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國文齋>範文>讀後感>

讀書讀後感(通用15篇)

讀後感 閱讀(4.33K)

當認真看完一本名著後,想必你有不少可以分享的東西,爲此需要認真地寫一寫讀後感了。到底應如何寫讀後感呢?下面是小編爲大家收集的讀書讀後感,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讀書讀後感(通用15篇)

讀書讀後感1

說起這一學期,除教學以外的最大收穫,我覺得莫過於讀了幾本有價值的書。教研室在第一次“國小兼職教研員”專項會議上,推薦我們《讀書成就名師》這本書以來,我通過認真研討,從中受益匪淺。我感覺通過讀這本書,我個人有了這樣三大轉變:

第一大轉變:變“偶爾”爲“經常”

以前,我總習慣以教學工作太忙爲由,未將讀書養成一種習慣。其實,我個人感覺讀書是種享受,還是非常願意讀書的。可是每每拿起書,總是心不在焉:學生的作業還沒有全批全改,課還未備好,家裏的某些事急需去辦……這些想法干擾了讀書的心情。於是,被拿起的書一次又一次地被放下。通過讀《讀書成就名師》這本書,使我真切地感受到:我們並不是缺少讀書的時間,而是缺少讀書的心情。每天少看半小時電視或手機,把這段時間拿出來讀書,一定能讀不少的書。認識上去了,觀念就發生了變化,近一段時間,我將過去只是“偶爾”纔讀讀書,改變爲儘可能每天堅持讀半小時書,說實話,收穫還是頗豐的。

第二大轉變:變“單一”爲“豐富”

以前我讀的'書,多爲文學性的書籍,以名著居多。過去,我一直認爲:作爲一名語文教師,自己如果沒讀過一些經典名著,如何去適應教學的需要。但通過讀《讀書成就名師》,我才認識到,自己過去讀的書太單一了。讀經典名著固然重要,但作爲一名教師,如果缺乏必要的教學經驗,就無法適應當今社會對教師越來越高的要求。因此,在近一段時間裏,我開始研讀教育名家們關於教育理論的書籍。我不僅重讀了蘇霍姆林斯基的《給教師的建議》,李鎮西《做最好的老師》,現在正在讀吳非《課堂上究竟發生了什麼》。通過讀這些書,讓我對教學有了新認識,讓我重新審視了自己的教學工作,對我今後的工作可以說很有幫助。讀書類型的豐富,也使我的視野逐漸地拓寬。

第三大轉變:變“功利”爲“內需”

我這裏所說的功利,倒不是“書中自有顏如玉,書中自有黃金屋”的意思。我說的功利,指得是我以前讀書時想法太多,我總在想:讀這本書有什麼用,讀後感能不能爲自己的教學服務?這種思想的存在,主要是因爲:過去我總認爲,作爲語文教師,要向學生推薦一本書,自己就必須對這本書熟悉,否則,你的推薦便沒有意義。所以,從淺顯易懂的《綠野仙蹤》《格列佛遊記》《木偶奇遇記》《柳林風聲》《小王子》,到文學色彩濃重的《狼王夢》《城南舊事》《悲慘世界》《湯姆叔叔的小屋》《祕密花園》等等,我雖然都讀過,但讀後總糾結於:我讀了這本書,爲什麼再提起這些書的時候,又好像沒有讀過一樣陌生。

通過讀《讀書成就名師》,我想明白了這其中的道理:讀書就像吃飯,我們明明吃過早飯,但到中午還是會感覺飢餓。讀過的書就像食物一樣被消化,它好像不留痕跡一樣消失了,但其實,它早已將最重要的一部分,轉化爲我們身體的一部分了。終有一天,在需要的時候,那些曾經讀過的書,會被突然喚醒。

因此,我會繼續快樂地讀書,讓讀書成爲生活的習慣。

讀書讀後感2

我讀了《教師與讀書》這本書感觸頗深。書中說教師是一個國家教育的母雞,這樣說教師是因爲教師對一個國家的重要,無論怎麼估計都不過分。因爲教育與千家萬戶有關,沒有任何人能脫離教育。但糟糕的是,英才固不易得,良師也極罕見,這真是中國特色的時代之病。

我雖是一名國小教師,但以我個人的淺見,做一個合格的老師殊非易事,首先他應該是個正直的人,其次對知識有純然的熱愛,再者還該是一個有趣的人。說老師讀書的目的,無非是爲了授課更爲着實,使學生更熱愛學習,不誤人子弟,這我完全同意。但要怎樣才能做到這點呢?像現在老師因上課太多無暇讀書、因社會污爛而無心讀書、因實用成風而不願讀書、因考覈標準化而不思讀書、因職業麻木而厭惡讀書、因書海浩瀚無從讀書乃至讀書無法等,不一而足,非一篇小文所能完全道及。

我不知道有人搞過教師閱讀狀況的調查與否?但據我的觀察,數據和實情一定都不會太樂觀。現在的中國既非歲月安好,現世安穩的社會,更非民主自由、生活無虞的國度,在這樣的境況下,要大多數老師安於現狀,不受極度實用的拜金主義風氣的影響,幾乎不可能,也是不公平的'。用爲人師表的“靈魂工程師”和“太陽底下最光輝的職業”這樣的精神緊箍咒,來代替乃至壓制老師作爲普通人的煩惱和所需,既是對大家智商的侮辱,更是專制者常用不衰的,因爲教師只不過是個職業而已。誠然,我同意問題的難度在於,教師面對的是千百萬在知識上對他們有依賴,在學習方法對他們有期望,在做人上對他們有效的學生,這便決定教師職業的特殊性。

書籍浩瀚,從何措手的確是難題。雖然一個人只要知道自己的心性何在,便不是太大的困難。當然認識自己並不容易,不然古希臘帕農神廟就不必刻下這句在一般人看來是廢話的警句,來警示後人了:人啊,認識你自己!個人心性如同吃飯,你有自己的偏好,是應該受到尊重的。但如果你連自己喜歡讀什麼都不知道,那我就只好說你做個老師的資格,一定是有問題的。在探知了自己的心性後,每天閱讀感興趣的書籍,半小時至一小時以爲日課,堅持不懈,必定對自己教學以及擴大視野都有莫大的幫助。如果你用沒有時間來搪塞,我除了理解外,還是固執地認爲你做一位老師不太合格。我三十歲以前,特別相信人的天才,特別誇大天分的作用。當學生時看到魯迅和愛迪生對天才的論述,便很逆反地認爲他們本來就是天才,便說天才之不足道。現在才意識到他們是真誠的,許多做出不朽事業的人,都只不過是中人之質,並非有特殊本領。若硬要說他們有什麼特殊之質的話,我認爲在於他們做事的持之以恆,堅持不懈,正所謂幾十年如一日,真是比上刀山、下火海還要困難的事。誰若不信,你可以堅持記日記看一看?就可以較量出一個人的耐心和韌性。

讀書讀後感3

閒暇之時,臨睡之際,我翻閱了北京工業大學出版社出版的《聖賢論治學》一書。其中有一篇清代學者石成金着的《讀書心法》,讀了之後,令我感觸頗多。

石成金在《讀書心法》開首即雲:“讀書首要立志,立志若專,反難爲易。”“然志雖貴乎專一,又要貴乎有恆。若不有恆,多至半途而廢。”一讀到此,我就想起我們這學期進行的讀書活動。在轟轟烈烈的讀書動員活動後,我在班級里布置了讀書活動。學生和家長一開始也很配合,按要求買了各類書籍,並堅持每天看書三十分鐘。我也能時常提醒學生每天都讀課外書,並時不時地加以檢查。隨着期末的臨近,我漸漸地疏忽了指導和檢查,部分學生也就放棄了每天三十分鐘的讀書時間。到期末考試結束後,調查發現,49位學生中,能堅持每天看書、看完老師佈置的書、又能看另外的書的學生剩下35位,其餘學生時斷時續地看書,基本上沒有看完老師佈置的書,更別說看另外的書了。所以,我想,下學期我還是應該重點抓持之以恆地看書的習慣。

石成金在《讀書心法》中又說:“讀書不精熟此篇,不復又讀他篇,胸中始能醞釀精純。若東讀西讀,這篇不熟,那篇不精,豈不枉費功夫?”“要寧少而精,勿多而粗。”讀到此,我又想,我在平時指導學生讀書時,是否只關注了讀書的數量,而忽視了讀書的質量?因爲這學期我們佈置學生看的書基本上篇幅較長,有的'還不是注音版本的,所以,我的指導集中在書的內容理解上,只求一本本地讀過去,而缺少了對書中的一些精髓的吸收消化的引導。“每見貪多之人,專務廣博,讀書之時,自恃才思敏捷,連篇連卷,從目中口中流水般穿過,其實何曾用心?”所以,今後,指導學生讀書,我們要拋除功利性的念頭,引導學生去除雜念,才能熟得透徹,記得久遠。

石成金在《讀書心法》中還說:“讀書要能運用。運用者,善能解悟也。聞此知彼,觸類旁通。一篇可至十篇,十篇可至百千篇,不可勝用矣!”是呀!如果我們的學生雖然讀過許多書,卻呆呆守定字句,不但不知運用,而且不知何處用着,反不如少讀而能運用者之爲上乘也。所以,引導學生學會觸類旁通,靈活運用,應該成爲我們讀書指導的重要目的。

在《讀書心法》中,石成金還提出了許多見解,我覺得對我們的讀書指導都非常有幫助,如“讀書須要振起精神,明目細心”,“讀書最忌說閒話、管閒事”,“讀書不怕少,不怕緩,只怕一曝十寒”,“讀書讀多時,覺有疲倦,也要拋卷緩步,閒散瀟灑些,頤養我的精神,心目方有機括”等等,這些,在今後的日子裏,我該不忘時時提醒自己,並一一傳給學生,使我們的讀書更有效,更科學。

讀書讀後感4

莎士比亞有這樣一句名言:書籍是全世界的營養品,生活裏沒有書籍,就好像沒有陽光;智慧裏沒有書籍,就好像鳥兒沒有翅膀。對於嗜書如命的我而言,書,不僅是我最要好的朋友,也是我無聲的老師。我是一個小書迷,讀書一直伴隨着我快樂的成長。

還沒上幼兒園時,姑姑就給我訂閱了兒童雜誌,還常給我買故事書,爲了讓我能看懂書中的故事,爺爺給我買了圖文並茂的識字書,慢慢地,我能看懂的故事書越來越多了,這讓我對書有了更濃厚的興趣。從此,書便走進了我的世界,成爲我最親密的夥伴。

伴隨着歲月的腳步,我慢慢的長大。書像磁鐵一樣吸引着我,帶着我在知識的海洋裏遨遊。我喜歡看的書有很多,有作文選、童話故事、偵探故事和小說等。

我愛讀書,因爲它像一雙千里眼,讓我們瞭解世界,書又像一個時光隧道,讓我們回想遠古,暢想未來。書中有精彩的故事,有大自然的奧祕,有生活中的趣事,有幽默、笑話、腦筋急轉彎,還有做人的道理。每次走進書店,我就不想出來了。每當我拿到一本新書,總是愛不釋手,常常看到廢寢忘食。吃飯時,媽媽喊好幾遍,我才戀戀不捨放下自己心愛的書。讀書,使我懂得了美與醜、是與非,也懂得了正義與邪惡。

書是我最好的朋友,我的書架總是滿滿的,媽媽會經常更換我書架上的書,所以我總有看不完的書。讀書是我最高興的一件事,有時有不開心的事,只要一拿起書,我就會忘記煩惱。

讀《魯賓遜漂流記》,被魯賓遜的堅強所折服。魯賓遜在流落荒島的時候,他依靠自己的力量、智慧和所掌握的知識,利用僅存的工具和武器,不向惡劣的`自然條件屈服,逐步改善了生存環境。他那種不向命運低頭,不輕言放棄,勇於克服困難的精神令我由衷的佩服,字裏行間所迸發出的堅定與堅強成了我心靈無懈可擊的防護。我雖然沒有經歷過那麼刺激的冒險,但是我的思緒卻早已跟隨魯賓遜接受了重重挑戰,在不斷的磨鍊中變得堅強起來。我雖然不是魯賓遜,但我也早不是那個遇到困難就後退的膽小鬼,我也有一顆堅強的心,不斷堅定自己的夢想,努力地去品讀《愛的教育》後,我真真切切地感受到愛,是世界上最偉大的情感。每個人都是在愛與被愛中成長的,撒下愛的甜蜜,收穫愛的幸福。它教會了我,用一顆敏感的心,感受別人對自己的愛;它教給了我,在得到愛的同時,也把自己的愛獻給他人。愛是無處不在的,只要用心就能感受到,我們都在愛的陽光下成長。

是書給我一片遨遊的藍天,是書給我一片知識的海洋。沒有書的日子是灰色的,現在的我每一天都離不開書,我要讓書伴我成長,閱讀成爲我一生的追求。

讀書讀後感5

《名人傳》由法國著名作家羅曼·羅蘭的《貝多芬傳》、《米開朗琪羅傳》和《托爾斯泰傳》組成,它們均創作於二十世紀初期,無論在當時是在後世都產生了廣泛的影響,

在這三部傳記中,羅曼·羅蘭是緊緊把握住這三位擁有各自領域的藝術家的共同之處,着力刻畫了他們爲追求真善美而長期忍受苦難的心路歷程。 書中寫了三個世界上赫赫有名的人物。第一個是德國作曲家:貝多芬;另一個是意大利的天才雕刻家:米開朗基羅;最後一個是俄羅斯名作家:托爾斯泰。

在這本《名人傳》中最令我感動的就是貝多芬的故事。貝多芬是個音樂天才,他的天分很早就被他的父親發現了,他父親開始用暴力逼他學音樂。貝多芬的童年是十分悲慘的,他的母親在他十六歲時就去世了,他的父親變成了揮霍的酒鬼。這些不幸一起壓到了貝多芬的頭上,在他心中刻下了深深的傷痕,也因此導致他的脾氣暴躁而古怪。但是貝多芬沒有因此而沉淪,他把自己的全部精力,都投入到了自己所熱愛的音樂事業中去了。由於他的天分和勤奮,很快地他就成名了。

當他沉醉在音樂給他帶來的幸福當中時,不幸的事情又發生了:他的耳朵聾了。對於一個音樂家而言,最重要的莫過於耳朵,而像貝多芬這樣以音樂爲生的大音樂家,卻聾了耳朵,這個打擊是常人所接受不了的。 貝多芬的一生是悲慘的,也是多災多難的,但他爲什麼還能成功呢?爲什麼正常人做不到的事,他卻能做到呢?這引起了我的深思。我認爲,貝多芬之所以成功,是因爲它有着超與凡人的毅力和奮鬥精神。面對困難,他絲毫無懼。這就是他成功的祕訣。在日常生活中,我們遇到困難時,經常想到的就是請求他人的幫助,而不是直面困難,下定決心一定要解決。而貝多芬,因爲脾氣古怪,沒有人願意與他做朋友,所以,他面對困難,只能單槍匹馬,奮力應戰。

雖然很孤獨,卻學會了別人學不到的東西:只要給自己無限的勇氣,再可怕的`敵人也可以打敗。 羅曼·羅蘭稱他們爲“英雄”,以感人肺腑的筆墨,寫出了他們與命運抗爭的崇高勇氣和擔荷全人類苦難的偉大情懷。早在二十世紀三四十年代,由我國著名翻譯家傅雷先生譯成中文,他從《名人傳》中得到的啓示是:“惟有真實的苦難,才能驅除浪漫底克的幻想的苦難;惟有克服苦難的壯烈的悲劇,才能幫助我們擔受殘酷的命運;惟有抱着‘我不入地獄誰入地獄’的精神,才能挽救一個萎靡而自私的民族……” 那麼,對於今天的讀者來說,《名人傳》又能給予我們什麼呢?在一個物質生活極度豐富而精神生活 相對貧弱的時代,在一個人們躲避崇高、告別崇高而自甘平庸的社會裏,《名人傳》給予我們的也許更 多是尷尬,因爲這些巨人的生涯就像一面明鏡,使我們的卑劣與渺小纖毫畢現。

《名人傳》印證了一句中國人的古訓:古今之成大事業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有堅韌不拔之志。

讀書讀後感6

真正的教育是無痕的教育,是環境的教育,是父母身體力行的教育,而不是過多的教誨與訓斥,某一種意義上說,說教往往是無用的。因此,建立良好的親子關係,營造有着濃厚書香氣的家庭氛圍,無疑是家庭教育的首要問題,很多教育專家認爲,好的關係勝過許多教育。其中一個最好的方法就是:陪着孩子一起讀書。這個理念的提出,應當是教育觀念的一次變革,它至少蘊含了以下五層意思:

一,首先,身教重於言教。教育不是朝夕之間就可以完成的事情,育人是一個漫長而細緻的過程。一個孩子世界觀、人生觀的逐漸形成,是需要教育者潛移默化的去影響的。對於一個孩子來說,除了適當的言傳以外,更主要的還需要教育者的身教。用自己日常生活中的一言一行,比如,養成閱讀的習慣,孩子也會潛移默化之中受到薰陶而熱愛讀書,並能將自己對某些事情的看法與父母溝通。

二,通過一起讀書,形成良好的親子關係。陪孩子一起讀書,意味着你可以走近孩子的心靈,再也沒有比這樣的模式更加有效的了。我們經常會發現,什麼時候與孩子的關係好,什麼時候的教育就容易成功;什麼時候與孩子的關係糟,什麼時候的教育就容易失敗。明智的家長總是能勇敢地選擇了“與孩子一起讀書”、“向孩子學習,與孩子共同成長”,這恰恰是化“代溝”爲“代橋”的'有效手段。

三,營造良好的智力環境。前蘇聯作家巴甫連柯說,不讀書的家庭,就是精神上殘缺的家庭。

閱讀不僅可以讓孩子獲取廣泛的知識,陶冶情操,還能使孩子得到放鬆休閒,緩解焦慮,調節情緒,與孩子一起讀書,既能留出一些時間與孩子共處,又能要求自己也養成讀書的習慣,一舉兩得。據研究表明,兒童的發展、記憶,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家庭裏的智力興趣如何,成年人讀些什麼,想些什麼,以及他們給兒童的思想留下了哪些影響。

四、閱讀可以改變人生的寬度。閱讀不能改變人生的長度,但可以拓展人生的寬度;閱讀不能改變人生的起點,卻可以定位人生的方向。書能夠影響人的心靈,人的心靈和人的氣質又是相通的。一個人要想把自己打扮得可愛、漂亮或者具有吸引力,就去讀書吧。經常讀書的人,一眼就能從人羣中分辨出來,在爲人處世上也會顯得從容、得體。經常讀書的人不會亂說話,言必有據,每一個結論會通過合理的推導得出,而不會人云亦云、信口雌黃。經常讀書的人會思考,知道怎麼才能想出辦法。他們智商比較高,能夠把無序而紛亂的世界理出頭緒,抓住根本和要害,從而提出解決問題的方法。科學拒絕盲目,他們做的每一步都是深思熟慮過的。這些,都是平時不讀書的人所欠缺的。但是,讀書顯然不僅僅是爲了增加優雅或者提高身份,而是爲了獲得素質。

五、閱讀習慣改變命運。所謂素質,如愛因斯坦所言,就是將學校裏、書本上所學來的東西都忘掉後剩下的東西。讀書的最終目的當然是爲了——提高對人性的認識,鍛鍊心胸,逐步訓練感受幸福的能力,培養自信心,形成實踐能力。

讀書讀後感7

讀了《教師與讀書》這本書,感觸頗深。書中說教師是一個國家教育的母雞,這樣說教師是因爲教師對一個國家的重要,無論怎麼估計都不過份。因爲教育與千家萬戶有關,沒有任何人能脫離教育。但糟糕的是,英才固不易得,良師也極罕見,這真是中國特色的時代之病。

我不知道有人搞過教師閱讀狀況的調查與否?但據我的觀察,數據和實情一定都不會太樂觀。現在的中國既非歲月安好,現世安穩的社會,更非民主自由、生活無虞的國度,在這樣的境況下,要大多數老師安於現狀,不受極度實用的拜金主義風氣的影響,幾乎不可能,也是不公平的。用爲人師表的“靈魂工程師”和“太陽底下最光輝的職業”這樣的精神緊箍咒,來代替乃至壓制老師作爲普通人的煩惱和所需,既是對大家智商的`侮辱,更是專制者常用不衰的,因爲教師只不過是個職業而已。誠然,我同意問題的難度在於,教師面對的是千百萬在知識上對他們有依賴,在學習方法對他們有期望,在做人上對他們有效的學生,這便決定教師職業的特殊性。

我是一名教師,但以我個人的淺見,做一個合格的老師殊非易事,首先他應該是個正直的人,其次對知識有純然的熱愛,再者還該是一個有趣的人。說老師讀書的目的,無非是爲了授課更爲着實,使學生更熱愛學習,不誤人子弟,這我完全同意。但要怎樣才能做到這點呢?像現在老師因上課太多無暇讀書、因社會污爛而無心讀書、因實用成風而不願讀書、因考覈標準化而不思讀書、因職業麻木而厭惡讀書、因書海浩瀚無從讀書乃至讀書無法等,不一而足,非一篇小文所能完全道及。

書籍浩瀚,從何措手確是難題。然一個人只要知道自己的心性何在,便不是太大的困難。當然認識自己並不容易,不然古希臘帕農神廟就不必刻下這句在一般人看來是廢話的警句,來警示後人了:人啊,認識你自己!個人心性如同吃飯,你有自己的偏好,是應該受到尊重的。但如果你連自己喜歡讀什麼都不知道,那我就只好說你做個老師的資格,一定是有問題的。在探知了自己的心性後,每天閱讀感興趣的書籍,半小時至一小時以爲日課,堅持不懈,必定對自己教學以及擴大視野都有莫大的幫助。如果你用沒有時間來搪塞,我除了理解外,還是固執地認爲你做一位老師不太合格。我三十歲以前,特別相信人的天才,特別誇大天份的作用。當學生時看到魯迅和愛迪生對天才的論述,便很逆反地認爲他們本來就是天才,便說天才之不足道。現在才意識到他們是真誠的,許多做出不朽事業的人,都只不過是中人之質,並非有特殊本領。若硬要說他們有什麼特殊之質的話,我認爲在於他們做事的持之以恆,堅持不懈,正所謂幾十年如一日,真是比上刀山、下火海還要困難的事。誰若不信,你可以堅持記日記看一看?就可以較量出一個人的耐心和韌性。

讀書讀後感8

《讀書是教師最好的修行》,當我看到這個書名,我便想到了一句話:“要麼讀書,要麼旅行,身體和心靈總有一個要在路上”。在旅途中,我們能夠與世間各種美景相遇;在讀書時,我們也能夠與最美的風景邂逅。讀書,是讓靈魂旅行,讓心靈沉澱的最好方式。看完這本書,我發現自己似乎有了閱讀的方向,也讓我在教學中的很多疑惑慢慢解開。就如作者所說,“在閱讀的過程中,他逐漸體會到讀書的美妙。每當他在工作和生活中遇到難題的時候,總有一本書在那裏等着他,給他啓迪。”常老師的這本書也給了我很大的啓發,讓我開始愛上閱讀,學會反思。下面,我將從以下兩點來談談自己的感受與體會。

一、做一個學生喜歡的老師

翻開這本書的第一輯的第一篇文章時,這個標題“讓學生喜歡的訣竅”便讓我產生了深深的興趣。尤其當我看到這段話“一個孩子在默寫的時候將訴字的最後一個點給弄丟了,老師讓他抄寫八遍。抄寫時該生寫的前面四個字是有最後一個點的,可後面的四個又沒了。之所以出現這樣的情況,就是因爲這樣的作業違背了學生的記憶規律。”我開始對照自己,深深反思。在我們身邊,甚至於自己平時都會這麼逼迫孩子,而且也發現了這個現象,但是我們所想的便是“肯定是這孩子不夠用心”所以會指責辱罵這個孩子。這就是我們在平時的教學中常常以成人的思考方式、觀察物體的視角、處理事務的'方法強加於學生,沒有站在學生的視角進行思考,也就是不瞭解學生,以至於出現師生互相不理解的現象。其實,這也很好的認證了第一個訣竅“自己先變成孩子”。如果每位老師都能夠變成“孩子”,站在孩子的角度去理解和寬容學生,想學生之所想,做學生之所做,這樣才能真正走進學生內心,成爲學生的朋友。學生們也纔會真正信服老師,效仿老師的做法,接受老師的建議。

二、做一個讓學生不變笨的老師

有時候想想,作爲一名教師,我們目前做的這些真的能讓學生變得越來越聰明嗎?看完這本書,我得到了答案,如果我們再按照以往的方式來教孩子們,他們真的會越來越笨!在國小階段,孩子們纔剛開始慢慢健全自己的自我意識,但是往往在這個時候,老師們會加以干涉,會對他們說“你必須這樣寫,這樣子你考試纔不會丟分”就是在這樣子一次次的扼殺中,學生開始失去自我,開始變笨。他們變得不會思考,也不敢思考,只是等着老師給答案。看書之餘,回想現實,真的覺得自己應當轉變觀念,書中說得好“我們應該相信對每一個學生來說,都有一扇成長的門虛掩着,教師的任務就是要想方設法地找到這扇門,然後溫柔地將它推開”。

讀書讀後感9

讀完《惡意》這部小說,心裏是極其壓抑的,腦海裏不停地迴盪着“情,不知所起,是最美的愛情;恨,不知所起,是最冷的人性”這句話。當然,這部小說主要講的是恨不知所起。

日高邦彥和野野口修是好朋友,他們還有共同的理想,那就是寫作。後來,日高邦彥真的通過寫作實現了自己的夢想,成爲了一個著名的作家。

而野野口修這邊呢,當着一個名不經傳的小老師,過着很普通的生活。也許恨就是從這裏開始的吧,即使後來日高邦彥幫他引薦,讓他從事兒童文學方面的寫作,但這依然改變不了野野口修對於日高邦彥的恨,憑什麼你要住高檔小區,我就要住小房子;憑什麼你可以結兩次婚,我卻到現在還是孑然一身;憑什麼你是著名的作家,萬人敬仰,我卻籍籍無名;憑什麼……

正是因爲這種極端失衡的心理讓他想毀了自己的好朋友,而且這種毀滅是致命的,他不僅殘忍殺害了日高,而且還捏造事實去詆譭他的人格,到底是一種什麼樣的深仇大恨才能讓他這樣對待一個幫助過他的人。

深究其原因,應該是極端的自卑吧,由此引發的就是別人對我的幫助不過是一種施捨,一種侮辱,那我爲什麼還要感謝他們。

對於他們來說,別人的善意就像一種毒藥在慢慢浸蝕着他們的靈魂,他們把自己的內心打造成一座監牢,裏面甚至沒有窗戶,外面遍佈着鐵絲網以及其他的阻礙物。

就像法國的那部《死亡祭典》的電影一樣,保姆索菲自己是一個文盲,可是她卻極力掩飾自己的這個缺陷,後來僱主的女兒發現了這個祕密,並提出想爲她提供幫助,但她卻以僱主女兒未婚先孕藉此要挾她,後來和有着強烈仇富心理的珍妮一起殺害了僱主全家。

人性是我們永遠猜不透的謎,這世間有很多的事讓我們都唏噓不已,可是它就真實的存在着。

唯有愛和寬容纔是救贖,因爲沒有人是一座孤島。就像加布瑞埃拉·澤文《島上書店》裏面說的`那樣,因爲從心底害怕自己不值得被愛,我們獨來獨往,讀後感.然而就是因爲獨來獨往,才讓我們以爲自己不值得被愛。有一天,你不知道是什麼時候,你會驅車上路。有一天,你不知道是什麼時候,你會遇到他(她)。你會被愛,因爲你今生第一次真正不再孤單。你會選擇不再孤單下去。所以啊,內心要充滿期待與愛,學會寬容,學會接納,學會感恩。

也許有時候會我們羨慕別人的生活,有時候會不甘,然後陷入一種病態的追逐,而後慢慢腐化墮落,抱怨不公,心懷不平,於是你想搞砸別人的生活,可是諷刺的是卻不能改變自己目前的現狀。

因此,你只能通過自己的努力去改變自己的生活,就像東野圭吾在他的另一部作品《放學後》寫道:“我們這種平凡之人在面對勝負關鍵時,總需要找某種依靠,但,在比賽中乃是孤獨的,無法依靠任何人,那麼,該依靠什麼呢?

我想,只有自己努力過的事實。”所以不必豔羨他人,自己亦是風景,不斷努力,不斷奔跑,不斷向前,纔是我們最應該做的事。

讀書讀後感10

一個人的一生,只能經歷自己擁有的那一份欣悅,那一份苦難,也許再加上他親自聞知的那一些關於自身以外的經歷和經驗。然而,人們通過閱讀,卻能進入不同時空的諸多他人的世界。

這樣,具有閱讀能力的人,無形間獲得了超越有限生命的無限可能性;閱讀不僅使他多識了草木蟲魚之名,而且可以上溯遠古下及未來,飽覽存在的與非存在的奇風異俗。

——節選自謝冕《讀書人是幸福人》

看到謝冕寫的《讀書人是幸福人》,我很慶幸現在的自己終於能夠體悟到他所說的這一份幸福。但是之前我其實並不明白也不理解這種感受,因爲我的閱讀習慣養成纔是不久前的事。

很早之前我只知道人應該去閱讀,但是很多時候其實都是強迫自己去閱讀,要知道在那樣的狀態下,根本體會不到閱讀帶給自己的那一份快感。

我第一次切實體驗到閱讀帶給自己的快樂應該是在大學的時候,那一天我心情不是很好,又無人可以傾訴,於是我來到了圖書館,翻開了一本書,書的名字現在已經記不得了,但我清晰的記得我在那看了一晚上,離開圖書館的時候,我意外地發現自己的心情竟然奇蹟般地變好了。不但之前的煩惱和困惑都不復存在了,而且內心也明亮了許多,我想這便是我初嘗閱讀的快樂。

後來慢慢發現,其實我們的很多問題都可以從書中找到答案,因爲閱讀時我們就好像在與一位智者在交談,他們能夠以他們獨有的智慧幫我們指點迷津、排憂解難。

而我真正開始喜歡閱讀應該是從林清玄的《在這堅硬的世界裏修得一顆柔軟心》開始的',第一次看到這個名字就被它吸引了,我只記得當時看這本書時看得非常認真、專注,可能是因爲它清新的文字,亦或是書中的很多觀點和自己不謀而合。

比如特別喜歡他所說的用歡喜心過生活——“有歡喜心,則春天時能享受花紅柳綠,冬天時能欣賞冰雪風霜,晴天時愛晴,雨天時愛雨。”

因爲當時看的是電子書,所以我一邊閱讀一邊將自己的想法記錄了下來,沒想到後來有很多想法竟都受到了書友們的點贊認可,那是閱讀讓我第一次感覺到自己並不孤單,原來在這世上有很多和自己想法相同、志同道合的小夥伴。

通過閱讀,我明白了人生就好像一場修行,無論是親人、愛人還是朋友,生命中出現的每個人都是來幫助你認識自我,完善自我的。而自己纔是真正的力量源泉,解決一切問題的關鍵,迷失了自我,一切彷彿都是無源之水、無本之木。

生命本身就是一個向內不斷探索的過程,人的快樂也絕不是靠抓取外物就可以實現的,內在的愛、喜悅、和平纔是人的一生應該追尋的終極目標。

讀書讀後感11

《吃狼奶的羊》讀後感600字五年級暑假讀書比賽徵文

以前閱讀過沈石溪的作品《第七條獵狗》,這篇短篇小說,展示了他非同尋常的講故事的能力及奇妙的動物世界。我也瞭解到作者被譽爲“中國動物小說大王”,很想有機會再拜讀他的佳作,假期裏,終於在圖書館裏找到他的作品《吃狼奶的羊》,我美美的享受書帶給我的快樂!

吃狼奶的羊?相信你們也沒聽說過吧!可書裏就是這樣寫的,不光好看還告訴了我們很多道理。

主人公是一隻身體健壯,肌肉飽滿的羊——流火雲。它從小就是喝着狼的奶長大的,因爲自己剛出生,媽媽就不在了。而母狼——烏雲飛本來是想吃流火雲的,可是沒想到當了羊的媽媽,真是奇怪。烏雲飛爲了流火雲可以付出一切。從此以後,流火雲就在狼羣中生活下來,其實狼羣裏的狼都不願意,但是烏雲飛是狼羣裏的王妃,誰也不敢冒犯她,就勉強把流火雲留了下來。好景不長,烏雲飛爲了保護流火雲慘死在狼的腳下。流火雲逃出狼羣,在羊羣中贏得了尊重、信賴和友誼,但是最終卻以悲劇性的方式結束了生命。

我突發奇想:世界上要是有這樣一隻羊就好了,一半羊的基因,一半狼的.基因,血管裏流的是羊血,卻從小受狼文化的薰陶,精神世界有狼的影子,既有羊的溫順品性,又有狼的強悍氣質,似羊非羊,似狼非狼,半羊半狼,概而言之就是一隻英雄羊。

這本書讓我受益匪淺,流火雲追求正義、公平、公正、善良、勇敢的精神品質值得我們學習。流火雲打破了羊羣中那些傳統的規矩,比如說母羊生產是不能有任何一隻羊陪着,遇到危險時趕緊逃命,不要管其他的羊……凡是隻要是它能幹的,流火雲都會做,它爲羊族創造下了一個個奇蹟,打敗銀背豺,驅趕獵豹,打敗大狗熊。這些都是其他羊完成不了的,最後要不是麻花珏心存惡意,流火雲也不會死。

讀着讀着,我不由自主地想到人,在人生道路上,不可能一帆風順,也會遇到挫折、迫害、誤解、嫉妒。但是我們不能軟弱,不能認輸。要想方設法,面對現實,戰勝困難,戰勝自己。要用有限的生命去做不讓自己後悔的有意義的事情。面對任何事情都要勇敢、公平、公正,這樣才能做大家心目中尊敬的人。

我們的村長——李伯伯,就是這樣的人。在分配住宅地基的時候,我們村的郭大偉,仗着他們家裏兄弟多,把靠近他們家的一大片土地都圍起來,想佔爲己有,村長李大伯多次找郭家的家長談話,爭取和平解決問題。可是事與願違,李伯伯家裏的肥豬、雞鴨都不明不白地上了天堂。李伯伯堅持正義,誓不低頭,請來鎮政府的領導,花了將近一年的時間,才把事情搞定。村民都嘖嘖稱讚李伯伯是我們村的菩薩。

讀書讀後感12

“書籍是人類進步的階梯,書猶藥也,善讀之可以治“病”。”書海里,各形各色的浪漫文化激勵了多少高遠的志向。歲月悠悠,波光明天,泡沫聚散,唯有書籍依然如舊。然而,成功者的紙上一定沾滿了濃濃的墨跡,那便是改變人生的墨跡。

“人之氣質,由於天生,本難改變,惟讀書可以改變人。”這句話是中國近代政治、思想界的重要人物曾國藩說的,也是這篇文章的重要主旨。千百年來,有多少人讚美書籍,評論書籍,可這些話只是表面單純地說明了書的好處,那都只是千篇一律,人云亦云罷了。曾國藩則不同,他認爲“惟讀書可以改變人”,這說明了書對人的深沉影響。有人便問道:“俗話說‘江山易改,本性難移’,爲什麼書可以改變人呢?”這篇文章爲我們指點迷津。

要想讓一個人的本性改變,最重要的還是善讀書,所謂善讀,並不是瀏覽一遍就算了,而是要細讀,精讀。文中寫道“曾國藩小時侯並不聰明,但性格倔強,勤奮好學。七歲入塾,讀四書、五經及《史記》、《文學》等,他無論是宦海浮沉,還是戎馬天涯,仍勤於讀書,讀後感《書猶藥也,善讀之可以治“病”——讀《惟讀書可以改變人》有感》。”從中可以看出曾國藩是一個熱愛讀書的人,只有將書讀得全面,讀得廣泛,才能獲取到不同的知識和不同的哲理。魯迅先生曾說:“只看一個人的著作,結果是不大好的,你將得不到多方面的優點。必須如蜜蜂一樣,採過許多花,這才能釀出蜜來。倘若叮在一處,所得就非常有限,枯燥了。”所以說善讀還包括多讀一些對生活有益處的書籍。

只要善讀了,就一定可以找到並治療自己的缺點。“曾國藩21歲那年,讀了一本明代進士袁了凡的書《了凡四訓》,心靈立刻被震撼了。他讀了袁了凡的事蹟後,立志要向袁了凡學習,改掉自己的缺點。通過讀書,反省自己,認識到了自己脾氣暴躁,常常發怒,這一缺點阻礙了自己的發展,於是毫不猶豫地將這個缺點改正,並常常告誡自己不要發怒。”書籍真如一面明鏡,當你用心靈打開時,你便能照出自己的瑕疵和不足,書籍如一排編鐘,當你嫉賢害能,貪圖名利時,你便聽到噹噹警鐘在你耳邊長鳴。書籍,你就是人類的祕密法寶啊!你是一位高明的魔法師,或使火箭去推動飛船,或讓人類邁向成功,或把萬物點綴,或將天地兼容!

在生活中,學習中,也有不少的.不足需要完善,假若你“生病”了,那麼就去“吃藥”吧!這種藥味道甜美,它不像父母教導的生硬,也不像自我反省的苦澀,但卻能慢慢地將你的病治好。使卵石臻於完美的,並非錘的打擊,而是水的且歌且舞。這個不好治的“病”,只有書能將它祛掉。書猶藥也,善讀之可以治“病”,回首千古,哪個人沒有缺點呢?因爲金無足赤,人無完人。但有的人缺點多,有的人缺點少,那是受書的薰陶而形成的。多讀書,細讀書,讀好書,這是改變缺點的必要條件。惟讀書可以改變人!

讓我們揚起墨香的風帆,帶上治“病”的藥品,聆聽人生的舞曲,向着成功之路航行吧!

讀書讀後感13

高爾基說過:書籍是人類進步的階梯。而在我眼裏,書籍不僅是人類進步的階梯,她還是幫助我放飛心情的風箏。

每個人都有自己排解憂愁,放飛心情的妙法,我的方法便是讀書。閒暇時候,捧一本好書,便深切的感受到,原來,書中不僅有黃金屋,更有靜心丹。

失意時讀書,書就像一針強心劑,或是像一丸遺忘丹。於是,讀着讀着,心便和書中情節一起起伏;讀着讀着,身便和書中人物一起運動;讀着讀着,心便超然、奮進了,失意也就無影無蹤。

傷心時讀書,隨手翻開清新脫俗的《摩詰詩集》,領略一番“明月鬆間照,清泉石上流”的山間美景;傳唱一曲“獨在異鄉爲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的悲哀悽歌。爲詩中境界陶醉,不知不覺的,心情便放飛了。

寧靜時讀書,書恍然變成了一盞香茶。啊!蓋世佳茗誰的似,世間唯有讀書茶。在窗口,伴着清風,細細捻過一頁,世間豁然開朗。在書中,品三國風雲,賞紅樓孤花。唱大江東去,吟滿地黃花。這纔是瀟灑、豁達。觀世間喜樂,看談笑風生。望人間冷暖,見秋月春風。書,這便是了,我的快樂根本。

三國演義中,有一首開篇詞: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是非成敗轉頭空,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

我略微之改:滔滔書海不盡見,浪高不毀精典。是非黑白皆出此,放飛心情後,便嘆不虛看。

高爾基說過:書籍是人類進步的階梯。而在我眼裏,書籍不僅是人類進步的`階梯,她還是幫助我放飛心情的風箏。

每個人都有自己排解憂愁,放飛心情的妙法,我的方法便是讀書。閒暇時候,捧一本好書,便深切的感受到,原來,書中不僅有黃金屋,更有靜心丹。

失意時讀書,書就像一針強心劑,或是像一丸遺忘丹。於是,讀着讀着,心便和書中情節一起起伏;讀着讀着,身便和書中人物一起運動;讀着讀着,心便超然、奮進了,失意也就無影無蹤。

傷心時讀書,隨手翻開清新脫俗的《摩詰詩集》,領略一番“明月鬆間照,清泉石上流”的山間美景;傳唱一曲“獨在異鄉爲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的悲哀悽歌。爲詩中境界陶醉,不知不覺的,心情便放飛了。

寧靜時讀書,書恍然變成了一盞香茶。啊!蓋世佳茗誰的似,世間唯有讀書茶。在窗口,伴着清風,細細捻過一頁,世間豁然開朗。在書中,品三國風雲,賞紅樓孤花。唱大江東去,吟滿地黃花。這纔是瀟灑、豁達。觀世間喜樂,看談笑風生。望人間冷暖,見秋月春風。書,這便是了,我的快樂根本。

三國演義中,有一首開篇詞: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是非成敗轉頭空,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

我略微之改:滔滔書海不盡見,浪高不毀精典。是非黑白皆出此,放飛心情後,便嘆不虛看。

讀書讀後感14

讀書可以改變女人的氣質。讀書的女人與不讀書的女人就是不一樣,這從氣質上便可看出。讀書是一項精神功課,對人有潛移默化的感染。讀書人的氣質,就是由連綿不斷的閱讀潛移默化養就的。有些人從外貌上看毫無魅力,甚至是醜陋的,然而讀書生涯居然使她們獲得了新生。有的女人自知相貌平平,便發奮讀書。她讀的書多,知識就比較淵博,變得越來越自信,變得越來越有氣質。

讀書可以使女人美麗。漂亮和美麗是兩回事。一雙眼睛可以不漂亮,但眼神可以美麗。一幅不夠標誌的容貌可以有可愛的神態,一幅不完美的身材可以有好看的儀態舉止,這都在於靈魂的坦蕩。美化靈魂有不少途徑,讀書是其中可行的、不昂貴的、不需求助他人的.捷徑。

假如世界有十分美麗,但是,如果沒有女人,世界將失掉七分色彩;如果沒有讀書的女人,色彩將失掉七分內蘊。愛讀書的女人,美得別緻。她不是鮮花,不是美酒,她只是一杯散發着幽幽香氣的淡淡的清茶。

讀書可以使女人大氣。愛讀書的女人看世界,覺得天藍、地闊、人美。她把生活讀成詩,讀成散文,讀成小說。對生活,她真心投入,用心欣賞,心裏從不設防;對世人,她不裝腔作勢,不阿諛奉承,總是透着一身書卷氣。

愛讀書的女人,視讀書爲人生的最大快樂。當別的女人正津津樂道時尚流行、張家長李家短時,她正陶醉在書的世界裏,洗滌自己,充實自己,憂傷着自己,快樂着自己。

讀書可以使女人寬廣。愛讀書的女人愛自然。自然能淨化人的心靈,讓人返璞歸真。她愛聽屬於自然的一切聲音:風聲、雨聲、松濤聲,犬吠、雞鳴、蟋蟀叫。聽到他們的時候,是心情最寧靜的時候。這寧靜,是沒有爭逐的安閒,是沒有貪慾的怡然。她也常常去讀山,遠讀山的蒼茫,近讀山的清幽,粗讀山的豪放,細讀山的深沉。她更愛讀山一樣的男人。她感受着自然的每一天:沐浴晨光中,覺天地一片燦爛,心神清新而明朗;徜徉晚霞裏,感到人生無限溫暖,精神愉悅而高潔。

讀書可以使女人保持童心。愛讀書的女人愛簡樸。簡樸,是她生存的方式。她雖身居鬧市,卻能遠離紅塵的繁瑣與喧囂。她耐得住寂寞,是都市裏的閒人,簡樸而輕鬆。

愛讀書的女人,更愛家庭。家,是她幸福的源泉。她把孩子看成自己一生中最傑出的作品。孩子是最原始的自然,孩子擁有的天真、清純,是她追求嚮往的境界。她把丈夫看成一生中最耐讀的書,有情味,含哲理。丈夫是座山,自己是山間溪水,山因水而有靈性,水因山而歡騰。山水相依,奏出美妙的生活樂章。

熱愛讀書吧,它會使女人變寧靜、豁達,耐人尋味。讓生活變得情趣高尚,不再去嘆息憂鬱或無望地孤獨惆悵,看雲捲雲舒,不再驚慌年華的逝去。高爾基說:“學問改變氣質。”看來,讀書是女人永葆青春的源泉。讀書又是不分年齡界限的,年年歲歲都是女人讀書的芳齡,讀書對於女人來說,永遠是一份不過時的美麗。

讀書讀後感15

大家都懂得只有擁有健康的身體,纔能有高效率的工作、學習、幸福的生活。但隨着日新月異的社會發展,越來越多的人們忙碌於自己的事業、工作、應酬,早出晚歸,生活規律不恰當甚至缺乏規律,導致身體常常透支卻不自知。如此,導致病魔紛至沓來。健康決定幸福。擁有健康,才能創造幸福;只有健康,才能享受幸福。有健康的人,便有希望。有希望的人,便有一切,這本書使我領略到了健康是幸福人生的基石。

健康,是一個非常大的範圍,身體健康,心理健康缺一不可。我認爲以下幾點十分貼近生活:

一、合理飲食,健康相伴

1、飲食有原則,酸甜苦辣鹹,百味有益,不可或缺。日常生活中,有人偏愛甜的,就有人偏愛其他的,但這種偏食,很容易造成身體一定元素的缺失,形成一系列疾病。

2、食物搭配巧妙,快速提升營養。要學會食物的巧妙搭配,主副搭配,酸鹼搭配,葷素搭配、粗細搭配、海陸搭配,冷熱搭配,濃淡搭配。百種搭配實現百種元素攝取,更易發揮食物的特性,從而保證身體的吸收平衡。

3、合理購買應季蔬果,改正不衛生的飲食細節。隨着科技的發展,蔬果早已不存在時節,但孔子曾經說過“不時,不食”,意指不合時節的蔬果儘量不吃,時節不對,徒有形而無其質。食物充分煮熟後方可食用,生、熟食物在加工過程中要防止交叉污染。

二、運動,不生病的“萬能丹”

人體就像一架機器,長時間不運動便會生鏽,隨之而來的便是各種繁複的慢性疾病,經常進行體育鍛煉,能使身體這架大型機器,時時保持活力,可以有效的增進健康、預防疾病、延緩衰老。其中,步行,最簡單也是最有效的'方式,俗話也說“飯後百步走,活到九十九”,散步最能促進體內各種節律的正常運行,是體質虛弱者、肥胖者、高血壓患者、冠心病患者,糖尿病患者等最最適合的日常鍛鍊。

三、時刻保持愉悅的好心情,即能提高辦事效率,也能爲健康升溫。

1、在日新月異的今天,健康已經不侷限於身體健康,心理健康也是衡量整體健康的標準。曾經聽過一個故事,兩個病人拿了彼此的診斷書,健康的人拿到了身患癌症的診斷書,不久便鬱鬱而終;而真正患癌症的病人拿到了健康的診斷書,卻幸運的生活下去。這個可能是一個故事,但也從正面詮釋了一顆積極向上,樂觀開朗之心是如何的重要。

2、不良情緒也是病魔的鼓風機,情緒像水,人就像舟,水能載舟亦能覆舟。如何控制好自己的情緒又比身體鍛鍊更爲重要,治病得治心,惡劣的情緒、憂鬱的精神,對人健康的損害,甚至比病菌,病毒更可怕。每天都保持良好的情緒,這是一把通往健康大門的鑰匙。

故此,雖然工作繁重、應酬繁多,但身體是革命的本錢,沒有健康的身體,何談幸福的生活?整天面對着醫院白淨淨的天花板,相信誰也不會感到幸福。所以,讓我們從現在做起,在生活中積累自己健康的資本。爲以後的幸福生活做好鋪墊!