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國文齋>範文>說課稿>

實用的說課稿模板彙編7篇

說課稿 閱讀(2.26W)

作爲一名默默奉獻的教育工作者,時常需要編寫說課稿,說課稿有助於順利而有效地開展教學活動。寫說課稿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以下是小編爲大家收集的說課稿7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實用的說課稿模板彙編7篇

說課稿 篇1

一、說教材

《紫藤蘿瀑布》是部編版語文七年級下冊第五單元的第一課。本單元的課文主要是通過感悟作者對於人生的體驗和思考,使學生樹立起樂觀向上、積極進取的人生信仰。

本文是現代著名女作家宗璞於1982年所作的一篇散文,當時作者的小弟身患絕症,作者非常悲痛,徘徊於庭院中,見到一樹盛開的藤蘿花,睹物釋懷,由藤蘿花衰敗到茂盛的變化,感悟出花和人都會遇到各種各樣的不幸,但生命的長河是無止境的。文章語言優美,描寫細膩,圍繞紫藤蘿花來抒發感情,由賞花、憶花、悟花三部分構成,層層深入,最後揭示主旨。

二、說目標

結合單元教學要求和本課特點,依據新課標的基本要求,本課的教學目標確定爲:

1、品味語言之美,把握紫藤蘿花的特徵;

2、學會提取關鍵詞分析解決問題;

3、理解作者情感變化,感悟生命的堅強與美好。

三、說重難點

1、教學重點:有感情地誦讀課文,品味文章中的優美句段;

2、教學難點:理解作者情感變化,感悟生命的堅強與美好。

四、說方法

教法:情境創設,啓發點撥

學法:朗讀法,自主、合作、探究法

五、說教學過程

(導入創情境——賞花知形象——憶花析感情——悟花明哲理——寫花作拓展)

(一)導入創情境

(欣賞一組花卉圖片)由學校門前的月季花入題。

(二)賞花知寫法

1、觀看視頻,讀我所愛

2、小結:這是一樹的紫藤蘿。

(三)憶花析感情

1、提取關鍵詞明確“這又是一樹的'紫藤蘿。”

2、結合背景理解“人的不幸”

3、分析作者感情(焦慮悲痛——寧靜喜悅——遺憾——振奮)

(四)悟花明哲理

1、結合生活體驗談感受

2、小結:這還是一樹的紫藤蘿。

(五)、寫花作拓展

1、老師小詩展讀

2、學生創作

3、結束學習

(六)佈置課外作業:

1、閱讀課後作者的《丁香結》《送春》片段

2、完成一張“學習卡”,建議辦一期班級園地(花語人生)

推薦讀物:《鐵簫人語》

說課體會

說課是整個教學工作中的一個相對獨立的環節或階段,它具有整體性和綜合性,它能整合教學過程的各環節,促進整體教學質量的提高。

說課促使教師自覺學習教育教學理論,努力提高理論水平。說課促使教師努力提高專業知識水平。本次說課,難點在於如何將信息技術與語文學科融合,這需要我們去找資料,有意識的將信息技術,多媒體運用到教學過程來,這能促進我們多方面的思考和運用現代教育信息技術。

說課稿 篇2

一、教材簡說

今天我上的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材第五冊第29課《掌聲》,課文寫的是殘疾女孩英子內心很自卑,一個偶然的機會讓她不得不面對全班同學的目光。想不到的是,同學們給了她鼓勵的掌聲。掌聲從此改變了英子的生活態度,她變成了一個活潑開朗的人,開始“微笑着面對生活”。課文通過英子的變化表現了同學之間的鼓勵和關愛。

本課的教學重點是引導學生整體把握課文內容,感受英子在掌聲前後的變化,從而體會到掌聲的巨大作用。

二、教學理念

重視人文素養和文化積累,強調閱讀感悟和語言運用,關注學習過程和方法,強調開發,引導創新。

三、教學設計

1、引入。因爲是第二課時,所以我在提出了讀書的要求——在讀流利的基礎上讀出感情。直接出示課題,讓學生說說課文寫了幾次掌聲,劃出文中寫掌聲的句子。課題引入簡短精要,緊扣教學重點。

2、精讀。整個教學過程都圍繞兩次掌聲展開。讓學生找出描寫掌聲的句子後讀一讀,就讓他們說說教室裏爲什麼會驟然間響起了掌聲?這是一個怎樣的英子,從哪些地方看出來?當老師點到英子的時候,她的神情動作是怎樣的?等幾個大問題,把課文1、2、3自然段都帶進去了。探究點抓得準,探究的有深度,學生經歷了強烈的情感體驗。第二次掌聲的處理是讓學生說說爲什麼教室裏又會響起熱烈的`掌聲?英子得到掌聲後心理會想些什麼?等幾個問題略顯簡單地教學過去了。教學重點很突出,學生自主意識很強,很好地體現了學生學習的主體性。

3、情感的提升。由於學生對文本體會得很深刻,所以,通過從怎樣的英子變成怎樣的英子這個大問題很自然地讓學生體會到掌聲的巨大作用。例如,舊有一生在課堂上說這是完美的英子,老師立刻抓住生成時機,讓該生說說爲什麼你認爲此時的英子是完美的,該聲說:“英子只是行走不方便,其它方面並不比別人差,甚至更好。現在她克服了自卑的心理,勇敢地表現自己,所以我覺得她是完美的。”說的多好啊,體會的多深刻啊,這不就是老師苦苦追求的結果嗎!所以說體會應該是建立在良好的理解上的。

4、整堂課教學環節緊密,環環相扣,但我不忘語文課的語言訓練。例如:驟然、猶豫等詞語的理解,鼓勵的書寫指導,並且把這些語言文字的訓練很好地結合到閱讀理解課文中,相鋪相成,相得益彰。

5、對作業的設計,我分三個層次——讀、抄、寫。在預設中,我猜想選有感情地讀課文和抄寫感受最深的句子的學生會比較多,那麼,我會讓學生讀讀句子,並說說體會到什麼。結果在課堂上,大部分學生都出乎意料得選擇了給英子寫回信,那麼我靈機一動,讓學生把寫好的回信裝在信封裏,寫上英子收放在傳達室裏,並耐心等待英子的回信。顯然,學生很有興趣,我們艘知道肯定是老師寫的回信,但是形式上這麼一變,效果就完全不同了。

以上是我的一點淺薄的認識,望大家指正。

說課稿 篇3

一、說教材

《信息的合理存放》是華中師範大學出版社國中信息技術第一冊第四章第二節的內容。在這節課裏,要求學生在初步瞭解了WindowsXP的資源管理器的基礎之上,如何管理好自己的文件及文件夾,內容直觀、靈活,可以充分調動學生的手和腦,爲今後的學習奠定良好的基礎。

根據教材內容,我確定了以下教學目標:

1、知識:如何建立一個新的文件夾,並給它取名;掌握資源管理器管理電腦文件的方法;瞭解一些常見文件的類型。

2、能力:培養學生合理安排和有序組織計算機軟件資源的能力。

3、情感:培養學生做事嚴謹、有條不紊的良好習慣,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協作意識。

教學重點:熟練使用多種方法完成對文件和文件夾的操作。

教學難點:加深對資源管理器樹形結構的理解,將文件存儲到指定的文件夾中。

二、說學生

首先我們鄂州市花湖鎮毗鄰黃石,在九八年被洪水淹沒之後,這幾年的經濟發展很快,很多家庭已經擁了有自己的電腦,像我國很多地區一樣,這些家裏有電腦的孩子把電腦當作了玩具,而並非工具來使用,所以絕大多數學生對電腦知識知之甚少,電腦知識基礎薄弱。其次是七學級學生年齡小,比較善於形象化思維。第三是處於這個年齡段的學生思維活躍,對許多事物充滿了好奇心,富有探索精神。因此在上這節課的時候,教師應充分考慮到學生的這些特點。

三、說教法學法

1、教法:教師講授新知識的時間約佔總課時的30%左右,採用演示法、講解法、指導法,引導學生探索和實踐,讓學生真正地體會到掌握使用電腦的方法比記知識更重要,因爲隨着科技的不斷髮展,計算機領域每時每刻都在發生變化。所以,計算機教學的主要目的是教會學生學習的方法,讓學生學會觀察和思考。

2、學法:學生上機操作約佔總課時的70%,採用練習法、觀察法、發現法等進行獨立學習。我在上課之前把學生家有電腦的用沒電腦的進行適當的搭配,分成幾個小組,讓有一定動手操作電腦的學生來幫我教,教師負責組織教學、檢查總體、指導個別等,這樣既調動課堂氣氛,形成競爭氛圍,又激發學生學習熱情和對電腦的興趣。

四、說媒體

教具準備:教師機一臺,學生機若干,多媒體投影設備一套,教師廣播系統一套。在每臺電腦的D盤根目錄準備文件夾“我的電子書包”和“練習文件”(練習文件中包含若干系統文件、文本文件、聲音文件位圖文件等,文件名都以字母和數字表示)。

五、說教學設計

我設計的教學過程主要有以下5個環節:

1、新課導入(時間2分鐘,老師活動)

引導學生回顧上一節課所學習的在WindowsXP資源管理器中所學到的知識,各小組在WindowsXP的資源管理器中,找到上節課中的photo。bmp這個文件,結果學生都了現上節課的文件夾中多出了許多不認識的文件,(教師課前準備的)最後學生找了半天才找到這個文件,都感覺到如果文件亂放的話,會感到查找起來很麻煩。(這樣引導的目的主要是考慮到如果純粹地教學生操作文件和文件夾的方法顯得比較機械而帶有程序性,創設情景之後,能引起學生的.興趣和激發學生的內在潛力)

2、在資源管理器中對文件和文件夾的基本操作(時間9分鐘——老師演示、學生觀察)

(1)文件夾建立及文件夾重命名。(採用鼠標右鍵,提示學生注意文件命名的規則)

(2)在D:盤建立一個名爲“我的電子書包”的文件夾。(用菜單方法建立)

(3)用鼠標右鍵方法,建立歌曲、圖庫、網頁等子文件夾。

(4)在網上下載一些圖片、聲音等文件保存到相應的文件夾中。

(5)瞭解幾種常見文件的類型,對於系統文件重點講解其作用。

3、學生上機操作——(時間30分鐘——學生活動、老師輔導)

(1)練習實踐

引導學生使用多種方法打開資源管理器以及分別採用右鍵、菜單兩種方法完成新建、重命名等操作。(對個別差生老師進行單獨指導)

(2)發揮小組作用(每組同一任務)

由有點電腦動手能力的學生帶頭共同協作完成前面交代的操作任務:在網上找到一些圖片、聲音、網頁等,分別保存到已建立的文件夾中。

(3)讓學生上臺演示其成果(充當小老師角色,選取兩個小組的代表)

4、總結各小組學生任務完成情況並作適當講評(根據優劣評定等級),以此激勵學生在學習中勤於動手動腦,充分發揮探索和創新精神。(時間2分鐘)

5、課堂小結

總結文件夾的建立方法(兩種),文件保存時應注意給文件取個合適的名字。

6、佈置課後思考題:在學習了建立新的文件夾之後,如何使用資源管理器來把我們練習文件中的一些系統文件、文本文件及聲音文件等進行歸類,教師給予一定的暗示,下次課再讓學生來總結自己的方法(時間2分鐘)。

說課稿 篇4

一、說教材

《談禮貌》是蘇教版國小語文第十冊第五單元中的一篇說理性的文章。文章告訴我們:禮貌待人,使用禮貌語言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與人交往的時候,以禮待人,恰當地使用禮貌語言,能使人與人之間的關係更加和諧,社會生活更加美好。全文共有5個自然段,可以分爲三段。

第一段(第一自然段),作者由古訓引出:禮貌待人,使用禮貌語言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第二段(第二至四自然段),文章列舉了正反三個事例來說明禮貌待人,使用禮貌語言的好處。第三段(第五自然段),說明學會禮貌待人,恰當使用禮貌語言的重大意義。

第五單元共有四篇課文。這些課文都是寫人的文章。寫人的文章一般通過人物的語言、動作、神態、心理描寫,表現人物的性格特徵、思想情操等。學習《談禮貌》這一課時,課前佈置學生預習課文,學生按照老師佈置的先整體到部分的預習步驟進行預習。整體預習即學生根據自己喜歡的讀書方式把課文讀正確、流利,提出疑難問題。部分預習即教師給予預習內容。①說說常用的禮貌用語有哪些?②爲什麼以“談禮貌”爲題。③課文講了幾個小故事,這些故事說明了什麼道理?④畫出全文的中心句。課堂上,讓學生把預習中的收穫與疑難問題進行交流。這樣即整體感知了課文,又爲理解課文內容奠定了良好的基礎,培養學生自學能力。最後,通過讀課文,讓學生懂得禮貌待人,使用禮貌語言能使人和人間的關係更加和諧、社會更美好。課後佈置作業,讓學生蒐集生活中禮貌待人的事例,讓學生從小養成禮貌待人,使用禮貌語言的習慣,達到教書育人的目的。

二、教學目標

《新大綱》對高年級閱讀教學提出的要求是:“不應以教師 的分析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把讀的`主權還給學生,保證學生有足夠的時間進行思考和讀書。”根據這些要求,結合教材內容以及學生的實際情況,本節課我制定以下教學目標:

1、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劃出文章的中心句。

3、懂得禮貌待人,使用禮貌語言能使人和人之間的關係更加美好。

教學重、難點:

通過理解課文,讓學生懂得從小養成以禮待人,使用禮貌語言的習慣。

這一重難點的確定是根據教材編寫特點決定的,目的是通過學生自主學習,積極參與、質疑問難,引導學生讀懂課文,在課堂上讓學生充分地讀,分角色朗讀、齊讀、個別讀等。在讀中感情,禮貌待人能使人與人之間的關係更加和諧,社會生活更加美好。從而養成從國小會以禮待人,使用禮貌語言的習慣。

三、說學情

作爲五年級的學生,他們在幾年的語文學習中,已習慣懂得按一定的預習方法預習課文。學生預習了課文,對課文內容有了初步的瞭解。這樣,課堂上學生學得輕鬆,教師教得輕鬆。

四、說教法學法

《談禮貌》是一篇寫人的文章,文章通過人物的動作、語言、神態、心理描寫,體會使用禮貌語言使人和人之間的關係更加和諧,社會更加美好。教學中,我採用“設疑問難”、“圈畫批註”、“感情朗讀”、“分角色朗讀”、“演示”等教學方法。這樣既能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又讓學生動口、動手、動腦,有效地訓練了學生的思維能力和表達能力。

五、說教學程序

本課我將三課時授完

第一課時,檢查學生預習情況,學會本課生字詞,劃分段落,寫出段意,整體感知課文,提出不懂的地方。

第二課時,進一步學習課文內容,抓住重點,突破難點。

第三課時,課外延伸,進行口語交際。

現在,我要說的是第二課時教學。

(一)前提測評

前提測評是爲學生的新舊知識的學習牽線搭橋,是調整學生心理狀態,激發學習動機,樹立學習信心的。所以,我設計了兩個問題:

1、通過前節課的學習,誰來說說你上節課讀懂了什麼?

2、作者是怎樣跟我們談禮貌的?文中寫了幾個小故事?爲什麼要用這些小故事來跟我們談禮貌?

(二)導學達標

1、讀書指導法

我讓學生瀏覽課文,說說課文講了幾個小故事,概括故事的小標題。

2、精讀故事一:問路

我先讓學生分角色朗讀這個故事,師生評價。然後幻燈出示以下思考題:

(1)岳飛和牛皋的性格特點是什麼?

(2)如果你是那位老爺爺,你會怎麼想?

(3)怎樣讀這個故事?誰來試一試,並佩上動作來讀讀?

(4)兩個人同樣問路,爲什麼牛皋受到責罵?而岳飛卻得到耐心的指點呢?讀了這個故事,你懂得了什麼道理?

這一問題的設計,引起學生探討問題的慾望,帶着問題去讀去想,突出了“一邊讀,一邊想”這一重點。我再抓住重難點的地方進行點拔。如:描寫人物,一般抓住人物的什麼來寫?(外貌、語言、動作、神態、心理),學生很快就懂得這一段作者主要抓住人物的動作、語言描寫,體現人物的性格特點。最後我再一次讓學生分角色朗讀,明白故事道理。

這樣,使學生的眼、耳、口、手、腦全方位受到訓練,突破了這一故事的重難點,提高了閱讀能力。

3、讓學生小結學習方法:讀故事——明道理——悟寫法。

4、按照以上的學習方法學習課文3、4自然段。要求學生留下讀書筆記,設計板書。

這一環節的設計,是把學習的主權還給學生,把課堂還給學生。教師只能充當組織者和引導者。

5、感情朗讀第五自然段,劃出中心句。

齊讀——個別讀——再齊讀——然後背誦

學生在讀中明白了道理,重視讀書,熟讀成誦,有利於發展學生的記憶力,提高學生的理解能力,規範學生的語言。

6、看板書,總結全文

說課稿 篇5

一、 說教材分析:

大家好!今天我說課的內容是人教版國小語文二年級下冊的第15課《畫風》。

這篇課文以一個有趣的題目,引起了課文中小朋友的思考,也引起了我們的思考。風看不見,摸不着,怎麼畫呢?課文中的三個小朋友一起畫畫,互相啓發,互相激勵,用不同的辦法畫出了風。課文內容淺顯,學生一讀即懂,但本文對話較多,因此,教學中要引導學生在分角色、有感情的朗讀中去體會三個孩子的思想,學習他們敢想敢做、相互協作的精神。課文塑造的是三個敢想敢做、善於思考的兒童形象,所以編者將本課安排在“用心思考,勇於創造”這一單元之中。

二、 說教學目標:

根據新課標所倡導的“要努力改進課堂教學,整體考慮知識與能力、情感與態度、過程與方法的綜合”,結合國小低段學生的識字和寫字目標及本課的訓練重點,我將本課的學習目標設定如下:

1、知識與能力目標:會認7個生字,會寫12個生字,認識多音字“杆”。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通過對課文內容的理解,讓學生知道課文中的小朋友是怎樣畫出風的。

2、過程與方法目標:

(1) 引導學生通過學習本文,逐步提高觀察能力、理解能力、創新意識和團結合作的精神。

(2) 通過讓學生創編詩歌和自己動手畫風,培養學生動手動腦的能力,拓展學生髮散思維的能力。

(3)通過情感朗讀,讓學生體會到大自然的無窮魅力,體會到故事中小朋友的聰明機智。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通過對課文內容的學習,讓學生懂得事物之間是有聯繫的,遇事要善於動腦筋想辦法。

三、說重、難點:

根據新課標的要求和二年級學生的認知特點,我把“認識7個生字,會寫12個生字,通過朗讀、感悟文中小朋友的創意”做爲本課的學習重點;把“遇事要善於動腦筋想辦法” 做爲本課的教學難點。

四:說學情分析:

二年級學生有意注意還未成熟,因而形象的教學手段、豐富的教學形式十分必要,此外,隨着自主意識和合作意識的.增強,使得他們能用自己的方式學,喜歡大家傾聽他們的見解和發現,喜歡和他人交流學習成果。因此,在教學中我充分爲他們提供施展特長、展示才能的機會。

五、說教學法:

1、爲了更好地完成本課的學習目標,我以鄭州市“調節教學理論”爲指導,根據本課教學重點和學生的生活實際,爲拓寬語文學習和運用的領域,我採用直觀教學法,運用現代化教學手段與語文學科的有機整合,調動學生多種感官參與學習,激發學習興趣。

2、“以人爲本”,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語文課程標準》指出:學生是學習和發展的主體,語文教學必須根據學生的身心發展和語文學習的特點,關注學生的主體差異和不同的學習需要,愛護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慾,充分激發學生的主體意識和進取精神,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因此,課堂上,我努力創設條件讓每個學生都有自主學習的機會,採取獨立自主、小組合作、集體探究等方式調動學生的積極性。

3、“以讀爲本”,加強讀書實踐。《語文課程標準》中指出: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爲,不應以老師的分析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因此,在教學中我主要運用範讀、齊讀、自由讀、男女生賽讀、小組分角色讀、分段接力讀、表演讀等多種形式引導學生用心感悟、用情朗讀,最終產生自己的情感體驗。

六、說預設流程:

這篇課文的教學分兩個學時完成。在第一學時裏,我主要引導大家初讀課文,整體感知課文內容,標清自然段,理清文章的層次,指導大家識字寫字,掃清障礙。

(一)我採用“創設情境,自主識字”的方法:

先讓大家自由讀課文,說說誰在畫風。學生會高興地喊出三個小朋友的名字。1、師:瞧,這三位小朋友來到咱們班了,想認識一下嗎?讓大家藉助拼音認讀他們的名字,和他們交朋友。(出示課件:圖上有三位小朋友在畫畫,三位小朋友頭的上方分別有他們帶拼音的名字。)

接着去掉拼音讀。再把他們的名字拆開,還認識這些字嗎?怎麼記這些(宋、濤、陳、丹、趙、藝)字?能給它找找朋友,組一個詞嗎?

2、想一想、找一找:“宋、濤、陳、丹、趙、藝”這幾個字在我們身邊哪些人的名字中出現過。[這樣根據課文特點,創設交朋友的情境,聯繫學生生活實際巧妙識字,既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又提高了識字的質量]

3、接着出示本課的生詞,用多種方式反覆讀一讀,以便熟練鞏固。

(二)、接下來指導寫字

寫字是一節課中必不可少的環節。我採用老師指導和學生自主寫字相結合的方法,通過創設誰是小小書法家家的情境,讓孩子們把寫字當作是一件非常有意思的事情。

在第二學時裏,我主要引導學生理解課文,品讀課文。

(一)課前三分鐘口語訓練:

欣賞葉聖陶的小詩《風》,讓學生說說,從詩中你知道了什麼?試着背一背,爲學完本文後創編詩歌作準備。

(二)直接揭題,導入新課。

那麼,本節課,我們就來學習第15課《畫風》,板書課題。

(三)然後複習生字詞,檢查上節課知識的掌握情況。

說課稿 篇6

一、說教材

《把我的心臟帶回祖國》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語文六年級上冊的第三篇課文。本文講波蘭音樂家肖邦懷着亡國之恨流亡異國他鄉,在國外他不忘國恥,投入到音樂創作之中,在他彌留之際,他請求把心臟帶回祖國,表達了對祖國的眷戀和熱愛。

文章不是無情物。情能感人。本課以愛國之情爲紅線貫穿全文,根據本班學生的實際情況,我制定了以下教學目標:1.認知目標:學會本課8個生字,能讀準

“邦”“詠”“腔”“淵”“燭”“黎”等字;理解悲憤欲絕、與世長辭、彌留之際等詞;結合課文第4題理解疑難句子的意思。2.技能目標:初步學會用情感貫穿全文的寫作方法。3.情感目標:體會肖邦對祖國的熱愛,瞭解肖邦在極其困難的條件下運用自己的音樂進行不懈鬥爭的精神。這樣確定教學目標,使傳授知識,發展能力和陶冶情操緊密結合,在同一數學過程中,互相滲透,共同完成。課文如何用愛國之情貫穿的呢?一是不得不離開祖國的悲憤之情;二是離別祖國的眷戀之情;三是日夜思念祖國的赤子之情。所以我把體會肖邦對祖國的熱愛教學的重點和難點。《把我的心臟帶回祖國》先從肖邦和祖國的命運入手,一下子切入肖邦與祖國這一主題範圍,然後具體描寫肖邦的老師和同學郊外送別肖邦的場面,把這個送別過程中涉及肖邦和祖國深情難捨的情節作了細緻入微的描寫。接着寫肖邦在國外的行動,也是選擇肖邦關心祖國命運的素材,直至寫肖邦彌留之際的`遺言無不關乎對祖國的依戀。有始有終,一以貫之,正是在這一系列關於對祖國的態度的事情中,我們認識了肖邦音樂才華之外的另一面,體會到他深沉的愛國情懷。

二、說教法

教爲學服務,這是當前把應試教育轉變爲素質教育的教育思想。《把我的心臟帶回祖國》是一篇講讀課文,在其教學過程中應充分發揮學生的積極性,充分發揚教學民主,充分發揮教師的潛能。所以我採用了“讀——學——議”的教學模式,所謂“讀”就是自由讀,帶着自己的體會有感情的讀;“學”就是自學,在教師指導下進行自學;“議”就是鼓勵學生質疑問難,通過讀課文提出問題,並儘可能自己解決疑問,讓學生通過自身的實踐——動腦、動口、動手,獲得新知。

三、說學法

因爲教爲學服務,所以在教學過程中我不越俎代庖,放手讓學生運用讀讀、劃劃、議議等學習方法。這樣通過動腦、動口、動手等方式,培養學生觀察問題、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促進學生思維品質的發展,提高自學能力。

四、說教學程序

課文按照肖邦所處環境的不同可以分爲兩部分,第1、2自然段講的事情發生在波蘭,而第3~第6自然段內容發生的地點則在異國他鄉。第一部分又可以從兩個層次去理解——第一層是第1自然段,講波蘭被歐洲列強瓜分,肖邦不得不離開祖國;

第二層是第2自然段,寫肖邦的老師、同學在華沙城外送別肖邦。第二部分也可以從兩個層次去理解——第一層是第3、4自然段,講肖邦日夜思念祖國,忘我地投入到音樂創作之中;第二層是第5、6自然段,寫肖邦在異國他鄉去世,彌留之際請求把心臟帶回祖國。文章以肖邦愛國爲感情線索,以肖邦和祖國的關係展開敘述。由此,我們可以用小標題的形式把握文章的思路——祖國淪陷--告別祖國--思念祖國--難捨祖國所以我設計了以下的教學流程:(略)

說課稿 篇7

課題內容:基於第一學段教材的綜合實踐活動的開發與運用

教材簡析:教材充分關注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選取學生熟悉的空間環境和物體作爲觀察對象,讓學生在具體的觀察活動中學會觀察和判斷,體悟從不同位置觀察同一事物,所得結果是不樣的,注意引導學生判斷不同結果與不同位置間對應關係,積累觀察經驗,發展空間觀念。共安排了兩道例題:第一道例題是從教室前後兩面拍到的照片,要求學生根據生活經驗判斷觀察者的位置。第二道例題通過從前後左右四方位觀察玩具猴,要求學生在實物與相應視圖間建立聯繫。想想做做通過讓學生在比,說,連中進一步積累觀察經驗,發展空間觀念和直觀思考能力。

學情分析:此前學生已掌握左、右、前、後的知識,並有了二維的空間觀念

教學目標:

1.使學生通過實際的觀察、比較,初步體會不同位置觀察物體所看到的形狀可能不一樣,學會根據看到的形狀正確判斷觀察者的位置。

2.在觀察物體的過程中發展初步的空間觀念,鍛鍊數學思考,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培養學習數學的積極情感。

學法設想:在觀察的基礎上進行自主探究,合作交流,通過比較判斷,推測判斷從而總結出解決的方法。

教學過程

片斷一:(一 )從熟悉的情境出發,有層次地觀察

課件出示:一隻卡通胡蘿蔔的橫切面

師:猜猜看,它可能是什麼?

生:太陽、雞蛋、餅乾落日

[鼓勵孩子展開自由的想像,與此同時他們的創造力也得到了保護,孩子們的回答有的竟極富創意。]

課件:胡蘿蔔的動態旋轉的過程。生:胡蘿蔔!(出乎意料)。

[此處安排學生熟悉的情境直入主題,學生自然而然地將注意力集中到課堂教學中,併產生濃厚的興趣,意會到不同位置觀察到的同一物體結果可能不一樣。]

師:爲什麼同樣的一個胡蘿蔔現在一下子就看出來了?

生1:因爲看的地方不同。

生2:剛纔看到的少,現在看到的多了。

師生共同小結:同樣的物體因爲觀察到的位置(或說角度)不同得到的結果也不同,這節課我們就一起來觀察物體(板書課題)

(二)兩個方位三個方位的觀察

1、課件出示教室前後的圖片

生判斷觀察者的位置,並表達判斷理由。

2、兩方位三個方位

動畫汽車徐徐而來,三個小朋友飄然而至。

師:三個小朋友會看到什麼呢?一樣嗎?爲什麼?

生:小明會小紅會小東會不一樣

[再次體會不同位置看到的不同。學生肯定的語氣、流利的表達,連判斷的理由也闡述的很清晰,學習過程真的不僅僅是認識的過程,更是一種能力與素質生成的過程。]

師(追問):小朋友知道小紅(右側面的)站在汽車的哪一面?

[此處爲解決後面的左右兩側而掃除障礙,降低難度]

生1:小紅站在汽車的右面,因爲我跟奶奶到姑姑家就坐這樣的車

生2:不對,是左邊(邊說邊比劃)

[其實在錯與對的交鋒中學生對所學知識的體驗何其深刻!在羣體當中,我們確實需要一些有個性而又善求異並因此而出類拔萃的人,教師應正確引導使之成爲羣體前進的中流砥柱,併爲大家樹立一個奮進的目標]

師:你真了不起!多細心的孩子!老師跟你握握手

片斷二:從四方位觀察,在實物與相應視圖間建立聯繫,提煉判斷方法。

師:有位小客人早等不及了,小組長請出可愛的小猴吧!

組長拿出小猴玩具。

師:打個招呼吧!

生摸摸猴子的小臉蛋、小屁股、耳朵

[其時,孩子們早就想摸一摸了!安排這一環節的確很有意義,對小猴四面形象的構建 .想象與表述都離不開它;再者,學生此時的注意力全在小猴身上,你不讓他全方位地接觸,他們根本就不會認真進行下面的活動。其次,摸一摸這些特徵也暗含着分清圖片的方法。]

師:說說看,你坐在小猴的哪一面?看到的是哪一部分?

生回答(略)

閉上眼睛想一想,剛纔看到的是?

[先觀察後說,再想象,實質是在考察學生觀察的有效與否,同時也將活動充分細化]

請組長拿出①號信封,生選自己看到的圖片

師:認爲圖片難選的小朋友站起來。(這時有的小朋友站起後又被其他小朋友示意坐下,並有組內小朋友主動教給判斷方法,看得出學生已自覺地採用合作交流的方式去探究解決問題的方法)。

[看得出,學生選擇前後兩面很容易,左右兩面費周折,儘管有實物在前面。不過很快就互相改正過來了。矯正纔是知識真正形成的過程。]

師因勢利導組織討論、彙報並相機指導生用動作說明

生①:我是拿着圖片到小猴身上比一比的(大約70%的學生生用此方法)

生②:我是根據小猴左右耳朵來判斷的(有十多個學生舉手贊成)

師:抓特徵解決問題,這主意的確很好。

生③:我是看小猴臉朝向我的左邊,而正好這張圖片也是

生④::假設不選這一張,(邊說邊舉起手中圖片)會

師引導優化方法。

組織生換位置重選圖片,應用方法。

(2)判斷對面而來的動物左右面的圖片,幫小叮噹選照片,並說明判斷依據。[此處用學生喜愛的小動物穿插,以使學生本已疲倦的思維二次興奮,從而以積極的情感投入學習;知識層面上,也是對學生所學知識的一種提升,對學生所學知識及空間想象力的綜合考察]

片斷三:鞏固深化,強化已形成的認知

(一)認茶壺

《1》 畫一畫

組長拿出茶壺放於桌中央,生自行觀察。

組長取出2號信封,互相選一選,畫一畫。

《2》 組織作品展,找找作品中相異點。

《3》 做95頁第3題,連一連實物圖

(二)出示銅牛燈圖片,師口述拍照片的要求,生選擇合適的拍攝位置。

(一個完整的知識系統已然形成。)

教後效果分析

學生能100%很容易地判斷前後兩面的圖片,並能流利地說出判斷理由。說明學生已經形成了一定的觀察經驗和空間觀念。對於本課的難點:物體左右兩面的圖片,有70%的同學能在獨立思考的基礎上正確選擇和說理,說明學生已有了一定的分析,判斷和推理能力。

總之,本節課無論從知識的積累還是能力的培養均已達到課始的目標,效果很好。

教後反思:

本節課我曾嘗試直接教給學生觀察的方法(教師在講臺上用一個學具茶壺來講解對於左右兩個側面如何分清,並引導學生明白我和他們對面時看到的同一個茶壺有何區別,明瞭觀察結果與觀察位置的對應關係。學生中的大多數也能找到實物圖間的對應關係,並用由易到難的排除法進行斟選,甚至有的比小組合作交流和電教媒體參與的準確率還高。)是這種授受式的根深蒂固?還是上面的課例不太科學?我分析了一下兩種方法還是有很大的不同:

爲了方便,我們把藉助多媒體和學生全程參與活動的課例稱爲A,授受方式的稱爲B。

一、A課例的設計符合兒童的認知規律,從兩方位三方位四方位,從熟悉的教室場景到可愛的玩具,從易觀察的小物體需要想象推理的大建築,從可以直觀看到一個側面的物體到兩個側面都需想象的抽象圖,從實物實物圖,由淺入深,細化活動,對教材進行有效重組,做到用教材而不拘泥於教材,以教材內容爲本,適當向外拓展延伸。

二、在認知過程中,學生活動充分,小組合作,師生互動,摸摸、看看、說說、畫畫,學生全員全程參與知識的形成過程,活而有趣亦有序。課堂真正成爲學生活動的舞臺,情感、態度、價值觀得到培養,對知識系統有真實、身臨其境的.體驗,在活動的同時也積累了一定的經驗。在此過程中,學生的學習已由簡單的授受過程躍爲一個主動感知、領悟和建構的過程,是一個融觀察、操作、思考、想象、交流於一體的充滿挑戰、富於思考的過程。

三、蘇聯霍姆林斯基說過:當知識與積極的活動緊密聯繫在一起的時候,學習才能真正成爲孩子們精神生活的一部分。故本節課充分利用電教媒體的聲、形、色及可操作的實物作爲施教媒介,以小客人拜訪的情境貫穿全課,學生學得主動且生動。充分激發了學生參與的熱情和比較,表達的慾望。在玩中學、樂中學。

A課所採用的獨立思考+合作交流本就是體現學生主體性的一種重要形式,是形成信息多向交流和反饋的新型課堂教學結構的重要活動方式。本課注意在獨立的基礎上對學生的所得進行有效融合,每個學生都有事做,有信心說,避免了合作交流的形式化。

總的來說,如果說B課型的設計學生是在教師說數學中聽數學看數學的話,A課程則是學生在積極地做數學`用數學中玩生活中的數學。其實,數學活動課比較重要的一點就是要讓學生充分地活動,充分地體驗和感受,這樣才能對學生於不知不覺中慢慢滲透相應的數學知識,學生學得也較開心,課堂氣氛亦相對融洽。可以說A課型充分發揮學生作爲認識主體的能動作用,爲學生個性特長開闢了廣闊天地,對學生綜合素質的提高具有重要的促進作用和深遠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