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國文齋>範文>說課稿>

【實用】國小語文說課稿模板彙編七篇

說課稿 閱讀(3.2W)

作爲一名教職工,就不得不需要編寫說課稿,藉助說課稿可以更好地提高教師理論素養和駕馭教材的能力。怎樣寫說課稿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國小語文說課稿7篇,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實用】國小語文說課稿模板彙編七篇

國小語文說課稿 篇1

尊敬的各位老師,大家好!

下面我將與各位分享一下我對課文《去年的樹》的教學設想。

一、說教材

《去年的樹》這篇文章選自部編版三年級上冊三單元第一課。這是一篇童話題材的文章,作者主要講述了小鳥大樹成爲好朋友,並約定來年再見,結果大樹被砍,送到工廠裏做成木材,又被切成木條做成火柴,最後用來點燃了煤油燈,小鳥爲了履行約定,便對着燈光唱歌的故事。這是一篇十分感人又很悲傷的故事,極具教育意義。

二、說學情

學生是語文學習的主人,學生的已有的知識結構和認知水平,是教師授課的依據與出發點。

三、說教學目標

基於教材和學情,我從課程標準中“全面提高學生語文素養”的基本理念出發,設計了一下三個維度的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能夠熟練掌握文章中的生字詞,做到會讀、會寫、會認。

【過程和方法】通過分角色朗讀課文的方式,體會小鳥的內心情感變化。

【情感態度和價值觀】通過學習這篇課文,瞭解作者所要傳達的現實教育意義。

四、說教學重難點

基於以上對教材、學情的分析和教學目標的設立,學習並熟練掌握課文中的生字詞是我本節課的重點,體會文中小鳥情感的變化以及作者所傳達的教育意義爲本節課的難點。

五、說教學方法

爲了實現教學目標、突出重點,突破難點,教學中我將採用朗讀法、小組討論法、多媒體輔助法。

那麼接下來,我將着重介紹我的教學過程,這也是我本次說課最爲核心的環節。

六、說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我們常說“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上課也不例外。對於三年級的同學,我希望首先能引起他們的注意,所以我通過提問的方式來開啓這一堂課,我可以問“同學們有沒有人種過樹”,或者“有沒有人養過小鳥”來吸引他們的注意,然後再問問他們“小鳥和大樹有着怎樣的關係呢”,基於同學們的回答,我們可以引出本篇文章的內容,並板書課題。

(二)整體感知

俗話說:“書讀百遍,其義自見”。誦讀是語文教學的重要方法,加強誦讀習慣的培養,對於學生解決文章中的生字詞,梳理文章大意具有重要作用。所以,我會先讓學生們自己閱讀課文,把文章中出現的不認識的`生字詞挑出來,大家在課堂上進行交流,同學之間可以相互解決,然後再由老師自己進行示範誦讀,糾正學生的錯誤讀音,讀完文章後要對學生讀錯的重點字詞進行加強記憶,可以在黑板上加以書寫,並帶領同學多讀幾遍,以保證字音字形的正確。

(三)深入研讀

深入研讀,意在通過文中的細節來反映整篇文章,並且能夠引導學生把握文章的主旨內容。我會這樣開展本堂課的深入研讀:

學生在通讀完課文之後,我會讓同學們來說一說本篇課文講了一個什麼故事,最後根據同學們所說的,再進行明確:文章講述了這樣一個故事:鳥和樹是好朋友,它天天唱歌給大樹聽,但是冬天鳥要飛回南方過冬去,鳥答應了大樹,等明年回來時還要唱歌給大樹聽。可是第二年春天,當鳥飛回來找大樹的時候,大樹卻不見了。鳥四處尋訪,最後找到了由樹做成的火柴點燃的燈火。鳥爲了履行約定,面對着由朋友生命點燃的煤油燈,唱起了去年的歌。

緊接着我就會提問,這個故事裏一共有幾個人物,他們分別是在什麼情況下出現的呢?可以依次找同學來回答:這個故事中一共有5個人物,他們分別是小鳥、大樹、樹根,門先生,和小女孩。小鳥和大樹是最先出現的,小鳥給樹唱歌,並且在臨別之際約定來年再唱歌。

然後是小鳥和樹根又出現了,小鳥第二年回來之後只看見了樹根,大樹卻不見了,於是小鳥向樹根詢問大樹的下落。小鳥和門先生也一起出現了,鳥按照樹根的指示找到了山谷的工廠裏,在工廠裏,它遇見了門先生,門先生又告訴它大樹被做成了火柴運到了村子裏。最後是小鳥和小姑娘一起出現了,小姑娘告訴小鳥,大樹做成的火柴點亮了煤油燈。以上就是文中人物出現的場景。

爲了能讓學生更深刻的體會小鳥內心情感的變化,我會讓小組分角色朗讀課文,體會小鳥以及其他人物說話時的語氣以及小鳥在面對每個人時不同的心理變化。如小鳥和大樹在一起時是開心快樂的;在大樹被砍,小鳥去找尋大樹的蹤影過程中,小鳥是焦急,急迫的;在最後得知大樹變成了火柴點燃煤油燈之後,小鳥是傷心難過的。

最後,我們找同學來說一說,這篇課文告訴我們一個什麼樣的道理,或者說一說你從中得到的啓發,每個人體會到的可能不一樣,有的人可能會說要信守諾言、珍惜友情;有的人說要保護環境,愛護樹木,人與自然和諧相處,共同發展;還有的人說要無私奉獻。可以鼓勵學生大膽地說出自己的感受和見解,只要能從課文中找出支撐的理由,不脫離文本的本意,都是可以的。

(四)拓展延伸

語文教學沒有明確的終結點,而是引導學生從這個問題走向另一個問題。促使學生將學習延伸到課外,構建起大語文學習觀。所以,在這一環節,我會帶領同學們繼續深刻體會文章情感,在班級內找人分角色朗讀課文,讀出各個角色的語氣,可以讓同學們選出讀的最好的同學給予獎勵,這樣能激發學生的積極性,踊躍的參與到課堂活動中來。在同學們將文章體會到一定程度之後,我會讓同學們大膽猜一猜,小鳥在尋找大樹的過程中都在想些什麼,同學們可以互相討論,交流一下自己的想法。在這一環節中,同學們的自主性很大,每個學生體會到的情感不一樣,那麼他代入的角色也會不一樣,從而想法就會不一樣,這個環節老師就需要給予同學鼓勵,讓他們大膽發揮自己的想象,發散思維。

(五)作業小結

同學們在進行了本節課的學習之後,還需要課後相應的複習與鞏固,才能將所學知識真正的掌握。爲此,我針對本節課的而教學目標和重難點,佈置了相應的作業。一是讓同學們課下練習課後生字詞。二是把這個童話故事用自己的話講給家人聽,並且和他們交流自己的感受。

七、說板書設計

好的板書,能培養學生思維的靈活性、深刻性。它是教學內容的濃縮。通過板書,學生能直觀抓住要點摒棄繁瑣,我的板書就力求體現這一點:

我的說課到此結束,感謝各位考官聆聽!

國小語文說課稿 篇2

【說教材】

《一粒種子》是一篇老教材,老師們都比較熟悉,由於這是一篇常識性童話,以擬人的手法,用淺顯而形象的語言,描繪了種子發芽的過程和所需的條件。課文語言生動活潑,接近兒童口語,是朗讀的好教材,因此也被編入了省編教材。《一粒種子》全文共九個自然段分爲四個部分:

第一層(第一節)寫‘粒種子睡在泥土裏,春天來了,覺得很暖和。“暖和”一詞暗指溫暖的春天到了。說明種子發芽需要溫度。

第二層(第二節)寫種子喝了水覺得很舒服。在泥土裏的種子喝到水,側面說明春天大地解凍,雨水充沛,暗指種子發芽需要水分。

第三層(第三至第七節)寫種子和蚯蚓的對話,講春天來了,春風吹着,陽光燦爛。“我來幫你鬆一鬆土,你好鑽出去。”這些對話,暗中說明種子發芽出土需要空氣,也說明蚯蚓鬆土對種子發芽的好處。

第四層(第八、九節)寫春天的熱鬧景象和種子一定要破土而出的強烈願望。最後一句“啊,好個光明的世界!”寫出了種子出土後感到驚奇、興奮和對春天的讚美之情。

【說教法】

全文有四處寫到“把身子挺一挺”,這種擬人化的語言,含而不露,生動有趣,使課文充滿了活潑的童趣。

但在教學時,我們要注意:這是篇常識性童話,既要講究科學性,使學生獲得一些簡單的植物生長的知識,又要注意個要上成常識課,要根據童話的特點,抓住課文中種子與蚯蚓的對話、排比句及最後一句進行朗讀指導,讀出語氣,以讀代講,以加深對課文的理解。課堂教學要重視語言文字訓練、基本技能的培養,在訓練學生聽、讀能力之外,要利用一切可利用的因素進行說的訓練,文中有三幅插圖,教師要充分利用起來,引導學生想象,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思維能力和想象能力。第三幅插圖:教師在講到“啊,好個光明的世界!”教師指導學生仔細觀察課文插圖,引導學生說說春天的景色,如能把前幾課學過的有關春天的內容綜合起來說一說更好,不僅進行了說的訓練,又充分領略了春天那種生機勃勃的美麗景象。因此我制訂的教學目標是:

1.懂得種子發芽需要一定的條件,獲得一些簡單的植物生長的知識。

2.學會本課的12個生字,理解“種子、暖和、舒服、蚯蚓、招呼、鬆土、泉水、熱鬧、突然、光明、世界”等詞語的意思。

3.能用“熱鬧、也”各寫一個句子

4.會正確朗讀課文,能用自己的話說說種子怎樣才能鑽出地面。(看起來,這個目標與第一個目標重複,其實不然,能用自己的話說說種子怎樣才能鑽出地面,不僅僅要學生掌握種子發芽的條件,更重要的是訓練學生的說話能力、概括能力。)

大綱指出學生在國小階段應掌握的2500個常用漢字,具體要求如下:一年級掌握430個,兩年級掌握680個,三年級掌握580個,四年級掌握450個,五、六年級掌握360個。由此可見低段教學以識字爲主。因此,本課的教學重點是學會12個生字,理解帶有生字的新詞。難點是:

字音:和(huò)是多音字;挺(tǐnɡ)後鼻音,蚓(yǐn)前鼻音,鑽(zuān)泉(quán)三拼音;

字形:“挺、世”的筆順;

字、詞義:挺,熱鬧,突然;

知識:懂得種子發芽所需的'條件,既是教學重點,又是教學難點。

在教學中要解決生字重難點,就要求教師重視設計識字環節。字音教學在學生自讀課文,預習後檢查(包括個別讀、開小火車讀、齊讀)到鞏固練習時的複習,生字在課堂中出現頻率多,學生的識記就牢。字形教學採用隨堂識字,如教“蚯蚓”一詞,先給學生看蚯蚓的掛圖,介紹它的形狀、特點,然而“蚯蚓”兩字容易寫錯,教師可運用生動形象的語言來分析字形,幫助學生記憶。教“蚯”時可說“蚯”字右邊是“丘”不是“兵”,因爲蚯蚓沒有腳,所以下面沒有兩點。蚯蚓有時彎彎曲曲像張“弓”,有時伸得筆直,像—豎,所以“蚓”的右邊是引。(有的老師會說你這種方法是不是太羅索,用形聲字規律來學不是更簡單嗎?但二年級學生還沒有學過“丘、引”。“引”字在《蜜蜂引路》。一課才學,教師教學時要注意教學內容的銜接。)字義詞義的教學也採取多種方法,能通過查字典解決的就查字典解決,能換詞語理解詞義的就讓學生換詞語理解。如“突然”換個詞,學生很快就能找出以前學過的詞語“忽然”與“突然”意思相近。還可以通過比較進行詞義理解,如“挺”,教師可讓學生說說下列各句中“挺”是什麼意思:

這是一挺機槍。

今天老師表揚了我,我心裏挺高興的。

方明挺着胸向前走。

種子把身體挺一挺。(做一個動作)

通過比較既讓學生懂得了“挺”的不同意思,擴大了信息量;還使學生明白同一個字在不同的語言環境中有不同的意思。另外可以通過聯繫上下文理解詞義:如“熱鬧”一詞,在字典中的意思是:繁盛活躍的場面,如果這樣解釋,學生更不易理解,教師可通過排比句教學理解、掌握“熱鬧”。教學時,教師問學生春風是怎樣唱歌的?讓學生輕聲吹着“呼——呼”;泉水是怎樣唱歌的?“叮咚叮咚響”小鳥是怎樣唱歌的?“嘰喳嘰喳”;你們會唱有關春天的歌嗎?請學生唱一唱,接着再讓學生分別唱起春風、泉水、小鳥、小朋友的歌,然後到講臺前來大合唱,在這樣的情境中;教師隨即讓學生體會說出講臺前是怎樣一種景象。用書上的話說一說;使學生初步認識了排比句的特點,又讓學生用“熱鬧”造句,學生造出來的句子比較具體:國慶節那天,馬路上人山人海真熱鬧啊!開運動會那天,操場上熱鬧極了啦!有跑步比賽,有跳高比賽,還有拔河比賽。這樣讓學生動一動,活躍了課堂氣氛,又在輕鬆愉快的氣氛中理解了“熱鬧”一詞,認識了排比句的句式,出色完成了造句練習,從而達到一石四鳥的教學效果。

課文把一粒種子當作人來寫,十分有趣,然而種子在地下的情況,學生是無法直接感知的。爲了解決學習上的這一難點,教師要在課前做充分的準備工作,如在玻璃瓶裏做種子發芽的實驗,指導學生觀察。培養學生觀察與思維能力,又放緩教學坡度,變抽象爲形象,使學生較爲直觀地看到了種子發芽的—些現象,從而能結合課文歸納出種子發芽所需的條件,獲得科學知識。由於這是篇常識性的課文,因此教師要特別重視實踐活動,不僅課前做實驗,而且課後應佈置作業,要求學生把一粒種子種在盆裏,記載它的發芽過程。實驗不僅可以幫助理解課文,而且能培養學生對科學的興趣,養成通過實踐來檢驗真理的習慣。

本課教學可採用逆向思維方式,抓住重點句提契全文,用倒序分析法,疏理脈絡,傳授、剖析詞句,幫助學生體會情感,領會文旨。教學步驟從觀察入手,揭示課題,教師出示兩隻盛有豆種的玻璃瓶,讓學生看看它們有什麼不同,種子同樣在泥裏,爲什麼一粒種子發芽出土了,另一粒仍舊老樣子?接着讓學生自讀課文,找出文中重點句:課文中的哪一句描寫種子發芽出土時的情景?出示:種子又把身子挺一挺,眼前突然一亮,啊,好個光明的世界!理解分析這一句,種子突然見到了“好個光明的世界”時心情怎樣?(驚奇、興奮、讚美)文中哪個詞表達了“驚奇”?(突然)哪個詞說明興奮?(啊)哪個詞含着讚美的意思?(好個)如果把句子中“突然”“啊”兩個詞兒去掉,把“好個”換成“一個”,句子意思有什麼變化?讓學生讀讀比比議議,仔細體會這些詞的深刻含義。再分析種子發芽過程,教學發芽過程以“把身子挺一挺”爲主線,貫穿全文,分析時由淺入深,由表及裏。然後讓學生分角色朗讀,加強朗讀品賞,讓學生把自己當作“一粒種子”,邊朗讀邊表演、把描寫種子“睡、醒、渴、喝、舒服、招呼”等動作、神態和心理活動的情景,形象地表現出來,讓小朋友多種感官同時活動,有助於加深對課文的理解,得到美的享受。最後佈置課外作業。讓學生做種子發芽的試驗,寫好觀察日記四篇(種在泥土裏、在泥土裏醒了、種子發芽了、種子鑽出地面)。這樣,這堂課不僅完成了學生聽、說、讀的能力的培養,也完成了寫的能力的訓練。

這課的板書採用圖示式板書,(板書略)

此板書按照課文內容的順序逐步演示,以線條表示地面,在地下展開種子發芽的剖面圖,每一個“挺一挺”是種子發芽的環節,在環節下面分別指出所需的條件,最後鑽出地面,既直觀又概括了課文內容。

國小語文說課稿 篇3

一、 教材分析

今天我說課的內容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三年級上學期第22課《富饒的西沙羣島》。這篇課文通過介紹西沙羣島的優美風景和豐富的物產,表達了作者對西沙羣島的熱愛,對大自然風光的熱愛。

二、 教學目標

根據《新課標》的要求和學生的實際,我把本課的教學目標定爲:

1、學習本課生字詞,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自己喜歡的段落。

2、體會西沙羣島的美麗和富饒,學習作者的寫作方法。

三、 教學重點

本課的教學重點是:理解作者從哪幾個方面來表現西沙羣島的美麗和富饒。

四、 教學難點

本課的教學難點是:引導學生學習作者圍繞一句話把文章寫具體的寫作方法。

五、 教法和學法

本課我將採用以下教和學的方法:

1、引導和啓發法。充分發揮教師在教學中的主導作用,引導學生髮現問題和解決問題。

2、自主學習與合作探究法。學生是學習和發展的主體。新課標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要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

六、 教學理念

本課要突出這樣一個教學理念:簡簡單單教語文,簡簡單單學語文,讓學生在簡單的教學中提高語文能力。

七、 教學過程

本課書可分爲兩個課時,我主要說說第一個課時的教學過程。我的課堂結構是:談話到入,激發興趣——整體感知,掃清障礙——指導閱讀,突出重點——主題昇華,佈置作業。

1、談話導入,激發興趣。

蒙田說過:“教育孩童首重激發興趣和愛心,否則,只是填鴨式的灌輸,毫無意義可言。”教學伊始,我先向學生播放西沙羣島的風光圖,讓學生邊欣賞邊體會其中的美。通過欣賞圖片,自然激發起學生的興趣和求知慾:這麼美麗的風光究竟是什麼地方呢?使學生急於從文章中找到答案,自然地把話題引到本課的主題——富饒的'西沙羣島,有利於教學的進行。

2、整體感知,掃清障礙。

激發起學生的興趣後,我先讓學生自讀課文,掃清生詞障礙,教師放手讓學生自學生字,只作適當的指點。然後讓學生說說自己想用什麼方法學習本課‘主要是讓學生明確學習目標,並培養他們自學的能力。接着,我將讓學生聽錄音在一次仔細閱讀課文,邊讀邊做標記,把自己從文中瞭解到的內容作上記號並向全班彙報。通過彙報,學生對課文有了一個整體的感知,達到了預期的效果。

3、指導閱讀,突出重點。

新課標非常注重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根據新課標這一要求,我採用多種方式加強閱讀指導。主要體現在對重點段落的指導上。每次訓練都有一個明確的目標,讓學生通過“讀”理解課文含義,理解含義深刻的句子。

在指導閱讀“海水的顏色”這一段時,主要是讓學生讀出讚美之情,讓人感受到海水的五光十色;在指導朗讀“海底”這一段時,讓學生讀出珊瑚的美麗,海蔘的懶洋洋和龍蝦的威武。

在指導朗讀描寫魚這一段時,裏邊有個較長的排比句,我將引導學生學會斷句,讀出不同的語氣,讀出層次感。這段最後一句話:“西沙羣島的海里一半是水,一半是魚。”更要引導學生加強語氣,讀出讚歎之情。

4、昇華主題,佈置作業。

當學生對課文有個比較清晰的認識後,我趁機提出這樣的問題:你喜歡西沙羣島嗎?爲什麼?讓學生通過討論交流使主題得到昇華,課文得到延伸。

爲了鞏固本課的生字詞並使課題得到進一步延伸,我佈置了以下作業:

a. 抄寫本課的生字並擴詞。

b. 你能用自己的話來介紹西沙羣島嗎?請試一試,寫下來,下節課交流。

好的板書通常能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我這一課的板書是這樣的:先板課題:富饒的西沙羣島,然後在下邊板出它的兩個特點:風景優美,物產豐富。簡單明瞭,起到了有效輔助教學的作用。

國小語文說課稿 篇4

一、教材分析

《一曲胡笳救孤城》是新教材第十冊中的一篇課文。記敘了一個歷史故事,讚頌了劉琨面對入侵強敵時的勇敢與智慧。

課文開篇先交待了時代背景,西晉末年,北部邊疆很不安寧。在這種情況下,劉琨駐守晉陽城,勇氣可嘉,也爲下文智退敵兵做了鋪墊。

課文接着寫匈奴騎兵將晉陽城圍了個“水泄不通”,晉陽成了一座“孤城”。此戰,敵我力量過於懸殊,晉陽守兵不過兩千,而匈奴騎兵則有5萬之衆。在劉琨沉着指揮下,守城將士“利用有利地勢英勇抗擊,一次次打退敵人的進攻”。儘管如此,由於“援兵未到”,加上“城裏兵力減弱,糧食在減少”,“孤城”晉陽仍處於風雨飄搖之中。劉琨不能不“急得團團轉”。

然後,課文用5個自然段的篇幅,詳細描寫了一天晚上,劉琨登樓巡察,面對冷月、荒漠……他發生一聲聲長嘯,驚動了匈奴兵營。劉琨由此想起了“四面楚歌”的故事,就讓人取來了匈奴人最喜愛的樂器——胡笳,對着匈奴兵營深情吹奏。劉琨的胡笳曲勾起了匈奴騎兵的思鄉情。匈奴將領眼看將士們無心戀戰,就連夜撤兵了。

“一首胡笳曲,救了一座孤城,被傳爲千古佳話。”課文就此戛然而止,顯得簡潔傳神,既交待了故事的結果,又點了題。

二、學情分析

五年級的學生已具備了較強的識字能力,教師只需針對容易讀錯、寫錯的字做強調;在詞語理解上,學生已經掌握不少方法,課前已經能通過預習自主學習詞語。在課堂中,教師更應做到在詞語的.運用和表達方面下功夫,而不是僅僅停留在詞語的理解上。

學生通過四年多的學習已經具備一定的概括、表達、感悟的能力。作爲老師除了繼續提供一些學習方法之外,還更應注意每個教學環節設計上的層次性。不僅使學習能力較弱的學生吃得下,也要保證學習能力較強學生能吃得好。

因爲這是一篇歷史課文,因此在設計教學環節的同時,要考慮學生的基本能力、興趣。做到讓學生不僅能進入文本,更能從文本中感悟到主人公的品質。

三、教學目標

根據課程標準、本階段的教學目標及本班的實際情況,制定了本課的教學目標:

目標一:能在讀文中理解“水泄不通、悅耳動聽、哀傷悽婉、淒厲、四面楚歌、千古佳話”等詞語的意思。

這些詞語的理解並不只是單純的理解,可以說這些詞語貫穿整篇課文的教學。從引出課題對“聞雞起舞”一詞的理解;到整體感知各種方式對“水泄不通、悅耳動聽、哀傷悽婉、千古佳話”的理解;然後運用這些詞語進行概括全文主要內容;在研讀課文時,還將“淒厲、悽婉”進行比較;通過觀看錄像知道“四面楚歌”的意思。真正發揮詞語的作用,而不是隻爲理解而理解。

目標二:能有感情地朗讀課文,用把課題補充具體的方法概括課文主要內容。

在處理這篇課文的朗讀方面有整體感知的讀;有理解後的感悟讀;有融入自己感受的情感讀;有老師有目的、有針對性地引讀……多層次的朗讀訓練旨在讓學生披文入情、以情悟文。因爲課題一看馬上就能知道課文講了一件什麼事,因此只要把課題說說具體就是文章的主要內容。

國小語文說課稿 篇5

一、設計理念

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尊重學生獨特的閱讀體驗。給充分的時間讓學生去探究,在自讀的基礎上自悟,培養聽說讀書的能力,激發學生自覺遵守規則的情感

二:教材分析

《釣魚的啓示》是人教版五年級上冊第四組的第一篇精讀課文。文質兼美,作者用抒情的筆觸,講述了一個釣魚的故事,用烘托的手法,刻畫了一個自覺遵守規則的好爸爸形象,使學生懂得,自覺遵守規則是一個好公民應有的修養。作者對詹姆斯的心理變化寫得特別細膩,教學中應着重感受他從激動到淚喪再到悲哀的感情變化,從而體會到遵守規則的必要性。

三:教法學法

靈活多樣說教法探究合作學習法:這是一篇精讀課文,注意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引導學生進行探究合作學習,在學生獨立思考的基礎上,通過教師的.指導,圍繞重點展開討論交流,從而理解課文內容,解決學習的重點。

主動參與說學法標準強調落實學生的主導地位,教師的職能不再是教學生會念書,而是要創設一定的情景,引導學生主動的探索,研究性的學習,同時重視朗讀的訓練,以讀爲本,以讀帶講,通過各種形式的讀,讓學生昇華體驗,嘗試實踐。

四:教學目標的設定:

根據學生身心發展特點及對課文的理解,設計如下教學目標:

1、認識課文中出現的生字,聯繫上下文理解出現的生詞。

2、理解父親沒有商量餘地地要我把鱸魚放回湖裏的理由,讀懂我從釣魚這件事中所獲得的啓示,懂得從小接受嚴格教育的重要,

3、引導學生設身處地體會感悟的同時將學文與導行相結合,使學生懂得如何結合實際遵守規則。

本課的教學重點:抓住重點句,體會詹姆斯釣到鱸魚和放魚的心情變化,體會從釣魚中受到的啓示。

五、教學流程及設想

接下來,具體談一談這堂課的教學流程。

1.激趣引入,揭示課題

詹姆斯在與父親的一次釣魚中收穫了終生有益的啓示,這個啓示是什麼呢?

(設計思路:學生在第一課時已初步感知課文,這裏從結論入手,既勾起學生對上節課學習內容的回憶,又提示學生尋找詹姆斯得到啓示的心理歷程,進一步探討課文的內涵。)

2、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在這個部分,要求學生完成兩個目標,一、複習本課的生字詞。二、這次釣魚與以前有什麼不同。

在字詞教學上,採用讀講讀默的方式,先指名讀,然後讓學生講一講比較難寫或者難讀的字,然後再齊讀,難寫的可以在邊上寫一寫,最後默一默,錯的訂正好,並且在書本上圈出來。第二個要求,對於四年級的孩子來說也應該培養起來,大部分孩子通過閱讀都能說出來。這次與上次最大的不同在於釣到的魚又放了,在此時我問學生一句:如果是你,你是願意放,還是不願意放呢?一石激起千層浪,學生紛紛發表自己的觀點。

然後讓學生表達觀點後從文章中找出自己的理由,此時,學生的積極性被調動了起來,紛紛在書上圈圈畫畫,讓學生根據自己的意願去分析學習。

3、細讀課文,自主學習,合作探究;

1、整體----部分----整體

在教學過程中,用一個能統領全文的大問題來引導學生學文,即:爲什麼我不願意把鱸魚放回湖裏,而父親卻堅持要我這麼做。我從中受到了什麼啓示?[課後題(1)]爲了幫助學生有效解決這個大問題,我在教學中又預設了三個小問題來引導學生抓住文本,深入理解課文內容,從而實現突出教學重點、突破教學難點這三個小問題是

國小語文說課稿 篇6

【設計理念】:

本課教學,力求突出對文本內容的理解,深刻揭示文中蘊含的道理,注重語言的品味。凸顯閱讀教學“以讀悟理”、“以讀悟語”的基本特徵,引導學生在品詞、品句、品讀中感悟作者表達的妙處。

【教材分析】:

本文講述了一個有趣的故事:列文虎克玩鏡片,之後,做成放大鏡,接着,做出顯微鏡,最終發現了微生物世界,玩出了大名堂。

課文語言表達準確而又生動活潑。

全文貫穿一個“玩”字,字裏行間滲透着創新思維的要素,即:興趣、耐心、觀察、思考。

【學情分析】:

1、三年級的學生不大會通過細緻的閱讀文本,理清文章的脈絡,概括事件主要內容更是困難。

2、由於年齡小、缺少社會經驗等原因,對於人物品格以及事件中蘊含的道理等內容,學生理解起來也會有較大困難。

3、學生閱讀經驗、方法積累的還不多,教師要引導學生自主嘗試運用一些簡潔而有效的方法,如:查找資料、聯繫上下文、品詞品句、邊讀邊想象等。

基於以上考慮,我們設定如下教學目標:

【教學目標】:

1、讀懂課文,激發學生好奇心和求知慾,培養觀察能力,增強創造意識。

2、有感情朗讀課文,感悟文中蘊含的`道理。

3、引導學生在品詞、品句、品讀中感悟作者表達的妙處。

【教學重點】:

引導學生在品詞、品句、品讀,做到有感情朗讀課文。

【教學難點】:

感悟文中蘊含的道理。

【教學過程】:(第二課時)

爲了達成上述目標,我們設計本課教學爲五大環節。

一、回顧課文內容(3分鐘)

二、感受“大名堂”——玩出了成績(12分鐘)

三、感悟列文虎克是怎樣“玩”的——玩出了花樣(15分鐘)

四、品味文章中蘊含的道理——玩出了道理(5分鐘)

五、聯繫生活,深化主題(5分鐘)

一、回顧課文內容(3分鐘)

上課伊始,教師板書:玩。同學們都喜歡玩,老師也喜歡。通過第一課時的學習,我們認識了一位了不起的人物,名叫“列文虎克”。板書:列文虎克。他通過自己的努力一步步玩出了大名堂。板書:名堂。

同學們,你知道“名堂”這個詞在詞典是什麼意思嗎?學生髮言時,教師依次出示三種解釋:

1、花樣;

2、成績;

3、道理。

請同學們好好讀讀書,思考:你覺得哪種解釋更有道理?在文章中找找理由。

根據一般人的閱讀經驗及前測,我們估計選擇成績的學生居多。理由在課文第5自然段,這就自然過渡到下一環節的學習.:感受“大名堂”。

爲什麼直接切入課文最後,抓住學生觸動最大、印象最深的“名堂”展開讀書交流呢?我們考慮,這樣能夠激起學生閱讀興趣,讓學生對列文虎克的偉大發現有充分的認識,對列文虎克本人充滿敬佩,爲接下去感悟列文虎克爲什麼能夠取得如此偉大的發現做好充足的鋪墊。

二、感受“大名堂”——玩出了成績(12分鐘)

(一)名堂是指什麼

我們先要幫助學生明確這個大名堂是指什麼,可以請同學通過朗讀告訴大家,列文虎克玩出了什麼成績?

此時,可以利用課件出示幾則微生物的圖片,豐富學生的必要認知,又增強了學生的閱讀興趣。

 (二)感悟名堂之大

緊接着,我們引導學生深刻感受列文虎克玩出的名堂到底有多大。先請你輕聲自由朗讀這一段下面的文字,學生有所感之後,在討論中教師順學而導。

國小語文說課稿 篇7

一、教材分析

《秋姑娘的信》是國標本第一冊的第七課。這是一篇科普童話故事,它用秋姑娘寫信的形式介紹了大雁南飛、青蛙冬眠、松鼠儲備食物、樹木裹上稻草準備安全越冬的知識。文章語言生動活潑,在閱讀的同時使人感到秋姑娘對大雁、青蛙、松鼠、小樹的關懷和體貼。本課的教學重點是讀背課文和識字寫字。

二、說教法

依據新課程標準的理念,在設計時我把以讀悟情的情感價值爲一目標,讓孩子在讀中感受秋姑娘對朋友細膩真切的關愛,在反覆誦讀中讓學生與秋姑娘美好的心靈交匯,從而讓孩子們朋友之間要互相關心的道理。同時,我根據學生已有的知識儲備,拓展內容,開發課程資源,爲孩子展示潛質潛能和語言實踐打開廣闊的空間,使課堂教學更爲自主、更爲開放。

三、說教學教學流程

(一)走進文本,感受人文內涵

文本是語言的載體,是孩子情感體驗的途徑,研讀文本是課堂教學的本質任務。在朗讀、理解文質兼美的文本的時候,才能體會人物情感,感受文本所要表達的人文內涵。根據這個理念,我對第二課時進行了這樣的設計。

1、歸謬激疑,探究學文

讓孩子們帶着“秋姑娘給她的好朋友都寫了什麼?”這個問題去讀書,實實在在的給足時間,讓他們讀準、讀通課文,在讀的過程中去尋找答案。接着讓孩子挑自己喜歡的`一封信互相交流,並且我要求學生用“我喜歡讀秋姑娘寫給-----的信”的句式來交流,旨在培養學生說完整通順的話。

2、讀信說信,語言實踐

根據學生交流的內容,我利用媒體依次出示秋姑娘給大雁的信,讓孩子自讀,不僅再次感受秋姑娘至誠至愛的美好心靈,而且躍出文本,讓孩子初步感受書信的基本格式,有機地拓寬知識面。

接着,我又要求孩子照樣子說一說秋姑娘在信中會跟青蛙、松鼠、山村孩子說些什麼,爲孩子搭建一個語言實踐的舞臺,給孩子創設一個發揮潛在智能的機會。

3、挖掘資源,豐富積累

在課文中有幾處知識點,我也一一挖掘。在品讀語言文字時,我引導學生理解:什麼是冬眠,哪些動物要冬眠?松鼠喜歡吃什麼?(旨在感悟“充足的食品”一詞)小樹裹上“冬衣”中“冬衣”是什麼?爲什麼要裹?(讓學生明白簡單的科學道理),這些知識點豐富了學生的知識積累,同時也激發了學生探究自然科學的慾望。

4、感情朗讀,整體迴歸

在學生了解信的內容後,我設計“換位朗讀”,告訴孩子:“你現在就是秋姑娘,你該如何通過朗讀表現出對朋友的關切之情,關愛之心呢?”孩子在品讀“多加小心”“蓋好被子”“彆着涼生病”“充足的食品”“別忘了”“裹上冬衣”等詞句的過程中,把秋姑娘的內心美展現得淋漓盡致。

感情朗讀了2——5小節後,我引讀:楓葉都到哪兒去了吧?借這個問題引讀文章的第七小節,讓孩子的感悟與文章的內涵更吻合,讓孩子的體驗與文中人物的情感更接近。然後我利用多媒體指導孩子背誦全文,再次感受課文的語言文字美和秋姑娘的心靈美。

(二)、拓展延伸,昇華情感體驗

文本給我們提供的信息是有限的,作爲語文課程的實踐者和操作者,我們不僅要“重文本”,而且要“超文本”。

1、內容延伸,探求知識

讀完全文,我讓學生思考秋姑娘還會對其他朋友說,這樣操作旨在讓學生更多地瞭解秋盡冬來之際動物的生活習性,是對他們課外知識的一種補充,也是爲了滿足孩子無限的求知慾,更好地激發他們探求知識的慾望。

2、作業拓展,實踐體驗

最後我也是以秋姑娘信的形式給學生留了一個作業,作業如下:(多媒體出示作業內容。)

讓學生採集落葉觀察,並動手做一做樹葉標本,也是讓學生走出書本,進行課外實踐活動,在開放的富有創新活動中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和動手能力,培養他們熱愛自然、熱愛生活的情感。

板書設計:

秋姑娘的信

大雁南去

松鼠要冬眠

青蛙準備食品

山村孩子給小樹裹“冬衣”

以上說課僅僅是我對本課的一種教學預設,在實際的課堂教學中我將隨時注意課堂的生成,以學定教,順學而導,最大限度地發揮學生的主動性、發展性和創造性,達到“無爲而治”的教學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