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國文齋>範文>說課稿>

三年級數學說課稿15篇

說課稿 閱讀(2.28W)

在教學工作者實際的教學活動中,總歸要編寫說課稿,寫說課稿能有效幫助我們總結和提升講課技巧。那麼什麼樣的說課稿纔是好的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三年級數學說課稿,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三年級數學說課稿15篇

三年級數學說課稿1

一、說教材

本課的教學內容是人教課標版國小數學三年級下冊第六單元第82、83頁,是在學生已經建立了面積的概念、知道了面積單位和掌握了正方形面積計算方法的基礎上,探究常用面積單位之間的進率,是進行單位換算的必備條件,也是爲今後探索體積單位間的進率打基礎。

2、根據數學課程標準第一學段《空間與圖形》的具體目標要求,我制定本課的三個目標:

(1)進一步熟悉面積單位的大小,掌握常用面積單位間單位的進率,會進行面積單位間的簡單換算。

(2)通過觀察、測量活動,培養學生分析問題、推理問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3)通過活動體驗,培養學生熱愛生活、學以致用的意識和小組合作的精神,感受數學與現實生活的密切聯繫。

3、教學重點:理解並掌握常用面積單位間的進率。

4、教學難點:面積單位間進率及其與長度單位間進率的區別。

二、說教法

這是一節數學概念課,對三年級學生而言,是比較抽象的。基於新課程“教師的教不再是‘給學生一份知識的行囊’,而是爲學生搭建探索知識的平臺”的理念,在設計教學過程時,我主要採用互動、合作探究的教學方法,放手讓學生在有限的時間和空間裏,根據自己的學習體驗,用自己的思維方式,自由地、開放地去探究、去發現、去再創造新知識。讓學生在學習面積單位間進率的數學知識的同時,也學到對終身發展長久起作用的觀察、比較、分析、概括的數學思想和方法。

三、說學法

本節課在學生學習方法的引導上力求體現:複習已學單位間的進率,引導學生建構“面積單位間進率”數學知識,變學生被動接受知識爲積極主動探索知識,與同學合作交流,親自經歷知識的形成過程,瞭解知識的來龍去脈。通過師生、生生互動、探究合作等活動完善自己的想法,形成自己獨特的學習方法,聯繫生活實際解決身邊的問題,體驗學數學、用數學的樂趣。

四、說教學過程

邊長爲1分米的正方形卡紙、直尺。

五、教具準備

(一)複習引新。

1、同學們還記得數位順序表嗎?

……萬千百十個

(1)誰和誰是相鄰的數位?

(2)相鄰的兩個數位的進率是多少?

2、在我們學過的單位裏,有沒有鄰居?它們的進率是多少?

學生邊回答、教師邊板書

時分秒

米分米釐米毫米

噸千克克

平方米平方分米平方釐米

師:今天這節課我們就來學習面積單位間的進率。板書課題

(在複習已學單位進率的基礎上引出課題,提出本課的學習內容,引入銜接自然,這樣也有助於學生在學習新課後正確區分長度單位和麪積單位間的進率)

“看看課題,你想在這節課裏學到什麼知識?”

(二)創設情境,探索新知。

1、探索平方分米和平方釐米之間的進率。

(1)出示一個邊長是1分米的正方形

這是一個……?要想知道這個正方形的面積,該怎麼辦?

指名答

(2)請同學拿出課前準備的正方形卡紙和直尺,大家一起尋找答案。同桌二人合作,測一測、算一算,這張卡紙的面積是多少?然後回報結果。

有的學生測得卡紙的邊長是1分米,算出其面積是1平方分米;有的學生用釐米做單位測得卡紙的邊長是1釐米,算出其面積是100平方釐米。根據大家的測量計算結果,你們有什麼發現?

以小組爲單位討論,彙報交流,得出

結論:1平方分米=100平方釐米。在學生彙報的同時板書:

1分米×1分米=1平方分米

10釐米×10釐米=100平方釐米

即平方分米和平方釐米之間的.進率是100。鼓勵學生的各種想法。

(“教師只是課堂教學的組織者、引導者和參與者。”以上環節重在以學生爲主體,讓學生通過動手操作,運用自己的方法解決問題,採取小組合作交流的形式,培養了學生的合作精神。)

2、探究平方米和平方分米間的進率

同學們已經掌握了平方分米和平方釐米間的進率是100,請猜想平方米和平方分米間的進率是多少?

有學生會猜到1平方米=100平方分米,因爲1平方分米=100平方釐米,所以平方米和平方分米間的進率也是100。

只是猜想不一定正確,有什麼依據來說明1平方米=100平方分米?鼓勵學生結合已經寫出的板書內容,獨立思考。如有困難可與同桌商量請求幫助。

(因爲有了平方分米和平方釐米的進率的動手實踐、合作交流的經歷,學生很快就能想到平方米和平方分米間的進率就是100。與同學商量的目的是使自己的說理達到條理性和完整性。)

學生彙報,教師邊板書:1米×1米=1平方米

10分米×10分米=100平方分米

100釐米×100釐米=10000平方釐米

即平方米和平方分米之間的進率是100。

教師抓住時機鼓勵學生:小小年紀的你們就能用尋找證據的方法來證實某一種想法是否正確,這種數學思想在科學探索的道路上用得很多,但願你們將來成爲一名對祖國、對人民有傑出貢獻的科學家。

3、歸納總結:

認真觀察板書內容,你想說什麼?

讓學生暢所欲言:1米=10分米,那麼1平方米=100平方分米;1分米=10釐米,那麼1平方分米=100平方釐米;相鄰的長度單位間的進率是10,對應的相鄰的面積單位間的進率就是100;還發現1米=100釐米,那麼1平方米=10000平方釐米…

(讓學生觀察有條理的板書內容,調整知識結構,疏通知識網絡,很好地突出了本課的重點;同時又培養了學生蒐集信息、分析問題的能力,對知識的理解得到進一步昇華,也就是新知識的“再創造”的具體體現。)

(三)鞏固運用

1、5平方米=()平方分米

5米=()分米

30平方米=()平方釐米

600平方分米=()平方米

800平方釐米=()平方分米

800釐米=()分米

2、我是小法官

1平方米比1米大。()

50平方分米=5平方米()

每相鄰兩個常用的面積單位間的進率是100。()

邊長是2分米的正方形,面積是8平方分米。()

3、一個長方形花池長30分米,寬比長少10分米,這個花池的面積是多少平方分米?如果每平方米可種6棵荷花,這個花池一共可以種多少棵荷花?

三年級數學說課稿2

今天我說課的主題是解決問題。將傳統的數學內容“應用題”表述爲“解決問題”是新課程有價值的知識觀帶來的重大變化。它不僅僅是字面上的簡單更換,而是價值觀的現代轉型,突出了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與實踐能力的教育觀念。

一、說教材:

我今天說課的內容是“連乘解決問題”,它位於人教版第六冊第八單元“解決問題”的第一課時。它是學生學過多位數乘一位數、兩位數乘兩位數、一步計算解決問題的基礎上學習的,併爲第二課時學習連除解決問題和今後的綜合解決問題打下基礎。因此,我將本節課的教學目標定位爲:1、讓學生經歷發現問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學會用連乘的方法解決相關生活問題。2、通過解決具體問題,培養學生自主獲取信息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初步瞭解同一問題可以有不同的解決方法。3、感受數學在日常生活中的應用,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二、學情分析:

三年級學生已經積累了不少用兩步計算解決實際問題的經驗,初步瞭解了同一問題可以有不同的解題方法。因此本節課的教學重點是調動學生的學習經驗和生活經驗,讓學生主動探索解決問題的方法。而本節課提供的需要用兩步計算解決的實際問題,選材範圍擴大了,提供的信息複雜了,如何指導學生從複雜(隱藏)的數學信息中尋找相關的數學信息來解決問題成了學生學習的難點。

三、說教法、學法:

1、根據以上分析,教學時,我採取了“自主探究的教學方法”,合作交流等教學手段,以創設具體生動的生活情境爲依託,科學合理地使用教材,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和主動探究的積極性。

2、注意培養學生多角度觀察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本節課注意有意識的引導學生從不同角度分析信息、尋找方法,對於學生合乎情理的闡述,給予積極鼓勵,激發學生探索的慾望,並使學生逐步形成從多角度觀察問題的習慣,逐步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

3、給每個學生創造充分的時間和空間,放手讓學生去觀察、去討論、去爭辯、去探索,使學生之間不僅能展示自己的想法、見解,明白從不同的角度分析就會有不用的解法,從而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

四、說教學過程

這節課分四個環節進行教學,分別是:(一)創設情境,話題引入,提出問題;(二)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解決問題;(三)實聯繫生活,優化方法,拓展深化;

(一)創設情境,談話引入,提出問題

1、播放國慶儀仗隊表演一分鐘

一個個方陣邁着整齊的步伐朝着天安門官場走來。提問:同學們可以想一想,除了在大閱兵上看到方陣,咱們生活中哪些地方會遇到有關方陣的問題?這時同學們可能會回答:校運會開幕時的方塊隊,廣播操比賽的方陣,讓學生進一步理解方陣。

2、創設情境:一年一度的校運會到來了,你們看每個年級選出來的同學組成了一個方陣,一次三個年級,正在進行集體項目的比賽:廣播操。請同學們看一看,這一次比賽共有多少個同學呢?在幻燈片上出示例題。

(二)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解決問題

1、嘗試解決

你們能自己嘗試解決這個問題嗎?能用不同的方法解決嗎?給學生準備學習卡片,每組三張,動手擺一擺,再算一算,求出共多少人。(看看哪個小組能想出不同的方法解決問題。)

2、交流彙報,(請同學上臺利用實物投影,擺一擺,說一說,自己是怎樣想的,如何算的。大致有三種方法:(方法不分先後)第一種方法:先求出一個方陣的人數,10(是每份數)×8(表示先算出一個方陣的總人數)再×3算出3個方陣工240人學生邊彙報邊板書,問學生還有哪個小組也是用同樣方法的,也來說說思考問題,再請兩到三組說說思考過程,還有用不同方法解決這個問題的嗎?同樣也請同學上來利用實物投影,擺一擺,說一說,自己是怎樣想的`,如何算的。第二種方法:先求三個方陣每一行人數:10×3(算出三個方陣每一行的人數)再×8算出8行一共240人,問學生還有哪個小組也是用同樣方法的,也來說說思考問題,再請兩到三組說說思考過程,還有用不同方法解決這個問題的嗎?引出第三種方法,提醒學生寫答語。本環節設計意圖注重讓學生動手操作,讓學生通過擺方陣圖來說明解題思路和方法,藉助空間想象和直觀演示,滲透數形結合的思想,幫助學生理解數量關係。

3、小結比較

觀察三種方法,提出問題:爲什麼同一個問題有三種不同的解決方法?

學生交流,教師小結:先解決的問題不同,選擇的信息不同,圖形拼擺的不同,解決的方法就不同,體現數形結合的思想。相同點是:無論思路如何,都是用連乘的方法解決問題。板書課題:解決問題——兩步連乘應用題

生活中還有很多這樣的清況,想不想再嘗試一下。

(三)聯繫生活,優化方法,拓展深化,

學校有特異爲這些參加比賽的同學們購買了礦泉水,出示畫面:共有20箱礦泉水,每箱24瓶,每瓶2元,請問學校共要支付多少錢?學生獨立完成

觀察和思考的角度不同,先後選擇的信息不同,所以同一道題有不同的解決方法。看來大家多用連乘的方法解決問題有了進一步的理解。生活中類似這樣的問題很多,再來看一看:學校定好了水,付了錢,總得運回來吧.出示搬運車搬水到卡車上的畫面:搬運車一次搬4摞,一摞3箱,一箱24瓶,請問搬運車一次能搬多少瓶?

接下來我設計的下一個練習爲:練習二十三第4題練習。游泳池長25米,小明已經遊了3個來回了,請問小明遊了多少米?

在傳統的連乘應用題教學中側重單純從乘法意義上讓學生理解,所以學生覺得枯燥,而在課程下,突出現實背景,從解放軍的方隊到學生廣播操的方陣,從買礦泉水到運礦泉水都是在生活情境中加深對題意的理解,再到理解數量關係,使學生感受到數學與我們生活息息相關。數學源於生活,又應用於生活的理念。

三年級數學說課稿3

(一) 、教材分析:

一、教學目的:

本節課是在學生認識了長方形,正方形等平面圖形的基礎上,學習平面圖形的周長。是一堂概念與計算相結合的課,這節課的教學內容是九年制義務教育國小數學第五冊P100~P102《長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長》,新課標裏提到“數學是人們對客觀世界定性把握和定量刻畫、逐漸抽象概括、形成方法和理論,並進行廣泛應用的過程”,針對這一特點和教材內容,以及學生生活實際,本課時的知識、能力、情感目標分別爲:

1、 結合具體圖形,通過觀察、操作等活動,認識並能指出具體圖形的周長。

2、 結合具情境,通過觀察、度量及比較、歸納能活動,探索並掌握長方形、正方形的周長的計算方法。

3、 能運用長方形、正方形的周長計算方法解決實際生活中的簡單問題,感受數學在日常生活中的應用,感知圖形知識與實際生活的密切聯繫。

二、教學重點:

教學重點是教材中貫穿全局、帶動全局的核心內容,它是由各部分內容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所決定的。周長的概念以及周長的計算是學生第一次接觸,這個知識的掌握與否直接影響到今後學習的各種圖形的周長計算。我給這個課時的教學重點定爲兩個:

1、 周長的認識。

2、 解決實際問題。

三、教學難點:

能用長方形、正方形的周長的計算方法等知識解決簡單實際問題。

教具學具準備:

1、 多媒體課件。

2、 樹葉圖片。

(二)、引導學生學習所採用的主要方式方法:

遵循知識來源於生活又服務於生活的原則,從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出發,聯繫實際,注意通過直觀幫助學生獲得感性認識,根據學生實際和教材內容,選用的主要教學方式方法是直觀演示爲主,引導學生親自操作、觀察思維、自學討論、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多種方法有機配合使用。

(三)教學過程:

一、探索對比,引入概念。

在生活中,學生更多的遇到的是具體圖形,而特殊的長方形和正方形會出現得比較少,所以在第一個層次我採取了從一般到特殊的教學模式。以常見的樹葉爲例抽象出周長的概念。首先創設一個具體情境:爲了迎接五城會的到來,小瓢蟲星星積極開始了體育鍛煉,每天都會到青葉操場上跑步。用多媒體演示小瓢蟲星星在青葉操場上兩次不同的跑步路線,讓學生觀察跑步路線是否相同,分小組討論不同在哪裏,在矛盾形成的同時,學生的學習興趣順勢而漲,當學生觀察得出結果:一次沿着青葉的邊沿從樹根出發最後跑到終點剛好跑完一週,另一次還是沿着樹葉的邊沿從樹根出發但是最後沒有跑回樹根,離一週還差一點。在此同時教師揭示周長的概念:剛纔星星第一次跑的是樹葉一週的長度,也就是樹葉的周長,我們把一個圖形一週的長度叫做這個圖形的周長。通過兩次不同爬行過程的比較,學生的腦中形成了周長完整的表象。在這一教學層次中不是把周長的概念教給學生,而是讓學生在具體的觀察活動中,進行獨立思考,比較,合作交流,爲學生對周長的認識提供感性材料,最後再水到渠成的揭示周長的概念。

二、動手操作,落實概念。

在學生的具體觀察,比較後,教師揭示了周長的`概念,學生對周長有初步認識之後,出示多種具體圖形,讓學生動手自己在手中的卡片上描一描這些圖形的周長,從而使學生對知識進行類化使學生體會到概念是對具有共同特徵的許多具體內容的概括:

國小生思維正處於形象思維爲主逐步向抽象思維過渡的階段,思維過程對具體形象存在着依賴性。在學生直觀認識了周長了之後,通過描一描周長這一操作活動,拓寬學生對周長的感性認識,建立豐富的表象,進一步認識了周長的意義。

三、因勢利導,探索發現。

探索發現,是指在教師的主導作用下,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變重講輕練爲邊講邊練,讓學生動手、動腦、動口,多種感官參加學習數學知識的活動,實現兩次飛躍:一次是從感性到理性的飛躍;一次從理性到實踐的飛躍。

在學生對周長有感性的認識之後,讓學生理性的思考,分小組討論要求出這些圖形的周長怎麼辦?討論估計有三種情況:①用繩子量套在圖形上,在把繩子拉直用直尺量繩子的長度②把圖形簡下來在直尺上滾動③量出各條邊,再把各條邊相加。我們可以發現各種方法都存在着一定的缺陷,用繩子量不方便,存在誤差;滾動剪下來的小實物可以,大實物、畫在黑板上或是固定的圖形就不行;最好的方法是先量出組成該圖形各條邊的長度,把各條邊相加得出該圖形的周長。但是量幾條邊呢?通過觀察發現有的圖形沒有必要把所有的邊都量出來,相同長度的邊只需要量一次就夠了。

鼓勵學生用不同的方法計算,通過學生的主動參與,有以下幾種做法:

長方形的周長:①4+2+4+2=12(釐米) ②4×2+2×2=12(釐米) ③(4+2)×2=12(釐米)

正方形的周長:①3+3+3+3=12(釐米) ②3×4=12(釐米)

在學生展示出不同算法之後,進行討論,讓學生歸納出長方形和正方形的計算方法,新課標提倡算法的多樣法,而現實生活中正正規規給出長寬求周長的例子少之又少,爲了更好的將所學知識運用與生活實際,學生討論出的方法不唯一,不總結公式。

四、解決實際問題。

1、 伍校長想在咱們學校周圍修上一堵新圍牆,你能幫伍校長算算圍牆要修多長嗎?

新課標裏指出人人學有價值的數學,在學生掌握了周長的計算方法後,讓學生求出不規則圖形的周長,讓學生感覺到生活中處處有數學,提高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

三年級數學說課稿4

一、說教材

1、說課內容:九年義務教育新人教版六年制國小數學第六冊第58頁的《乘法口算》。

2、教材分析

《乘法口算》是人教版三年級下冊第58頁的教學內容,它是在口算整十、整百數乘一位數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口算是筆算的基礎,以往的口算教學過多的強調口算技能、正確率的訓練,簡單、重複、機械的訓練使學生感到枯燥無味,甚至於對數學失去興趣。本節課教材把口算教學和解決生活實際問題聯繫在一起,創設了郵遞員送報紙和信件的生活情景,使學生產生親切感和學習興趣,同時有利於加深學生對乘法意義的理解。對於學生來講,有了前面已有的知識,在一定情境創設的探究過程中來研究本節課的內容,學習新知識會感到輕鬆愉快、興趣盎然。

3、教學目標:

根據教材特點,從知識、技能和情感三個方面擬訂本節課的教學目標:

1、使學生理解並掌握整十、整百數的口算乘法,能比較熟練地進行口算。

2、引導學生運用多種算法進行口算,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能力。

3、通過各種數學活動使學生能運用乘法口算知識解決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具體問題。

4、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使學生掌握兩位數乘兩位數的口算方法。

教學難點:靈活運用乘法口算解決實際生活中的具體問題、明確口算算理。

二、說教學理念

《課程標準》的基本理念指明學生的數學學習內容應當是現實的、有意義的、富有挑戰性的,這些內容要有利於學生主動地進行觀察、實驗、猜測、驗證、推理與交流等數學活動。內容的呈現應採用不同的表達方式,以滿足多樣化的學習需求。有效的數學學習活動不能單純地依賴模仿與記憶,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由於學生所處的文化環境、家庭背景和自身思維方式的不同、學生的數學學習活動應當是一個生動活潑的、主動的和富有個性的過程。數學教學活動必須建立在學生的認知發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識經驗基礎之上。教師應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向學生提供充分從事數學活動的機會,幫助他們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過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數學知識與技能、數學思想和方法,獲得廣泛的數學活動經驗。

三、說教法和學法

1、教法

創設學生熟悉的情境,通過解決實際問題學習口算方法。

《課標》中指出,第一學段學生的.思維以形象思維爲主,因此應當選擇符合兒童心理特徵、並熟悉的實際生活的情境素材,使學生體會到乘法口算在生活中的實際運用。教育學和心理學的研究表明,當學習材料與學生已有的知識和生活經驗相聯繫時,學生對學習纔會產生興趣。以學生所熟悉的郵遞員送報紙和信件爲教學情境,創設熟悉的具體的問題情境,在這樣的生活情境中探索口算方法、不僅解決所提出的實際問題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同時也讓學生認識到數學與現實生活的密切聯繫,體會到學生是解決問題的重要工具,從而感受到數學的價值,形成科學的世界觀。

2、學法

讓學生經歷知識的形成過程,是《課標》倡導的重要改革理念之一。本節在根據學生已有的知識和熟悉生活知識的基礎上,爲學生提供探索乘法口算的具體問題情境,學生在輕鬆、開放的課堂氣氛中,積極參與到創設的問題情境中,自主探索適合自己的口算方法,開展組員間的合作學習和交流,實現智慧的碰撞,體驗成功的喜悅,使學生能夠在思考和探究中學習到口算的不同方法,讓學生能夠在自主探索、獨立思考和合作學習、互相交流中共同進步。

四、說教學程序

教學一開始,就設計了一個簡單的生活情境:

郵遞員送信,既達到了複習舊知的目的,又能組織學生積極參與,同時又及時對學生的練習結果進行評價,讓學生有了認真學習的積極性。在學習新知的環節中,又利用剛纔創設的生活情境,讓學生從生活事例中發現數學知識,發現數學問題,讓學生體會到生活中有數學,數學來源於生活。

在學生自主探究口算方法過程中,第一個問題“郵遞員叔叔工作10天,要送多少份報紙、多少封信?”算式是300×10=3000,60×10=600,教師根據兒童心理特徵,創設學生熟悉的情境,讓學生在輕鬆、開放的課堂氣氛中,積極參與到創設的問題情境中,通過小組合作、自主探究等學習方法找到適合自己的口算方法。通過教師的引導、點撥,讓學生在主動參與算理算法的探索過程中,經歷口算乘法的過程,倡導算法的多樣化。

使學生進一步理解算理。第二個問題“工作一個月,又要送多少份報紙、多少封信?”300×30=9000,60×30=1800時,由剛纔的“扶”到現在的“放”,比一比,看誰算得快,並且說說自己的想法,自己是怎麼樣,怎樣才能說明結果是正確地。使學生能夠學習到口算的不同方法,讓學生經歷從“多樣化”到“優化”的過程,提升學生思維的抽象度和靈活度,實現智慧的碰撞,體驗成功的喜悅。進而引導學生髮現、總結規律:兩個因數末尾都有“0”的乘法,口算時只要先把“0”前面的數相乘,再看兩個因數的末尾一共有幾個“0”,就在乘得的積的末尾添上幾個“0”。

在應用方法的鞏固練習中,分四個層次:第一個練習是改錯題,有多添加0的,有少添加0的,還有乘法誤用加法計算的,其中“50×60=300”是學生易犯的一個典型錯誤,通過讓學生找錯、改錯,可以減少學生在今後計算中犯同樣的錯誤。第二個練習是你出我算,要求同桌每人編2道這樣的口算式題;都不要把答案寫出來。將你的口算式題給你的同桌,考考他,是不是掌握了口算方法?這樣既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又培養了同桌的合作能力。第三個練習是摘香蕉遊戲。讓學生看課件來進行口算。第四個練習是運用知識、解決問題。培養學生靈活運用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

最後一個是拓展練習,我根據本課內容設計了由積推想因數的拓展練習,讓學生根據本課學習的口算乘法類型來推想有幾種不同的填法,()×()=2400,()×()=4000,這裏既要求學生用口訣來推想兩個因數0前面的數有幾種不同的填法,又要求學生根據積末尾的0的個數來分配兩個因數末尾的0的個數。特別是積4000的算式,既可以是想成兩個因數0前面的數相乘得4的,也可以是相乘得40的,這樣的練習設計充分調動學生的思維,讓學生將本課所學知識運用其中,同時也關注了不同層次學生的不同發展,因爲練習設計沒有限定要寫出幾種填法,讓每個學生都量力而行,在自己的水平上有所提高。

最後的課堂總結以給聰聰回信的方式對學習內容進行了回顧。

三年級數學說課稿5

一、說教材

人教版國小三年級數學《口算乘法》是在學生掌握了表內乘法和萬以內數的組成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本節課教材在編排上注意體現新的教學理念,將計算教學與解決問題相結合,充分考慮到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和兒童的年齡特點,創設學生熟悉的實際生活情境,使學生體會到口算的必要性,培養學生從數學角度觀察周圍世界的習慣,讓學生感受到學習數學的實用價值,並在教學中重視學生學習方法的選擇,注重算法多樣化與算法最優化的運用,尊重每一名學生的獨特感受,同時也讓每一名學生都獲得不同的成功體驗。本課內容的一個知識生長點就是表內乘法,將整十、整百、整千數和一位數相乘轉化成表內乘法來進行計算,以此來滲透轉化的學習方法。

二、說教學目標

根據教材分析,本節課制定了以下教學目標:

1、在具體情境中,使學生經歷整十、整百、整千數乘一位數的口算過程,理解算理,學會口算方法。

2、在數學活動中引導學生獨立思考、合作交流,體驗計算方法的多樣化。

3、通過創設問題情境,讓學生提出乘法計算問題,解決問題,感覺數學源於生活,應用於生活。

4、培養學生從數學的角度觀察生活,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

教學重點:理解整十、整百、整千數乘一位數的算理,掌握算法,能解決簡單的數學問題。

教學難點:由算理想算法,培養學生類推的能力和創新思維。

三、說教法學法

因此本節課的教學注重從學生已有的經驗出發,本着體現計算教學新理念的原則,重視學生經歷多位數乘一位數的計算過程,爲學生搭建平臺,逐步地去感悟哪種口算方法最優化,逐步熟練地運用口算方法並能有效地進行遷移。本節課教學的`主要思路是讓學生在熟悉的情境中,提出多位數乘一位數問題,並通過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學會整十、整百、整千數乘一位數的口算乘法,通過觀察、比較、類推,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

四、說教學過程

教學主要從以下幾方面設計進行:

1、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本節課的教學內容屬於計算教學範疇,以往計算教學機械枯燥乏味,而機械的訓練更使學生厭煩,導致學生對數學失去興趣。我先創設遊樂園這個熟悉的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他們更關注、更積極地參與下面的教學活動;然後提出一位數乘整十、整百、整千數的乘法問題,鍛鍊學生的提問及解答問題的能力,情景圖是和兒童生活緊密聯繫的,學生的學習素材是現實的、有意義的和富有挑戰性的,學生感受到生活中蘊藏着許多數學知識,激發了學生良好的學習願望。

2、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學生根據主題圖提出問題並嘗試解決問題,由於學生所處的文化環境、家庭背景和自身思維方式的不同,所以解決同一問題的策略也各不相同。因此,創設一種民主和諧的課堂教學氛圍,給他們充分的時間空間思考、交流,在交流中探索10乘幾的口算方法,肯定鼓勵學生的獨特想法,保護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學生真正成爲學習的主體。

3、遷移類推,發現規律。

學生在9乘幾的基礎上計算10乘幾,再由10乘幾推出幾十、幾百的數乘一位數,使學生自己能夠發現並得出整百、整千的數乘一位數的計算規律。

4、課堂反饋,檢查效果。

練習是掌握知識、形成技能、發展智力的重要環節。在這一環節中,我圍繞本節課的教學目標,有針對性地設計了練習題,使絕大部分學生能當堂達成目標。

以上是我教學這節課的設計思路,由於水平有限,講得不好,請各位原諒,但我一個最大的優點,就是虛心學習,所以敬請各位批評指正,我將在今後的工作中揚長避短,爭取更大的進步!

謝謝!

三年級數學說課稿6

一、教材的解讀

1、對教材的理解(“解決問題”)

低段要求:學會從圖、文中發現信息,並提出問題,藉助加、減、乘、除法的意義,(常用綜合法)來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

中段要求:能選擇相關的信息數據,用乘除兩步計算來解決問題,從中滲透分析法。

三年級“解決問題”的教學,將爲今後學習較複雜的解決問題打下良好的基礎,因此,現在的學習有着承上啓下的作用。

2、例題的定位

從例2表面呈現的形式來看:左邊呈現的是分步計算;右邊呈現的是綜合計算。在教學時,不能定位爲“單純”地教學由分步到綜合,也不能定位爲“單純”地教學“解題方法的多樣化”,這節課的教學應該定位是用連除、乘除兩步計算來解決實際問題。

二、學情分析

1、學生已有知識:

①有一定的整理信息、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思想方法經驗

②知道乘、除法的意義

③會用表內乘法、除法以及加減法解決一、兩步計算的實際問題

2、本課任務:

找準問題,收集並選擇相關的信息,用連除、乘除兩步計算來解決實際問題

三、教學目標和重難點

教學目標:

1、會用連除、乘除兩步計算解決問題;

2、讓學生經歷發現、提出、解決問題的過程,注重培養學生多角度觀察、解決問題的能力,體現解決問題策略的多樣化;

3、通過解決具體問題,感受數學在日常生活中的廣泛應用。

在猜想與驗證的過程中,培養學生嚴謹的'學習態度

教學重點:會用連除、乘除兩步計算解決問題;

教學難點:在解決問題中說清算理。

四、研究過程的打磨

1、(複習學生已有知識對新課的學習有一定作用)課前是否複習?

最初設計:

用補充信息或補充問題的方式,複習用乘法或除法一步計算解決問題。

問題:

學生感覺枯燥;與例1的聯繫不夠緊密。

解決辦法:

1、繼續創設運動會的場景,既活躍了課堂氛圍,又突出了例1與例2的連續性,讓學生感受知識間的聯繫。

2、把舊知的複習揉合到新課中,既省時又讓學生清晰感受到新舊知識間的區別。

如:①一共有多少個小圈?②每個大圈有多少人?這2題的解決是舊知,同時也是新知學習的思維步驟,是爲解決“③每個小圈有多少人?”作鋪墊。

2、例題如何呈現?

最初研討:

方案1:整體呈現——學生找信息較難。

方案2:分步呈現——有利於學生觀察;體現出知識的層次性。

問題:

學生找信息時,總想數出一小圈的人數。

解決辦法:

讓學生找出一眼能看出並能確定的信息。

如:把主題圖分步呈現:先出示2大圈的人,每大圈有5小圈;再出示“有60人表演”的信息。讓學生觀察、找信息。

3、如何放手,讓學生自主學會用連除解決兩步計算的問題?

試教時:

宋老師與我們組的老師同時感覺全過程“扶”得多,“放”得少;教學形式與手段單一;雖關注了說思路,但對“找中間問題”的思維訓練給學生的時間與空間都不夠。

解決辦法:(分4步完成)

1、利用2個信息,解決一步的問題,並列式計算;

2、要解決這個問題必用到哪2個信息?再列式計算。(滲透“分析法”解決一步的問題)

3、“要知道每個小圈有多少人?”又該怎麼解決呢?請你們試着做一做並同桌交流。(學生嘗試列式計算)

4、(反饋)學生上臺寫出結果,並說出每一步解決的是什麼問題

4、如何有效體現解題策略多樣化?

試教時:

老師對每個問題、每種方法平均使用力量,甚至把不好說出道理的方法:

60÷5÷2=6(人)多次有意地呈現出來,學生只有挖空心思地去說理,這樣人爲地增加了難度。

解決辦法:

1、以基礎方法爲主(連除),其他方法爲輔。

2、以面向大多學生實際水平爲主,兼顧部分優生爲輔。

3、根據課堂實際情況,學生沒有提到的其他方法,則不用展示。

5、練習形式與手段的選擇:

這節課中的練習題有一定的難度:如:求“平均每輛車每次運多少千克?”,而圖中“2輛車”屬隱含信息。

試教時:

老師爲降低難度,就把3種方法的算式直接都呈現出來,再讓學生說每種方法每一步的思路,形式單一,而且學生對第一步到底該解決什麼問題是模糊的。

解決辦法:

1、明確問題後,引導學生分析、理解“每輛車每次”的含義(圖中“2輛車”屬隱含信息),然後讓學生獨立完成,最後全班交流

2、變形式、手段進行同類題型的練習,抓好切入點

如:(我會連)

①平均每天售出多少張票?2×3

②一共演出了多少場?954÷2÷3

③平均每場售出多少張票?954÷2

教師抓好切入點:

1、“954÷2÷3中的2表示什麼?3呢?”

2、“平均每場售出多少張票?爲什麼用兩步計算?”

五、聽後反思

體會:

1、課件的精美,充分調動了學生學習的興趣,學生精神飽滿;

2、教師親和的語氣、瀟灑的神態、獨特地教學風格,拉近了師生間的距離,氣氛活躍;

3、教師能做到換位思考:精彩的設計,導致學生說理的清晰;

4、教師“扶”“放”到位,能給學生充足的思考與表達時間與空間,因而學生學得輕鬆;

5、教師能靈活駕馭課堂,不拘泥教學設計。

個人建議:

1、教師評價語如果更豐富、及時,學生參與率一定會更高;

2、對學生回答的問題做到及時反扣,也許效果更好。

三年級數學說課稿7

各位評委老師,各位同學,大家好!我是來自XX系XX班的XX,今天我給大家說課的課題是《筆算乘法》第一課時內容。下面我將從說教材、說學情、說目標與重難點、說教法與學法、說教學準備、說教學過程以及說板書和作業七個方面進行我的說課。

一、說教材

《筆算乘法》是選自人民教育出版社三年級下冊第五單元“兩位數乘以兩位數”中的第二節內容,在教材上包括63頁——69頁內容。本次說課是針對其中《筆算乘法》第一課時內容:筆算乘法中的不進位乘法(63頁——64頁)。

本節內容隸屬於“數與代數”的內容,是在學生掌握了兩位數乘以整十兩位數的基礎上進行的,教材編排遵循了循序漸進、由易到難的原則,先介紹兩位數乘以兩位數中不進位的算法,再進行進位的算法。本節內容既承接了之前乘法學習中多位數乘以一位數的內容,又爲之後三位數乘以兩位數打下堅實的基礎。

新課程標準要求該學段的學生能夠熟練掌握兩位數乘兩位數的運算技能,並能夠運用計算法則解決現實生活中的簡單問題。這些要求可以通過本課的教學得以體現。

二、說學情

三年級的學生具有思維快速發展,注意力和表達能力強等認知和學習特點,同時,該階段的學生同樣具有個體差異大、情感變化強、意志力薄弱等弱點。可以說,在教育這個階段的學生時,教師如何通過合理科學的引導來培養學生的學習行爲習慣是重中之重。

學生在學習本課之前,已經具備一定的數學運算能力,在接受新知識方面具有濃厚的興趣。但在計算中仍然存在馬虎大意的問題,在運用運算規則解決實際生活問題上存在一定的遷移難度。 這些特點對於本課的教學設計提出了新的思考。

三、說目標

與重難點 根據以上分析,結合新課程標準的教學設計要求,我設計了以下教學目標:

(一)知識技能目標:通過問題解決,讓學生掌握兩位數乘以非整十不進位兩位數的計算法則;

(二)數學思考目標:通過兩位數乘以整十兩位數到兩位數乘以非整十的不進位兩位數引導,讓學生學會獨立思考和體會數學基本思想和思維方式;

(三)問題解決目標:通過具有生活情境的例題運算練習,讓學生形成由課本向現實生活情境的數學學習遷移;

(四)情感態度目標:通過教師引導學生積極參與教學活動,培養學生對數學的好奇心和求知慾,鍛鍊學生克服困難的意志和決心。 我把知識技能目標作爲本課教學的重點,把問題解決目標作爲本課的難點。

四、說教法與學法

新課標理念要求學生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基礎上建構知識。根據本課的內容特點,結合學情分析,我設計了以下教學方法和學生學習指導方法:

(一)講授法。通過乘法順序和數位對位等新知識的講解,讓學生明瞭兩位數乘以非整十不進位兩位數的運算規則;

(二)情景教學法。通過趣味性的情境呈現新知,讓學生在輕鬆愉悅的氛圍中參與到學習的過程中來;

(三)合作探究法。通過比較與研討不同計算方法的優點和不足,讓學生體會到相互間交流與探討的樂趣;

(四)練習鞏固法。通過新知識學習之後的課堂訓練,鞏固所學知識,及時發現並解決問題;

(五)遷移式指導學習法。在學生充分掌握新知識的基礎上,教師列舉現實生活情境案例,舉一反三,讓學生能夠把所學運用到實際問題的理解和解決上。達到數學爲生活服務的目的。

五、說教學準備

爲了本節課的順利展開,我準備了教學PPT

六、說教學過程

根據以上分析,我設計了四個環節完成本課的教學:

環節一:複習導入,情境呈現(8分鐘)

上課初試階段,我會由簡到難地呈現出一些複習題,如:10×10;30×40;90×70;19×20;38×80等。讓學生以小組之間“開小火車”的'方式完成,每列“小火車”開的速度和正確率進行比拼,在複習舊知識的基礎上,把學生的學習狀態拉回到課堂上來。

在學生逐步進入到學習狀態之後,我會呈現出一個新知識學習的教學情境:“小紅的媽媽帶着小紅去書店買一套課外書,這套課外書總共有12本,每一本的價格是24元。媽媽給小紅出了一個難題,問小紅總共需要付多少錢。你能幫助小紅解決這個問題嗎?你有哪些方法可以幫助小紅解決問題?”

情境呈現之後,我再輔以小小的獎勵措施激勵,允許學生在獨立思考的情況下同桌或小組討論,引發學生的思考和競爭,從而順利過渡到教學活動中來。 [設計意圖]:上課初,學生注意力不集中,於是我採用了競爭性的複習導入形式,以由簡到難的問題逐步把學生的注意力拉回課堂;之後的情境呈現、獨立思考和小組討論環節,讓學生的思維充分發散,尋求多種問題解決的思路。

環節二:成果評價,新知講授(20分鐘)

1.在學生參與討論的時候,我會進行課堂巡視,發現不同的問題解決途徑,然後有針對性的讓學生呈現研討的成果並進行鼓勵,最終通過全班同學投票選擇最爲便捷的運算方法。若是沒有學生呈現出本節課所要講解的方法,我會給出這種方法——兩位數乘以非整十不進位兩位數,以及其他解決問題的方法,讓學生做出優劣性的評價。

2.對於新知識的呈現,不可避免的存在運算規則和運算技能上的問題,這時我會板書具體詳細的計算步驟和程序,以及每個步驟上容易出現問題的地方和注意事項:包括數位對位法則,乘法順序法則,積的寫法順序法則等,並使用彩色粉筆以及醒目的箭頭標誌和特殊符號使用給學生以清晰明瞭的提醒。

3.在完成初步的新知識講授之後,爲了加深記憶,我會讓學生複述整個運算流程和運算規則,然後通過學生的複述和我的補充,最終完成兩位數乘以非整十不進位兩位數的文字規則描述,並督促學生記錄在課本上。

[設計意圖]:建構主義學習理論認爲:知識的學習是學習者自我選擇和建構的過程,我在設計這一環節的時候,充分考慮到作爲主體的學生自我建構能力,在學生自己比較與歸納的基礎上,通過師生之間的協商互助來達到問題解決。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生用自己的語言構建一個易於學生理解的運算法則,更容易讓學生掌握新知識。

環節三:隨堂練習,鞏固提高(8分鐘)

上述環節進行之後,我將佈置教材63頁“做一做”中的8個題目,讓學生隨堂練習,同時,我會把這8個題目呈現在黑板上,讓具有代表性的同學上黑板完成題目。在此過程中,我會隨堂巡視,發現有針對性的問題。

在學生完成的基礎上,我會結合學生自評、同學互評和教師評價相結合的方式對上黑板完成題目的學生成果進行評價,找出呈現的問題並進行糾正。

[設計意圖]:通過有效的隨堂訓練來鞏固教學成果,能夠及時地發現問題並即刻解決,把問題留在課堂中。

環節四:課堂總結,思路整理(4分鐘)

最後一個環節,我會提出一個總結性的問題:“同學們,通過這節課的學習,你學到了什麼?”讓學生用自己的語言描述本節內容學習的收穫。這時,我會讓不同層次的學生分別作出表達,幫助其作出自我總結。

[設計意圖]:通過學生自己的語言表述,既對本節課的學習內容作出總結,又幫助學生自己釐清思路。

七、說板書和作業設計

根據教學目標和課後練習,我設計了以下一個作業: 把課後“練習十五”中的1——4題做在課後作業本上。 以下是我本節課的板書設計: (略) 我的說課到此結束,請各位老師和各位同學指導批評。

三年級數學說課稿8

一、教材與學情分析

《隨機抽樣》是人教版職教新教材《數學(必修)》下冊第六章第一節的內容,“簡單隨機抽樣”是“隨機抽樣”的基礎,“隨機抽樣”又是“統計學‘的基礎,因此,在“統計學”中,“簡單隨機抽樣”是基礎的基礎針對這樣的情況,我做了如下的教學設想。

二、教學設想

(一)教學目標:

(1)理解抽樣的必要性,簡單隨機抽樣的概念,掌握簡單隨機抽樣的兩種方法;(2)通過實例分析、解決,體驗簡單隨機抽樣的科學性及其方法的可靠性,培養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3)通過身邊事例研究,體會抽樣調查在生活中的應用,培養抽樣思考問題意識,養成良好的個性品質。

(二)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掌握簡單隨機抽樣常見的兩種方法(抽籤法、隨機數表法)

難點:理解簡單隨機抽樣的科學性,以及由此推斷結論的可靠性

爲了突出重點,突破難點,達到預期的教學目標,我再從教法、學法上談談我的教學思路及設想。

下面我再具體談談教學實施過程,分四步完成。

三、教學過程

(一)設置情境,提出問題

〈屏幕出示〉例1:請問下列調查宜“普查”還是“抽樣”調查?

A、一鍋水餃的味道B、旅客上飛機前的安全檢查

C、一批炮彈的殺傷半徑D、一批彩電的質量情況

E、美國總統的民意支持率

學生討論後,教師指出生活中處處有“抽樣”,並板書課題——XXXX抽樣「設計意圖」生活中處處有“抽樣”調查,明確學習“抽樣”的必要性。

(二)主動探究,構建新知

〈屏幕出示〉例3:語文老師爲了瞭解07電(1)班同學對某首詩的背誦情況,應採用下列哪種抽查方式?爲什麼?

A、在班級12名班委名單中逐個抽查5位同學進行背誦

B、在班級45名同學中逐一抽查10位同學進行背誦

先讓學生分析、選擇B後,師生一起歸納其特徵:(1)不放回逐一抽樣,(2)抽樣有代表性(個體被抽到可能性相等),學生體驗B種抽樣的科學性後,教師指出這是簡單隨機抽樣,並複習國中講過的有關概念,最後教師補充板書課題——(簡單隨機)抽樣及其定義。

從例2、例3中的正反兩方面,讓學生體驗隨機抽樣的科學性。這是突破教學難點的重要環節之一。

複習基本概念,如“總體”、“個體”、“樣本”、“樣本容量”等。

〈屏幕出示〉例4我們班有44名學生,現從中抽出5名學生去參加學生座談會,要使每名學生的機會均等,我們應該怎麼做?談談你的想法。

先讓學生獨立思考,然後分小組合作學習,最後各小組推薦一位同學發言,最後師生一起歸納“抽籤法”步驟:

(1)編號制籤

(2)攪拌均勻

(3)逐個不放回抽取n次。教師板書上面步驟。

請一位同學說說例3採用“抽籤法”的實施步驟。

「設計意圖」

1、反饋練習落實知識點突出重點。

2、體會“抽籤法”具有“簡單、易行”的優點。

〈屏幕出示〉例5、第07374期特等獎號碼爲08+25+09+21+32+27+13,本期銷售金額19872409元,中獎金額500萬。

提問:特等獎號碼如何確定呢?彩票中獎號碼適合用抽籤法確定嗎?

讓學生觀看觀看電視搖獎過程,分析抽籤法的侷限性,從而引入隨機數表法。教師出示一份隨機數表,並介紹隨機數表,強調數表上的數字都是隨機的,各個數字出現的可能性均等,結合上例讓學生討論隨機數表法的步驟,最後師生一起歸納步驟:

(1)編號

(2)在隨機數表上確定起始位置

(3)取數。教師板書上面步驟。

請一位同學說說例3採用“隨機數表法”的實施步驟。

三年級數學說課稿9

一、前言

學生在日常生活中對東、南、西、北等方向的知識已經積累了一些感性的經驗,並通過第一學年的學習,已經會用上、下、左、右、前、後描述物體的相對位置。本課在此基礎上,使學生學習辨認東、西、南、北四個方向。

二、教學目標

根據新課程標準的具體要求和本節課的教學內容,結合學生實際我制定了以下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目標:結合具體情境,認識東、南、西、北四個方向,並能用這些方位詞描述物體所在的方向。

2、過程與方法目標:

(1)學會在給定的條件下確定平面圖上的方向;學會看簡單的路線圖,並能描述行走的路線;

(2)通過現實的教學活動,培養學生辨認方向的意識,進一步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通過活動體驗,培養學生熱愛生活、學以致用的意識和小組合作的精神,感受數學與現實生活的密切聯繫。

三、教學重點和難點

1、教學重點

結合具體情境,認識東、南、西、北四個方向,並能用這些方位詞描述物體所在的方向。教學難點:學會看簡單的路線圖,並能描述行走的路線,進一步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

四、說教學策略

1、學情分析學生在日常生活中對東、南、西、北等方向的知識已經積累了一些感性的經驗,並通過第一學年的學習,已經會用上、下、左、右、前、後描述物體的相對位置,對本課學習打下了堅實基礎。

2、設計理念

(1)讓學生學習有價值的數學教師進行數學教學時是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不能死摳教科書,應避免讓學生死記枯燥的概念。這節課從學生的興趣引入,選擇了學生樂於接受的、有價值的題材。在教學過程中密切聯繫生活實際,讓學生自主的學習。

(2)合作與探究,培養學生的探索精神新課改積極倡導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其目的是讓學生學會學習。要切實實現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合作探究是重要的方法之一。

3、教法這節課我主要採用互動、合作、探究的教學方法,放手讓學生在有限的時間和空間裏,根據自己的學習體驗,用自己的思維方式通過師生、生生到動,合作,探究等方式,自由地、開放地去探究,去發現,去“再創造”新知識。

4、學法

課程標準指出必須轉變學生舊的學習方式。本節課在學生學習方法的引導上力求體現:在具體的生活情景中,讓學生親身經歷發現問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體驗探索成功的快樂;通過師生或生生之間的互動、探究、合作來完善自己的想法,形成自己獨特的學習方法;通過靈活、有趣和富有創意的練習,提高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聯繫生活實際解決身邊問題,體驗學數學用數學的樂趣。

5、教學準備數學書本,每組學生一張校園平面設計圖,學生分小組按教室的東、南、西、北四個方向就坐。

五、教學過程

數學學習不是一個簡單的、被動的接受過程,而是學生體驗探索、實踐活動的過程。基於這一理念,我設計了以下教學環節:

(一)、創設情境,生成問題。

課的一開始,我先讓學生介紹自己在班級內的位置;介紹完自己後,再把你前後左右分別是誰也介紹一下;轉個方向再次介紹,從而引出“爲什麼同一個人,他一會在你的'左邊,一會又是在你的前面呢?讓學生體會到用前後左右描述位置有一定的侷限性。從而引出新課,用東南西北來描述。

教師板書:東南西北

【課始師生的談話,不僅激發了學生的學習數學的興趣,而且融洽了師生之間的關係,併爲後面認識東南西北埋下了伏筆,同時順利地導入了新課。】

(二)、探索交流,解決問題

第一層次:學生介紹辨別方向的方法讓學生介紹自己所知道辨別方向的方法,如:看太陽辨別方向,看北極星辨別方向(這兩種方法在學生說後,師生邊說邊寫);用指南針辨別方向;看積雪辨別方向;在深山看樹葉辨別方向等等。

【從學生已有的知識和生活經驗出發,讓學生充分彙報,交流生活中辨別方向的方法,將已有的前、後、左、右的方向知識與東、南、西、北建立聯繫,使學生體會到生活中經常要用方位的知識,感受數學與現實生活的密切聯繫。】

第二層次:辨別生活中的東南西北

教師提問:今天我們坐在教室裏,你能辨別現在的東南西北嗎?我給學生出示了三個活動內容:

1、你首先找到的是哪個方向,用什麼方法找到的?

2、你是怎麼根據這一個方向辨別出另外的三個方向的?

3、你知道教室的東南西北四個方向都有些什麼嗎?

學生依據個人的不同經驗在小組內互相交流,有的先找到了東方,那是太陽升起的方向,有的先找到了西方,那是太陽落下去的方向,有的先找到了北方,那是北極星的方向。然後通過形式多樣的遊戲活動,如聽口令做動作等,感知南與北相對,東與西相對。此時,教師注意進行方法的指導:東南西北是按順時針的方向排列的。這裏教師不對學生做統一的要求,尊重學生不同的思維習慣。

接着讓學生說一說教室的東南西北四面牆上都有些什麼?

將物體與方向建立聯繫,有利於學生對方位的記憶。認識了東南西北,接着我讓學生介紹一下自己的東南西北分別坐着誰?

使學生進一步加深對不同方向的認識。接着我讓講臺前的學生進行介紹,同時變換方向進行介紹,學生可能會受前後左右相對性的影響,認爲方向也會因爲轉個方向,而使自己的方向發生了變化,從而讓學生通過探討使學生明白,方向是固定的,不會因觀察者的朝向而發生變化,從而使學生區別前後左右的相對性。

隨後安排一個開火車找方向的小遊戲,讓學生閉眼想象,睜眼判斷,發揮學生的空間想象能力,培養學生的空間觀念。

第三層次:辨別地圖上的東南西北課前,我帶領學生進一步熟悉了校園,讓學生說一說校園中的建築物在學校的大體位置。然後發給每個學生一張畫好方格的校園平面圖,讓學生以操場爲中心,先確定操場四周的四個方向,再把東南西北四個方向的物體補充完整。學生獨立設計,反饋。預計學生中會出現上方定爲東南西北的都有,讓各種不同表示方法的同學做一下介紹,從而引出爲了統一,方便大家觀察,地圖一般是按“上北下南左西右東”來設計的。

教師板書:上北下南,左西右東讓學生親身經歷畫平面圖,統一平面圖方向的過程,感受方法的多樣性,明確了統一方向的必要性。實現了從實際方向向地圖方向的遷移,注重了對學習過程及學習方法的探究。

(三)、鞏固應用,內化提高本環節主要設計了靈活有趣,富有創新的練習。

1、看簡單的線路圖回答:周海軍和王小娟同學上學可以怎樣走?(練習一第3題)

2、出示北京天安門廣場及四周建築的照片和相應的平面示意圖,讓學生說一說各建築物之間的位置。

【讓學生把所學的有關方向知識運用實際生活中,鞏固了所學的知識,進一步發展了學生的空間觀念,使學生感受數學與現實生活的密切聯繫,同時也培養了學生的應用意識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四)、回顧整理,反思提升

課到此時,我想每一位學生都有很多的收穫與想法,讓學生說一說本課的收穫與遺憾,要特別關注學生的遺憾,因爲這是急需解決的。至於本節課的板書,我致力於條理清晰,簡明扼要。本節課我遵循以學生爲主體,教師爲主導,訓練思維爲主線的教學原則,各種活動貫穿其中,充分體現了新課標的精神。教學中學生願學、樂學,教學重難點突出,課堂氣氛活躍。這一課經過學生的自主探索,教師的有效引導,取得了預期的教學效果。謝謝!板書設計東南西北北(上)西(左)東(右)南(下)教學反思數學知識來源於生活,服務於生活。尤其是國小數學,在生活中都能找到其原型。因此,我在本課時教學中努力挖掘生活中有利於培養學生實踐能力的素材,找準結合點,力求做到在每個環節上儘可能多地給學生一些實踐活動的空間。從學生已有的知識和生活經驗出發,讓學生充分彙報、交流生活中辨別方向的方法,將已有的前、後、左、右方位知識與東、南、西、北建立聯繫,使學生體會到生活中經常要用到方位知識,感受數學與日常生活的密切聯繫。

結合校園和教室的具體情況,讓學生介紹校園和教室的四個方向各有什麼,使學生進一步熟悉東、南、西、北這四個方位。這一單元雖然內容不多,但要讓學生真正把握住其中的幾個重要環節,還需要教師多動腦筋,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挖掘學生的潛能,使學生能學到真正的知識。讓學生把所學的有關方面知識運用到實際生活中,使學生獲得充分的解決問題的經驗,體會解決問題策略的多樣性,感受與日常生活的聯繫,培養了學生的應用意識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三年級數學說課稿10

一、說教材

教學內容:青島版數學三年級下冊第100頁信息窗5及第101頁練習。

教材分析:商不變性質是在學習了筆算乘法、筆算除法和積的變化規律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它在國小數學中是佔有很重要的地位,是進行除法簡便運算的依據,也是今後學習小數乘除法、分數、比的基本性質等知識的基礎。教材中利用學生已有的計算技能,通過計算比較,提出問題,引導學生思考發現商不變的規律。這部分內容不但可以鞏固所學的計算知識,同時培養了學生初步的抽象、概括能力以及善於觀察、勤于思考、勇於探索的良好的學習習慣。

基於以上分析及新課程的要求,我擬定了以下教學目標和重難點.

教學目標:

1、理解和掌握商不變性質,會靈活運用商不變性質進行一些簡便計算。

2、培養學生敏銳的觀察力和比較分析、抽象概括能力。

3、培養學生善於發現、提出問題、探究問題、合作交流的學習能力。

4、激發學生的數學學習興趣,培養對數學的親近感。

教學重點:在探索過程中發現商不變的規律

教學難點:理解和運用商不變性質

二、說教法

根據本課教學內容的特點和三年級學生的思維特點,我選擇了引導發現法爲主,輔以談話法、直觀演示法等方法的優化組合。充分發揮老師的點撥作用,利用課件調動學生的能動性,引導他們去發現規律、分析規律、解決實際問題、獲取知識,從而達到訓練思維、培養能力的目的。

三、說學法

教法和學法是和諧統一的,相互聯繫不可分割的。教學時要注意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通過小組合作,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誘發其內在的潛力,獨立主動的探索規律,使他們不僅學會,而且會學。如教學商不變規律時,引導學生觀察、分析、發現規律,學生先從上往下觀察,找到被除數和除數同時擴大相同的倍數,商不變;接着讓學生從下往上觀察,遷移類推出被除數和除數同時縮小相同的倍數,商不變。把學生的求知慾由潛伏狀態誘發爲活動狀態,培養學生的主動探索精神和概括歸納能力。

四、說教學程序

(一)情境導入

師:秋天的時候,猴王在美麗的花果山爲小猴分桃子。猴王說:“每3只小猴分6個桃子吧。”小猴聽了直叫:“不夠,不夠。”猴王又說:“好吧,給你們60個桃子,30只小猴分着吃吧。”小猴聽了說:“能不能再多分點。”猴王又說:“真拿你們沒辦法,給你們600個桃子,不過得300個小猴分。這下你們該滿意了吧?”這時小猴笑了,猴王也笑了。(通過學生喜聞樂見的童話故事,激發起他們的學習興趣和探索的慾望。)

(二)啓發提問

1、同學們,爲什麼小猴和猴王都笑了呢?

(組織學生討論,分析故事中的條件和問題,列出算式,爲學習新知做準備。)

“3只小猴分6個桃子,6÷3=2。每隻小猴平均分到兩個。”

“30只小猴分60個桃子,60÷30=2。每隻小猴平均分到兩個。”

“300只小猴分600個桃子,600÷300=2。每隻小猴平均分到兩個。”

2、在除法算式裏,除號左邊的6、60、600這些數我們稱作什麼?(被除數)除號右邊的3、30、300這些數我們稱作什麼?(除數)除得的結果我們又稱作什麼?(商)如果以第一個等式爲標準,下面三個等式中的被除數、除數和商,什麼變了,什麼不變?(被除數、除數變了,商不變)被除數和除數是怎麼變化,而商不變呢?今天我們就來學習商不變的性質"。(板書課題:商不變的'性質)

(三)解決問題

1、觀察比較。

(這一環節我引導學生先從上往下觀察,再從下往上觀察來探究規律,這一環節是本節課教學的中心環節,爲突出重點,突破難點。我給學生充分的探索空間,讓學生在探索的學習過程,經歷自己構建數學知識的過程。)

2、通過剛纔的比較,你發現了什麼?

生:我發現被除數和除數同時乘同一個數,商不變。

生:我發現被除數和除數同時除以同一個數,商也不變。

(在這裏,學生能直觀地看出被除數和除數同時乘或除以同一個數,商不變。但是還沒有發現0除外的情況,教師可以先不提示,留待後面讓學生自己去探索。)

3、根據上述的例子,學生自己舉例,在括號裏填數。

()÷()=2

4、自己填數驗證規律。(通過動手驗證,學生對知識從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記憶。實踐中也加深了對知識發生過程的理解。)

5、你能把我們找到的規律用自己的話總結一下嗎?

學生可能會總結出:被除數和除數同時乘或除以同一個數,商不變。

師:大家總結的不錯,我們可以看看書上和我們總結的是否相同,看書101頁,請大家仔細讀一下。

發現了什麼?(在這裏,學生會發現怎麼會有“0除外”這三個字呢?這是怎麼回事呢?激起了學生思考和探索的慾望。)

小組討論,然後全班交流。

請學生自己舉例來說一說,爲什麼必須“0除外”。

讓學生齊讀:被除數和除數同時乘或除以同一個數(0除外),商不變。

在書上找找那些詞是關鍵詞?(同時、相同的數、0除外)在書上劃出來。

(四)、鞏固新知、拓展練習:

(練習的設計,努力體現由淺入深,由易到難,特別注意在商的變化中鞏固規律,使學生逐步加深對商變化規律的理解,並能夠靈活運用。爲此我設計了以下練習。)

1、從上到下,先算出每組題中第一題的商,然後很快地寫出下面兩題的商。

45÷ 3 =______ 8800÷ 800=______

450÷ 30 =______80÷ 80=______

4500÷ 300 =______880÷ 8=______

2、找規律填表

被除數

60

120

180

240

360

除數

10

20

30

40

50

3、判斷:

(1)甲乙兩數的商是7,如果甲乙兩數都擴大100倍,商是700。( )

(2)被除數擴大3倍,除數乘3,商不變。 ( )

(3)48÷12=48 × 2 ÷12 × 2 )

(4)48÷12=(48 ÷ 2)÷(12 ÷ 2)( )

(五)總結:這節課你有什麼收穫?

三年級數學說課稿11

一、說教材

1、全冊說課稿打包:人教版國小數學三年級下冊說課稿全冊

九年義務教育國小數學第六冊第三章“年、月、日”的第一課時。

2、教材分析

時間單位是較爲抽象的計算單位。國小在前面已經掌握了小時、分、秒,並在實際生活中積累了年、月、日方面的感性經驗,有關年、月、日方面的知識,也越來越多地出現在他們的生活和學習內容中,有了形成較長時間觀念的基礎。本單元是在此基礎上向學生介紹有關年、月、日等時間單位方面知識的。本課是讓學生藉助觀察年曆來認識時間單位年、月、日的,然後介紹平年、閏年的判斷方法,以及拳頭記憶法和大月歌訣記憶法,最後是算出平年、閏年全年的天數。

3、教學重點、難點:

年、月都是較大的時間單位,讓學生建立時間單位的觀念和掌握單位間的進率是教學的重點。掌握平年、閏年的判斷方法是教學難點。

關於練習題的編排,編者是按照新授內容的順序安排的,形成多樣。第1題是先練習了年、月、日之間的進率,再說出平年和閏年的天數;第二、三、四題是讓學生靈活運用所學的知識來解決問題,提高了學生解答問題的能力。

4、教學目標:

根據本節課的重、難點和內容的特點,我制定了以下四條教學目標:

(1)能夠說出年、月、日之間的關係,能閱讀日曆、年曆,並寫出日期。

(2)能夠說出各月的天數並能正確分辨大月和小月。

(3)理解、掌握平年、閏年的判斷方法,並能說出平年和閏年的天數。

(4)培養學生觀察能力、判斷能力和探究能力。

這幾條目標既有知識層,又有運用層,而且概括了本課時的知識點,明確、具體、可測。

二、說教法

1、教法上:

①努力體現教師爲主導、學生爲主體、訓練爲主線的原則。注重知識形成過程的教學,通過啓發、誘導、設置懸念,培養學生探討知識的能力和抽象概括能力,做到精講多練,講練結合,步步紮實。②儘量利用直觀教具、電化教學等手段達到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提高課堂教學效率。③努力體現目標教學特點,在突破重點、難點的過程中重視教學信息的反饋和學生學習能力的培養。如:在教學年、月、日的進率時,我是通過讓學生觀察1993年的年曆使學生知道一年有多少個月,每個月有多少天,通過教與學的雙向反饋,使教師更加清楚學生對這一教學重點的掌握情況,使下面的教學建立在穩固的基礎上。再通過教師幻燈片演示近幾年二月份的天數,學生通過動腦、想、說、總結概括等一系列的活動,突破教學難點。

2、教具準備:

分句課本的特點和學生年齡特點,我準備了以下教具:年曆、幻燈片、錄音機等。通過這些教具,可以使學生直觀地發現規律,學到知識。

三、說學法

在學法上,通過讓學生觀察、看書、質疑、討論、總結、概括、實踐運用等手段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如:在教學一年或者一個月的時間有多長時,首先利用年曆組織學生進行觀察等活動,並注意聯繫實際來掌握年、月、日之間的關係;通過讓學生觀察幻燈片中二月份的天數發現每四年一閏的規律。再經過計算1980÷4和1986÷4得出平年、閏年的判斷方法。這樣可以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探究能力和判斷能力,從而提高學習興趣。

四、說教學過程

下面說一說教學過程程序。因爲這是年、月、日的起始課,所以要有個好的開頭,人們常說,好的開始是成功的一半。爲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和好奇心,我利用猜謎語的形式來導入課題,我是這樣導入的:“同學們,老師讓你們猜個謎好嗎?請同學們注意聽:有個寶寶真希奇,身穿三百多件衣,天天都要脫一件,等到年底剩張皮!”誰能說這是什麼?學生很快就能猜到這是日曆。然後,教師出示一本日曆,通過引導學生觀察日曆,可以知道:在日曆上我們可以找到某年、某月、某日,這就是我們要學習的內容:“年、月、日”的認識,(板書課題)。這樣,通過學生猜謎語和引導學生觀察日曆,導入課題,既直觀形象,過度又自然,同時好能激發求知慾,吸引學生注意力,爲下面學習新知打下基礎。

爲了讓學生有目的、有重點地學習新知,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和知識的特點,我分兩次口述學習目標,我是這樣出示學習目標的:同學們,你們知道這節課首先要完成哪兩個任務嗎?我來告訴你們,第一個任務是能夠說出年、月、日的關係,能閱讀日曆、年曆並寫出日期;第二個任務是能夠說出各月的天數,並能正確分辨大月和小月。這樣出示目標既不枯燥乏味,又不死板,還能讓學生記得住,激發求知慾。

出示完目標後,教師將沿着這條線去教,學生也將沿着這條線去學。通過讓學生有目的地觀察1993年的年曆,使學生初步學會看年曆並知道一年有多少個月,哪幾個月是31天,哪幾個月是30天等知識。我是這樣設計的:通過看年曆,你知道一年有幾個月?每個月的天數都一樣?每個月各有多少天?看完後請同學們打開書80頁,這是1993年的年曆,請同學們根據鴨博士提的問題認真觀察年曆。由於問題簡單,學生看完後會積極地舉手回答問題,我根據學生的回答板書:一年有12個月,每個月的天數都一樣,有的月份是31天,有的月份是30天,31天的月份有一、三、五、七、八、十、十二這幾個月;30天的有四、六、九、十一這幾個月;二月有28天。板書完後,我告訴學生通常把有31天的月份稱大月(板書大月),把30天的月份叫小月(板書小月)。在學生熟悉了年曆之後, 藉助於他們平時對時間的直接經驗和想象力,把抽象的時間與具體事件聯繫在一起進行一些有趣的活動,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如:1993年的兒童節是星期幾?國慶節是幾月幾號?你自己的生日是幾月幾號?你能用鉛筆把它圈出來嗎?通過這樣的練習,使學生建立起了較長的時間觀念,鞏固了年、月、日之間的關係,同時對學生進行了愛國主義教育,順利地完成了前兩個任務。

在學生知道什麼是大月,什麼是小月後,讓學生判斷自己的生日是在大月還是在小月從而引出二月。這時我告訴學生,二月既不是大月,也不是小月,它是一個特殊的月份,爲什麼呢?再通過讓學生觀察不同年份的年曆,發現二月有時是28天,有時是29天(板書29天),寫完後我說明:通常把二月份有28天的這一年叫做平年,有29天的那一年叫做閏年(板書平、閏年)。這時,我口頭出示第三個學習目標:如何判斷某一年是平年還是閏年,並能說出平年和閏年的天數就是我們將要完成的第三個任務。出現了平年和閏年後,學生會產生疑問:爲什麼會有平年和閏年呢?爲了解決這個問題,我充分利用電教手段,讓學生聽一段錄音:“你知道嗎?……。”這個錄音既回答了學生的疑問,又吸引了學生的注意力,爲再次激發學生的求知慾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聽完錄音後,我用幻燈出示了1980年到1992年二月份的天數,通過讓學生認真觀察、討論,自己發現四年裏有三個平年和一個閏年的規律,並經過計算得出閏年的年份與4的關係,從而學會判斷方法。這樣既加深了理解、記憶,還培養觀察、概括能力,突破了教學難點。

爲了鞏固判斷方法,瞭解學生掌握情況,我讓學生對“做一做”的第3題進行了練習。爲了讓學生在最短的時間內做出正確判斷,我把原題進行了改動,把書中只給的年份都分別除以了4。在判斷20xx年時,我用了20xx÷4的,學生看到這題會問:“爲什麼要除以400,而不是除以4呢?”我及時利用教科書下面的底注,通過讓學生看82頁下面的底注,使學生初步瞭解公曆年份是整百數的必須是400的倍數纔是閏年。由於學生年齡較小,知識有限,這裏只作爲常識讓學生了解一下就可以了。

爲了便於學生記憶一年中每個月的天數,我給學生介紹了左手拳頭數月份和用兒歌記憶大月的方法,這樣學生既學得生動活潑,又有助於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爲計算一年的天數打下了基礎。我是這樣設計的:同學們,看幻燈,圖上有一個左拳頭圖,在左手的拳頭上我們可以依次數出十二個月份。這時,我先引導學生在圖上數月份,邊數邊標出月份。再學生觀察圖知道:凡是凸起的地方表示月份都是大月,凹下去的地方除了二月外都是小月。再引導學生在自己的拳頭上數月份進行練習。這樣既能親身體驗,又能達到鞏固的目的。由此再一道記大月的歌訣:“一、三、五、七、八、十臘,三十一天永不差。”在此,講清十二月就是實際生活中的常說的臘月。

在學生初步掌握了各個月份的天數之後,讓學生利用剛剛學到的知識自己計算出平年和閏年各有幾天,並填在書上,通過提問,知道平年有365天(板書365天),閏年有366天(板書366天)。這樣設計既鞏固了新知,有培養了學生的靈活性。再通過“做一做”中的第1、2題進行練習。

到此,本課知識已經學完,通過看書質疑進行小結。小結時我採用提問題、學生小結的方式:通過這節課的學習,你知道了什麼?在學生總結、的基礎上教師再進行歸納概括,在學生腦海中形成一個完整的知識體系。

最後是回顧目標進行檢測,通過測評可以獲得反饋信息並及時補救,做到當堂知識當堂掌握。測評時,我充分利用課本中的練習題。這些練習緊扣重點,既有層次,又有梯度;既考查了學生的基礎知識,又考查了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增強了學生的自信心。

三年級數學說課稿12

一、說課內容:

人教版數學三年級下冊P42-----P43《平均數》

二、教學內容的地位、作用和意義:

《平均數》這個內容被安排在《統計》這個單元之內,教材強調的是平均數的計算方法,而在本冊教材中,並非編者任意而爲,它是在學生認識條形統計圖、並能根據統計圖表進行簡單的數據分析之後進行教學的。在統計中,平均數常用於表示統計對象的一般水平,它是描述數據集中程度的一個統計量,可以反映一組數據的一般情況,也可以用它進行不同組數據的比較,以看出整體之間的差別,可見平均數是統計中的一個重要概念,讓學生學習數的知識,並不僅僅是爲了達成求平均數的技能,理解平均數在統計學上的意義及對生活的作用更顯重要。

三、教學目標:

這節課的教學目標我是從“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這三個維度來制定的`。

知識與技能目標:

使學生能結合實例理解平均數的意義,會求簡單數據的平均數。

過程與方法目標:

能從現實生活中發現問題,並根據需要收集有用的信息,培養學生策略意識、觀察、動手操作及概括能力.

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1、體驗運用已學統計知識解決問題的樂趣,樹立學好數學的信心。

2、通過小組的學習活動培養學生的合作精神和創新品質,促進學生個性和諧發展。

四、教學的重、難點:

與老教材只強調平均數的計算方法相比,新教材更注重平均數產生的意義,它的功能與生活的聯繫,因此本課的教學重點是掌握平均數的計算方法,學會計算簡單的平均數。難點是平均數在統計意義上的理解和認識。

五、說教法和學法:

根據新課程的理念,在教學中要充分體現以人爲本、爲學生的探究發現提供足夠的時空和適當的指導。我力求體現以內容定教法,教法爲內容與學生服務的宗旨,力求體現師生平等、啓發式的教學方法,爲學生創造貼近他們生活實際的情境,使學生感受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繫。通過師生互動式的討論,使學生充滿求知的慾望。爲學生提供直觀、形象、易於操作的學具,鼓勵學生髮表自已的意見,使他們在合作中,討論中獲取有價值的信息,並能運用新學知識來解決一些簡單的實際問題。

六、說教學過程:

第一步:創設一個吸引學生的活動情境,以學生喜歡的問題引發新的認知衝突,使學生產生對平均數的需求。營造學習新知識的氛圍,引入平均數。四名男生和五名女生進行投籃比賽,每人投中的個數表示在條形統計圖上,要比較男生投得準一些還是女生投得準一些。由於男生人數與女生人數不等,所以比男、女生套中的總個數顯然不合理。又由於女生中有2人套的成績很好,另3人套的比男生少,所以很難對應着進行比較。在學生處於認知衝突的時候讓他們自己想辦法,自己提出應該求出男生與女生每人平均套中的個數才能比較。

第二步:引導學生自主探究、合作學習。新課程提倡學生的主導地位,老師的引導地位,使學生主動得探究知識,這樣學生獲得的新知會是有意義的,而不是機械的。在學生產生了對平均數的需求之後,就讓學生獨立地想一想,該如何求兩個隊的平均得分,可以在紙上寫一寫、算一算,也可以用學具移一移。這裏對於不同層次的學生指出了不同的學習策略和方法,層次低的學生可以選擇老師提供的可以移動方片的學具,層次高的學生可以用列算式的辦法,從得出兩個班的平均得分。在反饋移動方片方法時,老師適時引出把多的分給少的,這樣的方法叫移多補少。在反饋列算式的方法時,讓學生明確先算出投中的總個數,再平均分給每一個人,介紹這種方法稱爲“先合後分” 。

以上過程我覺得應該是教師主導與學生主體有機相結合,清晰地過程使學生在自主探究中真正理解求平均數的方法以及平均數的比較功能。在求平均數的活動中,探索算法,瞭解平均數的意義。在這裏有兩種方法,移多補少和先求和再求平均數。讓學生體會求平均數一般用先求和在求平均數的方法。

三年級數學說課稿13

一、說教材

“噸的認識”是九年義務教育六年制國小數學教材第六冊第四單元“千米和噸的認識”的教學內容。本節課爲一課時。本課題教學前,學生對重量單位千克和克已經有了較深的認識,並能夠準確地進行千克和克單位之間的換算,這爲本節課的教學內容作了知識的鋪墊和思路孕伏。通過本課題教學,學生對重量單位有比較全面的認識和理解。這不僅是工農業生產和日常生活的需要,也爲以後學習別的知識打下基礎。根據教材的編排、大綱要求和學生認知特點,本課的教學目標我確定爲以下兩點:

1學生能夠認識質量單位噸,建立1噸的概念。知道1噸=1000千克。並能進行質量單位之間的簡單化聚。

2培養學生對物體質量估計的能力,能在生活中解決相應的問題。

由於噸是較大的計量單位,學生往往只是眼見,卻未必有真實的感受,因此,教學重點是建立1噸的概念,難點是培養學生對物體質量估計的能力。1噸的重量是非常抽象的,如何讓學生準確感知1噸的重量成爲本節課的突破口。

二、說教法和學法

xxx

三、說教學設計

教學程序分4個環節進行:

1、創設情景,引入新課。

該環節主要是複習與新知有密切聯繫的舊知,自然導入新知,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設計如下:

(1)、課件出示水果貿易市場的畫面。

“一個蘋果重450————,一箱蘋果重15————-(填上合適的單位名稱)估計一輛裝滿蘋果的大卡車中這一車蘋果的質量爲3————。(填上合適的單位名稱)

(2)、從實物中認識噸。(幻燈片展示裝貨物的卡車、火車皮這兩幅畫)

教師引導學生:圖上的噸或t是什麼意思呢?

(3)、揭示“噸”的概念

計量較重的或大宗物體的質量,通常用噸(t)作單位。

(4)、揭示噸與千克之間的進率“1噸=1000千克”

通過創設情境,讓學生從數量上初步感知噸的重量,並反饋有多少同學已經知道“噸”。並從生活實際中引入噸的概念,讓學生感受到數學源於生活,在生活可以隨時發現數學。

2、實物體驗,聯繫生活

本環節逐步由抽象到具體,主要是讓學生加深認識,拓展思維,以直觀形象的物體讓學生充分感知噸這個計量單位所表示的數量是非常重的,爲下一步教學奠定基礎。

(1)、出示實物:一袋50千克的大米和4個5千克的鉛球

教師請學生擡大米,掂鉛球。引導學生:1噸的重量要幾袋這樣的大米啊?20袋這樣的大米你們還擡得動嗎?鉛球同上過程

(2)、同桌互相說出自己的體重,並互相背一背,來感受1個同學的體重有多重。教師引導:1噸的重量相當於幾個我們這樣的同學?

(3)、聯繫生活舉例

這一環節的設計,體現教師爲主導、學生爲主體的教學原則,充分讓學生動腦、動手、動口,積極參與學習,並親身感受和推算,有利於學生建立1噸重的觀念,突破難點。把噸這個重量單位用於生活,強化噸的概念的構建。

3,單位化聚,練習鞏固

(1)、出示例題:5噸=( )千克5噸680千克=( )千克

20xx千克=( )噸2450千克=( )噸( )千克

(2)、開放題:一箱蘋果的重量是10千克,一副啞鈴的重量是5千克,一袋麪粉的重量是25千克一頭牛的重量是500千克,那麼( )個( )的重量是1噸。

小組討論,教師參與學生的討論

4,質疑問難,總結全課

讓學生自己說說這節課主要有什麼收穫?

《毫米的認識》說課稿

尊敬的各位評委、各位同仁,大家好。今天,我說課的內容是人教版《國小數學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三年級上冊第一單元“測量”的第一課時,“毫米的認識”。“毫米的認識”這部分內容,從知識方面來講有釐米的認識做基礎,從經驗方面來講,學生經常用到學生尺,也有用尺子進行測量的經歷。這時,水到渠成的學習“毫米的認識”,能讓學生對長度單位有一個比較完整的認識。這部分知識在生活中無處不在,是學生身邊的數學。因此,本節教學不僅是學生今後進一步學習的重要基礎,也爲提高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和實踐能力創造了條件。根據國小生以具體形象思維爲主的特點和學生已有的認知水平,我制定了以下教學目標:1、使學生認識長度單位毫米,建立1毫米的長度觀念,知道毫米和釐米的關係,會進行簡單的換算。會用毫米作單位測量物體的長度。

2、使學生經歷毫米的含義以及1毫米長度單位觀念的形成過程,培養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和簡單的推理能力。

3、使學生體會數學和生活的緊密聯繫,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向學生滲透長度單位來源於實踐又應用於實踐的觀念。

根據以上教學目標,我確定本節課的教學——)

重點是:認識長度單位毫米,知道1釐米=10毫米。

難點是:讓學生建立毫米的長度觀念。

教法學法

四、教學準備(爲了開展教學活動,我打算做如下教學準備。)

1、電教媒體

2、爲每小組準備一張估測記錄單和一把沒有毫米刻度的硬紙版做的尺子。

3、教師準備一把米尺、一枚一分硬幣、一張電話卡等。學生自己準備常用直尺。

五、教學程序

根據以上對教材的分析,以及教法學法的選擇,我把本節課的教學分爲三個階段。第一階段:創設情境,引入新課

在這一階段裏,我按照談話引入、複習舊知—→實踐活動、引起衝突—→現實需要、引入新課這一流程開展活動。

2、談話引入,複習舊知

我抓住這一節課是新學期開始的第一節課這個契機,圍繞“學生身高的變化”這一話題展開討論。我準備這樣設計談話:今天是開學的第一天,老師有個驚喜的發現,發現大家都長高啦!你知道你現在有多高嗎?請大家估一估,這個同學的身高是多少?然後讓學生進行實際測量。並提問:剛纔我們測量的數據中,有幾個學過的長度單位,你能給大家說說這些長度單位嗎?

通過估測學生身高這一活動,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喚起學生對已知長度單位有關知識的回顧和對經驗的總結,架好了學習新知識的橋樑。

3、實踐活動,引起衝突

接着,我設計了這樣一個問題:剛纔通過測量,我們知道了這個同學的身高,那麼測量在生活中還有什麼作用呢?

學生可能會說:老師我覺得測量能知道自己到底長高了沒有,還有的同學可能會說:測量能知道我們到底要穿多少號的衣服,更有的同學會說:老師,我覺得測量能讓我們知道房子呀、樹木哇都有多高,能讓我們更清楚的認識周圍的事物,也能使我們更好的做事情。等等

我由學生身高測量這一個體事件擴展開來,引導學生放眼周圍,通過對生活現象的舉例,使學生對測量的重要性和生活中測量應用的廣泛性有一個感性的認識,體會到掌握測量方法的必要性。

然後,組織學生小組合作,估計數學課本的長、寬、厚,並填寫記錄單。

最後,我發給每小組一把特製的沒有毫米刻度的紙尺,要求學生對數學課本的長、寬、厚進行測量。學生測量時,將遇到的問題記錄下來,互相討論如何表述測量的結果。

紙尺上只有釐米的刻度,學生精確測量非常困難。我有意製造這個矛盾,是爲了使學生的現有知識和現實需要發生矛盾衝突,讓學生體會到:只有米和釐米兩個長度單位是遠遠不夠的,要想準確的量出物體的長度還必須尋找一個更小的長度單位,從而產生要探索新知識的強烈慾望。這就爲下面新知識的探索設置了有利的.懸念。

3、現實需要,引入新課

這時我很自然的提出問題:同學們,要想精確知道它的長度,有什麼好辦法嗎?在小組討論內一下。

學生經過一翻思考會提出這樣的設想:我們能不能把1釐米分得小一些,或找一個比釐米更小的長度單位就好了,有的學生也可能會直接說出可以用毫米做單位。

這時我就根據實際情況有針對性的進行引導:

你從哪兒知道毫米的?大家都認爲釐米作單位太大了,要創造一個比釐米更小的長度單位。剛纔有同學說用毫米作單位,他說對了。毫米是怎麼來的呢?我們一起來研究一下。

從而進入第二階段。

第二階段:探究體驗,形成知識(在這個階段,我根據教學目標設計瞭如下版塊)

版塊1、認識毫米及毫米和釐米的關係

這一階段,首先讓學生獨立觀察直尺,然後配合學生的彙報我準備採用多媒體進行演示。(這是一個放大的直尺)通過動畫,清晰的反映出毫米和釐米的關係,對學生的有意注意進行正確的導向,提高課堂效率,突出了“1釐米等於10毫米”這個教學重點。

版塊2、建立1毫米的長度觀念(我準備組織學生進行如下活動)

(1)讓學生回憶生活中哪些物體的長度或厚度大約1毫米。

(2)我藉助1分硬幣、電話卡等讓學生明白這些東西的厚度大約1毫米。

(3)讓學生閉眼想象並用手勢表示1毫米的長度。

(4)讓學生想想生活中還有哪些物體的長度、寬度、厚度大約1毫米。

(5)用手勢表示2毫米、5毫米、10毫米的長度。

(6)說一說,測量生活中哪些物品的長度一般用毫米做單位。

(7)完成p3做一做,讓學生體驗測量的過程。

設計這一系列的活動,目的是使學生藉助實物進行類比,幫助學生更好的建立毫米這一長度單位的表象,使學生對毫米的認識逐步深入,從而突破教學難點。這樣不僅提高了估測的能力,而且還能溝通數學與生活的聯繫,使學生進一步體會數學來源於生活,數學又能爲解決生活中的問題服務的思想。

版塊3、小結

我由學生自主小結,暢談這節課的收穫。

第三階段:實踐應用,拓展深化

首先,我組織學生完成教材第5面練習一的第一題和第二題。

然後,讓學生量數學課本的厚度(用毫米做單位)

接着,要求學生估一估課本中的紙多少頁的厚度是1毫米?並用自己喜歡的方法驗證一下。

設計這一實踐活動的意圖,是想通過估計、測量、驗證的活動,進一步加深學生對長度單位毫米的理解,有利於學生毫米長度觀念的形成,不僅培養了學生用毫米做單位進行測量的能力,而且還使學生體驗了逐步逼近的數學思想,有利於數學思想和方法的形成。其中量數學書的厚度解決了學生先前遇到的問題,也起到了前後呼應的作用,使學生體會到數學來源於生活又應用於生活。

最後讓學生在成功的體驗中結束本節課的教學。

整節課的教學設計,我採用“做”數學的教育理念,主要注重新課的引入,注重學生活動的開放性、有序性和有效性。總的設計思路爲:以學生身高的變化爲切入點展開教學;接着,在測量數學課本的長、寬、厚的活動中引起認知衝突;然後讓學生用眼觀察直尺、結合課件認識毫米和釐米的關係;接下來,讓學生在類比聯想中建立1毫米的長度觀念;最後,讓學生在實際測量活動中深化拓展知識。當然這是我預設的教學程序,實際上教學流程還要隨着學生學習的實際情況而變化。

三年級數學說課稿14

本學科、本學段的課標要點或本單元(章節)教學的具體目標:

1、通過觀察年曆,使學生認識時間單位年、月、日,知道大月、小月,平年、閏年,以及季度等方面的知識,記住每個月以及平年、閏年的天數。

2、使學生在實踐活動中,通過運用有關年、月、日的知識,感受數學與生活的聯繫,培養學習數學的興趣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並在活動中增強參與和合作意識。

本年級學生現階段學習情況的調研分析以及教學注意事項:

有關時間單位和記時方法的'教學,從一年級就開始了。一年級(上冊)認識整時和大約幾時。二年級(上冊)認識時間單位時、分、秒,相鄰單位間的進率,認讀鐘面上的整時或非整時的時間。三年級(上冊)瞭解24時記時法,進行兩種記時法的相互改寫,計算經過時間。三年級(下冊)年、月、日以及相鄰單位間的聯繫,平年和閏年。

年、月、日的有關知識是學生日常生活中每天都要接觸到的,與學生的生活密切聯繫。三年級學生已經掌握了時、分、秒等時間知識,並在實際生活中積累了年、月、日方面的感性經驗,有關年月日的知識,也越來越多的出現在他們的生活之中,學生有了形成較長時間觀念的基礎,但這部分內容知識點較多,學生掌握起來比較困難。

學習內容:

教學內容大致分成三段:

第一段教學年、月、日以及相關的大月、小月等內容;

第二段教學平年、閏年、季度等知識;

第三段是實踐活動。

學科知識結構或單元知識點重點難點:

知識點:

一、掌握年、月、日之間的換算關係,知道一年有12個月,瞭解各月的天數。

二、瞭解平年、閏年、季度等知識,會計算一年的天數及各個季度的天數。

三、看懂年曆、月裏表,瞭解日常生活中接觸較多的一些紀念日和節日的日期,進行簡單的有關時間的計算。

學習重點:認識時間單位年月日,掌握它們之間的相互關係。

學習難點:發現並掌握閏年的判斷方法。

單元教與學具體方法建議:

充分利用學生的生活經驗,讓他們先借助年曆卡等學具去自主探索,發現更多的與“年、月、日”有關的知識,再通過小組的合作交流,相互補充,相互質疑,逐步完善相關的知識。這一過程必需教師有意識地引導,根據學生的發現,幫助學生有序、分層地歸納,使知識逐步形成體系,便於學生系統地掌握。同時在引導的過程中,讓學生體會如何去探索、發現,進而提高學生自我學習的能力。

三年級數學說課稿15

一、分析教材

面積單位間進率是《人教社》九義教材三年級下冊第六單位的教學內容。

本單元的教學內容有面積和麪積單位、長方形、正方形的面積計算,面積單位的進率,常用的土地面積單位。

這部分教學是在學生已經掌握了長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徵,並會計算長方形和正方形周長的基礎上進行的。國小生從學習長度到學習面積,是空間形式認識發展上的一次飛躍。學好本單元的內容,不僅有利於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提高解決簡單實際問題的能力。

本課的教學內容是在學生已經建立了面積的概念並掌握了長方形、正方形面積計算的基礎上,探究常用面積單位之間的進率。同時它也是學生在以後四年級學習的小數與複名數和與面積有關的應用題及在生活中解決與面積有關的知識打下堅實的基礎。

在設計本課時我們力圖展現概念的形成過程,使學生在多種活動中獲得多種感觀認識,抽象出面積單位間的進率。

我們注重讓學生經歷探究的過程,使學生明瞭活動目的,親身經歷比較完整的探究過程,獲得探究的體驗。

二、說教材的三維目標和重難點

1、知識目標:進一步熟悉面積單位的大小,掌握相鄰面積間的進率是100,會進行簡單的換算。

2、能力目標:培養學生觀察、比較、抽象、概括、判斷、推理能力及空間觀念。

3、情感目標:培養學生生生合作的學習精神,樂於助人的集體精神。

重點:掌握相鄰面積間的進率是100。

難點:掌握相鄰面積間的進率是100。

三、說設計意圖

對於這節課的教學設計,我們組的教師們嘗試從不同的角度去理解教材,先後嘗試了多種不同的教學設計,下面僅結合課堂教學中的三大環節(開課、活動操作、練習設計)來簡述一下我們的研究過程及我們對每種設計的感受。

1、第一環節開課的研究

關於開課的研究,第一次試教,學生回憶長度單位複習長度單位間的進率引導到面積單位的研究。這裏教師讓學生通過畫1cm、1dm的線段,1cm2、1dm2的面積來引入。第二次教師拿出一個長方形(面積是1dm210cm2)讓學生猜它的面積是多少,學生會選擇以平方分米爲單位來描述大小,當老師用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進行覆蓋發現多了一點,給學生製造研究的動力,學生用低級面積單位去描述,並引導學生對結論進行思考展開對面積單位的進率的研究,第三次試教葉靚老師出示三個不同大小圖形,分別是正方形、長方形讓學生選擇手中的'學具研究得出三種圖形的面積。由於3號圖形是1dm2也就是100cm2,從而揭示cm2與dm2之間的進率。第四次試教我們迴歸課本,從回顧長度單位的進率遷移到對面積單位的進率的學習。

這四次開課研究每次的側重點不同。第二、三次的導入設計突出了面積單位的應用價值試教發現分散了教學重點,給學生的學習增加了認知障礙,重點不夠突出。

而第一、四次開課研究目的性更強,直接引導學生對重點問題進行探索。尤其是第四次的教學設計借用多媒體使學生對相鄰面積單位之間的關係產生強烈的視覺衝擊,有效的排除了相鄰長度單位間的進率這一知識點產生的負遷移效應。

2、第二大塊:探研活動的教學設計

這一個教學環節我們設計了很多種不同的活動形式

第1次是學生分小組活動探究,葉老師把學具全部提供給學生,學生活動內容豐富有擺一擺,有用面積計覆蓋、有用尺量一量等,但我們發現容易造成小組活動混亂,我們應引導他們有條不紊地操作,而今天葉老師讓學生自主選擇其中的一種或二種學具進行探究,讓學生帶着問題,滿懷疑惑和好奇去探索。首先讓學生思考和選擇工具(這實際上是引導學生先思考、再動手)同時教師鼓勵學生用不同的方法展開研究。不同的方法啓迪了學生的思維,使

不同水平的學生都能通過自己的探索找到解決問題的途徑。

這樣,通過猜想、研究、驗證等一系列的過程,充分放手讓學生研究、發現、歸納、總結,學生不僅學會研究問題的方式方法,而且還培養了學習的意識。

對於書本的使用,葉老師也沒有忽略,教學完這一環節後葉老師指導學生閱讀課本,幫助學生學會用教材來學習,必竟教材是學生學習的文本。

3、第三大塊,練習

數學本身來源於生活,又應用於生活。在課堂上,把數學經驗生活化,運用數學知識解決生活問題是數學學習的出發點和歸宿。因此,葉老師結合日常生活情形豐富特點,設計開放的實踐活動,放手讓學生應用,促進自身主動發展。學生探索出面積單位間的進率後,有一種應用的期待,“我努力的結果究竟能解決什麼問題呢?”馬上引入實踐應用。

本節課,我們對練習的設計有這樣一個思考

“本課我們到底練什麼?”

雖然這節課我們認爲:是教學面積單位間的進率,如果練習僅僅停留在面積單位間的換算是不夠的。

我們的看法:

1、繼續夯實對面積單位進率的認識,所以在葉老師的練習中出現了針對實際物體填寫合適的面積單位,再對面積單位進行換算的練習形式。

2、本節課的練習形式多樣有填空、連一連、實際應用。

能有效幫助使學生進一步掌握面積單位間的進率。

3、如何使練習具有延伸課堂的效果

對於一節課的學習是不是就是40分鐘?答案是否。

教師在課常上教給學生的知識與方法如何換變成學生的能力,怎樣讓學生的學習延續到40分鐘以外?在本節課中,葉老師引導學生用各種不同方法,引導學生得到相鄰兩個面積單位間進率,葉老師在課的最終提出的思考題給予那些學有餘力的學生繼續研究的目標,鼓勵學生用課堂上學到的知識、方法、數學思想去繼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