅能認識鐘錶,還要懂得珍惜時間,和時間一起賽跑!應用較少的時間做更多的事情。

(滲透有效教學的內涵,節時高效。相機滲透情感、態度價值觀教育。)

課後總結

作爲一名青年教師,作爲一名剛剛踏上數學教學之路的我來說,整堂課的設計和實施免不了會有許多不足。希望在座的各位老師能夠給我批評指正,我虛心接受,並將努力改善。謝謝大家!我的說課到此結束。

一年級數學說課稿6

尊敬的各位評委老師好:

今天我說課的課題是《認識圖形》,下面我向大家彙報一下我的教學設想。

一、教學分析

1、教材分析:《認識圖形》是北師大版國小數學第二冊第四單元《有趣的圖形》的起始課,是在第一冊認識了立體圖形的基礎上,初步認識長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圓這些平面圖形,體現了從立體到平面的思路。認識這幾種圖形不僅是今後學習其特徵、周長、面積的重要基礎,而且有助於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對培養學生的觀察、動手操作和交流的能力有着重要的作用。

2、學情分析:本課面對一年級的學生進行教學。低年級學生有着強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慾。在上學期,學生已經初步認識了長方體、正方體、圓柱、球這些立體圖形,形成一定的空間觀念;學生具有一定的生活經驗,比較關注自己周圍的事物。能夠根據老師的具體要求進行有目的的嘗試,有一定的動手操作能力,會用鼠標進行計算機基本操作。有初步的小組合作意識,有一定的觀察問題和發現問題的能力等。

二、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通過觀察、操作等活動,初步認識並辨認長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圓,體會“面”在“體”上。

過程與方法:在動手操作的過程中形成空間觀念和創新意識。融觀察、操作、交流、合作等學習方法爲一體,注重讓學生在操作體驗中學習。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通過圖形在生活中的廣泛運用,感受到數學知識與生活息息相關,激發學生對數學學習的興趣。

三、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會正確辨認四種圖形。

教學難點:體會“面”在“體”上。

四、教學環境及資源準備

教學環境:計算機網絡教室。

教學資源:多媒體課件、各種立體圖型、平面圖形的學具等。

五、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激發興趣

設計過程:1、出示五種立體圖形,請同學們找一找熟悉的好朋友。

2、在認識新朋友之前你想知道什麼?

設計意圖:幫助學生回憶舊知,爲學習新知作鋪墊,同時介紹三棱柱,掃清學前障礙。

(二)組織活動,探索新知

活動一:認識新朋友

設計過程:1、創設拼圖寶寶情境,請同學們找一找,再分分類,看看一共有幾種圖形。

2、你能叫出這些圖形的名字嗎?

3、概括:這些圖形有一個共同的名字就是平面圖形。

整合點:用多媒體演示分類過程,摒棄了傳統教學中在黑板上逐一粘貼的繁瑣,方便快捷,一目瞭然。根據學生已有的知識背景,動態過程會與多數學生猜測的思維過程完全吻合,從新課開始就調動起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自信心,突出體現了“以學生爲本”的新課程理念。

活動二:瞭解新朋友

設計過程:1、這些新朋友的家在什麼地方?我們到哪裏找他們?

2、長方體的這個面是什麼形狀?你能從這些立體圖形上找出長方形嗎?

3、你能從這些立體圖形上找出其他平面圖形嗎?

4、摸一摸立體圖形的每個面,說說摸的時候有什麼感受?

整合點:多數學生在生活中已經知道這幾種平面圖形,但對體和麪的關係瞭解的不透徹,通過多媒體演示“面”從“體”分離的過程,能夠直觀的、生動的體現出體和麪的關係,即“從體上找面,面在體上”。幫助學生深刻理解這一點,從而化難爲簡的解決了本課的教學難點:讓學生體會“面”在“體”上。

活動三:給新朋友畫像

設計過程:1、小組討論,看誰能想出一個好辦法把新朋友從立體圖形上請出來。

2、學生活動,提出要求:請選擇一種合適的方法得到這些新朋友。

教學評價及效果:經過交流,學生想到折、印、畫、圈等方法。再一次深化了教學難點,體會到“面在體上”。在探究合作的過程中,學生的觀察、動手操作、語言表達、合作交流等能力都得到了鍛鍊,並體會到解決問題的方法和策略的多樣性。

活動四:找朋友

設計過程:1、生活中你在哪裏還見過這些圖形呢?

2、找出交通標誌牌上的平面圖形。

整合點:傳統教學中,只能是一名學生說,其他同學在腦中想象,但是藉助多媒體的`演示,學生能夠真實的看到生活中的圖形和交通標誌,可以讓學生更加深刻的體會到長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圓形在生活中普遍性,體會數學與生活的聯繫,在知識與生活間精心搭設了一座橋樑,生動體現了數學的生活化。

(三)練習實踐應用,拓展延伸

練習是學生掌握知識、形成技能、發展智力的重要手段。這個環節是教學中應用信息技術手段效果最佳的環節,充分體現了信息技術與數學教學的完美整合。結合學生生性好玩的特點,我用遊戲的形式設置不同層次的練習。

練習一分餅乾

整合點:利用多媒體教學,讓每一名學生都參與其中,提高了學生對圖形的辨別能力。同時彌補了傳統教學中的不足,讓教師在短時間內根據分圖形的情況,準確掌握了所有學生的學習情況,及時做到教學反饋。

練習二火眼金睛

整合點:象這種圖形套着圖形的題,學生找全是個難點,教師在黑板上畫會出現圖形重合的現象,學生看得也就不是很清楚,但是,教師用多媒體演示數的過程,讓學生一目瞭然,加深了學生對圖形的認識。

練習三小小設計師

整合點:比起傳統教學的拼圖設計,這個練習讓學生操作簡便,省時省力,在拼組過程中又可以加深對圖形的認識,培養學生的想象能力。

教學效果及評價:三個遊戲練習採用學生喜聞樂見的動畫形式,讓學生在遊戲中鞏固強化了教學重點:即正確辨認四種圖形。這種化靜爲動,變無聲爲有聲的教學方式,符合低年級學生的心理特徵,寓教於樂,學生學得輕鬆愉快。

(四)小結 總結反思,深化認識

你打算怎樣把這些圖形介紹給爸爸媽媽呢?

設計意圖:引導學生說出平面圖形各自的基本特徵,初步滲透圖形特徵,爲下節課學習作鋪墊。

六、教學評價:

本着對發展學生個性和創造精神有利的原則,這節課教師對學生的學習評價主要包括兩個方面:

1.學習過程評價。主要是指在學習過程中對學生的激勵性評價。主要內容包括學生的學習態度、語言表達和合作精神。評價的方式有自評、互評和師評。

2.學習效果評價。主要是指對學生學習結果的評價。發揮學習的激勵作用,因材施教,適時指導,讓學生在評價中取長補短,有更大進步。

七、教學反思

1、將數學知識與信息技術合理恰當的整合在一起,突出重點,解決難點,提高了學習效

率和學生的動手能力,使學生更有效的學習知識,教學達到了最佳效果。

2、多媒體資料的引用。文字、圖片、影音和動畫練習等,有助於學生理解和記憶。

3、教學方式注意結合兒童的年齡特點,活動方式靈活多樣。在學會知識的同時,讓學生各方面的能力得到充分發揮和鍛鍊。正是新課改精神的體現。

總之,在這節課的設計中,我運用現代多媒體信息技術對教學活動進行創造性設計,發揮計算機輔助教學的特有功能,把信息技術和數學教學的學科特點結合起來,使教學的表現形式更加形象化、多樣化、視覺化,使數學課堂教學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以上就是我說課的全部內容,謝謝各位老師耐心的聆聽,不足之處請予以指正,謝謝!

一年級數學說課稿7

一、說教材

今天我說課的題目是《小兔請客》,《小兔請客》選自北師大數學教材一年級下冊第五單元《加與減》(二)的第一個內容,這節課是在學生學習了20以內加減法和100以內數的認識的基礎上安排的整十數加減整十數的一節課,本節課從學生感興趣的小兔請客這一情境中抽象出加減法算式,體會加減法的意義,學習掌握計算的方法理解算理。這節課爲學生繼續學習加減法計算起着重要的鋪墊作用。

二、說教學目標

1、讓學生在具體的情境中經歷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進一步體會加減法的意義。

2、探索並掌握整十數加、減整十數的.計算方法,體會算法的多樣性。

3、認識加減算式各部分的名稱。

4、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三、說重點、難點

重點:計算是低年級教學的重要內容,探索並掌握整十數加減整十數的計算方法、理解算理則是本節課的重點。

難點:在實際情境中通過動手操作,進一步體會加減法的意義。

四、說教法、學法

教學中如何突出重點、突破難點,完成三維目標?新課標明確指出:有效的數學學習不能單純的依賴記憶和模仿,而要動手操作,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纔是學習的重要方式,本節課根據教材特點和學生年齡特徵我運用多媒體,採用實際操作的教學方法,讓學生在直接感觸的基礎上,體會算理,掌握多樣的計算方法,體會加減法的意義。具體設計了以下環節:

溫故、知新、鞏固、拓展,體現了我校“一二三四”教學模式中的四個步驟,從複習到作業的佈置展示了課前、課中、課後的三個環節。

五、說教學程序

引入情境、仔細觀察、尋找數學信息、提出數學問題、列式解答、進行小結這樣一個流程完成知新這個環節。在突破重難點的過程中我設計了“想一想”、“數一數”、“撥一撥”三項活動,讓學生積極動手、動腦。採用探究、交流的形式掌握新知,突破重點難點。接着設計了闖關活動進行鞏固練習,最後一關進行了拓展讓學生用學到的知識解決實際問題,最後進行了總結,並且對學生進行了思想教育。

六、說反思

時間安排上不夠合理,拖了幾分鐘;總結計算方法時語言不夠精準,忘了佈置作業。

一年級數學說課稿8

一、說教材

本課教學內容是九年義務教育人教版一年級下學期第四單元的教學內容(課本34—35頁)讀數和寫數在學生掌握100以內數數及數的組成的基礎了進行的,讀數和寫數是綜合應用本單元所學概念的過程。每讀、寫一個數,都要應用數的組成、數位意義來進行,它又是後面要學的數的大小比較,及100以內數的計算的重要基礎,教材通過具體事物的數量——說出數的組成——在計數器上用算珠表示——數的讀、寫這樣一個過程來掌握100以內數的讀寫,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

二、說教學目標

1、讓學生初步理解個位、十位上的數所表示的.意義,激發學生主動探究的慾望。

2、能正確地讀、寫出100以內的各數是本課的重點。

3、培養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和良好的學習習慣。

三、教法和學法

本課時的教法和學法打算體現以下幾個特點:

1、通過直觀教學和動手操作發展學生的思維能力,教學時,教師藉助教具、實物等的演示和學生親自動手操作、調動學生多種感官參與教學活動,激發學習興趣,增強感性認識。

2、揮教師主導作用和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學生從一年級起就要學會注意觀察、記憶、思維、想像、操作等學習方法。因此,教師教的過程要與學生學的過程統一起來,讓每一位學生都參與讀數、寫數的活動。

四、說教學程序

①、鋪墊

1、複習數位順序表。

2、口答:

1個十和4個一組成()。

20是()十組成的。

6個一和1個十組成()。

()個十和()個一組成19。

15讀作

(),八寫作(),20讀作(),十九寫作()。

②、創設情景

課件演示:甲、乙兩位學生爭論:在計數器上撥了13要用幾顆珠子?(甲13顆,乙4顆),學生獨立思考誰說有理?並說明理由。

指名回答:生:甲說得對,這時我讓學生在計數器上操作,通過操作學生找準了答案,接着讓學生撥20要幾顆珠子。

引導得出:個位上的一顆珠子表示1個一。

十位上的一顆珠子表示1個十。

③、講授新課

1、教學例4。

(1)出示計數器。通過計數器加深認識數的讀、寫。教師指名回答:計數器從右邊起,第一位是()位,第二位是()位,第三位是()位。

(2)教師出示2捆鉛筆和4枝鉛筆。提問:這裏共有幾枝鉛筆?24枝是幾個十和幾個一?學生回答後教師接着問:計數器上應該怎樣表示呢?教師要啓發學生說出2捆鉛筆表示2個十,在十位上撥2個珠子;4枝鉛筆表示4個一,在個位上撥4個珠子。

教師強調:寫數時,要先寫十位,再寫個位,十位上是幾就在十位上寫幾,個位上是幾就在個位上寫幾,這個數寫作“24”。讀數時,先讀十位上的數,再讀個位上的數,十位上是幾就讀幾;個位上是幾就讀幾,這個數讀作“二十四”。

2、教學例5。

(1)出示計數器。

讓學生分別讀出和寫出計數器上各數。

(2)出示計數器:

教師引導學生觀察第一個圖,並讓學生討論:爲什麼這樣寫?學生彙報討論結果後,教師小結:十位上是幾就寫幾,個位上一個也沒有就用“0”佔位,寫作“40”,讀作“四十”。

第二個圖和第三個圖讓學生嘗試,並互相交流。教師提問個別學生:“這個數是幾位數,最高位是什麼位?”集體訂正。

3、教學例6。

(1)出示10捆小棒與計數器。

提問:這裏有幾捆小棒?每捆小棒有幾根?幾個十?10個十是多少?一百應該怎樣寫?

(2)讓學生討論:怎樣在計數器上表示?

引導學生說出:先在百位上寫“1”十位上和個位上一個也沒有用“0”佔位,這個數寫作“100”,讀作“一百”。教師提問個別學生:“這個數是幾位數,最高位是什麼位?”

4、小結:

從右邊起,第一位是(個位),第二位是(十位),第三位是(百位)。讀數和寫數,都從高位起。按數位順序寫,個位或十位一個也沒有就寫“0”佔位。

④、鞏固練習

1、看圖寫數。

讓學生獨立完成,教師巡視指導,個別提問,集體訂正。

2、撥一撥。

894172643528

教師說數,學生撥數,再讀一讀。

3、做一做。

35讀作(),九十九寫作(),

96讀作(),五十四寫作(),

77讀作(),八十九寫作()。

⑤、全課小結

今天我們學習了讀、寫100以內的數。誰願意來說說怎樣讀、寫100以內的數呢?

一年級數學說課稿9

教材簡析:

《統計》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數學(蘇教版)一年級上冊第九單元的內容。教材首先出現實際場景——生日聚會,引導學生學習分類整理,初步學習統計,認識統計的意義和作用。

教材還安排了“想想做做”,內容是整理小組裏小朋友最喜歡吃的幾種水果的人數。目的是讓學生相互協同、合作學習,體會事件發生的不確定性,進一步體會統計的過程及作用,逐步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

這一課時的教學重點是通過實踐活動使學生感受數據的整理過程。

教學難點是初步感受事件發生的不確定性。

設計理念:

學生是學習的“主人”,新課程要求遵循學生學習數學的心理規律,強調從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出發,讓學生親身經歷將實際問題抽象成數學模型並進行解釋與應用的過程。《統計》這一課意在讓學生主動地參與數學活動,並通過親手實踐,經歷和體會整理簡單數據的過程,初步認識統計的思想和方法。

教學目標:

1.通過學習數據整理,感知數學在生活裏的作用。

2.經歷數據的整理過程,初步認識象形統計圖和統計表,獲得簡單統計的結果。

3.感受統計在日常生活中的應用,體會事件發生的不確定性。

4.學會有序觀察、有條理地思考。

5.在合作與交流的學習中,學會肯定自己和傾聽他人的意見。

教學流程:

一、提供質疑的時機,喚起“主角”意識。

師:小朋友,你們每年都過生日嗎?過生日時你邀請哪些好朋友呢?爸爸媽媽是怎樣爲你過生日的呢?(出示主題圖)今天是大象的生日。看了這張圖,你們想提什麼問題?

生:大象家來了哪些客人?客人送給大象哪些花呢……

【這一層次從學生熟悉的'生活情境與童話世界出發,選擇學生身邊的、感興趣的過生日這一事件,讓學生自己提出有關的數學問題,通過生生互問、師生互問,實現角色轉換。喚起學生的“主角”意識。】

二、提供探索的機會,激活“主角”意識。

1.動手實踐、自主探索。

(1)分類理一理。

師:這些問題都提得很好,那麼誰又能解決這些問題呢?你能一眼看出每種小動物各有多少隻嗎?怎麼辦?(讓學生在小組內討論後說說。)

生:只要把小狗放在一起,小猴放在一起,小豬放在一起。(讓學生四人小組合作操作,把小動物分類理一理,在實際場景圖上找到一個動物,就在下面擺一個動物。)

指名學生到黑板前分類整理,有的學生將小動物分類後襬成一堆一堆的,有的學生將小動物分類後一個對一個排成一排一排的,有的學生是從下往上排的,有的學生是從上往下排的。

哪種擺法比較好?通過比較,學生知道擺成一堆一堆的不能很快看出每種小動物各有多少隻。而將小動物分類後一個對一個地排好,就能比較容易地看出每種小動物有多少隻。

師:分類後一個對一個地排好,我們就說是“分類理一理”。

【這一層次讓學生自己來思考、探索解決問題的方法,通過學生的操作與實踐去發現、經歷和體會分類整理的過程,從而形成表象,激活了“主角”的表現力和創造力。】

(2)語言描述。

看了這張圖你能告訴大象什麼呢?請你和同桌說一說,同桌在說的時候,你要仔細聽,聽聽他說的是否和你說的一樣。(學生互相說。)

剛纔同學們交流得很認真,現在誰能站起來響亮地說給大家聽。

像這樣整理有什麼好處?

【語言是思維的外殼,藉助語言可使動作思維內化爲智力活動,讓學生用同桌交流、全班交流的形式反覆描述,既提高了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又有利於操作表象的形成,同時激活了“主角”的評價能力。】

2.獨立操作、體會過程。

師:紅花、黃花、綠花、紫花各有多少朵呢?請你從附頁中把它們剪下來,分顏色理一理。

學生彙報分類整理的結果。教師在四種顏色的花下板書花的朵數,再畫上線,並讓學生說說從表中知道了什麼?先同桌說,再指名說。

師:……我們把小動物分類理一理,把花分顏色理一理,這就是統計。(揭示課題:統計)

【這一部分通過獨立操作的學習方式,使學生感受數據的整理過程,進一步培養“主角”意識。】

三、創設選擇的空間,積澱“主角”意識。

師:小朋友真聰明,爲了獎勵大家,大象拿出水果招待大家,你喜歡吃哪一種水果?把它從附頁中剪下來,以組爲單位理一理,並說說從這張圖中你知道了什麼?

給學生提供一些貼近生活的統計表表,如“聽課老師年齡統計表”、“小組男女生人數統計表”、“本節課教具、學具統計表”等,讓學生進行調查、整理。學生可以獨立做,也可以合作做,然後把自己最爲滿意的一張表介紹給大家。

一年級數學說課稿10

一、說教材

1、教學內容

人教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國小數學一年級下冊第八單元《找規律》第一課時。

2、教材分析

《找規律》是《數學課程標準》中“數與代數”領域內容的一部分,它有着廣闊的生活背景,也蘊含着深刻的數學思想。本課時是《找規律》知識體系中的起始內容,即讓學生探索,發現最簡單的圖形變化規律。教材注意聯繫學生的生活實際,創設了學生所熟悉的“六一”兒童節的生活情境,使學生體會到現實生活中有規律的排列包含着數學問題,感受到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繫,以及數學在生活中的無處不在。同時還注意讓學生通過觀察,思考,探究,操作等實踐活動去發現規律,創造規律。

3、教學目標

國小一年級的學生年齡小,活潑愛動,好奇心強,因此可以設計一系列的觀察、操作等活動,初步認識簡單的排列規律。基於此,我把本節課的教學目標定爲以下幾點:

(1)知識目標:學生能夠通過物品的有序排列,初步認識簡單的排列規律,會根據規律知道下一個物體。

(2)過程與方法:通過觀察主題圖,認識規律同時掌握尋找規律的方法;通過塗色與擺學具等活動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激發創新意識。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通過創設情境,學生能夠感知數學與生活的緊密聯繫,感受數學的美。

4、教學重點、難點

本着課程標準,在吃透教材基礎上,我結合農遠資源確立瞭如下的教學重點、難點:

教學重點:通過圖形或物體的有序排列,初步認識簡單的排列規律,並知道下一個圖形或物體。

教學難點:培養學生的邏輯推理能力和創新意識。

二、說學情分析

經過上個學期的學習,我班孩子們基本上都養成了良好的學習習慣,具備了一定的知識基礎。他們不僅活潑,好動,而且形成了我班孩子所特有的風格——動手能力強,思維活躍,敏捷。

他們在生活中,學習中已經多多少少接觸到了一些規律性的現象和規律性的習題,只是沒有把它作爲專項知識進行學習和研究,也就是說《找規律》內容是我班孩子初次正式接觸,怎樣引導學生從數學的角度探索規律,領悟規律的內涵,將是我本節課的教學難點。

三、說教法、學法

在教學方法上,我採用遊戲、直觀演示、動手操作、引導探究等教學方法,從扶到放,讓學生在遊戲、嘗試、探索、練習、實踐操作過程中悟出找規律和創造規律的方法。在教學手段上,運用農村中國小現代遠程教育資源,圖文結合增強了教學的效果。

有效的數學學習活動不能單純地依賴模仿與記憶,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也是本節課中學生學習找規律、創造規律的主要方法。

四、說教學過程

爲了落實本節課的教學內容,我設計了以下五大教學環節:

(一)遊戲引入,感知規律

以“動作接龍”的遊戲引入新課。

【設計意圖:上課開始,以學生喜愛的遊戲形式引入,營造了和諧的學習氛圍,激發了學生學習的興趣。學生們主動參與到遊戲中來,在活動中,初步感知到規律的存在,增強了學生探究規律的慾望。】

(二)合作探究,尋找規律

1、看圖找規律

創設情境:“六一”到了,學校組織聯歡會,這是同學們佈置的會場,一起來看看吧。

然後課件出示教材主題圖,引導學生認真觀察,組織學生合作探究:圖中哪些事物的排列是有規律的?

【設計意圖:藉助農遠資源我利用主題圖,創設了學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六一”聯歡會。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的知識出發,將數學知識與他們的生活緊密聯繫起來,引導學生進行觀察,思考,探究,在農遠資源的輔助下,更激發了學生學習的興趣和探究的慾望,讓學生初步感知到規律在生活中的應用,從而感受到數學來源於生活,也應用於生活。】

學生找到圖中有規律的事物之後,再去完成例1,輕而易舉。(課件出示例1)

最後師生共同小結:這些圖形、物體和小朋友都是兩個爲一組,重複出現。

【設計意圖:讓學生通過自己的觀察等活動去發現規律,根據自己的審美觀點去找規律,體現了一定的開放性。讓學生親身感知、體驗事物的排列規律,逐步發展其動手、觀察及推理能力,初步感知規律的美,並掀起了探究規律的高潮。】

2、擺圖找規律

這個環節,我主要引導學生小組合作,自主探究,讓學生通過擺一擺的活動來探索規律,創造規律。

【設計意圖:此環節,是爲學習例2做準備的,我並沒有先出示例2,而是直接將問題拋給學生,讓學生藉助給定的圖形按照一定的規律擺一擺,並說說是按什麼規律擺的,學生們大膽的發表了自己的`意見並進行相互間交流,創造性的擺出多種方法,在操作和嘗試中體驗到成功的喜悅,獲得了學習的樂趣,培養了學生的創造力和審美能力。】

操作後,請學生說說自己組是怎麼擺的,按照什麼規律,緊接着完成例2學習,水到渠成。(課件出示例2)

3、塗色找規律

請學生合作探究:根據從中發現的規律繼續塗下去,看哪個小組塗得又快,又準,又好?塗完後,派小組代表彙報自己組是按照什麼規律塗色的。(課件出示例3)

【設計意圖:我從學生的愛好—畫畫入手,爲學生

創設了他們喜愛的塗色比賽情境,學生參與的熱情高漲,在活動中又一次感知到規律在生活中的應用。】

4、師生互動找規律

這個環節我利用掌聲來找規律。

【設計意圖:利用掌聲來找規律,讓學生親身感知、體驗事物的排列規律,使數學更貼近學生的生活,從而激發學生尋找身邊規律的慾望,爲後面生活中找規律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三)聯繫生活,創造規律

1、生活中找規律

【設計意圖:讓學生聯繫生活,找出身邊的規律,使學生感受到生活中處處有數學,增強學習數學的興趣。】

2、創造規律

讓學生自己當一回小小設計師,創造出美麗的圖案。鼓勵學生大膽想象,用自己的方式創造出新的規律。

【設計意圖:讓學生通過思考,探究的方式,用塗色活動來應用數學知識。讓學生在大膽創作中加深了對規律知識的理解和應用,學生的應用創新能力得到充分的展現。】

3、欣賞作品

將學生有特色的作品展示給大家,讓學生們邊欣賞邊評價,並說說作品是按照什麼規律創作的?

【設計意圖:讓學生相互間欣賞作品,開闊了視野。在欣賞和評價活動中,學生學會了取長補短,進一步感受到數學的美以及在生活中的廣泛應用,培養了學生的應用創新意識。】

(四)嘗試練習,應用規律

學習知識是爲了更好的應用,爲了鞏固新知,加深對規律的理解,此環節,我設計了三種類型的練習題。(課件出示)

【設計意圖:針對一年級學生的心理和年齡特點,習題的設計要考慮到富有情趣,富有挑戰性,此環節,我設計了不同梯度的練習題,循序漸進,在趣味性和挑戰性的驅使下,學生們積極思考,參與創作,增強了應有創新意識。】

(五)課堂小結,欣賞和暢談規律

1、欣賞有規律的圖片。(播放課件)

只要我們留心地觀察生活,就會發現生活中處處有規律,比如斑馬身上有規律的條紋,可以幫助他們更好的保護自己;馬路上的斑馬線,提醒我們過馬路的時候注意安全;還有春天生機勃勃,夏日晴空萬里,秋天果實累累,冬天大雪紛飛,冬去春來,夏去秋來,四季有規律的變換等等。

【設計意圖:這一環節中,有了農遠資源庫提供的課件的展示,使學生感受規律美,學會欣賞規律美,滲透數學來源於生活,用於生活的思想。】

2、課堂小結

首先請學生談談,這節課找到了什麼規律?是怎麼找到規律的?一起歸納總結這節課所學的內容。

然後教師總結:在我們的生活中,有許多有規律的事物在美化我們的生活,我們要用自己的智慧去發現它,運用它,將來把我們的生活打扮的更加美麗,精彩。希望同學們能夠做一個善於發現美,創造美的孩子!

(五)說板書設計

本節課的板書爲了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突出學習重點,解決知識難點,整個黑板主要用於展示學生塗畫規律和動手創造規律的作品。這樣安排既便於學生觀察,又有利於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板書設計

找規律

例1例3

紅黃一組,重複出現。綠黃一組,重複出現。

綠紫一組,重複出現。藍黃紅一組,重複出現。

紫紅一組,重複出現。

女男一組,重複出現。

例2

正方體、圓柱體一組,重複出現。

三角形、圓形、正方形一組,重複出現。

一年級數學說課稿11

我說課的內容是北師大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國小實驗教科書一年級下冊《今天我當家》。

一、教材分析與學生分析:

《數學課程標準》的總體目標中提出,要讓學生“經歷將一些實際問題抽象爲數與代數問題的過程,掌握數與代數的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並能解決簡單的問題”,讓學生在實際情境中通過活動體會數學、瞭解數學、認識數學,所以教科書設計了《今天我當家》的情境。藉助有趣的情境,在實踐活動中綜合複習了100以內的兩位數加減法、連加、連減以及加減混合運算,使學生體會到生活中處處有數學,同時也可以提出有趣的問題,並能運用已有的數學知識加以解決。在這一活動中,滲透了對學生進行愛勞動的教育。

計算對學生來說可以說一件枯燥無味的事情,但如果在有趣的情境中就不一樣了。一年級的小孩子喜歡活動,讓孩子們在買東西的模擬情境中經歷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從而使孩子們感到數學就在身邊,體會到學習數學的樂趣和數學的價值。

一、 教學設計理念:

1.充分利用學生的生活經驗,設計生動有趣、直觀形象的數學實

踐活動,讓學生在模擬情境中感受到學習數學的樂趣。

2.數學來源於生活,又應用於生活,數學知識的作用在於實際生活中的運用。讓孩子們感受到生活中需要數學,用數學可以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讓孩子們明確學數學還要用數學。

3.解決問題要成爲數學教學的核心,而解決問題的核心是要引起學生的數學思維。解決問題實際上是一個探索、研究和創新的過程,是學生進行數學思考的歷程。

4.自主爲本,合作協作。把每一個人的能量凝聚爲團隊精神,把個人之間的競爭轉化爲小組之間的競爭,培養學生的合作競爭的意識。

二、 教學目標及重難點:

根據以上設計理念,我確定本節課的教學目標是:

1.在“今天我當家”的模擬情境中,讓孩子們靈活運用100以內

的加減法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發展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2.經歷“我當家”的過程,培養良好的合作、傾聽意識,勇於思考、大膽嘗試的意識。感受數學與日常生活的密切聯繫。

3.體會學習數學的樂趣,對學生進行熱愛勞動的教育。

教學重點是:在具體情境中靈活運用100以內的加減法發展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教學難點是對提出的問題能正確解答,培養孩子們勇於思考,大膽嘗試的意識。

三、 教學方式與學習方式:

在本節課中教師的主要作用在於引導,把孩子們引入到購物和吃

飯的模擬活動中,引導孩子們在小組活動中提出數學問題、解決數學問題,並在解決問題中感受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繫。學習數學最主要的是要有學習的興趣,在購物和吃飯這樣的模擬活動中,足以能調動起孩子們的學習興趣。有了學習的興趣,孩子們就會用原有的數學經驗在活動中自主地提出問題,並能對提出的問題加以解決。同時引入小組競爭機制,開展小組之間的比賽,能進一步保持孩子們的學習興趣,吸引孩子們參與到活動中來。也正是因爲孩子們有了學習的興趣,有了參與活動的熱情,對於他們提出的問題中有些也可能是不可預料的,所以孩子們的學習過程不再是簡單的接受,而是自主合作、探究式學習。也只有這樣的學習方式,纔會充分挖掘孩子們的資源。

四、 教學手段與評價方式:

爲了給孩子們一個更真實的實踐活動情境,能最大限度地激發學生參與學習的興趣,我把教材中的圖片情境設計成模擬商店的情境。在課前,佈置每個孩子都帶一些商品實物,對於雞、鴨、魚、肉比較難帶的實物,可以讓孩子們設計成一幅圖。這樣課堂上會出現一個小小的購物模擬商店。除了準備商品實物外,還要準備一些假鈔,用掃描儀掃出來的鈔票,爲學生在購物活動中做準備。

教師的評價對孩子來說是最具有震撼力的,所以我不會吝嗇我的語言,會給他們鼓勵。同時會培養孩子們之間的相互評價、相互欣賞的能力。

五、 教學過程設想:

(一)、導入新課:(1分鐘)

同學們,平時都是爸爸媽媽爲我們買菜做飯,爸爸媽媽很辛苦,今天讓我們也當回家,讓我們自己去採購自己動手爲爸爸媽媽做一頓可口的飯菜,好嗎?(板書課題:今天我當家)

用這樣的`話導入,讓孩子們體會到爸爸媽媽勞動的辛苦,激發孩子們學習的慾望,並直奔課題。

(二)、實踐活動:(25分鐘左右)

這是四個小組第一次比賽:在比賽購物前讓孩子們說說,這頓晚飯要做什麼?打算買哪些東西?買東西時要注意什麼?讓孩子

們說這些問題,實際上是各小組確定方案的過程,確定自己要買什麼,誰買誰賣,並注意在買東西過程中不要算錯錢。

接下來四個小組分頭進行模擬購物活動。我們班是34個學生,分成四個小組,每組大約是8、9個學生。每組可以有2-----3個售貨員,其他的是小小購物員。教師參與活動,詢問有沒有要包餃子的小組,如果有就參與其中,如果沒有教師建議其中一個小組今天的晚餐包餃子,爲後面在“吃飯”這個情境中也有數學問題做準備。

各小組進行彙報:各小組說說買了哪些東西,怎樣買的?在買東西過程中遇到什麼問題嗎?在學生彙報過程中引導學生互相說說彙報得怎樣,如果有聽課教師,可以讓孩子詢問聽課教師的意見,可以這樣說:“老師,您好!您認爲我們小組的同學彙報得如何?您給我們小組打多少分呢?”這樣可以鍛鍊孩子們的膽量,使各小組的比賽更激烈。

接下來各小組根據自己買的東西,設計今天的晚餐,設計在一張4開紙上,可以畫、可以寫。教師巡視各小組,給出建議,並引導想能否在晚餐中找出數學問題。

各小組展示自己的晚餐內容,在展示中注意是否與自己買的東西相符,在展示中看哪小組發現了數學問題。在給各小組打分時可以像前面讓聽課教師來打分。如果沒有聽課教師,教者即是裁判。

在整個“今天我當家”的模擬實踐活動中,讓孩子們通過有趣的

購物活動靈活地運用100以內的加減法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在這一過程中,培養良好的合作、傾聽意識,體會到學習數學是快樂的,並進行熱愛勞動的教育。

(三)、小組對抗:(13分鐘左右)

給各小組時間和機會,根據模擬商店的情境以及各小組的晚餐情境提出數學問題互相考一考,採取搶答的方式。提出正確的數學問題加10分,答對了加20分。如果學生不能提出“30元可以買些什麼?”這樣的問題,教師可以這樣說:“老師也想到了

一個問題,不知道怎樣解決,你們能幫助一下我嗎?”像這樣開放性的問題,只要學生的答案合理就給予鼓勵。

在這個過程中讓孩子們自由地開放地提出數學問題,培養學生勇於思考、大膽嘗試的意識,感受到數學與日常生活的密切聯繫。

最後進行總結,評選出優勝小組,說說他們爲什麼會取勝?讓孩子們知道團結合作的重要,培養學生的合作競爭的意識。

(四)、課外延伸:(1分鐘)

回家後在父母的幫助下真正“當一回家”,去幫助父母買菜或買其他的東西。讓學生進一步體會數學與生活的緊密聯繫。

我希望在我的課堂中讓孩子們感受到學習數學是快樂的,能夠運用學到的數學知識解決生活中的問題,讓孩子們在互動有序、活而不亂的課堂氛圍中敢想、敢說、敢爭議。

一年級數學說課稿12

《發新書》是蘇教版一年級下冊第五單元中的一課,本節課教材在編排上注意體現新的教學理念。設計的情境既切合學生生活實際,又能吸引學生興趣,讓學生初步感受數學與日常生活的密切聯繫。本課教材提供了豐富的教學資源供教師選擇。體現了算法多樣化,學生再通過分析比較選擇自己喜歡的方法。本節課的教學重點是要使學生掌握兩位數加一位數進位加法的計算方法,培養學生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的意識和能力。

本課教學是從兒童的生活實際中抽象出數學算式,楊老師依託教材但又不拘泥於教材,對教材進行了新的組合、加工和創造。

一、創設情境感悟計算方法,體現算法多樣化

《發新書》這節課的教學是建立在兩位數加一位數(進位)加法的基礎上實施的,學生對於此課的重難點的認識有了很好的知識儲備。針對這個特點,楊老師設計了本節課的教學思路。首先,楊老師問:“我們班有男生19人,女生18人,每人發一本,40本夠不夠?”設計了一個與生活實際聯繫相結合的學生感興趣的問題情景,針對情景自然而然的.產生了新的問題,要知道40本書夠不夠,應該算出什麼?學生的解決問題的慾望被調動起來了。接着楊老師用課件出示發新書的情景過程,這一情景非常貼近學生的生活,很易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在學生感受其情景的基礎上,讓學生自已找出數學信息,並提出數學問題。接着讓學生思考“你能解決19+18這個問題嗎?”把學生的注意力轉移到探討計算方法上。學生由於生活背景和思考角度的不同,會出現多種不同算法。先讓學生把自己的算法在小組內交流後再全班交流。在學生感悟兩位數加兩位數(進位加法)的不同算法後,讓學生選擇適合自己的方法,體現算法多樣化。

二、培養學生根據實際情況,提出數學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培養學生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是教學目標的重要組成部分。因此,楊老師結合新課程標準的理念,在教學中指導學生選擇信息,提出簡單的數學問題並能進行解答。教材提供了豐富的資源,楊老師也充分利用這些資源,指導學生選擇一定的信息,提出問題並抽象出加法算式:19+18並用自己喜歡的方法計算結果。通過這一環節。培養學生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三、交流合作,學會選擇

在教學中,通過分組活動,讓學生在互相交流中學習聽取別人的意見,並對別人的算法進行理解,使學生的思維空間更爲廣闊,有利於培養學生的合作交流意識。在多樣化的算法之中,有一些是比較簡單或比較適合學生的,如:豎式計算、口算,楊老師也注重引導選擇恰當的方法。注意到學生纔是學習的主體,老師擔任的是引導者的角色。如在討論算法多樣化時,充分讓學生說出自己的觀點,只是在他們表達不清時幫助他們理清思路、說明,充分發揮了教師的引導作用。

四、呈現方式多樣,體現趣味性

這節課通過讓學生動手操作擺小棒活動,培養了學生積極主動的學習,真正讓學生體會到在學中樂、樂中學。學生在激烈的比賽氣氛中,興趣盎然地、積極樂意地完成練習,這是所有老師都期望的學習場面。在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的過程中,學生進一步體會了數學與生活的聯繫,增強數學意識,發展數學思考,培養他們學習數學的興趣及合作精神。

我認爲楊老師的課是一節寓教於樂的成功課,值得我自己借鑑的地方很多。

我認爲,這堂課欠缺的是:楊老師在講解兩位數加兩位數的進位加法的豎式計算時,應注意強調滿十進一的書寫格式,及十位數相加時不要忘記加進位一。

一年級數學說課稿13

一、說教材

1、說課內容

《左右》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數學一年級上緣諼宓ピ第三課時的內容。

2、教學內容的地位和作用

《左右》是前後上下的延續性學習。但認識左右比認識前後上下要困難一些。“左右”的含義及其相對性要具有更強的空間觀念。它爲以後認識立體圖形建立空間立體感打好基礎。

3、教學目標

(1)認識“左右”的位置關係,體會其相對性。

(2)能夠初步運用左右描述物體的位置,解決實際問題。

(3)通過生動有趣的數學活動,使學生體會到學習數學的樂趣。

4、教學重點、難點

認識“左右”的位置關係和“左右”的相對性。

二、說學生

1、六、七歲的一年級學生在生活中已經對左右積累了一定的感性經驗,但是不一定能準確的加以判斷。因此讓他們更加熟悉這些常用的方位很有必要。

2、低年級學生好奇、好動,知識的學習和鞏固應考慮兒童的年齡特徵,以活動爲主,培養學生學習興趣。

三、教學設計過程

一、創設情境,激趣導入。

出示課件:機靈狗

1、同學們,可愛的'機靈狗來到了我們的課堂,它想和你們一起學習,一起做遊戲,你們喜不喜歡它?(喜歡)

2、喜歡機靈狗的同學請舉手。你舉的是哪隻手?(右手)另一隻手就是(左手)。

出示課題:左右

教學生區分“左”、“右”兩字。

二、操作感受,認識左右。

1、藉助親身體驗,初步感知“左右”

(1)右手除了用來舉手發言,還可以做什麼?(拿筷子吃飯、拿筆寫字……)左手呢?(吃飯時用左手拿碗……)

(2)左右手是一對好朋友,能幫我們做很多的事情,找一找自己身上還有這樣的好朋友嗎?(左右眼、左右耳、左右腳……)

(3)利用身體左右的朋友跟機靈狗做動作。

2、藉助身邊事物,理解左邊和右邊

(1)向大家介紹左邊的同學是誰?右邊的同學是誰?

(2)出示課件:丁丁和噹噹在擺文具

師:丁丁和噹噹也來到了我們課堂,他們在擺什麼呢?

生:擺文具。

師:丁丁給噹噹提出了一個問題,從左數,橡皮是第幾個?從右數,橡皮是第幾個?

生:從左數,橡皮是第二個;從右數,橡皮是第4個。

機靈狗質疑:爲什麼同一塊橡皮,一會兒是第2個,一會兒是第4個?

師:噹噹也給丁丁提出了一個問題,尺子的左邊有什麼?右邊呢?

生:尺子的左邊有橡皮、有鉛筆,右邊有鉛筆盒、有小刀。

議一議:根據重新排列的文具圖,同桌同學議一議,你能提出什麼問題?

學生代表提出問題讓學生回答。

(3)擺一擺,解決課本第61頁“練一練”第2題。

準備:課本、練習本、尺子和鉛筆

一位學生在黑板上擺,其他學生在課桌上擺。

3、聯繫生活實際,實踐應用“左右”。

出示情境圖:田田星期天要到小明家玩。

學生說一說三間房的位置。

師:田田忘了小明家的門牌號碼,他只記得小明家在左邊。小明家住幾號房?

生:7號房。

4、教師現身演示,體驗“左右”相對性。

(1)讓學生舉起右手,教師面向黑板,也舉起右手,問:老師舉的是哪隻手?(右手)你們的右手和老師的右手在同一邊嗎?(在同一邊)

(2)教師轉過身來,面向學生,再問:老師的右手和你們的右手仍在同一邊嗎?(不在同一邊)

(3)思考:老師的右手爲什麼和你們的右手不在同一邊?

(4)師:如果老師和你們不是面對面站着的呢?

三、聯繫實際,拓展應用

1、解答“練一練”第3題。

出示課件:上下樓梯。

(1)機靈狗提問:他們都是靠右邊走的嗎?

(2)老師請6位同學上來演示。(這6位同學模仿畫面上下樓梯的情景,舉着右手走)

師:他們都是靠右走,爲什麼不在同一邊?

(3)師:如果上下樓梯的人有的靠左走,有的靠右走,會出現什麼情況?

(4)結合情景,對學生進行交通安全教育,如上下樓梯要靠右走。

2、解答“練一練”第4題。

出示課件:停車場上。

①機靈狗提問:從右數大客車是第5輛,一共有幾輛車?

②學生解答,鼓勵學生說出多種計算方法。

四、數學遊戲,綜合運用。

遊戲規則:老師先請一位同學站在講臺上,再請另一位同學站在他的左邊(或右邊),站對的留在臺上指揮下一位同學,站錯的回座位……

五、課堂總結。

1、今天我們學習了什麼?(左右)

六、佈置作業。

觀察生活中“左右”的現象,用自己的話說一說。

七、板書設計。

出示課題:左右

區分“左”、“右”兩字。

一年級數學說課稿14

一、講講我對教材的理解:

《有幾瓶牛奶》是北師大版國小數學第一冊第七單元(加減二)的第三課時。本課教學是讓學生學習了20以內的進位加法,初步進位加法的計算方法,是今後學生學習100以內數的加減法的基礎。教材提供的主題圖是笑笑有兩盒牛奶,一盒九瓶,一盒五瓶情景。

主題圖中已經出示了數學問題:“一共有多少瓶?”我認爲本課的主題圖給出的數學問題太直接,學生沒有思維的空間。而且情境很單一,缺乏趣味性,不容易激發學生的興趣,因此在教學時我把本課的情境進行了創造性的改進,把整個課堂設計在一個貼近學生生活,喜聞樂見的“遊園”這一情境中,讓此情境貫穿課堂,來吸引學生,激發學生的興趣。並且在情境中我把數學問題改爲“一共有多少瓶”這一條件進行更改,讓學生自己去觀察情境圖,從圖中找出有用的數學信息,再根據相應的信息提出問題,從而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獲取信息的能力和提出問題的能力。

二、學生分析

1、學生在上學前,大部分已經受過較好的學前教育,對於20以內的加減法能很熟練的計算出得數,因此這節“9+5”的課,多於大部分學生來說是“舊”知識,並不能引起多大的興趣。

2、學生雖然很熟練的計算出20以內加減法的得數,但是具體是怎樣得出來的,也就是計算方法卻說不清楚或根本不知道,這是本課應該解決的問題。

三、學生學習方式與評價方式。

1、讓學生在輕鬆、愉快的氛圍中學習,在民主,和諧的.小組中探究新知,生生互動,師生互動。

2、鼓勵性評價,讓學生展開探究的雙翅,在數學天地裏翱翔;變幻評價方式,有師評價,也有課件中的語言評價。

四、談談我確立的教學目標及重難點

“以學生的全域發展”作爲標準,依據以上的教材分析和我對目標制定的理解,結合學生的年齡特徵,本節課的教學目標及重難點我是這樣確立的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通過學習,使學生學會9加幾的進位加法,鼓勵算法的多樣化,初步培養學生思維的靈活性和獨立性。

情感目標:通過創設情境,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

能力目標:

1、在小組合作學習中培養學生積極參與數學學習活動以及善於交流,敢於提出自己的想法的學習態度。

2、讓學生初步體會數學知識與生活的緊密聯繫,具有初步的應用意識。

教學重點: 學會9加幾進位加法的運算方法。

教學難點: 探討“9加幾”的進位加法的計算方法。

五、說說本課的教法和學法

(一)、關於教法:

本節課屬於計算教學。傳統的計算教學往往只注重算理、算法(單一)及技能訓練,比較枯燥。依據新的數學課程標準,本節課在教法上力求體現以下幾點:

1、創設生動具體的教學情境“遊園”,使學生在愉悅的情景中學習數學知識。充分運用多媒體的教學資源,利用多媒體教學課件爲學生展現一幅幅帶有活動情節的畫面,引發學生的興趣,調動學生的情感投入,激活學生原有知識和經驗,以此爲基礎展開想象和思考,自覺地構建知識,學會計算方法。

2、鼓勵學生獨立思考、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

動手實踐、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轉變教師角色,給學生較大的空間,開展探究性學習。讓他們在具體的操作活動中進行獨立思考,並與同伴交流,親身經歷問題提出、問題解決的過程,體驗學習成功的樂趣。

一年級數學說課稿15

一、說教材

1、教材內容:今天我說課內容是人教版國小數學一年級下冊第九單元《統計》的內容。

教材分析:學生在一年級上冊已經學習了用分一分、排一排、數一數的方法收集、整理數據,初步認識了象形統計圖和簡單的統計表。本冊的統計,以整理數據爲主要內容。讓學生經歷簡單的統計過程,繼續探索收集、整理數據的方法。通過比較,引導學生用畫“√”的方法記錄,爲以後學習用畫“正”的方法記錄打下基礎。教材在編排上有以下特點:

1)讓學生在活動中學習收集和整理數據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數據直接關係統計的結果是否正確。收集和整理數據時,往往要把數據進行分類和計數。本單元教材沒有把收集和整理數據的方法灌輸給學生,而是讓他們在熟悉的問題情境中產生分一分、數一數的願望。收集信息和計數往往可以採用不同的方式,教材沒有明確規定哪一種比較好,而是讓學生在整理數據的實踐中體會,在同學間的交流中比較和選擇。

2)讓學生到生活中去調查和收集數據。收集數據是統計過程中十分重要的環節,教材很重視收集數據,把它作爲統計活動的重要組成部分。教材要學生到小組裏收集鉛筆、橡皮、直尺的數量,到課程表中收集一些學科的周課時數等,讓學生邊調查、邊收集、邊分類、邊計數,實實在在地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

3)改變傳統的數學教材片面關注製作統計圖、表技能的現象,讓學生經歷統計的全過程。教材重視讓學生在解決實際問題的情境中產生統計需求,初步形成統計策略,在調查、收集信息和整理數據的過程中進一步體會統計方法,利用整理後的數據作簡單的分析、判斷,在統計的全過程中培養初步的統計觀念。

2、教學目標:

1)讓學生經歷簡單的統計過程,初步學習收集、整理、分析數據的方法,會把整理出來的數據填在簡單的統計表裏,能利用統計表裏的數據提出問題和回答問題。2)使學生在統計教學過程中發展數學思考,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培養學習數學的積極情感和良好的學習習慣。

2、教學重難點:

讓學生自己選擇記錄方法作記錄,並在合作交流中體會哪種記錄方法既清楚又方便。本節課突破重難點的關鍵是:通過小組合作的`形式,在老師的引導下及彼此的交流中選取最爲恰當的統計方法。

二、說教法

在全新教育理念的指導下,課堂教學以“一切爲了學生的發展”爲宗旨,發生着深刻的變化。《數學課程標準》中強調:數學教學是數學活動的教學,是師生之間、生生之間交往互動與共同發展的過程;動手實踐,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合作交流的學習形式是培養學生積極參與、自主學習的有效途徑。在本單元的教學中,我將先以學生原有的生活經驗和知識爲背景,組織學生進行動手實踐、自主探索性學習,自己觀察、自己發現,讓學生充分發表自己的意見,然後進行廣泛交流,體現數學課堂的開放性。

說學生:

全班37名學生。學生的思維比較活躍,有一定合作交流學習的能力。教師所要做的就是設計、組織學

生進行有價值的統計活動。

三、說教學過程

課前準備:一是安排學習小組。二是每個學習小組準備學具,把5個正方形、7個三角形和4個圓混雜着放在一個盒子裏。

1、引入新課。出示雜亂地貼在黑板上的圖形,先讓學生說說有哪些圖形,然後讓學生利用自己的方法分一分、排一排來知道每種圖形有多少個。

(以此來複習舊的統計方法來引入本節課的教學內容)

2、進行新課。

1)以小組爲單位利用自己的方法來統計盒子裏各種圖形的個數,並把統計的結果的結果填在表內。

2)交流統計方法。請學生說一說自己利用的什麼統計方法,如何操作的。如果教科書中的方法學生沒有想到,可以讓他們看看書上的插圖,說說圖中的學生是怎樣整理的,並讓他們照書上的方法再做一做。完成以後把學生的各種記法以及畫“√”的記法進行比較,說說各種記法的特點,比一比哪種記法既清楚又方便。

(在此我依照學生課堂的實際情況來操作,以學生的意願爲統計的主要策略,但在交流中,我會引導學生在多種的統計方法中選取比較方便清楚的,讓學生自己交流比較,選擇出適合的統計方法。)

3)分析數據。根據統計表裏填寫的內容回答書上的問題,並思考還能知道什麼?(培養學生充分利用統計數據的意識,不光要學會回答問題,還要能提出問題並解答。)

3、組織練習。

1)統計小組裏的鉛筆、橡皮、直尺各有多少。小組同學互相合作收集整理數據,並填寫表格。

2)請組長介紹統計方法和結果,並把結果填寫在黑板上預先畫好的表格裏,並回答課本上提出的問題。

3)通過結果,你想說點什麼?如果我是文具店的經理,你們想對我說些什麼?

(作爲老師,在此環節中充當學生學習的引導者和參與者,充分培養數學課堂中學生的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

反思:

1、統計是數學課程標準規定的四個領域之一。傳統上比較注重統計圖表等知識和根據統計圖表回答問題的教學,而課程標準則更加重視學生對數據統計過程的體驗,學習一些簡單的收集、整理和描述數據的方法,認識統計的作用和意義。這部分內容比較繁瑣,分小組進行合作學習是有效的學習方式。

2、教師將教科書的盆花變各種圖形,努力爲學生創設一些數據,使教材更具有實用性。

3、教師要善於捕捉課堂上學生的反饋信息,創設輕鬆愉悅的課堂氣氛。

4、充分尊重學生的選擇,讓學生用自己喜歡的方法進行統計,使他們的情感、態度在其中得到了充分體驗。

5、教師根據實際情況,善於把握課堂激勵機制,使數學與生活緊密聯繫。

6、明確要求,才能“有的放矢”。課堂上的每一個環節,教師都應讓學生先明確要求,先做什麼,再做什麼,這樣,課堂上的討論、操作等活動纔不會流於形式而落到實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