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國文齋>範文>說課稿>

關於說課稿彙編六篇

說課稿 閱讀(2.36W)

作爲一位不辭辛勞的人民教師,編寫說課稿是必不可少的,藉助說課稿我們可以快速提升自己的教學能力。優秀的說課稿都具備一些什麼特點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說課稿6篇,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關於說課稿彙編六篇

說課稿 篇1

一、說教材

音樂是我們表達思想的一種方式,根據唱歌教學要求幼兒掌握一定的唱歌技能,通過唱歌教學對幼兒進行教育,主要是以歌曲的思想情感影響和感染幼兒,使其形成活潑開朗、積極向上的個性,使幼兒的身心健康成長。本次活動爲孩子營造了一種寬鬆、自由的表達空間,引領幼兒在與教師的互動中,表達自己思想感情的能力和肢體語言能力。歌曲是2/4拍節奏,所以本課知識點是:2/4拍節奏的強弱特點及歌曲中運用的節奏型 ▏X X X ▏、▏X X X X ▏、▏ X X ▏。掌握好了這一知識點爲整個教學活動的開展奠定了一定的基礎。

(一)教學目標:

活動的目標是教育活動的起點和歸宿,對活動起着導向作用。我根據中班幼兒年齡特點,確立了情感、能力、認知方面的以下幾個目標。

1、引導幼兒感受和表現歌詞內容的變化,在音樂活動中享受快樂體驗。

2、學習問得清楚、聽得明白、答得準確。

3、學唱問答歌,學習用歌唱的形式來交流。

(二)重難點:

根據目標,我把重點定爲:理解歌曲內容初步學會演唱,唱好切分音、休止符。活動難點是:運用肢體動作與同伴交流表現歌曲,並在表演中能有意識的與同伴進行交流與合作。

〔三〕活動準備:

爲使活動呈現出趣味性、綜合性和活動性,爲了更好地服務本次的活動,我做了以下準備:音樂磁帶、錄音機;大象和白兔的毛絨玩具以及其他小動物的玩具。

二、說教法

針對教材內容和綱要精神:音樂教育不是用說理的方法,而是通過幼兒對音樂的審美感受,陶冶情操,豐富幼兒感情,啓迪幼兒智慧,培養良好的個性。在教學活動中我主要採取了整體教唱法、情緒感染法和節奏朗誦法。

第一種方法是節奏朗誦法,主要在學習理解歌詞的環節運用。這是幫助幼兒掌握歌曲節奏和記憶歌詞的既簡單又有效的方法。首先,我用與歌詞一致的節奏來讀問句和答句,引導幼兒進行嘗試學習。然後再引導幼兒邊拍節奏邊朗誦歌詞。這個過程注重發揮了幼兒的創造性、主動性,讓幼兒在主動探索中學習。

第二種方法整體教唱法,整體教唱是把歌曲作爲一個完整的形象呈現在幼兒面前,幼兒也把它作爲一個完整的形象來接受的,這樣幼兒容易進入歌曲特定意境,引起幼兒一定的情感體驗帶着感情演唱。首先在運用整體教唱法時,我特別注意了前期鋪墊工作。教師的整首範唱,歌詞的學習爲整體教唱打下了基礎。其次,注意變化形式、靈活運用。由於幼兒的年齡特點注意力集中時間短,整個教學活動要幼兒從頭到尾整首學唱,一遍一遍的重複是不符合綱要精神的,因此,我設計了多種形式,比如無伴奏整體教唱,因爲幼兒跟人聲學唱比跟樂器學唱容易些,在沒有伴奏的情況下幼兒更能聽清歌詞、曲調的特點。另外還運用了分組表演唱、集體對唱等形式。再針對較難掌握的地方進行分句教唱。這樣不會使幼兒感到乏味和疲勞。

第三種是情緒感染法,幼兒在音樂活動時很容易受到情緒的感染。在範唱時運用動作、表情和聲音將歌詞問題表現出來,引起幼兒感情上的共鳴。另外,由於這首歌曲本身就具有遊戲性,所以教學活動始終都會讓幼兒沉浸在遊戲和肢體表達的.快樂之中。在遊戲和肢體表達中讓幼兒有更多的機會表現自我,從而尊重了每個孩子的自主發展。

以上幾種教學方法在活動中交替使用、相互補充,使教學活動動靜交替。注意發揮了音樂作品的情感教育功能,重視了幼兒活動過程中的情感體驗和態度傾向。

三、說學法

在教學活動中主要引導幼兒初步學習整體跟唱的方法。教師整體教唱幼兒整體跟唱是師生的雙邊活動。整體跟唱的學習方法正是幼兒迫切需要的,這樣滿足了幼兒的求知慾望,符合幼兒認知發展規律。唱歌教學容易使幼兒處於被動地位,怎樣變被動爲積極主動呢?

我是這樣做的:

1、創設自由寬鬆的教學環境,讓幼兒始終處在遊戲的愉快中,在遊戲中幼兒自由發表意見與想法。

2、設計啓發性鼓勵性的語言,給幼兒提供討論的機會。

3、變換多種形式引導幼兒學唱,如請幼兒領唱,分組表演唱,與同伴表演唱等,在問與答的過程中,可以將“小朋友想一想”替換成×××告訴我等。

另外,我還特別重視引導幼兒嘗試運用情感體驗去理解學習歌曲的方法。在發展了幼兒音樂創造力的同時引導幼兒能與同伴交流自己的情感體驗,在幼兒的自我探索和嘗試中突破難點。

總之,在學法指導中本着"以人爲本"的教育觀念,遵循了"幼兒是通過自由觀察,積極探索進行學習的。"這一認知發展規律。爲其今後獨立思考、獨立學習及良好的學習習慣的養成奠定了基礎。

四、教學程序

教學分三個部分,活動流程爲:遊戲,激發興趣---學唱問答歌---仿編問答歌。第一部分通過遊戲:我來問你來答,讓幼兒用語言來回答教師提出的問題。小朋友想一想,什麼動物鼻子長?教師可以出示大象毛絨玩具,邊操作邊引導幼兒一起回答:鼻子長是大象,大象鼻子最最長。小朋友想一想,什麼動物耳朵長?教師出示毛絨玩具小白兔,邊操作邊回答:耳朵長是白兔,白兔耳朵最最長。邊唱邊引導幼兒做出相應動作,並且注意說話的節奏,爲學習演唱歌曲奠定基礎。

教師問:“剛纔的遊戲好玩嗎?這個遊戲還可以唱出來”,這樣,自然過度到第二個環節學唱問答歌,包含着四個環節。第一環節欣賞歌曲、情感體驗:首先讓幼兒完整地欣賞一遍歌曲,請幼兒說出跟剛纔玩的“問答遊戲”有什麼不同,引導幼兒說出和剛纔玩的遊戲內容一樣,只是把說變成了唱。第二環節節奏朗誦歌詞,首先請幼兒通過自己探索學習音樂的節奏。教師用形象的比喻引導幼兒,然後根據歌詞內容運用語言節奏朗誦歌詞。第三環節整體跟唱,分別採用集體無伴奏跟唱跟唱和分組表演唱的形式。第四環節讓幼兒按意願分成兩組,一組當發問者,一組當回答者,合作演唱歌曲。第三部分仿編問答歌,教師首先出示部分動物玩具,問:誰來了?能不能把他們也唱到歌裏去呢?首先,教師示範仿編:“小朋友想一想,什麼動物蹦又跳,引導幼兒將蹦又跳的動物唱到歌曲裏面,如:小兔、小青蛙。然後讓幼兒嘗試仿編問句,向其他幼兒徵集答句。

當一個問句有多個回答時,可引導幼兒討論怎樣回答比較合適。最後,選擇其中大家都很喜歡的問答句,集體學唱。在教學活動中我掌握好宏觀調控,調整控制好教學節奏速度,合理分配好時間。在提問時,注意根據問題的難易程度,有針對性地選擇不同能力和水平的幼兒回答。當然,在實際的教學活動中,我設計好的教學方法和教學過程都不是一成不變的,還要根據幼兒的實際反應和接受能力及時調整,這就需要教師有良好的應變能力和靈活的教育機制,努力體現"以幼兒發展爲本"的教育理念。

說課稿 篇2

一、教材分析

《三個兒子》這篇課文是人教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語文》二年級下冊第六組的第三篇課文。課文中講述的是三個兒子面對各自的媽媽拎着沉重的水桶走來時,不同的表現:第一個兒子只顧翻跟頭;第二個兒子只顧唱歌;第三個兒子卻能幫助媽媽拎水桶。這三個兒子得到媽媽的評價也不同:第一個媽媽認爲自己的兒子力氣大;第二個媽媽認爲自己的兒子嗓子好;第三個媽媽卻認爲自己的兒子沒有什麼特別。文章通過一個老人目睹三個媽媽和三個兒子的情景,說“只看見了一個兒子”的話,告訴我們能幫媽媽提水的兒子纔是真正的兒子。在有趣故事的敘述中,揭示了一個深刻而又厚重的道理,即:兒女應該以實際行動爲父母分擔生活重擔。

二、教學目標

根據《課標》的要求及教材的編排意圖和課文特點,結合低年段學生的特點,我預設了以下三個方面的教學目標:

1、會認6個生字,會寫9個字。

2、分角色朗讀課文,揣摩人物說話時的語氣,培養學生的語感。

3、欣賞課文,懂得要孝敬父母的道理。

三、教學重難點

本文內容淺顯,人物對話多。不同的人說話的語氣不同,表達的意思不同,表達的心情也不同。因此,我把“分角色朗讀課文,揣摩人物說話時的語氣,培養學生的語感”列爲教學重點。把弄清“明明有三個兒子同時在眼前,可老爺爺卻說只看到了一個兒子”這個問題作爲教學的難點。

四、教學方法

《語文課程標準》明確指出:“國小各個年級的閱讀教學都要重視朗讀,要讓學生充分地讀,在讀中整體感知,在讀中有所感悟,在讀中培養語感,在讀中受到情感薰陶。”因此,我預設了如下的教學方法。

1、換位揣摩

讓學生走進文本,噹噹媽媽、噹噹老爺爺、噹噹兒子,與人物換位思考,通過不同的角色體驗,與文本人物展開零距離的對話。

2、以讀爲本

本課教學將引導學生進行充分的讀書實踐,通過多種層次、多種形式的讀來培養學生的語感。

五、教學時間

本課教學需要兩課時,我是這樣安排的:

第一課時:整體感知課文內容;把課文讀正確、讀通順、讀流利;認識生字新詞,並能正確讀寫;完成課後“讀讀說說”的練習。

第二課時:複習生字詞;深入解讀文本,揣摩人物說話時的語氣,培養學生的語感;賞讀課文;懂得要孝敬父母的道理。

六、教學資源準備

爲了更好地實現教學目標,課前,製作相關課件。

七、本課設計特色

這次教學的設計特色在於:

1、以讀爲本:尊重語文學習規律,引導學生進行充分的讀書實踐。通過自主讀、合作讀、探究讀、對比讀、師生評議讀、動作體驗讀、角色表演等多種形式的讀來落實語言訓練,培養學生語感,同時還語文以本色。

2、體驗激情:由於該文本的特殊性,加之與兒童的生活聯繫緊密,我在對學生的情感培養上狠下功夫。情感的培養與昇華,過程明晰,形式自然,環環相扣,應該是本課最突出的亮點之一。

八、關於教學過程

下面,我將爲大家介紹第二課時的教學過程。教學分四步完成:

(一)營造情感氛圍,激發閱讀興趣

在語文教學中,對課文的學習、理解,離不開情感的參與。激發了學生的情感,就激起了學生深入理解課文的動力。因此,課前營造情感氛圍,撥動學生心絃就顯得尤爲重要。根據教學目標,在教學中,我們首先要複習第一課時的生字,無論採取何種形式,對孩子來說,生字始終都是枯燥、乏味的信息。但是,通過老師真誠豐富的誇獎,並迅速與學生生活相聯繫,讓孩子們回憶媽媽的誇獎,模仿媽媽誇獎時的動作和表情,營造一個換位思考的`空間,就使孩子們馬上爭先恐後地交流,進入興奮狀態,爲後面揣摩人物的內心,表達人物的情感奠定了基礎。同時,老師也非常自然地導入到了新課的學習:今天,課文中的三個媽媽是怎樣介紹自己的孩子呢,還記得嗎?我們快去仔細讀讀課文,找出媽媽介紹兒子的話,用橫線劃出來。孩子們就會興趣盎然、迫不及待地走進文本。

(二)體悟人物情感,落實語言訓練

注重情感體驗,引導學生在入境入情的充分的閱讀實踐中自悟自得,是語文學習的基本規律。本環節以讀爲主線,充分體現了“以讀爲本”的教學理念。在教學中,學生首先會依據自己平日裏所觀察並感受到的媽媽這一角色的特點,去自主體驗媽媽的角色,讀一讀媽媽說的話,並讀出媽媽的語氣和神態。這樣的自主讀書活動,既展示了學生的成功,又增強了他們的自信。當然,學生不是封閉的個體,他們需要交流,喜歡合作。我們還可以充分發揮小組學習的優勢,鼓勵學生進行合作性學習。這樣不僅增加了他們之間的相互信任和友誼,而且起到了相互促進、相互溝通、相互彌補的作用。因此,自讀完畢後,讓學生帶着各自的體會與他人組成學習小組,在小組內開展合作讀書,互相比賽,互相學習。這樣,在傾聽他人讀書的同時,豐富個人體會;在發表個人見解、評價他人意見的同時,深化個人體會。爲了讓孩子們更進一不把自己轉化成媽媽的角色,我通過師生評議讀來引導學生揣摩人物說話時的語氣,培養他們的語感。評議是師生共同參與的過程,即相互引導,相互指正,相互借鑑。如,我在重點引導學生揣摩第一個媽媽說話時的語氣時,預設了這樣一個平臺:

師:呀,你讀出了媽媽誇獎孩子的語氣,真了不起!老師很想知道,你剛纔在誇獎這個兒子時,心情怎樣啊?

生:我爲我的兒子感到驕傲。

師:你們覺得這個媽媽讀得怎樣?

生:我覺得他還可以做出媽媽驕傲的表情。(生做擡高頭的動作,驕傲的眼神。)

生:我認爲他的話還可以說得更慢一些,那樣別人可以聽得更清楚,感覺這個媽媽也就更驕傲了。(生自信地讀。)

……

以上預設注重讀的過程的指導,經過反覆的揣摩使情感得到昇華。這樣挖掘內心的交流,讓孩子們很快就體會到作爲一個媽媽在介紹自己的孩子時是怎樣的驕傲和自豪。同時,也培養了學生感受、理解、欣賞和評價的能力。與此同時,老師也以一個媽媽的角色加入到孩子們的角色體驗中——進行示範朗讀,聲情並茂地感染學生,創設富有感染力的語感氛圍,從而進一步提高學生的朗讀水平。此時,掀起了本節課的第一個高潮。第一個媽媽的話,老師和學生一起把情感的點點滴滴都挖掘了出來,孩子們也讀得有聲有色,有滋有味。

對於第二個媽媽的話,我們完全可以放開手腳,讓他們自己去讀、去悟,教師只是爲他們提供練習的空間,。

教學第三個媽媽的話時,我引導學生通過與前面兩個媽媽的對比朗讀來揣摩出第三個媽媽平淡、緩和的語氣。在充分的閱讀實踐中,孩子們揣摩領悟了三個媽媽的不同內心,表達出了三個媽媽的不同情感。更重要的是落實了語言訓練,培養了學生語感。

(三)尊重教材特點,引導情感表達

注重引導發現,鼓勵探究學習是這套教材中非常顯著的一個特點,在每個《語文園地》裏都有“我的發現”這樣一個內容。爲了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使其養成善於發現的習慣,逐步掌握學習的方法,我在這裏設計了一個通過自主發現,領悟文章深層含義的環節。孩子們在仔細閱讀第八自然段的基礎上,從“直晃盪、走走停停、胳膊痛了、腰也酸了”這些細小的地方發現水桶很重,並通過兩次朗讀來突破課文難點:第一個層次的讀——探究朗讀:依據自己的感受、理解,用朗讀表現出水桶很重;第二個層次的讀——動作體驗讀:藉助肢體語言,用帶上動作的朗讀強化出水桶很重,學生會情不自禁地流露出一股對媽媽的體貼、關愛之情:媽媽提水多辛苦啊!媽媽多麼希望自己的孩子來幫幫她呀!爲了更進一步發現三個兒子對媽媽的一片真情,學生會馬上在課文中找出相應的地方,並非常明晰地圍繞第三個兒子的做法進行朗讀體會。

(四) 模擬文本情 境,促進情感昇華

爲了順利突破課文難點,我抓住學生喜歡活動,樂於表演的特點,模擬出一個老爺爺和媽媽對話的場景,讓學生通過扮演角色的方式,去體會人物的內心、情感和動作,並有聲有色地朗讀出來。隨即,老師又以旁觀者的身份,與文中的老爺爺進行對話交流:“咦,這兒明明有三個兒子,可你爲什麼只看見了一個兒子?您看到了一個怎樣的兒子啊?”最終突破了難點,課文所要揭示的中心也由此顯現出來——能幫媽媽提水的兒子纔是真正的兒子。接下來,在孩子們不由自主地伸出大拇指來誇誇第三個兒子,掀起了課堂又一次高潮。最後,我們將對課文的中心進行一個拓展填充,孩子們也就更加深刻地體會到“孝順父母的孩子,纔是真正的孩子。”使孩子們愛父母的感情有了質的昇華。

(五) 關於板書

三個兒子

媽媽 兒子

1、 力氣大 1 翻跟頭

2、嗓子好 2 唱歌

3 、沒什麼特別的 3 提水 真正的兒子

這樣板書,既簡潔明瞭,又是對課文內容的最簡要概述。

說課稿 篇3

各位評委、各位老師你們好。

我是哈爾濱市繼紅國小的科學教師,孫傳剛。我今天說課的內容是教科版三年級上冊《水和空氣》單元的第二課《水和食用油的比較》。我將從“教材分析”、“教學目標”、“教學準備”、“教學設計”這四個方面進行說課:

【教材分析】

1、單元分析

《空氣和水》一共有7課,《水》《水和食用油的比較》《誰流得更快一些》《比較水的多少》《我們周圍的空氣》《空氣佔據空間嗎》《空氣有重量嗎》。這一單元是以水爲主要線索,用感觀和實驗的方法觀察水和空氣,觀察方法引領觀察內容,以比較爲手段,以維恩圖爲促進概念轉化的方法,形成關於液體、氣體的概念。

2、課程分析

本課讓學生對水和食用油進行有意義的對比研究。學生將從多個側面(如顏色、氣味、粘稠度、密度、表面張力等)認識到水和其他液體的不同之處,同時對它們的相同點進行概括提升,比如液體具有流動性和不能保持固定形狀。本課在單元中起到重要的作用,使學生們學會用比較的方法去觀察,去實驗。爲下面研究水和空氣的對比做了很好鋪墊。

3、學情分析

三年級的學生,對周圍一些常見的物體有強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慾望,他們樂於操作具體形象的物體,但他們的觀察能力、動手實踐能力、表達能力不強。雖然學生通過學習對水有了一定的感性認識,根據已有的生活經驗知道了水和食用油的一般特點,但對它們本質的區別認識是模糊的。這些都是要在本節課及今後的教學中予以培養、鍛鍊、提高及澄清的'。

【教學目標】

1.科學概念

水和油相比,在顏色、氣味、透明度、粘稠度、液滴的形狀、重量等方面有差異,但它們都會流動、沒有固定形狀。

2.過程與方法

運用不同感官和實驗的方法仔細觀察比較水和油;用維恩圖記錄比較的結果,並進行分析和交流。

3.情感、態度、價值觀

願意與他人合作,樂於交流尊重事實、重視證據。

【教學準備】

2只試管,1只裝水,1只裝油。玻璃片,1只空試管,2只滴管(標記上1號,2號),面巾紙,試管架等。

【教學設計】

活動分析:

本課主要進行五個活動。

一是利用感官直接觀察比較水和食用油;

二是比較它們的浸潤和液滴形狀;

三是比較水和油的輕重。

四是比較水和油的沉浮情況。

五是觀察液體具有的共同點沒有固定的形狀。

其實五個活動既是穿插的開展又是在有序的滲透。因爲在比較的過程中,既是在不同中找相同,又是在相同中找不同。

一、導入

師:同學們,看看桌子上老師給同學們準備了什麼材料?

預設:試管,水,食用油,滴管,面巾紙,試管架。

師:這節課我們就比較水和食用油,關於水和油,同學們想想有哪些不同?

本環節達到的目的:1、認識實驗用具。提高孩子們的學習興趣

2、引出本課的主題。(水和食用油的比較)

3、瞭解學生的原有認知。

二、主要活動

活動一、利用感官觀察比較水和食用油

1.確定方法:比較水和食用油可以用哪些方法呢?

預設1:看,聽,摸,聞,嘗。

預設2:教師追問:嘗的方法合適嗎?爲什麼?

策略2:嘗是不衛生的,不安全的。不合適。

2.確定記錄的方式:維恩圖。

3.觀察活動。

教師引導:

方法引領觀察的內容。教師巡視與學生們交流觀察方法具體如何實施和所能觀察到的內容。

4.小組彙報。

預設1:顏色和透明度混淆是一回事。

策略1:教師出示同一種顏色的透明和不透明的物體來糾正學生們的認知。

預設2:水沒有聞到味道,油聞到味道了。

策略2:聞的方法知道的是氣味,味道是通過嘗的方法知道的。

本環節達到目的:使學生們通過感官觀察能夠比較出水和食用油的相同和不同,並且能夠用準確的語言來描述。注重觀察方法的科學性。並能夠通過比較的方法把維恩圖進行完善。學會了在不同當找相同的方法。

活動二、觀察浸潤現象、比較液滴形狀。

1.引入:同學們,在剛纔搖晃試管聽聲音的時候,有人把水和油灑出來了嗎?拿面巾紙擦擦看到了什麼現象?

預設:進到紙裏面去了。

目的:學生們很難直接說觀察浸潤的現象,通過前面活動的引導,可以使學生們意識到自己看到的就是浸潤現象。而且可以起到過度的作用,過度既不死板又可以激發學生們主動探究的盡頭。

2.液滴的比較觀察。

再次過度:有水和油進不去的材料嗎?引出玻璃片。

教師講解實驗要求:

把玻璃片放在桌面上,拿1號滴管取一滴水,2號滴管取一滴油分別滴在玻璃片上,從不同的角度去觀察水滴和油滴,不要把水和油滴到一起。

教師應考慮引導學生如何使用滴管,如何取水滴和油滴,如何觀察形狀,從哪個角度觀察等方面的問題。

目的:培養學生們規範的實驗的能力和如何仔細觀察的好習慣。

3.彙報並畫出水滴,油滴的形狀。

預設1:水滴比油滴高,水滴圓形,油滴發癟。

活動三:比較水和油的輕重的方法。

1.怎麼比較水和油的重量呢?

預設1:學生說不出比較水和油的輕重方面。

策略1:教師可以引出生活中吃飯時喝湯的時候發現油在上面。水在下面的實際例子。

預設2:學生說出用秤去稱量重量。

策略2:現在沒有稱量的工具。有更簡單的方法嗎?引出混在一起。看誰在上面誰在下面。

2.把水和油倒入空試管進行實驗觀察。

3.彙報現象並進行分析。

本環節達到的目的:培養學生動手的實驗操作技能的能力,使學生能夠仔細在觀察中發現問題,並能夠自己嘗試解釋現象。

活動四、觀察同一物體在水和油中的沉浮情況。

教師演示,並請學生們彙報現象並做以分析。

目的:使學生們感知到水和油都是浮力,但不求全班說出浮力的這個詞。能夠感知沉浮情況就可以。

活動五、觀察它們作爲液體的共同特點。

1.教師出示不同形狀的容器裝水和食用油。

2.教師把水和油從一個容器倒入另一個容器中,請學生觀察現象找相同之處。

本環節達到的目的:學生可以觀察到油和水都不能保持固定的形狀,它們的形狀會隨容器的形狀改變而改變。水和油都可以流動。總結水和油相同點。

三、小結以及拓展。

學生總結:請學生們觀察維恩圖來總結水和油的相同和不同。

教師拓展:通過今天學習的比較水和油的方法,也可以應用到生活中去比較其他的液體。

說課稿 篇4

我說課的題目是《光的折射》。接下來我將從“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教學目標”、“教法學法”、“教學過程”和“教學評價”五個環節進行說課。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光的折射》是在學習光的傳播及光的反射現象的基礎上進行的,是解釋日常生活中許多光現象的基礎,同時又是理解透鏡成像的'基礎,所以本節是本單元教學的重點。而新教材將本節教學要求定位在認識光的折射規律上,注重學生的折射現象的感知、體驗和折射規律的探究。

二、教學目標:

根據新課程全面提高學生素質的總體目標與教學大綱的要求和本節教材內容及學生已有的認知基礎,我確定本節的三維學習目標如下:

知識與技能:

1.瞭解光的折射現象,探究光從空氣射入水中或其他介質時的偏折規律;

2.能用光的折射規律解釋生活中的一些簡單的折射現象;

3.理解光在發生折射時,光路是可逆性。

過程與方法:

1.通過認識折射現象,體驗由折射引起的錯覺

2.通過觀察、猜想、檢驗、聯想等活動,使學生領悟科學探究的方法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初步領略折射現象的美妙,激發學生探索自然現象的興趣;

2.激發學生的求知慾,培養學生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和樂於合作、善於交流的精神。

三、教學重點、難點分析:

重點:光的折射規律的推導。

難點:光的折射規律的應用。

四、教法學法

教法:

1.教師通過小實驗創設情境,激發學生的求知慾。

2.教師當好課堂促進者,營造民主、和諧的探究氛圍,鼓勵學生自主體驗、感悟、探究。

3.配以多媒體課件輔助教學,將可見度不大的折射現象用動畫演示出來。

學法:

學生是教學活動主體,要使學生從“學會”轉化成“會學”,教師在教學中要注意學生學法的指導,根據本節的內容特徵,在學生進行實驗探究時,教師要注意引導學生如何去觀察實驗?並由他們總結和發現規律,同時注意學生的非智力因素:自信心、毅力、興趣、動機等培養,通過手勢、眼神、表情等形體語言來激發學生的積極性。使學生通過觀察總結規律,聯繫實際、運用規律解釋一些簡單的折射現象。

說課稿 篇5

課文是以志願軍對送別的朝鮮人民談話的口氣寫的,追述了許多難忘的往事,讚頌了中朝兩國人民比山高比海還深的情誼。從內容上看,課文共分兩部分:第一部分(前三個自然段)各段結構基本相同:開頭講述送別的情景,而後回憶幾個人或幾件事,最後抒發感情,用反問作結。這部分是教學重點。每個自然段分別具體介紹了一位人物的感人事蹟。這三個自然段用有代表性的典型人物的感人事件,充分說明了志願軍爲什麼稱朝鮮人民爲“親人”,在送別時與朝鮮人民難捨難分的眷戀之情。;第二部分(後三個自然段)描寫了列車開動時志願軍與朝鮮人民告別的動人場面,表達了志願軍戰士對朝鮮人民依依不捨的深情。課文在表達上有兩個突出的特點:一是藉助典型事例來體現兩國人民的真摯深厚的情意;二是採用多種句式將這種情感表達得淋漓盡致。

課文的語言感情真摯強烈,抒情性強,通俗易懂。本課編寫的意圖:一是讓學生受到中朝人民偉大友誼的薰陶感染;二是讓學生體會作者是如何表達思想感情的。同時這也是本課的教學重點。

三、學生情況分析:

學生進入五年級以後,已經初步具備了一定的語文閱讀能力。首先聯繫上下文理解詞句的能力有了一定的提高,能體會課文中關鍵詞句在表達情意方面的作用。在閱讀一篇時,能初步把握的主要內容,體會表達的思想感情。以上這些能力的具備,爲學習本課打好了基礎。但是,本課所描寫的內容是發生在半個多世紀之前的特殊環境下的事件,由於學生對歷史知識瞭解上的侷限,對於體會文中所表達的中朝人民之間的深厚情誼會有一定的困難。教師用常態的教學手段很難實現這一教學目標,針對這種情況,我們在教學時注意對背景的介紹,以及信息技術手段的使用爲學生創設身臨其境的學習氛圍,幫助他們體會所要表達的情感。

四教學目標:

(一)具體目標:

1 知識與能力: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結合課文內容理解“封鎖、雪中送炭、深情厚誼、唯一、噩耗、同歸於盡”等詞語的意思;瞭解課文重點語句對錶達情感的作用。

2 過程與方法:藉助信息技術手段創設情境,以讀爲主,讀中悟情。

3 情感態度價值觀:理解課文內容,懂得中朝人民的偉大友誼是用鮮血凝成的,從中受到情感的薰陶。

(二)教學重點:

體會中朝人民的深厚友誼,這份偉大的友誼是用鮮血凝成的,無比真摯與堅定。指導學生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三)教學難點:

引導學生理解中朝人民爲什麼能建立起這樣深厚的情誼。

五、媒體設計思想:

信息技術手段在越來越廣泛的領域中給我們的教學提供了幫助,顯示出了它在教學中的獨特優勢和作用。

《再見了,親人》一課一直是國小語文高年級中的經典課文,被無數的優秀教師以自己不同的詮釋演繹過無數次。對於這樣一篇已經被成功演繹過了的老經典,還有必要運用信息技術手段來重新設計嗎?我個人認爲,很有必要。

對於半個多世紀前的那段悲壯的歷史,我們這一代人更多的也只是在電影中才有所瞭解,而對於十一二歲的孩子來說,更是一片模糊而空白的。作者用深情的筆調描述的事件無疑是感人的,但是對於沒有經歷過那段血與火的歷史的孩子們來說,畢竟是遙遠而又陌生的。如果要使學生們從情感深處體會和接受這份不是親人勝似親人的真情,就必須使學生對那段歷史的背景和經過有一個比較清楚的瞭解。此外,要使學生能更好的'體會志願軍與朝鮮人民分別時依依不捨的深情,也需要給他們創設一個離別的氛圍和環境。

以前我們在教學這篇課文時,瞭解背景一般採用課下學生自由蒐集資料,課上互相交流,教師進行補充這樣的方式進行。這樣做的弊端是,學生了解的途徑比較單一,課上交流時受年齡和語言表達能力的限制,往往效率較低,費時耗力。同時,作爲信息時代的孩子,他們接觸的是一個異彩紛呈的世界,單憑教師的語言引導和簡單的圖片展示等等手段,已很難激發他們的熱情。此時信息技術手段的應用就顯得不可或缺。信息技術手段可以將背景資料以錄像、圖片、文字等不同的方式重組後呈現給學生們,同時還可以一併納入課堂教學中需要使用的練習等內容,在既創設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同時,又可增大課堂的容量,本課媒體的使用在達到重難點的突破和教學目標的實現這兩點實效的基礎上,還原給學生們一段真實的歷史,這些都是傳統的教學手段難以達到的。

六、教學過程

(一)揭示課題:

本文的題目“再見了,親人”,是整篇的題眼。全文都圍繞告別的主題展開描寫。所以,對課題的理解非常重要。在上課伊始,請學生先談一談對“親人”這個詞語的理解,初步理解普通意義上“親人”的含義,爲深入領悟本課中“親人”的意義做好鋪墊。再引導學生結合自己的生活經驗,來初步體會親人分別時的感受,最後,帶着這種初步的體驗朗讀課文題目。藉助學生的情感經驗,初步指導學生有感情的朗讀課題,體會突出重點字詞對錶達感情的作用,爲後面情感昇華後真情的誦讀打基礎

(二)瞭解主要內容,介紹寫作背景。

學習一篇課文,要想深入理解的內容,體會表達的思想感情,對於寫作背景的瞭解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在這一環節中,我們簡單概括的主要內容後,結合理解“志願軍”這一特殊名稱,插入了對的背景的介紹。

對於半個多世紀前的那段悲壯的歷史,我們這一代人更多的也只是在電影中才有所瞭解,而對於十一二歲的孩子來說,更是一片空白。作者用深情的筆調描述的事件無疑是感人的,但是對於沒有經歷過那段血與火的歷史的孩子們來說,畢竟是遙遠而又陌生的。在上課伊始,他們甚至分不清解放軍和志願軍的區別。如果要使學生們從情感深處體會和接受這份不是親人勝似親人的真情,就必須使學生對那段歷史的背景和經過有一個比較清楚的瞭解。因此在這裏我們運用一段錄像資料(播放第一段錄像),給學生們展示了這場戰爭發生的時代背景及整個過程,同時也點明瞭“志願軍”這支特殊的軍隊產生的歷史背景及特殊意義,爲學生能深入體會課文的思想感情作鋪墊。

(三)鼓勵學生質疑:

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使學生明白“學貴有疑”的道理,並且在學習中真地落到實處,才能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因此在這一環節中向學生滲透閱讀方法的第二層境界——讀出問題。請學生把預習時遇到的拿不準或不懂的問題提出來,以學生的問題爲出發點,體現以生爲本的理念。同時,教師對學生的提問做出恰當的處理和評價。在教學中,有個學生提出了一個能統領全篇的問題:中國人民和朝鮮人民沒有血緣關係,爲什麼還稱爲親人?我立即抓住了這個突破口,給學生思考和討論的時間,根據自己的理解來尋找答案。這裏我設計了小組合作交流的學習方式,讓學生們在小組內充分發言,談出自己的感悟。

(四)交流感受,有感情的朗讀課文,深入體會的思想感情。

這一環節是突破教學重點的關鍵環節。在這一教學過程中,信息技術手段發揮了巨大的作用。我先請大家觀看一小段當時的教學錄像(播放錄像:與大娘話別的一段朗讀錄像)在這一個小片段中我們可以看到,畫面的出示,補充了描寫的空白:戰士與大娘相擁而泣,那份依依不捨通過畫面表現得淋漓盡致,立即感染了學生,學生們發自內心的懇求飽含深情。他們此時的感動溢於言表,接下來畫面的感染和音樂的烘托,爲孩子們營造了一個依依不捨的離別情境,使得最後那個女孩的朗誦充滿激情,感動了每一個人。這種激情的涌動和真情的迸發是以往傳統教學手段難以實現的,而信息技術手段利用自己多媒體化的優勢將畫面和音樂有機結合,極大地激發了學生們的情感,才使課堂上學生的朗誦激情盪漾,極好的突破了教學重點。

(五)情感昇華,激情誦讀。

在這一環節中,我們利用信息技術手段,給學生再現了離別時的真實場景,使學生的情感得到了進一步的昇華。我也請大家一起回到半個世紀前,一同感受一下中朝兩國人們那依依不捨的深情。(播放第三段錄像)這段錄像資料再一次填補了描寫的空白——場面的描寫。我們來看看孩子們在這樣動人場面的感染下的表現。(播放錄像:齊讀最後三個自然段)我們都知道,朗讀課文時,齊讀容易限制學生個性的展示,因爲要顧及其他同學,所以語氣語速的把握都受到限制,很難讀出感情。可是我們看到,在剛纔的齊讀中,學生的感情表達非但沒有受到限制,還更加的淋漓盡致,這說明此時的學生在情感上已經產生了共鳴,他們的誦讀是情感交融後的合鳴,既真摯又感人。教學的重點又一次得到了突破。

(六)補充資料,突破難點。

信息技術手段在這節課上,除了很好的幫助我們突破了教學重點之外,在解決教學難點上也發揮了重要的作用。中朝人民爲什麼能建立起這樣深厚的情誼?課文中更多地講述了朝鮮人民對志願軍戰士的深情厚意,其實,在朝鮮人民爲志願軍戰士無私奉獻的時候,志願軍戰士也爲朝鮮人民奉獻着自己的青春、熱血和生命。這一點作者並沒有過多的着筆,那麼學生在理解這深情厚意產生的原因時就難免會困惑及片面。要想解決這一難點,單憑教師傳統的教學方法——通過課文裏的語言文字來體會,很難使學生深刻的理解。因此我提前爲學生準備了一份戰後的統計資料,爲了使這份統計的資料生動並有說服力,我再一次選用了視頻的方式。讓我們也來一起看看這份觸目驚心的數字吧。(播放第二段錄像)我相信這一串英雄的數字,這一串英雄的名字,也一定觸動了大家,那麼我們的孩子們的表現是什麼樣的呢?請大家看看當時課上的情景(播放課堂錄像錄像)我想不用我再說明什麼,孩子們的朗讀證明了一切,信息技術手段不但使教師突破了難點問題,而且使學生再一次突破了教學重點,使我們的課堂達到了高潮。

七、教學反思

在進行本次信息技術與語文學科的整合時間研究之前,我校已經在不斷地進行着這方面的嘗試,我們在這一課題的引領下,確立了我們學校的子課題:“信息技術與語文閱讀教學整合的模式研究”。在課題研究中,我們也進行了幾次整合課的實踐。我一直有一個觀點,那就是並不是所有的課文閱讀課都適合與信息技術進行整合。要進行信息技術與語文學科整合的研究,在確定實驗內容時,要選擇適合整合的,才能使我們的實踐研究有成效。那麼,什麼樣的才適合進行整合呢?通過與同事們的研究討論,我自己在心裏有了一個自認爲合理的標準——寫景以及說明性的更加適合整合。可是在進行課題研究的過程中,我又認識到,如果只把信息技術手段在這樣一個狹窄的範圍內應用,那麼信息技術手段的衆多優勢在語文學科中豈不是無用武之地?我認爲,擁有衆多優勢的信息技術手段應該在語文學科中有更大的發揮空間,因此,在本次教學研究中,我選擇了一篇以抒情爲主的來進行嘗試。

教學實踐表明,我的設想是正確的。

在本節課上,我充分利用互聯網上的資源,以及信息技術手段的優勢和它的多媒體化的特點增大了課堂的容量,爲學生理解課文內容體會的思想感情提供了足夠的背景資料。這些背景資料的展示,使學生更深刻地理解了朝鮮人民之所以爲志願軍戰士不惜犧牲生命的原因這一教學難點,爲他們體會中朝兩國人民之間的深情厚誼提供了有利的情感線索。此外,離別時刻的畫面,深沉壓抑的音樂背景等媒體的運用,很好地爲學生們創設了離別的模擬情境,對於烘托離別時依依不捨的氛圍起到了良好的作用。達到普通教學手段所不能實現的教學效果。

這次教學嘗試,改變了我保守的教學觀念,那就是信息技術在語文學科中有着廣闊的空間。我們的國小語文學科,與信息技術的整合研究還處在初始的階段,每一次成功的嘗試,都給我們注入了極大的研究活力,在這條探索的道路上,我們會不斷的實踐,不斷的完善,力求找到一條完美的途徑。

教學是一門有缺陷的藝術,沒有哪一節課能稱得上是完美的教學。同樣,我的這節課還存在着值得探討的地方,在以後的教學中,還有待於我們繼續研究,力求使信息技術與語文學科的整合更有實效。

說課稿 篇6

一、說教材

《最後一頭戰象》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試驗教材書國小語文六年級上冊第七單元第23課。這是一篇悲壯,感人的動物小說。課文記述了抗日戰爭中倖存下來的最後一頭大象:嘎羧,在生命終結前,再次披掛象鞍,憑弔戰場,莊嚴的埋葬自己的故事。讚頌了戰象嘎羧的善良,忠誠的高尚情懷,也表現了人與動物之間的深情厚意。

二.說學情

六年級的學生已初步具有了獨立學習的能力,他們會憑藉自己所積累的經驗和知識,來認識瞭解事物。因此,在教學中教師要充分相信學生,喚起學生的學習興趣,引導其主動參與到學習過程中。促成學生在知識上,能力上,思想上,情感上的生成和昇華。

三.說教學目標

1、選擇令人感動的場景,並能用自己的話進行講述;

2.有感情的朗讀課文,感受課文的語言;

3.抓住文章重點段落,聆聽戰象嘎羧的心聲,感悟戰象嘎羧善良,忠誠的高尚情懷,體會人與動物之間的深厚友情;

4.拓展寫話,爲戰象嘎羧題寫碑文,傾訴自己的情感。

四.說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品讀課文,感受課文飽含深情的語言,體會戰象的高尚情懷;

難點:通過朗讀感悟,領略作者的表達方法,領會作者的創作意圖。

五.說教學方法

“語文教學是學生,教師,文本之間對話的過程。”教學中將學生閱讀文本的過程轉換成同戰象嘎羧對話的過程,輔以音樂,圖像等課程資源,給學生的內心以猛烈的撞擊,深深的震撼,進而學生必然讀出情感,訴出情感,寫出情感。

六.說教學過程

1.創設情境,講述戰象嘎羧的故事

以打字機的聲音逐字出示字幕:“西雙版納曾經有過這樣一頭戰想,在生命的最後時刻,他回到了曾經浴血拼殺的戰場和曾經並肩戰鬥的同伴們躺在了一起。”讀後,教師質疑:“讀了這樣的文字,你的心情怎樣?”引導學生緊緊抓住“曾經”一詞啓動學生內心的情感,爲後文的學習奠定情感基礎。

在學生進入情境之後,教師引導學生用較快速度選讀課文,然後用自己的話講一講自己感受最深的片斷。這一訓練爲學生學習語言提供了實踐的機會,培養了表達能力,又提高了積累語言,運用語言的能力。在娓娓道來中,學生進一步理解了文章的內容,繼續浸潤在情意濃濃的學習環境中。

2、聆聽心聲,感悟戰象嘎羧的情懷

閱讀教學過程中,爲學生創設一個平等對話的環境,教師與學生展開談話:“學習課文就是與文中人物、動物、景物交流、談話,在這裏我們就是同誰交談呢?(嘎羧)使學生意識到戰象嘎羧就是一個有高尚情懷的“人”,它也和我們一樣有自己的思想,有自己的情感,拉近了學生與文本的距離。

教師適時拋出一個提綱挈領的問題:快速讀文,看看哪撥動了你心絃,在這樣的文字下劃出真摯的情感線,用心聽聽戰象嘎所在和你說什麼呢?“這一問題,直接文章主旨,引導學生抓住重點片斷,重點詞句來感悟戰象的高尚品質。

教學過程中配合多媒體課件,進一步創設教學情境。在情境中,學生暢所欲言,由感而發,由感而讀。教師或情感誘導,或方法指導,或鼓勵肯定,保證學生的動態生成,“對話也就成爲一種思維碰撞,心靈共振的過程。

3.傾訴真情,體協戰象嘎羧的碑文

再以打字機的聲音逐子出示字幕:“西雙版納沒有了那頭叫嘎羧的'戰象但它那雙凝望清波盪漾的眼神,和那隻睜得老大的眼睛卻久久令人回味,令人深思……“與課前的導入遙相呼應,形成強烈的對比,近一步突出了故事的悲壯色彩。

此時學生的情感之潮,奔涌而來,達到了“不吐不快,非吐不可”的狀態,教師適時爲學生提供一個情感宣泄的平臺:“村民們爲了紀念戰象嘎羧,爲它立了一個墓碑,請你以村民的身份,爲戰象嘎羧寫一段碑文。”

4、拓展閱讀,深化單元的主題思想

語文的閱讀教學:“得法於課內,得益於課外”。課的結尾,推薦學生課後閱讀動物小說家沈石溪的其他動物小說,如《第七條獵狗》、《一隻獵雕的遭遇》、《斑羚飛渡》等優秀作品。既全面、深刻的瞭解動物的內心世界,又培養了學生好讀書,讀好書的閱讀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