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國文齋>範文>說課稿>

精選五年級數學說課稿模板集合10篇

說課稿 閱讀(2.29W)

作爲一位傑出的老師,有必要進行細緻的說課稿準備工作,藉助說課稿可以提高教學質量,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那麼什麼樣的說課稿纔是好的呢?以下是小編爲大家整理的五年級數學說課稿10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精選五年級數學說課稿模板集合10篇

五年級數學說課稿 篇1

尊敬的各位領導、老師:

下午好!

一、說教材:

今天,我說課的課題是《認識負數》,它是蘇教版國小數學五年級上冊第一單元的教學內容。讓學生學習一些負數的知識,有助於理解生活中負數的應用,拓寬數學視野。同時還能擴展對數的認識,更好地理解自然數、整數的意義。因此《新課程標準》將負數的認識調整到第二學段“數與代數”的知識體系中。

教材選用了“氣溫”和“海拔”這兩個熟悉的情境,教學負數的意義,讓學生初步認識負數,掌握負數的讀、寫法。在認真研讀教材後,我認爲學生對“海拔”的認識比較陌生而且有難度,所以,改變了教科書原有的編排,利用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將水果批發市場的物品記錄單引入教材,讓學生從熟悉的情境中探究負數的知識。同時將“海拔”高度等知識在練習應用中呈現出來。創造性的使用教材,激發了學生的興趣。

二、說教學目標:

我是從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價值觀三個方面來設計本節課的三維目標:

1.知識與技能目標:初步認識負數,能認、讀、寫負數。學會用正數、負數描述現實生活中一些簡單的具有相反意義的量。

2.過程與方法目標:讓學生經歷創造符號表示相反意義量的過程,經歷數學化的過程,享受創造性學習的樂趣,相機發展學生的符號感。

3.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通過介紹古代中國認識和使用負數的情況,讓學生體會到中國古代文明對於數學發展的卓越貢獻,激發民族自豪感。

三、說教學重點和難點:

從學生的知識結構和年齡特徵出發,我理解本節課的

教學重點:在現實情境中初步認識負數的意義。

教學難點:理解0既不是正數也不是負數,能對正數、負數和0的大小進行比較。

四、說教法和學法:

結合教學內容、教學目標、教學重難點,我準備採用如下的教法和學法: (1)合作探究法。教師通過設疑,引導學生合作學習,逐步啓發學生探究負數意義。增強學生探索的信心,體驗成功。(2)練習鞏固法。力求突出重點、突破難點,使學生運用知識、提升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進一步體驗負數在生活中的應用,感受數學文化的博大精深。

五、說教學過程:

爲了能很好地達到以上教學目標,我將本節課的教學分爲四個板塊來進行:1.巧設情境、感知引入——引出負數;2.體驗內化、探求新知——認識負數;3.迴歸生活,拓展應用——應用負數;4.課堂總結、知識延伸——拓展負數。下面,我就來具體闡述教學環節以及我的設計意圖。

一、巧設情境、感知引入——引出負數;

課前我設計一個熱身遊戲,名字叫《截然相反》。要求學生根據老師的語言,說一句相反的話。比如:上――下、哭――笑、向前走2步――向後退2步、轉來了2名同學――轉走兩個同學、存了300元――取出300元、運進2噸――運出2噸等等。這樣設計既活躍了課堂氣氛,拉近教師和學生的距離。又與所學的負數有直接聯繫,能迅速地把學生帶入到“相反”的意義中,爲負數的學習做好鋪墊。

數學來源於生活,作爲教者應在課堂上點燃學生智慧的火把,給予一個個具有挑戰性的問題。課的開始,利用課件,創設水果批發市場的情境:運進蘋果2噸,運出香梨2噸。從管理員小王的物品進出單入手,讓學生選擇自己喜歡的方式記錄“運進2噸”、“運出2噸”,比比誰記錄得既簡潔又準確,讓人看了一目瞭然。開放性的問題激發了學生的創新思維。學生有的用符號“√”,“×”、相反方向的箭頭;有的用“笑臉”,“哭臉”;還有的用文字說明等,當然也有學生用正數、負數嘗試着區分。雖然學生的答案豐富多彩,但本質上都與正、負數有着密切的聯繫。教師適時地引出負數的數學史話,向學生展示在歷史的長河中,數學家們對負數探索與研究。

在欣賞數學史話的同時,我引導學生適時反思:在這麼多方法中,你最欣賞第幾種?通過反思與追問,尋求統一、簡潔、通用的方法。這樣的設計實現了數學學習的再創造,學生由被動化主動,簡約地經歷了人類探索負數的歷程,體驗了由具體到抽象的數學化過程,並逐步符號化,學生認識逐漸清晰。

然後利用課件,讓學生感受中國是最早認識和使用負數的國家,並描述性的介紹正數和負數的概念,以及它們的讀法與寫法。

二、體驗內化、探求新知——認識負數;

溫度計是學生認識正、負數的有效載體。教學中我利用課件播放中央電視臺某日的天氣預報,介紹溫度計的基本知識,提出兩個問題:你認爲溫度計中哪個刻度最重要?溫度計中的這兩個5表示的溫度一樣嗎?通過問題激起學生用正負數來表示的慾望。

學生的智慧在指尖上。操作練習可以深化學生的內心體驗。教學時,我首先撥動溫度計,讓學生知道零上溫度用正數表示,零下溫度用負數表示。接着,又設計了一個反向練習,讓學生撥出上海5℃和北京-5℃,也就是零下5℃。如此,改變教材直接呈現三個城市的溫度方法,讓學生撥一撥,可以化靜爲動,通過小小的“撥”,喚起了更深層次的思考:要在溫度計上表示溫度,首先要確定0℃的位置,也就是在溫度計中0刻度的重要性,使學生明確感悟到:溫度中,0℃是區分零上溫度和零下溫度的分界點,零上溫度用正數表示,零下溫度則用負數表示。同時通過動手操作,學生興趣盎然,既將正數、負數、零有機地整合到了一個新的概念框架中,實現了對0的再認識,又突出了本節課的教學重點、突破了0既不是正數也不是負數的教學難點。緊接着設計一個基本練習,寫出三個地方的溫度,這樣既能鞏固所學知識,又能初步感知正數、負數的大小比較。

三、迴歸生活,拓展運用——應用負數。

數學與生活緊密相聯,作爲教師要培養學生運用數學的眼光觀察生活,運用數學的語言來表達生活。在練習環節,我爲學生提供了大量的生活中的信息,運用數學知識解決生活中自己身邊的問題,使練習變的既有趣又有用。我設計了三種練習:

1.電梯中的正負數:比如去五樓開會和到地下二樓,應按哪個鍵?

2.海拔中的正負數。因爲學生對於海拔並不熟悉,所以,先利用課件讓學生知道什麼是海平面,什麼是海拔高度等,既拓展了學生的課外知識,又吸引了學生的注意力。

讓學生知道高於海平面的用正數表示,低於海平面的用負數表示。

3.存摺中的正負數。讓學生解釋存摺中的一些信息,並加以拓展練習,提出存摺上還有多少錢這一問題,滲透正負數的運算,讓學生學到實用的數學。 四、課堂總結、知識延伸——拓展負數。 課堂的總結和延伸可以幫助學生從課內走向課外,激發學習興趣。在這個環節中我讓學生總結本節課的知識,讓學生進一步觀察生活,發現生活中負數,並以《生活中的負數》爲題寫一篇數學日記,豐富拓展學生的知識面,加深對負數意義的理解。 各位領導、老師:現代教學論認爲:學生只有在親身經歷或體驗一種學習過程時,其聰明才智才能得以發揮出來。任何學習都是一種積極主動的建構過程。有這樣一句話:聽見了,忘記了;看見了,記住了;體驗了,理解了。回顧本節課的教學,我讓學生感受數學、經歷數學、體驗數學,學生在知識性目標方面應該能夠很好地落實,同時學生對已經學過的數初步地形成知識系統,對負數的知識也能產生濃厚的學習興趣,情感性目標落實到位。

以上就是我對《認識負數》這一課的設計,不足之處,敬請各位領導、老師多多指正,謝謝!

五年級數學說課稿 篇2

本節課我着力構建主體性課堂,加強教學的互動,在教學中努力做到以下幾點:

1、根據學情,讓學生自學探討,尋求合適的課堂結構。

學生在一年級的時候已經直觀地認識了圓,課堂中通過教師的遊戲導入以及讓學生找實例,使學生在收集信息的過程中刺激對圓的表象認識,這樣學生不僅主動地、積極地投入學習活動,而且這樣的導入能使學生較快地進入學習內容。

2、儘量讓學生多交流,讓自己少開口。

在教學中要加強教學的互動,嚴格控制教師講的時間,把時間還給學生,讓學生自主學習。比如說,對教學圓的半徑和直徑之間關係時,我只給學生提出研究提示,讓學生在同組裏多交流、多思考,充分調動學生自主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把空洞、抽象的數學知識變成學生自己的發現,以學生的講說來代替教師的講解,我想這樣得來的知識學生很容易被記住,完全在理解的基礎上加強記憶,而不是純粹的死記硬背。

3、多給學生操作、練習的機會。

教學中我安排了學生三次用圓規畫圓,第一認讓學生嘗試畫圓,第二次重點指導學生用圓規畫圓的方法,形成畫圓的技能,第三次讓學生畫一個指定大小的圓,在作業紙上完成,配合教學過程引導學生認識圓心、半徑、直徑、並讓學生在自己的圖中畫出半徑,直徑和圓心,進一步感圓的操作,如此安排,合乎情理,順其自然。

4、當堂練習,及時反饋。

在教學完本課內容後,我設計了一張作業紙,給學生足夠的練習時間,力爭做到當堂完成,當堂檢測,當堂反饋。練習題富有層次性,設計了一星題和二星題,這們不但可以使學生鞏固基本知識的基本技能,而且開闊了學生的眼界,豐富知識,促進學生全面、和諧的發展。

五年級數學說課稿 篇3

我將分以下五個部分進行說課

一、對本課的理解和思考

二、對教學目標和重難點的把握

三、對教學設計的思考

四、對教法、學法的理解

五、說教學過程

一、對本課的理解和思考

1、對教材的理解

教材地位和作用

梯形面積的計算是是在學生掌握了平行四邊形、三角形和梯形的特徵以及掌握了長方形、正方形面積計算公式的基礎上學習的。本單元知識的學習,能滿足解決日常生活和生產中的實際問題的需要,要進一步學習圓的面積和立體圖形的表面積的基礎。

本單元包括四部分內容:平行四邊形的面積、三角形的面積、梯形的面積和組合圖形的面積。平行四邊形面積計算的教學是以長方形面積計算做基礎的,先借助數方格的方法,得到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再通過割補、平移,把平行四邊形轉化成長方形,繼而推導出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公式。三角形的面積計算又是以平行四邊形的面積計算做基礎的。最後是梯形的面積,既可以轉化成三角形,又可以以平行四邊形面積的計算做基礎。三種基礎圖形面積計算的聯繫比較緊密,探索的要求逐步提高,組合圖形的面積更是以這些基本圖形爲基礎來計算的

2、對學生的分析

學情分析

(1)學生已有的能力基礎:

五年級學生,善於獨立思考,樂於合作交流,語言表達能力較強,十分願意發表獨立見解,有較好的學習數學的能力,他們已經掌握了梯形的特徵和長方形、平行四邊形以及三角形的面積推導過程,知道了拼擺、割補、平移的基本操作方法,也理解了數學的“轉化”思想。這些都爲本節課的學習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2)學生能力的增長點:

學生對梯形面積計算公式的推導有一定的困難。讓學生理解由梯形轉化成已學過的圖形的方法來求面積是一個難點,需要學生在探索活動中,循序漸進地進行操作與觀察,從而使學生進一步理解平面圖形之間的轉換關係,發展空間觀念。

(3)困惑點:

學生對梯形面積公式的推導方法是否能呈現多樣,即使方法呈現多樣,公式推導存在困難。

二、教學目標和重難點

知識與能力:

掌握梯形面積公式,會用公式計算梯形的面積。

過程與方法:

經歷小組探索、討論、歸納等探索梯形面積公式的過程。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感受梯形面積公式推導過程的探索性和方法的多樣化,增強數學學習的信心。

教學重點:理解梯形面積公式,掌握計算方法。

教學難點:通過圖形的轉化推導梯形面積公式。

三、對教學設計的思考

1)提出問題、關注學生生活經驗。

2)遷移類推、遵循學生認知規律。

3)有放有收、捕捉學生課堂生成。

4)練習梯度、促使學生各有所獲。

四、對教法、學法的理解

教學方法:本課採用引導法、嘗試教學法、直觀演示法、合作探究法等方法。

學習方法:本課運用、知識遷移類推、動手操作、小組合作學習等學習方法。

五、說教學過程

(一)提出問題,情境引入

學生認真觀察情景圖,瞭解車窗的形狀,

師:車窗的玻璃是什麼形狀?要做這塊玻璃需要多大面積的玻璃?(讓學生明確要求梯形的面積。)

師:梯形的面積怎樣計算呢?有沒有計算公式呢?這節課就一起來研究“梯形面積的計算”

(二)遷移類推、主動探究

1、回顧舊知,深化“轉化”思想

師: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公式是怎樣的?它是怎樣的推導出來的?三角形的面積公式是怎樣的?它是怎樣的推導出來的?

學生交流、教師用課件演示推導過程,加深學生對三角形的面積公式的理解和記憶。 )

2、小組合作,歸納推理

指導操作實驗,推倒梯形面積公式。

(1)師:梯形的公式能不能借助前面學過的圖形面積推導方法來研究呢?

提出小組合作的要求:

(2)反饋交流,學生反饋和課件同步。

(3)導出公式。

①拼成的平行四邊形的底與原梯形的兩底是什麼關係?

②平行四邊形的高與原梯形的高又是什麼關係?

(4)不同推導方法的交流,教師評價。

3、生活運用、實例解答

①出示例3,學生讀題,理解題意。

②拿出大壩模型,認識橫截面,使學生明白大壩橫截面是一個平面。

③學生試做。

④訂正。提問:你是怎樣想的?爲什麼要“除以2”

(三)交互反饋、鞏固練習

(1)第89頁做一做

(2)第90頁的第一題

(3)科技小組製作飛機模型,機翼的平面圖是由兩個完全相同的梯形組成的,它的面積是多少?

(4)一條新挖的渠道,橫截面是梯形(如圖)。渠口寬2.8米,渠底寬1.4米,渠深1.2米。它的橫截面積多少平方米?

(四)開放延伸、拓展訓練

(1)第90頁的第3題

(2)第90頁的第4題

五年級數學說課稿 篇4

聽了王建峯老師《數字與信息》,一課。我發現這節課有以下幾個特點:

1. 學生對本節課所學知識提前知曉,提前參與。因爲要在第二天的課上向小組內成員或者老師彙報自己收集的信息,所以,一定程度上激發了學生自主探究慾望,並且這種客觀也“逼迫”他們必須帶着思考去預習。這樣的提前介入,使學生讓思考的時間得以延伸,空間得以拓展,在課堂上交流的話題變多、思維的碰撞變多,發言時切入主題的能力增強。

2.新課程標準十分強調學生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提出問題”即是“質疑”的外在表現。王老師在課上要求學生提出問題,“爲什麼身份證號碼得是18 位?”“怎樣通過數字信息辨別身份?”。。。。。。儘管有些是有意義提問、有些是無意義提問,有些問題挖的深、有些淺,但相信,長期下來,學生的質疑意識必會增強,質疑能力必會得到提高,質疑習慣必會漸漸形成。一如,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

3.年齡所致,學生預習達到的知識理解度,大部分還是停留在“鸚鵡學舌、表面模仿”層面。所以老師與學生的交流環節就顯得尤爲重要。王老師通過一組有梯度的問題作爲交流的話題,通過這個環節,對知識進行梳理,會彌補學生腦海中原有的知識斷層,接續學生的思維脈絡,使之條理的重塑在學生腦海,並且讓數字背後的數學意義認識更加深刻。

4.瞭解了數字背後的信息,就是爲了應用和解決生活中的問題。於是,王老師給學生帶來了一系列合適的問題情境:幫飯店編房號、破案等。這個環節即是對所學知識的應用,也是對所學知識的再反思和鞏固。 總的來說,這節課很好地對“生活性”和“數學性”進行了融合。學生學得有趣又學得深入!

五年級數學說課稿 篇5

一、教學內容

1、小數乘法的計算方法

2、積的近似值

3、有關小數乘法的兩步計算

4、整數乘法運算定律推廣到小數

二、教學目標

1、探索小數乘法的計算方法,能正確進行筆算,並能對其中的算理做出合理的解釋。

2、會用“四捨五入”法截取積是小數的近似值。

3、理解整數乘法運算定律對於小數同樣適用,並會運用這些定律進行一些小數的簡便運算,進一步發展學生的數感。

4、體會小數乘法是解決生產、生活中實際問題的重要工具。

三、編排特點

1、選擇“進率是十的常見量”作爲學習素材,引入小數乘法的學習。

對於五年級學生的生活經驗而言,“元、角、分”“米、分米、釐米”是他們再熟悉不過的計量單位了。根據學生已有的這些知識基礎,教材從豐富多彩的校內外活動中,選擇“買風箏”(與元、角有關)、“換玻璃”(與米、分米有關)的活動爲背景,引入小數乘法的學習。這樣的生活背景,不但能激發童心童趣,而且能促成學生利用元和角之間、米和分米之間的十進關係順利溝通小數乘法與整數乘法的聯繫,利於學生將新知納入到已有的認知系統中。

2、淡化小數乘法意義的教學,突出計算方法的教學。

小數實質上是十進分數,要讓學生理解小數乘法的意義,應從分數乘法的意義入手。但考慮到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和認知水平,根據小數與整數的密切聯繫,教材先教學小數乘法,再教學分數乘法。與原通用教材相比,淡化了小數乘法意義的教學,把重點放在計算的算理和方法的總結上,引導學生利用因數的變化引起積的變化規律來解釋小數乘法的算理,並由此總結小數乘法的一般方法。

3、應用轉化和對比,概括小數乘法的計算方法。

小數的書寫方式,進位規則均與整數相同,教材緊扣兩者的密切聯繫,引導學生:

①用轉化的方法,將小數乘法轉化爲整數乘法。

②用對比的方法,處理積中小數點的位置問題。在例3、例4中,均採用對比的方法,讓學生分別觀察因數和積中小數的位數,找出它們之間的關係,然後利用這一關係,準確找到積中小數點的位置。

③幫助學生按一定順序概括小數乘法的一般計算方法。例4的教學中,應用合作研討的方式,引導學生自主地、有序地概括出計算小數乘法的一條清晰的思路:先按整數乘法算出積→再看因數中一共有幾位小數,就從積的右邊起數出幾位,點上小數點→乘得的積的小數位數不夠,要在前面用0補足,再點小數點。

四、具體內容

標 題例題安排

小數乘整數例1小數乘整數的引入題

例2小數乘整數的算理及豎式寫法

小數乘小數例3小數乘小數的算理及豎式寫法

例4總結小數乘法的一般方法

例5倍數是小數的實際問題和乘法驗算

積的近似值例6按“四捨五入”法截取積的近似值

連乘、乘加、乘減例7有關小數乘法的兩步計算

整數乘法運算定律推廣到小數例8整數乘法運算定律推廣到小數

應用運算定律進行簡便計算

小數乘整數

例1

編排意圖:

(1)創設“買風箏”的購物情境,引出“小數乘整數”。

(2)結合具體量(人民幣單位),以已有知識和經驗解決小數乘整數的問題,爲理解“小數乘整數”的算理提供感性支撐。

教學建議:

(1)引導學生提出買風箏計算錢數的問題。

(2)先解決書上女孩想要解決的問題。放手讓學生利用自己已有的知識和經驗解決,重點說明將元轉化爲角的方法。

(3)在此基礎上,解決其他買風箏的問題。

例2

編排意圖:

(1)脫離具體量,直接引出小數乘整數。

(2)用因數與積的變化規律說明將小數乘整數轉化爲整數乘法的理由。

(3)根據計算結果,說明如果積的小數末尾有0,根據小數的基本性質,用最簡方式寫出積,積中小數末尾的“0”可去掉。

教學建議:

(1)注意引導學生緊緊抓住例1中的計算經驗,特別是將“元”轉化爲“角”的經驗來學習例2。先提出0.72元×5,你會計算嗎?再去掉元,提出0.72×5該怎麼計算。

(2)放手讓學生應用已有的整數乘法經驗自主計算“0.72×5”,列出豎式,並嘗試對過程做出合理的解釋。

(3)應引導學生小結小數乘整數的豎式計算要點。

①按整數乘法的規則進行;

②處理好積中小數點的位置,因數中有幾位小數,積中也應有幾位小數;

③算出積以後,應根據

小數的基本性質用最簡方式寫出積,積中小數末尾的“0”可去掉。

小數乘小數

例3

編寫意圖:

(1)以給校園宣傳欄換玻璃,需要計算長方形玻璃面積引入小數乘小數。貼近學生的生活,引出小數乘小數學生易於理解。

(2)有例2的計算經驗,這裏學生容易想到把第二個因數也轉化爲整數,即將小數乘法轉化爲整數乘法來計算,故教材直接寫出轉化和計算的過程。

(3)注意引導學生歸納因數與積的小數位數之間的關係。

教學建議:

(1)讓學生根據圖意列出乘法算式。

(2)讓學生自主嘗試計算1.2×0.8。

(3)組織學生共同研討1.2×0.8的豎式算法及算理。讓學生將有代表性的.方法展示出來,並簡述其道理。可能有學生將“米”化爲“分米”,將小數乘法轉化爲整數乘法來計算,也可能學生按書上的方法進行計算。教師應引導學生溝通兩種方法的聯繫,以幫助學生理解“1.2×0.8”的算理。

(4)最後組織學生探索因數和積的小數位數之間的關係。

例4

編寫意圖:

(1)結合例4上面的“做一做”總結小數乘法的計算方法。

(2)分兩個層次:

①結合“做一做”第1小題,總結小數乘法的一般計算步驟。

②結合“做一做”第3小題,說明小數乘法的一些難點問題。如,積的小數位數不夠,應在前面用0補足。

教學建議:

(1)可按教材的層次結合具體的算式進行總結。

(2)積的末尾是0的情況,也應作爲小數乘法的一些難點問題處理。

例5

編寫意圖:

(1)通過“非洲野狗追趕鴕鳥”的有趣情境,引出“用小數倍表示兩個數量間的關係”,使學生領會有時“用小數倍表示兩個數量間的關係”比較直觀。然後計算出鴕鳥的最高時速。

(2)由驗算計算是否正確,提出驗算要求,培養驗算習慣。

對於驗算方法沒做統一規定,教材呈現了兩種,一種是“把因數的位置交換一下,再乘一遍。”二是“用計算器驗算。”其實,驗算還有其他方法,這裏不要求學生一定要按哪種方法驗算,只要會用合適的方法驗算就行。

教學建議:

(1)結合本例讓學生領悟有時“用小數倍表示兩個數量間的關係”比較直觀。可請學生說一說“鴕鳥的最高速度是非洲野狗的1.3倍”中“1.3倍”的含義。

(2)驗算的引入,既可直接由檢驗書上女孩的計算引出,也可由檢查自己的計算引出。

(3)如何驗算不作統一要求。

練習一

第10題,讓學生經過計算,發現積和因數之間的大小關係:“一個數(0除外)乘大於1的數,積比原來的數大;一個數(0除外)乘小於1的數,積比原來的數小。”

積的近似值

例6

編寫意圖:

(1)通過“狗幫助人們抓壞蛋”的情境,讓學生求狗的嗅覺細胞,引出求積的近似值。

(2)通過計算使學生認識到:在解決實際問題時,當積的小數位數比較多時,有時不必保留那麼多的小數位數,只要根據需要求出積的近似數就可以了。

(3)教材以算出狗的嗅覺細胞爲2.205億個爲例,說明如何用“四捨五入”法求積的近似數,同時說明應根據實際需要確定保留的小數位數。

教學建議:

(1)複習求小數的近似數的方法。

(2)求出“0.049×45=2.205”後,着重說明當積的小數位數比較多時,有時不必保留那麼多的小數位數,只要根據需要求出積的近似數就可以了。然後讓學生按照需要獨立地求出2.205的近似數。

連乘、乘加、乘減

例7

編排意圖:

(1)有關小數連乘、乘加的數量關係在生活中應用比較多,但有的數量關係比較複雜,教材選取用正方形地磚鋪地板,引出連乘、乘加,便於學生理解和列式。

(2)通過解決“100塊磚夠嗎?”引出連乘。通過解決“110塊磚夠嗎?”的不同方法引出乘加。

教學建議:

(1)讓學生用自己的話表達解答過程,嘗試解釋解答的結果。

(2)由於運算順序是一種規定,不必講太多的理由,所以當整數四則運算擴充到小數後,可直接告訴學生、小數的連乘、乘加、乘減的運算順序與整數計算的相同。

整數乘法運算定律推廣到小數

乘法運算定律的推廣及例8

編寫意圖:

(1)結合具體算式說明整數乘法運算定律對於小數乘法同樣適用。

(2)分兩個層次編排:

①給出三組算式,讓學生觀察、計算,找出每組中兩個算式的關係。②用歸納的方法類推出“整數乘法的交換律、結合律和分配律,對於小數乘法也適用。”

(3)應用乘法運算定律進行簡便運算。

教學建議:

(1)在複習整數乘法運算定律的基礎上進行教學。

(2)加強對乘法分配律應用的教學。

五、教學建議:

1、重點引導學生用轉化的方法學習小數乘法。

由於小數乘法與整數乘法之間有着十分密切的聯繫,因此,教學時應緊緊抓住這種聯繫,幫助學生將未知轉化爲已知。

2、指導學生對小數乘法的算理做出合理的解釋,提高簡單的推理能力。

本單元學習過程中,學生感到困難的不是小數乘法計算方法的掌握,而是對算理的理解和表述。因此,教學時應給學生提供充分的思考、交流的機會,幫助學生對計算的過程做出合理性的解釋。

3、注意引導學生探索因數與積之間的大小關係的規律。

讓學生學會探求模式、發現規律是數與代數領域學習的重要目標。在組織學生自主小結小數乘法計算方法的同時,應注意引導他們去探索因數與積之間的大小關係的規律。教學時,應重視練習一中第4題、第10題的練習,以此爲載體,培養學生養成探索隱含在數字、算式後面的規律的習慣。

五年級數學說課稿 篇6

一、說教學理念

1、以學生髮展爲本,着力強化個人主體意識,同時關注學生學習動機、興趣等情感態度。

2、從學生已有的認知發展水平和知識經驗出發,爲學生提供充分從事數學活動的機會和充分的練習空間。

3、致力於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關注過程,讓學生經歷知識的形成過程,感受驗證、轉化,以及“用數學學數學”等數學思想方法。

二、說教材

1、教學內容

《分數的基本性質》一課是五年級下冊第四單元的一個內容。這部分內容是在學生學習了分數的意義、分數與除法的關係、商不變性質等知識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它是以後學習約分、通分的依據。因此,分數的基本性質是本單元的教學重點之一。在講解這一知識點時,應注意加強整數商不變性質的回顧,這樣既幫助學生理解了分數的基本性質,又溝通了新舊知識的內在聯繫。

2、學情分析

學生在三年級上學期已經初步認識了分數,知道分數各個部分的名稱,會讀、寫簡單的分數,會比較分子是1的分數,以及同分母分數的大小。還學習了簡單的同分母分數的加、減法。在本學期又學習了因數、倍數等概念,掌握了2、3、5的倍數的特徵,爲學習本單元知識打下了基礎。另外,本單元的知識內容概念較多,比較抽象,學生的抽象邏輯思維在很大程度上還需要直觀形象思維的支撐。在數學教學中,化抽象爲具體、直觀,對於順利開展教學是十分必要的。

3、教學目標:

(1)通過教學使學生理解和掌握分數的基本性質,能運用分數的基本性質,把一個分數化成指定分母(或分子)而大小不變的分數,再應用這一規律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

(2)引導學生在參與觀察、比較、猜想、驗證等學習活動過程中,有條件、有根據的思考、探究問題,培養學生的抽象概括能力。

(3)滲透初步的辨證唯物主義思想教育,使學生受到數學思想方法的薰陶,培養樂於探究的學習態度。

教學重點:

理解和掌握分數的基本性質

教學難點:

學習自主探索,發現和歸納分數基本性質,以及應用它解決相應的問題。

教具學具:

課件,三張同樣大小的長方形紙條、彩筆。

三、說教法

“將課堂還給學生,讓課堂煥發生命活力”,爲營造學生在教學活動中的獨立、自主的學習空間,讓學生成爲課堂的主人,本着這樣的指導思想,以及學生的認知規律,我採用的教學方法主要有:

1、實際操作法

指導學生親自動手摺一折,塗一塗,比一比,從這些實踐活動中加深學生對分數基本性質的理解,促使學生的感性認識逐步理性化。

2、直觀演示法

先讓學生充分感知,發現規律,然後比較歸納,最後概括出分數的基本性質,從而使學生的思維從形象思維過渡到抽象思維。

3、啓發式教學法

運用知識遷移規律組織教學,用數學學數學,層層深入,促使學生在積極的思維中獲取新知。

四、說學法

1、學生在學習分數的基本性質時,引導學生採用自主發現法、操作體驗法,學生在紙條上塗出相應的陰影部分後,必然會對那三個圖形進行觀察和比較,從中有所發現。之後老師通過啓發學生運用分數的基本性質,證明那三個分數大小相等,在嘗試中發現,在實踐中體驗,從而加深學生對分數基本性質的理解。

2、在學習例題的過程中教師先採用啓發法,再採用學生自學嘗試法,獨立自主地學習將分數化成分母不同但大小相同

的分數,並嘗試完成練習題,達到檢驗自學的目的。

五、說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激趣引新

(二)、新知探索

動手操作、形象感知

觀察比較、探究規律

首尾照應、釋疑解惑

(三)、鞏固新知

判一判填一填找一找

(四)、擴展延伸

1、創設情境,激發興趣,揭示課題。

上課伊始我利用阿凡提爲三兄弟分地的故事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親自動手摺一折、分一分、比一比,從直觀上讓學生感受到這幾個分數大小是相等的,而這幾個分數的分子和分母都不相等,這其中有什麼規律呢?繼而揭示課題。

(設計意圖)好奇是學生的天性,通過分地故事能快抓住學生的好奇心,使他們在心理上產生懸念,帶着疑問迅速切入正題。

2、探索新知

(1)、動手操作、形象感知

首先讓學生用三張同樣大小的長方形紙條折一折,再塗色表示出每張紙的1/3,2/6,4/8。觀察塗色部分,說說發現了什麼?在學生彙報時,說出:塗色部分面積相等,也就說明這三個分數大小相等。然後通過電腦再進一步證實學生的發現:通過觀察,我們發現三個陰影部分大小相等,說明三個分數大小相等。

(設計意圖)主要是利用學生愛動手以及直觀思維的特點,讓學生在動手操作過程中不僅複習了分數的意義,爲下面導入新知識作好遷移,而且激活了課堂氣氛,營造了良好的學習開端。

(2)、觀察比較,探究規律

首先,在學生摺紙的基礎上,通過小組討論交流總結出分數的基本性質,讓學生理解“同時乘上或者除以”的意義,以及爲什麼要強調“0除外”這個條件。其次,總結出分數的基本性質後,要和以前學過的商不變規律進行對比,找出二者間的聯繫,使學生更好的理解、運用性質。

(設計意圖)這一環節重在培養了學生大膽交流、語言表達的能力,同時學生在彙報交流中使問題逐漸明朗化,最終驗證了自己的猜想。要充分放手,讓學生暢所欲言。

3、鞏固新知

在鞏固階段,我安排了三個不同層次的習題。其中“填一填”是基礎練習,但也包含有6/12=()/()的發散題。“判一判”也是對“分數的基本性質”做進一步的詮釋。“說一說”是一種變換了形式的習題,難度不大,只不過說法不同,最後還安排了“想一想”環節,解決的方法已經蘊含在前面的“聽一聽”環節中。整個習題設計部分,題目呈現方式的多樣,吸引了學生的注意力,激發了學生興趣。同時練習題排列遵循由易到難的原則,層層深入,也有效的培養了學生創新意識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4、拓展延伸

通過質疑反思、步步深入的交流活動,學生對分數的基本性質探究更深入,理解更完善。此時學生的視野已不盡限於分數的基本性質,而是擴展到研究分數大小變化的規律;最後的拓展性提問,使學生思維發散,聯繫實際,運用規律,並自然引出以後的學習內容,激發學生不斷探索新知的慾望。

六、板書設計

分數的基本性質。

分數的分子、分母同時乘以或除以相同的數。

分數的大小不變。

五年級數學說課稿 篇7

各位老師:

大家好!

我說課的內容是蘇教版五年級下冊第一單元《方程》第一課時的內容.下面從教材分析、學情分析、教學目標分析、教學重難點分析、教法與學法分析、教學設計等幾個方面進行說課.

一、教材分析

《方程》是在學生已經學過用字母表示數的基礎上展開的,爲下面等式的性質和解方程的教學作鋪墊,有着承前啓後的重要作用.同時,方程作爲一種重要的數學思想方法,對豐富學生解決問題的策略,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發展數學素養有着非常重要的意義.

二、學情分析

1.國小生的心理特點

國小生年幼好動,有強烈的好奇心,注意力分散,因此,我採用形象生動、形式多樣的教學方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的能力.

2.學生的知識結構

學生已經完成了整數、小數的認識及其四則運算的學習,積累了較多的數量關係的知識,是在學會用字母表示數的基礎上學習方程知識的.

三、教學目標分析

根據新課程標準的要求、教材編寫意圖、五年級學生的認知規律和已有的知識結構,制訂如下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理解方程的含義,初步體會等式與方程的關係.

能力目標:通過將現實問題抽象成等式與方程的過程,培養學生“從具體到抽象”“從特殊到一般”的歸納概括能力.

情感目標:創設問題情境,激發學生觀察、分析、探求的學習激情,強化學生的參與意識及主體作用.

四、重、難點分析

方程作爲一種重要的數學思想方法,是學生進一步學習數學和其他學科的重要基礎.因此,本節課的重點確定爲:理解方程的含義.

國小生的認知水平還處在感性認識的階段,要透過現象看本質,並上升到理論的高度還存在着很大困難,所以將理解等式與方程的關係確定爲本節課的教學難點.

五、教法與學法分析

1.學法

葉聖陶先生說過:“教是爲了不教.”我們不僅要教給學生知識,更要教會學生如何去學.因此,在學法中,讓學生通過“感知交流→觀察比較→得出概念→分析概念”的探究過程去發現新知,從而達到發展思維,提高能力的目的.

2.教法

建構主義學習理論認爲,學習是學生自己進行知識建構的過程.因此,根據教學目標的要求和學生實際,我採用以小組合作觀察探究爲主,多媒體爲輔的教學方式來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觀察探究的能力以及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

六、教學過程

建構主義理論認爲,學生在與學習環境相互作用的過程中,使自身的認知結構在“平衡→不平衡→新的平衡”的循環中得到不斷的豐富、提高和發展.在該理論的指導下,我將按創設情境→觀察探究→知識運用三個環節來組織教學.

1.創設情境——引入新知

我首先提供了天平平衡的情境圖,通過“用等式表示天平兩邊物體的質量關係”的活動,引出“50+50=100”的等式,激活學生已經積累的關於等式的感性經驗.這樣,以具體的實例引導學生通過自主的探索活動,初步理解等式的特徵.

2.觀察探究——形成概念

這部分是教學的重點,我採用以下幾個步驟突出這個重點.

【感知交流】我提供了四幅天平圖,讓學生充分感知和交流,用式子表示天平兩邊物體的質量關係.通過展示圖片,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同時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

【觀察比較】接着,我提出這些式子中“哪些是等式”的問題,引導學生通過進一步的觀察和比較,認識到列出的式子中,兩個式子是等式,還有兩個式子不是等式.而這裏的等式與前面的等式不同,它們都含有未知數.通過實驗探究活動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充分體現自主、合作、探究的新課程理念.

【得出概念】通過引導學生主動發現方程的特點,並用自己的語言充分地表達,從而得出方程的概念,即 “像x+15=150,2x=200這樣含有未知數的等式是方程”.培養學生從具體到抽象,從特殊到一般的歸納概括能力.

【分析概念】這部分是教學的難點,爲突破這個難點,在得到方程概念的基礎上,我及時組織學生討論“等式和方程有什麼關係”,幫助學生感受等式與方程的聯繫與區別,體會方程就是一種特殊的等式.這樣做有助於培養學生的抽象思維能力和歸納概括能力.

3.知識運用

“試一試”通過列方程表示現實情境中數量間的相等關係,引導學生進一步理解方程的含義,體會方程的思想,併爲進一步學習列方程解決實際問題作一些準備.

“練一練”安排了三道題.第一題採用學生搶答的方式,通過判斷題中的式子哪些是等式,哪些是方程,引導學生體會等式與方程之間的邏輯聯繫,加深對方程含義的理解.第二題通過讓學生寫出一些方程在小組裏交流,引導學生將已有的對方程的認識用外顯的形式表達出來,促促進學生自主地建構方程的模型,內化方程的概念.第三題採用全班交流的方式,根據具體情境中的數量關係列方程,既有利於學生進一步熟悉列方程的思維特點,又有利於學生對方程含義的理解.

4.引導小結

本課的小結采用學生小結的模式,這是讓學生學會自己梳理已經學習過的知識,然後我再對學生的小結進行總結.

5.佈置作業

爲了使所有學生鞏固所學知識,我佈置了必做題:要求學生每個人寫一篇數學日記,即通過這節課的學習,有哪些收穫,還有哪些疑問.同時又爲學有餘力的學生留有自由發展的空間,我佈置了探究題.

以上是我對本節課的一些粗淺的認識和構想,如有不妥之處,懇請各位老師批評指正.謝謝大家!

五年級數學說課稿 篇8

說教材:

統計與可能性是國小數學第五冊90~91頁的內容,本課教學的內容是用畫正字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數據以及認識事件發生的等可能性。這是學生在已進行過簡單的統計和初步認識某些事件發生的不確定性的基礎上安排的爲後面研究可能性的大小及進一步瞭解概率的意義奠定基礎。

教材先組織學生玩摸球的遊戲,袋中裝有3個綠球,每次摸1個球,摸出後把球放回原處,一共摸40次,讓學生在摸球活動中體念摸到紅球,黃球的機會是相等的,從而引導學生在實驗中認識一些事件發生的可能性是相等的。同時學習用畫正字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數據,使學生再次體會到統計是解決問題的方法之一,想想做做中還通過拋小正方體裝鉛筆等操作活動引導學生進一步體會事件發生的等可能性,深刻理解不確定事件。

說教學目標:

1、經歷和體驗收集、整理、分析數據的過程,學會用畫正字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數據,體會統計是研究、解決問題的方法之一。

2、經歷實驗的具體過程,能對實驗可能發生的結果作出簡單的判斷並作出適當的解釋,從中體驗某些事件發生的可能性是均等的。

3、培養積極參與數學活動的意識,初步感受動手實驗是獲得科學結論之有效的方法,激發主動學習的積極性,進一步發展與他人合作交流的意識與能力。

教學重點:

通過活動認識一些事件發生的等可能性。

教學難點:

理解任意摸一次球摸到紅球綠球的機會是相等。

說教法學法:

充分利用教師導的作用,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在教學過程中,儘可能結合學生的生活經驗,爲學生創設生活和活動情景,爲他們提供各種機會,讓學生經歷動手實踐、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活動,使學生體驗探索的的過程,體會學習數學的樂趣。這部分內容的學習適於學生展開觀察、猜想、操作、比較、交流、歸納等數學活動,爲了更好地指導學法,老師採用了小組合作形式組織教學,教學形式多樣,一方面可以讓學生自己去發現、體驗創造的過程,另一方面,也可以增強學生的合作意識,激發了學生的學習數學的興趣,在學生互動的過程中迸發智慧的光芒。

說教學流程:

1、通過複習舊知,喚起學生對有關可能性知識的記憶,爲學習新課做好心理及知識兩方面的準備。

2、用畫正字的方法記錄數據的引導非常自然,產生於學生記住摸球結果的需要來源於學生的生活經驗,取於學生的生活智慧,利於學生的生活應用。

3、就國小生而言,認識某些事件發生的可能性是相等的,需要在獲得直接經驗的基礎上初步體會,而實驗活動是學生直觀感受事件發生的可能性是均等的重要步驟。爲此,老師精心組織活動,明確活動的要求,再自主分工,讓學生通過操作親身經歷並具體感受到摸到紅綠球的次數差不多,並進而啓發學生想象,繼續摸下去的結果。

4、讓學生經歷猜測驗證歸納反思這一過程,不僅增強了探究活動的神祕感,增強了學生的探究慾望,而且使學生深刻感受到實驗是驗證猜想、獲得結論的重要策略之一。

5、拋小正方體的活動貼近學生的生活實際,能使學生繼續保持探究的熱情,通過活動進一步直觀感受事件發生的等可能性。

6、課後學生自主總結,既能把所學知識結合獲取知識的過程與方法進行回顧與反思,又能培養學生的概括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

綜觀整個教學活動,充分體現了以學生髮展爲本,以學生爲主體,思維爲主線的指導思想,充分關注學生的自主探究與合作交流、遊戲貼近生活實際,學生通過本課的學習,培養了運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更使學生領悟到數學源於生活、用於生活的道理。

五年級數學說課稿 篇9

一、說教材

我說課的內容是三角形的面積。三角形面積的計算是義務教育課程實驗教材第九冊第六單元“多邊形面積的計算”中的第二節。這部分內容是在學生掌握了三角形的特徵,以及長方形、平行四邊形面積計算的基礎上教學的。教材的編排加強了學生的動手操作,如求三角形的面積,讓學生用兩個完全一樣的三角形拼擺已學過的圖形。一方面啓發學生設法把研究的圖形轉化爲已經會計算面積的圖形,另一方面主動探索研究的圖形與已學過的圖形之間有什麼聯繫,從而找出面積的計算方法,而不是直接把公式告訴學生。這樣既使學生在理解的基礎上掌握了三角形面積計算公式,又培養了學生的思維能力和動手操作能力。教材中的插圖給出了轉化的操作過程,同時滲透了旋轉和平移的思想,以便於學生理解公式的來源。

二、說教學目標:

基於以上認識,按照新課程理念,我確定了以下教學目標:

1、認知目標

探索並掌握三角形的面積公式,能正確計算三角形的面積,並能應用公式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

2、能力目標

使學生經歷操作、觀察、討論、歸納等數學活動,進一步體會轉化方法的價值,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和初步的推理能力。

3、情感目標

在探索學習活動中,培養實踐能力,培養學生主動參與學習活動的意識、合作意識和創新意識,體會數學問題的探索性,並獲得積極的情感體驗和成功體驗。

三、說教學方法

根據以上的教學目標、教學重、難點,我準備採用以下教學方法進行教學:

1、發展遷移原則。運用遷移規律,引導學生在整理舊知的基礎上學習新知。

2、加強學生動手操作。在學生拼擺實驗的基礎上,通過課件演示,採取旋轉、平移的方法,將兩個完全一樣的三角形拼成平行四邊形,加深學生對三角形面積公式來源的體驗和理解。

本節課在學習方法上我側重以下幾點:

1、學會以舊引新,掌握運用知識遷移、學法遷移進行學習的方法。

2、操作實驗法。學生自己動手用兩個完全相同的三角形拼擺出自己學過的圖形,弄清三角形面積與平行四邊形面積的關係。

3、學習討論法。在操作實驗的基礎上,討論三角形的底和高與拼成的平行四邊形的底和高的關係,從而總結出三角形面積的計算公式。

四、說教學過程

針對上述內容的需要,我設計瞭如下的教學程序:

一、激情導課

1、師:同學們,我們來玩一個遊戲好嗎?(好)。請大家拿出信封內的長方形、正方形和平行四邊形,聽好了,既然是遊戲當然就有遊戲規則,請想一想,如何在每個圖形上折一次,使摺痕兩邊的形狀、大小完全一樣,先思考或討論有幾種折法,再開始折,並用彩色筆畫出摺痕。

2、小組學生代表上臺彙報操作結果。

3、師根據彙報有選擇地在黑板上貼出以下四種折法:

4、讓學生觀察後提問。

師:這三個圖形分別折成了兩個形狀、大小完全一樣的什麼圖形?

生:這三個圖形分別折成了兩個形狀,大小完全一樣的三角形。

師:如果我們知道長方形長爲30釐米,寬爲20釐米,它的面積是多少?每個三角形的面積是多少?你是怎樣求出來的?…

從而引導學生可以先求長方形面積,再算它的一半就可以

那麼如果有一塊花壇形狀是這樣普通的三角形,面積怎麼計算呢?我們今天一起來研究,大家有興趣嗎?(教師板書課題:三角形面積的計算)

二、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1、拿出信封裏面的學具,從中找出兩個形狀、大小完全一樣的三角形拼一拼,看你能發現了什麼?同時在拼時要思考以下幾個問題:

(課件出示以下問題)

A、兩個完全一樣的三角形能拼出什麼圖形?

B、拼成圖形的面積你會算嗎?

c、拼成的圖形與原來每一個三角形有什麼聯繫?

(學生在小組裏動手拼一拼,並相互交流以上問題)

2、操作探索。

(1)小組合作探索、操作。

(2)小組交流。(學生積極踊躍的動手動腦,教師融入其中並適當給以啓發)

3、展示交流

師:同學們,方法找到了嗎?哪個小組上來彙報?

生:好,我們拿的是兩個完全一樣的銳角三角形,我們將其中的一個三角形進行旋轉,拼成了一個平行四邊形。我們發現這個拼成的平行四邊形的底等於這個銳角三角形的底。高等於這個三角形的高。因爲每個銳角三角形的面積等於拼成的這個平行四邊形面積的一半。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底×高,所以這個銳角三角形的面積=底×高÷2……

三、檢測導結

解決實際問題,並進行課堂小結。

通過分層次的解決實際問題的練習,既鞏固了學生對三角形面積計算公式的理解應用,又使學生感受到三角形面積公式的變形應用,同時對學生進行交通安全教育。

五年級數學說課稿 篇10

尊敬的各位評委,各位老師:大家好!

我今天說課的內容是九年義務教育六年制國小數學西師版第九冊第二單元的內容:《軸對稱圖形》。

本節內容是學生在三年級下初步感知生活中的對稱現象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學生對對稱現象有了一定的認識。而且自然界和日常生活中具有軸對稱性質的許多事物爲學生的認知提供了一定的感性基礎。爲此,教材在編寫時十分注重直觀性和可操作性。本節課,主要是幫助學生在原有的感性認識基礎上建立軸對稱圖形和對稱軸這兩個概念。爲今後進一步學習其他幾何圖形的有關知識打下基礎。並在學生的學習過程中引導學生去發現和創造生活的美。根據課標的要求和五年級學生的認知特點。本節課,我確定如下的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通過觀察操作等活動,認識並理解軸對稱圖形的特點,能準確判斷哪些圖形是軸對稱圖形,並能找出對稱軸。

能力目標:通過各種實踐活動,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動手操作能力和創新思維能力。

情感目標:在探究新知的過程中,培養審美意識;激發學生學數學,愛數學的積極情感。

這樣的目標設計,打破了傳統概念教學的規律,從過於注重概念本身轉化到更多的關注學生的學習過程和情感體驗,立足教學目標多元化。不僅要使學生掌握知識目標,還要在學生的學習過程中發展各方面的能力,體會軸對稱圖形的美學價值。

而本節課的教學重點是: 認識並理解軸對稱圖形的特點。能準確判斷哪些圖形是軸對稱圖形.

根據教材的特點,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我將本節課的教學難點確定爲: 找出軸對稱圖形的對稱軸

教學中,要用到的多媒體課件,彩色紙,幾何圖片,剪刀,尺子等是這節課要準備的教具和學具。

新課程標準指出:教師是學習的組織者,合作者,引導者,根據這一理念,我遵循激、導、探、放的原則。教學中,我精心設計遊戲,誘導學生思考、操作。鼓勵學生交流,並讓學生運用知識去大膽創新。

學生作爲主體,在學習活動中的參與狀態和參與度,是決定教學效果的重要因素,因此,在學法的選擇上,體現出玩中學,學中玩,合作交流中學,學後交流合作的思想。這節課,爲了體現學生是學習活動的主體,我以學生的學爲立足點,設計瞭如下的教學過程:

第一個環節 創設情景,激發興趣 。

我先設計了一個學生喜歡的摺紙遊戲,我用彩色紙折了學生比較喜歡的簡單圖形,讓學生仔細觀察我折的方法。讓學生說發現了什麼?生邊彙報,師邊演示對摺,既形象又生動地讓學生體會到軸對稱的含義。然後讓學生自己動手摺出對稱圖形,從而引出課題【板書】這樣的設計,調動了學生的學習興趣,營造出活躍的課堂氣氛。又在遊戲中滲透了軸對稱圖形的內容,爲新課的學習做了良好的鋪墊。

第二個環節 主動參與,探索新知

爲了讓學生進一步感知軸對稱圖形的特點,我給每個小組準備了蝴蝶、蜻蜓,獎盃、楓葉等圖片。首先讓學生找出裏面的軸對稱圖形,說一說找的方法,然後讓學生想想,這些圖形有什麼規律?讓學生通過剛纔的感知和操作活動初步感知平面圖形的對稱性,並能感悟和理解“對摺”、“完全重合”、“摺痕”等關鍵詞,有的學生歸納得出:這些圖形都要沿着中間的直線對摺,圖形的兩側疊起來是完全一樣的。而我,則引導學生用規範的數學語言來表達概念,都要沿着直線對摺,[板書] 兩側完全重合。這樣的圖形就叫做軸對稱圖形。而摺痕所在的這條直線(畫)就是對稱軸(寫)。 通過對稱和非對稱的直觀比較,學生的動手操作、和我的適時引導。把美術圖形和數學教學有機的整合起來,有利於培養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和觀察概括能力。

爲了幫助學生突破本節課的教學難點,我再一次讓學生動起手來,讓學生拿出自己的的幾何圖形,折一折、畫一畫,找出軸對稱圖形和它們的對稱軸,而我,則積極參與到學生的活動中,重點指導容易判斷錯誤的平行四邊形,沿着平行四邊形的對角線折,你發現了什麼,圓的對稱軸,沿着圓的任意一條直徑對摺,多試幾次,你又發現了什麼? 通過學生的動手操作,動眼觀察,動腦思考和動口歸納充分調動了學生的各種感官參與學習,即發揮了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又培養了學生的發散性思維。

第三個環節 綜合實踐 學以致用

爲了體現數學來源於生活。應用於生活的理念,我設計了三個層次的練習。首先,我安排的直觀判斷題把一些學生明天大量運用的字母,數字。漢子寫在卡片上,只讓學生觀察,判斷,進一步認識軸對稱圖形特點的認識。學生判斷後我又引導學生品味中國文字的對稱美,既弘揚了中華文化,又體現了數學課堂的德育功效。

接着,我又讓學生用理論來指導實踐,創造性地體驗軸對稱圖形的特點。我先讓學生獨立創造一個從正面看身體的左右兩側是軸對稱圖形的姿勢,學生充分發揮自己的創造性思維,擺出了各種呈軸對稱圖形的姿勢。

而後,我又大膽建議讓兩位同學或三位同學共同組成一個軸對稱圖形。並鼓勵其他同學做個小裁裁判,大膽的提出質疑。這樣做,即激發了學生的合作意識,又培養了學生的空間想象能力和大膽質疑的品質。

最後,我開展了一個小小設計家的活動,我先利用網絡資源向學生展示具有軸對稱性質的各種建築,天安門城樓、清真寺的門樓,汕頭海灣大橋的門樓等等 , 通過信息網絡,美術鑑賞和數學教學的3科整合,教會了學生獲取信息的途徑,引導學生學會欣賞美,然後,又利用學生熱愛學校的情感,鼓勵學生積極參加新校門的設計,做到學以致用!

練習的設計,從加深認識到體驗創造再到拓展參與,逐層加深,培養了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和合作意識,教學由課內向課外的延伸增加了學生應用實踐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