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國文齋>範文>說課稿>

三年級數學說課稿集錦15篇

說課稿 閱讀(2.01W)

作爲一名人民教師,就不得不需要編寫說課稿,說課稿有助於學生理解並掌握系統的知識。那麼寫說課稿需要注意哪些問題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三年級數學說課稿,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三年級數學說課稿集錦15篇

三年級數學說課稿1

一、教材與學情分析

【說課內容】

《商中間有0的除法》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青島版)國小數學三年級上冊第四單元的內容,屬於數與代數領域。

【教材解析】

本課內容是在學生學習了簡單的兩、三位數除以一位數的口算、估算及筆算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是今後學習兩、三位數除以兩位數除法及進一步應用除法解決問題的基礎,因此,必須使學生切實學好這部分知識。

【學情分析】

學生已經熟練掌握了基本的兩、三位數除以一位數的口算、估算和筆算的計算方法,並能正確進行計算。

【教學目標】

基於以上對教材的理解和分析,依據課標要求和三年級學生的年齡特點,我制訂了以下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理解三位數除以一位數中間商0的道理,掌握商中間有0的除法的計算方法。

過程與方法:經歷自己提出問題並解決問題的全過程,培養學生的探究意識和應用意識;學會用估算判斷計算結果,培養初步的估算意識。

情感與態度:感受數學在解決問題中的作用,增強對數學學習的興趣。

【教學重點】

三位數除以一位數商中間有0的筆算。

【教學難點】

理解十位上的`數除以除數不夠商1應在十位商0佔位的道理。

【教具及學具準備】

一堂課要取得成功,必須做好充分的準備,爲此我做了以下準備工作:

教具:多媒體課件、實物投影

學具:428根小棒每組一份

二、教法與學法指導

(一)教法指導

數學教學要遵循“以學生爲主體,教師爲主導,訓練爲主線”的教學原則。根據本課教學目標和教材特點,教學中將採用以下教法:

1、嘗試教學法 2、直觀教學法 3、啓發式教學法

(二)學法指導

學生掌握了學習方法,就等於拿到了打開知識寶庫的鑰匙。在教學過程中,我準備滲透以下學習方法:

1、動手操作法。 2、合作交流法。

三、教學程序設計

課程標準指出:教師要積極利用課程資源,創造性的使用教材,設計適合學生髮展的教學過程。在分析教材、合理選擇教法和學法的基礎上,本節課的教學過程我主要設計了以下幾個環節:

(一)創設情境,提出問題

由於教材中提供的參觀果品廠的情境脫離學生生活實際,因此我創設了參加全運會火炬傳遞的情境。先播放畫面,深刻感受全運會火炬傳遞的盛況,然後教師出示情境並指出:全運會火炬也來到了我們濟寧,我們學校爲部分有幸參加全運會火炬傳遞的同學準備了太陽帽。引導學生找出數學信息並提出數學問題,在分析題意後列出算式:428÷4。通過生活化的情境以吸引學生積極主動的投入到解決問題的活動中去。

(二)自主探究,領悟算法

本環節是課堂教學的中心環節,爲了突出重點,突破難點,我又分以下五個層次進行教學:

1、估算

教師引導學生分析題意,列出除法算式並板書:

428÷4。先讓學生估一估商是多少,並彙報不同的估算方法,這時學生可能會出現兩種估算結果:大約100或比100多一些.

(估算的目的是讓學生體會商中間的0是必要的,也是合理的。如果漏了商中間的0,那麼商就不是三位數了,就比100小了。)

2、計算

教師引導學生藉助已有的知識基礎嘗試計算,可以獨立思考、同位討論,還可以藉助小棒擺一擺。在獨立探索後進行全班交流,我鼓勵學生彙報並展示不同的算法。學生可能會出現擺小棒或以下幾種算法(課件出示)。通過組織學生分組討論,再根據估算結果,得出第1、2種做法是錯誤的。

3、直觀演示,理解算理

對於第三種方法,我讓學生藉助擺小棒的過程說一說自己的想法,教師適時小結,並採用直觀教學法,藉助課件演示分的過程,同時老師板書豎式:先把四百根小棒平均分成4份,每份100根,也就是4個百除以4商1個百,在百位上商1;再分2捆小棒,2捆小棒平均分成4份每份不夠分1個十,所以應在十位上商0;把2捆小棒和剩下的8根合起來變成28根小棒,也就是28個一除以4得7個一,把7商在個位上。在這裏重點使學生理解2個十平均分成四份,每份不夠分一個十,所以十位上應該商0的算理。爲了突破教學難點,我引導學生質疑問難,再一次思考:十位上的2除以4不夠商1,怎麼辦?商十位上的0可以不寫嗎?通過全班討論交流,使學生深刻理解當十位上的2除以4不夠商1時,應該在十位上商0佔位的道理。

4、明確豎式簡便寫法

對於學生的第四種做法,我重點讓學生明確:爲什麼2除以4不夠商1,在十位上商0後,0乘4得0爲什麼不寫呢?理解:因爲0和任何數相乘都得0,任何數減0都得任何數,所以這一步可以省略。同時板演規範的簡便豎式寫法。

5、靈活處理,掌握算法

當學生掌握了428÷4的正確算法後,我直接板書204÷2,引導學生獨立進行筆算。通過彙報交流學生會出現兩種寫法。這時我引導學生思考十位上的0除以2該怎麼辦?使學生理解十位上的0除以2直接在十位上商0佔位,由於0除以任何不爲0的數都得0,所以中間一部分可以省略不寫。通過對比兩種寫法,使學生體會第二種寫法的簡便,同時教師板書簡便寫法。

總之,在新知建構的過程中,我向學生提供充分從事數學活動的機會,幫助他們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過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數學知識與技能、數學思想和方法,獲得廣泛的數學活動經驗,滿足了學生內心的探究感和成就感。

(三)自主練習,拓展應用

課程標準指出:人人學有價值的數學、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因此本課的練習充分體現了趣味性、多樣性、層次性、實踐性和開放性,既有基本練習,又有拓展練習和能力提高題。

1、課本41頁第1題。先估算再筆算,學生獨立完成後彙報交流,說一說爲什麼商的中間商0?進一步理解“十位上不夠商1,應商0佔位”的算理,達到了鞏固知識的目的。

2、我當小老師。引導學生用手勢進行判斷,並說一說錯題的原因是什麼,以後再做商中間有0的除法時要注意什麼,你想提醒大傢什麼呢?通過此項練習,培養學生的觀察、判斷能力及語言表達能力。

3、解決問題。本題引導學生獨立完成,以提高學生利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達到了拓展昇華的目的。

這三組練習層次清晰,起到了促進學生掌握知識,鍛鍊能力的雙重效果,又使學生充分體會到數學在現實生活中的應用價值,培養了學生愛數學、學數學、用數學的情感。

(四)課堂評價,總結昇華

本環節中,我先引導學生回顧本節課所學的知識,然後揭示並板書課題:商中間有0的除法。然後讓學生暢談自己本節課的收穫,思考在計算商中間有0的除法時要注意什麼,培養學生歸納整理知識的能力。最後通過自評、互評、師評來比較自己的優點與不足,以此樹立信心,明確努力方向。

總之,

在全課的整體設計中,我始終圍繞教學目標展開教學活動,力求做到結構嚴謹、環環相扣、步步緊逼,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地位,以學定教,順學而導,使每一位學生都得到不同的發展,確保了課堂學習的高效性。

四、板書設計

都說好的板書是“微型教案”,所以,本課的板書設計簡潔明快,重點突出,起到了提綱挈領的作用,對學生具有較強的指導性。

三年級數學說課稿2

一、說教材

(一)教學內容:

認識幾分之一,是蘇教版20xx秋季版三年級上冊第87—88頁例1、例2。

二、教材所處的地位和作用:

“分數的初步認識” 這一單元教材是在學生已經掌握一些整數知識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主要是使學生初步認識分數的含義。這是學生第一次接觸分數,從整數到分數是學生認識數的概念的一次質的飛躍,因爲無論在意義上,還是在讀、寫方法,它們都有很大的差異。分數概念比較抽象,學生接受起來比較困難,不容易一次學好,所以,現行的國小數學教材,分數的教學分兩次進行。第一次是分數的初步認識,第二次纔是系統的學習分數知識。本單元只是初步認識。認識“幾分之一”又是認識幾分之幾的第一階段,是單元的“核心”,是整個單元的起始課,對學生的後續學習起着至關重要的作用,對學生以後學習分數、小數等知識以及分數應用題是十分重要的。

(三)教學目標:

1.知識教學點:初步認識分數,理解幾分之一的含義,會讀寫幾分之一。

2.能力發展點:親歷合作交流,自主探究的過程。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語言表達能力和遷移類推的能力。

3.情感滲透點:在動手實踐、合作交流的過程中,激發學生探求知識的興趣及自主學習的精神。體會數學與現實生活的緊密聯繫。

4.創新開發點:通過折二分之一、四分之一,創造幾分之一的過程,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新的思維品質。

三、說教法

1.轉變角色 放手促學

現代教育理論告訴我們:“學生存在着主體性的巨大潛能,他們完全有能力

在一定程度上做自己行爲的主人”。因此,作爲教學活動的組織者、引導者、合作者,我努力創設平等、寬鬆和諧的學習氛圍,讓學生通過小組合作、自主探究、生生交流,親力探究新知的全過程。體會到探究的快樂,成功的欣喜,合作的愉悅。

2.聯繫生活 引探創新

“數學知識來源於生活,生活本身就是巨大的數學課堂”。因此,本節課我緊密聯繫學生的生活實際,讓學生結合自己的生活經驗認識幾分之一,體會到生活中處處有數學。並鼓勵學生創造出幾分之一,激發學生的創新精神。

3.創設情境 昇華認識

國小生思維活躍,但只有在寬鬆、愉快的環境中,他們的聰明智慧才能充分施展發揮,他們的真情實感才能毫無忌諱的流露。針對這一點,我以學生喜歡的野餐爲主線,創設教學情境,喚起學生的情感體驗,大大有利於學生對所學內容進行積極地意義建構。

四、說學法

1.自主學習策略

在本課教學中,我堅持以學生爲主,把課堂還給學生,讓學生自由選擇材料表示它的二分之一,自己創造正方形紙的四分之一和幾分之一,通過折一折、塗一塗、說一說等實踐活動,自主探究,突破本課的重難點。

2.合作學習策略

建構主義特別提倡合作學習,認爲“合作”是建構主義學習過程中不可缺少的要素之一。因此,在通過摺紙探究幾分之一的含義時,我鼓勵學生充分地合作交流,在交流的過程中,取長補短,增長見識,真正實現“1+1〉2”。與此同時,學生的表達能力,觀察能力,比較能力,辨析能力,傾聽的習慣等,都得到了很好的發展。合作意識不斷增強,爲今後的發展奠定了基礎。

五、說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鋪墊孕伏

通過創設野餐的教學情境,讓學生在分食物的過程中,體會怎樣分才能使兩位同學美譽意見,這邊學生會講到每人分“兩個”這樣就比較公平,公平的分我們也叫做“平均分”,爲本節課認識幾分之一奠定了一個基礎。

(二)自主探究、合作共研

就本節課而言,感悟分數的含義和理解“是誰的”的含義是教學的重點、難點所在。爲此,我設計了有梯度的'三層探究活動。

1.認識二分之一

當結合學生的敘述和課件演示,使學生明確:把一塊蛋糕平均分成兩份,每 份是這塊蛋糕的一半後,激疑:半個蛋糕用我們學過的1、2、3這樣的整數還能表示嗎?引出二分之一這個分數,同時教學二分之一的讀寫法。並引導學生理解:把一個蛋糕平均分成兩份,每份是它的二分十一。讓學生藉助生活經驗,初步理解二分之一的含義。緊接着,教師讓學生分小組任選一個圖形材料折出它的二分之一。這樣,學生通過動手操作、組內交流,進一步深化對二分之一的理解。也爲後面對四分之一的理解做好了應有的知識準備。

2.認識四分之一

由於有對二分之一的理解作爲基礎,在對四分之一教學的處理時,我主要採用遷移的策略,放手讓學生自己探索出:把一張正方形紙平均分成兩份和四份,每份是它的二分之一和四分之一。並鼓勵學生創造出多種方法折出一張正方形紙的二分之一和四分之一 。同時,引導學生思考:爲什麼折法不同卻都能表示這張正方形紙的二分之一和四分之一 ?使學生認識到:不論一個圖形形狀如何,只要是把它平均分,其中的一份就是它的幾分之一。

3.比較幾分之一的大小

回到分食物的情境中,通過剛纔的學習,讓學再說說把一個月餅平均分成兩份、四份、八份,每份是它幾分之幾,通過分同一個物體比較每份的大小,我們可以得到:當物體相同時,分的分數越多,每一份就越小。找到規律後緊接着進行練習,加深認識。

(三)應用辨析 深化認識

通過尋找身邊的分數和幫助張大伯解決問題,讓學生感受到數學來源於我們的生活運用於生活,進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四)歸納總結 拓展延伸

課的最後,讓學生自己談感受和收穫,引導學生自覺對本節課的知識進行梳理,並利用課外拓展題,再次激發學生的探究慾望,培養學生的抽象思維能力,進一步加深對分數的理解。

三年級數學說課稿3

《認識東南、東北、西南、西北》這節課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材三年級下冊第一單元第8頁與第9頁的內容。它是在學生學習了東、南、西、北以及給定一個方向辨認其餘三個方向並能用這些詞語描述物體所在的方向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是對先前“方向”這一知識的補充與延伸。有助於培養學生良好空間觀察能力和方位意識。

教材是這麼安排的:

首先出示例4校園地圖,學生在操場上辨認東南、東北、西南、西北等四個方向的活動情境。目的是在學生學會辨認東、南、西、北的基礎上,進一步學習辨認東南、東北、西南、西北等四個方向。

接着呈現做一做。學生小組討論交流“方位知識在日常生活中的應用”的活動情境。目的是使學生進一步體會數學與日常生活的密切聯繫,並培養學生應用數學的意識。

然後通過呈現學生觀察“動物園導遊圖”的情境,使學生能夠用給定的一個方向辨認其餘七個方向,能用這些詞語描述物體各場館所在的位置,並能描述行走的路線。

最後呈現做一做,1路公共汽車行車路線圖,使學生會看簡單的路線圖,並體會到生活中處處有數學,培養學生的應用意識,在生活中感受數學的價值。

教材力圖體現數學來源於生活,寓於生活,且用於生活的理念。教材給學生提供豐富的生活和活動情境,幫助學生辨認方向;讓學生在生活實際中體會到數學的用途,並運用所學知識解決現實問題。

根據教材的編排意圖我制定瞭如下的教學目標:

1、藉助生活情境,使學生認識東南、東北、西南、西北等四個方向,能夠用給定的一個方向辨認其餘七個方向,並能用這些詞語描述物體所在的方向。

2、使學生在合作交流的過程,感受學習的樂趣,樹立學習的自信心。

3、使學生在觀察、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感受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繫,在生活實際中體會到數學的用途與價值。

教學重點:認識東南、東北、西南、西北等四個方向,能夠用給定的一個方向辨認其餘七個方向,並能用這些詞語描述物體所在的方向。

教學難點:根據一個方向有條理的推斷別外七個方向。

鑑於教學目標我設計瞭如下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複習引入

1、創設情境,以校園爲背景讓學生說說各個方向有什麼?

目的是使學生熟悉的生活情境中複習以前所學的方向知識,讓學生處於學習的最近發展區,爲下面進行新的方向知識的學習奠定基礎。

二、在情境中,學習新知

1、通過問多功能廳在學校的什麼地方?

一個看似簡單實際並不簡單的問題來引起學生的思考,目的激發學生解決問題的慾望,引起學生情感的整體參與。

(1)先讓學生獨立思考。(2)組織學生小組討論交流想法。(3)師生交流想法。(4)說說食堂在校園的位置。說說本校這四個方向各有什麼。(5)給定一個方向讓學生做一張方向盤。

通過這樣的幾個層次的教學,旨在讓學生在獨立思考和小組合作中來認識東南、東北、西南、西北四個方向,並能夠用給定的一個方向辨認其餘七個方向。由淺入深,層層遞進,突破本節課的一個重點,同時可以使學生掌握的更加深刻。

2、做一做。說說生活中什麼時候會用到方位的知識?

通過小組交流討論後師生交流想法。旨在讓學生用數學知識來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減少學生對數學的枯燥感,激發學生學數學,愛數學,用數()學的興趣。培養學生的探索意識和應用意識。

3、創設情境去動物參觀,不知道該怎麼走?讓學生藉助動物園導遊圖來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旨在讓學生學會看8個方向的簡單的路線圖,並能描述行走的路線。培養學生的應用意識。

三、創設情境,鞏固新知

創設情境,乘公共汽車去外面走走。來嘗試做一做,說一說,1路公共汽車的行車路線。

旨在鞏固學生對8個方向的所學,讓學生綜合運用所學的方向知識來解決一些簡單的實際問題,讓學生體會學習數學的作用與意義。

整個教學過程,我力圖體現注重數學與生活相結合,讓學生用自己的眼睛雲觀察,用自己的頭腦去判別,用自己的語言去表達。讓學生有了一些初步的想法與他們進行交流,完善自己的想法,最後得到問題解決的方案。讓學生感受到書本知識的學習的意義和作用,增強學生學習數學的意識,激發學生學數學、愛數學、用數學的興趣。

三年級數學說課稿4

一、教材分析

“兩位數乘兩位數(不進位)的筆算乘法”這一教學內容,是在學生掌握了筆算多位數乘一位數的乘法的算理和計算法則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它是一個新的教學內容,又是“兩位數乘兩位數口算乘法和乘法估算”的繼續學習。教材在編排時注意遵循兒童的認知規律,引導學生在已有的基礎上進行觀察、分析、比較,從而理解和掌握兩位數乘兩位數(不進位)的算理和計算方法。爲學習多位數乘多位數的算理打基礎,也爲除數是兩位數的除法和混合運算的學習作準備。因此,本課時是本單元的重點,也是全冊的一個重點,對今後進一步的學習起着舉足輕重的作用。

二、學情分析

這節課的教學對象是三年級的學生,他們年齡還小,好動、愛玩、好奇心強,根據他們的認知規律,我們不僅要設計色彩鮮明的課件和情境進行教學,而且還要使他們感受到學習兩位數乘兩位數是一種需要。

三、學習目標的確立

一節成功的課堂教學,不僅是要讓學生掌握所學的知識,更重要的是要創造一種和諧愉悅的氣氛,讓學生能夠從中感受到學習的樂趣,並主動地去探求知識,發展思維。依據新課程標準,結合教材特點和學生認知水平,我制定了以下教學目標:

1、通過學生自學與教師指導使學生掌握兩位數乘兩位數的不進位乘法的筆算方法。

2、理解用第二個因數十位上的數乘第一個因數得多少個“十”,乘得的數的末位要和因數的十位對齊。

3、通過師生共同探究學習,使學生體會到用豎式計算比口算更方便,從而讓他們感受到學習的快樂。

學習重、難點:

基於以上的分析,我確定本課的重點:正確筆算兩位數乘兩位數的不進位乘法。

難點:兩位數乘兩位數的不進位乘法的算理。

四、說學法說教法

《新課標》指出,現實生活中蘊含着大量的數學信息,數學在現實世界中有着廣泛地應用。同時還指出,在學習過程中要初步培養學生的合作精神,通過觀察,對比等數學活動,發展學生的各種能力,因此在教學本節課時,通過估算和計算,讓學生更加感受到數學就在身邊。通過教學實踐,使學生學會自主學習和小組合作,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小組合作及應用數學意識。因此在本節課中,我採用了情境教學法,只有將計算教學置於現實問題情境之中,把探討計算方法的活動與解決問題融於一體,在解決實際問題中探討學習計算方法,才能讓學生切實的體會到計算的意義和作用,並且感到數學學習的樂趣。同時也設計了自主探索、小組合作討論的學習情境,讓學生應用已有的知識和已有的計算方法,探索新的計算方法,給學生創設了主動探索數學知識的空間,逐步的加深對算理和法則的認識和理解,從而輕鬆地獲得新知識。

在本節課的整個教學過程中,力求體現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師只是教學活動的組織者、指導者和參與者。學生通過對自己提出的問題,進行分析和解決,從而促了他們的反思能力與自我監控能力。在引導學生感受算理與算法的過程中,放手讓學生嘗試,讓學生主動、積極地參與新知識的形成過程中,並適時調動學生大膽說出自己的方法,然後讓學生自己去比較方法的正確與否,簡單與否。這樣學生對算理與算

法用自己的思維方式去理解,既明於心又說於口。在自主探究、討論中讓學生主動參與教學活動,學會自學探究,並提供動口,動手、動腦的機會,讓學生在體驗,感知、討論、合作、比較中靈活掌握本節教學重點,突破難點。

五、教學流程預設

恰當的目標,科學的方法是教學取得成功的前提,但要使教學目標真正落到實處,關鍵還在於教學過程,在教學過程中儘可能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儘可能把實踐還給學生,讓學生自己動腦、動手、動口,成爲一個真正的探索者、研究者,這樣的教學纔是高效的,所以我設計了這樣的教學流程:

學習過程:

一、複習舊知導入新課(3分鐘)

筆算並說出計算過程。

41×717×5

這是上冊我們學習的一位數乘多位數,這節課我們來學習兩位數乘兩位數的不進位乘法的筆算。(板書:筆算乘法)通過今天的學習希望大家能掌握兩位數乘兩位數的不進位乘法的筆算方法並正確計算。

二、以標導學解讀探究(15分鐘)

1、自學例1。

自學提示:

(1)自學例1後說一說圖中展示的內容是什麼?怎麼列式?

(2)觀察乘法豎式:

①先用誰乘誰,怎麼乘?說出計算順序。

②再用誰乘誰,怎麼乘?說出計算順序,怎麼照位?

2、自學反饋:指名讓學生說老師邊板書。

24

×12

————————

48__24×2

24__24×10

________

288

24×12中的12可以分成幾部分?怎樣求出這兩部分的得數?

得出這樣便於口算的道理,也爲幫助學生探索“兩位數乘兩位數”的豎式計算方法埋下了伏筆。與此同時也允許學生把12用他們認爲更便於計算的方法進行計算。另一種是直接用豎式計算。豎式的擺法學生肯定沒問題,對於第一步如何計算也難不倒學生,關鍵是第二步、第三步,通過學生自己探索算法,讓學生弄清第二步、第三步爲什麼這樣寫?根據學生的彙報,強調書寫格式並板書,用個位上的2去乘24,乘得的積是表示48個一,積的末尾要和個位對齊;用十位上的1去乘24,乘得的積表示24個十,乘得積的末尾要和十位對齊(個位上的0省略不寫);最後把兩次乘得的積相加。

(這樣利用遷移原理,使學生一步一步地加深對算理和算法的'認識和理解,不但突出了教學重點,而且突破了教學難點。)

3、教師點撥:

筆算乘法時:(1)從個位乘起,先用第二個因數的個位上的數依次去乘第一個因數的每一位上的數,得數末位和第一個因數的個位對齊;

(2)再用第二個因數的十位上的數依次去乘第一個因數的每一位上的數,得數末位和第一個因數的十位對齊;

(3)最後把兩次乘得的積加起來。

三、應用遷移鞏固提高(5分鐘)

1、完成63頁的做一做。

同桌互相檢查。

口答:

A、計算23×13時,先算()個23,再算()個23,最後算()

B、計算41×21時,先算()×(),再算()×(),最後算()

2、拓展練習

書櫃桌子椅子

44元43元12元

(1)買12個書櫃要多少錢?(2)買21張桌子要多少錢?

(3)買14把椅子要多少錢?

四、梳理知識總結反思(1分鐘)

今天我們學習了兩位數乘兩位數的筆算方法,誰能說一說計算過程。

五、課堂檢測(7分鐘)

1、筆算下列各題。

2、判斷正誤。(對的畫“√”,錯的畫“×”並改正過來)

34232242

x12x21x21x21

————————————————

68432242

34624484

———— ———— ———— ————

102663482882

3、長途電話的收費標準爲每分鐘1元2角,爸爸打長途電話共用了14分鐘,應付多少錢?

思考題:(6分鐘)

1、明明在做兩位數乘兩位數的題時,把第二個因數22個位的2看做5結果比第一個因數多出11,這兩位數的乘積應是多少?

2、海龜出生後體重平均每年增加100克,40年後它的體重將增加到4080克,你知道它剛出生時有多少克嗎?

六、教學建議

1兩位數乘兩位數的不進位乘法的筆算方法儘量讓學生自己總結。

2、重視對學生回答問題時語言的嚴密性、邏輯性的引導。

三年級數學說課稿5

一:教材分析

“分數的初步認識”是人教版數學教材三年級上冊第7單元第一課時的內容。這部分內容是學生在掌握了萬以內整數知識的基礎上初步認識分數。從整數到分數是數概念的一次重要擴展。無論在意義上,還是在讀寫方法及計算上,分數和整數都有很大的差異。因此教材將分數的知識分段教學,本學段是分數的初步認識,本節課是“認識幾分之一”。新課標對這一部分知識的要求是:初步認識幾分之一,會讀、寫簡單分數,初步理解幾分之一的含義。

認識幾分之一是認識幾分之幾的基礎,是本單元教學內容的“核心”,也是整個單元的起始課,這部分知識的掌握,不僅可以使學生簡單理解分數的含義,建立分數的初步概念,也可以爲今後進一步學習分數和小數打下初步基礎。

二:學情分析

國小生從認識整數到認識分數是關於數概念的一次質的飛躍。學生在生活中可能接觸過二分之一,三分之一等分數,但並不理解它的含義。分數的產生是從等分某個不可分的單位開始的,兒童生活中已有這樣的經驗,但不會用分數來表述。所以教學中要注意讓學生從實際生活經驗出發,在豐富的操作活動中主動的去獲取分數的相關知識。

三:教學目標

每一節成功的數學課,都必須確立一個明確的目標,並且緊緊圍繞這個目標展開教學活動,纔可能取得最佳的教學效果。根據新課標的要求,教材特點和學生實際,我從以下三方面來確定本節課的教學目標。

1 知識與技能:使學生初步認識幾分之一,會讀寫幾分之一,能比較分子是一的分數的大小。

2 過程與方法:讓學生經歷從日常生活中抽象出分數的過程,通過直觀演示、操作、觀察,小組合作一系列學習活動,感受幾分之一的形成過程。

3 情感與態度:在動手操作,觀察比較中培養學生勇於探索和自主學習精神,體會分數在生活中的`價值,使之獲得運用知識解決問題的成功體驗。

四:教學重難點

初步理解分數的含義,正確讀寫幾分之一。由於學生第一次接觸分數以及他們已有的知識水平,確定本節課的難點爲初步建構分數概念和理解每個分數所表示的實際含義。

五:教法與學法

教法:

俗話說:教學有法、教無定法、貴在得法。結合這節課的具體情況,我主要採用以下教學方法

1 根據直觀性原則,運用演示法,使學生初步感知幾分之一。

2 貫徹啓發性原則,運用講授法,在課堂上,既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又尊重學生學習的主動性。

3 依據循序漸進的原則,按照講扶放的形式,逐步完成例題的教學。

學法:

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過:“人的心靈深處總有一種把自己當作發現者、研究者、探索者的固有需要。

我覺得,有效的數學學習,應該是學生經歷和體驗知識形成的一個過程,這個過程需要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引導學生積極參與教學活動。這節課我主要採用了自主探索,動手實踐,觀察發現,合作交流等方式引領學生展開學習,使學生真正成爲學習的主人。

六:教學過程

新課標明確指出:“動手實踐,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基於這點,我從以下幾個環節進行教學:

一 ) 創設情景,設疑導入:

⑴把4個蘋果、2個梨平均分給懶羊羊和美羊羊,每人分得多少?請學生回答。

結合學生的回答,揭示:每份分得同樣多,數學上叫做“平均分”。

(引出平均分的概念,因爲這是分數產生的一個必要條件。)

⑵把一個西瓜分給他們兩個,每人分得多少?

學生交流,自然引出“一半”。

“一半”能用我們學過的數來表示嗎?

把這樣的問題拋給學生。

學生無法找到合適的數字來表示半個,教師引出新課:今天我們認識一個新朋友。板書:課題

(這個環節利用學生喜愛的動畫形象引入,在學生理解了平均分的基礎上,結合學生的生活經驗引出了一半,通過質疑,學生髮現一半不能用自己學過的數字來表示,自然產生了對新知識探索慾望)

二 ) 動手實踐,自主探究

(一) 認識二分之一

⑴直觀感知,初步認識。

① 老師用一個圓代表西瓜。展示對摺的方法:對齊,保證是平均分。剪開拿出其中的一份是一半,進行展示。

(這裏要讓學生直觀的感知一半和一個的不同)

“一半”可以用二分之一來表示。

師板書:二分之一,生讀一讀,

②這一份是西瓜的二分之一,那一份呢?

小結:把一個西瓜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它的二分之一。

請學生和同桌互相說一說二分之一是怎麼產生的?

(這個環節用演示的方法讓學生直觀感知二分之一產生的過程,通過讀一讀,說一說能夠對二分之一的概念進行完整的表述。並明確一個單位1內有兩個二分之一)

⑵動手操作,深化認識。

學生動手摺自己的紙片,並給其中的二分之一塗上顏色。學生交流各種不同的折法。

三年級數學說課稿6

4月23日的校本教研活動中,聽了程老師執教的《面積和麪積單位》這節課,程老師幽默風趣的課堂組織能力,學生快樂輕鬆地學習給我留下了深刻印象,受益匪淺。

1、在活動中導入新課,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新課開始,教師就讓學生在動手摸一摸的比較中,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先摸一摸數學書的面,再摸一摸文具盒的面,哪個大?第二次摸一摸課桌的面書的面,第三次摸一摸黑板的面,桌子的'面,哪個大?這樣很好的從學生身邊的事物出發進行導入新課,既激發了學生學習的興趣,也有利於學生在具體情境中藉助已有的知識經驗進行學習,從中獲得較爲豐富的感性認識,爲理解面積定義做了鋪墊。感知面積的內涵之後,讓學生通過“觀察、重疊”等方法比較面積的大小。又在此基礎上讓學生擺學具說面積大小,體驗到沒有統一的面積單位不便於交流,從而自然地導出面積單位。

2、充分體現學生爲主體的教學理念。

程老師在教學中,充分利用小組合作,動手操作,理解“面積單位”這一概念。在學習面積單位時,教師爲學生準備了不同形狀,不同大小的圖形,通過學生自己想辦法比較兩張紙面積的大小,讓學生在操作中,充分理解測量物體面積要用統一的標準,這統一標準就是要學習的面積單位。讓學生在不斷探索、交流中構建知識,這樣符合學生的認知探索規律,有利於學生面積單位這一知識的形成。

3、找出生活中的單位面積物體,爲學生建立表象。在認識了1平方釐米時,教師讓學生找出生活中哪些物體的面差不多是1平方釐米,如指甲蓋,鍵盤上的鍵等,同樣1平方分米的物品的尋找,特別是1平方米的報紙的出現,讓學生感受到1平方米的面積好大,並通過能站幾個人來實際感受1平方米的大小,激活了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併爲學生建立了單位面積的大小,教學效果好。

本節課程老師設計思路清晰、目標明確,緊密聯繫學生的生活實際,有利於讓學生在具體情景中藉助已有的知識經驗進行學習,注重了學習過程的探索性,體現了學生的主體性和教師的主導性,重視了學生知識的形成過程,符合新課程標準的教育理念。

三年級數學說課稿7

《小數的初步認識》是三年級學生首次接觸小數,小數不同於整數,也不同於分數,對學生來說是很抽象、難以理解的知識。但是,聽了這節課,給人耳目一新的感覺。欣賞了老師嚴密的課堂組織,更感嘆於老師勇於探索、敢於嘗試的精神,是一節值得我們學習的課。現從以下幾方面談談。

一、給學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空間。

基於“動手實踐、自主探究與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的理念。教師給學生提供了觀察思考的時間,給學生提供了交流的機會。由運用熟悉的米尺直觀認識,,一位小數表示十分之幾,兩位小數表示百分之幾,......再到抽象概括小數的意義,實實在在地給學生創設了一片自主探究的天地,真正把學生學習的主動權交給了學生。課堂上,學生通過自己觀察、思考,瞭解1分米,3分米,7分米——寫成0.1米,0.3米,0.7米的變化,認識一位小數表示十分之幾;通過猜測、驗證,認識兩位小數表示百分之幾。學生在自主探究與合作交流中經歷了知識的形成過程。自主探究與合作交流的學習方式,又促使學生觀察、獨立思考、積極交流,讓學生在獲取數學知識的過程中鍛鍊、提高各方面的能力,全面發展。

二、注重了數學知識在生活實際中的應用。

小數在現實生活中有着廣泛的應用,即便是兒童,也經常會接觸到一些小數。老師充分利用了小數與日常生活的密切聯繫,創設了較爲豐富的,貼近兒童生活實際的情境,用商場裏商品的價格,讓學生感悟小數。通過這個環節,使學生把數學知識帶到了生活中去,又把生活中的`數學帶回了課堂,學生通過收集,會發現很多,因此也會進一步覺得數學知識在生活中的作用很大,離我們的生活很近,從而激發學生學好數學的內動力,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

三、“導”在關鍵之處。

無論如何把課堂放給孩子們,老師在其中穿針引線的作用還是必不可少的。就如本節課教學,如果老師不找一些表示長度的小數出來,孩子們就會認爲小數只表示價格;如果老師不教孩子們正確地讀小數的方法,孩子們就會用以前的讀法來讀小數。因此,無論什麼課,老師的引導作用總不可少,關鍵在於如何“導”得不漏痕跡、如何“導”得恰到好處、如何“導”在關鍵之處。本節課中,在學生正確地分出整數和小數後,老師問“小數與我們以前學過的整數有什麼不一樣”使孩子們在思考中完善自己對小數的認知體系;在孩子們說完分米與釐米寫成用米作單位的小數時,老師問“請小朋友們觀察這些等式,你有什麼發現”促使孩子們去觀察、去思考,之後完善對這些小數的認識……在孩子們容易出錯的地方設計有挑戰性的、有思考性的問題,促使孩子們去比較、去觀察、去思考、去表達,才能把教師的“主導”作用發揮地淋漓盡致。

不足之處:

整節課大致分爲三個知識點:小數的讀法、以元作單位的小數表示的含義、以米作單位的小數表示的含義。在教學中有點“趕”的感覺,特別在以米作單位的小數表示幾釐米的含義環節中,學生沒有經過充分的思考內化知識過程。在以元作單位的小數表示的含義教學環節中,學生已有了生活經驗,可以重點放在總結小數各數位表示的含義,在教學以米作單位的小數表示的含義,加強學生說的能力和說的過程的訓練,學生才能對知識由整體認識轉化爲自己的知識。

三年級數學說課稿8

一、教材分析

《認識幾分之一》是人教版國小數學三年級上冊第七單元分數的初步認識第一課時的內容。這部分內容是建立在學生掌握了一些整數知識的基礎上初步認識分數的含義的,在這之前,學生在學習數學的過程中,還沒有接觸過分數,從整數到現在的分數,對學生來說不僅是知識面的擴展,更是數概念的一次拓展。同時,它有着一個非常重要的作用,就是要爲今後進一步學習分數知識打下初步的基礎,也爲今後學習小數提供必要的條件。如何讓學生能儘快地建立分數初步的概念和意識,在這裏顯得尤爲重要。

二、教學目標

1、使學生初步認識幾分之一,會讀寫幾分之一,能比較分子是一的分數大小。

2、通過小組合作學習,培養學生合作意識、數學思考與語言表達能力。

3、通過練習,使學生在動手操作、觀察比較中、培養勇於探索和自主學習的精神,並讓學生在經歷數學的過程中,獲得運用知識解決問題的成功體驗。

三、教學重點、難點

教學重點:正確認識幾分之一的含義。

教學難點:比較幾分之一的大小

四、教法、學法

1、力求體現以學生髮展爲本的教學理念。努力做到使一切教學活動都圍繞學生展開。

2、以活動爲主線,以動促思。

針對兒童好奇,好動的特點,教學中讓學生折一折、看一看、塗一塗、議一議,使學生以多種感官參與學習的全過程;鼓勵學生多做、多想、多說,同時努力使整堂課順着學生的思路不斷地進行調整,使學生在動手實踐、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活動過程中完善自己的想法,體驗樂趣,發展創造性。,

3、從生活出發,爲學生創設探究學習的情景,並使學生的自主探索在時空上都得到保證。讓每一位學生都能盡情地表現自我,發現自我,發展自我。

五、教學具準備

蘋果,相同大小的正方形、圓形、長方形紙片,彩筆、繩子、課件。

六、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引入課題。

首先,把4個蘋果分給2人,可以怎樣分?如果分得較公平,每人分幾個?(老師要強調平均分),接着再把2個蘋果平均分給2人。每人分幾個?最後把一個蘋果平均分給2人,每人分幾個?教師演示後,提問那半個蘋果怎樣表示呢?這樣自然而然的引入課題認識幾分之一

(二)動手操作,探索交流,獲取新知。

1、認識二分之一

(1)找生活中物體的一半,用自己準備的圓形紙片、正方形紙片、繩子、長方形紙片找一找,說說是怎麼找的。(小組合作交流)

(2)演示彙報,並介紹二分之一的寫法和含義。

(3)在自己折的圖形中找到二分之一,寫一寫,再說一說它表示什麼?

激活學生的生活經驗,從物體的一半出發,溝通一半與新知1/2的聯繫,有助於學生初步理解分數,從而爲進一步學習打下良好的基礎。

2、認識四分之一。

(1)把一個蘋果平均分給4人,每人又分到幾分之一呢?用小組裏的圓形平均分給本組4個同學,並將名字寫在自己的一份上。(動手操作)

給學生營造一種民主、和諧的學習氛圍,讓他們自己動手分圓形,體驗自己分到了多少,在相互合作中去感悟、去比較、去解決新問題。將學生提升爲學習的主人,促進學生的參與意識,強化學生的'思維。

(2)實踐活動。拿出準備的正方形,折出它的四分之一,並塗上顏色,看誰的折法多。(展示成果)

展示小組合作的作品,爲學生提供展示自我、體現個性的良好時機,使學生的觀察、思考、語言表達能力得以發展。

(3)出示主題圖,請同學們仔細觀察,遊樂園的小朋友們都在幹什麼?你發現哪裏有幾分之一?(指明回答)

3、比較分數的大小

(1)老師可充分利用例3的直觀圖,製成課件,引導學生說出比較的過程,同時讓學生準備兩個大小相同的圓片,先用一個圓表示出二分之一,再用另一個圓表示出四分之一,隨後進行比較。

(2)在學生的動手操作過程中,引導學生通過比較,直觀觀察,體會到:同樣大的圖形分的分數越多,每一份反而越小這樣的規律,從而到幾分之一與幾分之一它的大小比較的方法。

(三)綜合實踐,鞏固運用

1、做一做第一題,可讓學生獨立完成,在進行交流。

2、做一做第二題,共安排了兩組幾分之一的分數進行大小比較,鞏固了例3的知識。

3、用長方形或繩子折一個喜歡的分數,介紹給本組同學。

這一環節我緊緊圍繞本課重點,分層練習,這些不同層次不同類型的練習既有知識性,有趣味性,又有創造性,還呼應前面的看圖寫數預賽,達到了理解教學內容,真正認識幾分之一的目的。特別是開放練習,思維空間大,爲學有餘力的國小生提供了一個施展才華的機會。

(四)總結評價

通過這節課的學習,你又學會了什麼知識?有什麼收穫?

這一環節既是對學習內容的回顧,又讓學生進行了反思與評價,獲得了情感上的滿足。

三年級數學說課稿9

908978797有人說,課堂教學是一幅畫,潑墨如注,惜墨如金;有人說,課堂教學是一首詩,起承轉合,跌宕起伏。所有這些都在向我們傳達同一個理念,那就是:教學是一門藝術。下面我就結合《看一看,擺一擺》的教學設想談談我對課堂教學藝術的理解與把握。我對本課作了如下設計:一、依據課標,說教材;二、教學法設想;三、預設教學程序;四、教學效果預測與反思;五、板書設計;六說評價

一、依據課標,說教材

(一) 教材分析 :

本節課是人教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上冊第 八單元“可能性”的內容。在現實世界中,嚴格確定性的現象十分有限,不確定性現象卻是大量存在的,而概率論正是研究不確定性的規律的數學分支。標準將“概率”作爲義務教育數學課程的四個學習領域之一“統計與概率”中的一部分,從第一學段起就安排了有關的學習內容。本單元主要是教學事件發生的不確定性和可能性,使學生初步體驗現實世界中存在着不確定的現象,並知道事件發生的可能性是有大小的。這部分內容可用四個課時來教學。我講的主要是第1課時,例1和例2的內容,使學生初步體驗在現實世界中有些事件的發生是確定的,有些則是不確定的,下面我就本節課說一說教學目標。

(二)設計理念:本着讓學生學習身邊的數學,學習生活中的數學的理念。讓學生在自己的親身經歷中感悟、體會、認識、基於這樣的理念,設計了一個個遊戲,讓學生去動手實踐,感受數學知識就在身邊。

(三)教學目標:

1、 知識與技能: (1) 通過具體的操作活動,讓學生直觀感受到有些事件的發生是確定的,有些事件的發生是不確定的。 (2) 結合具體的問題情景,能用“一定”、“不可能”、“可能”簡單描述事件發生結果。

過程與方法 :(1) 創設有趣的活動和遊戲,如摸球實驗、塗色活動及抽籤遊戲等,讓學生經歷“猜想—實踐—驗證—推測”的過程,體驗事件發生的可能性和不確定性。 (2) 充分關注學生的學習過程,對積極參與、勇於交流的行爲給予充分的肯定和表揚。 3、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讓學生在同伴的合作和交流中獲得良好的情感體驗,感受到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繫。

(四)重點、難點

重點:通過具體的操作活動,初步體驗到有些事件的發生是確定的,有些事件的發生是不確定的。 難點:結合具體情境或生活中的某些現象,能夠描述簡單試驗所有可能發生的結果。

(五)教具準備: 乒乓球、盒子、抽籤的卡片 、課件

二、教學法設想

在本課教學中我運用了以下的教法:創設愉快的教學情境,利用有趣的數學活動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挖掘教材及學生的潛在因素,根據學生已有的生活體驗,做到因材施教,因人施教,使每一位學生都有不同程度的發展。本節課主要採取小組合作學習方式,組內設有組長、彙報員、記錄員來組織和調控整個學習活動,讓每個學生都能通過親自動手操作,獲得對事件發生的可能性的體驗,同時養成學生樂於與同伴合作、交流的習慣。

三、預設教學程序:

綜上所述,我將本節課的教學設計分爲了五大環節:

(一)、遊戲激趣,導入新知;

(二)、活動體驗,合作探究;

(三)、體驗激趣,深化所學;

(四)、聯繫生活,拓展視野;

(五)、動手操作、實踐感知

下面我就將本節課具體的設計意圖闡述如下:

(一)、遊戲激趣,導入新知:

新的課程改革在數學教學方面,十分重視問題情境的創設,而創設的情境一定要包含數學模型,因此,在上課伊始,我丟掉了教材中聯歡會主題圖的引入,而是選用了“石頭、剪子、布”這一項師生互動的遊戲來導入新課,這項遊戲學生再熟悉不過了,在他們猜測了老師和自己誰會贏之後,師生共同進行遊戲,並要求學生做好記錄,遊戲結束後,從同學們的記錄結果和開始猜測的結果的對比中得出結論,自然的'引出一些事件的發生是有可能性的,指出我們這節課就來研究事件發生的“可能性”,從遊戲的形式導入激起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求知的慾望,主動參與到學習中來,進入到教學的第二環節。

(二)、活動體驗,合作探究:

在本環節中設計了一組摸棋子的遊戲,共將此環節分成三個板塊來進行:

一是讓學生感知“一定”與“不可能”在課前教師爲每組的同學各準備一袋大小個數相等的棋子。二是體驗“可能”並初步感知可能性的大小。三是實際感知可能性的大小,讓學生在具體的情境中感受新知,上下相連,使所學過渡自然進入教學的第三環節。

(三)、體驗激趣,深化所學

此環節的設計來源於聯歡會情境圖的啓發,依據學生的分組情況爲每組學生準備了各種水果和托盤,來進行“水果拼盤”的競賽,共設立了五項內容A.一定是桔子B.一定不是桔子C.可能是桔子D.很可能是桔子E.桔子的可能性很小,讓學生在托盤中擺出相應的答案。實物的再現再一次激起了學生的學習興趣,主動參與,動手、動腦、動口,訓練了學生的思維能力、表達能力和小組合體的意識,對所學的知識達到了貫通,進入教學的第四環節。

(四)、聯繫生活,拓展視野

讓學生充分發表自己的見解,用“一定、可能、經常、偶爾、不可能”等詞語,說說生活中一些事件發生的可能性,讓學生充分體驗數學來源於生活,同時又應用於生活,進而完成教學的最後一個環節“動手操作、實踐感知”讓學生用手中的圓形紙製做搖獎轉盤,並用顧客或商場經理的不同的身份來設計,再次感知所學。

四、教學效果預測與反思

我想:通過以上環節的教學,在課上,同學們都將以全部的熱情和精力參與到課堂教學中來,積極思考、自主探究,在獲得數學知識的同時獲得樂學、愛學、會學的情感體驗,感受到本節課所學的知識是生活中存在的,真正的成爲學習的主人。

五、板書設計

板書是課堂教學的重要手段,通過板書突出教學的難、重點,爲學生掌握知識和記憶打下堅實的基礎。我在設計板書時注意兩點。

(1)圖文並茂,條理清楚,層次明確。

(2)突出重點.與課堂教學的小結相呼應

六、說評價

數學教學應提倡“學中用、用中學、學用結合、學以致用”。在教學過程中,學和用事一個整體。這節課中,爲實現教學目標,我所設計的每一個教學遊戲活動始終將學生置於一種自主、和諧、輕鬆的自然學習氛圍中,從而使學生在不斷地習得中將知識內化,爲學生自我求知、自我獲取知識創造了有利條件,促進了學生思維的活躍和才能的發揮。

三年級數學說課稿10

一、教材與學情分析:

人教版第五冊第七單元是分數的初步認識,包括分數的初步認識和分數的簡單計算兩部分。認識幾分之幾是分數的初步認識中的第二塊,是繼學生學習了幾分之一後的一節課。從整數到分數是數概念的一次擴展,而幾分之幾是對幾分之一的又一次擴展,在本單元中起着承上啓下的作用。對這部分的知識掌握得如何,將直接影響以後小數的認識以及分數的進一步認識。認識幾分之幾不僅是學生比較同分母分數大小的基礎,也是學生學習簡單的分數計算的基礎。教材共安排了三個例題:例5是認識十分之幾,接着是教學分數的各部分名稱。在例6中安排了通過學生塗色來比較同分母分數大小。

因此我將本節課的教學目標定爲:

1、通過操作觀察等方法,使學生初步認識幾分之幾,明確分數的各部分名稱,能正確讀寫比較簡單的分數,並會結合具體情境比較同分母分數的大小。

2、在實踐活動中,培養學生的觀察、操作、判斷、邏輯思維等能力,使學生對分數的含義有比較完整的認識。

由於有了前面認識幾分之一和幾分之一的大小比較作爲學習的基礎,所以學生對於認識幾分之幾的認識還是比較容易通過知識的正遷移而主動建構的,但是因爲這一課之後馬上要學習簡單的同分母分數加減法和1減幾分之幾的計算,對於單位1和幾分之幾之間的關係在這一課顯得十分重要,所以我確定本節課的教學重點應該是認識幾分之幾,結合具體圖形理解幾分之幾的含義,明確分數各部分名稱,而對於像4例題中出現的4/4這樣的分數其實就是指整個圖形這個含義的理解應該是本節課教學的難點。突破這個難點的關鍵就是通過學生動手操作,自主體驗。

基於我對教材的理解和對學情的分析,爲了更好地完成教學目標,突破重難點,本着“爲了學生的發展”的教學理念,我將把以下幾個主要的教學方法滲透、融合到本課的教學過程中:

二、說教法學法:

1、在積極的“對話”中學習

正所謂“沒有了對話就沒有了交流;沒有了交流,也就沒有了真正的教育。”在本節課中,我……充分利用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相信學生的學習能力,鼓勵學生獨立思考,讓學生在與教材的對話、與他人的對話、與自我的對話中得到學習能力的提高。

2、在有趣的活動中探索

《數學課程標準》指出:有效的數學學習活動不能單純地依賴模仿和記憶,動手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因此,在教學中,通過……等活動,讓學生動口、動手、動腦,全身心地投入到學習活動中去,加深對……的認識,形成表象。

3、在數學化的課堂教學中建構

數學思考不是架空於數學課堂之上的,而要實實在在落實到具體的教學過程中。什麼是數學化?簡單地說是用數學的視角去觀察、用數學的思維去研究、用數學的方法去解決、用數學的語言去表述。在本節課,我讓學生動手摺一折,指一指,塗一塗,說一說。讓學生真正的去理解。

 三、說教學過程:

爲了給學生創造一個自主、探索的空間,從以上教學方法出發,根據教材的特點及學生的認知規律,我將本課的教學過程預設爲“複習導入,激發興趣——自主探究,學習新知——評價交流,總結全課——鞏固應用,拓展提高”四個環節。

(一)複習導入,激發興趣:

1、上節課我們認識了幾分之一,誰能說出幾個幾分之一的數,請同學們在這些分數中,選出一個分數和你的`同桌說一說它所表示的意義,同學們認識了幾分之一,大家還想認識其他的分數嗎?(學生說想)今天我們就來認識幾分之幾。

(二)自主探究,學習新知:

1、教學例4

1)拿出正方形紙,這折出他的四分之一,和你的同桌說說你是怎樣折的,指出它的四分不之一,你還能在這張紙中找到四分之幾呢?請你用彩色筆塗一塗,並在心裏想好是你找到的是四分之幾,然後和四人小組的夥伴進行交流”來引導學生主動地對新知識展開探究,這是本節課的探究起點,也是本節課的探究主線。

2)通過反饋交流,共同發現把一張正方形紙平均分成4份,其中的2份就是2/4,3份是3/4,4份是4/4。

3)完成了對分數含義的探究,接下去是對幾分之幾和幾分之一的關係探究。以2/4和1/4爲起點,通過圖形的幫助,讓學生思考2/4和1/4有什麼關係,使學生明白2/4裏有2個1/4,2個1/4就是2/4。接下去的3/4和4/4以學生說爲主,並且引導學生通過比較得出四分之幾和四分之一比較只是取的份數不同,同時結合圖形強調指出4/4裏有4個1/4,就是取了這樣的四份,剛好就是1張完整的正方形紙,讓學生初步感知分子和分母相同分數可以寫成1。

2、教學例5

新課程指出數學學習應該遵循學生的認知規律,創造性地使用教材。教材的例5把1分米的彩紙條用圖來表示畫在黑板上,使學生有了直觀的認識,把1分米長的彩紙條平均分成10份,讓學生獨立思考每份是幾分之幾再反饋,緊接着再畫出其中的3份和7份分別是這條彩紙的幾分之幾,並和同桌交流你是怎樣想的。在集體交流時要充分暴露學生的思維過程。

2)讓學生說一說你還能從這才紙條中找到10分之幾,並讓學生進一步思考如果取其中的10份是幾分之幾?就是什麼?

3)小結像3/4、4/4、3/10、7/10也都是分數,它們表示幾分之幾,並讓學生舉例創造一個分數,以此來豐富學生對於分數的表象。(教師有選擇性地進行板書)

4)以3/4爲例教學分數的各部分名稱,並使學生認識到:把一個物體或圖形平均分成幾份,分母就是幾,表示這樣的幾份,分子就是幾。然後讓學生說一說剛纔創造的分數中各部分名稱。

3、教學例6

1)第一組題讓學生看看哪個學生塗得多,哪個分數大2)第二組題讓學生塗一塗,同桌兩人根據自己塗的情況,比較兩個分數的大小,並集體交流是用什麼方法比的。(預設的方法:兩張紙放在一起;聯繫分數的含義比)

3)引導比較:兩個分數有什麼相同的地方和不同的地方,有什麼重要的發現,在交流對話中得出分母相同,分子越大分數就越大。

4)學生獨立操作:同樣兩張圓,平均分成相同的自己喜歡的份數,要求其中一個每份都塗,另外一個喜歡塗幾份就塗幾份並寫出相應的分數比較大小。在反饋交流中引導學生髮現不管把一個圓形平均分成了幾份,如果取的份數和分的份數同樣多,也就是分母與分子相同,它就表示整個圓,也可以用1表示。

【這裏把分子和分母相同的分數和1的關係通過實踐操作再次讓學生得到感知,分層突破了本課學習的難點,也爲後面學習1減幾分之幾作好了充分的準備。】

(三)評價交流,課堂小結

通過剛纔的學習你有什麼新的收穫?還有什麼不懂的地方嗎?

【由於前面學習探究的知識量比較重,在這裏進行小結可以幫助學生對知識進行系統的梳理,同時引導反思不懂的地方爲後面的練習掃清障礙。】

(四)鞏固練習,拓展應用

1、基本練習:做一做的第一題和第二題

2、變式練習:

1)判斷塗色部分用分數表示得對不對。

3、提高練習:猜一猜塗色部分是整個圖形的幾分之幾?(1/2,2/4,4/8……)這些分數的你能按照從大到小的順序排嗎?爲什麼?

4、讓學生拿出一堆小棒12根拿出這堆小棒的2/3,再拿出這堆小棒3/4,你還能拿出這堆小棒的幾分之幾呢?讓學生動手操作

5分數在我們生活中經常能夠碰到,哪些地方用到了這些分數。

【在練習的安排中注重層次性,由淺入深、由易到難,滿足不同學習水平學生的需求。最後一個問題實現從生活中歸納出數學,又迴歸到生活中,真正體現數學學習的價值所在。】

三年級數學說課稿11

一、說教材

1、教材地位和作用:

本節課的內容是萬以內數的連加計算,學生已經在一、二年級學習了百以內的連加、連減、加減混合運算,在二年級下冊第六單元學習了萬以內數(三位數)的加減法,本節課是在此基礎上安排的。學習本節課可以使學生原有的認知結構得到充實和發展,爲一位數乘除三位數的學習奠定基礎。

2、教材的編排意圖:

教材注重結合生活實際,用圖表形式呈現兩所國小捐書情況,創設“捐書活動”生活情境,引導學生提出數學問題,然後抓住兩步計算的`問題展開教學,教材爲學生解決問題提供較大的思考空間,未計算前先要求學生估計結果和大致範圍,在此基礎上進行計算。所以本節課的重點是探索連加的計算方法,並能正確進行計算。難點是提高學生的估算能力。

二、說學情

學生在二年級下冊已經掌握了列豎式計算三位數加減法的法則。三年級的學生已經有了一定的計算能力和分析問題的能力。但三位數連加的數目比較大,計算時容易發生錯誤,因此,本節課學生要通過探索活動熟知算理,提高計算正確率。再次培養學生估算意識和認真細心的計算習慣也是本節課的目標。

三、說教學目標

基於以上情況,制定瞭如下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目標:

探索並掌握三位數連加的計算方法,並能正確地進行計算。發展從表格中獲得信息,提出問題及估算的能力。

過程與方法目標:

體會連加計算與生活的密切聯繫,運用連加等有關知識解決一些簡單的實際問題,感受數學在生活中的作用。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在情境中解決實際問題,體會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繫,感受數學在生活中的作用。對學生進行德育教育。

四、說教法與學法

教法:用講授法、談話法、練習法等利用教材提供的信息,讓學生在感知生活的同時,感受學習數學的快樂。

學法:自主學習,探究學習。

五、說教學過程

(一)課前鋪墊:在計算三位數加減法時注意什麼?

一個簡單的問題引起了學生對已學知識的回憶,同時也爲本節課學習的知識做了鋪墊。

(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

這一環節首先引導學生觀察情境圖,獲取數學信息,並提出數學問題。然後通過自主探究、彙報交流的方式來解決三個問題:1。哪個年級捐的多一些?2。三年級一共捐書多少本?3。四年級一共捐書多少本?

(三)達標檢測

這一環節設計了兩個題(“練一練”第1、2題),促使學生鞏固本節課所學的知識。

(四)拓展延伸、回顧整理。

這一環節中先設計了課後的第3題,可以讓學生提高解決問題的靈活性。然後讓學生通過回憶本節所學內容,對知識進行了梳理、總結。

六、說教學效果。

1、提出數學問題環節學生可能出現誰比誰多或少的問題。

2、本節課容量較大,學生計算量及數字大,可能會完不成學習任務。

七、說板書設計

板書突出了本節課的重點,加深了學生對本節課知識點的理解與掌握。

三年級數學說課稿12

一、說教材與學情分析

本節課主要內容是學習兩位數除以一位數、商是兩位數的筆算方法。教材首先創設了《猴子分桃》的故事情景。第一次2只猴子分48個桃子。這一內容在第一單元口算除法中學過,在這裏主要介紹除法豎式的寫法,以及豎式中每一步的具體意義。第二次是3只猴子分48個桃子,十位上的數不能被3整除,口算就不太容易了,需要列豎式計算。

學習本內容前,三年級學生已經熟練地掌握了兩位數除以一位數(商是一位數)的筆算除法的方法和兩位數除以一位數的口算方法。對於除法豎式的書寫已有一定的基礎,初步具備利用除法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根據新課程標準和學生的認知水平,結合本課的特點,我制定瞭如下的教學目標:

1.探索並掌握兩位數、三位數除以一位數(商是兩位數、三位數)的計算方法,能正確進行計算。

2.結合具體情境,培養學生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發展數感。

3.在獨立思考的基礎上進行合作、交流,使學生經歷觀察、操作、實驗、類比、建立模型的過程,感受“數形結合”的思想。

本課的重點是:掌握列豎式計算兩位數除以一位數的計算方法,能正確進行計算。 本課的難點是:除數不能被被除數最高位上的數整除而出現餘數的除法。

二、說教法與學法

(一)教法。爲喚起學生對已有除法計算知識的回憶,在教法上導入時先複習舊知,再創設情境。在探索時採用直觀的方法,藉助多媒體課件,認識算理,形成初步印象。在學習活動的形式上,又採用了小組合作學習的方式。

(二)學法。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性,在算法的掌握上放手讓學生自主探索,在算理認識上採用合作交流,強化理解。

三、說教學流程。

根據本節課的知識特點與確立的學習方式,其教學程序按以下幾個環節進行:

(一)複習舊知,創設情境;

(二)問題驅動、探索算法;

(三)情境延伸、再探算法;

(四)分層練習、鞏固新知;

(五)歸納總結,拓展昇華;

(六)作業設計。下面我就各個環節的設計作具體說明:

(一)複習舊知、創設情境

首先出一些簡單的除法題目,讓學生回憶起這些題目的做法,通過複習,喚起學生對已有知識的回憶,爲學習本節課做準備。其次,創設情境:“花果山果園的桃子豐收了,可是兩隻猴子正在爲怎麼分桃子而犯愁,我們一起去幫幫它們好不好?”

利用故事創設情境,在激發學生興趣的同時,引出問題,爲下面的學習做了心理上和知識上的.準備。

(二)問題驅動、初探算法

“2只猴子怎麼分48個桃子?”問題引出以後,學生很容易列出算式,接着安排了藉助直觀的圖片探討“48÷2”的算法。這一環節我分兩個層次進行:第一層次“自主探討、尋求算法”;第二層次“合作交流、認識算理”。

在這一環節的探討中,主要完成對筆算除法(列豎式計算)的基本認識與理解。首先通過交流,然後在對幾種算法的比較中,突出列豎式計算的意義。

在這一環節的安排上,從教學的意義上講,符合課改的精神和現代課堂教學的基本要求,即面向全體學生。因爲交流算法對他們來說有機會參與,也有能力參與。在認識算理時,讓能力強的同學說一說十位上的商表示什麼意思?個位上的商表示什麼意思?這種把問題的探討引向深入,來發揮他們的優勢,正是考慮到個性的差異。

這一環節我基本上是放手讓學生自主去探索。因爲,第一是學生有了一定的知識基礎,其次是學生有能力、也有一定的心理驅動。對於有一定困難的學生,我在巡視中注意發現,並及時地予以指導。

(三)情境延伸、再探算法

這一環節主要是學習例2,計算“48÷3”。在環節過渡上採用情境延伸,將例1中的“2個猴子分桃”改爲“3個猴子分桃”。這樣既延伸了情節,又暗示了探討方法的延續性。

在過程的安排上我又依照如下兩個層次進行:第一,操作體驗、直觀感知。學生通過擺小棒來體驗分法,這樣達到對“48÷3”的直觀認識。第二,小組合作、探討算法。因爲這是一個認識的昇華,所以要充分發揮學生的合作學習的作用。但這裏不同於上一環節中對算法的認識,要突出引導學生對十位上商1後餘1的認識,即十位上餘1表示1個10,再與個位上的8合起來被3除。

(四)深化知識,鞏固提高

我選擇安排了書中的兩個習題,即教材第55頁試一試的第

1、2兩題,但對兩題的練習提出不同的要求。第1題首先要求學生估算出每題的得數,然後再讓他們利用本節所掌握的算法計算各題。根據新課標的要求,估算是國小階段應該具備的一個基本能力,它必須滲透在每個學段的教學中;第2題突出應用意識的訓練。首先根據題中的信息進行加工整理,完成編題練習,然後再進行解答。而培養學生獲取信息和處理信息的能力,也是新課標的基本要求內容之一。

(五)歸納總結,拓展昇華

“1.同學們,你們在這節課裏,有哪些收穫? 2.在計算兩位數、三位數除以一位數時要注意些什麼?”通過對本節課進行總結歸納,加深學生對本節知識點的理解,並讓學生找準自己的易錯點,明確努力的方向。

(六)作業設計

本着鞏固本節重點,以及作業量適中的原則來設計。

四、說板書設計。

結合本課的特點,採用圖文結合式的板書設計,從直觀性與條理性考慮,既突出重點,又力求簡約。

五、設計理念。

爲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併力求在學習方式上有所突破,本節課的設計理念是:

1、培養學生的數學情感作爲課堂教學的基調,在情境的創設中激發心理需求,在問題的探索中,感受數學的魅力。

2、以促進學法的掌握作爲本節課的重點。

3、以力求體現“數學的趣味性”作爲本節課的特色。

三年級數學說課稿13

一、說教材

1、說教材內容:

本課的教學內容是六年制國小數學教材第七冊P1—3的例1、例2以及相關的課後練習題。這部分的內容是在學生已經掌握了個級的所有計數單位的基礎上進一步學習的高一級數(萬級)的讀法,教材在原有的基礎上進一步拓展數級的學習,讓學生明白生活中較大的數用個級來計數是不能滿足的,從而理解學習億以內數的必要性。

2、說教學目標:

本課的教學目標是讓學生懂得如何正確讀億以內數的讀法,並且弄清楚中間有0和未尾有0的數的讀法。爲學習億以內數的寫法和億以內數的加減法打下基礎。

3、說教學重點;

本課的教學重點主要是引導學生弄清億以內數的計數單位有哪些和數位表;引導學生正確讀億以內較大的數,特別要注意糾正學生在讀中間有0和未尾有0的數時所出現的錯誤。

4、說教學難點:

本課的教學法難點主要表現在各數級中間或未尾有0的數的讀法。必須讓學生明白哪些情況下讀0,哪些情況下不讀0。

5、教材編排的特點:

本課教材是本着循序漸進的原則來編排的.,首先教材列舉生活中較中的數據,如北京的人口數量一千一百零八萬,光的速度每秒三十萬千米等,這些都是很大的數,用個級的計數單位來表示很困難,從而引出萬級數的學習,並且讓學生懂得學習億以內數的必要性。教材編排時很注重科學性和合理化,先提出學生熟悉的記數單位個位、十位、百位和千位,然後引出萬級的計數單位:萬位、十萬位、百萬位、千萬位等計數單位,由於萬級數都小於億,所以教材把此部分的內容稱爲億以內數,既符合學生的認識規律,又既有數學的科學性和嚴肅性。教材共安排了例1和例2兩個典型內容和一些相關練習題,不僅加深學生對本課的理解,還有助於學生對本節內容的消化及鞏固。

6、教具準備:計數器或算盤一個。

二、說教法

1、本課的教學方法主要採用觀察法和發現法,老師要適當地設計教學內容,讓學生從觀察中發現數的讀法原則,之所以採用這兩種教法,是針對學生以前在學習中已經積累了一定的經驗,懂得了個級數讀法而設置的,用原有的經驗和方法來解決本課的問題,應該是可行的。

2、本課在提問方式上,應多用啓發式提問,首先讓學生質疑,然後讓學生經過自身的經驗尋找解決的方法。

三、說學法

根據我的學生情況,我認爲本課的學法,應該是以自主探究式學習方法爲主,學生通過觀察以及總結來解決問題,在這節內容的教學中,教師不需要做太多的講解,只適時作適當的引導。爲什麼採用此種方法,主要是因爲學生已經有了個級數讀法的經驗,移植到本課,用來解決本課問題是很自然的,大多數的學生是可以獨立完成的。

四、說教學設計

根據本課的教學重難點,教學目標,以及本課的教學內容步步逼進的特點,我認爲本課教學應按以下幾個步驟進行。

(一)設置問題,巧妙導入

爲了激起學生的學習興趣,教師可先列舉一些比較的大的數,如:北京市的人口一千一百零八萬,光的速度每秒三十萬千米等較大的數,然後讓學生用口頭來描述,學生覺得用原來學的計數單位(個級)很難正確描述這些數據,從而引出新的課題,教師可以不失時機地導入新課內容。並板書:億以內數的讀法。

(二)複習舊知,先立後破

1、在這一環節中教師先以複習舊知爲基礎,先喚起學生對個級(千位、百位、十位、個位)的印象,爲達到這個目標,教學可以這樣設計:

師:我們已經學過個級的計數單位,10個一是十,10個十是一百、十個一百是一千,十個一千是一萬。然後板書:一萬。

由於學生以前學過一萬,對這樣的知識不會感到陌生,因而教學可以用步步遞進的方法引出後面更大的計數單位。

2、教師接着問學生:十個一萬是多少?學生經過思考可以得結論,知道是十萬。根據回答板書:十萬。

3、教師可用類似的辦法,讓學生繼續觀察,得出後面的更大的計數單位:百萬、千萬、億等計數單位。

在這個環節中,教師主要是激起學生學習的慾望,然後順理成章地引入新的內容。爲什麼採用這樣的方法,是因爲學生已經認識計數單位,在此教師只不過引導他們提升對更高一級計數單位的認識,所以要讓學生自主探究,自主總結。

4、引學生看數位表,並說明個級和萬級。個級有四個數位(個、十、百、千),萬級也有四四個數位(萬、十萬、百萬、千萬)。

(三)通過觀察,找出規律

教師可以這樣設計,用計數器演示,個級的各個數位,然後讓學生觀察找出萬級的計數單位,學生很快從中找出萬級的計數單位,知道萬位、十萬位、百萬位和千萬位,這時爲了加深對本節課內容的理解,可以通學習例1和例2的內容。

學習例1,教師出示例題內容:470000、3080000、40500000。爲了讓學生直觀地看出以上數所佔的數位,可以用計數來幫助,把相應數位相互對齊。學生經過觀察可能發現其中的道理,以470000爲例,4對應十萬位、7對應萬位、後面全部是0,學生很快讀出這個數,讀作47萬。用相似的方法來學習其它內容,學生會總結出這些數的讀法。

接着學習例2,情況和教學內容雖然稍有不同,但經過教師適當地引導,學生肯定能夠掌握,由於方法相似,在這裏就不展開討論。

通過以上兩個例題的學習,學生應該明白了億以內數的讀法了,不過由於0在各種情況下出現,其也有不同的讀法,教師要引導學生弄清在何種情況下如何讀中間有0或未尾有0的數,這是本課學習的重點與難點,必須讓學生掌握。

最後要引導學生總結億以內數的讀法,總結出億以內數讀數的方法。

根據學生回答,教師找出學生補出學生的錯誤,並加以糾正,最後總結億以內數的讀法:

先讀萬級,再讀個級;萬級的數,要按照個級的數的讀法來讀,再在後面加上一個“萬”字;不管每級未尾有幾個0,都不讀,其它數位有一個0或連續幾個0,都只讀一個“零”。

(四)加深理解,巧設習題

適量完課後的習題,以加深理解,鞏固新知。

五、說板書

例1

470000讀作:四二七萬

3080000讀作:三百零八萬

40500000讀作:四千零五十萬

例2

24600讀作:二萬四千六百

6407000讀作:六百四十萬七千

10030040讀作:一千零三萬零四十

板書簡潔,突出重點,列舉了億以內數的各種情況下的讀法,對學生對億以內數的讀法有很大的幫助。

三年級數學說課稿14

[教學要求]

1.使學生理解並掌握三角形面積的計算公式發,並學會運用公式計算三角形的面積。

2.通過圖形的割補、剪拼,參透圖形變換的數學思考方法,並培養學生的操作能力。

[教學準備]

投影儀、投影片、大隊旗、中隊旗、小隊旗;每個學生準備剪拼的圖表、剪刀等。

一.導入新課

1.出示少先隊大隊隊旗,要求計算大隊旗的面積。(長120釐米,寬90釐米)

2.接着出示紅領巾,要求計算紅領巾的面積,提出求三角形的問題。

二.出示課題

師:我們已經學過長方形和平行四邊形的面積的計算,這堂課學習“三角形面積的計算”(板書)。你們先想一下,這堂課要學習哪些內容?(通過討論,使學生明確這堂課的教學要求)討論後投影片映出:

1.三角形面積的計算公式。

2.三角形面積的計算公式是怎樣推導的。

3.怎樣運用公式計算三角形面積。

三.教學三角形面積公式的推導

1.用數方格的方法求三角形面積。

要求學生按課本第67頁上的插圖用數方格的方法求出三角形的面積接着引導學生觀察,這三角形的高和底的長度同它的面積之間有什麼聯繫,啓發學生猜想。

底高面積

6釐米4釐米--12釐米(學生可能會說出,三角新面機形底和高乘積的一半)

2.嘗試操作

師:前面我們只是猜想三角形面積是底和高乘積的的'一半,還需得到證明。大家回憶一下計算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公式是怎樣推導出來的。

教師根據學生的回答,在投影機上演示:

(圖形)P213

生:用割補的辦法,把平行四邊形轉化成長方形,然後推導出計算平形四邊形面積的公式

師:那麼三角形能不能通過剪拼的辦法轉化成長方形呢,我們大家來做個實驗。

(1)請同學們拿出預先準備的長方形紙片,先量一量長方形的長和寬(長10釐米、寬6釐米),並計算出它的面積。然後沿長方形的對角線剪開,分成兩個大小、形狀相同的三角形,並計算出它的面積。(圖形)P214

(這個實驗,讓學生清楚地看出這個三角形是原來長方形的一半)

(2)讓學生再拿出預先準備的平行四邊形的紙片,量出它的底和高(底10釐米、高6釐米),算出它的面積。然後沿對角線剪開,分成兩個大小、形狀相同的三角形,再計算出它的面積。

(圖形)P214

(要求學生仔細觀察平行四邊形的底和高剪開的三角形底和高是一致的,充分相信剪開的一個三角形是原來平行四邊形的一半)(3)引導學生得出結論

通過上面兩個實驗,組織學生討論,讓學生嘗試說出計算三角形面積的公式:

三角形的面積=底*高/2

師:通過剛纔的實驗,證明我們的猜想是正確的。

3。自學課本

師:剛纔我們是用“分”的辦法證明,計算三角形面積的公式,課本是用“合”的辦法證明,把兩個大小,形狀相同的三角形拼成一個長方形或一個平行四邊形。(指導學生認真閱讀課本,同桌二人互讀,相互討論)

4。教師小結

求平行四邊形面積的公式,是通過把平行四邊形割補成長方形得出的。求三角形面積的公式也是通過把三角形拼成長方形得出的。這說明圖形是可以變換的。

四、教學三角形面積公式的應用

1。出示嘗試題

教師:上課開始時,我們提出計算紅領巾的面積,這個問題能解決嗎?計算紅領巾的面積先要量什麼?然後編出嘗試題.

學生到黑板上量出紅領巾的底是100釐米,高約33釐米,編的嘗試題是:紅領巾的底是100釐米,高約是33釐米,它的面積是多少?

2.學生邊看課本邊嘗試練習。

3.教師講評。

針對學生嘗試練習情況評講。特別指出:應用三角形的面積計算公式要注意什麼?(不要忘記除以2)如果只有底*高,忘了除以2,算出來是什麼圖形?(平行四邊形或長方形)

五、鞏固練習

1.課本練習十九第1、2題。

2.競賽題。

計算少先隊中隊旗的面積(只要列式)。看誰想得最快,解法最簡便。(同桌二人可以相互討論)

(圖形)P216

解法有:

1.60*60+20*30/2*2

一個正方形加兩個三角形

2.60*80-60*20/2

一個長方形減去一個三角形

3.60*60+20*30

一個正方形加一個長方形

以第三種解法構思巧妙,把下面一個三角形移到上面,兩個三角形拼成一個長方形。

六、課堂小結

這堂課我們學會了什麼?

(要求學生聯繫上課開始時提出的三條目標回答)學生回答後,師生共同總結:

1.三角形的面積的計算公式是:底*高/2

2.三角形的底和高決定以後,三角形的面積也就確定了。

3.計算時不要忘記除以2,否則算得結果不是三角形的面積,而是與它等底等高的平行四邊形的面積了。

三年級數學說課稿15

說教材:

一、本單元的內容結構及其地位作用

本單元是人教版義務教育教科書第六冊第六單元。本單元的主要內容包括四部分:面積和麪積單位,長方形、正方形的面積計算,面積單位的進率,常用的土地面積單位。這部分內容的結構如下:

這些內容的教與學,是在學生已經掌握了長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徵,並會計算長方形和正方形周長的基礎上進行的。國小生從學習長度到學習面積,是空間形式認識發展上的一次飛躍。學好本單元的內容,不僅有利於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提高解決簡單實際問題的能力,而且還能爲以後學習其他平面圖形的面積計算打下基礎。

二、教材處理

本單元概念較多,也較重要。另外還有四個例題,分7課時進行教學。教學中注意對教材進行適當處理,以達到活用教材的目的。

1.變概念的機械學習爲有意義學習。

在數學概念學習中,機械學習是指學生僅能記住數學概念的描述、符號,卻不理解它們的內在涵義,更不理解與有關概念的聯繫。有意義學習是指學生不僅能記住所學概念的描述或符號,而且理解它們的內在涵義,瞭解與相關數學概念的實質性聯繫。通俗地說,也就是在理解的基礎上掌握概念。

2.加強直觀教學,豐富學生的直接經驗。

在空間與圖形的教學中,提供直觀往往是認識的起點,學習的開端。用好直觀手段,加強直觀教學,對於掌握空間與圖形的知識具有重要意義。在本單元的教學中,應加強動手操作活動,發揮各種直觀手段的優勢,讓學生通過手、口、眼、耳多種感官的協同活動,特別是通過動手實驗,在做中學,有利於豐富學生的感性認識,獲得實實在在的直接經驗,有效地提高知識攝取的效果。

3.讓學生探究,主動獲取結論。

爲了改變以往教學中,過於強調單純的接受學習,而且是以被動接受爲主的傾向,有必要選擇適當的內容,提供一定的空間,引導學生主動探究學習。

4.重視估測能力的培養。

估測儘管是一種粗略的測量方法,但在實際生活中有着比較廣泛的應用。人們平時對面積進行估測的機會常常比精確測量更多。因此本單元的教學中要重視對面積的估測如“估計本班教室的面積大約是多少平方米。”“估計課本封面的面積,在小組中交流估計的方法。”重視估測能力的培養,也有助於提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說教學目標:

1.結合實例使學生認識面積的含義,能用自選單位估計和測量圖形的面積;體會引進統一的面積單位的必要性,認識面積單位平方釐米、平方分米、平方米、平方千米和公頃,建立1平方米、1平方分米、1平方釐米的表象;熟悉相鄰兩個單位之間的進率,會進行簡單的單位換算。

2.使學生探究並掌握長方形、正方形的面積公式,獲得探究學習的經歷;會應用公式正確計算長方形、正方形的面積,能估計給定的長方形、正方形的面積。

說教學重點、難點:

教學重點:

1、正確理解面積的含義,初步形成面積單位實際大小的表象。

2、比較面積單位的大小,及面積單位與長度單位之間的辨析。

教學難點;

1恰當選擇面積單位,估計物體面積的大小。

2、給學生留有探究的空間,讓學生在探究中學習,在探究中體驗。

說教法:

《數學課程標準》指出:“數學教學要體現過程教學,這是一個師生交往、互動與共同發展的過程。”爲此,設計科學、合理、有序的教學過程,爲學生搭建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平臺,給學生提供充分從事數學活動機會,使數學學習從“文本學習”走向“體驗學習”,就成爲我們追求的目標。本單元主要採用以下幾種教法:

1、情景教學法。

課標指出數學教學活動必須建立在學生的認知發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識經驗基礎之上。因此情景的創設要立足於學生的生活經驗和知識背景。 例如:在教學“面積和麪積單位”的導入新課時,讓學生說說多媒體教室和你的房間比較一下誰大一些?並問學生想不想知道多媒體教室到底有多大?比你的房間大多少?從而順其自然的導入新課。這一環節的設計,創設了生活情景,體現了數學就在我們的身邊和生活之中,拉近了本課的所學的內容與學生的認知之間的距離,從而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及學習的積極性。

2. 直觀演示法

充分藉助形象直觀,促使學生從感性認識上升爲理性認識。教學面積單位的進率時,利用媒體直觀演示把1平方分米的大正方形劃分成100個邊長1釐米的小正方形,幫助學生理解1平方分米=100平方釐米。

說學法:

《課程標準》明確指出:有效的數學活動不能單純地依賴模仿與記憶。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因此,在本課的教學過程中,力求突破傳統的以教師講解與示範爲主的教學方法。讓學生廣泛參與操作實踐,使學生的數學能力與數學情感得到發展。

(1)操作實驗法。讓學生通過自己的動手操

作和多種感官參與來激發學習興趣。現代教育心理學認爲:兒童思維的發展是從具體形象思維向抽象思維過渡的。他們需要通過各種活動來學習知識,發展自己的智慧。例如在認識“面積”這一概念時,首先讓學生通過用手摸數學書的封面、文具盒的面和課桌的桌面,看電腦中的兩個鏡框的畫面,來感受物體表面有大有小。接着讓學生畫平面圖形,讓學生知道平面圖形也有大有小。在此基礎上,讓學生想、議、說,給他們的大小起個名字,最後師生共同總結面積定義,教師板書。這一環節的設計,從學生熟悉的事物和已有的知識入手,通過眼看、手摸、口述、用腦思考等多種感觀參與到面積概念的形成過程中,在實踐操作中豐富了學生的表象。在學習用單位面積測量物體表面的面積時,把學到的知識運用到實際中去解決問題,促進理論同實踐的結合,進行了操作練習讓學生去量一量橡皮、書本封面、課桌,並讓學生學會估量黑板和教室地面的面積。

(2).自主探究法

《數學課程標準》指出:“學生有效的學習活動不能單純的依賴模仿與記憶,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在學習長方形、正方形的面積計算時,注重讓學生親身經歷規律發現的過程,引導學生通過自己實驗,自主探究的方法來學習長方形面積的計算公式,讓學生先用1cm2小正方形拼圖形,在拼的過程中發現長方形的面積和它的長、寬有關係,再推導出長方形面積的計算公式,這樣不僅有助於理解面積的含義,面積公式的來源,而且有助於發展學生的思維,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

(3)合作交流法

學習長方形正方形面積的計算時,在學生自主探索的基礎上小組合作,說說各自用邊長1釐米的小正方形拼成的長方形或正方形的長是多少,寬是多少,面積是多少,並作好記錄。小組彙報拼擺結果,觀察統計的數據,小組交流討論自己的拼擺收穫:通過擺一擺,你們有什麼發現?猜一猜:長方形的面積是怎樣計算的。小組合作進行操作,驗證猜想,討論小結出長方形面計算的公式,在此基礎上通過典型和有意義的材料,把一個長7分米、寬5分米的長方形,漸變成長5分米、寬5分米的長方形(邊長5分米的正方形),讓學生大膽猜想、自主探究正方形面積的計算公式。學生在活動中拼擺、觀察、猜測、驗證總結。這樣,即培養了學生的觀察能力和歸納概括能力,又體現了學生動手實踐,合作交流,自主探索的學習方式。通過小組的拼擺——猜測——驗證,讓學生經歷從長方形面積計算公式推導到正方形面積計算公式的再創造,培養了學生探索能力和創新精神。

教學建議

本單元的概念較多,也較重要。爲幫助學生建立概念,展現概念的形成過程,形成常用面積單位表象的形成,強化概念的比較辨析,說說我的教學建議:

第一課時:

教學內容:面積與面積單位。

教學目標:讓學生理解面積的意義,認識常用的面積單位,初步形成這些單位的實際大小概念,學歷運用各種估測方法比較面積大小。

教學重點難點:從物體表面大小和平面圖形的大小兩方面理解面積的大小。瞭解統一面積單位是必要性。

教學策略:面積的概念可以從比較物體表面積的大小和比較平面封閉圖形的大小兩方面引入。前者從學生身邊的物體尋找直觀比較的對象,如課桌桌面,課本封面,黑板大小,練習本封面等等,從中還能比較自然地引出兩種直接比較物體表面或平面封閉圖形大小的方法,一是觀察比較,二是重疊比較。一般來說,當物體表面或平面圖形大小差異明顯時,可以觀察比較;當大小相差不大難以觀察得出結論,而物體又便於疊合時,則可以採用重疊的方法比較大小。

學習面積單位,先由第教材70頁比較兩個長方形面積的大小創設問題情境,設計了一系列矛盾衝突。讓學生理解引入面積單位的必要性,再介紹常用面積單位平方釐米、平方分米、平方米的規定,並通過多種活動:“哪個手指甲的面積最接近1平方釐米?”“用手比劃1平方分米的大小。”“試一試,1平方米的正方形能站下幾個同學?”讓學生感知這些面積單位的實際大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