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國文齋>範文>讀後感>

全球通史讀後感

讀後感 閱讀(2.48W)

當仔細品讀一部作品後,你心中有什麼感想呢?此時需要認真地做好記錄,寫寫讀後感了。那麼我們如何去寫讀後感呢?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全球通史讀後感,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全球通史讀後感

全球通史讀後感1

斯塔夫裏阿諾斯所著的《全球通史》雖是長篇鉅製,然主旨只有一個,便是介紹人類各階段文明的興衰之史。但我感到,在外敵入侵時,除了軍隊力量,還有很重要的一點,就是人自身的骨氣。

正如福熙元帥在“一戰”結束後說的:“這不是和平,這是20年的休戰。”“一戰”結束後,參戰的各國不得不按捺住自己激動的內心,暫作休整。雖然未再發生大型戰爭,但日本侵佔了滿洲,德國吞併了奧地利。這等於把它們置於“二戰”最有利的位置。這是爲什麼?就是那些“元首”們膽小怕事,便將一種自相矛盾的政策展現給外人!

“二戰”揭開大幕,敦刻爾克大撤退後,希特勒便做出了他那“海獅計劃”,魔爪伸向了英倫三島。日復一日的狂轟濫炸,雖然一開始德軍收到了一些成效,但是所有英國居民,並未有一絲一毫的動搖,也不見有人心惶惶的時候。反而,這段轟炸時期堅定了所有人的信念,人們爲皇家空軍的勝利歡呼,士兵們則更勇敢地投入新的.戰鬥。終於,希特勒第一次沒有達到他的目的。看,這就是骨氣的力量!

回過頭來看我們中國,抗日戰爭期間,自1937年起,至1943年開始反擊,總是不斷地有人投向日本。我們的民族難道真是如此窩囊嗎?不!抗日名將英雄輩出。那麼,爲什麼有叛徒?一言以蔽之,怕死!保命要緊。因而,這些人爲後人所不齒。

戰爭,如此殘酷。正是因爲這殘酷,它培育、磨礪出了一代又一代的英雄。在這試金石上,人性如此全面的展現出來。

全球通史讀後感2

《全球通史》揭示了過去。現在和未來之間的有機聯繫體現了世界史豐富而重要的認識價值;提出了許多對當代人有啓示的。須作思考的問題,並通過歷史來尋求解決這些問題的答案,賦予歷史以新意,富於智慧,體現了思想的力量。貫穿於書中作者對歷史富於見解的思考:

1:人類社會羣體可接近性和相互影響的作用。綜觀人類歷史,人類文化的進步取決於社會羣體是否有機會吸取鄰近的其他的社會羣體的經驗。只有那些最易接近。最有機會與其他民族相互影響的民族,才最有可能得到突飛猛進的發展,並處於領先地位!隨着全球史時代的到來,結果將是全球範圍的相互作用和相互交融,併產生如生物學領域中雜交優勢法則的那種發展。

2:人類歷史遺產的繼承。對歷史的考察,揭示作爲歷史和文化遺產的人類創造活動的靈活性和潛能,儘量客觀地評價人類歷史的遺產,使人們更加了解今天的人類社會,更有助於把握未來。諸如古希臘時期自由探究的精神。民主政體的理論和實踐。藝術。文學和哲學思想……構成了希臘流給人類的光輝遺產。自從人類進入階級社會以來,每個歷史階段中最有影響的社會都是力圖縮小上下層之間鴻溝的社會——都是倡導提高羣衆參與水平的社會。這種參與人數總量上的.猛增構成了開拓性社會的現代性,這在性質上賦予這些社會以優越的社會內聚力和推動力,使得這些社會勝過同時期的其他社會,在它們的時代打上這些社會的印記。

3:科學技術的發展。人類在取得巨大的成就同時也付出高昂的代價,其原因在於人類運用技術的方式。目前,人類對技術的濫用,已造成了廣島。博帕爾。切爾諾貝利等災難,而更急迫。更潛在的災難則是毀滅性核戰爭所造成的人類滅絕。當前我們的任務應當是促成技術的使用,給大多數人都帶來好處,從而增加我們在這個星球上生活的安全感和舒適感。我們更應關注的是如何充分運用技術來控制大自然的種種災害,如何發展技術來滋養我們生存的地球。

當今社會,全球史教育,尤其是其中所表現的人類發展的整體觀念和全球方略,對提高人的綜合素質,尤其是培養作爲地球村一員的當代人的前沿意識和全球眼光是相當重要的!當代大學生值得花功夫學習並且必須掌握的不只是外語。電腦。金融和外貿等課目而已,加強全球史觀的教育在當今時代尤顯重要了,《全球通史》作爲一部“精品教材”,更有助於我們瞭解歷史,把握未來!

全球通史讀後感3

人類學爲人類提供了一面巨大的鏡子,使他們能夠從中窺見自身無盡的變化。——克拉克洪

社會制度之協作:

舊石器時代指人類主要使用打製石器的時期。在這一時期,由於生產力水平極其低下,人們往往需要生活在團體中,通過協作來獲得足夠的維持生存的食物。儘管團體之間也會因爲爭奪食物而產生爭鬥,但由於人數的限制和工具的匱乏,大規模的戰爭還沒有產生。

原始的平等之團體成員間的平等:

團體(也稱部落)的組成單位是家庭,存在的目的採集、狩獵以獲取食物。因此,狩獵本領高強的人往往會被推舉爲部落首領,但此時還沒有出現制度規定的公權力,部落中的任何人都無法將自己的意志強加給其他人。

男性和女性之間的平等:

在部落中,男性主要負責狩獵,女性則負責生育子女和採集包括植物根莖、果實、昆蟲等在內的'食物。由於狩獵的不穩定性和危險性,因此女性採集的食物往往多於男性。女性對於團體食物的貢獻至少不低於男性這一事實,造就了在舊石器時代女性和男性地位的平等。

全球通史讀後感4

作爲一箇中國人,不僅要了解本民族的歷史,更應該瞭解世界的歷史,特別是在全球化迅猛發展的今天,不從世界歷史中繼承和發揚全人類的優秀文化遺產,將無以迎接全球激烈的競爭,無法承擔民族復興的偉大使命。

《世界通史》是一部全景式再現世界歷史的新型圖書。它在吸收國內外世界研究成果的基礎上,將世界歷史發展進程中沉澱下來的豐富的圖文資料,按歷史編年的`形式進行編排,直觀地介紹了世界歷史的發展進程。全書用豐富翔實的文字敘述,全方位介紹世界歷史的基礎知識,內容涵蓋政治、軍事、經濟、文化、外交、科技、法律、宗教、藝術、民俗等領域。

古代卷從古代世界的開端,按縱的歷史發展進程依次對各國家或地區的歷史分章編寫;對公元前4世紀後的諸國按橫的歷史聯繫分章編寫。中世紀卷按地區和典型專題相結合的系統敘述。近代卷主要敘述英國資產階級革命、美國獨立戰爭、法國大革命、工業革命、法國里昂和德意志西里西亞工人起義、英國運動、馬克思主義誕生、第一和第二國際、巴黎公社、19世紀晚期主要資本主義國家、19世紀晚期的亞非拉國家等內容。現代卷主要闡述人類世界進入20世紀後所經歷的兩次世界大戰、俄國十月革命建立了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科學技術革命改變了人類的經濟和社會生活乃至思想觀念等內容。當代卷以對戰後世界各種基本矛盾運動的分析爲依據,反映戰後世界這個既相互依存又相互矛盾的統一整體的發展過程與特點,反映各類型國家的政治、經濟、軍事、科學技術、人民運動和對外關係的狀況與發展趨勢。

正如英國著名歷史學家湯因比所說:“一個人如果能處在歷史感悟之中,他就一定是獲得真知的人,因爲歷史的經驗是最爲豐富的一座智慧之庫。”歷史蘊含着經驗與真知。學習世界歷史,不僅可以瞭解人類歷史的發展進程。增長知識,還可以提升深遠的戰略思維,培養開闊的世界眼光,從而能認清複雜現狀,抓住要遇,應對挑戰。

世界歷史是人類作爲一個現實整體的歷史,任何一個國家和民族都是世界歷史體系中的一部分。對於我們每一個人來說,只有瞭解了世界歷史的發展進程和風貌,掌握了人類社會發展各階段的重大變遷,並從中借鑑前人的經驗教訓,才能在全球化發展的環境中,認清複雜現狀,融入時代的潮流。

全球通史讀後感5

公元前8000年,公元1000年和現在的人種分佈情況。6種主要人種,高加索人,蒙古人,黑種人,布希曼人,澳大利亞人,俾格米人。如今布希曼人,澳大利亞人,俾格米人這三種人種幾乎所剩無幾。高加索人一直呈現增長的勢頭,是目前全球最大的人種。蒙古人在公元1000年達到頂峯後,呈逐步下降的趨勢,其中在美洲的蒙古人下降最爲明顯。

對應公元1000年時代,正是宋金元,中國大陸歷史上最強盛的時期。尤其宋朝政治開放,經濟繁榮,即便普通百姓的生活也很富足。元代之後,中國大陸從文明史角度看,是一個大型下降通道,直至民國以後才逐步改變這一趨勢。

歐洲文藝復興,從1350年至1550年,之後現代工業革命開始萌芽,1700年在整個歐洲展開。一個民族的復興,70年時間太短暫,沒有1~200年的歷史積澱難以成功。中華民族任重道遠啊。

黑種人,基本限定在非洲大陸發展。它在向南部非洲擴張的時候,同時也受到高加索人從北部非洲的侵入。所以總體來看黑種人的發展非常緩慢。

在高加索人和蒙古人的'對恃中,歷史上,相互的滲透很難持久,目前看來高加索人稍稍佔有優勢。站在人種角度分析,難道中美是天生的宿敵嗎?這個結論,讓人很是傷感。

然而高加索人在對黑種人的同化滲透明顯有成效。也許未來的世界格局,誰掌控了黑種人,誰就可以繼續稱霸世界。

近十幾年來,中國在非洲大陸的大肆擴張,可能已經引起當地人不滿情緒的增長。一帶一路的國策需要我們大量引進黑人留學生,這是應當的,但在執行過程中是否太急功近利了?比如近期沸沸揚揚的山東大學留學生學伴制度。學伴制度本身並無問題。早年間,大量中國留學生到歐美學習,對方的學伴制度對我們學生幫助很大。相信每一個出國留學的學生都有深刻的印象吧,我們並不知道,原來資本主義人和人的關係,可以那樣的融洽,而不是像我們早期接受到的教育是,資本主義人和人的關係都是很冷酷無情的。也許中國的對外開放,改革的路還很長。

一萬年太久,只爭朝夕。

全球通史讀後感6

《全球通史》是一部“經典中的經典”,這本書問世30多年來一直暢銷不衰,不斷再版,不僅爲英語國家讀者所喜歡,而且還被翻譯成多種文字成爲在全世界擁有最多讀者的通史類作品。

這部書包含了人類的起源、文明的嬗變,有帝國的更迭、宗教的擴散;有對歐亞大陸諸古代文明和古典文明不同命運的宏觀思考,也有對著名歷史事件的詳細介紹;有對人性善惡本質的哲學分析,對文明是“詛咒”還是“福音”的辨證評價,也有對世界愈加兩極分化的人道關懷對人類歷史上諸多災難的淵源——社會變革總是滯後於技術改革——的憂慮與警示。

這本書之所以可以享譽世界,還在於它是“全球史觀”的代表作,是迄今爲止全球史觀最有影響力的.作品。其實在西方,早在啓蒙時代就有人試圖以全球視野來闡釋歷史。

正如作者本人所說,我們自己這一代人是西方主導的歷史觀中成長的,我們也生活在一個西方主導的世界裏。19世紀和20世紀早期是西方享有政治、經濟和文化霸權的時代。但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和這後的殖民地革命很快就結束了這種霸權,世界地圖上歐洲殖民帝國的消失就證明了這一點。地圖上許多地方的名字和顏色都發生了劇烈變動,從而顯示出20世紀中葉涌現出來的這個新世界。

我們漸漸不情願地認識到,在今天這個世界上,傳統的西方導向的歷史觀是落後於時代潮流並有誤導性的。爲了理解變化了的情況,我們需要一個新的全球視角。儘管伴隨着種種精神求索的陣痛,世界卻已經完成了其從舊到新的轉變。

新世界需要新史學。20世紀60年代的後殖民世界使一種新的全球歷史成爲必需,作爲讀者,作爲一箇中國人,在看到這部《世界通史》時受到了一種震撼,這是一部真正打破了國家界限的作品,它站在全人類的角度審視整個世界從古至今的每一幅過往的畫面。是呀,人類總是要向前看的,不能總在打破一種桎梏而進入另一種桎梏,而是要超越這些桎梏,上升到一個新的更高的起點之上。

感謝作者,也許一部書的價值不在於他在學術上取得如何大的成就而是在於他也許會影響某個讀者的生活態度,進而可能影響讀者的一生。

全球通史讀後感7

整本書內容比較多,畢竟是講歷史的書籍,但是書中穿插了很多有趣的故事,以及作者對那些偉人的溢於言表的讚美辭藻,都能深深的吸引讀者。

其實科技的發展總是圍繞着兩個方向:能源和通信。能源從最早石器時代的火,到農業時代的太陽(光合作用),再到工業革命時期的煤、電、石油、最後是現代的'新能源(太陽能、核裂變、核聚變等);通信從石器時代的人類語言、文字發明,到農業時代的造紙術、印刷術,再到工業革命時代的印刷廠、電報機、有線電話、無線電話,最後是現代的計算機、互聯網、量子通信等。每次能源或者是通信技術的新發現,都宣佈着新時代的到來。

火的發現使人類能夠吃上熟的食物,提高了平均年齡;農耕的到來,造成人口的大幅增加;蒸汽機的發明宣佈機械時代的到來,人類第一次創造出幾倍與人體所所需的能量,有更多的人不必擔憂糧食的問題,也就有更多的人能夠從事科學研究,發明創造;新能源的時代如果人類能夠控制核聚變所產生的能量,星際旅行不再是夢想。語言的出現,使人類第一次能夠相互組織成爲一個巨大的團體,更有利於大規模運動;文字及印刷術的發明,使人類的知識能夠傳承和可複製可疊加;電報、電話的發明使千里之外的人們可以及時溝通,遠程協作;互聯網的到來宣佈着信息大爆炸,大數據由此而來。

人類無法想象超過20年以後的時代,因爲從石器時代到近代,人類的進步都在以幾何數字的方式提高。未來人類將有更多更偉大的發明,21世紀能否再創造一個新時代的來臨呢?我們拭目以待。

題外話,關於新能源和新通信相關的技術成果,可能在股市方面有所表現。例如巴菲特新進美國生物科技公司:生物基因(生物基因也是20世紀最新的發現,人類正在嘗試使用基因技術治療癌症、實現長壽、治療基因疾病等)、大幅加倉能源股:西方石油公司、森科能源(人類對能源追逐是一個永恆不變的話題)、加倉美國通用汽車:看好未來AI汽車與智慧交通。還有特斯拉公司股價大漲,國內鋰電池(移動新型能源)股票一飛沖天,都表現出資本對能源、科技的追逐。

全球通史讀後感8

閒暇時,我翻開了斯塔夫裏阿諾斯的《全球通史》,雖只是幾本薄薄的書冊,卻繕寫了人類幾百萬年來的文明。人類的起源與發展、文化的爭鳴與嬗變、帝國的興盛與更迭等漫長曆程,被作者撰寫在幾百張由植物纖維組成的紙葉上,以極至凝練的姿態在我眼前綻放。

書一扉扉地翻過,我彷彿聆聽到了尼羅河上空盤旋的埃及子民對法老的吟誦,彷彿諦聽到了爭雄烽煙裏傳來的悠悠編鐘鳴

在這本書裏,我深刻地感悟到了人類所擁有的神祕且深邃的文明。被他們手掌紋路摩挲的石制工具,歷經幾百萬年的星夜,至今映射着的`微光;千年古墓、石碑或廟宇,神祕的古老文化,被人們考古發現重見天日時,仍帶着時光也不能擦拭去的昔日榮光。

讀了此書,我感悟到了人類歷史裏蘊藏着的基督教博愛情懷、儒家的仁愛理念、佛教慈悲緬生釋義等大愛精神惠澤現世。

“歷史是彷徨者的嚮導”,我不知英國曆史學家阿克頓是在哪一個瞬間,又是在何種境地有此深悟。但我想說我有幸於此時閱讀此書。

全球通史讀後感9

最近幾個月讀書有點兒懈怠了,不想找藉口,就是自己的原因,本書下冊沒有讀完。這本書的內容實在是太豐富,而很多歷史上重大的事件很多都一筆帶過,想理解的透徹點兒,需要大量查詢資料,今天暫時就寫一點兒自己感觸比較深的內容吧。

現今歐洲的強大是歷史的必然。

人類的文明起源於兩河流域,而人類的歷史就是一部戰爭史。文明之前的新石器時代,技術已經明顯的成熟,在這一時代,人們發明了帶輪子的車、帆船和犁,發現了冶金化學工藝,計算出準確的陽曆,學會了怎樣使用畜力和利用風力。而以後的幾千年,只有三大發明具有重要意義:鐵、字母和鑄幣。可悲的是隻有戰爭,才能將古典文明從其生產技術的昏睡狀態中喚醒,比如希臘,發明了精巧的帶有棘輪裝置的石弩,靠滑車驅動的輪式攻城車,以及所謂的“希臘火”(專門百度了一下,希臘火是由石油、硫磺和瀝青混合而成的一種極易燃燒的物質,及時落在水面上也能燃燒,對於水上攻擊船隻非常有效)。

四大文明古國之後,東邊的漢王朝和西邊的羅馬帝國可以稱爲獨霸天下。這個時候繁榮的帝國對蠻族的吸引力那是相當的大,但是由於中國獨有的地理優勢,加上當時漢武帝對西北遊牧民族的打擊,突厥-蒙古人(也就是匈奴人)在東邊得不到好處,只有往西邊擴張,他們在中亞打敗當地的遊牧民族,當地的遊牧民族又只好往西撤退,西歐就變成了衆矢之的。存在了一千年的.神聖羅馬帝國,在技術的嚴重落後和外族的不斷入侵下,日漸衰落。

西歐的舊秩序在長期的被侵略中遭到最嚴重的破壞,然而,正是這種破壞,成爲西方在近代世界上居首位的原因,因爲在舊文明的廢墟中,能產生一種嶄新的文明,一種更能適應變化中的世界需求的文明,歐洲的強大正是因爲這些動盪的歷史吧。

一個封閉的、自大的國家或民族最終一定會被歷史洗牌淘汰,而一個懶散、不求上進的人也一定會被社會所淘汰。最近一直在反思自己,這種忙碌的生活對自己有沒有意義,感覺自己正在陷進一個理所當然的漩渦裏去,我曾經也是一個嚮往借山而居生活的人啊。我的人生需要積極起來,生活過於安逸只能讓人變得軟弱,共勉,有點兒跑題......

全球通史讀後感10

漢尼拔,大西比阿的最後歸宿。

公元前201年,第2次布匿戰爭結束後,漢尼拔出任迦太基執政官,並致力於戰後經濟的恢復,曾經的一代強國,在經濟上的飛速發展,再次引起羅馬人的警惕。他們要求迦太基交出漢尼拔,無奈漢尼拔只得自我流放以拯救祖國。在流放途中,漢尼拔一直幫助與羅馬有結怨的敵對國對抗羅馬,但都沒有很大的成效,最終羅馬忍無可忍下令通緝漢尼拔。公元前183年,走投無路的漢尼拔最終選擇服毒自盡。

他用一生實現了他少年立下的誓言,終身與羅馬爲敵。漢尼拔的一生折射了迦太基一代強國的命運。它可能是歷史上少有的,並非自身經濟衰落而導致滅亡的經濟強國。

漢尼拔的個人悲劇,若能順應歷史潮流,變革迦太基與羅馬爲盟,可能迦太基的'命運會是另外一個展現的方式。歷史不能假設。歷史的變革從來沒有在舊制度中產生,只有摧毀舊的體制,創造出一個全新的社會,毀滅即是重生。

正如我們的南宋王朝,直到滅亡之際,南宋的經濟依然強勁。在後來元朝的國際貿易大潮中繼續展現東方魅力,不與時俱進,只能無情被淘汰。

羅馬的大西庇阿憑藉擊敗迦太基的功勞在羅馬如日中天,麻煩也隨之而來。他的政敵時刻尋找攻擊他的藉口,每每他總是藉助昔日的功勞和軍隊的支持而免於懲罰。在一次審判大會上,大西庇阿提示民衆,今天正是扎馬戰役的紀念日,羅馬應該記住他的功勞。他成功地煽動起了大衆的狂熱情緒,結果許多人包括法官簇擁他來到神殿,向上天祈禱,賜予羅馬更多的像大西庇阿這樣的英雄領袖。

晚年的大西庇阿在經歷這些之後心灰意冷,決定離開羅馬回到坎帕尼亞自己的莊園,在那裏度過了最後的時光。在遺言中,他要求不要把他葬在羅馬,要魂歸故里。

同在公元前183年,兩位天才的統帥漢尼拔和大西庇阿離開人世。

迦太基因爲擁有漢尼拔這樣的天才而拒絕改變,慘遭滅國。羅馬共和國因爲擁有大西庇阿這樣的傑出統帥,而逐步走向帝國獨裁統治時期。600年之後西羅馬帝國滅亡。

全球通史讀後感11

合上《全球科技通史》,閉目冥思良久,又一次被吳軍老師行雲流水的文筆所震撼,上一次還是讀他的《浪潮之巔》獲得的感覺。

佩服老師的學識,如此廣博浩瀚,於我而言簡直就如同在宇宙中遨遊,茫茫看不到邊際,而他卻能運用之妙,存乎一心。

就像書中老師反覆提及的“歷史總是重複,科技總是向前”,想想人類誕生之初,到工業革命之前,發展是線性的`,並無特別的變化,基本都在低層次徘徊;而在工業革命之後,隨着科技加持,發展速度呈現指數級變化,短短百年超越千萬年,而且速度越來越快。

當然,本質離不開能量和信息兩個要素,這也是衡量發展的重要維度,任何科技的轉型升級,都離不開對能量和信息的深入探索,搞清楚這一點,才能抓住了科技發展脈絡的魂。

看完本書,還有個很強烈的感受,科技與人文、歷史、藝術等方面有本質區別,即使在現代化的今天,依然沒人敢說自己在繪畫領域超越了梵高達芬奇,在音樂領域超越了貝多芬莫扎特,而在科技領域,任何一位醫生、碼農或者工程師,都能站在前人肩膀和過往積澱中,將科技進一步推向更高的山峯。

所以,瞭解科技史,才能真正瞭解人類的過去和現在,也才能更好的把握不確定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